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经济强国方略(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2 07:58:07

点击下载

作者:周跃辉

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新时代经济强国方略

新时代经济强国方略试读:

前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一个重大政治判断。新时代需要新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这七大战略和三大攻坚战,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新的历史方位、新的时代坐标和新的发展阶段做出的重大部署。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中国奇迹”。国家统计局的最新初步核算数据表明,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82.7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9%,按当时汇率折算,超过11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2017年,世界经济平均增速估计在3%左右,比2016年的增速有所提高。而中国经济的增速是6.9%,远高于世界平均增速,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

可以讲,当前的中国已成为无可争辩的世界经济大国,但还不是经济强国。党的十五大首次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两个十五年”的战略安排,并强调“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经济角度看,其最终指向就是要在2050年左右实现中国经济强国梦的伟大目标,这是因为,没有经济的“大”而“强”,就不可能有中华民族真正的伟大复兴。

我们的研究认为:经济强国一般是指在世界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在全球经济的利益分配中处于优势地位,而这种主导和优势地位的取得,是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演化中形成的,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与发展路径。从历史的角度看,自15世纪以来,先后有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这9个国家成为世界性的经济大国或经济强国,美国、日本和德国则是当今世界上名副其实的经济强国。而中国在封建王朝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时期,也可称得上是当时的世界经济强国。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2050年中国发展的远期愿景亦作了展望,即“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无可置疑,那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将会真正实现经济强国的梦想。

举凡经济强国,从诞生之日至强势崛起,不是书写历史,就是震动当时。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强盛与崛起,有没有可以遵循的一般规律?有没有隐藏在繁荣背后的基因或者密码?有没有既定的发展模式或者战略路径?国内外学者对这一问题,做了很多深入的探索和研究。美国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保罗·肯尼迪在其久负盛名的《大国的兴衰》一书中开门见山地写道:一流国家在世界事务中的相对地位总是在不断变化,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各国国力的增长速度不同;二是技术突破和组织形式的变革,可使一国比另一国得到更大的优势。北京大学林毅夫教授在其《繁荣的求索:发展中经济如何崛起》一书中则强调,通过良好的理念、正确的发展战略以及一些金融手段,都有机会让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经济增长,走向发展的繁荣。

2006年,央视推出的《大国崛起》纪录片,获得了社会上广泛的关注。这是央视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国的强国历史为题材并跨国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对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等诸强国的兴衰变迁史作了一个扼要的、生动的介绍,推动了人们对国家强盛规律的认识和研究。此外,《大国重器》等电视纪录片的推出,亦提升了中国人民对自身经济实力的自信与自豪。当前,我国站在世界经济大国的新起点上,面对更趋复杂的国内外发展环境,面对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如何在迈向经济强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中走得更稳更好,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应该制定什么样的战略和方略,是我国在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古人曰:“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谋万世”和“谋全局”即为“战略”“方略”之灵魂。经济强国需要具备哪些核心要素?强大的创新能力、发达的金融体系、规模巨大的制造产业、牢靠的海洋权益抑或雄厚的军事实力,等等。“方略”乃方法和策略也。与“战略”相比较而言,“方略”更强调具体的实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十四条基本方略”,此处的“方略”即为具体实践或行动纲领之意。故本书取名《新时代经济强国方略》,而没有用“战略”一词。作者愿与读者朋友们一起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指引下,一道探寻一个国家或地区繁荣强盛的基因与秘密,追索中国在迈向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实现经济强国梦征程中的方法、路径与策略,以求教于各位专家。

导论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指导经济实践

2017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并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5年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是党和国家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必须长期坚持、不断丰富发展”。当前,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新时代,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时代产生新思想,新思想指导新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我们有力有序做好经济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一、中国经济在取得历史性成就中进入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其他领域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物质条件。事实上,从经济总量、经济结构、经济效益、经济影响等角度来分析和判断,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已步入提质增效、行稳致远的经济发展新时代,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形成的实践依据。

1.从经济总量看,中国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战略定力,高瞻远瞩、系统谋划、科学决策,顶住了“三期叠加”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推动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使中国经济成为带动世界增长的重要引擎。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82.7万亿元,按即期汇率折算已超过11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2013年至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分别为7.7%、7.3%、6.9%、6.7%、6.9%,年均增长达到7%,远超同期世界经济的年均增速。2017年,中国经济对世界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是世界经济当之无愧的“稳定之锚”。可以说,经过5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得到显著增强,发展的经济基础得到显著夯实。

