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共《财政学》(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2 18:28:26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陈共《财政学》(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陈共《财政学》(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试读:

第一章 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1.1 复习笔记

一、财政概念

1.财政的基本含义和基本特征(1)财政的基本含义

①“财政”一词的来源

②财政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

财政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这种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因而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

国家:国家是政治权力机构和公共服务机构,国家具有政治、社会和经济职能,而财政是为国家实施并实现其职能提供财力的,因而说财政是国家的经济行为或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无疑是正确的。

政府:政府是国家的执行机构和行政机关,国家是通过执行机构和行政机关来实施并实现其职能的,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由最高权力机构产生,具体贯彻执行由最高权力机构制定的法律和通过的决议,并受最高权力机构的立法监督。

③简略的财政概念

从实际工作来看,财政是指政府的一个经济部门,即财政部门,它是政府的一个综合性部门,通过财政收支活动筹集和供给经费和资金,保证实现政府的职能。

从经济学的意义来理解,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也可以理解为,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但这里的“分配”应理解为广义的分配,既包括生产要素的分配,也包括个人收入的分配。(2)财政的基本特征

①公共性与阶级性

阶级性:国家历来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政府则是执行统治阶级意志的权力机构,因而财政既然是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那么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不言而喻的。

公共性:a.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前提的。这些经济利益相互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

b.公与私是对应的。就财产而言,公与私是产权关系的界定问题;就行政管理或事务管理而言,则是社会分工问题。

②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

强制性:财政这种经济行为及其运行是凭借国家政治权力,通过颁布法令来实施的。当国家产生以后,对社会产品占有的过程中存在两种不同的权力:所有者权力和国家政治权力,前者依据对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所有权占有,后者则凭借政治权力占有。

非直接偿还性:从财政收支的整体过程来看,我国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就这个意义上说,税收具有间接的偿还性,但是,每一个纳税人都无权要求从公共支出中享受与他的纳税额等值的福利。

③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财政的运行过程是有收有支,即通过“收入一支出、支出一收入”过程运行的,因而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构成财政运行的一个重要特征。收支是否对称或平衡构成财政运行的主要矛盾。

围绕收支平衡这个轴心,合理安排支出规模和结构并提高使用效益,制定合理的税收和收费制度并保证收入的及时、足额入库,发挥国债的积极作用又防止赤字和国债发行的失控,制定财政管理体制,合理调节中央与地方关系,依据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及时调整财政政策等,就构成财政学的一条主线。

2.公共物品与公共需要——财政学的两个基础性概念(1)公共物品

①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

公共物品是和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人类社会需要的各式各样的商品和服务,根据需求主体和供给渠道的不同,可以分为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两大类:

a.由市场供给用来满足个别人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私人物品;

b.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

②区分或辨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标准

区分或辨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通常应用两个基本标准:一是排他性和非排他性;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a.排他性是指个人可以被排除在消费某种商品和服务的利益之外,当消费者购买某种私人商品和服务后,他人就不能享用商品和服务所带来的利益。竞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将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每多提供一件或一种私人物品,都要增加生产成本。

b.非排他性是指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受益。非竞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或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外部效应和效用的不可分割性,也是公共物品的重要特征。

③混合物品

有些物品兼备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特征,因而称之为混合物品或准公共物品。

a.其中有些物品具有非竞争性而不具有非排他性。

b.其中有些物品只具有不充分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这种特征往往是由过分拥挤和外部效应两种不同情况引起的。(2)公共需要

①公共需要与私人需要

人类社会的需要从最终需要来看无非是两类需要:一类是私人的个别需要,一类是社会的公共需要。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市场提供私人物品用于满足私人的个别需要,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公共物品用于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

②公共需要的特征

a.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需要,它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的数学加总。

b.公共需要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地共同享用的需要,一个或一些社会成员享用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享用。

c.社会成员享用社会公共需要也要付出代价(如缴税或付费),但这里的规则不是等价交换原则,各社会成员的付出与其所得是不对称的,不能说谁多付出就多享用,少付出少享用,不付出就不得享用。

d.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所以,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是通过政府征税和收费支撑的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

③公共需要涵盖的范围

a.包括政府执行其职能以及执行某些社会职能的需要,诸如行政、国防、文化教育、卫生保健、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

b.也包括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风险产业的投资;

c.从广义上讲,还包括政府为调节市场经济运行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各项政策提供的服务,等等。

