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落的岁月(谷臻小简·AI导读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0 14:36:40

点击下载

作者:宋传恩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飘落的岁月(谷臻小简·AI导读版)

飘落的岁月(谷臻小简·AI导读版)试读:

飘落的岁月宋传恩 著该书由讯飞有声丨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音频技术由讯飞有声提供下面由谷臻小简为您带来来10%本书干货版权信息

飘落的岁月

宋传恩 著

©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2019

非经书面授权,不得在任何地区以任何方式反编译、翻印、仿制或节录本书文字

或图表。

DNA-BN:ECFD-N00017494-20190328

出版: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浙江 杭州 体育场路347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10号

电子邮箱:cb@bookdna.cn

网  址:www.bookdna.cn

BookDNA是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旗下电子书出版机构,为作者提供电子书出版服务。

如您发现本书内容错讹,敬请指正,以便新版修订。

©Zhejiang Publishing United Group Digital Media CO.,LTD,2019

No.347 Tiyuchang Road, Hangzhou 310006 P.R.C.

cb@bookdna.cn

www.bookdna.cn目 录1. 民间作坊2. 民间杂艺3. 民间百工4. 农具百事5. 生活大观6. 民间游戏7. 民间百态8. 民间俚语9. 湖畔风情民间作坊酒坊

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酒,它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旧时,大大小小的酒坊遍布民间,酒的名称,有的因水而起,有的源地而定,有的以名人冠之。酒坊不论大小,造酒的过程却基本相同。现在,在乡村再也看不到老酒坊的身影,老的酒坊像秋后的落叶,已迷失在历史的风尘中。染坊

旧时,民间印染有专门从事染布的作坊,称为“染坊”。民间的染坊大多从事靛染,就是用植物漂染白布。染坊一般都是坐店等客,很少到乡间兜揽生意。

随着各种机织化学染布大量进入市场,民间印染这一古老传统的工艺,渐渐被便捷的现代印染方法所取代,在人们的冷落中,染坊悄悄地远去。酱坊

以往,几乎每个镇都有酱坊,人们日常生活中食用的酱油、醋、各种咸菜都由这里供应。酱坊里一年四季都是忙的,各季都有干不完的活,春天制曲,夏季里晒酱,秋季、冬季里淋醋、淋酱油。

乡村酱坊的消失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了八十年代,县城建成了大型酿造厂,从此,乡村酱坊便沉淀在人们的记忆中。油坊

在乡村,最令我激动的就是油坊,旧时榨油工具非常落后,靠的就是体力。榨油的程序很繁琐,北方加工的主要是大豆,大致分为碾、蒸、包、榨四个环节,如果南方加工菜籽,还要增加炒的程序。

如今,老油坊早已退出人们的视野,应该承认,机械榨油是对生产力的极大解放。但凡是吃过往日人工木榨的油,再尝尝现在的色拉油,总会觉得里面少点什么。豆腐坊

豆腐坊的晚上是最忙碌的,其他人都在床上酣睡,磨豆腐的人们却在豆腐坊内辛勤劳作,夜里将豆腐磨好后,天明再将豆腐送到市场销售。多少年来,豆腐生产的程序基本没有变,生产的方式却发生了很大变化。我的邻居的父辈就是做豆腐的,他对豆腐坊的情愫,随着岁月的流长,将会愈加复杂。香油坊

香油,有的地方叫麻油、芝麻油,也有叫小磨香油的。哪个地方有香油坊,一百米外就能闻到香油诱人的香味。做香油的原料是芝麻,但香油的生产工艺较为复杂,包括选料、清洗、炒料、磨浆、晃油、撇油等。

现在,在乡下,在城市的小巷,虽然很难再听到卖香油人敲动的梆子声,但仍有一些小作坊在加工香油。粉坊

粉坊磨的粉有多种,有红薯粉、土豆粉、绿豆粉,红薯、土豆粉用来漏粉条,绿豆粉则用来旋粉皮。每到漏粉条的日子,那是粉坊最为热闹的。乡下漏粉条多是在秋后冬初,人们梳理粉条常常冻得双手像胡萝卜一般。

