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影响力:献给内向者的10堂影响力训练课(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2 20:37:58

点击下载

作者:刘艳梅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超级影响力:献给内向者的10堂影响力训练课

超级影响力:献给内向者的10堂影响力训练课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超级影响力:献给内向者的10堂影响力训练课作者:刘艳梅排版:梦工厂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09-01ISBN:9787115400871本书由北京卓识天成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前言内向者VS影响力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内向和外向理论是心理学中非常有名的类型论。在这个世界上,外向的人和内向的人的比例为3:1,即人们生活在一个由外向的人创造的世界之中。

在大众生活中,人们更喜欢外向的人,外向的人似乎拥有更多的影响力,他们似乎一踏进房间就能将众人的目光吸引过来。而内向的人讨厌参加集体活动,讨厌在群体中发言,甚至在人数较多的房间中会冒冷汗。内向的人像一条离水之鱼,游离在外向的人的海洋之中,影响力看起来似乎与他们无关。

身具影响力让人们无比向往。因为那代表着拥有更多的交往机会、赚更多的钱,但压力却更少。可是性格内向的人常常认为自己与影响力无缘,为此,他们感到羞愧、绝望。

其实,心理学认为内向和外向是处于能量连续体的相反两段。处于连续体偏内向那一段的人倾向于向内获得精力,而处于连续体偏外向那一段的人倾向于向外获得精力。内向不是缺陷,更不是病态,只是获取能量的方式不同。内向的人常常需要独处以恢复精力,需要偶尔与周围的人分开休息一会儿。

近年来,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研究,证明影响力是众多非语言行为的结果,不是天生的、神奇的外向的人的特质。影响力由心发出,出自于真诚,它是一种结合正确的心态、适当的肢体语言和行为所展现的一致性感受。换言之,性格内向的人,也可以通过塑造良好的心态、展现恰当的肢体语言和行为以获得影响力。

如果你是一位内向的职场新人,与你同进公司的其他人已经成为上司和同事眼中的“红人”,已经抓住了晋升的机会,而你却依旧一看到同事就紧张,在他们面前小心翼翼,大气都不敢出一声,你就应该来阅读这本书。

如果内向的你身居高位,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方法吸引优秀的人才加入你的团队,与你同舟共济,就应该来阅读这本书。

如果因为内向的个性而感到羞愧,甚至绝望地以为自己就是一个没有影响力的人,那么,请来阅读这本书。

安静的人常常拥有超乎寻常的影响力。浅浅的河水奔腾不已,较深的湖水波澜不惊。

世界上70%以上的有影响力的人其实是性格内向的人:甘地、邓小平、林肯、曼德拉、普京、爱迪生、牛顿、爱因斯坦、贝多芬、达芬奇、比尔·盖茨、村上春树……就是入选CNBC“过去25年来最具影响力人物”的乔布斯,也是一个内向者。

影响力可以通过学习获得。那些内向但拥有影响力的人都是通过努力练习、步步积累而练就的。只不过人们看到他们的时候,恰好是他们将影响力展现到巅峰的时刻;而在生活中,他们并非一如他人看到的那般充满影响力。

简单地说,只要你愿意,即使你内向,也可以具有非凡的影响力,成为像“乔布斯”一样的人。

本书将社会学、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转化成了实用的方法指导,只要按照介绍的方法去练习,内向的人也会看到自己的非凡影响力。刘艳梅2015年5月第一章影响力,你真的了解吗会开玩笑、会说俏皮话,把周围的人逗得哈哈大笑的人,就具有影响力吗?在会议中喋喋不休的人,就能影响其他参会者,使他的想法得以实施吗?长相俊美、回眸一笑百媚生的人,真的会让周围的人愿意为他心甘情愿地效劳吗?不善言辞、说话脸红的人,永远不会拥有影响力吗?如果你真的明白了什么是影响力,就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影响力,从何而来获得过梅林奖、国际魔术奖等众多殊荣,被美国专业魔术杂志称为“当代最知名的魔术师”的刘谦,是一位非常内向的人。他是这样评价自己的:“我是个十足的宅男,喜欢清静,非常喜欢清静,所以我会讨厌手机。特别是在表演前,我一定要把自己封闭在房间内,才可以接下来面对观众。”但就是这样一位内向的人,全世界都被他的影响力所折服。

只要仔细想一想,就会发现像刘谦这样的性格内向但充满影响力的名人数不胜数——世界著名投资家沃伦·巴菲特、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史蒂夫·沃兹尼亚克、著名导演和制片人史蒂芬·斯皮尔伯格、著名化学家诺贝尔……他们都是内向却充满影响力的人。

由此可见,即使个性内向也可以拥有影响力。是我们太过重视外向的能力和技巧,所以才会认为内向是影响力的敌人。但实际上,个性内向并非缺陷,也不是无药可救,甚至对某些特定的影响力类型而言,内向的个性反而占了很大的优势。比如,专注型影响力,内向的人往往演绎得更加吸引人。

外向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影响力,因为拥有影响力的关键是受到敬重,而外向并不一定是使人受敬重的因素。比如,小区里外向、热情的大妈,逢人就喋喋不休地唠叨,常常自顾自地开大音量跳“热辣”的广场舞,她们缺乏令人敬重、信任的因素,一点影响力也没有,反而因为言行举止庸俗、毫无分寸而让人觉得讨厌。更何况由于刻板印象的存在,倘若把一个外向的人视为小丑,即便他非常活泼、善于交际,也很难说其有影响力。

影响力可以决定一个人在他人的眼中是领导者还是追随者,决定他的想法能否顺利实现,决定他的计划的执行是快还是慢。影响力能带动世界运转,它会让人们心甘情愿地去做所有的事情。值得庆幸的是,研究表明:影响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是外向的人的特质,与其他社交技巧一样,只要通过刻意的练习,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拥有影响力。那是1955年某个晴朗的夏日,玛丽莲·梦露走进了纽约中央车站的地铁站。她要证明,只要愿意,她可以顷刻间从平凡无奇的诺玛·琼·贝克(梦露的本名)变成拥有影响力的玛丽莲·梦露。当时是上班的高峰期,地铁站里人潮汹涌。梦露随着人流走进地铁站,站在月台的角落里。很多人从她身边经过,却没有一个认出她。她兴味盎然地对身边的杂志社记者和摄影师说:“在地铁站里,我就是诺玛·琼·贝克,没有玛丽莲·梦露。”随后,她又回到了熙熙攘攘的纽约街道上。现在,她想要做玛丽莲·梦露了。她看了看周围,俏皮地问随行的记者和摄影师:“你们想让梦露回来吗?”她拨弄了几下头发,摆了几个姿势,并不是很夸张的姿势,只是略微做了些改变。立刻,她身上散发出了一种魔力,像涟漪一样一波一波地漾开,时间就此停止,人群就此静止,仿佛这个世界所有的光芒都聚到了梦露一个人身上。下一刻,人群沸腾起来了,每个人都惊叫着“梦露”“梦露”。随行的摄影师和记者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她“解救”出来。

