轻松艾灸一学就会(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0 05:04:06

点击下载

作者:李芳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轻松艾灸一学就会

轻松艾灸一学就会试读:

出版说明

保健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全面地总结了先秦时期的养生经验,明确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养生观点。数千年来,历代的中医药学家和养生学家不断地积累和总结流传于民间的养生保健经验,形成了很多有效的传统养生保健方法,比如按摩、艾灸、拔罐、耳穴疗法、食疗、针灸、五禽戏、太极拳等。除针灸外,其他方法大多普通老百姓可以自行操作。经常使用这些简便易行的方法,对养生保健、强身健体、预防疾病有特殊的疗效。

为此,我们策划了这套《家庭保健自疗全书最新彩图版》丛书,分为《轻松按摩一学就会》《轻松艾灸一学就会》《轻松拔罐一学就会》《耳穴治病一学就会》《面诊治病一学就会》,共5个分册。本套书全部选用彩色穴位图讲解,语言深入浅出,内容权威实用,从专业角度对中医传统治疗方法(如艾灸、拔罐、按摩等)进行了介绍,以简单易懂的语言讲述常见病症的保健和自疗法及操作技巧,更有日常生活中强身健体的贴心提示。

父母年事已高,做点什么能够益寿延年?儿女活泼可爱,怎么做才能健壮成长?你的他(她)每日操劳,做点什么能够对抗衰老?自己辛苦工作,怎么做才能减压防病?健康人怎么保健更合理?小毛病怎么自我调养好得快?在这套书里都能找到答案。

一书在手,让你远离疾病,健康常伴!出版者2016年1月第一章艾灸必修课何为艾灸

据说,古代日本东京有一个万姓家族,人人都长寿。最年长者174岁,其妻173岁,儿子153岁,孙子105岁。好事者想知道其家族长寿的秘密,于是深入其居住的村子里调查,发现该村人人都长寿,但却没有发现他们长寿的秘密,他们的饮食起居也与其他人没有什么两样。调查者很是不解。终于有一天,这个长寿的秘诀还是被那个年龄最长的老者道破。当时,当地新建成了一座桥,德川将军(当时日本的实际统治者)请年龄最长的老者第一个踏桥渡河,举行“初渡”仪式。渡完河后,德川将军问老者为何如此长寿,老者答道:“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秘诀,只是在我们当地有个习俗,祖传每月月初连续灸三里穴八天,始终不渝,仅此而已。”从此,灸足三里穴这个长寿秘诀也因之广为流传。

这个“灸”就是我们要说的艾灸,它是中华民族传统医疗手段上的一大发明,早在公元550年就经朝鲜传入日本。艾灸就是将艾叶作成的艾炷或艾条点燃后直接或间接放在人体局部进行熏烤的方法,熏烤时皮肤表面会有灼热感,体内会有温热感,这种温热刺激可以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药王孙思邈幼时多病,中年常用艾灸保健,常弄“艾火遍身烧”,93岁仍然耳聪目明。中国民间至今还流传着“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谚语,艾灸虽有“能透诸经而除百病”之说,却不意味着有病不用看医生。艾灸是人体自身的有限调节,一旦疾病发展超过自身调节,就要求助医生了。艾的由来

艾文化由来已久,早在《诗经》时代,艾草就已经是很重要的民生植物。有关艾的由来,还有一段传说。相传,武王身边有一位名医叫萧艾,有一天,他泻痢多日后卧倒于军帐中,为了医治病情危急的将士,他带病出诊,却不小心被驱蚊的野草火堆绊了一跤,被火烧伤。但当他给将士诊治时,意外地发现自己的病痛痊愈了,而身上却多了好几处伤痕。于是他突发奇想,用无名野草点火烧灼病患身体的相应位置,凡是被烧灼过的将士病情都好转了,武王大赞萧艾,萧艾不敢居功,答曰:“此乃野草之功。”武王宣告全军:“野草本无名,从今以萧艾、艾蒿之名名之。”

由于艾的功用较大,古人对其赋予了诸多美誉,如尊称老者为“艾”,形容年轻美貌女性为“少艾”,《诗经》称保养为“保艾”,《史记》把太平无事也写作“艾安”等,可见古人对艾的厚爱。艾的特性

艾,又名家艾、艾蒿,是一种菊科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生长于山野,表面深绿色,背面灰色有茸毛。有芳香气味,一般在农历的4~5月采集,叶入药用。以湖北蕲州者为佳,叶厚而绒多,称为蕲艾。

古代有句民谚:“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民间,老百姓每年五月初五端午节那天,都会将艾悬挂于房屋内,或点燃熏烟,或将其叶剪成虎形佩带在身上,用来祈求全家老小健康平安,避邪驱瘴。因此,也有人称端午节是中国古代的卫生节。为什么古代人民对艾叶的辟邪作用深信不疑呢?原来,古时候,当瘟疫肆虐时,一个村庄里有很多人因感染瘟疫而死亡,村民们认为那些被瘟疫感染的人是“中邪”或“撞鬼”,而那些在家里悬挂艾叶或熏艾的村民都没有被瘟疫感染,因此他们坚信艾叶有辟邪的作用。时至今日,有的山村里还流传用艾绒做肚兜的民俗,老人带了可以不怕冷,幼儿带了可治疗因受寒引起的腹泻,妇女带了可以治疗受凉引起的月经不调。其实,现代科技证明,艾的枝叶内含丰富的芳香油,具有消炎、杀菌、防病作用,从而达到预防瘟疫传染的效果。可见,古人以“食艾糕,饮艾酒,熏艾叶”的民俗来辟邪祛病也是足有科学依据的。艾叶

