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构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2 05:06:51

点击下载

作者:张如画,黄哲雄,刘有全

出版社:河北美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色彩构成

色彩构成试读:

前言

色彩构成教学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后续课程的重要基础,色彩的情感表述和心理反应是我们关注的焦点。没有色彩,我们的世界将会变得灰暗;没有色彩,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无味。色彩包含和左右了我们的一切。

本书着眼于色彩的基础理论知识,将色彩产生的基本原理、色彩体系、色彩组合、色彩对比、色彩调和作为理论重点,色彩的表情与色彩心理、色彩的联想、色彩的采集与重构、色彩的表现手法作为实践基础、现代多媒体技术下色彩的表现与运用、色彩的应用作为实践环节,通过具体案例的系统分析充分展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本书面向高校设计专业的学生与广大爱好设计专业并希望有所提高的社会人士,通过学习与应用,可以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与实践能力。每个章节各有侧重,既注重理论的阐述,又注重学生的实践教学。本书结合多年来设计色彩基础教学中积累起来的实际经验,通过具体的理论讲述与探讨可以快速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通过具体的大师案例与学生案例分析,充分阐述色彩的实际运用与表现,生动且富有说服力。

本书由长春大学张如画、延边大学黄哲雄、咸阳师范学院刘有全担任主编,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陈瑶、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李学勇、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刘玥池、北京农学院赵晖担任副主编。此外,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刘琛、西昌学院徐加茂、新余学院廖莎、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杨淑香、广东文艺职业技术学院黄小珊为本书的编写提供了部分图片。

感谢各位编者的大力合作与辛苦付出,同时感谢出版社与编辑的大力支持,书中观点和某些提法难免有不当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编者第一章概论

教学目的:

1.了解和认识色彩、色彩的形成

2.掌握色彩构成的概念、色彩的产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掌握色彩构成的概念及其意义

2.熟悉色彩产生及色彩的形成规律

学习任务:

1.色彩的概念与产生

2.色彩的形成与发展

色彩构成是从人对色彩的知觉效应出发,运用科学的原理与艺术形式美相结合的法则,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抽象思维,利用色彩在空间、量与质的可变换性,对色彩进行以基本元素为单位的多层面、多角度的组合、配置,并创造出理想、新颖与审美的设计色彩。1.1何为色彩

人类生存的地球是色彩的世界,到处都充满着美丽的色彩(如图1-1)。美籍知觉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曾经这样描绘:那落日的余晖以及地中海碧蓝的色彩所传达的表现性,恐怕是任何确定的形状也望尘莫及的。色彩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每时每刻都与我们每个人紧密相连,衣、食、住、行、娱乐等处处都离不开色彩(如图1-2~图1-5)。色彩是科学,有着高深的理论,尤其在美学中的地位——色彩可以说是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色彩美是对形体美的补充与再创造,色彩美与形体美有着相同的地位。图1-1 海底世界图1-2 我国北方农家院图1-3 现代服装设计(来源于网络)图1-4 美食(来源于网络)图1-5 佳肴(来源于网络)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们无时无刻不在用美丽的色彩打扮着自己。美术家、设计家对色彩的科学性、色彩的美感原理等必须是精通的,因为他们不仅要发现美、创造美,还要以作品引导、教育、提高大众的色彩审美感。

色彩美极具科学性,因为色彩本身就是严格的科学,在艺术中,色彩的科学规律是最强的,因此科学的色彩理论、色彩构成方法、色彩美的规律必须弄懂、弄通。色彩又是千变万化的,对于每个人又极具感觉性。色彩是人们感觉的结果,感觉对每个人来讲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但却又大同小异。

每种色彩又有其自身的功能,不同的色彩给人以不同的感受,产生不同的情绪,左右着人们的思想、感情。色彩功能的开发、改造环境及其作用人的心理更显得十分重要(如图1-6和图1-7)。图1-6 济南红叶风景区(来源于网络)图1-7 汽车内饰(来源于网络)

一幅好的绘画、设计作品的用色应是极其准确的,需要我们以科学的色彩理论为指导,以敏锐的感觉去发现,以熟练的技巧去完成,这样才能创造出不朽的艺术精品(如图1-8和图1-9)。图1-8 平面设计作品(来源于网络)图1-9 手机外壳(来源于网络)1.2色彩的概念1.2.1 色彩的发现与应用