对往日的事情,由于你的远离拉开了与它的距离,或许有些事物已从民间消失,增加了你回忆的乐趣,岁月的艰辛和无奈也会让你唏嘘不已。民间杂艺窝班

窝班是民间戏曲艺术演出的业余团体,也有人称之为“戏班”。处在社会底层的窝班是培育民间戏曲人才的摇篮,造就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一代地方戏,它不仅在过去的戏曲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未来的戏曲进步同样有着巨大的借鉴价值。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长期形成狭隘的农民意识,在此基础上片面追求的农村韵味,极大地束缚了地方戏的手脚,制约了它的发展。大鼓

大鼓书最早形成于清朝初期,由山东民间艺人根据“鼓词”改编而成为一种新的曲艺类别。最后从山东流行全国各地,由于各地艺人的生活阅历、文化素质,活动区域风俗的不同,他们与本地的山歌、民歌、方言相融合,形成了不同的大鼓书艺术流派。然而,历史的无情叫人无可奈何,曾经风靡全国的大鼓书在民间几乎绝迹了。渔鼓

渔鼓,这是记忆中无法删除的无奈。渔鼓是用竹筒做成,有八十多公分长,竹筒的直径有十三四公分,两端蒙着蟒皮,外箍鲜亮的铜皮。渔鼓的演唱形式灵活,极适合于民间。渔鼓依赖于艺人的“口口相传”,传承方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渔鼓是否会重新焕发生机,还是永远成为千古绝唱,那只有期待了。坠子

在民间的曲艺中,坠子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坠子源于河南,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当时由流行在河南和皖北的曲艺道情、莺歌柳、三弦书等结合而成,形成了曲艺中独具特色的艺术奇葩。

随着群众娱乐方式的多元化和审美观念的转变,民间坠子书渐渐步入衰退,甚至到了消亡的境地。人们对艺术欣赏的兴趣和取向不是轻易改变的,至于坠子书的命运如何,还是顺其自然吧。耍猴

在乡间,每逢集市,特别是临近春节的期间,是耍猴人生意最好的时候,如果哪个地方围得人山人海,喝彩声不断,必定是耍猴的。耍猴虽然不是戏,但它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乐趣。

现代人文化生活的取向使耍猴人越来越边缘化,现在手中的猴子一旦年老技穷,他们将终止这项传承了多少代的行当,也许,他们是历史中最后的耍猴人。杂技

杂技,民间叫大把戏。大把戏的到来,人们就像过春节一样快活,人人奔走相告。大把戏演出的场地只有一个门,有一幅厚厚地布帘子遮住,门口有两个人把守,交了钱把帘子掀开让人进去,一阵阵锣鼓声和喝彩声从场内迸发出来。大把戏对孩子来说,其吸引力格外的急切。落子

落子,主要伴奏乐器为大铙钹,基本上属于北方曲种,在山东和江苏的北部比较流行。落子艺人演唱时多为单人,也有唱对口的,演唱时左手大拇指顶着铙钹,其余四指别持着一根小木棒,击节有声,右手挥动竹板,边打边唱。

时代的无情叫人无可奈何,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选择中,总有一些事物要落伍、淘汰,不管它过去是如何的辉煌。民间百工剃头匠

在过去,剃头匠的社会地位很低,被列入“下九流”之中。剃头匠没有门面,每天担着挑子走街串巷,敲打“唤头”,以示自己的到来。与其他行业一样,剃头行业自有行内的禁忌和规矩。更有意思的是,香火不旺,小一点寺庙的僧人也会找剃头匠剃头,这是剃头匠不想干又不得不为之的事。行人

