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梨园(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2 04:27:29

点击下载

作者:孟智罡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潇湘梨园

潇湘梨园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潇湘梨园作者:孟智罡排版:梦工厂出版社:现代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10-01ISBN:9787514325997本书由大华文苑(北京)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言潇湘梨园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的历程,推进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推进了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文化是立国之根,实现中国梦也是我国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并最终体现在文化的发展繁荣。习近平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要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

如今,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攻坚和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面对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面对各种眼花缭乱的现代传媒,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浩浩历史长河,熊熊文明薪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中华文化曾是东方文化摇篮,也是推动世界文明不断前行的动力之一。早在500年前,中华文化的四大发明催生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地理大发现。中国四大发明先后传到西方,对于促进西方工业社会发展和形成,曾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总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五千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文化纵深,蕴含丰富宝藏。我们要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弘扬和发展五千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现象,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价值、文化形态与文化风采。

为此,在有关专家指导下,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大型书系。主要包括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伦理道德、古风古韵的建筑遗存、深具内涵的自然名胜、悠久传承的历史文明,还有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底蕴和强大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书系的特点是全景展现,纵横捭阖,内容采取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叙述,语言通俗,明白晓畅,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韵,格调高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知识性和延伸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中华儿女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2014年4月18日长沙班子湖南湘剧

湘剧,即湖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源出于明代的弋阳腔,后又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形成一个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的多声腔剧种。

湘剧角色分别为头靠、二靠、唱工、小生、大花、二花、紫脸、三花、正旦、花旦、武旦和婆旦12行,表演熔高、低、昆、乱4大声腔于一炉,吸收杂技、武术等动作于其中。其伴奏乐队,传统上称为“文武六场”,剧目以高腔、乱弹为主,如《琵琶记》、《白兔记》、《拜月记》等。四大声腔相继进入长沙

湘剧,是湖南的主要戏曲剧种之一。它是以长沙和湘潭为中心,逐步向善化、益阳、浏阳、醴陵、宁乡、湘乡、攸县、安化、茶陵、湘阴诸县发展起来的地方剧种。

明代成化年间,长沙是吉王府所在地。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当地戏曲演出的繁荣。外来的戏曲在长期的演出活动中,与本地区民间艺术、地方语言紧密结合,逐渐形成了这一包括高腔、低牌子、昆曲、乱弹四大声腔,唱白用中州韵、富有本地特色的剧种。那是在1482年,大明王朝发生了一件轰动天下的大事,就是明宪宗朱见深下令解散西厂。当这一消息传到长沙时,在长沙一家小客栈避难的一老二少听到消息后,3个人激动得抱头痛哭。■湘剧剧照西厂是明王朝除了锦衣卫、东厂及内厂之外的又一专门机构,融■弋阳腔表演监狱、法庭为一体,直接听命于皇帝。职务是侦查民臣的言行,并可以对疑犯进行拘留、用刑。其权力熏天,导致了很多冤案,有的人被迫逃离家园。弋阳腔 亦称“弋腔”,俗名“高腔”,是元末明初时宋元南戏流传到江西弋阳一带,与当弋阳腔的语言、民间艺术相融合而产生的。弋阳腔是我国戏曲中的4大声腔之一,其特点表现为:保留了徒歌与帮腔,出现了滚调,曲牌联套具有民间音乐的灵活性和随意性。

长沙客栈这一老二少是江西弋阳地区人,当初因为老人在不经意间说了一句对朝廷不满的话,被西厂缉拿,便带着仅剩的两个孙子躲到了长沙。此时听到西厂解散的消息,老人终于不用担惊受怕地东躲西藏了,可以找个地方安顿下来。

老人不用愁吃饭的问题,他那一口纯正的弋阳腔,当初在弋阳老家的时候,就已声名在外,是当地最有名的高腔王。而且这些年东躲西藏,老人一直都是带着孙子靠弋阳腔维系生活。在听到这个消息的第二天,祖孙三人来到了长沙的一个戏班门前,要求加入戏班进行表演。戏班班主出了3道考题,祖孙三人从容不迫轻松应对,使班主非常满意。尤其是当戏班班主听到祖孙三人那高亢的弋阳腔时候,他立刻意识到只要留下这祖孙三人,他的戏班将会是长沙地区最有特点的戏班,日后会财源不断。于是,来自弋阳地区的祖孙三人落脚长沙戏班后,也就将弋阳高腔带到了长沙境内。■弋阳腔表演南戏 我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世纪至14世纪200年间在我国南方最早兴起的戏曲剧种,我国戏剧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之为戏文,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南曲戏文等名称,明清间亦称为传奇,就其音乐南曲来说,则是一种重要的戏曲声腔系统。

弋阳高腔是最先传入湘剧的声腔,在此后的时间里,弋阳高腔与本地的民间艺术和地方语言紧密结合,形成了当时独一无二的以高腔声腔、唱白用中州韵来表演长沙戏曲的形式。

弋阳腔简称“弋腔”,在我国戏曲史上,曾与“海盐腔”、“昆山腔”、“余姚腔”齐名,被称为“四大声腔”。

弋阳腔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是宋元南戏经信州传入弋阳后与当地赣语、民间音乐结合,并吸收北曲演变而成,成为活跃于民间的主要声腔之一。它在元代后期已经出现,在明清两代,弋阳腔在南北各地繁衍发展,徐渭 (1521~1593),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等别号。绍兴府山阴人。明代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在艺术上的主要成就是专修书法、国画,代表作品有《墨花图》、《菊竹图》、《墨葡萄》等。

