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十二帝(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2 09:12:17

点击下载

作者:曲波,清馨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大清十二帝

大清十二帝试读:

总论

大清王朝是由女真族(满族)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元朝之后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统一政权,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从顺治元年(1644年)清兵入关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清王朝统治全国共268年。自此之后,中国脱离了封建帝制而转入了民主革命时期。清王朝处于封建社会晚期,盛衰隆替,风云变幻,它的崛起为封建社会注入了新的生机,它的衰落又导致了封建社会的瓦解。

皇帝是封建王朝政权和神权的象征,是王朝最高统治者,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整个来说,清朝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顶峰时期。皇帝掌军国大权,举凡军事、政治、经济、科举、法制、外交等方面的大政方针无不由他决定。皇帝与这个朝代的兴亡,关系十分密切,所谓“一言兴邦,一言废邦”,并不完全是夸张。

清朝共12个皇帝——入关前的两帝: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入关后10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每个皇帝都有年号,这些年号都暗含美好的意思1。但是清太宗皇太极有两个年号:先叫天聪,后来改元叫崇德。在这个特定时代中的十二位皇帝,自然有开国之君,治世之帝,也有平庸之君,堕落之帝。

清太祖努尔哈赤是女真酋长猛哥帖木尔后裔,出生在建州左卫苏克素护部赫图阿拉城(辽宁省新宾县)的一个满族奴隶主家庭。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不屈奋起,以父、祖遗甲13副起兵,“自中称王”。他率领八旗子弟转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临大敌不惧,受重创不馁,以勇悍立威,受部众拥戴,历时30多年,统一女真各部,推动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和满族共同体的形成。他创立八旗制度,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建立大金(史称后金),建都赫图阿拉城。努尔哈赤兵势渐强,势力日增,天命三年(1618年)以七大恨2祭天,誓师征明,攻占沈阳,进入辽河流域,迁都沈阳,开始为清王朝的建立艰苦创业。他实行“计丁授田”制,建立大贝勒共治国政制度。赫图阿拉老城,清太祖努尔哈赤起兵的地方,也是大清三百年基业的肇始之地。

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后,踔厉风发,将父业推向更高阶段。即位不到10年,皇太极就统一了整个东北,并南下朝鲜,西征蒙古,屡挫大明官兵。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将族名改称“满洲”。他将满洲贵族部分奴仆编为民户,实行中央集权,控制正黄、镶黄、正蓝三旗,排除三大贝勒,获得独自南面权。他效法汉族中央组织机构,设六部、内三院,建立起完善的中枢机构。他以武力征服了漠南蒙古和朝鲜,又雄心勃勃地挥师西进,兵锋所指,京畿震惊。崇德七年(1642年)皇太极攻下松山、锦州,尽歼明军精锐,山海关外,东北地区除宁远四城外全部为清所有,为进军中原做好了准备。皇太极博览群史,气度恢弘,军事上有勇有谋,政治上极富开拓精神,既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又十分向往汉族文化,兴利除弊,优礼汉官,堪称“上承太祖开国之绪业,下启清代一统之宏图”的创业之君。他猝死于清军入关前夕,未能实现夺取全国政权的宿愿。身穿甲胄的八旗兵形象

清世祖顺治帝6岁即位,由睿亲王多尔衮与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实权掌握在多尔衮手中。辽东总兵吴三桂投降,多尔衮率兵入关,迁都北京,然后派兵镇压各路抗清力量,吸取明朝统治经验,建立起全国性的封建政权。他完成了一系列治国的基础工程,例如仿效明朝制定职官,制定大清律等。他一方面免除明朝的三饷,安定民心,但另一方面则又实施5大弊政,加深了民族矛盾。顺治七年,多尔衮出塞射猎,死于塞外。14岁的福临提前亲政。少年天子顺治帝变多尔衮对西南农民和桂王的抗清力量一味镇压为镇压与诱降相结合的政策,终于消灭了西南抗清力量;对东南的郑成功则实行海禁,郑成功被迫迁往台湾,全国基本得到统一。顺治帝天资聪颖,读书勤奋,他审时度势,对成法祖制有所更张,且不顾满洲亲贵大臣的反对,拨乱反正,倚重汉官,并学习先进的汉族文化。为了使新兴的统治基业长治久安,他以明代兴亡为借鉴,警惕宦官朋党为祸,重视整饬吏治,注意与民休息,取之有节。顺治帝纠正多尔衮的5大弊政,安定了民心,发展了生产。但他少年气盛,刚愎自用,急躁易怒,当他宠爱的董妃去世后,转而消极厌世,终于英年早逝,匆匆走完短暂的人生历程。他是清朝历史上唯一公开归依禅门的皇帝。

圣祖康熙帝、世宗雍正帝、高宗乾隆帝可同时而论,此三帝在位100多年,乾纲独断。他们志存高远,励精图治,汉文化水平又高,是清兵入关后最有统治才能,功绩最突出的皇帝。乾隆帝戎装骑马像

康熙帝玄烨自幼勤奋好学,文韬武略样样精通,在清除鳌拜,撤除三藩,统一台湾,平定准噶尔叛乱等一系列军事行动中或御驾亲征,或决胜千里,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他慎选人才,表彰清官,修治河道,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等,又反映了康熙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和睿智的君主。

雍正帝胤禛是在康乾盛世前期——康熙末年社会经济出现停滞的形势下登上历史舞台的。复杂的社会矛盾,为雍正提供了施展抱负和才干的机会。他有步骤地进行了多项重大改革,高瞻远瞩,又惟日孜孜,励精图治,在13年的统治生涯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为后代的乾隆盛世打下了扎实雄厚的基础。他的历史地位,同乃父康熙和乃子乾隆相比,毫不逊色。尽管他猜忌多疑,刻薄寡恩,统治严酷,但比起他的业绩来,毕竟是次要的。

乾隆帝弘历即位之初,实行宽猛互济的政策,务实足国,重视农桑,在停止捐纳,平定叛乱,网罗人才,访求书籍等一系列治国举措中,充分体现了他的政治才能与文治武功。乾隆帝精于骑射,向慕风雅,笔墨留于大江南北,还是一个有名的文物收藏家,清宫书画大多是他收藏的。他在位期间编纂的《四库全书》收书宏富,其卷数是《永乐大典》的3倍,成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遗产的总汇。但乾隆为人重奢靡,晚年时国库财用耗竭,并重用贪官和珅,以至农民起义在其晚年层出不穷,清王朝从强盛走向衰败。

三帝治国风格不同,康熙宽大,雍正严酷,乾隆宽严并用,但都能适应他们统治时期的实际情况。三帝统治期间,先后通过剪除保守势力鳌拜,设置南书房、军机处,建立密折制度等措施,把皇权推向顶峰。三帝重视边疆的经营,实行恩威并施,因地制宜的政策。三藩平定、台湾统一、噶尔丹和罗卜藏丹津叛乱的镇压、回部统一、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这些措施促进了边疆的稳定、王朝的安宁和版图的扩大(相对于明朝而言)。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平息叛乱,天山南北两路皆平,清朝疆域空前3,形成统一巩固的多民族的幅员辽阔的封建帝国。三帝重视治理黄河、海塘,奖励开荒,实行地丁合一政策,蠲免钱粮,减轻百姓负担,改革财政,推广作物,使农业生产获得较大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也都兴旺起来,财政状况不断好转,人口也增加很快。康熙六十一年,户部库存800余万两,乾隆四十二年增至81824044两4。文化事业大兴,文学、哲学、书画艺术和图书业历代很少能与之比美。从清除鳌拜的康熙八年到乾隆三十九年是清朝最辉煌的时期,被誉为“康乾盛世”5。由于国家渐强,从崇德二年到乾隆末年,周边10多个国家俯首称臣,先后成为清朝的藩属。