玛丽莲·梦露前一秒还是个“路人甲”,下一刻就拥有了非比寻常的影响力——她通过技巧掌控了影响力的开关,要开要关、要获得超级影响力还是要平凡无奇,完全由她自己决定。

影响力并不神秘,当一个人表现得非常有影响力的时候,人们往往就会认为他是有影响力的。拥有影响力,不需要改变个性,也不必勉强做违背内心的事情,所需要做的只是适当地调整心态、肢体语言与行为。

倘若对此你还有怀疑,不妨来做这样一个实验——试着在与他人说话的时候,做以下调整。

句子结束时,降低说话的声调;

别急着点头,次数也别太频繁;

开口前,先停顿两秒钟。

你会发现,你只是做了小小的调整,带给他人的感觉却完全不同——你更受欢迎了。当然,要想获得超级影响力,你需要不断地练习,然后把它们变成第二天性。·因为全情投入,所以影响力十足

相信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兴致勃勃地和某个人说话,他却没有认真听。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他就是没有把全副心思放在你们的谈话中。他一边听你说话,一边则想着别的事情。他可能以为只要表现出倾听的样子就不会失礼了。但你并不这样认为,你会觉得他在敷衍你,你很不开心,甚至想发火。

这样的场景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妻子想跟丈夫讲一天的见闻,丈夫却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妻子恼羞成怒,责骂丈夫冷漠;上司和下属“谈心”,下属摆出一副认真聆听的样子,却心不在焉地左顾右盼,上司认为下属三心二意,非常火大,于是,谈心变成了斥责与批评……

如果我们心不在焉,对方就会察觉到;我们让对方感到很恼火,我们看起来是那么不可靠,甚至让对方放弃与我们进一步交流的意愿。倘若一个人给他人留下不可靠、不诚恳的印象,那么这个人就很难能再得到他人的信任了,他会丧失与其他人进一步交往的机会或他人的忠诚。如此一来,这样的人不可能让人们感觉到影响力。

可见,要想获得影响力,在交流中保持临在感是非常有必要的。临在感指的是“感觉到此时每分每秒发生的事情”。这意味着你要全神贯注地关注当下进行的事情,而不是任由思绪随意飘动。

临在感是施展影响力的关键。但很遗憾,绝大多数人在保持临在感方面都有所欠缺,甚至那些颇具影响力的人也不可能时刻保持临在感。

倘若你对此有所怀疑,不妨来做个试验——闭上眼睛,去感受身边的声音,就像你的耳朵是卫星天线,被动且客观地接收声音那样。怎么样?你能够保持那种状态多久呢?是不是短暂的一秒钟或几秒钟之后,思绪就跑开了?尽管你费尽力气想要维持那种临在的感觉,但思绪总是飘忽不定。

但这是很正常的,人类的大脑对新奇的刺激非常敏感,这是一种生存的本能需要。每当新的刺激出现,人们都能马上注意到,这有助于人们发现潜在的危险。在很多年以前,我们的祖先正是依靠这种本领才得以存活。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两位手持石矛的男子在树林里猎寻野兔,突然间身后的草丛中传来细微的声响,由此他们发现了野猪,并及时地逃开了。倘若他们没能立即注意到,便可能成为野猪的大餐。

其实,社会活动对人类的分心是非常鼓励的。社会活动要求我们尽可能多地接收信息,尽可能多地处理事务。我们不断接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各样的刺激,这样一来,临在感就很难一直保持了。

这样固然有一定的好处,但也有极大的消极影响——我们极易陷入“连续性局部注意力”的处境。我们对什么事情都无法全神贯注,我们一直处于半分心的状态。

所以,发现全心专注于当下是一件困难的事也别太过自责,毕竟这是很正常的,而能够做到全神贯注的人也少之又少。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丹尼尔·吉伯特曾以2250人为对象做调查研究,结果发现一般人多达46.9%的时间都处于心不在焉的状态。即使那些每天练习冥想的大师也常常会思绪乱飘。

但这并不是说缺乏临在感是让人束手无策的事情。实际上,只要做一些练习,就能够有效地保持临在感。以下提供了有助于保持临在感的技巧。保持临在感的练习

首先,你需要找一个安静的地方,空间不必太大。你在那儿站着或坐着都行,将计时器设定为1分钟。

接着,请闭上双眼,然后试着把注意力放在周围的声音、自己的呼吸或者脚趾的感受这三件事的任何一件上。当然,在具体的做法上,有些细节需要注意。

周遭的声音——听听周围有什么动静,把耳朵当成卫星天线,被动且客观地接收声音;

自己的呼吸——专注地呼气与吸气,感受空气进出鼻腔的感觉,体会那一呼一吸间的所有变化;

脚趾的感受——全神贯注地去感受脚趾的感觉,这么做会让你不得不将心思贯穿于全身,这有助于你专注于当下的身体知觉。

常常做上面的练习,能有效地保持临在感,进而提升影响力指数。·影响力的加油包:亲和力

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我们会凭借直觉找线索,初步对对方做出评价;随着资讯越来越多,再进一步调整自己的假设。高档昂贵的穿着会让我们“以为”对方很有钱,自信的态度会让我们“以为”对方有两把刷子,而友善的肢体语言会让我们觉得对方充满了善意。当朋友们与A先生在一起的时候,就玩得特别开心,可当没有A先生的时候,朋友们就玩不起来;朋友们能够和A先生认真地讨论某个问题,能平静地接受A先生的批评并听取他的建议……A先生是一个非常有亲和力的人,他总是那么受欢迎,并轻而易举地影响周围的人。

人们总是愿意亲近那些亲切善良的人,而不愿去接近那些高傲自负的人——这就是亲和力的强大力量。所谓亲和力,就是一个人拥有使他人亲近、愿意接触的力量。简单说来,就是对他人足够友善。一个人如果拥有亲和力,代表他或许愿意运用既有的影响来帮助周围的人。

亲和力最明显的特质是有爱心、亲切、利他主义、乐意以正面的方式影响周围的世界。有亲和力的人善解人意,跟别人在一起的时候,他们永远不会以自己为中心,他们不会给别人制造麻烦,总是展现出自己最善良的一面;有亲和力的人,在他人失意的时候,会给他人安慰,而不是冷嘲热讽;在他人成功的时候,会给他人祝福,而不是鄙视嫉妒;在他人倾诉的时候,会耐心地倾听,而不是不屑一顾;在他人有困难的时候,会热心帮助,而不是视而不见……所以,他们总能轻易地让周围的人追随,因而亲和力能够提高一个人的影响力指数。

试想一下这样的情况:你分别与两位总裁共进晚餐。两位总裁都很有能力,这一点让你由衷地佩服。但共进晚餐时,两个人给你的感觉完全不同,一位让你觉得很亲切,在他面前你畅所欲言,非常轻松;另一位让你感到紧张、拘束,那种压抑的感觉让你心跳加速、手心冒汗。那么,你更喜欢哪一个,更愿意追随哪一个呢?

