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醒思考的策略(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1 07:04:28

点击下载

作者:(德)罗尔夫·多贝里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清醒思考的策略

清醒思考的策略试读:

序言

从2500年前的古代开始,甚至比这还早的时候,人们就开始提出各种关于美好生活的问题:我应当如何生活?美好生活是由什么组成的?命运和金钱究竟扮演了何种角色?生活是否美好,这究竟是由个人的观念和态度决定的,还是更取决于我们能否切实实现各种人生目标?我们更应该做的,是追逐幸福还是避免不幸?

这类问题每一代人都会重新提出,然而答案却总会令人失望。为什么呢?因为人们总是在寻找唯一的原则、唯一的准则、唯一的规则,然而这个能带来美好生活的圣杯却并不存在。

思维的革命正在不同的行业中悄然发生。在科学界、政界、商界、医药界等领域中,我们都已经意识到了一点:这个世界实在是太复杂了,复杂到无法用一个伟大的设想或有限的几条准则来概括。我们需要一个装满了思维方式的工具箱,来帮助自己理解这个世界,而这样的一个工具箱,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也同样需要。

过去的200年里,人类创造了一个无法依靠直觉来理解的世界。

所以,无论是企业家、投资者、经理、医生、记者、艺术家、科学家、政客,抑或是你我之辈,谁如果不能求助于提前准备好的思维工具,那他便会成为生活中的失败者。

你也可以将自己针对思维方式和态度的积累称为“生活的操作系统”,然而我却更喜欢“工具箱”这个古老的比喻。

无论如何,请记住一点:思维工具比学识更重要,也比金钱、感情和智商更重要。

几年前,我开始编写自己针对美好生活而总结出的思维工具。我在此过程中调用的资源,有些来自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遗忘的古典时代,有些则来自最前沿的心理学科研成果。

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将本书的主题定为“适用于21世纪的古典生活哲学”。

多年来,为了能经受住生活带来的各种大大小小的挑战,我每一天都在使用这些思维工具,而它们也在几乎所有层面上改善了我的生活(虽然我的头发日渐稀疏,皱纹也逐渐增多,但这并不会影响我的快乐)。

所以,作为受益者,我可以心安理得地将自己的思维工具推荐给你:这52种思维工具虽然不是美好生活的绝对保证,却能大大提升你拥有美好生活的概率。1 心理账户如何将损失转化为收益

伯尔尼高速路出口前不远的地方隐藏着一个灰色的测速仪,我本该意识到这件事,因为它已经在那里好多年了,真不知道当时自己脑子里在想些什么。让我回过神来的,是测速仪的拍照闪光。我扫了一眼车速表,确定自己至少超速了20迈,而且方圆数里内没有一辆同样超速的车可以给我当替罪羊。

第二天到了苏黎世,我远远就看到警察将违章停车罚单夹在了我的雨刷器下。好吧,我的确违章停车了,因为当时停车楼已满,而我又恰好有急事。苏黎世城区内的合法停车位就像南极洲的躺椅一样稀少。电光石火之间,我曾想跑到楼下去,但我马上想到了自己站在警察面前的情景:顶着蓬乱的头发,卑躬屈膝地向警察解释当时的困境。还是算了吧,因为多年的经验已经告诉我,这么做只会让自己沦为笑柄,让我的内心感受到自身的卑微,并因此辗转反侧。

过去我会被交通罚单激怒,而现在面对这些罚单时,我却会一笑了之,并从自己的“捐助账户”中扣除相应款项。为了应付违章罚款之类的“好事”,我每年都会往这个捐助账户里预存10 000瑞郎。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将这类简单的计策称作“心理账户”。这其实涉及了一个经典的思维误区:人们对待一笔钱的方式,是由这笔钱的来头决定的。举个例子,如果你在大街上捡了一张百元大钞,比起自己挣的100元,你肯定会更快、更随意地花掉它。罚单的例子告诉我们,为了能获得内心的平静,我们应当积极利用这个思维误区来故意骗过自己。

想象一下,此时的你正身处一个贫穷的国家,在赶路的时候,你突然发现自己的钱包不翼而飞。不久之后,你找回了钱包,并发现除了现金之外,钱包里的其他东西都还在。你是会把这件事看成一次抢劫,还是一次捐赠,即把钱捐给了一个境况很可能不如你的人?现金被偷是事实,这一点我们无法通过思考来改变,但这件事的意义,以及对这场意外的解读,则是我们可以控制的。

对事实进行建设性解读,这一点与美好生活息息相关。比如我会在心中将商店或餐厅里的标价多算50%,对我而言,在个人所得税被扣除之前,这个钱才是一双鞋或者一条香煎比目鱼真正的价格。假如一杯葡萄酒标价10欧元,那我必须要挣15欧元才消费得起。这个“心理账户”策略令我受益良多,让我能够把控自己的支出。

我更乐意预先支付酒店的费用,这样我就不会让自己在巴黎的浪漫周末最终毁在账单上。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的峰终定律所诠释的那样,我们对度假的记忆最终会停留在旅途的高潮和结尾上,其他部分则会被忘却(这一点我们还会在第20章深入讨论)。如果旅行以一张令人生畏的账单收场,那你一辈子都会记住它。想象一下吧:高傲的前台人员像发布行军指示一样掏出了账单,这其中包含了令人不解的杂费,而这些杂费可能是店家伙计由于你的法语不流利而故意加上去的。所以,心理学家都懂得“预先承诺”原则,即付款在前,消费在后。这个涉及“心理账户”的小把戏,的确能够更好地化解付款带来的痛苦。

我同样会以这种漠然的态度来看待缴税这件事:既然无法以一己之力改变目前的税务系统,那不妨将我美丽的故乡伯尔尼所能提供的福利和科威特、利雅得或者水泥丛林般的摩纳哥,甚至月球表面来比一比吧,这些地方可都是不用缴纳个人所得税的。权衡之后,我还是更乐意留在伯尔尼。那些为了避税而搬到蛮荒之地的人,给别人留下的印象往往都是顽固和小心眼儿。有趣的是,迄今为止,我和这类人做的所有生意都非常糟糕。

钱无法给人带来快乐,这是个众所周知的道理,但我还是想劝你一句,不要总是翻来覆去地琢磨几块钱的得失。一杯啤酒是比平时贵了两块钱还是便宜了两块钱,这种事我已经逐渐看淡。我省下的不是这笔钱,而是由此引发的不安。道理很简单:我的股票账户中每一分钟的价值变化都不止两块钱,而我当然不会因为德国股指大盘跌了0.001%而情绪激动。你同样可以这样做:确定一个类似的数值,即一个小小的、对你来说无关紧要的额度,这笔钱对你来说根本不算是钱,而更像是能促进睡眠的白噪声。你并不会因为这个想法而损失什么,尤其不会失去内心的平静。