2.从经济结构看,中国经济出现重大历史性变革

近5年来,我国经济工作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国民经济呈现结构改善、动力增强和质量提升的崭新面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需求结构持续改善,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区域发展格局优化重塑,收入分配结构加快调整,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2016年,我国钢铁、煤炭产能分别退出6500万吨以上和2.9亿吨以上。近5年来,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3%,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4%,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5%,推动中国经济结构向中高端水平持续迈进。

3.从经济效益看,中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科技领域取得一批国际领先的重大成果,新兴产业蓬勃兴起,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广泛开展,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科技引领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初步建立。支撑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成效明显。统计数据表明,2016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同比能耗下降5.0%。工业企业综合能耗同比下降幅度不断扩大,表明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在不断提升。此外,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百姓,人民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不断提高。2016年,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超过2.38万元,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

4.从经济影响看,中国经济大国地位进一步确立

2017年,中国经济总量的世界占比已超过15%,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当前,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把目光投向中国,开始出现“从西潮到东风”的良好态势。无可置疑,我国在世贸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性经济组织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国际贸易规则、国际金融规则制定等领域有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此外,中国在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区域性组织中正日益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区域影响力进一步增强。我国在参与多边合作和全球治理的进程中,经济大国应有的国际地位正进一步提高。二、在实践中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5年来,我们坚持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成功驾驭了我国经济发展大局,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这次会议明确提出了用“七个坚持”来概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基本内容,并强调“必须长期坚持、不断丰富发展”。从整体上看,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理解该思想的基本框架与脉络。

1.形成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的体制机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导下,不断加强和完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工作的体制机制,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领导下开展工作,党领导经济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党中央每个季度都要分析研究经济形势,并定期研究部署重大战略问题,这一机制对推动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比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宏观调控、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重大政策措施的推出,显著地改善和提高了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作用。此外,各地区党委亦不断加强对地方重大经济问题的研究和决策,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

2.形成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的经济政策体系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坚持创新发展,就是要更加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坚持协调发展,就是要更加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坚持绿色发展,就是要更加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坚持开放发展,就是要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进一步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坚持共享发展,就是要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不断增进人民福祉。

3.形成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经济发展思路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经济发展思路的重大调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导致经济循环不畅,必须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想办法,努力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就是要深入研究市场变化,理解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中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的质量,就是要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着力提升整个供给体系质量,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就是要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体制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打破垄断,健全要素市场,使价格机制真正引导资源配置。

4.形成稳中求进经济工作方法论,强调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稳”和“进”是辩证统一的,要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把握好工作节奏和力度。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要求统筹各项政策,加强政策协同,要求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不变,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中性,结构性政策要发挥更大作用,社会政策要注重解决突出民生问题,改革开放要加大力度,要求在经济体制改革上步子再快一些。要求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大幅放宽市场准入,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抓好经济工作要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底线思维,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三、推动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推动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十九大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必然选择。

1.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继续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经济发展中的主线作用,要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重点在“破”“立”“降”上下功夫。大力破除无效供给,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重要抓手,推动化解过剩产能;大力培育新动能,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排头兵企业,积极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大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继续清理涉企收费,加大对乱收费现象的查处和整治力度,深化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等行业改革,降低用能、物流成本。

2.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最终要靠各类市场主体。要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完善国企国资改革方案,围绕管资本为主加快转变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强国有企业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要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落实保护产权政策,依法甄别纠正社会反映强烈的产权纠纷案件。全面实施并不断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破除歧视性限制和各种隐性障碍,加快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农业发展、农民富裕是实现高质量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科学制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清除阻碍要素下乡的各种障碍。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农业政策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深化粮食收储制度改革,让收储价格更好反映市场供求,扩大轮作休耕制度试点。

4.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高质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生活水平大体相当。京津冀协同发展要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重点,保持合理的职业结构,高起点、高质量编制好雄安新区规划。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要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以投资带动贸易发展、产业发展。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地区率先推动高质量发展。科学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高城市群质量,推进大中小城市网络化建设,增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吸引力和承载力,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落地步伐。引导特色小镇健康发展。

5.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没有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体系,高质量的经济发展也就无从谈起。要在开放的范围和层次上进一步拓展,更要在开放的思想观念、结构布局和体制机制上进一步拓展。要有序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继续精简负面清单,抓紧完善外资相关法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要促进贸易平衡,更加注重提升出口质量和附加值,积极扩大进口,下调部分产品进口关税。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继续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试点,有效引导支持对外投资。

6.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以人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立场。要针对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精准施策,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择校热”“大班额”等突出问题;解决好婴幼儿照护和儿童早期教育服务问题;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解决好性别歧视、身份歧视问题;改革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继续解决好“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鼓励社会资金进入养老、医疗等领域;着力解决网上虚假信息诈骗、倒卖个人信息等突出问题;做好民生工作,要突出问题导向,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找准突出问题及其症结所在,周密谋划、用心操作。

