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群山(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1 17:32:35

点击下载

作者:许祚禄

出版社:安徽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沉默的群山

沉默的群山试读:

传奇人生与传奇想象——许祚禄小说序

将时光倒流。二十年前上海浦东马路边,深夜,昏沉入睡的许祚禄感觉不到寒凉秋风正趟过盖在他身上沾满了灰尘和黄沙的旧被褥,

片片枯黄的落叶飘向他冒着热气的脑袋,旋即又被风卷走。那个夜晚,在风中匆匆经过的路人并不知道睡在路边的这个乡村青年来自何方,更不会想到这个蓬头垢面的乡村青年在

十年后会捧出令人目瞪口呆的长篇小说。

许祚禄睡在超出了上海人想象力的马路边,白天打工,夜里做梦,这应该算是一个传奇的小说细节。

许祚禄本身就是一部小说。他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文革”中出生的许祚禄从落地的第一天起,他的命运就被那个荒谬的时代注定了,无法逃脱乡村的贫瘠,必须面对家庭的窘迫。走在荒凉的乡间小道上,他的视线中是一望无际的天空和看不到尽头的绝望,他想象着视线之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并为找不到答案而无限迷惘。读中学时的许祚禄痴迷小说,贪婪阅读如同吸毒一样不可救药,他靠阅读小说来安慰内心的孤独,靠文学想象抗拒生活的残酷。小说是他活着的精神口粮,也是他绝望中的救命稻草。然而中学毕业后,为了生计,他不得不放弃对文学的狂热,回家挖鱼塘,养鱼,可是他的命运并没有被成群结队的鱼改变,于是去开矿,去青弋江扒黄沙,押着冒着黑烟的货船在江上跑运输,看着大上海疯狂地建设,活在想象中的许祚禄卷起铺盖直奔浦东工地打工。他的经历像他的小说情节一样不停地跳跃着,而且充满了戏剧性的变化。许祚禄闯荡江湖,没赚到多少钱,但长了见识,县里的企业将其招安,让他做企业管理,直到工厂管理不下去,倒闭。此后的许祚禄又被乡镇企业南亚集团收编,一直干到了集团副总。副总的名称虽然响亮,但并不能真正体现许祚禄自身的价值,他在丰富想象力的支撑下,辞职下海,独自创业,办了一个蓄电池厂,电池厂正当红火,恰逢环保风声吃紧,蓄电池企业被迫关门,许祚禄从此失业在家喝酒、打麻将,有时想出去找人打架,但他的拳头只能伸向虚无的空气,他已找不到对手。许祚禄说他当年为了推销蓄电池,开着货车跑遍了大江南北,他说:“我一路上睡在货车上,跟蓄电池睡在一起,整整

个月!”许祚禄的汗水和辛苦如今已像风一样消逝得无影无踪,但深埋在心里的沧桑记忆时常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不可遏制地爆发出来,而那些经过沉淀的记忆在充分显影后就不再是个人生活复制和还原,而是升华为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透彻反省。于是许祚禄在一个无所事事的冬天开始了小说写作,文字像涨潮时的青弋江水一样,一泻千里,势不可当,写作是他心路历程的记录,更是一次圆梦之旅。而长篇小说《沉默的群山》和《子孙满堂》显然是许祚禄小说创作最自信的一次整体亮相。

小说作为一种最能考验作家综合实力的文体,在中国古代,叫“传奇”,如唐代传奇《霍小玉传》《李娃传》等。写小说的人要么有传奇的经历,要么有传奇的想象,而这两者,许祚禄得天独厚,都搂在了怀里。读了他的两部让我震惊的长篇小说《沉默的群山》和《子孙满堂》,一个固执而自以为是的判断是,许祚禄有着惊人的想象力,而他近乎放肆的想象力与他的传奇的人生经历构成了一种因果性的逻辑关系,许祚禄潜伏着的想象力被他一路搏杀的人生和跌宕起伏的经历激活,反过来,他又以卓越的想象力对历史、人性进行了传奇性的演绎,并表达出独具个人意志的历史观与人文立场。

长篇小说《沉默的群山》是一个反讽性命名,沉默的只是群山,而小说中人物呈现的却是虎啸山林与狂飙突进的姿态。许祚禄在题记中有这样两句卷首语,“献给我历经磨难的祖国/献给我英勇不屈的先辈”,许祚禄一开篇就拉开了史诗般的架势,他企图以皖南山区汪、赵两大家族的命运来概括和隐喻整个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并尖锐地折射出自己的历史判断。所以,这是一部有着文化野心的长篇小说。

许祚禄感觉到自己的人生和自己所赖以生存的民族多灾多难,活得太苦了,他说,《子孙满堂》所表达的就是两个字:痛苦。这种痛苦不仅是肉体的痛苦,同时还是精神的灵魂的痛苦。我们的民族和民族中的每一个个体实际上是在肉体和心灵的双重痛苦中生存,在双重痛苦的挤压下行为荒诞、情感变形、人性崩溃,最终沦陷于无根、悬空、虚妄、幻灭的生存状态中得过且过地将残余的人生草草打发殆尽。

基于这一历史判断,许祚禄妄想着以小说来寻找民族自救和灵魂上岸的出路,《沉默的群山》将汪、赵两个家族置放在一百年中国历史的大背景中,演绎出一幕幕血腥而残酷的历史悲剧,奏响起一曲曲传奇而荒诞的人性悲歌。许祚禄对历史的解构是极具个人意志的,他不是从阶级论、血统论、革命论的视角解读两个家族的命运,而是以人性论的视角将汪赵两家的芸芸众生大卸八块,让他们在善与恶、真与假、美与丑中烛照出人性的光辉或黑暗。许祚禄不按传统套路出牌,恰恰成就了他的另辟蹊径和独树一帜,小说弥漫着原生态写作的意趣和魅力。

小说表面是写人生,而小说的内核却是写思想,有一个经典的说法是,小说家即思想家。小说的思想是作家对历史、人生、社会所表达出来的人文立场、价值取向和情感态度。就《沉默的群山》而言,许祚禄在小说中明确地表达了这样的写作思想:在历史的进程中,革命不在于你打什么旗号,而在于你是否保百姓平安;个人不在于你参加什么组织,而在于你人性是善还是恶;人伦不在于你如何表白,而在于你情感是真还是假。

许祚禄的小说中,民族的多灾多难是因为那么多旗号和口号都掺杂着一己私利而不停地蛊惑人心,那么多参加自命不凡组织的人却是人性虚伪、人格分裂之徒,而“斧头帮”虽游侠江湖,杨天啸却是一个真实、诚实、人性向善的绿林好汉,国军团长汪维潮、共军先锋赵青竹,还有汪天福、汪金秀、赵银柱、周二凤等人物都是有血有肉、人性丰富的文学形象,有着鲜明的人性纵深。汪维潮因为亲情放走了共军哥哥汪维新、嫂子赵青竹,杨天啸劫狱放走第二天就要枪毙的国军头目汪维潮,新任县长赵青竹在最后一刻将苦恋了自己多年的杨天啸由死刑临时改判二十年,这些情节指向了一个出人意料的故事逻辑,即人性战胜了阶级性,人性实现了对革命性的超越。这是长篇小说《沉默的群山》深度与高度的最直接的体现,也是小说的重要价值之所在。

