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1 22:47:42

点击下载

作者:罗伟

出版社: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华上下五千年

中华上下五千年试读:

内容简介

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起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下至当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有文字记载的就长达近五千年。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经历一代又一代的艰苦奋斗,不断征服自然,建设社会文明,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物质、文化财富,使得中国成了世界瞩目的文明古国。

钻木取火、结绳记事、酒池肉林、丧家之犬、南门立木、卧薪尝胆、焚书坑儒、三顾茅庐、闻鸡起舞等一系列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牵引出了一系列的风云人物。他们虽然早已被湮没在历史的风尘中,却个个性格鲜明,读其故事如见其人。而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这些人早已有了一种历史标签的味道,几乎每一种人都成了一个人格典型,在每个时代,都有千千万万个现实中的人与之对应。

人物勾连历史,从三皇五帝时代到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盛世、五代十国、宋辽夏金、元明清——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辉煌灿烂,而其中的故事纷繁精彩,每每读之,总会给人振聋发聩的启示。本书以时间为序,选取了中华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风云人物,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用文学化的语言一一展现,读之,既能了解中华历史的发展脉络,又可以享受文学的熏陶,汲取历史的智慧。

导读 淌过历史这条河

《中华上下五千年》是一部编年体故事性历史读物,它原为著名历史学家林汉达教授未完成的一份遗稿。林先生只写到东汉以前部分,就不幸去世。接过林先生的笔,曹余章先生又从三国时期写到了清朝鸦片战争时期,作品最终于一九八四年一月完稿。

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部介绍中国历史的读物。在中华历史漫漫长河中发生过许多有意义的历史事件,涌现出了一批批杰出人物。基于此,《中华上下五千年》从传说中的炎黄时代写起,一直延续到清朝,即被我们统称的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但它又不仅仅局限于历史,而是多角度地展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涉笔之广波及哲学、军事、艺术、教育等领域,读来让人眼界大开,精神振奋。

在写作手法上,《中华上下五千年》遵循历史。作者在参照众多历史典籍、材料后,对历史材料进行精心裁剪和严谨甄别,重新熔铸、构思,以现代的语言一一阐释,故事推进中不加任何铺叙和描写,忠实于史料记载,具有较强的客观性、真实性。除此之外,故事化的笔法,也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显著的特点。整部作品以孩子可以理解的语言,将中国精深博大的文化、历史绘制成一幅五彩缤纷的画卷,让五千年漫长的历史河流缓缓地从孩子的眼前流过,也让孩子们借助它更好地走进历史。

一位古希腊哲学家说过:“一个远离历史文明、头脑中失去这方面知识的人是贫穷的。”同样,作为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我们只有全面地了解民族的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今天、创造明天。这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留给我们深刻的启示。

第一篇 盘古开天辟地

纵观华夏五千年,有多少悲欢离合、分合治乱的故事在这个历史大舞台上上演。不计其数的人和事,在巨大的帷幕前匆匆经过。时间的洪流无情地将它们冲走。那些留下的,则早已幻化为美丽的神话与传说,或闪耀在一行行文字间,宛若星辰,辉映在漫漫夜空。

追忆人类最早的祖先,也许要从盘古开天辟地说起。在遥远的上古时代,天地相连,一片混沌,宇宙犹如一枚巨大的鸡蛋,无声无息地悬浮着,只有阴阳两股气息互相交缠,别无他物。

大约一万八千年后,某日,天地间“轰隆”一声巨响,苍天和大地分开了,天上漏下刺眼的光芒,地上的一切慢慢豁亮起来。天地之间,出现了两根硕大的长满黑毛的柱子。世上的光越来越多,幻化不定,那两根柱子再往上处合为更粗的一根,更高处还有一些更长的黑色毛发、五官眉目——原来这并不是什么“天柱”,而是一个人。

这人便是“盘古”。他是天地之子,被认为是人类的祖先。

盘古在一片漆黑中醒来,发现自己被禁锢在一片沉闷的坚壳之中。他拔牙作斧,使出浑身的力气,抡起锋利无比的神斧就向牢笼砍去。随着“轰隆”一声巨响,巨大的蛋壳终于裂开了一道缝。

盘古慢慢站直身子,随着他一点点起身,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当他把天的大锅盖举过头顶,蛋壳突然飘了起来,四面破碎,瞬间变成了一朵朵轻盈的云彩,徜徉在微风中。世界一片宁静祥和。

宁静的日子过久了,盘古也会觉得有些厌烦。他只恨一时性急,大功一蹴而就,如今却落得无所事事,总觉得时光虚度。这位神力无边的天地之子,也有丰富的情感。当他怒气攻心、万分难受的时候,天空便阴云回荡,好像那大蛋壳又要落下来,大地也随之一片昏暗。当他唉声叹气,泪流满面,大声哭喊时,天地间就阴云积聚、狂风大作、巨浪滔天、沙土蔽日。随后,便是电闪雷鸣,天空如裂,大雨如注。他哭累之后熟睡的鼾声,则恰如远远遁走的大雷,隆隆作响。

不知道过了多少年,盘古终于在孤独中轰然倒下了。然而,他的精魂不散,死后仍四处飘荡,为世界呼风唤雨。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轮流为世界照明;他的头发和胡须飘散向天空,变成了夜空中幻化不定的星星;他的身体变成了雄伟的大山;血液变成了奔流的江河,汇成天雨;筋脉变成了纵横交错的道路;肌肉变成了肥沃的田野;汗毛变成了成片的森林草木;就连牙齿、骨骼,也变成了丰富的地下矿藏。

古人无法知道世界和人类的起源,就创造了“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等神话,用丰富的想象来解释世间奇妙的现象。后来,考古学家通过猿人化石的发现和研究,才真正明白了谁是我们的祖先。从北京猿人到山顶洞人,我们看到了人类祖先缓慢进化的过程。从原始社会到氏族公社,发明创造让人类从动物中脱离出来,他们学会了盖房子、取火、种粮食、养牲口,甚至还发明了医学。传说中的“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就是古人勤劳与智慧的代表。

第二篇 黄帝大战蚩尤

黄帝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祖先。相传黄帝为有熊氏之子,他天生就能说话,思维敏捷、聪明过人,年仅十五岁,就被拥戴为氏族部落的首领。他的部落发源于姬水一带,后迁至涿鹿,在当地发展畜牧业和农业。由于他聪明坚毅、敦厚能干,部落势力越来越强大。当地百姓安居乐业,四海归心。没几年,他就继承了有熊氏的王位。

在黄帝还没有即位的时候,有一个叫蚩尤的人,号称是“神的后裔”,带领着八十一个将领起兵作乱。听说这八十一将,皆是他的兄弟,个个虎背熊腰、三头六臂,以吃沙石为生,凶悍无比。这群人还能制造锋利的刀戟弓弩,路过之处就烧杀抢夺,弄得各部落百姓怨声载道,苦不堪言。

黄帝早就将这一切看在眼里,暗暗地盘算着怎么除掉他。如今已经即位,有了一呼百应的权力,时机已到,蚩尤必除!黄帝发出了灭除蚩尤的号召,呼吁各部落联合抵抗蚩尤,除暴安良,自然赢得了一片支持的呼声。

