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坛典故(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1 03:08:08

点击下载

作者:李慕南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艺坛典故

艺坛典故试读:

编写说明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近5000年之久,从公元前841年开始,有文献可考的编年史从未间断,至今已近3000年,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是绝无仅有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历史始终传承有序,从未中断。

中国人的文化是崇尚和平的文化,奉行中庸的理想人格。在多种文化相汇时,善于融合,不偏颇、不怨尤,尚调和、主平衡,使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中国文化如百川之海,浩淼无垠。《中国文化史》叙述中国从史前到现在的国土开辟、民族形成、社会进化、经济文化发展、政治演变的不平凡的历程。

为了全面展现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本书用了近1200万字、8卷68分册的洋洋篇幅来记述。

政治卷:分为历代帝王、王朝更替、历代名臣、权臣末路、宫廷政治、后宫政治、政治事件、千古奇案等8分册来阐述政治斗争的复杂性。

军事卷:分为军事统帅、兵书通览、著名战役、军事思想、军事制度、军事谋略、军事工程、军事间谍等8分册来演绎古代军事文化的发展和军事斗争的残酷。

文学卷:分为神话传说、历代诗歌、历代词赋、历代小说、历代散文、文学名著、文学名家、民间文学等8分册来展现中国文学形式的丰富多彩与辉煌成就。

艺术卷:分为书法与篆刻艺术、绘画艺术、建筑艺术、雕塑艺术、音乐艺术、舞蹈艺术、戏曲艺术、民间艺术、工艺美术、艺坛典故等10分册来描绘古代绚烂多彩的艺术殿堂。

科技卷:分为古代生物与医学、古代数学与物理学、古代天文历法、古代地理与农学、古代化学、古代发明与发现、历代科技、科学名家等8分册来展示古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巨大成就。

民俗卷:分为传统节日、婚育习俗、服饰文化、饮食文化、信仰文化、诞辰与丧葬习俗、民居民俗、游艺文化、中华武术、风水与巫术等10分册来表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

社会卷:分为商业贸易、社会经济、农业制度、古代教育、古代民族史、思想文化、千秋教化、典章制度等8分册来解读古代社会生活的形成、演变与发展过程。

历史卷:分为历史典籍、中外关系、历代律令、历代官制、历代宦官、历代状元、历史掌故、历史之谜等8分册来揭示古代历史长河角落中最为隐秘的部分。

为了摒弃传统历史教科书条条框框式的说教,增加直观性、可读性、趣味性,本丛书分门别类采用辞条的形式,并辅之以大量丰富、精美的插图,以立体的方式再现中国文化的宏伟历史画卷。

由于丛书篇幅宏大、编写时间又较为仓促,书中难免存在各种疏虞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悉心指正。本书编委会

一、画家轶事

敬君画妻

战国时,齐国国势强盛,经济繁荣,统治者生活腐化。相传齐王起九重台,招揽国中能作画的人来台中作画,每天发给工钱。齐国有一位狂徒敬君,善画,因家境贫寒,为了赚钱而前去应招,被选中。敬君在台中作画,很长时间不能回家,他非常想念漂亮的妻子,就画了妻子的肖像,放在自己身边,日观夜思,对之喜笑。旁边见到的人将此事报告给齐王。齐王把敬君召来,问明原因。敬君回答说:“我的妻子长得非常漂亮,离家日子长了,我就时常想念她,便默画了她的肖像,以抚慰生离之苦。我不知道大王为什么追问这件事。”齐王听后便设酒宴款待敬君,十分快乐。酒兴正浓之际,齐王对敬君说:“国中献到宫廷的女子没有好看的,你的妻子漂亮,我想让你把妻子献给寡人,你若答应,我赏赐一百万钱,若不答应,我就杀了你。”敬君惶恐万状,不敢不答应,急忙把妻子召来,献给了齐王。原想画妻子肖像以慰离心,没想到会招来横祸。

毛延寿丑化王昭君

前汉元帝刘昄(前76~前33)后宫绝代佳人王昭君(名王嫱)出塞与匈奴和亲,一直传为美谈,千古传颂。她对增进汉族与匈奴族的文化交流,促进汉、匈间和睦相处,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对她个人而言,无疑是一种牺牲。元帝后宫美人很多,为什么偏偏选中了她?其中有一段令人心酸的传说。

据西晋葛洪(248~364)《西京杂记》记载,汉元帝后宫嫔妃很多,得以亲幸者只是少数,大多数长相不得而知,为了了解更多的宫中美人,就命画工遍画后宫嫔妃形象,以便元帝按图召幸之。诸宫人为了能应召,纷纷贿赂画工,希望把自己画得年轻貌美,有的甚至不惜重金贿赂,出钱多者十万,少者五万。唯独王嫱不肯贿赂画工,因此,她的相貌被画得很丑。期间恰逢匈奴派使者入朝求美人为阏氏(音烟之,相当于汉族皇宫内的后妃),汉元帝按图命王嫱出塞应匈奴之请。临行前,元帝召见王嫱,结果发现王嫱不仅善于应对,举止娴雅,而且美貌亦为后宫第一。元帝感到十分后悔。但是,名籍已定,不能失信于外邦,只好忍痛让王嫱出塞了。西晋时因避讳司马昭之名,改昭为明,又因昭君后来做了匈奴的阏氏,改称明妃。

事后,匈奴单于非常满意,但汉元帝却耿耿于怀,下令追查此事,得知因王昭君不肯贿赂画工,才被画丑,造成不可弥补的遗憾。遂首先查问直接的肇事者毛延寿。毛因善画肖像,已先后受贿巨万。同案中还牵扯到安陵人陈敞、新丰刘白、龚宽,下度阳望,此外还有樊育,他们与毛同供职于宫廷,也都程度不等地受贿。查实真相之后,元帝下令将他们全部弃市,没收家财。从此,京师画工便很少了。此事,晋以后广为流传,真实可靠程度如何,不得而知。

赵岐墓中自画像

中国两汉时代,由于社会相对安定,经济发展较快,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统治者很重视美术的教化作用,图绘功臣之举,终汉世而不辍。画像之风,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高潮。生前把自己的肖像画到墓室墙壁上,是汉代人的一大创举。据《后汉书·赵岐传》记载,东汉赵岐,字分卿,京兆(今西安)长陵人,多才多艺,善书画。晚年在郢城(今湖北江陵)为自己修了一座坟墓,亲自在墓中画壁画,画春秋时期的子产、季札、晏婴、叔向四人居宾位,把自己的像画在正中,居主位,各题赞词于像旁。死前给儿子留下遗嘱:“我死之日,墓中聚沙为床,布簟白衣,散发其上,覆以单被,即日便下,下讫便掩。”此举前所未闻,表明他反对厚葬,视死为自然现象,心胸豁达。

艺术家为官

在中国古代,艺术家属于俳优或工匠行列,社会地位是比较低的。但当书画步入上流社会以后,艺人的地位逐渐提高,艺术家可以做官就是突出的例证。据笔者所知,艺术家充官始于东汉中期。史书载,东汉和帝永元十三年(101)正月丁丑,“和帝幸东观,览书林、阅篇籍,博选术艺之士以充其官。”此后,至灵帝光和元年(178)创立“鸿都门学”,将表演、写作、书画等艺术课程正式列入最高学府必修课,有的还靠艺术才能做了官。蔡邕、阳俅等大臣上书反对,认为这些雕虫小技不配登大雅之堂,而搞艺术的“无行趣艺之徒”更不配步入官宦行列。但因灵帝痴迷艺术,他们的反对无济于事。

艺术家可以做官,说明艺术得到了社会承认和重视,艺术和艺术家的社会地位提高了。汉代开始,艺术飞快发展,与此不无关系。唐宋时代,除个别例外,艺术家均不得为官,但因艺术已商品化,书画润笔不菲,同样可以推动艺术发展。元代又有所不同,画工可以做官,如刘元、何澄、王振鹏等,他们或因有高超技艺,或因向朝廷献画,而被授以官职。明清两代,艺术家地位再度下跌,除文学之士外,一般艺人是不能做官的。

戴逵父子雕塑

戴逵(?~396),子安道,谯郡垤(今安徽亳县)人,后移家会稽剡县(今浙江嵊县)。聪明博学,好谈论,善属文,能鼓琴,工书画,精雕塑,堪称艺术全才。其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还是在雕塑方面。据记载,戴逵是中国美术史上最早用夹苎胎制作佛像的雕塑家。而且制作精致,有若至真。一次他制作无量寿佛和胁侍菩萨像,“研思致妙,精锐定制,潜于帷中,密听众论,所闻褒贬,辄加详改。”就这样,“委心积虑,三年方成。”其水平之高,前所未有。塑像之外,还能木雕像和铜铸像。唐末,戴逵制作的丈六无量寿佛供奉在越州嘉祥寺。铜铸一佛二菩萨像,供奉在洛阳白马寺。

其子戴霤,亦精雕塑。一次,南朝宋太子铸丈六金(铜)像于瓦棺寺,像成而恨面瘦。太子不知所措。乃迎霤问之,回答说,非面瘦,乃肩胛肥也,当即令减肩胛,像乃相称。后代评价:“二戴像制,历代独步。”可惜他们的作品都没有流传至今。

晋明帝画佛像

东晋明帝司马绍(299~325),元帝司马睿长子,即位时年24岁,在位4年,享年27岁。佛教自西汉末传人中华大地,至东晋时已有数百年的历史,逐渐深入人心。此时,皇帝带头提倡佛教,甚至亲手画佛像,对佛教及佛教艺术的发展,无疑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晋明帝司马绍是突出的一位。

晋明帝善画佛像之事,《晋书·明帝纪》未录一字。此事是由其子司马衍(321~342)即位后(是为成帝),大臣们在辩论要不要为“乐贤堂”作颂时披露的。事情是这样的:成帝继位后,一次在前殿遣使拜太傅、太尉、司空,首破祖宗“非祭祀燕飨则无设乐之制”的成规,临轩作乐。彭城王司马宏上言,说“乐贤堂”有明帝手画佛像,经历寇难,而此堂犹存,陛下应该发布诏令,命史官们颂扬之。成帝让在场的大臣们讨论。秘书监蔡谟曰:崇信佛教,是夷狄之俗,非中国经典所确认的。先帝(即明帝)胸怀博大,量同天地,多才多艺,万几余暇临时画此佛像。但我从没有听说先帝雅好佛道。在社会动乱,盗贼猖獗,王都被毁之际,而“乐贤堂”块然独存,这是神灵保佑的象征。然而佛像并不是我大晋盛德的形象,更不是优先歌颂的对象。如果是个人对此事加以颂扬,是可以允许的。今欲皇帝发布命令,敕史官,上颂扬先帝好佛之志,下为夷狄作一像之颂,于我大晋义礼是相悖的。成帝听蔡谟一席话,觉得颇有道理,于是否定了彭城王的建议。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五“晋明帝”也是根据《晋书》加以介绍的:“晋明帝司马绍,善书画,有鉴识,最善画佛像。”同时还记载了他见过的明帝所画的《毛诗图》、《豳诗七月图》、《列女图》、《杂鸟兽图》、《游清池图》、《息徒兰圃图》、《杂异鸟图》、《洛神赋图》、《游猎图》、《东王公、西王母图》、《洛中贵戚图》、《穆王宴瑶池图》、《汉武回中图》、《瀛州神图》、《人物风土图》、《禹会涂山》、《殷汤伐桀图》等。可靠程度如何,不得而知。

