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0 21:32:55

点击下载

作者:莫银燕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中国茶文化作者:莫银燕排版:JINAN ENPUTDATA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5-01ISBN:9787206140341本书由吉林人民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一章中华茶文化的内涵一、美妙的茶

茶是中国的国饮,中国是茶的故乡。翻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几乎每一页都可以嗅到茶香。五十六个民族无一例外,都有茶习俗,和茶都有着深深的感情。

中华茶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茶和茶事中的渗透和发展。

茶叶,长在茶树上,对于茶树来说,它不过是光合作用的器官,其功能与白菜叶、人参叶等各种植物的叶片是相同的。如果我们的祖先最初只把茶叶当作蔬菜食用,当作中药饮用,那么如今就无所谓茶文化,就好似白菜、萝卜一样,只不过是一种日常的蔬菜。然而,这一片小小的茶叶却不同,经过加工,竟然变成那样多外形各异、香气袭人的茶品,为人所赏识。人们由不认识茶到认识茶,由认识茶到“以茶为友”“以茶会友”,有的甚至与茶“相依为命”。可以说自然界很少有植物像茶这样,在给人以口福时,还与人的精神生活紧紧相伴。

柴、米、油、盐、酱、醋、茶,是中国老百姓的开门七件事。其中柴米油盐代表了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其核心是“米”(包括一切谷物),是人们赖以存活的能量、给养。油盐代表佐饭所需的基本营养要素。虽然许多现代病是由于油和盐的摄取过高造成的,但油和盐又是维持正常生命所必不可少的。柴放在首位,因为它代表将生食转变为熟食的外加能源,人类利用能源是文明的标志。没有柴米油盐,人类就不能生活。酱、醋是佐料,营养为次,其功能是提高饮食品位,这也是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表现。中华传统饮食强调色香味俱全,而西方的饮食文化更强调营养。

开门七件事中,只有茶看似可有可无。为何中国老百姓将这看似可有可无的茶与柴米油盐酱醋并列为生活同等重要的东西呢?

孟子说:“食、色,性也”,指的是人的本能需求,而中国人把食与茶并列,则是把人的本能需求同精神需求相结合,是一个新的层次和境界。在一些农村集镇上,许多农民有大清早先喝茶,然后下地劳动的习惯,“早茶一盅,一天威风”,茶不是饭,不能饱肚皮,却非喝不可。可见,饮茶除去解渴提神之外,还有愉悦精神的一面,是一种非常值得注意的文化现象。

古语说:“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在开门七件事与文人七件宝中,只有茶是老百姓与文人都喜爱的,俗文化与雅文化共有的,也只有茶既能满足人的生理的、物质的需要,又能满足人的心理的、精神的需要。茶通六艺,看似茶与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之间无一点关联,然而在中国人的心中它们的根是相通的,都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茶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功能,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领域,传统文化的精华也尽可体现在其中。茶与儒家思想的结合,体现于礼仪和道德规范之中;道家思想的自由自在,在茶事中也尽显妙合。茶文化可追溯到千年之前,以东方文化为基础,涉及哲学、宗教、民俗、历史、环境、饮食等领域。

历史上有名的几组对联:

琴棋书画诗酒茶茶通六艺

可以富琴思晓棋妙增书香添画韵醒诗魂解酒困

手脚耳目口鼻心心感一身

亦能灵手艺消脚气去耳鸣强目力除口臭通鼻塞

琴棋书画诗酒茶茶通六艺

可以富琴思晓棋妙增书香添画韵醒诗魂解酒困

雾雪霜云冰凇水水具七形

方能观雾影伤雪痕叹霜洁感云踪吟冰骨经凇寒

琴棋书画诗酒茶茶通六艺

可以富琴思晓棋妙增书香添画韵醒诗魂解酒困

东西南北上下中中控八方

定能驱东风布西雨引南云开北雾滋上天润下界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人有七个层次的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隶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求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对于中国人来说,茶既可满足生理的需要,又可满足求美的需要,甚至还能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随着中国人生活的逐渐富裕,茶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饮食的嗜好而引起人们的兴趣。品茶已经成为中国人的一种休闲生活方式,其中茶的修身养性的功能,更为人们所重视,品饮的艺术性所代表的高雅的情趣更多地被人们所喜爱。正如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所说,饮茶是一种“盛世之情尚”!

外国人对茶文化也很感兴趣,在英国人眼中,茶是“健康之液,灵魂之饮”。而法国人更浪漫,将茶看成是“最温柔、最浪漫、最富有诗意的饮品”。中国人常将“道”看作事物的本质,不轻易言“道”。而在日本人眼中,只要有形有术者皆为道,如有花道、柔道、武士道等,他们还将历史上的中国茶道“嫁接”过去,总结出“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以国礼对外宣传。

茶是中国人的特殊印记。对茶的喜好已成为中国人的一种秉性。茶,根植于故土,是几千年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见证;茶,移植于他乡,是中华文明的传播媒介。茶使我们的物质生活丰富典雅,茶使我们的精神世界充实完美,喝茶、品茶,研习茶文化,是由俗及雅的极好途径。

就发展来说,茶树与茶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环保健康适合于未来的社会。茶树的绿色,美化了环境;茶叶的饮用更是有利于人的健康。现代工业与科技取得了较大进步,许多方面却是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的,而茶树则有利于环境保护。茶叶是沐浴着阳光长大的,又是雨露奉献于人间的佳品,中华茶文化与茶,都可以代表中国,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随着中国人生活的逐渐富裕,茶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饮食的嗜好而引起人们的兴趣。品茶已经成为中国人一种休闲生活的方式。茶的修身养性的功能,更为人们所重视。品饮的艺术性所代表的高雅的情趣更多地被人们所喜爱。饮茶已成为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所说的“盛世之情尚”。二、茶文化的定义

中国茶文化与品茶一样,主观性极强!因此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茶文化。若要给中国茶文化下个定义,那只能宽泛地说是茶这种饮料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发生联系而形成的文化。

茶作为一种物质性的饮料能够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发生联系,成为一种精神的滋润物,正如周作人在《喝茶》一文中所说的那样:

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喝茶之后,再去继续修个人得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但偶然得片刻优游

乃正亦断不可少。

在周作人看来,喝茶的主要功能不是解渴,而是“偶然得片刻优游”。他更重视品茶带给人心灵的放松,也就是“闲”的状态。

闻一多说:“我的粮食是一壶苦茶”。

林清玄与茶相关的散文也很多,如:

喝完茶,我们再度走向人间,带着春茶的清气,爱也清了,心也清了。喝完茶,我们再度走入风尘,带着云水的轻松,步履也轻了,行囊也轻了。

——《无我的茶》

我时常一个人坐着喝茶,同一泡茶,在第一泡时苦涩,第二泡甘香,第三泡浓沉,第四泡清冽,第五泡清淡,再好的茶,过了第五泡就失去味道了。这泡茶的过程令我想起人生,青涩的年少,香醇的青春,沉重的中年,回香的壮年,以及愈走愈淡、逐渐失去人生之味的老年。

——《茶味》

贾平凹《品茶》:“甚味?”“无味。”

……“好东西为什么无味呢?”