艾叶用于灸法,主要是因为艾叶中纤维质较多,水分较少,含有许多可燃的有机物,燃烧时热力温和,能穿透皮肤,直达深部,经久不消,是理想的灸疗原料。如果用普通火热,只感觉皮肤表层有灼痛,没有温煦散寒的作用。艾叶能通十二经气血,能回垂绝之元阳,内服可治疗宫寒不孕、行经腹痛、崩漏带下,外用能强壮元阳、温通经脉、祛风散寒、舒筋活络、回阳救逆,故有艾叶可灸百病之说。体质虚寒者,艾灸能补虚散寒,肝气郁结者,艾灸能疏肝解郁;有病的能治病,无病者灸之可以健身延年。艾灸的特点和功用

艾灸具有操作安全、效果明显、简便易行、经济实用、适应证广等优点,几乎没有什么毒性和副作用,只要认真按照治疗原则和施灸方法操作,对人体一般不会产生不良反应。

中医学认为,艾灸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调节阴阳、回阳救逆、防病保健的作用,它对人体是一种良性刺激,能抑制脏腑功能亢进,也可以使衰退的脏腑功能趋向生理的平衡状态。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艾灸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能影响T淋巴细胞数目和功能,提高白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特别是灸后能使T淋巴细胞高值降低、低值升高,说明艾灸有双向调节功能。简而言之,施灸对人体的血压、呼吸、脉搏、心率、血管、神经均有调节作用,能使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明显增高,降低胆固醇、血沉,缩短凝血时间,调节血糖、血钙水平及内分泌系统的功能。艾叶应如何保藏

由于艾叶吸水性强,容易受潮,保藏不善容易霉烂虫蛀,影响燃烧效果。所以平时应将艾绒、艾炷或艾条保藏在干燥处,或密闭于干燥容器内。每年天气晴朗的时候要重复暴晒几次,以防潮湿和霉烂。家庭常用艾灸方法

家庭常用艾灸方法主要有5种,即直接灸、艾条灸、温灸器灸、隔物灸和热敏灸疗法。这几种艾灸的方法原理相同,都是用点燃的艾炷或艾条熏灸人体腧穴,从而达到治病养生的作用,下面详细介绍这几种艾灸的方法。

1.直接灸

直接灸是以艾绒捏成的圆锥体(也叫艾炷),直接放于身体穴位和痛处点燃施灸的方法。在古代最盛行,直接灸有时会产生化脓甚至结痂,古代称为“瘢痕灸”,认为要灸到化脓才说明病邪排出了体外。瘢痕灸所带来的剧痛、体表损伤及影响美容的瘢痕,现代人很难接受,运用的较少。现代家庭保健灸若采用直接灸,则须选择“无瘢痕灸”,即用少许蒜汁或油脂先涂抹于穴位和痛处皮肤表面,再将艾炷黏置于选定的穴位上点燃施灸,灸到皮肤稍觉烫或局部有温热感时,立即用镊子或筷子将艾炷夹去,更换新的艾炷,一般灸5~8壮,切忌等艾火烧到皮肤才移去,这种方法同样可以起到类似瘢痕灸的作用。涂蒜汁放置与点燃艾炷

2.艾条灸

艾条灸又称悬灸,是以艾绒制成长条(称为清艾条),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后,在穴位上熏灸或灼烫的方法。若在艾绒中加入性温芳香药物制成艾条(称为药艾条)进行熏灸,则叫作“药条灸”。艾条灸的操作方法分为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三种。(1)温和灸:指将艾条燃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保持一定距离,在灸治过程中使患者只觉有温热而无灼痛的一种艾条悬起灸法。一般多用清艾条,操作方法为将艾条燃着一端在所选定之穴位上空熏灸,先反复测度距离,至患者感觉局部温热舒适而不灼烫,即固定不动(即定点定距灸),一般距皮肤约3厘米。每次灸10~15分钟,以施灸部位出现红晕为度。其作用温和,适用广泛,最适合患慢性病或年老、体弱者,还能消疲劳、防感冒,也很适合家庭保健。温和灸(2)回旋灸:指将燃着的艾条在穴区上方作往复回旋的移动(即定距不定点灸)的一种艾条悬起灸法。回旋灸的艾条分为清艾条和药艾条。操作方法有两种:一种为平面回旋灸,即将艾条点燃端先在选定的穴区或患部熏灸测试,至局部有灼热感时,即在此距离作平行往复回旋施灸,每次灸20~30分钟,视病灶范围,尚可延长灸治时间,以局部潮红为度,此法用于灸疗面积较大之病灶;一种为螺旋式回旋灸,即将灸条燃着端反复从离穴区或病灶最近处,由近及远呈螺旋式施灸,本法适用于病灶较小的痛点以及治疗急性病证,其热力较强,以局部出现深色红晕为宜。回旋灸(3)雀啄灸:是指将艾条燃着端对准穴区一起一落地进行灸治。施灸动作类似麻雀啄食,故名。操作方法为取清艾条或药艾条一支,将艾条燃着端对准所选穴位,采用类似麻雀啄食般一起一落忽近忽远的手法施灸(即定点不定距灸),给以较强烈的温热刺激,一般每次灸治5~10分钟。亦有以艾条靠近穴区灸至患者感到灼烫时提起为一壮,如此反复操作,每次灸3~7壮。不论何种操作,都以局部出现深红晕湿润或患者恢复知觉为度。对小儿患者及皮肤知觉迟钝者,医者宜以左手食指和中指分置穴区两旁,以感觉灸热程度,避免烫伤。雀啄灸治疗一般每日1~2次,10次为1疗程,或不计疗程。此法热感较其他悬灸法为强,多用于急症和较顽固的病证。雀啄灸