画像钉心

中国古代,人们往往把画像或雕像看作是有生命的。新庙落成,雕塑佛像或画壁画,艺术家常常在看热闹的人群中搜寻形象,吸收到艺术创作中。相信迷信的人家,因此劝阻自己的家人去看热闹,怕家人的灵魂被艺术家摄去。此风始于何时,已难以稽考。从流传至今的文献看,南北朝时比较盛行。更有甚者,有人以为对某某雕像或画像“施刑”,如针扎、敲砸、诅咒等等,会置某某于死地。据《晋书·顾恺之传》记载,顾恺之非常喜欢邻居的一美女,调戏未成,他就在自家墙壁上画了这位美女的形象,“以棘针钉其心”,此女遂患心痛病。顾云他能医此病,趁机再次向邻家女表示好感,此女被迫从之,顾偷偷撤去画像的棘针,美女心痛病果然痊愈。故事纯属无稽之谈,编此类故事的人,只是想突出顾恺之绘画技术高超而已。当然,顾恺之也可能生前真的搞过类似的小把戏,因为从《晋书·顾恺之传》记载来看,顾的思想来源是博杂的,既有佛教的,也有道教的,还有儒家的、玄学的。顾恺之信奉“天师道”,而天师道属于民间的带有巫术性质的道教,天师道经常搞一些“捉神弄鬼”的把戏,以惑众。顾恺之“尤信小术,以为求之必得”。顾恺之搞点类似的“小术”,故弄玄虚,抬高自己绘画的身价,是完全可能的。比如晋兴宁中(363年前后),京师(即今南京)初置“瓦棺寺”,僧众设会,请朝野施舍赞助,凡舍钱者没有超过十万的。轮到顾恺之,他答应资助百万。人们以为他是在吹牛,因为他的清贫是人人皆知的。顾恺之请人在瓦棺寺备一墙壁,遂闭户断绝一切往来一个多月,画了一躯维摩诘,故意不画眼珠,对寺僧说第一日来参观的请施十万,第二日五万,三日以后多少不限。结果打开寺门,形象光照一寺,参观的施舍的蜂拥填咽,“俄而得百万钱。”后一个故事,大概是可信的,因为从南北朝至唐代,记载类似故事的不止一家。瓦棺寺内供奉着由狮子国(今斯里兰卡)贡献的玉佛像、戴逵手制的五佛像、顾恺之画的维摩像,时称“三绝”。唐睿宗时的黄元之《润州江宁县瓦棺寺维摩诘画像碑》对顾恺之及其所画维摩诘极力赞颂:“目若将视,眉如忽颦,口无言而似言,鬓不动而疑动。岂丹青之所叹,咏相好之有灵哉!顶礼者肃如在之心,瞻仰者发皈依之念。”

画能通神

画能通神,是形容某位画家技艺高超,作品生动感人。画龙点睛的故事便是突出的一例。相传南朝梁代画家张僧繇在金陵(今南京)安乐寺庙壁画了四条龙,画完后均不点眼睛,人问其故,答曰点睛则飞去。众人以为这话既狂妄又荒诞,故请点之,张无奈,先点了两条龙的眼睛,顷刻雷电大作,二龙乘云飞去;两只未点眼睛的龙尚在。又据《法苑珠林》记载,唐初法聚寺保留有张僧繇画的地藏菩萨,该像时常放光,乍出乍没。有人照此像临摹,临摹像同样放光,京城内外道俗者供养并皆放光。时人不解,便认为是“佛力不可测”。我们今天估计,可能是画家画这尊形象时使用了发光的颜料所致。又据唐刘禹锡记载,张僧繇画过两个天竺高僧像,原为一件,后被分割成两件,唐陆坚先得一件,梦中另一像告诉陆我在何人手中,陆照梦中线索,果然得到了另一件,得以完璧。此后二画几易买主,直至唐末,有一件珍藏在刘长卿手中,他详细记载了流传经过。故事的可靠程度值得怀疑,可能是收藏者为了神化自己的藏品,故弄玄虚,抬高身价。

画龙点睛的故事一直流传到今天,其涵义已大大拓展了,今天人们除了对艺术家在作品关键处点化生神,形容为“画龙点睛”外,对某人指出工作中的要害处,也称之为“画龙点睛”。

画家张僧繇,吴中人,深得梁武帝宠信,天监中(503~519)为武陵王国侍郎,直秘阁,历任右军将军、吴兴太守。武帝崇饰佛寺,多命僧繇画之。其所画龙的稿本,一直被收藏在秘阁。侯景之乱后毁失。他不仅是画龙著名,还是肖像画名手。武帝的儿子们分封在外为王,想念他们又不得见,就派张分别到各王府当场画下诸王肖像,献给武帝,形象形神兼备,对之如面。僧繇一生勤奋作画,笔耕不辍。所画形象万类皆妙,诡形殊状,千变万化。被唐代著名美术史论家张彦远推崇为与顾恺之、陆探微、吴道子齐名的四大画家之一。“思若泉涌,取资天造,笔才一二,像已应焉。”表明他创作旺盛,形象自然,用笔简洁,笔少神完。被视为“疏体”的代表。

耻作画师

在封建时代,官僚、文人有时为装点风雅或为某种目的,也画画,但他们极力与画工拉开距离,因为他们看不起身在底层的画工。如北齐颜之推就认为,如果“名士”与诸工巧杂处,一起画壁画,是一种耻辱。认为掉了身价,丢了面子。再如唐初画家阎立本(?~673),一直在李世民身边供职,官至工部尚书,高宗时,官至右相。李世民做皇帝后,阎经常以画为当时的政治服务,曾创作《凌烟阁功臣图》、《秦府十八学士图》、《步辇图》等反映唐朝重大政治事件的作品。有一次,唐太宗与侍臣泛游春苑,池中有奇鸟随波容与,太宗爱玩不已,召侍臣赋诗歌咏之,同时召来阎立本,用彩笔画下这动人的一幕,阁内侍臣闻圣旨下,便传呼“画师阎立本”。当时阎已做了主爵郎中,闻诏奔走汗流,俯伏池侧,铺绢于地,手挥彩笔描绘池中水鸟,他再看看周围的侍官都坐在那里欣赏他作画,心里感到非常惭愧,觉得无地自容。回到家中对孩子说,我自幼好读书作诗,今日却以善画见知朝廷,经常以这低贱的差使为皇家效命,其耻辱是太大了。你们要以我为戒,千万不要学习这一行,免得像我一样,当众受辱。

这个故事表明,在唐代,画家的社会地位仍然是低下的,不然,阎立本不会以作画师为耻了。

阎立本画水官

被绘画史称为南北朝以来促使人物画“中兴”的关键人物——阎立本,不仅善画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人物画,也善于画道教题材的人物画。道教在唐初,其地位高于佛教和其它宗教,这是因为李渊(唐高祖)建国以后,有意抬高道教的地位,道教宣扬定命论,认为人和社会的一切,都是上天事先安排好的。为自己反隋建唐寻找理论根据。加之,隋文帝父子崇佛,为了表示与先朝不同,所以褒道贬佛,宣布“道先佛后”。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道教美术发达是合情合理的。宋代人还能见到阎立本所画的道教题材“水官”。据《声画集》所记,阎画水官规模大,构图复杂,形象生动。有诗为证:水官骑苍龙,龙行欲上天。手攀时且住,浩若乘风船。不知几何长,足尾犹在渊。下有二从臣,左右乘鱼鼋。矍铄相顾视,风单衣袂翻。女子侍君侧,白颊垂双鬟。手执雉尾扇,容如未开莲。从者八九人,非鬼非戎蛮。山水未成列,先登扬旗檀。长刀拥旁牌,白羽注强拳。虽服甲与裳,状貌犹鲸鳝。水兽不得从,仰面以手攀。空虚走雷霆,雨雹毁九川。风师黑虎囊,面目昏尘烟。翼从三神人,万里朝天关。我从大觉师,得此鬼怪篇。画者古阎子,于今三百年。见者谁不爱,予者诚以难。在我犹在于,此理宁非禅。报之以好词,何必画在前。

张藻画双松

唐代中期,绘画发展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尤其是由于禅宗的盛行,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艺术的自我表现意识增强,艺术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张藻是当时画坛上突出的代表之一,尤其以画松石、山水著称。据说,他画松树,能手握双管,一时齐下,一为生枝,一为枯枝,气傲烟霞,势凌风雨。生枝则润含春色,枯枝则惨同秋色。所画山水,有咫尺千里之势,空间开阔。石突欲落,泉喷如吼。他还是指画大师,“以手摸绢素。”水墨山水,在张藻手中臻于成熟,荆浩说水墨山水,兴起于唐代,张藻画树石,气韵俱盛,笔墨积微,真思卓然,不具五彩,“旷古绝今,未之有也。”有人向他请教画理,答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并作《绘境》一篇,阐述画之要诀,可惜未见流传。

王维辨画

唐代著名画家王维(701~761年或698~759),字摩诘,原籍山西祁县人,其父迁蒲城(今山西永济),因蒲城位于黄河之东,遂为河东人。开元十九年(731)进士擢第,官尚书右丞。因安史之乱时接受伪职,被捕入狱。出狱后,再度为官。晚年隐居蓝田辋川。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兼长书画、音乐,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据传,有一次他见到别人画的一幅《按乐图》,看了一会,不觉发笑,人问为何?王维指着画说:此画描写的是《霓裳羽衣曲》第三叠第一拍也。好事者集乐工按图演奏,一无差谬,咸服其精思。

对这个故事,北宋沈括曾发表不同看法。他认为,此故事乃好奇者为之,不可信。因为凡画奏乐,只能画一声。霓裳羽衣曲凡十三叠,前六叠无拍,至第七叠遍,自此始有拍,而舞作。白居易诗“中序初入拍”,中序即第七叠,可见第三叠根本就没有拍,画家怎么能画出第三叠第一拍?究竟孰是孰非,只能两存了。

王维画渡水罗汉

世人多知王维善画山水,且尊为水墨山水的创始者。他自己也自负地说:“当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但据文献记载,王维还善于画壁画,亦能画罗汉,而且表现形式颇不一般。据宋刘克庄记载,一般画家画十六罗汉渡水,或乘龙,或骑龟鼋,形象诡怪恍惚,不近人情。王维所画渡水罗汉(可惜仅剩三个形象)却表现为一僧先登于岸,虽目视云际孤鹤,然脱衣磐石上,欠身垂足,安闲地歇息。前一僧未渡,作等待状。水面深才数寸,水中一僧把锡杖尾伸向未渡者,以引其下水共渡。三僧都表现出谨慎小心的神态,与常人渡水心态相近。表现出王维对艺术创作的独特感受。

又据记载,王维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等同画一景。沈括说他家藏有一幅《袁安卧雪图》,图中有雪中芭蕉。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大可能出现的,芭蕉属于热带植物,怎么能与雪在一起呢。沈括说:“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世之观画者多能指摘其间形象位置、色彩瑕疵而已,至于奥理冥造者,罕见其人。”沈括是从绘画内容需要角度来评论“雪中笆蕉”的,他没有到过岭南,不知道那里的真实情景。宋释惠洪,也因没有去过岭南,不理解雪中芭蕉,写诗云:“雪里芭蕉失寒暑。”其实去过岭南的人都知道,冬天大雪,芭蕉照样生长,红蕉冬天方开花。所以王维画雪中芭蕉并不违背自然规律。

王墨泼墨

王墨是时人赐给他的雅号,因其能泼墨成画,时人皆号其王泼墨,真名已搞不大清楚,有的说应为王洽。有的说是王默。唐朱景玄说:王墨者不知何许人,亦不知其名,善泼墨画山水,时人谓之王墨。多游江湖间,常画山水、松石、杂树。性多疏野,好酒,凡欲画图幛,先饮。醺酣之后,即以墨泼,或笑或吟,脚蹙手抹。或挥或扫,或淡或浓,随其形状,为山为石,为云为水。应手随意,倏若造化。图出云霞,染成风雨,宛若神巧,俯观不见其墨污之迹。观者都认为画得太奇妙了。

唐代水墨山水,自王维以后,迅速发展,到唐末,泼墨山水走向成熟,这无疑大大丰富了山水画的表现形式。

对王墨的事迹记载大同小异,但名字却不一样。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十:“王默师项容,疯颠酒狂,画松石山水,虽乏高奇,流俗亦好。醉后,以头髻取墨,抵于绢画。王墨早年授笔法于台州郑广文虔,贞元末(805年前后)于润州殁。”与朱景玄《唐朝名画录》所记载的王墨,小有出入。而北宋末皇家编纂的《宣和画谱》所记载的王洽的事迹,与朱景玄所记王墨完全相同:“王洽不知何许人。善能泼墨成画,时人皆号为王泼墨。性嗜酒疏逸,多放傲江湖间。每欲作图画之时,必待酒酣之后,解衣磐礴,吟啸鼓跃,先以墨泼图幛之上,乃因以其形象,或为山,或为石,或为林,或为泉,自然天成,倏若造化,已而云霞卷舒,烟雨惨淡,不见其墨污之迹,非画史之笔墨所能到也。此则知洽泼墨之画为臻妙也。”

