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三线建设丛书--乐山三线记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1 05:06:27

点击下载

作者:政协乐山市委员会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乐山三线建设丛书--乐山三线记忆

乐山三线建设丛书--乐山三线记忆试读:

版权信息

书名:乐山三线记忆

作者:政协乐山市委员会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8月

ISBN:9787545539295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序

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备战备荒为人民”的特定历史背景下,一场大规模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在我国西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一条条道路平铺延伸,一排排厂房拔地而起。这段时间的乐山土地上,一个个以数字组成的特殊代号悄然出现:308、605、585、525、739……人们只知道这是些中央大型工业企业、国防科研单位,分布于高山深谷地带以及岷江、大渡河流域两岸。但这些企业、单位对外严格保密,人们对其所建规模、方位、类型、产品等一概不知,尤显神秘莫测。这就是后来所称的“三线建设”。

全国的三线建设是在当时国际局势日趋紧张的情况下,为加强战备,逐步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的一次战略大调整,也可以说,三线建设是战备时期的“西部大开发”。三线建设历经3个五年计划,涉及我国中西部的13个省(市)、自治区,投入资金2052亿元,投入人力高峰时达400多万,安排1100个建设项目。决策之快,动员之广,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可谓史无前例。

三线建设期间,国家40多个部委在乐山布局建设项目,先后投入资金35亿元,建成23个大中型企业,主要为国防军工、原材料、电力、机械等企业及重点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20世纪70年代中期,大批三线建设项目先后建成,相继投入使用。

大批工业企业和科研单位进驻乐山,在我市地方建设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龚嘴电站是大渡河梯级开发的第一个大型水电工程,是当时西南地区最大的水电站;乐山造纸厂为我国自行设计建成的第一家生产高纯度绝缘木浆和电力、电子工业用纸的重点企业;东风电机厂是为军工和科研单位生产专用电机的大型工厂。除此之外,中国核动力研究院专门从事核动力反应堆工程技术开发,成为中国核能研究重要基地;西南物理研究所在核聚变和“受控”研究上取得重大成果,“中国环流器一号”装置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受控核聚变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三线建设企业多项产品和科技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甚至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

乐山三线建设长达20年,给乐山带来了当时国内最先进的技术,引来大批科技人才,形成了较为雄厚的工业生产能力,构建了新的工业布局,创造了新的工业体系,使地方经济结构、城市功能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乐山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企业改革发展、经济转型,三线建设也为乐山留下了十分丰富的工业遗产和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线建设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广大三线建设者们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舍小家,为大家,背井离乡,奔赴前沿。他们在时间紧迫、任务繁重、生活环境艰难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战胜重重困难,保证了三线建设工程的如期完成,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和事迹。

三线建设的历史,是一部艰苦创业的历史。三线人发扬“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一路筚路蓝缕,一路栉风沐雨。他们的品质,他们的壮举,是一曲无私奉献的生命赞歌。

历史是一个民族永恒的记忆,也是一个民族宝贵的财富,存史资政,教化育人。今天,我们把三线建设这段益于今人、惠及后世的璀璨历史,以文字、图像、访谈等形式,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研究领域,揭开中国三线建设那层神秘的面纱,真实记录乐山三线建设那段峥嵘岁月,展示三线建设在乐山产生的深远影响,传承弘扬三线建设的伟大精神,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也是政协文史工作的应有之义、责任使然。该套丛书的出版,能对我们认识乐山、了解乐山,提高乐山历史文化名城的知名度,促进乐山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助推乐山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建设美丽繁荣和谐乐山,提供有益的帮助。编 者第一篇三线综述三线足迹 时代记忆——乐山三线建设综述[1]郭明兴一、三线建设的历史背景“三线建设”这个词,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中国,曾是一种神秘的存在。它不为人们口传,也不见于报端。尽管在三四十年前,许多人就知道“三线”的含义,但作为一个已经成为历史的词语,真正出现在官方媒体上,还是在20世纪90年代。光阴荏苒,一去不返,三线建设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更是少有所闻。

20世纪60年代,中国处于多事之秋,还没有来得及摆脱国内三年困难时期饥荒的阴影,国际形势突变,使得我国面临四面合围的窘境。

在东南面,自1962年后,台湾国民党当局趁大陆出现暂时经济困难和中苏关系破裂,在美国的军事援助下,大肆叫嚣反攻大陆,频繁向大陆派遣武装特务进行颠覆活动。在北部,中苏关系恶化,昔日的老大哥一下子变成了最危险的敌人。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撤走在华专家、逼迫我们偿还抗美援朝时期购买军备所欠下的债务,并在我国北部边境线上陈兵百万,长达7300千米的边境线出现了空前的紧张局势。在西部,印度军队对中印边界无端挑衅,摩擦不断。在南面,美国制造“北部湾事件”,对越南北方进行大规模轰炸,越南战争升级,战火大有烧到中国大陆的苗头。时局剑拔弩张,形势动荡不安。在这种特殊环境下,我国的国防战略不得不从和平时期转入临战状态。

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当时我国工业绝大部分分布于东北、华北一带和沿海地区。从军事经济学的角度看,这种工业布局非常脆弱:东北的重工业完全处于苏联的轰炸机和中短程导弹的射程之内;而在沿海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工业区则完全暴露在美国航空母舰的攻击范围内。一旦发生战争,中国的工业将很快陷入瘫痪。

1964年4月,总参谋部提交了一份报告,分析了我国当时的局势:一是工业过分集中;二是大城市人口多;三是主要铁路枢纽、桥梁和港口多在大城市附近,缺乏应对敌人突然袭击的措施;四是所有水库的紧急泄水能力都很小,一旦被破坏,将酿成巨大灾害。根据这些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为有利备战、保存实业的战略思路,这份报告引起了党中央和毛泽东的高度重视。

在5月至6月的中共中央北京工作会议上,毛泽东把国防看作是与农业并列的“一个拳头”。他从存在新的世界战争的严重危险估计出发,提出“三五”计划应该考虑解决全国工业布局不平衡的问题,要搞一、二、三线的战略布局,加强三线建设,防备敌人的入侵。他说,在原子弹时期,没有强大、稳固的后方不行。现在沿海地区搞这么大,不搬家不行。不仅工业交通部门的企业要搬,大学、科学院、设计院都要搬。总之,一线要搬家,二线、三线要加强,以改善我国的工业布局。