战争爆发,逐鹿之野上,蚩尤带领着他的牛马蛇鬼,杀气腾腾地向黄帝逼近过来。厚重的脚步声震得地动山摇,周边鸟兽被这可怕的阵势惊吓得魂飞魄散,四散逃命。

黄帝早已在田野的另一头等候了。他精心训练的军队,具备强大的作战能力,何况还有熊、罴、貔、貅、貙、虎六大将助阵,战败蚩尤,他有十拿九稳的把握。

蚩尤的部队刚一靠近,黄帝就命令他的将士们冲杀过去。一时间,短兵相接、杀声一片。蚩尤虽强,遇到黄帝却如鸡蛋碰石头,根本抵挡不过。于是,他赶紧请来风神雨神助阵。刚刚还一片晴空,突然间就乌云密布,变得天昏地暗。狂风大作、雷电交加,天地间迷雾重重,黄帝的军队根本辨不清东南西北,无法再乘胜追击了。还好,黄帝早有准备。他命人拿来“指南车”,有了它,将士们又辨清了蚩尤溃逃的方向,立马追杀过去。

最后,蚩尤战败被杀。涿鹿大战的胜利,让黄帝顺民心、除恶患的事迹广为传诵,并使他得到了更多部落的拥护。这也为他以后战胜炎帝,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篇 “禅让制”与“家天下”

尧、舜、禹是继黄帝以后,黄河流域三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关于他们,历史留下了许许多多动人的传说,不仅生动地记录了他们身上种种可贵的品质与美德,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与民生状况。

尧帝,具有“谦”和“俭”的美德。虽贵为部落联盟的首领,但他跟普通人一样,过着十分艰苦朴素的生活,每天住的是茅屋、吃的是粗粮、喝的是野菜汤。关于尧,流传着一则“禅让”的小故事,至今为人称颂。

尧帝年老时,想找一位称职的继承人。有人推荐尧的儿子丹朱,认为他光明磊落,适合称帝。尧摇摇头,认为丹朱喜欢与人争吵,品德不够。又有人推荐管水利的共工,认为他聪明能干,可以胜任,尧还是摇摇头,认为共工表里不一,不太可靠。为了物色一位合适的继承人,他召集各个部落的首领,一起来商议此事。这时,大家一致推荐舜,说:“舜有美德,可鉴也。”

众人所荐,定非平庸之辈。仔细打听并考察了一番后,尧十分满意,最后就把帝位禅让给了舜。

舜是个心胸宽广而又贤能的人,他勤劳耕作、虚心谦让、和睦待人,赢得了很多人的爱戴和尊敬,大家都愿意与他为邻。听说舜所到之处,只要住上三天,那儿就可发展成一个村庄。

尧听说他的美德后,为了考验他,故意将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他为妻。不料这却招致了象的嫉妒。舜母早逝,象为舜的后母所生,从小受尽宠爱,骄横霸道。他见到两位嫂子美若天仙,就起了弑兄娶嫂的邪恶心思。于是,他联合糊涂的父亲瞽叟和恶毒的生母,三番五次想把舜害死。

一次,瞽叟故意让舜爬到屋顶上去修补粮仓。舜刚爬到仓顶,他就把梯子推倒,一把火点燃了粮仓。熊熊烈火顺着大风迅速向上蔓延,浓烈的黑烟熏得舜直流眼泪。舜正想顺梯往下爬,转身一看,原来依靠在粮仓上的梯子已经不在了。情急之下,他赶紧将随身携带的两顶大笠帽抓在手中,伸开双臂跳了下来。笠帽犹如鹰的双翅,让他在风中轻轻降落,一点儿也没有受伤。

象不肯罢休,又想出另一个计谋来陷害舜。他和瞽叟一起让舜去挖井,结果舜一到井底,他们就将预先准备好的乱石投入井中,想把他活活砸死。石头填满了井口时,象哈哈大笑道:“舜啊舜!你再聪明,还不是死在了我的手里?现在,你的财产全是我的了!”

象春风得意地闯进舜的屋子,却惊愕地发现舜正坐在床边弹琴呢,身体安然无恙,神情一片怡然。原来,舜技高一筹,知道象要害他,就在井底打了一条通道,从那儿逃了出来。象呆呆地怔住了,过了好久才回过神来。为了摆脱尴尬,他假惺惺地说:“哦,我太想念你了,就过来看看你。”“来得正好,我正想找你帮我料理一些事情呢!”舜一脸平静。

舜的聪明和宽容,让象输得心服口服,以后,他再也不敢暗算舜了。舜则不计前嫌,依然跟以前一样,和和气气地侍奉双亲,善待弟弟。他的美德被广为传播。

舜称帝后,天降大水,重灾之地,庄稼被淹,房屋被毁。百姓颗粒无收,无家可归,只好逃到高地山林里去寄生,但在山林中又遭毒虫猛兽侵害,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

舜四处询问治水对策,各部落领袖纷纷推荐鲧,说他是唯一能治水的人选。舜就将治水的任务交给他。可惜鲧只懂得“水来土掩”的道理,到处修筑堤坝,反而使洪水更加肆虐。整整九年,辛辛苦苦修筑的堤坝全被洪水冲毁了。

鲧办事不力,遭舜所杀。他的儿子禹子承父业,继续担负起治水重任。跟鲧不同的是,禹吸取鲧失败的教训,因势利导,开渠建河,用“引流”的方法来治水。每到一处,他都要头戴笠,手拿锹,亲自挖土、挑石头,跟当地百姓一起奋战在第一线。

为了治水,禹新婚的第二天就告别妻子上路了,一别就是十三年。阔别期间,他三过家门而不入,凿山石、开龙门,付出了自己全部的时间和精力。艰苦的劳动,坚韧的斗争,禹的努力终于让肆虐了几十年的洪水望而生畏,节节败退。

泛滥的洪水不知道让百姓受了多少苦,因而禹治水成功,受到了千千万万人的爱戴,他们尊敬地称他为“大禹”,并拥戴他成为舜以后的又一位部落联盟首领。

禹之前的社会,是氏族公社社会,那个时候,各个部落实力相当,部落联盟首领都是通过“禅让”的方式产生的。部落间的大事,也得由大家共同商议决定,首领并无独断专行的权力。禹以后,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新的发展,劳动所得除了自给自足,还有富余,人性中就慢慢滋生了贪念。部落首领利用自己的权力,汇集部落中剩余的财物,归自己所有。部落间和睦的关系也被打破了,为了争夺利益,常常发生抢夺和战争,失败的一方就沦为悲惨的奴隶,氏族公社开始渐渐瓦解。

大禹的形象在民间被神化。巨大的成功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威信和权力,他统率的夏部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晚年,禹名义上仍是部落联盟首领,但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位凌驾于各种权力之上的专权统治者了。传说他在会稽山视察时,要求召见各位部落首领。大家不敢怠慢,纷纷闻命赶来,手捧玉帛,毕恭毕敬地上前献礼。唯有一位叫防风氏的首领来晚了,大禹不满,竟因此将他杀死。

禹死后,夏部落的贵族们完全放弃了“禅让制”,拥戴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帝位,开辟了中华上下五千年“家天下”的政治局面。这就是中华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

第四篇 夏桀之暴

夏王朝到了四百多岁的时候,四方诸侯已经不来朝拜了。王朝内政不修,外患不断,积弊成习,危机四伏。若此时,王朝内部能够孕育出一位文韬武略的帝王,兴许还有逆转的希望。只可惜,历史偏偏让一个桀骜之人,降生在了这个濒临没落的王室,他像一阵狂风,使这座摇摇欲坠的大厦加速走向了最后的崩溃。

