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布局中药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2 12:13:43

点击下载

作者:陶正洲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李嘉诚布局中药港

李嘉诚布局中药港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李嘉诚布局中药港作者:陶正洲排版:清茉出版社:新华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12-01ISBN:9787516607879本书由新华出版社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超人新传奇

超人新传奇

偏偏是中药港。

李嘉诚总有太多的令人想不到。要不然,他怎么会被称为“超人”呢?

超人,就该有超人的手笔。超乎正常人的想象,出乎业界的预料。这,才是超人。

要知道,这个从茶楼跑堂、钟表店学徒、五金厂推销员干起,脚踏实地,把握时机,一步一步不断成长为华人首富的人,如今已把生意做到了全球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雇员人数达20多万,旗下香港上市公司联合市值近万亿港元。

这位2013年福布斯华人富豪榜首富,以310亿美元的净资产连续15年蝉联华人首富—这则消息同样并不令人惊讶,一切自然是波澜不惊、水到渠成、实归名至。

因为,凡有华人足迹的地方,就有超人李嘉诚的神话。

有人说,如果他对投资项目提出反对意见,每个人都会认为他是正确的,而全世界都是错误的。这话我信,你好像也没有理由不相信。

现如今,耄耋之年的李嘉诚又挥写出人生精彩的传奇篇章—

中药港。当然,还有,健康酒。

其实,中药港也好,健康酒也好,一点都不奇怪。对新兴产业进行前瞻性、战略性的投资,本就是李嘉诚最拿手的功夫之一。二十一世纪是健康产业的黄金时代,财富第五波正冲刷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立于财富潮头的李嘉诚不可能不知道这个。

他要拯救多灾多难的中医中药了?还是中医中药要来拯救步履蹒跚的港岛了?

总之,李嘉诚出手了。

这一次出手,比以往任何一次都快、都猛、都狠,也都漂亮。

我国是中医药发源地及大成国,精深的医药理论、丰富的用药经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中医中药曾经风光无限辉煌无比。这是中医药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所在。加速中医药产业的现代化、国际化,是中医药产业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同样也是中医中药产业摆脱当下尴尬局面和艰难困境的必然选择。前进则生,不前进则死,中医中药实际上已没得选择。

不能不佩服,李嘉诚节骨眼上这个机会抓得不错。李氏居功至伟,用再造香港来说,似乎也不为过。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在1997年的施政报告中指出,香港具备足够的条件成为中药港。它在中药的生产、贸易、研究、资讯和中医人才培训方面已取得可喜成绩,并将逐渐成为一个国际性的中医中药中心。紧接着,他在第二年的施政报告中再次表示:通过应用创新科技,中医中药可以成为一个促进香港经济增长的重要行业,并以此提高香港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是啊,香港背靠祖国大陆,在中医中药的人才、原料来源、生产加工以及科研成果等方面有取之不竭的资源。加之香港的高度国际化与国际市场的广泛联系,许多华资企业对发展中医药产业有极大兴趣,从而在中医药推广方面具有天然优势。

董公亲自点将,超人慨然领命。两位重量级的人物出面张罗,中药港建设大幕就此打开。

以李家军为主力的各路人马纷纷部署到位,几年来南征北战东并西合,中医中药市场格局很快有了新的变化,中药港轮廓已然清晰可见、规模初具。

李氏和记黄埔是进军中医中药产业的生力军。和黄公司加紧发展生命科技业务,马不停蹄进军内地药品、保健品市场。广州和黄健宝、同仁堂和记、上海和黄等纷纷成立,一时间战果累累。有人预测,李嘉诚与内地中药企业的结合,很可能成为中药产业领域最为成功的商业联姻。

种种迹象表明,李嘉诚对国际中医中药市场格局深谋远虑而且志在必得。

基于此,我们认为,中药港事业一定会成功。

基于此,我们同样认为,中医中药必将焕发生机,重新傲立于世界。  第一章 香港特首与超人的历史性谈话

1998年冬天,一日傍晚。

正在美国夏威夷海滨尼豪岛上休假的李嘉诚,忽然接到秘书急冲冲从香港长实总部打来的一个电话,秘书告诉他说: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下午亲自打来电话,询问李嘉诚现在何地。秘书把李嘉诚不久前前往加拿大渥太华与外商洽谈一笔生意,此时正过境美国夏威夷并在那里作短暂休假的情况,如实报告给了特首董建华。

接到秘书这个电话以后,当天夜里李嘉诚久久不能入睡,思来想去,他实在搞不清楚日理万机的特首董建华,究竟有什么事情要在百忙之中询问他的动向。

无事不登三宝殿,特首先生一定是有重要的事情和自己谈。根据李嘉诚对董建华的了解,这位沉着机敏的特区领导人,如果不遇上紧急而重要的事情,一般情况下他是绝对不会亲自过问香港商界某一位要人情况的。基于这个考虑,李嘉诚当天夜里便与随行的长子李泽钜临时决定,中止在夏威夷尼豪岛上的度假,提前返回香港。翌日上午,父子俩匆忙踏上了回港的班机。

在这架飞往维多利亚海湾的客机上,李嘉诚从空中小姐手里接过一张当天在旧金山出版的英文报纸《华盛顿邮报》,无意间发现上面竟然刊载着香港特首董建华前一天在香港中环发表的《1998年施政报告》。施政报告中董建华这样一段内容引起了他的注意:“香港正在从亚洲金融风暴带来的危害中挣扎奋起,我们已经看到一个新香港正在摆脱阴霾带来的困境,新的经济腾飞正在酝酿着并很快就变为让世人观瞻的现实。”在谈到如何让香港经济发生新腾飞的几步措施时,董特首特别提到,“我们要把祖国中医药宝库的开发引入运营机制,因为它从前一直被我们香港的商界所忽略。我相信经过几年时间的努力,香港肯定会成为一个国际性的中医中药营销中心……”

李嘉诚把董特首的这句话读了又读,当时虽然还无法理解董建华为何在自己的《施政报告》中刻意提及祖国的中医药,可是,经商多年十分敏感的李嘉诚意识到了一个十分重大的商机似乎已在那里向自己招手了。

李嘉诚刚回到浅水湾大宅,秘书的电话又不失时机地打了进来。秘书告诉李嘉诚说:“董先生希望与您尽快会面,他说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和您商量。”李嘉诚听了,心中更加坚定了董建华一定有重要的工作任务要交给自己去做的揣测。

次日上午九时,李嘉诚由长子李泽钜陪同,准时来到香港中环的特区政府所在地。他们刚从汽车里走下,就见董建华的秘书已早早守候在特区政府门前的台阶上了。李嘉诚父子在秘书的引导下乘电梯进入了董建华的办公室。半小时后,送走了一批来自欧洲的客人后,董建华迫不及待地接见了李嘉诚父子。当时,董建华的手里戏剧性地托着一盒精制的东北老山参。李嘉诚知道这定然是有人送给特首的礼品,但不明白董公此举实为何意。

董建华说:“此前,我一直以为朋友们相赠的这种人参只是健康的滋补品,或者说是可以补身子的药材,可是,我从来就没有想过人参同时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商品。可惜我们在香港始终没有意识到这一特殊商品的重要性。”李泽钜接过特首手里那盒精致的人参,反复观赏,但不解其意。这时候,李嘉诚已经想明白了,他便一把接过人参,对特首说:“董先生,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您是希望我们长实集团从现在起就应该把人参,不,把中国的中草药也当作重要的生意来经营,对吗?”

