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年河北省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2 14:26:08

点击下载

作者:周文夫

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2011~2012年河北省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2011~2012年河北省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试读:

总序

刚刚过去的2011年,是实施《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第一年,是中国共产党河北省第八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之年。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形势,全省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河北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力以赴稳增长、调结构、控物价、惠民生,较好地完成了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开门红。其中,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预计全省生产总值完成24000亿元,增长11%左右,全部财政收入3000亿元左右,增长24.5%;农业生产再获丰收,粮食总产量达到634.5亿斤,实现“八连增”;产业结构调整持续推进,工业完成技改投资4200亿元;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高速公路新增449公里,农村公路新改建5900公里,铁路营运里程突破5400公里;重点领域改革继续深化,土地承包制度、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步伐加快,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制度全面推行;城乡面貌发生可喜变化,全省城镇化率达到45.5%;保障改善民生力度加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和16%;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改革发展稳定的良好局面,极大地增强了我们继续前进的信心和决心。

2012年,是全面落实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的第一年,站在新起点,踏上新征程,河北省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奋斗目标,激发了全省人民干事创业的昂扬斗志。我省内环京津,外沿渤海,区位优势全国独有;国务院批准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启动实施,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首都经济圈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冀中南地区被列为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发展机遇前所未有。新的一年中,我省已踏上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伟大征程,面对全国独有的区位优势和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我们应抢先一步,在中共河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顺势而为、真抓实干,群策群力谋发展,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周密的工作部署,投身到“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建设中去,把万丈豪情变成具体行动,争取早日将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2011年,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办院,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省委省政府重大部署,认真落实“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服务、为河北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基层服务”的办院方针,构建“理论武装、服务决策、繁荣发展”三位一体工作新格局,围绕服务河北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举办了“河北省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建设研讨会”、“加快河北省沿海经济隆起带建设研讨会”、“河北省季度、年度经济形势分析会”等一系列学术研讨会,开展了多项重大重点课题研究。在省直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经过科研人员的综合调研探讨,形成了《2011~2012年河北发展蓝皮书》五卷本,即《2011~2012年河北省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1~2012年河北省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1~2012年河北省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2011~2012年河北省文化产业形势分析与预测》、《2011年河北人才发展报告》。《2011~2012年河北省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2011年河北在全国经济恢复进程中的总体表现,一是经济增长完成预定目标,增长速度略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复苏步伐处于全国第三集团。二是“爬陡坡”中的“溜车”现象已被及时制止,目前正呈现平稳并较为合理的上升态势。三是工业经济结构转型的“苗头”显现,与投资增速配合得较为理想。四是经济增长的主动力投资增长摆脱了“冲高回落”的走势,步入了一个合理增长的区间。五是消费仍然疲软,与全国水平大体相当。六是“出口、利用外资”的增长成为2011年经济数据的亮点。七是重点区域发展加快,城市建设继续提速。从总体上看,值得关注的重大问题有:一是欧债危机、美国货币政策走向与“中国式”债务危机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二是“钱、地、人、电”等生产要素制约的影响。三是由于我国货币政策被迫放松导致的物价继续上涨带来的影响。四是节能减排的压力显现。五是全国各地在优化投资环境中的新动向。从2012年看,我省需要抓好以下几方面:一是抓好以县城建设、城市新区与设区市“三年上水平”为主的城镇建设,确保经济增长保持强劲支撑。二是抓好大的区域增长极的布局和层次提升。三是抓好一批民生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促进高端产业投资及消费的增长。四是从优化投资结构入手,确保经济结构转型扩大“战果”。五是进一步推动体制机制改革,探索设立“省级综合改革配套示范区”。六是毫不放松抓好节能减排,引导企业走上生态环保之路。七是破解要素制约,保障经济发展顺利平稳。《2011~2012年河北省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2011年,我省认真贯彻中央各项决策部署,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农民收入为首要任务,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农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全省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农民生活消费全面增长、农产品市场更加活跃,农村经济总体运行态势良好,为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奠定了坚实基础。前三季度,全省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391.3亿元,增长4.0%,增速同比提升0.3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6385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129元,增长21.5%,增速加快8.1个百分点,其中工资性收入增加558元,对农民现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49.4%,成为支撑农民增收的第一因素;农民生活消费支出全面增长,同比增长28.7%,增速提高13.8个百分点,达到历史较高水平。但制约农村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依然很大。展望2012年,我省农村经济发展将更多地受到宏观经济形势、宏观调控政策以及农产品价格走势的综合影响,预计主要农产品生产总量继续保持平稳、农民收入增幅呈现回落、农民基本消费增速加快,如果不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和外部冲击,我省农村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但经济增速和物价涨幅将呈现“双降”态势。《2011~2012年河北省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河北省在继续保持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开始将社会建设与创新社会管理作为提升河北整体发展质量的重心,开始从解决民生突出问题为中心的社会建设向制度化社会建设的阶段转变。公共财政对民生投入呈现六年连续增长的态势;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公共基础服务逐步向城乡均等化方向发展;社会收入分配在地区、行业之间的差别有所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长;城市建设速度加快、城市的繁荣和宜居程度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社会生活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居民生活方式更加多样、社会心态更加稳定。社会管理领域方面,各级政府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自觉性明显提高,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改变政府职能、转变行政方式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动力,社会运行基本有序、社会基本稳定。与此同时,也还存在着影响河北省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一些关键问题,主要表现为: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政府对社会进行全面管理控制的思维模式还基本没有改变;“以经济增长为中心、以社会建设为辅助”的发展模式还基本没有改变;“干部围着考核转、考核围着经济、政治硬指标转”的工作模式还基本没有改变。