这位桀骜之人,便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夏桀。

夏桀原本是个文武双全的英才,传说他有赤手打死猛虎的本事。只可惜,如此聪明才智,他全用在了如何欺压百姓、敛财奢靡上,还常常自负勇武,出兵征战周边的小国,搞得鸡犬不宁。

夏桀三十三年,发兵有施氏。有施氏无力反击,只好想出了一条“美人计”。妹喜就是这个计谋的主角,她自称是有施国君的义女,专门请求来伺候夏王,实际上,却是来推波助澜,加速夏王朝灭亡的。

自从有了妹喜,夏桀更加荒淫无道了。他认为,普天之下,没有人的美貌可以胜过妹喜,她就应该住在全世界最豪华的宫殿里。于是,他动用千军万民,大兴土木,为妹喜新建了一座高大宏伟的宫殿——倾宫。遥望,这宫殿阁楼层叠,高耸入云,上面嬉戏游玩的宫女,腰姿摇曳,仿佛在天上轻歌曼舞;细看,这宫殿内一片金碧辉煌,琼台瑶池,白玉床榻,象牙雕饰,空中挂的,地上铺的,到处都是世间珍宝。

然而琼楼玉宇,还不能让妹喜开心。夏桀想,恐怕是思念家乡了吧?于是,他赶紧派人仿照有施的建筑来设计房屋、民舍,以解妹喜的“乡愁”。他还从民间挑选了三千美女,刺绣舞裙,日夜歌舞。

在这歌舞升平的背后,流着多少民间女子的眼泪?多少人家因女儿被抢走而伤心欲绝,又有多少人因交不出刺绣舞裙而惨死于刑罚之下?

然而,这末朝的王后仍不满足。她的癖好变得越来越奇怪。有一天,她告诉夏桀,她最爱听丝帛断裂的声音了。要知道,丝帛在那个时代,绝对是不可多得的稀世珍品,若非高官贵族,寻常百姓可能连丝帛都不曾见过,而即使见过丝帛、并有幸摸过的,也仅仅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可这位暴虐之君,对这些全然不顾,只要妹喜喜欢的,他一概执行。于是,他立即下令,全国百姓都要进贡丝帛,不从者死。

丝帛一匹匹进贡到宫里。当崭新柔滑的丝帛,犹如银色的流水在玉盘中熠熠生辉时,一个力气很大的宫女走过来,按照夏王的指令将它们一张张撕得粉碎。七彩如烟的丝帛,发出“嘶嘶”的声响,清脆而有力,最终都柔软地落在地上,仿佛一声叹息。

这丝帛之声,难道不正是夏朝百姓的心声吗?他们受尽奴役与苦难,血泪已被榨干,可还无法安生。

夏朝那些有良知的大臣们纷纷劝桀:“自古以来,天子都以勤俭亲民而取信于民,受到人民的爱戴。如今,您专事财利,对百姓空言相欺,只顾一人享乐,完全不顾百姓的死活,恐怕要亡国啊!”

夏桀听了哈哈大笑,狂傲地说:“笑话!我就是天上的太阳!只要太阳还能升起,我的王朝就不会灭亡!”

全国的百姓听了这话,真是恨得咬牙切齿,愤怒地喊道:“太阳啊!你什么时候才能灭亡呢?太阳啊!我们要跟你同归于尽!”

正当夏王朝由于桀的残暴统治大失人心时,黄河下游一个叫商的部落正在迅速崛起。它的领袖商汤表面上服从桀的统治,暗地里却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他改革旧弊,收揽民心,任用贤能,培养精兵。

后来,桀的暴行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全城百姓和各个部落的不满情绪升温到了一点即爆的程度!潜心准备了那么多年的商汤,终于等到可以出手的时候了。他亲自率领浩浩荡荡的起义大军,以“替天行道”的名义,杀向那个正泡在酒池里寻欢作乐的暴君。

这位历史上不可一世的暴君,慌不择路,带着妹喜慌忙乘舟逃窜,到了南巢的山林间,最终在那里孤老死去。自此,历史进入商朝。

第五篇 武王伐纣

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他长相姣美,聪明机智,具有拔山举鼎的力气。即位之初,他大力发展农桑,壮大国力;发兵东夷,拓展疆域,稳固商王朝的天下;还大胆改革旧弊,任用贤能,唯才是用;蔑视陈规陋俗,不祭鬼神。原本,纣王也是一位能文能武、英明神武的统治者。

然而,清明一时容易,清明一世,古往今来又有多少人能做得到呢?面对自己的卓越功勋,这位不可一世的王朝统治者开始沾沾自喜、居功自傲起来。在他看来,眼下的繁华全是他的功劳,自然,这世上的一切也皆应归他所有。

有一次,纣王攻打周边一个小国时,劫获了一件被他视为稀世珍宝的战利品。这个战利品不是别的,正是一个美艳无比的姑娘,她就是有苏氏的女儿,妲己。自有了妲己,纣王整天神魂颠倒,不但不顾地位身份,马上册立妲己为后,还不惜花千万重金与人力,为她修筑高大宏伟的鹿台,给她搜集全国各地的珍宝,还不理朝政,与她尽情玩乐。

从此,鹿台就成了纣王的寝宫,他终日不理朝政,沉迷在妲己为他演作的“新淫之声,北鄙之舞,靡靡之乐”当中。鹿台内,积糟为丘,流酒为池,悬肉为林。为了讨好妲己,纣王还强迫宫里的男女,脱光了衣服相互追逐嬉戏,欢饮达旦,荒淫糜烂至极!

不仅如此,纣王对妲己简直到了百依百顺的地步。只要妲己喜欢的事情,他马上去做,只要妲己讨厌的人,他马上杀掉。妲己厌烦了那些陈歌滥舞,又想出了新的取乐方式。她发明了惩罚罪犯的“炮烙之法”,每当她看着犯人走上烧得滚烫的铜柱,最终跌进下面的火坑里垂死挣扎时,就发出淫荡恶毒的笑声。

久而久之,纣王和妲己就引起了天下公愤。这时,朝中一位叫比干的忠臣冒死进谏道:“大王!现在外面已民愤鼎沸。再不修祖宗之法,而听取妇人之言,大难必至!臣一片赤胆忠心,还望大王三思啊!”

纣王还没发话,妲己抢先一步说:“大王,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我想看看比干到底是不是圣人。”“大王!”比干上前一步,惊愕地看着纣王。纣王却不耐烦地摆摆手:“你说是忠臣,就把心掏出来给我看看吧!来人,拿刀来!”

比干知道自己活不了了。既然来了,他就没想活着回去,只可惜自己一番肺腑之言,不但没有唤醒纣王,还落得个掏心的下场。他抓过放在他面前的短匕首,一把将自己的胸膛剖开了,鲜血汩汩地往外流。传说,比干真的把自己的心取了出来,直到他看见自己的心,才绝望地冷笑一声倒地而死。

比干掏心的事情传出去,商朝的王公贵族,有的装疯卖傻地逃走了,有的则投奔到了别国。纣王的暴行越来越厉害,商王朝分崩离析,民怨载道,纣王已经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

而与此相反,商朝周边一个叫周的部落,一天天兴盛起来。周文王励精图治,国力强盛。他死后,他的儿子周武王,拜姜太公为师,由周公旦辅政,继续整顿内政,扩充兵力,做好了讨伐商纣的准备。

纣王暴殄天物的罪行愈演愈烈!全国上下对他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了。时机成熟了!武王挑选精兵强将五万余众,浩浩荡荡向商朝的行都朝歌进发。由于民心所向,武王的部队一路上势如破竹,很快就打到了离朝歌只有七十里的牧野。

这时,纣王才终于从沉睡中惊醒,他仓皇拼凑了七十余万大军,去跟武王作战。谁知举国上下,对纣王哪个不恨?人在屋檐下,大家只是敢怒不敢言罢了。这七十万大军,还没开仗就纷纷倒戈,随周军一同攻向了朝歌。

纣王看到大势已去,后悔莫及,知道自己已无路可逃,就一把火烧了鹿台,自己跳进了火堆,自焚而亡。

夏因桀灭,商因纣亡。想想这两个朝代的结束,是何等的相似,可以后几千年间的各朝各代,又有多少帝王能真正以古为鉴,从中吸取暴政灭国的教训呢?