3.温灸器灸

是将艾绒或艾条段点燃后放置在艾灸器内施灸的方法。温灸器是现代人通过对艾灸的研究,结合现代科技研发的更适合现代人养生保健的艾灸器具。它的优点是可以固定在身上,更方便,不用刮灰,节省耗材,更加温和,刺激性小,艾烟更少。现在市场上多见的有铜制艾灸罐、木制艾灸盒,还有竹子制成的。效果最好的是铜质的,其导热性、恒温性、耐用性较好。温灸器灸

4.隔物灸

隔物灸又称“间隔灸”,是在皮肤和艾炷之间隔上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根据所隔药物的不同,又分为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等。隔物灸火力温和,同时具有艾灸和所加药物的双重作用。其机理主要由其中所添加垫物的性质而决定,如隔姜灸、隔附子饼灸可以加强其温阳补益的作用,多用于补虚助阳。(1)隔姜灸:取新鲜的生姜,切成比一元硬币略厚的薄片,中间用缝衣针或牙签扎3~5个小孔,放在选定的穴位上,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用火点燃艾炷尖,当艾灸局部感到灼痛时,可以将姜片稍稍提起,等灼痛消失后再放下,再行灸治,反复进行直至局部皮肤潮红为止。生姜性温味辛,具有助阳散寒、温中止呕的作用。常用于虚寒性疾病,如风寒感冒、咳嗽、胃寒呕吐、腹痛腹泻等。隔姜灸(2)隔蒜灸:取新鲜的独头大蒜,切成比一元硬币略厚的薄片,中间用缝衣针或牙签扎3~5个小孔,放在选定的穴位或肿块上,再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用火点燃艾炷尖,当艾灸局部感到灼痛时,可以将蒜片稍稍提起,等灼痛消失后再放下,再行灸治,反复进行直至局部皮肤潮红为止。大蒜味辛,性温,有解毒、健胃、杀虫等作用。常用于腹中积块、未溃疮疖等。隔蒜灸(3)隔盐灸:又称神阙灸,只用在肚脐。被灸者仰卧屈膝,用纯白干燥的食盐填平肚脐,取新鲜的生姜,切成比一元硬币略厚的薄片,中间用缝衣针或牙签扎3~5个小孔,放在脐上,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用火点燃艾炷尖,当艾灸局部感到灼痛时,可以将姜片稍稍提起,等灼痛消失后再放下,再行灸治,反复进行直至局部皮肤潮红为止。放姜片的目的是隔开食盐和艾炷的火源,以免食盐遇火起爆,导致烫伤。常用于急性腹痛、吐泻、痢疾、四肢厥冷和虚脱等病症。隔盐灸

5.热敏灸

又称热敏悬灸,全称“腧穴热敏化艾灸新疗法”,简称“热敏灸”,属于针灸的一种,采用点燃的艾条产生的艾热悬灸热敏态穴位,可以出现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表面不(微)热深部热、非热觉等热敏灸感和经气传导等热敏现象。此法不用针,不接触人体,无伤害,无痛苦,无副作用,效果却超过传统艾灸疗法。该疗法对前列腺炎、阳痿早泄、性冷淡、肠胃不适、肩颈不适、腰腿不舒、腰肌劳损、妇科炎症、月事异常、痛经、乳腺小叶增生、风湿、类风湿、面瘫及各类慢性退行性、功能性病变有非常独特的疗效。

操作方法:用点燃的热敏灸艾条在距离皮肤3厘米左右施行温和灸,当患者感受到艾热向皮肤深处透入或出现其他热敏现象时,此点即为热敏穴,在热敏穴上用温和灸的方法施灸,灸至热敏现象消失为一次施灸剂量。完成一次热敏灸的治疗剂量因人而异,一般为5~100分钟不等,每日1次。如何找准穴位

