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蚁综合治理示范项目案例选编(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2 13:53:54

点击下载

作者:宋立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白蚁综合治理示范项目案例选编

白蚁综合治理示范项目案例选编试读:

前言

近年来,在各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的领导下,各地白蚁防治单位认真贯彻落实建设部第130号令,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积极开展白蚁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在防灾减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服务和保障我国社会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为加快改变我国白蚁防治以化学屏障技术为主的局面,全国白蚁防治中心积极争取相关部委和国际组织的支持和资助,在安徽、湖南、江苏三省和杭州、南昌、成都、广州、南宁五市实施了“中国白蚁防治氯丹灭蚁灵替代示范项目”,开展了白蚁综合治理技术的应用示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试点的基础上,“十二五”期间,围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白蚁防治行业进一步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白蚁综合治理示范项目在各地、各领域实施。全国白蚁防治中心总结了近几年各地开展示范项目的经验,总结提炼了涵盖住宅小区、公共建筑、文物建筑、水利工程、风景名胜、基础设施等领域的相关案例汇编成本书。本书为实用工具书,每个案例均从调查入手,制订详尽的防治方案,描述了规范的操作程序,可供各地白蚁防治单位相关人员在实施白蚁综合治理技术时参考使用。

本书各部分的主要编写人员如下:案例一由吴昌宁、徐鹏编写;案例二由李登宾、何影、万智奕编写;案例三由韦戈、陈正麟编写;案例四由胡寅编写;案例五由陈文江、阮冠华、叶建军编写;案例六由赵京阳、曹建春、周寅强编写;案例七由任庆伟、龚进先、周寅强编写;案例八由姬汉民编写。全书由任庆伟、胡寅统稿,由宋立、宋晓钢定稿。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位专家、读者不吝指正。主编2015年9月

一、住宅小区

案例一普通住宅小区的白蚁综合治理1 概况

城市花园住宅小区(以下简称“城市花园”)位于成都市,占地2面积34hm,自2001年破土动工,历时6载于2007年全面竣工,房屋2总建筑面积达49.7万m。小区坐拥浅丘地形,终年植被繁茂。经调查,该小区内共101幢建筑,其中91幢无地下室、4幢一楼为架空车库、6幢有地下室,分别占建筑总幢数的90.10%、3.96%与5.94%。

2008年4月11日,成都市白蚁防治研究所(以下简称“成都所”)接到城市花园物业管理公司(以下简称“物管”)反映,称建筑内有白蚁分飞现象。成都所工作人员在上门灭治时发现小区绿化带内植被较为茂盛,有几处绿篱带中白蚁正在分飞。进一步咨询物管与业主及查询原始档案后得知:绿化带内白蚁已连续分飞多天,业主普遍较为恐慌;小区所在地原为林地(坟地),修建后多次迁入其他树木;该小区在新建房屋时未进行白蚁预防施药。获悉以上蚁害现状及潜在隐患后,成都所立即联系物管进行白蚁防治知识进小区宣传,接到建筑内蚁害反映后及时上门处理,至2015年5月,共接到并处理了498户次蚁害。

2011年7月,成都所在该小区内实施了“中国白蚁防治氯丹灭蚁灵替代示范项目成都市监控—喷粉技术示范子项目”(以下简称“项目”),于8月中旬之前完成了该项目监测装置(以下简称“装置”)的安装工作,共计安装5593套,其中建筑周围2636套、绿化中2957套;截至2014年9月,共检查11次。

在项目实施前,蚁害治理只在建筑内应用液体制剂技术;项目实施后,建筑内继续应用液体制剂技术,而在建筑外则应用监控—喷粉技术。经过两种技术多年的综合治理,建筑内外的蚁害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2 项目实施情况

2.1 白蚁治理的策略

2.1.1 治理的原则(1)以生态系统作为治理的单元

城市花园的生态系统是由建筑与建筑外环境两部分构成,而白蚁具有较强的扩散迁移能力,只有同时控制建筑内与建筑外的白蚁分布密度,才能使城市花园内的整体白蚁分布密度降低到受害允许的密度水平以下。(2)强调防治结合