第六篇 武庚之乱

周武王率军攻入商都朝歌,商纣灭亡。武王建都镐京,建立了周王朝。纣虽然被杀了,可商朝那么多贵族和奴隶怎么办?留着,恐怕顽固势力东山再起,卷土重来;全部斩尽杀绝也不可能,一是殷商遗贵势力太大,另外恐怕惊扰民心,影响周朝的统治大业。

这时,周公旦为武王献上了一个分而治之的计策,他上前进谏道:“周王朝建立初始,根基尚未稳固,商朝遗贵,与其全部杀害,不如安抚笼络。只要安排妥当,恐怕顽民也很难肆意滋事。”

听了周公旦的话,武王点头称是。他封纣王的儿子武庚为殷侯,管理殷民,并在朝歌四周设三国,派自己的三个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以辅佐的名义对武庚实施监控管束。武庚当然不会轻易忘记灭国之痛与受监之辱,接受周朝的封号只是他保住自身的权宜之计。背地里,他不断笼络商朝旧贵族,联合东夷各部落,不断增强自己的势力。武王罢兵回镐京后不久,他就蠢蠢欲动,居纣宫,续殷祀,祭父灵,气焰十分嚣张。

周武王掌管天下不到两年就驾崩西去了。年幼的周成王登基时才十三岁,根本不知怎么治理国家。这时,武王的弟弟周公就担起了辅佐之责,天朝一切事宜,均由他来代理,实际上相当于行使了天子之职。这让管叔、蔡叔和霍叔大为不满。

一直巴望重登帝位的武庚,灵敏地嗅到了充斥在周王朝内部的火药味儿。于是,他趁机勾结管叔、蔡叔和霍叔,向外散布谣言,说周公旦想以辅政之名谋权篡位,图谋起兵造反。谣言被传得沸沸扬扬,朝中大臣议论纷纷,搅得成王也搞不清是非黑白,不再信任周公了,这让周公十分难过。就在镐京一片人心惶惶之时,武庚趁机勾结管叔、蔡叔、霍叔,联合东夷中的徐、薄姑、熊、盈等部落,发动了一场规模浩大的反周复殷战争,周朝的统治出现了巨大的骚动和不安。

好在武庚的谣言并没有让周公完全失信于民。周公一番披肝沥胆的话语,重新唤回了召公爽对他的信任。而姜子牙对武庚的阴谋早就了然于心,一心支持周公平息这场谋划已久的叛乱。

安定了内部之后,周公和召公爽等人彻夜未眠,连夜部署作战计划。周公以成王之命,命姜子牙平定东夷,他自己亲率军队对付武庚;东夷征服后,姜子牙又重返牧野,亲临战场辅助周公。负隅顽抗的武庚失道寡助,兵败被杀。参与叛乱的管叔无脸见人,自缢身亡。蔡叔和霍叔被革职充军流放。朝歌“殷顽”被迁于新建的洛邑之城,派兵监视管理。

武庚之乱后,周王朝吸取暴动的教训,改革内政,大肆分封诸侯。在之后的五十年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被后人称为“成康之治”。

第七篇 西周灭亡

漫漫历史长河中,“成康之治”的繁盛景象仅如昙花一现,它绽放的光芒,美丽的姿态,还没来得及被人颂扬,就面临了一场风暴的袭击。这场风暴就是“国人暴动”。

周朝的城邑通常筑有两层城墙,内为城,外为郭。城内的人叫“国人”,城外的人叫“野人”或“鄙人”。那么,国人为什么会发生暴动呢?无风不起浪,周王朝到了统治后期,社会政治出现了种种问题,面对人民的不满,统治者不但不自我反省,积极解决问题,还纷纷出台严刑苛法,加倍压榨百姓。周穆王时,制定了三千种刑法,犯法之人要遭受“五刑”之苦。而周厉王时,实行“专利”制,将一切湖泊、河流等天然资源占为己有,逼迫老百姓从事繁重的劳动,还不断加强剥削力度,搞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这时,大臣召公虎向周厉王进谏道:“大王,如今全城百姓都议论纷纷,十分不满。再不想办法改变现状,恐怕会出乱子啊!”

没想到周厉王一脸不屑地说:“这有何难。我自有对付的办法。”

于是,他下了一道命令,禁止国人批评朝政,还请了卫国的一个巫师监视,一旦发现有人持非议之词,格杀勿论。卫国巫师趁机派人到处敲诈勒索,凡有不满的,他就随便诬告。没几天,无辜被杀者,就已无数。这使得镐京的国人人心惶惶,敢怒不敢言,熟人在街头见面都不敢开口说话,只能交换一下眼神,然后匆匆走开。

面对自己的战绩,周厉王洋洋自得地说:“我的本领怎么样?现在不是没有人敢议论了吗?”

召公虎哀叹道:“大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治水应疏通江河,治国则应该引导百姓说出心中的话语。硬堵的河流要决堤,硬堵人的嘴巴会酿成大祸啊!”

周厉王哪里听得进去。他撇撇嘴,不但根本不理会,还变本加厉实施暴政。镐京的国人实在忍无可忍了。公元前八四一年,愤怒的人群发生了暴动。他们揭竿为兵,团团围住了王宫,并冲进去要杀死丧尽天良的周厉王,吓得厉王仓皇出逃。

国不可一日无主。厉王出逃后,太子靖登上了王位,即后来的周宣王。周宣王勤政开明,江山是稳住了,但国人暴动后,周朝元气大伤,再也兴盛不起来了。偏偏在这个时候,历史又给周宣王派来了一个糊涂透顶的儿子姬宫涅,他就是后来的周幽王。他成天不管国家大事,只知道吃喝玩乐,沉浸于美色之中,还把劝谏的大臣投进监狱。

自古从来君无戏言,而他却为博得美人褒姒一笑,竟无故下令点燃了骊山上二十多座烽火台的狼烟。骊山烽火一个接一个烧起来,附近的诸侯见了,以为犬戎入侵,情况紧急,各路兵马连夜赶来营救。可一到那儿,连一个敌人的影子都没见到,相反,骊山上却一片欢奏的音乐。

大家都愣住了,好奇、疑问、惊愕,搅得人群一片哄乱。看到这种情况,褒姒终于忍不住“扑哧”一声笑了出来。这让周幽王十分得意,他开心地跟各位诸侯说:“辛苦各位了!劳烦各位跑过来,其实只为让娘娘能开心一笑。现在,你们可以回去了。”

兴师动众忙乎了半天,这竟然只是周幽王为讨好褒姒,故意让他们扑空的一个玩笑!众诸侯摇着头,憋着一肚子气回去了。

当然,这位自以为是的周幽王马上自作自受,尝到了戏言带来的苦头。骊山烽火事件后,犬戎真的入侵了。骊山烽火台上重新燃起了狼烟,滚滚浓烟直冲云霄,日夜不绝,火光照天,可诸侯们以为又是周幽王在开玩笑,个个按兵不动。犬戎的兵马如入无人之境,潮水般涌入城内,杀死周幽王,抢走褒姒,并将周王朝多年聚敛的宝物洗劫一空。

