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攻势:志愿军发起第三次战役(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1 01:48:54

点击下载

作者:刘亮

出版社:蓝天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新年攻势:志愿军发起第三次战役

新年攻势:志愿军发起第三次战役试读:

前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49年10月1日成立以来,已走过了六十多年的风雨历程。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多视角、多侧面对其进行解读。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科技、社会、民生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这段时间放到整个历史长河中是短暂的,有如弹指一挥间,但它带给中国的却是极不平凡的。六十多年里神州大地经历了沧桑巨变。从开国大典到60年国庆盛典,从经济战线上的三大战役到经济总量居世界前列,从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从宜将剩勇追穷寇到建立了强大的国防军,从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双百”方针到体制改革后的文化事业欣欣向荣,从扫除文盲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新型国家,从翻身解放到实现小康社会,凡此种种,中国人民在每个领域无不留下发展的足迹,写就不朽的诗篇。

六十几年在历史的长河中犹如沧海一粟,但对身处其间的个人却是并非无足轻重的。其间究竟发生了些什么,怎样发生的,过程怎样,结果如何,非人人都清楚知道的。对此,亲身经历者或可鲜活如昨,但对后来者却可能只是一个概念,对某段历史的记忆影像或不存在或是模糊的。基于此,为了让年轻人,特别是青少年永远铭记共和国这段不朽的历史,我们推出了这套《共和国的历程》。《共和国的历程》虽为故事形式,但与戏说无关,我们是想借助通俗、富于感染力的文字记录这段历史。这套丛书汇集了在共和国历史上具有深刻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在丛书的谋篇布局上,我们尽量选取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或深具普遍意义的若干事件加以叙述,使其能反映共和国发展的全景和脉络。为了使题目的设置不至于因大而空,我们着眼于每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缘起、过程、结局、时间、地点、人物等,抓住点滴和些许小事,力求通透。

历史是复杂的,事态的发展因素也是多方面的。由于叙述者的视角、文化构成不同,对事件的认知或有不足,但这不会影响我们对整个历史事件的判断和思考,至于它能否清晰地表达出我们编辑这套书的本意,那只能交给读者去评判了。

这套丛书可谓是一部书写红色记忆的读物,它对于了解共和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时,这套丛书又是一套普及性读物,既针对重点阅读人群,也适宜在全民中推广。相信它必将在我国开展的全民阅读活动中发挥大的作用,成为装备中小学图书馆、农家书屋、社区书屋、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职工图书室、连队图书室等的重点选择对象。

编者2014年1月

一、军委决定

●毛泽东高兴地挥了挥手说:“事实证明,我们不仅可与美军交战,而且能战而胜之,看来原来的担心不必要了。”

●毛泽东用手指在地图上的“三八线”附近轻轻地抹了一下,似乎要把这条线擦去。

●毛泽东指出了此战役的必要性:“美英正在利用“三八线”在人们心中存在的旧印象,进行其政治宣传,并企图迫我停战,故我军此时越过“三八线”再打一仗,然后进行休整,是必要的……”

中朝领导北京会面

1950年12月3日晚上,在北京中南海丰泽园菊香书屋里,毛泽东会见了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日成。

参加会见的还有周恩来等人。

此时,朝鲜第二次战役胜利发展,捷报频传,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部队取得了意料之外的巨大胜利。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劳动党和金日成的请求下,由彭德怀率军赴朝参战,短短一个多月,就打了两个战役,把逼近鸭绿江边的“联合国军”打回了清川江以南,并乘胜前进,收复“三八线”以北的土地。

捷报频传之际,毛泽东舒展了眉头,他对战局的胜利发展也充满了信心。

为了明确战争的前途和结果,解决两次战役以来出现的诸多问题,中朝两国元首决定进行一次面对面的会谈。

金日成先由朝鲜到达沈阳,又同高岗一起来京与毛泽东会见。在等待金日成到来的时候,毛泽东已与周恩来就朝鲜战局的发展交换了意见。

会谈开始时,毛泽东对金日成说:“原先我一直担心两个问题,一是志愿军过江后能不能在朝鲜站住脚,经过第一次战役,这个问题解决了;二是靠现有的装备,能不能和装备现代化的美军交战,交战后能不能取得胜利。现在这个问题也解决了。”

说到这里,毛泽东高兴地挥了挥手说:

事实证明,我们不仅可与美军交战,而且能战而胜之,看来原来的担心不必要了。

满面笑容的金日成说:“我首先代表朝鲜劳动党和朝鲜人民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无私援助表示衷心地感谢!感谢你们派出了中国人民的最优秀的儿女,特别感谢你们派出功勋卓著的彭德怀将军,帮助我们打击美国侵略者。朝鲜人民将世世代代牢记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是你们,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给予了最有力的支援和帮助!”

毛泽东笑着说:“我们一家人不要说两家话。我们两党、两国人民是相互支持,相互援助。目前,战争虽未结束,但胜利已不是空中楼阁。下一步将如何办,是需要我们好好研究的。”“我也正是为了这一目的而来的。”金日成显得有些担忧。

金日成接着说:“11月30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记者招待会上宣称,在朝鲜战场不排除使用原子弹的可能。这一消息在全世界各方面引起了恐慌和严重抗议。不知毛主席对此有何看法?”

