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建新《管理学概论》(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章节题库(含考研真题)+模拟试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0 15:31:26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尤建新《管理学概论》(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章节题库(含考研真题)+模拟试题】

尤建新《管理学概论》(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章节题库(含考研真题)+模拟试题】试读:

第一部分 课后习题

第一篇 总 论

第一章 管理的概念

1.什么是管理?如何理解管理定义的四层含义?

答:管理(Management)的定义是,有效整合组织资源、协调组织中个人和群体行为,确保组织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这一定义有四层含义:(1)管理是一个过程;(2)管理的核心是实现组织目标;(3)管理的手段是有效整合组织拥有的各种资源;(4)管理的本质是协调。过程中的矛盾和不协调会成为组织实现既定目标的阻碍,管理就是要努力使成员能够协同行动而消除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阻碍。

2.管理者需要哪些技能?

答:一般认为,管理者为履行其管理职能和提高其管理绩效,至少需要三种基本的技能,即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1)技术技能是指熟悉和精通某种特定专业领域的业务知识,诸如机械制造、会计学、施工技术等;(2)人际技能是指与他人沟通和协作的能力,如激励、引导和鼓舞组织成员的热情和信心的技能;(3)概念技能是管理者对复杂情况进行抽象和概念化的技能,即管理者必须具有能够将组织看作一个整体,理解组织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并从整体上认识组织和决策组织活动的能力。从组织角度也可以说,概念技能是一种宏观管理的能力。

3.请举例说明什么是管理的有效性?

答:管理的有效性是指所从事的工作和活动有助于组织实现其目标的程度,即做正确的事(Doing the right things)的评判。如果一个组织能够有效地利用其拥有的资源去实现组织的目标,即投入所得产出与组织目标一致(也称有效产出),则说明其管理是有效的。

举例略。

4.请举例说明什么是管理的效率?

答:管理的效率是指投入与产出之比,即正确地做事(Doing things right)的评判。管理效率追求的是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投入少,产出多,说明发挥作用的资源比例高,浪费的资源少,管理的效率高。

举例略。

5.如何理解计划与计划工作的含义?

答:计划的含义可从两个角度讨论。(1)从名词的角度(静态的)理解,计划是指组织目标和实现组织目标的行动方案。(2)从动词的角度(动态的)理解,计划是指计划工作,即拟订组织目标和实现组织目标的行动方案的过程。通常,组织的目标不是单一的,实现组织目标的途径也不会只有一条,因此人们会面临多种行动方案的选择问题。从有效性和高效率的观点出发,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可选择行动方案进行比较分析,从中做出一个选择的过程,即为决策过程。最后抉择的行动方案,即为决策。

6.如何理解组织与组织工作的含义?

答:关于组织的含义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1)以静态结构来解释组织的含义,这是指为达成某些目标而设计并建立的组织系统。这一组织系统有如下特点:

①开放系统,不断地与外部环境进行各种资源的交换;

②技术系统,不断地进行由投入转化为产出的过程;

③整合系统,不断地与环境相互作用,并与其各子系统(或系统元素)相互依存。(2)从动态活动来解释组织的含义,这是指对组织系统拥有的资源的用途加以规定,使之有秩序地得到利用的活动过程,常称之为组织工作。这一动态的过程具有如下作用:明确组织系统的哪些资源用于哪项活动或哪项活动使用哪些资源,这些资源何时使用、何地使用、如何使用等,使得组织的全部资源之间建立起合理的关系。

7.为什么控制会存在于管理的职能之中?

答:(1)控制是促使组织的活动按照计划规定的要求展开的过程。控制工作意味着去主动发现计划实施中出现的(或潜在的)偏差.并加以纠正(或预防)。(2)一个组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会受到来自组织内部或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其运营计划的执行会因种种干扰的出现而或多或少地发生偏离既定目标的情况。控制工作是以组织运营的作业标准和目标实现情况来测定实际的作业。通过将计划目标、作业标准与实际结果的比较来决定是否需要采取纠正行动或进行改进。所以控制工作是组织的一切活动按计划进行并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保证。

8.举例说明管理的有效性与效率的关系,怎么才算是良好的管理?

答:管理的有效性和效率是相互联系的。管理中只讲有效性不讲效率,或只讲效率而不讲有效性,都是应当避免的。良好的管理应该是既有效,又高效率的,既能达到组织的目标,又能充分地利用组织的资源。从实践出发来评判投入和产出的问题,可以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既定的有效产出,或以一定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有效产出,也可以以投入产出(有效产出)比的最大化作为。图1-1展示了管理的有效性与效率的关系。

图1-1  管理的有效性与效率

9.举例说明管理的四大职能 (即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相互间的关系。

答: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这四种职能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其中某一职能的完成情况会受其他职能完成情况的影响。比如,计划是管理过程的第一个职能,为实现组织目标而提供的计划会直接影响组织的特点和结构。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旨在为顾客提供食宿的组织,同以生产电器产品为赢利手段的组织;在组织的特点和结构上是完全不同的。另外精心制定的周密的计划还是组织工作的基础。同时,组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计划的成败,一个适当的、合理的组织是计划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领导必须适应于计划和组织的要求,控制则对计划、组织、领导加以全面检查,纠正偏差,以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10.学习管理,对于一个市长或市民有什么不同?

答:(1)市长学习管理

①市长学习管理,可以不断地改进政府管理工作;

②市长学习管理,可以更有效地管理他人;

③市长学习管理,可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2)市民学习管理

①市民学习管理,可以有效地监督政府的管理工作;

②市民学习管理,可以有效地接受他人管理;

③市民学习管理,可以提高个人素质。

第二章 管理理论的发展

1.“工厂制度”的产生,提出了哪些与以往不同的管理问题?