④社会的公共需要是共同的,但又是历史的、特殊的

共同性:一般地说,公共需要在任何社会形态下都是存在的,不因社会形态的更迭而消失,这是共同性。

特殊性:公共需要又总是特殊的,即具体地存在于特定的社会形态之中。

对公共需要的历史性可以沿着两条线索去探讨:

a.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线索,研究在一个个具体的经济发展阶段上,社会产生了或可能产生怎样一些公共需要;

b.生产关系变迁的线索,研究在一个个具体的社会形态下,统治阶级或集团如何以社会公共需要的名义将剩余产品的分配做有利于本阶级或集团的安排。

3.关于财政与“公共财政”“财政”与“公共财政”并用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1)中文中的财政”与“公共财政”两词都是从国外引入的,都是来自英文“public finance”一个词。而目前提出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就是“财政”,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财政应当是“公共财政”,也就是对同一个来源的两个词赋予不同的含义。(2)从理论上说,涉及财政学的发展方向问题。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财政学又称为“公共经济学”,它的内容基本上是财政学的提升和发展,那么,中国财政学的发展方向是借鉴“公共经济学”。

20世纪初逐渐形成的福利经济学和随后的凯恩斯主义,为公共经济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但直到马斯格雷夫于1959年出版《财政学原理:公共经济研究》才首次引入公共经济学概念。(3)“公共财政”一词的实际应用问题。经过讨论和争论才逐步澄清“公共财政”的基本思路:

①以满足公共需要为标准为财政定位,逐步理顺政府(财政)与市场的关系,转变政府的经济职能和财政职能,构建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切实解决过去财政的“越位”和“缺位”问题。

②提出公共财政主要是强调财政的“公共性”,不是搞“吃饭财政”,因为任何社会和任何国家的财政都有一定比例的生产投资性支出。

③不可一般地提出财政退出国有企业,因为财政投资即为政府投资,政府投资就要形成国有企业。

④防止出现因“强调”财政的公共性而忽视财政关系中的利益冲突,必须认真对待并处理好多方面的利益关系。

二、政府和市场关系——财政学的基本问题

1.学习财政学为什么从政府和市场关系说起?(1)这里学习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财政学。(2)我国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3)我国明确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今仍处于体制转换过程中,因而必须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出发重新认识财政。

2.市场:市场效率和市场失灵(1)市场与市场效率

家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它为市场提供劳动力、资本和土地(在土地私有的条件下)等生产要素,并通过提供生产要素获取收入,而后用家庭收入到市场上购买生活消费品或从事投资,家庭的基本目标是满足需要和效用水平的最大化。

企业:企业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单位,它从家庭那里买进生产要素,通过加工转换为商品或劳务,而后将商品或劳务卖给家庭并获取企业收入和利润,企业的基本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并实现扩大再生产。

市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市场不仅是指商品交易的场所,而且是指在无数个买者与卖者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商品交易机制。

市场机制的基本规律就是供求规律:供大于求,价格下降,库存增加,生产低迷;求大于供,价格上涨,库存减少,生产增长;通过价格和产量不断的波动,达到供给和需求的均衡。

亚当·斯密将市场规律形容为“看不见的手”,认为不需要任何组织以任何方式的干预,市场可以自动地达到供给与需求的均衡,而且宣称当每个人在追求私人利益的同时,就会被这只“看不见的手”牵动着去实现社会福利。

帕累托最优状态: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指这样一种状态:任何一种改变都不可能使一个人的境况变好而又不使别人的境况变坏,帕累托还论证了达到帕累托最优所必须满足的条件,包括交换的最优条件、生产的最优条件、交换和生产的最优条件。(2)市场失灵

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这里我们统称为“市场失灵”。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垄断,市场效率是以完全自由竞争为前提的,然而当某一行业在产量达到相对较高水平之后,就会出现规模收益递增和成本递减问题,这时就会形成垄断。

②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竞争性市场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要求有充分的信息,特别是在现代信息社会的条件下,信息构成商品生产、消费和营销的最敏感的神经系统。

③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完全竞争市场要求成本和效益内在化,产品生产者要负担全部成本,全部收益归生产者所有。外部效应是一个厂商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给其他人带来利益或损失的现象。外部效应就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外部效应典型的例子就是“公共物品”。

④收入分配不公,市场经济的第一次分配是要素分配,个人收入取决于劳动投入的数量和质量以及投入资本的多少,即承认个人天赋及私人财产所有权,因而必然形成收入差距。

⑤经济波动,市场机制是通过价格和产量的自发波动达到需求与供给的均衡,而过度竞争不可避免地导致求大于供与供大于求的不断反复:这是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弊端。

3.政府:政府干预与政府干预失效(1)政府的经济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经济作用:

①所谓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既肯定了市场的配置效率,指明市场的作用是基础性的,同时也指明,不是所有资源都是可以通过市场来配置,市场经济要有政府介入,在资源配置中弥补市场的失灵,而不是替代市场,主要是提供具有外部效应的公共物品;

②所谓国家宏观调控,则是指市场机制本身存在固有的缺陷,必然存在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波动,要求政府通过宏观政策协调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地运行。

政府与家庭、企业之间的收支循环流程可以通过图1-1来表示。(2)政府干预程度和干预手段

政府干预程度是和政府规模相联系的,而政府规模一般是以财政支出(或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这一综合性指标来表示。一般而言,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的提高,政府规模呈逐步上升的趋势,达到一定阶段则相对稳定。