然而三帝也有一些错误做法。首先他们在思想上实行专制,推崇儒家理学,大兴文字狱,压制有反清思想的知识分子,迫使知识分子钻进故纸堆,脱离现实,抑制了社会的发展。三帝统治期间尤其是乾隆朝,由于实行束缚自己的闭关自守政策,妨碍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妨碍了对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吸收。乾隆帝晚年生活奢侈,官吏管理不严。雍正年间,尽管取消“耗羡”,实行养廉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薪俸过低的问题,有利于廉政建设,但始终没能刹住顺治以来就存在的贪污现象,反而愈演愈烈,出了像和珅那样在整个封建社会都少见的大贪官。吏治败坏,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富者连阡陌,而贫者无立锥”6。乾隆朝多次征伐,耗费繁巨,导致乾隆末年国库存银骤减,农村经济转衰,经制兵八旗和绿营的战斗力也大大丧失。阶级矛盾加剧,乾隆朝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乾隆三十九年山东王伦起义,四十六、四十八年甘肃苏十四和田五领导的起义,五十一年台湾林爽文起义,六十年湖南、贵州、四川苗族起义。

仁宗嘉庆帝与宣宗道光帝两朝共55年。嘉道年间,官吏贪污,吏治日益败坏;自然灾害频仍,人口激增,土地兼并,教派、会党众多,社会矛盾尖锐。清朝颓势形成,其标志是频繁的农民起义。陈旭麓先生说:“从白莲教起义这一年到道光二十年(1840年)的这四十四年,《东华录》所记起义共九十三次。这些起义标志着清朝的封建统治已由盛变衰。”7康熙时所建的热河行宫,又称避暑山庄。

嘉庆帝是一位勤政图治的守成之君,他亲政后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对于改变乾隆后期的种种弊政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他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清代中衰之势。对一大批“尸禄保位”的官僚嘉庆帝只能警告恫吓,最终徒呼奈何而已,他始终开不出一个根治日趋严重的腐化和怠惰的药方。他对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略有一定的认识,但一个日趋衰弱的封建制度的古老国家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对付外来侵略者。英国东印度公司储存鸦片的仓库。鸦片战争后,鸦片之祸越发严重,而大量的白银流进了侵略者的腰包。

才智平庸的道光帝徒以俭德著称。他处于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守其常而不知其变”。来自东南海上的鸦片流毒和英军入侵,使他寝食不安。他想严厉禁烟,也曾下决心抗击侵略者,但他不知英国来自何方,不知殖民主义为何物。他平素无知人之明,临危无应变之策,以至战守茫然,毫无方略,只能在自恨自愧中顿足叹息。道光二十年,大清帝国终于为英国的坚船利炮所破,道光帝成为第一个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清帝。清朝的外交政策从此由自主转向妥协投降,中国从此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鸦片战争结束后,道光帝仍没吸取教训,没有创意改革。要说有变化的话,那就是《南京条约》签订后,实行五口通商,清政府不得不设立了五口通商大臣,闭关自守政策再也没法坚守下去了。道光帝秉政30年,朝纲独断,事必躬亲,但内政事务,如吏治、河工、漕运、禁烟等均无起色。勤政图治而鲜有作为,正是他一生的悲剧。

文宗咸丰帝、穆宗同治帝、德宗光绪帝和宣统帝是清王朝最后四个皇帝。他们在位期间,主要发生了三个方面的大事。首先是列强频频侵略中国,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中法战争(1883~1885年)、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战争(1900年)。其次是王朝内部斗争和为了自身的生存而进行的改革。内部斗争有北京政变(1861年)、恭亲王奕訢与全体军机大臣被慈禧太后逐出军机处(1884年);改革有同光时期的洋务运动,戊戌政变(1898年)和新政(1901~1911年),总理衙门的设立,闭关自守政策被迫取消,大量举用汉人督抚。再次是人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太平天国起义(1851~1864年)、捻军起义(1851~1888年)、义和团运动(1899~1900年)和辛亥革命(1911~1912年)接连不断。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最后推翻了清王朝。

咸丰即位时,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起义在广西紫荆山前金田村爆发。曾国藩领导的湘军,勾结列强,镇压了太平天国。但接踵而来的英法联军之役,迫使咸丰逃往热河承德。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圆明园被毁,清政府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咸丰在位11年,民怨沸腾,“大局糜烂,不可收拾”,他往往中夜彷徨,一筹莫展,于是颓废起来,贪恋女色,戕害了身体。志高才疏的咸丰帝陷于祖制,忧虑终生。

同治帝在位14年,在此期间,清朝政府依靠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一批重臣镇压了太平天国等一系列农民起义。为挽救清朝灭亡,慈禧太后支持洋务运动,发动了新政,最后还实行了宪政改革。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建设,新政对中国的政治进步产生了积极作用,但是亡羊补牢,不能挽狂澜于既倒。宪政改革促进了中国法制的进步,使中国民主建设开了步,但“皇族内阁”的产生使宪政改革最后破产,立宪派从拥戴朝廷走到了它的对立面,加速了清朝的灭亡。但这些与同治皇帝都没多大关系,当时的统治者实际上是慈禧。载淳幼年是一个少不更事的顽童,作为一个皇帝,确实辜负了朝野上下对他的殷切期望。亲政2年后,他死于天花。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伪满洲国皇宫旧址,位于吉林省长春市东北角,是伪满皇帝溥仪的宫殿。该处原为吉黑榷运局办公楼,自日本侵略者扶植溥仪上台后,即成为傀儡皇帝的住处。

光绪帝19岁亲政,他富有年轻人的进取精神,愿意接受新思想,有振兴大志,“不甘作亡国之君”,支持康有为戊戌变法,一度成为维新派心中的“救世主”。但变法危及封建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为首的清室贵族的阻挠。戊戌变法的失败,使清王朝改变旧章的一线生机被扼杀。光绪帝没有勇气冲破封建伦理思想的束缚,“天颜戚戚,常若不悦”,心境悲怆。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时,慈禧只好携光绪帝仓皇逃到西安。义和团运动后,各地反清武装起义此起彼伏,民主革命思潮在全国广泛传播,清王朝濒于覆灭的边缘。

在位3年的宣统帝还是孩子,晚清实权长期为慈禧太后篡夺,最后三四年则落在载沣和隆裕太后手里。孙中山倡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条件日趋成熟,清王朝的败亡已经不可逆转,清廷只得以光绪帝的未亡人隆裕皇太后和末代皇帝宣统的名义颁发退位诏书。1931年溥仪在侵华日军策划下被挟持至东北,1932年3月出任日本傀儡政权“满洲国”执政。日军战败后被俘,溥仪经改造,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协委员。