弋阳腔以弋阳为中心,主要在江西省内的贵溪、万年、乐平、鄱阳、浮梁、上饶等一些地区传承延续。明代前中期曾流布及于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及北京等地。明代戏曲家徐渭的《南词叙录》已有关于弋阳腔在“两京、湖南、闽、广用之”的记载。

弋阳腔在传入长沙之后,经“错用乡语”、“只沿土俗”和融合打锣腔等地方音乐,从而在弋阳腔滚唱基础上衍变成湘剧高腔。

长沙戏班表演的一些传统戏曲剧目之中,有不少剧目是出自宋末南戏、元代杂剧。这些剧目大多数都是弋阳腔的剧目,如《精忠传》等。■昆曲人物表演昆曲传入长沙时间稍晚,根据“长沙老郎庙班牌”,清朝康熙年间的1664年和1667年,在长沙地区出现了既唱高腔、也唱昆曲的长沙福秀班和老仁和班。由于高腔、昆曲的先后传入,加之长沙地域民风的影响,促进和丰富了高腔音乐和表演艺术的发展,使之从偏重大锣大鼓的武戏,变为也唱小锣小鼓的文戏。当时老仁和班小生喜保和杜三演唱的《赶斋泼粥》、《打猎回书》■湘剧剧照等高腔戏,也曾经吸收了昆曲表演中许多优美、细腻的做工和舞蹈,在当时也曾名噪一时。

就昆曲的历史发展而言,18世纪之前的400年间,是昆曲逐渐成熟并日趋鼎盛的时期。在这段时间里,昆曲一直以一种完美的表现方式向人们展示着世间的万般风情。小生 是传统戏曲角色行当之一,指扮演青少年男子,按照饰演人物的不同,一般分为:娃娃生、穷生、扇子生、纱帽生、翎子生等等。小生的特点是不戴胡子,扮相一般都是比较清秀、英俊。

到了清同治、光绪年间,地方戏开始兴起,它们的出现打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演出格局,戏曲的发展也由贵族化向大众化过渡,昆曲至此开始走下坡路,以至于许多昆曲艺人转行演出其他流行的剧种。清光绪年间的长沙人叶德辉在《和桧门观剧诗》中记载:“昆山近又无人会,那解寻源白石翁。”这个诗句其实已经说明当时昆曲在湘剧中的处境。

随着昆曲的衰落,徽调和汉调在清代中期传入长沙,于是,湘剧开始加入弹腔。京剧 又称平剧、京戏,是我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有“国剧”之称。清代乾隆1790年起,“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弹腔又称乱弹,泛指清康熙末年到清道光末年的100多年间新兴的地方声腔剧种。分为南北两路,南路是指二黄,北路则指西皮。

乱弹作为戏曲声腔名称,基本上与梆子腔同,亦兼指梆子腔系统的主要剧种秦腔。另外,当昆曲、乱弹或昆曲、高腔、乱弹并称时,乱弹就可以解释为昆腔,或是昆腔、高腔以外各剧种的统称。

随着京剧的发展,有一些人又把京剧称为“乱弹”,如过去以“文武昆乱不挡”形容演员能兼演昆剧和京剧。■京剧剧照

随着地方戏曲的发展,某些剧种因兼唱多种不同声腔源流的腔调,剧目、也以乱弹为名,如“温州乱弹”、“河北乱弹”等。■湘剧人物表演

乱弹的来路尚无定论,但湘剧在吸收了徽班中的《大长生乐》、《偷鸡》等一类剧目后,并将其曲调改称为“安庆调”,其他属于安庆“花部”的《水淹七军》、《龙虎斗》、《路遥知马力》、《王祥吊孝》、《李大打更》、《困曹府》等,也都是湘剧经常演出的传统剧目。《三国》 全名《三国演义》,罗贯中所作小说,描写东汉与西晋之间这一历史时期的故事。主要有曹魏、蜀汉及东吴三个政权。为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徽班源自于秦腔的《如意钩》、《锁麟囊》,后来也传到湘剧班。此外,湘剧还从汉剧中吸收了《酒毒杨勇》等剧目,可见湘剧的早期发源与徽剧、汉剧都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南北路声腔的传入,在湘剧舞台上开始出现了高腔、乱弹合演的剧目,如《金丸记》中《盘盒》一折唱高腔,《拷寇》一折唱乱弹腔。

高腔、乱弹同台,得以互相借鉴,并且相互促进。高腔吸收了乱弹所长的做工和武打;乱弹则受高腔滚唱的影响,发展了长段流水,如《斩李广》中连唱四十八个“再不能”,《程济赶车》中连唱二十四个“可怜主”等,使湘剧唱腔和表演艺术又前进一步。科班 我国旧时培养戏曲演员的场所。科班本意是指旧时学、演结合的戏剧班子,是成为演员旧称戏子的必须也是唯一途径。后来科班就引申为正规的职业技能教育的统称,所谓科班并非指“出身”,而是指经过的培训经过正规培训和自学成才孰高孰低。

