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书法类活动指导手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2 05:10:47

点击下载

作者:王春如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校园书法类活动指导手册

校园书法类活动指导手册试读:

前言

为此,根据党和政府有关政策和部门的要求以及国内外最新校园文化艺术的发展方向,特别编撰了《五彩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丛书,不仅包括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组织管理、策划方案等指导性内容,还包括阅读、科普、歌咏、器乐、绘画、书法、美化、舞蹈、文学、口才、曲艺、戏剧、表演、游艺、游戏、智力、收藏、棋艺、牌技、旅游、健身等具体活动项目,还包括节庆、会展、行为、环保、场馆等不同情景的活动开展形式等,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娱乐性、指导性和实用性。

本套丛书适当配图,图文并茂,设计精美,格调高雅,不仅是广大学校用于开展丰富文化艺术活动的最佳指导读物,也是大中小学学校领导、教师,在校大中小学学生、研究生、博士生以及有关人员学习的最佳实用读物,还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最佳版本。

NO1.校园书法活动指导

书法的定义和种类

书法的定义

书法是世界上少数几种文字所有的艺术形式,包括汉字书法、蒙古文书法、阿拉伯文书法等。其中,“中国书法”是我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

从广义上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汉字书法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从狭义上来说,书法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书法是以文房四宝为工具来抒发情感的一门艺术。工具的特殊性是书法艺术特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借助文房四宝为工具,充分体现工具的性能,是书法技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文房四宝,书法艺术便无从谈起。

第二,书法艺术以汉字为载体。汉字的特殊性是书法特殊性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我国书法离不开汉字,汉字点画的形态、偏旁的搭配都是书写者较为关注的内容。与其他拼音文字不同,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形式意味很强。

第三,书法艺术的背景是我国传统文化。书法植根于我国传统文化土壤,传统文化是书法赖以生存、发展的背景。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汉代以来的书法理论,具有自己的系统性、完整性与条理性。

与其他文艺理论一样,书法理论既包括书法本身的技法理论,又包含其美学理论,而在这些理论中又无不闪耀着我国古代文人的智慧光芒。比如,关于书法中如何表现“神、气、骨、肉、血”等范畴的理论,关于笔法、字法、章法等技法的理论以及创作论、品评论,等等,都是有着自身的体系的。

第四,书法艺术本体包括笔法、字法、章法、墨法、笔势等内容。书法和笔法是其技法的核心内容,笔法也称“用笔”,指运笔用锋的方法。字法,也称“结字”、“结构”,指字内点画的搭配、穿插、呼应、避就等关系。章法,也称“布白”,指一幅字的整体布局,包括字间关系、行间关系的处理;墨法,是用墨之法,指墨的浓、淡、干、枯、湿的处理。

书法的种类

1.甲骨文

我国书法的历史可以上溯到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陕西、河南、山东的仰韶文化遗址里,我们可以从那些刻画于彩陶器、甲子表、残玉版、商甲骨表面的各种花纹、符号中看到其最早的表现。但是,据现有资料分析,殷商之前的这些文物上的图案符号尚不具备书法的要素。

只有到了殷商的甲骨文,用笔、结字和章法这三要素全具备之际,才称得上名副其实的书法。甲骨文刻在龟甲、兽骨和人骨上,大都是经过先写后刻的过程。

从书法角度看,甲骨文大体分两类:一类笔画粗壮雄浑;一类笔画细瘦挺拔。因为甲骨文是用刀刻在骨甲上的,刻刀有钝有利,骨质也有坚硬松软之别,所以刻的笔画就有粗细方圆不同。再者,刀刻的笔画多为方折,交叉处往往剥落严重。这就形成了甲骨文鲜明的特点,也给后世的书法和篆刻提供了用笔、用刀的宝贵经验。

甲骨文大小不一,但均衡、对称、稳定、自然。就章法而论,尽管骨甲的大小、形状各不相同,但每片文字都因材而异,布局合理,显露出古朴的情趣。尤其宝贵的是,遗址中发现的殷人用墨、殊写在玉片、陶片、兽骨上的笔迹,起笔粗圆,形似点漆,自然藏锋;转折圆润,住笔尖细,如横针、悬针。这些都给后世书法的变革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2.金铭文

周朝初年所用的金文从笔画到结构还都跟殷甲骨文相似。昭王以后,西周金文日渐成熟。代表作有昭王《宗周钟》、恭王《墙盘》等。此时金文书法的主要特点是:笔画由蝌蚪尾巴形状渐变圆润,起笔、转换、收笔也多为圆笔;结体比周初金文更平正、更紧密、更稳定,也更有规律;章法方面,开始注意到纵横的字距和行距,带界格的铭文章法更为严整,而字距、行距较大的则显得十分疏朗开阔。3.金文金文,是指铸刻在钟鼎等器物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金文的内容多为祭典、征战、契约等事。现出土的刻有金文的钟鼎多为周代所制,周代的铜器铭文也就被认为是典型的金文。金文实际上成了周代文字的代称。目前已累计发现金文3700多个,其中2400多个字可以识读。

我国汉字由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发展到周代的金文,其形体面貌又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周代的金文脱胎于甲骨文,与甲骨文有相同的体系,以象形为基础,以形声为主要构字手段。但字体较甲骨文定型,而且逐渐走向规范,比甲骨文更为成熟,可以灵活自如地表达思想、描绘事物。

金文铸刻在铜器上,笔画形状就发生了变化,线条不似甲骨文的瘦硬,尽是直笔,出现了圆笔,字体匀称,大小整齐划一,标志着一字一音的符号性质取代一形多义的图画性质的汉字新时代的到来。

4.篆书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及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是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在汉文字发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隶、楷之间的过渡。

5.隶书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秦代书术家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因为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所以隶书的书写速度更快。

6.楷书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方,笔划中简省了汉隶的波势,横平竖直。楷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最为流行的一种书体。

如今一般所说的楷书,是从汉隶逐渐演变而来的,按照时期划分,可分为魏碑和唐楷。魏碑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体,它可以说是一种从隶书到唐楷的过渡书体,很不成熟,经常带有隶书的写法在其中。但正因为它的不成熟性,也就造成了百花齐放的场面,意态奇异,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而狭义的楷书则是指到唐朝以后逐渐成熟起来的唐楷。我们常说的楷书四大家“颜柳欧赵”,前三个就在唐朝。到了唐末,楷书已发展到了顶峰,风格已过于规整,于是逐渐走下坡路了。

7.行书

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8.草书

草书是汉字的一种书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广义的草书是指草写的书体。它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在文字不统一的远古时代,自然不会有统一规范的草书,那时出现的潦草的字,就属于广义的草书;二是在文字统一后,在应急的情况下,或者是在起草文书稿件、记录他人谈话时,行笔快捷,笔画连带、省略,信手写的不规范的潦草的字,这种潦草的字很难用于交流,隔久了甚至连写字的人也难以识别,这种潦草的字就属于广义的草书。

9.印章

印章种类繁多,基本上可分为官印和私印两类:官印是官方所用之印章。历代官印,各有制度,不仅名称不同,形状、大小、印文、钮式也有差异。印章由皇家颁发,代表权力,以区别官阶和显示爵职。官印一般比私印大,严谨稳重,多为四方形,有鼻钮;私印是官印以外印章的统称。私印体制复杂,可以从字意、文字安排、制作方法、治印材料以及构成形式上分成各种类别。