画家说:“水是无色,色却最丰。”

戏剧家说:“静场便是高潮。”

诗人说:“不说出的地方,正是要说的地方。”

子兴说:“无味而至味。”

评论家说:“这正如你一样,有名其实无名,无乐其实大乐也!”

茶作为一种物质性的饮料能够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发生联系,成为一种精神的滋润物,是由多种复杂的原因形成的,但其决定性的因素则不外乎两点:一是茶这种饮料本身特殊的性质;一是中国人特殊的性格和特殊的思维方式。

从功能的角度说,茶最突出的是使人清醒;从滋味的角度说,茶最突出的特点是微妙。正是茶的这两个最本质的特点构成了茶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发生联系从而形成茶文化的物质基础。中国人有一种非常特殊的思维方式,即将物的某一外在特性与人的精神、思想品质相对应,从而赋予这物以某种思想内涵。例如,蝙蝠本来是种丑陋的动物,但“蝠”与“福”同音,在中国人心中蝙蝠就成为幸福的象征;竹子有节,因与“气节”的“节”字同音,于是竹子被视为了气节的象征;荷花因长在污泥里,故被认为出淤泥而不染,成为高洁人格的象征。类似的例子我们还可以举出很多。茶也是由于中国人这种特殊的思维方式而被赋予了思想内涵的。

人们从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茶有使人在生理意义上的头脑清醒的作用,中国人以此认为茶有使人认识上达到清醒状态的功能,或者更准确地说,茶成了一种思想清醒的象征。陆羽《茶经》中说:“至若救渴,饮之以浆;蠲忧忿,饮之以酒;荡昏寐,饮之以茶。”或许陆羽所说的“荡昏寐”还仅仅是茶使人在生理意义上的头脑清醒,而到了他的朋友皎然笔下,就成了:

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茶已经具有了令人在认识上达到清醒状态的功能,或者更准确地说,茶成了一种思想清醒的象征。因为“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而到了赵佶的《大观茶论》中,茶就成“襟涤滞,致清导和”“淡简洁,韵高致静”的“盛世之情尚”。茶就是这样由寻常日用一步步被赋予了越来越丰富的思想内容。

中国人的性格从总体上说是平和的、内敛的,强调个人内心修养的,而茶的滋味本来就是清淡的,而好茶与劣茶之间的区别非常不容易体会,能体会其间微妙的差别,或者说能喝出一杯好茶那美妙但同时又非常细微的滋味,需要饮者具有一种平和宁静的心态,饮茶对人的精神状态的这种要求,也是茶从物质走向精神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其实也就是周作人所说的“闲”的状态。因此,茶又总是与悠闲、安静、从容等生命状态联系在一起。

一般而言,文化广泛地与历史、哲学、宗教、建筑、文学、艺术和科技相关联,由物质和精神等多方面内容所组成。茶与它们有主次、包容的关系。茶与文化思想的结合或茶文化的形成、发展,直接构成文化的组成部分或重要的组成方面,但不像哲学等是文化的框架结构。

在我国,茶使本来就包容、综合和贯通的中华文化更充满了生机,有时茶又会起到“佐料”或“道具”之类的协助作用。以宗教为例,它是在特定的历史、地理、社会风俗和思想氛围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本身追求永恒,尽管有追求方式及对永恒理解的不同。而茶的本性、功用、使用理念,与宗教所阐述的教义及其具体表现等方面相一致,于是产生了“共鸣”。茶在文学和艺术等方面的体现也是如此。但在某些场合,茶的意义已超越了它的象征性,如“清茶一杯”“茶禅一味”等。茶的内涵是丰富的,人类首先从茶的物质功能开始利用,到了一定的阶段,饮茶注入了深刻的文化内容,产生了精神和社会活动,它与中国人结合之紧密非其他所能及。正如文坛智者林语堂所说,“中国人最爱品茶,在家中喝茶,开会时喝茶,打架、讲理也要喝茶,早饭前喝茶,午饭后也要喝茶。有清茶一壶,便可随遇而安”。

饮茶的艺术化,使人得到精神享受,产生一种美妙的境界,这在文人墨客的作品中是司空见惯的。中唐以后,中国茶事中贯彻了儒、道、佛诸家的深刻哲理和高深的茶道内涵:茶与佛结合,充满着佛禅哲理;茶与道结合,助其心返璞归真。茶事是人们交往的手段,而且具有增进修养、助人内省、明心思性的功能。这些是茶文化发展的基础,也对我国的文明进程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说明,为什么被人类利用的物品数不胜数,唯独茶总是让人们津津乐道,就是因为茶的普及和深入民心而引发的茶的平朴本性(或通融性)。而它又可与高深的内容相结合,“儒、道、佛”诸理也巧妙地融合于茶事中,成就了“深入浅出”的平民茶事茶理。

茶文化的由来和当前的作用与地位,离不开社会时代背景和国情,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定性和定位,有利于茶文化工作的开展及其进一步发展。茶与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密切结合及其“通融性”“随和性”等,表明茶文化与国情相伴相随,可以在我国文化建设中大显身手。茶文化能发扬传统,增进中外文化交流,对中国文化建设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茶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兼容并蓄的包容性,多元并存的开放性,亲近自然的本源性,文化生态的和谐性,体现着一种和谐的生活方式。

简而言之,“茶性”是清淡平和的。茶文化在客观上“美”不过华丽的服饰,“实”不能果腹。但茶文化自有其优势所在,茶已是国人的特殊印记,国人对茶的要求是永恒的,而种茶和消费茶,也符合时代和环境发展的要求。

茶,不仅具有解渴的功能,还是一种生活方式,从生理的要求渗透到人们的心理上、感情上,且转化为一种文化活动、一种生活情趣,这是茶的深层次的潜在的力量。茶事是人们交往的手段,而且具有增进修养、助人内省、明心思性的功能。

茶文化汲取了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遗产,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茶文化的继承者是民族、阶层、职业、地域、年龄等方面不同的群体;同时又是能表现出自己特有的观念、行为规范和利益的代表。

从中国看,茶作为日常生活中的饮料,广受人们的宠爱,并将永远伴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茶本身具有的生理营养和价值,令茶在中国人心目中,既是自然的现象,又是文化碰撞的结果。丰富多彩的茶文化永远是中华文化建设的理想素材。茶文化以东方文化为基础,涉及哲学、宗教、民俗、历史、环境、饮食等领域。从国外看,中国人把“道”看作事物的本质,不轻易言“道”。日本人把有形有术皆命之为“道”,因此把历史上的中国茶道“嫁接”过去,总结出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以国礼对外宣传。

