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2015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中学面试一本通(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0 20:15:50

点击下载

作者: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究院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公2015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中学面试一本通

中公2015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中学面试一本通试读:

中国第一套具有实战意义的教师资格考试辅导图书

全面提升教学能力掌握面试技巧实现一次通过

自教育部2011年在浙江、湖北率先开展教师资格“国考”改革试点工作四年来,先后已有15个省份进入“国考”。按照教育部要求,2015年起全国将全面实行教师资格统一考试。从改革试点省市的考试情况来看,通过率不足三成。一方面显示了教师资格“国考”对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的准入标准越来越严格,另一方面显示了广大考生没有真正转变观念积极备考,未能掌握通过考试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从考试大纲来看,改革后的教师资格考试,分幼儿园、小学、中学三个学段,笔试科目及面试内容如下表所示:

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究院组织数百位教育理论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在教师资格考试培训课程的基础上,于2012年推出了业界第一套具有实战意义的“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此后,丛书编写专家组不断研究考试,紧扣考试大纲和最新真题考点,分析命题规律与趋势,不断优化图书内容,提高课程质量,提升应试者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帮助越来越多的考生顺利通过了考试。

2015最新版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共172本图书,包括笔试教材系列35本,标准预测试卷系列32本,高频考点速记系列32本,真题大全系列3本,题库系列32本,考前命题预测试卷系列32本,面试系列6本。该面试教材系列图书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突破潮流·创新性强

体系“新”主要体现在具体内容编写的思路“新”上。本书在深入研究、分析教师资格面试考试的内容和特点的基础上,紧扣面试考试大纲,分学科对面试的各要素、各环节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创造性地将教育理论知识与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

此外,本书将面试抽丝剥茧,归纳总结出面试测评的八大要素,打破了当前市面上面试辅导教材对知识的简单堆砌和不求甚解的编写局面,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对考生负责。浓缩精华·实用性强

本书在编写时,用精练的语言将相关知识和技巧进行了精要的分析与介绍。在本书的教学情境模拟、教师结构化面试、答辩、面试实战点拨等章节中,不是单纯地给考生一个理论,而是精选各科教育名家的教学实例,在以理服人的同时,做到以例论证。

本书条理清晰、言简意赅地向考生介绍每一种考试形式特点和应对策略,突出展示了面试中的知识点和技巧,并做了系统的答题思路分析和答案解析,对其相应的应试方案也做了全面的阐述,让考生掌握应对各种考查方式的基本方法与技巧,旨在培养考生面试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编排合理·针对性强

本书为了满足不同知识背景、不同学科考生的备考需求,按面试考查形式分章编写,每一章中各个环节的设置、内容的取舍、重点部分的编写及其内在框架的建构,都是针对考生在知识积累、思维方式、面试策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来设置的。它对于满足考生需求、消除考生困惑、提高考生应试能力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教师资格考试面试考试既不同于大学的专业课考试,也不同于大家所经历的求职面试,所以本系列教材编写起来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限于实践、时间、水平,难臻完善。不足之处,还希望专家和广大考生指正,使得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到教学相长。

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究院

2015年1月

最新教师资格考试大纲

教师资格考试《面试》大纲(中学)

一、测试性质

面试是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的有机组成部分,属于标准参照性考试。笔试合格者,参加面试。二、测试目标

面试主要考察申请教师资格人员应具备的新教师基本素养、职业发展潜质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主要包括:

1.良好的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和思维品质。

2.仪表仪态得体,有一定的表达、交流、沟通能力。

3.能够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节规范,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三、测试内容与要求(一)职业认知

1.热爱教育事业,有较强的从教愿望,正确认识、理解教师的职业特征,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能够正确认识、分析和评价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师德问题。

2.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二)心理素质

1.积极、开朗,有自信心

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主动热情工作。

具有坚定顽强的精神,不怕困难。

2.有较强的情绪调节与自控能力

能够有条不紊地工作,不急不躁。

能够冷静地处理问题,有应变能力。

能公正地看待问题,不偏激,不固执。(三)仪表仪态

1.仪表整洁,符合教育职业和场景要求。

2.举止大方,符合教师礼仪要求。

3.肢体语言得体,符合教学内容要求。(四)言语表达1.语言清晰,语速适宜,表达准确

口齿清楚,讲话流利,发音标准,声音洪亮,语速适宜。

讲话中心明确,层次分明,表达完整,有感染力。2.善于倾听、交流,有亲和力

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并能够较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交流中尊重对方、态度和蔼。(五)思维品质

1.能够迅速、准确地理解和分析问题,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

2.能够清晰有条理地陈述问题,有较强的逻辑性。

3.能够比较全面地看待问题,思维灵活,有较好的应变能力。

4.能够提出具有创新性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六)教学设计

1.了解课程的目标和要求,准确把握教学内容。

准确把握所教的教学内容、理解本课(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以及与其他单元的关系。

2.根据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3.教学设计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因材施教,选择合适的教学形式与方法。(七)教学实施

1.能够有效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与学生交流的意识。

2.能够科学准确地表达和呈现教学内容。

3.能够适当地运用板书,板书工整、美观、适量。

4.能够较好地控制教学时间和教学节奏,合理地安排教与学的时间,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八)教学评价

1.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评价。

2.能客观评价自己的教学效果。四、测试方法

采取结构化面试和情境模拟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抽题备课、试讲、答辩等方式进行。

考生按照有关规定随机抽取备课题目,进行备课,时间20分钟,接受面试,时间20分钟。考官根据考生面试过程中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分。五、评分标准(续表)六、试题示例例一:正比例函数试讲数学设计(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的第十一章一次函数的11.2一次函数。)