1965年6月16日,毛泽东在听取国家计委关于“三五”计划设想的汇报后指示,计划要考虑三个因素:第一是老百姓,不要丧失民心;第二是打仗;第三是灾荒。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国家计委又对“三五”计划的投资项目和主要生产指标进行了调整,将“三五”计划调整为一个以国防建设为中心的备战计划。中央也很快做出决定:“三五”计划的指导思想由吃穿用改为备战,要考虑解决全国工业布局不平衡的问题,要搞一、二、三线的战略布局,防备敌人的入侵,集中力量建设三线,建立自己的战略大后方,在人力、物力、财力各方面予以保证。此后,周恩来在国务院全体会议上把毛泽东的三个因素概括成“备战备荒为人民”。

这一决定标志着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转移由以大力发展农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中心转向了以加速三线建设、增强国防实力为中心的战略轨道。所谓一、二、三线,是按地理区域划分的,是由中国大陆的国境线依其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受外敌侵袭的可能性)向内地收缩,划分为前线、中间地带和战略后方三部分,分别简称为一线、二线和三线。

一线地区主要包括沿海地区和边疆省区,如北京、上海、天津、辽宁、黑龙江、吉林、新疆、西藏、内蒙古、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

二线地区是指介于一、三线之间的中间地带,主要为安徽、江西等地区。

三线地区主要包括西南和西北地区。从行政区划上看,基本包括四川(含今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以及河南、湖北、湖南、山西的西部、广东的北部、广西的西北部,共涉及13个省区。

中央工作会议后,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终于确立。1965年2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兼国防工业办公室主任罗瑞卿向毛泽东主席汇报了全国三线建设的战略布局意见,提交了《关于国防工业、国家重点骨干企业在二、三线地区新建项目布局方案的报告》,1965年3月21日,毛泽东批准了这个报告,从此,宣告全国的三线建设拉开帷幕。

国家建委召开一、二线搬迁会议,提出大分散、小集中,少数国防尖端项目要“靠山、分散、隐蔽”。国家有关部门迅速展开西南、西北三线建设的具体部署:一是在三线建设新的工厂,扩建部分工厂,由国家计委负责组织;二是把一线地区全国仅此一家的重要工厂和配合后方建设所必需的工厂搬到三线,由国家建委负责组织;三是组织好全国的工业生产,为三线建设提供设备和材料,由国家经委负责。随后又分别成立西南、西北三线建设指挥部,负责组织中央有关部门在三线地区新建、扩建、迁建项目的计划协调和物资供应工作。

接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西南三线建设体制问题的决定》,成立了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以加强对三线建设的领导。同时发布《关于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组成人员的批复》,同意李井泉为主任,程子华、阎秀峰为副主任。后来,彭德怀、钱敏任西南三线建委副主任。

三线建设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它是在当时国际局势日趋紧张的情况下,为加强战备,逐步改变我国工业布局的一次由东向西转移的战略大调整。

据相关统计,整个三线建设在横贯3个五年计划的时间里,国家累积投资 2052亿元,占同期全国基建总投资的39%。先后建成10条总长8046千米的铁路干线,建设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配置数十万台(套)当时国内最先进的技术装备,一批各具特色的工业基地和新兴工业城市在崇山峻岭中拔地而起。以铁路、公路、长江水路为网络的交通运输业,以煤炭和水、火电为主体的能源工业,以钢铁、有色金属为重点的原材料工业,以发电设备、机床和汽车为代表的机械制造工业,以元器件、通讯和引导设备为骨干的电子工业,以战略武器和轻重型军事装备为特点的国防科技工业,都形成了相当的生产能力,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二、三线建设的选址布点(一)四川是三线建设布局的重点

四川作为中国内陆腹地,由于四面环山的独特地理条件,自古就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说。这一交通困境严重制约着经济和城市的发展,也使四川省内的城市形成了以水运为主的交通运输形式,各城市之间大都以长江干、支流水运为联系纽带。至于与省外的物资集散、商业贸易等更是高度依赖长江干流航运进行。三线建设期间,基于建设全国战略大后方和发展四川省经济的需要,国家集中建设了川黔、成昆、襄渝3条铁路并彻底整治了长江航运,使四川省拥有5条与全国联系的大动脉(宝成、成昆、川黔、襄渝铁路和长江),经济和城市持续发展的交通条件获得根本改善。

从三线建设开始到1985年,四川省总体上建成了成渝城镇聚集区。这一聚集区以宝成、成昆、成渝3条铁路线为主轴,聚集了成都、重庆、德阳、绵阳、乐山、自贡、内江、宜宾、泸州9市227镇,成为我国内地城镇分布密度最高的地区。以成渝城镇聚集区为核心的城市体系的形成,极大地提升了四川省城市体系演进的速度和质量。

三线建设的首要目标是“积极备战”,以改善国防工业布局,建立一个强大的战略大后方。四川省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资源等因素,而成为全国三线建设的首选。

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从1965年初起,四川省三线建设的大部分项目主要沿成渝、宝成、川黔、成昆等铁路干线和长江、嘉陵江、渠江两岸展开布点。国家将国防科技工业总投资的1/4集中投入在四川省,新建成一系列国防工业基地和国防工业城镇,其中,重庆市是重要的国防工业后方战略重镇,成都市是军事电子工业城市,并与绵阳、广元、重庆共同构成了重要的军事电子工业城市群,绵阳建成了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绵阳与乐山成为核工业基地,西昌则拥有先进的卫星发射中心。

从总体上讲,四川省三线项目大多依托原有城市和新建城市、城镇进行相对集中的布局,新建、扩建、内迁以重工业为主的项目250多个。在大规模建设过程中,四川省以既有城市和新城市为载体,规划建设了四大工业区,即由成都、绵阳、德阳、广元、乐山等城市组成的以航空、电子、机械、核工业等为主的川西(成都)工业区,以钢铁、造船、常规武器等为主的重庆工业区,由自贡、内江、宜宾、泸州等城市组成的以煤炭、机械、天然气、化工为主的川南工业区,由渡口、西昌等城市组成的以钢铁及有色金属为主的攀西工业区。四川省的三线项目布局从根本上调整了此前全省工业主要依托于重庆、成都等地的空间指向,实现了全省范围内相对均衡的工业布局,并为各城市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础。(详见表1、表2)表1 1964—1980年四川省新建、扩建的主要城市、城镇??(单位:个)表2 1964—1980年四川省建成或基本建成的主要工业城市(二)三线建设选址乐山的优势

地处四川盆地西南部,位于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汇流处的乐山,基于历史条件、地理环境、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在川内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历史上讲,从春秋时期蜀王“开明故治”起,顺着历史脉络,经秦汉设南安县,北周设嘉州,南宋置嘉定府,至今已有3000年历史。