7.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房地产市场一头连着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一头连着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必须有稳定而健康的房地产市场。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综合运用金融、土地、财税、投资、立法等手段,积极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特别是长期租赁市场,保护租赁利益相关方的合法权益,支持专业化、机构化住房租赁企业发展;不断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保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分清中央和地方事权,实行差别化调控,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8.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最终要使人民享受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美好环境。只有恢复绿水青山,才能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要实施好“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启动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引导国企、民企、外企、集体、个人、社会组织等各方面资金投入,培育一批专门从事生态保护修复的专业化企业;深入实施“水十条”,全面实施“土十条”;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研究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第一章奋斗目标: 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经济强国

1987年美国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保罗·肯尼迪出版了《大国的兴衰》一书,该书一面世,立刻引起了轰动,畅销不衰。该书从浩繁的史料中系统回顾了世界大国的兴衰历程,认真分析了从古至今的大国兴衰和各国生产力发展速度时快时慢的原因,并试图总结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启示。该书所关注的“世界大国”,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世界强国”。该书明确提出,要成为一个大国,必须有可使国家欣欣向荣的经济基础。换句话说,成为经济强国是一个国家成为世界强国的基础。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国家才称得上是经济强国呢?一、殖民主义时代的经济强国

殖民主义时代的世界经济强国发轫于西欧的中世纪。在中世纪的中后期,西欧的一些封建国家相继结束了四分五裂、彼此征战的状态,逐步完成了国家政治统一和经济缓慢复苏的过程。随着历史车轮的推进,在公元14、15世纪的地中海沿岸某些城市,已经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这些萌芽蕴含了成长为经济强国的基因。随着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通过获得黄金、香料等商品获取巨大利润,逐渐成为驱使欧洲各国的冒险家们进行海外探险的基本动力,成为一个国家财富的象征和争相追逐的对象。

在当时的西欧,无论是王公贵族、富商大贾,还是庶民百姓、破产骑士,都渴望拥有到神奇的东方寻找黄金、香料等的机会。但土耳其势力仍然从西地中海一直延续到印度洋,而早在东南亚地区进行殖民活动的印度人仍然控制这一地区绝大部分的贸易活动。无疑,这一状况严重阻塞了欧洲通往东方的传统商路,自然而然,商人们为了能够把更多的货物销往东方,并从东方带回黄金和香料,他们想到了去寻找一条通往东方的新商路。尤为重要的是,当时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较发达的航海技术使远洋航行成为可能。于是,处于有利地理位置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便最早开始了探寻新航路的冒险活动和殖民扩张,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地理大发现”的来源。

1415年,葡萄牙人占领了摩洛哥的休达地区,在非洲建立起最早的一个殖民据点。此后,葡萄牙人一直致力于开辟绕道非洲南端通往东方的新航路,终于在1498年到达印度的卡里库特。大约在相同的时代里,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受命于西班牙国王横渡大西洋,于1492年成功登陆西印度群岛,掀开了殖民主义扩张的序幕。正是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西欧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葡萄牙和西班牙探险与殖民的结果,极大地刺激了欧洲各国君主、商人和冒险家的欲望。1495年,英国人便开始了早期的殖民活动。1524年,法国人也加入了殖民探险的行列。1588年,英国击垮了西班牙人的“无敌舰队”,使西班牙的海上力量遭到沉重的打击。16世纪末,荷兰摆脱了西班牙的控制获得了独立,成为“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殖民扩张中,荷兰的商人组织了一系列的特许公司,取得了勘察、组建军队、宣战媾和、开发资源、任命殖民地官员等特权。他们沿着葡萄牙殖民者的足迹前进,并逐渐取代了葡萄牙人在印度洋和西太平洋上的霸权地位,建立了海上殖民帝国。

荷兰人的商业殖民方式也为英、法所仿效。英国在1553年至1680年建立了49个殖民特许公司,法国在1599年至1789年也建立了至少75个殖民特许公司,英、法相继建立了海外殖民帝国。俄国在这一时期也急剧膨胀起来,成了一个地跨欧亚两洲的封建殖民帝国,还占据了北美的阿拉斯加。在1750年至1830年,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它充分利用经济上的优势,不仅打败了法国、荷兰等竞争对手,还以廉价的商品为重炮,轰开了一些古老帝国的大门,建立起庞大的殖民帝国。在此时期,获得独立地位的美国也开始利用自身优越的地理环境,在美洲采取咄咄逼人的扩张态势,并在半个多世纪内,使其领土从大西洋扩展到了太平洋,并以“门罗主义”为幌子力图将拉美置于自身的控制之下。

