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中华先贤人物故事汇(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2 23:21:00

点击下载

作者:辛泊平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廉颇--中华先贤人物故事汇

廉颇--中华先贤人物故事汇试读: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廉颇/辛泊平著.—北京:中华书局,2019.2(中华先贤人物故事汇)

ISBN 978-7-101-13775-0

Ⅰ.廉… Ⅱ.辛… Ⅲ.廉颇-生平事迹 Ⅳ.K825.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033799号书  名 廉 颇著  者 辛泊平丛书名 中华先贤人物故事汇责任编辑 马 燕 董邦冠出版发行 中华书局(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 100073)http://www.zhbc.com.cnE-mail:zhbc@zhbc.com.cn印  刷 北京瑞古冠中印刷厂版  次 2019年2月北京第1版2019年2月北京第1次印刷规  格 开本/787×1092毫米 1/32印张4 1/8 插页2 字数57千字印  数 1-10000册国际书号 ISBN 978-7-101-13775-0定  价 18.00元中华先贤人物故事汇出版说明

孔子周游列国,创立儒家学说;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书圣王羲之,留下了曲水流觞的佳话;诗仙李白,写下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名篇;王安石为纠正时弊,推行变法;李时珍广集博采,躬亲实践,编撰医药学名著《本草纲目》……

这些杰出的历史人物,有的是在中华民族文明进程中做出过突出贡献、对后世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思想家、政治家,有的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发挥过重大作用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有的是为国家安定统一、民族融合团结和中外文化交流做出过杰出贡献的军事家、外交家……他们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他们的行为事迹、风范品格为当世楷模,并垂范后世。

他们是中华民族的先贤人物。他们的思想、品德、事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他们的故事,是对中华民族的禀赋、特点和气质最生动、最鲜活的阐释。他们的名字,在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上最为光彩夺目。他们为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书写了最为光辉灿烂的篇章。

为了解先贤,走近先贤,我们精心组织编写了这套《中华先贤人物故事汇》丛书。以详实可靠的史料为依据,以细腻动人的故事为载体,真实地呈现中华先贤人物的事迹、品格和精神风貌,彰显他们的贡献和功绩,以激发人们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对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崇敬。

开卷有益,期待这套丛书成为你的良师益友。导读

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他英勇善战,征战四方,以英勇果敢名闻于列国。

赵惠文王时,率赵军攻打齐国,取得阳晋大捷,被拜为上卿。后多次击败秦军的入侵。赵孝成王四年(前262),长平之战开始。最初,廉颇为了避秦军的锋芒,坚守不出,让对方无计可施。后秦国采用反间计,赵王改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廉颇,结果赵国大败,四十余万赵军被白起坑杀。后来,秦国再次攻打赵国,围攻邯郸,廉颇率领赵军坚壁清野,与秦兵展开了旷日持久的对抗,最终在魏楚联军的帮助下,取得了邯郸保卫战的胜利。赵孝成王十五年(前251),燕国进攻赵国,廉颇大破燕军,包围燕国都城。燕国割五城求和。廉颇被封为信平君。

赵悼襄王继位以后,听信宠臣郭开的谗言,致使廉颇投奔魏国大梁。后来在秦国不断攻打赵国时,赵王才终于又想起了廉颇,但因使者被郭开收买,廉颇渴望再为赵国驰骋疆场的愿望终成泡影。

廉颇与赵国的李牧,秦国的白起、王翦并称战国四大名将。他为赵国开疆守土,立下了赫赫战功,但老年流落异乡。虽然心系赵国,终于没有机会为国效力,最后客死他乡,让人悲叹。

除了军事才能,廉颇最具传奇色彩的故事,是“负荆请罪”。在司马迁的笔下,他有大局意识,勇于承认错误,处处以国家利益为重,最终与蔺相如一起书写了被誉为千古美谈的“将相和”。