文化学者对文化的认识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认为文化是指生活方式,二是认为文化是过程,三是认为文化是一种复合体,四是认为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其中,把文化认为是一个学习和制造工具的过程,能给茶文化的研究者以新的启发。如苏联学者认为:“文化是用来表明物质和精神的发展水平,以及专门的活动或生活领域(劳动文化、艺术文化、生活文化)。”文化是过程,揭示了文化从历史中来,并向未来发展的本质特性,它突破了历史的界限,反映了与茶相关的劳动、艺术及生活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文明史几乎每一页都散发着茶香。文化要由一系列生活方式来承载,茶文化承载的就是一种极富质感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在和平年代。长期的实践证明,茶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精神,即兼容并蓄的包容性、多元并存的开放性、亲近自然的本源性、文化生态的和谐性,体现着一种和谐的生活方式。茶文化通过历史的积淀,包容民俗、民风、民情,具有历史性、民族性和特色性。

由此可得出,茶文化是对茶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应用和创造的过程。说茶文化是“过程”,是把历史和将来贯串起来。应用,可以是常识,也可以是新的认识;创造则是指劳动、生活、艺术等方面,它是社会和茶事的生命力之所在。茶的认识、利用和创造是指物质和精神等方面,以人文为主,如茶道与客来敬茶等,是精神层面的创造。

饮茶的艺术化,使人得到精神享受,产生一种美妙的境界,这在文人墨客的作品中是司空见惯的。文学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茶与文学的结合,能较全面地反映茶文化的人文内涵。比如:《红楼梦》中涉及茶事的情节多、人物多,与书中所涉及内容的方方面面巧妙结合,被称为“满纸茶叶香”。其所描述的茶事,涉及众多方面和多个领域,更多地表现在茶文化的高雅性和深度上。

如电脑光碟版一百二十回《红楼梦》,全书1305页,其中有关茶的内容涉及246页,出现率占17.82%;而一百二十四回的《水浒全传》,1305页中,出现茶的页数只有80页,出现率仅为6.59%。有意思的是,《水浒》中酒的出现次数却甚多,有504页,出现率占38.62%。《红楼梦》中出现酒的次数也不低,有266页,占19.27%,与茶相差不大。在中国古典小说中,《红楼梦》中有关茶文化的描写,堪称典范。初步统计,全书写茶事近300处,吟咏茶的诗有10多首。

人们常常将《红楼梦》中描述的茶艺和《老残游记》中出现的茶艺加以比较,用以分析清朝前期曹雪芹和清朝后期刘鹗对茶艺看法的不同。如:《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怡红院劫遇母蝗虫”中,提到贾母不喜欢饮“六安茶”,喜欢饮“老君眉”(洞庭湖君山所产的银针茶,茶味清淡,宜于老人饮用)。泡茶用的水大观园里的少爷、小姐们认为只用“旧年蠲的雨水才好”,而妙玉还认为这并不算好水。当妙玉单独给宝玉、黛玉、宝钗泡了茶,“妙玉执壶,只向海内斟了约有一杯,宝玉细细吃了,果觉轻浮无比,赏赞不绝。……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打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哪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大观园里的少爷小姐们喝的茶不用当年的井水、雨水,而是要把当年雨水收进容器,埋入地下,到第二年才拿出来煎茶。还有是收藏早晨花朵上的雾点,甚至收藏雪水等等。而妙玉的要求更高,必须是梅花上的雪!

在贾府,上自老太君、公子、小姐,下至丫鬟、奴婢,日常生活中都离不开茶。按茶的功能,有家常茶、敬客茶、伴果茶、品尝茶、药用茶等;按茶的品种,有六安茶、老君眉茶、枫露茶、龙井茶、普洱茶、女儿茶、“进上茶”、暹罗茶、杏仁茶、面茶、漱口茶、茶果子、茶泡饭,还有杜撰的太虚幻境的“千红一窟”茶。另外,曹雪芹还写了各种茶具和茶的风俗,如以茶祭祀、以茶待客、以茶为媒等等。一部《红楼梦》几乎写尽了茶品、茶具、茶人、茶理、茶事。《老残游记》第九回“一客吟诗负手面壁,三人品茗促膝谈心”中描写申子平喝了一口女店主为他冲泡的茶,感觉是清香扑鼻,子平连声诺诺,却端起茶碗,呷了一口,觉得清爽异常。咽下喉去,觉得一直清到胃脘里。那舌根左右,津液汨汨价翻上来,又香甜。连喝两口,似乎那香气又从口中反窜到鼻子上去,说不出的好受,问道:“这是什么茶?为何这么好吃?”女子道:“茶叶也无甚出奇,不过本山出的野茶,所以味是厚的。却亏了这水,是汲的东山顶上的泉,泉水的味,愈高愈美。又是用松花作柴,沙瓶煎的,三合其美,所以好吃。尊处吃的都是外间卖的茶叶,无非种茶,其味必薄;又加以水火俱不得法,味道自然差的。”这样的描写,既平实又不失雅兴,专注于茶本身的滋味、香气及感受。

中国民间饮茶充满人情味。在明清小说中我们看到民间茶店的各种称呼:茶社、茶坊、茶局、茶肆、茶家,服务员称“茶博士”。按照邀请饮茶对象的身份、地位、亲疏以及饮茶的目的不同,如叙旧、结交、请托、说情、纠纷、和解等而分别称“奉茶”“献茶”“供茶”“端茶”“拜茶”“点茶”“看茶”“传茶”“讨茶”“吃茶”“侍茶”“捧茶”等等。

过去农村乡间的道路上,每隔五里、十里必有一个供人小憩的路亭,路亭里往往有义务供茶的小摊,这些茶亭的柱子上通常都有对联,如:

不想为住,请品数口绿茗去;

归家何急,试对几首山歌来。

又如:

四大皆空,坐片刻无分彼此;

两头是路,吃一盏莫问东西。

在茶亭吃茶,不光是休息、解渴,还要对山歌,这是民间的茶文化。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明清小说中茶的出现频率大抵为《喻世明言》9.68%,《老残游记》9.81%,《官场现形记》9.50%,《拍案惊奇》7.40%,《儿女英雄传》11.07%,《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7.59%,这是茶文化深入民间精神生活的反映。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作品,都有对茶事的描述,而对茶(茶文化)进行综合而系统的经典中,最出类拔萃、最优秀的无疑要首推陆羽的《茶经》。三、茶文化的内涵

茶文化从无到有,逐渐形成体系。如今的茶文化,无论是从学科的综合、茶事的范围,还是茶的种类等,都是以往无法比拟的。茶文化如同一杯茶,不时在人们身边,但真的要“品”出来又不容易,要阐述茶文化也如此。不少爱好者在迷惑之后才感悟出,研究茶文化,必须充分认识茶,又要跳出茶的框框,确立文化的发生和发展的三个出发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的创造性思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茶中有深味,壶中天地长”,使茶与人类的美好向往与崇高的追求相联系、相契合,真正握住中华茶文化的精髓。(一)文化及茶文化