回顾历史,在国难当头、战火纷飞的时期,四川就是抗战的大后方。全国陆续有250家工厂迁入四川,其中不少就迁到了乐山,如永利川厂、保险伞厂、大业印刷厂等。抗战爆发后,武汉大学、中央技专、江苏蚕专、四川大学等高等院校,也相继迁到乐山。几十年过去了,我们还能在乐山找到其留下的部分遗址。乐山城区旧貌新塘沽(20世纪30年代末的永利川厂)东风电机厂所在地

1939年8月乐西(西昌)公路开工,1941年2月全路通车,东连成都、重庆,西接滇缅公路、中印公路和支撑驼峰航线,成为构建抗日大后方基地公路网的一条重要战略通道,在抗战期间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北京故宫博物院文物在硝烟中颠沛南迁,院长马衡亲自从重庆到乐山选址,也正是基于乐山的特殊环境、人文积淀和淳朴民风,才确定乐山为故宫文物安全存储地。1939年8月间,19000多箱文物辗转万里,运抵乐山,分别存放在乐山安谷镇6祠1寺和峨眉的大佛寺与武庙达8年之久。

从地理环境、资源等方面讲,乐山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优势。

其一,乐山地处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北靠成都,东邻内江和自贡,东南与宜宾接壤,西南与凉山彝族自治州相连,西与雅安交界。地形崎岖起伏,以丘陵和山地为主,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特别是峨眉、沙湾、九里及金口河一带的地貌特征,更是复杂多样,天然地对应了“靠山、分散、隐蔽”的三线建设原则。

其二,乐山自然环境优越,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时有森林面积37万公顷,生长着植物品种3514种,有活立木蓄积6639万立方米,年产木材18万立方米,是四川省重点木材产区之一。野生经济林木繁多,常年可利用的野生纤维、淀粉、油脂、化工原料等植物产量达10万担以上,其中白蜡、紫胶的产量占四川省的80%左右。

其三,乐山水力资源丰富。除岷江、大渡河、青衣江3条骨干河流外,还有支流56条,小溪流密如蛛网。它们不仅为工农业提供着充足的水源,还储藏着630万千瓦的水力资源。乐山矿产资源储量约30多种,主要是非金属矿,盐、钙芒硝、原煤、石灰石、石膏、铁、铜、锰、沙金等,当时矿业开采加工,已具一定规模。

其四,乐山交通方便。正在建设中的成昆铁路将通过境内7个县、区,营运里程214千米。可通航河流12条,水运里程699千米。乐成(成都)、乐内(内江)、乐西、五新(五通桥至新市镇)等公路干线,与川西南各市、地连接。围绕公路干线建成市区的公路网,已有96%的乡和72%的村通车。随着乐山港的建设完成,近千吨的客、货轮可直抵渝、汉,年通过能力可达600万吨。

乐山优越的地理条件、自然资源和工农业实力优势,与国家三线建设选址原则相匹配,为此,乐山被确定为国家三线建设项目在四川的重点布局地区之一。(三)乐山三线建设的选址布点

对于三线建设,乐山地委、专署十分重视。早在1958年成昆铁路投入建设时,同年6月25日,乐山就成立了成昆铁路乐山专区筑路支援委员会,委员会由窦光宇、张有宗、陇耀、孙树梓等9人组成,并由窦光宇为主任委员,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彭山、眉山、夹江、峨眉也仿照专区办法成立筑路支援委员会,负责办理具体事宜。1959年1月27日,成昆铁路即将通车到峨眉、沙湾,地委、县委即成立了筑路委员会,地委由窦光宇书记挂帅,各县也确定了一名书记负责领导。

乐山成了三线建设的重要布点城市。根据中央关于加强战备、加强建设战略后方的指示精神,1964年9月,专署成立乐山支援重点建设办公室,由地委、行署主要领导担任负责人,经委、计委、建委、财贸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地委要求各县、区也成立相应机构,积极发动广大干部群众,调动一切资源,配合三线建设项目在乐山落地生根,建成投产。乐山进出口交通要道旧貌

办公室成立至年底,先后接待了中央军委总参谋部、总后勤部、第二炮兵部队、国防科委、中国科学院、高等教育部、铁道部、交通部、水电部、冶金部、石油部、化工部、轻工部、一机部、二机部、三机部、四机部、七机部等40多个部委来乐山选址建厂。

1965年1月,乐山接到省计委、省经委通知:一是将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半导体研究室和单晶车间的全套设备和人员,以及沈阳冶炼厂高纯金属车间,迁往四川峨眉建739厂;二是将吉林铁合金厂和锦州铁合金厂生产钨铁、锡铁、钒铁、钛铁的部分设备,迁往四川峨眉,建峨眉铁合金厂;三是将河北邢台机修厂的部分设备和人员迁往乐山,建乐山轧辊钢锭模厂;四是将上海先锋机电厂和大连汽轮机厂的部分设备和人员迁往乐山,并入老龙坝电机厂;五是将上海邮电器材厂60路到600路载波机的设备和人员,以及北京邮电研究院载波研究所,一并迁往眉山建厂。

根据党和国家关于三线建设的总体战略部署,从1965年初起,三线建设的大部分项目主要依托成昆铁路高山深谷地带,以及岷江、大渡河流域两岸展开布点。国家有关部委在乐山布局了一批重要的大型国防军工、原材料和机械电子等具有当时先进技术水平的企业,分散在乐山城郊及峨眉、沙湾、五通桥等区域。

20世纪60年代初,成昆铁路开始兴建,接着国家三线重点工程在乐山布点。据不完全统计,从1965年到1966年,各内迁单位从全国50多个城市的200多家厂矿和科研单位中,动员了一大批领导干部、工程技术骨干和施工力量奔赴乐山,支持三线工程建设。到1975年前后,大批三线建设项目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

位于乐山沙湾境内的龚嘴电站,装机70万千瓦,于1966年开工,1978年全部建成。龚嘴电站是大渡河梯级开发的第一个大型水电工程,是西南地区当时最大的水电站。1974年,乐山建成装机10万千瓦的五通桥天然气发电厂,配套建成了7回220千伏高压输电线路,把成都、自贡、重庆的重点企业联入西南主力电网。1966年,龚嘴电站建设情形

