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研究:测度、福利影响与政策干预(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2 22:03:10

点击下载

作者:田杰

出版社:成都西南财大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研究:测度、福利影响与政策干预

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研究:测度、福利影响与政策干预试读:

前言

金融排斥在全世界各个国家普遍存在,当前我国农村地区遭受严重的金融排斥,表现为农村金融密度偏低,分布不均匀,而且部分农村地区呈现一定程度的“金融沙漠”;农户获取贷款的比例偏低;县域农村地区贷款投放比例低且农村金融机构资金外流严重。农村金融排斥对农村社会经济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其不仅会导致农村地区金融发展的不均衡;同时,农村金融排斥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农村经济增长、加剧农村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严重地影响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构建。农村金融排斥导致的后果引起了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广泛关注。本书在对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的诱因及导致的后果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来降低农村金融排斥,在我国构建包容性农村金融体系,从而实现我国农村经济的包容性增长。

本书坚持描述性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采用文献研究法、数理统计法、计量模型法、比较分析法揭示了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的现状,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的诱因及其导致的后果,最后本书探讨了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的干预路径。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的现状。首先对我国2009年农村金融排斥现状进行描述分析得出:全国及各个省份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分布不均匀且农村金融密度偏低,农村地区资金外流严重、贷款投放比例小,农户及中小企业获取贷款比例偏低。其次,本书采用σ收敛、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3种分析方法,以IFE(金融排斥指数)为衡量指标,对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的收敛性进行了分析,并对影响农村金融排斥的关键因素进行了条件β收敛的检验。研究表明: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排斥总体存在σ收敛并表现出明显的β绝对收敛特征。控制地理位置、人均GDP、城镇化比例、受教育水平、城乡收入差距、信息技术、就业率和商业环境后,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排斥表现出条件β收敛;东、中、西三大地区不存在俱乐部收敛,即东、西部地区呈现发散,中部地区表现收敛。(2)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的诱因。本书使用来自我国县级层面的数据,经验性地分析了影响农村金融排斥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表征社会经济特征的人均收入、就业率、教育水平、商业化程度、城镇化比例、政府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等越高,农村金融排斥越低;用城乡收入差距表示的不平等程度越高,农村金融排斥越高;信息技术使用比例越高,农村金融排斥越低;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更有可能遭受较高的农村金融排斥。(3)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的后果。我国农村金融排斥对农村生产率影响的实证表明:我国农村金融排斥对农村生产率的影响为负,组成农村金融排斥的贷款使用效用维度和产品接触维度的排除抑制了农村生产率增长,中部地区农村金融排斥的生产率效应为负;我国农村金融排斥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表明:农村金融排斥的上升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而且非农产业比例高的县(市),农村金融排斥的上升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东、西部地区农村金融排斥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我国农村金融排斥对农户收入影响的实证表明:我国农村金融排斥对农户收入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组成农村金融排斥的地理渗透性和产品接触性与农户收入负相关;储蓄和贷款服务的使用效用性和农户收入正相关,原因在于我国县域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结构和功能失衡。东部地区农村金融排斥和农户收入负相关,而中、西部地区农村金融排斥和农户收入正相关。(4)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的干预路径。本书提出了从村镇银行和电子化金融服务的发展两个方面来应对我国农村金融排斥。村镇银行在应对我国农村金融排斥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村镇银行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对影响我国村镇银行网点选址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表征社会经济特征的人均收入、地方财政支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化比例、就业人数和村镇银行网点选址正相关。表示竞争优势的第一产业增加值和村镇银行网点选址正相关。此外,村镇银行选址偏好于信息化水平高的地方。因此,要加大对村镇银行的政策支持,激励其到贫困地区积极开展涉农业务;同时要发展农业产业,着力培育整合大型农业企业;要加大信息推广力度,以推动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信息通信技术通过农村金融包容能有效地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电子化金融通过提供便利的、可支付的和可接近的农村金融服务来减轻农村金融排斥。印度、肯尼亚、巴西和菲律宾的电子化金融服务发展经验值得借鉴。在农村地区发展电子化金融服务具有成本优势和技术优势,我国农村地区发展电子化金融服务具备良好的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电子化金融服务在我国农村部分地区也得到成功的推广和应用。