毛泽东轻蔑地笑了笑,说:“这是一种恫吓,是赤裸裸的核讹诈。不要说苏联已经掌握了核武器,杜鲁门不敢冒险打一场原子战争,就是像对付日本一样,也在朝鲜投原子弹,那杜鲁门也没有义务事先通知对方,让对方先做做准备呀!说来说去,杜鲁门这种做法的实质就是威胁与恐吓。”

毛泽东抽了一口烟,坚定地说:“那么中国共产党人会不会被杜鲁门吓住呢?不会的!今天的中国人民,已经是在先进阶级的领导下站起来了的人民,她不会再屈服任何外来的压力。”

说到这里,毛泽东凝视着金日成说:“具体到朝鲜战场嘛,既然美国敢于诉诸武力,那么中国志愿军就奉陪到底。打了一次战役,二次战役,胜利了,但还不够,还要接着打。你敢越过“三八线”北进,那我为什么不能跨过“三八线”南进?”“我完全同意毛主席的看法,应当乘胜前进。”金日成兴奋地称赞道,“中国志愿军打得很英勇,这次歼敌3.6万人,其中美军就有2.4万人,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胜利!”

这时,周恩来插话道:“斯大林同志看到二次战役的情况通报,得知我军三里所、龙源里、松骨峰阻击战的悲壮惨烈,他流泪了。他称赞这是一支伟大的军队。”

毛泽东说:“这就是中国先进阶级的军队,当她明确自己肩负的使命后,必然是一往无前的!战士们是为祖国为人民而战。靠的是一股气,一股革命的正气。我看志愿军打败美军,靠的就是这股气。美军就不行,他们钢多气少,你看呢?金日成同志!”“对,志愿军武器装备差,还是打败了美军,靠的是革命精神和无畏的气概。”金日成说,“当然,还有毛主席和彭德怀司令员的正确领导,这也是至为重要的。”

周恩来对金日成说:“关于中朝两国军队如何协调统一指挥的问题,彭德怀同志几次来电询问。我看这个问题应该尽快解决好。”“是啊,一个战场应统一将令,这样有利于作战。”高岗也赞同道,“上次我到朝鲜,彭总说,由于中朝军队指挥不统一,时常发生误会。”

毛泽东说:“这个问题要立即解决,虽是误会,也等于是犯罪。应该建立中朝军队的统一指挥部。”“是的。”金日成点头说,“关于统一指挥问题,我的意见是,中国志愿军作战经验丰富,若组成中朝联合军司令部,应由中国同志为正,朝鲜同志为副。这个意见劳动党政治局讨论过,已经同意。”“啊,那我们就当仁不让啦。”毛泽东说,“我们这方面准备推出彭德怀同志任联合军队的司令员兼政委,你们看如何?”“很好。”金日成说,“我们这方面,劳动党政治局决定让金雄同志担任副司令员,朴一禹同志为副政委。”“那好嘛!”毛泽东、周恩来连连点头。双方很快就这个问题达成了协议。

周恩来一边端起茶杯一边说:“以后,联合司令部的命令由彭、金、朴3人签署,统一战场指挥。”周恩来稍微停了一下,喝了一口茶又说,“不过,后方的动员、训练、军政、警备等事宜仍需由朝鲜政府直接管辖,联合司令部可以向后方提出要求和建议。”

高岗建议说,“铁路运输和抢修与战争关系密切,应该归联合司令部指挥。”

毛泽东说:“联合军队司令部,我看应该是有内有外,有合有分。联合军队司令部对外不公开为宜,仅对内行文用之;另外,联合军队司令部仍分两个机构:一个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一个是朝鲜人民军参谋部,合驻一处办公,便于协作、研究解决问题。”

对于这些,金日成都表示同意。

接着双方领导人又就美国总统杜鲁门和英国首相艾德礼在华盛顿的会谈进行了一番议论。

周恩来说:“杜鲁门宣布要在朝鲜战场使用核武器,这在国内外引起一片慌乱。英国工党左翼百人签名请愿,要求艾德礼首相反对美国使用原子弹,敌人的日子并非好过啊!”

毛泽东说:“是啊,英国有个香港利益问题,而绝不是对我们共产党人有什么好感。我看,美国是不会轻易放弃朝鲜的。不过,现在战场的主动权已经掌握在我们手里。”“就朝鲜战争的发展前途问题,我想听听毛主席的意见。”中国最高领导的看法和打算,这是金日成迫切关心的问题,也是他此次来京的主要目的。

毛泽东掸了掸烟灰,呷了一口茶,望着金日成说:“据我看,战争有可能迅速解决,但也可能出现意外情况,拖长时间。我们准备至少打一年,朝鲜方面也应作长期的打算,并且仍应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

金日成说:“是的,你说得对,我们是应该作长期打算,立足长期,争取短期解决。过去我们的确缺乏长期打算,只想尽快解决,缺乏克服困难的准备,对于美军在仁川登陆,也缺少必要的准备,应该记取过去的教训。”

周恩来说:“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我看朝鲜战场再不会有第二次仁川失败了。我们应该加强东西海岸的防御,特别是将来战线拉长以后,应该有备无患,随时准备反击敌人的登陆作战。”

金日成问:“假如敌人要求谈判停战,我们如何办?敌人打败了,已经放出了要求停火的空气。”

周恩来说:“敌人有可能要求停火。目前印度等13个亚非国家,正酝酿提一个议案,向联合国安理会提交,恐怕核心是先停战,而且要我们停在‘三八线’。”