可以说,廉颇不仅是一代名将,他的心怀家国、光明磊落、勇于自我批评的品质更值得后世学习和铭记。阳晋大捷1

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廉颇几乎成了钢铁之躯、战斗之神,成了一个精神符号。

自包围阳晋以来,他便一直处于亢奋之中。每天,当他站在远处观望那座城池的时候,都会有一种莫名的激动。尤其在夕阳中,那高高的箭楼,斑驳的城墙,城头上飘扬的大旗,甚至墙上的草,都会愈发庄严肃穆,让他神往。他无法猜测城内守军与百姓的现状。他只渴望,城墙上明天能插上赵国的旗帜。

自从伐齐以来,他的生命就和士兵、鼓角和营帐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白天,他身先士卒,血染战袍;夜晚,他巡营瞭哨,枕戈待旦。他的脸越来越瘦削,但却刻满了坚毅;他眼睛里的血丝越来越密,但却充满了光芒。不管多疲倦,只要是听到号角与喊杀之声,他的精神就会为之振奋,热血就会为之奔涌。他知道,他正在为自己的国家开疆拓土,他正在为自己的人生书写辉煌。人生只有短短几十年,但这短短几十年可以让他名垂青史。“大丈夫生当如是!”想到此,他那不动声色的脸上竟然有了一丝笑意。

夜色已深,天上寒星闪烁,风吹战旗刷拉拉响。廉颇似乎很久没有感受到这样的安静了。白天刚刚打过一仗,他的将士们太累了,现在早已进入了梦乡,但他睡不着。他在想明天的战况。他已经在军营里巡视了很久,但依然毫无睡意。他喜欢听士兵们那此起彼伏的鼾声,那么亲切,那么温暖。可惜这是在战场上,如果在家乡,不眠之夜听听这熟悉的鼾声,也许就是一曲醉人的催眠曲呢。他想。旋即又被自己这种近乎荒诞的想法吓了一跳。

他这样边想边走,不觉间走进士兵的帐篷。看到躺着的士兵,即使睡觉还保持着整齐的行列,他有点欣慰,有点骄傲。他轻轻地蹲下来,为靠门的士兵掖了掖毯子。看着那张年轻的脸,他竟然有点动情。他伸出粗糙有力的手掌,轻轻抚摸它,仿佛在抚摸自己的孩子。

那名士兵突然睁开眼睛,醒了,这是长时间军旅生涯练就的警觉,是习惯,也是素养。他刚要挣扎着坐起来大喊,嘴巴却被一只大手捂住了。肩膀上的另一只大手,让他动弹不得。“廉将军……”士兵的声音似乎来自肺腑,而不是喉咙。

廉颇能从那灼热的气流里感受到震惊和感动。他松开捂在士兵嘴上的手,放在自己嘴上,轻轻“嘘”了一声,另一只手则轻轻拍了拍士兵的肩膀,示意他继续睡,不要吵醒大家,然后,才缓缓地站起身,走出了帐篷……

这一夜,那个无名士兵的梦被扰乱了。他想,白天那个不怒自威的将军怎么会有这样的温情时刻;他想,那双在千军万马中斩杀敌方大将人头如探囊取物般轻松的大手怎么会如此柔软;他想,传说中那个让对手闻风丧胆的人怎么会来去如此轻盈;他想……

廉颇回到中军大帐,天已微亮,东方的天空微白。

他也在想那个年轻的士兵,他是谁的儿子?他姓字名谁?他知不知道自己打仗是为了什么?他在战场上害怕过吗?一连串的问题,竟让这个见惯了血肉横飞场面的男人也心软了一下。但很快,他便从那种类似神游的状态中恢复了常态。就要升帐了。明天,他还要面对一场大战。他必须冷峻,必须铁血。

点卯时刻,将校整齐排列两旁,传令兵站在一旁,中军大帐威严如虎。

坐在大帐中间,廉颇声如洪钟:“诸位将军,阳晋大战就在今天。我们一定要拿下它,只许上前,不许退后,违令者斩!”“遵命!”那些分列两边的将军们士气高涨。因为,这一路上,跟着廉将军,他们已经获得了太多的胜利,获得了太多的荣誉。他们相信这个人,崇拜这个人。在他们心中,廉颇就是一座值得依赖的大山,是一个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神。