书法的工具和材料

文房四宝也叫“文房四士”,为笔、墨、纸、砚的统称。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器上,已有毛笔画的花纹。其后,殷代的甲骨、春秋的绢本上都有笔写的文字。

战国毛笔更有实物出土,而且制笔方法不断出新,由用墨的实心毛笔发展到无心的散毫笔,含墨多了,更好用,可写更多的字。

常用的笔有软、硬两种,古代以“兔毫”、“狼毫”为正宗,自清代嘉庆、道光以来,羊毫软笔大行。笔的质量关键在笔毫,笔毫具备“尖、齐、圆、健”四个条件的才算好笔。

墨的起源不晚于殷商时代,古人磨木炭当墨,其后用石墨,又渐渐加入胶质。到了唐代,墨色都极黝黑,制品也很出色。好墨的标准,一般为“烟细、胶轻、色黑”。

纸的制造,传说始于东汉蔡伦。其实,早在西汉初年,已有幡纸代替竹简、绵帛在使用。只是到了东汉,造纸技术进一步改进,纸的质量更高。发展到后来,更是精益求精,品种繁多,但分类不外乎熟纸、生纸、半熟纸三种。写字作画各有所宜,就一般而论,熟纸、半熟纸总比生纸好用。

砚最初出现的年代很难确定,古代没有石砚,是用蚌壳做砚。汉代有陶砚,也出现了石砚,其后又不断发展,久负盛名的是歙砚和端砚。

歙砚出自安徽,端砚出自广东,都有很多名目。其实,好砚不只出于这两地,还有许多地方出产。所以,选砚不必拘泥于名牌,以方形稍大、质料坚细、凹深藏墨、有盖防尘者为好。

毛笔

文房四宝以笔为首,因为毛笔曾经是千百年来每一个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也是我国书法与绘画艺术赖以创作的最重要的工具。

我国制作毛笔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了毛笔使用的痕迹。在出土的陶器上,可以看到6000年前毛笔描绘的图案。现在已发现的最早的毛笔实物,是战国时代的楚笔。早先的笔,以木为杆,以兽毛为笔头,笔头中心有枣核状的小木心。笔头和笔杆是可以分离的,笔尖磨损,可以拆线卸换。

后来,制笔技术改进了,去掉了中间的木核,才形成今天这样的笔头,笔杆也相应地固定下来。毛笔笔杆通常以竹为之,王侯之家为炫耀财富,往往以名贵木材,或象牙玉石,镶金嵌玉,一枝笔往往价值连城。由于制笔讲究选毫和制作工艺,历史上制笔的名家往往集中在几个地方,甚至几大家。

传说秦代大将蒙恬是制笔的能手,秦始皇封诸管城,累拜中书,故毛笔又有“管城子”、“中书君”等称呼。汉代著名书法家张伯英,亦是制笔高手。相传魏晋时代有的书法家非伯英笔、伯臣纸、韦诞墨不书,足见时人推重。

唐宋时期是制笔业的繁荣时代,当时全国制笔中心在安徽宣城。明清以后,浙江湖州笔继之崛起,“湖笔”被认为是笔中上品,蜚声海内外。

毛笔的种类有很多。根据大小,可分为小楷、中楷、大楷、条幅、斗笔、楂笔、抓笔等;根据笔毫的质地,可分为硬毫、软毫与兼毫。硬毫是指用质地较挺健、弹性较好的兽毛制成的笔,有狼毫、石獾、鼠须、猪鬃等。软毫有羊毫、鸡毫等。软硬混合型的兼毫,有七紫三羊、大白云等,中柱以硬毫为之,副以软毫,这样性兼二能,初学书画者用之,较为得心应手。

因为硬毫笔弹性大,不易控制,书画线条易刻削瘦涩;纯羊毫则弹性小,一按即倒,没有一定功力很难驾驭,只有兼有软硬特性的中性笔,方能挥运得力。

毛笔的结构,以中毫为柱,四周为副。副毫中又以健者为心,柔者为被。中柱主力,副毫主腴。笔毫从各种兽皮中采选,一支好笔,往往从上百乃至上千张毛皮中择选精料,所以古谚有“千万毛中选一毫,紫毫之价贵如金”的说法。

笔工制笔与书家选笔,以“尖、齐、圆、健”为四德。“尖”与“齐”,就是古代笔偈所称“心柱硬,覆毛薄,尖似锥,齐似凿。”笔尖聚则似锥,化开平铺,则齐平似凿,说明中心柱毫齐整。“圆”是指笔尖体圆,以柱为中心,四周副毫厚薄停匀,四方力全,这样挥运才左右得力,不致偏缺。“健”是指毫的质地挺直,富有弹力。

一支好的毛笔,能使书画家如虎添翼,创造出优美的线条和富有艺术意味的墨像。因此,古来书画家及浸染翰墨的文人墨客,都爱好收藏名笔,书画爱好者也喜欢选用佳者,否则钝刀斩牛,就难以领略我国书画艺术的奥妙了。

墨是我国传统文字书写的媒介物,也是我国书画艺术的色彩。在书法与水墨画中,千变万化的线条与云水氤氲的墨韵,都是靠墨这种虽然只有一种颜色,但是却具有无数层次色韵的神奇之物来表达的。

在传统着色的中国画中,色彩也只是起着稍加点染的烘托作用,无论人物山水还是花鸟,墨的线条勾勒与皴染,是画的主体,工笔画如此,泼墨写意更不例外。

我国制墨的历史也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祖先就学会选用天然矿物颜料,作为器皿装饰描绘之用。殷商时代出土的甲骨、玉片上,已有墨片笔痕,从西周时代开始,史籍上有了制墨的记载,传说始制墨者为刑夷。

秦汉时,庞大帝国的运转与各方面需要,推动了制墨工艺的改进和推广,从出土的文物看,当时的墨还没有固定形态,只成散粒型,故而东汉辞赋家赵壹在其惊世之作《非草书》中,讽刺当时儒生专习书法而荒疏圣业,“日数丸墨”。当时墨丸搁在砚石上,还需研石在砚中碾压,直到东汉后,墨才逐渐炼压成墨锭,以便研磨。

三国时代是制墨业的飞跃时代,制墨名家韦诞改进了制墨工艺,提高了墨的质量。史传韦诞墨“一点如漆”,后代制墨名家,便把韦氏奉为制墨鼻祖。唐宋以后,文化鼎兴,制墨业也随之繁荣,名家辈出。如南唐奚超、奚廷硅父子,改进制墨法,得到雅好书翰的才子帝王李煜的赏识,赐国姓李,终以制墨成巨富。后代藏墨家,有“黄金易得,李墨难求”之叹。

随着制墨业的发达,墨的选料、工艺越来越讲究,实用的墨锭后来发展成为鉴赏的工艺。精巧的墨家不但精提细炼,而且把墨块制成各种形状、图案,镂刻微雕,这样收藏古墨,也成为一种文士风雅,风流相传,直到近代。

墨的种类主要有松烟与油烟两大类。它们都是通过墨窑燃烧原料,提取烟熏而积的黑色粉末,经捣杵提纯加皮胶调制而成。松烟墨的原料是带脂油的松枝,胶轻质细,色黑无光,显得清淡古雅,宜于临仿古画;油烟选用桐油、猪油等动植物油燃烧提制,墨色黑而有光泽,宜书宜画。此外还有一种用油漆烧烟提制的漆油,是墨中之珍贵者,墨色乌黑发亮,奕奕有神。