毛泽东走到地图前说:“你们的分析是对的,敌人有可能要求停战。美军仁川登陆以后,大军越过‘三八线’北进,为什么不提出停战?现在战败了却要停。要停也可以,但有条件,必须承认应该撤出朝鲜,而首先撤到‘三八线’以南。最好我们不仅拿下平壤,而且拿下汉城,主要是消灭敌人,首先是全歼伪军,对促进美帝撤兵会更有力量。”

毛泽东用手指在地图上的“三八线“附近轻轻地抹了一下,似乎要把这条线擦去,然后转过身说:“美帝如承认撤兵,联合国有可能在同意中苏参加的条件下,主张全朝鲜人民在联合国监督下选举自己的政府。但美帝和蒋介石一样,诺言、协定都是不可靠的,故应从最坏的方面作准备。”

金日成说:“我很赞同您的意见,我们不应给敌人以喘息之机,要乘胜前进,拿下平壤,拿下汉城,迫使敌人从朝鲜撤兵。”“我准备立即给彭德怀同志发电,让他派一支部队向平壤前进,相机占领平壤。平壤是你们的首都,收复了这座城市政治意义大。”

毛泽东说到这里,解释道:“西线部队经过连续作战,已经很疲劳,需要休整一下,也需要补充粮草弹药。”

金日成说:“我们已就此向各地党组织发出号召,要最大限度地支援中国志愿军,尽可能快地帮助志愿军解决粮草问题,这一点请你们放心。”

关于部队的供给问题,双方又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周恩来说,他已和高岗商量过,准备在东北召开一个铁路运输会议,总结一下经验教训,一定要保障铁路畅通,建立一条炸不毁、打不烂的钢铁运输线。

毛泽东说:“只要运输问题解决好了,我们要人有人,要粮有粮,他杜鲁门愿意打多久,我们就奉陪多久!”

金日成首相感激地说:“毛主席,中国方面对我们的帮助是巨大的,朝鲜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毛泽东把手一摆说:“不要感谢,我们是战友嘛!如果要感谢,倒要谢谢杜鲁门哩,他让我们摸了美军的底,无非是个纸老虎!”

毛泽东这番风趣的话,使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中朝联合司令部成立

1950年12月初,志愿军进行乘胜追击时,与陷入“联合国军”后方的朝鲜人民军主力胜利会师,朝鲜人民军收拢回来的部队有3个军团,经过补充后恢复了战斗力。

志愿军的胜利,鼓舞了刚刚走出困境的朝鲜人民军,他们的求战情绪很高,中朝军队要正式并肩作战了。

两军作战,必须解决指挥的问题。由于指挥不统一,两次战役中都有一些教训。

在第一次战役时,彭德怀希望人民军开辟“联合国军”的后方战场。金日成表示同意,但苏联驻朝军事顾问拉佐瓦耶夫却不同意,苏联驻朝大使史蒂柯夫又认为可以。

这么个小战术问题解决起来都如此困难,更别说高度敏感的指挥权问题了。

统一指挥问题牵涉到朝中两党、两国、两军之间的关系,甚至苏联也夹杂其中。

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经反复考虑,让周恩来主持起草了毛泽东致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电,提议中、苏、朝各出一个人组成党的小组,三方联合指挥。

此时,斯大林对苏联驻朝鲜的军事顾问早就极为不满,因此考虑到苏方不宜参与指挥,同时也深为钦佩毛泽东、彭德怀的高超指挥艺术,于是复电赞成中朝两军统一指挥,并提出中国指挥员负主责的意见。

12月4日,第二次战役大胜已成定局之时,中朝军队联合司令部成立了。彭德怀任司令兼政委,邓华和人民军猛将金雄任副司令,朴一禹为副政委。金雄奔赴东线组织金雄指挥部,指挥东线人民军的3个军团,朴一禹则驻志愿军司令部负责协调。

第二次战役胜利结束后,彭德怀将新成立的中朝军队联合司令部前移到成川郡西南5公里的君子里。从第三次战役开始,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即在“联司”统一指挥下作战。

揭穿美国停战的谎言

1950年12月初,联合国秘书长赖伊和英国、印度、瑞典驻联合国代表,作为美国的探路人,不只一次地向正在联合国安理会的中国代表团试探,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停战。

自从美军在朝鲜节节败退,美国就想找从外交渠道获得停战喘息的机会,因此通过其盟国向中国放出了“探空气球”。

正在联合国出席会议的中国代表伍修权把这个情况报告了北京。

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人认真地考虑了这个问题,提出5个条件:

1、所有外国军队撤出朝鲜;

2、美国军队撤出台湾海峡和台湾岛;

3、朝鲜问题应由朝鲜人民自己解决;

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参加联合国并从联合国中逐出蒋介石的代表;

5、召开五大国外长会议准备对日和约。

采纳上述5个条件,即可召开五大国代表会议,签订停战条件。

中共中央就这5个条件征求了苏联政府的意见。斯大林表示完全同意中国这5个条件,但认为在联合国未就停止朝鲜军事行动问题产生意见之前,不宜亮出这些底牌。

1950年12月7日,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突然向中国外交部转交了一份由13个国家联合倡议的备忘录。该倡议提出,作战双方先在“三八线”停火,然后谈判和平解决朝鲜问题。

这个备忘录强调:

如果中国宣布不超过“三八线”的话,则将得到这些国家的欢迎和道义上的支持。

看完这个备忘录,毛泽东和周恩来判断,这是美国人放的“探空气球”,是个明显的空头协议。但是,要求中国不超过“三八线”的是中国共产党最注意团结的第三世界中间力量,如何处理好这个棘手的政治问题呢?