答:“工厂制度”提出了许多与以前不同的新的管理问题:(1)在此之前,教会可以凭借教规和信徒的虔诚来管理和组织其“工场”的财产资源,而在“工厂制度”下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变化,沿用原来的老办法已难以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2)由于生产规模扩大,大量的资本投入和劳动分工,为求得预期的经济效果促使生产组织重新组建;为了能够立足于市场竞争之中,企业要不断地创新;(3)为了获得经济效益和进行有效的竞争,企业必须扩大规模,而组织规模的扩大必须有新型的管理人员和熟练的劳动力,并且对企业的运营活动进行合理的计划、组织和控制,等等。这些新的管理问题要求能得到很好的解决,由此而推动了管理理论的发展。

2.为什么“Taylor制度”刚形成就引起劳资双方的不满?

答:这一制度的形成,却引起了劳资双方的不满是因为:(1)工人认为Taylor的管理制度是迫使他们为了获得多一点的工资而付出更多的劳动,并导致了一部分工人失业;(2)资本家则认为Taylor制度是要他们向工人付出更多的工资,从而导致资本家的收入减少。

3.什么是“工作定额制度”?

答:Taylor认为,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就要对工人制定“合理的日工作量”,即工作定额。为此,要选择合适而熟练的工人,对他们的每一项动作、每一道工序的时间予以记录和分析,再加上必要的休息时间和其他延误时间,从而研究得出合理的日工作量。所谓合理,是以第一流工人“能在不损害其健康的情况下维持很长年限而愉快工作的速度”为标准的。

4.如何理解F.Taylor的“例外管理制度”?

答:Taylor认为,管理中的大量事务性工作应尽可能实行规范化,授权给下级管理人员去处理,高级管理人员只需保留对例外事项的处理和监督权。

5.H.Fayol的14条管理原则是什么?

答:Fayol的14条管理原则中,5条是强调人际关系的,l条是强调生产效率的,其余8条则是针对行政管理的。(1)强调人际关系的原则

用于解决人际关系方面问题的5条原则是:个体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公平;人事稳定;首创精神;团结。

①个体利益服从整体利益。Fayol认为,在一个组织里,组织的利益应高于组织内个人或少数人的利益;而组织所处的社会的利益应高于组织的利益。利益的服从可以通过监督来达到,同时要求监督人员或组织树立起良好的榜样。

②公平。Fayol认为,组织的政策制定及其实施必须对所有成员一视同仁,讲求信用、平等。只有这样,才能使组织的成员全心全意、忠实地履行其职责。

③人事稳定。人事稳定有两层作用:一是使各级人员有一种安全、稳定的感觉,以利于其钻研业务而把工作做得更好;二是每个人对一个新的工作岗位都需要时间去适应,如果经常更换工作岗位,就难以适应和做好工作。

④首创精神。Fayol认为,人们发表建议和投入工作的积极性、自觉性是组织的巨大财富,要充分利用每个成员的智慧和能力去解决组织的问题,并让他们看到自己建议的成功结果,从而进一步激励他们的创造精神。

⑤团结。团结就是力量,管理的任务不是清除持不同意见的人,而是要团结所有持不同意见的群体和个人共同去实现组织的目标。(2)强调生产效率的原则

Fayol提出的第一个原则就是分工,这是关于提高生产效率的原则。分工是专业化的基础,是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Fayol认为,分工的原则不仅适用于工人,同样也适用于各级管理人员。(3)强调行政管理的原则

涉及行政管理和组织的8条原则是: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命令;统一指挥;集权与分权;等级层次;报酬和秩序。

①权力与责任。权力是指挥和要求别人服从的权利,责任是使用权力时应尽的义务。权力与责任必须统一,谁被赋予权力,谁就负有与权力相应的责任。否则,就会出现滥用权力或不负责任的现象。

②纪律。纪律的实质是组织对其成员的约束和成员对组织的尊重态度。没有严格的纪律,组织将名存实亡,一事无成。要保证组织的纪律能行之有效,必须抓好三个重点:一是努力使各级领导品质优良、精明能干;二是制订明确而公平的政策、规章和人事合同;三是建立公正合理的表彰和处罚制度。

③统一命令。这是指一个成员只能接受一个上级的命令。如果这一原则受到损害,那么组织的权力、纪律、秩序就不复存在,组织的运营就难以保持正常。

④统一指挥。为达到组织的目标,其成员必须在一个计划的统一指挥下,向同一个方向努力和协同行动。

⑤集权与分权。集权是降低下级的作用,分权则相反。一般来讲,认为下级不得力或不能重用下级,以及一些事关重要的例外问题的处理,倾向于集权;而认为下级很得力或能充分发挥下级主观能动性和智慧的上级,往往倾向于分权。集权与分权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也不能肯定哪个是哪个非。集权与分权的程度取决于组织的环境和组织内部的具体情况,因而也有人称之为“集权与分权的弹性原则”。

⑥等级层次。也称为等级链原则,要求权力与责任的界限必须从一个组织的最上层直到基层都明确地建立起来,使各级层次之间的权责界限清楚明了。

⑦报酬。支付报酬应与完成的工作挂钩,因而报酬的金额必须让成员和组织双方都感到满意和公正。

⑧秩序。Fayol的这一原则是指组织中的人与物应该“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对于人事管理来讲,可以通过绘制一张组织图表来表示组织中每一个成员所处的岗位以及各岗位之间相互的关系。组织图表中还应反映各岗位对任职人员的要求,以及组织中各成员具有的不同工作能力、抱负和有关的人力资源情况,以便人尽其才。

6.F.Gilbreth在动作研究方面,提出了哪些独特的见解?

答:Gilbreth是劳动科学的创导者之一,他认为完成工作任务的“最优工作法”是科学管理的基础。Gilbreth把每项作业分解为最基本的动作,通过观察和分析,找出哪些动作是必要的而哪些动作是不必要的或浪费的,从而建立一套标准的操作方法,用来培训工人,提高工作效率。例如,他通过研究把砌砖动作从18个简化为5个,工作效率大大提高。Gilbreth把毕生的精力全部投入于动作研究,他提出了5条改进动作的原则:(1)尽量减少动作的种类、数量和方向变化,缩短动作长度;(2)力求减少动作引起的疲劳;(3)让动作习惯而自然;(4)各种动作建有一定标准,并在事前给予正确的教育;(5)充分注意改进提高产品质量的动作。

7.H.Gantt的横道图有何用处?