许祚禄写作是男人的写作,是有担当的写作,就像他当初坚忍不拔地卖蓄电池一样,他勇敢而坚决地对扎根于家族变迁中的中国历史进行了手术刀般的解剖,其胆识和勇气比他的小说更让我吃惊,他所理解的中国社会与中国历史的本质显然与我们正统的历史观与价值观大相径庭,许祚禄写作的意义就在这里。

旗号林立、血雨腥风、自相残杀、人伦颠覆、人性崩溃,最后留下的是一片满目疮痍的破碎山河,人民被愚弄,人心被摧残,人性被毁灭。受伤害总是最底层、最无辜的平民,他们被绑架在历史的战车上,成为历史进程中各种利益集团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最大的赌注,无常和被捉弄成为中国人生存的基本事实。所以许祚禄以他的小说对此进行深刻反思、尖锐揭露,并在反思与揭露中期待着重建新的社会秩序与伦理道统。

深刻的思想要靠生动的故事、戏剧化的情节和鲜活的人物来演绎与定型。《沉默的群山》之所以在一家网站的电子版销售中一直高居第一,就是因为许祚禄为读者创作出了一个想象力惊人、故事情节奇崛、人物形象丰满的文学产品,这一产品很难遇到,有时花钱也买不到。我不能断定许祚禄受金庸、古龙小说的影响有多大,但他的小说在整体构思、情节布局、人物关系设计、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显然直逼高手,并亮出了挑战的姿势。《沉默的群山》整体构思的戏剧性很强,汪、赵两个家族明里角力、暗中较劲,杨天啸与汪金秀、赵青竹情感线索贯穿始终,赵青竹与汪维新、杨天啸的情感风波反复纠缠,汪维新、汪维潮、赵金柱、赵银柱、赵青竹等革命与反革命的左右冲突,整部书构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纠缠不休、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戏剧性网络,读者一头栽进网中不能自拔。这是需要超常的想象力和设计能力的,许祚禄这一能力也超出了我的想象。《沉默的群山》中的主要人物杨天啸与汪天福、周杆、程学理、赵青竹、汪维潮、汪金秀、周二凤等构成了近十组戏剧性人物关系,而这近十组人物关系中,不仅每组充满了戏剧性,而且在小说推进过程中不断变化,不断反复,小说的叙事效率走向了最大化。很显然,杨天啸是全书中塑造最生动、最丰满、最成功的人物形象,是小说中的男一号。

杨天啸这一人物形象在当下长篇小说走廊中似乎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他不是革命者,但一生追随革命者赵青竹;他是“斧头帮”成员,但并没有江湖杀手的凶残;他不问政治,但当日寇来犯时,他却义无反顾地冲到生死线上;他眼中没有阶级,只有人伦,所以劫狱放走了同父异母的兄长汪维潮。杨天啸与传统或正统的文学形象相比,他不是一个类型化的正面或反面人物,但他是一个符合人性尺度的“人”。他身上体现出的是人性的挣扎,而不是阶级性的表演。这个人物非常丰富,很有质感。“不管发生了什么,反正你就是我的

奶奶!”,他的固执、坚定、勇敢以及对爱情死不改悔的信念足以打动任何一颗麻木而迟钝的心灵,上天也会被感化,最终让他和赵青竹走到了一起,只是他们出狱后,已是风烛残年。他们虎啸山林的一生只是以晚景的凄凉拉上了最后的帷幕。无论是革命还是不革命,他们殊途同归,下场都一样。这部小说留给我们的启示是:人是被历史绑架的人质,相互杀伐的民族并不能拯救人民,而只会伤害和毁灭一个个无辜生灵。

杨天啸是一个特立独行、没有重复的崭新的人物,这个形象的独特性构成了全书的另一个艺术成就。

许祚禄写作长篇小说喜欢大背景、大制作、大气派,所以《子孙满堂》同样放在大半个世纪的背景中来展示一个家族的兴衰际遇,柳思延是一个有着革命抱负的乡村知识分子,不过他想去延安倒不完全是为了革命,而是为了心爱的女孩杨柳,只因父亲不幸身亡,而孝堂成亲娶了巧妹,最后没能成行。小说开篇就很有戏剧性,但小说重心并不在柳思延身上,柳思延是一根绳,许祚禄要用这根绳串起他的子孙,让他的子孙来演示一个家族是如何一步步脱轨,一天天沦陷下去的。《子孙满堂》有《红楼梦》式的企图,而且主题也接近《红楼梦》,都是写了 “子孙不肖,后继无人”的家族悲剧,而有所不同的是,红楼梦是因为情感的放任而败坏了一个家族的风水,而《子孙满堂》则是物欲的放纵而让一个家族道德崩溃、人性异化、家族败落。柳思延是一个有家国情怀的乡村知识分子,他希望自己的子孙要么能“兼济天下”,即使不能“兼济天下”也要“独善其身”。他是一个传统的严格遵守儒家道德理想的乡绅,但他的子女到孙子辈几乎全都让他失望了,四个女儿找的对象:一个是杀猪的,一个是捕鱼的,一个是打铁的,只有三女儿找了个小学老师,才让他觉得稍有宽慰。三个儿子家宝、国宝、世宝名字好听,但都不上正轨,要么不喜欢读书,要么混迹江湖,甚至犯法坐牢,这让柳思延对子女非常失望。小说中许祚禄显然是想表达传统文化和传统价值观被时代扭曲和撕裂,这种撕裂到了孙子辈变得更加失控,富国、富民、富兵、富妹,学文、学武、学工、学农,建国、爱国、爱群、爱民、强国、强军、卫国、卫民、卫红,这些孙子辈的名字起得都非常体面而响亮,可这些孙子辈们并没有给柳思延带来光荣和尊严,他们一个比一个不争气,有卖假农药、假种子的,有贩卖假烟酒的,有吸毒的,有嫖娼的,有得性病的,有坐牢的,唯一考上大学的孙子好不容易当上了镇党委书记,又因为腐败而东窗事发。柳思延最后一丝希望也幻灭了,他看尽了人间万象,也看够了子孙们的堕落。于是他失忆了,他是在删除了现世的所有人和事后,才离开这个世界的。这部长篇小说反思现实、批判现实的姿态尖锐而无情,下手比较狠,道德质疑的心情异常迫切。许祚禄不是为一个家族的沦落而伤心和忧虑,他是为传统文化的断裂与毁灭而痛不欲生。

许祚禄思索的问题与蓄电池无关,但他是从蓄电池中积蓄出了能量,这就是对中国社会由感性体悟到理性升华的全方位透视,并且通过一个个活蹦乱跳的人物形象演示了出来。

许祚禄小说写作充满了激情,所以他的写作速度很快。快既是长处,也是短处。长处的效率高,情感释放具有爆发力和穿透力;短处是缺少精雕细琢和反复打磨。许祚禄小说需要改进的是,叙述节奏不能用同一频率,当张弛有度,快的地方则快,慢的地方一定要慢下来,也就是出戏的情节和细节要写够写足,另外就是塑造人物和推进故事,要用细节和描写来完成,而不可一味用人物对话和作者独白来实现,还有长篇小说《沉默的群山》开头部分交代铺垫过多,应直接入戏,背景性的材料应在后面陆续塞进相关的故事与情节中。

许祚禄的写作像他喝酒一样豪爽,大开大合,很有穿透力,而我看重他的是,他具有一个小说家所必备的超常的想象力,而且长篇小说的结构能力很强,更为可贵的是,他的小说思考已远远超越了小说的故事层面,完成并实现了深度价值。