不同种类的墨,色彩有细微变化,书画家根据自己表现的需要可以选择使用。我国古代的制墨家,还别出心裁地发明了既可以作书作画,又可以止疼治病的药墨,如在我国传统制墨业中极负盛名的安徽胡开文墨店,在清代曾生产一种“五胆八宝”墨,这种墨配入了冰片、麝香、蛇胆等珍贵中药,可外敷止疼消炎,研磨时幽香阵阵,层层推来,沁人心脾,清爽提神,助人雅怀。

自古选墨,以磨面紫光为上,黑光次之,青光又次之,泛白光则是下等的劣质墨了。磨出新面若有气眼,说明捣炼不精。研墨要慢,古语讲“握笔如壮士,磨墨如病夫”,轻按慢研,发墨才细腻。

近代以来,墨厂已研制出墨汁成品,供书画家与日常生活使用,好的墨汁,挥洒起来,满室幽香,煞是宜人。如北京的老字号一得阁,已有100多年的墨汁生产历史,驰名中外,颇受海内外习书画者欢迎。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代,我国就出现了书写用的麻纸,不过当时的制纸工序复杂,数量极少。到了东汉和帝时代,蔡伦改革造纸术,用树皮、破布作原料,大量生产,这样纸才被广泛使用于民间,后来还通过丝绸之路和波斯湾,传到欧洲。

造纸术的发明,改变了世界文明的纸进程,也直接影响了我国文化,尤其是我国书法绘画艺术的发展。无论是我国的书法,还是我国的画,它们的美妙艺术意境,都是仰赖具有特定性能的我国宣纸而创造的。

唐代书法家孙过庭在他著名的书学理论著作《书谱》中谈书法创作的“五乖五合”,其中一合,就是“纸墨相发”。好纸加上好墨,书画家挥运起来,才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我国传统刻印典籍与书画,从唐代开始,逐渐使用纸中上品,即宣纸。

宣纸之“宣”,乃因盛产于安徽宣城而得名。宣纸的种类繁多,以纸性分,有生宣和熟宣两大类。生宣纸性柔软,透水力强,笔墨效果好,毛笔在纸上运动,一点一画,都留下清晰的墨痕,适于国画与书法创作;熟宣比生宣多一道工艺,纸张加工完成后又经一道矾水,因此吸水性较弱,一般适于工笔作画。

传统书法用纸,还有染上颜色,洒上散金、云母等制成的冷金笺、云母笺等,这些散发着传统书斋文化幽香、富有装饰意味的书写用纸,今天已经不多见了。

按照不同的工艺和材料,宣纸分单宣、夹宣、净皮、玉版、罗纹等多种,好的宣纸纸性柔软,纹理细腻,古人所谓“薄如蝉翼”、“滑如玉版”,把笔临池,抚霜履素,真乃人生一乐。所以历代文人雅士,都与书画艺术有不解之缘。

宣纸的原料,主要是树皮,有的纸从捶捣纸浆到烘压出纸,据说要经过170多道工序,过程十分精细,难怪它的张力和纸寿都远远超过近代大机器生产的胶版纸。人们现在看到的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的新版书籍,纸张大都已发黄、变脆,不出百年,也许它们将变成粉末。

但用传统工艺纸张印刷的宋版书,至今已有1200多年,纸质依然不变,我国书法史上传世最早的纸本墨迹陆机《平复帖》,距今已有1500多年,至今仍然完好无损地保存在故宫博物院。

砚台和毛笔一样,在大半个世纪以前,是每一个中国家庭离不开的东西。近代以来,随着西洋自来水笔的传入,毛笔逐渐退出日常生活的舞台,所以对当代普通中国人来说,它似乎已是一件古董了,然而在书画家的书斋里,它依然是文房中的重要一员。

尽管现代书画家越来越倾向于使用现成的墨汁,但道行高深的老书画家,还有喜欢研墨作书、作画者,似乎一方古砚与一柄佳墨,挥毫前徐徐研墨,也是一曲艺术创作的前奏。

我国制砚的历史也很悠长,早在秦代,就出现了砚工。汉代以后,各种各样的砚台纷纷出现,有石砚、玉砚、瓦砚、陶砚、铜砚等。东汉以前,墨的开头尚不定型,所以那时的砚台中,都会有一块研石,这种研石直到魏晋以后,墨的形状固定为锭后,才逐渐消失。

与笔、墨一样,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繁荣,砚的生产与使用也越来越考究。一块好的砚石,砚工往往精雕细刻,加上山水、花鸟、虫兽等图案造型,有的文人学士还刻上标榜雅怀的砚铭、诗、作等,使本来以研墨为目的的砚台,成为一种综合工艺艺术品,集诗、书、画、雕刻于一身,散发出浓郁的传统文化幽香。

传统名砚,以广东端溪生产的端砚和安徽生产的歙砚为首,这两大名砚从唐代开始采制,已有1300多年的制作历史,除了石质细腻、发墨快、不伤笔等优点,还有一个令人珍爱的特点,那就是砚石上的自然纹理非常漂亮,有的像满天星斗,有的如秋云似浪,各种各样的自然景观叫人赏叹不已。

随着近代墨汁成品的问世,这些价值连城的名砚,倾向于被当作一种工艺珍品供人收藏与观赏。

学习书法的正确方法

练习方法

1.描摹

首先用拇指与中指紧夹住毛笔,手掌中的空闲位置要有4厘米左右的正方体的位置,然后用无名指和小指自然的放在毛笔后面,身体挺直,手臂要离桌子有合适的一段距离。

用薄纸或绢蒙在原作上面,依照原来的样子去写。描红就是其中的一种方法。

2.临写

习书者对照书法原帖,在另外一张纸上尽可能和原作一模一样的书写出来。临写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许多爱好书法的人迟迟未能迈入书法圣殿的大门,就在于他们没有掌握科学的临写方法。

3.背临

多次临写之后,根据头脑记忆中留下的原作形象,再次书写出来。

4.创作

依据不断修正的背临书写习惯和书写风格,重新选择书写内容及表现风格写出来的新作品。

书写姿势

学习书法,姿势正确与否很重要,尤其是初学书法的青少年,正值身体发育时期,养成不正确的姿势不仅难于改正,影响书法的进步,而且会影响骨骼以及眼睛的健康。所以学习书法时姿势一定要正,即头正、身正、手正。

书法的姿势大概有以下几种:

1.坐书

凡写三寸以内的字,都可以坐书。坐书的桌椅高矮要适中,头要正,可稍前俯,但不宜左右歪斜。臀部要坐正,腰脊要直,胸要挺,不要伏在案子上,胸前离桌边一般要保持在3寸到5寸的距离。

两腿要自然张开,脚要放平,左手按纸,纸也应放正。笔的位置,以距鼻6寸左右为宜。有人主张写字时笔杆对准鼻尖,这样太机械、拘谨,容易分散注意力,不必如此死板,只要做到笔杆位于鼻之左右,所写之字居于两目视线正中即可。