为此,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中,把转变思维模式、发展模式、工作模式作为重中之重,把满足群众全方位的利益需求作为社会建设的关键着力点,把行政管理从静态到动态、从管制到服务、从国家到社会良性的转变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目标。《2011~2012年河北省文化产业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2011年我省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一是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文化体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二是按照规划先行的理念厘清文化产业发展思路,确立了我省五大文化品牌。三是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工作取得巨大成效,项目建设市场化机制初具雏型。四是文化对外交流活动空前活跃,为彰显燕赵文化独特魅力、吸引外部投资发挥了重要作用。五是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展演和各具特色的节会活动,营造出生机勃勃的文化产业发展氛围。当前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形势分析与判断为:一是文化产业保持了较快增长,对我省经济“保增长、调结构、转方式”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二是“六中全会”效应开始体现,新一轮文化产业投资热潮到来,民资和外资进入文化产业领域的步伐明显加快。三是文化消费支出增长跃居第一,成为拉动我省城镇居民消费增长的主力。四是依托对外招商引资和资源特色,文化产业增长点的培育取得实质性进展,形成了一批新的文化发展亮点。五是“城市建设三年上水平”强力推进为我省文化产业发展增添强大的动力。六是我省文化产业整体上处于价值链末端,“内容”、“创意”与“品牌”三大法宝仍然没有掌握在手中。七是产业政策、产业发展保障机制和发展环境还不完善。新形势下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一是借助“六中全会”的“东风”,加快推进“发展文化产业”全社会层面的动员工作。二是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配套和市场配套。三是借助“城市新区”建设的机遇集聚文化产业。四是创新文化产业品牌的培育开发机制,着力打造一批文化精品和知名品牌。五是培育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努力将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成文化企业的孵化器和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六是积极推动大型企业向文化产业进军和转型,鼓励其当好文化产业发展的“先锋”和“示范”。七是推动区域间文化产业对接、联动和转移,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2011年河北人才发展总报告》指出:2011年河北省大力推进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的落实,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人才队伍得到更好发展。按照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新的重大战略部署,继续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促进和谐稳定,进而为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是今后时期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人才工作取得的成绩主要表现为:全省人才总量呈持续增长态势,增长速度达6.23%;区域人才格局出现新的变化,各设区市人才数量、指数排序略有不同;高校人才培养数量不断增加;人才开发投入不断加大;八大人才工程进展顺利。省第八次党代会对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一系列新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人才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人才工作面临六大主要任务,即加快推进符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求的人才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人才支撑能力建设;加快推进人才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推进与文化强省建设相适应的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推进适应社会建设需要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推进更好担当经济强省、和谐河北建设重任的党政干部队伍建设。今后一个时期,人才工作要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战略目标,努力开创人才科学发展的新局面。为此需要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加快推进人才发展转型;按照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按照深化改革开放要求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按照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推进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按照加快社会建设要求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和开展新型人才公共服务;按照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求加强党政干部队伍建设。《2011~2012年河北发展蓝皮书》是以2011~2012年河北省经济、农村经济、社会、文化产业、人才发展为分析预测对象,以省委、省政府及社会公共关注的热点问题为研究重点,以科学、翔实的经济社会发展数据为基础,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全省2011年经济社会的发展形势,及时总结了河北省经济社会的发展经验,客观预测2012年以及“十二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走势,提出了今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当前,在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奋斗征途中,我们企盼《河北发展蓝皮书》能为各级领导提供决策参考,为社会各界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资讯。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将继续按照党中央和中共河北省委的要求,紧紧围绕我省八次党代会、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思路,加强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问题的研究,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宣传和普及,深入落实“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总体要求,力争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为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提供思想保证、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 周文夫2012年1月

序言

孙继民

2011年是我省农村经济经济形势异常复杂的一年,也是“三农”工作历尽艰辛、砥砺奋进、再创佳绩的一年。全省上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成功应对了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和农产品市场价格异常波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全省粮棉油菜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全面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增长,农村经济总体运行态势保持良好,为全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稳定社会发展大局、全面建设和谐河北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前,农业生产正在进入高成本阶段,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难度不断增大。为破解农业资源环境约束和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涨压力,党中央提出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与农业农村经济的融合,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因此,2012年我省将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出台一系列含金量高、打基础、管长远的政策措施,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2011~2012年河北省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较为客观、系统地回顾了2011年河北省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并对2012年全省农村经济走势进行了分析预测,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促进我省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本书还就统筹城乡发展等热点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本书作为每年一卷的系列丛书,保持了统计数据和经济分析方法的连续性,并力求体系完整、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实用性强,既能为省委、省政府高层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又能为普通群众提供信息、答疑解惑。

