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2018河北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综合知识高频考点速记(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0 13:13:46

点击下载

作者:中公教育河北教师招聘考试研究院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公2018河北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综合知识高频考点速记

中公2018河北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综合知识高频考点速记试读:

前言

自2003年教育部推进教师聘任制改革,制定“凡进必考”的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制度以来,教师招聘考试在探索中不断发展,正规化、专业化趋势十分明显,对应试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教师招聘考试从教师应有的职业素养、专业水平、教育技能等方面对应试者进行全面考核,择优录取。由各地教育部门或人事部门发布招聘简章,应试者经过报名与资格审查、笔试、面试、基本功考核、体检等环节,直至被录用。

河北省教师招聘考试目前尚没有统一的考试形式和考试大纲,当前教师招聘考试由各地市级或县市级教育部门和人事部门统一组织。各地教师招聘考试的笔试内容存在一定的差异,真题题型多样,具体分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等各种题型。但有部分地区招考公告中会标明考试题型,提醒考生要仔细阅读考试公告。

为帮助广大考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教育综合知识进行整体把握,中公教育教师招聘考试研发团队结合近几年河北省教师招聘考试的真题,精心编写了这本教育综合知识·高频考点速记。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1.方便随身携带 利于随时复习

本书针对广大考生需求,设计了此款小开本图书,方便考生携带,充分利用点滴时间。版面设计活泼,双色双印,彩色标注重要内容,使考生复习有针对性,记忆有条理性。

2.罗列高频考点 重点难点突出

中公教育教学与研发团队在研究近几年河北省教师招聘考试真题的基础上,总结出了考试中的高频考点。同时本书在正文中设置了考题再现,对重要知识点进行针对性地辅导。复习起来,能做到全面复习与临时查找的统一。

3.体系健全完备 巩固强化考点

我们细致分析了教师招聘考试的命题原理和命题趋势,从考试要求出发,以“部分”“章”“考点”为基本框架,体系合理健全。每章之后添加“考点强化练习”,使考生巩固所学知识,达到即学即练的效果。第一部分教育学内容简介教育学是河北省教师招聘考试的重要内容,通常以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案例分析题等形式出现,题型比较灵活,主要考查考生对教育理论的理解能力以及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基本教育教学能力。本部分内容共有九章,包括教育与教育学、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目的、教育制度、学生与教师、课程、教学、德育、班主任与班级。考生在备考时应了解考试能力要求及试题的形式,根据知识点构建知识网络,扩大知识覆盖面,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巧,并配合经典例题将重点知识引申和扩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生应多读、多看、多思考,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应用这部分内容。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高频考点提要

1.教育及教育学的概念

2.中外教育学代表人物及其著作、主要思想高频考点速记考点一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考点1 教育的概念“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发展的活动。

从社会和个体两个角度给教育下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考点2 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是指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考点3 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即教育的质的规定性。考点4 教育的起源学说表1教育的起源学说考题再现【单选】“儿童对年长成员无意识模仿就是最初教育的发展”,此观点属于教育的( )。

A.生物起源说

B.生活起源说

C.劳动起源说

D.心理起源说【答案】D。考点5 教育的历史发展

1.原始社会的教育

原始社会教育具有以下共同特征:教育是在生产劳动中进行的;教育没有阶级性;教育水平低下。

2.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社会的教育一般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1)古代中国的教育

中国早在4 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以后形成完备的学校教育制度,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教育内容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孔子的私学规模最大,是我国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西汉时期教育内容上独尊儒术。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四书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五经》是《诗》《书》《礼》《易》《春秋》的合称)。明代以后科举考试固定为八股文,清朝末年废科举开学堂。(2)古代西方的教育

古代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

古代埃及: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书吏)学校。“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古代希腊:古代雅典教育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在西方最早形成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古代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

