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青少年的100个天外探秘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1 10:50:02

点击下载

作者:竭宝峰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启发青少年的100个天外探秘故事

启发青少年的100个天外探秘故事试读:

前言

青少年朋友,科学人人都向往,可是你究竟了解多少科学的奥秘呢?光线能像水一样弯曲地流动,随手扔针居然得到了圆周率,机器人受不了人的折磨自己逃跑了,巨石竟然怕人挠痒痒,裙子能爆炸,小鸡也会得脚气病,植物也有各种血型,一束玫瑰传递了43年才到恋人的手中……这些话题是否让你倍感惊奇呢?

科学的世界奇妙无穷,处处都有令人惊奇的神秘发现。有的是貌似简单的现象,却蕴含着深奥的科学知识,甚至至今仍无法解释,有的是貌似纷繁芜杂的现象,其背后隐藏的科学知识竟然是如此简单!或许,看完本书,你除了羡慕先行者的天才、勤奋和运气外,也会幻想有朝一日自己也能有惊人的发现,因为惊奇很可能时刻都围绕在你身边。

本书从自然科学、理论科学到应用科学,涉及了广阔的科学领域。我们精选了若干个内容各异的惊奇故事,把更多意想不到的科学探索内情,生动地告诉你。在故事的编排上,我们摒弃了以往科技史式的教条罗列,而是依照每个探秘故事吸引力的强度,调整了其先后顺序,希望能给读者带来更多的阅读享受。

本书虽然不能穷尽所有的科学探秘故事,但我们相信,它能给广大读者带来各种启发,让读者从这些惊奇的探秘故事中找到阅读的乐趣,学到知识。但愿本书能够成为读者喜爱科学、学习科学、投身科学研究的“催化剂”。

任何现象的背后都有学问,更多的科学道理在等待你去发现,睁大你的眼睛,在惊奇中展开一次科学探秘之旅吧!“相信上帝,太阳绕地球转;相信科学,地球绕太阳转。”本书是献给尊重科学、学习科学,创造科学的青少年。过去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今天我们说:“科学就是力量。”科学是智慧的历程和结晶。从人类期盼的最高精神境界讲,朝朝暮暮沿着知识的历程,逐步通向科学的光辉圣殿,是许多有志于自我发展的青少年晶莹透明的梦想!《启发青少年的千万个科普故事》共分十册:

1、启发青少年的100个科学发现故事;

2、启发青少年的100个科学探险故事;

3、启发青少年的100个海洋探索故事;

4、启发青少年的100个天外探秘故事;

5、启发青少年的100个珍奇动物故事;

6、启发青少年的100个奇异植物故事;

7、启发青少年的100个科学幻想故事;

8、启发青少年的100个科学探秘故事;

9、启发青少年的100个神秘消失故事;

10、启发青少年的100个惊险离奇故事。

本书由竭宝峰任主编,王娟、李天民任副主编,参加编写的有王江华、张静、李艳花等同志。

我们的愿望是:让年轻人巡礼前人重大的科学发明历程,实实在在地激发起进一步创造发明的欲望和灵感,给这个尚在建设之中的世界带来智慧的光芒!这权且作为我们细心阅读科学文明史的一点体会,以求有助于社会,兑现顾炎武所说的那句名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但愿让科学的智慧之花绽开年轻人的精神家园。

古籍中的天文秘密

如果说近代以来发现的很多天文知识,早在很久以前古人就已经掌握了,你可能会不相信,但这有可能是事实。很久以前,西方人都根据基督教教义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自己不转动,太阳和其他星星都围绕着地球公转。

在哥白尼之前,中世纪一位天文学家首先提出了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观点,但他却说:“我是在读了古人的书之后,才有地球是运动的这种看法。”他到底读的是什么书呢?我们已经无法得知了,但如果真的有这本书,就说明古人比近代人更早发现地球围着太阳转。但是有人会怀疑其真实性,因为当时的科学家,为了逃避教会的迫害,经常把和教义有矛盾的重要发现,都假托成先人的观点。

而在几个世纪以前,东欧地区就有学者声称自己也见到过同样内容的古籍,里面说地球是一个圆形的球体。另外,犹太人的一部古书中也说到:人类所居住的大地,其实像球一样在旋转着。当某一地区是黑夜时,其他地区就是白昼。当有些人在迎接黎明时,有些人正笼罩在黑夜中。奇怪的是,犹太古书好像也在转述更远古的文献。不过,这一说法只能说明地球是在进行自转运动。

18世纪时,据说有一位作家在讲究古代文献时,得知火星有两颗卫星,于是将这一发现公之于众。但是直到一百多年后,天文学家才在火星的周围发现了两颗卫星,而且这两颗卫星运转的规律与周期,竟然与所谓的古文献中的描述几乎一样。

然而,这些记载于古文献中的知识是从哪里来的呢?知识的主人又到哪里去了呢?这到底是真的科学史实,还是无意中的巧合,甚或是后人的臆断与附会?

开普勒站在了第谷的肩膀上

1560年,天文学家预告8月21日将有日食发生。正在大学读书的丹麦人第谷对那些天文学家的神机妙算很是佩服,从此之后,他一直坚持不懈地进行天象观测和研究。1600年,第谷由于身体原因,再也不能爬起来工作了,因此急忙从德国招来一个青年继承他的事业,这个幸运的年轻人就是开普勒。

1601年,第谷老人身体彻底不行了。那天他费力地睁开眼睛,对守护在他身边的开普勒说:“我这一辈子没有别的企求,就是想观察记录一千颗星,但是现在看来已不可能了,我一共才记录了750颗。这些资料就全部留给你吧,你要将它编成一张星表,以供后人使用。为了感谢支持过我们的国王,这星表就以他的名字,尊敬的鲁道夫来命名吧。”

第谷让开普勒更凑近些:“不过你必须答应我一件事。你看,这一百多年来人们对天体运行以及天文现象的解释众说纷纭,各有体系。我知道你也有你的体系,这个我都不管。但是你在编制星表和著书时,必须按照我的体系来。”开普勒心中突然像被什么东西敲击了一下,但他还是含着眼泪答应了老人的请求。老人听见了他的承诺便溘然长逝。开普勒痛哭流涕,并暗暗发誓,一定要完成第谷生前的愿望。