周恩来首先派外交部亚洲局局长约见印度大使馆参赞,向他提出了4个问题:

1、为什么13国不反对美国对中国、对朝鲜的侵略?

2、为什么13国不宣言从朝鲜撤退外国军队?

3、为什么在美军打过“三八线”的时候,13国不讲话?

4、为什么13国中还有菲律宾,当时菲律宾是向朝鲜出兵的国家之一?

12月12日,周恩来会见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周恩来说:

中国一向坚持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现在更希望朝鲜的军事行动能迅速停止。但是现在迅速结束战争的关键在美国,我们愿意知道美国对中、苏所提停战条件的意见。

周恩来又于12月13日将与潘尼迦的谈话情况电告伍修权、乔冠华,并指示:

你们对提出13国提案的国家应表明的立场是:停战不是骗局,是要真正能迅速结束朝鲜战事。这样就必须要美国表明它对停战条件的意见,看它是继续战争、扩大战争,还是想结束战争。

各国代表如果真想和平调处朝鲜战争,就应该像苏联代表那样提出一切外国军队从朝鲜撤退,而不是其他。

然而,中国表明的态度没有得到联合国的认可。

12月14日,第五届联合国大会在有美国投票赞成的情况下,通过了亚洲13国提案。这个提案决议成立停战3人小组,先行实现停火,然后才能考虑其他问题。

既然联合国已经通过了停火决议,中国政府不能不就停火问题表明立场。

为此,周恩来发表了郑重声明:

中国人民期望朝鲜战事能得到和平解决。我们坚持以一切外国军队撤出朝鲜,及朝鲜内政由朝鲜人民自己解决,为和平调处朝鲜问题的谈判基础,美国侵略军必须退出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必须取得联合国的合法地位;这几点不但是中国人民和朝鲜人民的合理要求,也是全世界一切进步舆论的迫切愿望。

朝鲜问题和亚洲重要问题的和平解决,离开这几点是不可能的。

中国提出的条件并不是硬要将台湾问题以及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问题与朝鲜问题联在一起,而是美国在侵略朝鲜的同时就侵略了中国的台湾,并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排除在联合国之外,打着联合国的招牌侵略朝鲜。

因此,朝鲜问题的解决必须与台湾问题及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的解决等联系在一起来考虑。但对美国来说,周恩来所提这些条件无疑是要价太高,美国无论如何是不能接受的。

外交上和战场上一样失败,美国人终于撕下了“停战”的伪装。在第五届联合国大会通过13国提案的第二天,即12月15日上午,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广播演说,宣布自12月16日起美国全国进入紧急状态。

杜鲁门宣称美国愿意谈判,但决不向“侵略”屈服,也不“姑息”苏联统治势力造成的巨大威胁。他同时宣布,美国将采取增加军火生产,扩大军队,实行工资、物价管制等战时措施。美国还扩大征兵计划,要把美国军队由250万人增加到390万人,要在一年之内把飞机、坦克的生产能力分别提高5倍和4倍以上。

为了加强西欧的军事力量,美国决定加速筹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统一指挥的军队,并任命艾森豪威尔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军队最高司令官。

不仅如此,美国国务院还发表了关于管制中国在美国资产及对中国禁运的新闻公报。

美国的这些举动只能说明,它决心在朝鲜坚持下去,并要全面遏制中华人民共和国。种种情况表明,美国的停战只是在争取喘息时间,因此,只同意寻求在“三八线”停火,反对为解决远东其他问题进行谈判。

12月22日,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针对联合国大会14日通过的决议发表声明,揭露了美国的真实意图。

声明指出:

凡是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代表参加和同意而被通过的联合国的一切重大决议,首先是有关亚洲的重大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都认为是非法的,无效的。

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及其代表不准备与上述这个非法的“三人委员会”进行任何接触。

在没有一切外国军队撤出朝鲜及朝鲜内政由朝鲜人民自己解决作基础,来讨论停战和谈判,都将是虚伪的,都将适合美国政府的意图,而不可能达到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善良愿望。

三人小组——就地停战——和平谈判——大举进攻。这一马歇尔公式对中国人民极不生疏……马歇尔将军的故技在联合国是不能重演的了。

这个“三人小组”很容易让中国领导人回忆起解放战争时期美国马歇尔主持的那个“三人小组”,中国共产党在这方面是有过沉痛教训的。

至此,美国人打出的停战牌彻底失败。新中国政府在战场和外交两个方面告诉美国,战争不是你说打就打,说停就停的;赢了就继续打,失败了就想停战的幻想是空中楼阁。

毛泽东决定乘胜突破

1950年12月4日,中国驻苏联大使王稼祥向苏联副外长葛罗米柯就朝鲜战场形势征求苏联的意见:“从政治角度看,中国军队在成功地继续进攻的情况下,是否应该越过‘三八线’?”