比较而言,清朝十二帝中,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和前期的乾隆帝,是艰苦创业、励精图治之帝。他们有气魄、有能力,善于学习先进的汉族文化,制定的政策多数比较适合国情,促进了政治、经济、军事等发展,使清王朝从地方政权发展为全国性的政权,并使王朝发展成为一个强盛的封建帝国。但是从顺治帝开始,因为死守自然经济和长期坚持闭关自守政策,限制了中国的发展。自乾隆朝晚期起吏治逐步败坏,而皇帝或纵情挥霍,或株守平庸,或贪恋女色,或只作偶像而已。

清朝的兴亡,除与十二帝有关外,应当说还与慈禧太后有关。咸丰帝死后,慈禧发动政变,诛杀肃顺,终于实现了“垂帘听政”。在这以后的近50年里,她独断朝纲。在此期间,地球上的许多国家科技发展,经济繁荣,政治改良,而中国却被这样一个充满权力欲的女人把持着,死气沉沉,发展迟缓。为了一己私利,她施展阴谋,倒行逆施,置民族的利益于不顾,她死后3年清王朝国破家亡,给我们民族留下了沉重的包袱。

此外,清朝的兴亡还与其他因素有关。明朝的腐朽为其兴起开了绿灯;李自成推翻明朝为其入关并建立全国性政权排除了障碍;吏治腐败、闭关自守、封建制度的腐朽则使它衰落;外国侵略和农民起义使它丧尽元气;辛亥革命则直接导致了它的垮台。

总之,大清王朝的兴衰荣辱,令人荡气回肠。在漫长的岁月中,演绎着一个王朝的兴衰隆替。大清王朝的12位皇帝,文治武功各有千秋,在他们离去的背影中,显露出一个帝国的沧桑。《清帝退位诏书》,颁布于1912年2月12日。

一代天骄兴建州——清太祖努尔哈赤

帝王档案

⊙姓名: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属相:羊(1559年)

⊙年号:天命

⊙在位:1616~1626年

⊙享年:68岁(1559~1626年)

⊙庙号:太祖

⊙谥号: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陵寝:福陵(沈阳东陵)

⊙配偶:16人,皇后(大福晋)乌拉纳喇氏

⊙子女:16子,8女

⊙继位人:皇太极(太宗)帝王小传

努尔哈赤(1559~1626年),姓爱新觉罗,名努尔哈赤,号淑勒贝勒。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出生于明建州左卫苏克素护部赫图阿拉城(今辽宁省新宾县)。父塔克世为建州左卫指挥都指挥使觉昌安第四子,母为建州右卫都指挥使王杲长女喜塔拉氏额穆齐。1583年努尔哈赤父、祖都死于战乱。其后,努尔哈赤用父、祖所遗的13副甲胄起兵,开始统一建州女真各部的战争。1587年正月,努尔哈赤于呼兰哈达南冈建“宫室”,即建州左卫的治城,史称费阿拉城。天命元年(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正月,努尔哈赤于赫图阿拉城御八角殿称汗,建元天命,定国号为金,史称后金。天命十一年即明天启六年(1626年)八月十一日,努尔哈赤病逝,终年68岁,葬于沈阳福陵(今辽宁省沈阳市东陵),庙号“太祖”。大妃乌拉纳喇氏及二庶妃从殉。皇太极嗣汗位。努尔哈赤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奠基人。金庸先生称他为“自成吉思汗以来,四百多年中全世界从未出现过的军事天才”。青史语录“自东北海滨,迄西北海滨,其间使犬、使鹿之邦,及产黑狐、黑貂之地,不事耕种、渔猎为生之俗,厄鲁特部落,以至斡难河源,远迩诸国,在在臣服。”——《清史稿·太祖本纪》

爱新觉罗的祖先

传说中的故事

很久以前,在东北长白山上有一座布库里山,山上有一个湖泊,叫布勒瑚里湖。已经久远得忘记了是何年何月,天宫里的恩古伦、正古伦、佛库伦三位仙女突然心血来潮,想要到凡间去玩玩。于是,她们想办法躲过了天庭守卫的法眼,偷偷地溜到人间,来到布勒瑚里湖畔。

湖水分外清冽晶莹,对三个终日里闷在天廷的仙女有着莫大的吸引力。她们合计一番,打算先在湖里洗个澡,再痛快地玩去。

正在这三位仙女玩得开心之时,一只喜鹊突然飞了过来,在三仙女中最小的佛库伦头上久久盘旋不止。佛库伦感到很奇怪,伸出手去想要摸摸这只看起来十分可爱的喜鹊。没想到,喜鹊恰巧将口中衔着的一枚朱果吐到了她的手中,随后长鸣着展翅飞远,不见了踪影。

细看喜鹊留下来的这枚朱果色泽红艳,散发着一股诱人的香气,让佛库伦爱不释手。见两位姐姐都有穿衣服离开的意思,佛库伦忙把朱果放在嘴里,匆忙着衣。忙中出错,一不留神却把果子囫囵着吞进肚里。没过多大一会儿,佛库伦便感到小腹有下坠的异状,像是怀孕的征兆,当两位姐姐要飞走时,自己的身体却已经沉重不堪,无法再驾云飞升。

两位姐姐见妹妹神色不对,便问妹妹怎么了,得知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安慰她道:“我们早已长生不老,时间的流逝对我们来说没有任何意义。你就在这里把孩子生下来吧,等身子轻了再飞回去也来得及。”

就这样,佛库伦独自一人留在了布库里山上,等待婴儿的降生。

没过多久,一个长相奇异的男孩呱呱落地。奇异的是他竟然生下来就会说话,迎风就长,没用多长时间,便已经长大成人。佛库伦给他起了个名字:爱新觉罗·布库里雍顺,并将自己的身世和他诞生的经过详细地讲与他听,并告诉他:“你是上天安排出生的人,你的使命就是平息天下的战乱。现在,你沿着这条溪水一直往下游走,那里有你成名立业的地方。”说完这番话,佛库伦便消失不见了。

布库里雍顺划着母亲留下来的一叶用桦树做的独木舟,顺流而下,来到长白山东南一个叫鄂谟辉的地方,在溪水边用柳枝和野蒿搭起一座窝棚,暂时居住了下来。

在布库里雍顺居住的地方,有一座鄂多理城,也就是今天的吉林省敦化市。城里有三姓人家,各以姓为派别,形成三派,终日里为了争夺鄂多理城的控制权而打个不休。但三家实力差不多,谁也没本事把另外两家吃掉,却也不甘心就此沦为人后。正因为如此,这座小小的城里终日上演着刀光剑影的闹剧。

一天,城中有人去提水,发现溪边起了一座窝棚。由于那个时候的交通极为不便,陌生人很少见,所以他很是惊讶。走近一看,见里面住着个相貌奇异、举止不凡的年轻人——布库里雍顺。

当下,布库里雍顺便向来者友善地介绍了自己,也将自己的使命告知对方。来者一听,满心欢喜,连忙奔回城里,找到仍在械斗的三家首领,将情况一一讲明,并说:“我想他会公平解决我们之间的争斗的,为什么不去问问他呢?”三家首领听罢,又惊又喜,忙率一干人等来到了布库里雍顺的窝棚前。