董建华听了,脸上露出了欣然的笑意,他把左手放在李嘉诚的右手上,连连点头赞许:“李先生不愧为香港商界的超人啊,看起来你当年一眼看中市场上的塑胶花就是赚钱的生意,也是在这瞬息之间就产生了灵感的吧?”

李嘉诚会心地笑了,暗想果然没有猜错特首的意思,他的眼睛里掠过了一丝忧虑:“是的,不过,咱们的中草药毕竟和外国人首创的塑胶花有所不同,如果我要做生意的话,塑胶花当然是任何人都可能认同的商品,因为它外观漂亮,可是我们的中草药虽然可以医治各种疑难杂症,不过,外国市场上的蓝眼睛们,往往会对我们的国粹视而不见呀。”

董建华点点头,表情凝重,他再一次指了指桌上的人参,对李嘉诚说:李先生所说虽是商场上的一般道理,可是既然我们将来要把中草药当成重要的商品去和外国人做生意,我们也是可以让他们这些蓝眼睛黄头发的老外们懂得,人参这样的中药材不仅可以让他的肚皮变大,也可以让他们在科学的滋补泻泄之下变成真正健康的人。如果这个普通的道理外国人不肯接受,那我们就难以让中草药占领国际市场了。“李先生,这正是我请您来共同商讨的重要课题呀!”“李先生,不久前,特区政府在总结亚洲金融风暴教训和经验的时候,我发现一份由财政司提供的报告。在这份报告中记载着这几年中药材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它让我读罢十分忧心。”董建华语重心长娓娓道来。看得出,他为了此事已有过长时间的思考,最近才决定首先启动李嘉诚长实集团这枚重要的棋子。董特首更加痛心疾首地说,祖国是中药材的重要产地,也是世界药材最重要的发源地,可是,让人感到吃惊的是,我们国家特产的这些珍贵药材,不仅在国际中药市场上无足轻重,让人更痛心的是这些中药材大多来自其他国家。也就是说咱们中国的中草药出口,只占全世界三百亿美元中的极小的一点份额,更多的中成药由日本和韩国把持和控制,这成什么话呢?这且不说,日本和韩国每年利用我们国家出产的中药材,不但在欧美市场上大量倾销,他们甚至还把中成药产品卖到我们香港来,这无疑就是一种新的挑战啊。“李先生,我希望你们的长实集团能在中成药的生意上,给所有香港商界带一个好头!”“谢谢您,董先生,谢谢您的提醒。”李嘉诚发自内心地感谢。事实上,早在1986年春天,李嘉诚就对中草药有过一次非常深刻的认知了。

两个重量级的人物的几句话,敲定了一个伟大的战略。  第二章 人中之龙李嘉诚

李嘉诚是一条龙。

生于龙的故乡,身为龙的传人,又恰巧生于农历戊辰龙年,一生龙马精神,风云际会,龙行天下。

李嘉诚是一条龙。他是商战之龙,财富之龙;他是人中之龙,人海之龙。他不仅仅属于东方,不仅仅属于中国,他属于整个人类,他是世界之龙。

什么是龙?作为中华文化的大道之源、群经之首的《周易》,对此有明确的定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一句是说龙之性,很符合李嘉诚的特点。李嘉诚起于寒微,成于艰辛,时刻奋发任事,一生自强不息。这,正是中华龙的特征。“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一句说的是龙之品。李嘉诚注重个人品德修养,视诚信为生命,为人处事有很高的德行,他身上,龙品的一面体现得同样强烈。“云行雨施,品物咸彰。”这一句,说的是龙之行。是龙,就要担当龙的使命和任务,行云布雨,滋化万物。李嘉诚以自身的智慧和汗水,为自己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也为他人送来了福泽。《周易》中的这三句话,恰当地概括了李嘉诚身上的龙性特点。

福布斯2013年华人富豪榜信息发布:李嘉诚以310亿美元净资产连续15年蝉联全球华人首富。据福布斯中文网资料,2013年华人富豪榜,净资产10亿美元以上的华人富豪增加了47人,达到245人,净资产合计增加1627.1亿美元至7184.6亿美元,增速分别为24%和29%,其中来自内地的富豪占一半。前十名富豪中,香港富豪占据5位,李嘉诚继续领袖全球华人富豪群。

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超人”李嘉诚的财富神话。

投资项目,如果他提出反对意见,每个人都会认为他是正确的,而全世界都是错误的。

这不仅仅是因为李嘉诚是这个星球上最富有的人之一,更因为他是我们时代的“超人”。

超人自有超人的实力。

李嘉诚,长江实业集团主席,一位全球华人无人不识的首富。他不单是驰骋商界的英雄,同时也是京港两地争相拉拢的红人。他经营的事业,囊括了地产、电力、电讯、零售以至港口运输,均与民生息息相关。他旗下雇用的工人,仅香港一地就逾三万人,是名符其实的香港大雇主。

他控制着跨国性商业王国:长江集团由四家上市公司组成,包括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长实”)、和记黄埔有限公司(“和黄”)、长江基建集团有限公司(“长建”)及香港电灯集团有限公司,总市值过五千亿港元,占香港资产市场总市值的二成左右,他的业务遍及全球二十多个国家,世界雇员总人数超过了二十万。

长期以来,李嘉诚以超人的投资眼光、创富智慧和近乎完美的资本运作,频繁地为世界所感知,甚至进而影响全球产业的未来。

这个最初在舅父的钟表公司里当学徒、后来做推销员的潮州人,是在生活的磨砺下,一步一步成熟起来的。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李嘉诚的一生所得甚丰,但付出亦巨,在他的成功路上,洒满了汗水、泪水、血水。

摸爬滚打、吃尽苦头的李嘉诚,终于在1950年迎来他人生中的第一桶金。这一年,他筹集五万港币创办了长江塑胶厂,以生产塑料花打开了市场,被誉为“塑胶花大王”。上个世纪60年代他转向投资房地产业,凭借他出色的经营,和华不断发展壮大,成为香港最大的地产发展商和物业拥有者。他所经营的房地产、金融、酒店、石油、电力等产业遍及世界五大洲。他曾是打破英资集团垄断香港市场的华资急先锋,其并购大手笔具有划时代意义。

波澜壮阔精彩纷呈的人生历程

神龙出世欲飞天

李嘉诚,属相龙,1928年7月19日出生于广东潮州一个书香门第。

祖先原为中原人士,因灾荒而南迁至福建莆田。此后,因战火连绵不断,李嘉诚的世祖李明山带领全家迁至粤东潮州府海阳县,定居于潮州城内北门面线巷。此后,李氏家族同大批因战乱而南迁的中原人一起,成了潮州各部落、家族中的一支。