当诸侯们反应过来时,为时已晚,周王朝西部的半壁江山已落入犬戎之手,国都镐京也快保不住了。于是,太子姬宜臼继为天子(周平王)后,周朝的都城不得不迁到了镐京以东的洛邑。

周平王以后史称东周。至此,为时二百七十多年的西周灭亡了。

第八篇 曹刿论战

西周灭亡,周朝大势已去,周平王的君主地位已是有名无实。各诸侯国强大起来,为争夺土地战乱不断。齐桓公小白大难不死,当上了齐国国君,并在管仲和鲍叔牙的辅佐下,使齐国国力蒸蒸日上,成了春秋时期“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一代霸主。

齐桓公并非心胸狭窄之辈,但对于当年的一箭之仇,却久久不能释然。当年为了争当齐王,公子纠竟命管仲射杀公子小白,失利后,他逃到了鲁国,这让齐桓公将鲁国视为仇敌。但两国短兵相接,齐国几乎没有失过手。

齐桓公即位第二年,他又派兵进攻鲁国。齐国对鲁国一而再、再而三的欺负,让鲁庄公实在忍无可忍,他决心跟齐国决一死战。可是,拼归拼,齐国实力那么强大,总不能看着士兵们在战场上白白送死啊!

正当鲁庄公火烧眉毛之时,一个叫曹刿的人毛遂自荐,请求参加这场重要的抗齐战役。鲁庄公正为找不到谋士发愁呢,赶紧把曹刿请了进来。

曹刿见了鲁庄公,并没有急于说出自己的谋略战术,而是先问了鲁庄公一个问题。“请问主公凭借什么去抵抗齐军呢?”“就凭好吃好穿,我都不会独占,而是跟将士们一起享用。难道他们还不肯为我效劳吗?”

曹刿听了摇了摇头:“主公,这些都是小恩小惠。即便得到恩惠的将士们愿意支持您,老百姓又凭什么支持您呢?”“每次祭祀我都十分虔诚,难道这还不够吗?”

曹刿又摇了摇头:“祭祀敬献的是神佛。在打仗这件事情上,他们可帮不了您。”“百姓之间的官司,我虽然无法事无巨细都查得一清二楚,但总是尽我所能将事情处理得公平妥当。不知道这算不算呢?”

曹刿终于露出了笑脸,胸有成竹地说:“主公,这才是得民心的事。凭借这一点,我看可以跟齐国打上一仗了。”

于是,曹刿和鲁庄公一起乘坐战车,亲临长勺战地指挥战争。

战场上号角响起,旌旗飘飞。两军对峙,很明显齐军在人数上有很大优势。齐军早就摩拳擦掌,想试试手脚,于是一开始就擂起了战鼓,准备向鲁军发动进攻。鲁庄公此时刚要下令反击,曹刿却赶紧上前阻止道:“且慢!时机未到,请主公再等候片刻。”

鲁庄公不明所以,但还是照着曹刿的意思继续等候。

这时,齐军的第二通战鼓又响起来了。看到齐军嚣张的气焰,鲁军将士真恨不得冲上前去跟他们拼个你死我活,可主帅不下令,他们只得按捺住心里的冲动,原地不动。

齐军主帅见鲁军一直按兵不动,还以为是他们怯战呢!鸣完第三通鼓后,齐军士兵举着大刀和盾牌,向鲁军冲杀过来。

这时,曹刿终于对鲁庄公说:“现在可以反击了。”

鲁庄公一声令下,阵地上鲁国的军鼓如万雷齐鸣。踏着鼓声,士兵们像被射出去的弓箭一般,向敌军扑了过去。齐军没想到这突如其来的阵势,一下乱了阵脚,招架不住,慌乱逃窜。

这时,鲁军高兴极了,他们刚要跑上前去乘胜追击,却又被曹刿拦住了。他跳下车来,低着头仔细观察了留在地上的车辙痕迹;然后又爬到战车的车杆上,望了望敌人撤退的阵形。最后才不慌不忙地说:“主公,可以追了。”

就这样,在曹刿的指挥下,鲁国人终于把入侵的齐军赶出了国境,在长勺之战中打了一场以少胜多的翻身仗。回宫后,鲁庄公对曹刿镇静自若的指挥十分佩服,却不明白他作战时为什么要那样做。于是,他迫不及待地问曹刿:“这场战争打得很漂亮,但有几个疑问我始终不知。为什么齐军头两次击鼓的时候,你不让我下令反击呢?”

曹刿微笑着说:“士兵打仗靠的就是士气。鸣鼓就是为了壮胆鼓气,然而却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齐军敲响第三通鼓的时候,他们的士气都快泄没了;而我军则正好在士气最充足的时候,这还哪有不赢的道理呢?”

鲁庄公听了赞同地点了点头,并追问道:“那齐军败退时,又为什么不赶紧乘胜追击呢?”

曹刿答道:“主公,齐国是个大国,他的兵力十分强大。当我们看到他们逃跑时,不见得是他们真正逃跑了,很有可能是伪装的,说不定在哪儿设下了埋伏。但仔细观察后,我发现齐军战车的车辙一片杂乱,旗帜也是东倒西歪的,这才确信他们真是兵败逃跑了。所以,这时乘胜追击才能万无一失啊。”

曹刿的一番话说得鲁庄公心服口服。长勺之战的胜利,稳住了鲁国的局势,更是留下了一段曹刿论战的佳话,被后世久传不衰。

第九篇 “仁义”之君宋襄公

齐桓公死后,齐国爆发了易牙之乱,其乱始于太子之争。

多亏齐桓公有先见之明,临死前已经派管仲将公子昭送到了宋国,托付给了宋襄公。宋襄公一直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主事业,现在公子昭前来投奔他,不正是提高宋国地位的一个良好时机吗?

成功护送公子昭回齐,平息易牙之乱后,宋襄公自觉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齐国原本是众诸侯的盟主国,而齐国当今的国君齐孝公正是靠了他宋襄公才有的今天,那么,宋襄公的地位难道不是高高在上了吗?

为了早日实现他的霸主梦想,他决定会盟诸侯,确定自己的盟主地位。这时,他手下的大臣纷纷上谏规劝,认为宋国仅仅是一个小国,即使当上了盟主也奈何不了其他国家,还是放弃为佳。宋襄公却不以为然,坚持一意孤行。

这一年七月,眼看着订立盟约的时间就要到了,宋襄公准备驾车前往。这时,公子目夷上前道:“楚君已自封为王,立盟时恐怕要有什么动作。为防万一,主公还是随身多带些兵马为好。”

宋襄公郑重其事地说:“那怎么行?此番行程就是为了订立盟约,产生盟主,让各路诸侯联合一心辅佐周王,不要再打仗了。我要是自己突然带了那么多兵马过去,像什么话。”

公子目夷叹了口气,只得空着手跟了过去。

这次订立盟约,除了齐孝公和鲁国国君没到,陈、蔡、许、曹、郑的国君都来了,连楚成王都来了。

楚成王并非过来给宋襄公捧场的,他自己另有谋算。就在宋襄公致辞开场后,楚成王紧接着问道:“定盟约没有问题,但这个盟主该由谁来担任呢?”