在经历了很长一段无神论的生活后,我曾在40多岁时最后一次固执地寻找上帝。那时,艾因西德伦修道院中那些友好的本笃会修道士将我作为客人收留了几周。我很喜欢回忆这段远离尘嚣的日子,没有电视,没有网络,手机信号也几乎穿不透修道院厚厚的墙壁。然而我最享受的还是用餐时的肃静,交谈是绝对禁止的。虽然我没有找到上帝,但却发现了一个新的心理账户策略,这个策略并不涉及钱,而是关于时间的。斋堂(修道院就餐大厅)中的餐具都放在一个大约20厘米长的小黑棺材里。开始就餐时,我们会打开棺材的盖子,然后拿出被精心包裹在布中的餐刀、叉子和汤勺。这为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你其实已经死去了,现在发生的一切对你来说都是额外的馈赠。这真是一个绝佳的心理账户技巧,它让我懂得了珍惜光阴,并且不要将时间浪费在激动的情绪上。

你厌恶在柜台前排队,在牙科诊所等待就诊,或者在高速路上堵车的时光吗?你的血压瞬间就飙升到了150,身体也开始分泌压力激素了?与其为此激动,倒不如想一想:这种激动情绪是毫无必要的,并且会日复一日地侵蚀你的身心,如果能摆脱它,那你就能多活一整年。这白白获得的一年绝对可以装下你一生中所有的等待时间,而且还会富余不少。总而言之,你虽然无法追回那些已经失去的时间和金钱,但却可以重新解读它们。你可以提前准备一套心理账户策略,来帮助自己应付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你会发现,你越是能熟练地避开思维误区,就越会觉得每一次故意踏进误区都很有趣——我们可以下意识地利用这些思维误区,从而让自己获益。2 修正的巨大作用为什么完美的预设是不存在的

假如你正乘坐航班从法兰克福飞往纽约,那你觉得这班飞机有多长时间是行驶在航线上的呢?90%?80%?70%?正确答案是:从没有。如果你坐在靠窗的位置,只要扫视一下机翼边缘,便能观察到副翼的躁动——副翼就是用来不断修正航线的。自动驾驶系统每秒钟都会数千次计算飞机实际航线和预设航线间的偏差,然后将校正的指令传导到副翼。

我常常驾驶一架无自动飞行系统的小飞机消遣时光,此时,进行微小修正的任务便属于我的双手。只要我放开操纵杆一秒钟,飞机便会偏移。你在开车的时候也会有这样的经验:即便在笔直的高速公路上,双手也不能离开方向盘,否则你将会偏离行驶路线,并面临出事的危险。

生活的运转方式同飞机和汽车一样,尽管我们更希望让它变成另一种样子:可规划,可预见,无干扰。如果真能如此,那我们只需要专注于预设,专注于理想的起始状态就好。教育、事业、爱情,如果一开始就能做出完美的规划,之后再如预期般完成目标,那该多好。然而正如你所知,生活并非如此。生活这架航班总要不断地经历气流,我们要同所有可能出现的侧风和恶劣天气做斗争。尽管如此,我们表现得却如同一个天真的、期待着好天气的飞行员一般。我们高估了预设的作用,低估了修正的作用。

作为一名业余飞行员,我明白了一点:起飞的状态并不是那么重要,关键是起飞之后的调整。这个道理自然界在数亿年前便明白了——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遗传物质总会出现复制错误。所有的细胞中都会有负责在后期修正此类复制错误的分子,倘若这样的DNA(脱氧核糖核酸)修复没有发生,那我们在出生后几个小时便会死于癌症。我们的免疫系统也是如此:免疫系统并没有既定方案,因为它遭受的威胁是不可预知的。可恶的细菌和病毒会持续不断变异,所以免疫系统也需要通过持续修正才能发挥作用。

一段婚姻看似完美,夫妻双方也般配合拍,然而这段婚姻最终走向了破裂。下次再听到这等事,你大可不必为此吃惊。这便是一个“高估预设”的典型案例,因为只要体验过5分钟的夫妻生活,我们就会明白,如果没有连续微调和修正,日子根本就没法过下去。每一段感情都需要持续维系。美好的生活是一种状态——这是我最常见到的误区。错!只有通过后期不断调整,我们才能让生活变得美好。

为什么我们如此不愿意进行校准和修正?因为,我们会将每一次微小的调整视作一个计划错误。我们往往会告诉自己,计划并没有奏效。我们遭受了沉重的打击,觉得自己是失败者。然而事实上,计划几乎永远也不会完全实现。如果某个计划真的没经历调整便得以实现,那也是纯属意外。美国上将,随后还曾担任总统的德怀特·艾森豪威尔曾经说过:“计划本身一文不值,计划的过程才是一切。”关键并不是制订一个一成不变的计划,而是不间断地持续规划,这个过程是永远不会停止的。最迟等到己方部队遇到敌方部队时,艾森豪威尔就会意识到所有的计划都已经过时了。

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其他法律都要以宪法为基础来制定。宪法本应具备相应的长效性,然而没有一部宪法从未被修正:美国于1787年制定的第一部宪法已经有了27个修正案;瑞士联邦宪法自1848年颁布,已经经历了两次彻底修订和几十次部分修订;1949年颁布的德国宪法迄今为止已经被修订过60次。这种修订没什么不光彩的,相反,这是一种极为理智的做法。这种修正能力,正是每一个国家正常运转的基石。投票选出那位正确的先生或女士(即“正确的预设”)并非关键,能够不经历流血冲突就让那位错误的先生或女士下台,这才是关键。在所有的国家制度中,民主制度是唯一将修正机制植入自身的制度。

遗憾的是,我们在其他领域却没有如此乐于修正。教育系统很大程度上都是以预设为导向的:学识和文凭暗示我们,尽可能拿到含金量高的毕业证书,以及为职业生涯创造尽可能理想的先期条件,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但毕业证书和职业成就间的关联却越来越小,与此同时,调整方针的能力则显得越来越重要,然而学校却几乎不会培养这种能力。

在个人人格发展领域,我们也能观察到同样的现象。你至少认识一个在你眼中成熟、睿智的人。你觉得是他的“预设”令他变得如此明智,如完美的出身、榜样般的家庭、顶级的教育,还是他自我修正的作风——针对自己的困难和不足开展不懈的工作——帮助他排除了生活中的万难?

