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文化谈(沙发图书馆·人间世)(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0 12:24:03

点击下载

作者:(韩)金惠媛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韩文化谈(沙发图书馆·人间世)

中韩文化谈(沙发图书馆·人间世)试读:

序言

1998年,在香港的大学中,香港科技大学首开先河,开设了韩语讲座,讲座由我主持。香港的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韩语?他们刻苦学习英语或汉语等,其动机不外乎为了未来的就业。我丈夫的一位学弟虽然专业是工科,但由于酷爱德国歌曲并跟着学唱,开始很热衷于学习德语。偶尔会有人努力学习一门与自己专业毫无关系的外国语,如果不是喜爱该国文化,是很难有这番毅力的。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人对某国感兴趣,便会看这一国家的电影或去这一国家旅行、交这一国家的朋友。一旦感情进一步加深,下一步就会学习这一国家的语言。也就是说,即使与自己没有任何利害关系,也愿意主动学习这一国家的语言,这是喜爱这一国家的表现。跟我学习韩语的香港学生,就是怀有这种心态。

2001年,我到香港城市大学就任时,校报把我介绍为来自于“隐士之国”的韩国。现在确实难以想象,在十几年前,香港人眼里的韩国还只不过是个隐逸的国家,几乎无人问津。后来随着韩国的经济复苏、举办世界杯足球赛、“韩流”涌入等,港人开始认识到韩国是个颇有魅力的国家,想学习韩语的学生猛增。当然,起初学习韩语的大部分学生并非为了考试,而是因为对韩国文化感兴趣。为此,这些学生自然要向我提出有关韩国文化的各种问题。这就是主修法国文学专业的我,为何继韩语之后开始讲授韩国文化的直接原因。

可是,最初给香港学生讲授韩国文化并非易事。首先,甚至难以找到合适的教材。当时已有的介绍韩国文化的书籍,大部分都以西洋人为对象。对于西洋人来说,只介绍韩国人的节日有农历新年和中秋节、主食是米饭而非面包、崇尚儒教传统等即可。但是,如果把这些内容作为韩国文化讲授给中国内地或香港的学生,反而有可能招来误会。不久前,以中国网民为对象进行的一项调查中,对于“韩国会让你联想到什么?”的提问,最多的回答是“歪曲历史”。“歪曲历史”这句话,原本是韩国人对日本的印象,现在却反而变成中国人对韩国的印象。韩国人为自己的祖先曾向日本传授过许多文化而感到自豪,同时对极力歪曲这一点的日本人感到愤慨。同理,中国人觉得自己也向韩国传授过许多文化,但却遭到漠视,所以对韩国人感到愤慨。因此,为了给香港学生介绍韩国文化,我首先需要学习中国文化,以便向他们讲解两国文化的相似之处,以及有何差异。

不久前,与来自台湾的一位教授同事闲聊时,她突然问我在韩国的历史课上是否讲“孔子是韩国人”,这种无中生有令我当时非常吃惊。从类似情况来看,确实有不少中国人对韩国产生了误会。其实,由于韩国人和中国人的民族主义都很强,互联网上相互挖苦的各种传闻和诽谤比较泛滥。而且,和日本人一样,韩国人也确实没有认真思考过从中国学到了什么。以前,作为超级强国中国的邻邦,韩国自然从中国学到许多东西,这一历史事实当然令中国人感到无比骄傲。同样,韩国人也没有理由为此感到羞耻。古罗马时代,英国曾是公认的最边缘的国家,但英国人从未对此感到过羞耻,反而最积极地从事罗马时代的历史研究。总之,在诽谤对方之前,有必要先确认事实真相,这也是我觉得应该正确比较中韩文化的理由。

2008年,我在香港大学开设了一门选修课“韩国文化与社会”。由于要求选修这门课的学生太多,不得不限制人数,可见这一课程深受学生们的青睐。从2009年开始约两年间,我精选了当时的讲义内容,以《中韩文化比较》为题每月在《香港文学》上连载。《香港文学》是纯粹研究文学的评论杂志,除特殊原因外,几乎不接受连载文章,我是第一个能在两年的较长时间内连载二十多篇文章的人。之所以能连载,也许是因为目前韩国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获得香港知识分子的关注,而我所选择的角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由于起初是为了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所以我写的有关韩国文化的文章,并没有只有在博物馆或民俗村才能找到、连韩国人也感到生疏的有关韩国传统的内容。为了与中国文化进行比较,虽然也探讨历史上的演变,但大部分都是讨论整容手术、街头啦啦队、“韩流”、炒米糕等当今为人们所熟悉的主题。我以前的专业是法国文学,但过了40岁以后改换专业,选择了韩语、韩国文学博士课程。因此,在比较中韩文化的过程中,我有时会谈及曾体验过的欧洲文化。我希望这种尝试能有助于从第三者立场上,更客观地观察中韩两国。以语言为主题的三篇文章单独成章,在其他主题的文章中,我也经常讨论我们使用的语言中隐藏的文化奥秘。当然,这已表明我现在对语言学领域很感兴趣。

香港是个金融城市,现在正努力成为成功的国际文化城市。在文化方面,香港自身很有信心的部分是电影。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相比,香港电影虽然衰退很多,但港人对电影的热爱仍不减当年。我是香港电影迷和人文学者,参加了香港的一些电影学会,很想向香港人讲述我看过香港、中国内地电影后的感想。所以,我写了《韩国人文学者解读中国电影》,连载于《城市文艺》。这些文章旨在透过中国电影了解中国文化,以附录形式编在本书的后面。希望这些文章与前半部有关中韩文化比较的内容不至于格格不入。—·第一部分·—生活方式、仪式月饼和松片月亮和白兔

根据学者的分类,韩国属于汉字文化圈或中国文明圈(Sino-civilization)(也有人主张日本虽属汉字文化圈,但不属于中国文明圈,而是具有自己独特的文明圈[1]。过去十多年的香港生活,让我有很好的机会了解同属一种文明或文明圈的中国(香港)与韩国,在哪些方面具有相似点或不同点。这种经验对我在大学给学生讲课有许多帮助。

远在“韩流”这一单词在中国出现之前,中国的儿童就喜欢一首韩国童谣。这首童谣名为《小白船》,据说是由中国的朝鲜族传过来的。它原来的题目是《半月牙》,但整个歌词中并无“月”字,由“小白船”一词取代(隐喻小白船挂在银河上呈现半月牙状)。另外,歌词中还出现了“白兔”。本文正是想通过“生活在月亮里的白兔”,说明我所体会到的中国(香港)与韩国的文化差异。

蓝蓝的天空银河里

有只小白船

船上有颗桂花树

白兔在游玩

桨儿桨儿看不见

船上也没帆

飘呀飘呀飘向西天

受到中国的影响,古代韩国人以中国的阴历计算日期。所以韩国的主要节日现在仍然以阴历为准,例如春节、中秋节、佛祖诞辰日等。国际上把阴历春节(Lunar New Year)称为“中国新年”(Chinese New Year),对于中国人来说阴历正月初一意义非凡,是华人社会(大陆、台湾、香港、新加坡等)最大的节日。除了中国以外,韩国也是把阴历春节视为盛大节日的国家。这也许很好地见证了古代韩国人先受到中国文化和文明的很大影响。可是,韩国的春节气氛与中国内地或香港相比,存在着一些不同之处。