要求:(1)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2)教学过程需要有提问环节。(3)教学中应有过程性评价。(4)当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不会回答,或回答错误,你该怎么办?例二:根据《荷塘月色》课文,设计试讲教学设计

要求:(1)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2)教学过程需有提问环节。(3)教学中应有过程性评价。(4)当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不会回答,或回答错误,你该怎么办?第一章面试概论第一节 教师面试概述一、面试的涵义

面试是测查和评价人员能力素质的一种考试活动。具体来说,就是一种经过组织者精心设计,在特定场景下,以交流和观察为主要手段,由表及里测评考生的知识、能力、经验等有关素质的一种考试活动。“精心设计”使面试与一般性的交谈、面谈、谈话相区别。同时,“在特定场景下”使面试与日常的观察、考察等测评方式相区别。日常的观察、考察,虽然也少不了面对面的观察与交谈,但那是在自然场景下进行的。“以交流和观察为主要手段”,不但突出了面试“问”“听”“察”“析”“判”的综合性特色,而且使面试与一般的口试、笔试、操作演示、背景调查等人员素质测评的形式也区别开来。

教师资格证全国统考面试考试工作一般由省级教育行政单位组织实施,通过抽题、备课、结构化、试讲、答辩等环节,主要考察申请教师资格证考试人员是否具备教师的基本素养、职业发展潜质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属于标准参照性考试,即从业资格类考试。二、面试的构成要素

面试要素,是指构成面试的一些基本的必要因素,这些因素都是不可或缺的,它们的有机结构是面试活动成立的前提条件。在不同的面试活动中,这些要素的表现形式和作用是不同的。(一)面试目的

面试目的,是指面试想要达成的目标和希望实现的结果。在教师资格考试中,面试的目的是考察考生是否具备成为教师的基本素养、职业发展潜质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是否具备成为教师的职业资格。通过严把教师入口关,择优选拔乐教、适教人员取得教师资格。(二)面试内容

面试内容,是指面试需要测评考生的基本素质内容。在面试时,一般把考生的综合素质划分为许多具体的素质指标,施测时,只选择部分重要的和相关的素质进行测评。因此,如何恰当地、有针对性地选择与岗位要求密切相关的素质进行测评,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三)面试方式

面试方式,是指面试活动的组织方式,是影响面试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面试方式对考生素质测评的侧重点也不同,在面试时存在一个面试方式的选择问题。

教师资格考试面试采取结构化面试和情境模拟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抽题、备课、结构化、试讲、答辩等方式进行,使用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研制的面试测评系统。(四)面试试题

面试试题,主要是指面试考官向考生提出的各种不同行为要求。面试方法不同,提出的要求也不同。

在教师资格面试考试中,面试试题为:(1)备课:考生抽取课题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备课准备;(2)结构化:考官从面试测评系统中抽取两道题目,考生作答。(3)试讲:考生根据所抽课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设计并以考官为听课对象进行模拟课堂试讲;(4)答辩:考官围绕考生试讲内容和测试项目进行提问,考生答辩。(五)面试考官

面试考官,是面试的直接组织者,在面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面试考官的素质高低对面试结果有很大影响。面试考官的任务是通过给出考题,了解考生在面试中的行为表现并进行素质评定。

教师资格考试的面试考官由各考区将符合条件的教师进行推荐,并将教师信息按照统一格式进行汇总,并导入考务管理系统。各考区在考前对符合条件的考官进行培训和考核,考试合格后发放考官证。一般面试的考官不进行异地委派,从合格考官中进行抽选,考试期间持证上岗。面试以组为单位,每个考评组一般由3名考官构成,设组长1名,主持本组面试工作,统合评分。(六)面试考生

面试考生,是面试试题的直接承受者。在面试中,考生通过对面试试题的“反应”,即作答,达到被测试的目的。

报考当年(2011年起)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的考生,笔试各科成绩合格后,均可报名参加面试。

此外,2011年上半年(包含上半年)以前参加申请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心理学考试两科合格的考生,也可直接报考面试。(七)面试时间

面试时间,是面试活动在时间维度上的体现。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面试时间越长,面试结果可信度越高。但是,受各种因素影响,面试时间往往比较短。

教师资格考试面试时间为:备课时间20分钟,面试时间20分钟,具体为:(1)考生持备课纸、试题清单进入备课室,撰写教案(或演示活动方案),备课20分钟;(2)考官从面试测评系统中随机抽取2个规定问题,考生回答,时间5分钟;(3)考生按照准备的教案(或活动方案)进行试讲(或演示),时间10分钟;(4)考官围绕考生试讲(或演示)内容和测试项目进行提问,考生答辩,时间5分钟。(八)面试考场

面试考场,是面试活动在空间维度上的体现。面试时,场地的大小、温度的高低、光线的明暗,以及噪音、干扰等问题对面试都有很大影响,不可忽视。

教师资格考试面试考场分别由候考室、备课室和考室组成,考室多为学校教室。一般候考室配备1名监考教师,备课室配备2名监考教师。考场所在楼层配备一定数量的协管员。

备课室配备1台计算机和激光打印机(A4纸),供考生抽题和打印备课纸及试题清单。考室需配备3台计算机,每台计算机需以百兆局域网交换机连通,供考官在线评分使用。

注意:面试期间,考场所需物品由考点统一配置。(九)面试信息

面试信息,指面试测评过程中考官与考生交流所发出的信息,包括考官信息和考生信息。最主要的考官信息是考官对考生下达的测评指令,以及对考生的行为反应所表现的态度等。考生信息,指面试测评过程中考生所表现出的行为反应信息,包括自觉发出的和不自觉发出的、语言的和非语言的。最主要的考生信息是对考官的测评指令所作出的行为反应,即作答情况。(十)面试评定