在我国古典文献中最早提及“文化”一词的,大约是西汉刘向的《说苑》。“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功,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说苑·指武》)这里的“文化”是指与“武力”相对的教化。即文治教化,礼乐典章制度。这种理解一直保持到近代。

我们今天所用的“文化”一词,其意义与古代不同,它是从西方语言引进的。最早把“文化”作为专门术语来使用的是英国“人类学之父”泰勒(E.B.Tylor):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1871年《原始文化》)

文化通常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就是说,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都属于文化的范畴,一般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次。狭义的文化指以社会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观念体系,即精神文化,如文学、艺术等。

根据文化的基本含义,茶文化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茶文化是指整个以茶为中心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以物质为载体,反映出明确的精神内容,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和谐统一的产物,内容包括茶的历史发展、茶区人文环境、茶业科技、千姿百态的茶类和茶具、饮茶习俗和茶道茶艺、茶书茶画诗词等文化艺术形式,以及茶道精神与茶德、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等诸多方面。狭义的茶文化则专指其精神文化的内容,也即茶在被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和社会现象。(二)茶文化的结构

分为物质(文化)层、制度(文化)层、精神(文化)层的三个层次。

1.茶文化的物质层

指茶的物质文化产品的总和,它包括人们从事茶叶生产的活动方式和相应的产品,如有关茶叶的栽培、制造、加工、保存的技术等,也包括茶、水、具等物质实体以及茶馆、茶室、茶楼、茶亭等实体性设施。它是茶文化结构的表层部分,是人们可以直接感受到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茶文化内容。

2.茶文化的制度层

包括有关茶的法规、礼俗等,是茶文化的物质层与精神层的中介层次,构成茶文化的个性特征。有关茶的法律和法令是一定社会经济制度的产物,如古代贡茶、榷茶、茶马互市的有关上谕、法令、规定和奏章等,现时政府制定的管理茶叶产销和征税的法令、规章、制度等。茶俗是人们在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包括有关茶的社会行为的规范、仪式、风俗、习气等。

3.茶文化的精神层

这个层次是把茶的天然特征和社会特征升华为一种精神象征,把茶事活动上升到精神活动。比如,将煮泡、品饮茶的过程与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相结合,由此产生的认识、理念及生发的丰富联想;将饮茶与人生处世哲学相结合,上升到哲理高度,形成所谓茶道、茶德、茶人精神等。它是茶文化的深层次结构,也是茶文化的核心部分。它是与宗教、道德、艺术、文化、哲学等有密切关联的领域;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影响,并与之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精神层影响制度层,进而影响物质层。物质层、制度层是精神层的体现。三个层次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中华茶文化的完整体系。

从茶汤清澈,升华为“清廉”“清静”“清心”……

从茶香味的温和淡雅,引申为“和谐”“谦和”“中庸”“幽雅”……

从茶性的天然纯真,类比人性“纯正朴实”“返璞归真”……

以茶敬客,以茶会友,表示敬意、亲切、和气、淡雅的人际关系。

从茶性、茶事中感悟出心灵的美感,精神的满足,人生的价值,生活的趣味。

唐代刘贞亮的《饮茶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直接表述了饮茶中贯穿儒家礼、义、仁、德等道德观念。“无我茶会”的“无我”更是开门见山地提出了个人与群体(社会、国家民族)的关系这一价值观的根本问题,都是茶文化从物质层、制度层上升到精神层的表现。(三)茶文化的基本特征

1.社会性

饮茶是人类美好的物质享受与精神品赏,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饮茶文化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层次、角落。在中国历史上,虽然富贵之家过的是“茶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贫困之户过的是“粗茶淡饭”的日子,但都离不开茶。“人生在世,一日三餐茶饭”是不可省的,即使是祭天、祀地、拜祖宗,也得奉上“三茶六酒”。人有阶级与等级差别,但无论是王公显贵、社会名流,还是平民百姓,对茶的需求是一致的,这些都是茶文化社会性的反映。

2.广泛性

茶文化雅俗共赏,各得其所。从宗教寺院的茶禅到宫廷显贵的茶宴,从文化雅士的品茗到平民百姓的饮茶,出现了层次不同、规范不一的饮茶活动。以茶为药物,以茶为祭品,以茶为聘礼,以茶会友,以茶修性,茶与人的一生发生密不可分的联系。茶在人们生活、社会活动过程中的介入和作用是其广泛性的表现。茶还与文学艺术等许多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中国饮茶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就是在茶中加盐、加糖、加奶或葱、橘皮、薄荷、桂圆、红枣、枸杞等物,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爱怎么喝就怎么喝。这一部分人主要是我国边疆地区的兄弟民族。另一类是“清饮”,即在茶中不加任何有损茶本味与真香的配料,只用开水泡茶来喝。这一喝法占绝对多数,主要集中在我国南方产茶地区。“清饮”可分为四个层次;将茶当饮料解渴,大碗海喝,称之为“喝茶”;如果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的时候又能细细品味,可称之为“品茶”;如果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则可称之为“茶艺”;而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这才是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3.民族性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都有自己多姿多彩的茶俗。蒙古族的咸奶茶、维吾尔族的奶茶和香茶、苗族和侗族的油茶、佤族的盐茶,主要是用茶做食,重在茶食相融;傣族的竹筒香茶、傈僳族的罐罐茶,主要追求的是精神享受,重在饮茶情趣。全中国56个民族无一例外都有自己的茶习俗。