2.立书

写三寸以上的大字,应站起来悬臂书写,才能使得上力,便于照顾全貌。站时要两脚踏实,右脚稍跨出,略成丁字步,右半身稍向前伸,腰稍前倾,左手扶案按纸,或向后展。

前人主张把下半身的力量集中到腰,用腰部之力推动肩,用肩带动上肢,通过上肢和手腕把力送到笔尖,即所谓“力发乎腰,其根在脚”。这可以在实践中慢慢体会。

3.跪书

写二尺以上的大字时,可以跪地或伏地书写,这样易于总领字的结构。方法是左膝跪地,右膝弯曲支持身体,左手伸直扶地。此法身体过于屈曲,不易得力,有条件者最好备一矮案书写。

无论坐书还是立书,书写时眼与纸之间都应该保持适当距离,应随书写字的大小而变,书写小字宜近,大字宜远。通常写中楷、大楷时,宜在一市尺左右,写小字应稍小于这个距离。写一尺以上的大字,应有二尺以上的距离,否则难于照顾笔画与整体结构的关系。

学习书法的重要性

书法的实用性

学书法最基本的活动是写字,而写字首要的目的是为了记事和交流感情,起码的要求是把字写得规范、整洁、清楚,使人看了乐于接受,如果把字写得杂乱无章,甚至随心所欲、胡乱造字,读者如视“天书”,无法辨认,就失去了它的实用价值。

有些人认为写字用毛笔不如用硬笔方便,硬笔完全可以代替毛笔,只有写毛笔字才学书法;有些人认为书法是“天才”的专利,“咱不是学书法的料”;也有人认为书法极其神秘,高深莫测,神不可征,形乃难表,好事难成。

所有这些想法都是不可取的,因为只要写字就有法则可言,特别是有不少场合没有书法“门面”,绝对不行。如商标、广告、标语、对联、字画、条幅等都离不开书法。

不可否认,使用钢笔、圆珠笔及其他工具写字十分方便快捷,但不管用什么工具写字,其法则基本与使用毛笔相同,所以无论用哪种方式写字都应该学习书法。

关于学书法的年龄问题,从幼年或少年开始学,无疑优势是很大的,但上了年岁的人学书法,也有不少长处。有知识、有生活、有阅历、理解快、感受深、善抒发等,年轻人是无法可比的。

至于“天才”,是专指“有这种才能的人”,任何聪明智慧都是靠热情、勤奋和科学的学习换来的。“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狠下一条心,不怕事不成”。

有位书法家答学生问时几句短语很有教益,言简意明,回味无穷。问“什么年龄学书法最适合?”答:“从识字起,任何年龄都适合。”问:“我能成为书法家吗?”答:“你认为你能,你准能!”学习书法和学习其他艺术一样,只要我们不怀疑自己的能力,有信心,有热情,加上方法得当,一定会获得成功。

千万不要被一些垄断者的玄学所吓倒。他们把书法说得神乎其神,传授抽象,舍本求末,昧于闭合圈内循环,贻误后学。其实书法也像“窗户纸”,也是“一捅就破”。它的神韵可征,形象可表,技法可取,章法可达,“升堂入室”,望而可及。

书法具有艺术性

我国文字的点画、结构和形体与外文不同,它变化微妙,形态不一,意趣迥异。通过点画线条的强弱、浓淡、粗细等丰富变化,以书写的内容和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以字形字距和行间的分布,构成优美的章法布局,有的似玉龙琢雕,有的似奇峰突起,有的俊秀俏丽,有的气势豪放,这些都使书写文字带上了强烈的艺术色彩。

书法已是民族艺术中一枝永开不败的鲜花,世人赏以欣慰,可从中领略其精神风度、心灵意境、生活情趣、审美追求和时代气息。

书法有益健康“作书能养气,也能助气”。练书时,须绝虑凝神,全躯启动,力送毫端,注于纸上,抒胸中气,散心中郁。这样,对人的心理和生理方面都有一定的调节和锻炼作用,久而久之,可使人灵性焕发,无疾而寿。即便不幸患病,也可通过练习写字,养心愈疾,畅达延年。

古往今来都说书法能使人健康长寿,并非虚传。如历史上的欧阳询、颜真卿等大书法家的平均寿命为79.2岁,其中颜真卿76岁时遭杀害,不然寿命会更长。另据资料介绍,明清两代著名书画家同高僧比较,在28人中书画家比高僧长寿12.7岁,说明书画活动可能比高僧修行还有利健康,已为世人共识。

现已76岁高龄的“将军书法家”李真先生,通过练习写字,心脏病好转,并不再为失眠而苦恼。他深有体会地说,学习书法,“时间一久,必有所得。这得不仅在书法上,对身体健康尤为有益”。可见临池泼墨,确属健身之功,只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便可变“书法”为美妙的“养生之道”。书法可陶冶情操情操是感情和思维的综合。书法是一门学问,一种艺术,其美感来源于大自然,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社会实践,与其他事物有着密切的互为表里的联系。书法的特点、技巧、理论和表达意境都极其广泛。“胸中有书,下笔不俗”,学习书法,对文学、哲学、美学、天文、地理和历史等知识无所不及。很显然,我们不能把书法简单地理解为就是写字,书法家吴善茂先生说得好:“书法是写字,但写字不都是书法。”

书法的内在规律决定了习书的严肃性。这就要求习书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以高度的学习热情、旺盛的进取精神、科学的思维活动和俨然诚恳的态度来对待,必须勤奋不息、孜孜不倦,防止心血来潮,半途而废。

必须深入生活,扩大视野,防止狂妄虚伪,恃才傲物;必须加强修养,拓宽意境,防止墨守成规,舍本逐末;必须丰富学识,博古通今,防止不求甚解,出乖露丑;必须贪恋欣赏,鉴往创新,防止陈陈相因,依然故我。否则,会虚度年华,将一事无成。

校园书法活动的指导

汉字和汉字文化作为传承中华文明的载体,以其独特的形态和深刻的内涵享誉世界语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教育学生继承汉字文化和汉字书写文化是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写好汉字,这既是学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也是学生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志。那么,学校应该如何进行学生书法活动的管理指导呢?

培训师资和优化队伍

培养造就一批能胜任书法教育任务的教师队伍,提高他们的理论素养、书法水平和书写指导能力,是实施小学书法教学实验的保证。

1.建立辅导机构,培训教学骨干

每年举办一次培训班,采取分散集中相结合的办法,聘请知名书法家主讲,重点学习写字教育理论、进行书法技艺指导、教材分析、教法研究、现场观摩等。培训结束后举行考试,考试成绩作为写字教师等级评定的一部分。培训的对象是所有教师,旨在提高全体教师的书法水平、提高老师的执教能力。

2.开展等级评定,促进自学成才

实行书法指导老师等级评定制度。根据写字指导老师的书法理论水平、书法教学知识、技能、授课艺术及教学效果对书法指导老师进行等级评定,并根据不同等级给予相应的待遇,调动书法教师苦练基本功、自学成才的积极性。

3.鼓励进修深造,提高学历层次

组织函授进修,培养高层次的书法骨干教师。订阅书法教育报刊,及时学习外地经验,提高理论水平。

建立常规 加强科研

为了使学校书法教学实验能科学、高效地运行,并取得实效,要努力完善书法教学常规制度,加强教科研指导,探索规律,提高书法教学实验的科研价值。

要抓课程落实,上足上好每周一节的书法课,同时要抓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书法教育的主阵地,是传授书法知识、训练书写技能、培养良好书写习惯的主渠道。