政府干预手段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①立法和行政手段,主要是制定市场法规、规范市场行为,制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制定经济政策,实行公共管制、规定垄断产品和公共物品价格等。

②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公共生产是指由政府出资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工商企业和事业单位,主要是生产由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也可以在垄断部门建立公共生产,并从效率或社会福利角度规定价格。

③财政手段,财政的目标是最终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同时又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和财政政策等手段调控市场经济的运行。(3)政府干预失效

政府的运行是以政治权力为基础和前提的,而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权力不能创造财富,却可以支配财富,甚至凌驾于经济之上支配经济,这正是政府干预失效的根本原因。

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可能发生在诸多方面:

①政府决策失误。大的方面包括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失误,小的方面包括一个投资项目的选择或准公共物品提供方式选择不当等,而政府决策失误会造成难以挽回的巨大损失。

②寻租行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几乎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由于滥用权力而发生的寻租行为,也就是公务员特别是领导人员,凭借人民赋予的政治权力,谋取私利,权钱交易,化公为私,受贿索贿,为“小集体”谋福利,纵容亲属从事非法商业活动,等等。

③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也可视为政府干预失误。政府应提供的信息是多方面的,诸如经济形势判断、气象预报、自然灾害预测等都是引导经济运行的重要信息,一旦失误,都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④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政府干预失效是指政府干预非但没有弥补市场失灵,而且干扰了正常的市场规则,损害了市场效率。

财政职能的“越位”:是指应当而且可能通过市场机制办好的事情而政府却通过财政手段人为地参与,如政府热衷于竞争性生产领域的投资,代替了市场职能。

财政职能的“缺位”:是指该由政府通过财政手段办的事情而财政没有办或者没有办好,如公共设施、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等投人不足等,这些都是政府干预失效或财政失职的表现。

三、财政职能

1.研究财政职能的思路和意义

财政是政府的一种经济行为,是履行和实现政府经济职能的手段,所以财政职能就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即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1)财政职能是指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所固有的功能:只要存在着政府和财政,这种功能就不会消失。(2)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或者说是经济体制转轨中的基本问题,所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重新认识财政概念的基本立足点,也同样是分析财政职能的基本立足点。

在界定财政概念时,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已经作了阐述,这里需要再明确以下三点:

①从总的方面说,政府(或财政)与市场的某些经济职能是共同的,如配置资源和收入分配是两者共同的基本职能,只是由于两者的运行机制不同,在实现同一职能中的适用领域、作用方式、经济效应方面就有所不同。

②由于市场失灵才存在政府介入或干预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同样政府也存在失效和缺陷,财政作为政府干预的主要手段,可能产生正效应,也可能产生负效应,即不仅无助于弥补市场失灵,甚至会干扰市场的正常秩序,给国民经济带来效率损失。但不论是正效应还是负效应,都是财政职能的表现。

③财政学关心的问题,不是在市场或政府的经济职能之外另寻新的财政职能,而是如何界定各自的最适领域和最佳的结合方式,最终实现公平与效率的最优结合。(3)经济学研究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决定及分配时采取部门法,将整个国民经济分为政府、企业(集体)、家庭(个人)和对外四个部门,研究财政同其他经济活动的相互关系,也就是研究政府、企业、家庭和进出口之间的关系。因而从四个部门的相互关系出发,也是分析财政职能的另一种思路。

2.资源配置职能

资源配置,广义地理解可以是指社会总产品的配置,狭义地理解可以是指生产要素的配置。

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是:资源配置效率用什么指标来表示、如何通过政府与市场的有效结合提高资源配置的总效率以及财政在配置资源中的特殊机制和手段。

财政配置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对每项生产性投资的确定和考核都要进行成本一效益分析,对于公用建筑和国防工程之类的属于不能回收的投资项目,财政拨款应视为这种工程的成本,力求以最少的耗费实现工程的高质量,甚至作为财政收入主要形式的税收,也存在税收收入与税收成本的对比问题。

3.收入分配职能

在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将流转税视为商品价格的追加,直接构成要素收入的一个项目,而所得税则是要素收入分配的再分配。因此,财政既参与由价格形成的起始阶段的要素分配,又参与在要素分配基础上的再分配。

收入分配的核心问题是实现公平分配,因而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所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是确定显示公平分配的标准和财政调节收入分配的特殊机制和手段。

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原则上属于市场分配的范围,财政不能越俎代庖,凡属于财政分配的范围,财政应尽其职。(2)规范工资制度。这里是指由国家预算拨款的政府机关公务员的工资制度和视同政府机关的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制度。(3)加强税收调节。税收是调节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4)通过转移性支出,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4.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经济稳定包含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多重含义。(1)充分就业是指可就业人口的就业率达到了由该国当时社会经济状况所能承受的最大比率。(2)物价稳定是指物价上涨幅度维持在不至于影响社会经济正常运行的范围内。(3)国际收支平衡指的是一国在国际经济往来中维持经常性项目收支(进出口收支、劳务收支和无偿转移收支)的大体平衡,因为国际收支与国内收支是密切联系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同时意味着国内收支不平衡。(4)发展和增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①增长是指一个国家的产品和劳务数量的增加,通常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人均水平来衡量。