对建筑内反映的蚁害及时处理,使用液体制剂技术进行灭治并适当预防,以降低建筑外环境中蚁害蔓延或建筑内白蚁危害程度加剧的风险;对建筑外所有区域的白蚁种群密度长期监控,使用监控—喷粉技术进行灭治,通过降低建筑外白蚁种群密度以降低白蚁入侵房屋的风险。

2.1.2 总体思路

加大对业主与物管白蚁防治知识的宣传,增强其对蚁害的认识与白蚁防治的意识;引起业主与物管对白蚁防治工作的重视,积极主动配合做好白蚁防治工作;指导业主与物管对蚁害迹象的认知,定期或不定期自行检查,以便在蚁害发生初期即发现并通知成都所及时上门处理;加强业主与物管白蚁预防意识,建议装修时在易遭受蚁害的楼层或曾遭受蚁害的区域尽量少用木配件,并进行液体制剂技术预防施药处理;加大白蚁治理的科学研究,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手段。

2.1.3 主要技术手段(1)建筑内使用液体制剂技术

对蚁害部位及区域进行灭治施药,并根据散白蚁危害特点对其临近部位及该建筑内的踢脚线、门套、壁柜、地板及墙裙等木配件及其他可能遭受蚁害的部位和区域进行预防施药,主要应用打孔灌药与滞留喷洒技术。(2)建筑外使用监控—喷粉技术

对建筑周围及绿化所有区域应用监控—喷粉技术,装置按相关技术要求进行分片区有序安装后,根据散白蚁活动的季节特点及饵料消耗等情况进行检查维护。

2.2 蚁害调查

2.2.1 调查方法(1)建筑内蚁害调查方法

上门回访与现场调查。定期上门对物管进行上门回访,了解蚁害发生史,并由物管张贴白蚁防治宣传资料及相关事宜;在业主通过物管或直接向成都所反映蚁情后及时上门处理,询问业主蚁害发生史及发生部位与区域,并对现场进行详细检查,发现白蚁个体时采集标本。(2)建筑外蚁害调查方法

全面普查与重点调查。初次调查时对所有建筑周围及绿化带中尤其是树木进行白蚁活动及取食迹象的查找,并进一步确认物管及业主所反映蚁害的范围及程度;调查装置时对其周围的树桩、枯树朽木等同步进行检查,发现白蚁个体时采集标本。(3)动态监测调查方法

全面调查。每次调查所有装置,调查时间与间隔根据散白蚁活动季节特点及饵料消耗情况而定,调查分为检查、喷粉灭治与维护三个环节。检查每个装置内是否出现白蚁活体或蚁路、蛀食痕迹等蚁害迹象,并对入站白蚁达到一定数量的装置进行喷粉处理;同时,对破损装置进行重装,对严重发霉或蛀空的饵料进行更换,以保证监控—喷粉技术的持续使用。(4)白蚁标本鉴定方法

由专业人员对采集的标本进行镜检并鉴定种类(图1-1)。图1-1 用体视显微镜对白蚁标本进行种类鉴定

2.2.2 项目实施前的蚁害情况(1)建筑内蚁害调查结果

自2008年4月11日发现首例白蚁分飞至2011年6月30日,共计104户次业主反映家中发现蚁害(白蚁分飞为主)。2008—2011年业主反映家中发现蚁害的户次见表1-1。表1-1 2008—2011年业主反映家中出现白蚁分飞的户次时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合计户次225941104(2)建筑外蚁害调查结果

小区内树木繁密,许多树木遭受了蚁害,个别树的表皮、韧皮部或木质部发现活体白蚁;调查装置时,在一些灌木丛中或装置旁的树桩、死树及枯树枝中发现活体白蚁;据物管及业主反映,每年均发现多处绿化带(以绿篱带与树木为主)中出现白蚁分飞。(3)发现的白蚁种类