1901年,京剧流入长沙。4年后,又有18个京剧艺人在长沙参加湘剧班并同台演出。湘剧艺人又向京剧学习难度较大的武功,在演唱中吸收了京剧的一些花腔。

在这个时期,湘剧进一步得到了发展,有来自北杂剧的剧目,如《单刀会》、《诛雄虎》、《回回指路》等;有来自早期弋阳腔的剧目,如《目连传》等;有来自弋阳腔和青阳腔的剧目,如《琵琶记》、《白兔记》、《金印记》等;还有大量《三国》、《水浒》、《杨家将》及“三十六按院”的一大批南北路剧目。

综观湘剧4种声腔的演变,在清康熙年间,湘剧表演班社大多以唱高腔为主,或高、昆兼唱,如福秀班、老仁和班。

清乾隆年间,湘剧班社逐步增多,如以唱昆曲为主的大普庆班,浏阳、醴陵一带则出现由9人组成的案堂班。当时长沙、湘潭已经修建老郎庙,并于乾隆末年设九麟科班。

清道光年间,成立了以乱弹为主的仁和班。清同治、光绪年间,班社蓬勃兴起。至清宣统之初,长沙城内有仁和、庆华、春台、仁■湘剧剧照寿、同春等5个班,湘潭有永和、庆和等班,浏阳有清胜班,宁乡、益阳有大观班和福林班。

从清道光年间起,至建国前夕,湘剧所建立的科班多达28个,开科60多期,分布于长沙、湘潭、浏阳、醴陵、茶陵等地。其中以清道光后期起科的五云科班开科最长,经历数十年,培养艺人400多名。其后较有影响的有三元、华兴等科班。1920年后设立的福禄、九如、福喜等坤班,是专门培养女艺人的组织,开科长达10余年。

湘剧由于长期在省会长沙演出,视野比较开阔,艺术交流相对也多于本省的其他兄弟剧种,因此表演艺术上的革新得风气之先,四种声腔的传入及演变,就说明了这一点。以至于文化人对湘剧颇为关注,如王先谦、王阎运、杨恩寿等,对剧目、表演多有评论。

特别是20世纪初期,长沙的湘剧艺人受新文化思潮的影响,艺术上保守思想比较少,因此湘剧有一批经常上演的折子戏,表演上提高比较快,达到了精雕细刻的程度。阅读链接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田汉在长沙举办战时歌剧训练班,曾经先后组成七个湘剧抗敌宣传队,在湘南和广西桂林一带活动。抗日战争中,罗裕廷、吴绍芝、陈绍益等不少湘剧著名演员死于战火中。湘剧业余组织名“社”,又称“票房”,以清光绪初年在长沙成立的“南雅社”最早;稍后的“闲吟社”则较健全,曾刊印《湖南戏考》、《戏源复活》两种刊物,并搜集校正湘剧传统剧本三十余集,剧目四百多个。湘潭亦有“如意堂”等业余演出组织。湘剧的鲜明艺术特点

湘剧的表演熔高腔、低牌子、昆曲、乱弹四大声腔于一炉,并吸收了青阳腔、四平调、吹腔以及南罗腔、银纽丝、鲜花调等杂曲小调。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高腔和乱弹已成为现在湘剧艺术中的主要声腔。

高腔是湘剧的主要声腔之一,源于江西弋阳腔。进入湖南以后,较快地吸收了湘中、湘东民间音乐并扎下根来,成为湘剧早期的高腔,其代表剧目为《目连传》。

高腔在表演的过程之中,一般都是锣鼓伴唱,不托管弦,一人启口,众人帮唱,在高腔系统中较为淳厚而又率真奔放。■弋阳腔表演高腔属与联曲体,它结构承袭了南北曲套曲的体制。在一折戏中,由引子、过曲和尾声3部分连缀组成套曲,习惯上称作“一堂牌子”。过曲是正曲和集曲的统称、高腔曲牌有300余支,有南北之分,南曲多于北曲。每支曲牌一般由“腔”和“流”两部分构成。凡属词句大、旋律强、用人声和打击乐帮钹声作为结尾的乐句称为“腔”;而字多声少,朗诵性强,只有鼓、板击节的“滚唱”称为“流”。高腔在表演一支曲牌的时候,■高腔表演在“腔”的前面增加词句,成为长段流水板,可以起到丰富曲文内容和淋漓尽致地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过曲 戏曲音乐名词。联曲体中除引子和尾声部分的中间诸曲,统称为过曲。过曲是曲牌连套中的主要部分,其曲体大致有三种:单曲体,为同一曲牌的反复。循环曲体,基本上以两曲循环交替。不同曲牌的连缀,其中个别曲牌可以反复使用。