在第谷工作的基础上,开普勒经过大量的计算,编制成《鲁道夫星表》,表中列出了1005颗恒星的位置。这个星表比当时的其他星表要精确得多,几乎没有改变地一直流传到今天。后来,开普勒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提出了开普勒定律,使那杂乱的行星们,顿时在人们眼里显得井然有序起来。开普勒后来被人们誉为“天空的立法者”。

牛顿说,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获得了成功。开普勒同样也是这样。

“固执”后的重大发现

开普勒在研究星球运动规律时,遭到了周围人的反对,但是由于他的“固执”,才使得自己的研究能够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

一天,在开普勒连续在书房里演算了几个月之后,他的夫人走进房间,看到那些画满大小圆圈的纸片,气得上去一把抓过,揉作一团,指着他的鼻子直嚷:“你每天晚上看星星,白天趴案头,我穷得只剩下最后一条裙子了,你还在梦想你的天体!”开普勒自己也觉得很对不住妻子,无可奈何地哀叹了一声,又接着继续研究自己的星球了。

一年之后,开普勒发现了火星的椭圆轨道,当时他真是高兴得如癫如狂,立即写信给他的恩师马斯特林。但是马斯特林对他这一新发现却置之不理,而欧洲其他有名的天文学家对他更是公开地嘲笑。这时开普勒想起了意大利的伽利略。在伽利略最困难的时候,开普勒曾写信支持他。但是,伽利略对他却反应很冷淡,甚至连信也不回一封,连他一再想要的一架伽利略新发明的望远镜也没有得到。

开普勒碰了这许多冷冰冰的钉子后,便闭门不出,一个人写起书来。过了些日子,一本记录着他的伟大发现的《新天文学》终于完稿了。这天,他将手稿装订好,放在案头,像打了一场胜仗一样高兴。虽然家境日趋贫寒,他还是连呼妻子备酒,要自我庆祝一番。

也就是因为开普勒拥有这种乐观的“固执”,才使得他在遭遇小女儿夭折、夫人去世、家破人亡、支持者倒台等一系列艰难事件时,能够始终保持自己对天体研究的信念。最终,经过16年的不懈努力,开普勒于1619年出版了《宇宙之和谐》,将自己发现的三条定律融合写入书中,奠定了自己在宇宙学中巍峨屹立的地位!

哥白尼引发了天文学革命

在15世纪前,人们普遍认为地球是静止不动的,是世界的中心,而且这个学说早已成为基督教教义的支柱,哥白尼(1473~1543年)却发现,地球只是地月系的引力中心和轨道中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

哥白尼建立起一个新的宇宙体系,说太阳居于宇宙的中心,太阳是静止不动的,而包括地球在内的所有天体都围绕太阳转动。

哥白尼用了将近40年的时间,去测算、校核、修订他的学说。但是,他迟迟不愿将自己的著作《天体运行论》公开出版,因为担心强大的教会势力会对他进行残酷打击。

最后,哥白尼还是听从了朋友们的劝告,将他的手稿送去出版。当时,哥白尼已重病在身,于是委托一名教士代为办理出版工作。为了使这本书能安全发行,教士假造了一篇无署名的前言,说书中的理论不一定代表行星在空间的真正运动,不过是人为想出来的一种设计。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这篇前言骗过了许多人。直到布鲁诺和伽利略公开宣传日心说,罗马教廷才开始注意这本书,并于1616年把它列为禁书。然而经过开普勒等人的工作,哥白尼的学说不断得到令人信服的证明。

1757年,罗马教廷取消了对哥白尼日心说的禁令。1759年哈雷彗星的出现以及1846年海王星的发现,使哥白尼的日心说经过300年的发展,从假说变成了被证实的学说。到1822年,各天主教大学已经可以自由讲授哥白尼和伽利略的理论——地球是绕太阳转动的!

哥白尼的学说,相对科学地阐明了天体运行的现象,并从根本上实现了天文学与宗教的脱离,使科学的发展从此得以大踏步前进。

布鲁诺被烧死

意大利人布鲁诺自幼好学,本来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一接触到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便摒弃了宗教思想,只承认科学真理,并为之奋斗终生。而且,他大大丰富和发展了哥白尼学说,提出了宇宙无限的思想:宇宙是统一的、物质的、无限的和永恒的。在太阳系以外,有以无数计的天体世界。人类所看到的只是无限宇宙中极为渺小的一部分,地球只不过是无限宇宙中一粒小小的尘埃。布鲁诺指出,千千万万颗恒星都如同太阳那样巨大而炽热,它们的周围也有许多像我们地球这样的行星,行星周围又有许多卫星……

由于宣传这些在当时人们看来非常异端的天文知识,布鲁诺成了宗教的叛逆,不得不长期在欧洲各国逃亡。1592年初,布鲁诺落入了教会的圈套,被捕入狱。

在宗教裁判所里,教会向他许诺:“只要你公开宣布放弃日心说,就免你一死,并且给你足够的生活费安度晚年。”布鲁诺说:“你们不要白费力气了,我是不会为了讨好罗马教皇而说谎的。”此后,布鲁诺度过了长达八年的监禁生活,其间受尽折磨,并最终被判处火刑。

布鲁诺被绑在罗马鲜花广场中央的火刑柱上,到了这时,他仍然没有屈服。行刑前,布鲁诺庄严地宣布:“黑暗即将过去,黎明即将来临,真理终将战胜邪恶!”52岁的布鲁诺在熊熊烈火中英勇就义。

随着科学的发展,布鲁诺的学说被证明是正确的。到了1889年,罗马宗教法庭不得不亲自出马,为布鲁诺平反并恢复名誉。同年6月9日,在布鲁诺殉难的罗马鲜花广场上,人们竖立起他的铜像,以作为对这位为真理而斗争、宁死不屈的伟大科学家的永久纪念。

发现光速

对于现代天文学来说,光速是最为基础的测量单位。我们现在都知道,光速是有固定数值的,但光的速度是不是一个有限值,这在历史上曾是一个引起巨大争议的问题。1607年,伽利略第一次尝试测量光速。一天夜里,他和助手分别站在两个山头上,每人拿一盏灯,灯有开关。伽利略在某个时刻打开灯,并开始计时,助手看到灯光后马上打开自己的灯。当伽利略看到对方的灯光时,就停止计时。伽利略试图测出从他开灯到他看到助手开灯之间的时差,从而算出光速。但是因为光的传播速度实在太快,这个实验失败了。我们现在知道,光速很快,1/7秒能绕地球一周多,靠当时的条件,用伽利略的方法测光速,是难以实现的。于是,人们把测光速的场地移到了太空。