至2011年6月30日为止,共在建筑内木配件中采集标本12号,经过镜检鉴定均为黑胸散白蚁Reticulitermes chinensisSnyder;在建筑外树桩及枯树中采集标本2号,均为黑胸散白蚁;在部分树上发现蚁路及蛀食痕迹,均为散白蚁活动迹象。

2.2.3 蚁害严重的原因分析(1)自然因素

成都地处四川盆地西部,年均气温15.2~26.7℃,年降水量900~1300mm,气候终年温暖潮湿,非常适宜白蚁生长繁衍,是蚁害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2)环境因素

94%以上的建筑无地下室,90%以上的建筑一楼外墙与绿化直接相连,为白蚁入侵建筑提供了便利。该小区修建前为林地(坟地),修建后植被繁茂,给白蚁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与生存空间。(3)人为因素

房屋建筑新建过程中未进行白蚁预防处理,无药物屏障阻止环境中白蚁入侵建筑;小区修建过程中多批次迁入多个省(市)的树木,期间未进行任何蚁害检查及防治处理;绿化中最初发现蚁害时未引起重视,蚁害严重后也未进行有效治理;房屋装饰装修时使用大量木配件,未进行预防施药处理;社会各界对白蚁危害的认知度不高,大多数业主只有在白蚁分飞时才能发觉并请相关机构进行治理;绿化浇水及补种频繁,为白蚁提供了充足的水分与食物。

2.3 蚁害治理

自从2011年7月开始实施项目后,重点对建筑外环境使用监控—喷粉技术进行蚁害的控制。

2.3.1 现场勘察

对小区内所有需要安装装置的区域进行划分并逐片勘察,检查有无蚁害、杂物,丈量散水(明暗)长宽;现场记录相关信息并录入电子档案,见图1-2至图1-5。图1-2 小区平面图图1-3 现场勘察建筑周围环境并记录图1-4 用皮尺测量建筑长宽图1-5 勘察结果信息电子表

2.3.2 制订施工方案

根据实地勘察结果及装置安装标准,针对每片区域设计相应的施工方案,将每片区域中可安装或需安装的位置进行初步编号并按顺时针方向排列(图1-6)。装置间距3~5m,建筑周围安装位置距墙0.5~1m、距散水外延0.1~0.5m(图1-7);绿化带中根据蚁害情况适当调整间距;在遭受蚁害的名木古树周边呈环状安装5~6个,距树0.5m,装置间距0.5m。图1-6 施工方案电子表图1-7 建筑周围装置取点示意图

2.3.3 安装装置

根据施工方案及装置安装标准进行安装。整个流程分机器或手工打孔、装置编号及安装、现场记录及电子存档三个环节,见图1-8至图1-14。图1-8 机器打孔图1-9 手工打孔图1-10 74幢第4套装置的编号图1-11 装置安装后与地面平齐或略低图1-12 安装记录现场表图1-13 安装记录电子表图1-14 安装记录CAD附图

2.3.4 调查(1)调查时间与间隔

由于在项目实施前后小区中只发现了散白蚁(黑胸散白蚁为主)危害,所以调查时间与间隔是根据散白蚁危害特点、小区内蚁害严重程度、成都市天气与季节特点及装置内白蚁活动、饵料消耗等情况来确定。2011年7—8月安装后,至2014年9月,共调查11次,每次调查的时间见表1-2所示。表1-2 11次调查的时间第1次调查2011年8 —9月第7次调查2013年6 —7月第2次调查2011年10月第8次调查2013年8月第3次调查2012年3月第9次调查2014年3月第4次调查2012年6 —7月第10次调查2014年6 —7月第5次调查2012年9月第11次调查2014年9月第6次调查2013年3月  (2)调查内容

检查装置内有无白蚁蛀食痕迹、蚁路等活动迹象,发现白蚁时采集标本并进行初步鉴定,白蚁达到一定数量后进行喷粉处理;对严重霉变或蛀食超过三分之一的饵料进行更换,对损坏的装置进行重装。(3)记录