面试评定,指面试考官利用事先拟定好的测评标准,根据考生的行为表现对其素质能力情况进行评分或评价。三、面试的特征(一)面试形式统一化和单一性

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之后,将采取全国统一命题、统一考试方法、统一测评要素的方式进行,面试形式呈现出全国统一性。面试的形式相对单一,主要测查考生是否具备成为教师的职业能力与素养。(二)内容的灵活性和固定性

教师资格考试试题采取计算机从面试测评系统中抽取一组试题,考生任选其中一道试题进行备课、试讲,内容较为丰富,考生选择性较大,可以选择自己最擅长的题目。同时,面试的内容制定标准却较为固定,均在教育教学的范畴之内。(三)互动的直接性与间接性

面试是考生与面试考官之间的交流过程,这一过程具有直接的互动性,即考生面临着通过交流展现个人素质的互动要求,教师资格考试亦是如此。但教师资格面试考试中的所有环节都是没有学生在场的,而是将考官作为对象进行试讲,所以这一过程又具有间接性,即要求考生通过一种间接的形式展现个人对课题的操控能力。(四)评价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面试的评价标准往往带有较强的主观性。面试官的评价往往受个人主观印象、情感、知识和经验等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面试评价的主观性是面试的一大弱点。但另一方面,面试的测评标准是相对客观而全面的,在这一意义上说,面试的评价结果又是相对客观的。四、面试的作用

面试与笔试相比,具有以下几个作用:(一)可以考查笔试甄选手段难以考查的内容

教师资格考试笔试内容涵盖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以及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政治)、历史、地理、化学、生物、物理、音乐、体育与健康、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的专业知识,而每科试卷只有一张,在短短两个小时内用一张试卷考查考生的这些能力,显然是不够全面与科学的。因此,需要采取面试的方式,有效弥补笔试的缺陷,更为专业全面地考查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二)可以综合考查考生的知识、能力及其他素质特征

面试设置了众多测查要素,有助于考官对考生进行全方位的了解。面试的多种形式可以使考生的知识储备、教学设计能力、言语表达能力、课堂掌控能力等一一展现在考官面前,能更合理有效选拔出具有一定教育教学能力的、适合教师岗位的人才。(三)可以弥补笔试的不足,并有效地避免高分低能者和冒名顶替者

随着考试的发展,考生及辅导机构对笔试逐渐了解透彻,考生可以通过强化复习来应对笔试内容。而面试侧重于对考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测查,这不是短时期内可以提高的,所以,面试可以有效避免录用的考生高分低能的现象。此外,面试是考官与考生面对面的交流,能有效甄别一些虚假现象。五、面试的发展趋势

在教师资格考试进行改革之后,教师资格考试呈现如下趋势:(一)标准统一化,开展复习有章可循

与之前各省市单独制定考试政策不同,改革之后的教师资格考试由国家建立统一的考试标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采取统一试卷,统一方式、统一评分机制进行,考试结果全国适用,这就减少了考生跨区域报考的考试难度,标准的统一化为考生的复习带来了一定的便利。(二)程序的规范化,考试规律可以掌握

以前对面试的过程缺乏有效地把握,面试的随意性大,面试效果也得不到保证。目前许多面试的操作过程已逐步规范起来,从考官的选拔到考场的设置再到得分的评定以及监管部门的监督,都有了较为规范的提高。面试的起始阶段、核心阶段、收尾阶段要问些什么、要注意些什么,都有了较为规范的方案。因此,对考生来说,教师资格面试考试变得有规律可循。(三)内容的多样化,考试难度有所增加

面试测评的内容不再局限于举止礼仪、言语表达、知识背景等方面,而采取结构化面试和情境模拟相结合的方式,是面试逐渐发展到对思维能力、反应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心理素质、精神状态以及专业知识等多角度全方位的考查,考试的难度有所增加,这就对考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四)提问的弹性化,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以往的面试考试,多以口试为主,考生只需要根据考官给定的课题进行讲演即可,考官不会根据考生的试讲内容进行追问,也不会有结构化试题出现。也就是说,主考官评定成绩仅依据事先拟定的标准答案,仅看回答内容的正确与否。

改革后的面试中,主考官问题的提问虽源于事先拟定的思路,却又加入了结构化面试题等内容,在试讲结束后增设了与试讲时表现紧密关联的答辩环节,而答辩时的这些问题都是基于测评的情景与测评的目的而随机提出的,并没有固定答案。最后的评分不是仅依据内容的正确与否,还要综合总体行为表现及整体素质状况评定,考生可以临场进行发挥,考官也可以通过追问等现场施压的方式对考生的心理素质以及各方面能力进行更为详尽的了解,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五)评分标准科学化,全面考查考生整体素质

改革前面试的评判方式与评判结果没有具体要求,缺少可比性。而现在面试结果的处理呈现出标准化、规范化、表格化,每一项能力考查之后都有相应的分值,评分标准更加科学,注重考生的综合素养。(六)考官专业化,保证面试专业性、公平性

改革前的教师资格考试中,考官往往由各地市教育部门自行指定,多为对教育专业领域比较熟悉的在校老师,并无系统的培训与考核。

改革后的面试考官,则需要在考前参加省级教育部门统一组织的培训,在通过考核取得考官证后,才具有担任考官的资格,在面试时各考官均在取得考官证的人员中随机抽取,在全过程中也会有专门的监管小组进行监督。这在保证了面试考官专业化、技能化的同时,也杜绝了可能产生的暗箱操作行为,保障了面试的公正性、公平性。第二节 教师资格考试面试的形式及测评要素一、面试的形式