答:Gantt的最大贡献是在1917年提出的一种安排和控制生产计划进度和图表绘制方法,人称“Gantt横道图”。他用线条把工作的次序、时间、数量、由谁来完成等明确地表示出来,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工作的计划性。

8.L.Urwick在总结前人管理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哪八项原则?

答:L.Urwick提出了他认为能适用于一切组织的八项原则:(1)目标原则,即所有的组织都应当表现出一个目标;(2)相符原则,即权力和组织必须相符;(3)职责原则,即上级对于其下级工作的职责是绝对的;(4)组织阶层原则,即组织中必须有清晰的等级层次关系;(5)控制幅度原则,即每一个上级直接管辖的下级不应超过5~6人;(6)专业化原则,即每个人的工作应限制为一种单一的职能,以利其精益求精;(7)协调原则,即管理的本质就是协调;(8)明确性原则,即对于每项职务都要有明确的规定。

9.Hawthorne实验的最初研究方向是什么?结果如何?

答:(1)研究的最初研究方向是想通过实验找出继电器装配车间的照明强度与装配女工的劳动效率之间的关系。(2)实验的结果是产量不仅没有因照明的减弱而降低,甚至在很微弱的照明下仍保持增长,并且对照组在照明无任何变化的条件下生产效率也有明显地提高,使原有的假设全部被推翻。

10.Hawthorne实验后,Mayo教授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

答:Mayo通过Hawthorne实验提出了几点新见解:(1)工人是“社会人”

以前的管理理论把工人看成是单纯的“经济人”,认为金钱是刺激工人积极性的唯一动力。Hawthorne实验则证明了人是“社会人”,作为复杂的社会系统的成员,金钱并不是刺激积极性的唯一的动力,社会和心理因素等方面构成的动力,如安全感、归属感、相互尊重和友情,对劳动生产率有极大的影响。(2)存在“非正式组织”

以前的管理理论只注意到正式组织结构的作用。Hawthorne实验发现,除了正式组织之外,工人中还存在着无形的非正式组织,具有特殊的感情倾向和领袖人物,以一种默契左右着工人们的行为。(3)提倡新型的领导风格

以前的管理理论认为生产效率的提高主要依靠生产作业的安排和科学技术的应用。Hawthorne实验则认为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在于提高工人的“士气”。新型的领导风格就是通过满足工人的合理需要,加强正式组织内部的真诚合作,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注意维护正式组织的经济需要与非正式组织的社会需求之间的平衡,从而鼓舞工人的“士气”,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4)关心工人

以前的管理理论认为生产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工作方法和工作条件。Hawthorne实验证明生产效率的高低还受到工人的态度和积极性以及工人的家庭、社会生活、组织中人与人的关系等社会影响,因而管理人员应设身处地地关心下属,沟通感情,让工人能心情舒畅地工作,提高生产效率。

11.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H.Simon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答:Simon的主要贡献有三个方面:(1)突出决策工作在管理活动中的地位

Simon认为,决策工作贯彻于管理的全部过程,决定着管理活动的成败。从这一意义上讲,管理过程就是决策的制定和贯彻过程。(2)系统阐述决策原理

Simon对决策的过程、决策的准则、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的异同及其决策技术、决策的组织结构等作了分析,并提出用“满意标准”来代替传统决策理论的“最优化标准”。(3)强调决策者的作用

Simon认为,组织是由决策制定者个人所组成的系统。因此,不仅要注意在决策制定过程中应用定量的方法和新的计算技术、手段,还要重视心理因素、人际关系等社会因素在决策制定中的作用。

Simon还指出,一个组织机构的建立,必须同决策过程联系起来考察。

12.以P.Drucker为代表的经验主义学派有哪些区别于其他学派的观点?

答:经验主义学派区别于其他学派的观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管理的性质和任务

该学派认为,管理是有关人员的管理技能的活动和知识的一个独立领域。管理的任务是建成一个“统一的生产体系”,这个体系的生产力要比它的各个部分的生产力的总和更大。管理人员在做出每一个决策时,要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协调起来。(2)对“Taylor制度”和“人际关系”的评价

该学派认为,这两者都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只有经验主义才能把这两者的长处结合起来。(3)关于目标管理

该学派认为,这方面包括企业中目标的性质、目标管理成功的先决条件以及目标管理的三个阶段。(4)关于企业管理的组织机构

该学派认为,这包括集权的职能性结构、分权的“联邦式”结构、规划目标结构、矩阵结构、模拟性分散管理结构、系统结构等。(5)研究的方法

该学派提倡用比较的方法,研究和概括企业管理的经验。

13.为什么说,不存在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答:(1)权变理论学派认为,在管理中要根据环境和内外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2)权变理论学派企图通过大量事例的研究和概括,把各种各样的情况归纳为几个基本类型,并给每一个类型找一种模式。(3)因而,权变理论强调的权变关系是两个或更多个变数之间的函数关系。那么,权变管理就是依据环境自变数和管理思想及管理技术因变数之间的函数关系来确定的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

14.什么是管理科学?

答:管理科学就是制定用于管理决策的数学模式与统计模式,并把这种模式通过电子计算机应用于管理之中。

15.管理的现代化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管理的现代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管理思想现代化

思想观念的水平决定了管理的水平。所以,解放思想、不断改造和提升世界观是推动管理现代化的基础。管理思想的现代化过程中,教育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概念和理论已经融入新的管理思想之中。(2)管理体制现代化

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是能够借助市场的力量优化资源配置。管理要适应市场机制的变化和发展,在分工与协作中刚柔并举地推动经济社会和生活质量的发展提高。(3)管理方法现代化

现代管理理论是管理现代化的基础,而管理实践还必须有现

代的管理方法给予支持。管理现代化必须紧紧依靠现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积极采用现代、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4)管理手段现代化

要建立管理信息系统,运用现代信息工具和管理软件的最新成果实现管理的现代化。

16.新世纪管理学取得了哪些新进展?