相信绝大多数人的选择都是前者,因为前者充满了亲和力。亲和力常常与影响力联系在一起,如果一个人能同时具备这两种力量,他的魅力值就会大增。

人与人的智商天生是有差异的,由此很多人便推论,情商大概也不例外,并误以为亲和力大多是外向的人与生俱来的。那些缺乏亲和力的内向的人总会这样想:“我从小都是一个挺不合群、不大开放的人,我天生就没办法与周围的人保持一种紧密的联系。”“我没有害人之心,但是天生一副苦瓜脸,不爱主动和人答话,初次与我见面的人都认为我乖戾、刁钻,甚至不愿意与我进一步交往。没办法,谁叫我性格内向呢。”

事实上,亲和力可以通过后天的练习获得,这主要是因为它所表达的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的远近,而是心灵上的通达与投合,它源于对周遭人们的认同和尊重,它是一个人身上所展现出来的综合气质。如果一个人充满了善意与感恩,或拥有仁慈与同理心的心态,会从内心里理解、尊重他人,自然会懂得体谅他人、关心他人,为他人排忧解难。

拥有亲和力是拥有影响力的必备条件。然而,展现亲和力也不能太过,在日常生活中,个性亲切的人虽然人缘不错,但是不见得具有影响力,有时反而会给人一种过分热切、卑躬屈膝、想要讨好他人的感觉。·打造良好心态,引爆影响力

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通过广泛的研究发现,相亲、交友、谈判等是否能够成功,不必看具体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从参与者的肢体语言就能预测到结果,且准确率高达87%。

这项研究结果令人吃惊——肢体语言的力量竟如此强大!其实,这是人类的发展史所决定的。在语言产生之前,人类利用丰富的肢体语言进行交流。即便语言产生了,肢体语言也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即使是今天,人类仍然有超过70%的信息依靠肢体语言传递。因此,人们对一个人是喜欢还是讨厌,是认可还是排斥,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他展现出的肢体语言。

换言之,要想展现影响力,准确地表达肢体语言是主要的途径,表达出适当的肢体语言远比说什么重要得多。一个人无论说得有多好,一旦肢体语言表达不准确,就与影响力无缘。相反,肢体语言表达得合理,即使一个字也不说,影响力依然存在。很多外向的人与他人交流时,常常热情地盯着对方,他们的眼神让人欢喜;而那些缺乏影响力的内向的人老是低声地、没有眼神地与他人交流,这就让人们很可能没有注意到他们讲话的内容或是认为他们讲的东西没有什么意思。

但是,我们打造影响力却不能从学习表达肢体语言开始,而是应从建立影响力的心态开始。下面一起来看看具体原因。

你是否感觉到在前一分钟里,眼皮在有规律地跳动?你是否知道此时脚尖的朝向?是否察觉到此刻嘴角的弧度……在还没有察觉到之前,你的身体就已经传递出了信息。准确地说,我们的身体时刻向外界传递着信息。我们身体的这些微表情、微动作,就像呼吸、心跳、肠道蠕动一样,基本上不由意识掌控。

换句话说,我们无法有效而全面地用意识掌控肢体语言。自然,也就无法任意展现影响力,我们常常想要做出富有影响力的动作或表情,却又往往被不到位的动作或表情出卖。

比如,我们想通过笑容展现亲和力,想让自己更有影响力一些,于是努力让嘴角向上,装出微笑的样子,但这样的笑容并不会让我们显得更有影响力,有时候反而让我们看起来做作或虚伪。真心的笑容由两组肌肉完成——一组让嘴角两侧的弧度向上,一组则牵动眼睛周围发生变化。假装出来的笑容只会带动嘴角的肌肉,并不能牵动眼睛周围的肌肉,或者至少不会像真心的笑容一样牵动那么多的眼睛周围的肌肉。这很容易让人看出我们在假装微笑,如此一来,我们不仅无法拥有影响力,反而会适得其反。

想让身体传达出充满影响力的信息,我们就必须同时控制身体的各个部分,从细微的声调变化,到眉眼肌肉的紧绷程度,再到瞳孔的形态、手指的弯曲度等。这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

大多数信息通过潜意识所控制的肢体语言传递,但很遗憾,我们无法对它们进行精确的管理。要找到方法去引导潜意识,进而去管理肢体语言。只有这样,才能准确传递出我们想要传递的信息。而引导潜意识的方法就是让内心真的那样去想或去感受。

简单地说,我们需要塑造充满影响力的心态,并调整自己处于这样的心态之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准确、更有效地通过肢体语言来展现影响力。

因此,影响力必须从心出发,我们必须由内而外地展现影响力。

内向的人比外向的人更容易从熟悉的事物中寻找到安全感,吸收外界的新信息则会消耗内向的人较大的精力。因而除非迫不得已,内向的人真不愿意与外界接触。而成长,意味着会感受到一些新的东西。获得影响力可以给内向的人带来他们之前想都没有想到过或曾经认为永远也得不到的快乐——让别人心甘情愿地按照你的意愿去行事。内向的人应该调整心态,对外界施加影响力。

这个世界是一个令人激动的地方,只要愿意从心出发,内向的人也能将自己的光辉洒向四周。你需要的仅仅是先探索富有影响力的心理状态——了解这样的心理状态的本质以及达成、运用的方法,然后再开始练习外在的影响力行为。实际上,那些具有影响力的人士几乎无一例外都具有较高的内在调适能力和外在表达能力。

具体地说,影响力的内在建设需要做到两点,一是觉察自己的心理状态,一是及时调整适合展现影响力的心理状态。这两点是我们接下来要介绍的。·安慰剂效应VS影响力

肢体语言固然会如实反映人们的心理状况,但心智是缺乏辨别力的,即人脑往往不能清楚地分辨事实与虚构。

观看恐怖片时,屏幕上鲜血喷溅或肚破肠流的画面让我们感到恐惧,这时,我们的大脑需要决定是要攻击还是要逃跑,即出现“打或逃反应”,身体也相应地分泌大量肾上腺素。

这只是一部电影,恐怖的画面是虚假的。但我们的大脑却将之当成了真实的情形,我们的身体也产生了面临真实恐惧时才会出现的反应——潜意识往往无法分辨真假,即使不是真的面对某种境况,只要内心去那样想,身体就会产生相应的反应。

倘若你对这一点存有疑虑,不妨做下面的练习。

想象一下,你的手里捧着满满的沙子,沙子正慢慢从指间滑落……接着,想一想一片柠檬含在嘴里,酸味漾开了……

然后,看看自己的身体会出现什么反应。

沙子、柠檬并不存在,然而,当你集中精力去想的时候,身体就会出现相应的生理反应:手指会慢慢放开、舌头分泌出更多的唾沫。尽管这些在现实中都不存在,但“不分真假”的大脑依旧会据此向全身发出相应的一道道指令。