教师资格考试面试采取结构化面试和情境模拟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抽题、备课、试讲、答辩等方式进行。

考生按照有关规定随机抽取备课题目进行备课,一般按照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4个学段进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面试不分科目,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科目分为两类,小学甲类包括非艺术体育类所有科目,小学乙类包括音乐、体育、美术。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科目,与笔试科目三“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相一致,即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政治)、历史、地理、化学、生物、物理、音乐、体育与健康、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考生根据自身所报考学科,抽取相应的备课题目进行准备,时间为20分钟。二、面试的测评要素

教师资格考试主要通过对考生职业认知、心理素质、仪表仪态、言语表达、思维品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这八大方面的考查,确定考生是否具备成为教师的资格。

教师资格考试面试评分表(中学)(续表)

通过分析上表我们可以看出,教师资格面试考试主要从八大方面考查考生是否具有成为教师必备的能力。(一)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是向学生表达情感、传播思想的主要途径,也是其他能力得以表现的载体。面试是考生与考官面对面的交流,而双方交流的基本方式就是语言,尤其在教学情境模拟和结构化面试的面试形式中,即使考生的其他能力和素质再强,但无法用语言加以表达,就无法得到考官的认可。

语言表达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语言表达流畅,口齿清楚

◎概念明确、正确,讲解清楚,深入浅出

◎内容有条理,富于逻辑性,生动形象

◎善于倾听和交流,具有说服力(二)专业知识技能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要教好书,育好人,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业务水平。反映在面试中,就是要求考生具备良好的教学基本功,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专业知识技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精通自己所教学科,学科专业知识扎实

◎具备良好的教育理论修养

◎粉笔字书写规范、流利

◎多媒体操作熟练(三)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综合是在头脑中将事物的各个部分或各种特征联合为整体,如把介绍文章的各个段落综合起来,把握文章中心思想。分析则是在头脑中将事物的整体分解为部分或各个属性,如把一篇文章分解为段落、句子和词。综合和分析在思维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是思维的智力操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师的日常工作中,经常涉及对问题的宏观理解把握和事物间矛盾关系的理解,综合分析能力十分重要。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突发的问题,因此,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很重要。

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从宏观方面对教育教学进行总体考虑

◎从微观方面对课堂教学各环节予以考虑

◎能注意整体和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各部分之间的有机协调组合

◎对教学过程中的突发问题进行有效处理(四)组织管理协调能力

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协调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调控能力。此外,教师作为学校和社会大家庭的一员,对自己、他人、班级的活动做出计划、安排日程、调配资源,并对冲突各方的利益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协调。

组织管理协调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制定教育教学工作计划,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

◎依据教学目标,规划课堂教学过程,并做出计划

◎灵活组织课堂教学,使课堂形式活泼多样,内容丰富多彩

◎做好班级团体管理工作

◎协调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的教育力量,形成教育合力(五)应变和自我控制能力

教师是一个有着巨大压力的职业,面试本身也是在有压力的情境下进行的一种考试活动。这就要求想成为人民教师的考生能够随机应变,对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在重压之下能够合理调控教学行为,顺利完成教学活动。

应变和自我控制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具有较好的情绪调控能力

◎理解他人,能够了解和体会他人的感受

◎具有较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思维反应敏捷,考虑问题周到

◎发挥教育机智,消除不利影响,正常完成教学工作(六)人际沟通能力

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中介,同时承担着与学生、学生家长、学校同事等多方面的沟通工作。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善于观察人的感受变化,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际沟通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人际合作的主动性

◎尊重学生人格和思想,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

◎对组织中权属关系的意识(包括权限、服从、纪律等意识)

◎有效沟通,有效传递信息

◎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性与灵活性(七)职业理解能力

职业理解能力又称为求职动机,是指在一定需要的刺激下,直接推动个体进行求职活动以达到求职目的的内部心理活动。求职动机反映着考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未来的追求和抱负,考官也可以借此预测出考生的耐压能力、工作态度等一系列与未来工作有密切联系的要素。

职业理解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热爱教育事业,责任心强,有正确的教育观

◎对学生具有爱心、耐心,具有正确的职业观、师生观

◎将教育事业作为自己的职业追求(八)教育研究和创新能力

教师想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仅仅靠一成不变的知识和能力是不行的。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因此,教师应该积极投身教育科学研究,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此外,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积极参与、开发校本课程,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这都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教育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育研究和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根据学生的发展创造性地组织课堂教学,改变教学方式

◎反思教育教学中的不足,关注、研究教育现象

◎带动学生共同参与到求知、创新的过程中去(九)仪表举止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和学生向师性、模仿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注重自己的仪容仪表和言行举止。考生外在的穿着打扮和言行举止能够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

仪表举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举止得体,文明礼貌

◎衣着整洁、大方,修饰得体

◎精神饱满

◎教态自然第三节 教师资格考试面试的标准流程一、确定面试对象

面试在笔试之后进行,笔试各科成绩均合格者才能进入面试。笔试合格者在网上进行面试申请,申请通过者在指定时间到达指定考点进行确认、缴费,现场确认后登陆报名网站确认是否报名成功,根据公告安排打印准考证等。面试工作一般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具体组织实施,纪检监察部门全程监督。二、面试报到