高腔根据调式、旋律的变化,其曲牌功能各异。比如表观叙述和欢乐、热烈气氛的曲牌有《金莲子》、《黄莺儿》、《山花子》、《东瓯令》、《风入松》等;表观慷慨、激昂、悲壮情绪的曲牌有《北驻马听》、《胡十八》、《阵云开》、《山坡羊》、《红衲袄》等;表现气势磅礴、威武雄壮场面的曲牌有《汉腔》、《棉搭絮》、《端正好》、《叨叨令》、《滚绣球》等;表现沉思和怀念、凄切、悲哀感情的曲牌有《四朝元》、《下山虎》、《挂金鱼》、《江头金桂》。

在湘剧的高腔之中,尚有一种由不同曲牌的腔句互相“穿”、“挂”,如在调高、调式上互相转替交换,糅合而成的曲牌《八声甘州歌》、《锦堂月》、《梅花塘》、《三仙桥》、《孝顺歌》等,别成一格,能适应剧中情节和人物情绪的变化,表现力强。此外还有一些如《乔木遮》、《绣停针》等属于民歌、小调性质的曲牌。曲牌 是传统填词制谱用的曲调调名的统称,俗称“牌子”。古代词曲创作,原是“选词配乐”,后来逐渐将其中动听的曲调筛选保留,依照原词及曲调的格律填制新词,这些被保留的曲调仍多沿用原曲名称。明代以前所形成的戏曲声腔,大多以曲牌为唱腔的组成单位,通称作“曲牌体”唱腔。

高腔的节拍可分两类:一种是整规节拍类型,一种是节拍较为自由的散板类型。

板式按习惯称呼有单板、夹板、散板、滚板、快打慢唱、回龙等。唱词绝大部分是有牌调的长短句,但《汉腔》类为整齐的七字句。

建国后,湘剧音乐工作者为了使高腔适应于表现现代生活,运用“穿、挂、索、犯”等手法,谱写出一批新曲,如《园丁之歌》中“要为无产阶级争荣光”的大型唱段,就是由《北驻马听》、《红衲袄》、《混江龙》、《新水令》一类曲牌“穿”、“挂”而成,既保留了传统声腔的特点,又富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如今演唱高腔已试用管弦伴奏,帮腔以人声帮腔和乐器伴奏相结合。

乱弹又称作“弹腔”、“南北路”,属皮黄系统的板腔体音乐。南路相当于二黄,北路相当于西皮;又各有其反调,称为反南路与反北路,相当于反二黄与反西皮。■高腔伴奏乐器乱弹之中,包括平板,即四平调,也包括安庆调,即吹腔,还有七槌半,即南罗腔。南北路声腔的主要区别在于各有不同的基本调式旋法,形成不同定弦。乱弹的板式南路有又名“十板头”、“四块玉”的慢三眼、慢放流、慢走马、走马放流、快走马、快打慢唱、散板、滚板及导板、哭头和联弹等。就节奏和情绪而言,■高腔剧照南路流畅委婉,速度缓慢;北路开朗活泼,速度较快;南路反调则凄凉悲愤。

北路有慢板、快三眼、二流、垛子、快打慢唱、散板、滚板、导板、哭头和联弹等。此外,还有通过创造发展出南转北、正转反,南路垛子、十八板、宝塔歌等独特的形式。皮黄 是四大声腔系统之一,是“西皮”“二黄”两种腔调的合称。以西皮、二黄为主要腔调的剧种均属于此系。京剧的声腔,以西皮和二黄为主,故京剧亦称“皮黄”。由于受到各地语音和民间音乐的影响,皮黄腔各剧种在音乐上各具特色。

乱弹腔的唱词基本上为整齐的七字句或十字句,上下乐句反复进行,乐句中又有小停顿,常垫以小过门。一般上下乐句是不可短缺的,但在特殊情况下,也可省去某一尾句,以锣鼓代替,习称“包皮”。

低牌子也是一种联曲体唱腔。曲调形式为三段体,即开始有个“引子”,系散板,速度最慢;主体为三眼板与一眼板或无眼快板,速度平稳;最后曲调急转直下,除用管弦乐伴奏外,加入锣鼓,造成高潮结束,在梨园界人们称之为“合头”。

低牌子也有不是三段体的,或无引子,或无合头,或仅有主体。曲牌也有300多支,分低牌子、番牌子、过场牌子3类。低牌子一般通用;番牌子专用于番邦人物的唱做;过场牌子大多是无词曲牌,如发兵用《泣颜回》、上朝用《六幺令》、饮宴用《园林好》等。曲调 音乐的基本要素。是歌唱性的、能够表达一定乐思的或主要的旋律的统称。指若干乐音经过艺术构思而形成的有组织、节奏的和谐运动。人类最早期的音乐是语言的曲调。它是从人类语言的抑扬顿挫和重读中提炼而成的一种歌唱性的语言。曲调有两个基本要素,即旋律线和节奏。

有一些戏曲艺人认为,湘剧之中的低牌子就是在清中期渐渐消失的昆腔,是昆曲地方化之后的俗称。词格、曲格均与昆曲相同,曲牌名称也大多一样,只是唱法上大同小异,较昆曲粗犷平直。■乱弹腔剧照