在伽利略去世后约30年,1676年,丹麦人罗麦指出光速是有限的。罗麦在对木星的观测中发现,卫星由于木星的遮掩造成的卫星食,周期有些不规则。它随着木星和地球之间距离的不同而变长或变短。罗麦认识到这是由于在长短不同的路程上,光线传播需要不同时间。

1862年,法国科学家傅科发明了旋转平面镜的测量方法,利用光线的反射,通过调整平面镜的速度,就能测算出光的速度。迈克尔逊继承了傅科的实验思想,改良了傅科的测量方法,通过旋转八面棱镜法,测得光速为299796千米/秒。

爱因斯坦说过,物体运动速度越接近光速,相对于别的物质来说,它的时间流逝得就越慢。一旦物质的运行速度等于光速,时间就会停止流逝。当然,理论上说,要是真的超过光速了,这个物质的时间就会出现倒流。但是现在,科学家还不能实现超光速。

伽利略受迫害

1597年,伽利略收到开普勒赠阅的《神秘的宇宙》一书,开始相信日心说,承认地球有公转和自转两种运动。1604年,天空出现超新星,亮光持续了18个月之久。伽利略便趁机在威尼斯作了几次科普演讲,宣传哥白尼的学说。由于讲得精彩动听,听众逐次增多,最后达千余人。1615年,一些教士集团控告伽利略违反基督教教义,教皇下达了“1616年禁令”,禁止伽利略以口头或文字的形式保持、传授或捍卫日心说,公开压制他。

1624年,伽利略第四次去罗马,试图说服一些大主教,但毫无效果。此后的6年间,他撰写了《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对话》一书。此书终于在1632年出版了,但是出版后6个月,罗马教廷便勒令停止出售,认为作者公然违背“1616年禁令”,问题严重,亟待审查。1633年初,年近七旬的伽利略在严刑威胁下被审讯了三次,但是他坚持不招供。

教会由于拿不到充足的证据说明伽利略是“异端犯”,只好把他判为“异端嫌疑犯”。判词中说:伽利略有重大异端嫌疑,应该被判处火刑。只有放弃错误和邪说,在我们面前,真心诚意地按照给你指定的方式,拒绝、诅咒、痛恨错误和邪说,我们才允许你免受火刑。伽利略为了免于被烧死,不得不当众诵读了悔过书。1633年的判决以后,伽利略永远失去了自由。

1642年,伽利略病逝。但是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罗马教廷不得不先在1882年承认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又于1979年承认在300多年前迫害伽利略是个严重的错误。

苹果落地带来了大发现

长期以来,牛顿认为一定有一种神秘的力存在,是这种无形的力拉着太阳系中的各个行星围绕着太阳旋转。但是,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力呢?

1666年的秋天,研究了一天的牛顿感到有些疲倦,想休息一下。于是,他信步来到自家的苹果园里,坐在一棵苹果树下,这时一个苹果恰好从树上落下来。他忽然想到,为什么苹果总是垂直落向地面呢?为什么苹果不向外侧或向上运动,而总是向着地球中心运动呢?

牛顿判断,可能是因为地球有种无形的力量向下拉着苹果,所以苹果总是垂直下落,或者说总是朝向地球的中心。苹果向着地球,也可看成是地球向着苹果,物体和物体之间是相互面朝着对方运动的。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它们的质量,必须是成正比的。这个力,就是我们后来所称的万有引力。通过初步的研究后,牛顿产生了一个大胆的科学假设:地球不仅吸引着苹果,也吸引着地球表面上的一切物体,而且它还吸引着遥远的月亮和其他星体。他认为这种吸引力可以到达很遥远的地方,随着距离的增加,吸引力会逐渐减弱。

为了证实自己的假设,牛顿仔细地研究月亮的运动。牛顿认为,月亮在不停地运动,由于惯性的缘故,它时刻都有可能摆脱地球。然而,地球对于月亮具有一种吸引力,就像一根无形的绳子拉住了月亮,使它不能摆脱地球,而只能乖乖地在目前的轨道上围绕着地球运行。

就这样,牛顿通过大量研究,充分证明了引力作用并不是地球所独有的。宇宙间所有的物体,无论是巨大的星体,还是微小的尘粒,都是相互吸引的。牛顿的这一伟大发现,不但很好地解释了当时的许多疑难问题,而且对以后的科学发展,直至现代的天体物理和宇宙航行研究,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梦中发现的哈雷彗星周期

1682年,英国天文学家哈雷正在进行南天观测,天空中突然出现了一颗巨大的彗星。

当人们都茫然失措、心中充满着无尽的恐惧时,哈雷却连夜对这个一生中差不多只能见到一次的怪物进行观察,获得了更直接更详细的观察资料。哈雷一直有一种直觉——他正在研究中的3颗彗星应该是同一颗,但找不到十分可信的证据。

在1684年春天的一个晚上,哈雷躺在床上思考着彗星的问题,不知不觉就睡着了。迷迷糊糊之中,哈雷突然看见那三颗彗星像三个小人一样蹦蹦跳跳地走到他的面前,一边走似乎还在一边哼着歌。快到眼前的时候,三个小人突然站住不动了,并且迅速排成一排,忽然又快速变成一个三角形。

哈雷醒来后,梦中的三个小人一直在脑海中盘旋,那个清晰的三角形,印象是那么深刻。于是,哈雷立刻把彗星出现的年份按三角形排列出来,顿时惊呼道:“我终于发现了,我发现彗星的规律了。”原来,三个年份1531,1607,1682分别间隔了76年和75年。为了证实梦中启发的规律,哈雷又开始分析更早的彗星历史资料,果然又发现每隔75或76年就有一颗明亮的大彗星出现。

1720年,哈雷正式公开宣布自己的发现:人们于1682年观测观察到的那颗大彗星,实际上就是1607年出现的彗星的又一次回归。最后,他还预言:这颗彗星将于1758年底或1759年初重新出现在人们眼前。果然,1758年12月25日,圣诞之夜,哈雷彗星如期而至……

哈雷的预言震动了整个欧洲,哈雷梦中的奇遇更让科学界的人们一直津津乐道。

哈雷和牛顿互相求教

1684年,年轻的天文学家哈雷去拜访牛顿。当时,哈雷在研究彗星轨道,他非常奇怪,为什么彗星的轨道是非常扁的椭圆形,与其他星体大不相同?