我们必须把修正带来的“耻辱感”放到一边。与那些花了很多时间构建完美的“预设”,并徒劳地期待自己的计划能够绽放的人相比,能够早早开始调整的人将会占据优势。理想的教育是不存在的,唯一可行的终生目标亦不存在。这世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企业战略、理想的选股方案,或唯一正确的职业,这一切都是神话。正确的做法是以一种预设开始,然后不断修正自己的预设。世界越复杂,你的起点越无关紧要。所以,无论是在职场里还是在生活中,请不要把资源都用在制定完美的预设上,相反,你应该当机立断、毫不愧疚地调整那些不顺利的方面。通过不断调整,你将练习运用修正的艺术。以上这些文字是我用Word 14.7.1版输入的,这也算不上什么意外,因为第一版Word早就绝版了。3 誓言将固执当成一项策略

1595年,西班牙征服者埃尔南·科尔特斯从古巴出发,来到了墨西哥海岸。在登陆的那一刻,他宣布墨西哥从今往后是西班牙的殖民地,而自己则是这里的最高长官。紧接着他便毁掉了自己的战船,断了军队返回西班牙的后路。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科尔特斯的决策毫无意义。为什么要预先排除回去的可能?为什么不给自己另一种选择?经济学最重要的原则之一便是选项越多越好,而他为什么要放弃自己的选择呢?

在一些必须出席的商务晚宴上,我和某位跨国企业的总裁每年都能见上两三次面。多年来我发现,他每次都会放弃饭后甜点。直到不久之前,我都会觉得他的做法不符合逻辑,有点像苦行僧。为什么要从原则上排除这个甜蜜的选项?为什么不视情况而定?为什么不依照自己的体重、主餐的丰盛程度,或饭后甜点的吸引力来做决定?彻底放弃甜点的决定,虽然没有像断了回家的路那样引人注目,但两件事乍一看都是毫无必要的。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是全球重要的管理思想家之一,令这位剑桥大学教授出名的是他的全球畅销书《创新者的窘境》。这位虔诚的摩门教徒用誓言来指引自己的生活。“誓言”是一个古老的概念,意味着向上帝许下的不可违背的诺言。如果你觉得这个概念已经过时了,那你也可以将其称为“绝对的承诺”。然而我却是老概念的粉丝,因为现在人们已经在过度地,有时甚至是虚伪地使用“承诺”这个词了,比如“我们承诺改善世界的现状”。此外,“誓言”只能出自个人,不能出自团体。

克里斯坦森曾在早年观察过很多管理者,他们的共性是将自己前半生完全奉献给了事业,只为了能够逐渐摆脱经济的束缚,以便将后半生完全奉献给家庭。但糟糕的是,这些管理者的家庭往往不是四分五裂,就是早已弃他们而去。所以克里斯坦森曾许下一个誓言。他向上帝发誓,自己在周末不会工作,并会在工作日和家人共进晚餐,尽管这意味着他有时凌晨3点钟就要赶往办公室。

在我第一次听说这些的时候,我觉得克里斯坦森的行为缺乏理智、顽固且不划算。为什么要这么固执?为什么不能视情况而定?有时候人们就是要周末工作,然后到周一、周二再平衡一下时间。灵活是一个优点,特别是在这个一切都在变化的时代中。

今天,我的看法已然不同。在重要的事情中,灵活并非优势,而是一个陷阱。征服者科尔特斯、拒绝饭后甜点的总裁,以及克莱顿·克里斯坦森,他们身上有一个共性,即凭借极端固执而完成了长期目标。为什么会如此?原因有两个:首先,谁如果在每一个情景中都要重新做出选择,那他便会丧失意志力。这种现象的专业名词是“选择疲劳”。一旦大脑由于之前做了太多的抉择而感到疲惫,那它则会选择最容易的方案,而这个方案往往是最差劲的。“誓言”的意义在于,一旦许诺,那么你便不必每次都反复权衡利弊。你的决定已在眼前,而且没有消耗任何脑力。

其次,固执之所以有它的意义,还与尊严有关。通过在某些方面长期坚持不妥协,你将展现自己的立场,并表明哪些事情对你来说是不容商榷的。你将表现得从容镇定,并能让自己在一定程度上免受攻击。冷战时期的相互威慑正是基于这种效应。美国和苏联都知道,首先遭受核攻击的一方定会立即展开报复,这无须思考,也没有任何权衡空间。是否要按下发射核武器的红色按钮,这个决定双方都已提前做好——率先发射则绝不属于备选方案。

对国家适用的原则,对个人来说同样适用。无论你的誓言是什么,如果你能坚持依照自己的誓言生活,别人就会逐渐停止打扰你,让你获得安宁。

以传奇投资者沃伦·巴菲特为例,他的原则就是拒绝再次谈判。谁如果想把自己的公司出售给巴菲特,那他只有一次“开火权”,即只有一次报价机会。巴菲特要么会买下这家公司,要么会拒绝。如果这家公司对他而言太贵,那么卖家也没必要再用更低的报价来继续尝试了。每个人都知道,他的“不”就是“不”,并且永远都会是“不”。

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巴菲特拥有了“不善变通”的名声,并借此确保自己从一开始就能获得最好的报价,并且不必同那些不靠谱的小商人纠缠。

承诺、誓言、无条件的原则,这听起来简单,实际上却并非如此。

想象一下,假如你开着一辆装满炸药的卡车行驶在笔直的单行道上,而此时道路的另一端同样开来一辆卡车,也装满了炸药,这时谁会首先避让?

要想获胜,即让对方首先闪开(如果对方保持理智),你必须要让他相信自己不让路的信念比他更加坚定。举个例子,如果你能让对方看到自己已经锁死了方向盘,并将钥匙扔出了窗外,那么你便展现出了极其强大的决心。坚定、彻底、令人信服的原则,方能让你传达出的信号发挥效果。

告别对变通的狂热崇拜。变通会令人郁闷、疲惫,并会悄悄转移人们对目标的专注力。

请坚守自己的誓言,毫不妥协。100%的坚持,会比99%的坚持更加简单。4 黑匣子思维为什么每次跌倒都会让生活更加美好

英国的哈维兰彗星1型客机是世界上第一种被量产的喷气式客机。然而,1953—1954年,该型号的客机却发生了一系列神秘的空中解体事故:一架飞机在从加尔各答机场起飞后不久便坠毁了;随后,还有一架在飞跃厄尔巴岛的时候机身解体;仅仅几周之后,又有一架彗星1型客机坠入大海。以上三起空难均没有幸存者。于是该型号飞机被禁飞,但由于没人能找出事故的原因,所以英国随后又取消了禁飞令。但仅仅复飞两周后,该型号客机又一次在进入尼泊尔前坠毁,这起事故也永久地终结了彗星1型客机的使命。

随后人们发现了飞机方形机窗的缺陷:机窗的尖角引发了细小的裂纹,这些裂纹会沿着机身延展,最终会导致客机解体。所以,如今的乘客只能透过圆形的机窗来看风景了。然而,还有一件事情比这更加重要:戴维·沃伦建议在每一架飞机中安装一个无法被破坏的航行记录仪(之后被称作“黑匣子”),他的这条建议最终得到了执行。黑匣子每秒钟都会记录数以千计条数据,比如驾驶舱中飞行员之间的谈话,让我们得以精准地分析事故的原因。