春节期间,香港的街道装饰成“满堂红”,我第一次看到时感到非常陌生。韩国的春节并没有为了驱逐厄运而装饰大红色或燃放鞭炮的传统,比起香港的春节来显得格外安静。中国人(包括香港人)习惯于热闹非凡的节日气氛,如果看到韩国春节的安静状态,想必会感到很惊讶。韩国平静的过年气氛,是因为没有驱赶厄运(即“年”这种怪物)的传统。那么,中国有关“年”的传统为何没能传到韩国呢?真正的原因虽然无法得知,但估计与韩国的气候有关。韩国的阴历正月正值大雪纷飞的寒冬,很难让人联想到春天或春天的节日,在户外难以形成热热闹闹的气氛。

不如说,中秋节才是韩国最大的节日。在韩国,阴历八月即阳历的9至10月,天气最好。1988年的首尔奥运会避开炎热的8月,而于天气好的10月举办,因为韩国的10月秋高气爽、气候宜人。换言之,在韩国,相较于农历正月寒冷的冬天,中秋节的秋天是更适合于过节的好季节。

我在香港过了几年的中秋节,发现几项有趣、新奇的事情。第一,韩国称中秋节为“仲秋节”,而中国则称为“中秋节”。“仲秋”或“中秋”都是指阴历八月,但这微妙之差令人感到新奇(何时开始出现文字上的细微差异,至今尚未找出答案)。另一个不同点是,香港人(以及中国内地人)在中秋节吃月饼,而韩国人则对月饼比较陌生。米糕

在仲秋节,韩国人吃一种叫“松片”的米糕,松片为前述童谣题目——“半月牙”形。每逢节日,韩国人喜欢吃用米(大米或糯米)做成的米糕。春节吃米糕条汤,仲秋节吃松片,婚丧嫁娶时做各种米糕分给亲朋好友吃,平时小吃则喜欢做辣炒米糕条[2]。韩国人喜欢吃米糕,但向外国人介绍米糕却非易事。如果向西洋人介绍米糕是“rice cake”,很容易让他们联想到西洋“蛋糕”所具有的甜味,但大部分西洋人亲口尝到米糕后,对不甜而清淡的口味往往大失所望。而且,对于韩国人比较喜欢的筋道口感,西洋人也不太习惯。相比较而言,对于韩国人来说,中国的月饼比较接近西式蛋糕。

我在香港生活到现在,还没有看到与韩国式米糕相似的食品。据说中国大陆有与韩国式米糕相似的粘糕(年糕),但由于大陆其他小吃非常丰富,所以粘糕不像在韩国那样受欢迎。类似韩国米糕的食品在日本也很容易看到。“饼”的日语训读[3]是“Mo-Jji”,意思是(粘)米糕。日本人也像韩国人那样,在新年吃一种叫做“雑煮”的日本式米糕条汤。因此可以说,与中国有所不同,韩国与日本的米糕文化更为普遍。

正如前述童谣《半月牙》的歌词,韩国的儿童都相信,月亮里有一棵桂花树,旁边还有一只小白兔。中国儿童用汉语唱同样的歌,也相信月亮里有小白兔。这是因为嫦娥奔月的著名传说。传说中,嫦娥因背叛丈夫(射落9个太阳的神射手羿)受罚奔月,后来变成蟾蜍。人们也许认为这种结局过于残酷,于是又有另外一种传说,即她变成月亮女神,与“舂不老草的白兔”共同生活在月亮上。月亮表面随处可见的凹陷足迹,有可能令人联想到蟾蜍,但古代中国人怎么会想到帮助嫦娥并舂不老草的白兔呢?我至今尚未找到正确答案。有趣的是,生活在地球另一面——拉丁美洲的古代阿兹台克人(Aztec),也曾相信月亮里面有白兔。这种偶然性确实令人惊讶,有人甚至说,观察月亮一段时间,可以隐约看见白兔的轮廓,因此这也许并非太偶然。

在韩国的传说中,没有神射手羿或其妻嫦娥等人物,也没有小白兔如何登上月亮的故事。无论是否受到古代中国的影响,韩国和日本都有小白兔生活在月亮里的传说。那么,月亮里的小白兔在做什么呢?在舂东西。具体在舂什么?中国的嫦娥传说中,小白兔帮助嫦娥用药房的小木臼舂长生不老草。韩国和日本没有嫦娥传说,但有米糕文化,所以其中的小白兔用大石臼舂米糕。

韩国的节日与月亮有关,节日里有吃米糕的习俗,而韩国人在节日赏月时,相信生活在月亮里的兔子在舂节日食用的米糕,不是很自然的事吗?另外,中国最早传说月亮里有兔子,但中国人认为兔子在舂长生不老草,显然兔子与节日食用的东西无关。根据传说,中国人最初做月饼,是为了在里面隐藏密信。后来,由于月饼外观呈圆形,酷似十五的月亮,所以称为月饼。因月饼之名与月亮有关,所以成为中国人在中秋节食用的点心。

自古以来,韩国从邻邦——文化大国中国学到许多东西,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可以在两国的文化中找出许多共同点。但是,正如我们从舂米糕的白兔所看到的,韩国把从中国学来的东西,改变或发展为适合于自身的情况,这似乎成为文化的一个属性。几年前,韩国江陵市的端午祭经过申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对此,许多中国人表现出极大愤慨,认为韩国抢了中国固有的传统。日本人前不久刚开始喜欢吃韩国的辣泡白菜(Kim-Chi),制作出同样的所谓日本式辣泡白菜,然后以“Ki-Mu-Chi”之名主张辣泡白菜是日本发明的,恐怕没有一个韩国人不感到愤慨。然而,江陵市的端午祭与其发源地中国的端午节之间[4],并非Kim-Chi和Ki-Mu-Chi般的微小差别,而是像松片与月饼一样相差甚大。

某一文化传统传播给其他民族后,由于风俗习惯不同,会以多样且丰富的形式得到改变和进化。正如韩国的童谣《半月牙》传到中国后,变成中国的童谣《小白船》,中国舂不老草的白兔传到韩国后,成为舂米糕的白兔,不同的文化经过碰撞和交流,会变得更加多样、更为丰富。

我初次到香港时,韩国全国上下的话题是“国际化、世界化”。我在最为国际化的城市香港生活后,感到国际化就应该是对别国的文化更为开放。这种开放、接受及包容的能力,最终会成为使自身的文化更为丰富的力量。这是我在香港获得的最宝贵的经验,也是我一定要向一些韩国人提出的忠告。这些人大部分都以为,所谓世界化或国际化,就是单向地把韩国的文化介绍给别国乃至全世界。