葛罗米柯非正式地表达了苏联方面的意见:“鉴于当前朝鲜的形势,提出‘趁热打铁’这句古老的谚语是十分恰当的。”

但是,经历了两次战役后,志愿军虽然取得了超出预想的战果,困难却也随之增长。

第二次战役结束后,志愿军减员很多,第九兵团又因冻伤严重暂时无法参战。全军汽车因空袭和事故损失,运输供应困难。

此时,朝鲜半岛已完全进入冬令时节,无论半岛南北,气候都异常寒冷。同时,志愿军向南挺进,供应线延长,再加美军飞机的狂轰滥炸,后方公路、铁路和桥梁遭受破坏严重,物资供给十分困难。

从鸭绿江向前线运送后勤物资不敢走公路,铁路也炸断了,只能靠原始的人力背送。

东线的3个军除了一线的战斗员,上到军队首长,下到唱歌跳舞的文工团员、烧水煮饭的炊事员,都动员起来往山上扛粮食。但即使如此,东线的粮食也只能满足部队暂时的需要。

在西线,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

上级给四十二军的一个班发下来一双棉鞋,战士们决定,只有站岗的人才有资格穿上这双宝贵的棉鞋。整整一个冬天过去了,这个班从鸭绿江打到“三八线”以南,而这双棉鞋竟丝毫无损,然后又被完好地移交给接防部队……

身临其境的彭德怀非常了解部队的实际情况,对冰天雪地中顽强战斗的将士们的疾苦感同身受。因此,在部队占领平壤后,12月8日13时,彭德怀、洪学智、解方经过商议后,都认为此时立即越过“三八线”并不合适,但在“三八线”以北再打一场战役并无问题。

于是,彭德怀致电毛泽东,提出下一战役的考虑:

拟在“三八线”以北数十里停止作战,让敌占“三八线”。待我充分准备,以便明年再适时歼灭敌主力。

因此,苏联驻朝大使提议一气打到南朝鲜去,受到彭德怀的反驳。彭德怀还报告说:“速胜盲目乐观情绪已在各方面生长。建议我军目前仍采取稳进。”

但是,从当时战场形势看,志愿军参战仅仅两个月就把美军打得一溃千里,中国人民和朝鲜人民以及民主阵营的士气大大高涨。民主阵营内部,无论斯大林还是金日成都不希望看到志愿军就此停止。

虽然有许多实际困难,但这时志愿军的作战正处于一帆风顺的形势下。部队如果停止于“三八线”以北进行休整,则正是美国所希望的。

因此,毛泽东从全局的高度思考,决心越过“三八线”再打一仗。他在给彭德怀的电报中指出了此战役的必要性:

你对敌情估计是正确的……

美英正在利用“三八线”在人们心中存在的旧印象,进行其政治宣传,并企图迫我停战,故我军此时越过“三八线”再打一仗,然后进行休整,是必要的……

接到毛泽东的电报,彭德怀虽然觉得这样困难很多,但作为久经考验的军事家,他深知战争必须服从政治。因此,他开始就第三次战役进行部署。

出于对战争前途的责任心,彭德怀依然坚持抗美援朝战争必须坚持打长期的原则。他深知这两次战役之所以取得了胜利,并非志愿军在军力上占有优势,而是美国人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第一次战役尤其如此。要想凭借志愿军现有的装备打败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志愿军只能与“联合国军”打消耗战。

因此,彭德怀向毛泽东转发了志愿军副司令员邓华给自己的信。

邓华在第二次战役期间因翻车负伤,志愿军司令部决定让他回国治疗。

他临行前致信彭德怀,对战争形势的发展提出3个可能:

一是敌被迫谈判求和,二是被迫撤出朝鲜,三是安上桥头堡一个,即大丘、釜山或两个,即汉城、仁川。

如我能歼灭比上一战役更多的美军,则可能出现第一、二个可能,否则为第三个可能。根据情况看来,第三个可能性大……假如打成第三种局面,我意作较长期打算。保留小部,两三个军,配合人民军并撑他们的腰,广泛开展游击战,去纠缠疲惫和消耗敌人……

22日,毛泽东回电指出:

战争仍然要做长期打算,要估计到今后许多困难情况。要知道不经过严重的斗争,不歼灭伪军全部至少是其大部,不再歼灭美英军至少四五万人,朝鲜问题是不能解决的,速胜的观点是有害的。

同时考虑到为以后作战有利于歼灭“联合国军”,不使“联合国军”过于集中,毛泽东还提出,不但人民军第二、第五军团现不要深入“三八线”以南,而且在第三次战役后,志愿军和人民军全部应后撤几十公里进行休整。

毛泽东还建议将越过“三八线”的战役提前到第二年的1月,防止休整时间过长,引起资本主义和民主阵线各国对志愿军意图的无端揣测,如果能于1月上半月打一个胜仗,争取歼灭南朝鲜几个师及美军一部,在政治上则能带来较正面的影响。

毛泽东最后还给彭德怀带来一个好消息,斯大林认为志愿军的领导完全正确,也了解朝鲜作战中的困难,主动提议给前线增加汽车2000辆!