几乎没有哪个领域会像航空业一样如此认真地对待错误。机长萨伦伯格在将飞机史诗般地迫降到哈得孙河之后,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航空领域中的所有知识、所有规则、所有程序,它们之所以存在,都是因为曾经有飞机在某个地点坠毁过。”每次坠毁事故都会令之后的航行更加安全。这个可被称为“黑匣子思维”的原则,是一个很好的心理工具,并且可以被应用到生活的其他领域。

和航空业相比,作为个体的我们却恰好是个反例。想象一下,假如你几年前买了每股100块的股票,而现在股价已经跌到了10块钱,那你会怎么想?你当然希望,甚至会乞求股价迅速回升,或是已经开始咒骂大盘的操作,或是借酒消愁。只有极少数人会接受这个现实,并开始分析自己的“飞行记录仪”。在这个过程中,有两点是必不可少的:(1)彻底接受;(2)黑匣子思维。“股票并不知道你买了它,”巴菲特曾经写道,“你对自己的股票拥有一切情感,你能回想起来有关股票的一切细节,比如你为此花了多少钱,以及是谁向你推荐了它,然而股票却不管这一切。”巴菲特关于股票的叙述在几乎所有领域都适用。你账户中的亏空——无论你对此有何感受,亏空就摆在那里;你给经理写的那封愤怒的邮件——无论你为了让自己原谅这次小小的情绪爆发,而在事后喝了多少杯酒,这封邮件毕竟已经发出去了;还有在体内肆虐的癌细胞,它才不管你还抱有哪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呢。

伦敦商学院心理学家保罗·多兰曾经描写过,体重增加的人,是如何逐渐将自己的关注点转移到那些与体重关系不大的事情上的(如工作)。为什么呢?因为转移注意力比减肥更简单。然而事实却毫不关心你的关注点、兴趣和动机。你是怎么看世界的,你在此过程中获得了哪些感受,世界完全不会在乎。我们要阻止大脑制定此类能让自己迷失的策略。

伯特兰·罗素曾说:“铲除滋生自我欺骗的土壤,是获得稳定、持续的幸福的前提。”这个说法的确有些夸张了,因为稳定、持续的幸福是不存在的。但他说对了一点:自我欺骗与美好的生活并不合拍。如果我们愿意接受现实,那么接受现实会很简单。其实,在我们不愿意的时候,即便在我们极不愿意的时候,也必须接受现实。罗素还举了一个例子,一位总是失败的剧作家应当冷静地考虑一下,自己的作品也许真的一文不值。也许你不写剧本,但你肯定能想到自己生活中的例子:也许你完全没有学外语的天赋,也许你就是不适合当经理,也许你天生就没有运动员般的体魄,你应该考虑到这些因素,以及它们带来的后果。

如何才能做到对缺点、失败和打击的彻底接受?如果依靠自己的力量,那我们会觉得吃力。我们看别人往往比看自己更加透彻,所以,我们常常会对他人失望,却很少对自己失望。要想把自己看得更清楚,最理想的前提条件是拥有一个你信得过的,并且能毫不掩饰地告诉你真相的诤友。可即便如此,你的大脑也仍然会尝试美化那些“不理想的”事实,但随着时光的流逝,你会逐渐学会认真对待他人的评价。

正如上文所述,除了彻底接受以外,你还需要一个“黑匣子”。请为自己打造一个“黑匣子”,并在做出重要决策的时候将头脑中所有的想法都记录下来,包括假设、思考过程以及结果。如果你的决策最终被证明是失败的,那你便需要查看一下自己的“黑匣子”(这个“黑匣子”不必坚如磐石,一个笔记本便足矣),并仔细分析一下是哪些想法引发了错误,一切就是如此简单。只要你了解了失败的原因,你的人生就会因为这次糟糕的失败而变得更加美好。如果你无法解释自己究竟错在哪里,那你就还没有看懂这个世界,也没有看懂你自己。换句话说,如果无法解释自己的跌倒,那你下次还会跌倒。坚持不懈地进行分析,绝对是值得的。

顺带提一句,“黑匣子思维”不仅能在私生活里派上用场,在商界中亦是如此。它应当成为每一次商业行动中的标准操作。

然而仅仅依靠彻底接受现实和“黑匣子思维”还不够,你必须在将来的生活中避免已经查出的错因。巴菲特的商业伙伴查理·芒格曾说过:“如果你不去着手解决一个问题,而是一直等到它变得无法解决,那你真是太愚蠢了,这份愚蠢让你理应接受问题的惩罚。”不要等到结局不可收拾。想象一下,假如你没带降落伞就从一架飞机上跳了下去,那么你依旧会有几分钟的好光景——仍可以享受良辰美景、徐徐清风,以及那种自由的感觉,但此时你面临一个巨大的难题。即便面临的问题没有如此棘手,你也应当在脑海中回想一下上面的场景。亚历克斯·哈利曾警告过我们:“如果你不去应对现实,那么现实就会对付你。”

你要接受现实,而且要彻彻底底地接受,包括那些你不喜欢的方面。即便目前接受现实对你来说十分艰难,你也要这么做,它会给予你回报。生活不易,即便身处美好的生活之中,你也必须让自己能够应付诸多失败。偶尔跌倒是难免的,重要的是找出跌倒的原因,并在今后排除这些因素。麻烦可不是高品质的波尔多红酒,它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变得越来越醉人。5 适得其反为什么节省时间的因素往往会成为时间的窃贼

毫无疑问,同徒步前行和乘坐马车相比,汽车令出行效率得到了量子跃迁般的提升。时至今日,我们不必再以每小时6公里的速度步行穿越一片地区,也不必以每小时15公里的速度坐着马车在崎岖的道路上颠簸。在德国的高速路上,我们可以轻松地把车开到160迈(约256千米/小时)。即便不是每次开车都能如此顺畅,那你觉得自己汽车的实际平均速度会是多少呢?在继续阅读之前,请把你估计的数据写在这一页边缘的空白处。

你是如何估算的?你的结果是用年度里程除以年度行驶时间得到的吧,这也是每一台车载电脑能提供的估算数据。我的路虎发现款汽车提供的数据是每小时50公里。其实,这个估算是错误的。你必须把以下几个因素考虑进去:(1)为了挣出买车钱而花费的工作时间;(2)为了支付保险、维修保养、汽油费用和罚单而花费的工作时间;(3)为了挣出前两点所需要的钱,开车去工作时花费在路上的时间(包含堵车的时间)。天主教神父伊凡·伊里奇就为美国国内的汽车算过这笔账。结果,美国汽车的真实平均速度才刚刚达到每小时6公里,也就是步行的速度。这是20世纪70年代的计算结果,当时的美国人口比现在要少40%,而高速路网络却和现在一样庞大。今天,美国的真实行驶速度肯定要远远低于每小时6公里。