李氏家族是书香世家。李嘉诚的曾祖父曾经是清朝每十二年选拔一次的文官八贡之一,祖父是清朝末年的秀才,父亲李云经也受过很好的教育,以教书为职业。因其家族人士治学风气甚浓,个个知书识礼,在乡村之中颇有名望,受到村民尊重,地位很高。

李嘉诚从小受到家庭文化环境的熏陶,三岁就开始读唐诗,到小学毕业时,已经能读《红楼梦》、《老残游记》、《资治通鉴》。

李嘉诚一有时间就躲进小书房里如痴如醉地看书,海阔天空地思考问题。有很多书他看不懂或看得似懂非懂,但他仍能凭着自己的天赋聪颖努力去领悟。在书房的小小天地里,李嘉诚常常做着状元及第、衣锦还乡的好梦,同时,他对那些精忠报国的有识之士敬佩不已。

李嘉诚三岁时,祖父就去世了,从此家里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差,生活越来越困难。父亲几次被迫丢下教鞭,到南洋去做生意,然而都没赚到钱,最后还是回到家乡来教书,艰难地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李嘉诚放学后,常常到码头边去捡煤屑,补贴家用。父亲生了病,也没有钱去医院,还要坚持工作,有时候一边批改学生的作业,一边大口大口地吐血。这情景,每每使小嘉诚深感心痛。抗日战争爆发后,李嘉诚一家人离家逃难,先后在汕头、惠阳、广州等地流浪,经常露宿车站、码头、大街。父母和小嘉诚都不得不经常忍饥挨饿在街头卖些香烟、糖果、针线,挣钱过日子。后来,一家人逃到香港避难。这时候,父亲李云经积劳成疾,终于病倒在床。为了挤钱给父亲治病,李嘉诚家的生活过得相当清贫,两顿稀粥,再加上母亲去集贸市场收集点菜叶子,便是一天的“美食”。全家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李嘉诚的父亲身上,希望他能尽快把病养好,带着全家能度过眼下的生活难关。可是,父亲并没有好起来。1943年,还不到四十岁的李云经离开了人世。刚上了几个月中学的李嘉诚,从此失学了。

作为长子,十四岁的李嘉诚不得不眼含热泪,无奈地结束了自己的学业出去打工,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李嘉诚离开了心爱的学校,用他还很稚嫩的肩膀,担起赡养慈母、抚育弟妹的重担,踏进纷纭复杂的社会,开始了顽强拼搏的人生旅程。

最先的时候,李嘉诚做了舅父庄静庵的中南钟表公司的小学徒,负责泡茶扫地等杂活。他每天总是第一个到达公司,最后一个离开。到这里之后,李嘉诚学到的第一个功夫就是察言观色、见机行事。

不久,他到一家茶楼做事。南方人起得早、睡得晚,茶楼天不亮就要开门,到午夜还不能休息。每天“披星戴月上班去,万家灯火回家来”,要工作十几个小时,对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来说,这实在是太难熬了。

李嘉诚在茶楼里一泡就是两年,他对这段生活从来没后悔过。他说,茶楼是三教九流聚会的地方,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事,都能看到听到。久而久之,就使他练出了一种眼光:一个人是从事什么职业的,他的性格特征、生活习惯、为人处事如何,一见面就能猜出个八九不离十。同时,他也学会如何与别人相处。

学徒生涯,使李嘉诚练就了不少本领,为以后自己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进出于茶楼的客人里,最让李嘉诚羡慕的就是那些实业家。李嘉诚决定奋发向上,以后也要做一个实业家。悄悄地,他开始了创业的准备工作。

李嘉诚在十七岁那年,大胆地迈出了人生创业的第一步。

辛苦而艰难的三年岁月过去了,当年那个十四岁的少年已经长成了一个精瘦但结实、英气十足的小伙子。李嘉诚到一家五金制造厂及塑胶带制造公司当推销员,开始了香港人称之为“行街仔”的推销生涯。

辛苦的工作之余,李嘉诚没有放弃读书。每天白天工作之后,晚上他还要买些旧书来自学,学完的旧书再拿到旧书店去卖,再用卖掉的钱买新的旧书。这样,他既学到了知识,又节省了很多钱。

和大多数推销员一样,最初向客户推销产品时,李嘉诚总是心情紧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就在出门前或者在路上把要说的话想好,然而反复练习,从而成功地克服了紧张的心理。渐渐地,李嘉诚发现自己比较有推销潜力,他那与生俱来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十分适合做推销员。他总是能凭着直觉看出客户是什么类型的人物,并且能马上了解客户的心理和性格类型,从而制定好相应的推销策略,最终成功达成推销。

推销生涯让李嘉诚受益匪浅。走南闯北的推销工作,不仅催生了李嘉诚的商业头脑,丰富了他的商业知识,而且也让他结识了很多好朋友,获得了各种各样的社会知识。同时,在推销过程中,他学会了宽厚待人、诚实处世的做人哲学。这些,对他日后事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有人认为推销员一定要能说会道,李嘉诚对此却不以为然。他不喜欢高谈阔论,讲话也是不紧不慢,他并没有那种所谓的外交家口才,但是他非常注意市场变化和消费者使用自己商品的情况反馈。他把香港划分成很多区域,把每个区域的居民生活情况和市场情况都记录下来,知道什么产品该到什么地方去推销,正如他自己所说,“吃透了这一方云雨”。?这样,短短的一年之后,李嘉诚推销商品的数量就超过了厂里那些老推销员。

李嘉诚认为,在从事推销工作的时候,不仅自己要充满自信,而且要熟悉所推销的产品,尽最大努力,设法让客户感到你的产品价廉物美。

由于出色的推销成绩,李嘉诚十八岁就做了部门经理,两年后又被提升为公司的总经理,并破例获得公司20%的红股。

艰苦创业练就“超人”本领

三年后,正当公司准备重用李嘉诚的时候,他却坚决地辞职了。

李嘉诚经过几年的磨砺,各方面逐渐成熟了起来。干推销工作的这段时间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毕竟只是一名高级打工仔,他所管理的公司财产毕竟是董事长的,失败的最终承担者也只有董事长本人。企业的成败都与李嘉诚的关系不大,这使十分渴望向社会证明自身价值的李嘉诚下定决心要自立门户。因此无论老板怎样赏识、再三挽留,他还是选择了离开。

二十岁的李嘉诚认为自己已经看清了形势、做好了准备,所以想放手大干一场了。

1950年夏天,白手起家的李嘉诚,用自己几年来积蓄的7000港元,再向朋友借了些钱,在香港维多利亚港附近的一条小溪旁租下一间灰暗的小厂房,买了一台老掉牙的压塑机,他的“长江塑胶厂”就这样正式开张了,他由此起步,走上了自己叱咤风云的创业之路。

他的工厂专门生产塑胶玩具和简单日用品。有人开玩笑说,这个厂只有那块招牌是新的,别的全是旧货。李嘉诚对此没说什么,只是默默一笑。他选择“长江”作厂名,是有深刻用意的。他后来解释说,作为一个实业家,必须广泛吸纳细小的支流,让它们汇流成大江大河。

厂子新办,缺资金,更缺人才,采购、设计、生产、推销,各个环节都要李嘉诚亲自过问。每天一大早,他出门去联系业务,这时他是采购员兼推销员;回厂后,厂里一天的生产才能开始,这时他是师傅、老板;晚上搞设计,以便工人们第二天能照图施工,他又成了工程师……那时他几乎每天都要工作十六个小时。?