宋襄公心想,这位置非他莫属了,于是他爽快地说道:“这事好办。有功的论功,无功的论爵,谁爵位高自然谁就是盟主了。”话音刚落,楚成王就在一边拍起手来:“好!既然如此,那我为王,你为爵。王比爵高,这盟主就是我了。”说罢就一下坐到了盟主的位置上。

这下气得宋襄公当即大骂:“我是天子所封的公爵,普天之下谁人不知?而你的王却是自己封的!一个假王有什么资格坐在盟主的位置上?”楚成王懒得跟他理论,只是向守在身边的大臣使了一个眼色,这时,在席的各位楚国大臣和随行的家仆侍者纷纷脱去长袍,露出一身锃亮的铠甲来,原来他们个个都是精兵武装的将士。他们一起冲到台上擒走了宋襄公,并派遣了一支五百乘的大军,浩浩荡荡杀向宋国。

好在宋国大臣对楚国早有防备,军民齐心守住了城池。宋襄公也在齐、鲁两国的调解下被释放回来。楚成王被推选为盟主,宋襄公已是一肚子的气,没想到跟他邻近的郑国,居然成了支持楚王称霸的积极分子,这真是让他咬牙切齿。楚国兵强马壮不好对付,你小小郑国总不是我的对手吧?找到了可以攻打的对象,不管身边的人怎么劝,宋襄公是一定要把胸中的这口恶气出了不可。

眼下,郑文公正好要去拜访楚成王,这时出兵进攻郑国,难道不正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吗?主意已定,宋襄公就照着他计划的那样做了。郑国当然不会坐以待毙,马上派人去楚国求援。楚王接到消息后,率大队兵马杀向了宋国。宋襄公一下子乱了手脚,不得不放弃攻打郑国的计划,快马加鞭连夜回国。

这时,宋、楚两军在泓水南北隔岸对峙着。次日,楚军开始渡河过泓水。眼看机会来了,公孙固和公子目夷等纷纷劝谏:“主公,楚军兵力强大,打硬仗恐怕对我军不利。不妨等待次日天亮,等他们渡河渡到一半时杀将过去,我军定能取胜。”面对规劝,宋襄公指着战车上一面绣着“仁义”二字的大旗说:“我们宋军是仁义之师,哪能乘人之危呢?”

其他人不敢违抗命令,只得沉住气等楚军全部过了河再说。

几个小时后,楚军的大批人马都渡过了泓水,开始布阵了。宋国的大臣又劝宋襄公:“主公,现在楚军尚在布阵,一片纷乱。我军若能趁机发起冲锋,还有取胜的机会啊!”宋襄公听了十分生气,不禁怒骂道:“哪有你这样不讲仁义的?人家还没有摆好阵就发兵攻击,还谈什么仁义?”

不大一会儿,楚军的兵马就摆好了阵势。只闻战鼓阵阵,刚上岸的楚军犹如飓风推动的潮水,齐声嘶喊着向宋军冲杀过来。直到这时,宋襄公才终于坐在战车上,一马当先冲进了敌人的阵营,结果腿上中了一箭。宋国的几位将领冒死上前掩护,才终于把宋襄公从敌军的包围中救了出来。

没想到因为死守“仁义”吃了大亏的宋襄公还没有醒悟。腿上的伤口还在流血呢,他竟一边揉着大腿一边说:“我是奉仁义之命去打仗的。仁义之师,不能乘人之危去伤人,也不能俘虏亏待老弱之人。”说得他身边的将士十分不满,在心里暗骂他迂腐无能。

但宋襄公的仁义难道真的一无是处吗?不是的。在泓水大战中,要不是他平时处事仁义,善待兵士,兴许他早已死在了楚兵的刀剑下。宋国战败后国穷兵弱,若不是当年他曾以仁义之礼善待公子重耳,恐怕他死后的第五年楚军再度入侵时,晋军就不会拔刀相助,那样的话,宋国的命运就不好说了。

第十篇 退避三舍

公子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晋献公年老之时,十分宠爱妃子骊姬,还杀了原太子要立骊姬的儿子奚齐为太子。太子的死,给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敲响了警钟,他俩的生命也时刻面临着危险。为了保全自己,公子重耳只得出逃。

一次,公子重耳逃到了楚国,楚成王将重耳视为贵宾,以诸侯之礼款待了他。重耳对楚成王也是十分恭敬,两人很快成了朋友。楚成王半开玩笑地跟公子重耳说:“我现在这样款待你,你日后打算怎样回报我呢?”

重耳笑了笑说:“美女香玉,金银财宝,贵国哪样没有?我又能拿什么来回报您呢?”“那就是说不报答我了?”“哪里的话。大王如此款待我,此恩日后必当相报。若有幸能借大王之力回到晋国,我肯定愿与贵国交好。实在不幸发生战争,两军相遇,我就向后撤退九十里,决不食言。”

楚成王听了点了点头。

公子重耳出走十九年后,终于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到了晋国,当上了晋国的国君,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文公即位后,大力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晋国日渐强盛起来。晋文公也想像齐桓公一样建立霸业,这样一来,就不得不跟楚国为敌了。

几年后,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楚、陈、蔡、郑、许五国兵马,浩浩荡荡向宋国进发,想要灭掉宋国。宋襄公的儿子宋成公慌慌张张跑到晋国来求援。这时,晋国的大臣进谏道:“主公,楚国背信弃义,常常无端入侵中原诸侯,为人鄙弃。您若在这时能出手扶持受害的国家,建立霸业就指日可待了。”

晋文公点了点头,应允了宋国的请求,派出三支大军前去救援宋国。楚王也不想与晋文公交战,只是成得臣执意不肯半途而废,就派了少量的兵力给成得臣,交由他指挥。

成得臣带着他的军队,全军赶到了晋军驻扎的地方,想要与晋军决一死战。没想到他进一步,晋文公就往后退一步,这让晋国的将士十分不解,他们纷纷质疑:“对方统帅是楚国的一名臣子,而我方统帅是一国之君。自古都是臣让君,哪有君让臣的道理?主公这番节节退让,是何道理?”

这时,晋卿狐偃上前解释道:“即便打仗,也得理直气壮。当年主公有难,曾受惠于楚王,并答应日后若有两国交战,晋国必当退避三舍。如今节节退让正是此理。若楚国不顾情面仍要步步逼近,那就是他理亏了。到时候我们再还手也为时不晚。”

就这样,晋军一口气向后撤退了九十里,也就是整整三舍的距离,最后在城濮安营扎寨,布下阵来。

面对晋军的节节后退,成得臣一点也不让步,步步紧逼,直追到城濮,还派人给晋文公下了一封傲慢的战书。晋文公见此只得迎战。

大战一触即发。两军各自挥舞着战旗向对方冲杀过去,可是刚一交手,晋军的队伍突然又掉头往后撤退,战车上拖着树枝慌乱逃走,搅得战场上尘土飞扬。晋军狼狈逃走的模样,让成得臣一阵狂喜,不禁得意忘形起来。他暗自思忖:“好啊,你退一千里,我就追杀一千里,定把你晋军杀个片甲不留!”