从以上可以看出,在殖民经济时代,世界经济强国意味着坚船利炮,意味着奴役和统治世界,意味着有能力掠夺更多的资源和财富。二、工业革命时代的经济强国

17世纪的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以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联盟为基础的君主立宪制度,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确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国家。英国资产阶级建立了一个体制开放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占统治地位的政府。新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法令政策,直接干预经济,促使一种适应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的现代化环境形成。同时,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加速了“圈地运动”的进程,产生了大批无产者。

随着英国海外贸易和殖民地的开发,大量财富集中到英国资产阶级手中。另外,经典力学、热力学等学科的理论创新也为工业革命带来了契机。这些为工业革命的产生提供了深刻的政治前提、社会经济前提和科学技术前提。工业革命就这样应运而生了。1733年,机械工人凯伊发明了飞梭;1765年,纺织工人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机;1769年,水力纺纱机被发明;1782年,瓦特造出双向蒸汽机,瓦特的蒸汽机解决了大工业发展所必需的动力问题,推动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炼铁厂用它来开动鼓风机,为高炉提供风力,煤矿用它来排除矿井积水,纺织行业用它来作为动力。它1785年被用于棉纺厂,1789年被用于织布厂,1793年被用于毛纺厂。

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要求革新交通工具,以便迅速运输它所生产的大量产品,供应大量的原料和燃料。英国1765年开始使用铁轨,1788年开始架设铁桥。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汽船,1811年英国仿造成功,开始在内河和沿海使用。1814年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并于1825年在英国的第一条铁路上试车成功。到1844年,英国铁路已经长达2235英里。

工业革命是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它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完成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前后历时七八十年。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了工厂手工业生产,工业革命基本完成。19世纪,工业革命逐渐地从英国扩散到欧洲大陆和世界其他地区。英国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第一次在英国取得统治地位,空前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在1770年至1840年的70年中,英国工人的每一个工作日的生产率平均提高了20倍。通过工业革命,英国建立了纺织、冶金、煤炭、机械等工业体系,发展了水陆交通事业,英国成为世界上科学技术最先进的世界经济强国。

因此,工业革命时代的经济强国,意味着“日不落帝国”,意味着世界各国都依赖于它,意味着巨大的强大的生产力和较高的劳动生产率。三、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经济强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方主要国家爆发的以微电子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为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奠定了物质基础。随着新技术革命的不断发展,催生了包括信息产业、通信产业、新能源产业、生物产业、航天产业等在内的一批新兴产业。产业结构的变革进而又引发了西方阶级结构以及社会结构的变革。第一、第二产业无论是在产值、从业人口还是发展速度上,都远远落后于第三产业。远程通信和运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更是极大地缩小了全球的空间距离,强化了世界各国间的经济、政治、文化联系与合作。特别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速发展,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物质条件也愈发成熟。

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大致经历了两个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在这个阶段,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汲取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教训,提议建立起包括联合国、欧共体、关贸总协定(后来的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在内的一大批国际政治、经济组织。同时,美国还与相关国家签署了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布雷顿森林协定》等多项双边和多边条约和协定。这些国际组织的建立和国际协定的签署,为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和制度基础。但在此阶段,在西方国家,国家干预主义仍然占主导地位;在世界范围内,冷战尚未结束,东西半球依然处于对立状态。

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撒切尔夫人和里根分别在英国和美国执政,作为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理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开始登场,进入快速扩张阶段。美国又于1990年将新自由主义政策化、具体化为“华盛顿共识”,并作为“改革范本”向全球推广。新自由主义的咄咄攻势最终导致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苏东剧变和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以西方国家为代表的垄断资本,凭借资本、技术、品牌等方面的优势,依然可以在市场上获得事实上的垄断地位,赚取超额国际垄断利润。同时,市场开放政策,减少了垄断资本跨国投资和贸易的障碍,降低了投资风险,增加了垄断资本的投资机会。其结果是,随着国际市场的不断扩大和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国际垄断资本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垄断地位也越来越巩固,甚至产生了一批以微软、谷歌为代表的超级跨国公司。

在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金融垄断资本规模迅速扩张,并赢得了主导地位。在以往资本主义阶段,金融资本一般需要将资本借贷给产业资本进行生产和经营,然后通过利息形式来分享剩余价值。但在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随着经济的金融化和金融市场的国际化,金融垄断资本已经可以在不完全依赖产业资本的情况下,从金融市场直接获取垄断利润。但产业资本在生产经营、兼并重组、上市融资等各个方面,依然不能离开金融资本的支持。因而,在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金融资本在整个国家乃至世界经济生活的主导地位日益明显。