李嘉诚凭着自己的商业头脑,以“待人以诚,执事以信”的商业准则,在创业最初的一段时期,发了几笔小财,这使得年轻且经验不足的李嘉诚忽略了商战中变幻莫测的风险,他过于自信了。不久之后,一场经营危机来临了。由于他太过急切地去扩大经营规模,他那本来就资金不足、设备简陋的塑胶企业,开始出现亏损。接着,资金周转不灵,工厂亏损愈来愈重。过快的扩张,承接订单过多,加上设备简陋和人手不足,极大地影响了塑胶产品的质量,但迫在眉睫的交货期使重视质量的李嘉诚也无暇顾及愈来愈严重的次品现象。于是,仓库开始堆满了因质量问题和交货期延误而退回来的产品,塑胶原料商们开始上门催缴原料费,客户们也纷纷上门要求索赔。

对于一向诚信从商、稳重做人的李嘉诚,这次事件付出的代价是很惨重的,几乎令他濒临破产的境地。痛苦不堪的李嘉诚每天睁着布满血丝的双眼,忙着应付不断上门催还贷款的银行职员、催要原料费的原料商、连打带闹索赔的客户,以及拖家带口寻死觅活要求按时发放工资的工人。借来的钱已经变成了产品,而产品还没能变成钱,他实在是拿不出钱还人家啊。有一天晚上,围着工厂转了大半夜,几次向河边走去,但终于又走了回来,他没有自杀,第二天,他请来一位经销商,希望这个人能帮助他渡过难关,经销商围着厂子转了一圈,边看边摇头,完事后在河边撒了泡尿,走了。

朋友们都劝李嘉诚算了,干脆把厂子卖掉,还了债到别人的厂里去做工,凭他的能力,一定能得到老板的赏识,待遇不会差的。李嘉诚不愿意这样做,他不想就这么屈服。

1950年到1955年,这段沉浮飘忽的岁月,李嘉诚回想起来至今心有余悸—这是李嘉诚创业史上最为悲壮的一页,它沉痛地记录了李嘉诚摸爬滚打于暴雨泥泞的艰难历程,它用惨重的失败诠释着李嘉诚成功之路上的坎坷不平。

只有在困境中不屈服的人,才有成功的可能。失败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失败之后仍能有信心,能继续保持或者拥有清醒的头脑,能继续顽强地前行。李嘉诚痛定思痛之后,开始冷静分析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分析市场走向。在种类繁多的塑胶产品中,李嘉诚所生产的塑胶玩具在市场上已经趋于饱和状态了,似乎已经没有足够的市场生存能力,他必须重新选择一种能救活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从而实现塑胶厂的转轨。

一天深夜,李嘉诚自修完当天的功课后,像往日一样随手翻阅着一些杂志。当他阅读最新英文版《塑胶》杂志时,发现在一个不太引人注目的地方,刊登了一项有关意大利一家公司用塑胶原料设计制造出塑胶花倾销欧美市场的消息。李嘉诚马上想到,和平时期过着平静生活的人们,物质生活有了一定保障之后,必定在精神生活上有更高的要求。如果种植花卉等植物,不但每天要浇水、除草,而且花期短,无法适应时下人们的快节奏生活;而生产出来的塑胶花价廉物美,能很好地美化人们的生活。凭直觉,李嘉诚认为一个塑胶花的黄金时代即将来临。

一向效率很高的李嘉诚,带着企业复活的希望踏上了学习塑胶花制造技术的路途。精明务实的李嘉诚深知,生意人对于自己刚面世的新产品是十分重视的,在技术上会对外有很大的保留,不会轻易地让他人学去,所以他不断地以购货商、推销员等身份,甚至不惜打短工,千方百计地搜集那些点点滴滴有关塑胶花制作的技术资料。不仅如此,李嘉诚还购置了大量在款式、色泽上各具特色的塑胶花品种带回香港,不惜重金聘请香港乃至海外的塑胶专业人才,对这些购回的塑胶花品种进行研究、重新设计。他作了深入的市场调查,时时关注国际市场发展动态,希望自己早日生产出最受欢迎的塑胶花产品。李嘉诚发现,当时香港的各大商店几乎没有塑胶花卖。他知道,香港人是喜欢摆设的,应该会欢迎那些形态逼真、漂亮又便宜的塑胶花;塑胶花对生产技术的要求也不高。

经过周密部署之后,李嘉诚毅然决定,大量生产各种各样的塑胶花。1957年,咬紧牙关走出绝境的李嘉诚开始了他一系列别具新意的转轨行动。

经过李嘉诚和他的团队的努力,塑胶花在香港开始引人注目起来,受到许多香港市民的欢迎,“长江塑胶厂”的名字也开始为人们所熟悉起来。

开辟出新路子的李嘉诚,终于度过了重重危机,渐渐地走上了稳定发展的正轨。1957年底,李嘉诚为了适应大规模生产的需要,将“长江塑胶厂”改名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李嘉诚开始着手引进西方的管理经验,他认定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企业内部保持高水平的管理,坚持按责任办事是非常必要的。

李嘉诚常常这样告诉身边的人:“我们长江要生存,就得要竞争;要竞争,就必须有好的质量。只有保证质量,才能保证信誉,才能保证客观,才能保证长江的发展壮大。”李嘉诚极其看重自己产品的质量,他宣布:“从今以后,长江的产品,没有次品。”今天的李嘉诚给人最鲜明的印象是足智多谋,在经营策略上他从不轻易去冒险,更不会有随便碰碰运气的行为,他的所有决策都来源于对广泛全面的资料的占有和分析,是按照具体的实际情况而做出的合理反应。

长江塑胶厂的兴旺引起了同行的嫉妒,有人专门跑来拍下长江厂那间破厂房的照片登到报纸上,说,长江厂就是这么个破烂样,怎么可能生产出好东西来呢?然而那帮人却没想到,这反而使长江塑胶厂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不少本来并不经销长江厂产品的代理商,跑来考察后,都认为这个小厂厂房虽旧,但组织得力、生产规范、产品质量过硬,值得和他们做生意。这样,长江厂的订货单大大增加了。更让李嘉诚惊喜的是,有一些外国商人也跑来了。李嘉诚从这些商人口中,得到了一条黄金般的信息:欧洲人十分喜欢塑胶花。苏联人扫墓不用纸花,而用塑胶花,表示生命虽已结束,但留下的思想、品质、精神是永久不败的;北欧人喜欢用塑胶花装饰庭院、房间;美洲人连汽车上和工作场所都会放上一些塑胶花。于是从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李嘉诚大量生产塑胶花,销往欧美市场,工厂的年利润也猛升到上千万港币。