昆腔于明末清初传入。清康熙年间成立的老仁和班,为高昆兼唱,乾隆年间还有一个专唱昆腔的大普庆班。常演剧目有《游园惊梦》、《藏舟刺梁》、《剑阁闻铃》、《宫娥刺虎》等。后因乱弹兴盛,至清同治、光绪年间,昆腔逐渐衰落,时至今日,湘剧己无昆腔剧目。■湘剧剧照

湘剧在早期的高腔连台大本戏重功架与特技,且融百戏、杂技、武术等于其中,如《目连传》大戏很讲究“射叉”、“叠罗汉”、“爬竿”等技艺。《剑阁闻铃》 是清代韩小窗所作。描写唐玄宗避“安史之乱”,唐明皇在马嵬驿赐死杨玉环以后,继续入蜀。西行途中夜宿剑阁,在冷雨凄风伴随叮咚作响的檐铃声中,思念惨死马嵬驿的爱妃杨玉环,一夜未眠到天明的情景。后被改变成戏曲、山东大鼓等形式。

后来青阳腔进入,湘剧的表演艺术就开始从偏重大锣大鼓的戏,逐渐变为也可以演唱小锣小鼓的戏,特点是唱重于做,做功生活气息很浓,程式化的动作不多。如《琵琶记》、《金印记》的表演艺术,至今仍保留着凝重、古朴的风格。

湘剧在清中期昆腔进入以后,其表演艺术表又有所发展,吸收了昆腔载歌载舞的特点,唱做并重,舞台表演活泼多姿。如《白兔记·打猎回书》、《破窑记·赶斋泼粥》,相传这是老仁和班小生杜三和喜保的创造,传演至今,仍有很大的艺术魅力。

湘剧在弹腔进入湘剧后,其表演艺术在表演程式上有所加强,出现了一批如《水擒庞德》、《五台会兄》等以造型、功架著称的剧目,增设了紫脸这个行当。紫脸始于仁和班的郭少仁。《金印记》我国明代传奇作品,苏复之著。叙述战国时苏秦故事。取材于《战国策》和《史记》。苏秦未仕时受家人轻视与讥笑,世人亦对之冷淡;待到腰悬金印、衣锦还乡,世人亦谄笑逢迎,充分暴露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为昆曲保留剧目,高腔常有全本演出。

由于高腔、乱弹同台表演,高腔吸收了弹腔所长的做工和武打,弹腔则受到高腔滚唱的影响,发展成长段流水。■湘剧剧照

湘剧在清朝同治、光绪年间,有剧目千余个,内容丰富:有来自北杂剧的剧目,如《单刀会》、《诛雄虎》、《回回指路》等;有来自早期弋阳腔的剧目,如《目连传》等;有来自弋阳腔和青阳腔的剧目,如《琵琶记》、《白兔记》、《金印记》等;还有大量《三国》、《水浒》、《杨家将》及“三十六按院”的一大批南北路剧目。经演出实践的消长更迭,现有传统剧目六百八十二个,其中弹腔剧目有五百个以上,高腔剧目近一百个,低牌子剧目保存在连台大本戏中的有二百多折,但独立单出的则为数不多,昆腔及杂曲小调剧目亦少。湘剧在清末京剧进入长沙以后,18位京剧艺人参加湘剧班同台演出,湘剧艺人又向京剧艺人学习武功,并在弹腔演唱中吸收了京剧一些花腔,又一次丰富了湘剧的表演艺术。湘剧角色行当有生、旦、净、丑4行,各个行当又各有若干分支,都有其独特的技艺。生角居各行之首。小生中罗帽、文巾,雉尾、盔靠俱全,有穷、文、富、武四做派。唱用假■湘剧角色中的生角扮相嗓,念带本音,不掺土语,尤重做功。

比如穷小生戏《泼粥》中之吕蒙正,《金印记》中之苏秦,《打侄上坟》中之陈大官等,表演松弛自如,很有生活气息。而《打猎回书》中的娃娃生,一段高腔合着一段舞蹈,舒眉亮眼,转带摇翎,抬腿过额,旋步若风,飒飒英姿略带几分稚气,自然而逼真地表现出十五六岁的少年将军天真活泼的性格。花腔 指基本唱腔加花,成为一种特定的华彩腔调。一部难度很大的花腔作品,往往需要将各种花腔技巧综合起来使用。以声调多转折、拖腔格外长为特点花腔女高音,通常指声乐旋律中的装饰,包括种种装饰音、急速的音阶或琶音进行以及华彩段等等。

这种高腔与舞蹈紧密结合的表演艺术,传自名小生杜三,后来五云班李芝云、华兴班吴绍芝,都以此驰名。五云班柳介吾在《祭风台》中拖鞋行走的趿鞋路,仁寿班陈绍益在《金沙滩》中金鸡独立的船路,普庆班盛楚英在《金马门》中脚踵作步的醉路,都是很富特色的艺术创造。