要因材施教,精讲多练。坚持因材施教原则,要注意“定位中间、兼顾两头”,即以中等书法水平的学生为依据,同时顾及优生与差生,进行“分层学习、分层指导、分层评价”,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老师的指点与鼓励下,得到充分的发展。“精讲多练,讲练结合”是书法课堂教学的重要原则,处理精讲与多练的关系要突出技能训练和欣赏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造书法美的能力培养。

遵循规律,科学教学

在书法教学实践中,为提高书法教学质量,处理好普及与提高,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关系十分重要,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坚持四个教学原则,即:基础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运用这些教学原则,指导教学实验的顺利进行。

1.基础性原则

书法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巩固识字的手段,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起着重要作用,必须从小打好书法的基础。写好字是一个人成长必备的基础。我们的目标就是要立足学生的基础,对学生素质的形成从最本质、最基本的方面提出实实在在的要求,务本求实,不随意拔高。

2.整体性原则

书法教学实验首先要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整体提高,为全体学生营造一个整体优化的书法育人环境,实现书法无差生的目标。其次,要立足于提高每个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实现书法育德、启智、健体、创美等多种功能,创造良好的氛围。

3.循序渐进原则《小学书法教学大纲》对学生分年级设置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习惯养成”的要求,呈螺旋式、递进发展,书法教学实验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努力按阶段实现目标的达成。

4.因材施教原则

由于学生的遗传素质、家庭教育和人文环境的差异,学生的书法水平会出现较大的差距,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因材施教。在打实基础的前提下,对有发展优势的尖子生组织参加兴趣小组活动,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得到较充分的发展。

NO2.篆书的学习指导

篆书的定义和种类

篆书的定义

在我国先秦伏羲氏时期,就产生了文字,考古学家论证是在龟甲、兽骨上刻画的甲骨文。因其是用以占卜、预测吉凶祸福的,故称“卜辞”。但它已具备我国书法艺术的基本要素,即用笔、结构、章法等。到了殷周时期,铸刻在钟鼎仪器上的铭文即金文,又称“钟鼎文”开始广泛流行。

秦始皇大统后,统称为“小篆”,也称“秦篆”,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是一种规范化的官方文书通用字体。据文献记载,秦以前汉字书体并没有专门名称,而小篆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逐渐演变而成的。由于是官书,小篆只适合于隆重的场合,如记功刻石、兵虎符之类。

标准篆书体的体式是排列整齐、行笔圆转、线条匀净而长,呈现出庄严美丽的风格,与甲骨文、金文相比,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特征:字形修长、而且紧画、向下引伸,构成上密下疏的视觉错感,这与自上而下的章法布局也有关系。篆书字体线条匀称,无论点画长短,笔画均呈粗细划一的状态。这种在力度、速度都很平均的运笔,给人以纯净简约的美感。加之字体结构趋于简约固定的倾向,小篆书体的章法布局更能形成纵横成行的序性。秦篆有圆笔方笔之别,圆笔以秦刻石为代表;方笔以秦诏版权量为代表,为秦篆之俗体。篆书的种类甲骨文距今已有3400多年的历史,是传世最早的可识文字,主要用于占卜。甲骨文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篆书可分为大篆和小篆。

大篆是籀文、古文、金文、石鼓的统称,其用笔与甲骨文味道迥异,风格浑厚朴茂,结体绚漫多姿。

小篆是指秦始皇时命丞相李斯等人实行“书同文”,以秦篆为基础,统一六国文字而出现的一种简化的规范文字。小篆笔法圆润平正,结体典雅和平,而且有规可循,是识篆与了解文字本义的唯一门径。

小篆发展到清代,线条变粗,而且突破笔画粗细、迟速、顿挫、轻重、方圆的变化。小篆的另一个分支是汉篆,用笔上掺以方折的隶意,而入印的篆书更为方折,又称缪篆,即摹印篆。

篆书的演变和特点

篆书的演变

1.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代乃至周初,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因其内容绝大多数是王室的占卜文辞,也称“卜辞”。甲骨文出土于河南安阳市郊的殷尚废墟——小屯村,故又称“殷墟文字”、“殷契”等。

据记载,殷墟以洹水南岸的小屯为中心,是殷商王朝的国都。商王朝灭亡后,这些卜辞长埋于地下,无以面世。数千年后,当地农民在犁田时偶而发现,因古骨研末治刀创,随将其作为“龙骨”卖给药铺。

1898年,曾有古董商拿了一些给天津的王襄、孟定生辨认,他们认出是古代珍贵遗物,意言为“古简”。1899年,北京的金石学家王懿荣对甲骨作了鉴定,认定是商代文字。这一发现,震动了考古界。

之后,有刘鹗、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等考古学家在大量收集、整理甲骨的基础上,对甲骨文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撰写了许多著录和专门著作。自此,我国近代学术史上又一新的研究领域——甲骨学开始蓬勃发展起来。它的发现,不仅为研究我国商朝历史和整个人类社会的古代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还引起世界各国学者的高度重视,成为一门独立的国际性学科,同时在中国书法史研究及书法创作方面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甲骨出土的十五万片实物,5000余字的文字看,已经是经过相当时期发展,并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文字,其间汉字构形规律已有大部分符合“六书”之说(如象形、会意、形声),文法也和后代相近;从书法角度看,不同时期的甲骨文,字体风格亦有所异,但文字书写的整体风格自然率意。

因是契刻文字,笔画单一质朴,字形朴茂天真,结构大小参差,章法浑然天成。不仅显现出古代先民在文字书写方面追求自由、情趣、美观的审美意识,而且从中可以体悟篆书的笔法以及由于载体不同而产生的差异,给后世书法创作以启迪和借鉴。

2.金文

金文是继甲骨文之后的书体,因其模铸或契刻于青铜器而得名。古时称铜为金,所以这类铭文一般称“金文”。其内容多为祭典、扬其先祖、明告后世的言论记录。

西周是我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兴盛时期,周人的文化较商代有显著的进步。西周的金文随着周人对礼制的进一步提倡以及青铜冶铸业的异常发达而有极大的发展。

留存于世的金文数量大约在六七百篇以上。自宋以来,金石之学广泛兴起,从辨识到摹写,从研究到创作,不断丰富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笔法体系和审美领域、在书法方面的影响程度要比甲骨文大得多。

金文和甲骨文在造字上是一个系统,在书法上也显现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因其载体是青铜器,从而形成笔势特殊、线条圆润、字形凝炼、结构生动等鲜明的特征。

金文的代表作品有《大盂鼎》、《散盘》、《毛公鼎》、《虢季子白盘》,还有1977年在陕西扶风县出土的《墙盘》郡是初入门者学习的极好范本。

3.籀文

籀文是周、秦间通行于秦国的一种文宁,以周宣王《史捅大篆十五篇》而得名,现在所能见到的是许慎《说文解字》中所注明“籀文”的几百字。从书法角度讲,籀文和金文又合称“大篆”,而又以“石鼓文”为其代表,它的特点比金文更加规范,字体更加成熟,反映了金文向小篆过渡的轨迹(详见后“篆书名作欣赏”部分:石鼓义条目)。(1)石鼓文:秦刻在十块鼓形石上的文字。唐初在岐州雍县南二十里之三畤原被发现。每鼓一首四言诗,十首为一组,记叙当时渔狩的情况,故亦名“猎碣”。现藏故宫博物院,一鼓已泐无字,其余九鼓亦多漫漶残损。传世著名北宋拓本有明安国《十鼓斋》“中权”、“先锋”、“后劲”三本,已流入日本。