[1]在本书《文化的权力结构》一文中,对此解释得更为详细。

[2]在本书《炒糕研究所与炸酱面博物馆》一文中,对此解释得更为详细。

[3]关于训读,在本书《外来语和固有语》一文中解释得更为详细。

[4]在本书《为江陵端午祭辩解》一文中,对此解释得更为详细。为江陵端午祭辩解《春香传》

由中国民俗学会举办的文化传统与民间信仰学术研讨会,2009年9月5日至6日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内地、香港、台湾的约20名专家学者应邀参加。我以驻香港的韩国学者代表的身份,受邀在此次会议上发表有关韩国文化传统的演说。推荐我参加学术会议的一位中国学者,积极劝我把演说的重点放于韩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无形文化遗产部分,这是很多中国人都十分关心的。在韩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中,中国人特别关心的应该是“江陵端午祭”。下面介绍一下我在此次会议上发表的内容。《春香传》是韩国民间传说故事,在中国也是家喻户晓的典型的韩国爱情故事。《春香传》的主人公,是全罗南道南原歌妓之女成春香与同镇乡绅之子李梦龙。故事发生在儒教国家的朝鲜时代,讲的是女主人公成春香为男主人公李梦龙坚守爱情。李梦龙为准备科举考试而苦读,一次出门偶遇成春香,一见钟情,故事由此拉开序幕。李梦龙第一次见到成春香那天正是端午节,当时的朝鲜是儒教国家,对女性要求十分严格,未成年女子唯一可以随便外出的日子就是端午节。端午节这天,年轻女子最喜欢荡秋千,成春香荡秋千时婀娜多姿,李梦龙从远处看到,一眼便掉进爱情的漩涡之中。在严守“男女授受不亲”之训的朝鲜时代,即使是端午节,男子也决不能随便出现在女子游玩的地方。因此,从韩国最有名的古典作品《春香传》中,可以看到当时的端午习俗,端午节对韩国人来说是盛大的节日。

韩国的传统节日以阴历为基准,其中有三个重大节日,分别是春节、端午节及仲秋节。这三大节日与其发源地中国的节日相比,并无很大区别。端午节之所以能进入三大节日,是因为其日期介乎春节与仲秋节之间,也是刚播完水稻之时。而且,端午节正值春夏之交,需要注意预防各种疾病。端午节的主要活动是,完成播种之后,向主管农耕的神或守护当地乡村的神灵祈求平安与丰收。因此,可以说春节与仲秋节以家庭聚会为核心,而端午节则是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中区域共同体的节日或官民共同的节日。

我成长在大城市首尔,对端午节没有任何印象。而且,韩国已不能说是农业社会,所以端午节也不再被指定为国家公休日。但是,某些地方农业基础还很强,或根据当地产业特性,还需官民共同祈求平安与丰收,所以端午节的传统仍很盛行。目前在韩国,以江陵为首,包括法圣浦、庆山、全州、三陟、义王、昌宁七处的端午祭甚为有名。在这几个地方的端午祭中,可以看到以下几种相同的项目:摔跤、荡秋千、用菖蒲洗发等。申润福是朝鲜时代最有名的风俗画家,他的作品《端午风情》在韩国家喻户晓,通过这幅画,我们可以看到用菖蒲洗发和荡秋千的妇女的身影。

但在韩国,看不到中国那样的划龙舟比赛。中国有名的屈原故事,古代韩国人也许听过、领会过,但似乎并没有转化应用于韩国。正如《月饼和松片》一文中提到的,古代韩国人从中国学来春节与中秋节时,并未带着难以转用于韩国的某些中国传统民间故事,比如被称为“年”的怪兽和月亮里的嫦娥。或许就算带着了,也可能由于韩国历史与中国有所不同,未能留存下来。也就是说,韩国与中国虽然共度相同的节日,但在过节的方法和仪式上都有所不同。所谓仪式是指一些象征性的行为,而这种象征性的行为就像我们每天使用的语言,由社会成员之间的约定来决定。仪式之所以有所不同,是因为其内容发生了变化。中国端午节的主要活动是龙舟比赛,是为了纪念含冤而死的屈原。但韩国没有龙舟比赛,说明端午在韩国已转化出截然不同的意义和内容。

中国是端午节的发源地,主要活动是划龙舟,所以端午节的英文名为“Dragon Boat Race Festival(龙舟节)”。而韩国的端午节没有划龙舟,所以江陵端午祭的英文名就直接使用韩语发音“Dan-O-Je(端午祭)”。“Dan-O-Je”最后一个音“Je”的汉字是“祭”,并不是“节”。江陵

不久前,韩国发行了五万元新纸币,印刷在纸币上的人物是申师任堂,她是朝鲜时代有名的女书画家[5]。而印在五千元纸币上的人物是朝鲜时代著名的儒学家李栗谷的母亲,也很有名。在教育热潮不断升温的韩国,申师任堂以慈母形象受到长期拥戴[6]。许多韩国人都知道,江陵是申师任堂的故乡,也是李栗谷度过幼年时期的地方。

我在学生时代曾被选为学校代表,在位于江陵的“申师任堂学校”学习过儒教中强调的女性德目,那是我第一次去江陵。后来,我也有几次机会去江陵,但都是去江陵附近的海水浴场、滑雪场等有名的休养之地。江陵离首尔约三四个小时车程,位于东海岸,虽然是海岸城市,但西面有大关岭,山势陡峭,在韩国很有名。江陵的端午祭之所以有名,原因之一是江陵的地理位置独具特色。因为是海岸城市,需要祭奠海神;因为山势陡峭,所以也要祭奠山神、天神、城隍神。因此,该地依然保留着较强的巫俗信仰,这些信仰仍一成不变地保留在端午祭中。从上述申师任堂的例子中可以看出,由于江陵的儒教教育环境强于别处,所以儒教祭仪也算是江陵端午祭的一项主要内容。

韩国于1961年制定出《文化遗产保护法》,一直努力保护有历史、艺术和学术价值的重要无形文化遗产。并且,把主要无形文化遗产的技能保有者指定为“人间文化财”,对其加以援助。韩国的第一个主要无形文化遗产是宗朝祭礼乐[7],至2009年已经指定了121个主要无形文化遗产。江陵的端午祭,于1967年被指定为主要无形文化遗产第13号。到了2005年,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收录为世界文化遗产。可是,这一消息给中国人带来很大冲击,中国人向来以本国文化为自豪,认为韩国人盗用了中国的文化,这令中国国内反韩情绪高涨。此次事件后,互联网上不断涌现有关韩国的坏消息,这些未经证实的消息,甚至伤害到两国间的友谊。令人欣慰的是,目前这种伤害正慢慢减少,中国以此事件为契机,展现出更加奋发图强的姿态,保护和发展本国的文化遗产。

我在此坚持为江陵与韩国辩解的焦点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的并不是“端午节”本身。江陵市在申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登记时,已表明江陵的端午祭是大约1500年前由中国传来的,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的内容,是端午节在江陵市展开的一系列“传统区域风俗”,并不是端午节本身。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确地理解了这一事实,正继续促进湖北端午节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登记,并对其结果表示出极大的自信心。[8]

现在,我住在香港的愉景湾。每年的端午节,这里都会举办划龙舟比赛。香港不愧是国际化都市,在划龙舟比赛中,可以看到很多西方人,所有人都能愉快地参与节日,海景也令人心旷神怡,愉景湾的确名副其实。自2008年开始,端午节在中国被列为公众假期,人们可以更愉快地享受划龙舟比赛的乐趣。后记