哈雷来到牛顿家中,发现在牛顿房间的墙上悬挂着一幅《太阳系图》,图的中间是太阳,四周画着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六大行星,以及它们绕着太阳公转的轨道。有的行星旁边还画着卫星。这就是当时人们所能够知道的太阳系的全体成员。牛顿热情地欢迎他:“我很高兴见到您。我正有个困惑的问题要向您求教呢!”哈雷吃了一惊:大名鼎鼎的牛顿竟会向我求教!他恭敬地站着说道:“尊敬的牛顿先生,我是因彗星的问题来向您求教的。我怎么能解答您感到困惑的问题!”“你在研究彗星?很好!不过我想我们还是先谈谈行星吧。我们已经知道,行星都是围绕太阳公转的。”牛顿指着墙上的《太阳系图》说,“不过我们仍然不了解,为什么行星不会脱离太阳,飞往更遥远的空间呢?”哈雷心想,这个问题很简单啊,便说这可以用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解释。“那么,”牛顿又说,“太阳为什么不把行星吸引到自己身上,也像地球吸引苹果一样呢?”哈雷沉思了一会儿,摇了摇头。

最后,他们把话题转到彗星上面。牛顿说:“哈雷先生,请您再想一想,您所要研究的彗星,不也是太阳吸引过来的吗?可是它并不会跌到太阳上面去,而也有它自己的轨道。我们能不能算出它的轨道呢?”牛顿的话虽然没有直接解答哈雷提出的问题,但是给了哈雷很大的启发。从此以后,哈雷便全身心地投入到引力问题的研究之中,进行了种种复杂的计算。他后来的研究,对牛顿也有所启发和帮助。

宇宙运动的第一推动力

哈雷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教徒,而牛顿却因为发现了三大定律,而与哈雷的看法迥然不同。他们经常在一块辩论。

有一天,牛顿到哈雷家做客,发现哈雷的客厅里放着一个精美的太阳系模型。牛顿一眼就喜欢上了这个模型。这个模型实在是非常奇妙,只要用手一拉上面的拉杆,6大行星(当时只发现了6个大行星)便开始自转,并且绕日公转。牛顿对这个模型有点爱不释手,问哈雷:“这个太阳系模型是谁制造的呢?”哈雷想了想,回答道:“它是自然存在的。”“不可能。”牛顿反驳道,“这么奇妙的模型肯定是出自哪个能工巧匠之手,它怎么可能是自然存在的呢?”哈雷反问道:“这个模型比起现实中的太阳系不知道要粗糙多少倍,你既然认定这个模型是出自能工巧匠之手,为什么就不相信现实中的太阳系出自一个更高智慧的生命之手呢?”

牛顿听了哈雷的问话之后,陷入了沉思。他想到自己的三大定律,并发现了一个问题:地球之所以能够绕日公转,那是因为太阳的引力与地球公转产生的离心力达到了平衡。但是,地球的公转要想启动,那么就必须首先给地球一个力,不然的话地球无法转动。在地球绕日公转之初,是谁给了地球这个力呢?牛顿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提出:现实的世界这样井井有条,是否真的存在一位无所不在的上帝?是否是上帝给了地球这个力呢?

后来,牛顿认为:上帝是宇宙运动的第一推动力。当然,现在看来,这个观点显然是错误的,但是牛顿的疑问,为天体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之后爱因斯坦的理论,以及大爆炸的理论,都得益于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百年不遇的金星凌日

金星凌日的天象是十分罕见的,从1882年12月6日发生后,到2004年6月8日才再次出现,整个20世纪中没有发生过一次!所谓金星凌日,就是金星从地球与太阳之间经过,人们在地球上可见到一个小黑点徐徐穿过太阳表面。天文学中,往往把相隔时间最短的两次金星凌日现象分为一组,这两次凌日现象间隔8年,但两组之间的间隔却长达100多年。幸运的是,在2012年6月6日,我们将看到本世纪最后一次金星凌日!

1761年的凌日观测过程中,俄国著名学者罗蒙诺索夫将望远镜对准太阳,仔细观察了金星在日面的移动现象,见到金星进入和离开日面的时候,日面圆边都会抖动一下,由此他意识到这是金星存在大气的表现,断言金星四面被大气包围着。他因而成为了第一个发现金星上有大气存在的人,这也是人类首次知道其他行星也有大气存在。

同时,一位名叫勒让提的法国天文学家为了观测金星凌日,不远万里来到印度。6月5日,他在印度洋上的一艘船上进行了观测。由于风浪较大,船晃动得非常厉害,他得到的观测资料没有任何科学价值。勒让提没有灰心丧气,他知道8年后还可以看到下一次凌日,于是就耐心地等待。终于,1769年6月3日到来了,可就在金星走进日面前的十几分钟,突然天上下起了大雨,把勒让提浇得像个落汤鸡。等雨停了,凌日也已结束了。这意外的扑击使他心灰意冷,一度病倒在床,幸亏当地居民悉心照料,才使他逐渐好起来。1771年,当勒让提两手空空返回故土时,惊讶地发现亲属们已瓜分了他的财产,连科学院院士的位置也为他人补缺了。勒让提最后落了个一无所有的下场。

发现小行星

很多年以来,科学家们在研究太阳系里各个行星的轨道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行星并不是随随便便散落在太空的,而是非常有规律地分布在太阳的周围。行星们似乎是在排队一样,彼此之间的距离都成一定的比例。

1766年,德国有一位中学教师提丢斯,发现当时已知的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和土星这6颗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有一定的规律,它们可以用有趣的数列来表示。如果把水星距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看作是1个单位,那么金星与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就是1+3/4个单位,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是1+6/4个单位;火星是1+12/4;木星是1+48/4;土星是1+96/4。对这个数列,如果我们仔细地观察,就会发现,每项后面的数都是前项后面数的两倍,但是火星和木星之间,却是四倍!于是,科学家们推测,在火星和木星之间,肯定还有一颗行星存在着!