村镇银行和电子化金融服务的发展将会减轻我国农村金融排斥,从而推动我国农村包容性金融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农村金融排斥;农村金融包容;村镇银行;电子化金融服务

Abstract

Finance exclusion exists in each county all over the world. Rural areas in China are suffering serious finance exclusion,such as finance density is low and uneven in different rural areas while some have little finance services which are called finance desert. At the same time the proportion of farmers and county rural areas obtaining loans are low. And county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re undergoing fierce drain of capital. Rural finance exclusion had profound influence on rural economy which seriously hinder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rural society economy for it can't only lead to unbalanced rur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but also accelerate economic development polarization between different regions and groups. The consequences caused by rural finance exclusion have widely drawn attention from researchers and policy deciders. In order to realize inclusive growth in rural economy in China,the article proposed correspondent policy advice to reduce rural finance exclusion and establish inclusive rural finance system on the base of researching causes and results of rural finance exclusion.

The article insisted on combining descriptive analysis and empirical analysis and combining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We used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mathematic statistic method,econometric model method and comparison analysis method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finance exclusion,reveal causes and results of rural finance exclusion. The last part discussed the intervention path of rural finance exclusion in China. The research has drawn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1)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a's rural financial exclusion. Through the present analysis of the rural financial exclusion in 2009,We can see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re uneven in the country and every province and with the lower rural financial density,the much worse outflows of Rural capital,smaller proportion of rural loans,and farmers and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has much lower rate of accessing loans. And then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hinese rural financial exclusion convergence,with the help of σ convergence,β convergence and club convergence analysis ways and tested the key elements which impact rural finance with β-convergence. The results show that:China's each county(city)'s financial exclusion generally characterized σconvergence and showed significant β absolute convergence characteristics. Controlled the location,the per capita GDP,urbanization ratio,education level,urban-rural income gap,information technology,employment and business environment,China's rural financial exclusion conditions showed β convergence;there were no club convergence in eastern,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eastern and western regions show divergence,the central region showed convergence.(2)Triggers of China's rural financial exclusion. This article uses the data from the level of counties and then empirically analyzed the factors that affected the financial exclus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the per capita income,employment,education,commercialization,ratio of urbanization,government's support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ch represented the socio-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and so on are higher,then the index of rural financial exclusion is much lower;With the gap of urban-rural income which represented the levels of inequality get higher,the degree of rural financial exclusion also get higher;the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higher,then the degree of the rural financial exclusion is much lower;the regions in the western,ethnic minority areas are more likely to suffer from a high degree of the rural financial exclusion.(3)Consequences of China's rural financial exclusion. This article empirically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financial exclusion and the productivity in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The rural financial exclusion is positive with productivity in China,use utility dimension of loan and the Contact dimension of rural finance products which were the composition of rural inclusive finance significantly contributed to productivity growth in rural areas,the other dimensions of which have different effects on the rural productivity;the effect of financial excluson on rural productivity in The central region is positive. This article empirically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financial exclusion and urban-rural income gap. The results show that,the expansion of rural financial exclusion increased the urban-rural income gap,and in the county(city)with a high proportion of non-agricultural industries,its rural financial exclusion inhibits the rise of rural-urban income disparities.Rural financial exclusion i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regions will expand the urban and rural income gap. Rural financial exclusion in the central region was not significant. This article empirically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financial exclusion and farmers' income.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rural financial exclusion had a significant negative effect on farmers' income.Geographic penetration and Accessibility of Product which were component of rural financial exclusion are negatively related to household income,while the usage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household income whit the Reason lies that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rural financial is unbalanced in the county of China.. rural inclusive finance in the eastern had a negative relationship with household income while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it shows the positive correlation.(4)The path about the intervention of China's rural financial exclus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wo aspec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village bank and the electronic financial services to interve the rural financial exclusion.Village bank play a positive role,but village bank also faced some troubles during it's development,This article empirically analyzed the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village Banks' site. The results show that:the per capita income,local fiscal expenditure,urban fixed asset investment,urbanization ratio,employment which represented the socio-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and so on are positively related to location of Village banks' network. The added Value of primary industry which represented the advantage in competition are positively related to location of Village banks' network. Inaddition,the village banks prefer to establishing network in place which have high level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refore,we should raise the policy to support the devolopment of town bank,and encourage its business in poor areas;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develop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and focus on the cultiv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large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 and also we should popularize information technology;Electronic finance could alleviate rural financial exclusion by providing convenient,affordable and accessible financial services in rural areas. The electronic financial service development mode of India,Kenya,Brazil and Philippines are worth to draw lessons from. In rural areas,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financial services have cost advantages and technological advantages. Electronic financial service has good policy environment,economic environment,social environment and technical environment in our country rural area. In some rural areas,electronic financial service has also been successful in the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rural banking and electronic financial services will reduce rural financial exclusion and promote to construct our country's rural 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