于是,他以一副胜利者骄傲的姿态,不顾左右,向晋军追杀过去。不料却中了晋军的圈套,原来晋军仓皇撤退是伪装的,目的就是引敌深入,最后前后夹击,让敌军无处可逃。楚军追到一半路程时,埋伏在前后的晋军精锐部队顿时冲了出来,从四面八方杀向楚军。楚军兵士毫无防备,乱成了一团,残兵败将纷纷抱头鼠窜,成得臣中途畏罪自杀。

看着楚军丢盔弃甲逃跑,晋文公下令不再乘胜追击,只将楚军赶跑就好。后来,晋文公退避三舍并大败楚军的消息传遍了各个诸侯国,也传到了周都洛邑,他的地位和名声得到了周王室和各诸侯的大力肯定。当年的公子重耳,也终于如愿当上了中原霸主。

第十一篇 崤山之辱

崤山大战发生在晋国和秦国之间,但这得从郑国牛贩弦高智退秦军说起。

秦国一直想吞并郑国,向东扩张自己的势力,但困于秦郑之间路途遥远,等秦军千里迢迢赶到郑国,将士们早已精疲力竭了。这时,万一晋国出兵相助,秦军必败无疑。而郑是晋的邻国,晋国国君怎么会眼睁睁地看着这么强大的秦国把手伸到自己的身边呢?但秦穆公和晋文公向来交好,虽然两国在争夺郑国的事情上闹得很不愉快,但大家都不愿撕破脸皮短兵相接,都只好忍气等着。

不久,秦国攻打郑国的机会终于来了。那一年,晋文公病逝,他的儿子晋襄公即位。秦国大臣劝秦穆公:“晋国国君重耳刚过世,丧礼未尽。若此时能出兵攻打郑国,晋国是不会来插手的。”秦穆公觉得有道理,跟大臣们商议了一番,决定派遣孟明视等三人率军出击郑国,想在郑国毫无准备时展开突然袭击。

次年二月,当秦国大军进入滑国地界时,这支可疑的队伍引起了郑国牛贩弦高的注意。他知道这时候回去禀报郑王已经来不及了,于是急中生智,一面谎称自己是郑国派来慰劳秦军的使臣,一面派人连夜回郑向国君禀报。孟明视果然上了弦高的当,以为郑国早就发现了秦军并早有准备,偷袭不成,就只好灭掉滑国,打道回府了。

这样,命运之风又把机会吹向了晋国。秦国偷袭郑国不成,半道返回的消息传到了晋襄公耳朵里,他料定秦军此番回程定然没有防备,就当即身披孝服,亲自率领大军埋伏在秦军的必经之路崤山关隘。秦军果然不知途中有诈,陷入了晋军布好的天罗地网,被打得人仰马翻,全军覆没,孟明视等三位主将也被活捉,投入了大牢。

晋襄公大胜而归,心情格外愉快。然而他的母亲却跑来阻拦道:“秦晋两国本是亲戚,向来友善交好,要不是孟明视等人逞能邀功,两国就不至于弄成现在这样。你若不顾颜面定要杀了这三人,恐怕两国的冤仇要越结越深啊!”晋襄公体谅母亲是秦国人,不愿意见到秦晋结仇的心思,就把这三人给放了。

手下大将先轸听说孟明视等人已被放行归国,气得直跺脚。晋襄公懊悔万分,赶紧派兵去追,可哪里还赶得上。

孟明视等人只身回到秦国,秦穆公不但不给予责怪处分,还亲自穿着素服到城外迎接他们,让三人感激万分,泪流满面。他们从此勤练兵马,日夜不辍,等待有朝一日可以为死去的同胞难友报仇雪恨。

可是天命由不得人,尽管孟明视一心为国效劳,可在接下来的两场战役中他又吃了晋军败仗,连输三仗,还被晋军从手中夺取了秦国的两座城池!秦国周边的小国都觉得孟明视不中用,纷纷投靠别国去了。

这对孟明视来说,简直是奇耻大辱。可秦穆公依然没有责怪他。孟明视内心愧疚万分,他心想:我对秦国的亏欠是几辈子都还不清了,我孟明视一日不打翻身仗,就一日愧对主公,无脸见人!

此后,孟明视痛下决心,他把自己所有的财产和俸禄都无私奉献出来,慰劳阵亡将士的家属。在秣马厉兵的日子里,他跟所有士兵一样同甘共苦,大家睡野地,他就睡野地,大家嚼菜根,他也嚼菜根。

风餐露宿、含辛茹苦的三个年头很快就过去了。三年前崤山的那场惨败如今还历历在目,叫他怎么能忘记这深刻在心底的仇恨和耻辱!三年磨一剑,真正报仇雪恨的时刻到了!

公元前六二四年夏,孟明视做好一切准备,安顿好家属,带着大量的财帛粮草和精心挑选的五百兵车,浩浩荡荡向晋出发了。渡黄河时,他毅然决然地烧掉了所有的战船,向跟随的将士们说:“各位之所以跟我来,就是为了打一场漂亮的胜仗。打胜了还怕没有船吗?不打胜仗就是死路一条!大家自己选择吧!”

几年来憋在心中报仇的烈焰在每一位秦军将士的胸中燃烧,让本来就强大的队伍变成了一支不可战胜的仇恨之军。强大的力量瞬间迸发出来,打得晋军落花流水,没几天工夫,就夺回了当年失掉的两座城池,还攻下了晋国的几座大城。

没想到秦军一下子变得如此厉害,晋襄公大惊失色。为保全大局,他下令只许夺城,不再跟秦国发生大面积的武力冲突。

晋国终于认输了。三年前的崤山之辱得到了雪洗。秦穆公和孟明视等率领大军,重新抵达当年惨败的崤山关隘,收拾起当年阵亡将士的尸骨,将他们重新入土安葬,祭奠了整整三天,才班师回朝。

第十二篇 一鸣惊人的楚庄王

公元前六三二年,晋楚城濮之战的失利,让楚国一直抬不起头来。可如今晋文公已经不在,他的儿子晋襄公又刚刚吃了秦国的败仗,国力大衰,楚国重新抬头争霸的时机就要来了。

新即位的楚庄王虽然天资聪颖,却性情逸散,不思进取,有心打猎骑马,无心理会称霸之事。他对大臣们的肺腑谏言一点都不感兴趣,还觉得啰唆厌烦,干脆下一道“进谏者杀无赦”的命令,堵住了大臣们的嘴。

就这样,楚国的大臣面面相觑,眼睁睁地看着一国之君终日沉溺在轻歌曼舞当中,只能摇头叹息。时间一晃就是三年。大臣伍举实在看不下去了,决心冒死求见楚王。楚庄王正在寻欢作乐,见伍举来了,一脸不高兴地问:“你来这里干什么?”

伍举说:“是这样的,有人让我猜一个谜,我不知谜底是什么,前来请教大王。”

楚庄王颇感兴趣,赶紧问:“哦,你倒是说来听听。”

伍举看了看楚庄王,神色镇定地说:“楚都有一只身披五彩华羽的大鸟,它栖息在殿堂之上,但是三年来不鸣不翔,不知此鸟是什么鸟?”

楚庄王听出了伍举的话外之音,回答说:“此鸟非常鸟。它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伍举见说通了楚庄王,就高高兴兴地退了出来。可是一段时间过去了,这大鸟还是深居宫中,不“飞”也不“鸣”。大臣苏从实在熬不住了,冒死跑去求见楚王。当他见到楚庄王仍然沉溺在酒色之中时,不禁跪在地上号啕大哭起来。

楚庄王好奇地问:“先生为何如此伤心?”

苏从边哭边说道:“我快要死了,家庭快要没了,楚国也快亡国了,能不伤心吗?”“先生何出此言?”“大王若听不进我的劝谏,我就得死。我死是小,然而大王继续沉溺在酒色歌舞当中,终日不思朝政,必将误国亡国啊!”“大胆苏从!难道你不知道劝谏犯了死罪吗?”