答:伴随着新世纪的脚步,管理理论也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下取得新的进展:(1)当前的管理热点是全球化下的管理、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管理、管理伦理、创业管理、创新管理、柔性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学习型组织和知识管理,等等。(2)当前的管理活动许多都跨越了国界,不再局限在国家的边界范围内,即使在国内的经营管理活动也同样受到全球化的影响。一个组织,若想取得长期的成功,其管理者必须以全球的视野来思考管理问题。全球化的管理,是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注重不同社会文化的区别和跨文化的管理。(3)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环境为管理的变革开辟了新的空间,信息技术对管理工作的许多方面都产生了影响,包括对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个职能带来变革。

道德和管理伦理已经是一个重要的研讨内容,一些教材中专门新辟一章讨论组织的社会责任和管理伦理问题。道德是规定行为是非的规则和原则,管理研究与实践都不能忽视这个问题。管理伦理主要研讨管理者的道德观、影响管理伦理的因素和如何改善道德环境。(4)创业虽然不是新的概念,但却是人们越来越关注的一个领域,并相应地产生了创业管理的需求。他们强调了创业是一个过程,指出创业可以在组织内部进行,创业与创业者拥有的资源多寡的无关。根据这个定义,创业管理不仅包括新创一个企业,还包括在现有企业内部创业。创业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很强的过程,在创业过程中所涉及的知识与技能有许多新的内容,一般的管理职能不能适应。所以,创业管理作为一个管理分支有存在的必要。(5)创新管理是指对创新活动的管理。创新一词最早由著名的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J.A.Schumpeter应用于经济学分析中。在J.A.Schumpeter看来,经济活动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经济循环,在这种状态下,企业的总收入等于总支出,整个生产过程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企业没有发展。另一种是经济发展,它的基本动力便是创新。“创新”决不等同于过去传统意义上的“技术革新”。一种新的变革只有当它被应用于经济活动时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创新活动。当前,创新被当作一个重要的组织技能,没有新思想的不断涌现组织就会过时,没有竞争力。那么,对管理者来讲,期何在组织成员中激发创造性思维是组织管理的重要内容,这也是创新管理所要研究的。(6)柔性管理也称为“弹性管理”,即组织和管理工作针对迅速变化的环境需要有灵活性。柔性管理主要体现在经营战略、企业组织、管理手段等方面。如战略管理的柔性化,因为未来企业所面对的是快变市场,所以企业战略必然具有战略柔性,即战略在更大范围内的可调整特性;组织结构的有机化,即能够迅速对环境做出反应的组织;在管理手段上强调自我管理和人本管理。(7)全面质量管理已经广泛应用于企业和公共管理领域。可以这么认为,全面质量管理(TQM)是一种管理哲学,它已经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关注组织运作过程和组织顾客的范围,还包括对组织所有受益者的影响,包括投资者、购买者、雇员、供应商等。高度关注顾客、重视领导作用和坚持持续改进是TQM最重要的思想。其他观点还有:关注过程;改进组织各项工作的质量;强调系统思想;尊重事实和准确测量;争取供应方支持和双赢等。

关于知识管理的概念有许多种陈述,一般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概念。狭义的知识管理,是指针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括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应用的管理。广义的知识管理则不仅包括对知识本身的管理,还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识活动、知识人员等的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近年来对默会知识和组织知识的深入研究大大推进了知识管理的发展。对一般组织的管理者来说.知识管理的重点是培育一种学习文化,在这种文化中组织成员能系统地收集知识并与其他组织成员共享,以便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8)学习型组织是指具有持续学习和适应变革能力的组织。由于当前的组织环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着变化,环境本身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过去的许多管理原则和指南现在可能都不太实用,组织只有快速地学习和响应环境的变化,才能提高组织的绩效。

第三章 管理与组织环境

1.为什么要研究组织环境对管理的影响?

答:因为任何组织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必定要和周围的各种环境相互发生影响,这是系统的思想对管理的主要贡献。并且,这种来自环境的影响,靠组织自己是很难去改变的,甚至是无能为力的。因此,管理必须从认识组织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开始。对外部环境影响的了解、认识和掌握的程度,往往影响到管理工作的成效,影响到管理者能否正确、及时和迅速地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

2.经济环境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经济环境的影响因素很多,但关键的影响因素集中在于资源的影响,可以归纳为人、财、物三个方面。(1)资金环境的影响

几乎所有的组织都需要资金,这是组织获得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基础。资金的满足程度取决于组织对资金的需要量、组织自身的实力、环境的经济形势和资金的供给能力、组织的信誉程度及其与外界的关系等因素。一般来讲,组织对资金的需要量是视资金供给条件而变化的。条件优惠,对资金的需要量可能会增大;条件苛刻,风险增大,对资金的需要量就会相应减少。组织的实力反映其偿还能力(回报能力)的大小。通常,回报率高的组织,其资金的需求容易得到满足;反之,则比较困难。当然,同时还取决于组织的声誉、组织及其成员与外界的关系密切程度。但是,如果环境形势不好,资金供应有限,则组织获得资金的难度就大。而经济形势和外界资金的供应能力,是不受组织所摆布的。因此,管理者必须对组织所处的资金环境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各种资金环境下,自如地领导自己的组织向目标前进,而不会迷失方向。(2)人力资源环境的影响