Key Words:rural financial exclusion;rural financial inclusion;rural bank;electronic financial service1导论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1.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1)金融排斥在全世界各个国家普遍存在,并引起政策制定者的广泛关注。

Honohan(霍诺翰,2007)将没有获取银行账户视为金融排斥,其对全世界177个国家的调查表明:最富裕的欧盟地区银行账户使用比例高达92%,最贫穷的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使用比例只有20%,阿拉伯国家也只有33%的使用比例。其他的地区如中亚和东欧、东亚、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南亚使用比例位于35%~51%。总体看来,全世界有53%的人未使用银行账户。这表明金融排斥在全世界各个国家广泛存在。见表1-1。表1-1 全世界金融服务获取情况资料来源:Honohan(2007)对全世界177个国家的调查数据汇总。

金融排斥的危害性已经引起各国政策制定者的重视,减轻甚至消除金融排斥被视为许多国家优先发展的政策。近年来,一些国家实施了促进包容性金融法律规则,比如美国的社区再投资法和法国的反金融排斥法(1998),印度和英国政府在2005年也先后成立了反金融排斥工作委员会,就是为了监控和促进包容性金融的发展。(2)我国农村地区遭受严重的金融排斥。

基于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经济发展,农村地区经济远远落后于城市这一事实,农村地区相比较城市地区遭受了更为严重的金融排斥。我国1998年开始的部分金融分支机构的撤并改革(1)以来,县域金融机构大幅撤并收缩。这是金融机构出于控制风险、降低成本的理性选择,这次改革中中国农业银行撤并力度最大(2),但是面向农村的业务最多,在农村金融中起主导作用,因此这无疑加重了农村金融排斥。其后我国从2003开始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以来,部分农村地区更是陷入“金融沙漠”的困境。当前,我国农村地区遭受严重的金融排斥,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农村金融密度偏低,分布不均衡,而且部分农村地区呈现一定程度的“金融沙漠”。据银监会相关统计数据,全国平均每万人占有银行类金融机构网点数为1.34个,从表1-2看出,平均每万县域农村人口只拥有1.27个金融网点,这表明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偏低;农村金融网点的分布还存在严重的区域不平衡,东部发达省份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每万人拥有的网点数量为1.85个、1.7个、1.81个、1.95个,西部地区的内蒙古、西藏地区每万人拥有的农村金融机构网点数量为1.62个和1.97个,而全国有15个省份县域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于平均水平(云南0.9个、贵州0.81个、广西0.77个、湖南1.05个、湖北0.84个、河南0.73个、山东1.12个、江西1.19个、江苏1.25个、安徽0.86个、河北1.03个、广东1个、海南1.21个、重庆1.22个、四川1.19个);此外,部分地区呈现一定程度的“金融沙漠”。2006年年底,全国每个乡镇的银行业网点平均不到3个,其中3302个乡镇连一个营业网点也没有。2009年年底,全国还有2792个金融空白乡镇。到2011年年底,空白乡镇仍然有1696个。

县域农村贷款投放比例偏低且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外流严重。2008年县域贷款只占全国贷款的19.2%,2008年县域银行金融机构存贷比为53.6%,而同期城市地区存贷比则为65.2%。到2010年年末,县域贷款余额12.3万亿元,在全国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占比也仅仅在25%左右,县域金融的发展水平与我国县域经济占全国GDP的50%的地位严重不对称;此外,大量资金通过金融机构流出县域地区。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2007年全国县域信贷资金净流出1.2万亿元,占同期全国县域金融机构储蓄总额的13.2%。2009年年底,全国县域信贷资金净流出1.04万亿元。