记录每套装置的调查时间,白蚁活动及小动物入站情况,处理情况,饵料霉变、更换情况,装置破损、丢失、重装等情况,详见图1-15和图1-16。图1-15 调查(检查维护)现场记录表图1-16 调查(检查维护)记录电子表3 治理效果的评估

3.1 治理结果及分析

3.1.1 建筑内蚁害调查结果与分析

2012年3月至2015年5月,城市花园内共计394户次反映家中发现蚁害,具体情况见表1-3所示;2008—2015年反映家中发现蚁害的户次见图1-17所示。城市花园内一楼住户共计583户,其中359户在2008—2015年反映家中一次或多次发现蚁害,占一楼总住户的61.58%、一楼无地下室住户的80%左右。表1-3 2012—2015年反映家中发现蚁害的户次时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合计户次143768986394图1-17 2008—2015年反映家中发现蚁害的户次走势

2011年7月至2012年3月(分飞期前),成都所对装置进行了3次调查,时长51个工作日,期间遇到大量好奇的业主咨询监控—喷粉技术及白蚁防治相关问题。2012年有143户次反映家中发现蚁害(约2011年的3.5倍),可能与调查装置时的宣传有关,而且这143户次可能是最接近城市花园2012年发现蚁害总户次的数据。此后于2013年降低到76户次并连续3年在80户次左右,可能是因为以前出现分飞的大部分业主家中白蚁得到了控制,再次发现白蚁或新发现蚁害的比较少。

2008—2014年处理的412户次中有94户次再次发现蚁害,占22.82%,且多从墙面、插线盒、下水管道、瓷砖缝等不易察觉之处进行分飞;其余未再反映出现白蚁的原因可能是施药后白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即已施药处理的踢脚线、门套、壁柜、木地板等木配件中的白蚁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由于药物持效期的因素,能在未来几年中起到预防作用。此外,约80%无地下室建筑的一楼住户均反映家中曾发现蚁害并进行过治理,即几乎所有容易遭受蚁害的建筑内都进行了白蚁防治施药处理。

综上可知,经过几年的治理,城市花园建筑内蚁害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在短期内仍可能会有少量一楼住户家中新发现或再次发现蚁害。

3.1.2 建筑外树木及树桩等蚁害调查结果与分析

有蚁害名木古树周围的装置内发现白蚁并进行喷粉处理后,在树上未发现白蚁活动新迹象,说明该方法对树上的白蚁有一定控制作用;小区内存在大量的枯树、树桩及废弃的木材料且分布较为分散及隐蔽,随机抽样调查时发现50%以上有活体白蚁或白蚁活动迹象;在十几套已喷粉装置旁(0.3~0.5m)的枯树或树桩内发现大量活体白蚁且无明显中毒迹象(距喷粉时间间隔为1~3个月),说明未受到装置内粉剂的影响或影响较小,有可能是因为该部分树桩与旁边已喷粉装置内的白蚁不是同一种群,也可能是同一种群但粉剂的灭群效果受到限制(同一种群不同食物区不交流或交流周期比粉剂作用时间长);在一些装置旁(0.3~0.5m)的树桩或废弃木材料内有大量活体白蚁,但装置内几次调查均未发现白蚁活动迹象,可能是树桩或木材料内的白蚁已有充足食物后会暂缓扩张速度或目前的装置内饵料无明显的主动诱集作用。此外,据物管及多名业主反映,小区绿化带中白蚁分飞的点位及规模较前几年有明显降低,可能是绿化带中进入装置的白蚁群体被消灭的原因。