从上述记载分析,王墨、王默、王洽应为一人,但三家记载何以会发生分歧,还应进一步研究。

吴道子画钟馗

传说唐玄宗开元年间的某一天,玄宗到骊山去阅武,回宫之后,觉得身心不适,胸闷热,一个多月内,御医使尽浑身解术也治不好明皇的病。忽然有一天夜里,明皇梦见两个鬼出现在他面前,一大一小,小的身穿绛紫衣,一脚光着,另一脚穿着露脚趾的鞋,腰间插一把竹骨纸扇子,偷了明皇和杨贵妃的紫香囊,绕殿奔跑。大鬼戴着帽子,穿蓝衣,露一只胳膊,双足穿皮靴,捉住小鬼挖出眼睛擘而啖之。明皇问大鬼是什么人,答曰臣钟馗,即考武举落第之人,誓与陛下除尽天下妖孽。明皇醒后,觉得病情好转,身上也有劲了。于是召来画家吴道子,把梦境告诉他,命画钟馗捉鬼图呈上。吴奉旨,构思成熟之后,很快就画好了。明皇看后,愣了半天,抚几曰:你画得和朕梦中的情景完全一样,你怎么能画得这样准?吴道子回答说,陛下忧劳过度,饮食欠佳,内热侵犯了龙体。果有为陛下除妖之物,以卫圣德。宫廷为明皇康复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活动,明皇非常高兴,下诏曰:“灵祗应梦,厥疾全廖,列士除妖,实须称奖。因图异状,颁现有司。岁暮驱除,可宜遍识,以祛邪魅,兼静妖氛。乃告天下,悉令知委。”自此,相貌丑陋的钟馗成为驱邪的尊神。

画钟馗始于吴道子。此后唐代每逢春节,历代皇帝都要赐大臣钟馗像和日历,以迎接新的一年和寓意吉祥如意,另示对臣下的关怀。我们今天还能见到唐大臣表达类似内容的奏表,如张说《谢赐钟馗及日历表》云:“臣某言。中使至奉宣圣旨,赐画钟馗一及新日历一轴者,猥降王人,俯临私室,荣钟睿泽,宠被恩辉。臣某中谢,伏以星纪回天,阳和应律。万国仰惟新之庆,九霄垂湛露之恩。爱及臣下,亦承殊赐,屏祛群厉。绘神像以无邪,允授人时。颁历日而敬授。”刘禹锡等也有类似的奏表,此不赘述。此风直至宋代仍在继续,如熙宁五年(1072)宋神宗令画工摹拓镌版,印刷钟馗像,赐两府辅臣各一本。除夕日遣人内供奉官梁楷(不是南宋画家梁楷,此乃重名)就东西府给赐钟馗像。随着宋代印刷术的提高和普及,宫廷赐大臣画像,已采取镌版印刷的方式了,成为印刷版画。这可能是最早的印刷年画。至于画钟馗者就更多了,此后,元明清直至近代,画钟馗者代不乏人。

吴道子画地狱变相

据说吴道子画《地狱变相图》,描绘生前作恶,死后下地狱受尽种种苦难的情景。不画刑具,主要通过人物表情表现地狱的阴森恐怖。京都屠户、捕鱼为业者看过画都改了行,怕生前作恶,死后下地狱受罪。“所画并为后代之人规式也。”可惜作品没有流传下来,形象具体特征已无法详述。不过从前人记述来看,吴道子所画的宗教画,无论是佛教的、道教的、神话的,都被视为一代楷模。如他在洛阳北邙山老子庙内所画的《五圣朝元图》,成为历代画家画“朝元图”的楷模。从技法来说,他创造了画衣纹的兰叶描、不着色的白描,使线描的表现力产生了划时代的变化,被称为“画圣”。苏轼甚至说,文至于韩愈,诗至于杜甫,书至于颜真卿,画至于吴道子,天下之能事毕矣。唐朱景玄称其“凡所画人物、佛像、神鬼、禽兽、山水、台殿、草木皆冠绝于世,国朝第一。”民间画工供奉其为神。吴道子创作热情极高,一生所画壁画不下三百余堵,可惜真迹都没有流传下来。传为他画的《天王送子图》,只能作为研究他的画风的参考。

吴道子募人刺杀同行

吴道子,字道玄,盛唐时的著名画家。唐代已被称为“画圣”。深得玄宗赏识,召人宫廷后,授以内教博士,非有诏不得随便为他人作画,成为专门的御用画家。初曾向张旭、贺知章学书法,后改学绘画。其技术之熟练、成就之高,“盖古今一人而已。”为中国绘画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

然而就是这位画圣,生前也做过不光彩的事。根据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六《寺塔记》记载,在宣城坊静域寺内,有唐代著名画家画的壁画,其中西廊万寿菩萨院门里南壁,有皇甫轸画的鬼神及雕,形若脱壁,呼之欲出。皇甫轸与吴道子同时,吴怕皇甫的艺术压倒自己,便花钱募杀手杀害了皇甫。这一方面说明当时画工间竞争的激烈,也说明吴道子心胸狭窄和霸道。

对这桩血案,唐朝的两部绘画专著——即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和朱景玄《唐朝名画录》都隐瞒了,而且连皇甫轸的名字都被抹掉了。记载此事的最早的是唐段成式(约803~863)《酉阳杂俎·寺塔记下》:“宣阳坊静域寺,本太穆皇后宅。寺僧云:三阶院门外是神尧皇帝射孔雀处(即唐高祖李渊同各路射箭高手比赛射门屏所画两只孔雀,得胜者可得窦毅之女为妻,李渊如愿以偿。窦氏即李渊的原配夫人,后封太穆皇后)。禅院门内外,《游目记》云:“王昭隐画。门西里面和修吉龙王有灵。门内之西,火目药叉及北方天王甚威猛。门东里面贤门也,野叉部落。鬼首上蟠蛇,汗烟(颜)可惧。东廊树石险怪。西廊万寿菩萨院门里南壁,皇甫轸画鬼神及雕,形势若脱。轸与吴道玄同时,吴以其艺逼己,募人杀之。”

吴道子画菩萨无哀泣容

在佛教艺术中有所谓“佛涅檠图”的场面,佛枕右胁而卧,足足相累,眠目,面带微笑,表情自然,如进入梦乡一般。弟子围拢四周,愁苦万状,有的捶胸顿足,泣不成声,有的自割鼻剜眼,惨不忍睹。这是敦煌莫高窟中个别唐代窟龛内涅檠图所描绘的场面,这显然是被画家作世俗化的处理了,与佛教教义相背。南北朝时代的涅檠图,大多表现含蓄,佛安然而卧,围拢在四周的弟子面带愁容,但都强忍悲痛,绝无嚎啕大哭之感。有的涅檠图还配以飞天伎乐,菩萨体态轻盈,身披彩带飘舞,头饰华丽并悬以宝铃,洋溢着喜庆气氛。按佛教教义,涅檠是释迦牟尼超升到另一安乐世界,佛是无生无死、无始无终无时无处不在的。涅槃梵文文义为火的熄灭或风的吹散,借以指心灵的宁静。俗人把释迦牟尼涅槃理解为死了,是不确切的。

涅槃图中的菩萨,大多位于佛的上方,头戴宝冠,表情慈祥平和,无哀泣容,是因为菩萨修行程度高于弟子,弟子只能做到自觉,而菩萨则具备自觉和觉他两种德行。对佛涅槃的理解,弟子未能完全超出世俗见解,菩萨则要深入一层。画史上画涅槃图的画家代不乏人,有的颇富理解力,处理手法巧妙。被称为“画圣”的吴道子就是其中之一。史传唐风翔府开元寺大殿后壁,有吴画的壁画,其中画了佛传故事,从佛降生、修行、说法,一直到涅檠,另画有山林、宫室、人物、禽兽数千百种,极古今天下之妙。其中的涅檠图尤为精彩,众比丘(弟子)夆踊哭泣,皆若不自胜,飞鸟走兽等也作号顿之状。独菩萨淡然在旁如平时,略无哀泣之容。画后题识“开元三十年”(742)。记载此事的宋代邵博感叹道:这是吴道子尽平生之才能创作出来的,不愧“画圣”称号。

舞剑助画兴

被称为“画圣”的吴道子,在盛唐时代远近闻名,由于他技艺高超,作品流传广泛,有关他的逸事就特别多。如开元中玄宗驾幸东都洛阳,吴道子与裴曼将军、张旭长史相遇,裴素以舞剑著名,张以书法见长。彼此各逞其能。其间裴将军准备好了金帛等贵重礼物,请吴道子在东都天宫寺,为其逝世不久的亲人作画一铺,以祈冥福。吴道子封还金帛,礼物一概不收,对裴将军说:久闻将军舞剑超凡入神,请您为我舞剑一曲作为礼物吧,我观赏了您的剑技,可以启发画兴。于是,裴将军身着黑色孝服为吴道子舞剑,舞毕,吴道子异常兴奋,奋笔俄顷而成,有若神助,画得非常成功。画成之后,吴道子亲为设色(一般情况下是吴起草,由弟子设色),画在天宫寺的西庑。又请张旭在另一面墙壁书字。东都士庶都高兴地说,一日之中能睹三绝,真是眼福不浅了!

借助其他艺术或自然事物,启发创作灵感,是艺术创作中一种普遍现象。如黄庭坚观察渔民水上荡桨,而悟出将自己书法的撇拉长;山水画家见败墙上的斑痕而构思山水画;苏里科夫在大雪天偶见一只乌鸦落在雪地上,而激发出创作《女贵族莫洛佐娃》的灵感等等。

杨惠之弃画从塑

艺术家改换门类是常有的事,只要认识清楚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及时改换适合自己的艺术门类,反而能促使你取得优异成绩。唐开元年间,在画坛有两位同师张僧繇、水平不相上下的画家——吴道子、杨惠之,号为画友,巧艺并著,而吴道子声光独显,惠之遂焚毁笔砚,专心从事雕塑,与吴道子相争衡。时人语曰:“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京城很多重要寺观内的塑像,都是由杨惠之塑造的。他的雕塑能准确地抓住对象特征,生动传神,被视为古今绝技。他曾在京兆府塑倡优(表演艺人)留杯亭像,塑成之日,惠之亦手装染之,遂于闹市区将塑像面墙而立,参观的人们看到塑像背影,就马上认识是留杯亭。惠之所塑造的其它形象,其神巧也多与此类似。日后,他将自己的雕塑创作经验总结成文,著《塑诀》一卷,在唐代甚为流行。可惜没有流传下来。

唐代雕塑特别是佛教雕塑,在吸收外来雕塑和传统雕塑经验的基础上,有了长足的进步。我们从敦煌莫高窟的唐代雕塑、河南洛阳龙门唐代雕塑、四川大足唐代雕塑等来看,其艺术性,如形象塑造技巧、雕塑手法、对人体结构解剖的把握、对比例的控制、对神态的表现等,都达到了新的高度。但从事雕塑的都是民间工匠,统治者历来看不起工匠,限于工匠的文化水平,他们无力总结自己的经验,更谈不上写书。像杨惠之这样,既能从事创作,又能将自己的创作经验写成书的雕塑家,纯属凤毛麟角,因此就特别值得珍视。

黄筌绝艺

黄筌(?~965),字要叔,成都人。五代西蜀画院画家,17岁时做西蜀后主王衍画院待诏,孟昶嗣位后加其检校少府监,累迁如京副使。黄筌从13岁向刁光胤学画,17岁与刁光胤一起侍奉王衍(919~933),名声显赫,后蜀孟知祥时进黄三品服,孟昶嗣位后,奉命画后蜀皇后像于别殿,得到更高礼遇,升至检校户部尚书,御使大夫。公元965年宋灭蜀,君臣同被解往汴京(今开封),宋封黄为太子佐赞善大夫,给以厚赏,但黄筌有感于亡国之痛,于965年9月2日病故。唐周鉤簪花仕女图五代黄筌写生珍禽图

黄筌是一位修养全面的艺术家,先从刁光胤学竹石花雀,又从孙位学画龙水松石和墨竹,再学李升画山水、竹树。综合诸家之长,加以变通,形成个人独特风格。在画坛流传他的创作趣闻很多。如孟蜀广政甲辰(944)淮南送来生鹤数只,蜀主命黄在殿壁画六种不同姿态的鹤,其一称作“唳天”(举首张喙而鸣),其二称作“警露”(回首引颈上望),其三称作“啄苔”(垂首下啄于地),其四曰“舞凤”(乘凤振翼而舞),其五曰“疏翎”(转颈噙其羽毛),六曰“顾步”(行而回首下顾)。画得非常生动,居然能引来空中鹤群立于画侧。蜀主赞叹不已,遂命名此殿为“六鹤殿”,并晋升黄筌为内供奉、朝议大夫、检校少府监上柱国。

广政癸丑岁(953)新建“八卦殿”,又命黄筌于四壁画四时花竹、兔、雉、鸟、雀等,极为真实生动。此年冬,由五坊使于八卦殿前呈雄武军所进献的白鹰,鹰误认殿壁所画野雉为生类,掣臂数次欲啄。孟昶惊异良久,遂命翰林学士欧阳炯撰《壁画奇异记》,以表彰黄筌高超的技艺。其中有云:“古今皆言六法,六法之内惟形似、气韵为先。有气韵而无形似,则质胜于文;有形似而无气韵,则华而不实。筌之所作,可谓兼之。不然者,安得粉壁之中,奋霜毛而欲起,混朱顶以相亲,而又观彼白鹰,盼乎锦雉?”