假设许多年前,许祚禄不去卖蓄电池而是坚持写作,他也许早就是一个相当成熟的小说家了;假设许多年前,许祚禄不风餐露宿去推销蓄电池的话,他能写出《沉默的群山》和《子孙满堂》这些饱经沧桑的小说吗?许多想象扑面而来,而人生却不容许假设。

以上文字,是为序!许春樵(许春樵,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安徽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安徽文学院副院长,国家一级作家)一

名震皖南的大学士程学理返回皖南的消息再次震动了整个皖南山区,也震动了地处皖南山区中间地带的青山县大青山脚下的千年古村——汪村。

青山县是皖南山区历史最古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县,在历史上有时归宣城府管,有时归徽州府管,自古就有“小皖南”之称。大青山是本县最重要的一座山,也是皖南山区最重要的一座山,是皖南山区千水万溪的发源之地。

大青山把青山县一分为二,山南边十有

姓姓汪,山北边

有九姓姓赵,自古就有南汪北赵之说。由于青山县城在南边,所有南边汪姓自古就养成了经商的习惯,十有九商。汪姓商人走出皖南,自成徽商一派,遍布各省,远走全国各地,形成的势力很大,在皖南举足轻重,形成了在全国影响巨大的汪氏商会。

北边的赵姓经商的也不少,但更重视农耕诵读,出的才子官人绝冠皖南,名人、宰相、将军、举人数不胜数,那里最闻名于世的还是出了无数忠烈女子,那里的节女堂和贞节牌坊闻名皖南,天下无双。

汪村是汪姓最古老、最大的村子,也是皖南最大姓——汪姓的发源地和核心,所有的汪姓子孙都是从这里分支出去的。汪村也是皖南山区最大的一个村子,自古人丁兴旺,声名远播,许多村规风俗成为各地效仿的典范,闲闻逸事也成为广泛传播的美谈。外面常有只知皖南有汪村,不知皖南有青山县的传说。

汪村族长汪金权也是汪氏商会的会长。他的心里有个汪村几辈子传下来没解开的心结,汪村自古以来可说是富甲一方,却没有像赵村出过那么多体面的人。他的祖上历来就很重视广请名师以训弟子,他们造的青山书院不只是青山县的最大、最有影响的书院,还是皖南山区最负盛名、历史最悠久的书院,已经相传几百年,史上还曾邀请到南宋大学士朱熹来讲学传经,至今还保留着他来讲学时站过的一块石凳。一块大石头上刻着“存天理,灭人欲”,是镇院之宝。据说还是朱熹亲自题写的。

而且赵村有许多孩子还是在青山书院就读后考进士、中举人,当将军、成宰相的。汪、赵两家虽然不同姓不同宗,但自古就频繁结亲,远近都是亲戚。很多年就传下了汪家男首娶赵家女,赵家郎偏爱汪家女的佳话。两个村翻过大青山也就一百多里,他们还特意开了一条走亲戚的崎岖小道,直线距离只有

十多里。

汪、赵两村数百年来亲密无间,互帮互助,从没发生过矛盾和冲突,在外人眼里,这两个村子就是一家的,不分彼此,还有的说他们是夫妻村。

连绵高大的大青山没有隔断两村的血脉相连,每年都有许多顶花轿吹吹打打、热热闹闹地在大青山翻来翻去,成了大青山每年固有的一道美丽风景,把两个皖南山区最闻名、最古老的村子越来越牢地连接在一起。

汪金权一直搞不清楚,为什么汪家女嫁到赵家就能生出将相之才,虽然那也有汪村一半的血脉,但那毕竟是姓赵,不能给汪村光宗耀祖。而赵家女到了汪村就生不出将相之才。他为此耗费了好多年的心血,一直解不开这个谜,他一直怀疑是哪里风水出了问题,他暗地请了许多风水先生来,都没有找到问题所在。

站在大青山主峰远远眺望,汪村和赵村所处的地块就像是阴阳八卦图中的那两条鱼,紧紧地依靠在大青山两旁,而汪村和赵村就像是那点睛的鱼眼。

汪金权常想:不管怎么说,就算是一家人,也要有个谁是夫谁是妻、谁是天谁是地、谁是乾谁是坤、谁是阳谁是阴的区分啊!我汪村地处大青山南边,应该属阳地呀!应该是天是乾,怎么说都应该在赵村之上啊!怎么所有的光彩事都被他赵村占去,所有光宗耀祖的人物都出在赵村了?

最后还是一位来自五台山的大师云游路过,他前前后后转了十几天,终于解开了这个几百年没解开的谜。他说问题就出在大青山,他说汪村处于大青山向阳南边,前有清溪流过,后有大青山做靠山,是难得的聚财的风水宝地。但大青山立于赵村前头,从不同方向看上去,似龙似虎,那就是龙腾虎跃啊,出的都是将相之才啊。

汪金权一听,忙请求改教之法,那大师只神秘地说了一句:“天机不可泄露。”就再也不说话了。汪金权悄悄塞足了银子,那大师也没说话,只给他留下了一张图。他看到图中只画了一个水池,旁边立着一座像毛笔一样的塔。

汪金权不敢再问,就照图在青山书院前挖了一个大水池,在水池旁边立起一座宝塔,起名“文笔塔”。他起先还没看出这有什么玄机,许多来汪村的先生们看了个个叫好,说这水池就像一个巨大的砚台,那塔就像巨笔,四周的大地就像那无垠的纸,现在看去那大青山就像是笔架了。

汪金权听了,心中窃喜,那就是说赵村那龙腾虎跃的风水宝地已被压在我汪村的笔下了。汪金权受到鼓舞,又筹重金把青山书院修饰一新,开始四处拜寻名师。他一直就把汪村能早日出个宰相、将军作为自己一生最大的追求,也作为他这任族长最大的任务。

程学理一离开北京,回到皖南山区,汪金权就从远在京城的商行得到消息。他在冥冥之中,感觉这就是天意,他刚修好青山书院,全皖南最闻名的大学士大秀才程学理就从北京回来了,这不是奔我青山书院而来的贵人吗?

汪金权这么想着,更不敢怠慢,他在汪氏大祠堂,向列祖列宗焚香禀告后,带着他的儿子汪天福,套上马车,向远在徽州婺源的程学理老家日夜兼程而去。他并不知道程学理何时回家,但了解好先生可遇不可求,只能抢在第一时间拜见,只能提前静候,不管等多少天都值得,绝不可让别人抢了先机。

汪金权赶到他家时,连程学理一家人都不知道程学理已经回到皖南,也不知道他何时能回家。他看到程学理一家只有两个小脚女人带着两个十岁左右的小女孩在炒制婺源绿茶。

程学理的小脚母亲带着程学理的两个女儿彩云、彩凤在仔细地挑选着刚采来的新茶,一个个竹筐里摆满了新鲜翠绿的新叶,全都是一尖两片的嫩芽,整齐划一,鲜嫩饱满,煞是惹人喜爱。

程学理的老婆春秀踮着小脚,在一口烧热的炒锅前熟练地翻炒着锅里的新茶,一缕清淡的水汽从她的巧手中升起,一股浓浓清茶的香气飘荡在屋前屋后,沁人心脾。

皖南山区各种名茶历来都是汪氏商会主销产品,汪金权自幼就识得皖南各种名茶,他知道婺源绿茶素以“颜色碧而天然,回味香而浓郁,水叶清而润厚”闻名天下,形成了“香高、汤碧、味厚、汁浓”的品质风格,是皖南各种名茶中的一个珍品,与名扬天下的祁红、屯绿齐名,同出一脉。