此时,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幅惨烈异常的画面:那上面,有高高的城墙,有如雨的箭阵,有云梯,有吊桥,有旌旗,有纷纷倒下的尸首,而画面中最醒目的,当然是那耀眼而又悲壮的鲜血。然而,他们不会恐惧,更不会退缩,因为,他们知道,带领他们的是声震列国的廉颇;与他们一起冲锋陷阵、同甘共苦的是兄长一般的廉将军。2

这是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

在此之前,秦军多次攻打赵国,但都被廉颇率军击退。那时,秦国士兵听到廉颇的名字都会胆寒。于是,秦军不得不改变策略,与赵国结盟。然后,秦赵联合韩国、燕国、魏国一起攻打齐国。而廉颇,则是赵军的统帅。

对于秦王来说,这次五国共同伐齐,并不是真正的军事行动,而是为了实现他们的政治意图。所以,面对齐军,秦军并没有全力以赴。而韩国、燕国和魏国,也多持观望态度,虽和齐国有交锋,但也都首鼠两端。但廉颇不管这些,他是一名将军,他的使命是为了国家利益,他的生命在沙场。

现在,廉颇已经率军深入齐国境内。他的眼前是阳晋,他要把它攻下,让这座城池插上赵国的旗帜。他不理会其他四国的军队是否与之形成相互援助之势,他只知道,现在的齐国,精疲力竭,已经命悬一线。他不能浪费这个为国攻城拔寨的绝佳时机。

阳晋城外,旌旗招展,刀枪林立,将士的铠甲在阳光下发出寒光。驾着云梯的士兵和弓箭手早已严阵以待。那些战马,似乎早已嗅到了空气中的血腥之气,开始不安起来,不时喘着粗气,用马蹄踢跶地面。

廉颇稳稳地坐在马上,他并不着急下命令攻城。他还在观望,在等待。他看到阳晋城上旗帜似乎有些飘摇,看到站在城上的将军似乎有些木然,甚至,他似乎还看到了藏在城墙后面的齐兵那苍白失神的脸……他的身子在马上微微前倾,然后,举起令旗,如虎啸龙吟一般发出命令—攻城!那声音仿佛一道闪电,瞬间撕裂天空。

霎时,鼓声震天,风云变色。赵国的士兵如潮水一般涌上去,但并不凌乱,而是严整有序。架云梯的士兵冒着箭雨冲向墙根,弓箭手蹲着朝城上放箭掩护,步兵和马队各司其职,都在相机而动。前面的士兵倒下了,后面的士兵继续向前冲。每一个人都在怒吼,声音似乎都被撕裂了;每一个人的眼睛里都在喷火,那火焰似乎把鲜血都照亮了。

时间一点点过去。双方互有伤亡。在拉锯一样的战斗中,许多士兵都用尽了气力,不再呐喊。空气似乎凝固了。

一名大将慢慢靠近廉颇,低声说:“廉将军,是否可以停一停,商量一下,是不是改变作战的方略?”廉颇端坐马上,没有回答。但突然提起缰绳,胯下的战马前蹄高扬,然后,扬鞭纵马,高声大呼:“三军将士,我廉颇在此,阳晋城属于赵国!随我来!”

这穿云裂石的呼声,瞬间化为一股力量,传递到每一位赵国士兵的身上。看着自己的统帅奋不顾身,一马当先,他们也像虎豹一样再次腾跃而起。而城上的齐军,则被这晴空霹雳吓得胆破魂飞,竟有人因站立不稳从城上摔下来。廉颇端坐马上,没有回答。但突然提起缰绳,胯下的战马前蹄高扬。

越来越多的云梯架起来,越来越多的赵国士兵爬上了城墙。越来越多的齐兵从城墙上掉下来,他们四散而逃,边跑边喊:“廉颇来了……廉颇来了……”

夕阳西下,一抹红云涂在天空。廉颇打马进城。那一刻,他并没有特别兴奋,因为他要做的事情太多。到了阳晋城中,他首先下令,不许骚扰百姓,违令者斩。然后,又告诫众将士,阳晋虽然已经攻下,但仍不可懈怠,稍作休整之后,还有大仗要打。