②发展是一个通过物质生产的不断增长来全面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基本需要的概念,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包括消除贫困、失业、文盲、疾病和收人分配不公等现象,发展的总目标就是构建和谐社会。

财政实现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财政政策是维系总供求大体平衡的重要手段。(2)在财政实践中,还可以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例如累进税制度、失业救济金制度,都明显具有这种作用。(3)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并支持第三产业的兴起,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保证国民经济稳定与高速的最优结合。(4)财政应切实保证前面提到的那些非生产性社会的公共需要,使增长与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协调,避免出现某些发展中国家曾经出现的“有增长而无发展”或“没有发展的增长”的现象。

1.2 课后习题详解

一、概念题

1.市场失灵

答:市场失灵指现实的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下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情形。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种:(1)外部影响,即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造成另一个经济主体的利益或成本的变化,而另一个经济主体又没有得到补偿或支付的情况;(2)公共产品,即对整个社会有益,但因不能获得收益或私人成本太高而私人厂商不愿意生产的产品和劳务,如国防、空间研究、气象预报等;(3)非零交易成本,如搜集信息、讨价还价、达成合同等所需要的成本,往往使得交易难以进行;(4)市场特权,如垄断的存在或过度的竞争;(5)非对称信息,如生产者往往具有比消费者更多的关于商品的信息;(6)微观经济政策等。

与市场失灵相对应的是政府失灵,是指政府进行的过渡干预,妨碍了市场经济机制正常职能作用的发挥,反而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了更大危害。因此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不可能是相互替代的关系,而只能是相互补充的关系。

2.外部效应

答:外部效应,是指个人或企业的社会经济活动影响了他人或其他企业,但却没有为此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如果以上两类经济活动完全在市场中进行,由于成本和收益是不对称的,就会导致具有外溢性的产品由市场提供得过多或过少,就会扭曲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机制。

3.政府干预

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能够高效配置资源,但是市场的作用不是万能的,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存在一个市场失灵的问题,例如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等。为了弥补市场失灵,提供相关具有正的外部效应的公共物品以及公共服务,这就需要政府制定各种经济政策或者采取各种经济手段对现实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和干预,这就是政府干预。

4.公共物品

答:公共物品是指既没有排他性又没有竞争性的产品和服务。

排他性是指当某个人使用或消费一种产品和服务时,可以排除与阻止其他人使用或消费该种产品和服务。竞争性是指当某个人使用或消费一种产品和服务时,就减少了其他人使用或消费该种产品和服务的机会。一个人享有公共产品的好处时并不能排除其他人也享有它们的好处,一个人享有它们的好处时也不会减少其他人对它们的享有。

如果一种产品和服务既有排他性又有竞争性,则称为“私人产品”或“私人物品”、“私人品”。

如果一种产品和服务具有竞争性而没有排他性,则称为“共有资源”。

如果一种产品和服务具有排他性而没有竞争性,就存在着这种产品和服务的“自然垄断”。由于公共产品既没有排他性又没有竞争性,所以能够从公共产品获益的人可以避开为公共产品付出费用,这称为“搭便车问题”。

5.公共需要

答:公共需要是指经济社会中社会成员为了共同的利益而提出的集体性需要。这一定义有三层含义:

第一,公共需求并非是一种抽象的需求,它也是一种个人需要;

第二,这种需求并非是单个人的需求或少数人需求,而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多数人的需求;

第三,公共需求同时也是一种整体需求,要么区域内所有人的这种需求都能得以满足,要么都得不到满足。

6.非排他性

答:非排他性是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受益,如每个公民都可以无差别地受益于国防所提供的安全保障等。有些公共物品虽然经过技术处理可以具有排他性,但有时排除成本太高,因而经济上不可行。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意味着可能形成“免费搭车”现象,即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

与非排他性相对应的是排他性,排他性是指个人可以被排除在消费某种商品和服务的利益之外,当消费者付钱购买某种私人商品和服务之后,他人就不能享用此种商品和服务所带来的利益,排他性是私人物品的第一个特征。

7.非竞争性

答:非竞争性是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或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与非竞争性相对应的是竞争性,竞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将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每多提供一件或一种私人物品,都要增加生产成本,因而竞争性是私人物品的第二个特征。

二、思考题

1.学习财政学为什么要从政府与市场关系说起?

答:(1)这里学习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财政学。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政府也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二者共同构成社会资源配置体系。而财政是一种政府的经济行为,是一种政府配置资源的经济活动,所以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学习财政学和研究财政问题的基本理论前提,不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就难以说明为什么有市场配置还要有政府配置,政府配置有什么特殊作用,政府配置的规模多大为宜,政府采取什么方式配置资源等。(2)我国当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即不发达阶段,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我国是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首先要正确认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而其中主要是市场与计划的关系问题。(3)我国明确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今仍处于体制转换过程中,因而必须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出发重新认识财政。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就是由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这个转变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前提下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因而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出发重新认识财政,也就是要从资源配置方式转变的角度重新认识财政。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体制改革和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立足点。

2.什么是市场失灵?