黄筌的作品大多未能流传下来,今天只有一件《写生珍禽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这是一幅为教儿子黄居宝习画的稿本,因为画的左下角写有“付子居宝习”五个字。绢画着色,画有鸟、雀、龟、草虫、蝉、蚱蜢等,各具神态。虽不能完全代表黄筌绘画水平,但作品还能反映他的技法特点,勾线细、匀而挺拔,设色艳润,形象刻画准确生动。确如孟昶夸赞的,“小笔精妙,汝画逼真”,其精彩处超过古人。

黄筌改画

黄筌在艺术上取得划时代的成就,与他对艺术有着独特感受和主见不无关系。如果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充其量是个技术熟练的二流画家。黄筌奉命改画的故事,颇能表现他的个性。西蜀后主王衍召黄于内殿观赏吴道子画的钟馗,乃谓筌曰:“吴道玄之画钟馗者,以右手第二指抉鬼之目,不若以拇指为有力也。”命黄改画。筌经过审慎思考,决定不用吴道字原本,重新画一幅以进。后主见新画后很不高兴,嗔怪他不尊圣旨。筌回答说,吴道子所画钟馗,眼色意思都集中在第二指,臣所画俱在拇指,如果我按吴画仿制,仅仅改二指为拇指,眼色意思就都变了,钟馗的神态将完全失去。所以我只好重画。后主听后觉得颇有道理,转怒为喜。黄筌对艺术的主见,来源于他对生活的深厚积累和独特感受,据北宋初来自蜀的重臣范镇记载,黄筌为了画好禽鸟,自养鹰等猛禽,随时观察它们的活动特点,悉取生态,避免蹈袭前人成法。这是他胜过一般画家的根本所在。后人评价他:“然其所学,笔意豪赡,脱去格律,过诸公为多。如世称杜子美诗,韩退之文,无一字无来处,所以筌画兼有众体之妙。故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今筌于画得之。”

郭忠恕之死

郭忠恕(?~977),字恕先。五代末北宋初著名文字学家、画家。少年时应童子科及第,二十岁左右做官,是一位很有才华的人物。五代后汉时,他与徐州节度使刘斌关系密切,刘后被郭威废黜,郭忠恕从此心灰意冷,便潜心研究古文字和书画,因成绩突出被周太祖郭威任命为宗正卿兼国子书学博士,后改周易博士。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兵变废周建宋之后,郭忠恕仍留在宫中,此后厄运不断。建隆初年(961)某一天,郭忠恕因在朝堂与监察御史比赛饮酒,有失礼行为,御史弹劾,郭不思悔改,反而叱台吏,夺其奏折而毁之,又犯了辱漫朝廷罪。因此坐贬乾州司户参军。其间又因酒后殴打从事范涤,擅离贬所,再遭削籍发配的惩罚,纵放岐、雍、陕、洛之间。上述罪过更多的是属于性格上的毛病,似乎不该惩罚得这样严重。查《宋史·郭忠恕传》才明白,他的真正罪状是酒后肆言时政,对当今圣上有不满的表示,本该处死,后诏减死,决杖流登州。一位上了年纪的老臣,遭皮肉之苦后发配荒僻不毛之地,又受尽欺凌,身体自然难支,行至齐之临邑道中便一命呜呼。当代史学家为了隐瞒这桩血案,把郭之死美化为“尸解”、“仙化”。

郭忠恕善画屋木、竹石,兼有画工的精巧细腻和文入画家的潇洒豪放。他的作品只流传下来一件《雪霁江行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画中仅两条大船,旁附舢板,船上桅杆绳索绷紧,正在行进中,船之门、窗、桅、钉、竹、木等具体而细致。线条直而板,估计是借助界笔直尺等工具绘制的。船上人物拢手呵冻,船边水手撑篙劳作,姿态生动。船篷及货物上覆盖积雪,一派雪后清冷景象。原作为大幅长卷,已被割裂不全,这从乾隆皇帝在画面的题诗得到证实:“大幅何宋郭忠恕明皇避暑宫年被割裂,竿绳到岸没人牵。”画面本身不完全,也看得很清楚。画面左上方有宋徽宗瘦金书题词:“雪霁江行郭忠恕真迹。”画史记载,郭画建筑,折算无亏,人们用砖木按图施工,略无相背,为一时之绝。可惜流传作品仅此一件。此外还有古文字学著作《佩昈》三卷传世。

李成寒林图

李成(919~967),字咸熙,号营丘。唐宗室后裔,祖籍长安,五代战乱隐居到山东营丘,多才艺,善歌诗,尤善山水,创寒林画体,其山水画成为北宋初影响最大的画派之一,甚至被推崇为“本朝第一”。所画平远寒林,前所未有,气韵潇洒,烟林清旷,笔势脱颖,墨法精绝。把自然树石形象加以人格化,强调其感情色彩,树枝形如鹰爪,石形如鬼面,皴纹似卷云,突出大自然的险恶和生物顽强的生命力。据南宋邓椿《画继》记载,李成画寒林多在岩穴中,裁札俱露,寓意君子之在野,其余杂树灌木尽在于平地,寓意小人在位。今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李成《窠石平远图》,确确实实具有邓椿所记载的特点,是否寓意小人得势,君子在野?

中国五代以前的山水画,大多表现画家的隐逸思想,像李成山水明确表达作者对社会生活的判断,还绝无仅有,这大概是李成山水最大的价值所在了。

李成读碑窠石图

现藏日本大阪美术馆的李成《读碑窠石图》,描绘一古坟前,寒风萧瑟,枯树林怀抱,细枝树叶脱尽,枝形如鹰爪,作顽强挣扎状。高大的墓碑矗立,驮碑之龟趺(即学名辟邪)作驯服状。一骑驴长者举目研读碑文,书童持杖侍立似亦同观墓碑(按人物为同代王晓所画)整个画面笼罩在荒寒冷漠的气氛中。

这幅画表现的是世道变迁和作者对人生的感叹。人们透过高大的墓碑及林立的古树,自然联想到墓主人生前一定非常显赫,如今家境败落,既无人来培土,也无人祭扫。只有路人在墓碑前发怀古之幽思。司马光的《古坟》诗可为此画做注脚:茫茫野甸平极目,历历古坟如厦屋。碑板无文荆棘深,石兽沉沦松柏秃。问人虽不识姓名,昔皆高官仍厚禄。子孙流落何所之,凶吉当年非不卜。我来正值寒食天,祭燔不设无人哭。

此诗此画,可以给观者诸多联想。通过山水画表现社会变迁,人世间的兴衰荣辱,李成以前的山水画似乎还没有人表现过,它扩大了山水画的表现景界,其内涵较之某些人物画更丰富。李成的山水画,从构图看有两种规格,一种是平远寒林,如《窠石平远图》、《小寒林》、《寒林平野》、《读碑窠石》等。一种是全景式的大山大川,如《晴岚萧寺》。不管是哪一种构图形式,画面意境都是荒寒冷漠的。

李成的山水画,在五代与荆浩、关仝齐名,在北宋初与范宽、关仝齐名。郭若虚论述三家山水说:“画山水唯营丘李成、长安关仝、华原范宽,智妙入神,才高出类。三家鼎峙,百代标程。”“夫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毫锋颖脱,墨法精微者,营丘之制也。”“烟林平远之妙,始自营丘,画松叶谓之攒针,笔不染色,自有荣茂之色。”

贯休画罗汉

贯休(823~913),本姓姜,婺州兰溪人,唐末出家杭州灵隐寺。当时钱谬因战功拜镇东君节度使,自称吴越王。贯休前往祝贺,中联云:“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钱谬大喜,但要求将“十四州”改为“四十州”,暴露了钱谬的野心。贯休坚决不答应,曰:“州亦难添,诗亦难改。余孤云野鹤,何天不可飞。”即日裹衣钵拂袖而去。至蜀,以诗投孟知祥云:贯休罗汉图“一瓶一钵特来。”受到孟知祥礼遇。王建僭越后,同样受到礼遇。有一次,王建与诸王贵戚一起听贯休口诵近期诗作,贯休借机劝戒,因读《公子行》:“锦衣鲜华手擎鹤,闲行气貌多陵忽;稼穑艰难总不知,五帝三皇是何物。”诗中明显含有不恭之意,王建心中颇为不悦,但强忍不发,对贯休礼遇如初。后又赐号“禅月大师”。

贯休能诗文,善书画,对于他的书法,时人比之怀素,可惜未见流传。画以罗汉著称,王衍曾取其画本,纳之宫中,设香灯案膜拜达月余,之后付翰林大学士欧阳炯作歌以称之。贯休所画罗汉形象,状貌古野,宽脑门,长下巴,深目高鼻,古怪骇人。范宽雪景寒林图

自谓得之梦中,其实是自神其说,意在表白自己立意脱俗而已,同时抬高身价。今存《十六罗汉图》,现藏日本。何时传入日本,已不得而知。其诗文《禅月集》现有辑本,内有与日本僧人往来的文字。

范宽画壁画

北宋中期以前,当文人画尚未在画坛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所有的画家几乎都画壁画,包括文人画家,如唐王维、张萱、周鉤、李思训等。宋山水画家范宽善画山水,几乎人人皆知,但他还画过壁画,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据宋庄绰《鸡肋集》记载,宋宁州要册湫庙殿壁山水,皆范宽所画。庙东兴教院人物,也是范宽所画,因为人物画不是他的专长,所以画得不好,面目大小比例失调,全无王者之相,画神像而无王者之相,当然就不会感人。术业有专工,我们不必苛求他。范宽的山水画是一流的,与李成、关仝齐名。范宽,字中立,因性情宽和,人颂号范宽。华原人。仪状峭古,进止疏野,嗜酒,好道,尝往来雍、洛间,所画山水也多是陕西、河南一带的大山大川。“峰峦浑厚,势状雄强,抢(上声)笔俱匀,人屋皆质者。”就是范氏山水的特点。他的山水画,初师李成,后取法关仝,深入大自然后,悟出“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于物也。吾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于是舍其旧习,卜居于终南太华岩隈林麓之间,饱览大自然的云烟惨淡风月阴晴难状之景,反复揣摩,形诸笔端,终于创造出了独特风格的山水画。今存《雪山萧寺图》、《雪景寒林图》、《溪山行旅图》等名作。宋麻九畴《跋范宽秦川图》诗,颇能表达范宽山水画特点:“山水人传范家笔,画史推尊为第一;揭来因看秦川图,天下丹青能事毕。大山岩岩如国君,小山郁郁如陪臣,大石盘盘社与稷,小石落落士与民。一山一形似争长,一石一态如布军;想君胸中有全秦,见璩削璩璩乃真。”

东丹王挟书降后唐

所谓东丹王是指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之长子耶律倍,辽天显元年(926)从其父西征渤海,拔扶余城。改其国曰“东丹”。因耶律倍立首功,太祖(即耶律倍之父阿保机)封其为东丹王,且赐天子冠冕,建元甘露,采用汉族官制。但第二年,诸部叛乱,太祖宴驾,其弟耶律德光手握兵权,他只得违心拥戴其弟继承皇位(是为辽太宗)。其弟做皇帝以后,无端猜疑他,把他贬到外地,同时派人监视。耶律倍感到在辽已难以容身,因此决定出走,恰在此时,后唐明宗窃得信息,遣人跨海持书密召倍。条件谈妥,下决心降唐,走前他对左右侍从说:“我以天下让主上,今反见疑,不如适他国,以成吴太伯(即伍子胥)之名。”在海上立一木牌,上刻诗曰:“小山压大山(他是长子即是大山,其弟为小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携高美人,载书浮海而去。投奔了中原的后唐,唐明宗以天子仪卫迎接他,迎至汴梁,以庄宗后夏氏妻之,赐姓东丹,名曰慕华。并封为怀化军节度使、瑞慎等州观察使。长兴二年(931)赐姓李,名赞华。这就是绘画史称其李赞华的来历。降后唐以后,还时常想念家里的亲人,不断偷派使节回国问寒问暖。后来后唐宫中发生内乱,明宗养子李从珂杀死明宗自立为帝。耶律倍遣密使把情况报告给他的弟弟辽太宗,请出兵进讨。此时后晋石敬塘派兵围洛阳,珂见大势已去,欲自焚,要拉耶律倍陪同,倍不从,珂便遣壮土李彦绅杀害了东丹王,时年三十八岁。