这次成功使长江工业公司从此站稳了脚跟,并在香港塑胶企业内有了相当的竞争能力,也使李嘉诚清醒地认识到,一个身处绝境的人,不管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有信心、决心和诚意,机会的大门将永远为他敞开。

接下来的日子,李嘉诚领导长江工业公司迎来了香港塑胶花制造业最为辉煌的时代。欧美各国对塑胶花的需求量更大了,就连中下等家庭也渐渐养成了插塑胶花的习惯。李嘉诚充分利用这个机会,不断创新。他以高薪招聘塑胶专业人才,研制出欧美用户最感兴趣的接近天然花的喷色塑胶花、特种花、热带新奇花,以及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中国特种花,从而顺利地打入了欧美市场。李嘉诚利用长江工业公司高品质的塑胶花产品,全方位地争取到了海外买家的长期合约,业务得以迅速增长。庞大的塑胶花市场,为李嘉诚带来了数以千万计港元的利润,长江工业公司的塑胶花和李嘉诚本人也愈来愈受到商界的注目,“长江”因此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塑胶花生产基地,李嘉诚本人则被誉为“塑胶花大王”。

古人说“三十而立”,三十岁的李嘉诚,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塑胶花大王”,他从一个茶楼跑堂成长为千万富翁,只不过用了十年多的时间。“长江塑胶厂”的牌子换成了“长江实业有限公司”,昔日的破厂房变成了窗明几净的高大厂房,工人们都穿上了制服。

在全球塑胶花畅销的大好局面下,李嘉诚却敏锐地意识到,由于塑胶行业高利润的吸引,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塑胶花行业,这势必导致激烈的竞争,“好日子很快会过去”,他开始寻找下一个机会了。

这一次他找到的是房地产业。

香港本来就是弹丸之地,自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经济开始复苏,世界各国冒险家、投机家纷纷涌入香港,但由于经济和人口的迅速增长,土地资源很快出现了短缺的苗头,所以地价一直处于上升状态。李嘉诚和夫人经过反复商讨之后,果断地决定转向房地产业。幸运的是,这时恰好有一个经销塑胶产品的美国财团为了得到充足的货源,愿意以300万港元的高价买下长江塑胶厂。李嘉诚在心里盘算,他的厂子最多只值100万港元,就是再经营三五年,也不一定能赚到200万港元,于是毅然卖掉了塑胶厂,用这笔资本开始买进房地产。几年之中,房价果然暴涨,先走一步的李嘉诚一下子从千万富翁跨入了亿万富翁的行列。

60年代中期,内地发生了“文化大革命”的动乱,闹得香港也人心惶惶,整个社会乱成一片。很多富翁纷纷逃离香港,争着廉价抛售房地产。李嘉诚正在建筑中的楼房也被迫停工,因为那时就是建成了也没人会买。按照当时的房地产价格来计算,李嘉诚这次简直可以说是全军覆没了。

再一次处于惊涛骇浪中的李嘉诚,依然临危不乱,沉着应变。他仔细分析了局势,不相信香港会就此垮掉,他认定动乱是暂时的,中国肯定很快就会恢复稳定,香港还将进一步繁荣发展,因此房地产的价格必然会回升。

因此,当别人大量抛售房地产的时候,李嘉诚却反其道而行之,将自己所有的资金用来收购房地产。朋友们知道后都为他担心,纷纷劝他不要做傻事。李嘉诚毫不动摇,他说:“我看准了不会亏本才敢买,男子汉大丈夫还怕风险?怕就别干实业这一行。”

李嘉诚又一次成功了。70年代初,香港的房地产价格开始回升,李嘉诚从中获得了200%的高利润。到1976年,李嘉诚公司的净产值达到5个多亿,成为香港最大的华资房地产实业公司。

这个时候,对亿万富翁李嘉诚来说,单纯追求财富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现在,他把垄断香港经济几十年的英国资本集团,当作了自己的新对手,决心与之一较高下。当时,尽管长江实业有限公司开始向多元化和综合化发展,但要同拥有众多产业的英资企业集团相比,实力仍然相差太远。但是李嘉诚这条“小蛇”,却已经雄心勃勃地准备去吞食“大象”。

70年代末,李嘉诚预见到旅游业将成为热门行业,一流的宾馆将会有很高的出租率,他拿定主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收买了拥有美国资本的永高有限公司56%的股权,随后又收买了其他股东的股权。永高公司的主要产业是位于香港中区的有800个房间的希尔顿大饭店。李嘉诚接收饭店之后,正赶上香港旅游业有史以来的黄金时代,果然大赚了一笔,为他下一步与英资集团竞争创造了条件。

1977年,香港地铁中环站和金钟站举行兴建投标,这是香港最繁华的地段,处在中心区闹市,也是世界上最值钱的地皮之一,每平方米标价高达十万港元,总价估计在2.44亿港元,被称为“地王”,英国、日本、法国、美国和香港等地共309家公司前来参加竞争。胸有成竹的李嘉诚,拿出了一个绝佳方案,一举战胜所有对手而中标。一时间,新闻界热炒李嘉诚,说这是“华资地产凌驾英资的先声”,是“华资地产崛起的新纪元”。李嘉诚因此获得了巨大的商业威望。第二年,李嘉诚中标所建的环球大厦和海富中心先后建成拍卖,都是在一天之内就售完,价格打破了香港房地产的历史纪录,为李嘉诚赚得了数亿港元的财富。

李嘉诚又瞄上了新目标:置地旗下的九龙仓。他看中尖沙嘴的海港城、海洋中心、游轮码头以及货物装卸区可重建的地皮。九龙仓的股价长期委靡不振,1977年尾每股只是十三四元,而资产值达到五十元,大股东“置地”持有九龙仓不足两成。李嘉诚不动声色,在市场秘密收集九龙仓股份,准备杀“置地”一个措手不及。听闻风声的“置地”急了,在市场回购股份部署反收购。翌年三月,九龙仓股价被抬高至四十六元水平。若要拿得九龙仓的控制权,必须持有五成一的股份,审慎的李嘉诚自知非自己能力所及,加上“置地”母公司请来汇丰大班沈弼做说客,于是李嘉诚鸣金收兵,把手头两成九龙仓股份转让给船王包玉刚,套回三亿多元资金。包玉刚1990年去世后,李嘉诚卷土重来,在汇丰银行提供二十三亿贷款的情况下,成功地从“置地”手上夺得九龙仓,成为香港成功收购英资“大行”的首位华资大户。