①藏族:酥油茶、甜茶、奶茶、油茶羹。

②维吾尔族:奶茶、奶皮茶、清茶、香茶、甜茶、炒面茶、茯砖茶。

③蒙古族:奶茶、砖茶、盐巴茶、黑茶、咸茶。

④回族:三香碗子茶、糌粑茶、三炮台茶、茯砖茶。

⑤哈萨克族:酥油茶、奶茶、清真茶、米砖茶。

⑥壮族:打油茶、槟榔茶。

⑦彝族:烤茶、陈茶。

⑧满族:红茶、盖碗茶。

⑨侗族:豆茶、青茶、打油茶。

⑩黎族:黎茶、芎茶。

11白族:三道茶、烤茶、雷响茶。

12傣族:竹筒香茶、煨茶、烧茶。

13瑶族:打油茶、滚郎茶。

14朝鲜族:人参茶、三珍茶。

15布依族:青茶、打油茶。

16土家族:擂茶、油茶汤、打油茶。

17哈尼族:煨酽茶、煎茶、土锅茶、竹筒茶。

18苗族:米虫茶、青茶、油茶、茶粥。

19景颇族:竹筒茶、腌茶。

20土族:年茶。

21纳西族:酥油茶、盐巴茶、龙虎斗、糖茶。

22傈僳族:油盐茶、雷响茶、龙虎斗。

23佤族:苦茶、煨茶、擂茶、铁板烧茶。

24畲族:三碗茶、烘青茶。

25高山族:酸茶、柑茶。

26仫佬族:打油茶。

27东乡族:三台茶、三香碗子茶。

28拉祜族:竹筒香茶、糟茶、烤茶。

29水族:罐罐茶、打油茶。

30柯尔克孜族:茯茶、奶茶。

31达斡尔族:奶茶、荞麦粥茶。

32羌族:酥油茶、罐罐茶。

33撒拉族:麦茶、茯茶、奶茶、三香碗子茶。

34锡伯族:奶茶、茯砖茶。

35仡佬族:甜茶、煨茶、打油茶。

36毛南族:青茶、煨茶、打油茶。

37布朗族:青竹茶、酸茶。

38塔吉克族:奶茶、清真茶。

39阿昌族:青竹茶。

40怒族:酥油茶、盐巴茶。

41普米族:青茶、酥油茶、打油茶。

42乌孜别克族:奶茶。

43俄罗斯族:奶茶、红茶。

44德昂族:砂罐茶、腌茶。

45保安族:清真茶、三香碗子茶。

46鄂温克族:奶茶。

47裕固族:炒面茶、甩头茶、奶茶、酥油茶、茯砖茶。

48京族:青茶、槟榔茶。

49塔塔尔族:奶茶、茯砖茶。

50独龙族:煨茶、竹筒打油茶、独龙茶。

51珞巴族:酥油茶。

52基诺族:凉拌茶、煮茶。

53赫哲族:小米茶、青茶。

54鄂伦春族:黄芪茶。

55门巴族:酥油茶。

56汉族:红茶、绿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

尽管各民族的茶俗有所不同,但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凡有客人进门,不管你是否要饮茶,主人敬茶是少不了的,不敬茶往往认为是不礼貌的。从世界范围看,各国的茶艺、茶道、茶礼、茶俗,在茶饮的统一性下,都清晰、明确地表现出其民族性的区别。

4.区域性“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由于受历史文化、生活环境、社会风俗以至地理气候、物质资源、经济及生活水平等影响,中国茶文化呈现出区域性特点。如在饮茶过程中,以烹茶方法而论,有煮茶、点茶和泡茶之分;以饮茶方法而论,有品茶、喝茶和吃茶之别。又如对茶叶的需求,在一定区域内,也是相对一致的,南方人喜欢绿茶,北方人崇尚红茶、花茶,福建、广东、台湾人欣赏乌龙茶等。这些都是茶文化区域性的反映。

5.传承性

茶文化以上四个特征决定了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传承性的特点,成为中华文化形成、延续与发展的重要载体。茶文化本身也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四)茶文化的特点

1.物质与精神的结合

茶作为一种物质,它的形和体是异常丰富的;茶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又有深邃的内涵和文化的包容性。茶文化就是物质与精神两种文化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独立的文化体系。

2.高雅与通俗的结合

茶文化是雅俗共赏的文化。它在发展过程中,一直表现出高雅和通俗两个方面,并在高雅与通俗的统一中向前发展。历史上,宫廷贵族的茶宴、僧侣士大夫的斗茶品茶以及茶文化艺术作品等,是茶文化高雅性的表现。但这种高雅的文化,植根于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通俗文化之中。没有粗犷、通俗的茶文化土壤,高雅茶文化就会失去自下而上的基础。

3.功能与审美的结合

茶在满足人类物质生活方面表现出广泛的实用性,如食用、治病、解渴。而“琴棋书画诗酒茶”又使茶与文人雅士结缘,在精神生活方面表现出广泛的审美情趣。茶的绚丽多姿,茶文学艺术作品的五彩缤纷,茶艺、茶礼的多彩多姿,都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

4.实用性与娱乐性的结合

茶文化的实用性决定它有功利性的一面,但这种功利性是以它的文化性为前提并以之为归宿的。随着茶的综合利用与开发,茶文化已渗透到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近年来开展的多种形式的茶文化活动就是以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的文化素质为宗旨的。(五)中国茶文化的特点

中国茶文化,融合了儒、道、佛各家优秀思想,负载着儒、道、佛三教文化的内涵。

1.融合儒家“中庸和谐”的思想观念

儒家以中庸和谐的思想为指导,主张以茶协调人际关系,实现互爱、互敬、互助的大同理想,并以茶的清廉、高洁之精神磨砺自己的意志,所以主张以茶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雅心、以茶培养廉洁之风并用于明伦理、倡教化。儒家在茗饮文化中发现了兴观群怨、修齐治平的人伦大道,小至怡情养性,大至应对进退,把茶作为寓教于乐的手段。儒家认为,茶虽然能给人以刺激,令人兴奋,但人们对它亲而不乱,嗜而敬之,能使人在冷静中面对现实,这符合“入世”的观念。同时,品茗时静怡的心情、清雅的环境、和洽的茶友、精致的茶叶和茶具,无不包含着丰富的儒家美学精神。历史上许多文人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就在于茶的那种宁静、淡泊的品格十分符合中国文人所推崇的儒家中庸和谐精神。

2.融合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

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人们体悟到:人必须顺应自然,符合大道,才能获得身心的解放。道家认为,天、地、人三者是平等的,人不能只消极地受命运的主宰,应当把握自己的命运即所谓“我命在我不在天”。道家认为,人生在世是件快乐的事情,主张“乐生”“重生”。为此,首先要从身体的锻炼静修开始,帮助去除人的各种烦恼,而茶则是使人清静的媒介和助力。

历史上著名的茶人都有一套精湛的茶艺技术,烹茶的过程就是将自己的身心与茶的精神相沟通的过程。茶人还特别发现茶与水的特殊关系,认为“道”的性格像水,能够以柔克刚,而茶又是吸收了天地精华,茶的性格得到水的帮助才能得到最好发挥。中国古代茶艺把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贯彻进去,让人置身于一种天地人和谐的气氛之中。道家认为,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有程序,如果习惯把饮茶作为清思、入静的手段,自然会获得无穷妙趣。

3.融合佛家“普度众生”的思想观念

佛家以“普度众生”的精神为宗旨,主张最大限度地用茶的雨露浇开人们心中的堡垒,使人明心见性,不浑浑噩噩地生活,因此佛家认为,茶使人能清清醒醒地看世界,也清清醒醒地看自己。中国禅宗认为佛在人心,主张顿悟,只要认真修行,就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而修行的关键是坐禅,这一点与道家是相通的,都主张通过身体的修炼达到精神的升华。僧人们从饮茶实践中发现茶可以提神、破睡,从而大兴饮茶之风。所谓“茶禅一味”,是要学习茶“清寂”态度、“和敬”风格的一种精神。在佛门弟子的心中,茶是使人明心见性的雨露,因为它可以平等地浇灌到每个真正教徒的心中。

中国茶文化吸收了这种优秀思想,以培养广大茶人明澄的心境和洁身自好的精神。

中国传统茶文化精神,负载了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内涵。茶文化所具有的历史性、时代性的文化因素在现代文明进步社会中正在发挥其自身的积极作用。本章补充小知识:极富特色的茶习俗