因此,在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经济强国意味着金融垄断资本的全球化,意味着超级跨国公司主导全球经济。四、我们这个时代的世界经济强国

当然,殖民主义时代、工业革命时代和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经济强国,几乎都上演了从崛起到强盛再从强盛到衰落的历史。当今世界,美国是无可争辩的经济强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紧随其后。那么,在我们这个时代,什么是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强国呢?1.具有世界排名靠前的经济规模和较高的人均收入

一国成为经济强国的前提首先必须是经济大国,具有很大规模的经济总量。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规模,即使一国的国际竞争力再强也不能称之为经济强国。以瑞士、新加坡为例,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6—2017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这两个国家的全球竞争力分别居于第1位和第2位。显然,从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力等角度来看,瑞士、新加坡还称不上经济强国。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统计数据,2016年瑞士、新加坡的GDP总量分别为6598亿美元、2969亿美元,其经济总量相对美国、中国等经济大国而言,非常小。按照国际惯例,一个国家步入经济强国的条件之一,是一国的经济总量至少应占到世界经济总量的6%。2.具有很强的科技创新能力,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具有全局的核心作用。一个经济强国必然是一个科技创新强国,往往在科技创新、产品创新、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品牌创新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而科技创新处于核心的地位。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之所以被称为经济强国,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这些国家具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并具备把这些科研成果与关键技术转化为产品的体制和机制。以美国硅谷为例,1939年,斯坦福大学两名学生在一间车库里以538美元做资本建立了惠普公司,开始生产电子仪器,成为硅谷高新技术集群的起点。目前,硅谷拥有大大小小电子工业公司10 000家以上,生产的半导体集成电路和电子计算机约占全美1/3和1/6,是全球创新的重要发源地。3.具备高端化和生态化的产业结构,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占据有利地位

从根本上说,现代国际经济竞争是国与国之间产业优势的竞争。具备高端化与生态化的产业结构,并能够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占据有利地位,是经济强国的基本内涵之一。高端化的产业结构能使一个国家牢牢掌控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环节,而生态化的产业结构则可以破解能源资源约束和缓解生态环境压力。以德国为例,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德国重点发展了以微电子技术、机械—电子技术、光—电子(复合)技术、生物技术、宇航、海洋开发及以新能源、新材料等为标志的新兴产业。尤其是微电子技术,其主要应用领域是汽车、机械制造、信息、通信等,而这些领域的出口占德国出口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从而使得微电子技术产业成为德国新兴的支柱产业。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德国加大了对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投入力度,使德国的因特网及电子商务发展在欧洲遥遥领先。4.具有较高的城市化率,并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群

具有较高的城市化率,并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群,是经济强国的基本内涵。城市是一个国家社会生产力的重要载体,世界发达国家成为经济强国的过程就是其城市化率不断提高的过程。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一方面,能带动大量农民转化为市民,带动消费水平的提高并引发巨大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城市化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资,从而引发巨大的投资需求,并能引导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因此,城市化是一个国家实现经济强国目标的“发动机”。经济强国普遍形成了一个或几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群,这些城市群成为拉动区域或者国家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如以纽约为中心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城市群、以东京为中心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德国的莱茵—鲁尔城市群等世界性大城市群,成为这些经济发达国家生产力的重要载体。5.具有可自由兑换的国际货币、发达稳健的金融体系

本国货币是可自由兑换的货币,能够被国际交易所接受,并成为其他国家的外汇储备货币,同时拥有较大规模的金融资产和发达稳健的金融体系,是一个国家可称为经济强国的重要内涵。从世界经济强国崛起的历程中可看出,完成工业革命后的英国确立了以英镑与黄金进行自由兑换的国际金本位制度,伦敦成为当时世界的贸易和金融中心,英镑成为当时名副其实的国际货币,为英国成为经济强国提供了金融支撑与便利条件。20世纪30年代末金本位制度崩溃以后,《布雷顿森林协定》实际上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为美国成为经济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前国际金融在牙买加体系下,虽然国际货币呈现多元化的倾向,但是美元、日元、欧元等作为主要的国际货币,对大宗商品定价权的掌控,等等,极大地巩固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强国地位。因此,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推进金融创新、维护金融稳定的战略部署,反映了我国坚定不移推进金融改革开放发展,迈向金融支撑的经济强国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6.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拥有较强的国际影响力