获取贷款的农户比例偏低。从表1-2看出,2010年,我国各省份农村地区获取贷款的农户比例平均为30.7%。其中:东部发达地区的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和广东获取贷款的农户比例分别为7%、7%、0%、25%、14%、16%;中部地区的湖北、河南、湖南、江西、安徽、山西获取贷款的农户比例为18%、24%、36%、30%、22%、28%;西部地区的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获取贷款的农户比例分别为50%、27%、17%、40%、32%、51%、42%、46%、32%。现有文献研究(朱守银,2002;陈天阁,2004;霍学喜,2005)都表明了农户的融资需求比例都基本稳定在70%以上,有的地区甚至超过了90%,这表明了农户贷款满足比例明显低于农户的实际需求,农户遭受了严重的贷款排除。表1-2 2010年各个省份每万人网点数和获取贷款农户数比例

农村金融排斥对农村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不仅会导致农村地区金融发展的不均衡;同时,农村金融排斥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农村经济增长、加剧农村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严重地影响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构建。农村金融排斥导致的后果引起了我国政策制定者的广泛关注。例如国家为促进农村金融发展所采取的宏观层面的支持政策(3)、财政补贴和奖励扶持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和差别化的货币信贷政策等。(3)目前文献对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从研究内容看,现有文献对金融排斥的研究从早期关注于对银行分支机构的地理性研究(Leyshon and Thrift(莱申和思里夫特),1993,1995)转向金融排斥的人文研究(Beck(贝克)etc,2007;Ford and Rowlingson(福特和若林森),1996;Kempson and Whyley(普森和怀利),1998;徐少君,2008;田霖,2011;王修华,2011),比如金融排斥的诱因及其导致的后果。对金融排斥问题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也拓展了金融发展理论的最新研究动态——金融宽度(徐少君,2008)。金融发展不仅包括金融深度,还包括金融宽度。金融宽度也叫包容性金融,其反面是金融排斥。金融深度强调金融机构种类和数量的增长,而金融宽度强调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可得性,即指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能够获取并使用更多便捷的金融服务。

目前文献缺乏对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的研究。我国是一个农村区域差异明显的国家,东、中、西三大经济带间存在显著的差异,而且相对城市地区,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排斥问题既具有一般特性,也具有自身的特征。考虑到金融排斥数据的可得性和研究的意义,本书选取我国2069个县(市)作为本书的研究对象。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体系的基础和关键环节,农村包容性金融的发展将更好地促进县域经济实现包容性增长,而且以我国县(市)作为研究对象对我国农村金融排斥进行研究,可进一步丰富金融排斥理论和实证方面的研究。因此,本书使用来自我国2069个县(市)的数据对农村金融排斥进行研究非常必要。1.1.2 研究目的

本书以探究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的诱因、后果以及如何干预我国农村金融排斥,最终在我国建立农村包容性金融体系为最终目的。围绕这一总目标,本书设置了如下三个分目标:①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的诱因是什么?为回答这一问题,本书在梳理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构建了相应的影响因素,并使用来自我国县域农村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②我国农村金融排斥会导致什么后果?本书实证分析了农村金融排斥对农村生产率、城乡收入差距和农户收入的影响。③如何干预我国农村金融排斥?本书主要是结合当前我国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本书的研究,提出了发展村镇银行和电子化金融服务。1.1.3 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

本书系统梳理了目前文献中关于金融排斥的测度方法和指标,金融排斥的诱因及导致的后果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指出了目前实证研究的不足。然后使用来自我国县域农村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为金融排斥的诱因及金融排斥对生产率、城乡收入差距及个人收入的影响提供了来自我国县域农村的经验证据。本书最后对村镇银行网点选址进行实证分析,检验了金融机构网点选址理论。(2)实践意义

农村金融排斥作为一个具有较强实践指导意义的研究主题,还未有文献衡量我国不同地区农村金融排斥程度。本书使用IFE(金融排斥指数)测算了我国不同农村地区的金融排斥度,从宏观层面揭示了我国目前农村金融排斥现状。在此基础上,本书实证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的诱因及导致的后果,研究的结论为我国政策制定者干预农村金融排斥提供了参考依据。最后,本书针对目前我国村镇银行和电子化金融服务发展做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相应具体的政策建议,研究的结论对构建我国农村包容性金融有指导意义。1.2 农村金融排斥的相关概念与研究范围1.2.1 农村金融排斥