布库里雍顺进行了自我介绍。三家首领一商议,决定结束争斗,让这个上天派下来的使者担任城中领袖。于是,众人用手臂结成人轿,抬起布库里雍顺,浩浩荡荡地走回城中。

从此以后,布库里雍顺便成了鄂多理城之主,娶了城中如花似玉的百里氏之女为妻,称其国号为满洲。鄂多理城终于迎来了安定、平静的日子。

然而好景不长。布库里雍顺死后没过几代人,鄂多理城再次陷入危机之中。在一次极大的叛乱中,布库里雍顺的子孙几乎被斩杀殆尽,只有一个名叫樊察的小男孩逃出生天。当他逃到荒野上时,身后的追兵越来越近,眼见就要被擒,几只乌鸦突然落在他的肩膀上。追兵误以为樊察是一段枯树,从他的身边呼啸而去。就这样,樊察方才侥幸逃脱,将爱新觉罗氏唯一的血脉传承了下去。

这就是爱新觉罗氏始祖起源的故事。现在,当我们看到这则故事时,大多会毫不怀疑地将之归入到神话传说中去。但这却是正大光明记载于《清实录》《清史稿》等重要史料中的“历史”。那么,爱新觉罗氏的始祖到底是何方神圣?

布库里雍顺存在与不存在之争

大多数人认为,布库里雍顺虽然不是什么仙女之子,但可以肯定他就是爱新觉罗氏的始祖。其证据在于,历史上确实存在过布库里雍顺这个人物。在史料记载中,此人乃元代首任斡朵里万户府万户,而据《元地理志》记载,斡朵里确实设有万户一职,这就与传说中布库里雍顺在鄂多理(与斡朵里谐音,应当是不同时代的音译问题)城起家相符合。

传说中的鄂多理城三姓家族,即为“(布库里雍顺)所居之地为元代合兰府水达达等路之斡朵里。夫合海府领混同江南北两岸之地,以今三姓地为其中心,则《清实录》所谓雍顺往定三姓之乱者,亦不无关合”。也就是说,元代时的鄂多理其实是三个行政单位交界之处,在传说里转换成了“三姓”,这也正符合布库里雍顺的故事。

也有人认为并不存在布库里雍顺这个人。其证据在于《清实录》中在提到鄂多理城时说该城在长白山的东侧,而清代官方所修的史书,乃至追溯到《元地理志》上均称鄂多理城位于长白山之北。一东一北,史料中出现了地理位置上的矛盾,因此日本学者便断定,《清实录》的记载并不可信,历史也不存在布库里雍顺这个人,爱新觉罗氏的祖先,实际上是清肇祖猛哥帖木儿。

一个存在的人,一个未定的祖先

可以肯定的是,布库里雍顺是一个被神化了的人物。布库里雍顺的传说其实是整个女真人的传说,在女真人的神话体系里,布库里雍顺是整个女真的始祖,而非爱新觉罗氏所独有。然而努尔哈赤将之据为己有,到底是出于什么目的?

这其实是中国历史的通病。比如说,汉高祖刘邦在未参加起义军时,不过是一小小的亭长(相当于今天的村一级保安队长),但登上宝座,便声称自己是刘累之后。刘累并不是什么帝王将相,却是夏朝时期给孔甲帝养龙的人,跟帝王略有关系,所以刘邦这个皇上当得也就名正言顺。

不仅是平民出身的皇帝如此,就连祖上声名显赫的帝王亦是如此。如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本是官宦世家出身,其祖、父,乃至母亲都是在前朝名气在外的人,但后来还是攀上了老子李聃的高枝,对外宣称自己是老子之后。而在史料中,对于李氏先祖是谁,有据可查的只有东晋末期的凉武昭王李皓。至于李皓与老子之间是否存在着血脉关系,恐怕连李皓自己也不知道。所以,李氏帝王认老子为祖,不过是让自己的登基显得理所当然一些罢了。

作为一朝的开国之君,努尔哈赤的祖先自然也要找个有头有脸的人物。然而,祖辈生活在辽东地区的爱新觉罗氏为满洲人,不像大汉民族那样历史悠久,名人辈出,不愁寻一个声名显赫的同姓之人为祖先。满洲人的前身是女真,女真的前身是黑水靺鞨,靺鞨再往前推,推到头也不过是夏商周时期的肃慎。加之在努尔哈赤之前,满洲人并没有自己的文字,无法证明祖上曾经出过声名显赫的人物。如此,从民间传说入手,去寻找一个能够让后人信服、能够赢得后人崇敬的祖先也就不足为奇。

先辈都非等闲人

虽然爱新觉罗氏的祖先带有很强的神话色彩,且是真是假也是众说纷纭,但努尔哈赤的先辈却都不是等闲人。努尔哈赤姓爱新觉罗,号淑勒贝勒,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出生在建州左卫苏克素护部赫图阿拉城(辽宁省新宾县)的一个满族奴隶主塔克世的家中。

满洲人从周代开始曾有过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等名称。满语中,“爱新”意为“金”,“觉罗”意为族,“努尔哈赤”意思是野猪皮。努尔哈赤的祖先原居黑龙江北岸,大约金朝灭亡以后,迁徙到松花江下游的斡朵里(黑龙江省依兰县)地区。到了明初,为了躲避兀狄哈人和蒙古人的不断侵扰,几经辗转,直到正统年间,才在苏子河上游的广大地区定居下来,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森林繁茂,为后来建州女真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努尔哈赤的先人都非等闲之辈,从六世祖猛哥帖木儿开始就受到明朝册封。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都曾先后担任过明朝的官职,史籍中有的说是“都督”,有的说是“都督企事”。努尔哈赤的母亲是建州右卫都督王杲的长女,姓喜塔拉氏,名额穆齐,她生了三子一女,即努尔哈赤、舒尔哈齐、雅尔哈齐和一个女儿。努尔哈赤为长子,生得龙颜凤目,伟躯大耳,声若洪钟,而且聪敏机智,喜爱习武,勤于劳作,因此颇受父母的喜爱。然而,努尔哈赤10岁时慈母便不幸病逝,他幼小的心灵遭到沉重的打击。继母纳喇氏为人十分尖刻,刻薄寡恩,弄得家里极不和睦,兄弟们都闹着分家。父亲塔克世听了继母挑唆,给他的产业极少,甚至不够维持正常的生活。

万历元年(1573年),15岁的努尔哈赤带着弟弟舒尔哈齐离开家,到外祖父王杲那里生活。王杲本名阿突罕,曾被明朝巡抚张学颜带往抚顺,教授汉文和武艺,并赐名为王杲。史书上说他“黠慧剽悍”,“有才辩,能解番汉语言字义”,是个文武兼备的人,以至于“建州诸夷,悉听杲调度”,成为当时建州女真的著名领袖。努尔哈赤对外祖父非常崇敬,而王杲对机智勇敢的外孙努尔哈赤亦十分喜爱,孜孜不倦地教努尔哈赤弓马骑射、汉语文化、兵书战策,可谓努尔哈赤的第一任最好的启蒙老师。