上世纪70年代的和记黄埔,由英资四大家族之一的祈德尊爵士掌舵,公司从事码头仓储、贸易和零售业务。李嘉诚看上了它,是因为它可以建成大型生活区的黄埔码头。

和黄给人有机可乘,是由于祈德尊在香港及海外大撒金钱过度投资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项目。1973年石油危机时股市大跌,和黄陷入财政危机,捱至1975年时,大股东祈德尊家族只好出让其三十三点五的股权给大债主汇丰银行,以换取注资一亿五千万元来救市,汇丰手头上这批股票最终要找个“好人家”接手,而得到汇丰银行垂青者,就可主宰这个资产价值六十亿元的商业帝国。

汇丰银行偏偏选中了李嘉诚。1979年,汇丰银行以每股七元一角代价把和记黄埔股份让给长江,只要求长实先付交易的两成即六亿四千万,余数可延迟两年支付。以长江实业当时不到七亿元的总资产来说,这是名符其实的蛇吞象收购。两年后,李嘉诚正式入主和记黄埔,旗下上市公司市值全港第五。同年的《远东经济评论》将李嘉诚称为“香港的超人”,并设计了他的卡通人物形象作为封面,自此“超人”便成为李嘉诚的代称。

1982年,中英就香港前途问题展开谈判,香港爆发信心危机,楼市股市一同受挫,英资财团怡和更是宣布迁址、变卖资产。早知北京心意的李嘉诚,抓紧这个时机发展大型住宅区,显示对香港的未来有信心,事后证明此举为长实带来数以百亿计的巨大利润。

李嘉诚刚一接掌和黄,便部署将红勘黄埔码头拆卸重建,长实、和黄各占一半股份。起初政府给出的地价补偿是二十八亿元,李嘉诚认为高了,就耐心地等,直到1983年香港陷入信心危机楼价低潮时,他才以极其廉价的三亿九千万元补地价买下,并一口气建成了94幢住宅,冠名为黄埔花园,成为继美孚新村后香港另一大型社区。黄埔花园于1990年全部完成,为集团带来了五十三亿元的盈利。

时势造英雄。李嘉诚就是这样以超凡的信念和毅力,以独特的经营方针和策略,准确把握时机,果断行动,在香港富豪的“龙虎斗”中步步为营、节节高升,最终登上了香港首席大富豪的宝座,成为称雄香港的“超人”。1992年,美国的《福布斯》世界富豪排名,李嘉诚以三十八亿美元的个人财产位列世界第35位,成为全球华人首富。

相濡以沫谱写爱情传奇

无情不是真豪杰。李嘉诚对人生充满希望,对生活同样有着美好的憧憬。虽然他平时不太喜欢谈论自己的家庭和感情,但他的感情生活也是十分丰富美好的。

抗日战争爆发后的1941年,李云经与妻子庄碧琴商议,带上李嘉诚、李嘉昭和李素娟三兄妹前往香港投奔妻弟庄静庵。

李嘉诚的舅舅庄静庵,是香港钟表业的老行家。今日有关香港钟表业的著作,莫不提及庄氏家族的中南钟表有限公司。庄家长女叫月明,比李嘉诚小四岁,聪明伶俐,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

李云经发现香港是一个金钱至上的商业社会,于是告诫李嘉诚兄妹,要在香港生存下去,就要学做香港人,而要与香港社会融为一体,第一步就是要过语言关,改掉潮汕口音,学好广州话。从此,庄月明就成了李嘉诚的广州话老师。表妹用心教,表哥认真学。不久,李嘉诚便能用广州话与香港人交流了,庄月明十分高兴。李嘉诚也发挥自己的长处,教月明学习中国古典诗词。

这一对“金童玉女”互相学习的情景,是当时庄家最为动人的风景。那一段日子,成了李嘉诚动荡童年中最温馨的回忆。

父亲去世后,尽管舅舅表示要资助李家,但倔强的李嘉诚仍然决定中止学业,打工挣钱。他相信只要自己肯努力,一定能出人头地。舅舅表示支持他,因为舅舅自己也是十多岁就离开父母到广州打天下的。不过,他仍然没有让李嘉诚进他的公司。李嘉诚明白没有人可以帮助他,他必须赤手空拳闯出一条自己的路。

庄月明走的却是完全不同的另一条路。她以优异成绩从英华女子中学毕业后,进入香港大学,后来又留学于日本明治大学。她的生活之路充满阳光和鲜花。难得的是,她不仅从来没有嫌弃过表哥,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与李嘉诚两小无猜的纯真感情还转变成了浓烈的爱情。

庄月明一直在牵挂着拼搏中的表哥。李嘉诚踏上谋生路后,不管是在当茶楼的堂倌,还是做钟表公司的学徒,庄月明对李嘉诚都是一往情深,她在精神上对李嘉诚的慰藉和支持,鼓舞着李嘉诚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

1950年,22岁的李嘉诚在筲箕湾创办长江塑胶厂,庄月明欣赏表哥的雄心壮志,并为他感到自豪。办厂初期出现质量事故让李嘉诚体会到世态的炎凉,但危难之中庄月明对表哥的一片赤诚之心没有改变,她以爱情的力量,将历经磨难的李嘉诚锻造成坚强不屈的男子汉,最终走出了事业的困境,走向了成功的辉煌。

李嘉诚已经事业有成,他与庄月明的爱情也该瓜熟蒂落了,但好事多磨,按世俗的眼光,他俩并不是门当户对,庄月明出身富贵名门,受过高等教育,才貌双全;李嘉诚出身寒微,只读过初中,虽然事业初成,但将来怎样还是个未知数。更主要的是,舅舅庄静庵和母亲庄碧琴对他俩的婚事也表示反对。

转眼到了1963年,李嘉诚已经35岁,庄月明也31岁了,他们对爱情的执著和真诚终于感动了舅舅庄静庵和母亲庄碧琴,终于,在一片祝福声中,李嘉诚牵着庄月明的手,幸福地踏上了红地毯。

为了让爱妻住得舒适,李嘉诚斥资63万港元买下一幢花园洋房,这就是李嘉诚现在仍然居住的深水湾道79号3层住宅。当时李嘉诚并不算大富豪,一下子拿出这么多钱很不容易,所以有人说,这体现了他要送给妻子一份大礼物的诚意。

婚后,庄月明加入长江工业公司,她流利的英语和日语、谦和勤勉的作风,深得同事和客户的尊敬。

孩子出生后,庄月明渐渐退居幕后,相夫教子,孝敬家婆。在她的悉心教导下,李泽钜、李泽楷两兄弟勤奋好学,先后赴美国大学深造。

1972年11月,“长江实业”上市,这是李嘉诚事业上的重大转折点。庄月明出任公司执行董事,是公司决策层的核心人物之一,李嘉诚不少石破天惊的决策,均蕴含了庄月明的智慧和心血。不过,庄月明在公众面前始终保持低调,她很少露面,也不接受记者采访。所以人们在谈论李嘉诚的“超人”业绩时,很少会注意到庄月明。