目前国外文献主要借鉴了社会学关于“社会排除”这个大的社会背景来对金融排斥进行定义,金融排斥被认为是社会排除的一个方面,遭受金融排斥的人群更容易遭受社会排除。金融排斥是阻止一定的社会群体和个人获取正规的金融服务(Leyshon and Thrift,1995;Carbo(卡博)et al.,2005)。金融排斥也被认为是一定的人群没有能力通过合适的方式获取必需的金融服务,而导致金融排斥的发生可能是由于受到环境、价格和负面的社会经历和观察等导致的自我排除(Sinclair(辛克莱),2001)。印度政府的报告将金融排斥定义为“在一个可支付的成本上确保金融服务的获取,并且脆弱群体(如弱势的和低收入的群体)能及时充分地获取贷款”(Rangarajan Committee(兰加拉詹委员会),2008)。Kempson和Whyley(1999)指出金融排斥的过程非常复杂并且呈现出动态的变化,包含的群体可能从未使用过任何金融产品,也包括了以前使用过金融产品但后期被金融机构所排除的客户。金融排斥既指短期日常开支和金融交易不能得到满足,也包括长期金融安全得不到保障。Kempson和Whyley(1999)将金融排斥划分为六大维度,包括地理排除、评估排除、条件排除、价格排除、营销排除和自我排除。地理排除是指被排除对象必须依赖公共交通系统到达相距较远的金融中介获取金融服务;评估排除是主流金融机构通过风险评估这个手段来将经济主体排除在金融服务之外;条件排除是指金融产品的不尽合理附加条件影响了经济主体对其的获取;价格排除是指某些经济主体无法支付过高的金融产品而遭受排除;营销排除是指金融机构在营销的时候将特定人群排除在外;自我排除是经济主体的自身经历和心理因素将自己主动排除在主流金融体系之外。徐少君(2008)从狭义和广义的角度对金融排斥进行了总结。从广义视角看,金融排斥意味着贫困群体和贫穷地区将完全无法获取金融系统提供的金融服务;若从狭义视角看,金融排斥是指(个体)未接触储蓄、贷款和保险等金融服务,如未接触储蓄服务,便可被称为“储蓄排除”(ANZ,2004)。金融排斥主要依赖于个体特征(微观角度),但个体的居住地(宏观角度)也很重要。金融排斥不仅出现于贫困地区,在发达地区也广泛存在。Rossiter和Kenway(罗西特和肯威,1997)从微观层面(如家庭、个人角度)将金融排斥的概念界定为,微观经济主体缺乏储蓄账户、不能获取小额信贷、没有银行或者建房互助协会账户(即使拥有相关账户,也被附加严格的使用限制条件)。从中观层面来看,金融排斥表现为部分地区由于金融分割的存在导致其长期被金融机构排除在外或者金融机构从这些地区的直接撤离。对于金融产品有限的社区,金融排斥既是一个自强化的过程,也是造成社会排除的重要因素。

以上关于金融排斥的含义并没给出一致结论。金融服务主要包括储蓄、贷款、保险等基本类金融服务和证券、金融咨询服务等衍生类金融服务(FSA,2006)。而金融排斥特指对最基本金融服务的需求,包括储蓄、贷款和保险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所引致的排除,未接触储蓄、贷款、保险等基础性金融服务便被视为金融排斥。金融服务产品中的股票、债券、期货等风险资产则是发展金融学的研究对象,本书研究的农村金融排斥包括储蓄、贷款、保险这三种金融产品。1.2.2 农村金融包容

国内有学者将“Inclusive Finance”翻译为包容性金融,如焦瑾璞(2009)就将其翻译为包容性金融,其同义词还有“金融宽度”。目前国内外对包容性金融尚无权威性、一致性定义。英国政府是最早意识并着手实施金融包容建设的国家之一。2004年,英国政府专门拨出了预算经费去促进包容性金融发展,比如,英国政府出资1.2亿英镑成立了包容性基金并组建了专业服务团队,从2005年开始,该基金会对全国的包容性金融进行监督管理并提出相关建议。但是英国政府并没有对包容性金融做出明确的定义,现实中学者与政府各自按照自己的理解展开研究和实际操作。