一批生产工业原材料的大中型企业,分布在乐山城郊及峨眉山下。乐山造纸厂是我国自行设计和建成的第一家生产高纯度绝缘木浆和电力、电子工业用纸的重点企业,长征制药厂是国家生产抗生素类原料药的大型企业。两个大厂坐落在城区西郊的青衣坝,与乐山中心城区紧密相连,使之成为工业新区。峨眉半导体材料厂是国家专门从事半导体材料、高纯金属及合金化合物科研、试制和生产的重要企业。峨眉铁合金厂是年产8万吨铁合金产品的大型企业。峨眉水泥厂是我国最大的湿法生产水泥企业,设计能力年产100万吨。

位于大渡河畔的沙湾是铁路、公路、航运的交点。北有冶金轧辊厂,西有钢铁厂,南有大型水电站,其中,冶金轧辊厂是面向全国为冶金企业提供重要备品备件和非标成套设备的重点厂。

位于二峨山下临江河边的九里,新建布局了铁合金厂、冶金机械厂,迁建了建南机械厂,恢复了岷江火电厂等大中型企业。成昆铁路途经此地,在此设有燕岗、九里两个车站。

五通桥到新市镇的公路纵贯全境,沿途建设有东风电机厂、五通桥发电厂、电建三公司等大中型企业。东风电机厂是为军工和科研单位生产专用机电产品的大型工厂。

在乐山西北方向夹江、峨眉交界处,布局为核能科研新区,反应堆研究院设在深山里,成为核能科研基地。成昆铁路在此设有双福站。除此之外,乐山境内还建成颇具规模的水工机械、矿山机械、制冷机械、挤压塑料模具等专业生产厂。这批机电制造企业的建成投产,从设备、技术、规模上改变了乐山机电工业的落后面貌,走上了为全国服务的道路。

金口河,原为乐山西南137千米处的边远小城,1965年10月,龚嘴电站兴建之后,成昆铁路从境内通过,设有金口河站,同时新建公路5条,交通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为配合龚嘴电站建设,“六五”计划后期,乐山又兴建起国家重点工程铜街子水电站。

在三线建设期间,眉山仍属于乐山管辖,新建了一批交通、邮电、机械、电子产品制造企业。眉山车辆厂是西南地区生产铁路货运车箱和新型制动机的专业厂;眉山通信设备厂是由上海邮电器材一厂和北京邮电科学研究院搬迁到四川组建而成的,主要生产载波通信设备、测量仪表和电子元器件产品。选址青神境内的星华仪器厂、建华仪器厂是生产电子元器件和仪器的专厂。星华仪器厂,又名国营867厂,1974年11月验收投产。建华仪器厂,又名国营863厂,1970年12月动工,1975年7月投产,主要生产有线载波通讯测量仪器。

早在1964年6月,中央就已经在四川省展开了规模庞大的省级三线建设。据统计,除1964年国家对四川省三线建设投入7.44亿元外,1965—1980年国家累计向四川省三线建设投资达414.03亿元,分别占全国三线建设总投资、全国同期基本建设总投资的20.17%和7.87%。其中,在乐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35亿元,占全川总投资的8.4%,建成大中型重点工程项目23个,涵盖工业原材料、能源、电子通讯、机械制造、专业机电制造等工业门类。一批具有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先进科学技术水平的骨干企业在乐山崛起,奠定了乐山的工业体系。同时,以成昆铁路为标志的一批交通设施投入使用,建成了包括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西南物理研究所(院)、西南交通大学在内的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教育基地。三、乐山三线重点项目和企业(一)道路交通

成昆铁路乐山段

成昆铁路北起四川成都,南抵云南昆明,全长1100余千米,是我国西部的一条南北走向的铁路大动脉。

成昆铁路的勘测工作开始于1952年。考虑到沿途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川西平原盛产粮食和经济作物,线路靠近拟定建设中的攀枝花钢铁基地和龚嘴、铜街子水电站等因素,1955年国务院在召集专家反复研究后,最终确定采用西线方案。

1958年7月,在“大跃进”的高潮中,成昆铁路开始局部施工,主要进行成都至峨眉段的施工和峨眉以南线路的勘测。这以后,因为国民经济的调整,工程时断时续。1964年8月,成昆铁路建设再次实施。施工高峰时筑路队伍达34万人。

成昆铁路乐山段于1958年7月开工建设,1964年复工建设,1970年7月1日竣工通车。全长214千米,横穿彭山、眉山、夹江、峨眉、沙湾、峨边、金口河7地,建造大小车站23座。成昆铁路自进入沙湾境内起,修建难度陡然增加,特别是进入金口河段,高山峡谷,桥隧相连,全长40余千米,共经隧道17座。其中,关村坝隧道为成昆线第二长隧道,全长6187米,最大深埋为1650米,全隧道以平均单口月成洞152.31米的先进纪录建成。1966年4月,贺龙、李井泉、廖志高、郭维城、阎红彦等到乐山成昆线第二长隧道——关村坝隧道视察

1965年1月,成昆铁路的修建首创中国隧道施工双口每月各超过百米的成洞纪录。为此,中央专门发来了贺电。邓小平、贺龙、彭德怀、李井泉、吕正操、程子华、郭维城、华罗庚等国家领导人和专家都到工地视察过。

乐西公路改扩建

乐西公路是四川省境内一条可歌可泣的抗战公路,也是一条颇具历史文化内涵的公路。1939年8月开工,1941年2月全路通车,是20多万民工在抗日战争期间谱写的壮美乐章,被誉为“血肉筑成的长路”。乐西公路东连成都、重庆,西接滇缅公路、中印公路和支撑驼峰航线,成为构建抗日大后方基地公路网的一条重要战略通道。

三线建设期间,乐西公路进行改扩建,东起乐山城北王浩儿,西至西昌缸窑,全程525千米,夯实路基,加宽道路,新(改)建桥梁全部为永久式,设计载重汽车13吨,拖车60吨,公路技术状况明显提高。在成昆铁路乐山金口河至雅安汉源段的修筑中,乐西公路成为运输主动脉,四川省交通厅从省运司乐山公司和成都公司共抽调400多台汽车,加上乐山公司汽车11队、13队的全部车辆,成立“支铁汽车大队”。大队部设在峨眉。乐西路上,汽车日夜兼程赶运物资,为成昆铁路的修建和攀钢基地、西昌卫星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为三线建设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崎岖艰险的乐西公路(二)原材料工业

国营乐山造纸厂

国营乐山造纸厂(原名国营605厂),是我国自行设计、施工、安装的国内首家生产高纯度绝缘纸浆以及电力、电子工业用纸的大型企业,是与基础工业和国防工业配套的三线建设重点项目之一。1965年,工厂从东北迁移至乐山通江公社蟠龙村开始筹建,全厂占地面积657亩,建筑面积88828平方米。纸厂筹建期间,县委高度重视,承担了征地协调和劳动力调配工作,在斑竹湾建起“纸厂专用码头”,有泊位1个,设计靠泊能力100吨,实际吞吐量10万吨,附有货场3000平方米,并建成窄轨铁路,自厂区起通往斑竹湾码头,全长5.7千米。