中世纪的欧洲:教会教育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教士和僧侣,教育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和“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骑士教育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封建骑士,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即骑马、击剑、打猎、投枪、游泳、下棋、吟诗。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人文主义教育即以“人”为中心的教育,代表人物:意大利的维多利诺、格里诺,尼德兰的埃拉斯莫斯(又译为伊拉斯谟),法国的拉伯雷和蒙旦。其教育目标是反对僧侣主义教育,提出身心和人格和谐发展的培养目标。(3)古代东西方教育的共同特征:

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

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3.近代社会教育

近代社会教育的特点

教育国家化——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初等教育义务化——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义务教育最早起源于16世纪的德国)。

教育的世俗化——教育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

教育的法制化——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4.现代社会的教育(20世纪以后的教育)(1)与古代教育相比,现代教育呈现出一些全新的特征:生产性、公共性、科学性、未来性、革命性、国际性、终身性。(2)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教育的终身化。终身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法国的保罗·朗格朗最早系统论述了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是当代国际社会中影响最大、传播最广、最具生命力的一种教育思潮。

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是指教育必须面向所有的人,即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一方面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包括教育起点均等、教育过程中享受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甚至包括教育结果的均等。

教育的多元化。教育的多元化是社会生活多元化和人的个性化要求在教育上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教育的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

除此之外,还表现出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全球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具有科学性等特点。(3)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第一,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正由理想走向实践。

第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现代教育规律之一。

第三,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

第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

第五,教育普及制度化,教育形式多样化。

第六,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一个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理念。

第七,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各国教育的共同追求。考点二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考点1 教育学的定义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研究目的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考察和认识,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考点2 教育学思想的萌芽

1.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1)孔子

孔子的教育思想在《论语》中有充分的反映,主张“有教无类”(教育平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的由来)“性相近,习相远也”(人的先天性相差不大,个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将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因材施教”等。(2)《学记》的教育思想《学记》(收入《礼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成文大约在战国末期。《学记》系统地阐述了教育的作用与任务,教学制度、原则与方法等。提出“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课内外相结合的教学原则),提出“教学相长”“师严然后道尊”“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循序渐进)“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启发)等教学原则。

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等教育的重要性。

2.古代西方的教育思想(1)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苏格拉底教学法,亦称“产婆术”。产婆术认为问答分讽刺、定义和助产术三步。这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辩论的方法。(2)柏拉图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著作《理想国》之中。(3)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他首次系统阐述了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而且把儿童和青少年的生理作为教育实施的依据之一。(4)昆体良

古罗马的昆体良,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雄辩术原理》(又译《论演说家的教育》《论演说家的培养》)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教法的著作,被誉为“欧洲古代教育理论发展最高成就”。考点3 教育学的创立与变革

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近代实验科学鼻祖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提出的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1)夸美纽斯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该书被认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夸美纽斯主张:教育要适应自然;“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泛智教育;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原则、方法等。(2)卢梭

卢梭是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其教育代表作《爱弥儿》中提出了自然与自由教育的思想。卢梭认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一到人的手里就全都变坏了。”由此,他提出自然教育的主张。(3)康德

康德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康德论教育》(又称为《教育论》)中。康德曾先后四次在德国的柯尼斯堡大学的哲学讲座中讲授教育学,是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4)裴斯泰洛齐

在西方教育史上,裴斯泰洛齐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5)洛克

洛克的教育思想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白板说”和“绅士教育”。这一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其代表作《教育漫话》之中。

2.规范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1)赫尔巴特

近代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传统教育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普通教育学》的出版(1806年)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同时,这本书也被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

第一,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提出传统教育的“三中心论”(教师中心论)——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第三,提出“四阶段教学”理论。将教学过程分为清楚、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后由他的学生齐勒修改为预备、提示、比较、总括、应用五段,称“五段教学法”。

第四,主张教育性教学原则:“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第五,主张教育的目的: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2)杜威

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进步教育代表人物,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其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为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其代表作有《民主主义与教育》《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

杜威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

第一,提出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第二,主张教育目的无目的论:通过无目的的教育,培养有民主意识的公民。