你怎样想,你的身体就会出现怎样的反应。只要进入充满影响力的心理状态,你的身体就会传递出充满影响力的肢体语言。

医学领域中著名的“安慰剂效应”,说的就是人的心理对身体所产生的正向效果——医护人员发给患者一些根本没有疗效的“假药”,只是告诉患者,这个药对他们的疾病有相当不错的疗效。令人惊讶的,许多病人服用了“假药”后,病症却显著改善。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南格也在实验中证实了“安慰剂效应”的神奇效果。他以一群老人为实验对象,让老人们生活在一处类似于养老院的住所中,住所中的陈设,老人们的穿着、食物,以及常听的音乐等都按照他们年轻时的样子提供。几周后,老人们的身体竟然开始年轻化了——不仅皮肤变得相对紧实、视力得到改善,甚至连肌肉耐力、骨质密度都得到了提高。

南格教授说,把老人们置身于年轻时的生活环境中,这种时光倒流的感觉会让他们的潜意识年轻化,而在潜意识的影响下,身体也年轻化了。

这就是心理对身体的神奇效果。了解到这一点,会更有助于我们调控自己的心理。你越是确信“安慰剂效应”,通过技巧来调整心理状态,进而掌控影响力,就越有效。

值得注意的是,正面的心理会对身体产生正面的影响,负面的心理同样也会对身体产生负面的影响。对于后者,我们称之为“受害者效应”,指心智因完全虚构的事物而对身体产生相应的有害效果。比如,一群对花粉过敏的人,你准备了干净的手绢给他们擦汗,但告诉他们你忘记了上面涂有花粉,很担心他们是否会身体不适。结果,绝大多数人会真的出现花粉过敏症状——身体开始起红疹。

在开启影响力的过程中,“安慰剂效应”和“受害者效应”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到底是提升影响力指数,还是降低影响力指数,全看你的脑子里想的是什么。第二章为什么你无法展现影响力一个人的内心是怎样的,就会呈现出怎样的状态。想要具有影响力,就要先剔除那些造成身心不适的不良因素,剔除那些对施展影响力不良的心态。本章向你揭示阻碍影响力发挥的不良因素以及不良心态,告诉你如何跨越它们,为你的“影响力大厦”奠定基础。·别让身体不适降低你的表现

全世界不计其数的人都欣赏米开朗基罗雕刻的“大卫”。米开朗基罗说他唯一的才能就是能看出深藏在大理石内的雕像,他认为“大卫”不是他创造出来的,他所做的只是去芜存菁而已,然后充满影响力的“大卫”就出现了。

在影响力心态的建设中也是同样的道理。辨别出那些掩盖影响力本质的杂物并除掉它们,独属于你个人的带有强烈个人特质的影响力就会显现出来。

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避免因身体不适而降低个人的影响力表现。在一个明媚的晴天,T先生即将迎来事业的转折点。他要去见一位客户,并和对方谈一笔金额高达400万元的交易。他穿上了最有型的衣服——黑色羊毛西装。很快,T先生来到市中心广场的一家露天餐厅。在那里,他与客户见面了。T先生对自己工作室开发的新网络交易系统非常有信心。在过去的几个月里,他和下属们对系统倾注了十二分的心力,他们分析了各种数据,演练了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他很确信客户换上自己工作室研发的新系统会更有效率,而开支也会缩减许多。但是客户却怀有疑虑。换系统无疑是一次大冒险,他不确定新系统会不会出问题,因为新系统一但出问题,若解决不及时就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会出问题吗?出问题的话,T先生的团队能及时帮助解决吗……他需要T先生给予更多的保证。T先生和客户已经点好了餐,他们一边等待上餐,一边聊天。现在T先生要做的就是让客户感受到他的影响力——他需要将自己满满的信心和诚信传递给客户。当客户问起如何应对突发状况时,T先生胸有成竹,有条不紊地讲解着。但他现在真说不上舒服,阳光太刺眼了,晒得他的眼睛有些睁不开;他的身体也出汗了,脖颈处的汗液浸着西装的羊毛衣领,让他奇痒难耐。T先生坐立不安,不断伸手去摸脖子,眼睛也眯成了一条缝。客户明显感受到了他的不安,心里的疑虑更深了——“他说的多半不靠谱,他正在吹牛”。

不当的着装导致了身体的不适,进而使T先生的肢体语言也表现得不够恰当。客户明确地感受到了他的不适,却往往不会想到是因为身体的原因。客户专注于与T先生谈话,所以自然而然地就将T先生的不适表现与彼此正在进行的谈话联系起来,因此才会得出T先生“不靠谱”“吹牛”的结论。

在现实中,被他人误解的事情时常发生。或许你就不止一次将他人因身体不适引发的局促不安,误解为对你的不赞同或不欢迎。心理学家指出,实际上大多数人在解读事情时都会往与自己有关的方向靠拢——无论事实上它是否真的是这样。比如,要与非常重要的人会面却遇上堵车,我们可能会想:“我怎么这么倒霉,总是没好事。”

身体的不适会影响肢体语言的表达,常常使其表达出负面的信息。尽管这些负面的信息与别的人无关,但人们解读的时候会觉得与自己有关系。这样一来,你在他人眼中的影响力就大打折扣了。

基因方面的研究表明,当人们的身体不适时,内向的人比外向的人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恢复充沛的精力,因为内向的人的神经末梢对神经递质的反应较慢。

因此,在需要展现影响力的时刻,内向的人一定要避免身体不适拖影响力的后腿。而方法很简单,我们可以从预防、察觉、补救三个方面来努力。

首先,最好事先做好防范措施。这是最理想的方法,也是内向的人最喜欢的做事方式。尽可能在做事前做好规划,为身体保持舒适提供保障。在做事之前谨记这一点,将更容易展现影响力。

倘若可以选择,一定要选择能相对舒适的会面场合,要考虑会面的地方会不会太冷或太热,或者会不会太吵;而会面的时间也要注意,要尽量避开自己作息的低谷时间,以精神比较好的时候为宜。

再者,穿着也要注意,那些会让人感到不适或是会让人分心的衣服最好别穿。否则,身体的不适会耗掉专注力,进而削弱影响力的表现。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衣服要足够宽大,以便呼吸畅通无阻,宽松程度要确保能够做深层次的腹式呼吸,而非浅层次的胸式呼吸。这样可以保证大脑供氧充足,让它更清醒,而内在状态也会因此而更好。

有人会借着衣服的华丽来增强自信心,就算衣服不舒服也没有关系。但这其实并不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选择,你完全可以选择既感到舒适又能让自己充满自信的服装。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确保身体舒适,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展现影响力。