旧时,凡是有集市的地方就有行人,他们靠着三寸不烂之舌游走于买卖人之间,在买卖双方交易、讨价还价中,行人从中调解说合,成交后,会收取一定的交易费。

行有行话,各地的行人就是凭借这些江湖暗语控制市场行情,从中盘剥买卖人的利益。后来,由于市场的开放,诸多行人退出市场。磨刀人

磨刀人长期从事这项工作,经验丰富,把送来的刀剪掂起来一看,便知道刀剪的材质,再一看刀刃的磨损程度,对这把刀要磨的力度、角度和时间便心里有数。

那苍远的吆喝声,磨刀人瘦弱而苦涩的身影会逐渐远离我们的记忆,当我们身处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磨刀人的身影渐行渐远了……弹花匠“檀木榔头,杉木梢;金鸡叫,雪花飘。”这是对弹花匠的形象图解。在乡下,弹棉花是孩子们眼中最有趣的一件事情,随着声声弦响、片片白花飞舞,看着这奇妙的一幕,孩子们总想摸一摸那油光发亮的榔头,敲一敲长长的牛筋弦。

现在,弹花匠已是后继无人,这个古老的行当正面临着消失的境地,那“嘭嘭”的弹棉声也将成为历史。小刀手

对屠夫,有人称小刀手,在农村,对干这一行的,人们称他杀猪屠子,或是剥羊的。在乡下,杀猪多和年关联系在一起。这时候,是小刀手最忙的时候。杀猪的过程非常刺激,常会吸引村里人来看,特别是孩子们,大呼小叫地在人群里钻来钻去。

小刀手不仅杀猪,也剥羊。剥羊要比杀猪省事得多,不要其他人帮忙,小刀手一人就能对付。劁猪匠

劁猪匠下乡劁猪的行头很简单,现在是骑一辆自行车,车上绑一个卫生箱,里面装着几把锋利的小刀,另外还有消炎药,缝合刀口的针线等。劁猪多在早上进行,最好是空腹。

现在,劁猪匠比过去还要风光,他的手机号码写在各个村中显眼的墙壁上,每个村家家都在养猪,养的还不是一头两头,几乎每天都有人找他劁猪。烧窑匠

民间烧砖的土窑很壮观,像一个土丘堆在那里,一条土路从窑顶延伸下来。窑大多建在有粘土的地方,这样脱砖坯子取土比较方便。

烧砖的过程说起来简单,和泥,脱砖坯子,晾砖坯子,装窑,烧砖,洇砖,出窑。除烧窑外,哪一个环节拼的都是力气,烧窑靠的是技术和经验,烧窑匠是个令人羡慕的角色。媒婆

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亲。这句话道出了媒婆角色的重要。最让媒婆费神的谁和谁相配,她必须拿捏得准,龙配龙,凤配凤,没有九成的把握她不会出手。

时至今日,说媒的现象依然存在,说媒方式的变化叫人眼花缭乱。如果媒婆从我们的生活里彻底消失,它是文明的结晶,绝不是历史的倒退。锡匠

锡匠又称锡器匠。那时的锡匠并不是在镇上设间门面,等客上门,多是走村串户,上门揽活。

人们看到锡匠,便把家中用过的残旧锡器找出来,叫锡匠重新回炉,打造新的锡器。

锡器在民间风行了几千年,最后在不知不觉中无可奈何地滑入了失宠的行列,失去的还有那些在民间走街串巷的锡匠和难以复制的手艺。唢呐手

唢呐音色高亢、明亮,有较强的穿透力和感染力,特别适宜在乡间活动。在民间,那家有老人仙逝,或是儿女婚嫁,请唢呐是表达家人心愿最好的方式。

现在,这个在乡间风行了一千多年的古老乐器不断受到冲击,由唢呐手结成的响班不得不断增加新的元素,架子鼓、电子琴、业余歌手,但令人欣慰的是,唢呐依然是这个队伍中的主旋律。银匠

曾几何时,在大小不一的集镇上,你都能看到银匠所开的铺面,虽然铺面不大,银匠也大多头发花白,深陷的眼窝周围叠满皱纹,但经过那青筋暴起的双手敲打出来的银器,其制作之精美会成为书写于盈寸之间的一页艺术史。现在,除了在少数民族地区还能看到银匠忙碌的身影,其他地方,那被少女寄托以无数梦想的银匠远去了。铁匠

铁匠在镇上都有自己的铁匠铺,他们有时也会下乡揽生意,如某村制作太平车,会把铁匠邀请去,铁匠一辆土车子推着全部家当,如风箱、铁砧、锤及夹钳等。还有铺盖及生活用品,米、面、油盐等。许多推着打铁炉的汉子们,把自己的日日夜夜打进了叮叮当当的锤声中,这锤声也成为了遥远的梦。木匠