1971年6月,纸厂建成竣工。工厂设计规模为年产各类电气绝缘浆、纸15000多吨。主要以四川云杉和冷杉为原料,生产高纯度绝缘木浆,电容器纸,低压、高压和超高压电缆纸,变压器匝间绝缘纸,互感器纸,变压器油纸套管纸及其他电力、电子工业技术用纸。其中,高纯度绝缘木浆填补了中国造纸工业的空白,是当时国内生产电容器纸的唯一国产商品浆来源,称为“国产绝缘纸浆基地”。

该厂低压电缆纸具有厚度均匀、纤维匀度好、机械强度高、韧性好、外观优良等特点,各项技术指标也高于部颁标准,先后荣获国家产品质量银质奖和轻工部优质产品称号。110~330千伏高压电缆纸具有优良的物理、化学、电气性能,是适用于卷制110~330千伏高压电缆和其他电器设备的优良绝缘材料,荣获轻工部优质产品奖。500千伏超高压变压器匝间绝缘纸荣获轻工部优质产品称号。

乐山造纸厂先后11次荣获国家经委颁发的“全国优秀新产品奖”“金龙奖”“重大科技成果奖”。在这些获奖新产品中,超高压产品解决了中国民用工业高电压级(500~750千伏)输变电设备的绝缘材料,填补了国家电气工业技术用纸的空白。国营乐山造纸厂生产的电容器纸

峨眉水泥厂

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西南地区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水泥供不应求,大量水泥要从东北、华北地区运到四川,不仅运费昂贵,而且给中原与西南的大动脉——宝成铁路造成很大压力。1965年,遵照周恩来总理“要迅速在西南地区就地解决所需水泥问题”的指示,这个厂由山东济南内迁到四川峨眉。

1966年初,各路建设大军会战峨眉,仅用1年多时间就将主体工程建成。1970年7—10月,由2台丹麦史密斯公司引进的哑铃型旋窑组成的两条生产线相继投产,设计能力为年产熟料72万吨,水泥100万吨。工厂与北京建材研究院进行非活性混合材的掺入量的试验,把产品品种由原设计的以生产矿渣水泥为主改为生产普通硅酸盐水泥为主。自1970年投产到1986年底,普通硅酸盐水泥的产量占总产量的86%,混合材平均掺入量达到11%。

长征制药厂

长征制药厂位于乐山北郊,1969年1月1日,乐山新厂工地正式动工修建。长征制药厂由华北药厂负责包建,主要领导和管理、技术干部及生产工人骨干全部由华北药厂抽调。

长征制药厂1971年实现简易投产,生产出第一批土霉素合格产品。1974年7月,形成综合生产能力,首创全国第一台新型高位发酵罐并投入生产。1976年,建立了大型高水平的中心试验室,先后研制开发出硫酸链霉素、麦迪霉素、卷曲霉素、庆大霉素、利福定、头孢霉素、固体糖化酶、人造代血浆等新产品。长征制药厂是我国自行设计、自己施工建设起来的从事原料药物和抗生素药物生产的新型制药企业。原料药物除供应本厂生产制剂外,还远销全国107家制剂药厂。

1982年,长征制药厂根据市场需要,新增5个50吨的大罐生产土霉素,从设计图纸到制造设备,再到施工安排,不到1年时间就全部竣工投产。

长征制药厂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积极开拓国际市场。1982年,美国联邦食品药物管理局派官员查尔斯·魏恩、博士迪罗瑞佐来厂考察,对该厂的生产管理、工艺规程、产品质量、药典标准等工作给予高度评价。美国联邦食品药物管理局随即颁发了许可证书,准许该厂生产的土霉素盐、土霉素碱、力复霉素、庆大霉素、硫酸链霉素5个产品进入美国市场,长征制药厂因此成为中国药品进入美国市场的少数厂家之一。1986年,这些产品已远销欧美、西德、东南亚、港澳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产品产值达400多万美元,被省计经委、省经贸厅命名为出口创汇专厂。长征制药厂车间

峨眉铁合金厂

峨眉铁合金厂是1964年由吉林、锦州迁建的年产9.8万吨铁合金的三线大型钢铁配套项目。1967年5月在峨眉破土动工,1978年11月全部竣工投产。先后建成10个分厂,1个中心实验室,以及铁路运输处、汽车运输处和矿山。

峨眉铁合金厂是由我国自己设计、制造、施工建成的。设备是博采国内铁合金厂家之长,有冶炼钨铁、硅铁、锰硅合金、中碳锰铁、工业硅、镍铁的倾动式、旋转式、固定式、封闭和半封闭、敞开式铁合金矿热炉11台,产品为钨铁、钼铁、钒铁、铬铁等。

硅铁和锰硅合金电炉是国内首次在一个车间同时安装4台大型全液压设备。其中,拥有国内最大的25000千伏安锰硅合金封闭电炉,采用110千伏直降、有载分相调压变压器,自动升降、压放电极的新技术。它为中国大型现代化电炉发展积累了设计、生产经验,为大型电炉自动化创造了前提。铝粒喷铝粉设施,是中国首次由横式喷铝粉改为竖式喷铝粉大型装置。

为了充分开发攀钢钒钛矿的资源,峨眉铁合金厂进行了含钒钢渣直接冶炼低钒铁探索性试验,技术可行,产品质量符合要求,为开发攀钢钒渣闯出了一条新路。1978年荣获冶金部和四川省授予的“攀钢高钙含钒渣水浸提钒”重大成果奖。

峨眉半导体材料厂

峨眉半导体材料厂(所)又名739厂,遵照国家计委安排,1964年10月从北京、沈阳内迁四川峨眉建设,隶属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是从事半导体材料生产科研试制的综合性企事业单位。

按照冶金部的迁建计划,迁入新厂的有: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的硅338室;沈阳冶炼厂高纯车间的全部设备和有关人员;抚顺铝厂的镁、铝、硼品种,葫芦岛锌厂的锌品种,湖南锡矿山的锑品种等部分生产装置和有关人员。该厂(所)主要研制和生产硅材料、高纯金属、化合物半导体三大系列产品。第一期工程于1964年11月正式破土动工,1965年10月全面竣工。第二期工程于1966年5月破土动工,到1967年7月,全面竣工投产。第三期工程于1968年4月破土动工,到1971年2月竣工。1974年,多晶硅扩建工程竣工投产。