考生一般需要提前30分钟到达指定地点报到,考试工作人员要核对考生身份证件和面试准考证等相关证件。之后,由工作人员根据系统安排好的时间通知考生面试的顺序和考试内容。注意事项:考生需要严格按规定的顺序、规定的时间进行准备和面试,面试顺序一经确定,不得更改。若不服从考评组安排,擅自离开面试考场者,视为自动放弃面试资格。三、候考

考场分别设置有候考室、备课室和考室。

考生报到完毕后进入候考室准备考试,考试未结束不许随便离开,由考场工作人员监督,不得高声喧哗。四、抽题

抽题环节是由考生按照顺序由引导员带领,利用候考室的计算机登陆面试测评软件系统进行抽取。在2013年的下半年以后的教师资格考试面试抽题环节只能随机选择一道题。与之前的系统抽取2~3道题,考生自主选择答哪道题有所不同。五、备课

考生按照抽签顺序,进入备课室进行备课,一般情况下,考生不准携带任何相关资料进入考场。考生根据抽取到的题目进行试讲准备,确定试讲方案。备课时间一般为20分钟。六、进入考室

按照顺序,轮到某考生入场时,引导员将到候考室宣布:“请××号考生入场。”考生随同引导员到达考场门口,一般考场门是敞开的,考生可以直接进入,不必敲门,如门是关着的,考生需要敲门并获得考场内考官允许后方可以进入。

不允许引导员直接叫考生姓名,否则算严重违反考试纪律,一般引导员也只知道考生的顺序编号。七、作答

一般情况下,考生进入考场后,直接走到考生席,站定后向各位考官问好,报出自己的考试顺序号。(一)结构化面试环节

考官从考试测评系统中随机抽取两道题目对考生进行结构化面试,考生有5分钟的作答时间。(二)情境模拟环节

即试讲,考生向考官说明试讲的课题,按照准备好的教学设计进行模拟课堂教学,重点考查考生对课题的把握能力以及课堂现场的掌控能力,时长一般为10分钟。(三)答辩环节

在答辩时,依据现场情况的不同,有“坐答”和“站答”两种形式。“坐答”即得到考官“请坐”的指令后,考生可以落座,回答考官提出的问题;“站答”即站立回答,往往站在指定位置回答考官提问。时长一般为5分钟。八、评定成绩

考官依据评分标准对考生面试表现进行综合评分,填写《面试评分表》,经组长签字确认,同时通过面试测评系统提交评分,面试成绩总分为100分。考生成绩由各分项得分加权累加而得(各项目权重由《考试大纲》规定)。九、成绩查询

面试结束大约半个月后,考生可通过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网站查询面试成绩。笔试、面试均合格的考生,将由省级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发《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该证明是申请教师资格认定的必要条件)。第二章教学情境模拟第一节 备课

所谓备课,主要是指掌握教学内容,领会编者意图,确定目的要求,选择教学方法,其具体的体现就是教案。关于备课,这里将从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教学流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媒体的选择应用、作业与练习的设计等方面进行分析。一、教学目标的制订(一)教学目标的内涵

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的表述。它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指南,是教学评价的依据。也就是说,作为教学的“纲”,它保障了教学过程中师生活动具有明确的共同指向,“纲”举“目”张。从整体上看,教学目标有着不同的层次,同时,又有不同的领域划分。1.教学目标的层次

教学目标一般包括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但仅仅这样描述还不能清楚地看出教学目标在整个教育目标系统中所占的位置。我们不妨把教学目标置于大的教育目标体系中来看一看。从教育目标体系的分类层次上看,教育目标一般包括教育目的、学校教育目标、学科课程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等多个层次,这些目标通过从一般到特殊逐级地具体化,形成一个多层级的目标体系。其中,教学目标设计要符合课程目标的要求。课程目标是教育目标和学校培养目标的体现,课程目标只有转化为教学目标并通过这一级目标的实施才能实现。因此,教学目标要依据课程目标来设计,是课程目标的详细化和具体化。在具体目标设计时,必须考虑到目标体系横向的和纵向的联系。要满足上位目标对下位目标的要求,充分实现各层次目标的连续性和递进性。

教育目标分类层次图2.教学目标的领域——三维目标

从领域上看,教学目标可划分为认知领域的目标、情感领域的目标和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大体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即“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

知识与技能即每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如事实、概念、原理、规律等知识和观察、阅读、计算、调查等能力。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物质”载体、重要平台。(2)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即让学生了解学科知识形成的过程、“亲历”探究知识的过程;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学习;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过程与方法包括认知的过程与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人际交往中的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内容包括对己、对人、对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情感态度、价值判断以及做事既有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简言之,知识与技能是让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要求学生会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乐学。(二)三维目标的制订方法1.制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维度的教学目标的方法——“ABCD”法

这种方法之所以叫作ABCD法,是因为它包含了四个要素:教学对象(audience)、行为(behavior)、条件(condition)和标准(degree),而它们的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正好是A、B、C、D,所以简称为“ABCD法”。美国行为学研究专家马杰(Robert F. Mager)1962年指出,规范的行为目标必须是具体的、明显的行为目标,完整地将它写出来包括四个要素:谁(即学习者);做什么(即要求的行为);做到什么程度(即要求的行为的水平,也就是可接受的行为的标准);在什么条件下(即特定的、限制的、影响可接受行为的条件)。

下面介绍这四个要素的含义,同时介绍编写目标的具体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1)教学对象

表述学习目标时,要注明特定的教学对象。例如,写明是“高中三年级学生”。应该特别注意的是,学习目标中的行为主体是学生,它所描述的是学生学习以后的行为,而绝非教师的行为,所以一定不要把目标写成“教会学生……”或“教师将说明……”等等。有的目标虽然省略了教学对象,其实在这种目标中教学对象仍然是学生。(2)行为