组织由人组成,人和资金哪个最关键,难以分出伯仲。如前所述,资金决定了人力资源的获得。但有时,人决定了资金的获得。

所以,人力资源对于组织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组织所需要的人力资源,不只是数量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符合组织所要求的质量。这里有三个重要约束因素:能力、适合性和工资水平。并且,这三个因素往往渗透在一起发生着作用。如果能力不能满足组织的需求,即使工资很低,组织也难以录用。人力资源的能力取决于人力资源的总体素质水平,这就是环境因素的影响。古时候有“孟母三迁”,今天的许多组织也将面临同样的问题。但是,如果仅仅是能力符合,而其他方面与组织不协调,即不适合,则组织仍然不能录用。从人的角度讲,有一句话叫“人挪活,树挪死”,就是指人不断寻求新的发展方向的目的,是为了找到一个更加合适的工作位子,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目前,组织所处地域环境的工资水平仍然是组织获得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的约束因素。工资水平低,组织能较多地录用人员和挑选优秀人才;反之,工资水平高,则组织就难以满足优秀人才的工资要求和具备成本优势。因此,一些发达的工业国家纷纷转向国外投资,兴办境外企业,其目的之一就是借助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力,降低其人力成本和获得优秀人才,从而保持和提升其竞争力。(3)物质环境的影响

人、财、物是一个组织不可缺少的三大资源,物质资源的短缺仍将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威胁。在经济飞速发展和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物资的短缺问题有两层含义:一是某些物资由于数量上的短缺,比如资源稀少、储量少、开采难度高或成本高、距产地较选且运输成本高或进口成本高等,导致供应不足;二是一些物资由于某种原因被限制或限量使用,使用这类资源会受到来自政府或其他方面的严格控制。无论是数量上的短缺,还是组织所需的物质资源是被限制或限量使用,这类问题是组织进行决策时必须考虑的,如果解决得好不仅可以保证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还能作为提升竞争力的强有力的武器。换句话说,当组织对物质资源有深刻的认识,并能充分把握物质资源的丰富与短缺的特性时,则可能促进组织创新并为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新的机会——开辟组织新的发展领域。

3.技术环境的影响可从哪几个方面来研究?

答:技术环境的影响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研究。(1)生产技术环境

生产技术的进步,主要体现在自动化程度、工艺能力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生产操作简化、劳动强度降低等方面。对这一方面技术环境的深刻认识,有助于技术进步的成果得到充分应用,并推动组织结构的改进和管理方式的更新,最终使组织得以有益的发展。(2)辅助技术环境

辅助技术虽没有直接生产产品,但却对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工作环境的改善有着重大影响。如同生产技术进步一样,辅助技术的进步同样也会对工作质量以及工作结果——产品质量发生重大作用。比如空调技术(包括温度调节、湿度调节、空气净化等)和消音技术(降低噪声)的进步,为组织的生产活动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有助于管理活动的改善。(3)管理技术环境

管理技术有硬技术和软技术两部分,硬技术是为软技术服务的。如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本质是软技术,但如果运用了计算机辅助(或称支持)工具后,新的系统就是软、硬技术的结合。其他的一些管理技术如网络计划技术、线性规划、决策技术等数量技术及其程序软件,都是软技术。管理技术方面,无论是硬技术还是软技术,其发展都会对管理的思想、管理的方式甚至管理的组织形态发生作用。因此,管理者必须对这一技术领域的发展有充分的认识。

总之,技术环境从劳动力、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三个方面推动着生产力的提高。不同的技术条件和技术过程,所需要的管理也不同。即使是同一组织,其技术条件的变化也将导致管理观念和方法的更新。

4.法律环境是如何对组织发生影响的?

答:政治环境中特别重要的是法律。法律的威力在于它的严肃性和不可变通性,从而使得它对个人或组织的行为产生巨大的约束力。法律的制定,不仅使个人和组织的行为有法可依,而且必须是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做到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只有这样,社会中的个人或组织的权益才能得到真正的保护。因此,管理者必须对组织所处的法律环境有足够的认识,而且还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和适变性。否则,组织的管理就可能不合潮流,不能对新的形势、国家法令和政府政策作出快速反应,以致组织的各项管理工作和组织的运作活动陷入被动。

5.如何认识社会环境中的道德水平及其对组织的影响? 

答:伦理环境包括普遍为人们所接受并付诸行动的各种行为准则,包括社会道德准则。这些准则大多并没有形成法律条文,但对于约束个人或组织行为却有巨大作用和威力。由于伦理的准则是建立在一定社会范围内被人们公认的基础上的,因此其概念是模糊的,在不同的国家、民族、社会中会有不同的解释。比如,在一些国家或地区被认为是不道德的事物,在另一些国家或地区却是完全符合道德标准的,这种现象是司空见惯的,组织必须有足够的认识和准备。

6.如何认识组织的顾客?组织的顾客会对组织有什么影响?

答:(1)组织是为满足顾客需要而存在的。不仅企业如此,公共组织也是如此。政府组织的存在是为了向公众提供公共行政服务;学校的存在是为了向公众提供教育服务。当进行公民选举投票时,公众的投票倾向就反映了他们对政府服务的满意程度。(2)顾客是市场中很重要的一个角色,组织的成功与否最直接的体现就是顾客的满意度,市场的占有率,顾客的满意会使组织取得成功,顾客的不满意会让企业在一瞬间失去市场。

7.为什么管理者要正视环境因素的影响?并且要努力将组织目标与其社会责任紧密结合?

答:(1)管理者要正视环境因素的影响,是因为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同环境发生着相互作用。因此,组织的管理活动势必受到环境的影响。组织依赖其环境作为投入(输入)的来源和产出(输出)的接受者。组织还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社会的公德和向挑战者做出反应。政府机构和上市公司受到公众的关注程度比较大,因而受环境影响比较直观和明确,其管理者感受到的压力比一般组织显得更加强烈。环境力量大多数是动态的,对管理活动的影响具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在某种程度上,这些环境的不确定性是不可预料的,从而迫使组织的管理者以其不很情愿的方式作出反应。换句话说。组织所面临的环境不确定性越大,环境对组织管理者进行管理决策的自由度的限制就越大。(2)在环境对管理实践的绩效影响问题上,关于管理者的作用方面存在有两种对立的观点——管理的万能论和管理的象征论。管理万能论认为:管理者对组织的成败负有直接的主要责任。这是众多管理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观念。而管理象征论认为:组织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管理者无法控制的外部力量。按照象征论的观点,在许多的组织成功和失败的实践中可以看出,管理者所起的实际作用是很小的。笔者认为,在实际工作中管理者既不是万能的,也不是无能的,而是上述两种观点的综合。管理者的进步应该是争取能够较好地预测、感知环境的变化,并能够提前对环境的变化做出正确的反应,或者在紧急状态下也能够从容应对,从而使组织高绩效地实现其目标。如果更进一步,回到组织的目标和其社会责任的问题上来认识管理者的作用和环境的力量,那么管理者应该认真思考一下组织存在的目的和意义,这样就会重新认识组织的目标,也更清楚组织的社会责任。当组织的目标和其社会责任有很好的结合,那么管理者就能在环境的变化中争取更多韵主动,而不是随波逐流。

第四章 管理的目标和方法

1.什么是目标原则?