3.1.3 装置诱集白蚁结果与分析

2014年9月第11次调查中,保持完好的装置共计2860套,将这2860套装置作为样本。该样本在11次调查中的结果如下:(1)入站率

入站率即白蚁入站的装置数量占样本的百分比。因为白蚁活动与温度及季节有关,所以将入站率按不同年份与不同月份(时间段)进行比较。

①不同年份的入站率:2011—2014年每年每次调查的时间及入站率见表1-4所示。经过单因素方差分析,2011—2014年每年的入站率差异不显著(P>0.05),见图1-18;对比4年调查中每年每次的平均入站率可知,2012年与2011年相差不大,2014年与2013年相差不大,但后两年比前两年大幅度下降。前两年入站率相对较高,可能是因为该小区内白蚁种群数量较多,而装置对白蚁不具有主动诱集作用,白蚁进入装置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所以导致在前2年的入站率相差不大。《成都市白蚁种类与危害研究》中调查结果显示,成都地区白蚁种类以黑胸散白蚁为主,而通过对白蚁活体及活动痕迹的鉴定,装置内白蚁均为散白蚁;散白蚁具有群体小、活动范围小的特点,离装置较远的群体不容易在短时间内进入装置,但可能随着调查(诱集)时间的增加而进入装置。后两年的入站率相比前两年有所下降,可能是经过喷粉处理后,离装置较近的白蚁进入后被灭杀而较远群体的迁入造成的。表1-4 2011—2014年每年每次调查的时间及入站率调查时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3月 9.86%3.92%3.08%6—7月 14.48%6.08%8.53%8—9月16.12%16.05%10.00%9.65%9—10月6.85%   图1-18 2011—2014年不同年份的入站率平均值与标准误

②不同月份(时间段)的入站率:2012—2014年的3月、6—7月与8—9月的入站率见表1-5,经过单因素方差分析,这3个时间段每次的平均入站率差异不显著(P>0.05),见图1-19;对比3个时间段每次的平均入站率可知,8—9月的入站率最高,6—7月次之,3月最低。根据文献,黑胸散白蚁的活动在温度影响下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气温低于10℃,开始回巢,第二年春季,气温回升到10℃以上开始出巢活动,气温上升到15℃后,才大量出巢活动。根据成都地区2008—2014年的气温状况,黑胸散白蚁在这几年的3月左右开始活动,5—9月活动剧烈,11月以后活动减弱;结合3个不同时间段的入站率差异不显著可知,在每年的3月、6—7月与8—9这3个时间段均适合进行调查。表1-5 2012—2014年9次调查的时间及入站率调查时间3月6 —7月8 —9月2012年9.86%3.92%3.08%2013年14.48%6.08%8.53%2014年16.05%10.00%9.65%图1-19 2012—2014年不同月份(时间段)的入站率平均值与标准误(2)控制率与重复入站率

在样本中选取前10次调查中的喷粉装置,统计该部分装置在第2~11次调查中有无白蚁再次入站,喷粉装置再次出现白蚁即为重复入站,未再次出现白蚁即为已控制;装置喷粉后每调查1次即为观察1次。最大观察次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最大观察次数=调查总次数-首次喷粉时的调查次数

①控制率:最大观察次数为10时(第1次调查中喷粉装置)控制率为51.48%、最大观察次数为1时(第10次调查中喷粉装置)控制率为99.47%,随着最大观察次数的减少(即观察时间的减少),控制率呈上升趋势。不同最大观察次数的控制率见图1-20所示。喷粉装置内未再次出现白蚁,可能是因为该装置中受粉白蚁所在的群体被灭杀,也可能是因为该装置内受粉白蚁被灭杀但该群体其他白蚁未进入装置。图1-20 最大观察次数为1~10次的控制率

②重复入站率:最大观察次数为10时(第1次调查中喷粉装置)重复入站率为48.52%、最大观察次数为1时(第10次调查中喷粉装置)重复入站率为0.53%,随着最大观察次数的减少(即观察时间的减少),重复入站率呈下降趋势。不同最大观察次数的重复入站率见图1-21所示。重复入站的白蚁可能是原受粉群体的其他白蚁,也可能是新群体。根据相关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0.5%氟虫腈粉剂对白蚁无趋避作用。0.5%氟虫腈粉剂在喷粉后最大观察次数为2时(喷粉后约3个月)的重复入站率为7.50%,随着最大观察次数的增加,重复入站率逐渐增加,喷粉后最大观察次数为6时(喷粉后约24个月)的重复入站率为18.82%。结合0.5%氟虫腈粉剂的保质期为2年可知,在0.5%氟虫腈粉剂的保质期内,部分已喷粉装置重复入站,即在室外条件下,0.5%氟虫腈粉剂对白蚁无明显的趋避作用。图1-21 最大观察次数为1~10次的重复入站率(3)损耗率