1.汉族:盖碗茶

在汉族饮茶风俗中,许多地方都有用盖碗泡茶的习惯,以四川最有代表性。盖碗又称“三才碗”,代表天、地、人的和谐。用盖碗泡茶既方便又实用,既可揭盖闻香,又能观赏茶汤;既能趁热喝,又不烫手。相传,唐代府尹崔宁的女儿,嫌端茶盏时烫手,就想了个办法,把蜡烛烤软,上面放个小碟子,就成了盏托,不烫手,传到工匠那里,就制成了带托的茶盏。四川的茶博士用盖碗沏茶已成了一门绝技:长嘴大铜壶,青花瓷盖碗,茶托茶碗一串串从茶博士的手里飞出去,令人眼花缭乱,却都能准确地落在客人的桌前。茶博士离得很远冲茶,如同蜻蜓点水,有的还能做出花样动作。

文士茶是早年流行于江西婺源文人学士中的传统茶俗,也是用盖碗品饮,文士茶讲究饮茶人士之文雅、饮茶环境之清雅、饮茶器具之高雅,追求汤色清、气韵清、心境清,以达到物我合一、天人合一的境界。

2.藏族:酥油茶

酥油茶是中国西藏的特色饮料。用酥油和浓茶加工而成,与糌粑一起食用,有抵御寒冷、提神醒脑、生津止渴的作用。先将适量酥油放入特制的桶中,佐以食盐,再注入熬煮的浓茶汁,用木柄反复捣拌,使酥油与茶汁融为一体,呈乳状即成。酥油茶具有极高的热量,醇香可口,喝上一口,精神顿爽。甜甜咸咸的,有比较浓的奶味。酥油茶里的茶汁很浓,有生津止渴、提神醒脑、防止动脉硬化、抗老防衰、抗癌等作用。茶中的芳香物质,还能融解脂肪,帮助消化,尤其是生活在西藏高原牧区的藏民,缺少新鲜蔬菜和水果,主食牛、羊肉。由于缺氧,高寒地区的人排尿量要比平原地区人的排尿量多一倍,因此,他们只有靠饮茶来维持体内水分的平衡和正常的代谢,同时补充缺乏的维生素。

牛羊肉属于酸性食物,经人体消化后会产生一定量的氢离子,使人体血液偏酸性,出现胃酸过多、便秘、疲劳等症状。大量饮茶,在人体内产生一定量的氢氧根离子,使酸碱平衡。所以,藏族人民将酥油与茶同饮,为自己提供了一种简便有效的防病保健法。

3.蒙古族:奶茶

以游牧为主的蒙古族人,平日的饮食习惯是“三茶一饭”。每日清晨起来,主妇们先煮上一锅咸奶茶,供全家整天喝。早上一边喝茶,一边吃炒米、奶饼、手扒肉、乳和乳制品一类的点心。早茶后,将其余的咸奶茶放在微火上暖着,以便随需随取。只有到晚上放牧归来,才能吃一餐晚饭,晚餐以牛羊肉为主食,为帮助消化,至临睡前需再喝一次奶茶。蒙古族重饮(茶)轻吃(饭),却身强力壮,主要由于咸奶茶的营养丰富,成分齐全,加之蒙古族喝茶时常吃炒米、炸油果等来充饥的缘故。

4.彝族:烤茶

彝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同时,它也是最早发现、制作和饮用茶的民族之一。彝族称茶为“拉”,茶叶为“拉觉”,茶水为“拉依”。在一些彝文古籍、口头文学以及民俗事象里,彝族总是将茶放在酒和肉之先的位置,形成了“一茶二酒三食肉”的饮茶文化特色。彝族的饮茶习俗独具一格,其烤茶色、香、味俱佳,烤茶的方法颇为讲究:先将绿茶放入烤热的铜制或陶制茶罐内焙烤,直至茶叶烤得酥脆、略黄时,灌入热水少许,待罐内茶水泡沫稍息,再冲入热水至灌满,又于火上煨煮片刻便可起罐,让茶叶沉淀一会儿,方倒出茶水滤过,内加盐、炒米、核桃粉、芝麻等即可饮用。

5.侗族:打油茶

打油茶是侗族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日常饮料。打油茶所用茶,有砖茶,也有新采摘的鲜茶叶。鲜叶采回后,先放在锅里蒸至变黄,取出沥干水,加入少许米汤揉搓后用明火烤干,装入竹篓,吊挂于灶塘上熏烤。制打油茶时,先将铁锅烧热放油入锅,油熟后将茶叶倒入锅中翻炒,至茶叶发出清香时加入芝麻、生姜等调料炒片刻,然后加水煮沸即成。待客时,将沸茶水盛入装有肉丁、鸡丁、豆粒、葱花、香菜、花生等食品的碗中,美味可口,油而不腻。但喝油茶时,需当心不要让滚烫的茶水烫伤嘴唇。客人至主人家喝油茶不能客气,不然是对主人的不恭。喝够了只要将主人发的一双筷子架到碗上,主人便不会再斟茶给你。

6.白族:三道茶

所谓“三道茶”就是茶分三道,分别是苦茶、甜茶、回味茶。第一道是烤制苦茶。用铜壶在火盆铁三脚架上把水烧开,同时在炭火上把小陶罐烧热,待罐底变成灰白色时,把茶叶放入罐中,手执罐耳不断抖动,反复数十次。茶叶在罐中翻滚,待茶叶发热略作伸长状、色变微黄,可闻到茶叶香味时,即注入少许开水。只听到“噗”的一声,罐内立即气泡上冒,过几秒钟后,泡沫稍落,又在罐中加注开水,片刻就可将茶汤注入盅中了。这样制作的茶汤浓酽,只须覆盖盅底即可,然后在盅中注入适量开水方可饮用。这时,茶水橙黄透亮,如琥珀,如黄玉,香味缕缕,四散飘逸,此道茶味苦。第二道是甜茶,在盅中放入用推刨削成薄如蝉翼的核桃仁片,金黄泛红的红糖屑,雪白的爆米花,再用同第一道茶一样烤制的茶汤注入盅中饮用。第二道茶微苦中带香甜,十分可口。第三道是回味茶,把茶水注入盅后,加放数粒花椒、几片生姜、少许桂皮屑和蜂蜜。这道茶把各种不同的味道融为一体,茶之苦,姜之辣,桂之鲜,花椒之麻,蜂蜜之甜,有一种苦、辣、麻、甜俱全之感,使人回味无穷,令人饮之难忘。三道茶的“一苦、二甜、三回味”蕴含着白族人民深厚的文化涵养和他们对生活的态度与认识。