汪金权拿了几片刚炒好的新茶放到嘴中细嚼,立即清香满口,余味不绝。他不得不又佩服起春秀来,她不但心灵手巧、聪明贤惠,而且还是个难得的制茶高手,她的火候掌握得恰到好处,她炒制的新茶脆而不焦、整齐匀称、不老不嫩,不仅外形光、扁、平、直,而且色、香、味俱佳。

汪金权一年有几个月到皖南山区各地收购茶叶,尝遍了各地茶叶,见识过所有的制茶工艺,是个有名的识茶品茶的行家。他越尝越觉得这程学理家的茶就是有种不同于别人家的独特味道,越尝越香,越尝越爱不释口。

但是,更渗透他心脾的还是从程学理书房里,散发出的那种更浓郁的书香味。虽然程学理已经进京赶考多年,一直没有回来,但他的书房洁净如新,摆满了各种古老书卷,书桌上一个巨大的龙尾砚,旁边放着的徽墨,都是雕琢精良,油光发亮,笔架上整齐地摆放着一排毛笔和一卷宣纸,都好像是刚刚用过,干净整洁。书房里挂着的竹、梅、菊、兰四幅条画淡泊高雅、明快秀丽,处处流露出主人高贵的品质和清淡简练的文风。

堂屋正中央挂着一幅巨大的皖南山水画,蓝天白云之下,青山远黛、白练飞溅、小桥人家、白墙黑瓦、飞檐翘壁、青松怪石、飞鸟走兽,清晰分明、笔墨凝练、意境深邃,处处透露出“新安画派”独特的枯淡幽冷、精简淡远的画风和作者的深厚功力。这些画都是由程学理亲手所画,不由得令汪金权又多了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汪金权的心里又涌出许多对程学理的崇敬之情。

春秀得知汪金权到来的目的,就和她婆婆一起劝他回去,都说程学理是在外做大学问的人,他的心里装着的是天下大事,他也许只是路过,不会回家的。他到京城赶考,一去多年,一次都没回来过。

汪金权毅然坚定地说:“他是天下第一孝子,他再忙,都会回家看他母亲的,不管等多少天,我一定要等到先生回来。”

汪金权带着他的儿子汪天福一等就是十几天,也没见程学理回来。他表面上不动声色,其实早已心急如焚,正值皖南春茶上市的黄金季节,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寸春光值千金啊!更何况这新茶一年只有一季。但是,他心里急是急,却一点也没动摇过决心。

他想:就算是把这一年的生意都耽误了,也要把程学理等到,程学理是花多少钱也找不到的奇人贵人啊!自己要用这份诚心去打动他,现在汪家急于出人比什么都重要。

汪天福是他最喜欢的儿子,从小形影不离,走到哪里带到哪里。他看到汪天福和程学理的俩女儿彩云、彩凤整天跑到大鄣山去采茶叶,和她们一起玩得很开心,心里有了一丝安慰,汪金权想让自己的儿子从小多沾上一些程学理家中的书香气。汪金权从看见彩云、彩凤的第一眼时,就喜欢上了程学理的这两个女儿。汪金权觉得,出身于书香门第的人与众不同,小小年纪,知书达理、聪明懂事、勤快孝顺。汪金权觉得,这程学理家的一切都与别处不同,使他感到新奇,就像施了魔力一样深深吸引着他。

在焦急的等待中,他又开始一遍又一遍地回味着程学理过去那些惊动皖南的传奇和堪称皖南表率的壮举。二

程学理是北宋理学的主要奠基者程颢、程颐一门的嫡传后代,出生于集“程朱理学”之大成者朱熹的故里古徽州婺源,也是深得朱熹学术精髓的鸿学之士。据说他出生时,天上闪着万道霞光,一道彩虹横跨南北,山野到处奇花怒放,数日不谢,百鸟齐鸣,群兽飞奔。年轻时他就熟读古书,声名远扬,他十

岁中秀才,十八岁中举人,长得清秀,风流倜傥,被乡里学子称为“旷世神童、天才少年、朱熹转世”。

他少年得志,一举成名,源于他十六岁就完成了一篇广被流传的惊世奇文《九子评说》,他把自古以来的读书人分成九子,即孝子、学子、赤子、君子、游子、浪子、竖子、孽子、戏子。他最推崇的是“上三子”,他认为自古以来读书人能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孝子,这种孝就是中华文明的灵魂和精髓,这种孝分小孝和大孝,小孝是孝父母、孝师长、孝家族,大孝孝的是民族、国家、天下。天下指的是什么?天下指的就是我们认识的天地宇宙,万物生灵。其次就是学子,真正的学子不是为功名利禄、科举状元、出人头地而读书的,而是为天下苍生读书、探索天地宇宙的真理、天下人排忧解惑而读书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其次的是赤子,读书人最起码要对国家民族保持一种拳拳赤子之心,要能以纯洁、真诚、善良、自然的心态,去追求真理、探索世界,光明坦白,勇往直前。他在文章中还说,如果读书人达不到“上三子”的标准,最低也要守住“中三子”的底线,做一个有学问、有修养、有道德的正人君子;即使漂泊终生,身不由己,也要做一个不忘故土、心怀祖国、落叶归根的游子;即使误入歧途,终生流浪,也要做一个重情重义、敢做敢当、勇于回头金不换的浪子。他在文章中特别批驳了被视为读书人耻辱的“下三子”,首先是竖子,指那些不学无术、盲目自大、沽名钓誉的读书人,比他们更可恶的是那些出身高贵的纨绔子弟,他们皮囊空空,无所事事,从小养尊处优,却要附庸风雅,故作高深,他们是亵渎圣贤的假读书人,其实他们从出生到离世,都是一群不可为伍的祸害,除了糟蹋粮食败坏社会风气,毫无作为。但是自古以来,穷不长根,富不长苗,富贵不过三代,多少帝王将相都是风吹雨打去,何况这些跳梁一时的孽子,所以他们可恶但不可恨。真正可恶又可恨的是那些满脸仁义道德,写得一手道德文章,一生把读书当演戏的文人墨客,他们是历史上最大的戏子。他们常常高登大雅之堂,高谈阔论,代表国家民族人民,私下却专干肮脏污浊的勾当。他们阳奉阴违,言行不一,台上一套台下一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他们的灵魂早已比他们的躯体提前消亡。自古以来的贪官污吏、卖国大盗、文痞奸臣无不是从这些读书人演变而来的,他们就是既做婊子又立牌坊的人,他们是读书人的大敌大耻大害,却又千代不绝,万年相传。

程学理的《九子评说》一经问世,立即众说纷纭,震动整个皖南学界,被誉为“旷世奇文”,也得罪了一些达官贵人。但那时的程学理年少气盛,从不把那些老朽、功名官位放在眼里。

在他考取举人那年,县府官衙牵来红头大马要他骑上游街,他却说:“有我老母亲在世,我哪能享受这等荣耀?没有母亲的辛苦,哪有我的今生?”