我们的身体分布着许多经络和穴位,如肺经、胃经、膀胱经……中医所谓的“穴位”,是气血汇集之地。如何找准穴位,首先要知道穴位的定位方法,下面介绍一些找准穴位的方法。

1.手指同身寸法

手指同身寸法是最常用、最简便的方法,以手指为标志设定尺寸丈量穴位位置。

1寸:中指弯曲如“7”时,取其中节上下两横纹头之间的距离。

3寸:伸直手指,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自食指至小指四指并拢的宽度距离。

2.骨度分寸法

骨度分寸法,是以体表骨节为标志设定尺寸来确定穴位的位置。【头部】

前发际至后发际:12寸

前额两发角之间:9寸

耳后两乳突之间:9寸【胸腹部】

胸骨上缘至胸剑联合:9寸

胸剑联合至脐中:8寸

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5寸

两乳头之间:8寸【背部】

两肩胛骨内侧缘之间:6寸【身侧部】

腋以下至11肋端:12寸【上肢部】

腋前纹头至肘横纹:9寸

肘横纹至腕横纹:12寸【下肢部】

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侧髁:18寸

胫骨内侧髁至内踝尖:13寸

股骨大转子至髌骨下缘:19寸

臀横纹至腘横纹:14寸

髌骨下缘至外踝尖:16寸

外踝尖至足底:3寸

3.脊椎定位法

脊椎定位法,是以脊椎的位置来定位背部穴位的方法。

人的脊椎主要由7个颈椎、12个胸椎、5个腰椎、1块骶骨、1块尾骨组成。我们在数这些椎骨的时候,其实不需要每次都从最上面的椎骨开始数起,以下3个方法可以帮助你快速准确地找到脊椎和穴位。

方法1:头往前低下时,脖子后面所凸出的一块骨突,就是第7颈椎棘突,而第7颈椎下面的骨突处,即是第1胸椎棘突。

方法2:左右肩胛骨下端的连线,正好经过第7胸椎棘突下方。

方法3:腰的左右两边有极突出的髂骨(为髋骨最上部),其连线正好经过第4腰椎棘突下方,也就是我们平常系腰带的位置。艾灸常用的穴位【头部正面】

印堂:正坐或仰卧取穴,在额部,两眉头的中间。

睛明:正坐或仰卧取穴,在面部,内眼角外上方的凹陷处。

四白:正坐或仰卧取穴,在面部,瞳孔直下1寸,眶下孔凹陷处。

承浆:正坐或仰卧取穴,在面部,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承泣:正坐或仰卧取穴,在面部,瞳孔直下,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巨髎:正坐或仰卧取穴,在面部,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处,鼻唇沟外侧。

地仓:正坐或仰卧取穴,在面部,口角外侧,上对瞳孔。

人中:正坐或仰卧取穴,在面部,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的交点处。【头部侧面】

太阳:正坐或侧卧取穴,在颞部,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百会:正坐或侧卧取穴,在头顶部,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上星:正坐或侧卧取穴,在前额部,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

角孙:正坐或侧卧取穴,在头侧部,折耳郭向前,耳尖直上入发际处。

下关:正坐或侧卧取穴,在耳前方,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处。

颊车:正坐或侧卧取穴,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咀嚼时咬肌隆起处。

颧髎:正坐或侧卧取穴,在面部,外眼角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头部后面】

风池:俯伏卧位取穴,在项部,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风府:俯伏卧位取穴,在项部,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的凹陷处。【背腰部】

大椎:俯伏卧位取穴,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简易取穴:低头时后颈部可摸到最凸出的骨头,其下即该穴。

肩井:俯伏卧位取穴,在大椎与锁骨外侧端的中点处,即肩膀最高处。

天宗:俯伏卧位取穴,在肩胛部,冈下窝中央凹陷处,平第4胸椎。简易取穴:正坐,自然垂臂,自己的右手搭上左肩,右手掌贴在左肩外1/2处,手指自然垂直,中指指尖所在的凹陷处即该穴。

肺俞:俯伏卧位取穴,在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简易取穴:两肩胛冈的连线恰通过第3胸椎棘突,其下方旁开1.5寸即该穴。

心俞:俯伏卧位取穴,在背部,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简易取穴:两肩胛冈的连线恰通过第3胸椎棘突,往下数2个胸椎的棘突下方旁开1.5寸即该穴。

膈俞:俯伏卧位取穴,在背部,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简易取穴:两肩胛骨下角的连线恰通过第7胸椎棘突,其下旁开1.5寸即该穴。

肝俞:俯伏卧位取穴,在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简易取穴:两肩胛骨下角的连线恰通过第7胸椎棘突,往下数2个胸椎的棘突下方旁开1.5寸即该穴。

脾俞:俯伏卧位取穴,在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简易取穴:两肩胛骨下角的连线恰通过第7胸椎棘突,往下数4个胸椎的棘突下方旁开1.5寸即该穴。

胃俞:俯伏卧位取穴,在背部,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简易取穴:两肩胛骨下角的连线恰通过第7胸椎棘突,往下数5个胸椎的棘突下方旁开1.5寸即该穴。

三焦俞:俯伏卧位取穴,在腰部,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简易取穴:两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恰通过第4、5腰椎棘突之间的缝隙,往上数3个缝隙旁开1.5寸即该穴。