伊里奇将这种效应称作“反生产力”。这个概念表述了一个事实,即很多科技产物乍一看为我们节省了时间和金钱,然而只要计算一下所有的成本,这种节省的效果便不复存在。无论你最喜欢的出行方式是什么,你都应当注意,“反生产力”是一个应当远远躲开的决策陷阱。

以电子邮件为例,孤立来看,邮件真是个绝妙的工具。写一封邮件并发出去,那真叫快,而且还不要钱。其实,表象是会骗人的。每一个邮箱地址都会吸引垃圾邮件,而这些垃圾邮件必须要被筛选出去。更严重的是,邮箱接收的信息绝大部分都毫无价值,但你不得不先阅读这些信息,才能决定是否有必要和对方谈判,这是对时间的巨大浪费。要想计算得更精确,我们还要考虑为此配备的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成本,以及更新软件所花费的时间。大致算下来,每封重要邮件的成本是一欧元,这其实和寄一封传统信件的成本差不多。

再以幻灯片为例,在过去,一场为众多企业管理者或客户做的报告,是由一连串被流利表达的论据组成的。手稿对于报告而言已经足够,最多再用投影仪展示一点儿内容作为补充。随着1990年PowerPoint(演示文稿,简称PPT)的面市,千百万管理者,以及他们的助手,突然开始将无数的时间花费在PPT上,只为添加耀眼的色彩、古怪的字体,以及看似有趣的翻页效果。由于大家突然都开始使用幻灯片,所以它的视觉冲击力很快便消失了,对幻灯片的投入净利润为零。这就是典型的“军备竞赛效应”(详见第46章)。此外,我们还要考虑“反生产力”的成本,即为学习了解这款软件,不断地更新软件,以及制作并美化背景所花费的无数时间。我们往往会将PPT当成一款能提高工作效率的软件,但实际上我们应当称它为“反效率软件”。“反生产力”常常会出乎我们的意料,然而在生物学家眼中,“反生产力”却并不新奇。这条规则在自然界中已经存在数百万年了。雄孔雀在与雄性同类的颜值竞赛中,会长出越来越长、越来越美丽的羽毛,但在碰到狐狸的时候,它们就会感受到由此引发的“反生产力”。雄孔雀的羽毛越长、越艳丽,拥有异性伙伴的可能性就越大,但与此同时,它们被猎食动物盯上的可能性也会增大。因此,在过去的几百万年中,在雄孔雀的性吸引力和确保其生存的隐秘性之间形成了一个平衡,羽毛再多长一厘米都会产生反效果。鹿头上的犄角和鸟儿吸引异性的叫声也是如此。

请提前对“反生产力”加以防范,因为它的效果不会立即暴露。我已经让自己习惯了只用一台笔记本电脑(我的家中没有网络),将手机中的App(应用程序)压缩到最少,并尽可能不用更小巧的新手机换掉还能使用的旧款手机。其他一切科技产品,包括电视、收音机、游戏机、智能手表、Alexa(网站排名查询系统)等,我都不会使用。智能家居真是让我一想就害怕。与其用App,我宁可亲自动手开关灯,因为这个App需要安装、联网并不断更新。此外,我的老式电灯开关不可能被黑客侵袭,这又为我减少了一个“反生产力”因素。

你还能回忆起数码相机面世的那个时代吗?数码相机给我们带来了一种“解放”的感觉:不必再买昂贵的胶卷,不必再花时间冲洗照片,和那些不忍直视的丑照说再见……类似的好处还能举出很多。数码相机看似极大地简化了我们的生活,然而事后回首,这却是典型的“反生产力”现象。今天你要面对一座由照片和视频堆积起来的小山,虽然其中99%的内容都是没用的,但你却没时间把这些都清理出去,只能通过本地备份和云存储的方式将其带在身边,而一些大型网络公司却可以看到并窃取这些存储在云空间中的内容。此外,你还要花时间来加工这些照片,这一步肯定不能省。还有那些复杂的图片处理软件,这些软件需要定期更新,而且一旦你买了新电脑,将这些软件移植到新电脑中也是件麻烦事。

科技往往会被打上万能的标签,但经常会给我们的生活品质带来消极影响。快乐生活的一条基本原则是:如果一样东西无法为我们做出真正的贡献,那我们便可以省下它,尤其是针对科技而言。在将手伸向下一个小设备之前,请先打开头脑中的那盏灯。6 美好生活的消极艺术不要做错事,正确的事情就会发生“有胆大的飞行员,也有老飞行员,但胆大的老飞行员是没有的。”作为业余飞行员,我总能想起这句话。与“胆大的飞行员”相比,我显然更喜欢“老飞行员”这个身份,并期待有朝一日也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当踏入那架1975年产的老式单引擎飞机的驾驶舱时,我绝不会在脑海中勾勒出一段惊世骇俗的飞行,而是只会努力避免让飞机坠毁。我了解那些会造成飞机失事的原因:恶劣的天气,缺少检修,疲劳驾机,燃料储备不足。

投资行为虽然不关乎生死,但会关乎一大笔钱。投资者常常会谈到“积极面”和“消极面”。他们会在“积极面”中列举一切可能出现的积极结果(如超乎寻常的利润),而“消极面”中则是所有可预想的不利结果(如资不抵债)。我们也可以将这些概念应用到飞行领域:在起飞前和飞行过程中,我会过度关注“消极面”,并会在一切情况下避免让属于“消极面”的情况发生。相反,我几乎不会关注“积极面”。阿尔卑斯山上的积雪是多么秀美,云朵重叠的形状是多么令人惊叹,我的三明治在高空中味道如何,这些我迟早都会感受到。只要“消极面”被排除,“积极面”就自然会出现。

投资家查尔斯·埃利斯也向所有的业余网球手提出过同样的建议:同那些几乎能将每个球都打回到预期位置的职业球员不同,业余球员会不停地犯错。他们击出的球会下网,也可能会过高或出界。职业网球赛和业余网球赛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职业选手会去赢得分数,业余选手则是丢掉分数。如果你是和业余球员比赛,那你需要专注于不犯错误。你应当打得保守,并让球尽可能久地停留在场地上。由于对手并不会像你一样有意识地保守击球,所以他会比你犯更多的错误。在业余网球界,比赛不是赢下来的,而是输出去的。

专注于“消极面”而不是“积极面”,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思维工具。来自古希腊、古罗马和中世纪的思想家都曾将其命名为“否定神学”,即一条消极的,意味着放弃、忽略和缩减的道路。具体来说,我们无法说清上帝是什么,而只能说上帝不是什么。套用到本书的话题上就是,我们不知道什么能保障我们拥有美好的生活,只知道哪些因素是肯定能破坏它的。