写完本文之后的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已经决定收录湖北的端午节。从此,韩国的端午祭和中国的端午节并列成为世界无形文化遗产。除了湖北省的端午节之外,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重新收录了中国的22个无形文化遗产,包括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朝鲜族的农乐舞。

[5]她是出现在韩国纸币上的历史人物中的第一个女性,同时也是唯一不姓李的人物。

[6]韩国人都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认为孟子的母亲也是一位慈母。

[7]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主要文化遗产。

[8]中国端午节申遗专家称“韩国先行一步不矛盾”,中国广播网2009年5月28日。炒糕研究所与炸酱面博物馆米饭、泡菜以及汤

韩国近期的主要话题之一,就是“韩国饮食的世界化”。为此,许多专家正努力从中国、日本以及泰国饮食的案例中吸取经验和教训,这几个国家的饮食已成功地世界化。几年前,香港热播电视连续剧《大长今》,韩国饮食似乎也借此开始在香港参与竞争。而且,不久前,在香港放映有关饮食的电视连续剧《食客》之前,韩国驻香港总领事馆为宣传韩国饮食,举办过一次活动。中国人一向以本国的美味佳肴为自豪,去韩国旅行时常对饮食种类单调感到不满意,而香港是粤菜之乡,在此宣传韩国饮食并非易事。饮食是一种文化,是了解一个国家文化的最好教材。本文想专门谈一下韩国的饮食文化。

米饭、泡菜以及汤是构成韩国饮食的三种主要素材。韩国也像其他亚洲国家那样,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国民传统上喜欢吃白米饭。但是,相比于东南亚地区生产的细长却无黏性的安南米,韩国人更喜欢吃短粗的北方大米。中国的饮食以菜肴为主,而韩国的饮食中,米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韩国人为做出更好吃的米饭付出很多努力,如使用特定地区高质量的大米或使用高压锅等。与香港有所不同的是,在韩国便利店里销售的“即席米饭”,能用微波炉加热,价格虽然较贵,却卖得很火。

在韩国的饮食中,除了米饭和主菜肴之外,还有副菜(Ban-Chan)。泡菜(Kim-Chi)就是最具代表性且必不可少的副菜。泡菜按不同的区域种类各异,但最典型的泡菜是辣泡白菜。正如西洋人照相时,为了展示笑容而说“Cheese”(奶酪),韩国人照相时说“Kim-Chi”,凑巧的是泡菜也像西洋的奶酪,是发酵食品,都有一股难闻的怪味。发酵是有效储藏的技术之一,韩国人的祖先利用这一技术,即使在漫长而寒冷的冬天,也能通过泡菜吃到纤维质很丰富的蔬菜。为了能吃上可口的泡菜,韩国人呕心沥血,对于这一点外国人或许不太理解。在许多韩国人的家里,有一种只能在韩国看到的称为“泡菜冰箱”的家用电器。毋庸置疑,泡菜冰箱是专门用来储藏泡菜的特制冰箱,类似于专门储藏葡萄酒的葡萄酒冰箱。

热汤是韩国人的饭桌上不可缺少的菜肴,这类同于在寒冬较长的中国北方,人们很喜欢火锅。韩国人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也以“以热治热”为由喝很热的汤,不太习惯这种文化的外国人对此感到疑惑不解。由于韩国人喜欢喝汤,在韩国汤的名称细分为三种。第一种称为“Guk”,是一种非主菜的副菜;第二种称为“Jji-Gae”,是炖煮的菜肴,大部分属于主菜;第三种称为“Tang”,是一种作为主菜的特别的“Guk”,香港人较熟悉的“参鸡汤”就属于这一类。另外,韩国人饮酒后,尤其过量饮酒的第二天,为了醒酒而喜欢喝很热的Guk。据说,此时西洋人喜欢喝冰凉的桔汁,这对韩国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又烫又辣的食物与铁筷子

辣椒由发现美洲新大陆的哥伦布带到欧洲,以代替当时价格昂贵的胡椒,以此推测,辣椒传到韩国也不过几百年。现在的韩国饮食中,辣椒不可或缺,包括泡菜在内的许多食物都少不了辣椒,韩国人非常喜欢这种辣味。不久前,有一种极辣的“火辣鸡”,曾引起轰动,广受欢迎。而且,韩国人喜欢吃烫的食物。例如,韩语中的“凉饭”,意指受到冷落,可知韩国人不喜欢凉的食物。

韩国人使用的饭碗与中国的相比,又大又重。这意味着韩国人的饮食中米饭占较大比重,每顿吃的米饭也比较多。韩国的礼节与中国或日本有所不同,吃饭时不把饭碗拿在手里,而是放在饭桌上。这是因为饭碗中盛着热米饭,又大又重,拿在手里很不方便。盛Guk或汤的汤碗也同样如此,既大且重。因此,比起使用筷子,在韩国使用匙子的频率要比中国或日本高得多。这种不把饭碗拿在手里,更多使用匙子的习俗,与礼仪严格的朝鲜时代的儒教传统有关。而且,在中国汤被分为小碗,拿在手上直接对嘴喝,所以汉语称为“喝汤”。而韩国则以匙子为工具喝汤或Guk,所以韩国人称此为“吃”汤,而不是“喝”汤。

与中国相比,韩国的筷子比较短,并因为由金属制成而较重。虽然无法考证韩国的筷子是否因为由金属制成而短,或为了可缩短而使用金属材料,但很久以前韩国就有一种传统,即用黄铜或其他金属材料制作餐具。因为有许多烫的食物,更有许多像酱油、辣椒酱等染透力很强的调料,用木料或塑料做成的筷子难以长久使用。还有一个原因是,韩国人相信一个道理,那就是从小使用重筷子可以锻炼手指活动,有助于头脑发育。韩国很早就开始禁止使用一次性木筷子。世界电影明星成龙在成名之前,曾在韩国待过一段时间,他在中国等地为了宣传环保,倡导过一项运动,以减少使用木质筷子,鼓励使用韩式筷子(他本人很早就开始一直携带一双韩国产的筷子)。饮茶

香港把午膳称为“食点心”,虽然内容有很大差异,但韩国的午饭也称为发音接近的“点心”。[9]香港人“饮茶”就像平时吃午餐,换言之,香港人吃一顿正式午餐,便是相互敬茶用餐。香港人或其他中国人吃饭时一直喝热茶,而韩国人吃饭时不喝茶,以热汤代之,吃完饭后反而喝凉水。这是因为,韩国的饮食比中国的饮食清淡,蔬菜较多,很少用油锅炒菜,主要采用水煮的烹调方式。即使吃较油腻的肉时,韩国人也习惯于伴吃生菜等多种蔬菜。

在中国大陆或香港的中餐饭馆里,大多使用圆形饭桌。全家人或亲朋好友一起围坐在圆桌周围,相互敬茶用餐的情形比较普遍。用餐时相互敬茶的传统,确实令人羡慕。虽然也可以通过向对方敬酒表示彼此亲近,但因为是酒,难免有一些制约。无论如何,我在香港懂得一个道理,喝茶并不需要固守某种形式。炒糕