他就当着众人的面,先磕头焚香,禀告先祖,然后把他老母亲抱上马背,把那大红花给他老母亲戴上,最后把鞋子脱下挂在胸前,赤足牵着马,在一片锣鼓喜乐中,带着他老母亲一起去游街,顿时轰动全县,无数人挤满了大路两旁,一时传为美谈。

有衙吏告到知府,说他违背朝廷规矩,但知府大人却对他颇称赞,说程学理少不更事,孝心可嘉,并要将爱女相许。但被程学理断然拒绝,他说:“婚姻大事,父母做主,母亲早已给我定下娃娃亲,母命断不可违。”

他母亲给他定下的这门娃娃亲还是在他周岁时,他得了天花,生命垂危。他母亲请来算命先生,算命先生掐指一算说:“这小鬼的命已不属阳间,能否把他的命拉回来,就需有个命硬的人把他拉回来。”

他母亲吓得面色全无,忙问如何解救。那算命先生点拨道:“马上给他寻一门娃娃亲,找一个命硬的女娃把他拉住。”

他母亲立即按照算命先生算定的生辰八字四处寻找,先找了几家人家都不答应,后来好不容易在几十里外的山里找到一家,愿救程学理一命,那家悄悄地收了丰厚的彩礼,但有个要求,就是一定要保密,不得让任何人知道,如果他的命救不回来,就当什么事都没有过。所以这门娃娃亲只有他母亲知道。如果他不认这门亲,也没人会说什么,但在他母亲心里,他的命就是那个大他一岁,命很硬的女娃救回来的。

程学理知道这门娃娃亲后,就一直铭记在心上。在考中举人后,他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娶亲,他和母亲商定,重又请了个媒婆,严格遵循皖南山区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规矩明媒正娶,并严格遵循说媒、行聘、请期、搬行嫁、开脸、迎亲、拜堂、闹洞房、回门这九道程序,从头一道道做起。

程学理做的每一道程序都引起了大家的热议,后来成为大家传颂的表率,成了一些人效仿的榜样。他说:“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不能不依,那都是几百上千年积累下来的经验,都有很深刻的道理在里面,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忘了老祖宗的规矩,那就是忘本,那就是不孝。但是对于老祖宗的规矩,也不能刻意死板,也要活学活用,不断改进才对。”

程学理做的第一件事说媒,就没有请媒婆,而是自己亲自找上门去,自己给自己说媒。他对岳父一家人说:“说亲这等大事,何须媒人中间周旋,我自己的事只有我自己最能说清,我们早晚都是一家人,何须外人从中搅和,来回传话,多生枝节。我们这门亲事,我母亲从小就定了,我奉母命成婚,义不容辞,望岳父大人成全。”

他岳父一家人见到举人女婿,喜从天降,哪里还有多话,连声说道:“一切都由贤婿做主,所有的规矩都由贤婿自定。”

程学理说道:“多谢岳父大人体谅,该讲的规矩一样不少,我只求能简便一些罢了。”

到了行聘之日,程学理独自一人牵着家里唯一的那头毛驴来到岳父家下聘礼。他岳父感激不已地说:“贤婿为了十几年前的那段没成文的婚约,放弃知府贵婿不做,放弃那份荣华富贵,我哪能还收你的聘礼?你们母子二人从小孤苦伶仃,只有这一头毛驴相依为命,你快快拉回去吧。”

程学理说道:“小婿虽家境贫寒,但该讲的规矩不能不讲,我知道你从小把女儿养大,含辛茹苦,耗费了多少心血。再重的聘礼也不能弥补你们的付出。我现在只有用这头毛驴来表达我的心意,但我会用一生来慢慢报答你们的。”

程学理的举动早已使岳父一家大为感动,接下来的请期、搬行嫁、开脸、迎亲、拜堂、闹洞房,一切都是照程学理的安排行事。程学理并没有因为岳父一家的厚爱而有任何怠慢,都是由他亲自按规定程序严格完成。

他虽数次亲自去岳父家商谈亲事,但他都严格遵守着女方家的最后一道底线,从没提出过要见女方一面的要求,而且一天来回一百多里,不管有多辛苦,就是遇到刮风下雨,山洪暴发,他也都是来去匆匆,即使岳父全家出面挽留,他也从没在岳父家留宿过夜,按照规矩在没成亲前是不能求见女方的,更不能在女方家留宿,那都被视为对女方的不尊重。

直到拜堂闹洞房后,他揭开新娘的红头盖,他才第一次看到新娘春秀的脸,她长得不算漂亮,但也不算难看,就是一个普通的山里理家过日子的女人。他没感到惊喜也没有感到失望,他唯一感到有些遗憾的是她和他娘一样,也是一双小脚。他良久地捏着那双藏在绣花鞋里的小脚,只说了一句:“这是我们家最后一双小脚,以后谁也不许裹小脚了。”

新娘春秀听到他的第一句就是这,以为他是嫌弃自己,吓得小声抽泣起来。他忙安慰着:“这不是你的责任,是我们这里的封建陋习太深厚了,要从我们这代人开始慢慢改掉。”

春秀受宠若惊地说:“先生是文曲星下凡,我是个不识一字的山里女娃,哪能配得上先生你啊!我只求能一辈子给你做一个丫鬟,给你烧茶递水、洗衣做饭,伺候你一辈子。”

程学理说:“此话差也,你是我明媒正娶的媳妇,无论我将来有无前途,你都是我的糟糠之妻,金山银山可丢去,糟糠之妻万不可丢啊。你不识字又有何妨,女子无才就是德呀,你只需给我在家生儿育女,照顾老人足矣。”

新娘春秀这才定下心来说:“先生放心,将来不管你远走何方,出去多少年,家中有我,一切都不用你牵挂。”

程学理说:“女人就是家,有了你,我就有了家,就有了一辈子的牵挂。好男儿志在四方,报效国家,不管我将云游何方,我都是皖南山区的儿子,是这一片山水养育了我,我的根都深扎在这里。我如果是天上的风筝,你就是牵住我的那根线。我们皖南女子要的是德,不是才貌啊。我是读书人,一定会牢记圣贤的教诲,为人师表,做人表率。”

新娘春秀感激得泪流满面地说:“我前世积了什么德呀,我家祖先积了什么德呀,让我这辈子能嫁给先生你呀。”

三天后,他陪新娘春秀回门时,岳父一家已把他视作神明。他岳父说:“你虽是我女婿,却比我儿子还亲,人家都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我家不信这个,以后你家的事就是我家的事。你只管放心去京赶考,去奔前程,家里的事都交给我们。”他这才发现岳父家原是个殷实人家,有好几座茶山。

婚后没多长时间,他就发现春秀特别勤劳能干,特别孝顺,里里外外都是一把好手,把他和全家人都照顾得周到服帖。他开始感到这门亲事是多么的正确,好像一切都是冥冥之中有老天注定,给他安排了一个打着灯笼都难找的好媳妇。家有贤妻,万事不愁,他可以把更多的精力用到学业和前途上去了。三

程学理娶亲后不到两年,春秀就接连给他生了两个女儿。大女儿出生时,正是早晨,程学理正在门外诵读,听到屋里传来了新生女儿的叫声,他抬头一看,正是彩云满天,云蒸霞蔚,在他母亲来报喜时,他已经起好了名字,叫彩云,他希望女儿的一生能像这满天的彩云一样光彩照人,绚丽多姿。在他的二女儿出世时,又是彩云飘飘,他仿佛看到在那满天的彩云中,有只凤凰在飞舞,他就给二女儿起了个名字——彩凤。