7.傣族:竹筒香茶

傣族饮用竹筒香茶。这是别具风味的一种茶饮,也是比较讲究的一种待客茶。傣语叫“腊跺”。拉祜族也饮用,拉祜语叫“瓦结那”。制法有两种,一种是采摘细嫩的一芽二三叶,经铁锅杀青,揉捻,然后装入特制的嫩香竹筒内,在火上烘烤,这样制成的竹筒香茶即有茶叶的醇厚茶香,又有浓郁的甜竹清香;另一种制法是将晒干的春茶放在小饭甑里,甑子底层堆放一层用水浸透的糯米,甑心垫一块纱布,放上毛茶,约蒸十五分钟,待茶叶软化充分吸收糯米香气后倒出,立即装入准备好的竹筒内。这种方法制成的竹筒香茶,三香齐备,既有茶香,又有甜竹的清香和糯米香。饮用竹筒香茶,既解渴,又解乏,令人浑身舒畅。

8.土家族:擂茶

传统擂茶,又名三生汤,是用生叶(指从茶树采下的新鲜茶叶)、生姜和生米仁等三种生原料经混合研碎加水后烹煮而成的汤,故而得名。如今制作擂茶,通常将茶叶配上炒熟的花生、芝麻、米花、生姜、食盐、胡椒粉等,放在特制的陶制擂钵内,用硬木擂棍用力旋转,使各种原料相互混合,再取出一一倾入碗中,用沸水冲泡,用调匙轻轻搅动几下,即调成擂茶。

9.景颇族:腌茶

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地区的景颇族,至今仍保持着一种以茶做菜的食茶方法。腌茶一般在雨季进行,所用的茶叶是不经加工的鲜叶。制作时,先将从茶树上采回的鲜叶,用清水洗净、摊晾,稍加搓揉,再加上辣椒、食盐适量拌匀,放入罐或竹筒内,层层用木棒舂紧,将罐(筒)口盖紧,或用竹叶塞紧。静置两三个月,至茶叶色泽开始转黄,就算将茶腌好。腌好的茶从罐内取出晾干,然后装入瓦罐,随食随取。讲究一点的,食用时还可拌些香油,也有加蒜泥或其他佐料的。

10.纳西族:龙虎斗

纳西族的“龙虎斗”是将茶与酒同饮的一种特殊饮茶方式,故称“龙虎斗”。饮龙虎斗茶酒时,先将茶置小陶罐中烘烤,待茶焦黄后,冲入开水熬煮。然后将煮好的茶水冲入预先盛入半杯白酒的茶盅,有的还加入辣椒一只,这时杯中会发出悦耳的响声。

11.塔吉克族:奶茶

塔吉克族人的日常饮料是奶茶,塔吉克语称之为“艾提干恰伊”,是将少许红茶或砖茶加水煮沸,然后加入适量已煮熟的鲜奶,搅拌而成。

12.怒族:盐巴茶

盐巴茶是怒江州一带怒族一种较为普遍的饮茶方法。先将小罐放在火炭上烤,取一把青毛茶或掰一块饼茶放入罐烤香,再将事先煨涨的开水加入罐中,至沸腾翻滚3—5分钟后,去掉浮沫,将盐块放在瓦罐中并持罐摇动,使茶水环转三五圈,再将茶汁倒入茶盅,茶盅中再加适量开水稀释。这种茶汁呈橙黄色,这样边煨边饮,一直到小陶罐中茶味消失为止。剩下的茶叶渣用来喂马、牛以增进牲口食欲。由于地处高寒山区,蔬菜缺少,就常以喝茶代蔬菜。现在,怒族人家里每人有一土陶罐。“苞谷杷杷盐巴茶,老婆孩子一火塘”,形象地描述了怒族人围坐在火塘边,边吃苞谷杷杷边饮茶的生活情景。茶叶已成为怒族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每日必饮三次茶。“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盅,劳动轻松;晚茶一盅,提神去痛;一日三盅,雷打不动。”已成为怒族的饮茶谚语。来客时喝茶,主人往往端上甜点心、大蛋糕、大馅饼等,一直喝到宾主满意为止。

13.裕固族:甩头茶

裕固族人还有一种特殊的饮“甩头茶”的习俗。裕固族人的甩头茶是在熬制好的砖茶汁中,加入鲜奶、炒面、酥油、食盐等作料和茴香、姜粉等香料。用开水冲入后,化开的酥油如同盖子,呈金黄色盖住碗面,喝时须用筷子搅成糊状,盛入碗中趁热饮。因太烫,喝茶时,茶碗要从左至右不断转动,同时要用嘴往茶碗中有节奏地用力吹风,从吹几次喝一口到吹一次喝一口,每吹一次需甩头或摆头,故称饮“甩头茶”或“摆头茶”。

14.基诺族:凉拌茶

基诺族喜爱吃凉拌茶,这种食茶法在基诺语中被称为“拉拔批皮”。将刚采来的鲜嫩茶树新梢,用手稍加搓揉,把嫩梢揉碎,放于碗内。再将新鲜的黄果叶揉碎,辣椒、大蒜切细,连同适量食盐投入盛有茶树嫩梢的碗中,加上少许泉水,用筷子搅匀,放置一刻钟左右,即可食用。凉拌茶既可招待远方客人,又是基诺人日常吃米饭时的佐菜,是基诺族茶文化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第二章中华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饮茶的起源

茶树原产于中国,这还只是造物主的恩赐,如果人类没有发现它特殊的价值,它们也会像自然界的其他树种一样默默地生长。正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在认识大自然的漫长过程中发现了茶的食用、药用和饮用价值,茶才逐渐成为中国最普遍、最基本的饮料。每天喝茶是相当多中国人的生活习惯,称茶为中国的“国饮”一点也不过分。

茶的发现是中华民族对于全人类的一个伟大贡献,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健康的滋味丰富的饮料,也为人们感悟生命、修身养性创造了一种绝好的方式。茶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现之一,是足以令每一个中国人引为自豪与骄傲的。

茶既然是中国人的一项重要发现,我们就应当知道我们的祖先在什么时间以何种方式发现了茶。但是,由于时间的久远和文字记载的稀少,茶的起源问题仍然众说纷纭。在产生了对茶的文字记载之前是否已经发现了茶呢?或者说,茶被发现的时间究竟是哪一个历史时期呢?关于这一点目前还很难下结论,但在民间流传的一些传说中却有一些蛛丝马迹。一、饮茶的起源(一)神农类传说

我们的祖先什么时候开始利用茶叶目前还很难精确地确定。据陆羽《茶经》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意思是早在神农时期,人们就采集茶树的叶子作为饮料,至周公时期便有记载。民间自古就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人们一谈及茶的起源都将神农列为第一个发现和利用茶的人,其主要依据就是“神农与茶”这一神奇而有趣的故事。