肾俞:俯伏卧位取穴,在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简易取穴:两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恰通过第4、5腰椎棘突之间的缝隙,往上数2个缝隙旁开1.5寸即该穴。

大肠俞:俯伏卧位取穴,在腰部,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简易取穴:两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恰通过第4、5腰椎棘突之间的缝隙,此缝隙旁开1.5寸即该穴。

腰眼:俯伏卧位取穴,在腰部,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3.5寸。简易取穴:两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恰通过第4、5腰椎棘突之间的缝隙,此缝隙旁开3.5寸即该穴。

小肠俞:俯伏卧位取穴,在骶部,第1骶后孔旁开1.5寸。简易取穴:两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恰通过第4、5腰椎棘突之间的缝隙,往下数2个缝隙旁开1.5寸即该穴。

膀胱俞:俯伏卧位取穴,在骶部,第2骶后孔旁开1.5寸。简易取穴:两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恰通过第4、5腰椎棘突之间的缝隙,往下数3个缝隙旁开1.5寸即该穴。

八髎:俯伏卧位取穴,即骶椎两侧的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左右共8个穴。简易取穴:将食指尖按在小肠俞与后正中线的中点,小指按在尾骨上方小黄豆大的圆骨突起上,中指与无名指等距离分开按放,各手指尖所达到处自上向下依次为上髎、次髎、中髎、下髎。

长强:俯伏卧位取穴,在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命门:俯伏卧位取穴,在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简易取穴:两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恰通过第4、5腰椎棘突之间的缝隙,往上数2个缝隙即该穴。

会阳:俯伏卧位取穴,在骶部,尾骨尖旁开0.5寸。【胸腹部】

中府:仰卧位取穴,在胸前壁外上方,平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简易取穴:先摸到锁骨,往外推可摸到一个明显的凹陷,即锁骨下窝,其下方1寸即该穴。

膻中:仰卧位取穴,在胸部,人体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简易取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俞府:仰卧位取穴,在胸部,锁骨下端凹陷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

彧中:仰卧位取穴,在胸部,俞府下1寸6分处,第1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简易取穴:两乳头连线恰通过第4肋间隙,往上数3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即该穴。

神藏:仰卧位取穴,在胸部,彧中下1寸6分处,第2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简易取穴:两乳头连线恰通过第4肋间隙,往上数2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即该穴。

灵墟:仰卧位取穴,在胸部,神藏下1寸6分处,第3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简易取穴:两乳头连线恰通过第4肋间隙,往上数1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即该穴。

神封:仰卧位取穴,在胸部,灵墟下1寸6分处,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简易取穴:两乳头连线恰通过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即该穴。

乳根:仰卧位取穴,在胸部,乳头直下,第5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简易取穴:两乳头连线恰通过第4肋间隙,往下数1间隙,乳头直下即该穴。

期门:仰卧位取穴,在胸部,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简易取穴:两乳头连线恰通过第4肋间隙,往下数2间隙,乳头直下即该穴。

鸠尾:仰卧位取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胸剑联合部下1寸。

上脘:仰卧位取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5寸。

中脘:仰卧位取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

梁门:仰卧位取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旁开2寸,脐中上4寸。

章门:仰卧位取穴,在侧腹部,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

带脉:仰卧位取穴,在侧腹部,章门下1.8寸,第11肋游离端下方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处。

京门:仰卧位取穴,在侧腰部,章门后1.8寸,第12肋游离端的下方。

五枢:仰卧位取穴,在侧腹部,髂前上棘前方,横平脐下3寸处。

维道:仰卧位取穴,在侧腹部,髂前上棘前下方,五枢前下0.5寸。

神阙:仰卧位取穴,在腹中部,脐中央。

天枢:仰卧位取穴,在腹中部,脐中旁开2寸。

大横:仰卧位取穴,在腹中部,脐中旁开4寸。

阴交:仰卧位取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1寸。

气海:仰卧位取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1.5寸。

石门:仰卧位取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2寸。

关元:仰卧位取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3寸。

中极:仰卧位取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4寸。

曲骨:仰卧位取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耻骨联合上缘的中点处。

大巨:仰卧位取穴,在下腹部,脐下2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上肢部】

内关: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肩髃:肩部,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肩峰前下方的凹陷处。

曲池:肘部,肘横纹外侧端。

少冲:小指桡侧,指甲角的根部。

劳宫:手掌心,第2、3掌骨间偏于第3掌骨。简易取穴: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

天泉:腋前纹头下2寸。

合谷:将一手拇指指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虎口处的指蹼缘上,拇指尖下即该穴。【下肢内侧面】

涌泉:仰卧位取穴,在足底部,足跖屈时足前部凹陷处。

三阴交:仰卧位取穴,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阴陵泉:仰卧位取穴,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地机:仰卧位取穴,在小腿内侧,阴陵泉下3寸。

血海:仰卧位取穴,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绷腿时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照海:仰卧位取穴,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

太溪:仰卧位取穴,在足内侧,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复溜:仰卧位取穴,在小腿内侧,太溪上2寸。