虽然目前文献对包容性金融没有清晰的界定,但是很多国外学者直接将其理解为金融排斥的对立概念。Transact(交易)这个研究组织认为对包容性金融的认识更应该强调经济主体有能力获取合适的金融产品与服务,研究范围包括个体、家庭或企业等日常现金的管理及经济主体所接受的金融技能与知识。由于获取数据的困难,Beck研究的包容性金融只包含了银行业,并仅对存款、贷款及支付展开讨论。国内鲜见对包容性金融概念的相关界定,杜晓山(2007)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是:所有需要金融服务的人都能够得到满足,包括所有地区的穷人、富人等(包括了过去金融服务难以覆盖到的贫困和偏远地区的客户)都可以平等地享受金融服务。

Transact这个研究组织只是将包容性金融界定为金融排斥的相对理念。实际上包容性金融所涵盖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更广泛、更全面,包括从金融、保险、养老金等方面的有针对性农村对象的相关金融产品,以及金融咨询、投资规划等方面的全方位金融服务(田霖,2011)。但是由于包容性金融更偏重于主流金融,因此其还是有区别于金融成长或金融发展。随着金融体系发展的多元化,未来金融服务的提供者也将逐渐多元化。国外学者将一些微观金融也包含在包容性金融的研究范畴内,和国外学者不同的是,我国的学者仍将民间金融排斥于主流金融范畴之外,不属于包容性金融的研究对象,也就是说民间金融不属于金融研究的对象。本书的研究中也将采用这一定义。

综合国内外的文献,本书认为农村包容性金融指农村地区的个体、群体、企业、组织等接触并融入金融系统的过程和状态,确保经济体中的所有成员能够容易获取、有效利用和使用农村正规金融部门提供的服务。从微观方面来说,其包含了农村借贷双方能以自身所能承受的价格从金融机构获取其所需求的相关产品与服务,从而有效地缓解资金流动性不足,实现价值增值;从宏观方面来说,其涵盖了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间的经济增长、金融的广化与深化、社会和谐发展三者的协调性发展,以及协调区域内与区域间的金融发展,从而实现区域金融的包容性增长(田霖,2011)。包容性金融是包容性增长的关键维度,关注弱势人群,如低收入、失业者等如何定期稳定地获取金融服务,以促进增长。通过发展包容性金融来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包容性增长,对实现我国各地区农村经济平衡发展更具指导意义(Fernandez(费尔南德斯),2006)。1.2.3 金融包容与普惠金融的区别

金融包容(Financial Inclusion)也称包容性金融(Inclusive Finance),指通过政策、立法和制度等方面的支持,使所有人尤其是弱势和低收入群体,能够通过便捷有效的途径,从正规金融服务机构获得信贷、储蓄、支付和保险等服务。目前,国内很多专家和学者替代性地使用“普惠金融”这一概念,并理解为“可以让社会成员普遍享受的并且对落后地区和弱势群体给予适当优惠的金融体系”。但是,“普惠制”(Generalized System of Preferences,GSP)一般是国际贸易和关税待遇方面使用的一个术语,指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给予的普遍的、非歧视的、非互惠的优惠关税,是在最惠国关税基础上进一步减税以至免税的一种特惠关税。因此,在国际上使用“普惠金融”概念,可能会带来一定歧义或理解上的偏差。

金融包容内涵丰富,主要包括六个核心领域:代理银行(Agent Banking)、手机银行(Mobile Phone Banking)、金融供应商多元化(Diversifying Provider)、金融身份认证(Financial Identity Regulations)以及金融消费者保护(Consumer Protection)。国际经验表明,金融包容在消除贫困、提升信贷市场可获得性、促进金融市场竞争与深化等方面作用明显。1.2.4 包容性农村金融体系(1)包容性农村金融体系的概念

包容性金融体系这个概念来源于英文“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当前,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享受最基本的金融服务是社会中每一位公民不可剥夺的权利,穷人与富人都能公平地享受到金融服务,倡导包容金融理念,因此,政策制定者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建立为穷人服务的包容性金融体系。2005年5月,联合国在推广2005国际小额信贷年时最终明确提出了构建包容金融体系。