答: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市场失灵为政府介入或干预提供了必要和合理的依据。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垄断。市场效率是以完全自由竞争为前提的,然而当某一行业在产量达到相对较高水平之后,就会出现规模收益递增和成本递减问题,这时就会形成垄断。当一个行业被一个或几个企业垄断时,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从而使市场失灵。(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竞争性市场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要求有充分的信息,特别是在现代信息社会的条件下,信息构成商品生产、消费和营销的最敏感的神经系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生产、销售、购买都属于个人行为,掌握信息本身也成为激烈竞争的对象,而信息不充分和信息不对称也是影响公平竞争的重要因素。(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完全竞争市场要求成本和效益内在化,产品生产者要负担全部成本,同时全部收益归生产者所有。外部效应说明的是一个厂商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给其他人带来利益或损失的现象,外部效应就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当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因而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4)收入分配不公。市场机制效率是以充分竞争为前提的,而激烈的竞争不可能自发地解决收入分配公平问题。市场经济的第一道分配是要素分配,个人收入取决于劳动投入的数量和质量以及投入资本的多少,即承认个人天赋、受教育的程度以及私人财产所有权,因而必然形成收入差距,而且差距会越来越大。(5)经济波动。市场机制是通过价格和产量的自发波动达到需求与供给的均衡,而过度竞争不可避免地导致求大于供与供大于求的不断反复:求大于供,物价上涨,会导致通货膨胀;供大于求,压缩生产,会导致失业率上升,这是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弊端。

3.参考图1-1思考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作用。

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个简明的概括清楚地说明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也说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经济作用。

其一,所谓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既肯定了市场的配置效率,又说明只是起基础性作用,而不是所有资源都是可以通过市场来配置的,这就要求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弥补市场的失灵,主要是提供具有外部效应的公共物品;

其二,所谓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则是指市场机制本身存在固有的缺陷,必然存在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波动,要求政府通过宏观政策协调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运行。

我国目前仍处于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而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其中包括转换财政职能。

4.试述政府干预手段,为什么会出现政府干预失效?

答:政府干预失效,是指政府干预非但没有弥补市场失灵,反而干扰了正常的市场规则,损害了市场效率。政府的运行是以政治权力为基础和前提的,而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权力不能创造财富,却可以支配财富,甚至凌驾于经济之上支配经济,这正是政府干预失效的根本原因。

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可能有以下诸多方面。(1)政府决策失误。大的方面包括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失误,小的方面包括一个投资项目的选择或准公共物品提供方式的选择不当等,而政府决策失误会造成难以挽回的巨大损失。(2)寻租行为。在市场经济下,几乎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由于滥用权力而发生的寻租行为,也就是公务员特别是领导人员,凭借人民赋予的政治权力,牟取私利,权钱交易,化公为私,受贿索贿,为“小集体”谋福利,纵容亲属从事非法商业活动,等等。(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政府应提供的信息是多方面的,诸如经济形势判断、气象预报、自然灾害预测等都是引导经济运行的重要信息,一旦失误,都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这种政府干预失效,主要可能发生在经济体制转轨国家。经济体制转轨的一个核心是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规范政府经济行为,转变政府经济职能,其中包括转变财政职能。

①财政职能的“越位”,是指应当而且可能通过市场机制办好的事情而政府却通过财政手段人为地参与,如政府热衷于竞争性生产领域的投资,代替了市场职能。

②财政职能的“缺位”,是指该由政府通过财政手段办的事情而财政没有办或者没有办好,如公共设施、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的投入不足等,这些都是政府干预失效或财政失职的表现。

5.试述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

答:私人物品是指由市场供给用来满足个人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公共物品是指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区分或辨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通常应用两个基本标准:①排他性和非排他性;②竞争性和非竞争性。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排他性是指个人可以被排除在消费某种商品和服务的利益之外,当消费者付钱购买某种私人商品和服务之后,他人就不能享用此种商品和服务所带来的利益,排他性是私人物品的第一个特征。竞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将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每多提供一件或一种私人物品,都要增加生产成本,因而竞争性是私人物品的第二个特征。

非排他性则是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受益。非竞争性是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或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6.试述公共需要的历史性与特殊性。

答:(1)社会的公共需要是历史的。

一般来说,公共需要在任何社会形态下都是存在的,不因社会形态的更迭而消失,这是共同性。公共需要又总是特殊的,即具体地存在于特定的社会形态之中。对它的历史性可以沿着两条线索去探讨:

①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线索,研究在一个个具体的经济发展阶段上,社会产生了或可能产生哪些公共需要;②生产关系变迁的线索,研究在一个个具体的社会形态下,统治阶级或集团如何以社会公共需要的名义将剩余产品的分配做有利于本阶级或集团的安排。(2)社会的公共需要是特殊的。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上,除保证执行国家职能那部分需要外,社会公共需要的主要内容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

在传统社会中,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提供农业正常发展的条件,是这一阶段主要的社会公共需要,农田水利建设几乎无一例外地是这一时期的一项重要财政支出。在经济起飞阶段,工业上升为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人们从工业发展的实践得知,扩大投资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这一认识塑造了经济起飞阶段的社会公共需要的。

7.试述研究财政职能的基本思路。

答:财政是政府的一种经济行为,是履行和实现政府经济职能的手段,所以财政职能就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即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是分析和研究财政在履行和实现政府经济职能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财政履行和实现政府经济职能的特殊机制和手段。(1)财政职能是指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所固有的功能,只要存在政府和财政,这种功能就不会消失。财政职能要说明的是财政同其他经济活动和其他经济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而不在于罗列或说明财政做了哪些具体工作。

财政职能是对财政工作的理论抽象和概括,反过来又对财政工作起理论指导作用。概括财政职能的意义,就在于使广大财政工作者从繁杂的具体工作中解脱出来,开阔视野,从本职工作出发,总揽全局,摆正财政工作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充分发挥财政工作应有的作用。(2)政府与市场关系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或者说是经济体制转轨中的基本问题,所以政府与市场关系是重新认识财政概念的基本立足点,同样也是分析财政职能的基本立足点。需要明确以下三点:

①从总的方面说,政府与市场的某些经济职能是相同的,如配置资源和收入分配是两者共同的基本职能,只是由于两者的运行机制不同,在实现同一职能中的适用领域、作用方式、经济效应方面就有所不同。

②市场失灵才存在政府介入或干预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同样政府也存在失效和缺陷,财政作为政府干预的主要手段,可能产生正效应,也可能产生负效应,即不仅无助于弥补市场失灵,甚至会干扰市场的正常秩序,给国民经济带来效率损失。

③财政学关心的问题是如何界定各自的最适领域和最佳结合方式,最终实现公平与效率的最优结合。(3)经济学在研究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决定及分配时采取部门法,将整个国民经济分为政府、企业、家庭和对外四个部门,研究财政同其他经济活动的相互关系,也就是研究政府、企业、家庭和对外之间的关系。因而从四个部门的相互关系出发,也是分析财政职能的另一种思路。

财政涉及微观的个量,也涉及宏观的总量,财政学是采取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政府同其他经济活动的相互关系。这里既含有作为经济活动的量的关系,也含有由量的关系所体现的利益关系。

8.试述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的目标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机制和手段。

答:资源配置就是运用有限的资源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以及技术结构和地区结构,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财政的配置职能是由政府介入或干预所产生的,它的特点和作用是通过本身的收支活动为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提供经费和资金,引导资源的流向,弥补市场的失灵和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效率状态。

财政配置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重,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9.试述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的目标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机制和手段。

答:收入分配职能的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这也是收入分配的核心问题,因而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所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是确定显示公平分配的标准和财政调节收入分配的特殊机制和手段。当前各国几乎公认采用由洛伦兹曲线计算基尼系数来显示公平分配的程度如图1-2所示。根据国际惯例,一般认为系数处于0.3~0.4之间被视为合理区间。我国目前的基尼系数已经接近0.5,说明收入差距已经较大,而且有继续扩大的趋势,因此我国政府已将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图1-2  洛伦兹曲线

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原则上属于市场分配范围的,财政不能越俎代庖,凡属于财政分配范围的,财政应尽职尽责。应由市场分配的企业职工工资、企业利润、租金收入、财产收入、股息收入等,财政的职能是通过再分配进行调节。而医疗保健、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则应改变目前“企业办社会”的状况,由财政集中分配,实行社会化。(2)规范工资制度。这是指规范由国家预算拨款的政府机关公务员的工资制度和视同政府机关的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制度。凡应纳入工资范围的收入都应纳入工资总额,取消各种明补和暗补,提高工资的透明度。(3)加强税收调节。税收是调节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通过间接税调节各类商品的相对价格,从而调节各经济主体的要素分配;通过企业所得税调节企业的利润水平;通过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使其维持在一个合理的差距范围内。(4)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金、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10.试述经济稳定和发展的含义及财政实现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答:经济稳定包含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多重含义。

充分就业是指一国可就业人口的就业率达到了该国当时社会经济状况所能承受的最大比率。

物价稳定是指物价上涨幅度维持在不至于影响社会经济正常运行的范围内。

国际收支平衡指的是一国在国际经济往来中维持经常性项目收支的大体平衡,因为国际收支与国内收支是密切联系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同时意味着国内收支不平衡。

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产出的经济增长,还包括随着产出增长而带来的产出与收入结构的变化以及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文化条件的变化,表现为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农业比重相应下降,而制造业等的比重相应上升,随之劳动就业结构发生变化。