1973年该厂承接援建罗马尼亚单晶硅厂以后,开展以硅材料为主的技术攻关,1978年在国内首次研制出为4096位MOs存储器用的P型<100>单晶硅,受到全国科技大会的表彰。1983年又研制出用于制备4K位、8K位大规格集成电路的单晶硅,在国内首次通过部级鉴定,并批量投入市场。

厂(所)建立以来,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1978年5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方毅在时任省委书记杨超的陪同下到厂视察,并题词“大力发展材料科学”。多年来,该厂生产、科研和试制能力不断增强,从单一研制多晶硅、单晶硅发展到现在能同时研制和生产硅材料、高纯金属、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和高纯气体4个系列产品。产品品种153种,650个规格。产品畅销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地区,部分产品销往美、英、法、日、罗、朝等国。

在大力研制硅材料的同时,实行高纯金属研制和生产并重的方针,高纯金属产品从设计5个“九”,发展到6个“九”,研制、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处于当时国内领先地位。

从1980年以来,有37项科技成果通过部、省级鉴定,34项获奖,其中18项首次在国内通过鉴定,4项填补了国内空白。厂(所)承担着国防军工重点工程用半导体材料试制的80%以上任务。1982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先进研究所”称号。1983年,国家计委、经委、国防科工委授予完成军工协作任务成绩显著“先进单位”称号。

四川省东风木材厂

四川省东风木材厂是1967年5月13日经国家计委批准建设,原计划应于1969年建成投产的木材加工企业。但建厂初期工作遇到了重重阻碍。1970年4月,被确定为三线建设重点单位后,形势逐步好转,职工也由1969年底的30余人激增至400多人,建设工程迅速推进,经过2年的努力,于1972年建成投产。

东风木材厂位于峨边沙坪镇古今寺,占地面积25.59万平方米,年产消耗原木15万立方米。到1985年,已形成有职工1335人、固定资产1561.6万元的大型木材生产企业。主要产品有锯材、纤维板、木制品、活动板房等。该厂1984年开创并成为四川第一家使用林区枝桠材、病材生产纤维板的企业,使县境内的个林工商(林场)清理,销售枝桠材、病材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东风木材厂建成以后,隶属于四川省林业厅,1985年下放到乐山市,成为市属龙头企业。1988年,该厂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230万元,当年工业产值1041.8万元,产品销售收入2046万元,利税总额296万元,上缴税利125.7万元。至1995年,由于企业经营管理机制不顺和市场萎缩等原因,企业开始出现亏损,1997年由川南林业局接管。(三)能源工业

龚嘴电站

龚嘴电站是国家三线建设的重点配套工程,位于乐山市沙湾区境内,它是大渡河开发中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电站,也是西南最大的水力发电站,是以发电为主,兼有过漂木和航运、防洪、灌溉、水产养殖的综合利用工程。

龚嘴电站由成都勘测设计院设计,水利电力部第七工程局承建。1965年5月开始勘测,1965年10月开始选坝设计,确定“高坝设计、低坝施工、厂房分设、明渠导流”的设计原则。1966年3月,龚嘴电站主体及附属工程动工。1967年2月26日,龚嘴一期导流工程成功;1971年3月12日,二期导流工程结束;1971年12月,地面厂房第一台机组发电;1978年,七台机组全部建成投入运行。电站装机总容量70万千瓦,年发电量34.2亿千瓦时。承担负荷占当时四川电网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还担负着调峰、调频、事故备用任务。

龚嘴电站是为发展水利电力事业,加强内地工业建设的方针,开发大渡河水力资源而建设的大型枢纽工程之一。龚嘴电站的建设,受到了党中央的极大关怀。1970年,当电站建设进入大坝浇筑、主厂房建设和设备安装的关键时刻,周恩来总理做出了“加快龚嘴电站建设”的指示,给参与电站的建设者极大鼓舞。电站在建设过程中,得到北京、上海、河南、辽宁、黑龙江等省、市、自治区许多单位的大力支持。

龚嘴电站的建设方案和主要设备,均为中国自行设计和制造。整个工程投资5.22亿元,电厂发出的电流通过多条22万伏的变压输电线路,并入四川电网。

1985年,龚嘴电站年发电量达36.26亿度,超计划18.9%,创造了建厂以来的最高纪录。自建厂以来,从第一台机组运行到1986年15年内,该厂年年超额完成国家计划,累计发电379.94亿度,超计划10.7%,实现产值24.7亿元,为电站投资的4.73倍,平均每人每年为国家创造产值16.5万元。在国家能源紧张,特别是四川电力严重短缺的情况下,龚嘴电站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为四川经济的振兴,做出了重大贡献。1969年,龚嘴电站大坝浇筑

1980年以来,该厂连续三年被评为四川省先进企业。1981年,全国十大水电厂评比获第一名,水电部授予其“先进企业”称号。

五通桥发电厂

五通桥发电厂的前身为1938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开办的岷江电厂金粟桥发电所。1966年,随着国家三线建设的推进,决定在紧邻金粟桥发电所附近,兴建一座蒸汽-燃气联合循环试验电站和地下天然气发电厂。1970年1月,负责该工程的生产单位5501生产筹备处与金粟桥发电所合并,正式成立五通桥发电厂。

蒸汽-燃气联合循环试验电站,是国家科委和水电部联合投资建设的一个重点科研中间试验项目。试验电站装机两台,共13500千瓦,总投资700万余元。1966年动工兴建,1977年5月整机启动成功,同年11月并入电网连续运行72小时,随后又多次启动,共计运行500多小时,向电网输送电量317万千瓦时。地下天然气发电厂规划装机4×5万千瓦高温高压机组,实际装机2×5万千瓦。1966年经国家计委批准立项建设,1979年7月1号机组安装完毕,同年10月25日经72小时试运行成功后正式移交五通桥电厂。1980年6月18日,时任四川省省长的鲁大东(右五)视察龚嘴电站(四)机械制造工业

东风电机厂

东风电机厂又名308厂,是国家为加强三线建设,调整工业布局而选址乐山建成的一个大型机电骨干企业。主要任务是为核工业部提供专用设备和定点生产各类加速器、区熔单晶炉、中频电机、微分电机等综合机电产品。

1964年10月25日,国家计委批准下达东风电机厂建设任务书,来自上海、大连、武汉、南京、北京、沈阳等地的8家机电厂支援内迁建厂。选址建厂于乐山地区五通桥老龙坝,总占地面积62万平方米。1965年5月24日开工,1969年末主要生产车间基本建成,1970年全面投入批量生产。