然而,他自己却真的有点吃不消了。这些日子以来,神经绷得太紧了。他需要休息一下,养精蓄锐。下一个目标,便是继续向前,直逼齐国都城临淄。这是他的目标,他的愿望,为了赵国,也为了自己。

和将士们喝完庆功酒,廉颇刚要躺下的时候,外面有人来报,赵王的使者到了……3

他有些意外。刚刚取得的阳晋大捷的消息,不可能这么快就传回赵国。他猜不出使者会带来什么消息,但却隐隐有一种不祥之感,于是,睡意全消。

使者来了,远远地就传来祝贺之声:“恭祝廉将军阳晋大捷!这一路上,我听得最多的,就是赵军之威,廉颇之名啊!”

面对这样的赞许,廉颇只是摆了摆手,他请使者坐下,让手下献茶,并没有问使者所为何来。

使者喝着茶,眼睛却一刻也没有离开廉颇的脸。他看到的是一张类似斧削刀刻一样的脸,粗砺,黝黑,有棱有角,透着风霜的凌厉和岁月的洗礼。“将军可知我来此处的目的?”他试探性地问廉颇。

廉颇不语。使者没有直说此行目的,这似乎验证了他的不祥之感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缘由的。他慢慢地抬起眼睛问:“使者是代大王犒赏三军,鼓舞士气,还是命令趁势追击,直捣齐国都城临淄?”

使者并没有立刻回答。他又低头喝茶了。“先生此来,到底为何?”廉颇有点坐不住了,他忽然觉得心口有点堵。“大王命令廉将军撤军!”使者幽幽地说。“为什么?现在,咱们的军队势如破竹,齐人望风而逃,为什么不一鼓作气,攻下他们的都城,让齐国割地赔城,彻底臣服?”廉颇一下子站起来,声音也提高了八度。但旋即他意识到自己在使者面前有些失态,又坐了下来。“廉将军,我理解你此时的感受!你们刚刚取得大胜,但这只是阵前。你有所不知,那四国都已经准备班师了。大王担心,他们一旦撤军,那么,将军便是孤军深入,身后无援,这可是兵家大忌呀!”使者说。

好长时间,两个人都不再说话。屋子里一片沉寂,沉寂得连两人的心跳都显得有点突兀,呼吸都显得浊重。

许久,廉颇才缓缓地吐出两个字——“好吧”。那声音仿佛从遥远的地方传来,感觉有千斤之重,他连自己都吃了一惊。

第二天,当三军将士集合完毕,廉颇站到点将台上,用眼睛扫了扫这些跟着他浴血奋战的将士们,一时间,百感交集。一方面,他有点遗憾,遗憾他们不能再继续冲锋陷阵、为国立功了;另一方面,他又有些许庆幸,为眼前这些活着的将士们,能早日班师回朝,接受国人的礼敬,和家人团聚。他的喉咙有点紧,声音有点哑,但字字清晰、有力——“奉大王令,撤军回国!”

听到撤军的命令,将士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因为,就在昨日,廉将军在庆功会上还激励三军要乘胜追击。一夜之间,怎么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想不通,但没有一个人敢质问。廉将军的话就是最后的命令,他们必须服从。

来如潮涌,去如涌潮。军令如山,赵国的士兵重整旗鼓,再度出发。只不过,这一次不是气壮山河地进军,而是有点狐疑地回撤。他们实在想不出撤军的理由。他们离最后的胜利似乎就差那么一点点了。功败垂成,怎能不让人叹惋。他们都等着廉将军解释原因,对他们,也对死去的弟兄们。然而,廉将军发出撤军的命令后一直沉默着。于是,这支曾经战无不胜的大军,就这样撤离了他们刚刚用鲜血换来的城池。

等阳晋城里的齐人出来看时,赵军早已无影无踪。他们纷纷走上街头,相互询问,赵军为什么会撤军?赵国的士兵究竟长得什么样?有谁见到了大名鼎鼎的廉颇?没有人能回答,这一切,都将成为口口相传的传说。正如那城外的护城河水,它们冲刷过那么多将士的鲜血,但并没有被死亡阻滞,而是日夜汩汩流淌,波澜不惊。