蠡沟:仰卧位取穴,在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下肢前外侧面】

居髎:侧卧位取穴,髋部,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最凸点连线的中点处。

环跳:侧卧位取穴,屈股,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

风市:侧卧位取穴,在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腘横纹上7寸。简易取穴:直立垂手时,中指尖所指处。

犊鼻:仰卧位取穴,在膝部,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处。

足三里:仰卧位取穴,在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阳陵泉:仰卧位取穴,在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上巨虚:仰卧位取穴,在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即足三里下3寸。

丰隆:仰卧位取穴,在外踝尖上8寸,距胫骨前缘二横指。

丘墟:仰卧位取穴,在足外踝的前下方,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太冲:仰卧位取穴,在足背侧,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的凹陷处。

大敦:仰卧位取穴,在足中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隐白:仰卧位取穴,在足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下肢后面】

承山:俯卧位取穴,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的尖角凹陷处。

委中:俯卧位取穴,腘横纹中点,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艾灸的适用范围

艾灸的适应证约有200种,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内科病症

感冒、慢性支气管炎、呃逆、慢性胃炎、胃下垂、风湿性关节炎、肥胖病、中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肾下垂、阳痿等。

2.外科病症

颈椎病、骨折、急性腰扭伤、急性乳腺炎、肱骨外上髁炎、骨关节炎、腹股沟斜疝、痔、直肠脱垂、乳腺增生病、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症等。

3.妇科病症

胎位不正、痛经、子宫脱垂、慢性盆腔炎等。

4.儿科病症

小儿厌食、小儿疳积、小儿腹泻、小儿遗尿、小儿脑瘫等。

5.其他病症

带状疱疹、斑秃、冻疮、神经性皮炎、寻常疣、黄褐斑、麦粒肿、过敏性鼻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内耳眩晕症、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等。艾灸的禁忌

由于艾灸以火熏灸,施灸不注意有可能引起局部皮肤的烫伤,另外,施灸的过程中会耗伤一些精血,所以有些部位、有些人不宜施灸。

1.颜面、五官和大血管处以及关节活动部位不宜采用瘢痕灸法。

2.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宜施灸。

3.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者忌灸。

4.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惊厥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者忌灸。

5.无自制能力和不予配合的人,如精神病患者及婴幼儿等忌灸。

6.对艾叶过敏者(闻到艾叶气味出现呕吐、憋气、头晕、连续打喷嚏、咳嗽等症状),或经常性的皮肤过敏者不宜灸。艾灸前的准备

1.艾材的选择

并非所有的艾都是最好的原料,我们需要辨别艾的质量优劣,因为它直接影响到施灸的效果。质量优、无杂质,且干燥而存放日久的艾绒,施灸的效力则更大,疗效愈佳,反之则差。不仅如此,劣质艾绒燃烧时火力暴躁,易使患者有灼痛感,难以忍受。含杂质较多的艾炷,燃烧时常有爆裂的现象。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选择艾叶的新旧,新制的艾绒气味辛烈,含挥发油较多,燃烧快,火力强,燃着后烟大,艾灰易脱落,容易伤及皮肤和血脉等;陈旧的艾含挥发油少,燃烧缓慢,火力温和,燃着后烟少,艾灰不易脱落。什么样的艾才能称之为陈艾?存放3年或3年以上的艾就是陈艾,也就是把艾草晾干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保存3年后再制成艾条或艾炷做灸,这是艾灸最好的原料。

2.体位的选择

艾灸时是躺是坐要看穴位位置,而艾灸取穴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灸治效果。为保证取穴的准确性,也为了预防艾绒和其他艾灸材料脱落,灸前必须选好体位,坐点坐灸,卧点卧灸,使体位与点穴相统一。若坐着点穴,躺下施灸,受骨骼、肌肉牵动变化,必然影响取穴的准确性。故灸四肢部的穴位以正坐为主,灸胸腹部的穴位宜选择仰卧位,灸背腰部的穴位宜选择俯卧位,要求体位须摆放平直,舒适,肌肉放松,使准备施灸的穴位充分暴露,宜于艾炷或温灸器的摆放,既可防烫伤,也能增加疗效。怎样掌握好灸量

灸量是由灸法达到的温热刺激和刺激时间的长短决定,不同的灸量可产生不同的治疗保健效果。掌握最佳灸量,有助于提高疗效,防止不良反应。

为了防止灼伤被灸者,施灸时,我们通常会以手指放在穴位旁来感觉艾火的温热程度,可分为3种:温热感、灼热感和烫灼感。若出现温热感则灸量小,烫灼感则灸量大,灼热感介于两者之间。根据不同病情,可以按被灸者的感觉来控制灸量。

灸量的大小还取决于灸数的多少和刺激时间的长短。艾炷灸是以艾炷的大小和壮数的多少来判断,炷小、火势小、壮数少则灸量小,炷大、火势大、壮数多则灸量大。艾条灸、温灸器灸则以时间长短来判断。