进入20世纪80年代,李嘉诚的事业如日中天。

1989年12月31日夜,李嘉诚携夫人出席在君悦酒店举行的迎新年宴会,夫妇俩容光焕发,成为整个宴会上最抢镜头的一对伴侣。然而,不测风云悄然袭来,翌日下午,庄月明突发心脏病去世了,年仅58岁。

这个时候,李嘉诚也才60出头。他身体硬朗,精神奕奕,加上本身是富豪,因此不乏主动示爱的美女。在富商以绯闻为荣的香港,李嘉诚却能坚守自己的感情堡垒,始终如白璧一块。人们都知道,这是因为李嘉诚对庄月明情深似海经久不渝。

神秘莫测如有神助的资本冲浪运动

之一,建立全球3G帝业

对新兴产业进行前瞻性、战略性的投资,是李嘉诚最拿手的好戏之一。1993年,李嘉诚购入英国移动电话公司Rabbit,并易名为Orange(橙)。经过五年多的苦心培育和经营,他于1999年10月将Orange公司49.1%股权出售给德国的Mannesman公司,获利151亿美元;再用所持有的Manneman公司的股份换取英国Vodafone集团5%的权益,获利64亿美元;加上售出以美国为基地的CSM经营商Voice Stream的23%权益,至此,和黄在两年间的盈利,已超过AT&T及英国电讯五年内的利益总和。

购回和记环球股权一役,让李嘉诚“增值为本”理念再次得到成功演绎。2002年4月29日,和黄宣布斥资1.2亿美元,向亚洲环球电讯购回和记环球电讯50%股权、生活易网站42.5%股权以及和记环球数据中心的50%股权。这一出价仅为该批股权1999年时估值的1/5。

但令全球投资者最为关注的,还是李嘉诚在全球3G(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产业的投资举动。

自1983年移动电话引进美国电信市场后,移动通讯已变得愈来愈普遍与廉价。但第一代移动通讯使用类比技术,观念上仍是固定网络加上无线电传输,仅限于语音沟通。第二代数字式移动通讯系统在1996年进入美国市场,除语音品质大幅改进外,也增加传真和短消息功能。3G系统则完全利用数位分封技术,并结合网际网络,未来可提供视讯、语音、网络浏览、档案传输以及家庭自动化,也可轻松的利用笔记型电脑或掌上电子设备传输或接收资料。毋庸置疑,3G代表了未来电信业的发展方向,市场前景广阔。

不可再生的3G频率自然为各国政府的宝贵资源,欧洲掀起了一股强劲的“3G牌照热”。2000年3月,英国政府第一个以竞拍形式出售5份许可证,从运营商那里获得385亿欧元。德国政府紧随其后,以500亿欧元的天价发放了6张3G牌照。据统计,欧洲各国政府一共从各家电信运营商手中收取了超过1000亿欧元之巨的3G牌照费。

正当人们期望电信业全面进入3G时代之际,全球3G产业却陷入了困境。2002年8月以来,欧洲各大电信运营商不约而同地打起了退堂鼓,纷纷宣布推迟3G商用期。西班牙电信Telefonica和芬兰的Sonera电信公司决定撤出在法国的84亿欧元的3G投资,同时决定暂停向德国、意大利、奥地利、瑞士等国提供3G服务。随后,沃达丰集团德国分公司也宣布将把在德国推出商业化3G的时间推迟约6个月。而此前,德国市场上所有6家通用移动通信系统的供应商均已被迫推迟3G商用化运营时间。

以善于把握时机和反向操作闻名的李嘉诚,此时突然重返电信市场,收购全球3G牌照。自1985年成立以来,和黄电讯集团已经发展成世界级的电信运营商,在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经营电信业务,包括英国、美国、澳大利亚、中国香港、以色列及印度。

至今,李嘉诚已投资76亿美元,参加全球3G牌照的竞购,赢得了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奥地利、丹麦、中国香港、爱尔兰、以色列和瑞典等9个国家和地区的3G牌照,并正在收购芬兰的3G牌照。李嘉诚计划再投入近100亿美元,建设并推出全球第一个跨国3G网络,信号通达上述所有国家和地区。2002年10月8日,和记黄埔公布了全球第三代移动多媒体电讯业务的品牌设计详情,并向客户提供有关服务的承诺。和黄的3G服务以数字3为徽标,并将通行于9个和黄集团拥有的3G业务市场。

国内电信市场,李嘉诚自然不会错失:1999年12月,与中国电信签订了策略性合作协议;2000年初,通过海底电缆提供内地与香港间的长途电话业务。5月份通过购买中国联通4亿美元的股票,成为中国联通的策略盟友,并与中国联通合资成立了一家合资企业,和记黄浦在合资企业中占49%的股份。10月份投资2亿港币建成80公里长的穗深港环网光缆;2001年9月,入股49%经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的互联网服务供货商赛尔网络子公司赛尔在线。10月份与中移动签订了一项GPRS漫游协议,共同发展中国内地的GPRS漫游业务。

一个3G市场要真正运营起来,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全球3G产业陷入困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频率资源的价值偏离了“市场发展的价值”,致使欧洲各电信运营商背上了沉重的债务,无力继续投入巨资进行设备和网络建设,不得不出售牌照来减轻负债。李嘉诚凭借充足的资金,用相对便宜的资金购得牌照,使李嘉诚在未来的3G竞争中领先了一步。

2002年6月在香港举行的3G世界大会,都给未来3G市场带来利好消息。对3G而言,真正最可怕的不是资金,而是缺乏继续前进的勇气和信心。作为第一个大规模投资3G服务的先行者,李嘉诚不仅没有失去这份勇气和信心,而且把这份勇气和信心传递给全球的电信营运商,推动着全球3G产业的发展。《福布斯》推测,和黄的3G服务将在十年内赚取70亿美元的收入。

之二,推进港口战略布局

港口业是一个十分传统的行业,正在融入世界经济大潮的中国,港口建设速度异常迅猛,被认为未来今后十年最有可能出富翁的地方。李嘉诚旗下以经营港口业起家的和记黄埔公司,早就开始了在内地港口业的战略布局。

和记黄埔一直稳坐全球港口运营头把交椅,在欧洲、巴拿马、巴哈马、中国南方和香港拥有17座码头的经营权,1999年收购欧洲最大港口鹿特丹。港口业务为和黄贡献的利润接近总体的三成。

1992年,和黄获准与珠海市合资建设及经营九州港货柜码头,又与上海市合资组建上海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到2000年,和黄已经控制了上海、盐田、宁波等三个沿海码头和珠海、江门等6个沿河、沿海码头,成为内地港口的最大境外投资者,每年处理货柜数量达全国总吞吐量的25%。2001年6月,和黄获准投资收购65%的盐田港三期项目和49%宁波北仑港第二期的股权计划。前者投资金额高达55亿港币,后者超过30亿。

业绩显示,李嘉诚在内地港口业的投资收益不菲。据和黄称,除了上海港口业务外,和黄在内地的码头业务表现良好,盐田港2001年上半年的除税与利息前溢利升幅达51%,就算是在上海,和黄的投资也早已回本了。