由于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复杂多变,预测分析的挑战性越来越强,特别是书中涉及大量统计调查数据,由于来源不同、口径不同、调查时点不同,所以部分数据可能不尽一致,书中仍存在着一些缺点和不足,希望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更好地发挥蓝皮书的决策参考作用。作者系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2012年1月第一篇形势分析与预测第一章2011~2012年河北省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经济形势异常复杂的一年,全省上下在河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各项决策部署,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农民收入为首要任务,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前三季度,全省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扬,农村经济总体呈现平稳较快增长势头。展望2012年,随着我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工作的全面推进,全省农村产业结构将更加优化,农民收入继续保持增长,城乡一体化新格局不断强化,如不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和意外冲击,我省农村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一、2011年河北省农村经济发展总体评价

2011年,全省主要农产品产量保持增长,农业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农业产业化深入推进,农民收支呈现两旺态势。(一)农业生产保持平稳

2011年前三季度,全省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001.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48.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3.7%,增速与上年同期持平;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391.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26.2亿元,增长4.0%,增速同比提升0.3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全省农林牧渔业产值结构总体呈现“双升”特点:畜牧、蔬菜、果品三大优势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6.1%,比上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为30.2%,比上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

2011年,全省粮棉油菜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呈现全面增长格局。其中,全省粮食播种面积9429.17万亩,较上年增加5.87万亩,粮食单产小幅增长,预计全年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全省皮棉总产量预计可达66万吨,比上年增长16%左右;油料总产量140万吨,同比增长1%左右;蔬菜产量再创历史新高,总产量预计可达7000万吨以上,同比增长1.5%左右。

畜牧业生产保持增长。2011年,我省畜牧业产品价格持续上涨,促进了畜牧业生产的恢复性增长。前三季度,全省猪肉产量172.5万吨,同比增长1%;牛奶产量335.1万吨,同比增长2.2%;畜牧业产值1208.4亿元,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为30.2%,比上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受生猪价格加速上涨并屡创新高的影响,2011年9月底全省生猪存栏量达1714.4万头,同比增长4.2%,其中能繁母猪存栏187.8万头,同比增长6.7%,今后一段时期内生猪出栏量将持续增加。

农业产业化经营增速加快。上半年,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总量达1786.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01.7亿元,增长29.0%,增速同比提高16.3个百分点。其中,全省共形成主导产业198个,比上年同期增加9个;实现销售额1026.6亿元,同比增长23.4%;主导产业联系农户数429.5万户,同比增长3.8%;联系农户的户均纯收入4960元,同比增长14.5%。全省龙头经营组织达到1465个,比上年同期增加212个;从业人员29.8万人,同比增长13.2%;实现销售总额1038.5亿元,同比增长32.3%;实现利润106.3亿元,同比增长42.1%;龙头经营组织联系农户数为730.4万户,同比增长11.8%。全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发展到556个,比上年同期增加56个;实现销售收入742.3亿元,同比增长25.8%;联系农户728.2万户,同比增长6.2%;联系农户的户均纯收入达5122元,同比增长9.6%。(二)农民现金收入快速增长

前三季度,全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6385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129元,增长21.5%,增速加快8.1个百分点,并呈现各项收入全面增长的特点(见图1)。其中,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547元,同比增长28.0%;家庭经营收入3296元,同比增长17.0%;财产性收入99元,同比增长1.3%;转移性收入442元,同比增长26.0%。支撑农民现金收入较快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劳务经济发展状况良好。前三季度,我省非农务工人数占就业劳动力的33.4%,同比提高2.7个百分点,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增加558元,对农民现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49.4%,成为支撑农民增收的第一因素。二是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前三季度,农产品生产价格同比上涨14.64%,因农产品价格上涨拉动农民人均增收232元,对农民现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20.5%。三是农村非农产业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农民家庭经营非农产业收入增加159元,对农民现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14.1%。(三)农民生活消费全面增长

前三季度,全省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117元,比上年同期增加695元,同比增长28.7%,增速加快13.8个百分点。从农民消费结构看,除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下降5.1%外,其他各项支出均呈增长态势。其中:人均食品消费支出1065元,同比增长38.1%;人均衣着消费支出242元,同比增长42.7%;人均居住消费支出605元,同比增长18.4%;人均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232元,同比增长47.6%;人均交通通讯消费支出360元,同比增长26.9%;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329元,同比增长25.2%;人均其他商品和服务消费支出82元,同比增长50.7%。农民生活消费快速增长的主要拉动因素,一是农民现金收入快速增长,增强了农民消费实力,提升了农民消费信心;二是家电下乡政策拉动了农民消费,前三季度全省农民购买的抽油烟机数量同比增长175.5%、微波炉数量增长90.7%、电动自行车数量增长62.9%、洗衣机数量增长59.6%、手机数量增长59.1%、彩电数量增长51.1%、热水器数量增长36.6%、家用计算机数量增长28.4%、空调数量增长27.5%,农民生活现代化程度明显提升;三是消费品价格涨幅较大,前三季度全省农村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6.8%,比上年同期加快3.5个百分点,由此造成农民消费支出的被动性增加。图1 2010~2011年前三季度我省农民现金分项收入对比图(四)农产品生产价格大幅上涨