苏从流着眼泪说:“大王,臣若因劝谏而死,死后还留有忠臣的美名;而您若因酒色误国,将来可要留下亡国的骂名啊!”

苏从的一番话让楚庄王如梦初醒,他立刻转怒为笑,高兴地扶起苏从:“我知道你一心为楚国着想,句句都是忠言,怎么会杀你呢。”说罢,当即遣散了身边的歌姬舞女。

打这以后,楚庄王决心改革政治,任用贤能,发展经济,操练兵马,重振楚国雄风。几年后,楚庄王的队伍收服了南方许多部落,打败了宋国和晋国。当年那个“三年不飞不鸣”的楚庄王,终于一鸣惊人,傲立群雄,当上了霸主。

第十三篇 孔子周游列国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几千年来,他的思想依然放射着耀眼的光芒。它们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魂,对历朝历代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然而,后人往往只关注他的成就,却不知这位伟大的人物生前并不得志。他几度从政,却都与其仁政理想失之交臂,最后周游列国也无果而终,还差点丧命。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他自幼聪明好学,崇尚周礼。很小的时候,他就知道自己拿一些盆子、盘子当道具,有模有样地模仿大人作祭祀之礼。长大后,他知会六艺,熟谙古礼,年纪轻轻就做了鲁国的司寇。不到三十岁,孔子的名声就已渐渐散播开来,吸引了不少前来拜师学艺的弟子。

在鲁国,孔子十分受敬重。在鲁国和齐国的夹谷会盟上,由于孔子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说理入木三分,鲁国取得了外交上的重大胜利,会后收回了被齐国侵占的三处土地。不但如此,孔子还常常为鲁定公出谋划策,共商治国之道。没几年,鲁国大治。

看到鲁国逐渐强大起来,齐国十分不安。有人给齐景公献了一个美人计,决定从各地挑选八十名能歌善舞的美人献给鲁定公。鲁定公果然中了圈套,整日吃喝玩乐,从此不再过问政事。孔子多次劝诫都毫无用处,知道鲁定公没救了,就带着他满腔的政治抱负离开了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政治生涯。这时,孔子已经五十六岁了。

孔子带着他的弟子来到卫国,希望卫国的国君可以接受他的政治主张。卫灵公很敬重他,给他优厚的俸禄,却并不打算让他参与政事。这是由于他依道而行,看问题很深刻,说话又很尖锐,遭小人进谗。后来,卫灵公怀疑孔子,就派人监视他。孔子对此很不满,既然得不到信任,那还不如一走了之。

孔子又领着弟子去了陈国。他费尽千辛万苦,旅途上多次因误会或战事被困,好不容易到了陈国,却发现吴国和陈国正在交战,国内兵荒马乱,国君也根本无暇理会他的礼乐治国之道。在陈国待了三年,孔子的政治主张无人问津,他又只好动身离开陈国。

楚昭王很敬重孔子,得知孔子要离开陈国,就赶紧派人去接。不料此事被陈、蔡两国一些平时与孔子不合的大臣知道了,他们唯恐孔子去楚国之后受到重用会对他们不利,就发兵将孔子一行困在了半途。那一带前不着村、后不着店,随身携带的粮食都吃完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整整绝食七日。幸好子贡设法找到了楚国人,孔子这才免于一死。

孔子周游列国十余年,先后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途中碰了很多钉子,曾受人陷害,几次途中被困,甚至还自嘲为“丧家之犬”。经历了那么多,孔子的政治理想却并没有得到实现。他所生活的时代,当时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社会巨变,大国忙于争霸,小国则终日惶惶于灭国之危。他宣传的仁义礼乐制度,在乱世并不为人所接纳。

最后,鲁国的权臣季康子把孔子接回了鲁国。这时,他已经是年近七旬的老人了。他知道自己“不可行而行之”的理想抱负,只能靠后人去实现了。晚年,孔子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古典文化的整理和教书育人上。他整理了《诗经》《尚书》《春秋》等重要典籍,门下弟子三千,有七十二贤人。他的思想言行,也被弟子们记录在《论语》当中,代代传授,发扬光大,最终形成了影响中国几千年的儒家学说。

第十四篇 卧薪尝胆

吴王阖闾打败楚国,成了南方霸主后,又决定发兵攻打越国,没想到吴国吃了败仗不说,阖闾自己还中箭而死。临死前,他把儿子夫差叫到跟前,嘱咐道:“不要忘了报仇!”

夫差含痛给阖闾送了葬,还让他的手下经常提醒他报仇。每当他经过宫门,手下人就会扯开嗓子大喊:“夫差!你忘了杀父之仇吗?”

夫差就大声回答:“杀父之仇,永远不忘!”

他大力汇集人才,操练兵马,两年后出军攻打越国,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越王勾践带着五千残兵出逃,在会稽被吴军团团围住,一点出路都没有了。为了保存实力,勾践不得不向夫差求和。可夫差哪里肯轻易放过勾践,他向勾践开出条件:求和可以,但勾践和夫人必须留在吴国作他的奴仆!

堂堂一国之君的勾践,不得不忍气吞声,强压内心燃起的愤怒,和夫人一同住进小石屋,每天为夫差喂马、拉车,足足过了两年的奴仆生活。两年后,夫差认为对勾践如此羞辱了一番,杀父之仇的怨恨算是解除了,就不顾伍子胥的反对,决定将勾践放回越国。

回到越国后,勾践立志报仇雪恨。他不听音乐,不近女色,每晚都睡在柴堆上,还在屋子里挂一个苦胆,吃饭前必先尝一尝苦胆的味道,以提醒自己不要忘记那一段羞辱的往事。

勾践从此发愤图强,富民兴国。为鼓励生产,他亲自耕作,命夫人养蚕织布,与百姓同劳,自奉极微,厉兵秣马,与士兵同甘共苦。在范蠡、文种等贤能的辅助下,越国又渐渐强大了起来。

相反,当了霸主的吴王夫差却居功自傲,一味贪图享乐,忘记了时时潜伏在自己身边的危险。

越王知道吴王喜欢美女,就派范蠡把西施献给了吴王。吴王见西施美若天仙,哪有不喜欢的道理,对她言听计从,十分宠爱。有一回,勾践派文种去吴国,说越国收成不好,要借一万石粮,过年就还。看在西施的面子上,夫差就爽快地答应了。第二年收粮的季节,文种果然按时将一万石粮如数还给了吴王,而且粒粒雪白饱满。吴王欢喜得不得了,还高兴地对伯嚭说:“越国的粮食比我们的好,你把这一万石粮食都卖给老百姓去做种子吧。”

伯嚭果然如命照办了。老百姓将买来的粮食种了下去,可是怎么等也等不来发芽的那一天,当他们发现原先播种的种子全部腐烂时,已经错过了再次播种的机会。原来,勾践早就料到了吴王的心思,他还给吴国的那些粮食,都是蒸熟了之后又晒干的,怎么还可能发芽结果呢?

后来,越王又在范蠡的建议下,买通伯嚭向吴王进谗言,害死了伍子胥。就这样,吴国的实力越来越衰弱了。公元前四七五年,越王勾践经过多年的磨炼准备,已经万事俱备。他带领着浩浩荡荡的越国军队,向吴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

而吴国早已不如当年,根本就不是越国的对手。越军进攻吴国,包围了吴都。夫差走投无路,最终以袖拂面,自杀而亡。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