程学理没有等到春秀给他生出一个儿子,就进京赶考去了。他没想到这一去就是好多年。他到达北京时,正遇到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领导的“公车上书”,他感到眼界大开,立即自告奋勇地参加了进去。

他觉得中国这部历史已经是太沉重、太陈旧了,早就该翻开新的一页了。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华大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是千年的冰川,如何才能够把它融化,迎来新生?程学理认为一要靠来自天庭宇宙的雷霆之力,二是靠来自大地深处喷出的岩浆。现在中国终于迎来了这千载难逢的良机,来自朝廷的改革维新力量就是来自天庭宇宙的雷霆之力,我们这些挺身而出的举人学子,就是大地深处喷出的岩浆,我们要做好一个个汹涌而出的岩浆口,融化那千年的冰川,创造出一个崭新的强盛的中国。

程学理那段时间完全被这种激情鼓动着,成了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的得力助手,整天出去游说,写标语、印传单,甚至去王公大臣的府前跪求维新变革,完全忘记了进京赶考的目的,心里只充满了“天下委我大任,舍我其谁?天降大任于我,我不担当,谁来担当”的英雄气概。

直到“戊戌变法”失败,他紧紧追随的“戊戌六君子”饮血菜市口,他才如梦方醒,他才知道中国这本书太厚太沉,不是凭他们几个青年学子,不是凭他们的一腔热血就能轻易翻动的。

他一度极其失落,恨不能随“戊戌六君子”而去,把自己年轻的热血泼洒到祖国的大地上,去震撼国人麻醉的灵魂。

在这段极其苦闷、极其沮丧的日子里,为了躲避清政府的追捕,他整天躲在法国教堂里,法国传教士瞿昭神甫给了他许多帮助和支持,他们成了莫逆之交。

瞿昭神甫很年轻,他十几岁就来了中国,他只比程学理小几岁,他一到中国,就被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所吸引,因此没再离开过中国。他和程学理一见如故,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题、探讨不完的问题,程学理的博学使他折服,他的异国思维也深深地吸引着程学理。

程学理常常在天主教堂里祈祷,大声呼叫:“主啊,请你睁开眼吧,保佑我多灾多难的祖国吧!难道你就看不到这个古老的国家所受的苦难,难道你就看不到这里几万万同胞正在忍受的痛苦,难道你就不是我们中国人的主吗?”

瞿昭神甫一看到他这种无比痛苦的表情,就对他说:“你为啥总为你的祖国祈祷,从不为自己祈祷?只有先拯救了自己才能拯救自己的祖国。”

程学理一听就激动起来,他朝瞿昭神甫大叫道:“这就是我们最根本的区别,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家哪有自己?我们中国的学子自古以来都是为民、为国、为天下读书,从来不是只为自己读书,从来不是以自己为中心的。我们中国人胸怀天下,安邦治国,从不恃强凌弱。我们的祖先曾经多么强大,我们郑和

下西洋,我们侵占过哪个国家?欺负过哪个弱小的民族?我们给他们带去的是丝绸、茶叶、瓷器、种子,是文明,是和平。我们的祖先强大时,修长城,筑城墙,是为了保一方百姓安居乐业,我们的祖先把聪明才智用在修庙宇殿堂、飞檐走壁、雕栏画栋上,留下了多少历史古迹供后人景仰,而你们只会把精力用在制造杀人的武器上,坚船利炮,恃强凌弱,肆意毁人家园,掠夺别人财产,占我国土,烧我圆明园。我们的祖先发明炸药是炸山开路,制造和平的烟火鞭炮;而你们用我们祖先发明的炸药造炸弹枪炮,造杀人工具。你们的天主,你们的上帝却只保佑杀人的人,不保佑我们,这不是他们的眼瞎了耳聋了?”

瞿昭神甫知道无法和他辩论下去了,赶紧对着神像道:“我的圣明的主啊,你快救救这颗孤独的疯狂的灵魂吧。”

程学理也对着神像祈祷道:“圣明的天主啊,睁开你的双眼,快来拯救我苦难的祖国,拯救我几万万苦难的同胞吧。推翻这腐朽不堪的清王朝吧,你看看我们这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已经被它搞到什么地步了?只有革了他们的命才能救中国呀。”

在这段时间里,程学理从一个维新者变成了坚定的革命者,他觉得只有暴力革命,彻底推翻腐朽的清政府,才能救中国。他四处活动,想找到一些志同道合者,可是那些参加“公车上书”的举人和主张维新的人士,早已成鸟兽散了,跑的跑,躲的躲,抓的抓,杀的杀。他最后找不到同伴,竟异想天开地跑到一个汉族巡抚家里,游说他起兵造反。

程学理激情洋溢地说:“我堂堂中华大地,几万万同胞被清朝统治二百多年,这是我中华文明的历史耻辱啊!现在清王朝气数已尽,天下即将大变,大人应顺天意随民心,高举反清大旗,驱逐鞑虏,定能万民拥戴,一举光复中华,成就千古伟业。”

那汉族巡抚听了他的话,早已吓得魂飞魄散,忙叫家丁绑了他,几个耳光打得他满嘴是血,还指着他鼻尖训斥道:“大胆叛贼,胆大包天,竟敢来我府胡言乱语。我虽为汉人,可我家三代为官,吃朝廷俸禄,受皇上恩惠,现在早已是满汉一家,天下一统。你们这些维新变革分子,不安心求学,报效朝廷,却到处蛊惑人心,寻机闹事,唯恐天下不乱,实是国家最大的祸水,是祸国殃民的逆贼。”

程学理吐出满嘴碎牙说:“什么满汉一家?你们名为汉臣,实为汉贼。你们读的是圣贤书,讲的是孔孟之道,怎能世代为朝廷做狗?怎能为了自己的官位,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置国家民族的大义于不顾?你们将来有何脸面去见孔圣人啊!你们都是不肖子孙,是读书人的耻辱啊!”

那汉族巡抚本想把他绑了交给朝廷,以表示自己的忠心,但一想又怕传出去,自己有嘴说不清,他为啥不去别人家,偏偏来到自己家呢?这不说明自己与他们维新改革派有牵连吗?他想到最后,决定只有神不知鬼不觉地把程学理活埋掉才能省心。他叫家丁把他拖出去活埋,就在这个关键时刻,瞿昭神甫带人赶到,好不容易才救回了程学理。

程学理没死掉,革命热情越发高涨,他又想出去鼓动革命,被瞿昭神甫挡住道:“你有几条命啊,够死吗?你不要命了,丢下你的老母和妻儿怎么办?拿你们中国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中国太大,又是人口众多的文明古国,各地情况不同,差异很大。中国的问题不是闹一两次革命就能解决的。”“中国的问题只有通过革命才能解决,扫帚不到,灰尘不除,腐朽的清王朝,腐朽的官僚反动派只有通过革命,才能把他们彻底送进历史的垃圾堆中去。只有通过革命,才能把他们消灭干净,才能使他们永世不得翻身,我们古老的中国才能获得新生。为了这一天的早日到来,为了我们古老的中国早日获得新生。我们不管流多少血,死多少人都是值得的。席卷全中国的革命高潮即将到来了!”