前三季度,我省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为114.6,涨幅基本达到2007年和2008年前三季度的水平(见图2)。一是种植业产品价格全面上涨,产品价格指数达到111.7。其中棉花价格同比上涨34.9%,蔬菜价格同比上涨11.5%,水果及坚果价格同比上涨11.3%,粮食价格同比上涨5.7%。二是林业产品价格稳步上涨,其价格指数为106.5,其中苗木类价格同比上涨10.0%,原木价格同比上涨4.8%,薪材价格同比下跌20.4%。三是牧业产品价格强势上涨,生产价格指数达到118.4,其中猪、牛、羊价格同比分别上涨30.8%、10.8%、13.2%,肉鸡价格上涨5.6%,牛奶、鸡蛋和绵羊毛价格同比分别上涨5.7%、12.7%和13.1%。四是渔业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生产价格指数为114.2,其中海水产品价格同比上涨9.1%,淡水产品价格同比上涨21.3%。图2 历年前三季度我省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走势图

我省农产品生产价格走势呈现三个特点:一是价格上涨范围广,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产品价格全部上涨。二是价格高位运行持续时间较长,农产品生产价格经过9个季度的连续上涨,多数产品价格持续在高位运行,其中,稻谷、玉米、花生、猪、牛、羊、活鸡、鸡蛋等产品价格涨至新高。三是价格涨幅呈现回落态势,三季度农产品生产价格同比上涨14.3%,涨幅比二季度下降3.0个百分点,主要是由于种植业和渔业价格季节性回落较多。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的主要成因既有国外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影响,又受生产成本上涨的推动,其中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是主要成因。二、河北省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宏观形势及挑战

目前,我省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正处于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农村经济运行中的利好因素不断增多。但也应当看到,制约农村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依然较多,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才能有针对性地抓好各项工作,促进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农产品价格暴涨暴跌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2010年到2011年,大蒜、白菜、猪肉等农产品价格都经历了一轮暴涨暴跌,幅度之大、涨落之快,令农业生产者无所适从,也使相应的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深陷困惑。2010年平均每公斤8元的大蒜,现在只能卖到2~3元/公斤,曾经风光一时的“蒜你狠”,如今摇身一变成了“蒜你贱”。据统计,与上年同期相比,大蒜、白菜价格下跌七八成,生姜、绿豆价格降幅超过50%,苹果价格下滑也较为明显,只有猪肉价格依然坚挺。如何认识和科学应对农产品价格的涨跌,成为宏观经济健康发展的新课题。合理的价格波动,是一些产业优胜劣汰、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催化剂,但越来越多的农产品价格暴涨暴跌就会伤及经济健康发展,必须摸清成因,找出应对之策。当前,大蒜、绿豆、生姜等产品的价格回落是产量增加和国家大力整顿农产品市场恶意炒作的共同结果。2010年年底,在看到价格优势后,河北、山东、河南等地的很多农户都加大了大蒜、生姜、白菜的种植面积,加之气候条件又较为适宜,大蒜、生姜、白菜产量大幅增加。以大蒜为例,国际、国内市场每年实际需求量在300万吨左右,而2011年全国大蒜实际产量近500万吨,超出市场需求约200万吨,由此造成价格大幅下滑。但产量增加,不是引发大蒜等农产品价格大幅下滑的唯一因素,国家对农产品恶意炒作的大力打击,使大量游资撤出市场,农产品价格虚高得到抑制,价格自然就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回落。而猪肉价格坚挺主要是饲料价格上涨、人工成本上升和生猪存栏数量不足而导致。与大蒜、绿豆等产品不同,猪肉没有固定或大面积的集中产区,很难垄断;并且生猪屠宰后再储藏的成本也较高,因此饲养成本上升、产量减少是猪肉价格居高不下的真正成因。农产品价格的大幅涨跌,反映出农产品小规模生产和大市场流通的矛盾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往往什么东西卖得好,许多农户就会一窝蜂地加大种植(养殖)量,转年价格自然就会暴跌,农民看价不看市场安排生产,是造成农产品价格暴涨暴跌的先导因素。这就迫切需要政府建立权威的信息平台和预警应急机制,根据农业实际情况,及时指导农户科学生产、抑制过度投机炒作,为农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二)农业稳定生产的难度不断增加

近年来,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干旱、洪涝、低温和病虫害等呈现多发、频发、重发态势,严重影响着农业生产。2010年末至2011年初,全省遭受严重旱灾,逾900万人受灾,37万人因旱出现临时饮水困难,农作物受旱面积1071.87万亩,直接经济损失达10.42亿元;2011年7月底的强降雨过程,造成全省19个县(市、区)受灾,受灾面积67.7万亩,直接经济损失4.5亿元。各种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暴露出我省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农业生产的基础仍不稳固。我省现有的农田水利工程多数老化失修严重,灌溉保证率低,全省还有2000多万亩耕地没有灌溉条件,中低产田占全省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二,农业抗灾减灾能力明显不足。同时,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仍不健全,可追溯机制尚未有效建立,部分生产者的质量安全观念有待提高。尽管各级政府不断加大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但仍出现了假葡萄酒事件、黑心烤鸭事件等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严重影响了河北食品质量的信誉。山东的问题有机蔬菜、河南的瘦肉精事件等也对我省农业生产提出了警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工作任重道远。随着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愈加关注和农产品价格的频繁波动,市场需求结构和市场价格的变动越来越难以把握,再加之食品质量问题的意外冲击,市场调控难度不断加大,部分农产品供需失衡将成为常态化。(三)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压力仍然较大