其实,从2500年前开始,哲学家、神学家、医生,以及后来出现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研究专家、广告经理都在努力寻找那些能使人快乐的因素,然而他们的成果却微不足道。比如有人说社交很重要;有人说找到活着的意义会对我们有帮助;也有人说性爱不会对我们有害,有道德的行为也不会……此类笼统到极点的答案,我们自己也能想得出来。难道不是吗?针对具体的幸福因素,或者说幸福的“积极面”,我们也只能在黑暗中继续探索了。

如果要问哪些因素会极大地影响或威胁一段快乐的生活,那我们便会得到非常精确的答案:酗酒,吸毒,长期的压力,噪声,遥远的上班路程,从事自己厌恶的工作,失业,破碎的婚姻,高得愚蠢的个人期望,贫穷,债务,经济不独立,孤独,和爱发牢骚的人打交道,受困于来自外部的评价,时时刻刻同他人比较,受害者思维,自我憎恶,慢性失眠,忧郁,神经质,愤怒,嫉妒……要想回答这个问题,你完全不用科学来帮忙,只要观察一下自己以及身边的朋友和邻居便足够了。“消极面”总会比“积极面”更具体,它如同花岗岩一般坚硬、可触碰、有存在感,而“积极面”则形如空气。

所以,请有计划地将生活中的“消极面”关闭,这样你拥有美好生活的概率便会大幅提升。当然,命运总可能会给你重重的一击:陨石摧毁了你的房子,战争爆发,孩子生病,公司破产。然而命运——顾名思义——正是属于那些你无法左右的因素,所以你也不必庸人自扰。

也许你还想给这张清单补充一些例子,比如疾病、身体缺陷和离异。无数调查研究已经证明,这类打击带来的影响,其消失速度会比我们想象的快。偏瘫患者在患病的最初几个月只会专注于自己的身体缺陷,所以他们会不开心,但仅仅几个月之后,他们的情绪便会恢复正常。过不了多久,日常生活的内容就会重新在他们的脑海中扮演主角,而疾病则会退到幕后。离婚也是如此,一两年的时间足以让你告别泪水和痛苦。但酗酒、吸毒、长期的压力、噪声、遥远的上班路程等,所有最开始列举的那些因素,我们却无法适应。我们永远也不能简单地排除掉这些因素,它们一直都会存在,并让美好的生活成为泡影。

能够长期成功的投资人,比如沃伦·巴菲特和查理·芒格,都会在投资时运用一些心理学技巧、思考模式和思维工具,而此类技巧在日常生活中也非常适用。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避免“消极面”。在投资过程中,巴菲特和芒格都会首先注意那些应当避免的方面,换句话说,他们在看到“积极面”之前会先看到哪些是不该做的。巴菲特曾说:“我们没有学过如何在经商过程中解决棘手问题,我们只学过如何避免这些问题。”要做到这一点,你并不需要很有才华。他的商业伙伴芒格曾说:“像我们这类没有追逐大智慧,而是努力不做傻事的人,所获得的长期收益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美好的生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避免说胡话、做蠢事或者跟风行动,而不是对极致幸福的追逐。令你生活富足的因素并不是添补,而是节省。或者正如芒格所言:“我最想知道的是我会死在哪里,以便让自己从不涉足此地。”至少在幽默方面,芒格确实有大智慧。7 卵巢彩票为什么你的成功并不是你应得的

人们普遍认为,幸福可以拥有,但是成功必须靠自己来打拼。请给自己的人生算一笔总账,然后扪心自问:“我到目前为止究竟有多成功?”你可以用一个指数范围来衡量自己:10代表超级明星,–10则意味着彻头彻尾的失败。请把答案写在本页的空白处,然后回答下一个问题:“你的成就,有几分应当归结到自己身上,即你的奋斗、劳动和投入,换句话说,就是你个人努力的成果?你的成就又有多少是由偶然事件决定的呢,即那些你无法左右的方面?”请将这两个数也记下来。我估计你大概会把个人成就的60%算到自己头上,而将另外40%视作偶然,这也是我从绝大多数人那里得到的答案。

现在请做一个思维实验,这个实验是我从巴菲特那里了解的。设想一下,有一对同卵双胞胎还在母亲的腹中,两个胎儿的智力和体力都相同。这时突然飞来一位天使,天使对他们说:“你们中的一个会在美国出生,而另一个则会出生在孟加拉国,在孟加拉国出生的那位今后将不必缴税。”那么你愿意将未来收入中多大的一部分拿出来缴税,以便能成为那位在美国出生的孩子呢?巴菲特将这个实验称为“卵巢彩票”。你当然可以将美国替换成德国、瑞士或任何一个发达国家,那么你将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呢?

我问过的绝大多数人都会回答“80%”,而我自己的答案也是如此。我们已经准备好将未来收入中极大的一部分“拱手相让”,以便能在自己期望的国家成长。既然一个理想的出生地在我们看来值这么多钱,那么它对个人成就的影响力也就不言而喻了。“卵巢彩票”并不局限于出生国。我们是生于某个国家,但这个“生于”还应当精确到某个拥有专属邮编的地区,以及一个特定的家庭。这些因素绝非你能控制的。别人曾为你传输过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原则,都会在今天成为你的助推器或绊脚石,但这些也都是你无法左右的。你被安排进了某个教育体系中,然而里面的老师都不是你找的。你经历了疾病,受到了命运的打击(抑或幸免于难),尽管在这些事件中你都是无辜的。当你陷入了一系列角色之中并需要做决定的时候,你依靠的准则是什么?也许你读了一本书,这本书改变了你的一生,但你是怎么拿到这本书的呢?也许你遇到了一个人,正是他为你打开了人生的一扇门,没有这扇门,你也就走不到今天的位置,那么你应当为这段相识的缘分而感谢谁呢?

即便对自己的命运怨声载道,你也必须承认自己已经三生有幸了。这个星球上所有曾经诞生的人中,有6%生活在目前这个时代。换句话说,自从智人出现以来,过去二三十万年中,只有6%的人生活在今天。你其实完全有可能出生在其他时代,这个概率是94%。想象一下,假如你是古罗马时代的奴隶,或是明朝的歌女,抑或是古埃及的运水工,那你的天赋在当时的环境中究竟价值几何?巴菲特曾经承认过:“假如我在几千年前来到这个世界,那我已经是野兽的美味佳肴了,因为我既跑不快,也不会爬树。”而他现在是世界上的大富豪之一。

我有一对异卵双胞胎儿子。那个早出生了40秒的小家伙是黄头发、蓝眼睛,而另一个则是黑头发、黑眼睛。尽管我们尽一切努力为两个孩子创造平等的教育环境,但他们却依旧性格迥异。其中一个总是心情很好,并乐于敞开心扉迎接他的兄弟,而另一个则脾气不太好,并且不太善于同人打交道,但他极强的动手能力则是上苍给予他的补偿。这一切都是天生的。我妻子的基因同我的基因以随机的方式结合到了一起,造就了两个“新人”。你同样也是借助父母基因的随机结合而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其他人也是如此。今天的西方人,是由4000个活在“太阳王”路易十四时代的人的后代基因结合而成的,你可以在下一次参观凡尔赛宫的时候回想一下这个冷知识。