不幸的是,万历二年(1574年),由于反对明王朝在女真地区推行民族压迫政策,王杲带兵进犯明辽东首府辽阳,杀死指挥王国栋。明辽东总兵李成梁率军攻破王杲屯寨,王杲只身逃走,最终被明朝捕获,被解送到北京,明廷将其处死,暴尸于京城的槁街。建州右卫也遭到明军的残酷掠杀,此时正在王杲家中的努尔哈赤兄弟也双双做了俘虏,机敏的努尔哈赤当即跪在李成梁马前,痛哭流涕,用汉语请赐一死。李成梁见他聪明伶俐、乖敏可怜,不仅赦免了他,而且把他留在帐下做了书童,专门伺候自己。努尔哈赤从七八岁就开始练习骑射,到这时十六七岁,已是弓马娴熟、武艺高强。因而在李成梁帐下,每逢征战,他总是勇猛冲杀,屡立战功。李成梁对他非常赏识,让他作了自己的随从和侍卫。两人形影不离,关系密切,情同父子。

然而,努尔哈赤只是表面上对李成梁表示恭顺和效忠,实际上他对外祖父的被杀始终怀恨在心,只是慑于李成梁的威名,暂时不敢轻举妄动。私下里他早已另有打算,只待时机成熟再采取行动。在李成梁帐下生活了3年左右,努尔哈赤以父亲捎信让他回家成亲为由,借机离开李成梁,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遵照父命,19岁的努尔哈赤与佟佳氏结了婚。

经历了这种血与火的现实,无疑给以后努尔哈赤勃兴女真点燃了火花。但此时的努尔哈赤还需要面对生存的难题,他每天去挖人参、采蘑菇、拣榛子、摘木耳、拾松子,然后将这些东西运到抚顺、清河(今本溪北清河城)等地去卖,以此来维持生活。就在这一时期,努尔哈赤广交朋友,学会蒙、汉语言文字,逐渐受到汉人文化的影响,据说他十分喜爱读《三国演义》及《水浒传》,从中学习韬略兵法,渐知辽东山川形胜与道里险夷。

十三副遗甲起兵

努尔哈赤25岁那年,更大的不幸降临了。这一年,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遭受池鱼之殃,同时死于明军攻城的炮火。这一事件,对努尔哈赤以后的人生道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这一事件还要从王杲之死说起。王杲惨死京城,他的儿子阿台为报父仇,屡屡带兵袭杀明军。万历十一年(1583年)二月,李成梁领兵直捣阿台的驻地古勒城。古勒城位于抚顺“马市”与赫图阿拉的中间位置。李成梁招诱了叶赫部图伦城主尼堪外兰合兵攻打古勒城。阿台已成瓮中之鳖,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带着儿孙们前去营救,为了减少伤亡,觉昌安同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一同进城,打算劝说阿台投降。而尼堪外兰则利用内奸,引明朝大军入城,并向城上守军喊话说:“李太师有令,谁杀死阿台,谁就做古勒城的城主!”很快城被攻破,明军屠城。努尔哈赤的祖父、父亲死于其中。

噩耗传来,努尔哈赤悲痛欲绝。他愤然来到了辽东都司,义正辞严地质问明廷边吏,为何杀他一向忠顺于朝廷的祖父和父亲。明朝边吏自觉理亏,便送还觉昌安和塔克世的遗体,并派人跟他解释说:“非有意也,是误杀耳!”后朝廷又赐予努尔哈赤敕书30道,战马10匹,让他袭任祖父之职,当了建州左卫都指挥使。

这一事件的发生对努尔哈赤的生活道路的影响是巨大的,袭任祖父之职,使他在东北地区女真各部间开始知名;祖父、父亲一贯忠于明朝却落得个惨死,使他与明室产生了对立情绪,暗暗下决心要报仇雪恨,但他清楚,此时若与明朝闹翻,就无异于自取灭亡。

于是他表面上接受了明朝的抚慰,而把满腔怒火发泄到尼堪外兰身上。他奏请明臣执送尼堪外兰交由他处置。不料这一要求,竟惹恼了骄横跋扈的明朝边将,被视为无理取闹,一口拒绝,并宣称筑城,令尼堪外兰为“满洲国主”,因而尼堪外兰威望大升,“于是国人信之,皆归尼堪外兰”,甚至连亲族子弟也“对神立誓”,欲杀努尔哈赤以归之,尼堪外兰则乘机逼努尔哈赤“往附”,俨然以建州国君自居。

此时努尔哈赤处境异常艰难,祖父、父亲冤死,部众叛离,族人心变,兼之得罪了明朝边臣,仇人尼堪外兰气焰嚣张,确是四面楚歌,危急万分。但是,这种艰苦的环境,反而激发了努尔哈赤的斗志。满洲人所穿的铠甲

万历十一年(1583年)五月,时年25岁的努尔哈赤,以报父、祖之仇为名,以遗甲13副和部众30人,联合嘉木湖寨主噶哈善,沾河寨主常书、扬书,向尼堪外兰的驻地——图伦城进攻。尼堪外兰外强中干,他被努尔哈赤的气势吓破了胆,丢下部将,只带着家人仓皇逃窜到浑河部的嘉班去了。努尔哈赤不费吹灰之力便攻破图伦城,凯旋而归。万历十四年(1586年),努尔哈赤再次发兵进攻尼堪外兰。尼堪外兰闻风而逃,企图得到明廷抚顺关守将的保护。但他没有想到,此时明廷对两人的态度已经发生变化。守将将尼堪外兰拒于边台之外,努尔哈赤的部下赶到,砍死了尼堪外兰。努尔哈赤终于报了父祖的大仇,了却了一桩心愿。

自此以后,努尔哈赤声威大振,但他并未就此罢手,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在追杀尼堪外兰的过程中,努尔哈赤已经成长为一名帅才。统一整个女真族的大业在激励着他。

统一女真各部

统一的进程

女真族在明代中叶分为建州、海西、野人三大部,属于奴儿干都司。

三部分女真生产水平不同:野人女真以渔猎为主,“无市井城郭,逐水草而居。”其他两部生产水平略高,以农业为主,开始学会冶炼,会制造农业用的斧头、镰刀和军事用的箭镞和甲衣,有了阶级,到了氏族制末期家长奴隶社会阶段。

女真各部又分为若干个小的部落,如苏克素护部便有图伦、萨尔浒、嘉木湖、沾河、安图瓜尔佳等城寨。如此多的女真部落,“群雄蜂起,称王号,争为雄长。各主其地,互相攻战。甚者兄弟自戕,强陵弱,众暴寡,争夺无已时。”

努尔哈赤首先将战争矛头指向建州女真。他起兵之后,很快便征服了苏克素护部,然后又分别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十三年、十五年、十六年连克董鄂部、浑河部、哲陈部和完颜部,将建州五部置于他的控制之下。建州有东珠、人参、紫貂、玄狐、猞猁狲等土产,努尔哈赤与明朝于抚顺、清河、宽甸、叆阳开展贸易活动,粮食更多,兵力更强。此后,努尔哈赤又于万历十九年统一鸭绿江部。