损耗率即装置损耗套数占安装总数的百分比。2011—2014年,每年的装置新增损耗率均在10%以上,至2014年最后一次调查,装置累计损耗率高达50.01%,见图1-22所示。装置安装后第1次调查时发现大量装置被人为破坏,工作人员立即请物管配合保护,并对业主进行相关知识宣传,但每年的新增损耗率并未明显降低。根据长期观察与多方调查,装置损耗主要是由于人为好奇、机械割草、绿化改造(图1-23)与整修等造成的,而其中作为主要破坏者的物管公司及外包业务公司的一线工作人员因流动性大与服从性低而难以管理。图1-22 2011—2014年装置新增及累计损耗率图1-23 草坪部分区域改种兰草而导致装置丢失(4)监控效果评估

2014年与2013年的入站率比2012年与2011年大幅降低,且喷粉装置的控制率较高,结合业主及物管反映的绿化中白蚁分飞明显降低可知,应用监控—喷粉技术后城市花园小区内的白蚁种群密度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而入站率从2013年到2014年变化不显著,可能是因为小区内离装置较远的新群体迁入装置或其他因素,而小区内白蚁种群密度是否会稳定在一定范围内,尚需进一步观察。

根据装置分布及入站率可知,城市花园小区绿化中蚁害分布广且种群繁多,虽然已通过监控—喷粉技术灭杀了一部分,但仍然在一些枯树、树桩及废弃的木材中发现了活体白蚁,其他树木等绿化的地下部分也可能存在大量的白蚁种群。而随着装置的大量丢失,越来越多的区域失去监控—喷粉技术的长期监测与控制,距装置较远的白蚁种群会慢慢壮大,外加每年迁入树木时可能带入新的白蚁群体,该小区内白蚁种群密度可能不会再次明显降低。

综上可知,小区绿化中白蚁种群密度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随着装置的丢失、防治空白面积的增加,白蚁种群密度可能会稳定在一定范围内。

3.2 技术评估

3.2.1 喷粉方式的完善(1)喷粉方式多样化

根据装置内白蚁数量及芯部拔出难易程度等不同情况选用不同的喷粉方式。拔出部分芯部时发现大量活体则直接喷粉;芯部无法拔出则旋开顶盖从缝隙喷粉;装置内白蚁数量不明则取出芯部放于托盘中喷粉。3种喷粉方式见图1-24至图1-26。图1-24 拔出部分芯部时发现大量活体则直接喷粉图1-25 芯部无法拔出则旋开顶盖从缝隙喷粉图1-26 装置内白蚁数量不明则取出芯部放于托盘中喷粉(2)喷粉药剂定量化

在每次调查前后均用分析天平对喷粉球进行称重并记录,调查时记录每套喷粉装置的喷粉次数。经统计后得知每套装置喷粉3~7次,每次喷粉约20mg。

3.2.2 监控—喷粉技术的优缺点(1)装置损耗率高

自2011年7月安装至2014年9月第11次调查,共计50.01%的装置因各种原因而丢失或失去正常功能。(2)成本较高

在不考虑通胀因素的情况下,经核算,应用该技术后每套装置成本为305.13元,各成本组成见表1-6所示。另外,按单幢六层建筑面2积3000m、周长占总建筑面积0.04系数进行测算,装置沿建筑物外2围按5m间距布置,测算按24个布置,每10m面积安装0.08套,将以2上成本转换成面积,则应用装置的成本按建筑面积计为2.44元/m。而完全使用液体制剂滞留喷洒技术进行白蚁预防的直接成本约为0.602元/m。表1-6 项目中装置成本汇总(元/套)成本类别直接人工成本直接材料成本辅助费用管理费用小计初装阶段5.6547.501.575.0259.74检查阶段81.8976.9113.8572.74245.39合计87.54124.4115.4277.76305.13(3)应用于新建房屋白蚁预防用药量极少