在民间,木匠行当虽然处在社会的底层,但绝对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人物。木工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婚丧嫁娶,行居坐卧,哪样又能离开木工?所以,从古到今,木匠依然活跃在民间。感谢木匠的祖师爷鲁班,感谢他那非凡的才能,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如此丰富多彩。泥水匠

往日,乡间对修房盖屋的人称为泥水匠,现在叫建筑工人,其实,建筑工人与旧时的泥水匠相比,他们所建筑的房屋绝不可同日而语。现在,在规模宏大的楼房重建浪潮推动下,曾在有限空间生存的泥瓦匠,终于寻找到扮演主角的历史舞台。扎纸匠

纸扎在民间是个特殊的行业,每逢哪家有丧事,是扎纸匠的才艺充分展现的时刻,满院子的花花绿绿,大到棺罩,小到金牛银马,无不缤彩纷呈。纸扎祭品的重新风行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现在,扎纸匠大多都在集镇上设置门面,服务的项目也更加完善,凡是丧葬需要的物品在这里都能买到,而且是送货上门。编席匠

席的品种很多,有草席、竹席、苇席、秫秸席等。在那贫困的日子里,貌不惊人的苇席成为人们生存的依托,正是民间这些编席的能工巧匠靠着精湛的手艺带领着家人从困境中走出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席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退出,也许,用不了多久,席会和我们彻底告别。条编匠

条编尽管是一门手艺,从事条编的人,在农村,没有人叫他条编艺人,更没有人叫他条编匠。条编的制作流程并不复杂,主要分为备料、编结、修整三部分。条编用的工具很简单,短把镰刀,锯,剪子,手锛,麻绳等。编织用的树枝条也很普遍。如今随着塑料制品、金属制品的大量应用,柳条编织器具渐渐淡出农民的生活。焗锅匠

任何事物的形成都是应时而存在,包括焗锅匠。焗锅匠走进村头巷口,找一个宽敞的地方放下挑子,喊一阵,坐在那里吸烟,等待客户的到来。焗锅匠走村串户,焗盆补锅属于粗活,所赚辛苦费也不多,要想多赚钱,那就要靠超人的技艺。世事变迁,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焗锅匠有的改行,有的退出,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历史的必然。算命先生

卜卦算命在我国流传了三千多年,虽然人们对它褒贬不一,但我们确实感受到了它的影响存在。每一代人都生活在一个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必定有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时刻,每到这种时刻,人们便不得不归结于一种不可捉摸的命运!算命先生适时而生,乘势而来,成为一种并不稳定的职业,这也是社会的选择。大老执

在民间,大老执是一个特殊的总管,在婚礼、葬礼上,调度人员,颐指气使。凡是被推为大老执的人,一德高望重,二处事明白,三有势力。最重要的,大老执熟悉婚嫁丧葬的程序,何事在前,何事在后,安排得当。在民间,大老执尽管无职无权,却有着特殊的影响力,常常成为基层组织解决难题借用的重要力量。风水先生

风水学,又称堪舆学,是中国先民对生存及死后栖息环境条件的选择。此学术历经千百年来的调整完善,已形成一整套系统的、完整的景观评价体系。从古到今,人们常把升官发财、多子多孙的吉凶与风水的优劣联系起来。仔细分析一个家族兴衰的详因,绝非风水所能掌控和左右。农具百事镰刀

在民间,镰刀是农民谋生的工具,也是农民身份的象征。对乡下人来说,能有一把锋利的镰刀对他们是最好的安慰。现在,一到收获季节,各种类型的收割机涌入田间,把人们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只要农民没有和土地诀别,镰刀依然像一个伙伴,存在他们的生活中,等待着服务时刻的到来。锄头

锄头的历史远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到了汉代,才有了铁的锄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任何农具的改造,都是农耕文化的结晶,效率的不断提高则是农具改造的主要目的。也许,在某一个时段,它最终会孤寂地离开人们的视线,田间再也不会有它张扬清高的身影。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