程学理越说越激动了,他压制不住心潮澎湃,眼里放射出炯炯的光芒。

瞿昭神甫望着他可怕的神情,立即对着神像说道:“我的上帝,他真的疯了,你快救救他这颗发狂的心灵吧,你快救救中国那无数颗发狂的心灵吧。”

瞿昭神甫又对程学理说道:“你快收起你那发疯的心吧,革命救不了中国,只会给中国带来更大的灾难啊。只有上帝才能拯救中国,只有每一个人的灵魂得到了拯救,中国才能得到拯救。”

程学理说道:“你们的上帝拯救不了我们。能拯救我们中国的,只能是我们的民族,是我们那无数的人民群众,他们现在就像是一座座沉默的群山,他们的下面奔涌着的岩浆一定会喷涌而出,给中国带来新生。”

程学理阐述完自己的观点,又和他讨论起神学来。瞿昭神甫对中国的名山大川特别感兴趣,特别是皖南的那一片山山水水,他总是劝程学理回家看看,想跟他一起去皖南。

程学理每次听到他说起这个,总是阴郁着脸说:“好男儿,志在四方,报效国家,没名没分,哪有脸面回家乡见父老。”

瞿昭神甫又怕引起他的伤感,也就不再多说了。直到程学理看到那篇改变他命运的梁启超的文章《少年中国行》,他彻夜难眠,激动难平,反复不停地大声朗诵着:“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直到天明,程学理仿佛换了一个人似的,他精神抖擞,气宇轩昂地对瞿昭神甫说:“我终于看到了中国的希望之所在,我终于看到了我的责任之所在。我要立即回到皖南去,一辈子去做一个教书匠,去教书育人,去培养优秀的中国少年,中国的积贫积弱太深、太重了,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中国的希望在中国少年,只要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中国少年,我堂堂中华就如‘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

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瞿昭神甫再次被他的炽热情绪感染了。他们收拾行囊就上路了,他们夜以继日地一路奔波,过了烟波浩渺的长江进入那峰峰如画、处处是景的皖南山区,他们的心才松弛了下来。那览不尽的青山绿水,数不尽的人文古迹,无不使他们目不暇接,流连忘返,使他们陶醉痴迷,一时忘记了世上的一切烦恼。

程学理带着瞿昭神甫游完“相看两不厌”的“江南诗山”敬亭山,就到古刹林立、香烟缭绕、古木参天、灵秀幽静的莲花佛国,佛教圣地的“江南第一山”九华山,接着又去了“天下无双”,以“一石插天,直入云端,与碧云齐”闻名天下的道教圣地齐云山,那数不清的奇峰、怪崖、幽洞、曲涧、碧池、清泉、道观,使他们数不胜数,目不暇接。

他们还顺道游览了“画里乡村”的世外桃源西递、宏村,有“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绣江南第一乡”之称的棠越牌坊;“潭水深碧,清澈晶莹,翠峦倒映,群山无处不飞红”的桃花潭;有“九狮滚球遍地锦,九龙戏珠满天星”“徽派木雕艺术宝库”之称的龙川胡氏宗祠;有“流动的清明上河图”之称的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屯溪老街;还有那气势恢宏,颇为壮观,玄妙奇巧,独具特色,天下罕见,堪称中华一绝的花山谜窟,所到之处无不令他们叹为观止,流连忘返。

他们跑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也没能把皖南各地的名胜古迹游完。他们最后来到了集天下名山之绝为一体的天下第一奇山——黄山。

他们沿着从天而来的飞流直下的人字瀑一路攀登而上,无数的奇松怪石,飘忽不定的云雾,一些短尾猴、松鼠、黄山猕猴、野山鸡兔等跳跃着穿行而过,许多躲在山林中的相思鸟、棕噪鹛、白鹇等山鸟不停地叽叫着,它们从这片山林飞向那片山林。

在他们登上黄山最高峰莲花峰时,瞿昭神甫已经完全被眼前的绝妙景色震撼了,他从没见过世上竟有如此壮观、如此奇幻的云海美景。他们站在高山之巅,如临仙境,又如临大海之滨,看到眼前那漫无边际的云海,时而是波起云涌,浪花层层,如海啸翻卷,如潮水奔涌,如惊涛骇浪,急速翻滚,汹涌澎湃;时而是白云茫茫,一铺万顷。无数的山峰,被白云淹没,只剩下几个峰尖,像是大海中飘动的岛屿,又像是仙境中的琼楼玉阁;时而日出云海,霞光照射,给白色的云团、云层和云浪都染上绚丽的色彩,像棉絮,像锦缎,像花海,像流脂,像羊群,美不胜收;时而又似海非海,非海似海,忽聚忽散,游移不定,依偎在山峰之间,恋恋不舍,不断给忽隐忽现的山峰和怪石换上新装。

瞿昭神甫如痴如醉地说:“好一片青山绿水,真是如同仙境,世上哪里还有比这更美的景色。如此一见,此生再无遗憾。愿我的余生能在皖南这片青山绿水中度过。”

程学理面对着远处那隐约可见的莽莽群山,却心情沉重,默然不语,好久后,他才感慨地说:“你所见到的,还只是我中华的一角。我皇皇中华,天设地造,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我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连绵不断。尔等外邦,屡次来犯,骚我沿海,占我京师,自以为得势,差之远矣。我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就隐藏于这群山峻岭之中,隐藏于巍巍泰山之下,隐藏于中原大地,黄土高原,两湖之滨,四川内外,天山南北。啊,我的上帝啊,请帮我尽快唤醒这沉睡的群山,唤醒这沉睡的大地吧。等到我中华大地群山咆哮处处响惊雷时,定叫他们鬼哭狼嚎,胆战心惊。”四

汪金权经过十几天的耐心等待,终于把程学理等了回来。当他看到跟在程学理后面的蓝眼睛、黄头发、白皮肤的瞿昭神甫时,他对程学理的崇拜更是达到了顶点,这还是他第一次见到外国人,他想连外国人都当他学生了,自己怎么也要把他请回去,自己等了这些天太值了。

程学理听了他的来意后说:“我这次行色匆匆,只陪瞿昭神甫顺道游览了皖南的名山大川,正准备回家拜见母亲之后,再去拜师访友,细细考察皖南的名村古寨、人文教育、风土人情。青山县青山书院被我摆在第一位,青山县地处我皖南正中间,集我皖南历史人文精华之大成,自古就有‘小皖南’之称,不到青山未识皖南啊,青山书院自古闻名,早就有过‘湖南有岳麓书院,皖南有青山书院’之说。”

汪金权听了喜出望外地说:“我青山书院是皖南第一书院,千年学子不断,朱熹驻足讲学之地,只等先生你去发扬光大。”

程学理说:“前往朱圣人讲经传学之地,弘扬程朱理学,传播新学,培育新人,我义不容辞,责无旁贷。但我前往,必须答应我以下条件:第一,废私塾,改学堂。第二,禁裹足,收女生,男女生同堂同学。第三,变族规,广收异姓学子。”

汪金权听他说了这三条,顿觉如雷贯耳,闻所未闻。虽然他心里早已翻起层层巨浪,一个字也不能接受,但表面仍不动声色地说:“只要先生前往,一切都由先生做主,别说是三条,就是三十条,也都由先生你做主。”

他嘴上这么说,心里却在想:这也许就是圣人与我们凡人的不同之处,他们头脑里总有些稀奇古怪、莫名其妙的想法。我们办书院,请名师,不为自己子孙,还能为了别人?