建设单位与成都所签订《新建房屋白蚁预防合同书》后,合同要求成都所对新建房屋进行白蚁预防并提供15年(包治期)的建筑内蚁害无偿灭治。该预防措施可采用一次性液体药剂滞留喷洒技术和15年监控—喷粉技术两种,两种技术的用药量如下:

①一次性液体药剂滞留喷洒技术。城市花园建筑底层面积为278619m,根据四川省工程建筑地方标准及成都所测算公式,10%吡22虫啉悬浮剂施药量为78619m×(1+1/3+0.1)×4L/m÷100=1126.87L,约1126.87kg,其中吡虫啉有效成分为112.7kg。

②15年监控—喷粉技术。城市花园绿地与建筑的面积共2403000m,共安装装置5593套,安装后4年内共调查11次,总计喷粉4139套次(含已丢失装置),结合成都所粉剂定量化结果,15年检查维护需要0.5%氟虫腈粉剂施药量大约为4139×(20mg×5)×15/4=1.55kg,其中氟虫腈有效成分为7.75g。

综上可知,城市花园内应用监控—喷粉技术用药少,有效成分约为7.75g,约是液体制剂滞留喷洒技术用药有效成分的一万五千分之一。

3.2.3 监控—喷粉技术应用于新建房屋预防白蚁需注意的问题(1)掌握好装置的安装时间

新建房屋时,建筑内暂无蚁害,此时应用该技术可监测建筑外蚁害严重程度并进行控制,从而降低建筑外白蚁入侵建筑内的风险。装置安装时间宜选择在房屋新建完工、周围绿化种植完毕后开始。(2)应用前应设计方案与评估标准

装置安装前应设计科学合理的方案以便于后期数据收集与分析;同时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评判标准,以便于对该技术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估。(3)应用前要充分宣传

该技术需要长期的有效作用才能达到预期目标,装置的损耗将导致数据的缺失与监控区域空白,所以装置安装前要对物业使用人及环境护理工作人员进行白蚁防治知识与装置保护的宣传。4 点评

本案例总结了成都市白蚁防治研究所对一普通住宅小区的白蚁综合治理情况,白蚁治理流程大致可分为白蚁危害调查、治理技术的选择、白蚁治理的实施、效果的检查与维护等,总体上来讲,程序到位、施工规范。另外,成都所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进行了相关的分析与研究,在技术、管理等方面均做了较好的探索。

①通过一系列数据分析及相关对比可知,应用监控—喷粉技术后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环境中白蚁种群密度,结合其用药量极少与能随时监测环境中白蚁密度的优点,该技术可应用于新建房屋白蚁预防。但由于该技术存在着损耗率高、成本高、较难全面评估效果等缺点,在今后推广前应做好相应的技术完善和管理创新。

②该项目因地制宜地采用建筑内液体制剂药杀、建筑外环境监测控制相结合的方法,符合白蚁综合治理的理念。

③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精确地统计分析了装置的不同年份与月份的入站率、控制率和重复入站率等,对今后白蚁监控—喷粉技术的深化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④以一个项目为单元进行了科学的成本测算,为今后各地制定相关的收费标准提供了较好的参考资料。案例二高档住宅区(别墅群)的白蚁综合治理1 概况

1.1 背景

为有效减少和控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危害,中国政府签署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在首批列入公约受控名单的12种POPs中,包括了我国当时仍在使用的白蚁防治药剂——氯丹和灭蚁灵;在2015年新增的9种POPs中,包括了目前仍在使用的白蚁防治药剂——氟虫胺。公约要求各缔约方采取措施,禁止这些POPs的生产、使用和进出口。