古籀:“古文”、“籀文”的合称。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今叙篆文,合以古籀”。

萧籀:汉丞相萧何所作,一作“秃笔书”。元·郑杓《衍极》卷四《古学篇》刘有定注:“萧何作未央宫,前殿成,覃思三月,以题其额,观者如流水。何用秃笔书,时谓之‘萧籀’。

金文:殷、周青铜器上铭文的统称,旧称“钟鼎文”、“吉金文”、“款识文”。属大篆系统,包括了小篆以前的大部分篆书形体,是研究古代书法的重要实物资料。近人容庚撰有《金文篇》,较为完备,收可识知金文一千八百九十四字,另附录约一千二百余字。(2)钟鼎文:即“金文”。上古青铜器般可分为礼器和乐器两大类,礼器以鼎为尊,乐器以钟为多,故以“钟鼎”为青铜器之代称。“钟”,经典多作“锺”。青铜器上的铭文,统称为“钟鼎文”。《文选》卷五十五《刘孝标广绝交论》:“书玉牒而刻钟鼎。”李善注引《墨子》:“琢之盘盂,铭于钟鼎,传于后世”。

中山王鼎铭文篆书款识文:即“金文”。“款识”者,青铜器上所铭之文字也。《汉书》卷二十五上《郊祀志》:“鼎大异于众鼎,文缕,无款识。”注:韦昭曰:“款,刻也。音式志反。”师古曰:“识,记也。音式志反。”《通雅》引《卮言》谓:“款”为阴文,凹入;“识”为阳文,凸出。《博古录》谓:“款,在外;识,在内。”凡石、砖、瓦、金等上所刻文字皆可泛称为款识,而狭义专指青铜器上的铭文。又元·吾邱衍《学古编》八《字源七辩》以之为六国古文:“七曰款识。款识文者,诸侯本国之文也。古者诸侯书不同文,故形体各异,秦有小篆,始一其法”。

草篆:草率急速写就的篆书,故名。有省简结构、纠连笔划的特点。清·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卷四《乙亥鼎铭》:草篆。可识者惟“王九月乙亥”及“乃吉金用作实尊鼎用孝享”等字,其余不可尽识,则以其恣意简损之故耳。

古篆有两义:(1)泛指“古代篆书”如清桂馥《续三十五举》:“宋人间用古篆作印,元人尤多变态。”(2)指上古文字,如明赵宦光《寒山帚谈》卷上《权舆一》论“九体书”:“二曰古篆,三代之书,目见(左目右见)于金石款识。”

古文(古文篆)有三义:(1)广义,从文字学的角度说,泛指甲骨文、钟鼎文、石鼓文、古陶文、古泉文和小篆,是为“古文”系统,与秦、汉后以隶、楷为主的“今文”系统相对称。(2)指殷、周或更前的上古文字。(3)专指晚周、六国所用文字。

4.小篆

小篆为大篆的对称,也称“秦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同后,为巩固其统治地位,采取了一系列的国策,其中有“书同文”,就是要求全国统一文字,废除六国文。

小篆就是在战国时秦同文字的基础上,吸收了六国文字的优点,废除了大量区域性的异体字,从而进一步整齐、简化、规范了的文宇,这是中国古代史上对古文字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的系统整理,也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里程碑。

统一后的小篆,顺应书写的需要趋于抽象化,象形意味大大减少,符号化更加明显,对后代文字的规范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秦代在中国历史上虽然存在了短短的15年,很快被汉王朝所替代,官用标准书的小篆有赖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得以保存下来。还有秦始皇时,以宣耀皇威,传为李斯所作的《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玡台刻石》、《会稽刻石》等也留传于世。秦代小篆其成就和对书法的贡献就在于线条的表现上和书体的结构上。

线条笔笔中锋、圆劲古雅、含蓄蕴藉、沉稳端庄,是善书者欲达之目标,结构均衡对称、疏密有致、整齐规矩、风格严谨,它的整体美无疑是具有适应大众审美需求。切于实用等特征,对后世隶、楷的结字,特别是篆刻的布白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5.秦篆以后的延续和发展

篆书到了汉代虽不占主流地位,但在一些典重的场合仍作为首选的字体,如碑额、瓦当、印玺等。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相继在洛阳偃师出土的两通汉篆碑《袁安》和《袁敞》,山于墓主身份较高,故碑文用篆书,其笔势遒劲,结体宽博,刻工精湛,为汉篆的典型。

传世之作还有《祀三公山碑》、《少室神道石阙铭》、《开母庙石阙铭》,这些刻石淳厚茂密,方峻挺拔,独具风貌。东汉以后,三国时魏正始《三体石经》,集古文、小篆、隶书为一石,被奉为标准经文的字体。三国时吴皇象所书《天发神谶碑》,以方笔作篆,笔力惊绝,以其气势宏伟著称。

到唐代,著名书家李阳冰的传世书迹有《三坟记》、《城隍庙记》、《拪先茔记》等,其篆书历来被宗为楷范。到五代、北宋,有徐铉、徐锴(世称“二徐”),精于小篆。

徐铉所摹《峄山碑》及精心校定的《说文》,由国子监雕版印行,广为流传。徐锴编《说文系传》,对保存和解释《说文》原著也有功绩。元、明两代篆书略呈颓势。

直到清代碑学兴起,大批文人志士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纷纷投身于金石、文字之学,进而涌现出大批的篆书大家。随着金石出土日渐增多,又开阔了他们学习取法的视野,使清代成为篆书发展的复兴和昌盛时期。清代前期王澍、钱坫、洪亮吉、孙星衍等,他们在碑版考证取得卓著成绩的基础上,开创了书学和文字学结合之风。

清代中叶以后,邓石如用长锋羊毫作篆,讲究笔墨变化,沉雄朴厚,自成一格。受他的影响而又各领风骚的篆书大家有吴熙载、杨沂孙、赵之谦、吴大澂等。清末民初,吴昌硕、齐白石、赵铁山、常赞春、王福庵、邓散木等也均以自己独到的篆书新面貌立于书法艺术之林。

在古文字学界,先后有罗振玉,王国维、叶玉森、丁佛言、郭沫若、容庚、董作宾、于省吾、唐兰、商承祚、张颔等名家在研究古文字基础上,对篆书诸体也进行了大胆的探索,表现出了与传统不同、极具创新意识的艺术魅力,拓展了篆书创作的思路,推进了篆书艺术的发展。

这里需要重笔一提的是清末民初世居山西的著名书法家赵铁山,他倾其一生治学,深通经史诗文,考据金石文字,博学守正,融于笔墨。以书法四体皆精名著于世,尤以篆书为最,影响至巨。三晋碑版、商号招牌大多出自亲笔,康有为评其书法:“大江以北,无出其右”。

和他同时期的常赞春,也是远近闻名的书法大家,毕生研究金石书画,诵习经史词章,讲授文学书法,著述颇丰,其篆书、篆刻凝练古拙,造诣超群,风格独树。

赵、常二人无疑为当时华北书坛巨擘,影响甚远,乃至在山西孕育出了一批精研篆学的高手,延伸至今。显然,清末民初不仅在南方涌现出了大批的书家,北方也是名家辈书,蜚声海内外。