灸量还与疗程相关,疗程长则灸量大,用于慢性病,一般2~3日1次;疗程短则灸量小,多用于急性病,一般每日1~3次。

掌握灸量还应根据患者体质、年龄、施灸部位、病情等因素综合考虑。如病在浅表,灸量可小;病在内则灸量宜大。穴位皮肉浅薄者宜以小灸量,皮肉厚实者宜以大灸量。妇孺老人,久病体弱者,灸量可小;少壮男子,新病或身体强壮者,灸量宜大。艾灸后的反应

艾灸后的反应就是我们常说的灸感,指的是施用灸疗时的一种自我感觉。灸法主要靠直接或间接地在体表施以适当温热刺激以治病防病,除瘢痕灸外,局部反应一般为施灸处皮肤及皮下温热或微有灼痛,温热刺激直达深部、经久不消,或出现循经感传现象。需要注意的是,灸法是一种温热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温热程度,决不能仅用艾烟熏烤,这样会使表热里不热,达不到治病保健的目的。

少数人在灸后会出现其他反应,由于个体差异,反应也会有所不同,有些患者可出现失眠、疲乏无力、嗜睡、口舌干燥等,甚至有些患者会出现暂时症状加重的现象,这些都是由人体内正气和邪气相抗争引起的,不必过于担心。艾灸后的防护

艾灸后要注意调养,如施灸完毕后可补充温开水,但不可立即进食,并且避免施灸处接触到冷水;此外,还要忌食生冷食物,避风寒,慎房事。灸后要注意消毒,局部有痒感时,绝对不可以去抓擦,如果不慎擦破,应严格消毒并包扎。

施灸以后,局部一般会有红晕现象,可不作处理,艾灸结束后很快就会消散。如果皮肤灸起水疱,小水疱经过几天会自然吸收并结痂;倘若水疱较大,吸收会比较缓慢,可以用消毒过的针刺破,将水液挤出之后,涂敷消炎软膏或龙胆紫药水,再盖上敷料,待其愈合。

如何防止灸疮的产生?在艾炷灸时,艾炷要捏紧并且不可太大,用小艾炷分多次施灸,这样不容易起水疱,即使形成了水疱,也会比较小,较容易吸收结痂;若用艾条灸,则要选择陈艾,因为陈艾燃烧后,艾灰不容易脱落,可以避免灼伤皮肤或烧伤衣被,且在施灸后立刻用姜汁涂抹在施灸的皮肤上,可以避免形成水疱。

施灸后何时可以再灸?如果施灸后局部起水疱,则不宜再灸,须等水疱结痂痊愈后再继续施灸;若施灸后第二天有疲劳感,则要休息一到两天,待精神恢复后再继续施灸;如果施灸后第二天出现身体发热、口苦、咽干,就要停止施灸一天,待上述感觉消失后方可继续施灸。艾灸的注意事项

1.要专心致志,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伤到皮肉。

2.要注意体位和穴位的准确性,体位要舒适、自然,适合艾灸的需要,穴位要找准确,才能保证艾灸的效果。

3.施灸需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所以在冬季施灸时要注意保暖。夏季高温时施灸要注意防暑。

4.要注意施灸环境,要求通风良好,空气清新,避免烟尘过浓,污染空气,伤害人体。

5.要掌握施灸的顺序,一般是要先灸背部,再灸胸腹,先灸上半身,再灸下半身。

6.要注意施灸的时间,不要在饭前空腹时和饭后立即施灸,治疗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

7.要注意防止艾火脱落,以免灼损皮肤及衣物。使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入口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

8.要防止感染,灸后局部出现水疱,只要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若水疱过大,可用消毒针沿边缘刺破,排出水液,再涂以龙胆紫药水。如果已经破溃感染,应及时对症处理。

9.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如艾灸火力应由弱增强,艾炷由少逐次增多(或分次灸),艾炷应由小炷灸起,每壮递增;艾条灸时间宜逐步增加。

10.要注意防止晕灸,晕灸一般会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汗出等症状,甚至发生晕倒。若出现晕灸,应立即停灸,静卧,注意保暖,轻者休息片刻或喝点温开水,重者掐按人中、内关、足三里。

11.要注意调整灸火与皮肤间的距离,操作时可用食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这样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12.要注意坚持,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艾灸异常情况处理

灸法虽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非药物疗法,但是艾灸方法如果应用不当,也可发生意外事故。主要表现为晕灸、灸疗过敏。

1.晕灸

晕灸是不多见的一种针灸不良反应。

临床表现:轻者头晕胸闷,恶心欲呕,肢体软凉,摇晃不稳,或伴瞬间意识丧失;重者突然意识丧失,昏扑在地,唇甲青紫,大汗淋漓,面色灰白,双眼上翻,二便失禁。

原因:体质因素为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如体质虚弱,精神过于紧张,饥饿、疲劳,特别是过敏体质,血管神经机能不稳定者;其次是体位不当和穴位刺激过强;环境和气候因素也可诱发晕灸,如气压低之闷热季节,房间空气混浊,声浪喧杂等。