接下来,我们还要懂得及时察觉身体的不适,并予以补救。比如,你可以时不时地检查眉眼的肌肉是否因为过强的光线或嘈杂的声音而收紧了。临在感对这种及时的觉察有着很大的帮助,越能保持临在感,越容易注意到肢体语言是否不自觉的呈现出压力反应。

觉察到肢体语言表现不适合时,请务必做相应的补救。在对方误解之前,改善身体的不适,同时化解误会。

比如,在上面的例子中,当阳光让T先生感到不适时,他要做的不是忽视,而是想办法去改善或者解释。他可以在讲话前先停顿一秒,举手遮挡一下阳光,然后询问对方“你介不介意换个地方坐?这里阳光太强了,我有些睁不开眼”。不必说太多去解释,有时说太多往往“越描越黑”。用行动去解释、补救,让对方清楚而明确地看到是身体不适影响了你的状态。·别让焦虑折损了影响力

相信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眼看就要成为恋人的对象突然间就不再接电话,也不再回短信了。你脑子里充满了各种可能的想法,你不断猜测、否定、再猜测、再否定……你不明白对方为何不再联络,你宁愿对方直接告诉你“我们不可能”,也不愿意不断地在希望与绝望之间徘徊。

提心吊胆等结果,心里乱糟糟的,却什么也不能做——这难熬极了。在某个时候,你甚至想,宁可听到坏消息,也比这样悬着一颗心好受。就算事情变得很坏,但至少一切有了交代。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面临“不确定”时,都会产生心理不适。

人们普遍对不确定的事情容忍度较低。其实,这会产生非常不好的结果。比如,在选择时为了早一点摆脱“不确定”而草率做出决定;在谈判中因无法忍受不知道对方在想什么的“不确定”而说了很多本不该说的话。这些“不确定”对我们的心理造成的影响就是焦虑。

焦虑对于影响力来说是“大敌”。一旦充满焦虑,就难以维持临在感了,自信也会缩到角落里。而这些都会直接体现在我们的肢体语言上,然后其他人也会清楚地感受到。这样一来,我们在别人眼里就会变成一个既没本事也没有亲和力的人,影响力荡然无存。就像下面的H先生一样。H先生去见女友父母的前几个星期,就开始不断去想各种可能。一开始,他想象女友的父母对自己很满意,婚事就此敲定,然后开始准备婚礼……越想越远,最后甚至拿出笔来列宴客名单。但另一方面,他也很担心女友的父母对自己不满意——“如果他们嫌我学历不够高我要怎么说?如果他们嫌我收入不高又该怎么办?如果他们……”接下来的日子里,H先生发现无论自己愿不愿意,这两种情景都会不断地在脑海中浮现。上班途中,他会想如何证明自己有能力让他们的女儿过上幸福的生活。工作时,他也常常走神。H先生试着停止去想这些事,但他没有成功,心思固执地在这里打转。当然,这也给他造成了不小的麻烦。比如,本以为能够通过的企划没有通过,因为他无法传递给他人足够的信心,虽然企划案本身还是非常不错的。再比如,他和女朋友约会的时候也不在状态,女友甚至开玩笑问他是不是有了“外遇”。

H先生之所以如此失态,正是因为内心对“不确定”的讨厌。人的大脑一旦遇上不够明朗的情况,就会进入紊乱状态。“不确定”对于大脑来说就是压力。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尽管人们很努力,“不确定”还是不会消失。当今社会的快节奏,使得“不确定”逐渐成为现代人生活的常态。但一般来说,外向的人不会浪费太多的时间固守常规,他们甚至不假思索就已经起身离开。但是内向的人更不喜欢“不确定”,面对“不确定”,内向的人就像去爬珠穆朗玛峰一样艰难,因为他们害怕离开常走的路线将花费更多的精力。为此,内向的人会更加焦虑。他们总是设想着哪里会出问题,他们知道这会消耗更多的精力。而且,他们也担心自己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应对不熟悉的环境。

实际上,很多内向的人也试着努力处理好“不确定”——假设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并分别制订出相应的措施。这样做很对,但是接下来呢?显然最理性、最正确的做法是把这件事放下,不再想它,只需等到结果出来后再采取相应的措施就可以了。

然而,绝大多数内向的人无法做到就此放下,他们心里往往会仍然纠结,反复想着好的、不好的结果,翻来覆去地修改原本拟定好的措施。

当然,这并不怪我们。无法放下,其实是大脑的一种应激机制。它起因于远古以来就有的生存本能——对于确定的人、事、物,我们向来比较安心,毕竟它们不曾对生命造成威胁;反观未知或“不确定”,可能会威胁生存。为了生存,大脑想尽办法去弄明白“不确定”即未知的东西,直到把它们确定下来。这就是“不确定”让人难以放下的主要原因。

但无论有多难,我们都必须学着去放下,并试着与“不确定”和平共处。如此,我们的内心才能获得宁静,我们的影响力才能更好地展现出来。幸而,只要有方法,降低“不确定”所造成的不适也并不是那么难。

美国心理学家奥丽薇亚·福克斯·卡本尼就曾用“责任转移”法帮助哈佛、耶鲁等名校的学子、世界500强的经理人甚至联合国的精英成功缓解了“不确定”带来的不适,效果非常理想。她说,人们面对“不确定”时,千般纠结万般难熬,其实都只是想事情到头来能够顺利进行。如果可以确保事情顺利进行、每件事都有人负责,“不确定”就不会引发那么多的焦虑。以下是“责任转移”具体的做法。责任转移的练习

首先,找个安静而舒服的地方坐下或躺着,放松身体,闭上眼睛。

接着,深呼吸两到三次——吸气时,想象自己将纯净的空气引导到了头顶;呼气时,想象这股纯净之气快速流遍了全身,带走了所有的忧虑和烦恼。

然后,在脑海里想象一位你认可的、无比崇拜的人物。倘若没有就创造一位,总之“他”有能力解决任何事情,他就是“万能的神”。

再然后,想象把肩上扛着的“不确定”一样一样地转移到了“万能的神”的肩上。现在,所有你担心的事都有人负责了。

最后,再想象自己轻松无比的肩膀,感受一下前后的差异。现在的你不必对任何事的结果负责了,每件事都已经被妥善地托管了,你可以好好坐下,放松并享受美好的时刻。

照做后,效果如何?是不是感觉身体和心理都发生了变化?大多数人做完责任转移后,会觉得身体变轻盈,或者胸襟变开阔,不再郁结于心。如果你没有这种身心一轻的感觉,那可能你并没有因不确定感而产生焦虑。“责任转移”法虽然看起来有些玄妙或者可以说是不靠谱,但实际上是有科学依据的。它之所有有效,是因为对于我们想象的那些场景,我们大脑的第一反应是将它们当成实际发生的事情。