湘剧的传统表演艺术,既有丰富的程式,又能突破程式;既有角色分行,又不受行当的局限,能够从生活出发,塑造出不同人物的艺术形象。《祭风台》清代楚曲作品。见于汉口书坊刊印的《楚曲十种》,标有“文堂真本”。全剧28场,叙说三国时赤壁之战故事,起自鲁肃邀请诸葛亮到东吴共襄防务,至破曹后诸葛亮趁机为刘备智取南郡、荆州、襄阳止。体现了清代地方大戏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例如:湘剧剧目《打雁回窑》,本为正旦唱工戏,却融入了武旦做功,形象地表现出柳迎春这个富家小姐在经历十年寒窑生活后的性格变化;《哭祖庙》本为老生戏,却改用小生扮演,使刘谌这一人物更符合历史真实。《装疯跳锅》中的蒯通,本为老生戏,却改用净角扮演,以写实性的做功,丰富人物的性格;《空城计》中的司马懿,本为净扮,却改用靠把生角,以达到唱念并重的艺术效果;《八牌庄》中的路遥,《背娃进府》中的表大嫂等人物,泼辣、粗犷、直率、奔放的形象十分鲜明。

湘剧的角色现行体制一般有12行,分别为头靠又称大靠、二靠、唱功、小生、大花、二花、紫脸、三花、正旦、花旦、武旦和婆旦。各行分别根据所扮人物的身份、生活、性格不同,在年龄、装扮、做派上表现各异,又有不同戏路之分。

头靠讲究“靠、唱、醉、死”之别,所以一般除扮演长靠老生,以把子、功架见长。如《水淹七军》■湘剧剧照中的关羽,《定军山》中的黄忠,《刀劈五虎》中的赵云,《九龙山》中的岳飞等。■湘剧剧照

唱做俱重的角色外,还要演《琵琶记》中的张广才,《鹦鹉记》中的潘葛,《西川图》中的张松,《醉写瞄蛮》中的李太白,《拜斗斩延》中的孔明,《打痞公堂》中的宋士杰等以唱、念、做见功的角色。表演首重“位份”,讲究功架气派,沉着稳重,且有白须、麻须、青须之分,及解袍、靠子、胯衣、黄布袄、罗帽、纱帽、趿鞋等戏路之别。靠 戏曲术语,传统戏曲服装,剧中古代将士的铠甲。靠身有前后两片,满绣鱼鳞纹,腹部绣一大虎头,称“靠肚”。护腿两块,称“靠牌子”。背后插三角形小旗四面,称“靠旗”。不用靠旗的靠称“软靠”。女将所穿“女靠”,样式大致相同,靠身下缀彩色飘带,靠内并衬战裙。

二靠由于身份、职位、年龄都不及头靠的分量,表演上也不要求如头靠的功架沉稳庄重,表演的大多系身法戏。除讲究扎靠破把外,重跌扑武功,敏捷灵巧,有蟒靠、袍子、袍子、罗帽、纱帽等戏路之分。

如《借箭打盖》中的鲁肃,《表功》中的秦琼,《推弓结拜》中的薛仁贵,《花荣带箭》中的花荣,《一捧雪》中的莫成等角色。

唱功是以唱功为主的生脚戏,讲究嗓音嘹亮,口齿清楚,调高气足,唱做结合,有皇帽、蟒衣、折子、袍子等不同戏路之分。杨延昭 (958年~1014年),本名杨延朗,后改为杨延昭,亦称杨六郎,并州太原人。北宋抗辽名将杨业的长子,辽国人认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颗主镇幽燕北方,是他们的克星,辽国人就把他看作是天上的六郎星宿下凡,故称为杨六郎。

如《金沙滩》中的卢俊义,《收姜维》中的孔明,《上天台》中的刘秀,《辕门斩子》中的杨延昭,《二进宫》中的杨波等。

小生戏中文巾、雉尾、盔靠、罗帽俱全,讲究穷、文、富、武之别。如《黄金印》中的苏秦,《赶斋泼粥》中的吕蒙正,《抢伞》中的蒋世隆,《赏荷》中的蔡伯喈,《桂枝写状》中的赵宠,《白门楼》中的吕布,《三讨战荡》中的周瑜。

小生中有一路胯衣戏,如《狮子楼》中的武松,《兄弟酒楼》中的石秀。含有娃娃生戏如《打猎回书》中的刘承佑,唱做兼重,少年英姿中略带稚气,舒眉亮眼,转带飞翎钢,是湘剧小生行中很有特色的角色。■湘剧剧照

大花人物众多,文武兼有。如“封神戏”中的纣王,“三国戏”中的曹操、董卓、张飞,《大进宫》中的赵炳,《薛刚反唐》中的薛刚,《打龙棚》中的郑子明,《金沙滩》中的阮小七等。■湘剧剧照

大花除袍带、靠子、短打诸戏路外,还有部分中军戏,如《审假旨》中的张守信,《打弹鸣冤》中的牛谨等;以及部分草鞋戏,如《战荡》中的张飞,《摘梅推涧》中的侯上官等。《昭君和番》 秦腔传统剧目。又名《王昭君》、《美人图》。事见《史记·匈奴传》、《后汉书》、《西京杂记》,元马致远《汉宫秋》杂剧,畏昌龄《月夜走昭君》杂剧,明陈与郊《昭君出塞》杂剧及明人《和番记》传奇,清无名氏《昭君传》、《青冢记》传奇及清人小说《双凤奇缘》。