韩国的面粉没有中国那么多,这是由于气候的原因,韩国自古以来很少种植麦子,所以面食文化不太发达。韩国最具代表性的面食“冷面”,其材料不是小麦而是荞麦。过去,用小麦粉做成的白面条,是只有在婚宴上才能吃到的特别饮食。因此,在韩国“何时能吃面条?(何时能用面条招待我们?)”这句话,是“何时结婚?”的替代语。当然,韩国人现在已经不再用小麦粉面条招待参加婚礼的来宾。现在面粉资源丰富,面食已经太普通了,显不出珍贵。

过去,由于小麦太珍贵,韩国比较盛行用大米做米糕。现在一到节日或婚庆之日,也会做出多种米糕与亲朋好友分享。用米糕做成的最典型食物是“Top-Po-Ki”(炒年糕)。韩国的炒糕是拌有辣椒酱调料的非常辣的菜肴。我曾问一些在韩国学习韩语一个月以上的香港学生“韩国饮食中什么最好吃?”,许多学生意外地回答是“辣炒糕”。其实,这些学生出国学习之前,连韩国泡菜也嫌太辣而不喜欢吃。不久前,为了实现韩国饮食世界化,韩国甚至成立了“炒糕研究所”,希望开发适合外国人口味的各种炒糕。总之,韩国人对炒年糕情有独钟。炸酱面与拉面

炸酱面和拉面超越传统的冷面,一跃成为韩国最受欢迎的面食。据说,一百多年前仁川港对外开放时,是中国山东人把炸酱面的技术带了过来。为纪念炸酱面传入一百周年,仁川广域市唐人街正在建“炸酱面博物馆”。由此可见,韩国人非常喜欢炸酱面。比起发源地山东的炸酱面,韩国的炸酱面里有特殊的调料和许多洋葱,更带有少许甜味,非常可口。许多尝过这种炸酱面的中国人,认为这是与中国的炸酱面完全不同的韩国面条;但对于韩国人来说,最具代表性的中国饮食仍然是韩式炸酱面。这种炸酱面现在已经像比萨饼和汉堡那样大众化,但在20世纪90年代,还是最有人气的外来佳肴。我小时候在同学的生日宴上吃过一次炸酱面,记得当时我和同学都非常兴奋。也许正因如此,许多去香港旅行的韩国人一旦发现,被公认为“饮食天堂”的香港竟然没有他们最喜欢吃的韩式炸酱面时,都感到非常惊奇。

炸酱面给韩国的饮食文化带来的另一重大影响即快餐配送文化。炸酱面是最典型的配送快餐之一,其配送量大概现在已超过比萨饼。炸酱面的配送几乎无所不至。例如,全家人一起去某一公园游玩时,如不满意公园内餐馆的饭菜,就可以要求配送炸酱面,解决吃饭问题。这种情形,在韩国以外的地方是很难想象的。如果在香港铜锣湾的维多利亚公园游玩时,向自己熟悉的比萨店或附近的餐馆打电话要求配送饭菜,也许会被视为精神病。这种配送文化只有在韩国才能看到,即独特又有趣,非常发达,的确令外国人咋舌。

韩国有炸酱面,而日本有拉面。据说,拉面也是由定居在日本的华侨做出来的。有一次,我有机会光顾香港国际金融中心附近的一个北海岛拉面馆,感觉到拉面已成为全人类爱吃的典型的日本饮食。在韩国,很难找到日本的拉面馆,韩国的拉面是指方便面(Ra-Myen),“拉面”已经成为韩国方便面的代名词。韩国最受欢迎的拉面是连香港人都知道的“辛拉面”,号称全球销量第一,可见韩国人非常喜欢吃方便面(这里“辛”有辣的意思,还因为生产辛拉面的“农心食品”创始人姓辛)。大部分韩国人并不知道方便面的语源是中国的拉面,也不知道拉面是手抻面的总称。因此,这些韩国人如果听到自己喜欢吃的炸酱面是拉面的一种,会颇感惊讶。

通过考察中国面条发展成韩国炸酱面与日本拉面的过程,可知某一文化传到另一地区时,只有经历适合该地区的变化与进化才能生存。这是一种既神奇又有趣的文化现象。所以,目前韩国政府推动的韩国饮食世界化,不应该只是停留在向别的国家单方面介绍韩国饮食的水平,还须从炸酱面和拉面上学到其进化的经验教训。或许有一天我们会看到:不太辣的另类炒糕成为香港儿童爱吃的点心。

韩国饮食的竞争力在于它们是健康食品。大酱、泡菜等发酵食品和蔬菜等许多韩国食品,至少有助于预防心脏病等成人疾病。香港的粤菜丰富多彩,采用的材料五花八门,乃至有些人说,四条腿的除了桌椅不吃,天上飞的除了飞机不吃,几乎所有东西都能作为食材。韩国的饮食与粤菜相比,虽然显得极为朴素,但为港人的健康着想,我默默期待韩国饮食能更受欢迎和喜爱。

[9]在本书《外来语和固有语》一文中,对此解释得更为详细。四合院与韩屋坐式文化

韩国电视连续剧经常出现韩国家庭房屋内部的镜头,只要注意观察就会发现,韩式居住文化与香港(或中国内地)有所不同。最大的区别是:韩国的居住文化是坐式,而香港是立式(中国古代也实行过坐式生活,据说有一段时期为了体现礼节,不仅要脱鞋,还要脱袜子)。当然,最近韩国人正在混用坐式和立式。例如,客厅和餐厅采用立式,分别放有沙发和餐桌;寝室里没有睡床,睡觉时只需把被褥直接铺在地面上。然而,立式客厅虽然放有沙发和椅子,韩国人仍然喜欢席地而坐。我也是坐在椅子上读书,但读报时更喜欢在地面上放一个坐垫,坐在坐垫上展开报纸读。而且,即使坐在椅子上,也像坐在地面上那样时常把双腿放在椅子上成盘坐姿势。

坐式的优点是空间利用率较高。吃饭时只需拿来一个炕桌,餐后就寝时撤下桌子从壁柜里拿出被褥铺在地面上就行了。日本人的居住文化也是坐式(或混用)。西欧人曾把日本人居住的狭小房屋称为“兔子窝”,但对日本人来说,坐式生活是有效利用空间的好方法。香港的居住空间狭小的程度不亚于日本,但港人很难改为不太习惯的坐式生活。从具有坐式文化的韩国和日本人身上,可以发现几种共同的生活习惯。首先,坐式生活需要屋里的地面清洁干净。为此,韩国人和日本人每天都要认真地清扫和擦拭地面,因此,对于韩国和日本的家庭主妇来说,最辛苦的家务劳动就是清扫地面。

在习惯于立式生活的香港,也可以经常看到为了屋里的清洁而穿脱鞋的情形。在采用坐式生活方式的韩国或日本,进屋时理所当然地要先脱鞋。正因为如此,日本式木屐和韩国传统鞋的结构都很便于穿和脱。即使现在,不便于穿和脱的带有烦琐鞋带的皮鞋,在韩国也不太受欢迎。这是因为市中心的韩式餐馆也有不少坐式的,上班族想吃一顿午饭就需要脱鞋和穿鞋。而且,由于长时间穿鞋脚不舒服,在一些工作单位的办公室里,员工自己可以另外准备类似于拖鞋的室内专用鞋,以便换鞋工作。