彭德怀进行战役部署

1950年12月13日,毛泽东致电彭德怀,要求志愿军克服和忍受一切困难,协同朝鲜人民军打过“三八线”。

毛泽东指出:

目前美、英各国正要求我军停止于“三八线”以北,以利其整军再战。因此,我军必须越过“三八线”。如到“三八线”以北即停止,将给我政治上以很大的不利。

根据毛泽东的这个指示,彭德怀决心集中志愿军6个军实施进攻,在人民军3个军团的协同下,突破“联合国军”的“三八线”既设阵地防线,寻机歼灭“联合国军”,然后再进行休整,准备春季攻势。

12月26日,美国陆军副参谋长李奇微接任因车祸丧命的沃克中将,出任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他一上任就表示一旦实力允许便立即恢复攻势。

李奇微第一次出现在记者面前时,所有的人都被他的穿着吓了一跳。只见他上衣外面套了一件马甲,脖子上吊着两个黑糊糊的东西晃来晃去。走近了一看,居然是两颗美式甜瓜形手雷。

美国记者把这当成是李奇微在朝鲜的注册商标而大作宣传,这使得有人说李奇微在哗众取宠。

李奇微听了勃然大怒,反驳说:“他妈的,这是战场!”

然而,李奇微到了朝鲜第一件要做的事是收拾残局,建立防线。

12月29日,美国军事最高指挥机关参谋长联席会议电令“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

以保存“联合国军”力量为主,进行逐次防御作战。

12月31日,李奇微命令其部队防卫一条从临津江到“三八线”的总战线,如被迫放弃阵地,则有秩序地按照调整线实施后撤。为此,“联合国军”在横贯朝鲜半岛250公里正面和60余公里纵深内,组成两道基本防线:

第一道西起临津江口,经汶山里沿“三八线”至东海岸的襄阳;第二道西起高阳,经议政府、加平、春川、自隐里至东海岸的冬德里。此外,在第二道防线至北纬三十七度线之间,还准备了三道机动防线。

其部署特点是:置南朝鲜军于第一线,美、英军于第二线,并大部集结于汉城周围及汉江南北地区之交通要道上。能守则守,不能守则随时准备撤退。

根据“联合国军”转入防御后战线缩短、兵力集中的情况,彭德怀确定此次作战采取“稳进”的方针。他决定,首先集中兵力歼灭临津江东岸迄北汉江西岸地区第一线南朝鲜军,如发展顺利即择机占领汉城,如发展不顺利即适时收兵。

此时,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第一线部队有31万余人,彭德怀对一线部队进行了如下部署:

以志愿军第三十八、第三十九、第四十、第五十军并加强炮兵6个团组成志愿军右纵队,由志愿军副司令员韩先楚指挥,在高浪浦里至永平地段突破,向东豆川、汉城方向实施主要突击,并分别从两翼向七峰山、仙岩里迂回,断南朝鲜军退路,歼灭当面南朝鲜军第六、第一师,得手后向议政府方向发展胜利。

以志愿军第四十二、第六十六军并加强炮兵一个团组成志愿军左纵队,由第四十二军军长吴瑞林、政治委员周彪指挥,在永平至马坪里地段突破,分别向中板里、济宁里方向实施突击,以主力歼灭南朝鲜军第二师一部,得手后向加平、清平里方向扩张战果,切断汉城、春川间的交通。

另以一个师向春川以北佯攻,牵制南朝鲜军第五师,策应人民军第二、第五军团南进。

人民军第一军团主力于东场里以东向汶山方向佯攻,配合志愿军右纵队作战,并保障其右翼安全。

第二军团、第五军团一个师,于战役发起前越过“三八线”,在洪川东南隐蔽集结,准备配合正面进攻。

第五军团主力和第二军团两个团由杨口、麟蹄间突入,向洪川方向进攻,配合志愿军左纵队作战。

为达成战役的突然性,志愿军各部队从180公里外向作战地区隐蔽开进,主力在战役发起前一周开始秘密占领进攻出发阵地。同时,将战役发起时间选在1950年元旦。

二、胜利突破

●周恩来说:“不要紧,我们在国内受点累,算不了什么。志愿军在前线很艰苦,要把炒面做好送给他们当干粮,支援他们打胜仗啊。”

●夜空霎时间被渲染得通红,冰雹一样的炮弹倾泻而下,阵地顷刻间被炸得山崩地裂,汉江防线笼罩在一片挟裹着利刃的烟火之中。

●两个人爬到地堡边上,白云祥掏出两颗手榴弹,拉火后,说了声:“见鬼去吧!”就塞进了地堡里。“轰、轰”两声巨响后,地堡被炸毁了。

召开生活保障会议

接到彭德怀向前线开进的命令后,志愿军6个军冒着漫天大雪,急促地向战役即将发起的位置日夜兼程地行进。在没有机械化运输的情况下,中国士兵的两条腿要赶在战役指定的发起时间前到达战场。

第三次战役就要打响了。彭德怀这时仍想着中国士兵们的肚子问题。

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中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

毛泽东知道在朝鲜打仗的士兵们生活很苦,就给负责前线供应的高岗下了“让志愿军吃好面”的命令。

结果,高岗把毛泽东用湖南话下达的命令听成了“让志愿军吃炒面”,于是,志愿军就整天吃炒面了。

炒面虽然维系着志愿军士兵生命的最低需求,但同时,因为它缺少人体所必需的多种维生素而导致士兵们患上了维生素缺乏症。

因为志愿军后勤装备的限制,加上美军飞机的不间断轰炸,志愿军白天不敢生火做饭,而炒熟的面经过长时间运输却不会变质,士兵也携带方面,食用简单,同时能够大批量供应。

因此,炒面无意中成为志愿军在巨大规模的战争中所发明的一种野战口粮。

炒面的成分是70%的小麦粉,混合30%的玉米粉或大豆粉、高粱粉,炒熟后加入0.5%的食盐。

第一次战役刚结束的时候,东北军区后勤部根据前线的要求,提出了“以炒面为主,制备熟食,酌量提高供给标准”的建议,并且将炒面的样品送到了志愿军前线指挥部。

彭德怀亲自尝了炒面的样品之后说:“送来的干粮样子,磨成面放盐好。炒时要先洗一下,要大量前送。”