色彩是什么?日本设计师小村秀雄在《近代绘画》一书中这样评论:色彩是破碎了的光……太阳的光与地球相撞,破碎分散,因而使整个地球形成美丽的色彩……随着科学的发展,现代物理学证实色彩是光刺激眼睛再传到大脑的视觉中枢而产生的一种感觉(如图1-10)。人对色彩感觉的完成,首先要有光,还要有对象(物),以及健康的眼睛和大脑,其中缺一不可。为了更好地研究、应用色彩,必须掌握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物理阶段,即光本身的性质和数量问题;第二阶段是视觉细胞对光和色产生反应,并传递到大脑的阶段,是接受光刺激时所产生的生理反应问题;第三阶段是心理阶段,是心理与意识、动作结合的问题,所以今天对色彩的研究已成为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科学。图1-10 阳光下的景致(来源于网络)1.2.2 色彩的分类与拓展

在生活中我们见到的色彩不计其数,一个视觉正常的人可以感知750万~800万种色彩,那我们应该怎样了解它呢?一般情况下,色彩可按照有彩色、无彩色和金属色划分。对色彩的合理分类,有助于我们合理、充分认识色彩和使用色彩。

有彩色指色彩的色相有明确的体现,比如我们常见的红、橙、黄、绿、青、蓝、紫等色彩(如图1-11和图1-12)。图1-11 色彩设计(学生作品-马文娟)图1-12 色彩斑斓的花朵(来源于网络)

无彩色包括黑、白以及它们之间不同明度的灰色(如图1-13和图1-14)。图1-13 无彩色色环(来源于网络)图1-14 无彩色设计(学生作品-刘吉顺)

金属色是指金、银、铜等有金属光泽的色彩(如图1-15和图1-16)。图1-15 金属色的运用(来源于网络)图1-16 金属色(来源于网络)1.3色彩构成的概念与意义1.3.1 色彩构成的概念

色彩构成是继写生等架上绘画训练之后又一个比较系统和完整的认识色彩理论、掌握色彩形式法则的设计专业独立的基础科目,它是探讨色彩物理、生理和心理特征,通过调整色彩关系以获得良好色彩组合的学说,是具有方法论意义的构成体系之一。

将两个以上的色彩,根据不同的目的性,按照一定的原则,重新组合、搭配,构成新的、美的色彩关系就称为色彩构成。色彩构成实为根据用色目的性的不同而进行的色彩搭配(如图1-17)。图1-17 色彩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来源于网络)1.3.2 色彩构成的意义

色彩构成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必修内容,是构成视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色彩作为物质方式存在于我们身边。每天我们一睁开眼睛,就会看到各种各样的色彩。色彩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色彩,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黯淡无光、乏味无趣。色彩赋予形态更丰富、更深厚的寓意和情感。色彩是传递信息、表达情感不可缺少的角色。色彩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作为一个设计者,必须熟悉色彩、了解色彩、把握色彩的脾气,使色彩规律融入我们的心灵,进而可以随心所欲地为己所用。

色彩构成的学习应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来进行。首先,了解色彩理论的基本知识与规律,培养、锻炼我们对色彩相互关系的视觉感受能力。其次,要从色彩实践活动入手,要用以人为本的主体思维方法把握色彩心理的感情表达,从创造美的角度研究造型的色彩。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色彩感受力和审美力,这是任何一个设计师、画家都要高度重视的问题,也是他们穷尽毕生精力不断研究、探索的领域。

总之,审美能力、理论认识、实践技能的全面提高,都是学习色彩构成的意义所在。1.4色彩的产生1.4.1 光与色彩

雨过天晴,空中挂着彩虹,人们只欣赏它的美丽色彩而不知其发生的原因,直到1666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剑桥大学的实验室,把太阳光从一小缝隙引进暗室,通过三棱镜后,在映幕上显现出一条美丽的彩带,为红、橙、黄、绿、蓝、靛、紫色光,这种现象称作光的分解,形成的彩带即光谱。直到这时才发现了色彩的成因,揭示了光色原理。

光谱现象的出现,说明太阳光是由光谱中的色构成的。光从空气透过三棱镜再到空气,在不同的介子中产生两次折射,由于光波的长短不同,三棱镜各部位的厚薄不同引起的透过时差,经过折射的作用,将太阳光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色光。如果在光线分散的途中加一块凸透镜,使分散的光线集中,集中的一点又成为白色光。经三棱镜分解的红、橙、黄、绿、蓝、靛、紫任意一个色光再经三棱镜不能再行分解(如图1-18和图1-19)。图1-18 光谱实验(来源于网络)图1-19 光谱分析(来源于网络)1.4.2 物体与色彩1.物体色