唯有日本人和韩国人至今还把弯腰行礼作为一般的打招呼礼法,这好像也与坐式生活习惯有关。对于他们来说,在屋里坐着互相行礼时,为了握手相互跑过去是件麻烦的事情。看起来很有魄力的中国式拱手礼,站着行礼比坐着更为舒坦。另外,无论古今中外,都把屈膝视为求得对方宽恕或表示服从之意。但是,根据各国不同的文化,程度也有一定的差异。在中国向对方屈膝意味着莫大的耻辱,但对习惯于坐式生活的韩国人或日本人来说,出于礼节向对方屈膝,是司空见惯的。我小时候读书的学校里,课堂上调皮捣蛋的孩子最常受的处罚是:在教室外面的走廊里罚跪。在香港或中国内地的学校里,如果某位教师对学生施行类似的处罚,难免会引起很大的反感。

坐式生活的缺点,是令人感到身体疲惫。韩国人和日本人长时间坐在地上,还要不断重复起来、坐下的动作,尤其对处于成长期的孩子的腿而言,确实很勉强。我们观察穿着旗袍的中国女子时会发现,亭亭玉立的女子最显眼的是腿部线条之美。比起中国人,韩国人和日本人中的美腿女子比较稀少,一般认为这是坐式生活习惯的结果。正因为如此,目前韩国的妈妈会比较关心孩子(尤其是女孩),尽量让他们过立式生活。韩式火炕

2010年4月,韩国的一位女登山者成为全球首位登上喜马拉雅山14座8000米级高峰的女性,她在后来的采访中说:“想去韩式桑拿浴(Jjim-Jil-Bang)[10]喝一杯蜜糯汤。”她所说的韩式桑拿浴到底是什么样的地方呢?所谓的韩式桑拿浴也是桑拿浴设施,乍一看像是一种大众浴池。然而,这种桑拿浴对于韩国人来说,更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全家人的休息室[11]。这种桑拿浴在韩国的每个社区都有一两处,在许多韩国侨民居住的北京望京,据说也有多处。一进到韩式桑拿浴,就可以看到一些头缠毛巾、身着半袖衫、穿着短裤、打扮休闲的人或以家庭为单位,或与亲朋好友为一组,三五成群地“躺在地上”。如果不知韩式居住文化,便很难理解这一稀奇景象。

韩国人常说“暖背和饱腹”,正如“心安丰足”的涵义,韩国人只有“背暖”才感觉到舒服。本来“Jjim-Jil”也意味着像西方的桑拿浴,应该进入蒸浴之中,但习惯于坐式文化的韩国人喜欢躺在很热的地面上暖热后背。韩国人就此开玩笑说“在炽热的地面上煎背”。正如阳光稀少的北欧,好不容易迎来阳光灿烂之日,人们就会走出房间脱掉全部衣服享受日光浴,韩国人喜欢去韩式桑拿浴通过暖背消除当天的疲劳。

韩式火炕(On-Dol)是暖热韩国人腰背的传统地面取暖装置(韩式火炕与中国北方的“炕”结构相似,中国的炕只占室内的一部分空间,而且炕面高出地面较多,这一点与韩式火炕有一定的区别)。传统的韩式火炕是在以石头砌成的空心地面一端建烧火灶,以便暖热整个地面;现在则把铜管铺设在地面之下,代替灶孔使热水通向房间各处。对于不习惯立式而采用坐式居住文化的韩国人来说,这种暖热地面的取暖装置很切合实际。另外,同样具有坐式文化的日本人的传统是:铺设称为“榻榻米”的室内地面。与韩国相比,日本冬季较短,湿气较大的炎热夏季较长。榻榻米比较适合凉爽地度过湿热的夏天(据说在地震频发的日本,难以在房屋内设火炕这种取暖装置)。

尚未习惯的外国人要在韩式火炕上生活并非易事。外国人常说,第一次离开睡床,在韩国火炕地面上铺被褥就寝时,硬邦邦的地面不仅带来不适感,冒出来的热浪更让人难受;然而,很快习惯之后,就会觉得在寒冷的冬天,韩式火炕最舒服。据说韩国建筑公司在北京建的一些高层公寓,有一部分安装了这种韩式火炕,受到当地中国人的极大欢迎。我在香港生活时,感到的最大不便就是寒冷的冬天。当然,韩国的冬天比香港的冬天冷得多,气温降至零下,大雪纷飞,非常寒冷。但是,由于韩国的住宅基本上都有类似于韩式火炕的取暖装置,室内充满热气,比较温暖。相反,在冬季较短的香港,所谓取暖装置只有很小的电暖炉。香港的冬季虽然不是寒冷刺骨,但进入毫无热气的被窝时,确实会怀念韩式火炕。四合院与韩屋

首尔市政厅对面有一个朝鲜时代建筑的宫殿,叫德寿宫。沿着这一宫殿四周的石头围墙,有一条小路,常有恋人散步,颇为有名。德寿宫的石头围墙只比成人的身高稍高,虽然在外面看不到围墙之内,但其高度实不足以显示威严感。韩国人看惯了不太高的石头围墙,若看到北京故宫十米以上高的围墙,自然会对其威仪感到惊讶。朝鲜时代的燕岩朴趾源在其名著《热河日记》[12]中写过:“每隔3里有城,每隔5里有郭”[13],可见散落在中国各地的高大围墙给当时朝鲜最有名的知识分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国保留有许多形态各异的住宅形式,体现出广阔领土和多民族大国的形象。许多人把四合院视为最能代表中国传统的住宅,也许是因为四合院能反映从古代沿袭至今的中国人的意识世界,包括风水思想、儒教的宗法制度等。中国有四合院,而韩国有“韩屋”。像四合院那样,从韩屋也可以看出古代韩国人的智慧。韩屋把北方文化的火炕和南方文化的地板调和在一起。房间里是北方式取暖装置,可称为客厅的大厅是南方式(木制)地板,各个房间由木廊台连接到大厅。

与韩屋相比,四合院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第一,形如正方形的故宫,房屋配置呈现出非常严格的左右对称结构(请参看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可以看出中国人非常喜欢正方形结构的建筑物)。古代韩国人也很重视儒教秩序,并且努力实现儒教秩序,但韩屋的房屋配置与四合院相比,应该说并不那么严格。首尔和北京在气候上差不多,但北京是平地,而首尔四周是山,大小丘陵较多,由此可推测地形因素影响了韩屋配置。第二,也如故宫那样有较高的围墙,显得非常内向。针对这一点,许多韩国人说中国人具有“围墙文化”[14]。中国筑起长城,想要阻挡外来游牧民族的侵略,但由于领土广阔,大小内乱和内战也连年不断。也许是由于这种历史原因,中国的围墙文化得以产生。正如后面在《个人意识和团体意识》一文中也提到的,中国人注重的“关系”具有封闭性。中国人所说的“关系”,韩国人和日本人称为“人脉”或“缘故”,与中国人的说法有些不同。关系的“关”字带有阻挡外人进入之意,充分体现出封闭的一面,在中国代表性住宅四合院中也可见一斑。公寓