东丹王李赞华酷爱汉文化,藏书甚富,降唐时带来一大批。善画,今存《射骑图》,描绘契丹族猎获归来,审视猎物的情景。画史评价他:“善画本国人物鞍马,多写贵人酋长,胡服鞍勒,率皆珍华。”

孙知微画水

孙知微,北宋初年著名画家。蜀眉山人,出身农民,但天性喜画,后师法益都攻水墨僧令宗。信道,清净寡欲,不食妇女所作的食物,他有秘方可以查验,没有人能糊弄得了。善画道释,蜀寺观多留有他的墨迹。画水可称绝笔。据宋人研究,此前画水多作平远细皱,最好的也不过能为波头起浮而已。唐末孙位开始一改画水平缓的传统,而为奔湍巨浪,尽水之变,号称神逸。孙位之后,黄筌、孙知微皆得其笔法。孙知微画水,与其他画家不同的是,画前构思时间长,一旦胸有成竹便迅速完成。如他欲于大慈寺寿宁院壁作胡滩(疑为糊滩)水石四堵,营度经岁,终不肯下一笔。“一日,仓皇入寺,索笔墨甚急,奋袂如风,须臾而成。作输泻跳蹙之势,汹汹欲崩屋也。”水是无形的,表现起来很难,特别是用中国画的工具,以线条描绘就更多难。表现水纹,就行笔而言,最忌讳迟疑缓慢。孙知微深知个中奥秘,所以他画水力求其快,快则行笔迅捷,流动如生,水浪跳动大,也可避免线条平缓之弊,这是他的高明之处。所以苏轼对他画水给以极高的评价。

成功的画家都有鲜明的个性,而个性来源于他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对艺术的独到见解。孙知微就是如此。如他曾在成都寿宁寺画九曜,九曜的侍从中有手持水晶瓶者,帮他设色的画工背着他在瓶中加画了莲花。他看到后说:“瓶所以镇天下之水,吾得之道经,今增以花,失之远矣。”瓶本是镇水之宝,加莲花岂不变成家庭的小摆设了吗。又如他画《涅槃图》也与一般表现相去天壤,把圆寂的释迦画得“尊重严威,虽亡而神明常存者。”诸大弟子及法眷要属,虽表现出悲哀苦恼,但并不过分悲伤,大弟子伽叶左顾右盼好像没有发生什么,若无其事,唐吴道子画《涅槃图》已强调无哀泣容,孙则更胜一筹。现如他画《雪钟馗》,钟馗破巾短褐,束缚一鬼,荷于担端,行雪林中。寓意扫除一切扰人鬼物。此种表现也是前无古人。

武宗元画赤明和阳天帝

武宗元(?~1050)字总之,河南白波人,官至虞曹外郎。世业儒,为乡里所重,其父与丞相王随为布衣交,王随将外甥女嫁给武宗元,并得为“太庙斋郎”。武宗元十七岁时,王随请他画洛阳北邙山老子庙壁,颇为精绝。真宗景德末年(1007)营建玉清昭应宫选拔优秀画工,应召者三千余人,中选一百余,分为二部,宗元为“左部之长”。武宗元画道释像,取法吴道子,对吴道子的作品曾下苦工研习。

武宗元绘画生涯中最富轰动效应的,莫过于画《赤明和阳天帝》了。他画上京(洛阳)三十六天帝,其中的《赤明和阳天帝》潜写太宗御容。按照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说,宋以火德取天下,故以赤明配宋,以示宋得天下乃是上帝的安排。宋开国皇帝赵匡胤靠兵变上台,利用道教的天命论更容易欺骗广大人民,故宋代道教活动就特别频繁,道教美术也就格外兴盛。武宗元画道教形象也是迎合统治者的需要,有意把赤明和阳天帝形象画成太宗的模样,以为赵氏的君权神授制造舆论。宋真宗也故弄玄虚,祀汾阴还汴京路过洛阳,顺便去上清宫朝谒,忽然见到赤明和阳天帝像,觉得很像太宗,惊曰:严此真先帝也。”遽命设几案,焚香再拜,且叹其画笔之神,久久站立,不忍离开。从此武宗元也就名声大振。

武宗元的作品,随着宫观的倒塌,多已毁灭无存。今仅存一件《朝元仙仗图》,元指元始天尊,朝元即五方帝君偕各路神仙朝谒元始天尊——道教最高主宰,仙仗即仙人行列。仙仗图原应为两卷,共五帝君行列,现仅剩一卷两帝君行列,即东华帝君和南极帝君。徐悲鸿先生所藏《八十七神仙卷》当系另一种摹本,缺最后一名神将。《朝元仙仗图》由88个形象组成,画以三个帝王装束者为核心,头上均有圆光,除东华帝君、南极帝君,还有一位扶桑大帝。所谓东华帝君,即道教天界先天真圣,俗称东王公,与西王母共理阴阳二气,养育天地、陶铸万物,掌天下三界十方及男子登仙得道。南极帝君即指南极长生大帝,总御万灵,掌管人之寿命长短。扶桑大帝,主生,住在碧海中。扶桑即神木,太阳由海底升起后的落脚之处,古代有“日出扶桑”的传说。长沙马王堆西汉早期墓室出土的帛画就有“日出扶桑”的场面。《朝元仙仗图》,形象共分五类(神仙卷同),三位帝君形象,七名着甲胄神将,四名无甲胄神将,四名文臣装扮者,三名男侍,六十七名女仙,共88个形象,按等级排列成浩浩荡荡的队伍。人物形象均作类型化处理,整体气势极强。在总的行进行列中,安排个别形象回头顾盼、窃窃私语等情节,统一中有变化。人物衣服皆作迎风飘舞之势,线条疏密极有规律。人物着节日盛装,擎花、举盘、托宝盒、执拂尘、打华幡、奏乐等,行进在莲花池畔,人物头上、脚下祥云缭绕,烘托出在天空中行进的气氛。(宋)许道宁渔父图

许道宁街头卖画

北宋早期著名画家许道宁,长安人(一说河南人),生卒不详(约970~1052)初在汴梁端门前卖药,为了招揽生意,画山水以吸引顾客,谁买药便同时以山水画相赠。因此渐渐出名,与上层社会多有往来,后被宰相张士逊(964~1049)发现,命他在相国寺画壁画及屏风等,张深加赏爱,作诗赠之:“李成谢世范宽死,惟有长安许道宁。”从此名振京师,跻身名家行列。

许道宁山水画初师李成,始尚矜谨,老年唯以笔画简快为己任,故峰峦峭拔,林木劲硬别自成一家体。文同题许道宁《寒林》诗曰:“许生虽学李营丘,墨路纵横多自出。交柯挥霍裴剑,乱漫淋漓张旭笔。”这从他流传下来的《渔父图》画风可以得到证实。据传许道宁性格跌宕不羁,除善山水,亦工传神,他去酒肆饮酒,见顾客中有长得丑陋者,必写其貌张扬之,常常引起别人发怒,以至遭到殴打,碎衣败面,他也满不在乎。米芾说许道宁画人物丑怪,赌博村野如伶人者,确非虚构。黄庭坚在元二年(1087)秘书省所作的《答王济道寺丞观许道宁山水图》诗,提供了许道宁晚年的一些情况:往逢醉许在长安,蛮溪大砚磨松烟;忽呼绢素翻砚水,久不下笔或经年。异时蹋门闯白首,巾冠欹斜更索酒。举杯意气欲翻盆,倒卧虚樽将八九。醉拈枯笔墨淋浪,势若山崩不停手;数尺江山万里遥,满堂风物冷萧萧。山僧归寺童子后,渔伯欲渡行人招;先君笑指溪上宅,卢鹚白鹭如相识。许生再拜谢不能,元是天机非笔力;自言少年眼明时,手挥八幅锦江丝。赠行卷送张京兆,心知李成是我师。张公身逐铭旌去,流落不知今主谁。大粱画肆阅水墨,我君磐礴忘揖客。珠丝煤尾意昏昏,几年风动人家壁。雨雪涔涔满寺庭,四图冷落让丹青。笑酬肆翁十万钱,卷付骑奴市尽倾。王丞来观皆失席。指点如见初画日。四时风物入句图,信知君家有摩诘。我持此图二十年,眼见绿发皆华颠。许生缩手入黄泉,众史弄笔摩青天。君家枯松出老翟,风烟枯枝倚崩石。蠹穿风物君爱惜,不诬方将有人识。

李公麟好钟鼎古文奇字

李公麟(1049~1106),字伯时,号龙眠。北宋后期影响最大的人物画家。诗书画全能,同时还是有名的文物鉴定专家。具有画工的熟练技巧兼文人的胸怀,文人画理论的积极实践者。其影响之大,在整个宋代无人可比。这一切得益于他深厚的文化修养。宫廷鉴定文物,最后以他的意见为定论。因为他能认奇字,对夏、商以来钟鼎尊彝,皆能考定世次,辨测款识。宋哲宗绍圣末年(1098)朝廷得到一方玉玺,不能判断其为何时遗物,于是下到礼部,请礼部诸大臣讨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李公麟说,这是秦丞相李斯所撰文的专为始皇使用的御玺。理由是,秦玺用蓝田玉,这方玉玺是正青色彩,恰是蓝田所出秦玺以龙蚓鸟鱼为纹,著帝王受命之符。玉质坚甚,“非昆吾刀、蟾肪不可治,雕法中绝。”只有秦李斯能做到,所以这是真正秦李斯所为无疑。李公麟的意见一出,议由是定。别人都无话可说,皇帝当然也就首肯。李公麟鉴定文物的学识,是多年积累的结果,只要得知哪里有文物,他都不惜重金买回,加以研究,所蓄日富,而对每一件,都具为图记。工夫不负有心人。蔡肇尝得商祖丁彝,李尤宝爱,因作诗以赠云:“上沂虞姒亦易尔,下者始置周秦间。造端宏大町畦绝,往往世俗遭讥讪。”(宋)李公麟五马图(局部)

李公麟自题飞骑射

极富创作个性的李公麟,对艺术有着不同一般的独特见解和表现方式。他曾为好友黄庭坚画《李广夺胡儿马》,胡骑在前狂逃,李广在后紧紧追赶,箭上弦,弓拉满月,胡骑已应声中箭。按常规,箭未发,被射者是不会中箭的,李公麟为突出李广神勇,便处理成箭刚上弦待发,胡骑已中箭矣。李公麟感叹说:“使俗子为之,当作中箭追骑矣。”类似的例子还可举出《长带观音》,李公麟为延安吕吉甫画卧式长带观音,绅带特长,有观音一身半长,观音卧石上,此前还没有人这样处理。唐阎立本、杨炎画观音,突出贵人相;王维、郑虔画观音,突出其贤士相;周鉤画观音,突出其妩媚相;李公麟画观音,突出其自在相。他专门画过《自在观音》,跏趺合爪,而具自在之相,对人云:“世以破坐为自在,自在在心,不在相也。”

李公麟在技法方面,也颇多独创。最突出的是他把线描技法升华到新的高度,以白描表现形象,如今存《五马图》,完全靠线的粗细、顿挫、疾徐、力度等表现出形象的质量感,使白描成为独立的画种。唐吴道子虽然最早创造了以线为主的“淡彩吴装”,但尚未完善,经李公麟之手,完善了。另外,北宋的山水画,几乎都是皴染结合的,而李公麟的山水画,却以线为主,几乎不加皴擦,令人耳目一新。作为画家,一生在某个方面有所创新,就已经可以满足了,李公麟能在许多方面有所创新,实在难能可贵。

李公麟与苏轼

作为北宋后期文坛上两位巨匠——李公麟和苏轼,二人的关系一直很好。李公麟以擅长绘画和文物鉴定著称于世;而苏轼则以艺术全才、诗书画全能照耀古今。二人对宋代文化的发展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从一生来看,二人相处甚好,这从苏轼流传至今的诗文中有大量赞美李绘画的文字,以及二人合作创作绘画,就是很好的证明。如苏轼胞弟苏辙《子瞻与李公麟共画翠石古木,老僧谓之寂憩图·题其后》诗云:“东坡自作苍苍石,留取长松待伯时;只有两人嫌未足,更收前世杜陵诗。”至于李公麟为苏轼已故的亲人画像,或为苏本人画像就更习以为常了。当然再好的朋友也会有矛盾,特别是在社会大变动的时候,出于各种考虑,一时会有所疏远,但真正的朋友绝不会落井下石。社会平定之后,二人还是好朋友。如王安石变法期间,苏轼因为反对变法,直接批评变法的总后台宋神宗,而被关进监狱,并遭抄家。苏轼出狱后,一段时间,李公麟有意躲避苏轼,在街上见到苏门弟子时,故意用扇子把脸遮挡起来,匆匆而过。显得不够朋友,以此遭到非难,甚至一气之下把原珍藏的李的画尽弃于人。如同代人晁以道(1059~1129)曾对人说:“当东坡盛时,李公麟至,为画家画像。后东坡南迁,公麟在京师遇苏氏两院子弟于途,以扇障面不一揖,其薄如此。”故晁对李表示鄙视,将平日所有李公麟的画统统送人。