回到邯郸的廉颇,接受了赵惠文王最高的礼遇。因为,此次伐齐,在其他国家逡巡不前的情况下,只有廉颇率领的赵军作战最坚决,战果最丰硕。赵国打出了声威,打出了脸面。廉颇被拜为上卿,出入大大小小的宴会,每一个人都会举着酒杯向他致敬。那些日子,他听得最多的话就是,阳晋一役,廉将军居功至伟!每一次,他都只是微微一笑,把杯中的酒一饮而尽。他有许多话想说,但不知从何说起,也不知该对谁讲。他只知道,他们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付出的也太多了,那么多将士的鲜血洒在齐国的国土上,却没有为赵国换来更多的疆土。每当那些将士捐躯的惨烈场面浮现脑海,他常常泪下沾襟,不能自已。

后来,在分析了各国局势之后,他终于明白赵王的后顾之忧。秦国虽然联合其他四国共同伐齐,但他们不过是想通过攻打齐国来削弱其他四国的国力,然后,坐收渔翁之利。廉颇知道,赵国最大的敌人是秦国。秦国一直都在虎视眈眈,一直都在寻找机会,一直都在觊觎赵国的大好河山。他是一名将军,不是说客。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游走于列国止住甲兵的,那是说客们的事情。作为一名将军,他要做的,就是随时准备再上战场,和来犯的敌人兵戎相见、刀枪见血。完璧归赵1

日升日落,是自然的光景;春去秋来,是季节的流转。对于廉颇来说,这些他都无暇体会。他负责着这个国家的安全,他无法让自己从那些政事与军务中闲下来。从阳晋回来,在经历了短暂的失落与纠结之后,他又恢复了日常的忙碌。

这一天,廉颇正在家中与门客们谈论天下形势,忽然听到大街上传来嘈杂的人声。那阵势,就像集市一般。他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就派家人去外面打听。一会儿,家人便兴冲冲地跑进来报告:“将军,楚国向赵国求婚了!我们大王得到和氏璧了!”“和氏璧?难道是楚国卞和发现的那块美玉吗?”廉颇想。他早就知道楚国向赵国求婚,但没想到,他们会带来和氏璧。他听说过卞和的故事,觉得卞和真是一个痴人。为了一块玉石,被人砍了脚竟然不伤心,却为美玉无人识而哭泣。不过,从内心里,他又敬佩卞和。他觉得,这个人身上有股精神,这是所有成大事者都必须具备的一种品质。但眼下,他不知道这块美玉能给赵国带来什么。人们这样高兴是否有点过头了?根据以往的经验,他觉得这块和氏璧肯定会引发一些事情。

果然,没几天,赵王便急匆匆召见了廉颇和诸位大臣。

赵王说:“秦王已知道和氏璧到了赵国,现在派使臣来,想用十五座城池交换。我们该怎么办呢,答应还是不答应?”

赵王的话刚说完,大殿内便像炸了锅一样,人们议论纷纷。有人说,用一块和氏璧换十五座城池,这样的交易太值了;有人说,秦王太奸诈,他所谓的用城池换玉石,说不定是一个骗局。每个人都可以说出一堆理由来驳斥对方,但又无法回答对方的质问。赵王一会儿看看这个,一会儿又看看那个,他不知道该听谁的。于是,他把眼光投向廉颇,想听听他的意见。

廉颇一直没有说话,他只是在听,但他的大脑在急速地运转,在分析,在判断。当他发现赵王正盯着他看时,他才意识到,该发表自己的意见了。于是,他向前走了一步,对赵王说:“秦王的确奸诈,这是天下共知的,给了他和氏璧,几乎可以断定得不到城池,等于白白受骗;但如果断然回绝,以秦王的贪婪,恐怕会立刻兴兵攻打我们。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派一个能够察言观色、善于应对的人去秦国,探清虚实,见机行事。既不会上当受骗,又不给秦国攻打我们的理由。这才是万全之策。”

此话一出,那些喋喋不休的人马上闭上了嘴巴,他们懂得廉颇说话的分量,也听得出廉颇的话更有逻辑性。

赵王频频点头,他觉得廉颇说的就是他想的。只是,他脑子里并没有立刻闪现出合适的人选。廉颇是武将,带兵打仗是他的长项;察言观色,能言善辩,左右逢源,那应该是谋士们的拿手好戏。于是他对众大臣说:“廉将军说得极是!众卿之中哪位愿意去回复秦王?”