答:目标决定了组织的存在,因而被称为目标原则。在开始任何行动过程之前,必须清楚地确定追求的目标,使人人理解它而且必须表达透彻。

2.目标的三个特点是什么?

答:目标原则强调了目标的三个特点:(1)目标的突出特性。这一特点就是要求目标必须预先确定,并同用以达到目标的过程分离开来。(2)能公开说明。一般来说,目标大都是采用书面形式作出说明的。如果一些组织不愿意或不能够以书面的形式来说明它们的目标,这就反映这些组织在对其目标的认识上比较模糊或尚不一致,害怕说明白了会引起众多的批评。(3)目标具有两重性。确定的目标必须在这个组织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但目标的达到又要求有一定的难度。一方面,组织确定的目标如果不能够达到,就会失去其吸引力,将会被抛弃;另一方面,如果一个目标没有一定的难度.则目标的潜在的刺激作用就失去了,无激励向上的积极意义。

3.目标的作用是什么?

答:对组织目标的明确说明有四点好处:指明管理方向;能对组织的成员产生激励作用;有利于促进管理成效;完善管理基础、提高管理水平。(1)指明管理方向。目标的必要性是因为它是管理活动的力向,即方向的需要。一个组织不仅要有总的目标,其内部各个部门或个人都应有明确的分目标。所谓明确,即能够且有书面的说明,目标的说明不仅指明了组织及其成员的努力方向,还应指出组织资源的分配方向,从而使组织内各方面的努力能够相互协调,为追求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2)激发成员潜力。目标除了指明方向之外,还是激发组织内每一个成员潜力的激励因素。目标的实现反映了组织及其成员努力的成功,这不仅体现在收益上有所获得,而且在精神上或心理上能获得满足,从而激发完成下一个目标任务的信心和愿望,这就是目标的激励作用。(3)促进管理成效。目标有助于促进管理活动取得更好的成效,因为目标一方面是衡量管理活动是否取得成效的尺度以及管理活动取得成效的程度,同时也体现出组织的管理活动取得成效的能力。管理计划职能是为了达到组织目标而进行的,组织与领导是为了落实计划,而控制则是对组织计划完成程度的测定,并纠正偏差,以保证组织计划的完成。因此,如果没有一个明确说明的目标,那么管理的这几个职能都将难以开展。(4)完善管理基础。如果组织没有明确的目标,就难以区别于以“应急计划”或“特殊政策”而进行的管理,就会导致出现一系列短期计划或短期行为,使组织的目标具有随意性,不利于组织的长期发展和提高管理水平。理由很简单,由于目标不明确,组织努力的方向就会经常不断地转移,从而使各项活动没有一个统一、协调的目标,管理活动的水平就难以提高,进而影响组织运行的成效。

4.企业组织的外部目标是什么?内部目标是什么?它们相互间有什么关系?

答:(1)外部的目标

管理者必须认识到,如果企业要继续发展和赢得利润,就必须为顾客服务,这些问题并不只是从事向顾客直接销售的企业或部门的问题。一个企业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有一部分组织或个人愿意成为它的服务对象,即顾客。为了争取顾客,企业必须使它的服务和产品在价格、质量等方面能与其他企业竞争,并获得足够的利润来支持继续发展。因此,企业的基本目标就是服务目标,即服务于顾客的需要。只有当人们接受了企业的服务,也就自然接受了这个企业组织。

另外,组织的目标还必须同社会的意愿相一致。从企业角度讲,也可以看作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如果企业不关注自己的社会责任,不符合社会的意愿,这个企业将不能被允许继续存在。比如,有些企业在一开始就是非法建立的,是法律所禁止的。

由法律和条例所表达的社会价值观,以及顾客对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接受程度都是企业的外部目标。企业组织想继续存在,就必须承认并满足这些目标。(2)内部的目标

服务于顾客和社会是一个企业的外部目标。在履行这些目标的同时,企业还关注着满足内部相关利益的一些目标,即企业的内部目标。企业的内部目标与企业的定位、员工和投资者有着密切的联系。

①企业定位及其同竞争者的关系。企业总希望能成为同行中最大的、利润最多的、发展最快的和新产品最多的龙头企业,但必须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所以,企业必须有准确的定位,并认清同竞争者的关系。

②员工的利益。企业为了组织的整体利益,一般都是录用对于岗位是适合的、且表现较好的应聘者。当成为企业的员工后,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都是企业的组成部分,企业必须关注他们的利益。企业的发展必须与员工的利益密切相关,企业才能健康发展。

③投资者的利益。企业必须以利润满足投资者的投资欲望,坚定其投资信心,并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资金来支持企业发展。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企业的认识越来越关注其对社会责任的履行,但投资者的利益始终是不能被忽略的,并且也必须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3)一个组织的目标可以划分为内部的和外部的。企业的外部目标是服务目标,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它给顾客提供愿意接受的并为社会认可的产品和服务。企业的内部目标则决定它同竞争者抗衡的地位和满足其成员及投资者利益的程度。显然,利润在此之间既具有目标作用,又具有激励的功能。

5.企业组织设置目标时考虑的八大领域是指什么?