你现在的状态应当归功于自己的基因,以及让基因型得以展现的外部环境。隐藏于基因之中的信息,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你的智商和性格,即你是内向还是外向,大方还是羞怯,值得信赖还是大大咧咧。如果你认为自己的成就基于异常艰苦的工作、过度紧张的夜班和从不止息的前行,那你的想法也没错,只是你同样应当将这份令你引以为傲的意志力归功于自己的基因型和外部环境。

所以,再回顾一下以上这些事实,你会觉得你的成就中有多大一部分是由自己的辛劳换来的呢?是的,理智的答案应该是0。其实基于那些你完全无法改变的方面,你的这份成就并非真是你“应得的”。

我们能从中得出两个结论。

首先,你应当保持谦虚,尤其是在成功的时候。你的成就越大,你就越不该四处张扬。谦虚已经过时了,我们很乐意将自己神话般的奋斗经历展示给别人看,或者在网上宣扬。请保持低调。这里所指的谦虚并非虚伪的谦虚,而是发自内心的谦卑,因为谁如果拍了胸脯,哪怕是在没人的时候,那他也会陷入自我的幻觉。骄傲不仅毫无用处,而且从事实上看本身就是错误的。美好生活的基石之一就是摆脱自己的骄傲感(详见第51章)。请每天都提醒自己一下:你个人的一切,你拥有的一切,你掌握的一切,这些都是纯粹的随机事件。对那些被幸运选中的人(当然也包括你我)而言,唯一正确的生活态度就是感恩。这种态度还会带来积极的附加效应:懂得感恩的人会过得更开心。这一点已经得到了证实。

其次,请慷慨地、心甘情愿地将手中那份(并非归功于自己的)成果同他人分享,拿出其中一部分来接济那些没有获得成功基因的人,即那些没有在合适的家庭、合适的环境中出生的人。这种行为不仅高尚,而且还关乎理智。捐赠和缴税首先是一种道德行为,而并非仅是经济行为。8 内省错觉你要把感受当回事,但不是自己的感受

此时此刻,你看到了什么?有哪些物品是可以被“关上”的?请在继续阅读之前拿出一分钟时间,尽可能详细地描述一下这些物品。

下一个问题是:“你此时此刻感受如何?你能记录下哪些情绪?”请再拿出一分钟时间,尽可能详细地描述一下你的感受,然后再往下读。

对于第一个问题,你的答案肯定相当精确:你看到了面前的书页,白纸黑字。也许你抬起头来将房间扫视了一遍,看到了家具、盆栽和墙上的图片。无论你看到了什么,描述这些东西对你来说都很容易。

再来看看第二个问题的答案。针对这个涉及个人感觉的问题,我猜你给出的答案定会相当模糊。也许你此时此刻情绪不佳,但你的内心究竟做何感受?你正处于愤怒、失望、烦闷、急躁或愤世嫉俗的情绪中吗?如果是,那是为什么呢?相反,如果你心情正佳,那又是因为什么呢?也可能此时并没有什么情绪左右着你,或者在读到问题之后,你的情绪才浮现出来。

如果你在描述个人情绪的时候觉得吃力,那你大可不必为此懊恼,因为这和你的语言能力无关。在德语中有大约150个形容词能用来描述我们的各种情绪,而英语中这类形容词的数量甚至还要翻一番。和描述颜色相比,我们在表达情绪时有更多的词可用。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无法对自己的心情进行清晰描述。针对这种能力缺失,斯坦福大学的埃里克·施维茨格贝尔教授的评价是:“对当前的情绪进行自我观察,这么做只会得出错误的、不可信的、误导性的结果。这种偏差不是偶尔出现,而是会源源不断地大量出现。我不觉得看不清自己内心的只有我一个人,在我看来,绝大多数人都是如此。”

既然这个世界并没有时时刻刻强求我们遵从自身的感受,跟随自己的心灵,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那我们其实可以同这种缺陷和睦相处。我的建议是:不要试着探究自我,不要让个人感受成为自己的指南针。如果要将内心深处比作指南针,那它则是一个由几十根指向四面八方的、摇摆不定的小磁针组成的。你愿意带上这样一个指南针漂洋过海吗?所以在人生的旅程中,你也不应该用它来为自己导航。

你无法通过探究自我来获得美好的生活。心理学家将这种错误的想法称为“内省错觉”,即相信通过纯粹的自我反省便可以找到自己真正渴望发掘的元素,如生活的目标、生命的意义,以及幸福的核心等。很多作家将我们的感情世界比作一片深邃的森林。事实上,如果你跟着自己的感受踏进这片森林,那你必将迷失方向,最终身陷情绪、思维碎片和躁动感的泥沼。

如果你主持过面试,那你一定会熟悉下面的情景:你和求职者聊了半个小时,然后以此为基础做出自己的判断。研究表明,这类求职面试根本没什么用,我们更应该通过求职者的履历来进行分析。言之有理!想想吧:30分钟漫不经心的谈话和30年的成果汇总,究竟哪一个更具说服力呢?自我探究与求职面试没什么差别,其结果都极不可信。具体点说,要想知道自己内心究竟发生了什么,你应当问问朋友或伴侣,因为与你相比,他们能更客观地做出评判。

为什么自我探究如此不可信?有两个原因。

首先,无论对自己的探究多么频繁、多么深入,你都无法将更多的基因复制给下一代。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阅读他人的感觉比阅读自己的感觉更加重要。令我们感到宽慰的是,我们阅读他人的能力也会明显强于阅读自己的能力。所以,要想知道自己内心的感受如何,你应当问一问自己的朋友或伴侣,他们能比你做出更为客观的评判。

其次,谁不渴望成为唯一的权威呢?无论我们如何判断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感受,都不会有任何人站出来反驳。虽然这让人感到舒服,但由于修正机制的缺失,这种做法并没有什么帮助。

正因为我们的感觉如此不可信,所以我们不应该太把它当回事,尤其是那些消极的感受。古希腊哲学家将这种屏蔽消极感受的能力称为“不动之心”。这个概念可以用平和、安宁、坚定、冷静、洒脱来诠释。谁如果拥有了“不动之心”,那他便不会在命运的打击之下失去方寸。比“不动之心”境界还高一层的是“无欲无求”,即对感觉的完全屏蔽(这也正是古希腊人所尝试的)。“不动之心”和“无欲无求”都是难以达到的理想状态,但不用担心,这些都不是关键,在我看来,我们更应当努力与自己的内心保持一种有距离感、充满怀疑却轻松随和的新型关系。