四合院与韩屋的处境一样,大部分被以开发的名义拆掉而逐渐消失。无论是韩国人或是中国人,生活在城市里的居民现在大都住在称为公寓的公共住宅里。根据某项调查,韩国人有一半居住在公寓里,像首尔这样的大城市比率更高。虽然韩国房价远不及香港贵,但韩国尤其首尔的公寓价格相当高。在韩国,长期暴涨的不动产(公寓)价格,已经成为主要的社会问题。最近,中国甚至流行“房奴”这一新生名词,暴涨的住房价格也已成为社会问题。与“衣”和“食”有所不同的是,即使经济增长,“住”也没有太大的改善。

为解决首尔的住房问题,首尔周边开发出许多用作卧室社区的卫星城市。居住在这些卫星城市的上班族,上下班往返于首尔市中心和住所之间,每天花费两三个小时是常事。与日本东京相比,可谓条件好得多;但与香港相比,的确在路上浪费大量的时间。韩国与主要利用火车的日本社会有所不同,自驾车上下班的上班族较多。开车的上班族下班后,有时与同事或顾客一起聚餐,免不了要喝酒,酒后开车回家会很危险。因此,韩国“代理驾驶”的业务很兴旺。

不仅香港,大部分国家都以月租计价租房。然而,与月租相比,韩国人更普遍地实行“传贳”制度,租客须缴纳相当于现行房价约50%的巨款给房主。当然,这种情况下每月不用交房租,契约期满时可从房主那里取回全部押金。韩国还有一种时常在韩国电视连续剧中出现的叫做“Office-Tel”的房屋,名称较怪异,由办公室(Office)和宾馆(Hotel)两个单词拼合起来,顾名思义是商住两用房。大部分是单间工作室,主要是年轻单身者用的多。

我第一次到香港,看到超过40层的超高层公寓时,感到非常惊讶。有一段时间,我也生活在这种高层公寓中。高层公寓鳞次栉比的现象,在世界上也许只有在香港才能见到。无论是四合院还是韩屋,古老传统住宅的发展进化都非常切合当地的自然环境。但是,正如可以从香港的例子中看到的,强调高效率的城市都有高层化的趋势。如果燕岩先生还活着,看到香港的情形写出《港行录》,也许会说:“每隔3里有高层公寓,每隔5里有大型商场。”

[10]西方人更熟悉韩语发音“Jjim-Jil-Bang”(这里的“bang”是“房”的韩式发音)。

[11]“For all kinds of good,clean fun,Koreans turn to bathhouses”,The New York Times(Asia Pacific),2008年10月5日。

[12]朝鲜时代许多知识分子去当时清朝的首都燕京旅行,留下了大量的记录,这些记录称为《燕行录》,朴趾源的《热河日记》是其中之一。在本书《纪行文》一文中,对此解释得更为详细。

[13]Kwang-Jong You():《向燕岩朴趾源回答中国问题》(),韩国:Credu,2007。

[14]朴完镐():《以文化理解中国》(),《韩国学术情报(株)》(),韩国,2009。酒令人安慰的酒

我曾在某本书上读过这样的内容:拿破仑远征时,法国军队的军需品中,占最大比重的竟然是葡萄酒。这是因为葡萄酒可以代替战场上有可能被污染的水,军队驻扎在寒冷地方时也可用它预防感冒,而且还能高度鼓舞军队的士气。可见,酒能以各种不同的理由饮用,而且不同的民族和国家饮用的方法是有些差异的。但在和平年代,喝酒的理由一般是为了助兴或安慰伤痛之心。

阅读中国河北的作家从维熙写的散文《文人与酒》,可知文人与酒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一现象在韩国也同样会看到。在古代的中国和韩国,文人就是士大夫,他们为了风流常常饮酒,对所处时代伤感郁闷时也以酒解忧。其中,中国的代表人物就是“诗仙”兼“酒圣”李白;韩国的代表人物是朝鲜时代最有名的诗人、嗜酒如命的松江郑澈。据说当时朝鲜的国王宣祖赐给郑澈一个银盅,要求他每天最多用这个银盅喝一盅酒。郑澈虽然接受了御命,但因每天一盅酒根本不够量,经过苦心思虑终于想出了一个鬼主意——把那个银盅砸扁扩展成一个大碗。虽然不知道这个故事是否真实,但很明显的是郑澈非常喜欢喝酒。他模仿自己一直钦慕的李白的《将进酒》,写出一篇题为《将进酒辞》的劝酒歌,以表达自己复杂的心情。可是,李白写的《将进酒》映衬出对人生的超脱和豪放,相反,《将进酒辞》更浓厚地表现出对人生的虚无之感;尤其其中出现的暗示死亡的措词如“坟墓之上的猴子”,反而更像李白写的另一首劝酒歌《悲歌行》。

李白的《悲歌行》被某位德国诗人译成德语[15],后来奥地利作曲家马勒(Mahler)将其用于《大地之歌》的第一曲,在西方广为传播。然而当我们读《悲歌行》德语版时,会感到与李白的原诗有些不同,尤其马勒作的曲子,听不出是“不被世上认知而感到悲伤的诗人”,而更像将军或英雄因战争失败悲痛哭喊。也许是中国人或韩国人面对人生的无常所产生的情感,与西方人有一定的差异;而且德国啤酒带有泡沫、清淡乏味,葡萄酒则甜滋滋,不太适宜用它们解释人生的超脱或虚无。助兴的酒

易中天教授说过[16]:“通过酒席可以消除差别、禁忌、礼仪规矩,还能形成平等、融合、亲密以及热闹的气氛,所以中国人喜欢喝酒。”也就是说,中国人为了大家的和谐而喝酒,这一点与韩国人没有太大的差别。韩国人团体(集团)意识非常强,喜欢和谐共处[17],经常以诸如“团结大会”、“会餐”的名义聚在一起喝酒。尤其韩国人在初次见面或熟人之间出现隔阂彼此疏远时,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酒来拉近关系。甚至,平时为了让人道出难言之隐也会摆酒席,这是因为酒醉后的直言和失态举动较易获得宽容。

韩国人称为“会餐”的聚会,一般从晚餐开始。晚上会餐最典型的主菜是烤五花肉,最适宜的配酒是韩国的烧酒。韩国人只喝原汁原味的烧酒,不像日本人喝酒时喜欢掺水或加冰块。在炭火中一边烤肉,一边换盅敬酒,连吃饭带喝酒,当吃完饭气氛达到一定高潮时,还会换一个地方继续喝酒。接下来的所谓“第二轮”酒席,选择喝扎啤的酒吧比较合适。在第二轮酒席中喝醉后,又为解酒移师“卡拉OK”,尽情飚歌完后,凌晨时分才散会。这就是最典型的韩国会餐的情形。不谦让的酒