即使学习目标中的其他要素都可以省略,“行为”这个要素也不能省略。这个要素用学生的行为变化表明了在教学结束时,学生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能力水平。有了它,教师才能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了解学习目标是否已经达到。

描述行为的基本方法是使用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其中的行为动词用来说明学习的类型,宾语则用来说明学习内容。描写行为的具体步骤是:首先根据学习目标的分类方法把具体的课程内容分成不同的类别,然后按照类别选用推荐的规范动词作为动宾结构中的动词,最后把课程的具体内容作为动宾结构中的宾语。(表1和表2分别列出了编写认知学习和情感学习目标时可选用的动词,供教师编写学习目标时参考。)

表1 编写认知学习目标可供选用的动词学习目标对象检索行为动词层次定义、列举、排列、选择、重复、背诵、说知道对信息的回忆出(写出)……的名称,辨认、记住、回忆、描述、陈述、标明、指出、说明、命名……叙述、解释、鉴别、选择、转换、区别、估用自己的语言解领会计、引申、归纳、表明、报告、举例说明、释信息猜测、预测、摘要、改写、讨论……运用、选择、计算、演示、改变、阐述、解将知识运用到新释、解答、说明、证明、修改、计划、制运用定、表现、发现、操作、利用、列举、准的情境中备、产生、修饰……分析、分类、比较、对照、图示、区别、检将知识分解,找查、调查、编目、指出、评析、评论、猜分析出各部分之间的测、细述理由、分辨好坏、举例说明、计联系算……将知识各部分重编写、创造、设计、提出、排列、组合、计综合新组合,形成一划、修饰、建立、形成、管理、重写、综个新的整体合、归纳、总结、收集、建议……鉴别、鉴赏、讨论、估计、选择、对比、比根据一定标准进较、评定、评价、说出……价值、接近、判断、评价行判断衡量、预言、检讨、总结、结论、评明、分辨好坏……

表2 编写情感学习目标可供选用的动词学习目对象检索行为动词标层次(注意)愿意注意某事件或活听讲、知道、看出、注意、接受动选择、接受、赞同、容忍……陈述、回答、完成、选择、乐意以某种方式加入某事,以反应列举、遵守、记录、听从、示做出反应称赞、表现、帮助……接受、承认、参加、完成、对现象或行为做价值判断,从价值判决定、影响、支持、辩论、而表示接受、追求某事,表现断论证、判别、区别、解释、出一定的坚定性评价、继续……讨论、组织、判断、联系、把许多不同的价值标准组成体确定、建立、选择、比较、组织系并确定它们之间的相互关定义、系统阐述、权衡、选系,建立重要的和一般的价值择、制定计划、决定……价值与修正、改变、接受、判断、价值体具有长期控制自己的行为以致拒绝、相信、继续、解决、系的性发展性格化的价值体系贯彻、要求、抵制、认为、格化正视……

在传统的方法中经常使用“理解”“体会”等动词来描述学生将获得的能力,有时为了强调教学效果,还在动词的前面加上一些副词来表示程度,如“深刻理解”“认真体会”等。这样的表述并没有反映出学习目标的类别和层次,还有可能使教师的理解出现偏差,给以后的教学评价带来困难,因此在描写行为时应避免使用这样的动词,应使用其下一级指标之中的行为动词。

其实新课程标准中的描述也十分清晰。例如:在教学课程标准中,不仅使用了“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而且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教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见下表),从而更好地体现了《标准》对学生在教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续表)

除此之外,还应注意不要把学习目标写成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或教学程序。例如:“让学生做5分钟仰卧起坐”,这只是教学过程的一部分,并没有表现出学生学习后的最终行为。(3)条件

这个要素是说明产生上述行为的条件。它既说明了学生应该在什么样的情境中完成目标所规定的行为,也说明了应该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虽然条件只是帮助行为发生的一种辅助手段,但是它却直接影响到目标能否实现。条件一般包括下列因素:

①环境因素(空间、光线、气温、室内外、噪音等);

②人的因素(个人单独完成、小组集体进行、个人在集体的环境中完成、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等);

③设备因素(工具、设备、图纸、说明书、计算器等);

④信息因素(资料、手册、教科书、笔记、图表、词典等);

⑤时间因素(速度、时间限制等);

⑥问题明确性的因素(为产生某种行为应提供什么刺激、刺激量如何等等)。

在描述条件时,应注意不要把教学方法或教学顺序当成行为的条件。例如,“阅读完参考资料以后,学生能够……”这只是教学顺序,而不是行为的条件。(4)标准

它表明了行为合格的最低标准。正是这个要素使得学习目标有了可以测量的特点,教师可以依据标准来评估学生完成目标所规定的行为的质量,学生则可以用它来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标准可以用定量的方法表示,如用数字或百分比表示行为的速度和准确性。标准也可以用定性的方法或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表示。应该注意的是,标准是用来衡量每一个学生完成所规定的行为的最低要求,而不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最低要求。例如“学生能以90%的准确率,找出各种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一个学习目标中的标准,而“60%的男学生能在13秒以内跑完100米”则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最低要求。此外,还应注意标准要规定得恰如其分,真正体现学习目标的要求。

ABCD法描述学习目标的实例:“高中二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在5分钟之内,完成一道语言表达题,准确率达95%。”教学对象条件行为标准(A)(C)(B)(D)

这是一个典型的包含了四个要素的学习目标的例子。事实上,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不需要也不可能完全机械地按照上述要求去编写学习目标。在有些学习目标中,条件与标准是很难区分清楚的。一个好的学习目标应该是既表明了编写者的意图,又能用来指导教学及其评价。