2001年,香港经济不景气,长实与和黄的盈利大幅倒退,和黄来自香港的港口业务收益大幅减少,在香港港口处理的吞吐量下降7%,但在深圳盐田港的业务同期则有23%的增长。

李嘉诚进军大陆港口市场,属于战略性投资。初期,和黄曾有一个基本的投资策略,即上海以南的港口就做,上海以北的不做。但在完成重要口岸的战略布局后,这一定律随即被打破,和黄正计划投资青岛,以谋求更大的产业优势。

李嘉诚何以如此看好内地港口业的发展?港口市场有高门槛、高垄断、高回报、低竞争的特性。港口投资规模通常都很大,有时会达到数十亿规模,这为其他企业的进入增添了障碍。港口业务具有天然垄断性,并且不可能被新技术所取代,一旦进入就会处于非常有利的地位,同时还会带来稳定的现金流,而这正是许多规模巨大的投资所缺乏的。从行业的角度,港口业务是投资回报相对较高的行业,目前平均可以达到70%。

更重要的是,这里还有一个重大的支点性研究结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陆型经济体来说,市场的价值往往取决于供应量,港口是中国内地唯一在供应量方面具有可控制性前景的建设市场,谁控制了港口谁就能充分、直接地分享中国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好处。随着国内物流业的发展,以及世贸组织开放之后所导致的贸易增长,都会使得港口市场成为产出中国未来富翁的地方。当前,南到广西北海,北到大连、天津,都在兴起港口业建设热潮,这一热潮至少会持续十年。

李嘉诚超人之处在于,能够寻找到市场的最佳切入点,像一只猎鹰耐心地等待着猎物的出现,当猎物真的出现的时候,他会迅雷不及掩耳地出击将其捕获,从而为自己赢取巨额财富。

之三,打造现代中药航母

我国是中药发源地,拥有精深的医药理论、丰富的用药经验,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这是中药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支柱。加速中药产业的现代化、国际化,是中药业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否则,中药不但不能走向国际市场,弄不好连这传统“国粹”本身都要丢掉。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在1997年的施政报告中指出:香港具备足够的条件,在中药的生产、贸易、研究、资讯和中医人才培训方面取得成绩,并逐渐成为一个国际性的中医中药中心。在1998年的施政报告中他再次表示:通过应用创新科技,中医药可以成为另一个促进香港经济增长的行业,并以此提高香港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作为香港首富的李嘉诚,当仁不让地成了打造“香港中药港”的生力军。

长江实业加紧发展生命科技业务,和黄则积极进军内地药品、保健品市场。2002年3月,“和黄”首次踏足内地药品市场,与“广州美晨”合组“广州和黄健宝”,“和黄”拥有80%的股权,这家新公司的投资达到2.45亿元。“和黄”已入股在港创业板上市的“同仁堂科技”,持股3.28%;与“同仁堂科技”和“香港京泰”成立合资公司“同仁堂和记(香港)药业发展”,在香港生产和研究中药,总投资高达2亿港元;通过和黄药业(上海)投资有限公司与“上海药材”合作,注册资本达8800万元,“上海药材”与“和黄”各占五成权益,总投资达到2.2亿元,公司依托香港中药港,力争在三五年内实现出口量翻两番的目标,出口金额将达到6亿元人民币。

香港背靠祖国大陆,在中医药的人才、原料来源、生产加工以及科研成果等方面有取之不竭的资源,加之香港的高度国际化以及与国际市场的广泛联系,在中医药推广方面具有天然优势,许多华资企业对发展中医药产业都有极大兴趣。和记黄埔进军药业无疑是香港中药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行业的角度,目前医药行业属朝阳行业,但缺乏强有力的企业集团对中小企业进行整合。从国际中医药市场的现状看,国际上中草药市场的年销售额约300亿美元,并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中药特别是中成药利润的很高,1998年中国中成药产值占国内中西药总产值的19.8%,利润却占到了中西药总利润的41%。尽管如此,和黄在中药业的投资仍然非常谨慎,李嘉诚目前追求的只是一种战略存在,而不是短期回报。

之四,改变房产业游戏规则

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港资投资内地房地产业仅是探路的话,那么2001年开始的港资新一轮投资内地房地产业的高潮,则是房地产业游戏规则改变后的必然选择。

雄心勃勃的和黄及它的兄弟长实集团,早已在广州、深圳、珠海、重庆、上海、青岛、北京、成都等多个城市安营扎寨,主要产业项目有广东的海逸高尔夫球会、上海的浦东花木区洋房及公寓式住宅、梅龙镇及华尔登广场、青岛太平洋中心、重庆大都会广场以及多家酒店等等。单在西部的重庆和成都,和黄的投资就超过30亿人民币。

位于北京腹心地带的东方广场,已成为李嘉诚内地地产业务的标志。在这项投资额高达20亿美元、建筑面积600万平方米的项目中,长实与和黄共占了三成股权。2002年10月30日,在第六届京港经济合作研讨洽谈会上,和记黄埔地产(北京)宣布斥资30亿人民币投资北京朝阳区姚家园项目。

追逐利润的本性,使得大量投资需要寻求新的、更广阔的投资领域,或者说,投资需要寻求更安全、更可靠回报的领域。随着香港房地产业泡沫的破灭,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地域广阔、日益成熟、规模世界第一的内地房地产业市场,无疑是诸多香港房地产商实现他们这一理想的首选。

李嘉诚认为,作为地产开发商,最大技巧在于无技巧,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并取胜,就得围绕“以人为本”,从规划、设计到销售服务进行一系列创新。如深圳的黄埔雅苑,每套平均100平方米,这在寸土寸金的香港可能非常受欢迎,但在内地就很难说。

李嘉诚的资本冲浪,还包括投资石油业、零售业等方面。

市场一向崇拜李嘉诚点石成金的魔力,却往往忽略了他对石头的认真研究和精心选择的过程。李嘉诚选定的每一方石头,大多是步入某个行业经济发展快车道的敲门砖。这,就是李嘉诚与其他投资者的差别之所在,也正是“超人”的超凡之处。  第三章 大决策—揭开中药港世纪战略大幕

超人李嘉诚要办中药港

老超人谱写新传奇。

古稀之年的李嘉诚宝刀未老,他又有了大手笔,将目光凝聚到中医药事业上—他要办一个中药港!

说起李嘉诚,华人世界几乎是无人不知:他的个人资产估计逾120亿美元,他掌舵的商业资产组合横跨50多个国家、雇用员工超过20万名,他掌控着亚洲最大的两个上市公司……他还在想什么?他还要做什么?精力过人的李嘉诚,这个亚洲大陆最为富有的人,还想让他的和记黄埔王国增添第六项核心产业—中药国际化。

这是一项造福人类的工作,是李嘉诚心中一个久藏的梦。

李嘉诚的中医药事业情结要追溯到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甚至还要早些。他的中医药事业梦想与董建华直接联系在一起。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