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发展的成功经验使学者们认识到,必须将零散的小额信贷产品和机构服务纳入到包容性金融体系研究范畴,且金融体系将中小企业、农户等传统低收入群体纳入服务对象范围,这样整体金融的发展就包括了“微型金融产业”。这就意味着相关的金融服务供给者,包括涉足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领域的商业银行、国有银行等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越来越多,都可以利用各自的优势为传统与新型低收入群体提供产品服务,通过金融服务这个载体使他们分享到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好处。这样的小额信贷或微型金融服务体系具有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等特点,是小额信贷及微型金融的延伸和发展。

将“微型金融”纳入到“包容金融”还意味着微型金融不再被边缘化,而是成为一个国家金融发展体系的一部分。因此,本书认为包容性农村金融体系的最终目的是建立一个能够惠及所有人包括为最贫困群体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金融体系。包容性金融体系主要是整合了以前被排除在外的微型金融机构到现有的金融体系中来。金融服务的外延和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同时也意味着现有的研究更加重视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包容性金融体系的建立将极大地消除贫困地区存在的金融排斥,使所有遭受金融排斥的弱势群体或低收入群体都能平等地享受金融服务,这也是包容性金融体系的根本宗旨。著名的国际组织AFI(Alliance of Financial Inclusion)采纳了包容性金融体系的理念,指出包容性金融有助于遭受金融排斥的人群获取金融服务,而且包容性金融的发展对提升经济、社会凝聚力及加强金融稳定都有好处。同时,这一理论体系被广为接受并得到大面积的实践。(2)包容性农村金融体系的研究框架

CGAP(2006)将包容性金融体系分为客户、微观层次、中观层次和宏观层次。如图1-1所示。图1-1 包容性农村金融体系框架图

借鉴以上的框架,本书提出了我国农村包容性金融体系发展框架:

客户层面:各类金融产品与服务,比如储蓄、长短期信贷、租赁、保理、抵押、保险、养老金支付及国际汇兑等产品的价格都应该在农户或农村企业的合理承受范围内。

微观层面:主要是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多样化的金融服务提供者(包括一系列私营、非营利性及公共服务机构的组合),并在任何可行的情况下,为农户提供价格合理且多样的金融服务。

中观层面: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并制定与实施相关制度,包括从内部控制、行业标准、市场规范、防范风险等方面着手实行。

宏观层面:实现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以保证能够在长期内持续性地提供农村金融服务。

要实现这一目标,为贫困人口和低收入家庭提供金融服务应该是农村金融部门和各类农村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类机构要利用比较优势为目标客户提供服务,并将此视为正在萌芽的巨大商机。包容性农村金融应当包含在每一个农村金融部门的发展战略中。首先,所有的经济主体能够享有公平的被对待的权利。其次,促进金融知识水平的提高,有助于他们增强用合理的方式获得所需金融服务的能力。再次,通过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能够提供新型的农村金融服务,而且还能进一步突破金融服务覆盖更穷困人口的障碍。因此,在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所有的农村金融机构都能够公正性地享有基本规则的大前提下,监管当局应该激励农村金融机构积极创新,从而能更好地提供金融服务。最后,政府要设立激励机制鼓励广大农村金融机构进入这个扶贫融资市场,这为贫困人口获得可持续的金融服务开辟途径。此外,政府还应该为农村金融机构提供一系列法律环境,允许不同规模和类型的机构以不同的方式为贫困人口提供服务,并使各式各样的金融机构(私营的、非营利性的或公共的)可以在竞争的经济环境中很好地生存。1.3 研究内容与思路1.3.1 研究内容(1)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的现状分析

描述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的现状,包括2009年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网点数及贷款情况、我国不同地区农村金融机构网点数、获取贷款的农户和中小企业比例、我国干预农村金融排斥的政策环境及我国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及相关服务。然后定量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的空间差异及收敛性。根据Beck(2007)提出的银行机构数量/地区人数(万人)、银行机构数量/区域面积(10平方公里)、人均金融机构储蓄存款余额/人均GDP、人均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人均GDP、享受服务的人数比,采用Chakravarty(查克瓦拉蒂,2010)开发的IFI指数计算出包容性金融发展程度,从而计算出我国农村金融排斥度。然后采用σ收敛、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3种分析方法对我国农村金融排斥收敛性进行分析。(2)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的诱因