2011年前三季度,全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增长21.5%,达到历史较高水平。增收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省连续大幅度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显著增长,同时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增加、销售价格提高,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增长较快,二者合计对农民现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70%。但从中长期看,农民外出就业、农业比较效益等因素对农民增收的支撑程度可能会下降,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压力仍然较大。一是随着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化,我省劳动力市场供给与需求结构不相称的矛盾不断加剧。经过多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今后农村劳动力转移增速将趋缓、转移难度越来越大。同时,我省农村中小企业低成本竞争优势正在逐步丧失,企业效益不断下滑,短期内再次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会进一步扩大企业亏损面。所以通过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的难度有所加大。二是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已经连续多年增产,在基数较高的情况下,继续靠增产实现增收的难度较大。同时,农业用工成本快速增加、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农业生产的气候条件和市场环境充满了不确定性,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增长存在众多变数。三是农民外出务工会间接影响农业收入,两者之间具有部分替代效应。外出务工的农民多是素质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老人和妇女,因此一些工序复杂、劳动强度大、收益较高的作物种植面积呈下降趋势。不少农民选择种植易于管理、节省人力、生产技术要求不高的传统作物,如果农产品价格上涨乏力,那么来自农业的增收潜力就较为有限。三、2012年河北省农村经济形势预测与展望

目前,我省正处于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关键时期,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将受到更多关注,农业农村发展环境将进一步改善。但也应清醒地看到,物价上涨使农业生产成本快速增加、外部市场复杂多变,不利于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展望2012年,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将更多地受到宏观经济形势、宏观调控政策以及农产品价格走势的综合影响。随着强农惠农政策的全面落实和“一产抓特色”经济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如果不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和外部冲击,我省农村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一)农业生产总量保持平稳

综合考虑政策导向、农产品价格走势等多方面因素,预计2012年农业生产仍将保持稳定发展态势,主要表现为粮食生产保持平稳增长、棉花种植有所减少、油料生产稳中有增、蔬菜生产提质增效,农业种植结构及区域结构将进一步得到优化。

1.粮食生产保持平稳增长。考虑到各级政府高度关注粮食生产,强农惠农力度不断加大,并且2011年我省冬小麦播种期间雨水较多、墒情较好,小麦播面有所增加,再加之粮食价格长期处于高位运行,农民种植积极性较高。据国家统计局河北调查总队对全省35个县277个村2770个农户进行的入户访问调查,2011年秋冬农户计划种植冬小麦面积比上年实际种植面积增长1.89%。同时,2012年我省将继续深入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工作,创建范围扩大、创建规模增加、创建档次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将进一步提高。因此,预计2012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将稳定在9450万亩左右,粮食单产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趋势将更加明显。

2.棉花种植有所减少。据国家统计局河北调查总队对12个县(市)的集贸市场价格跟踪调查显示,我省棉花价格自2010年下半年开始冲高后,2011年4月份达到最高点11.17元/公斤,之后开始回落,2011年9月份价格降至8.68元/公斤,比4月份下降22%。由于价格快速下跌,使2011年植棉效益大幅下降,部分棉农开始改变种植计划,纷纷“弃棉种粮”。预计2012年全省棉花播种面积将有所减少,高效棉田比重上升,抗虫棉、地膜棉、间作套种更加普及。

3.油料生产稳中有增。预计2012年全省油料生产总体平稳,播种面积将稳定在700万亩左右,比2011年略有增加。其主要原因:一是市场价格上涨。据对12县(市)重点集贸市场农副产品交易情况跟踪调查显示,受市场供给量减少和种植成本上升的影响,我省油料价格持续走高,花生仁价格从2011年初以来一直高位运行,10月下旬达到每公斤14.0元,较1月份上涨了27%,较上年同期上涨34.2%。价格的上涨将对油料种植产生推动作用。二是科技推动助力。2012年我省将进一步扩大油料高产创建范围,重点推广花生高产高油抗病品种和花生地膜覆盖、增穴减粒播种技术,油料种植效益将进一步增加,从而激发农民种植积极性。

4.蔬菜量质齐升。2011年我省蔬菜产业示范县建设成效显著,通过抓标准园创建带动了蔬菜产业上档升级,实现了和京津超市的对接,菜农收益增加明显,对蔬菜种植产生了明显的导向作用。2012年是蔬菜产业示范县建设的攻坚年,在各项政策激励下,预计蔬菜播种面积将达到1750万亩以上,总产量将稳中有增。(二)农民收入继续保持增长