物体色是光源色经不发光物体的吸收、反射、透射等现象反应到视觉中的光色感觉。如平时看到的颜料、染料的色彩,动植物的色彩,服装、建筑的色彩,有机玻璃的色彩,宇宙万物的色彩等。我们把这些本身不发光的色彩统称为物体色(如图1-20)。图1-20 建筑外观色彩(来源于网络)2.表面色

物体接受光线照射后,吸引了部分光线的颜色,将其余部分光线的颜色反射出来,我们眼睛所感受到的颜色正好是反射出来的光线颜色,如:红苹果表皮只反射红色波长的光线,其他波长的光线被吸收,产生红色的感觉,这种色彩现象称为表面色(如图1-21)。图1-21 秋天的色彩(来源于网络)3.透过色

某些物体本身的结构呈现透明的晶体形式,如:玻璃、水晶、各色宝石、有机玻璃等,如将所有的波长光线全部通过,该透明晶体就是无色透明的。如:只通过红色波长的光线,它即是红色的。透明物质本身可以滤掉光线的色彩而呈现出透射及反射的色光来,经由视觉感觉,它的透过光及本身的反射光的颜色相同,其余的颜色均被滤掉,这种现象称为透过色(如图1-22)。图1-22 玻璃质感标签(来源于网络)4.固有色

由于每一物体对各种波长的光都具有选择吸收、反射与透射等特殊功能,所以,它们在相同的光源、距离、环境等因素下具有相对不变的色彩差别。人们习惯于将阳光下物体呈现的色彩效果的总和称为物体的固有色。色彩的光学原理表明,物体不存在固定不变的固有颜色,物体色与光源是密切相关的,因光源色及其他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从该意义上讲,固有色的提法并不准确科学;但就物质角度而言,不同物体对光确实存在着相应的反射、吸收或透射的特性。在今天看来,所谓固有色实际是指物体在日光、太阳光或全色光下,物体给人以固有的色彩印象,这种固有的色彩印象即固有色。如我们在阳光下、日光灯下、白炽灯下、烛光下等全色光线下,看红花绿叶,虽然红花变成了不同的红,绿叶变成了不同的绿,但我们所看到的花还是红的,叶还是绿的。所以红花绿叶给我们以固有的印象。可是我们如果在绿色的光源下看红花绿叶,我们发现红花变成了黑灰色,绿叶显得更绿,这时就变成了黑灰色的花与绿叶。如果我们一直都是在绿色光源下看,那么给我们的固有感觉是黑灰色的花与绿叶。就是说色彩的固有印象,在全色光线下还能维持,在单色光线下就不能维持(如图1-23)。图1-23 郁金香(来源于网络)1.5视觉与色彩1.5.1 视觉适应

当我们由一个光线弱的环境中突然变到一个光线强的环境,人的眼睛会突然间睁不开,但很快又能看见东西,并逐渐清晰,这叫明适应。当我们由一个光线明亮的环境突然转变到一片漆黑时,先是什么也看不见,但渐渐地又能看见东西,这叫作暗适应。由一个色光环境到另一个色光环境,人的眼睛由感觉到差异的存在到差异消失的适应过程称作视觉适应。一块鲜艳的颜色刚开始看到时感觉非常夺目,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感到不如原来鲜艳了,这属于色适应。这是人的一种生理反应。1.5.2 视觉恒常

当红色光线照到白纸或者蓝纸上时,白纸呈现为红纸,蓝纸呈现为紫纸,然而我们看到仍旧感到纸是原有的白色和蓝色。同样当白色物体放在暗处时,我们仍然会觉得是白色物体,当一个黑色物体放在强光下时并不是最黑,但我们仍感觉到黑,这就是色彩的恒常性,也称作是色彩的稳定性(如图1-24)。图1-24 视觉恒常现象(来源于网络)1.5.3 视觉残像

色彩视觉因主要受心理因素——知觉活动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错误的色彩感应现象,称为“心理性机带或视差”。连续对比与同时对比都属于心理性视错的范畴。这种现象也称作“视觉残像”。1.连续对比

连续对比指人眼在不同时间段内所观察与感受到的色彩对比视错现象。从生理学角度讲,物体对视觉的刺激作用突然停止后,人的视觉感应并非立刻全部消失,该物的映像仍然暂时存留,这种现象称作视觉残像。视觉残像形成的原因是眼睛连续注视的结果,是由神经兴奋所留下的痕迹而引发的。视觉残像又分为正残像和负残像两类。(1)正残像