参与“哈佛大学及麻省理工学院医疗保健科技研究计划”的美国科学家博索在最新的核磁共振摄影研究中指出,“面对各种景象,无论是想象的还是事实存在的,大脑的处理顺序都首先是理解,其次是信任,最后才是怀疑。因为怀疑往往有一个分析认知的过程,所以它会比身体反应慢一步。虽然信任维持的时间极其短暂,却足以让我们的心理与生理都感到安心,足以改变我们的思维、让我们减轻不舒服的感觉。”

简单地说,在我们认为那些想象是假的之前,我们的生理已经先对想象出来的视觉影像做出了相应的反应——情绪和身体都变得更加轻松。

当然,“责任转移”法并不能真正将“不确定”处理掉,不确定的事还是“不确定”,但却实实在在地让“不确定”没那么难以忍受了。就这一点而言,它是很值得我们练习的。·觉察削弱影响力的不良心态

除了“不确定”引发的焦虑会摧毁影响力之外,其他一些不良心态也会削弱内向的人的影响力,而且很多时候,内向的人往往不容易觉察到它们对影响力的负面影响。对它们,我们需要充分的了解,以便及时地察觉。

第一种需要注意的不良心态是比较。

比较是人类的天性。当经历某件事时,人们总会拿它跟以往的经验或理想中的情景相比。尤其在面对多种选择时,人们希望做最好的选择以便获得最理想的结果,比较会变本加厉。

想象一下,你正等着一场面试。当然,身边还坐着好几位等着面试的应聘者。其中有一位引起了你的注意,他非常健谈,热情地与其他应聘者说着什么,而你却缄默无语,甚至因闹哄哄的场景心烦意乱。你下意识地把脚往椅子下缩了缩。你有些担心,随即安慰自己“能说有什么用,说到点子上才管用”。但你心里可真没底,因为内向的你与外界联系的时间不够多,你会误以为自己比外向的应聘者有更多的问题,比如,你会错误地认为自己孤僻、胆小、害羞(其实内向与孤僻、胆小、害羞是不同的概念)。这一切让你的信心动摇了——你开始怀疑是否能顺利通过面试。

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还能在面试时充分展现影响力吗?

就是这样,比较对影响力是一种伤害,它分散我们的注意力,使我们难以保持临在感。更重要的是,比较还让我们产生负面评价,这让我们陷入到不满、妒忌、忿忿不平等负面情绪中。很难想象,一个人内心充满负面情绪,所表现出来的不是狰狞而是影响力。

爱比较是人类根深蒂固的本性,想要改掉非常困难。与其如此,不如一察觉到就运用“责任转移”的技巧减轻内心的不适。

第二种会削弱影响力的不良心态是自我批判。

假设你获得了与某位大客户交流的机会。随着会面时间的临近,你的内心开始不断浮现过去失败的经历。不自觉地,内向的你开始想自己的不足之处——不善言辞,给人的感觉很冷漠,跟陌生人说话容易紧张,别人总是误会你说话遮遮掩掩、误认为你很有心机……在这种不断的自我批判下,你的表现势必会变得很逊色。

自我批判,会让我们就像真的遭受攻击一样受到伤害,并做出有损影响力的反应。在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人的大脑是无法分辨想象和现实的,会将自我批判视为“攻击”,从而进入“危险应激状态”,身体会产生“打或逃反应”,就像羚羊被狮子攻击时的反应一样。

此时,你的身体会分泌大量的肾上腺素和可体松(压力荷尔蒙),它们经由血液流遍全身,让你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肌肉僵硬。你的身体只想赶快逃离危险,只是想在本能上活下来,所有无关紧要的功能,如肌肉修复、消化、免疫功能等都被关闭。就连那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的大脑的认知、推理功能也被关闭。也就是说,在这种状态下,你失去了分析思考、创意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仔细回想一下,你是否有过和别人讲话时不小心说了自己糗事的经历。你一定立刻会自我批判——“哎呀,这么丢脸的事,我怎么说出来了?”其实,你的身体也会出现相应的反应——眼睛瞪大,面部肌肉抽搐,身体也变得僵硬。而其他人会有什么感受呢?会觉得你的反应是因为他们自己——可能是你对他们讲的话、做的动作或者本人有意见。在这样的状态下,影响力无疑难以展现出来。

此外,有一种与自我批判非常相似的负面心态,也阻碍影响力的施展——自我怀疑。

所谓的自我怀疑,是指对自己的能力欠缺信心,怀疑自己不能完成某件事情;或者认为自己没有天赋,不可能掌握某项技能。

自我怀疑是内向的人一种非常普遍的不良心态。由于我们的文化普遍比较认同外向的人,因而内向的人常常对自己很困惑:总是慢半拍、沉默寡言、不喜欢抛头露面……甚至认为自己是一个古怪的家伙。但有趣的是,自我怀疑的内向的人绝大多数并不是真的缺乏能力,实际上他们大都很优秀,只不过这个社会注重速度、行动、竞争和魄力,而内向意味着反思、独处与慢半拍。但这却造就了内向的人更倾向于自我怀疑。

自我怀疑很容易让人丧失信心,就如同自我批判、比较一样,削弱了内向的人的影响力。因此,内向的人要想拥有影响力,尤其要学会处理好自我怀疑。

到目前为止,你对削弱影响力的不良心态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也懂得了如何觉察它们。接下来,你需要掌握处理由不良心态引发的负面情绪的技巧。·三步扫除影响力障碍1:为“不适感”正名

要扫除不良心态带来的负面情绪,只需遵循三个步骤。现在,就让我们进入第一步。

扫除负面情绪,首先要接受负面情绪——能够认识到,即便负面情绪让人们不那么好受,但仍是人们正常的、普遍拥有的情绪体验。如此一来,你就不会因为拥有负面情绪而羞愧了,也不会为此感到焦虑。

换言之,心里不舒服或者有负面情绪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每个人都这样。热情洋溢的外向的人,也会有紧张、痛苦的时候。

事实上,几乎所有的人对负面情绪都怀有成见,比如,会认为心理不适是不对的或不正常的,并全力排斥它们的出现。就连遭遇重大变故(如失业、离婚、对自己很重要的人离世)的时候,也不觉得它们的出现是正常的——人们通常只准自己失控一会儿,期限一过,就不容许再情绪化。

对负面情绪一味地压抑,只会让情况越来越糟。就像如果告诉你从此刻开始千万不能想白色的大象——千万不能想象白色的大象的样子哦。可是结果呢?你的大脑中会出现什么画面?一定是白色的大象!你越是努力不让自己去想,你的大脑就越会想白色的大象。

为了测知人类在想法遭禁后对它们的执着程度,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要求受试者几分钟内都不能去想象黄色的汽车。大多数受试者立刻就会想到黄色的汽车,而且还想个不停。有些受试者即使一时克制住,最后仍旧会被黄色的汽车的影像占据大脑。更有一些受试者反映,在实验结束后的数日甚至数周里,仍会时不时地想到黄色的汽车。