大花在表演上文武唱做俱全重叫跳鸣嚎,用嗓讲究炸音、虎音霸音,身法要求功架凝重舒展,脸部重眼功与动脸子功。由于人物不同,脸谱各别,又有水白脸、黑脸、花脸等戏路之分,表演上各具特色。

二花重跌打翻扑,表演矫健敏捷,须具扎实的武功底子。在戏路上亦常分靠子、袍子、胯衣、粉脸与和尚戏等。

比如《五台会兄》中的杨五郎,《七郎打擂》中的杨七郎,《摸鱼闹江》中的李逵,《战长沙》中的魏延,以及《狮子楼》中的西门庆等。《战长沙》 京剧名,刘备占据荆州,命关羽攻打长沙。守将韩玄命黄忠出战,马失前蹄,关羽释之。次日会战,黄忠箭射关羽盔缨,以报关羽不斩之恩。韩玄怒责黄忠通敌,将斩,魏延押粮归来,杀死韩玄,与黄忠同降刘备。

三花即丑行。三花人物繁杂,表演上大都讲究幽默风趣,身法短小灵活,轻巧敏捷,有的朴实自然;亦有解袍、官衣、折子、袍子、丑衣、烂布子等不同戏路。

如《九锡宫》中的程咬金,《昭君和番》中的王龙,《双下山》中的本悟和尚,《写状》中的何乙保,《拦马》中的焦光普,《打草鞋》中的王子能等。

正旦表演首重唱工,身法端庄稳重。如《琵琶记》中的赵五娘,《打猎回书》中的李三娘,《秦雪梅》中的雪梅,《烂柯山》中的崔氏,《昭君和番》中的王昭君等。■湘剧剧照

花旦表演上首重做工,念白讲究爽朗甜润,身姿讲究灵活轻俏。由于人物类型的不同,又有花衣戏、背搭戏和大脚婆戏等不同戏路。特别是大脚婆戏,动作粗犷洒脱舒展大方,念白清脆,具有浓厚的湖南乡土气息,是湘剧做工花旦中独具特色的一路戏。■湘剧剧照

如《琵琶记》中的牛氏,《偷诗赶潘》中的陈妙常,《写状三拉》中的李桂枝,《赠剑斩巴》中的百花公主,《坐楼杀惜》中的阎惜姣,《扇坟吵嫁》中的贾氏,《翠香下书》中的翠香,《背娃进府》中的表嫂等。十字坡 位于河南范县境内、金堤脚下,距樱桃园和张青营均约1.5千米。传说系《水浒传》中菜园子张青和母夜叉孙二娘夫妇开店结交江湖好汉的地方。原十字坡有座小石桥,桥旁有一亭,亭下有一块石碑,碑上刻有“十字坡”3个大字。

武旦表演上以武功为首,矫健敏捷,特重腰腿和把子功夫。传统演技有特设的身法,如《打围》中的穆桂英须连踢四十八脚。扮演原花旦行中一部分武戏的角色,如《打围》中的穆桂英,《杀四门》中的刘金定,《十字坡》中的孙二娘等。

婆旦是演各种身份的老年妇女,如《摸包认母》中的李后,《辞朝》中的佘太君,《牧羊卷》中的朱母,《春秋配》中的乳母,《乌龙院》中的阎婆,《王婆骂鸡》中的王婆等。重唱做及面部表情,且有贫、富戏路之分。《牧虎关》 京剧《牧虎关》一名《黑风帕》,一名《背鞭认子》,描写宋代名将高怀德的后代高旺,原在杨家将帐下,因遭奸臣陷害而被贬雅志府为民。京剧《牧虎关》为净角“三关”剧目之一,另外两者是以尉迟恭为主角的《白良关》和以姚期为主角的《草桥关》。

湘剧的紫脸是湖南地方大戏中一个独特的行当,以开紫色脸谱人物为主,为净行中的唱工角色。如《二进宫》中的徐延昭,《沙陀搬兵》中的李克用,《牧虎关》中的高旺,《斩信哭头》中的单雄信,《观星借头》的高鹞子等。

紫脸也兼演生行中的唱功开脸戏,如《打龙棚》中的赵匡胤。表演艺术特色主要在唱功上,音调高亢洪亮,用脑腔共鸣,兼以“假嗓”也叫做“夹音”。

紫脸虽然是在唱功花脸和唱功生脚的演唱技法基础上发展的,但又有别于二者,而形成自己的独特唱派。■湘剧剧照■湘剧表演

紫脸行盛于20世纪前期,名角辈出,最著名者数罗裕庭、蒋福雷等。罗裕庭体态魁梧,音高气足,唱腔高亢激越,造诣较高;落福雷因系女性,独具特色,她嗓音圆润浑厚,行腔婉转自如,影响颇大。《百花公主》戏曲剧目。著名京剧旦角程砚秋曾在上海演出过《女儿心》,亦此题材。1960年,上海京剧院苏雪安、张丙昆在李玉茹《百花赠剑》演出本的基础上加以改编,1960年10月在天蟾舞台首演。其内容是安西国百花公主的爱情被现实摧毁的故事。