第三,主张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是其教育思想的基础与核心)。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

3.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发展以及在全世界的传播,是近代以来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马克思主义也影响着教育的发展。表2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及著作考点4 当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1.教育学派别的形成(1)实验教育学

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代表著作分别是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纲要》和拉伊的《实验教育学》。(2)文化教育学

文化教育学是19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代表人物有德国教育家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狄尔泰的《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和利特的《职业陶冶、专业教育、人的陶冶》是主要代表作。(3)实用主义教育学

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杜威和克伯屈,其代表作分别是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4)批判教育学

批判教育学强调运用批判理论的研究方法进行教育研究与分析。美国鲍尔斯和金蒂斯的《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布厄迪尔的《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阿普尔的《教育与权力》和吉鲁的《批判教育学、国家与文化斗争》都属于批判教育学。(5)制度教育学

制度教育学的代表有法国的乌里、洛布罗。

2.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表3当代教育学代表人物及著作(续表)

3.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当代教育学发展的基本趋势主要有:

第一,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

第二,教育学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呈现多样化。

第三,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

第四,教育学发展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更加密切。考点强化练习

1.教育的本质属性是( )。

A.传授知识

B.传承文化

C.培养人才

D.服务社会

2.认为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模仿”的观点是( )。

A.神话起源说

B.生物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

3.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的内容主要是( )。

A.三科四学

B.四书五经

C.六艺

D.七技

4.古代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权控制在婆罗门教和( )手中。

A.印度教

B.伊斯兰教

C.佛教

D.基督教

5.“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是古代( )教育的一大特征。

A.印度

B.中国

C.巴比伦

D.埃及

6.被誉为“欧洲古代教育理论发展最高成就”的是( )。

A.《理想国》

B.《学记》

C.《大教学论》

D.《论演说家的教育》

7.“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这一观点出自( )。

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B.洛克的《教育漫话》

C.卢梭的《爱弥儿》

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C。解析: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2.【答案】C。解析: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学家孟禄。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3.【答案】B。解析: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4.【答案】C。解析:古代印度的教育控制权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

5.【答案】D。解析: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6.【答案】D。解析: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又译《论演说家的教育》《论演说家的培养》)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教法的著作,被誉为“欧洲古代教育理论发展最高成就”。

7.【答案】B。解析:洛克的《教育漫话》,其中著名论断:“我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高频考点提要

1.教育与生产力

2.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3.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4.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

5.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高频考点速记考点一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考点1 教育与生产力

1.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结构和人才培养规格;(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促进教学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的变革和发展。

2.教育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教育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使之获得一定劳动部门认可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和专门的劳动力;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形态,把一个简单的劳动力训练成为一个复杂的劳动力,把一个体力劳动者培养成一个脑力劳动者;

教育可以使劳动力得到全面发展,提高劳动转换能力,摆脱现代分工为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教育可以高效能地扩大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使原来的少数人掌握的科学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为更多的人掌握,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教育也担负发展科学、再生产科学的任务,这在高校表现尤为明显。考点2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3)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体制。考题再现【单选】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 )。

①教育领导权

②受教育权

③教育目的

④教育结构

⑤教育内容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答案】D。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人才。

首先,教育通过培养社会治理人才和合格公民实现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制度的主要途径。

其次,教育通过促进个人社会化来为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服务。教育通过政治课教学、榜样的影响和组织受教育者参加校内外政治活动,来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为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服务。(2)教育可以促进民主化进程。

普及教育的程度越高,人的知识越丰富,就越能增强人民的权利意识,认识民主的价值,推崇民主的政策,推动政治的改革和进步。(3)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考点3 教育与文化

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1)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2)文化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立;(3)文化影响着教育内容的选择;(4)文化影响着教学方法的使用。