对待负面情绪也是同样的道理,你越是压抑,它们就越强大,让你越难受。而且,拒绝接受负面情绪,常常会在不适感上增加羞愧感——我们不仅难过,而且还会因为难过而惭愧、自责。

专门研究羞愧感的心理专家布琳·布朗指出,在人类所有的情绪中,羞愧感对健康和幸福的毒害最大。羞愧感会让人认为自己不值得获得他人的认可,表现也会与他人或周围的大环境格格不入。

为什么羞愧感对人类有这样大的危害呢?因为它与人类最根本的需求——被他人、集体、社会接纳的需求相悖。在远古时代,无法获得部落里其他人接纳的人是生存不下去的。担心自己不被当权者以及周围的人接受的恐惧,害怕自己被放逐、活不下去的恐惧,根深蒂固于灵魂的深处。虽然在今天,他人不认可,一个人也能很好地活下去,但担忧和恐惧的情绪却遗传了下来。

因此,绝大多数人面对负面情绪时才会那么容易感到羞愧,而身体才会表现得好像活不下去了一样。比如,在面试时,你感到紧张,你认为这不应该出现,要求自己尽快冷静下来。但越是这样,你就越紧张,你对自己无法控制紧张感到羞愧。这些错中复杂的情绪阻碍了影响力的施展,你的表现差极了,无法获得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越是优秀的人越容易为“自己的不适”羞愧。因为他们总会认为“既然我很优秀,为什么还会感到不适?”所以,越是优秀的人在面对不良情绪时越要注意——要懂得为其“正名”——无论有多么难熬,都要把其当成是一种体验,明白这只是人类生存机制的副作用之一。

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人也正在和你一样感到不适。了解了这一点,你会好过许多。内向的人并不是特立独行的、古怪的人,很多外向的人也会出现这样的心理状态,所以这是正常的。倘若能发现一位与你很熟的外向的人也有这样的经历,会更有帮助。比如,你要去见一位重要的客户,你心神不宁,有些紧张,还有些害怕。这时,你不应该想“紧张、害怕不可以出现”,而是想“是的,我有些紧张,还有些害怕。可是这有什么关系呢?这是很正常的。外向的××也曾说过他在第一次拜访发客户时紧张得连手都不知道该往哪放……”

你也可以想象某位你敬佩的外向的人向你诉说他们自己的相似经历。仅仅想象,就非常有用。当然,像上面例子中确实听到过本人的亲口讲述,是最理想的。

还有一种非常有效的办法——请提醒自己,你不是世界上唯一有这种不适感受的人。这个世界上有70亿人口,在这个庞大的人群中,一定有不少内向的人跟你一样正在经历相似的情况,正在不良情绪中煎熬着。换言之,你不必认为只有你独自受苦,你所感受到的悲伤、失望、自卑、羞愧等等,许多人正跟你一起面对。·三步扫除影响力障碍2:中和

将负面情绪正名后,要做的处理就是“中和负面情绪”。最好的做法就是认清这样的一个事实——你的想法并不是全都正确。T先生正和B女士在餐厅谈业务。B女士认真地介绍着产品,T先生的双脚却在频繁地抖动。要是搁在以前,B女士一定会认为是自己对产品的介绍不够吸引人,T先生有些不耐烦了;然后自己也会变得慌乱,表现更差劲。但B女士新学了一套调节方法。她告诉自己,T先生的表现其实与自己无关,可能是坐得久了,脚有些不舒服。这样,B女士就完全不会陷入到紊乱状态了,她的表现也不会受影响。

下回跟他人交谈时,假如对方也露出了冷漠的表情或做出了让你难受的动作,不妨像B女士一样换个角度去想,想象对方是因为状态不好或者身体不适才会有这样的肢体语言,告诉自己你感受到的只是对方不适外显的余波,他的负面态度与表现可能和你无关。换句话说,对方对你的表现根本没有意见。

当然,和别人谈话时感受到对方的不耐烦,或是发现对方脸上不快的表情闪过,难免会感到不安,会不自觉地猜想对方这样做是不是因为自己。不过在这种直觉出现之后,别忘了理性认知对方的负面反应——可能他只是有些累了,或是穿了一件不舒适的衣服,或许是因为其他不相干的事情,总之,与你无关。

别以为这是自欺欺人,在大多数情况下这就是事实。我们的大脑所看到的事实很多时候是片面的、扭曲的。关于这一点,哈佛大学的一项著名实验曾验证过。研究人员要求受试者观看一段简短的影片——两组人正在互传篮球。受试者被要求数出其中一组的传球次数。在影片中,一位装扮成大猩猩模样的女士走进了球场,甚至对着镜头挥舞了几下双臂。影片播放后,研究人员没有问受试者传球次数,而是问他们是否发现了什么特别的地方。令人惊讶的是,超过一半的人没有发现那只对着镜头挥舞手臂的“大猩猩”。

现实中,类似的情况非常普遍,你或许就像上面那些受试者一样。不信的话,不妨做下面这个测验。

首先,环顾四周,看看有多少东西是蓝色的。

接着,把目光停留在书上,不要再看周围。想一想有哪些东西是红色的。没错,就是红色,请将目光固定在书上,仔细想一想。

然后,抬起头再看四周,你是否发现突然多出了很多红色的东西?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人类的意识集中能力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在某个特定的时间段所能察觉到的东西是屈指可数的。也就是说,我们的眼睛瞬间就能够看到上百万种东西,但意识能够察觉到的却少之又少。当然,如果要意识全部接收眼睛所能看到的东西,一定会负荷不了。

我们的大脑会严格过滤各种信息,只留下很少的一部分——它们是大脑认为最重要的,也是我们的意识要求大脑留意的。因而我们了解到的不是完整而准确的现实全貌。

通常,被过滤掉的信息多半是无关紧要的,我们了解到的信息与事实相差不远。可有时候,我们大脑的过滤机制会严重扭曲事实,而且绝大多数时候是朝着负面的方向扭曲。出于生存的需求,对大脑来说没有什么比危险情况更重要的了,因而它总是专注收集危险的信息,一点点风吹草动也会被它认定为负面信息。M女士是一位年轻的室内设计师,这是她首次挑大梁负责一位大客户的别墅设计。设计刚开始几周,对方的私人助理打电话说,“M,看过你设计的样板,我就被征服了。只要一谈到室内设计,我就会不由自主地向别人说你多优秀、你设计出来的东西有多棒。可是我的老板似乎对你还有些疑虑,我猜这可能是他没有与你深谈过的原因。”对方接着说,由M女士全权负责他老板的新别墅一点问题都没有,又说M女士已设计了某处公寓、那套公寓设计得很棒,最后表示如果老板与M女士深谈一下,必定会放下心来。因此他希望M女士能在下周末向老板展示她的设计方案。