努尔哈赤接连胜利,引起了以叶赫为首的海西四部的恐慌。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六月,海西四部联合蒙古科尔沁、锡伯、卦勒察三部加上长白的珠舍哩、讷殷二部一共九部3万人马分三路攻打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半夜听说九部之兵正往驻地攻杀而来,就告诉诸将,为了不惊扰已经安歇的百姓,天亮后再开拔部队,说完就去睡觉了。妃子富察氏听说有敌军攻来,心里十分着急,就把努尔哈赤叫醒,说:“九部兵打来,为什么反而酣睡呢?是方寸乱了,还是害怕?”努尔哈赤以天命之说回答:“我如果害怕,哪能睡得着?我如果输给九部之师,上天厌恶我,哪里会不害怕?现在我顺天命,安疆土,他们不喜欢我,纠集九部之师来戕害无罪之人。上天一定不保佑他们。”说完努尔哈赤仍然继续安寝如初。

第二天,建州派出的探子回报敌兵人数众多,将士们听了也有点害怕。努尔哈赤就解释说:“别害怕,现在我们占据险要地形,敌兵虽然多,不过是乌合之众,一定互相观望。如有哪一个领兵先攻,我们就杀他一二个头目,不怕他们不退。”士兵斗志鼓动了起来。努尔哈赤把兵带到古勒山据险布阵。九部之师攻扎喀、黑济格两城,均不得手,就来到了古勒山下,建州兵在山上严阵以待,努尔哈赤令额亦都带领100名骑兵迎战。叶赫部一个头目布斋冲来,马被木桩绊倒,额亦都部将吴谈上去把他杀了,另一头目科尔沁贝勒明安看到这情景吓坏了,所骑的马受惊陷进了泥淖,他掉头逃跑了。九部之师大败,兵马俘获不计其数。努尔哈赤乘机灭了讷殷、珠舍哩,将整个建州女真置于他的统治之下。

九部之师大败后,努尔哈赤开始统一海西女真。二十七年(1599年)乘哈达饥荒,并与叶赫不和之机,灭了哈达。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乌拉部所属东海瓦尔喀部归附努尔哈赤,努尔哈赤派其弟舒尔哈齐迎接其首领家眷,布沾泰率兵于图们江之乌碣岩企图截获。努尔哈赤又打了个大胜仗,将布沾泰俘虏,斩首3000人,获马5000匹,得甲3000副。乌拉大衰,辉发部被灭。四十一年(1613年)灭了乌拉。

哈达、辉发、乌拉灭掉后,海西就剩下叶赫了。叶赫向明朝求救,明朝派出千人持火器相助。努尔哈赤攻下7城,下19寨而归。四十七年努尔哈赤再次率兵攻打叶赫。攻下20余寨,就回师了。明杨镐指挥四路兵马大举进攻努尔哈赤,萨尔浒之战打响,叶赫派兵援明。努尔哈赤败其四路进攻后就灭了叶赫。萨尔浒之战,是明朝与努尔哈赤争夺辽东的关键性一战,成为战争史上的一个出色战役。在这场战役中,努尔哈赤运用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略,5天之内连破三路明军,歼灭明军约5万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

经过30多年时间,努尔哈赤终于统一了建州五部、海西四部和东海大部分。

从明万历十一年以遗甲13副兴师起,努尔哈赤取图伦,斩尼堪外兰,败九部联军,10年内统一了建州女真部落。接着,他又灭哈达,并辉发,亡乌拉,降叶赫,取东海女真。36年内,统一了建州、海西女真及大部分野人女真部落,“自东北海滨,迄西北海滨,其间使犬、使鹿之邦,及产黑狐、黑貂之地,不事耕种、渔猎为生之俗,厄鲁特部落,以至斡难河源,远迩诸国,在在臣服。”就是说,东起鄂霍次克海,西北到贝加尔湖,西至青海,南濒日本海,北跨外兴安岭的地域,实际辖境大约有500万平方公里,和明朝实际控制的面积大致相等。东北地区的重新统一,为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奠定了基础。

胜利的因素

努尔哈赤的胜利离不开他非凡的军事指挥才干。他善于用计,重视保密,多谋善断,议即定,定即行,出兵犹如暴风骤雨,迅不可挡,经常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努尔哈赤的谋略在他征伐初期便表现出来了,如明万历十二年九月,住在佟佳江附近的董鄂部内乱,努尔哈赤那时人还不多,他乘机领了一些人进攻。董鄂部主阿海巴颜以400人在城内迎战。时值大雪,努尔哈赤下令停止进攻,撤退。他本人却率领12人在城下埋伏下来。阿海巴颜以为努尔哈赤已经撤走,便率兵出城。努尔哈赤与伏兵突然跃起,把阿海巴颜打了个措手不及,杀4人,缴获甲衣2副。

努尔哈赤自幼喜爱兵猎,勤学苦练,武艺超群。逢遇征战,他便率先冲阵,拼死厮杀。后来,努尔哈赤回顾数十年戎马生涯时总结说:“吾自幼于千百军中,孤身突入,弓矢相交,兵刃相接,不知几经鏖战。”这种英勇的气概和猛烈冲杀的作风,赢得了将士的拥戴,建立起崇高的威信,使部众竞相仿效,因而能够做到令必行,行必从。

努尔哈赤更令人钦佩的是他襟怀大度,不计小怨。有一次,努尔哈赤进攻翁克洛城,先纵火烧了该部的外城。他爬到屋顶上向城中射箭,被守城的鄂尔果尼以箭射中头部,血流至足;努尔哈赤把箭拔出来,反射敌兵,敌一人中箭而死。不久又被守城的洛科以箭射中颈部,努尔哈赤把箭头拔出,血肉随箭头往下掉。努尔哈赤强忍疼痛,慢慢地拄着弓从屋顶下来,饮水数升,骑马回去。伤愈后兵破此城,擒获鄂尔果尼与洛科,众将请对其施以乱箭穿胸之酷刑,以雪前恨。努尔哈赤说:两敌交锋,志在取胜。彼为其主乃射我,今为我用,不又为我射敌耶?如此勇敢之人,若临阵死于锋镝,犹将惜之,奈何以射我故而杀之乎!于是,命给二人释缚,授为牛录额真。

在统一女真过程中,努尔哈赤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正确政策。他欣赏诸葛亮厉行法制、严惩罪犯的做法,于是“定国政,禁悖乱,缉盗贼,法制以立”;政治制度方面,他创立兼有军事、行政和生产职能的八旗制度;经济上加强与明朝互市贸易。

在用人上,他强调六项原则:一是任用贤人;二是不论亲疏门第,公正举人;三是不拘一格,用其所长;四是举贤贬奸;五是奖惩分明,功必赏,过必罚;六是赏赐效劳官将,视其所需,赐与马、牛、阿哈、食谷、衣服、财帛和妻室。努尔哈赤重用贤人和厚待功臣,招徕了许多机智忠贞武艺超群的猛将谋士。他们献计献策,奋勇冲杀,善理国政,自此,女真部逐渐“民殷国富”,国势日强,军威大振。这就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为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和壮大后金国,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另一方面,努尔哈赤采取“恩威并行,顺者以德服,逆者以兵临”,即以抚为主,以剿相辅的方针。具体内容有三,一为抗拒者杀,俘获者为奴;二是降者编户,分别编在各个牛录内,不贬为奴,不夺其财物;三为来归者奖。对于主动远道来归的人,从厚奖赐。当他听说东海虎尔哈部纳喀达部长率领100户女真来投时,专遣200人往迎,到后,“设大宴”,厚赐财物,“为首之八大臣,每人各赐役使阿哈十对、乘马十匹、耕牛十头”,以及大量皮裘、貂帽、衣、布、釜盆等物。对其他随从人员,亦“俱齐备厚赐之”。这样就缩小了打击面,争取到许多部长、路长带领属人前来归顺。仅据《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黑龙江、吉林、辽宁女真酋长统众来归的,就有二三百起,这加速了女真统一的进程。