2012年农民增收仍有一定的潜力和空间,但也面临着不小的困难和压力,总体上将呈现较快增长态势。从促进农民增收的有利因素看,随着种植成本的上升和粮食最低收购价的逐年提高,粮食价格总体温和上涨,对农民第一产业收入增长的推动作用仍将继续显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各地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加之国家加强货币政策调控,中小企业贷款政策有望适当放松,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将快速发展,我省农民外出就业机会增多,农村劳务经济有望持续健康发展。但农资价格上涨推动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同时,粮食稳定增产压力加大,农业增产增收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加之我省亏损企业的亏损增幅较高,将影响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增加。2011年前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由上年同期减亏27.0%转为增亏58.9%,且亏损企业主要集中在农民外出务工集中的建筑业和中小企业,企业经营效益下滑必然对农民持续增收造成不良影响。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预计2012年我省农民收入将保持一定增长,但增幅较2011年回落的可能性较大。(三)农民基本消费增速加快,耐用消费品拥有量进一步增加

收入增长是消费增加的基本前提和保障,2011年前三季度农民收入的快速增加为农民消费的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家电下乡、汽车下乡政策仍将对农民消费形成有利刺激。同时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将进一步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刺激农民消费支出增长。预计2012年我省农民生活消费将较快增长,其中衣、食、住等基本消费增长相对平稳,家庭设备用品、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等享受发展型消费支出增长明显,耐用消费品拥有量进一步增加。(四)农村劳动力转移平稳加快

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受宏观经济形势、城镇化水平、民营经济发展等因素综合影响。2011年前三季度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7821.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3%,增速接近10年来11.5%的年均增长速度,宏观经济形势不断好转对拉动农民外出就业效应明显。同时,我省把农民增收作为中心任务,大力发展一村一品或多村一品,农村非农产业发展较快,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此外,我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注重以产兴城,城镇化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明显增强。综合上述各方面因素判断,预计2012年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将继续保持平稳加快趋势。四、加快河北省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2012年,宏观经济形势将更加复杂,国内经济增速和物价涨幅“双降”态势明显,农村经济平稳发展面临众多挑战。全省要按照“一产抓特色”的经济发展战略,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农民收入为首要任务,着力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着力完善农产品流通体制和市场调控机制、深入推进农村改革,为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一)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

要把农田水利作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扩大建设规模,充实建设内容,提高农业农村发展的设施支撑能力。积极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加强末级渠系建设和田间工程配套;抓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逐步扩大中央和省级小型农田水利补助专项资金规模,完善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机制,因地制宜地兴建各类中小型水利设施;加强农业综合节水工程建设,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技术,扩大节水、抗旱设备补贴范围;进一步加强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工作力度,优先安排产粮大县,着力提升建设水平,提高农田防汛抗旱排涝能力。加强土地治理力度,采取平整土地、深耕深松、增施有机肥、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等土壤改良措施,切实增强耕地蓄水保墒保肥能力,稳步提高耕地持续产出能力。加大县、乡公路改造力度,推进连村道路和村内街道硬化,促进城乡路网对接。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提高农村电网供电质量、增强防灾抗灾能力、降低供电损耗,促进城乡各类用电同网同价。加大农村新能源建设,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太阳能等新能源综合利用。促进农村信息化全面升级,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重点抓好“114工程”和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全面落实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调整农机具购置补贴品种,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高农机配套率。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健全农技推广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支撑能力。(二)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要毫不放松抓好农业生产,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快建设4000万亩粮食生产核心区,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努力提高单产,培育一批吨粮市和吨粮县。加快调整农业结构,重点发展壮大畜牧、蔬菜、果品和特色水产业,促进农业提质增效。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抓好农产品加工项目建设,培育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建设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化基地,打造一批知名的农产品品牌。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培育河北劳务品牌,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就业。扩大市场准入范围,降低准入门槛,重点围绕县域主导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特色农业和农村现代服务业,加强引导和扶持,拓宽全民创业领域,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进一步完善补贴政策,把牧业、林业和抗旱节水机械设备纳入补贴范围,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新增农业补贴向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促进农民增加转移性收入。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依法开发集体资源,盘活集体资产存量,使农民从农村资源和集体财产增值中获得更多收益。保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收益,完善征地补偿制度,使农民更多地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拓展农民投融资渠道,增加农民直接投资收益。(三)完善农产品流通体制和市场调控机制,促进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