韩国有一个经常被引用的成语叫做“斗酒不辞”,用以比喻那些海量的韩国酒党。据说这一成语来自于“樊哙一口气喝下项羽给的一斗酒,结果使刘邦在危难中获救”的故事(鸿门宴)。可是,在韩国经常引用的这个成语,中国人其实并不太使用,这一点不能不令人感到新奇。

虽然不清楚韩国人是否比中国人更能喝酒,但不容置疑的是,韩国人吃饭很快,喝酒也很快。韩国人经常把酒精含量较高的烧酒或威士忌装入小酒盅,然后倒入盛有啤酒的大杯里一起喝下去,这称为“炸弹酒”。之所以喜欢喝这种炸弹酒,是为了快点有醉意,可见韩国人的性格很急躁。[18]再借用易中天教授的话:“中国正统的道学者向来禁酒,酒的地位借此让位于茶。”所以,茶文化的不发达,也成为韩国人“斗酒不辞”的理由。总之,韩国人也许是因为比较佩服英雄豪杰的海量,如中国古史中出现的樊哙,所以时常把酒量等同于男子汉。作为参考,如果问韩国的男人酒量有多大,一般以烧酒而言,能喝1瓶的属于酒量很小的人,能喝1—2瓶只能算一般水平。当然,如果能达到2瓶以上,就算得上“斗酒不辞”。

韩国的酒席礼节与中国有所不同。首先,在韩国,酒盅里的酒没有完全喝掉之前,不倒酒。这也意味着,在对方拿起酒瓶要给自己倒酒之前,一定要快点儿把酒盅里的酒喝完。而且,对方给自己倒酒时,为了表示礼节要用手把酒盅端起来。尤其长辈倒酒时,要恭敬地用双手把酒盅端起来。为了表现亲密无间,韩国人常把自己喝完的空酒盅递给对方,让对方倒酒以示敬酒。接过敬来的酒盅喝掉以后,以同样的方式回敬给对方是一种礼节。也就是说,这种方式肯定会使人们喝很多酒。实际上,拥有下属的领导,有时需要喝完下属敬的很多酒。

在中国,“干杯”按字义是把酒盅里的酒完全喝掉,但在韩国是指“举杯”或“一起喝(Toast)”,而以国籍不明的英语“One Shot”来代替“干杯”之意。对于韩国人来说,一起喝是最为重要的事,由于没有更为贴切的语句,借用了“干杯”这一熟悉的单词,并更改了其原意;既然“干杯”失去了原意,便从英语中概略地借用了类似的词语。

我本人具有韩国人的平均酒量,可我的丈夫却意外属于那种只喝一盅就满脸涨红的特殊体质。当他取得学位后,决定不去学校而去企业的研究所工作时,他的导师曾经很担心地问他:“不会喝酒今后怎么办呀?”早前在韩国生活时,丈夫经常不胜酒力而摇摇晃晃地回家,这样的情况真是数不胜数。每年3月份新学期开学时,各个大学都会举行“新生欢迎会”,偶尔会发生因学长的强劝,新生过多饮酒而丧生的悲惨事故。对于能喝酒的人来说,韩国是天国,否则就是地狱。总之,也许因为酒在韩国的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深夜酒醉的人较易获得宽容对待。大米做成的酒

如果问韩国人,日本的代表性酒是什么,大部分人会回答是“正宗”,“正宗”是指清酒,据说来自于叫做“菊正宗”的日本某一酒商的商标。如果问中国的代表性酒是什么,韩国人会回答是高粱酒。在韩国,高粱酒也叫“Bae-Gal”,这名称来自于指中国白酒的“白干”。同理,白兰地酒称为“Cognac”,威士忌通称为洋酒,葡萄酒称为“Wine”。那么,韩国的代表性酒是什么呢?

在中国,盛行以高粱酒为首的酒精含量较高的蒸馏酒,而韩国人主要喝用大米酿造的清酒,以及提取清酒之后剩下的浊酒。虽说韩国人常说“斗酒不辞”,但往往还是不及常喝高粱酒的中国人。另外,浊酒以粗略筛出之意,在韩国称为“Mak-Gol-Li(稠酒)”,农夫在辛苦的农耕休息时作为加餐酒喝,由于价格低廉成为庶民最喜欢喝的酒。但是,战后因为大米的短缺,韩国政府限制米酒的生产,开始以美国援助的廉价白面代替短缺的大米制造稠酒。后来,稠酒由于失去了传统味道,把“国民酒”的称号让位给了烧酒。另外,传统的烧酒通过蒸馏清酒制成,但自几十年前开始,韩国人喜欢喝的装在绿瓶子里的烧酒,是由红薯酒精勾兑水做成的稀释酒。

十年前开始掀起的康乐生活(Well-being)风潮,使葡萄酒大受欢迎,曾被忘却的稠酒,如今正恢复韩国“国民酒”的地位。当然,由于最近大米充裕,稠酒又照过去的传统方式用大米制成。边喝稠酒边吃下酒菜“橡子凉粉”和葱饼最受欢迎,比起边喝烈性稀释烧酒边吃油腻的五花肉,这种饮食方法无疑更有利于健康。

以前,我在新加坡生活时,当时的吴作栋总理曾经号召固守家庭的新加坡人“要像香港人那样,下班后也与同事打成一片,一起喝酒,注重社交”。以我这个韩国人的标准来看,很难说香港人爱喝酒。由于我认识的香港人中,其实有不少根本不喝酒的人,所以我觉得吴总理的号召有些奇怪。总之,新加坡人比香港人喝酒少,香港人比中国内地人或韩国人喝酒少。那么是否天气越热喝酒越少,生活越苦喝酒越多呢?对于这一点,我现在还不清楚。

[15]由汉斯·贝特格(Hans Bethge)以“Das Trinklied vom Jammer der Erde”(即《愁世酒歌》)为题进行了翻译和介绍。

[16]易中天():《闲话中国人》(),韩国:银杏树(),2006。

[17]在本书《个人意识和团体意识》一文中,对此解释得更为详细。

[18]在本书《文化与经济发展》一文中,对此解释得更为详细。—·第二部分·—语言汉语和韩语韩语和韩文

也许是受到韩国电视连续剧的影响,我乘坐的士或逛商店时,只要说出自己是韩国人,不少香港人会用简单的韩语打招呼。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我一直在香港讲授韩语和韩国文化,看到这种令人感叹的变化,确实感到很高兴。据悉,现在在香港,以一些大学为首的语言教学机构开设韩语课程,每年大约有5000名学生学习韩语。香港政府指定了获持续进修基金资助的语言,其中法定语文为英语、粤语、普通话,外国语为德语、法语、日语、西班牙语以及韩语。几年前,《香港经济日报》[19]在论及韩国和香港地区之间经济、旅游观光、大众文化的紧密交流时,曾强调学习韩语的重要性。可是,对于大多数香港人来说,偶尔在韩国电视连续剧里听到的韩文(谚文),仍然令人感到生疏。实际上,中国人或日本人前往韩国,发现街道上的牌匾或路标没有标注汉字,感到很不方便。而且韩国的报纸也与日本的报纸有所不同,几乎没有标注汉字。这是为什么呢?

如果有人问韩国人最感到自豪的文化遗产是什么的话,许多韩国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