在行当应工上,湘剧还有不同于别的剧种的地方,例如:《空城计》中,生扮司马懿;《沙陀国》中紫脸扮李克用;《哭祖庙》中,小生扮刘湛;《装疯跳锅》中,净扮蒯彻;《琵琶宴》中,净扮赵炳,颇具特色。

湘剧的伴奏乐队,传统上称为“文武六场”。武场四人,击打鼓板、铙钹、大锣和小锣;文场二人,操弄二胡、月琴,兼吹竹笛、唢呐,统由司鼓指挥。

1949年后,文武场面均有增加。弹腔以京胡取代传统的二胡、京二胡和月琴为主,称为“三六件”。平板由竹笛主奏。高腔试用管弦伴奏后,高胡主奏。低牌子由竹笛主奏。打击乐有一套成型的锣鼓经,分“长锤”、“击头”、“溜子”、“挑皮”等类,每类又有20余种不同名称的锣鼓点子。《空城计》又名《抚琴退兵》,京剧传统经典剧目,取材于《三国演义》第95回。叙述的是诸葛亮因马谡自持才能而失掉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军15万攻打诸葛亮驻地西城。京剧名角余叔岩、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等均演此戏,唱词略有不同。

湘剧现有传统剧目682个,加上散折戏,多达1155个,其中弹腔剧目有500个以上,高、乱声腔的剧目占百分之九十八以上,高腔剧目近百个。

在整理、改编、创作的剧目中,《琵琶上路》、《打猎回书》、《五台会尼》、《拜月记》、《追鱼记》、《金丸记》、《百花公主》、《李三娘》、《金印记》等传统剧目和《山花颂》、《郭亮》、《玛丽娜一世》等现代戏影响较大。■湘剧剧照

湘剧的传统剧目,不少出自宋末南戏、元代杂剧和明清传奇,也有少数系艺人创作和改编的剧目。高腔的“四大连台”和“六大记”,是演出时间最早,保留时间最长的代表性剧目。“四大连台”为《封神传》、《目连传》、《西游记》、《精忠传》,每本可连台演出五至七日。“六大记”为《金印记》、《投笔记》、《白兔记》、《拜月记》、《荆钗记》、《琵琶记》。

乱弹的“八大连台”、“江湖十八本”和“三十六按院”,则是经常演出并为观众所熟悉的剧目。

湘剧传统剧目中的《桂枝香》、《再来人》两出为清代剧评家吴梅所推崇;《桃花源》、《麻滩驿》、《理灵坡》三出取材于湖南地方的历史和民间传说,都有一定的社会影响。此外还有清代王船山创作的《龙舟会》和杨恩寿创作的《坦园六种曲》。

辛亥革命和抗日战争期间,曾经涌现出一大批宣传革命和抵抗侵略的创作剧目,最有代表性的是《刺恩铭》、《广州血》、《东北一角》、《血溅沈阳城》和改编的《新会缘桥》、《旅伴》等。

1949年后,依靠老艺人和新文艺工作者的合作,对湘剧的丰富遗产进行挖掘、整理,上演剧目由200多个增至400多个,并及时抢救了行将失传的剧目230多个。重点加工整理了《拜月记》、《追鱼记》、等60多个剧本,《拜月记》、《生死牌》拍摄成舞台艺术片。阅读链接刘春泉是湘剧界著名的“六岁红”,是湘剧“首屈一指”的艺术大师,祖籍湖南湘潭。她4岁学艺,6岁登台,表演潇洒大方,嗓音刚劲、圆润、行腔挥洒自如,是剧团的台柱子。在近80年的艺术实践中,刘春泉刻苦磨砺,博采众长,融言桂云、陈绍益、黄菊奎三家之长,不拘一格,在似与不似之间,并增加了一些花腔,重视唱做结合,形成了她独特演唱风格。新编历史剧《李白醉酒戏权贵》是刘春泉艺术的最高峰。湘剧三大流派齐头并进

湘剧流行于湖南,源出于明代的弋阳腔,后又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形成一个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的多声腔剧种。它包括长沙湘剧、桂阳湘剧、衡阳湘剧3个流派。

长沙湘剧多用长沙官话演唱,主要流行于长沙、湘潭,后来逐步向善化、益阳、浏阳、醴陵、宁乡、湘乡、攸县、安化、茶陵、湘阴诸县发展。

在这以后,长沙湘剧班社层出不穷,其中,以伍云科班和同春戏班影响最大。这些班社的流派各不相同,如福秀班以唱高腔为主,大普庆班以唱昆腔为主。

长沙湘剧的腔调有的粗犷奔■长沙湘剧剧照放,有的委婉流丽,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腔调最初以高腔和低牌子为主,后加入了弹腔及部分民间小调,形成高腔、低牌子、昆曲三大声腔。■长沙湘剧剧照

长沙湘剧高腔的唱念用中州韵结合长沙方言六声字调,后来受安徽青阳腔以及乱弹腔影响,滚白、滚唱,曲调接近口语,唱词通俗易懂,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锁南枝》 曲牌名。是一出著名的民间小调,属南曲双调,早在明代中期已流行。可用作小令,或用作过曲。《九宫大成谱》中字数定格为9句35字。有两种调子:一种字句短而较零碎,一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