经过政治运动的人,对李公麟的这一举动,是可以理解的。在非常时期,你主动同受难的朋友亲近,不但救不了他,还可能给他带来新的麻烦。比如文化大革命期间,朋友被抓进“牛棚”,你去看他(她),连你自己也可能一块进去。此时有意回避,不落井下石,不乱写揭发材料,是对朋友最好的保护。我们今天翻遍了宋代文献,至今没有发现一件有关李批评苏轼的文字。相反,从苏轼诗文中倒是有很多表达二人友谊的文字。如元八年底苏轼为亡妻王氏设水陆道场供养,请朝议郎李公麟画王氏遗像。此前,苏轼去李家拜访,见公麟新得陈彦点所送马台石,主动建议刻成“洗玉池”,以十六枚玉石放入池内,供平时赏玩。并为洗玉池题词。此事一直传为佳话。李公麟谢世后,被宋徽宗派人搬入宫廷,置之宣和殿。

苏轼画扇救人之急

苏轼为官期间为百姓做过不少好事,如在西湖清淤修堤,在徐州治水患、赈灾民等。有时对民间纠纷也细心处理。如在杭州做官期间,有一天一位绫绢商人上堂起诉,状告一个制扇工匠欠他两万绫绢钱,迟迟不还。苏轼派公差传唤制扇人到公堂受审。制扇人跪禀道:“我家世代以制扇为业,前不久父亲病故,今年开春以来,杭州地面连日阴雨,天气寒冷,没有人买扇子,我一时拿不出钱来还账。苏轼听后觉得都值得同情,感到此案颇难处理。想了半天才想出办法,对制扇人说:快把你家的扇子取来,我帮你卖出去。那人赶忙回家把扇子抱来,苏轼从中挑选了二十把白团夹绢扇,顺手拿起判状子的笔,在扇面以行草书题字、画枯木竹石,一会就完成了,然后交给制扇人说,赶快拿到衙门口外去卖,换了钱立刻还人家。制扇人接过扇子叩头谢恩,快步跑出衙门,刚出府门就被买扇人团团围住,你争我抢,二十把扇子很快就卖光了,每把一千,二十把卖的钱刚好还账。二人叩头谢恩,高兴离去。苏轼此举,使很多杭州人感动得流了泪,夸赞郡守为官清正,处世有方。制扇人家更是感激涕零。

苏轼的书画很值钱,但他从不以此换钱。相反,有人求他写字画画,只要高兴,就当场挥毫,分文不取,慷慨相赠。如参寥请胡道师看病,无钱交诊断费和药费,胡道师说求一幅东坡书画抵账吧,苏轼慷慨应允。又比如,苏轼被贬广州以后,苏州定慧寺卓契顺不远万里去探望他,求他赐墨宝,他也慷慨应允。对更知己的朋友,有时主动赠书画。如主动为李公麟“洗玉池”题诗,先写了大字,后又小字一本(大字刻池唇,小字便刻于石柱上)。洗玉池铭:世忽不见,以用为急。秦汉以还,龟玉道熄。六器仅存,五瑞莫辑。赵璧妇玩,鲁璜盗窃。鼠乱郑璞,鹊抵晋棘。维伯时父,吊占啜泣。道逢玉人,解骖推食。剑彘戚必,错落其室。即获拱宝,遂空四壁。哀此命世,久就沦蛰。时节沐浴,以幸斯石。熟推是心,施及王国。如伯时父,琅然环。授首之劳,终睨莫拾。得丧在我,匪玉欣戚。仲和父铭之,唯以咏德。

契顺下海南求东坡字

北宋哲宗元年间,党争再次激化,新党上台后,苏轼又遭贬谪,绍圣元年(1094)先贬至广东惠州(今广东惠阳),元符二年(1099)再贬至儋耳(今海南岛,宋称琼州)。建中靖国元年(1101),徽宗嗣位,下旨调苏轼回汴梁(今河南开封),准备委以重任。但因时值盛暑,苏轼日夜兼程,行至常州不幸中暑,一病不起,于当年七月二十八日病逝于常州。

苏轼被贬广州以后,他的弟弟苏辙也被贬,二人只被允许各偕一子同行。苏轼的大儿子苏迈,因不能同行,故对父亲的行踪毫无消息,寝食不安。苏州定慧院学佛者卓契顺安慰苏迈说:您何必如此发愁呢?令尊所在的惠州又不是在天上,走路总是可以到达的,我愿带着您的书信去探望他。经过数月艰辛跋涉,终于在绍圣三年(1096)三月二日,到达惠州。把书信交给苏轼,卓契顺就要回苏州,苏轼心里过意不去,问他有何要求。契顺说,我来惠州就是为给您送一封家书,没有什么要求,如果有要求,早在您在京城做官时就去找了。苏轼苦问不已,契顺觉得盛情实在难却,乃曰:如果您非要我提要求,那就学当年颜鲁公受蔡明远援粮,遗以尺书的故事,也为我写一幅字如何?苏轼欣然应允,当场为他写了一幅陶渊明《归去来辞》相赠。蔡明远因为有颜真卿的信而闻名天下。契顺也因有苏轼相赠的墨宝而名扬四海。

来海南探望苏轼的不止契顺一人,而凡探望者临别时,苏轼几乎都以书画相赠。如昙秀来惠州探望苏轼,临走时苏问:山中见公还,必求一物,何以与之?昙秀风趣地说:那就把惠州的清风明月带回去吧,只恐它们还没处放呢。苏轼也打趣说:不如每人送一纸字去,如问起,就说书法里头还有灾福哩。(苏轼文集卷六九“跋所赠昙秀书”)又如虔州(今江西赣州)鹤田处士王原(字子直)绍圣元年(1094)十月三日到达惠州探望苏轼,一待就是70天。(《东坡志林》卷一“别王子直”)这些事例,都说明苏轼人缘之好、影响之大。

二苏评画分歧

苏轼、苏辙兄弟二人,都在唐宋八家之列,在文学方面都做出过巨大贡献,但就影响而论,苏轼则更大。在政治方面,二人政见基本一致。都因卷人王安石变法风波,先后遭贬。艺术主张有时存在分歧,在评价王维、吴道子时分歧尤为明显。苏轼认为,“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而王维的作品,多得之于象外之意,“有如仙翮谢樊笼。”二人的艺术虽然都很好,但我更欣赏王维。言外之意是说王维胜过吴道子。苏辙明确表示不同意胞兄的意见,他认为,二人的艺术很难说谁比谁强,重要的是看能否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吴道子属于刚健美,而王维属于软美,各善不同。为了便于较,现录二苏诗如下:

苏轼《凤翔八观·王维、吴道子画》: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开元有东塔,摩诘留手痕。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亭亭双林间。彩晕扶桑敦。中有至人谈寂灭,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扪。蛮君鬼伯千万万,相排兢进头如鼋。摩诘本诗老,佩旨袭芳荪。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且敦。祗园弟子尽鹤骨,心如死灰不复温。门前两丛竹,雪节贯双根。交柯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

苏辙《王维、吴道子画》(在普门及开元寺):吾观天地间,万事同一理。扁也工斫轮,乃知读文字。我非画中师,偶亦识画旨。勇怯不必同,要以各善耳。壮马脱衔放平陆,步骤风雨百夫靡。美人婉娩守闲独,不出庭户修容止。女能嫣然笑倾国,马能一蹙至千里。优柔自好勇自强,各自胜绝无彼此。谁言王摩诘,乃过吴道子?试谓道子来,置女所挟从软美。道子掉头不肯应,刚杰我已足自恃。雄放不失驰,精妙实无比。老僧寂灭生虑微,侍女闲洁非复婢。丁宁勿相违,幸使二子齿。二子遗迹今岂多,岐阳可贵能独备。但使古壁常坚完,尘土虽积光艳长不毁。

东坡造墨

苏轼善书画,笔墨纸砚是必备之物。这里单说苏轼与墨结缘的情况。他喜欢藏墨,到了愚和痴的程度。家藏墨数百挺,一有空就拿出来试验各种墨的色度浓淡。同时,只要有机会,还不择手段搜罗墨,如元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驸马都尉王诜送他二十六丸墨,而且品种有十余品,苏轼把每一品都拿来磨数下,作数十字,以检验不同墨色。元四年三月四日他翻黄庭坚的私人锦囊,发现里面有李承宴所造的墨(李是当时造墨名家),便据为已有,黄庭坚非常惋惜,但没有办法。这等于“明抢”。

藏墨同时,还自己造墨。他造墨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将现成的墨捣碎,重新组合。如将高丽墨和潘谷墨同时捣碎,用胶粘和成新墨,墨色兼有二者特点,苏轼被贬海南以后,还在研究造墨,有一次差点失火,元符二年腊月二十三,墨灶失火,几乎将房子烧毁,幸亏救的及时,才免去一场灾祸。此次造墨得大小五百丸,一辈子都用不完。所以不断送朋友。东坡造墨之精,超过造墨专家,如潘衡初到儋耳,起灶造墨,得烟甚丰,但墨不甚精。东坡认为是灶有问题,就教潘衡“作远突宽灶”,得烟虽减少了一半,但墨色质量却提高了。墨身印文曰:“海南松烟东坡法墨。”苏轼自信亲自造的“海南墨”,其质量不减李廷圭所造墨。

宋代书画的发展,与墨的改进不无关系。造墨者有专业户,也有业余爱好者,文人多数属于后者。好墨之贵令人咋舌,如孙叔静用剑脊墨,甚精妙。墨上引有“太室常和”字样,常和乃嵩山一带某道士名,详情已不知。常和靠卖“剑脊墨”所得的钱,新盖起一座“三清殿”。据说常和道士造的墨,甚坚热黑。而画家王诜(字晋卿)造墨,用黄金丹砂,墨成,其价与金等。宋墨有松烟,也有油烟,油烟有光泽,颇便绘画。松烟墨色沉稳。

东坡画枯木竹石

苏轼书画作品流传不多,因为在党派斗争中,大部分被烧,绘画作品流传更少,现在能见到的绘画真迹,只有一件《枯木竹石图》,画面一块大石头压住一棵干枯的弯树,树根旁长一丛小草,石头缝长出几丛嫩竹。画上有同时代人刘良佐、米芾题字,说明是苏轼所画关于这幅画的寓意,根据苏轼的好朋友黄庭坚、米芾及南宋画史记载,说他胸中有盘郁之气即不平之气,故意把枯木竹石画得怪怪奇奇,以发泄怒气。这话大概是可信的。他自己也说“空肠得酒芒角出,肝肺槎芽生竹石,森然欲作不可回,写向君敬爱雪色壁。”东坡画枯木竹石,除发泄怒气,还有两方面的用意,一是养生,通过画枯木竹石,平静心态,调理肌体,自云:“近颇得养生,亦自觉薄有所得,见者皆言与往日别殊,更相阔数年,索我阆风之上矣。兼画得寒林墨竹,已入神品,行草尤工。”另一方面的用意是以画会友,联络感情,如元元年正月十二日,苏轼与李公麟合作为柳仲远作《松石图》,柳取杜甫诗句“松根胡僧熄寂寞,庞眉皓首无住着,偏袒右肩露双脚,叶里松子僧前落”。复请李公麟为诗配画,画名《熄寂图》。苏辙为画题诗云:“东坡自作苍苍石,留取长松待伯时。只有两人嫌未足,兼收前世杜陵诗。”苏轼紧随其胞弟之后,也题诗曰:“东坡虽是湖州派,竹石风流各一时,前世画师今姓李,不妨题作辋川诗。”黄庭坚也不甘落后,特作跋语云:“子瞻(苏轼字子瞻)不当目伯时为前身画师,流俗人不领,便是诗病。伯时一丘一壑不减古人,谁当作此痴疾。子瞻此语是真相知。”