一个经济强国能够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国际组织和国际事务中发挥影响力,能够在世界经济发展方向上对各国有影响并体现其重要性,能够支撑这个国家在国际格局中应有的战略地位。首先,要能够拥有一批跨国公司与国际知名品牌。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角,自主品牌则是占领国际竞争制高点的重要象征。其次,要能够在一些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中占据有利地位。如世贸组织、经合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性经济组织在全球的经济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美国等国家正是利用这些经济组织不断巩固其经济强国的地位。再次,要能够主导区域性的经济组织。区域经济组织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载体,如美国、日本和德国等经济强国分别在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和欧盟等区域经济组织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些组织为维护这些国家的区域经济利益提供了平台。最后,还要能够在国际经济规则制定方面起重要作用。一个国家能否在国际贸易规则、国际金融规则等制定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判断其是否具有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标志。第二章强国借鉴: 经济强国的重要启示有哪些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15世纪的葡萄牙拉开了人类大航海时代的序幕,并将海上探险和殖民贸易结合起来,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经济大国。16世纪的西班牙在地理大发现之后,凭借其在殖民美洲与亚洲所获得的财富,很快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或者是经济强国。17世纪的荷兰依靠金融创新、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迅速确立了其海上霸主地位,并取代了葡萄牙和西班牙的经济大国地位。18世纪的中后期,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随后,德国、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紧紧跟上工业革命的浪潮,实现了国家的现代化与经济强国的目标。一、英国经济的崛起历程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强国。1688年英国发生的“光荣革命”建立了现代的民主政治制度,形成了有利于自由市场经济发展的制度框架,为英国持续的经济社会变革奠定了体制基础。经济自由主义理论的传播,为英国走上自由市场经济道路起了引导作用,推行自由贸易政策为英国成为贸易强国奠定了基础。英国政府鼓励技术创新,并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正式而完整的专利法,使得技术发明与改进成为推动工业革命的重要引擎。18世纪发生在英国的工业革命,促使英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据统计,1860年,英国经济总量的世界占比为19.9%,生产了世界工业产品的40%~50%,对外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量的40%,英镑成为金本位制度下的国际货币。从经济综合指标来看,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强国。

归根结底,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英国这个地处西欧边陲的岛国何以成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并迅速成长为世界经济强国?一位著名美国学者指出,“这一问题远不仅仅具有学术上的探讨价值”。英国率先发生工业革命,是经济、政治、社会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物质基础方面:一是农业资本主义化的圈地运动促成了大型农场经济的建立,自耕农的纷纷破产和大量自由劳动力涌入城市;二是海外殖民霸权的确立,对殖民地的残酷掠夺,加速了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三是工场手工业的高度发展和技术力量的发展。在社会与政治条件方面:一是位于大西洋航海贸易要道的英国在欧洲“商业革命”中受惠颇多,海外贸易迅速发展,较早建立近代金融制度;二是英国走在近代思想启蒙和科学革命的前沿,其自然科学取得令人瞩目的突破;三是英国率先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独立、统一、克服政治独裁的近代民主国家。正是这些条件比较全面地集合于英国一身,产生综合性的合力结果,从而促使工业革命在18世纪60年代开始于英国。

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业劳动的英国工业革命,首先是从资本周转较快、获利丰厚的棉纺织业起步的。1765年纺织工人哈格里夫斯发明手摇纺纱机——珍妮机,将纺纱效率提高了8~18倍。1769年水力纺纱机被制成,1771年在克罗姆福德水流湍急的岸边建立了第一家水力纺纱厂,此厂后被认为是近代机器大工厂诞生的标志。1779年工人克隆普顿集合珍妮机和水力纺纱机的优点,发明了新式纺纱机——骡机,一次可转动三四百个纱锭,所纺纱线精细又结实。此后,随着英国纺织业一项项重大技术发明的完成,一座座大机器生产工厂的平地而起,英国纺织工业的生产效率迅速提高。18世纪40—70年代纺织工业年增长率为2.8%,这个高增长率一直持续到19世纪初。到19世纪30年代,以棉纺织为主的纺织工业已成为英国最大的产业部门,1855年棉、毛、麻、丝织品的出口占英国总出口的80%以上。

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的英国率先进入工业文明社会,工业文明一经产生,立刻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

工业革命不仅使英国工业完全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而且使工业本身的发展越出国内市场范围。一方面,机器大工业的巨大生产能力所生产的大量商品,已经远远超出狭小的国内市场所能吸纳的水平,急需在国外寻求更大的市场;另一方面,机器大生产发展所必需的大量原料以及城市人口激增所造成的对粮食的需求又是国内生产所无法满足的。因此,18世纪下半叶以来,英国更加疯狂地在海外扩大殖民地,寻求工业品销售市场、原料和粮食产地。英国在成为“世界工厂”的同时,还成为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国。英国的殖民地面积由1800年的1130万平方公里增加到1850年的2000万平方公里,到1876年更是扩展到2250万平方公里,英国自诩取代西班牙成为“日不落帝国”。