长期以来,我国白蚁防治采用以化学防治为主的手段,这种方法成本低、施工简便。然而,在高密度的人居环境中大量喷洒高浓度、高残留的化学药剂,也给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了潜在的威胁,与生态文明不相和谐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迫切需要从根本上加以转变,必须与时俱进地创新防治手段,选择可持续发展的防治方式。为削减和淘汰氯丹和灭蚁灵,2007年3月,由全球环境基金(Global Environment Facility,GEF)资助的“中国白蚁防治氯丹灭蚁灵替代示范项目”启动,世界银行为项目的国际执行机构,我国环境保护部为项目的国内执行机构,江苏省、安徽省和湖南省为示范省。示范项目引入了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IPM)理2念,在示范省推广饵剂系统,示范总面积达3700万m。

然而,要将示范项目成果推广至全国,尚存在一些不足,且成本较高。为此,有必要进行一些其他环保型替代技术的示范,这一方面可为白蚁防治专业人员提供更多的技术选择,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替代成本。根据我国白蚁防治实际情况,在杭州、南昌、广州、成都和南宁等5个代表性蚁害城市,开展监测控制系统与喷粉技术相结合(以下简称“监控—喷粉技术”)防治白蚁的技术示范,作为示范项目的有力补充。

1.2 住宅区的基本情况2

该住宅区位于杭州市西北郊,依山而建,用地面积68.28万m,22建筑面积20.86万m,绿化面积40.64万m,建筑单体553幢,以别墅为主,多层为辅。按悠远、栖霞等8个“居”命名管理。其依山而建、植被丰富、雨量充沛,良好的环境“造福”了白蚁。除此之外,业主在对房屋进行装修时带入大量未进行防蚁处理的木构件,绿化部门迁入外地的树种,有些树种及苗木原本就存在着具有较大扩散性白蚁种类的蚁巢和白蚁活体,不但“丰富”了该住宅区的蚁种,也使小区白蚁危害率逐年提升。该住宅区2009年建成交付使用,但到2011年,已经有56幢房屋蚁害严重,超过300株树木被白蚁危害。

1.3 白蚁治理实施单位

本项目主要由杭州市白蚁防治研究所(以下简称“杭州所”)、浙江金都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都物业”)等单位共同实施。

1.4 治理方法的选择

主要采用白蚁监控—喷粉技术,该技术主要是依据白蚁生物学和行为特性,以巢群所有个体为靶标的白蚁控制技术。将白蚁喜食的食物饵料装入特制的装置内,然后将其安装在需保护对象的特定部位,当外出觅食的白蚁工蚁发现饵料后,会进入装置内取食,此时,将毒饵或药粉投入适当位置,通过白蚁反哺、接触、清洁和食尸等行为,使整巢白蚁中毒死亡。白蚁监控—喷粉技术按勘察现场、蚁情调查、制订方案、安装装置、检查处理、效果复查、后续维护等一系列技术实施流程进行操作,可大幅度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2 白蚁危害情况的调研

2.1 调研的流程

2.1.1 调研的前期准备阶段

草拟及论证普查方案。

2.1.2 初查阶段

查阅该住宅小区修建资料,了解其历史、结构、周围环境等相关情况,结合白蚁生物生态学特性,分析白蚁危害的可能情况,并组织培训参与普查的相关人员(图2-1、图2-2),草拟实施计划。

2.1.3 全面检查阶段

在白蚁活动盛期分三次对住宅区进行全面的普查。

2.1.4 验收阶段

由金都物业与杭州所参照验收标准与方法对已普查的住宅区区域根据普查结果进行普查质量的验收。图2-1 组织物业管理公司员工进行培训图2-2 现场讲解示范

2.2 调研的方式

2.2.1 蚁情普查的方法(1)问卷调查

调研工作前,金都物业与杭州所共同设计了调查问卷,并进行了调查(图2-3),共发放142份问卷,回收130份,调查显示,78%的人听说过白蚁,其中12%的人比较了解,55%的家庭出现过白蚁或知道邻居家中出现过白蚁,49%的人认为小区蚁害较重。同时发现,如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