显然,私人助理的话里有很多正面信息,多到足够引起大脑的注意,比如私人助理表示自己被轻易征服、不由自主地向别人夸赞M女士的设计、相信M女士能够出色地完成设计等等。如果大脑能够留意到这些信息,那么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M女士的心情都会非常不错,更会对自己的设计充满信心。

遗憾的是,大多数人的大脑都不是这样运作的。即使在正面信息远甚于负面信息的情况下,大脑关注的仍是负面信息——客户对自己存有疑虑。在这么正向的情境里,M女士却单单执着在负面信息上,可以预见,在和对方的老板见面的那天,在需要她大展影响力的那一刻,她的表现一定不会太好,至少在自信方面会大打折扣。

因此,当你的大脑不断播放负面情境时,请务必提醒自己:“我想的可能不对,事实可能不是这样的。我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大脑在收集负面信息或是完全忽略了正面信息。”

比如,在面试中因看到他人准备充足而紧张的时候,记得提醒自己——对方心里并没有看起来那么从容。仔细观察一下,你会发现,对方的手指在不停地摩擦,或者对方的姿态虽然看起来很不错,但有些僵硬。这样一来,你的紧张就会得到缓解,也更容易展现出影响力。

明白自己的思绪未必全是正确的,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难能可贵的启示,但这需要大量的练习。一开始你很可能在负面情绪中煎熬很久才会想起要调整自己的思维,但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你就会在负面情绪出现的第一时间就把其中和掉。下面便是具体的中和负面情绪的练习。中和负面情绪的练习

随时利用下列技巧帮助自己减轻负面情绪的影响。在尝试各项技巧时,用心去体会,并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技巧。接着要不断练习,直到成为习惯,使其成为下意识的反应。

学会质疑自己的想法。不要因为内心升起某个念头,就把它当作是正确的。你必须提醒自己遗漏了大量信息,而且其中大多数都是让人愉快的正面信息。

把你的负面想法当成墙上的涂鸦或是大脑表面因电流撞击而产生的细小火花。

像科学家一样研究自己的负面情绪——首先,你可以给自己的负面情绪贴上标签,比如你可以给它们命名:自我批判、焦虑等。这有助于中和它们。接着,试着客观地去看待自己的情绪,就像科学家正在观察某种现象一样,比如,与其说“我觉得很丢脸”,不妨试着描述成“一股羞愧感正在形成”,再比如“真是有趣!自我批判的思维开始出现了”。

想象在太空中看自己,然后拉近镜头,你看到自己所在的大陆、国家、城市、街道、楼房,最后是你待的房间。看看渺小的你,以及大脑里的思维流转,然后渺小的身体就有了某种感受。

把内心喋喋不休的声音想象成收音机播放的杂音,看能不能把音量关小一点,或者把收音机拿远一点,别让它干扰你。

想象最糟的情况,并了解无论情况有多么糟糕,都会过去。

回想以前类似的经验,当时也以为自己撑不过去了,但显然你都熬过去了。

当然,在上面的技巧之外,你也可以自行发明一些技巧,只要管用就好。

现在,你已经掌握了扫除负面情绪的前两个步骤——将负面情绪正名、中和。接下来学习最后一个步骤吧,它不仅能够帮助你减轻负面情绪带来的不适,甚至还会让你获得截然不同的真实感受。·三步扫除影响力障碍3:改变对现实的认知清晨,K小姐信心十足地走在上班的路上——她的企划案将在今天的会议中被论证,她相信论证的结果一定不会令她失望。突然间,一辆自行车从后方疾驰而来,擦着K小姐的身体超了过去。对方回头看了她一眼,却并没有停下来道歉,而是加快速度离开了。K小姐停下来,检查了一下,身体并没有什么大碍,但大衣的下摆被蹭上了黑色的机油。K小姐的怒气瞬间窜遍全身,并咒骂了起来。

K小姐的身体因这件事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打或逃反应”会被启动,压力荷尔蒙分泌量大幅上升,心跳加速,肌肉紧绷。这不利于K小姐在会议中展现影响力,她必须在会议开始前恢复充满影响力的心理状态。

一旦“打或逃反应”启动,要关掉并不容易,而且负面情绪从身体里消失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一大早发生不愉快的事,往往一上午甚至一整天都会受影响。

不过,假如了解到一个可以让负面情绪消散的事实,情况就会完全改变。拿上面的例子来说,如果K小姐碰巧知道那位鲁莽的骑自行车的人心急如焚,是因为他的某位亲友出了事故,正躺在医院里接受治疗,她就不会那么生气了。

就是这样,改变对实际发生的事情的看法(心理学上称为认知重估)能够有效缓解负面情绪。斯坦福大学通过核磁共振扫描证实了这个现象:与企图压抑或者忽略负面情绪相比,改变对事实的看法要有效且健康得多。

在大多数情况下,别人行为背后的真实动机我们往往无法了解。既然无法了解,那么何不按照最有利于自己的方式去解读呢?即便是编“故事”,只要能够让自己的内心好受一点,并且有利于我们展现影响力,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这个建议听起来有些不合常理,不过改变个人对于现实的认知,确实是一种理性而明智的做法。它能帮助我们的心理从不适回到舒适,从而促使我们做出充满影响力的肢体语言,进而提升个人的表现。

改变对现实的认知能带给人莫大的好处。Y先生就曾切身体会到了它的惊人力量。已是凌晨3点了,Y先生还是无法入睡。他的脑子里充满了各种担忧——天亮后,他要为一家大型跨国企业的上百名高管传授带人的方法。在短短的90分钟里,他得让高管们变得更具影响力与说服力。然而事实上,Y先生不喜欢在很多人面前发言,这种被人瞩目的感觉让他觉得不爽,也让他感到压力极大。Y先生在床上辗转反侧了好几个小时,甚至起身在房间里踱步、凝视窗外的万家灯火。他始终难以入眠,并觉得恶心反胃、筋疲力尽。突然间,Y先生想起心理咨询师说过的一个技巧——改变对现实的认知。虽然此时他仍然怀疑它是否有用,但既然试过的其他方法都没有效果,不妨再尝试一下这个技巧,反正也不会有什么损失。于是Y先生坐在桌子前,拿出纸笔,开始思考“因为在众人面前讲话而焦虑的前一晚失眠、反胃,如此倒霉与不愉快的经历是否也有存在的意义?它对我是否也有一些益处呢?”他花了很长的时间来想,然后发现:紧张得失眠并不影响第二天做出让人眼前一亮的表现;实际上,这样的经历对日后出席社交活动非常有利,那时会更懂得调节、更加从容!乍一看,这些说法有些说谎的味道,但Y先生白纸黑字写下后,就不再那么难受了。他继续写,并将这段不愉快的经历可能带来的好处绘声绘色地描绘出来——“明天,我要告诉他们,我为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