所谓正残像,又称“正后像”,是连续对比中的一种色觉现象。它是指在停止物体的视觉刺激后,视觉仍然暂时保留原有物色映像的状态,也是神经兴奋有余的产物。如凝视红色,当将其移开后,眼前还会感到有红色浮现。通常,残像暂留时间在0.1s左右。大家喜爱的影视艺术就是依据这一视觉生理特性而创作完成的。将画面按每秒24帧连续放映,眼睛就观察到与日常生活相同的视觉体验,即电影或电视节目(如图1-25)。图1-25(2)负残像

所谓负残像,又称“负后像”,是连续对比的另一种色觉现象,指在停止物体的视觉刺激后,视觉依旧暂时保留与原有物色成补色映像的视觉状态。通常,负残像的反应强度同凝视物色的时间长短有关,即持续观看时间越长,负残像的转换效果越鲜明。例如,当久视红色后,视觉迅速移向白色时,看到的并非白色而是红色的补色——绿色;如久观红色后,再转向绿色时,则会觉得绿色更绿;而凝视红色后,再移视橙色时,则会感到该色较暗。

据国外科学研究成果报告,这些视觉残像都是因为视网膜上锥体细胞的变化造成的。如当我们持续凝视红色后,把眼睛移向白纸,这时由于红色感光蛋白原因长久兴奋引起疲劳转入抑制状态,而此时处于兴奋状态的绿色感光蛋白原就会“乘虚而入”,故此,通过生理的自动调节作用,白色就会呈现绿色的映像。除色相外,科学家证明色彩的明度也有负残像现象。如白色的负残像是黑色,而黑色的负残像则为白色等(如图1-26)。图1-26 手术室墙壁呈现浅绿色(来源于网络)

利用这个特点,在设计户外大型喷绘广告时,可以采用大对比颜色,以期望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如高速公路旁边的立柱广告。2.同时对比

同时对比指人眼在同一空间和时间内所观察与感受到的色彩对比视错现象,即眼睛同时接收到不同色彩的刺激后,使色觉发生相互冲突和干扰而造成的特殊视觉色彩效果。基本规律是在同时对比时,相邻接的色彩会改变或失掉原来的某些物质属性,并向对应的方面转换,从而展示出新的色彩效果和活力(如图1-27和图1-28)。图1-27 同时对比一(来源于网络)图1-28 同时对比二(来源于网络)

一般地说,色彩对比愈强烈,视错觉效果愈显著。例如,当明度各异的色彩参与同时对比时,明亮的颜色显得更加明亮,而黯淡的颜色则会更加黯淡。当色相各异的色彩同时对比时,邻接的各色会偏向于将自己的补色残像推向对方,如红色与黄色搭配,眼睛时而把红色感觉为带紫味的颜色,时而又把黄色视为带绿味的颜色。当互补色同时对比时,由于受色彩对比作用的影响,而使双方均显示出鲜艳饱满的魅力,如红色与绿色组合一块,红色更红,绿色更绿,在对比过程中,红与绿都得到了肯定及强调。当纯度各异的色彩同时对比时,饱和度高的纯色将会更加艳丽,而饱和度低的纯色则相对黯然失色。霓虹灯的色彩饱和度最高,因此霓虹灯的色彩在晚上也最诱人、最醒目。当冷暖各异的色彩同时对比时,冷色让人感到非常冷峻和消极,暖色令人觉得极为热烈与主动。当有彩色系与无彩色系的颜色同时对比时,有彩色系颜色的色觉稳定,而无彩色系的颜色则明显倾向有彩色系的补色残像。如红色与灰色并列,灰色会自动呈现绿灰的效果。1.6色彩体系的形成与发展1.6.1 西方色彩的发展与演变1.旧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以自然物质的原色为主。法国的拉斯科洞窟壁画和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是典型的代表。拉斯科洞窟因石灰岩缝隙水流的浸透,在地质年代的第三纪形成大型的岩洞。它由一条长长的、宽狭不等的通道组成,表面装饰着大约1500个岩刻和600个绘画,有红、黄、棕和黑等多种颜色,其中以外形不规则的圆厅——野牛大厅最为壮观。厅顶画有65头大型动物形象(马匹、红鹿、5米多长的巨大野牛等)及一些意义不明的圆点和几何图形。在洞窟的地面上,还发现了作画用的木炭、颜料和雕刻工具等。对那些含碳材料放射性碳素的断代测试表明,洞窟内绝大多数的岩画作品绘于约公元前15000年(如图1-29~图1-31)。图1-29 拉斯科洞窟壁画局部一(来源于网络)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