天文工作者对火星和木星之间进行了大量的观测,直到1801年1月1日,意大利的天文学家终于发现了这颗躲藏起来小行星!天文学家们在高兴之余,却仍然感到有点失望,因为这颗行星出奇地小,和其他的行星根本不能同日而语。一年之后,惊奇的事情发生了,德国人又发现了第二颗小行星。

随后,第三颗、第四颗小行星先后被发现……在整个19世纪,天文学家们共发现了400颗以上的小行星。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天文学家发现的小行星已经有2000个以上!原来,在火星和木星之间,存在着一个小行星数量众多的小行星带。

业余研究者发现天王星

英国天文学家赫歇尔,从小过着非常贫穷的生活,长大后一度以演奏音乐谋生,收入十分微薄,只能勉强糊口度日。

1774年的夏天,赫歇尔和他的弟弟妹妹一共三人,组成了家庭望远镜制作“工厂”。三个人劲头十足,分工合作,开始了自制望远镜的工作。赫歇尔在宫廷中的演奏结束后,一回到家,便马上换上工作服进行他的镜面磨制工作。他不分寒暑地磨制镜面,时常磨到饥肠辘辘也不肯停手,就让妹妹给他喂饭吃,疲倦了,就让妹妹在一旁为他朗读小说。他就是以这种努力不懈的精神,在贫困的生活中始终坚持磨制镜面。1776年5月1日,一架2米长的反射望远镜在他们三人的苦战中诞生了!

接下来便是第二步计划了,是要坚持天天进行天文观测。赫歇尔非常珍惜每一个可以进行观测的晴夜,常常是整夜地观测,到了第二天,还得拖着疲惫的身体到宫廷去演奏,以便换来日常生活费用。晚上不管回来多晚,只要天气晴好,他总是要打开望远镜,继续进行观测。妹妹始终跟在哥哥身边做观测记录,白天则进行整理归算。弟弟在哥哥指点下继续做磨制更大镜面的准备工作。就在他们进行巡天观测的第五个年头,一颗从来没有被人们发现过的新星出现在赫歇尔的望远镜里。

这颗新星就是后来人们非常熟悉的天王星。但在当时,人们却一直认为,土星就是太阳系的边界,金木水火土,外加地球,就是太阳系六大行星的全部!因此,天王星的发现在当时轰动了全世界,而人们却始终难以相信,这个巨大的发现,是一个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不是以天文研究为正当职业的业余研究者发现的。

蟹状星云的发现

据中国历史记载,1054年7月,金牛座的天关星附近,出现了一次非同寻常的大爆发。这次大的星际空间爆发事件,留下了一大片形如巨蟹的发光的星云,即天文学界著名的蟹状星云。科学家后来知道,在未爆炸以前,那颗恒星(蟹状星云的前身)的亮度一度比太阳亮10倍。现在我们看到的蟹状星云,其实是这次爆炸的遗迹。

蟹状星云的名字得自于爱尔兰天文学家罗斯爵士。在1844年,罗斯爵士通过一架36英寸的望远镜,在金牛座的天关星附近发现这块外形像螃蟹的星云,所以把它叫做蟹状星云。随后科学家发现,蟹状星云的体积在不断扩大,其膨胀的速度高达1300千米/秒!蟹状星云始终发射着迷人的光彩。是什么天体在空中爆发,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一片星云?它是从哪里获得的巨大的能量,近千年来持久不衰地发光,发出射电信号,发出X射线和Y射线?

1968年,科学家在该星云中找到了一颗中子星,并确信这颗中子星就是导致900多年前那场大爆发的恒星的“残骸”。根据空间轨道天文台的科学家估计,这是由于一个星球的能源耗尽,然后坍塌,再发生爆炸,产生超新星爆炸,最后变成了一颗中子星和一片星云。蟹状星云中央的中子星,被一团光亮的环包围着,这光环由高能量的粒子组成。科学家相信,蟹状星云的最高能量相当于四亿个太阳,在它周围50光年内的星球上,任何生命都会被这高能量消灭,幸而地球位于蟹状星云数千光年之外。

天文学家从这个星云中得出一个明确无误的启示:宇宙中可能产生我们怎么想象都不会过分的巨大爆发事件。

小人物发现海王星

19世纪40年代,科学家们通过计算得出,太阳系中还有一颗很大的

行星没有被发现,而且这颗行星是一定存在的!全世界大多数天文学家都在为找出这个暗藏的行星绞尽脑汁。1846 年9月23日,德国柏林天文台的老台长加勒收到一封从法国寄来的信,落款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勒维烈。他拿出信来仔细一读,不觉大吃一惊:“尊敬的加勒台长:请您在9月23日晚上,将望远镜对准摩羯座6星之东约5度的地方,您就会发现一颗新星。它就是您日夜寻找的那颗未知行星。它小圆面直径约3角秒,并且以每天69角秒的速度后退……”

满头银发的加勒读完信后,不禁有点发愣。他心里又惊又喜,是谁这么大的口气,难道他已观察到这颗星了?不可能。这个不知名的小人物不可能有很好的观察设备,不可能有那么雄厚的技术力量,但是他又怎么敢预言得这样具体呢?

好不容易,加勒和助手们熬到天黑,便赶紧将望远镜对准那个星区,果然发现了一个亮点,和信中所说的位置几乎一样。他眼睛紧贴望远镜,一直看了一个小时,这颗星果然后退了大约3角秒。“哎呀!”这回加勒台长几乎跳了起来。那个陌生人竟预言得分毫不差!大海里的针终于捞到,加勒和助手们狂呼着拥抱在一起。几天后他们向全世界宣布:又一颗新行星被发现!它的名字叫海王星。

哥白尼的日心说创建300年来,一直是一种假说,即使其有百分之九十九的可靠性,然而毕竟是一种假说。而当勒维烈依据这个学说所提供的数据,不仅推算出一定还存在一个尚未知道的行星,并且还推算出了这个行星在太空中的位置的时候,哥白尼的学说就最终被证实了。

钟摆揭示了地球自转

1851年的一天,法国巴黎万神庙的圆顶上,吊着一根长60余米的金属丝,金属丝下方悬挂着一个27千克重、直径约30厘米的铁球。这个人们从来没有见过的超级大摆,在广场上悠然自得地摆动着,吸引了路过的人们驻足观看。