答:企业的目标设置应从下述八大领域中考虑:(1)市场地位。企业的目标应能反映其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中所占的份额,以及与竞争对手相比所处的地位,这是可以定量分析的目标。(2)技术革新。企业的目标应包含有发展新产品、新工艺、新  设备、新方法等技术革新的内容,这方面的目标也是可以量化的。(3)生产率和生产能力。生产率和生产能力是企业竞争能力  的主要内容之一,可以定量设置目标。(4)资源。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是企业组织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必须的条件,所以,企业必须对有限的资源如何获得、如何使  用、如何维护等方面设置努力目标。(5)获得利润。赢利是企业存在的主要目标之一。就一个企业而言,应伴随着社会、市场和企业自身的发展设置其适当的获利目标。(6)管理者的成就和发展。企业应对管理者设置目标,指明管理水平、管理效率和行为成果方面的努力方向。(7)员工的成就和态度。企业应设置反映普通员工工作业绩和工作态度的目标,以便最大可能地发挥出企业整体的潜力。 (8)社会责任。一个组织必须对社会承担其应尽的责任,只有承认这一点并使组织的目标得到社会的赞同和认可,组织才能生存和发展。因此,企业必须建立反映其对顾客和社会负责以及负责的内容和程度的目标。

这八个方面都是企业建立其目标的领域。前五个方面必须得到后三个方面的支持,否则就会毫无意义。因为企业是由人组成的,而社会责任又是企业存在的基础。总之,从企业发展的观点来看,这些方面的目标都是不可缺少的。

6.什么是目标管理?

答:目标管理(简称MBO),就是管理“目标”,即依据目标进行管理。目标管理的基本内容是动员组织的全体成员参与制定组织和个人的目标,并保证这些目标的实现。

目标管理的具体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目标体系的制定、目标的实施和目标成果的评价。

7.德鲁克提出目标管理,在理论和实践上有哪些突出贡献?

答:Drucker认为组织的各级管理人员必须以“目标”来领导其下级,并衡量下级的贡献,以实现组织的总目标。如果没有计划好的、并且方向一致的目标来指导每个成员工作,则组织的规模越大,人员越多,发生冲突和浪费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Drucker指出,各级管理人员必须清楚地知道组织总目标对其个人有什么要求,他的上级领导也必须知道他对总目标的贡献能力如何,对他有什么期望并且确定如何鉴定他的成就。当组织的每个层次都能这样做的时候,组织的总目标才有希望实现。(1)Drucker提出的“目标管理”在理论上有所建树。他认为,古典管理学派以工作为中心忽视了人的一面,而行为科学又以人为  中心忽视了同工作结合的一面,目标管理则综合了这两个方面的优点,弥补了不足。(2)在管理实践上,有助于纠正三种“错误观点”。第一种“错误观点”是“过分强调个人技能第一”,以至于组织成员都只关注自己的专业技能,而忽略了组织录用他们的目的,使组织整体变成了一堆散沙;第二种“错误观点”是“过分强调集中”,以至于组织成员尽力顺从上级的所言所行,忘却了工作的真正要求,使整个组织成为几个领导者喜怒哀乐的应声筒;第三种“错误观点”是“不同层次的见仁见智”,以致上下意见不沟通,赏罚不一,是非没有一定标准,从而使组织变成了争吵、抱怨、赌气的场合。Drueker认为,组织必须以“目标”来贯穿各阶层努力的方向、程度及奖惩标准,并且从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到最基层的管理人员都必须向组织的目标集中力量。当组织的所有成员都拥有自己的努力目标后,他就能进行自我控制,以求个人的行为符合组织整体的目标。

8.目标管理的具体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答:目标管理的基本内容是动员组织的全体成员参与制定组织和个人的目标,并保证这些目标的实现。目标管理的具体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目标体系的制定、目标的实施和目标成果的评价。(1)目标体系的制定

目标体系的制定是目标管理的第一个阶段。首先由组织的领导者根据其上级组织和服务对象的要求,结合组织的发展听取组织内各层人员的意见后确定组织的总体目标。如果是企业、其上级组织和服务对象则代表投资者、社会和市场。其次是组织内各部门根据其职能,为完成组织的总体目标而提出部门目标。再次是部门内各小组为完成所在部门的目标而制定小组时目标。最后,由小组中各岗位人员根据小组的目标和岗位职能制定各岗位个人的目标。这样,自上而下把组织的总体目标层层展开,最后落实到组织的每个成员,形成一个完整的目标连锁体系,共同为保证实现组织的总体目标而奋斗。(2)目标的实施

目标的实施是目标管理的第二个阶段。目标的实施包括三方面的工作:一是通过对下级人员委任权限,使每个组织成员都能明确在实现组织总目标中自己的责任,让他们在工作中能实行自我管理,独立自主地实现个人目标;二是加强与下级人员的意见交流和进行必要的指导,由下级人员自行选择实现目标的方法和手段,

从而充分发挥各级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工作才能,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各级目标的全面实现;三是各级目标的实施者都必须严格按照“目标实施计划”的要求开展工作,使每个工作岗位都能有条不紊、忙而不乱地进行工作,从而保证实现预期的各项目标值。(3)成果的评价

对目标成果的评价是目标管理的最后一个阶段。其目的是促进各级管理工作的改善,鼓舞组织全体成员的斗志,以便更好地为保证达到总目标而奋斗。评价工作是在目标实施活动已按预定要求完成时开始的,根据预定的目标值对实际取得的工作成绩进行比较评价,并与奖惩制度挂钩。评价的结果应及时反馈给目标的‘实施人员,以便让每一个成员都能很好地总结其工作的经验教训。

目标成果的评价有以下几个步骤:

①目标实施者自我评定个人成果。各级目标的具体实施人员应根据预定的目标值和自己的实际工作情况进行自我评定,要求自我检查一下在目标的实施过程中原定的措施手段是否合适、自己的适变能力和努力程度如何以及怎样改进等。