近年来,赵、常二人为中外专家和学者所重视,在日本还成立有“赵铁山书道研究会”,几十年来,远渡来晋,寻访考证,出版碑铭者众,成就斐然。笔者就此在本章“篆书概述”中提出,旨在为篆书爱好者对篆书历史发展有一个全面综合的了解。

篆书的特点

1.因形立意

大篆的象形字很多,表现方法很多,大多属于因形立意,如马、羊、象等写法都是很多的,分布结构的法则还没有规律化,写一个人字,可以表现弯腰劳动,也可以表现成跪着的人。

甲骨文字的部首形状及位置也是很散乱的,到了秦代统一文字后的小篆,文字经过整理后才比较趋于统一,但是还保留着很多因形立意的图形文字。

2.体正势圆

小篆形体要平、要正,横画必平、竖画必直,是严谨而又工整的书体形式。小篆从结构到运笔都是以圆为主,字的外轮廓由于字的中心十字线拉长,如中、天,而形成很自然的椭圆形。

小篆的字势,凡是方折处都是弧形线,少量的在刻印用的缪篆和秦诏版上也有部分的房型体势,但细细观察,仍多是方中有圆,与隶字体势的以方为主,大不相同。

3.左不见撇,右不见捺

篆字是我国一种古老的书体,不像楷体字有很多不同的变化,其基本组字的方法是用点、直、弧,笔画粗细一致,起止都要藏锋,向左撇出的地方并不用撇,向右用捺的地方也不出捺,一概是曲笔弧线结字。

篆书的结构分析

掌握篆书的结构是写好篆书的重要环节。小篆在《说文解字》中有9353个字,现在常用的也有3千至4千字,每个字都各自构造,各有形态。要想在一幅作品中协调一致,达到统一,就要对字的结构进行分析。

独体结构

字有独体和合体之分。独体结构的字没有偏旁,独立而自成体势,篆字的独体结构一般分为直势和曲势两种:直势形正而骨含其中,要不偏不倚,严整端稳;曲势和婉而字形美观,要掌握好重心,稳而得势。

向背结构

篆字中有内抱和外抱之分。弓之背向外,弦向内者,指内抱,谓之“相向”;背向内,弦向外,指外抱,谓之“相背”。两者各有体势,不可等同而视。相向者虽向内抱,但两部分皆有独存之势;相背者虽向外分,但两部分皆存联络之形。

相让结构

有的篆字由于自身的特点,两部分的字都朝向一个方向,安排不好,极易歪斜。这就要求对字作出相对的提升左侧或提升右侧的安排,彼此相让,以达到和谐统一。

附丽结构

有的篆字存在有主有次的情况,也就是说字的一部分附于另一部分,两者不可偏离。这类字一般是以曲附正,字的正势要写得端庄凝练,而旁附的另一部分要写得多姿多态,这样才会静中有动,风神飘逸。

天覆结构

这类字属上重下轻者,状如顶戴,欲得其势,应注意上下对准,不可偏倚,更不可头重尾轻。

地载结构

这类字多半是上轻下重者,状如生长之草木。承上部分要耸起,地载之笔要托住。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幅作品中,地载结构的字最下面一画要略高于有垂脚篆字的底线。

排叠结构

字的左右为排,上下为叠。称排的字,书写时要有收有放,宽狭得所,自成体势;称叠的字要消纳停匀,蹙缩得当,连接紧密。

包裹结构

包裹结构都有围包着的体势。上包下、右包左的字宜阔,要围中有缺,有舒展秀劲之气;下包上、左包右和四包围的字宜收,使外围而不死,有静穆之感,使内布置爽然,内外有呼应之势。

我国近代书画家陆维钊的《书法述要》中说:字之间架,如人之骨相,务使长短相称,骨肉调匀,左右整齐,前后舒泰。

根据一本字帖去阐释篆书的技法,所列字例因其字数的有限,不一定很有针对性,难免存在附会之弊。初学者可以择其技法要领,通临原帖,做到精熟后,再从其他作品中去体会运用,汲取精髓。在此基础上,博采众家之长,自然会登其堂奥,水到渠成。

篆书的入门学习

基本笔法

掌握小篆的基本笔法,是学好篆书最关键的基本功。小篆的基本笔法应当用“中锋用笔”来概括。就是说笔的主锋必须在画的中央,不使之外露。其特点是藏头护尾,力含其中,因为中锋用笔写出的笔画凝炼劲挺,圆健美观,一直被视为书法的主要用笔方法。下面将小篆中常用的几种笔画分别予以阐述。

1.横

逆入藏锋至首端,转成圆锋向右行,行至末端转锋,向左回锋。

2.竖

笔尖向上逆入,徐徐上引至顶点,使笔尖垂直,然后转锋向下行笔,行至底点勿顿,轻提锋颖,顺势提收。

3.横弯

逆锋落笔向左,转锋向右行笔,顺锋向下行笔,行笔渐慢,顺势上提收笔。

4.直弯

逆锋落笔向上,转锋向下行笔,顺势向右转笔再向下渐慢行笔,行至末端顺势收笔。

5.上弧

小篆的弧笔笔法和前面的横竖一样都是欲右先左,欲上先下的,关键是要保持圆劲的势态,保持笔毫着纸的深浅一致以及适当的速度,注意对称,两弧在中间地段衔接,衔接处要写的自然、不留痕迹。

6.下弧

下弧要先写左半弧,后写右半弧,写右弧时要注意和左弧的对应,线条要一气呵成,不要迟疑缓慢,否则线条会柔弱而缺乏力感。

7.左右外弧

写左右外弧时,主要是两边弧的起讫处要一致,不要偏倚,要对称自然,紧凑而不松散,充分体现篆书的婉转流畅之美。

8.方弧

写方弧时,无论长方或正方的弧形,都要圆转行笔,化角为弧,四角要对应,接笔处不留痕迹,方圆要和谐。

9.弯曲弧

小篆的曲画变化多,难度大,要视其圆转程度顺势而写。最好是一笔完成,一笔完不成,就用两笔或三笔搭接笔的方法加以完成。转折处注意调整笔锋,或略捻动笔管并与手腕的内转动作相配合,使笔锋顺势转过。

搭接笔的技法

篆书的许多笔画看似一笔完成,实则是靠若干搭接笔而写成的,要使接笔处不留痕迹,主要是前一笔的尽处无须回锋,后一笔顺势插入,两笔重合正好将搭接处掩藏于笔画之中。搭接笔是篆书笔法技巧中很重要的一环,掌握了这一环节,就能使字舒畅婉转,遒劲自然。

笔顺的特点

笔顺是写好篆书的关键之一,合理的笔顺有助于字的结构安排,有助于书写速度的提高。

1.先中间后左右

对称均衡是篆字的特点。对于有中心竖线的篆字,应先写中间竖笔或中间部位的笔画,中间定位后,再写左右对称的其它笔画。对于有中心长弧的篆字,一般为撇、捺笔,应先从中间长弧写起,再写左右对称的笔画。