傅科,这个大钟摆的制作人,指挥5个人按照固定的位置站好,这5个人围成一个弧形,从摆球的最左边一直排到摆球的最右边。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人们失去了耐心,人群中出现了少许骚动。就在这时,奇迹出现了。

一个站在最右边的人突然发现,原来就停在自己面前的钟摆已经很久没有晃到这儿来了。于是,他尖叫了起来:“这个钟摆有魔法啊!”人们一听,顿时蜂拥围在他的身旁,听他讲述他的发现。这个人兴奋地结结巴巴讲完,有些人立刻附和道:“的确是这样的啊,一开始那个大球还在我的眼前晃来晃去的呢,不过到了刚才,那个球就只能晃到我的身边而已了。”而有的人则半信半疑地盯着钟摆,想看看到底是不是有人在暗中操纵着“魔法”。

就在这时,傅科让大家走近钟摆,人们这才发现,摆的下端是一个尖头,正好从地板上掠过。由于事先在教堂地板上已经洒过一些沙子,摆的尖头就在沙子上划出了清晰的痕迹。从沙子上的痕迹可以看出,摆尖划出的记号在不断地改变方向。它扭转的方向和速率正巧符合巴黎的纬度,和该纬度呈非常严谨的函数关系。

傅科摆为什么能够演示出地球自转呢?简单地说,因为惯性。当地球开始转动的时候,因为地球是向东转动,而摆的惯性却始终是保持原来南北的摆动方向,这就产生了摆向西偏转的现象。可能很多人都玩过摆,却没有想到里面藏着这么一个天体运动的秘密。

惊天动地的通古斯大爆炸

1908年6月30日,印度洋上空晨曦微露。突然,一个巨大的火团从空中坠落下来,这个火团呈圆柱形,喷射出蓝白色的耀眼火光,照得人们无法睁开眼睛。不久,从西伯利亚中部的通古斯地区传来了—声震天撼地的巨响,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天空中出现了强烈的白光,气温瞬间灼热烤人,爆炸中心区草木都被烧焦,70千米外的人也被严重灼伤,还有人被巨大的声响震聋了耳朵。爆炸造成附近居民惊恐万状,而且还波及远方的国家:英国首都伦敦的许多电灯骤然熄灭,一片黑暗,欧洲许多国家的人们在夜空中看到了白昼般的闪光;甚至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人们也感觉到大地在抖动……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通古斯大爆炸。

科学家们判断,如果这个物体再迟几小时撞击地球,这个爆炸就应该发生在欧洲,而不是人口稀少的通古斯地区,这样将会造成更大的人员伤亡。

那么,究竟是什么东西引起了如此巨大的爆炸呢?这个问题深深吸引着现代的科学家。20世纪30年代,苏联科学家曾经发表声明,宣称爆炸是一次巨大的陨星造成的,但他们起初并没有找到陨星坠落的深坑,也没有找到陨石,只发现了数十个大大小小平坦的洞穴,即使把钻头打到土层中进行探测,也没有找到陨石碎片。因此,人们开始意识到,通古斯大爆炸不像是陨石引起的。

二战以后,苏联物理学家卡萨茨夫访问日本后发现,广岛原子弹爆炸后的废墟和通古斯有着众多的相似之处。因此,卡萨茨夫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认为通古斯大爆炸是外星人引起的一场核爆炸。

当然,卡萨茨夫对于通古斯爆炸的见解也仅是一种假设。更多的人还是相信“陨石说”。

星系的发现

17世纪,望远镜发明了,让人们可以看清更遥远的物体。用望远镜来观测天空,人们又陆续观测到一些云雾状的天体,开始以为它们都是气体云,而且和恒星一样是银河系内的天体,所以称之为星云。到了18世纪,德国的天文学家康德等人猜测这些所谓星云应该是和银河系一样由恒星组成的天体系统,只是因为距离太远而分辨不出一颗颗的恒星来。如果把宇宙看作一个浩瀚的海洋,这些天体系统就犹如海中的岛屿,因而被形象地称为“宇宙岛”。

随着望远镜越造越大,人们可以看到这些星云的更细微处。正如康德他们所猜测的那样,星云在望远镜中分离成了一颗颗暗弱的星星。但是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那就是,它们是银河系内的恒星集团,还是银河系之外的天体系统呢?

受望远镜技术的限制,人们一真没有办法明确得出结论。后来,天文学家发现了造父变星。它是一种特殊的星体,它的亮度随时间呈周期性变化。而且,造父变星的亮度越大,它的亮度变化周期也就越长,也即光变周期越大。因此,通过这个亮度和光变周期的关系,天文学家发现了测量星系距离的方法。

1924年,美国的天文学家哈勃在仙女座星云中发现了造父变星,推算出了它的距离,并计算出它是银河系之外的天体系统,并称之为河外星系。到这时,星系才算真正发现了。

从这一系列故事中,我们能够看出,许多发现都是一步一步逐渐得出结果的,而且可能在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错误或者偏差,肯定会出现当时人们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所以,这不仅说明天文学家们以后探索宇宙的过程将充满艰辛,同时也说明问题终究会有解决的一天。

脚夫发现了银河系的中心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太阳不是银河系的中心。但是,人们不知道的是,第一次明确提出科学依据,论证这个观点的,竟然是一名脚夫!沙普利原是美国南方山里面的一名脚夫。由于纽约天文台搬到了沙普利的家乡,工作人员便长期包下沙普利的骡子,进行搬运工作。几年过去了,新的天文台建好了,沙普利也就留在天文台工作了。

一天,沙普利正在整理他拍的星空照片,突然,一个想法闯进了他的脑海。沙普利想,如果所有的星星都是同样亮的,那么我们看到的星星亮度的不同,就可以代表它和我们之间的距离不同。星星其实都是一样亮的吗?当然不是。但幸运的是,星星数目巨大,所以从整体上说,星星是差不多亮的。基于这个想法,沙普利通过长期的观测,终于在1915年创立了造父视差法。根据这个方法,他测定了银河系内近百个球状星团的距离。1917年,沙普利用威尔逊山天文台2.5米望远镜,研究当时已知的100个左右球状星团。他统计出,其中三分之一在人马座内,90%以上位于以人马座为中心的半个天球上。于是他提出,各球状星团组成了银河系这个庞大的天体系统。这个系统的中心在人马座方向,太阳离这个中心约5万光年,所以太阳并不是银河系的中心。这一见解破除了把太阳看成银河系中心的传统观念,为建立银河系的正确图像跨出了革命性的一步。

从此,天文学家根据沙普利的研究成果,得出推论:银河系的中心有一个黑洞。因为在这个中心附近,我们可以观测到强烈的X射线辐射,而且红外辐射也特别强。一般来说,当物质高速旋转接近黑洞,即将被黑洞吞掉的时候,由于它运动的速度非常快,所以会辐射出强烈的X射线。

车轮转动与银河系自转

自行车的轮子在转动时,轮胎上的每个点的相对位置是始终不变的。但是,这和银河系又有什么关系呢?银河系难道也像车轮一样,是以这种方式运行的么?难道除了车轮的这种运行方式外,就没有其他的运行方式了么?