相传神农这个人很奇特,他有一个水晶般透明的肚子,吃下的东西在胃肠内能看得一清二楚。那个时代,人们不会用火烧东西吃,花草、野果、虫鱼、禽兽之类都是生吞活咽的,因此,人们经常生病。神农为了解除人们的痛苦,就决心利用自己特殊的肚子把看到的植物都尝试一遍,看看这些植物在肚子里的变化情况,以便让人们知道哪些植物是无毒的,是可以吃的,哪些是有毒的,不能吃。这样他就开始试尝百草。当他尝到一种开着白花朵的树上的叶片时,发现这种绿叶真奇怪,一入肚就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到处移动,好像在肚子里检查什么,把肠胃洗得干干净净,他就称这种绿叶为“查”。以后人们又把“查”叫“茶”了。神农成年累月跋山涉水,试尝百草,每天都得中毒几次,全靠茶来解救。有一次,他看到一株开着黄色小花的草,花片一张一合地动着,他感到好奇,就把叶子放在嘴里咀嚼,一会儿他感到肚子难受,还未来得及吃茶叶,肚肠就一节一节地断开了。神农就这样为拯救人类而牺牲了自己。于是,人们称这种草为“断肠草”。

我们现在不能把神农狭隘地理解为某一年代的具体人物,而应把神农传说作为一个特定的时代。当时的渔猎经济已有了较大的发展,农牧经济巳显现雏形,逐渐形成了母系氏族社会,相当于历史上所称的新石器时期,至今有5000年至6000年的历史。汉代的《白虎通义》记载:“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束相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这里说的神农是指以农牧为主要手段代替以渔猎为主要手段取得生活资料的时代。20世纪50年代,我国考古工作者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就已发现发了较精美的彩图,其中有鼎、碗、杯等,彩陶的出现便利了液体的贮存,并且使人类有了煮熟食物的器具。在这样的时代,茶被人们发现并作为药物或食物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二)民间故事类起源

在我国四川流传着一个叫作《茶叶的传说》的民间故事,其梗概是这样的,很久很久以前,巴山脚下住着一位姓查的老人,她养了一只每天生蛋的老母鸡。有一天,她听到母鸡的叫声便去收蛋,谁知鸡窝里竟是空的,此后一连几天也都是这样。这天老人看着鸡进了窝,等老母鸡刚生完蛋,草丛里窜出一条蛇把鸡蛋吞了下去。老人非常生气,第二天就找了一个鹅卵石放进鸡窝,蛇吃了后胀得难受,就吸食篱笆旁边一棵树上落下的叶子,奇怪的是,不一会儿,蛇肚子胀起的疙瘩就消失了。

老人断定这棵树是宝树,便精心照料。有一天,老人吃多了肉,肚子胀得难受,她忽然想起那棵宝树,就摘了几片叶子吃,一会儿肚子就不胀了。此后,邻居谁消化不好老人就给几片树叶,时间长了,人们发现树叶不光能消食,还能生津止渴,提神明目。大家便根据老人的姓称宝树为“查树”,传到后来变成了“茶树”,茶树的叶子叫茶叶,成为人们的日常饮料了。

像很多关于茶的民间故事一样,这个故事把茶的起源传奇化了。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故事认为人们是发现了茶的药用价值,而且是茶的助消化功能之后才慢慢将茶变成日常饮料的。

中国最早的地方志《华阳国志》记载,三千年前,在现今中国的四川地区,人们就开始人工栽培茶树,并把它作为地方特产献给了当时的天子周武王。(三)民族史诗类起源

在云南德昂族中有一首古歌,名为《达古达楞格莱标》意为“最早的祖先传说”。这首古歌是德昂族的民族史诗,在这首史诗中茶被视为德昂族的祖先。

史诗中说,在很古很古的时候,地上没有生命,而且一片荒凉。天上却因为到处都生长着茂盛的茶,因而美丽无比。小茶树为了让大地上也有生命,宁愿下凡去忍受痛苦,于是,一阵狂风吹得天昏地暗,狂风撕碎了小茶树的身子,一百零二片叶子飘飘下凡。天空雷电轰鸣,大地沙飞石走,天门像一支葫芦打开,一百零二片叶子在狂风中变化,单数叶变成五十一个精悍小伙子,双数叶化为二十五对半美丽姑娘……

这一百零二片叶子变成的青年男女,先是战胜了洪水,又战胜了到处猖狂的恶魔。然而却没有使大地变美丽,他们就返回天上寻找答案。

智慧的帕达然教给他们一句话:“舍掉身子,大地就有衣裳。”兄弟姐妹顿时醒悟,告别了帕达然又下凡,割下身上的皮肉,搓碎了撒到地上。活蹦乱跳的皮肉把千山万水铺绿,大的变树,小的成草,细细的肉筋变成青藤爬上树。从此大地一派生机,到处葱葱郁郁……树木草藤低头唤,把茶叶兄妹叫作生身的爹娘……

又过了十多万年,“开天辟地第一回,五十一对男女结成双……世代繁衍人口旺。”

这首史诗的核心在于认为茶树是万物之母、人类的始祖,其基本故事结构与汉民族的神话女娲补天相似,女娲补天是说一个人形的神战胜了自然界的灾难并创造人类,《达古达楞格莱标》说是一百零二个青年男女战胜了自然界的灾难并创造了万物与人类。所不同的是,这一百零二个青年男女(其实也就是一百零二个神)是由天上的茶树变成的,说明德昂族人已经认识了茶,茶肯定与他们的生活有关系,而且这种关系还相当密切。诗中说“五十一对男女结成双”,应该是在血缘群婚制的时期。由于不同民族社会发展并不一致,德昂族处于血缘群婚时的具体年代尚不能断定,但这首史诗毕竟告诉了我们,在茶树的原产地即我国的西南地区,人类社会尚处在原始的阶段时茶就已经被发现。(四)佛经故事类起源

自佛教传入中国后,由于佛教教义及僧侣生活的需要,就与茶结下了深缘。

中国茶的发现、培植、传播及名茶的研制等,佛门僧人立下不世之功。神农有个水晶肚,达摩眼皮变茶树,中国饮茶起源众说纷纭。

茶是达摩的眼皮。传说菩提达摩自印度东来中国,达摩祖师发誓要连续九年停止睡眠进行禅定,提高内心修为。头三年,一切恶念、邪念、杂念,对达摩都没有干扰,修行十分顺利。但后来他渐渐支持不住,一头坠入梦乡。醒来后达摩羞愤交加,痛恨自己不能持之以恒。为了表示禅修的决心和毅力,他割下自己的眼皮扔在地上,然后继续面壁修行。他的眼皮竟然长成一棵绿影婆娑、绿意盎然的树。此后的几年时间里,达摩非常清醒,修行也很顺利。但就在九年之期即将到来的最后一年,睡魔又开始入侵他的大脑。达摩不由自主地采摘了几片身旁绿树的叶子咀嚼。吃过之后立刻脑清目明,心志清楚,最终完成九年禅定的誓言。

达摩采摘的树叶即为后代的茶,这就是佛经故事中饮茶起于六祖达摩的说法。二、饮茶始期的探究

茶和其他作物一样,从发现到利用需要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当原始人群发现茶叶的医疗功效以后,对茶叶就开始注意起来。据古籍记载,茶叶最初只作为药用和食用。农牧经济初期,生产力相当低下,粮食严重不足,人们常挖取或摘取一些植物,将其与粮食混合煮熟充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