处理:轻度晕灸应迅速停止施灸,将患者扶至空气流通处,抬高双腿,头部放低(不用枕头),静卧片刻即可,如患者仍感不适,给予温热开水或热茶饮服;重度晕灸应立即停灸后平卧,如情况紧急,可令其直接卧于地板上,在百会上作雀啄式温灸,不宜离头皮太近,以免烫伤,直至知觉恢复,症状消退,如必要时,配合施行人工呼吸,注射强心剂及针刺水沟、涌泉等。

2.灸疗过敏

艾灸可以诱使机体出现程度不等的过敏反应,预后一般良好。

临床表现:以过敏性皮疹最为常见,即局限性(穴位周围区域)的红色小疹,或全身性的风团样丘疹,往往浑身发热,瘙痒难忍,重者可伴有胸闷、呼吸困难,甚至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脉象细微。

原因:本身为过敏体质,多有哮喘、荨麻疹史或对多种药物、花粉过敏史;其次是艾灸致敏,可能因为艾叶中含有某些致敏物质,艾灸1小时至数小时可出现过敏现象。有人曾将温灸盒盖的烟油取下,敷于曾因艾灸导致急性荨麻疹的患者的前臂内侧,结果10小时后,被敷处发痒难受,并出现过敏性皮疹,证实其可引起过敏。因艾灸引起过敏者,以后往往在艾灸治疗时反复出现。

处理:局部或全身的过敏性皮疹,一般于停止艾灸后几天内自然消退。在此期间宜应用抗组织胺、维生素C等药物,多饮水。若兼发烧、奇痒、口干、烦躁不安等症状时,可适当应用皮质类激素,如强的松,每日服20~30毫克。中药凉血消风方剂也有效果。当出现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脉象细微等症状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处理,除肌肉注射抗组织胺药物外,还可肌注或静注肾上腺素,必要时,注射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第二章常见病症的艾灸疗法

灸法是中医学的一种传统的外治方法,其历史悠久,临床应用广泛,故有“灸治百病”之说。灸法“治未病”历来被人们重视,是防治疾病的重要措施。《医心方》中把无病先施灸的方法称之为“逆灸”。由于艾灸可激发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使人精力充沛、长寿不衰,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因此,艾灸在“治未病”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庄子》中“无病而自灸”就是关于艾灸养生保健的记载。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病症的艾灸疗法。感 冒

当感冒出现头痛、怕冷、无汗、喷嚏、鼻塞流清涕、精神不振等症状时,及早治疗能有效防止病情加重。感冒有风寒、风热和气虚感冒之分,以下艾灸疗法用于感冒初起时的治疗。

选用穴位

艾灸方法

Step 1 灸大椎穴

正坐或俯伏坐位取穴,用温和灸数分钟后改用雀啄灸加强灸感,以穴位局部皮肤潮红无烧灼感为度。此时可觉微微出汗,周身舒适,头痛消失。

Step 2 灸双侧风池穴

正坐或俯伏坐位取穴,由于风池穴有头发覆盖,艾条应距离穴位上方3~4厘米处温和灸,并以另一手拨开头发,数分钟后采用雀啄灸加强灸感,以穴位局部皮肤潮红无烧灼感为度,此时会有热感渗透到风池穴的深部。

Step 3 灸双侧足三里穴

正坐或仰靠坐位取穴,用温和灸数分钟后改用雀啄灸加强灸感,以穴位局部皮肤潮红无烧灼感为度。

专家点评

大椎穴是督脉、手足三阳经、阳维脉交会的地方,有通阳、解表、退热的作用,对风热感冒,可以疏风散热;对风寒感冒,可以祛风散寒解表;对气虚感冒,可以益气固表。现代研究表明,大椎穴还具有清心、宁神、健脑、消除疲劳、增强体质、强壮全身的作用。风池穴是胆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穴,为风邪聚集的要塞,故命名风池,艾灸可以疏风解表。足三里是全身强壮的要穴,对体虚感冒效果更好。如有鼻塞流涕症状,可加灸印堂穴以通鼻窍。

贴心提示

1.既可用于健康人预防感冒,也可用于感冒初期,感冒要早发现、早治疗。艾灸治疗风寒感冒应越早越好,若出现高热、咽疼、流黄涕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2.操作时可根据体质强弱而定,体质差者可每周2次,长年不断。

3.饮食清淡,少吃脂肪、肉类及乳品,多吃新鲜蔬果,以减轻身体的压力;注意保暖,以免在施灸过程中再次受凉,加重病情。

4.多休息,多喝水,补充感冒时流失的体液,还可喝葱白姜汤、姜糖水或热粥一碗,让身体发汗,帮助排出有害杂质,疗效更好。

5.若体温升至38.3℃以上,或出现吞咽困难或食欲不振,气喘或呼吸短促,耳痛、扁桃腺肿、鼻窦痛、胸痛等症状,应尽快就医。咳 嗽

咳嗽是一种最为常见的呼吸道症状。主要表现为咳嗽咽痒、痰液稀白,伴鼻塞、流清涕、怕冷、无汗、头痛等。中医学认为,肺主管呼吸,与喉咙和鼻窍相连,易受外邪侵袭和五脏六腑功能失调的干扰,使得肺气上逆,发生咳嗽。本节所指的咳嗽主要是风寒咳嗽。

选用穴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