当然不是。太阳系内每个太阳以外的天体绕太阳所作的转动,就不是和转盘一样的形式,离太阳越远,转动周期越长。离太阳较远的冥王星转动一周约需248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离太阳最近的水星已转了近1000圈了!这种转动方式叫做开普勒转动。

科学家们判断,如果银河系是像转盘一样转动的,那么银河中的各个天体彼此的相对位置是不会变的,于是我们就看不出其他恒星绕银心的转动:如果银河系作开普勒式转动,那么恒星之间就应有相对运动,根据离银心位置的不同,转动的圈数也就各不相同了。

1926年,瑞典的林达布拉德通过观察,证明了银河系在绕人马座方向的银心普遍自转,表明了像转盘一样的转动方式,在银河系还是存在的。1927年,荷兰的奥耳特综合分析各种观测资料,得出银河系核球部分是刚体式的自转。也就是说,核球部分的转动方式和我们日常见到的车轮、轴承是一样的!但并不是说银河系的所有部分都是这么运行的,核球以外就是开普勒转动。根据这种转动方式的规律,科学家们测出太阳绕银心转一圈约需2.5亿年。

究竟科学家们在观察判断的时候,有没有受到车轮的启发?现在已经没有人能够说清楚了。但是,从银河系核球部分的转动方式,我们能够判断,其实宇宙运行的很多奥秘,在我们的身边就能够发现。

照片中找到的冥王星

与海王星比较起来,冥王星的发现则显得非常曲折。不少人曾仿效前人的方法,想从天王星和海王星所受吸引力的方向,来推测它的位置,但是结果一直让人失望。

冥王星是一颗比海王星还要远的星体,运行更慢。在海王星上看太阳,已不见太阳的圆面,仅看到一个光亮的点。落到冥王星上的太阳光很少,经它反射到达地球的光就更加微乎其微。正是由于冥王星又小,又暗,而且运行又慢,所以科学家们对它的研究几乎一筹莫展。

20世纪初,美国天文学家皮克林主张用照相的方法去搜寻这颗遥远的星体,由于拍摄位置的特殊性,这个历史性的任务就落在了汤博的肩膀上。而恰巧在这时,德国有一家仪器公司发明了更为先进的拍摄仪器和方法,这种仪器和方法能够在星象中看清楚某一颗星星位置的移动。汤博利用了这一仪器,耐心地坐在内视仪前,一张一张地观察底片。由于一张底片上星象很多,必须分成若干区,每一次只能校核十几个星点,在确认每一个星点都不跳动后才能通过。所以,任何微小的疏忽都可能前功尽弃。这项工作既要有耐心,还要有清醒的头脑。

直到1930年1月,汤博完成了金牛座40万颗星的检核工作,仍一无所获。下一个天区是双子座,这里靠近银河,暗星密聚,工作更是异常繁重。汤博日复一日,不间断地工作。1930年2月28日下午4时,他发现一个小星点,在相隔六天拍摄的两张底片上只移动了3~4毫米,同预计中的新星体又暗又慢的特点相符合。他欣喜若狂,但没有立即宣布这个发现。在以后的两个星期里,他又连续对该天区拍照,确认这是一个新星体后,于3月13日才将结果公布于世,这就是后人熟知的冥王星。

太阳耀斑陷害了布鲁克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有一天,德国前线的战事吃紧,后方司令部的报务员布鲁克,正在繁忙地操纵无线电台,传达命令。突然,布鲁克耳机里一点声音都没有了。他急忙检查机器,电台完整无损,用手去拨动旋钮,改变频率,仍然无济于事,没有声音。就这样,不知道什么原因,电台一直没有办法使用。当然,结果就是,前线群龙无首,陷入一片混乱,战役以失败而告终。布鲁克因此受到军事法庭审判,并被判处死刑。他仰天呼喊:“冤枉!冤枉!”其实,这次无线电中断,“罪魁祸首”是太阳耀斑,只不过当时人们对太阳耀斑并没有太深的了解。

太阳耀斑其实是一种非常剧烈的太阳活动,它的主要特征是:太阳的表面突然出现闪耀的亮斑,仅在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之间,亮斑的亮度急速上升;但是下降却较慢。1859年9月1日上午11时,卡林顿在观测太阳时,首先发现了这一现象。卡林顿起初不大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是望远镜出了毛病,便请同伴也来观测闪光的变化,这时那明亮的光斑已经暗淡下去,过了大约5分钟,连一点痕迹都没有了。

科学家们说,别看耀斑只是一个亮点,一旦出现,简直是一次惊天动地的大爆发。这一个亮点,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0万至100万次火山爆发的总能量,或相当于上百亿枚氢弹的爆炸。

耀斑也会对地球空间环境产生很大影响。耀斑爆发时,将会严重危及宇宙飞行器内的宇航员和仪器的安全。当耀斑辐射来到地球附近时,无线电通信尤其是短波通信,以及电视台、电台广播会受到干扰甚至信号中断。德国的军用无线电台就是因为耀斑而中断,布鲁克死得真冤。

达贡人通晓天文知识

据说,20世纪30年代,一位法国科学家深入非洲的荒漠地带进行考察,发现了一个叫达贡的土著部落。这里很落后,人们还过着十分原始的生活。但是,就是这个落后的部族,却让法国科学家大吃了惊。达贡神话书《浅白狐》中说,达贡人的大神是阿玛神,他派霍英神来到地球创造世界。霍英神的船是从天狼星出发的,他的目的是把天狼星上存在的生命转移到地球上。

达贡人告诉法国科学家说:天狼星有两颗卫星,其中一颗叫“波”星(天狼B星在达贡人的土语中被称为“波”星),“波”星是所有星中最小但最重的星。当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后不久,“波”星突然发生大爆炸,以后逐渐变暗,天狼星的颜色变化就与这次大爆炸有关。更令法国科学家惊讶的是,达贡人竟然知道天狼星的旋转周期是50年,并说还有一颗天狼C星,那是一颗纯水的星,比地球上的水要多得多,它的重量是天狼B星的四分之一,旋转周期也是50年。这些知识,让法国人惊讶不已。因为在当时,天文学家还没有发现这颗C星的存在!