但是,如果让前线的每一名志愿军官兵都吃上炒面,那么所需要的炒面数量是惊人的。即使按照每人每月规定数量的三分之一供应,这个数字也已经达到1482万斤,而中国的整个东北地区即使尽最大的努力也只能供应出1000万斤。

为此,东北人民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执行炒面任务的几项规定》。《规定》把制作炒面的任务向党、政、军、民各阶层层层分配,下达各单位每天制作炒面的数量。

在第二次战役即将开始的时候,即1950年12月18日,中共东北局又召开了一个专门会议,参加的人员包括东北地区的党、政、军各方面的负责人,政务院总理周恩来特地从北京赶来参加。会议的名称定为“炒面煮肉会议”。“炒面煮肉会议”部署了在一个月之内制作650万斤炒面和52万斤熟肉的任务。

由于需要量巨大,而且要短时间内准备好,东北军区后勤部就是全力以赴也赶不及。东北人民政府动员了一切力量,但最多也只能解决50万斤,因此存在很大的缺口。

周恩来知道后,立即指示政务院向东北、华北、中南各省布置任务,发动群众炒面。

在1950年初冬天的瑞雪中,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个奇特的大规模的群众运动:男女老少齐动手,家家户户做炒面,昼夜不息。炒面特有的香味飘散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

周恩来也抽出时间亲自炒面。他的右臂曾经负伤,炒面时只能靠左臂用力,脸上的汗珠直往下掉。

一个女同志上前抢周恩来手中的铲子,说“总理,不要累坏了身子。”

周恩来说:“不要紧,我们在国内受点累,算不了什么。志愿军在前线很艰苦,要把炒面做好送给他们当干粮,支援他们打胜仗啊。”

在周恩来的亲自关心和指示下,国内仅用20多天时间,第一批200多万公斤炒面就送到了志愿军战士的手中。

志愿军加紧战前准备

当炒面、猪肉的香气在国内各地飘溢时,已经连续打了两个大战役的志愿军,为了保证第三战役取得胜利,也抓紧时间进行休整,大力补充兵员和粮弹。

为了增强志愿军兵力,中央军委决定由杨得志任司令员、李志民任政治委员的十九兵团加紧入朝参战,争取在1951年3月前到达朝鲜前线。同时决定,在朝鲜部队除了准备用动员的新兵进行补充外,另外从国内部队中动员8万名老兵进行补充,以保持和恢复前线部队的战斗力。

第二次战役中,志愿军后勤保障能力弱的缺点暴露无遗。为了在现有条件下弥补这个缺点,中央军委决定将原有的9个大兵站增加到11个,并实行了定向供应的体制;另外,增调铁道兵直属独立团、直属桥梁团入朝,与铁道兵第一师共同修复京义线铁路定州到孟中里段和满浦线熙川到价川端铁路。同时,还增调了工兵第五、第八团入朝,加紧抢修新占领区的公路和桥梁。

为了加强后勤工作,东北军区决定由军区副政委李富春主管后勤工作。为保证第三战役作战需要,东北军区后勤部对分部的设置做了调整,供应线向前延伸,第一分部从熙川延伸到球场,供应线向德川、成川、江东、三登、顺川延伸,担负对第三十八、四十二、六十六军的供应;第三分部的供应线从温井向定州、安州、永柔延伸,担负对第三十九、五十、四十和志愿军炮兵的供应,第二、第四分部仍保证对第九兵团的供应。

另外,中央军委总后勤部从北京和天津抽调246辆汽车保证前方运输。与此同时,从苏联订购了2000辆汽车,这些汽车全部立即用于支援志愿军改善后勤运输,志愿军每个军都可以增加30辆。

前方的志愿军也积极行动起来,大力组织就地借粮。

为解决粮食困难,弥补运输补给的不足,志愿军与朝鲜政府商定,在当地政府的协助下,在平壤以东、以南“三八线”以北地区就地筹粮。

志愿军司令部划定区域,规定了具体的就地筹粮办法,要求军师团各级指定政治部主任或副政委一人,专门担任领导筹借粮食和掌握政策,各级政治机关抽调干部,并抽调一部分部队干部,加上后勤干部与朝鲜联络员等,组成若干筹粮队,作为一项战斗任务完成筹粮工作。

只要借得朝鲜地方政府或朝鲜群众个人的粮食,都留给盖有公章的借粮证,日后统一由中国政府偿还。

这样,经过一番努力,西线6个军筹粮2万吨,东线第九兵团筹粮1万吨。到战役发起前,志愿军共筹借到粮食3万吨,基本满足了志愿军第三次战役的所需,解决了燃眉之急。

在完成兵员粮弹补充、改善后勤运输保障的同时,中朝部队加紧进行临战准备。针对此次作战是由运动歼灭“联合国军”转为向具有防御准备的“联合国军”的进攻战的特点,各军根据志愿军总部的要求,重点进行了强渡江河、突破作战的准备,制定了突破和向纵深发展的作战计划,及其相应的炮兵支援计划,准备了大量爆破筒、炸药包等爆破器材。