东风电机厂原系机械工业部直属骨干企业,职工5300余人,集中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技术实力雄厚。自建厂以来,东风电机厂完成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新产品的试制与开发任务,为中国机电产品填补了不少空白。

1976年,为03单位研制成功了高空水力测功仪,经鉴定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获得航天工业部嘉奖,改变了过去长期依赖进口英国产品的状况。1977年,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901工程和02单位试制成功了特种整机,填补了国内空白,荣获全国科学大会颁发的科学技术成果奖和四川省科技奖。为熔炼硅单晶材料设计制造的区熔单晶炉、硅芯炉、检验炉,均为大真空硅棒移动式区域熔炼炉,经机械部、冶金部等全国有关单位鉴定,确认达到当时国内先进水平。单晶直径40毫米熔炼炉,1978年获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奖。为核工业部和国家科研部门研制的具有高精度的1.5~2.5兆伏静电脉冲加速器及医用直线加速器,可广泛应用于国防、工业、农业、科研和肿瘤治疗等领域。1983年,研制成功yPB系列军用激光装置用冷却电泵,本系列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接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国庆阅兵,受到国务院、中央军委通令嘉奖,获得乐山市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和机械工业部二等奖。1965年东风电机厂指挥部隆重举行开工典礼

aO2、BO2、CO2、DO2系列分马力异步电动机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技术条件符合国际标准ieC的有关规定,被列为机械工业部第一批节能产品推广项目。该产品不但适用于国内设备的配套,也适合出口和国外引进设备的维修配套。另外,自行研制的铝硅合金炉前变质仪,经国家冶金科研部门鉴定达到了当时国际先进水平,荣获四川省科技成果三等奖、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东风电机厂承担了一系列的产品出口任务。20世纪70年代初期,为罗马尼亚援建一座半导体材料厂,提供了全套技术装备和成批的区熔单晶炉。还承担了向阿尔巴尼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出口机电产品的任务。

夹江水工机械厂

1965年10月上旬,国家计委、国家经委批准水利水电建设总局在四川筹建水工机械厂,选址建在夹江县漹城镇,总占地面积37万平方米。1966年6月25日正式动工,到1969年6月底,工厂正式全面投产。从此填补了西南地区无水工机械制造企业的空白。

工厂投产初期即为当时在建的大渡河龚嘴水电站、贵州乌江渡水电站等制造水工钢结构3千余吨。1978年后,在商品生产和市场竞争的局势下,企业由过去的修理和配件制造为主,转变为成套设备制造为主,形成了较为雄厚的科研、试制、生产系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优势产品。工厂主要产品发展成为七大类:水工金属闸门、闸门启闭机械、电站航道升船机、缆索起重机、全液压混凝土输送泵、专用施工设备及电站辅助设备、石油钻探机械。到1986年,已生产水工金属结构3万余吨,各种大中型机械设备近千台。产品行销到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部分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夹江水工机械制造厂自建厂以来,生产了近200套水工钢闸门及其配套设施,安装运行在长江、黄河、大渡河、汉水等大中型水利发电工程上。尤其是为长江葛州坝工程制造了当时世界最大的全包式反向弧形闸门,单重达80余吨;为赣江万安水电工程制造了中国最高的船闸人字闸门,单套闸门高达36米,宽18米,重量415吨,承受水压1.1万吨。1986年又成功试制耐压达每平方厘米160公斤的大型输水钢管伸缩活接头,填补了国内的产品空白。

乐山冶金机械轧辊厂

乐山冶金机械轧辊厂是冶金部布点西南的综合性冶金机械企业,1966年10月从邢台冶金厂内迁筹建。1967年1月动工建设,1972年底,主体项目基本建成,1973年,开始投产。当年完成产值1212万元。

该厂占地面积约34万平方米,拥有职工3200多人,各类设备1100多台(套)。工厂属技术密集型重工业企业,主要生产各类冶金、矿山成台(套)设备及备品配件。技术力量雄厚,管理经验丰富,产品质量优良。“平面二次包络弧面蜗杆传动技术在重大设备和企业改进中的应用”“川Q764-85武钢1.7米冷轧五机架轴承座标准”等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开发了大中型球墨无限冷硬铸铁轧辊、钒钛高锰钢、平面二次包络蜗轮副、武钢1.7米轧机轴承座、50平方米烧结机、69平方米带冷机、132平方米单齿辊破碎机等一系列新产品,推广了喷镀、刷涂、振动消除铆焊件内应力等新工艺,为企业在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中取胜,创造了良好条件。乐山冶金机械轧辊厂荣获部优、省优产品证书大中型球墨无限冷硬铸铁轧辊

1982年至1986年,乐山冶金机械轧辊厂的钒钛高锰钢铸件、大中型球墨无限冷硬铸铁轧辊、武钢1.7米轧机轴承座等7项产品12次荣获冶金部和四川省优质产品称号;先后有9个TQC小组19次被评为部、省、市优秀TQC小组。工厂为奥地利生产的脱水机架,经外商检验获出口免检资格;为武钢生产的1.7米轧机轴承座,与进口设备同机使用,性能达到西德西玛格公司产品水平,获冶金部颁发的消化移植引进技术、加速钢铁工业现代化奖旗,成为国家定点供应武钢1.7米轧机备件的厂家之一;为澳大利亚生产的高锰钢铸件,使用寿命达到美国同类型王牌产品水平。

峨眉冶金机械厂

峨眉冶金机械厂是在完善冶金系统三线建设内部结构,解决省内中小矿山冶金企业备品备件的制造需要应运而生的。它坐落在成昆铁路燕岗站西南1.5千米处,峨九公路从厂旁经过,铁路、公路和水路运输十分方便。

1971年由冶金部和四川省投资建设,1972年底投入生产。主要生产蒸压釜、无牌坊高刚度轧机和球磨机。工厂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近2000万元,职工1400余人。工厂建成后,由四川省冶金厅投资和工厂自筹资金,对蒸压釜生产设备进行了大的技术改造,建成了蒸压釜生产线,使蒸压釜生产有了可靠的质量保证。机械厂生产的蒸压釜主要技术指标均达到或高于国家JB741-80标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企业跳出单纯服务于矿山和冶金企业的圈子,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发展成以通用机床设备为主的机械厂,具有较强的综合机械加工能力。

在短短几年中,峨眉冶金机械厂多渠道预测市场,引进先进设备,在扩大破碎机、球磨机、铸钢铸铁件的同时,加强横向经济联系,开发新产品,产品销售至全国20个省、市,并已进入国际市场。