用ABCD法编写学习目标时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①一定要使学习目标尽可能地包括复杂的高级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

②阐明学习目标应该具有规范性,使教师之间、师生之间能够进行交流。

③编写学习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能够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程度上达到所制定的学习目标。

采用ABCD法编写学习目标能避免传统方法的含糊性,从根本上解决以往的学习目标无法用于指导和评价教学的问题。但是它本身也存在着三个缺陷:

第一,只强调了学生的行为结果,而没有注意到其内在的心理过程,教师有可能会因此只注意到学生外在行为的变化,却忽视了其内在的能力和情感变化;

第二,不太适合描述较高级的认知目标,更不适合描述情感领域的目标,因为这些目标很难从某个单一的行为中表现出来;

第三,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许多心理过程无法行为化的问题。因此,有时不能只描述学生的行为变化,而应该在描述行为变化的同时加入描述其心理过程的术语。2.制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方法——内外结合表述法

学习的实质是学生的内在心理过程发生了变化,所以教育的真正目标并不是为了改变学生的具体行为,而是要使其内在的能力或情感发生变化。用内部心理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方法阐明学习目标正好可以弥补ABCD法的不足。具体做法是在陈述学习目标时,先用描述学生内部心理过程的术语表明学习目标,以反映学生理解、应用、分析、欣赏、尊重等内在的心理变化,然后再列举出一些能够反映上述内在变化的行为,使得学生内在的心理变化也能够观察与测量。在列举行为的变化时,仍然要采用前面所讲的ABCD法。

比如,“学生能够理解一篇描述人物的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思想取材的”,这样的目标是很难观察的。如果采用内外结合的方法表述就应该这样:

内部心理描述:能理解描述人物的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思想取材的。

行为1:能用自己的话概述课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行为2:能从课文中找出作者描述主人公时表露自己感情的句子;

行为3:能指出课文所叙述的事件中哪些采取了略写的方式,哪些进行了详写,以及它们对表现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

应该注意,在这个例子中,总的学习目标是“理解”,而不是那些用来表明“理解”的具体行为。因为在这里所列举的每一个具体行为,都仅仅是为了表明“理解”的一个侧面,而不是学习目标。将内部心理描写与具体行为描写结合起来,才是较完善的学习目标。二、教学内容的处理

教学内容是落实课程标准、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教材内容为教学提供重要资源,是安排教学内容的基本线索,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却不是全部。教材内容完全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需要,一点儿都不需要作任何调整,这当然是理想的情况。但实际上,要科学、合理地组织课堂教学,必须寻找教学内容与教学现实的结合点,从目标、内容、结构等方面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规划”,这包括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内容序列的调整和教学内容的结构化重组。(一)教学内容的整合

尽管教材有具体的教学内容,但其毕竟是静态的,与学生生成新知的动态过程不可能完全吻合,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仍然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而不是简单地执行与传递。当然,这种调整不是随意的,不是随意扩展,也不是仅限于教材内容范围,而是需要教师根据自身对课程标准的理解,研究教材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学生实际学习需要,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目的地重新筛选与整合,包括新编、增删与调整教材内容,从而形成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并做到详略适度、突出重点。(二)教学内容序列的调整

教学内容按什么样的顺序来组织和呈现,即教学内容的序列安排,是教师在备好教学内容之后要思考的问题。从教学起点到教学终点,教学内容的呈现有多种序列的可能,但大多数教师一般都会按照教材内容的先后顺序来组织教学内容。这本无可厚非,但却不适合所有的教学。因为,我们前面始终强调教材内容不是教学内容,当教学内容经过重新加工整合后,其教学内容的组织顺序必然也要随之进行相应的调整,这样才能使内容和形式相统一。因此,调整教学内容的序列,使之更符合教学实际,这样的教学才会更有效。

对教学内容序列进行调整主要可采用这样一些方式:直线式、螺旋式、自上而下式或自下而上式。1.直线式编排教学内容

直线式编排教学内容是把教学内容转化为一系列的能力目标,然后将这些目标按照从较简单的辨别技能到复杂的问题解决技能的顺序,对全部教学内容按等级来排列。直线式排列的特点是各个教学内容不重复,每一环节所学的都是新知识。这种方式对于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尚可适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容易造成学生理解不深、知识不牢、技巧不熟的现象。2.螺旋式编排教学内容

螺旋式编排教学内容是将同一主题的教学内容按照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顺序编排的。其特点是随着学生理解的加深,逐步扩大内容的广度,增加内容的深度和难度。这种编排顺序比较符合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规律,易于理解、掌握并巩固所学知识。但要注意内容的梯度设计,要环环相扣,否则会造成学习内容衔接的断层。3.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式编排教学内容“自上而下式”是先呈现整体性任务,显示知识的概要,然后进行精细化处理,从概要中找出细化的教学起点,展开内容,再从展开的内容中找到二级细化的教学起点,依次呈现一系列细化序列,细化的复杂程度和精细程度随着教学进程而逐渐加深。“自下而上式”是先找到教学起点,即从基本子概念、子技能的学习出发,然后采用“逐步生长”的策略,逐渐扩展知识范围,逐渐学习到高级的知识技能。

总的说来,上述各种教学内容序列,各有利弊,要吸取各种编排方式的长处,避免短处。在调整教学内容时要处理好学生的思维特点、认识规律和知识结构之间的关系。(三)教学内容的结构化重组