东坡诲葛延之

成功的艺术家有许多主客观因素,主观条件中有重要一条就是善于思考、总结。东坡诲葛延之就是突出一例。江阴(今浙江绍兴)葛延之,久慕苏轼大名,元符间,苏轼被贬儋耳(今海南岛),他自家乡不远万里去拜访苏轼,苏轼感动不已,留葛住一月有余。葛来访苏的目的,就是当面请教作文之法。苏发表高论说:儋耳虽聚集有数百家,彼此靠在市上互通有无满足各自的需求,然而每家所需之物都不是白得的,必有一物统摄着,然后才能为己用。这一物是什么呢,就是钱。作文的道理也一样,天下事散在经、史、子中,如何使用?也必须有一物统摄之,然后才能运用自如,这一物就是意。无钱无法取物,无意也无法作文。这就是我要告诉你的作文秘诀。葛听了苏轼的教诲觉得茅塞顿开,立即把苏轼的教诲书写在自己的腰带上(丝制大带)。为了感谢苏轼,尝亲制龟冠献给苏,苏欣然笑纳,并写诗回赠,苏诗云:“海南神龟三千岁,兆叶朋从生庆喜。智能周物不周身,未死人钻七十二。谁能用尔作小冠,岣嵝耳孙创其制。今君此去宁复来,欲慰相思时整视。”苏轼的高论振聋发聩,葛延之的礼物也别出新裁,二人都用行动对“意”作了诠释。

苏轼的创新意识,贯穿在他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艺术创作方面尤为突出,论宋词,他是豪放词派之首;论文,才思敏捷,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论画,以意为之,同时是文人画理论的奠基人;书法,是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尚意的代表,强调“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论思想,他集儒、道、释精华于一身。如此等等。苏轼成为宋代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文艺全才。南宋罗大经云:“东坡为文,横说竖说,惟意所到,俊辨痛快,无复滞碍。”叶适也云:“苏文架虚行危,纵横倏忽,数百千言,读者皆如其所欲出,推者莫知其所自来,古今议论之杰也。”

东坡书画劫后余生

苏轼生前喜欢到处写写画画,因此容易招来非议,在党派斗争中,也就容易为对立面留下把柄。苏轼被抓进监狱后,自我反醒,已意识到此习的危害,想改,但习惯成自然,无法改。如被贬儋耳(今海南岛),道经南安(今江西大余县南、广东南雄县北),于一寺壁间作丛竹丑石,甚奇。韩平原当政,下令南安府守臣割取这幅壁画,守臣亲自监督,以纸糊壁把有画的墙面整体剥下龛而以献,平原大喜,置之阅古堂中。后平原犯事被抄家,画入秘书省著作庭。徽宗政和元年(1111)秘书省失火,右文殿道山堂焚毁,而著作庭独存,壁画一直保存下来(南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东坡奉命由儋耳返京(汴梁即今开封)赴命,经过韶州(今广东韶关)月华寺,正赶上改建法堂,僧乞求苏轼为大梁题字,东坡欣然命笔,右梁题曰:“岁月”,左梁题曰:“天子万年,永作明主,敛时五福,敷锡庶民,地狱天宫,同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后右梁题字被盗,左梁题字尚存。南宋罗大经亲眼见过,墨色如新。东坡北归路过常州报恩寺,僧堂新成,以板为壁,苏轼在板上题满了字。不幸苏轼就病逝于常州。徽宗后期,党祸再起,东坡、黄庭坚等一大批要臣被划为“奸党”,赫然刻人“奸党碑”。东坡墨迹都在搜毁之列,月华寺僧用厚纸将板子全部糊上,纸上再涂漆,字得以完好保存下来。至南宋绍兴中(1140年前后)高宗下令寻求苏轼墨迹,当事的老和尚早已去世,幸亏一知情老头陀(即化缘行脚僧)将秘密告诉郡守,除去漆纸,字画宛然,找高手临摹进献宫廷,高宗大喜。奖励老头陀得祠曹牒为僧(可以不必每天外出化缘了)。历来政治斗争都要毁坏一些不该毁坏的文物,宋代围绕王安石变法,党派斗争异常激烈复杂,不仅人身遭到摧残,相关的文物也不能幸免,苏轼书画被毁者已无法统计,同时,苏辙、黄庭坚等文人的书画墨迹也大批被毁,其损失已无法估量。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苏、黄等人的墨迹,仅只是劫后余生的一小部分而已。

二、创作趣闻

画蚩尤像以威天下

蚩尤,中国上古传说中炎帝的后裔,姜姓,为戈、矛、戟、酉矛、夷矛五种兵器的发明者。说明他掌握了先进的冶炼和锻造技术。他继承炎帝的事业,继续与黄帝争天下。据传说蚩尤兄弟81人(或云72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镇天下。他们残暴不仁,乱杀无辜。万民推举黄帝行使统治天下的权利,制止蚩尤兄弟的胡作非为。但因黄帝仁义,不能奈何他们,只能仰天叹息。这时,上帝派遣玄女下界,授予黄帝兵信神符,终于制服了蚩尤兄弟。双方大战时,黄帝派应龙与蚩尤兄弟在冀州之野展开较量,蚩尤请来风伯雨师,刮起大风,下起暴雨;黄帝乃派女魃助战,息风止雨,遂擒杀蚩尤(有记载说,黄帝捉到蚩尤后,没有杀他,而是令其主管军队,以控制八方)。蚩尤死后,天下再次大乱,黄帝遂画蚩尤像以威天下,各地纷纷传言,蚩尤还活着,八方万邦都不敢轻举妄动了。

蚩尤因发明了兵器,又好战,故被后世尊为战神。《史记·封禅书》记载齐国祭祀八种神,其中“三曰兵主,祀蚩尤”。汉画像砖、石中常见有蚩尤形象,其特点不尽相同,有的画成牛头熊身,手足均握兵器,面面狰狞。有的画成人身牛蹄,四目六手;有的画成蛇首龟足。南朝梁任鉤《述异记》记述蚩尤形象特征“人身牛蹄,四目六手,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但这种形象至今未见。古代关于蚩尤的传说很多,以蚩尤为题材的名物也不少,如建筑上的“蚩尾”,星相中的蚩尤旗、蚩尤令,民间杂戏中的蚩尤戏等。古代青铜器上铸蚩尤像,以为贪戒。这些大多与战争和攘灾除祸有关。

屏风画商纣踞妲己

商纣王暴虐无道,史书记载颇详。据司马迁《史记·殷本纪》记载,纣王聪明过人,力大无比,知识广博,但他狂妄自大,贪酒好色,又不听劝谏,亲小人,远贤臣。性情残暴,滥杀无辜。他特别宠爱妲己,对妲己言听计从,而妲己恰恰也是一个荒淫无耻的荡妇。他们整日在沙丘园中游玩,池子里装满了酒,到处悬挂着肉,好像一处树林。让男男女女脱光衣服在其中追逐嬉戏,通宵达旦吃喝玩乐。后来终于导致亡国,引火自焚而死。妲己也被周武王诛杀。后世有作为的皇帝都引以为戒。历代的美术作品,常以纣踞妲己为题材,为统治者提供鉴戒。

据《汉书·叙传》记载,西汉元帝的时候,班婕妤供养太子,按功劳应该得到晋封,但确意外的晋封赵飞燕为皇后。班婕妤的哥哥对汉元帝的作法很不满意,便装病不干了。过了好长时间,班仍没有去官府办公。恰巧有一天元帝要外出巡查,出发前想见见班伯,班伯这下慌了手脚,赶紧到官府去处理政务,以备元帝驾临。官府屏风上画着纣踞妲己作长夜之乐的情景,元帝看到这幅画问班伯,商纣王无道至于像屏风上画的那样吗?班伯回答说:《书经》曾云:“乃用妇人之言”,不然怎么会有此丑行呢,所谓众恶都归罪到一件事情上,不是太过分了吗?元帝说:假如历史不是这样,画此图还有什么劝戒意义?班伯说:根源在于酒,微子劝谏,纣王不听,微子只得离开。《诗经大雅·荡》之诗所感叹并指出商纣淫乱之戒(殷鉴不远),其根源都在于酗酒(天下湎尔以酒,俾昼作夜),并不仅仅是听了妇人的话。元帝听班伯一席话感叹道:我很久没有见到你,今天听了你的善言高论,对寡人启发很大。汉元帝时代比较重视图画的劝戒作用,太子宫设有甲观,观内四壁画满了图画,称之为画堂,元帝的太子成帝就生在“甲观画堂”。嫔妃怀孕后经常在画堂观赏具有劝善作用的图画,颇类似后世的施胎教。

以足画像

鲁班是春秋时代鲁国的能工巧匠,被后世土木工匠奉为祖师。他不仅善土木工程,还能画画。据《水经注》卷十九“渭水注”记载,在渭水上有一座古老的渭桥,秦始皇时代称其为便桥,秦始皇作离宫于渭水南北,以像天宫,为了连接南北的宫殿,便将此桥加以改造,南有长乐宫,北有咸阳宫,二宫之间故造此桥,桥广6丈(1丈约今3.3米),南北380步(每步约合1.6米),68间,750柱,120根梁。桥南北有堤,堤上立石柱,柱南为京兆府管辖,柱北为冯翊府管辖,各派1500人守护。桥之北首水中垒有石柱,故谓之石柱桥。老桥石柱原有石刻“忖留神像”,传说此神当初曾与鲁班对话,鲁班请他出水见面,忖留神说我的相貌太难看了,你又善于画各种物像,我不能与你会面。鲁班拱手言道,你只把头伸出来,我们见上一面如何?忖留神乃将头探出水面,鲁班于是用脚画下了忖留神的形象,忖留神发现了鲁班的举动,赶紧缩到水里去了。所以桥柱上的忖留神形象只有背部以上。东汉末年董卓入关时,放火烧了此桥,幸好石像没有毁坏。后来曹操重新修复此桥,他骑马看到这件忖留神石像时差点把马吓惊,于是下令把石像的头部以下再去掉一截。曹操重新修复的渭水桥,较原来的规模要小得多了,桥广仅三丈六尺。

这个故事当然是后人编出来的,不可信。但我们透过这个故事可以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对一位能工巧匠的热爱。同时也使我们知道,古代匠师创作一件艺术品,都要为其找寻理论根据,石桥上的神像为什么只作半身?加以神化当然是一种解释。我们如果从美学角度看待它,是否有引起人们下水的联想,人在桥头只露半身,那半身就应该是在水中了。中国古代造桥技艺高超,除注意其实用功能,还注意美化,美化过程中还要编出美丽的故事,以使后人念念不忘。仅以留存至今的石桥来看,如今河北的赵州桥,这座由隋代李春设计施工的石桥,经过1300多年的风风雨雨,至今安然无恙,仍在发挥作用,它对力学原理的巧妙利用,以及石刻的精美,也令人叹为观止。建造于金代的北京卢沟桥,曾引起八百年前意大利马可波罗的惊叹,他称这是世界上最精美的桥。桥头望柱上的姿态各异的石狮,表现出江南金代匠师高超的技艺。

以画托孤

据《汉书·霍光传》、《金日禅传》记载,征和二年(前91),汉武帝自知年事已高,国家形势不太稳定,这一年卫太子为江充所败,而燕王旦、广陵王胥多有过失。武帝忧心忡忡,打算把王位传给小儿子刘弗陵(前94~前74),但担心他因年龄太小(武帝病死那一年即公元前87年,刘弗陵才八岁),怕将来出现母后专权的局面,于是先逼死太子生母赵婕妤,命大臣辅佐之,再下诏正式传位。经反复考虑,老臣中唯霍光堪当辅佐太子大任,使命宫中画工画了一幅《周公辅成王以朝诸侯》的场面赐给霍光,以示托孤之意。后元二年(前87)春,武帝游五祚宫,病重,霍光涕泣问曰:“如果陛下身有不测,谁当为嗣?”武帝说,你没有明白我以前送给你那幅画的意思吗?立少子,请你按照周公辅成王的故事行事。霍光顿首推让说,臣不如金日枎;金日枎也谦虚地说自己是外国人(匈奴人),各方面都不如霍光。武帝任命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金日枎为车骑将军,上官桀为左将军,桑弘羊为御史大夫,共同辅佐太子。武帝崩,少子刘弗陵继位,时年仅八岁,是为汉昭帝。汉武帝是一位非常有作为的皇帝,享年高(前156~前87),在位54年(前140~前87),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昭帝继位后,在各辅佐大臣的帮助下,削减国家财政支出,减免百姓的田租口赋,不仅使武帝晚年社会混乱的局面逐渐稳定下来,还使得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雕像镇敌

自战国以来,游牧于漠北的匈奴族势力强大,一直是中原封建王朝的心腹之患,边境磨擦不断。西汉早期,因国力不足,尚无法以武力征服匈奴,多采取怀柔政策,可战则战,不胜则派名将镇守,同时主动与之和亲,施以恩惠。其中一些严厉而善战的守边大将对维护边防安宁,制止匈奴侵扰,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