各军师团都按照任务区派出了侦察队,实施战前侦察,掌握了“联合国军”部署和纵深地形情况。在山野密林中,志愿军战士们还进行了打坦克、打碉堡、爆破铁丝网、登梯子、山地进攻等训练。

朝鲜冬季非常寒冷,志愿军后勤部门想了很多办法保障部队,尽量让部队能吃上热饭,睡上热炕,以保持恢复体力。

1950年12月25日,彭德怀、朴一禹、洪学智商定,第三次战役的发起时间为12月31日17时。

12月16日,志愿军前进到平壤、阳德、谷山地区,稍事准备后,于18日开始按照预定的部署向前开进,27日隐蔽前出到进攻位置。

中朝各军开进到进攻位置后,立即开始了临战前的侦察和强度江河、突破作战等各种准备。为了保证指挥和联络,军与军都架设了有线电话。

至12月28日,各军的准备工作基本完成,只等战役发起时刻的到来。

志愿军夜探临津江

在战役发起前,各军都对各自负责突破的江段进行了侦察。

这天,三十九军一一六师师长带着担任尖刀的三四七团团长李刚和三四六团团长吴宝光正在前沿看地形,10多个朝鲜老百姓模样的人向他们走来。

3个人发现这些朝鲜老百姓探头探脑的样子很奇怪,很可能是对岸南朝鲜军的侦察兵。立即派部队上去拦截。

三四七团四连当即用火力封锁了江边,两个排从两翼包围了南朝鲜军侦察兵,击毙7人,俘虏3人,其余的人拼命向渡江点跑去。

这些家伙到了江边,对岸的南朝鲜军以为是志愿军小分队要过江,就用机枪猛烈射击,封锁了渡江点。结果这些南朝鲜的侦察兵一个也没能活着回去。

在南朝鲜侦察兵的身上,志愿军发现了一份侦察计划图,上面标明了江面冰层结冻的情况。

战士张国汉奉命前去探冰。他带上一支短枪,悄无声息地爬上冰面,一边爬一边用手里的棍子敲击冰面,试探冰冻结的情况。

冷风从冰面上卷起雪沫从领口灌进衣服里,张国汉觉得浑身都快冻透了。但他心里却很高兴,天越冷,冰就冻得越结实,这样部队才好突破。

当张国汉爬到江心的位置时,他突然觉得冰面似乎动了起来,冰面下还传来“嘎嘎”的响声。冰要裂开了吗?张国汉有些紧张了。但趴着不动好一会儿也不见动静,他明白了,这是冰面的自然开裂。他站起来,松鼠一样地乱蹦乱跳,用身体试探冰的承受能力,感觉很安全!

张国汉还是不放心,又向左右走了30多米,还是没问题。这下他彻底放心了。要往回走的时候,他看了一眼江对岸。那里黑漆漆的,断断续续的灯火闪着光芒,南朝鲜军夜晚值班的机枪在盲射,曳光弹拖着红色的弹道一串串地飞到江中。

张国汉突然产生了一个念头,想去看看大家一直念叨的“三八线”到底是个啥模样!于是,他趴在冰面上,向江南岸爬去。

张国汉真的爬上了南岸。他爬过雷区,一直爬到一座山崖下。头顶上不断有南朝鲜军打枪,还有人叽里哇啦地说话,张国汉甚至听到了电台滴滴答答的声音。

张国汉趴在地上,转动脑袋看着他所在的“三八线”,这实在没什么特别的!他不禁有些失望,但转念一想,老子是第一个突破临津江的人!心里不禁高兴的直蹦。

三十八军的尖刀营营长曹玉海亲自到冰面上爬了几个来回,最后确定了一座陡峭的山崖作为突破目标。他认为,越是南朝鲜军想不到的地方,越是薄弱的地方,对我们来说就越安全。

四十军一一九师三五五团团长李冠智是个非常严肃的人,他从来不允许部下的嘴里出现“大概”、“也许”这类含糊的字眼。他要求一个叫石绍清的士兵去探冰。

石绍清天黑时出发,不到20时就回来了。他换好衣服就跑到团长那里报告说,江心大约有5米的江面还没封冻。他还说自己下了水,“脚一沾水,我的天!凉得我倒吸了好几口气!坐在冰上往水里一出溜,水一下子就没到了肚脐眼儿,那个冷!激得我简直喘不过气来!江底的石头很滑,水流很急,我差点没栽到水里。冰块像刀子一样割大腿,一会儿就不知道疼了!”

石绍清卷起棉裤,露出已经冻得发青的腿,上面横七竖八地布满了血口子。

第二天,李团长发现江心原来的那道黑线没有了,也许江心已经封冻。为了探明情况,他又派石绍清去探冰。

天黑时,石绍清带上一根结实的木棍,披上一条白被单出发了。接近江心的时候,他开始爬行,一直爬到了江心。果然,那里已经冻上了。

石绍清用木棍敲打冰面,看看有没有开裂的地方。后来,他索性站起来,在冰面上踩来踩去,完全忘记了对岸的南朝鲜军。

一颗炮弹怪叫着穿破空气呼啸而至,石绍清赶紧卧倒。炮弹在离他10米远的地方爆炸,激起的冰块飞起来砸到石绍清身上,疼得石绍清差点喊出来。但他没有往回跑,而是朝着炮弹炸出的冰窟窿爬了过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