②上级对评定工作的指导。各级管理者应对下级的自我评定进行指导,使各级人员能恰当评价个人成果。各级管理者在进行指导时,应婉转地提出自己的看法,积极引导和鼓励下级为达到下一个目标而继续努力。

③考核评定小组的综合评议。各级考评小组应根据各部门、各岗位的目标实施计划和自我评定情况,对各项目标逐一进行考核评定。在评定过程中,应注重实际取得的成果,要与目标的实施者充分交换评定意见,以减少或避免评定工作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④奖励与总结。目标成果的评价应与组织的人事制度和奖惩制度相结合,目标的达成要有利于个人的发展。并与个人的经济利益挂起钩来,从而充分体现出目标管理的激励作用。。

总之,目标管理是一个不问断的、反复出现的循环过程,每一循环都是在前一循环的基础上提出新的目标体系,使新一循环的目标管理活动有更新的内容,从而使组织的管理活动达到更高的水平。

9.目标管理可以为组织带来哪些益处?

答:目标管理可以为组织带来如下益处:(1)增强沟通和理解

开展目标管理首先在于确定目标、定义目标、设定目标优先顺序等,这就需要上下左右广泛的沟通,听取意见,使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认识和思想得到交流,从而增强大家对目标及目标管理的理解。这就有助于目标管理活动的有效开展。(2)提高积极性和自律性

开展目标管理,有助于调动组织成员主动参与组织的管理活动的积极性,增强他们按目标计划开展工作的责任性。目标管理要求上下级通过沟通对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活动达成共识,沟通中的宽松环境有利于各成员的积极参与,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对目标及目标实施计划的认同感和工作的自觉性。(3)推进组织变革和人力资源重新整合

目标管理活动有助于推动组织以支持管理目标为导向变革组织的结构,并带动资源分配的改善。在这样的条件下,为有效地管理目标和实现目标,管理者必须结合组织结构中的岗位及岗位职能的变更、管理系统和管理环境的改变而积极推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对人力资源进行重新整合。(4)督促按计划付诸行动

目标管理不是纸上谈兵,必须按计划付诸行动才能帮助目标的实现。因此,组织的目标管理活动在给出目标的同时,也提出了.目标实现的途径,并借助于目标的指导促进管理者及其部下的行动和纠正行动偏差。

第五章 社会责任和管理道德

1.为什么“企业首先是一个社会组织,其次才是一个经济组织”?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和作为一个经济组织的责任有区别吗?为什么?

答:(1)企业首先是一个社会组织,其次才是一个经济组织。在追去经济利益的义务下,企业还得承担起为社会利益作贡献的义务,才可以认为这一企业是有社会责任的,企业的管理者才是尽责的。因为,企业的管理绩效不仅要得到投资者、企业员工的认可,也要得到社会的认可,从而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才能得以持续下去。(2)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和作为一个经济组织的责任是一样的。(3)之所以说是一样的是因为无论是公共组织,还是非公共组织(如企业),都应该把社会责任放在第一位。组织的产生和继续发展,应该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进行的。因此,社会责任应该是组织的第一要务。在此基础上,不同的组织因为不同的投资主体,有着不同的目标和具体的责任内容。

2.你是否同意企业社会责任的古典观?

答:我同意企业社会责任的古典观。古典观的代表人物是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Milton Friedman。Friedman认为,当今企业中大多数管理者是职业经理人,这意味着他们并不拥有所管理的公司。他们也是雇员,要向股东负责。因此,他们的主要责任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股东的利益。Friedman认为股东们只关心一件事:财务收益。

按照Friedman的观点,当管理者将企业的资源用于社会目的时,即用于尽社会责任时,导致利润和股息下降,会损害股东的利益;或使工资和福利下降,则会损害企业员工的利益;或使价格上涨,会损害顾客的利益。无论哪种结果,最终都会导致企业受损。以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更容易印证Friedman的观点,在竞争市场中,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而增加的成本要么转嫁给消费者而损失市场;要么转嫁给股东而损失资金;还有第三个威胁,就是来自外国韵竞争者。

3.企业责任的社会经济学观点主要有哪些内容?

答:社会经济观认为,随着时代的变迁,企业的社会期望也有了变化。企业的成立和经营需经代表社会利益的政府的批准,因而政府也有权(在理由充分的前提下)可以命令企业停止经营甚至关闭。要争取政府的支持,企业在对股东负责的同时,必须对产生和支持它的社会负责。

社会经济观的支持者认为,利润最大化是当今企业的第二位目标,而不是第一位目标,企业的第一位目标是保证自身的生存。为此,管理者必须关注社会对企业的接纳,必须考虑企业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以及相应的成本,必须关注维护社会利益和积极增进社会利益。比如,企业应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多为慈善事业尽一点力、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保障职业安全和卫生,等等。

对于古典观,社会经济观的支持者认为那已经是过时了。现代的企业已不再是几十年前的那种纯粹的经济组织了,它们已越来越多地卷入社会、政治和法律的漩涡之中。一方面,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影响政府的公共政策;而另一方面,也同样为了企业自身的利益而必须尽其社会义务和社会责任。因此,承担社会责任,对于当今的企业而言已经成为必然。

4.企业的社会责任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企业的社会责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对社会公众的责任

企业对社会公众的责任主要体现在资源、环境、社会富裕和繁荣、就业机会、科技进步等方面。

资源与环境保护是企业体现其社会责任的重要活动。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带动下,包括了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绿色工艺、绿色产品等一系列研制和生产的“绿色”过程,都成为企业在实施资源与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活动内容,国际标准化组织1996年颁布的 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更是为企业承担其环境责任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社会富裕和社会繁荣是企业在体现其社会责任中的经济任务。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企业应以创造社会利益为己任,在增加社会财富、实现社会繁荣和共同富裕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提供就业机会是企业为社会作出贡献的重要内容,企业的发展、壮大不仅为投资者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也为劳动力就业提供了更广阔的机会。就业问题一直是政府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社会公众最关心的问题,企业对于社会就业问题的贡献将会获得良好的社会效应和市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