据《史记·酷吏列传》记载,西汉景帝时(前189-前141)中郎将郅都,河东大杨(今山西洪洞县东南)人,在朝廷敢于直谏,当面折服大臣,为官严刑酷法,远近畏伏。做济南太守一年多,为了安抚一方百姓,对一向凶顽难制的闲氏宗族三百余家满门抄斩,从此危害一方的恶势力被铲除,郡中秩序井然,路不拾遗。因郅都特别严厉,所以人诵号“苍鹰”。他不仅除恶手段严厉,带兵打仗时纪律严明,作战有方,守边关用兵如神,攻退神速,令匈奴闻风丧胆。后来因为得罪了窦太后,被罢官遣返回家。但因当时汉与匈奴接壤的边界一直不太平,而匈奴人素闻郅都威名,最怕与他交战。为国家安全计,景帝决定重新起用郅都,拜其为雁门太守,而且特许他遇事可以自行处置,不必事先请示朝廷。在雁门关外的匈奴兵将听说郅都来此做太守,就都吓得撤走了。匈奴将领为了激发战士的斗志,树立与汉朝作战的决心,便用木头雕刻了一尊郅都的像,当做射击的靶子,命骑兵跑射,练习作战胆量。可没想到战士对郅都像十分害怕,射击时手发抖,没有谁能射中目标。雕像本意是想鼓舞士气,结果适得其反,战士们反而丧失了信心。郅都逝世前,匈奴始终不敢靠近雁门关。后来因临江王刘荣犯法,郅都阻挠刘荣给景帝写信而再次触怒了窦太后,构陷治罪,被杀害。郅都死后,雁门关的安全就发生变化了,匈奴重新开始骚扰。可见一位著名边关大将的作用。

画能杀人

画能杀人,今人觉得不可思议。明李渔《曲话·戒讽刺》曾说:“武人之刀,文人之笔,皆杀人之具也。刀能杀人,人皆知之;笔能杀人,人则未尽知也。然笔能杀人,犹有或知之者,至笔之杀人较刀之杀人,其快其凶更加百倍,则未有能知之而明言以戒世者。”笔能杀人,当然只是形容,用以说明笔之作用不可低估。

历史记载,尚有以画杀者。据《三国志·于禁传》记载,建安二十四年(219)曹操在长安,命曹仁帅兵攻取樊城,遣于禁做助手。当时正赶上秋季大雨,汉水暴涨,平地水深数尺,关羽令兵士决开河口,于禁七军皆没。于禁同少数将领逃到高土岗上孤立无援,关羽乘大船攻之。由于饥寒劳累,寡不敌众,于禁和庞德被生擒。于禁归降关羽,庞德宁死不屈,骂不绝口,被关羽所杀。曹操得知这个消息后,长久的感叹,说:我知于禁三十年,为什么他临危处难反而不如庞德坚定?自谴自己知人不深。后来蜀、吴相争,东吴陆逊擒获了关羽,于禁也同时被俘。魏文帝曹丕称帝后,东吴迫于压力,将于禁遣返回魏,当时于禁已须发皓白,形容憔悴。他上殿拜觐曹丕,涕泣顿首,惭愧难言。曹丕以战国荀林父、孟明视的故事安慰于禁,不仅未加怪罪,反而拜他为“安远将军”。于禁下决心效命曹魏政权。后来曹丕遣于禁使吴,为使他保持贞节,出发前令其拜谒曹操陵,事先在陵寝画了“关羽水淹七军图”,图中庞德愤怒,于禁降伏的情景栩栩如生,曹丕的本意是要于禁自省,此次使吴不可再失气节。无奈,于禁年事已高,见图后羞愧内疚,无地自容,暴病而死。

画能医病

以画医病,现在听起来有点奇怪,但在古代确有其事。据《南史》卷三十九《刘面力传》记载,刘面力的儿子刘缜就曾用一幅画治好了妹妹的相思病。刘缜,字士温,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少聪颖,多才多艺,善书画,嗜酒,一次可饮数斗。以画宫廷仕女著称,风格简秀,用笔柔细,体态生动,妩媚动人。身为画家的刘缜,深知绘画的作用。他的妹妹嫁给鄱阳王萧宝夤为妻,夫妇感情很好。后来鄱阳王起兵谋反,兵败,逃往北魏,而南齐朝廷宣布鄱阳王谋反被杀。刘缜之妹信以为真,因日夜想念丈夫,寝不安枕,食不甘味,忧劳成疾,久治不愈。刘缜便想以画治病。当时陈郡有一位名画家殷倩,善于画肖像,形神兼备,远近闻名。刘缜便请来殷倩,说明妹妹的病情,恳请他画一幅鄱阳王平日与其他宠姬抱在一起照镜子的情景,以激起妹妹对鄱阳王的反感,达到割断情思的目的。画好后,刘缜密遣使女拿给妹妹看,其妹一见画愤怒地骂道:“呸,不要脸的,早该死!”于是思念之情遂绝,病亦痊愈,一幅画真的治好了病。

又据记载,北宋秦观一次得病,好友高符仲携唐王维《辋川图》给他看,说看此画可以治好他的病。秦观看了这幅画,画得非常高妙,山谷幽深,云水飞动,意出尘外,格生笔端,心情爽快,恍若与王维同入辋川漫游,不数日,病痊愈。

误点成蝇与误点成牛

传说三国时著名画家曹不兴受孙权之命画屏风,不小心将墨点滴到绢面上,就势画成一只苍蝇。孙权疑为真,以手弹之,方知道是画出来的。又有传说,东晋王献之应桓温之请画扇,误落笔,就势画了一只牛,极妙绝。同时书字牛赋于扇上,此扇义熙中尚在。唐谢观、唐黄滔分别写有《误笔成蝇赋》和《误笔牛赋》对这种随机应变的高超的技艺加以颂扬。

上述两则故事,一方面是赞扬画家技术熟练,另一方面赞扬画家随机应变。中国画以墨落在纸绢上难以改动,必须随机应变。古人作画强调“胸有成竹”,作画前要尽量考虑周密,但有时遇到特殊情况,误点、误墨都难免会发生,画家必须因势改变原来的设想。郑板桥曾针对传统的“胸有成竹”之说,提出“胸无成竹”之说,“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板桥画竹,胸无成竹。浓淡疏密,短长肥瘦,随手写去,自尔成局,其神理俱足也,然有成竹无成竹,其实只是一个道理。”

据画像纳妃

西汉王昭君因不肯贿赂画家毛延寿,被画得很丑,未能取得汉元帝的宠爱,而被下嫁匈奴单于,这个故事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三国时,另有一桩故事,知道的人就不多了。这个故事说,一犯罪女子的画像被皇帝看中而纳为嫔妃。传说吴主孙权的潘夫人,原系其父坐法,她被当做罪犯子女押解到宫中织室,因长得特别漂亮,幽禁在同室的女犯称她为“神女”,皆敬而远之。掌管织室的官员将此事汇报给孙权,孙权令画工图其像以进。潘夫人虽因忧愁不思寝食,饿得很瘦,人变了形,但风姿犹存。画工如实画了她的病相进献给孙权,孙权见了画像,激动得不能自制,把手中的琥珀如意折断了都不知道,嗟叹道:此真神女也,愁貌尚且如此感人,何况她欢乐的时候!立即派人驾豪华车到织室,接潘夫人到后宫,见真人,果然美丽,得到孙权的特别宠爱。生太子孙亮后,更是受宠有加,封为皇后。而潘夫人逐渐变得飞扬跋扈,谮害袁夫人等甚众。由于积怨太深,晚年失宠后,被诸宫人缢死。

这个故事透露了汉代绘画史上的重大信息,这就是肖像画的飞速发展。其动力是汉统治者利用绘画表彰功臣,为功臣立庙,在庙中绘制功臣事迹,以激励后生,先辈没有被画到功臣庙的,子孙觉得面上无光。我们翻开汉代的正史和其它文献,多处记载汉图绘功臣的活动,功臣有名有姓,身世、长相各不相同,画家要尽力画得像,就必须提高技巧,捕捉个性。这无形中就促进了人物画特别是肖像画的发展。

画牛明志

南北朝时梁朝的著名医药学家、天文学家、书画家陶弘景(455~536)字通明。生性喜欢书画和神仙方术。四五岁时就常以芦荻为笔,画土灰,学写字。十岁便能读懂葛洪的神仙传,初晓养生之道。及长,读书如痴,善琴棋,工草隶。刘宋末年,他做过短时间的诸王侍读,南齐永明十年(492),脱朝服于神武门,上表辞职。梁武帝时(502~549年在位)屡下诏礼聘,不肯出。为表示自己拒绝为官的决心,他亲手画了二只牛献给梁武帝萧衍,画中一牛散放于水草之间,自由自在;另一牛头戴金笼头,有人拉着缰绳,并用棍子驱赶。梁武帝见到画笑着对大臣们说,此人是不会出来做官了,这画是用类似于庄子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他宁可做一只在泥水中自由爬行的乌龟,也不愿做被打扮得很漂亮的供入庙堂的牲牛。我岂能强他所难,任他去吧。此后,梁武帝每遇吉凶、征讨等大事,都要派人前以咨询,他也时常会出些高见,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中国自古以儒学占主导地位,有的文人出于种种原因,拒绝为官,但儒家那种“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并没有完全泯灭,他们仍然关心社会、民生。隐居是他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另一种手段。山中宰相的作用有时可能是在朝宰相所不能比拟的。

陶弘景一生著述宏富,除医学、天文和儒学外,还著有《图像集要》,可惜没有流传下来。他的绘画作品也早已失传。

画像遮丑

东晋顾恺之为殷仲堪画像,殷眇一目,自嫌丑陋不肯画,顾云我画好你的双目,然后用白粉将那只瞎眼抹一笔,使如轻云之蔽月,岂不美乎!这个故事已早为人们特别是文艺界所熟知。此类故事,后代不乏实例。五代时李克用也是瞎了一只眼的,杨行密想看看李克用的长相,使命一位画家装扮成商人模样,潜往河东(今山西太原一带)欲偷画李克用像。画家到达河东不久,还没来得及混入宫廷,已被人识破而被捕。李克用听说敌国奸细要来偷画他的像,很生气,对亲信说,我素眇一目,你可立即让那个奸细来为我画像,如果画得不满意我会马上把他处死。画家被带到李克用面前,李按膝厉声说:淮南王(指杨行密)派你来偷画我的像,那你一定是高级画家了,我现在就坐在这里给你画,如果画得不合我意,立刻就让你去死。画家叩头下拜,连连称喏,当即动笔为李画像。时值盛暑,李手摇八角扇纳凉,画家心情紧张,汗流浃背自不待说。先画李手持八角扇遮住瞎眼,露出好眼。李说你这是故意为我遮丑,讨好我,必须重画,画出双目。画家应声重画,改为李拉弓捻箭,微合一目以观箭之曲直,李看后非常高兴,不但没有为难这位画家,还厚贿金帛放他回淮南。画家以高超的技艺救了自己一命。

对画像施刑

中国古代有一种迷信行为,认为对着某人的雕像或画像长久的诅咒、针刺或箭射,会置对方于死地。《世说新语》有这样的记载,顾恺之喜欢邻居的一位美女,便画此女肖像于壁,在像心部插一棘针,美女立刻病倒,心痛不止。后来其家人向画家求情,针被拔去,美女马上病痛解除。此类故事,南北朝时期特别流行,与世道混乱不无关系。乱世迷信多,这大概是社会发展的规律。

据《北史·隋宗室诸王传》记载,文帝杨坚之子蜀王杨秀听信道士韩朗、黄儒林的煽惑,倾仓竭库,造千尺道像,建千日大斋,画其父杨坚、其弟杨谅肖像,缚手钉心,或缚手撮头,题写姓名,加以诅咒,图谋篡位。事情败露后,杨秀被下狱,文帝下诏历数蜀王十大罪状,其中之一便是:“纠集左道,符书魇镇。汉王(杨谅)于汝,亲则弟也,乃画其形象,题其姓名,缚手钉心,枷锁钮械,仍云请西岳华山慈父圣母神兵九亿万骑,收杨谅魂神,闭在华山之下,勿令散荡。我之于汝,亲则父也,复云请西岳华山慈父圣母,赐为杨坚夫妻回心欢喜。复画我形,缚手撮头,仍云请西岳神兵收杨坚魂神。如此形状,我今不知杨谅、杨坚是汝何亲也!”这里展现的是北方上层统治者中间最典型的实例。此风在南方也毫不逊色。《南史·齐本纪》载,南齐太祖萧道成未做皇帝时,曾为刘宋王朝大将,宋苍梧王很忌恨他,为置其于死地,就用木头雕刻了一尊萧道成的形象,画腹部为射堋,不仅自射之,还命左右射之,射中者给予厚赏。诅咒萧早死。只可惜没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