比如我就不会将自己的感受当成是属于我本人的。这些感受只是从某地来拜访我,随后便离开了。你也可以想象一个画面:我将自己看成是一个开放的、妙趣横生的集市,集市上空会有各种各样的鸟儿飞过。有时候鸟儿仅仅是飞过而已,有时候它们会驻足一会儿,甚至留下粪便。其中一些鸟儿很讨人喜爱,而另一些我却不怎么喜欢,但无论如何,最终所有的鸟儿都会飞走。自从在脑海中构想了这幅画面之后,我便再也不会被自己的感受把持了。我不觉得自己是它们的主人,虽然有的感受就像那些不受欢迎的鸟儿一样,但它们并不会那么招我讨厌。这些感受,我要么忽视,要么远观。这种鸟儿的类比,你还可以继续用下去,如果能将每种感受都看成是某一种鸟儿,那你便能够以戏谑的方式来处理自己的感受了。比如在我的想象中,“嫉妒”是一只绿色的、叽叽喳喳叫个不停的小鸟,“紧张”如同一只正在啄树的啄木鸟,“愤怒”好比急速的猎鹰,而“恐惧”则如同一只展翅飞舞的歌鸲……说到这里,相信你已经明白了。

你自己的生活经验也会告诉你,我们越是有意识地驱赶负面情绪,这种情绪便会越发强大。然而如果我们能以轻松随意的态度来对待这种情绪,尽管我们的内心还是无法获得彻底的宁静(其实没人能到达这个境界),但我们却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平和的心态。如果鸟儿的比喻在你眼中并不合适,那你可以将自己的感受当成一群小孩子。在面对他们时,我们用施压的方法很难达到效果,然而如果抱着游戏的心态同他们打交道,我们便几乎总能如愿以偿。

这里必须要说明一点:有些情绪,尤其是自我怜悯、焦虑和嫉妒,其毒性十分强大,强大到单纯用游戏的心态还是无法搞定。此时你需要额外的思维工具来对抗它们,我会在第24章、第29章、第32章介绍这些工具。总而言之,你不应该相信自己的感受。同描述吃巨无霸时的心情相比,你对汉堡中食材的描述肯定会更加精确。请重视他人的感受,而不是自己的感受。请放任自己的感受肆意飞翔,因为它们无论是到来还是离开,都不会遵循你的意愿。9 真诚性陷阱为什么你需要一位“外交部长”

你喜欢真诚的人吗?当然!因为和他们在一起时,你会知道自己处在什么位置,他们的想法和感受是什么,他们在忙些什么,在盘算什么。这类纯朴的人不会隐瞒自己内心最深处的秘密,因此,同他们打交道会让我们觉得亲近、舒心、有效率。这么来看,“真诚”如此受人欢迎也就不新鲜了。几乎所有的培训课程都会将“真诚”当作一个训练模块,几乎所有的领导学丛书都会将“真诚领导”写成一章,几乎所有的成功学博客也都会为此出谋划策,告诉我们如何成为一个尽可能“原始”、尽可能真诚的人。“不真诚”的人,就好比假冒的毕加索,针对他们的一切投入,无论是金钱还是时间,都是不值得的。

然而你希望别人多么“真诚”呢?我们来做一个思维实验:假如你约了一位性格超级真诚的女孩丽莎一起吃午餐。在迟到20分钟后,这个女孩顶着一头被猫挠过一样的乱发来到餐厅,嘟囔着说了句抱歉,然后便用整个餐厅的人都能听到的音量,宣称自己现在“根本没心情吃午餐”,而且更是“完全不想在这个很久之前红火过的餐厅吃饭”。邻桌的食客都放下了手中的叉子。一阵沉寂之后,她又开始用大嗓门夸赞你的衣着,但同时也批评了你的手表“完全不像样”,至少配不上现在这身装束。她一边说着,一边迅速拿起了自己点的那杯红酒一饮而尽。“对不起,我真的太渴了!”在这杯开胃酒之后,她便趴在桌子上睡着了,而此时你却忍受着从四面八方投来的目光。亲爱的读者,这大概就是“真诚”吧。

英国哲学家西蒙·布莱克本曾在《你就要很孤独》一书中讲述了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的葬礼故事。这场葬礼是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举行的。威廉作为达尔文的长子,同时也是葬礼中最重要的来宾,坐在了教堂的第一排。突然,他感到头上有股小风吹过,然后便脱下了黑色的手套,将它搭在了自己的光头上。整个葬礼过程中,全世界都能看到他头上的那双手套。

虽然威廉·达尔文并不像午餐约会故事中的丽莎那么糟糕,但有一点却显而易见:过度的真诚是不可取的。我们还是会期待一定程度的体面、礼节和自控,即一种属于文明社会的伪装。至少在面对面的接触中,这种伪装还是有必要的。在网络中,我们早就达到了丽莎的“境界”。谁如果不在睡前用自拍视频为别人展示一下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感受,那他一定会被贴上守旧和虚伪的标签。然而在网络中,即便是最真实的亮相,从本质上来说也只是纯粹的作秀,而这一点所有网民都心知肚明。

我的建议是:不要参与此类“本色出演”。

第一,这样的作秀有悖于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并不是真的清楚自己究竟是谁。正如前面的章节所讲,我们的内心绝非一个值得信任的罗盘,而是由一系列彼此矛盾的冲动组成的混乱集合。既然我们自己都不懂自己,那这些“真诚”的展现又能揭示什么呢?只有在爱情以及亲密的友情之中,“真诚”才会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在普通的熟人,甚至在公众面前,“真诚”是不存在的。

第二,你会因此而显得可笑。请回想一下那些你非常尊敬的名人,包括国家元首、将军、哲学家、商界领袖、科学家等,他们中有谁会随时随地向公众敞开心扉吗?一个都没有。他们之所以被尊敬,是因为他们言出必行,而不是让所有人都听到自己内心最深处的独白。

第三,我们的身体是由细胞组成的,每一个细胞都会被细胞膜包围。细胞膜的作用就是隔离有害的入侵物质,并对进入细胞的分子进行精确筛选。从机体层面来看,每个生命体也都拥有类似的筛选调节机制,比如动物的皮肤、植物的表皮。一个没有外层隔离系统的机体很快便会死亡。“真诚”的行为就好比是放弃了自己心理层面的那道隔离墙。这么做恰恰是在促使他人借你之手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你不仅会让自己显得可笑,还会令自己易受攻击。

艾森豪威尔上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星,并在战后成为美国总统。他曾有意地为自己塑造了一个专门用来应对外界的人格。《纽约时报》 的专栏作家大卫·布鲁克斯曾将艾森豪威尔对外的人格称为“第二重人格”。这并不符合目前流行的观念,即每个人都只有一套“真诚”的自我。这套“第二重人格”并非惺惺作态,而是一种专业的、长久的、可信的对外形象。怀疑、失望和沮丧都将被排除在外,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