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到19世纪上半叶,英国开始推行自由贸易政策。1846年谷物法的废除宣告农业保护主义的结束,作为整个自由贸易立法的一部分,它促成了1845年至1875年英国工厂主的黄金时代。谷物法的废除无疑促进了英国走向自由贸易和英国工商业与世界市场的联系。英国的对外贸易也迅速增长,而且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1801年至1850年英国外贸额由2490万英镑增加到17 540万英镑,即增加了6倍。1850年英国贸易额占世界总量的21%。英国出口商品中,工业消费品和工业生产资料占85%,1845年至1870年英国机器出口量增加了4倍。自由贸易带来英国工业经济的繁荣,伦敦成为国际贸易中心。

在1840年前后,英国大机器生产已经基本取代工场手工业,这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从此,英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工业国家,经济获得空前的繁荣。1851年的伦敦世界博览会充分展示了大英帝国在世界市场上的优势。英国占据了世界经济的中心地位,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向英国这个“世界工厂”“殖民帝国”提供原料和粮食的附庸地。二、美国经济的崛起历程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的第一大经济强国。1620年,102名英国清教徒登上了一艘重180吨、长90英尺的木制帆船扬帆起航,这艘船叫“五月花”号,这次航行开启了美洲大陆一个新的时代,也是“美国梦”的起点。18世纪的美国经济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下缓慢发展。19世纪后半期美国跟上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促成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建立,带动了经济总量的迅速增长。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的经济与政治格局,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的经济大国。

在世界经济诸强中,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巨人。比起其他大国,美国的历史实在短暂,1783年才获得独立,1865年才真正实现南北统一。然而,美国在建国后只用了70多年的时间,国力就已接近欧洲发达工业国家水平。美国独立后,曾发生过一场著名的大辩论:美国的富强之路究竟是建立一个农业理想社会还是工业化社会?从总体上看,美国的工业化真正起步始于1812年至1814年的美英战争。美国建立近代机器工业也是从纺织业开始,不过工业革命很快扩展到其他行业。1812年至1814年的战争对枪炮和铁制品的需求推动了美国制造业的发展。1834年美国引进热风炉技术,质优价廉的无烟煤取代木炭成为燃料,使冶铁业发生革命性变化。到1860年,美国生铁产量达到83.4万吨,成为仅次于英、法的世界第三大产铁国,同时煤产量也由1820年的3000吨增加到1860年的1330万吨,在世界上仅次于英国。因获得充足燃料而加速发展冶铁业,又促进了机器制造业的迅猛发展,煤炭的航运和铁路建设也快步前进。1810年至1860年美国工业总产值增长近9倍,美国工业生产在世界工业总产量中的比重由1820年的4%增加到1860年的14%。到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前,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制造已在棉毛纺织、面粉、肉食罐头、农机制造、缝纫机制造、军火制造等部门占据优势,美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美国成为名列前茅的世界经济大国。

美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最大受益国。南北战争后,美国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利用大量移民和外资进入美国的有利条件,通过发展教育、鼓励创新,及时地抓住了这次工业革命的机遇,以突飞猛进的速度实现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在19世纪的最后30年里,美国出现以“爱迪生现象”为代表的一系列发明创造,不仅煤炭、钢铁等传统产业的生产总值很快走在世界各国前面,而且电力、石化、通信和汽车制造等新兴工业的发展也占据明显优势,1860年美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份额还低于英、法、德,到1880年即上升到第一位。到19世纪末,美国主要的重工业已基本建立并起主导作用,美国在短短的几十年里便已超英赶德,登上世界经济强国的宝座,1913年美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份额已超过英、法、德三国份额的总和。

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确立了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并成为美国确立其经济强国地位的最主要标志。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性组织的建立,为美国参与和主导全球事务、实现经济扩张奠定了基础。20世纪以来,美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进展,半导体材料、计算机、互联网等科技革命都首先发生在美国。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的统计数据,2017年美国GDP总量为18.6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4%左右;美国是世界上科技创新能力最强的国家;2016年美国的服务业产值占比达到77.6%;美元是国际货币,是世界各国最主要的外汇储备资产。三、日本经济的崛起历程