通过梳理文献,从理论上总结了需求引致、供给诱导及社会环境三方面对金融排斥的影响。通过使用来自我国县域的数据,本书运用Logit模型,实证分析了社会经济特征、信息技术及银行不良资产的比例、是否居住在少数民族地区、地理位置特征等对农村金融排斥的影响。(3)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的后果

通过梳理文献,从理论上总结了金融排斥对生产率和收入分配的作用机理,并指出了目前实证研究的不足,然后本书使用来自我国县域农村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农村金融排斥对农村生产率、城乡收入差距和农户收入的影响。(4)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的干预路径选择

通过对我国农村金融排斥诱因的分析,本书提出了发展村镇银行和电子化金融服务来应对我国农村金融排斥。村镇银行的发展主要介绍了目前村镇银行在应对我国农村金融排斥中的积极作用,我国村镇银行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我国村镇银行网点选址的因素。电子化金融服务发展主要介绍了信息通信技术通过金融包容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国外乡村电子化金融的实践和启示、农村地区发展电子化金融服务的优势、我国发展电子化金融服务的可行性及电子化金融服务在我国农村的应用。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见图1-2)图1-2 技术路线图1.4 研究方法、数据来源与拟解决的问题1.4.1 研究方法

本书的研究坚持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具体如下:(1)文献研究法

本研究搜集、鉴别、整理国内外金融排斥的现状、金融排斥的测度指标和方法、金融排斥的诱因及其导致的后果的理论和实证文献。通过对文献的系统研究,本书指出了目前文献研究的不足,从而保证了对研究现状做到比较充分的了解,对研究的问题、主体有更加明确的认识。(2)数理统计法

本书第三章借鉴了国外学者提出的IFI指数对我国的农村金融排斥进行了测度,在此基础上本书采用了σ收敛、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3种分析方法对我国农村金融排斥收敛性进行分析。(3)计量模型法

本书第四章采用转换后的Logistic(逻辑斯蒂)模型进一步分析了农村金融排斥的诱因。第五章采用SFA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村金融排斥对农村生产率的影响,采用静态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农村金融排斥对城乡收入差距和农户收入的影响。第七章采用Probit(普若比特)和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村金融机构网点选址的影响因素;采用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分析了信息通信技术通过农村金融包容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4)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是进行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本书在如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对比(第二章),国外几种主要的电子化金融服务经验的对比(第六章)。1.4.2 数据来源及说明(1)研究样本和对象的选取

现有的文献对农村金融的定义是在我国县及县以下地区提供存款、贷款、汇兑、保险、期货、证券等各种金融服务,包括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即民间金融(人行农村金融服务研究小组,2008;余新平,等,2010)。限于农村金融服务主要由正规金融提供以及本书研究目的,文中农村金融机构专指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包括银行类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

根据农村金融排斥的定义,本书中的研究对象限定于存款、储蓄和保险,但是考虑到保险类数据无法获取,本书的研究对象专指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五家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及城市信用社、各级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邮政储蓄机构和新型农村机构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包括银行和银行类金融机构提供的储蓄和贷款服务。同时,限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书将县域地区定义为农村,其中县的选择来源于《我国县(市)社会统计年鉴》统计的2069个县(市)。(2)数据来源

本研究选取2006—2009年我国2069个县(市)为研究对象,考察4年间我国县域农村金融排斥问题。农村金融排斥中各个指标数据来源于我国银监会官方网站中农村金融图集公布的2006—2009年全国各个县市的银行类和经济类统计数据(http://bankmap.cbrc.gov.cn),其他变量的数据来源于2007—2010年《我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中县(市)社会经济主要指标部分、国研网区域经济数据库中县级经济指标数据。1.4.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农村金融排斥的测度。目前的文献采用了不同的指标和测度方法来测算我国金融排斥,那么如何更加科学合理地测算我国农村金融排斥?(2)什么原因导致了农村金融排斥?由于数据的缺乏或使用的小样本数据,现有文献对金融排斥研究的结论不全面,本书使用来自我国县域大样本数据,对农村金融排斥的诱因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实证分析。(3)农村金融排斥会导致什么后果?农村金融排斥对农村生产率、城乡收入差距和农户收入影响如何,目前尚没有文献进行实证分析。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