结构化的教学具有这样一些功能:它一般以概念和原理作支撑,体系简约,易于领会与接受;有利于学生学习思维方法,自主处理信息,便于理解与记忆,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高效、合理、有序的知识结构;便于联想、迁移与应用。由此可见,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处理,让学生掌握知识间的关联是非常必要的。

备课中,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时要以条理化、结构化和整合化为原则,要把零散的知识“碎片”进行整理,使之条理化、结构化,并以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的方式呈现,这样可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但这并不是说教学一定要按部就班地从基本的概念和原理教起,而是以形成结构化、层次化的认知结构为最终目标和总的设计原则。

教学内容结构化可采取两种策略:一是根据学情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或组合,加强教学主题之间的整合,使之尽量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二是当一节或一章内容结束时,及时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联系以往相关知识进行整合,形成新的结构,使之与原有认知结构一体化。三、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定(一)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指学科或教材内容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和技能,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简称“双基”。基础知识是指学科或教材内容中由一些基本事实及其相应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定律和公式等组成的相对稳定的知识。技能是指应用基础知识去完成某些实际任务的能力,它是通过练习获得,能够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一种能力;而基本技能则是学科或教材内容中最重要、最常用的技能。通过反复训练达到自动化的技能称为技巧。那些对进一步学习其他知识和技能起决定作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称为教学的关键。它是教学活动中解决主要问题的着手点。例如,在平面几何中,教学的重点应是公理、定义和定理。定理是由公理和定义推导出来的。公理和定义就是教学的关键。可见,教学的关键也可以说成是教学重点中的重点。

需要指出的是,学科或教材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具有相对稳定的内在逻辑联系。这就决定了学科或教材的教学重点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深入领会和掌握教学重点这一基本特性,有助于避免和克服确定教学重点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从而有助于正确确定教学重点。(二)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一般是指教师较难讲请楚、学生较难理解或容易产生错误的那部分教材内容。需要指出的是,在教学过程的三要素中,教学难点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于作为认识客体的教材内容;然而它主要决定于作为认识主体的学生和指导主体认识客体并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即主要决定于教师和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例如,对同一项教材内容,有的教师较易讲请楚,不成为难点;而有的教师较难讲清楚,成为难点。同样,对同一项教材内容,有时绝大多数学生较难理解,成为难点;有时绝大多数学生较易理解,不成为难点。因此,学科或教材的教学难点具有相对的不稳定性。深入领会和掌握教学难点这一基本特性,有助于克服并确定教学难点中的盲目性和固定性,从而有助于准确确定教学难点。(三)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1.突出重点的教法

如何选择正确的教法以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是教师每堂课教学中都要动用的教学艺术,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直接而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须遵循如下基本要求:(1)只有明确重点,才有可能突出重点。教师在课前必须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弄清一册、一章、一节在整个学科中的地位及与其他部分的关系,具体搞清楚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的内容和要求,明确教材的重点,并钻研透,不仅懂得,而且融会贯通,先做到深入,然后才能浅出。(2)只有抓准难点,才有可能解决难点。教师必须了解学生思想情况、学习态度、接受能力及知识缺陷,特别是学生对教材中难以理解的问题,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针对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3)要在讲解重难点过程中掀起“高潮”。在讲授过程中要形成一堂课的“高潮”,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而且要进行必要的当堂巩固,布置一定量的课后作业练习,以保证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重点和难点。(4)要把突出重点和解决难点统一起来。掌握了系统知识有助于理解重难点,理解了重难点也有助于系统知识掌握,绝不能顾此失彼,既要防止在教学中只强调系统性,忽视重难点,使学生学得不深不透的倾向,又要防止过分强调突出重难点,忽视系统性,把知识讲得支离破碎的倾向。2.突破难点的教法

突破教学难点,其方法很多,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复杂为简单,或变生疏为熟悉等,其目的都是化难为易。主要的有以下八种方法:(1)集中一点法——所谓“集中一点”,就是对许多问题的讲解改为集中来解决一个主要难点。(2)化整为零法——所谓“化整为零”,就是把一个比较难懂、难解的问题化成几个小问题,先指导学生弄懂小问题,大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3)架桥铺路法——有些问题比较难,学生一下弄不懂,可以设计一些铺垫,通过架“桥”铺“路”,帮助学生突破难点。(4)提问助答法——把教学难点化解为问题形式,通过提问、助答等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难点。(5)迁移过渡法——运用已学过的旧知识,通过知识迁移,帮助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利用已学过的旧知识,巧妙过渡,难点就很容易解决了。(6)暗示点拨法——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学生思维受阻或产生偏差等现象时有发生,教学中如能抓住症结所在,巧妙地进行点拨,就能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迷茫困惑中豁然开朗。(7)动手操作法——学生学习书本知识,一般来说是从感性知识开始,然后由感性过程过渡到理性,教师如能抓住这一点,有目的地给学生作演示,让学生动手操作,便可以有效地突破难点。(8)多媒体演示法——根据学生感性认识的特点,利用多媒体,把不易理解的难点展示出来,使学生的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同时发挥作用,这样就能更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四、教学流程的设计

教学流程是教学过程的系统展开,通过把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进行合理链接,从而形成一定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说教学流程就是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安排,是对整节课的一个总体规划。因此,做好教学流程的设计对于备课非常重要。好的教学流程设计应该分为以下几个环节:(一)提出问题

包括创设问题情境(生活情境和虚拟情境),以新鲜有趣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的学习情感。(二)解决问题

围绕着学生已有的经验、体验来展开,设置合适的台阶,运用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讨论,凸显解决问题的过程。(三)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自主得出结论,教师应该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并允许不同结论的存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