2.教育对文化的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和融合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3.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可以把校园文化再细分成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组织和制度文化、校园精神文化等。校园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主要包括校风、学风、教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等。校园精神文化可分解为四种基本成分:一是认知成分,二是情感成分,三是价值成分,四是理想成分。考点4 教育与科学技术

1.科学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4)科学技术对教育技术的影响。

2.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教育的科技功能)(1)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知识;(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考点5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是一种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其自身质的规定性。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与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2.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3.教育本身的历史继承性。教育的历史继承性是指每一时代的教育都与以往的教育有着传承与接续的关系。教育本身具有自身的规律,而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人们只能越来越多地认识并利用它。考题再现【单选】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这是教育的( )。

A.绝对独立性

B.相对独立性

C.历史继承性

D.生产性【答案】B。解析:教育的发展受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但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即相对独立性。考点二 教育与人的发展考点1 人的身心发展的概念

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人的身心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考点2 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身心发展的顺序性(1)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变化的过程,具有顺序性特征。如身体发展是按照首尾方向(即从头部到躯干到下肢)和中心外周方向(即从中间部位到边缘部位)进行的。心理的发展也有一定的顺序,如儿童思维的发展总是从具体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再从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记忆发展的顺序是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注意的发展顺序是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等。(2)顺序性对教育的要求

人的身心发挥在那的顺序性决定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揠苗助长”“陵节而施”都是有违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的。

2.身心发展的阶段性(1)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儿童每个阶段都有其普遍的与典型的特点,这是个体发展的一种突变。这些特点与前后阶段既有差别性,又有连续性,构成不同年龄阶段的年龄特征。(2)阶段性对教育的要求

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同时,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1)人的身心发展不平衡性的表现

个体的发展具有不平衡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发展速度不均衡。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某一方面发展不均衡。如,身高、体重的发展有两个高峰期:一是儿童出生后第一年,二是青春发育期。另一方面,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方面发展不均衡。有的方面在较早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2)不平衡性的教育要求

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教学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所谓关键期,也叫敏感期、最佳期,就是指人的某种身心潜能在人的某一年龄段有一个最好的发展时期。

4.身心发展的互补性(1)人的身心发展互补性的含义

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挥得到部分补偿。如盲人的视力有缺陷,但通常其触觉或者味觉、嗅觉方面会优于常人。互补性不仅存在于生理机能之间,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2)互补性对教育的要求

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树立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自觉。

5.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1)人的身心发展个别差异性的表现

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首先,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不同儿童不同方面的发展存在着差异。再次,个别差异还表现在不同儿童所具有的不同个性心理倾向上。如同年龄的儿童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等。另外,个别差异也表现在群体间,如男女性别的差异。

2.个别差异性的教育要求

根据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选择适宜、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手段,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考点3 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

1.内发论(1)内发论的涵义

内发论观点又称自然成熟论、预成论、生物遗传决定论等。内发论者认为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完全是由个体内部所固有的自然因素预先决定的,心理发展的实质是这种自然因素按其内在的目的或方向而展现的。外部条件只能影响其内在的固有发展节律,而不能改变节律。这种观点的积极意义在于重视人的内部需要以及人体内在的发展机制,缺点在于片面地强调内在因素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外部因素对人的影响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2)内发论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孟子:性善论。提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弗洛伊德: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根本动因。

威尔逊:“基因复制”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格塞尔: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高尔顿:“优生学”的代表人。

2.外铄论(1)外铄论的涵义

外铄论又称心理发展的环境决定论、外塑论或经验论等。与内发论相反,该理论认为个体心理发展的实质是环境影响的结果,环境影响决定个体心理发展的水平与形式。(2)外铄论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荀子:提出性恶论。

洛克:提出“白板说”。

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考点4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1.遗传及其作用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或物质前提。因为:第一,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和可能性;第二,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进程;第三,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差异性。

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物质前提,但是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因为:

第一,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的是可能性,而不是现实性。第二,遗传素质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

2.环境及其作用

环境是指人生活于其中、赖以生存并影响人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

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作用的表现:

第一,环境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基础。

第二,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对象、手段、资源、机遇等。

第三,人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

3.人的主观能动性及其作用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三个方面。其中,创造性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最高表现。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这一意义上来说,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4.学校教育及其作用(1)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的表现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考题再现【单选】对影响人的诸多因素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

B.人的身心发展受社会环境的制约,但人接受环境影响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C.人的发展完全由教育承担

D.人的社会实践对人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答案】C。解析:教育可以在人的发展中起到主导作用,但人的发展并不能由教育完全承担。考点强化练习

1.影响教育发展规模、速度以及教育结构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

A.政治经济制度

B.社会生产力

C.社会文化

D.人口质量

2.下列教育学家中,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 )。

A.威尔逊

B.格塞尔

C.弗洛伊德

D.皮亚杰

3.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持这种观点的教育家是( )。

A.孟子

B.荀子

C.格塞尔

D.威尔逊

4.英国教育家洛克的“白板说”体现了人身心发展动因理论的( )。

A.内发论

B.外铄论

C.内外因交互作用论

D.多因素论

5. “昔孟母,择邻处”;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这两句话所指的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是( )。

A.遗传

B.环境

C.学校教育

D.个体主观能动性

6.“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话主要强调的是( )。

A.个体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B.教学相长是推动人的发展的必然途径

C.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具有主导作用

D.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补作用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B。解析:生产力水平决定了教育发展的水平;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体制、结构的变化;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答案】B。解析: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强调了成熟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3.【答案】B。解析:荀子是性恶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生来就是恶的,需要外在力量加以调教。孟子、格赛尔、威尔逊是内发论的代表人物,认为人的发展依靠人的本性和内在力量。

4.【答案】B。解析:外铄论认为个体心理发展的实质是环境影响的结果,其代表人物有荀子、洛克、华生。

5.【答案】B。解析:“昔孟母,择邻处”“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两句话体现的是环境对人身心发展的重要影响。

6.【答案】A。解析:“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含义是教师把知识和技能教给了学生,学生要想学得好,还需要自己努力,下苦功多练习。反映的是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强调个体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第三章教育目的高频考点提要

1.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2.教育目的确立中的价值取向

3.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4.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高频考点速记考点一 教育目的概述考点1 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考点2 教育目的的意义与功能

1.教育目的的意义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同时它也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2.教育目的的功能

教育目的的功能包括: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也有说法认为,教育目的的功能包括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和评价功能。考点3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的层次性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考点4 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1.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

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4.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考点5 教育目的确立中的价值取向表4教育目的确立中的价值取向考点二 我国的教育目的考点1 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1.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性质和要求。

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使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这一点说明了对我们培养的人的素质要求。

3.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考点2 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

1.德育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德育对其他各育起着灵魂和指导的作用。

2.智育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其基本任务包括: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培养和训练学生形成基本技能和技巧;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增强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热爱学生的精神。根本任务是培育和发展学生的智慧,尤其是智力。

3.体育

体育是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机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增强他们的体质的教育。增强学生体质是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这是学校体育与学校其他活动最根本的区别。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体育课。

4.美育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美育的最高层次的任务。学校美育的主要内容有艺术美育、自然美育、社会美育、教育美育和科学美育。

5.劳动技术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向学生传授现代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生产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考点3 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1.素质教育的概念

1999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上提出“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将素质教育确定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长远方针。《决定》的产生标志着素质教育观已经形成了系统的思想。

2006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这标志着素质教育已经上升到法律层面,成为国家意志。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素质教育的目的、任务和特征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素质。其中,全面的意思是所有学生的素质都应得到提高以及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应有所提高。

素质教育有三大基本任务,分别是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素质。

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是:教育对象的全体性;教育内容的基础性;教育空间的开放性;教育目标的全面性;教育价值的多元化;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3.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能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考点强化练习

1.荀况认为“人之性恶”,因此教育要从“礼”这一需要出发,须以“礼义”加以教化。这体现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是( )。