程学理的回来,给家里带来了少有的喜悦,一家人欢天喜地,其乐融融。

瞿昭神甫看到彩云、彩凤时,不停地惊叹道:“程学理,你真是太幸福了,你的这两个女儿真是太漂亮了,她们就是可爱的天使啊。你怎么能丢下这么漂亮的女儿跑出去这么多年?你有这么幸福的家庭,还要没完没了地去革命,如果丢了性命,你怎么能对得起这一家子的人啊!”“在国家民族的大义面前,个人的小家又能算得了什么?”程学理说完,望着两个可爱的女儿,还是很内疚地对春秀说,“这些年,我不在家,这个家全靠你支撑,辛苦你了。真是家有贤妻,万事不愁啊。我欠你的太多,容我以后慢慢报答于你。”

春秀仍是受宠若惊地说:“能够为先生操家养女,孝顺婆婆,是我一生的责任,能不被先生责怪就已是我的福分了。”

她就像是换了一个人,精神焕发地踮着小脚忙里忙外地跑个不停,她把所有的喜悦都表现在这忙忙碌碌之中,她总是越忙碌心里越感到踏实,越忙碌越感到幸福。

瞿昭神甫看着她踮着的小脚,又睁开惊奇的大眼睛说:“啊,我的上帝,这就是美妙的三寸金莲啊。真是天下奇闻,不是亲眼所见,真是难以想象。程学理,你这个一心要维新革命的开明人士,名满京城的新潮大学士,怎么会娶了一个这样的小脚老婆?你的身上真是有太多不能让人理解的东西。”

春秀经过一番忙碌,将一盆盆丰盛的美味佳肴端了上来。程学理已有好多年没有吃过老家婺源的美味佳肴了。他一一向瞿昭神甫介绍着说:“这是糊豆腐,味道鲜而且清,是我们婺源的招牌菜。这道菜是将豆腐切成豆粒大小,倒进放有高汤的热锅里,加上调料焖几分钟,再浇上熟猪油,放上虾仁、肉蓉、香菇丁和笋尖,一手搅拌,一手撒米粉,再放入碎香菜、湿淀粉和猪油,舀到盘里,浇上麻油,撒些胡椒粉和葱花即可。这是粉蒸菜,是我们最爱吃的菜,无论是荤腥或果蔬都可用生米粉裹着蒸,如鸡、鱼、肉、猪脚、苋菜、豆角、茄子、芋头、南瓜等等,特别是粉蒸的鱼肉,肉香味醇,常吃不腻,鲜嫩味美,滋阴补肾,营养丰富。这就是我们婺源最有名的历史名菜荷包红鱼,它是明朝万历年间,婺源沱川人余懋学任南京户部右侍郎时,因巡守有功,神宗皇帝赐御花池内的红鱼作为奖赏。余懋学告老还乡,带回红鱼繁殖而传至今日。这种红鱼无论是蒸、炖、焖,都是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这红鱼不只有观赏价值,含有吉祥之意,还具有极佳的药用价值,它有和脾养肺、平肝补心、滋阴养阳之特效。”

瞿昭神甫不住地点着头说:“我们这一路走来,已尝过数不清的美味佳肴了,想不到一个小小的婺源还藏着这么多的神奇,你们中国真是美食的天堂啊!不是亲眼所见,真想不到你们一条鱼就能有这么多种吃法,一块豆腐能有上百种吃法,真是琳琅满目,数不胜数啊。”

汪金权在一旁忙插嘴道:“婺源还只是我们皖南山区的一角啊!自古都说食在皖南,皖南名菜最集中的还是在我们的青山县,所有的徽菜、皖菜都是由我们青山县传出的,我们汪村平时办个红白喜事就讲究个十碗八碟,祭祖时更要摆出两百八十八碟琼碗宴。”“啊,两百八十八碟佳肴?我只听说过,从没见过。听说慈禧老太后的满汉全席也不超过两百碟呀。”瞿昭神甫问道。

汪金权不无自豪地说:“皇帝有皇帝的活法,我们老百姓有我们老百姓的活法,等你们到了我们汪村,我一定请你们品尝我们汪家的十碗八碟,见识一下我们汪村的两百八十八碟琼碗宴。”

程学理说道:“民以食为天,从小就听说过你们汪村的琼碗宴,早就想见识一下了,那两百八十八碟佳肴里装的都是我们皖南山区的精华,是你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啊。愿苍天保佑你们,愿你们所有美好的愿望都能实现。”

程学理已完全被汪金权的开明真诚打动了,回家没几天,就带领全家随他搬迁到青山书院去了。

瞿昭神甫也随他前往,在路上,瞿昭神甫不停地称赞汪金权道:“真没想到,这个深山里的老头比北京的老爷更开明。”

青山书院坐落在大青山脚下,依山傍水,一条终年不息的溪流从大青山山上流出,又从门前流过,一直流到不远处的汪村。

青山书院的大门是两边青石立柱,一青条巨石横架在上面,隐约可见刻着“青山书院”四个大字,青石立柱的石缝里长出了几根细长的杂草,这里处处散发出古朴的气息,显露着世事的沧桑和已经分不清年代的久远历史。

里面整修一新的书院是一个大院,中间一棵粗壮高大的香樟树,遮天蔽日,把整个院子都罩在了下面,除几间新做的厢房,其余都是老房子。最大的那座学堂高大宽敞得就像一座祠庙,能摆几十张课桌,那块被视为镇院之宝地刻着“存天理,灭人欲”的古石就立在它的大门口,进出大门都要从它旁边走过。无数年的风雨已经把它打磨得光滑发亮,那深刻在上面的六个大字,其边缘已有些损伤,但依然清晰可见。

站在青山书院门口,正好可以把不远处的汪村尽收眼底。这是个典型的皖南古村,清清的溪水蜿蜒曲折地穿村而过,所有的房子都紧靠在溪流的两旁,从远处看整个村子就像一条飞奔向前的巨龙,又像是一个展翅欲飞的凤凰。

在沿溪向前的青石小路上,每隔二十米就有石桥相连,每一座房子都是白墙黑瓦,飞檐峭壁,错落有致,门楣、窗户、隔栅都雕刻着花鸟草虫百兽图案,一些人家的门口还立着栩栩如生的石狮、石虎、石麒麟等。

还有一条几里长的走廊沿溪而建,每隔百米就有一座重檐八角的凉亭相连,把全村连成一体,整条走廊建筑精美、曲折多变,廊间的每根枋梁上都绘有山水、花鸟、古代名人以及先人们辛勤劳动的彩画,也记录着这个千年古村的历史变迁。步步是景,处处是画。

全村最高大、最宏伟、最引人瞩目的建筑还是汪氏大祠堂,它宽大厚实的朱漆大门平时很少打开,高高的门槛一般小孩都爬不过去。历来只有官至宰相、将军的人回家祭祖才能抽去门槛请入。一般的人只能从边门进出,进去就是一个非常宽大的天井,里面青石板铺面,能聚几百上千人开会,正里面的几排高大的柱子后面是正堂,整齐地供放着一排排的先祖灵位,有两三层楼高,两旁都有木楼梯上下。东厢房是供族人们开家长会的地方,西厢房是个大戏台,台后的整面墙上只刻着一个大“孝”字。

瞿昭神甫一到汪村,就惊得目瞪口呆,看得如痴如醉,最后连声赞道:“这绝对是世界上最美的乡村,是世界上最神奇的乡村,是大山里的奇葩。啊,不,我的上帝!这就是人间天堂,这就是世界奇迹,比西递、宏村更大、更美、更妙,它就是中国老百姓的行宫,它就是中国老百姓的别墅山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