2.先外包后里头

对于有字框的笔画,一般应写出外框的笔画,随后再写框内的部分。这样可以控制篆字形体的大小,避免整体不一致。

3.先主笔后副笔

对于篆字中有主笔曲画的字,宜先写主笔后写副笔。

4.先副笔后主笔

篆字当中,个别有主笔曲画并起支撑的作用的字,应先写副笔后写主笔,以便更好的掌握重心。

5.灵活运用

对于笔画较为复杂的篆字,笔画要求并不过分强求一致,只要顺手,可以灵活运用,做到分布均匀就可。

篆书的临摹技巧

临摹是学习书法艺术的必经阶段和入门途径,更是书法家终生学习和掌握书法技法的唯一手段。同时,临摹也是书法创作的必经之路。因为临摹的过程是对经典书法帖审美价值的积累,和修正原有书写习惯并使之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过程。很多时候,书法创作灵感往往也是在临帖的过程中被激发的,可以说临摹碑帖,为书法创作提供了不尽的营养。

因而掌握正确的书法临摹的方法,对于有效地提升艺术创作水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不同的书体,在临摹的方法和难度方面是有所不同的,一般说来,篆书临摹难度要大于其它他书体,这主要是由于篆书与我们相距太遥远,必然会给我们今天的理解与判断带来隔阂。

古代对临习篆书技法的相关论述太少,当代又缺少系统而实用的篆书临习技法方面的读物,加上篆书的临摹与创作还需要有较高的学术含量,因而当代的篆书创作一直弱于其他书体。

临摹时的用笔

唐代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在《书谱》中说:“篆尚婉而通”,这五个字可以说是篆书用笔的度世金针、警世名言。“婉”和“通”虽然只有两个字,却准确地揭示出对篆书用笔的基本笔势和篆书笔画质量的要求。

因此,临习篆书应以中锋为主,中锋立骨,中锋才能使笔画圆实劲健,运笔应流畅,此乃正宗古法、风格神采所系。否则,极易写得板滞,要打破其板滞,用笔的虚灵是其关键。

篆书的捉笔须掌虚而指实,运笔讲求中含内敛、流畅通达,笔力藏于笔画之中,使气息浩浩然、绵绵然而首尾贯通。清代书法家朱和羹认为:笔不虚,则欠圆脱,妙在能合,神在能离,离合之间,神妙出焉。此虚实兼到之谓也。

可谓得其三昧。一般说来,实笔是指用笔较为重而迟缓,且墨浓;虚笔,是指用笔较轻而急速,且墨干。用笔要虚实互出、润燥相生,才可以使得篆书的笔画或线条节奏鲜明、韵律生动、行气贯通。

因此,书篆应该虚实相生、润燥结合,应圆转涩进,涩而通畅,才能使线条浑厚、通畅而又古拙、虚灵,从而表现出圆通劲健的力度来,形成毛、涩、松、畅的艺术效果。此外,在临摹过程中还要注意线条的粗细穿插和变化,切不可一味求均、求匀。

当然,同学们在临习篆书的初级阶段,首先要把篆书的字形和笔顺搞清,不要以为它简单而忽视它。到熟练之后,就可以把注意力转向用笔,关注用笔的骨力、虚实、疾涩、润燥等细节,从而使临习走向更高级的阶段,最终完成从形质向神采的过渡。

临摹时的结字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小篆成为官方统一的文字。小篆体势修长,讲究对称,笔画停匀,用笔起收不露痕迹,体态端庄而妍美。自秦以后,历代的书法家大都把秦篆奉为圭臬,取其修长的纵势为体貌。

我国近代书法家萧退庵老人认为小篆“必须能写得方,写得扁,方是好手”,可谓一语道破了篆书的结字特征。将篆书写扁写方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这首先要练就过硬的手上功夫,并且要多从汉碑篆额的篆书上去感悟。

同时,在临习篆书时,必须以“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能容针”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结字达到疏至不可再疏、密至不可再密,以疏为风神,以密为老气,这样就能想方就方,想圆就圆,要长就长,要扁就扁,随心所欲,无所不能了。

另外,还要考虑字形的取势。一般来说,取势是字形生动与否的重要一环。就篆书的字势而言,应该追求端庄雅正,字形的高度比例以及字形与垂脚长度的比例,一定要符合一定的适度。

如此于展纵间兼取横向之势,便能于一字之内、字字之间,得舒展跌宕而又顾盼之情。再结合以中锋用笔为主,偏锋、侧锋并用,收笔多侧锋,悬针、垂露兼容,笔画间注意搭接的装饰意味等方面,兼工带写,篆书“取势”、“具情”的一面就能表现出来。

识篆的途径与方法

“写篆容易识篆难”,习篆者大多数都有这样的休会,初学者更是“见篆生畏”。实际上篆书虽属于古文字,但它和现代汉字一脉相承,是现代汉字的源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是有规律可循的,全靠用心研求,知难而进。当然,这就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途径。

以《说文解字》为根本《说文》是东汉文字学家许慎撰写的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在我国语言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所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小篆,因此,它是我们学习和掌握篆字的首选工具书,也是通解甲骨文、金文绝不可少的阶梯。

查检《说文》,大多数人感到难以释读,这主要是不明其体例所致。《说文》首创汉字部首,按“分别部居”、“据形系联”的原则排列汉字,同此,部首是打开《说文》的钥匙。熟悉《说文》的部首,利用部首记忆篆书的结构,有益于我们查检篆书的归属。从部首入手,再了解其说解。《说文》的说解,是给小篆所作的注释。言其“某也某也”是诠释字义。言其“象某形”、“从某从某”、“从某某声”是分析字形,这两部分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言其“某声”、“读若”、“某某切”是字的标音,这是全书的基本体例。

对初学者还须指出,查篆字切忌仅仅翻看《说文》,单纯地对号入座,只取形体不顾音义,这样很难说出准确程度。清代素有“说文四大家”之称,清代文字训诂学家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清代文字学家王筠的《说文释例》、《说文句读》,清代著名书法家桂馥的《说文义证》,清代文字学家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都是研究《说文》的总结,各有所侧重。最好的注本是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形音义三者并重,是《说文》相佐的工具书,对读通《说文》有极大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以“六书”理论为指导“六书”是古人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和使用情况,加以分析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它的意义主要是依从《说文》所举字例的说法。从《说文》中了解篆字的形、音、义,首先必须了解“六书”的原理,通过“六书”的提示,可以提纲挈领,从根本上达到识篆的目的。

学习篆书要掌握“六书”,重要的不是这个字属于“六书”中的哪一种,而是要了解篆字的结构以及组成部分,弄清这些问题,绝大多数的汉字篆法就自然获得解决。

强记特殊的篆法

篆书中有许多字的篆法独特,和楷字形体相距甚远,是识篆的最大障碍。为辨别楷篆的正误,防止杜撰臆造,前人针对篆楷字形的差异和用字等情况,编过不少口诀,如元代篆书法家应在编撰的《篆法点画辨诀》、明代书画家朱之蕃的《篆书偏旁歌诀》,清代书法家沙青岩的《篆法百韵歌诀》等都是极为适合习篆入门的参考书。读之上口,易于记诵。初入门者不妨在诵读之余加以理解,逐渐掌握篆字形体,排除障碍。

严谨认真的态度

古文字学是一门比较艰深的学问,往往开始容易深入难。关键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比如从《说文》中查出某个字的形体,知道了这个字的音义,还要了解这个字的形体演变过程,以及这个字和同时代其他字的横向关系,重要的是把它放到所写内容中看看是否文义贯通。

这样似乎不易,但是日积月累,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国近代文学家唐兰先生曾为占文字研究设了六条戒律,基本要略是:一是戒硬充内行,二是戒废弃根本,三是戒任意猜测,四是戒苟且浮躁,五是戒偏守固执,六是戒驳杂纠缠。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