发展是一个通过物质生产的不断增长来全面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基本需要的概念,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包括消除贫困、失业、文盲、疾病和收入分配不公等现象,发展的总目标就是构建和谐社会。

财政实现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财政政策是维系总供求大体平衡的重要手段。财政收支发生不平衡是可能的而且是被允许的。针对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而灵活地变动支出和税收,被称为“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2)在财政实践中,还可以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例如,累进税制度、失业救济金制度都明显具有这种作用。原则上说,凡是业已规定了的、当经济现象达到某一标准就必须安排的收入和支出,均具有一定的“自动稳定”作用。(3)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并支持第三产业的兴起,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保证国民经济稳定与高速发展的最优结合。(4)财政应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的、社会的公共需要。例如,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和平与安定的环境,加快文教的发展,完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使增长与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协调,避免出现某些发展中国家曾经出现的“有增长而无发展”的现象。

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概念题

1.混合经济与公共经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9研]

答:混合经济是国家以社会目标弥补私人目标,以公共经济弥补私人经济以政府调整弥补市场调节的一种经济形式。在这种体制下,国家与市场、政府与企业和个人通过职能分工与合作以实现国家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在混合经济中,公私两个部门的相互作用和联系,是通过要素和收入在两大部门之间多渠道全方位的流动来构成的。政府征税收费和发行公债,引起货币流从私人部门向公共部门的转移,政府的各类转移性支出则引起货币流从公共部门向私人部门转移。政府的购买支出引起产品和劳务从私人部门向公共部门流动,也有私人部门通过缴纳使用费和规费等方式,而获得政府提供的服务。正是在两大部门的这种种相互交往和联系中,在货币和产品、服务的相互易位易形过程中,形成了统一的市场经济。

公共经济是专门研究政府经济行为的规律,论述各级政府部门和公共组织的存在意义和行为,回答政府需要做什么以及应该怎么做。

2.公共物品[中央财经大学2009研]

答:(1)公共产品是和私人产品相对应的。由市场供给用来满足个别人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私人产品,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一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的两个基本特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即一些人享用公共产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产品中受益。非竞争性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或者说,提供公共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此外,外部效应和效用的不可分割性,也是公共产品的重要特征。(2)类型

①纯公共产品,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公共产品,属于纯公共产品,一般完全由政府提供。

②混合产品或准公共产品,有些物品兼备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特征,因而称之为混合产品或准公共产品。混合产品中包括两种情况。

a.具有非竞争性而不具有非排他性;b.只具有不充分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这种特征往往是由过分拥挤和外部效应两种不同情况引起的。

3.外部效应[首都经贸大学2010研]

答:又称外部性,西方经济学从不同角度对外部性做出了定义,主要有①外部性是没有为价格机制的正常运行所反映的—个经济主体的活动对另一个主体福利的影响;②外部性是指一个决策者所采取的行动影响到另—个决策者的选择时所造成的影响。西方经济学中将外部性分为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以区别主体行动所造成的正面影响与负面效应。无论是正外部性还是负外部性都会引致对帕累托效率的偏离,导致市场失灵。

产生外部性的原因在西方经济学的框架内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①由于技术原因所引致的外部性,这主要是指生产流程的不可分性与规模收益递增;②由于所有权导致的外部性。外部性的主要表现是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偏离,而所有权本身所界定的经济中的各个行动主体的权利义务在—定程度上反映了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间的差异。③公共物品外部性。

由于外部性是导致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之一,西方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出发,提出了许多纠正外部性的主张,主要有如下三种思路:

①从引起外部性的原因(边际私人成本与边际社会成本之间的背离)出发,西方经济学家庇古提出了征税(或补贴)的主张。

②兼并与内部化,这一政策建议主要是针对厂商而言的。企图将某一企业所造成的负外部性通过其上游或下游企业的横向与纵向合并而变成合并后企业的内部成本,以此来缩小边际社会成本与边际私人成本的差距。

③财产权利的重新安排,这一思路主要由科斯提出。科斯指出,如果政府只是简单地设计清晰并可转移的对财产的安排,完全竞争市场同样可以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克服外部性并实现经济效率。即无论财产权利在产生外部性的与受外部性影响的私人团体间如何安排,在完全竞争且不存在收入效应及交易成本的情况下,它们之间的自愿谈判安排将会导致同样的资源配置状况。基于此,科斯认为重新安排财产权利可以消除外部性。

二、简答题

1.简述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存在的必要性。[首都经贸大学2010研]