国营五二五厂

1966年,二机部决定在四川西南地区建设一个机械修理厂,并决定由部四局所属国营西南26公司负责选点和建设。1966年4月正式将厂址选择在峨眉县十里山处,定名国营东风汽车修配厂,1970年正式投产,1971年正式命名国营五二五厂。工厂占地138亩,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总投资598万元。其主要生产任务是汽车修理、汽车改装和特种运输车制造以及专用设备制造。

建厂初期,工厂主要是为核工业部门制造各种专用设备、修理各种车辆和生产各种汽车零配件。后经过调整、改造,转向民品生产,形成三条主要生产线。第一条是汽车改装线,主要产品有中型客运车、旅行车、救护车、环境监测车、飞机辅助车、水化分析车、数字地震仪器车、同位素运输车、气体取样车、废物固化筒运输车、遥控遥测车、气象预报车、铰车和各种类型各种用途的特种工程车辆。第二条是专用机械设备生产线,主要产品有液压岩芯钻机、强磁选矿机、油隔离泥浆泵、混凝土喷射机、妇女卫生巾包装机、大理石加工成套设备等。第三条是定型组合钢模板生产线,主要产品有平面模板、阴角模板、角模板、各种紧固件,工厂还生产15型轻骑发动机、机动三轮货运车和各种零配件。

工厂技术力量雄厚,专业设备配套。根据社会需要,承担各种大客车、旅行车和专用工程车的设计、制造和机械加工。设计、制造多种专用机械设备,该厂生产的峨眉山牌液压岩芯钻机,为地质、矿山的勘探、爆破、通风所用。

该厂生产的峨眉山牌数字地震仪器车,为国内首创,具有20世纪80年代先进水平。这种车是专供石油、地质、国防、原子能、科研等单位使用,经过核工业部、石油部、地质部等部门与单位的技术评议鉴定,在防尘、防震、隔音、密封、保温等性能上都符合同类进口车标准,被国防科工委评为科技三等奖。

工厂引进、设计、制造的油隔离泥浆泵,体积小、重量轻、可拆性强、搬运方便,主要用于输送粒度小、浓度稀的矿浆和尾矿,受到省内外的好评,并销售到东南亚和港澳地区,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五)科研教育基地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1965年,为了实现毛主席“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誓言,实现国家战略核威慑力量,打破核大国对新中国的核讹诈和核封锁,党中央决定核潜艇工作再次上马。在前期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在西南地区建立一个配套比较完善的反应堆工程综合研究基地,代号为909,对外称西南水电研究所。为此,数千科技工作者、工人、军人奔赴三线,在四川夹江开始了一项史无前例的壮举——建设核潜艇陆上模式堆。这一年被确立为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正式建立的第一年。1965年9月,模式堆建设破土动工。1970年8月,模式堆达到满功率,成功实现中华大地首次核能发电。

为了配合军工任务开展相应的运行研究和辐照考验,1969年10月,中央批准高通量工程试验堆(hFeTR)工程在909基地建设。1971年,高通量工程试验堆(简称高通量堆)在一号点破土动工,10年后,建成并通过验收,投入运行。1973年,核动力院由西南水电研究所更名为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一研究设计院(简称“一院”)。这一阶段属于核动力院第一次创业时期。

改革开放后,“三线调整”拉开帷幕,核动力院秉承“军民结合、纵横并举”的发展理念,建成中国脉冲堆、西安脉冲堆,完成秦山二期60万千瓦核电站、第二代核动力装置科研攻关和工程设计,建成以某核动力骨干试验装置为代表的第二代核动力试验研究基地,完成了核动力院第二次跨越式发展。

进入新世纪,中国日益走近国际舞台中心,迎来巨大市场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国防压力。核动力院瞄准“创新跨越、世界一流”的目标,研发设计出国内首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即岭澳二期),研发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满足全球最高安全标准的第三代核电品牌“华龙一号”,并初步建成了国家第三代核动力研发平台。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所

该研究所的前身是黑龙江省原子核物理研究所,始建于1958年。1963年2月,划归第二机械工业部,改名为二机部东北503所。1965年筹建,503所与二机部401所14室及水电部电力科学院热工2室合并成二机部585所,迁建于乐山县境肖坝,位于大渡河、青衣江汇合处,占地4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7万多平方米。

该所前期重点进行实验装置的研究和建造,后期则以等离子体物理实验研究为主。经过数十年艰苦努力,研究所已在中国核聚变领域成为技术力量最集中、设备最齐全,以受控核聚变基础研究为主,核聚变中间技术应用研究并举的综合基地。先后承担并出色完成了国家“四五”重大科学工程项目“中国环流器一号”装置研制及“十五”“中国环流器二号a(hL-2a)”装置工程建设项目的建设任务。“中国环流器一号”装置是由该所研究设计,全国10多个省市和国务院20多个部委的100多个单位通力协作建成的。

研究院拥有职工2100多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00多人。他们在环流器(托卡马克)、磁镜、快脉冲放电收缩、仿星器等多种途径上,对受控核聚变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与实验,从中开发并掌握许多科学技术的尖端主攻课题,取得了一批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其中,获全国科学大会奖9项,国家级技术进步奖1项,国防科委重大成果奖92项,国防科工委重大成果奖38项,四川省科学大会奖19项,核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奖各1项。全都达到了当时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有的成果还为1980年中国向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做出了积极贡献,受到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嘉奖。“中国环流器一号”这个高水平的较大规模装置的研制成功、启动运行和取得实验结果,被认为是中国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在科学技术现代化方面取得的一项重要进展,标志着国内的受控核聚变研究由建装置、打基础进入到了在较大规模装置上开展实验的新阶段,成为我国受控核聚变研究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被评为“1985年中国十大科技成就”和“1985年中国十大新闻”之一。

研究所另外一台中等规模的超导磁镜装置,也是国内首创,建成于1975年,它同“中国环流器一号”都是国家重点建设工程。此外,研究所还建有非圆截面环流器、高频加热磁镜装置、角向收缩装置、仿星器等14个小型实验装置。这些装置中属国内首创的1个,填补国内空白的3个。研究所在核聚变研究、“受控”研究上取得具有相当水平的成果,在科技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

地质矿产部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

地质矿产部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的前身为地质部地矿司技术加工室,1964年经国家科委批准正式成立地质部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1970年与华北地质局张家口中心实验室合并,三线建设内迁至四川省峨眉县,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

该所是一个专门从事矿产资源综合评价、综合开发、综合利用研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