努尔哈赤还采取了正确的用兵策略,对邻国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与蒙古、朝鲜保持友好关系,与明朝保持君臣关系,尽力避免过早地与明朝发生正面冲突。万历十七年(1589年),明朝封努尔哈赤为都督佥事,二十三年又封他为龙虎将军。每次封赏后,努尔哈赤第二年就入朝谢恩。直到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以七大恨誓师伐明以前,努尔哈赤一直没有受到明军的征剿,这极大地有利于统一女真事业的顺利进行。

这些因素使得努尔哈赤不仅能在夹缝中求生存,从绝境里找出路,避免了灭门之灾,而且不断由弱变强,由小到大,最终完成了统一女真各部的大业。然而,胸怀大志的努尔哈赤并未就此止步,他开始将矛头指向了最强大的对手——明王朝。努尔哈赤知道,消灭明王朝这个“庞然大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他必须做很多方面的准备,而首要的就是建立一个强大的政权。然而这谈何容易,他需要付出很多很多。

虎毒食子

铁血太子的身世

在辽阳东郊阳鲁山上,有一处青砖素瓦的皇家陵园。清王朝入关前,因努尔哈赤建都东京(辽阳古名),曾一度将祖茔奉迁于此,故被敕封为东京陵。东京陵现存努尔哈赤胞弟舒尔哈齐、长子褚英、庶母弟穆尔哈齐及其子达尔差等人的四座陵寝,其中褚英的墓被当地老百姓称为“太子坟”。然而,褚英之墓远无皇家陵寝的风光,不仅面积小到不及舒尔哈齐陵寝的一半,墓前也是落寞孤寂,连一座石碑都没有。

这位生前勇武善战、为努尔哈赤统一女真立下赫赫功绩的太子,身后之所以如此凄凉,是因为300多年前,他在王朝内部一场政治角逐中落败获罪,被自己的父王努尔哈赤拘禁处死。

爱新觉罗·褚英,又称爱新觉罗·褚燕,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长子,1580年生于北砬背山城(今新宾县网户村后山)。褚英的母亲为佟佳氏哈哈纳扎青,是努尔哈赤的结发妻子,因此,褚英是努尔哈赤的嫡亲长子。

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开始了他长达半生的统一女真的征战,这年褚英刚满3岁。努尔哈赤起兵之初,首先面对的是一些族人的对抗和暗杀。有刺客来袭,努尔哈赤就把儿子褚英、代善和女儿东果藏进板柜底下。褚英在格杀争战、险象环生的境况中长大,刀光剑影、血雨腥风,造就了他性格上的勇敢和躁烈,严酷的生活磨练以及父亲的悉心训导,使他很快成长为一个英姿勃发、壮怀激烈的勇武少年。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正月,褚英受命与他的小叔巴雅喇、一等大臣费英东等,率一千精兵征讨东海女真安褚拉库路。这是褚英首次担任主帅,他率军披星戴月,昼夜兼程,一连攻取二十余座屯寨,尽数招来所属民众,大胜而归。对此,努尔哈赤十分高兴,亲赐褚英为洪巴图鲁(满语“英勇”的音译)的荣誉称号,并晋封他为贝勒。这年褚英刚满18岁。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正月,蜚悠城主策穆特黑到赫图阿拉归服努尔哈赤,请求建州派兵前去迎护家眷和部众。努尔哈赤便命他的弟弟舒尔哈齐与长子褚英及次子代善等统兵三千前往蜚悠城。行军路上,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一天夜里,阴云密布,伸手不见五指,迎风招展的军中大旗上忽然射出一道白光,闪电般撕裂夜空,刺人眼目。兵士们放倒大旗细看,旗上并无一点光亮。但当他们重新将旗竖起,旗上便又射出耀眼的白光。舒齐哈奇大惊失色,说:“我自幼跟大汗四处征讨,经历的事说来不少,但从来没有见过这样怪异的事。这是不祥之兆!我们应该撤军,避开这个凶兆。”舒尔哈齐的话遭到褚英和代善的坚决反对。在他们的坚持之下,大军终于到达蜚悠城。

在护佑着500户蜚悠部众返程途中,建州军在一个叫乌碣岩的地方,遭到乌拉兵的堵截。舒尔哈齐见敌军过万,惧于敌众我寡,畏缩山前,按兵不动。褚英和代善见状,便鼓动众将士说:“乌拉首领布占泰曾是我们建州的俘虏,因其归顺父王,父王才把他放回。我们过去能把他放回去,今天就能再把他抓回来。他的兵虽然比我们多,我们却有老天的眷顾,有父王的威名,只要奋勇厮杀,敌兵必破。”

部众士气受到了鼓舞,军心大振。他们在山上立栅扎营,派兵守护那500户部众。由扈尔汉、扬古利率200人同乌拉军前锋殊死拼杀,吸引敌军的注意力。而褚英则与代善各率兵500,分两路夹击乌拉军。褚英率先冲入敌阵,吼声震天,无人敢挡。乌拉兵兵败逃窜,“如天崩地裂”。这一仗,建州兵斩杀乌拉兵3000多人,获马5000匹,甲3000副,代善擒斩了乌拉大将博克多。

乌碣岩大战不仅大大地削弱了乌拉部的力量,而且打通了建州通向乌苏里江流域和黑龙江中下游地区的通道。努尔哈赤自然欣喜万分,以褚英“奋勇当先”,赐以“阿尔哈图图门”尊号。阿尔哈图图门是满语音译,即足智多谋之意。

之后,在宜罕山城等战役中,褚英也是军功卓著,为努尔哈赤完成女真统一大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堪称建立后金王国的卓越功臣。

太子之死

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努尔哈赤53岁了。那个时代,女真人的平均寿命都不高,五十多岁已是高寿,努尔哈赤不得不对自己的身后事作出安排。经过再三斟酌,他于万历四十年(1612年)六月,正式立禇英为太子,并授命其执掌国政。

褚英18岁开始领兵打仗,22岁执掌白旗,参与议政。34岁被指定为储君,秉执国政,是努尔哈赤亲手培养的继承人。然而,实际上不论资历还是威望,褚英都远没有父亲那样至高无上。再加上年轻气傲,见识短浅,心胸偏狭,多年戎马,也没有经历过真正的政治上的训练,在权力角逐和抗衡中,不懂得韬晦绥靖,所以,做了很多蠢事。

此时,他本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他却对父王“爱如心肝”的四大贝勒和父王“信用恩养、同甘共苦”的五大臣心存忌惮,总想着趁努尔哈赤在世时,逐渐削夺四大贝勒和五大臣的权力,巩固自己的储位,为自己顺利即位铺平道路。他的这种做法使四大贝勒和五大臣人人自危,更促进了他们的联合,使自己陷于孤立。