答: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失灵为公共财政的存在提供了必要和合理的依据。市场失灵指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有时也无法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情形,即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垄断,市场效率是以完全自由竞争为前提的,然而当一个行业被一个或几个企业垄断时,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从而使市场失灵。(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竞争性市场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要求有充分的信息,特别是在现代信息社会的条件下,信息构成商品生产、消费和营销的最敏感的神经系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生产、销售、购买都属于个人行为,掌握信息本身也成为激烈竞争的对象,而信息不充分和信息不对称也是影响公平竞争的重要因素。(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完全竞争市场要求成本和效益内在化,产品生产者要负担全部成本,同时全部收益归生产者所有。当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因而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外部效应典型的例子是“公共物品”。(4)收入分配不公,市场机制效率是以充分竞争为前提的,而激烈的竞争不可能自发地解决收入分配公平问题。(5)经济波动,市场机制是通过价格和产量的自发波动达到需求与供给的均衡,而过度竞争不可避免地导致求大于供与供大于求的不断反复:求大于供,物价上涨,会导致通货膨胀;供大于求,压缩生产,会导致失业率上升,这是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弊端。

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公共财政这只“看得见的手”互为补充,相互配合,才能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保证收入分配公平、经济稳定发展,最终实现国家经济稳定增长,即对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来讲,市场和政府公共财政,二者缺一不可。

2.简述你对公共财政的理解。[财科所2009研]

答: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是国家政权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决定财政。经济运行形态不同决定了财政运行模式也有差异。公共财政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政府收支活动模式或财政运行机制模式,国家以社会和经济管理者身份参与社会分配,并将收入用于政府公共活动支出,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保障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公共财政职能主要包括资源配置、收入分配、调控经济和监督管理。

①资源配置职能,在市场经济中,财政不仅是一部分社会资源的直接分配者,也是全社会资源配置的调节者。这一特殊地位,决定了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既包括对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资源的直接分配,又包括对全社会资源的间接调节。

②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财政收支活动对各个社会成员收入在社会财富中所占份额施加影响,以公平收入分配。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主要通过税收调节、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支出、补贴)等手段来实现。

③调控经济职能,是指通过实施特定的财政政策,促进较高的就业水平、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等目标的实现。政府根据宏观经济运行的不同状况,相机抉择采取相应的财政政策措施。

④监督管理职能,在财政的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调控经济各项职能中,都隐含了监督管理职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经济决策的分散性、市场竞争的自发性和排他性,都需要财政的监督和管理。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公共财政具有以下特点:

①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主要目标和工作重心。这个特征实质是怎么样正确地处理公共性和阶级性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该抓住的主导性的东西,具体化在政府理财、财政分配方面,就是搞公共财政,就是要体现和强调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②把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作为财政分配的基本方式。这个基本特征的内涵和实质性要求,就是合理地处理和把握政府与市场的分工关系。从理财的角度,提供那些市场不能有效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只有这样,政府和市场形成合理的相辅相成的分工互补关系,才能有利于生产力的解放和社会总体效益和总体福利的最大化。

③以公民权利平等、政治权力制衡为前提的规范的公共选择作为决策机制。这个基本特征的基本要求和实质内容,就是我们现在越来越多提到的理财的民主化,决策的科学化,社会的法治化、宪政化。

④管理运行上必然要有公开、透明、完整、严格的预算作为基本管理制度。这个特征的实质内容是以制度的合理安排和严密性防止公权扭曲,以便落实公众利益的最大化。

3.简述公共产品类型及其特征。[财科所2008研]

答:(1)公共产品是和私人产品相对应的。由市场供给用来满足个别人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私人产品,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一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的两个基本特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非排他性是公共产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产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产品中受益。非竞争性是公共产品的第二个特征,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或者说,提供公共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此外,外部效应和效用的不可分割性,也是公共产品的重要特征。(2)类型有以下两种:

①纯公共产品

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公共产品,属于纯公共产品,一般完全由政府提供。

②混合产品或准公共产品

有些物品兼备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特征,因而称之为混合产品或准公共产品。混合产品中包括两种情况。

a.具有非竞争性而不具有非排他性。例如,一座桥梁在不过分拥挤的条件下,多出一辆车通行,并不影响其他车辆的正常通行,也就是增加一辆车通行并不增加边际成本,具有非竞争性;但要阻止车辆通行也是可能的,只要设置一个岗亭即可做到,所以又具有排他性。

b.只具有不充分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这种特征往往是由过分拥挤和外部效应两种不同情况引起的。前一种情况还以桥梁为例,该桥梁通行的车辆已经接近或超过负荷能力,如若再增加通行车辆,则必须增加执勤人员来缓解通行的车流量。后一种情况可以一座花园为例,一座花园,即使设置围墙,也不可能排除路人闻到花香并享受净化空气的好处。

三、论述题

论财政的职能。[中央财大2009研]

答:财政职能就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即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1)资源配置职能

资源配置就是运用有限的资源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以及技术结构和地区结构,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财政的配置职能是由政府介入或干预所产生的,它的特点和作用是通过本身的收支活动为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提供经费和资金,引导资源的流向,弥补市场的失灵和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效率状态。

财政配置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

①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重,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

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

③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

④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

⑤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2)收入分配职能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GDP分配的起始阶段是由市场价格形成的要素分配,即各种收入首先是以要素投入为依据,由市场价格决定,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