着力抓好农业生产和市场调控机制,努力减少中间环节和流通成本,促进农产品价格稳定和供求基本平衡。要继续加强对农业的扶持保护力度,推进公共财政向农业农村倾斜,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确保农业生产稳定、农产品市场供应充足。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农改超”和“农超对接”行动,大力发展社区便利店,加快推广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构建新型、高效的农产品营销网络。搞好农产品市场调控,通过不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适时实施主要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保障农民从事粮食和农业生产的合理收益,努力形成务农收入稳定增长机制。不断健全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网络并及时向农村、农民发布,使农民能根据市场变化,及时准确地调整生产经营决策。进一步健全农产品生产保险体系,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四)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土地承包权流转管理和服务,积极引导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加快推进各级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建设,完善土地承包经营和流转纠纷调解仲裁机制,促进土地流转行为规范化、有序化。推进农村征地制度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建设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促进土地增值收益主要用于农业和农村。推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做好确权颁证工作,逐步实现农村资源使用权可抵押、可流转、可置换、可交易,提高农村融资效率。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创新农业保险模式,健全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农村的激励机制。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建立林业产权交易平台,规范林地、林木流转,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进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造,加快村级集体资产清产核资、产权登记和所有权界定工作,完善集体资产台账管理、承包合同管理使用制度和集体资产管理运行机制,建立健全村级集体财富积累机制。支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发展,加大“农超、农资、农技、农企、农金”对接力度,健全规章制度,完善运行机制,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第二章2011~2012年河北省种植业形势分析与预测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河北省委、省政府领导全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在政策、市场、科技等诸多有利因素带动下,种植业生产呈现稳定发展的良好格局。全省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实现8年连续增产;蔬菜生产稳中有增,将再创历史最好水平;棉花总产量由于种植面积增加而出现较大幅度回升;油料生产单产水平提高,总产将比上年小幅增长。展望2012年,政府对“三农”支持和保护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仍然高涨,种植业生产总体上将继续保持提升态势,种植结构和布局将会更趋合理,加上农业种植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新品种的逐步推广,如果不发生重大自然灾害,主要农产品产量仍将实现稳定增长。一、2011年河北种植业生产形势

2011年河北省种植业生产继续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进一步强化,种植业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主要农产品产量呈现“四增”格局,即粮食、棉花、油料、蔬菜全部增产。(一)全省粮食生产喜获丰收,实现8年连续增产

2011年,河北省积极落实中央惠农政策,继续加大粮食生产扶持力度,夏粮生产克服了天气情况的不良影响,总产取得了丰收;秋粮生产由于措施到位,气候适宜,面积、单产、总产呈现“三增”局面,全年粮食连续8年增产,实现历史的新突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9429.17万亩,比上年增加5.87万亩,增幅0.06%。粮食亩产为336.47公斤,比上年增加20.67公斤,增长6.54%。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3172.60万吨,比上年增加196.72万吨,增长6.61%。

1.夏粮获得较好收成。2011年,全省夏粮播种面积为3647.43万亩,比上年减少了35.35万亩,下降0.96%;实测平均亩产为353.70公斤,比上年增加15.99公斤,增长4.73%;全省夏粮总产量达到了1290.1万吨,比上年增加46.40万吨,增长3.73%。其中,冬小麦播种面积为3588.63万亩,比上年减少了35.15万亩,下降0.97%。平均亩产为355.07公斤,比上年增加15.98公斤,增长4.71%;全省冬小麦总产量为1274.21万吨,比上年增加45.43万吨,增长3.7%。

2.秋粮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全省秋粮播种面积达到5781.74万亩,比上年增加41.22万亩,增0.72%。实测亩产为325.60公斤,比上年增加23.85公斤,增长7.90%。全省秋粮总产量为1882.50万吨,比上年增加150.30万吨,增长8.68%。其中,玉米播种面积为4553.67万亩,比上年增加40.78万亩,增长0.9%。实测亩产为360.07公斤,比上年增加25.76公斤,增长7.71%。全省玉米总产量为1639.64万吨,比上年增加130.94万吨,增长8.68%。(二)河北省粮食生产的有利因素

2011年,河北省粮食生产取得了新突破,得益于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政策得当、措施有力,取得了显著效果。

1.各项惠农政策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为粮食生产增强了后劲。2011年,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在落实国家已出台各项扶持政策的基础上,省政府又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奖励政策和扶持措施,有效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为粮食产量稳定增长奠定了基础。2011年全省共落实粮食直补7.8亿元,农资综合补贴资金51.1亿元,粮食作物良种补贴资金11.2亿元,农机购置补贴资金5.8亿元。由于政策落实到位,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确保了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相对稳定,实现了粮食总产的稳步发展。

2.粮食价格不断上扬,激发了农民的种粮热情。2011以来,伴随着粮食需求的逐年增加,粮食市场价格不断上扬,特别是玉米供不应求,价格不断攀升,刺激了种植面积的扩大。据全省农产品集贸市场价格调查资料显示,2011年1月份以来,玉米价格连续8个月持续上扬,9月份每公斤达到2.33元,比1月份增长25.3%,与上年同期的每公斤1.89元相比,增长了23.3%(见图1)。玉米市场价格不断刷新纪录,其他粮食市场价格亦呈不同程度的上扬态势。较好的市场行情使广大农民有了乐观的收益预期,生产效益直接驱动了广大农民的种植热情。

3.良好的气候条件为粮食丰收提供了保障。尽管在夏粮生长初期,河北省遭遇了较强的干旱,但由于预见早、动手快、措施得当,对小麦生产总体影响不大。2010年10月下旬到2011年1月份,全省平均降水仅为2毫米,比历史同期少85%,109个县连续90多天滴水未降,发生了多年不遇的干旱。省委、省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无偿给农民提供灌溉用水,有效地提高了冬小麦的抗旱性,使得小麦生长中后期出现明显好转,把损失降到了最小。5月7~10日,河北省冬小麦主产区普降中到大雨,对旱情有明显的缓解作用,使得夏粮获得较好收成。秋粮作物生长期间,风调雨顺,气候条件总体对玉米生长非常有利。无论是春玉米、还是夏玉米,生产期内雨量充足,6~8月汛期全省平均降水355.3毫米,比近三十年平均水平偏多21毫米,雨水多下在夜间,因此光照比较充足,温度适宜,有利于玉米增加千粒重。同时由于2011年河北秋粮病虫害防治措施到位,主要病虫害发生较轻,没有出现大的自然灾害,对提高秋粮单产产生十分积极的作用,故全年夏、秋两季粮食产量均比上年增长。图1 2011年1~10月玉米市场价格走势