据公认的资料记载,直到19世纪中叶,一位德国天文学家才发现,天狼星的运动呈有规律的波浪式变化。于是,他大胆假设天狼星应该还有一颗伴星,它们组成一个双星体系。不久,天文学家终于在天狼星的旁边找到了这颗伴星,它的亮度很低,人们的肉眼是无法看到的,天文学界将其称为天狼B星。

而土著人告诉科学家,这些知识都是他们一代一代传下来的。那就说明,他们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有这样的知识了。那么,这些土著人的始祖们,又是从谁那里得到的这些知识呢?

科幻作家发现了静止轨道

1945年5月,英国科幻作家克拉克在《无线电世界》杂志第10期发表文章,首次揭示了人类使用卫星进行通信的可能性。克拉克建议,利用一个位于与地球转速一样的轨道上的人造空间站,进行全球通信。

克拉克提出,在地球上空的一条特殊轨道上,等距离地部署3颗卫星,就可以组成全球通信网。他还提出,可以利用卫星,同时向几个地区转播节目。克拉克设想的依据是,他发现离地球35860千米的高空,有一个可使人造物体保持静止不动的地方,也就是说他找到了一条可使卫星相对于地球保持静止不动的特殊轨道,这条轨道现在被称作“静止轨道”或“克拉克轨道”。而这条轨道,其实是一个静止卫星的运行轨道。

静止卫星位于地球赤道的上空,环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23小时56分4秒,与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恰好相等。从地面上看去,它好像“挂”在空中一样一动不动,所以又称为“定点卫星”。由于“定点”和“静止”,地面站的天线就不必跟踪它而整天摇头摆尾了。

克拉克提出,在地球的静止轨道上,间隔120°均匀放置3颗同样的卫星,每一颗同步卫星的信号,覆盖面积为1.7亿平方千米,约为地球表面的三分之一。覆盖面积大,意味着通信距离远。在覆盖区内,无论是地面还是天空,也无论是海上还是山谷,都能够进行通信。如果在地球同步轨道上均匀布置三至四颗通信卫星,便可实现除南、北两极之外的全球通信了。

现在,地球静止轨道上有着数百颗卫星,它们中至少有一百多颗正在忙碌地工作着。电报、电话、广播和因特网,均可通过,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传播。这一切成就,都要归功于克拉克的伟大建议!

蚕食同伴的杀星

我们知道,宇宙中各颗星星之间相距十分遥远,它们相互靠近的机会很少。但经.过长期的观测和研究,天文学家却发现星球之间也存在互相吞食、互相残杀的现象。科学家们把这类吞噬其他星球的星球,称为宇宙中的“杀星”。

20世纪80年代,美国天文学家就曾经发现过这种互相吞食的现象。主角是两颗已经进入衰亡期的恒星,这两颗恒星体积很小,可质量却要比太阳大很多。经观测发现,这两颗星星靠得很近,相互围绕对方旋转运动。其中一颗大的恒星,时刻都在吞吃比它小的那一颗星,一口一口,极其缓慢地,就像是一个老太太在喝着滚烫滚烫的稀粥一样,而且这个过程似乎还要更加缓慢一点。大恒星把小恒星的外层物质剥下来吸到自己身上,使自己越来越胖,体积和质量不断增大。而那颗被吞食的恒星,逐渐变得越来越小,现在只剩下一个光秃秃的星核,就像是被啃过的桃子,只剩下桃核了。

不但星体之间存在着互相吞食的现象,星系之间也在互相吞食和残杀。通过望远镜,科学家们观察到这样的现象:两个距地球约10亿光年的星系,大星系的直径为20万光年,小星系的直径为2万光年。两个星系之间的距离为32万光年。小星系被大星系的引力所吸引,围着大星系转动,同时,大星系不断地吞食着小星系,小星系里面的星星已散成带状,开始被大星系吸收。科学家们判断,大星系将在数十亿年的时间里继续吞食小星系。大约经过20—30亿年,小星系就会被大星系完全吞没,变成大星系晕轮周围的一抹拖痕。

科学家相信,星球之间和星系之间吞食的现象,对揭开星系和宇宙结构形成之谜大有帮助。

发现中子星

1967年8月的一天,剑桥射电天文台,专门负责检查设备的贝尔小姐发现了一个十分奇异的射电信号:它与以前天文学家所了解的由太阳大气所引发的信号根本不同,它的脉冲短促,按当时的记录速度,很难辨别它的周期。贝尔小姐立刻向负责人汇报了这个发现。研究所的所有专家们开会讨论,这会是什么信号呢?

绝大多数的专家判断,这或许是地面上电气设备的干扰信号吧!但无论如何,当时的负责人还是决定加强监测,并调快了自记纸张的运行速度,希望弄清这个奇异的射电信号的周期。到9月份,一切都准备就绪时,神秘的射电信号却失踪了。

1967年11月,该射电望远镜再次收到了来自太空的射电信号。当贝尔小姐将第一份高速记录纸带送给负责人海威斯先生过目时,海威斯先生竟惊异得目瞪口呆:神秘的信号源发来的是间隔约1.33秒的短周期脉冲无线电波。科学家更加惊奇地发现,这些无线电波的间隔非常一致,精度不低于百万分之一秒,是一座相当准确的天文“时钟”。这说明,它很有可能是外星的智慧生物发出的联络信号!

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世界,全世界绝大多数天文学家都处于一种紧张、亢奋的状态之中。随着各国天文学家的共同努力,迅速排除了是智慧生物的联络信号的可能性。此后的研究证实了,这些无线电信号来自理论天文学家预言过的,过去未发现的中子星。中子星的磁场强度可以达到普通恒星磁场强度的100亿倍。极高的密度,难以想象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