A.社会本位论

B.个人本位论

C.无目的论

D.生活本位论

2.“在教育的目的决定方面,个人不具有任何价值,个人不过是教育的原料,个人不可能成为教育的目的。”这表达的教育的价值取向是( )。

A.社会本位

B.个人本位

C.团体本位

D.虚无主义

3.下列表述中属于社会本位论的是( )。

A.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

B.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C.社会要求会阻碍个体素质的发展

D.教育目的应根据个人发展需要制定

4.学校美育的主要内容有艺术美育、自然美育、社会美育和( )。

A.教育美育

B.家庭美育

C.生活美育

D.形式美育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A。解析:所谓“礼”,就是外在的社会要求,约之以礼,属于社会本位论。

2.【答案】A。解析:诺笃尔普认为在教育目的的决定方面,个人不具有任何价值,个人不过是教育的原料,个人不可能成为教育的目的。诺笃尔普是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所以答案为A。

3.【答案】A。解析: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观点是: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因此要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意教育的社会价值。B、D两项为个人本位论的观点。

4.【答案】A。解析:美的基本形态是艺术美和现实美。现实美又包括自然美、社会美、教育美。因此,学校美育的主要内容有艺术美育、自然美育、社会美育和教育美育。第四章教育制度高频考点提要

1.现代学制的类型

2.我国的学制发展

3.义务教育

4.终身教育高频考点速记考点一 教育制度概述考点1 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是国民教育制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考点2 制定学校教育制度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4.人口发展状况;

5.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考点3 现代学制的类型表5现代学制的类型考点4 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续表)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以制度化教育为参照,之前的非正式、非正规教育都可归为前制度化教育,而之后的非正式、非正规化教育则都归为非制度化教育。因此,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制度化教育趋于成熟的标志是学历社会的出现和发展。

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考点5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加强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6.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7.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

8.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考点二 我国的学制考点1 我国的学制发展

1.旧中国学制的沿革(1)壬寅学制:1902年,我国正式颁布第一个近代学制——“壬寅学制”(即《钦定学堂章程》。该学制以日本学制为蓝本,只颁布而没有实行。考题再现【判断】我国现代第一个学制是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 )【答案】×。(2)癸卯学制:1903年7月清政府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重新拟订学堂章程,于1904年1月公布,即《奏定学堂章程》,是年为旧历癸卯年,故称癸卯学制。癸卯学制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是我国实行的第一个近代学制。(3)壬子癸丑学制:该学制明显反映了资产阶级在学制方面的要求,命令废除在受教育权方面的性别和职业限制,在法律上体现了教育机会均等。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充实了自然科学的内容,将学堂改为学校。该学制缩短了3年普通教育,同时,在实业教育之外,增设了补习学校。“壬子癸丑学制”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4)壬戌学制:1922年,全国教育联合会颁布了“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该学制明确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划分学校教育阶段的依据,这在我国现代学制史上是第一次。此后,国民党政府于1928年就学制做了些修改,但基本上继承了“壬戌学制”,并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

2.新中国学制的沿革(1)1951年,颁布《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我国学制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这个学制包括幼儿园到大学的完整体系。(2)1958年,颁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多快好省地发展教育事业,必须动员一切积极因素”。该指示提出了学制改革的“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和“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具体办学原则。(3)1985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4)1993年,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定了20世纪末教育发展的总目标——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简称“两基”“两全”“两重”。(5)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我国的基本教育制度,标志着我国教育工作进入全面依法治教的新阶段,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根本大法,是依法治教的根本大法。(6)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该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终身教育”。(7)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8)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考点2 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

1.我国当前学校教育制度(1)从层次上来看,我们当前学校教育制度包括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四个层次。(2)从类别结构上来看,我们当前学校教育制度可划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五个大类。(3)从学制类型上来看,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2.我国当前学制改革的内容