4.优良种子普及率高,提升了粮食生产能力。河北省近年来实行良种补贴全覆盖的惠农政策,同时加大了优良品种的宣传和推广,使农民充分认识到了优良品种的重要性,有效地改变了过去品种杂、乱的局面。2011年河北省小麦、玉米、水稻和棉花良种补贴资金达12.37亿元,工商、质监、物价等部门密切配合,加强种子等农资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保护农民利益,确保了郑单958、浚单20、先玉335等主导品种的普及率达98%以上。2011年新品种普及率达到50%,呈逐年大幅增长态势。农业科技含量的提高,提升了粮食生产能力。

5.示范方田面积的扩大促进粮食单产水平的提高。2011年国家下达河北省玉米、水稻、马铃薯、大豆等秋粮作物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120个,3个县、32个乡开展整建制推进试点。各市、县也都层层建立了自己的高产示范方和样板田,在示范方内展示优良品种,集成节水、节肥、高产配套栽培技术,实行良种和良法、农机和农艺相配套。通过组织技术人员和广大农民到示范方观摩学习,辐射和带动当地粮食生产水平提高。

6.农业科技作用增强,为粮食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为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河北省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科技成果的奖励力度,如对新培育优良品种推广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的研发单位一次性奖励300万元,课题组相关科研人员奖励50万元等,这些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培育出了“张杂谷”等优良品种。在生产管理上,专家和农技人员及时“查苗情、查墒情、查病虫情”,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还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手机等媒介,通过举办专家讲座、远程教育、示范带动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辅导活动,确保技术措施落实到人、到田,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普及率达98%以上,为粮食生产提供了有力地技术支撑。(三)棉花生产呈现“三增”态势

2011年河北省棉花生产呈现面积扩大,单产提高,总产增加的“三增”态势。全省棉花实际播种面积为948.81万亩,比上年扩大76.47万亩,增长8.77%;实测亩产皮棉68.87公斤,比上年增加3.59公斤,增长5.50%;实测皮棉总产量65.34万吨,比上年增加8.39万吨,增长14.73%。

1.播种面积呈恢复性增长。2010年国内棉花市场行情看好,棉花价格一路攀升,种棉效益大幅提高,激发了农民的种棉积极性。2011年棉花播种期间,河北省籽棉市场价格最高达到11.74元/公斤左右,较上年同期上涨68.4%,棉农积极性提高,促进了棉花面积的恢复性增长。

2.播期集中,播种进度快。由于宣传引导到位,棉农认识提高,根据气候条件较常年推迟5~7天的播期,大部分棉区播种时间在4月20日以后,使得播期更为合理,基本都在当地适宜播期内播种。由于气温平稳,天气晴好,没出现连阴雨和剧烈降温天气,4月中旬平均气温比常年偏高1~3℃,播种进度快,播期集中。

3.种植基础好,棉花长势好。去冬今春,主产棉区持续干旱少雨,棉田大都是洇地造墒播种,由于墒情足,气温正常,整地精细,土地平整,播种质量普遍较好,出苗整齐一致。苗期光温条件适宜,降水前期偏多,大部分棉田墒情较好。现蕾期大部分时段光温、水条件良好;花铃期大部分地区光温、水协调,棉花长势良好。据全省秋桃考察,单株成铃15.6个,比上年同期多0.6个,比前5年平均增加1个。

4.良种普及率和关键技术到位率高。随着棉花良种补贴实现全覆盖,良种普及率稳步提高,优种率达到95%以上。国欣3号、邯棉802、冀棉958等一批棉花优良品种被广大棉农所认可,全省种植杂交棉156万亩,比上年增加了50多万亩。全省地膜棉面积占棉田总面积的97%以上,抗虫棉面积占99.9%,棉田测土配方施肥面积占90%以上,机播面积达到96%,95%以上的地块使用脱绒包衣种子,棉——麦、棉——瓜、棉——菜等棉田间套种面积达到204万亩,占到全省棉花面积的23.2%。(四)油料生产稳中略增

2011年,河北省油料播种面积679.70万亩,比上年减少2.42%;预计亩产200公斤左右,比上年增长3.6%左右;预计总产140万吨左右,比上年增长1%左右。其中,花生播种面积为540.31万亩,比上年减少10.79万亩,减少1.96%;但由于单产提高,预计花生总产量130万吨左右,与上年基本持平。

油料种植面积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油料种植直接效益低,加之人工成本的上升,导致其比较效益低。二是机械化程度相对较低,粮食作物从种到收,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而花生收获需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费工费时。三是抗灾害能力较弱,一遇到连日阴雨,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