日本是一个在战争废墟上崛起的经济强国。一个已被列强坚船利炮打开国门、殖民地化危机迫在眉睫的狭小岛国,在明治维新以后几十年间就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走上了工业化道路,不仅跨入世界列强的行列,而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在战争废墟上重新崛起。

19世纪下半叶,当工业化浪潮突破西欧、北美向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袭来时,不变革即灭亡的严峻形势摆在众多国家面前,位于世界东方的日本通过变法维新走上一条与亚洲其他国家不同的资本主义道路,以富国强兵最终避免了殖民地化的厄运,并在工业化的道路上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从明治维新开始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初步完成了以纺织业为中心的轻工业部门的工业化。

在日本工业化历程中,有几个特征较为突出:一是日本工业革命比起前述欧美诸强明显要晚,第二次科技革命已在美、欧发生,在世界经济已初步连成一体的情况下其成就效应迅速向外扩散,工业化刚起步的日本正好能够抓住这一有利机遇。事实上,日本的工业化几乎是混合第一次和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同时进行的。二是日本工业化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极其重视吸收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但日本在借鉴欧美工业文明中牢牢掌握主动权,在进口欧美技术和机械设备方面,十分注意有选择地引进高水平的并且适应本国实际需要的技术。三是日本国土狭小、资源匮乏,具有浓厚军事封建色彩的统治集团为解决资本主义大工业对原料、市场和资金的迫切需要,一方面注重发展国际贸易、开拓海外市场;另一方面将推进工业化与对外侵略扩张紧密结合,以掠夺周围富饶而落后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

如果说,19世纪、20世纪之交日本的崛起打破了西方列强工业化速度的纪录,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的复兴和腾飞更是举世惊叹的经济奇迹。其原因有三。

一是“科技立国”。20世纪中叶,以原子能的利用、电子计算机的问世和航天技术的发展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从美国开始,迅速向全球扩散。这次科技革命使生产力的诸要素均发生巨大的变革,在社会生产上运用的同步性大为增强,形成科学、技术、生产的加速循环和相互推动的良性机制。日本政府敏锐地抓住了这一新科技革命的机遇,把振兴科技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政府不断增加对科技开发的投资,对重点攻关项目采取减税等优惠政策,建立“官、学、民”三位一体的科研体制和流动研究制度,加强政府对科技研究的组织和协调。日本还有计划地重点引进效益突出的适用技术,购买技术专利,进口成套设备,聘请外国专家,约以15年时间从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吸收消化了全球半个世纪积累起来的先进技术。西方估计,购买这些技术所需费用约2000亿美元,而日本仅花了约60亿美元就赢得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宝贵时间。技术引进加速了日本工业的现代化,为日本技术消化、革新和输出提供了有利前提。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已成为世界主要技术出口国之一。

二是“教育先行”。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政府就认为经济发展离不开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在“文明开化”的口号下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战后日本更是进一步弘扬“教育先行”的传统,制定了《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推行教育改革。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全国25岁以上人口受教育率高达94%,70年代中期已基本普及高中教育。政府教育经费支出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从50年代至60年代的约5%上升到70年代的7%。而且政府还十分注意根据不同时期经济结构的变化,调整教育重点。50年代后期和整个60年代,国家大力发展重化工业,把培养中级技术人才作为重点;70年代产业结构从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政府又着重培养能够自主开发新技术的高级人才和熟练运用新兴技术的中级人才。日本全力以赴地发展教育,不但有利于科技发展,也为战后经济复兴培养和储备了高素质人才。

三是“贸易立国”。这里的“贸易”不仅仅是狭义上的进出口贸易,更是指广义上的全方位外向型经济。20世纪中叶开始的新科技革命推动着国际分工的深化,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世界经济一体化已由原来的国际商品交换发展到生产和资本领域的国际化。日本是一个资源、能源奇缺和国内市场狭小的国家,由此日本充分利用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有利条件,造就日本经济“两头在外”的外向型经济模式,即资源、能源从国外进口,其产品主要销往国外。日本把发展国际贸易、打造外向型经济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基础。一方面利用一切最先进手段节约资源和能源,千方百计开发新材料、新能源;另一方面不遗余力地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确保产品销路;同时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消化、改良实现技术再输出。在“出口第一主义”的政策下,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日本出口额已大大超过进口额的增长速度。日本出口额由1964年的84.5亿美元增加到1970年的193.1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20%。自70年代以来,日本贸易连年顺差,日本国际收支明显改善。自60年代以来,日本还以各种方式大量输出资本,到1970年资本输出累计达67.9亿美元,到80年代中期已取代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债权国,实现了日本资本的国际化,为营建全球化生产体系打下了雄厚基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