更愚蠢的是,褚英对自己的处境不但没有省察自警,反而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竟号令诸贝勒与诸大臣对天发誓,效忠自己。四大贝勒和五大臣怎么能买他的账呢?于是,纷纷上书告状,状告其缺乏治国公心,离间五大臣的关系;逼迫弟弟们在夜里发誓,背着父亲忠于自己;并且威胁贝子们如不顺从自己,将在父亲死后断绝对他们的供养,即位之后,弟弟和大臣们谁反对他,他就杀掉谁。

努尔哈赤接到这些告状后,心情十分沉重。他拿着那些状告文书当面对褚英说:“儿子,这是你四个弟弟和五大臣告发你的文书,你先看看,如有不实之处,你可以据理辩白。”这其实是给褚英一个检讨自己、痛思悔过的机会,只要他能把事情解释清楚,承认自己狭隘偏私给兄弟和大臣造成的伤害,或许会得到父亲的宽宥和一如既往的扶植。可是,褚英仍然固守己见,表示无话可说。他的态度惹怒了父亲,他在立储之时,本就顾虑褚英“从幼偏狭,无宽宏恤众之心”,本希望他通过执掌政务得到锤炼,能够“弃其偏心,为心大公”,不想他一意孤行,不思悔改。于是,努尔哈赤下令削夺了他的权力,并将其所属部民和牧群等悉数收回,分给了其他儿子。至此,褚英从被立为储君到他最后失去执政权力,只经过了短短的三个月时间。后金东京陵后金东京陵位于辽宁省辽阳市,此处原葬有努尔哈赤的长辈,褚英死后也葬于此处。

之后,努尔哈赤两次率兵征伐乌拉时,都让他留守建州,却把守城之责先后委代善、莽古尔泰和皇太极,明显表现出对他的不信任。对此,他不但没有反躬自省,心中反而更加愤懑和不满。于是当父亲出兵在外的时候,他竟焚表诅咒努尔哈赤及诸贝勒、众大臣兵败。并扬言说,如果他们兵败回来,我是不会让他们进城的。

努尔哈赤回兵后,褚英的诅咒被部下揭发。努尔哈赤盛怒之下将他囚禁。被押两年之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八月二十二日,距努尔哈赤建国称汗只有不到四个月的时间,褚英被努尔哈赤以不思悔改之名下令处死,年仅36岁。

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谋杀

几百年来,人们一直在探询:是什么让努尔哈赤残忍地杀害了自己的亲生儿子?

有人试图从努尔哈赤性格上找原因,说他是一个生性残暴的人,“虽其妻子及素亲者,少有所忤,即加杀害。”也有人认为努尔哈赤杀褚英是要保住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还有人戏说,其父子反目是为了争夺一个女人。

其实,努尔哈赤同样也是一个情意深重的父亲,他一生最后悔的事就是囚杀了长子褚英。特别是年老之后,努尔哈赤每每回顾这件事情,都痛彻心扉,久不平静。据《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三记载,为了不愿再看到子孙们骨肉相残的事,天命六年(1621年)正月十二日,努尔哈赤召集诸子侄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阿济格等对天地神祇,焚香设誓:“吾子孙中纵有不善者,天可灭之,勿令刑伤,以开杀戮之端。……昆弟中若有作乱者,明知之而不加害,俱坏(怀)礼义之心,以化导其愚顽。……自此之后,伏愿神祇,不咎既往,惟鉴将来。”

对于这桩史上鲜见的父杀子的悲剧,有史学家认为,努尔哈赤是一位具有远大政治抱负的政治家,当他的力量还很弱小时,他需要一支强有力的骨干队伍,同心同德,朝着既定的大目标共同奋斗。当时这个骨干队伍主要是两个集团:一个是宗室贵族集团,以四大贝勒为代表;另一个是军功贵族集团,如五大臣。当褚英被推到执掌国政的地位时,因为他没有恰当地处理好各种关系,两个集团的主要成员都反对他。努尔哈赤不处理褚英,就会出现三个不合:宗室贵族不合、军功贵族不合、宗室贵族与军功贵族不合。除掉褚英之后,使宗室贵族合,又使军功贵族合,更使宗室贵族与军功贵族大合,从而为建立后金政权、创立大清事业奠定了基础。

自斩手足

军功显赫的兄弟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咸丰皇帝在热河避暑山庄去世,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尚书肃顺等称“赞襄政务王大臣”,受遗诏辅政。不久,慈禧与恭亲王奕訢发动北京政变,肃顺陈尸西市,载垣、端华赐死宗人府。这端华、肃顺系同胞兄弟,时人号“端三肃六”,他们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亲弟舒尔哈齐的八世孙。

有清一代,舒尔哈齐默默无闻,即使今人闲话清史,述及帝业肇起,也惟知太祖而已。其实舒尔哈齐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物,他与努尔哈赤一起奠定了清朝300年江山的基石,若说他是仅次于太祖的清帝国的缔造者,也并非过誉。努尔哈赤弟兄5人,但称得上同胞手足的只有三弟舒尔哈齐、四弟雅尔哈齐。1583年,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被明军误杀,当时努尔哈赤25岁,舒尔哈齐20岁,兄弟遽失护恃,明人谓为“孤雏”,十分可怜,明朝政府为了补偿他们,就让努尔哈赤继父、祖领建州左卫都指挥,给还敕书、马匹,也未加留意。谁想努尔哈赤兄弟沉潜有心计,为报父、祖亡仇,生聚教训,秣马厉兵,不几年间,建州异军突起,不但令周围女真名酋刮目相看,明朝和朝鲜也都知道有“奴速”兄弟二人多智习兵,其志不在小。

明朝人称努尔哈赤为奴儿哈赤,舒尔哈齐为速儿哈赤,故有“奴速”之称。当时朝鲜政府得到情报说,努尔哈赤自称为王,其弟称船将,立志“报仇中原”。明朝留心边事的人记述说,凡军机大事,努尔哈赤兄弟登高密议,决定之后,雷厉风行,竟无一人了解内幕。以后努尔哈赤晋都督,加龙虎将军勋衔,舒尔哈齐也被明廷授予都督崇阶,故在建州内部人称舒尔哈齐“二都督”,到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舒尔哈齐去世时,不仅统一了建州女真,而且灭掉了海西女真哈达、辉发二部。昔人曾三,“女直(即女真)兵满万,天下不能敌”。此时建州有精兵劲卒数万,鲸吞女真,虎视辽东,已成不制之势,总之,在开创帝业的最艰苦的头30年间,是努尔哈赤兄弟二人打的天下,舒尔哈齐对清王朝的建立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舒尔哈齐军功显赫,对大清朝而言是幸事,对他的哥哥努尔哈赤而言却未必是。

被囚杀的一奶同胞《清实录》记载,1611年8月19日舒尔哈齐“薨,年四十八岁”,但何以致死,丧仪如何,全不作交代。当时明朝方面的记载则为:“奴酋忌其弟速儿哈赤兵强,计杀之。”“奴儿哈赤杀其弟速儿哈赤,并其兵。”对这次骨肉相残的内幕,明代黄道周说得绘声绘影:“酋疑弟二心,佯营壮第一区,落成置酒,招弟饮会,入于寝室,锒铛之,注铁键其户,仅容二穴,通饮食,出便溺。弟有二名裨以勇闻,酋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