2010年,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是指导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根据这一规划,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纲要提出: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到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具体来看,我国的学制改革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适度发展学前教育;(2)完全普及义务教育;(3)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4)大力发展高等教育。考点3 义务教育

1.义务教育的概念

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

2.义务教育的特征

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

强制性,又叫义务性。让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是学校、家长和社会的义务。这是义务教育最本质的特征。

免费性,又叫公益性,就是明确规定“不收学费、杂费”。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

普及性,又叫统一性,这是贯穿始终的一个理念。在新义务教育法中,从始至终强调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义务教育。

3.我国义务教育的确立和发展

1986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要求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确定推行义务教育的步骤。该法于同年7月1日起施行。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一项重要的教育法,标志着我国已确立了义务教育制度,也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2006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订通过《义务教育法》(该法于2015年再次修订),对我国义务教育制度进行重新思考和定位。该法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由此拉开了我国义务教育向着均衡、公平方向快速发展的序幕。考点4 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需要受到各种教育培养。

1929年英国成人教育家耶克斯利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的概念化和体系化则是在20世纪60年代,其标志是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报告书的发表。

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初期,终身教育理论得到迅猛的发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保罗·朗格朗1970年出版的《终身教育导论》,埃德加·富尔1972年组织提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以及舒瓦茨于1972年出版的《终身教育——21世纪的教育改革》等。

此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成为终身教育理论体系最终形成的标志。该书提出:“终身教育建立在4个支柱基础上”,这“4个支柱”是指:“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考点强化练习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这段话体现出的教育思想是( )。

A.素质教育

B.终身教育

C.全人教育

D.全纳教育

2.欧美现代学制最早出现在欧洲,主要有三种类型。西德等欧洲国家的学制属于( )。

A.单轨制

B.中间型学制

C.双轨制

D.分支型学制

3.我国现行的中小学六三三制起始于( )。

A.1922年的学制

B.1951年的新中国学制

C.1958年的学制改革

D.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4.根据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称为( )。

A.学习型社会

B.终身教育

C.毕生教育

D.继续教育

5.义务教育最本质特征是( )。

A.强制性

B.免费性

C.公共性

D.普及性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B。解析: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体现的是终身教育思想。

2.【答案】C。解析:双轨学制以英国为代表,法国、西德等欧洲国家的学制都属于这种学制。

3.【答案】A。解析:1922年全国教育联合会颁布的壬戌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规定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所以又叫“六三三学制”,是我国现行六三三学制的开端。

4.【答案】B。解析:癸卯学制是我国实行的第一个近代学制,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5.【答案】A。解析:义务教育最本质特征是强制性。第五章学生与教师高频考点提要

1.学生的本质属性

2.现代学生观

3.教师的职业角色

4.教师劳动的特点

5.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6.教师的职业素养

7.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高频考点速记考点一 学生考点1 学生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对象

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从学生自身特点来看,学生具有可塑性、依赖性和向师性。

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首先,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有意识、有情感、有个性的社会人,他们并不盲目、机械、被动地接受作用于他们的影响;其次,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素质,可以进行自我教育。学生作为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就要求学生在教育与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自觉性,也称主动性,这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基本表现。第二,独立性,也称自主性;第三,创造性,这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高表现。

3.学生是处于不断发展中的人

首先,学生具有和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

其次,学生具有发展的巨大潜在可能性。

再次,学生有发展的需要。

最后,学生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考点2 现代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2.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完整的人;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是责权主体。考点3 学生的社会地位、权利及义务

1.学生的社会地位

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即在于确立青少年儿童的社会权利主体地位。这一精神的基本原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从涉及学生的法律法规看,我国对中小学生身份的定位是从三个层面进行的:第一个层面,中小学生是国家公民;第二个层面,中小学生是国家和社会未成年的公民;第三个层面,中小学生是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2.学生的合法权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我国受教育者享有以下权利:(1)接受、享用教育的权利。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2)获得物质保障的权利。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3)获得公正评价与相应证书的权利。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