大殿上陷入令人难堪的寂静。所有人都低下了头,装作思考的样子。就连廉颇,也没有想到合适的人。谁能担当这个重任呢?这不是一般的差事,而是承担着重大的责任。谁都知道,秦国是虎狼之地,稍有不慎,不但毁了一世声名,怕性命都有危险呢!

赵王满怀期待地望着群臣,然而却没有一个人回应。他有些失望,压低了声音说:“如果众卿之中没有人出使秦国,莫非还要张榜悬赏吗?”

所有人都听出了赵王的弦外之音,但这个差事的确太烫手,已经远远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他们有自知之明。

正在这时,宦者令缪贤站出来对赵王说:“大王,我觉得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胜任!”

此话一出,人们似乎在漫漫长夜中发现了一线曙光,大家的目光齐刷刷转向缪贤。

赵王一直阴沉的脸瞬间有了笑意,声音也缓和了许多:“我们这里全是国家的栋梁之才,都无人请缨,你凭什么断定一个门客可以完成这个使命呢?这可不是儿戏,而是关乎国家命运的大事呀!”

缪贤回答说:“大王是否还记得,臣曾经违反法律。那时,我惶惶不可终日,生怕大王治我的罪。于是,就私下里和门客商量,想逃往燕国避难。许多门客都同意,但蔺相如却站出来阻拦我。”“他为什么要阻拦呢?”赵王的身子不觉间已向前挪了几分。大家的好奇心也被勾起来了。他们急切地想知道,这个蔺相如出了什么绝妙主意,能让缪贤如此敬佩。“他并没有说他阻拦的理由,而是问我:‘您要逃亡燕国,您怎么知道燕王会接纳呢?您了解燕王吗?’我对他说:‘我以前曾经跟随大王与燕王会见,燕王私下里握着我的手说,愿意和我交个朋友。我觉得燕王了解我、信任我,把我当成朋友,所以想去投奔他。’”

赵王微微一笑,那笑里有轻蔑,也有嘲讽,他觉得缪贤有点不自量力,一个诸侯能和一个宦者令交朋友?不只是赵王,大殿里的人也都这么觉得。

缪贤一边说,一边偷偷地观察赵王,他当然发现了赵王脸上的变化,更明白那一笑意味着什么。他的脸有点发烫,继续说:“臣知道,这有点一厢情愿和非分之想,但在当时走投无路的时候,我确实觉得燕王是一线希望,是一根救命的稻草。而蔺相如,恰恰就看出了这一点!”“他对我说:‘赵国比燕国实力强大,您又是赵王宠幸的人,燕王当然愿意亲近你,那不是因为您个人,而是因为赵王啊。所以,他看重的不是您这个人,而是您和赵王的关系,您竟然看不出这点,那就有点愚蠢了!以现在赵国和燕国的实力对比,您逃到燕国,我想得到的肯定不是燕王的酒宴,而是燕王的枷锁吧!为了讨好赵王,他肯定要把您做为囚犯捆起来,送到赵王面前……’”

听到这里,赵王不觉扑哧一笑,也有大臣憋不住笑出了声,大殿的气氛变得轻松起来。

缪贤觉得有点难堪,所以,他加快了语速说:“最后,他劝我:‘您现在最好的选择就是脱掉上衣,露出肩背,诚恳地伏在刀斧下,请求赵王治罪。如果赵王感念旧恩,或许您还能侥幸被赦免。这虽然冒险,却是最好的也是唯一的出路!’臣想了很久,觉得他说得有道理。于是忐忑不安地向大王请罪,结果,大王也真如蔺相如推测的那样赦免了臣。所以,臣觉得蔺相如有胆识,有谋略,应该能完成大王的出使任务!”说完这些,缪贤像是终于卸下了身上的千斤重担,长舒了一口气。

听了缪贤的话,大家似乎都被那个从未谋面的门客折服了。此刻,所有的人,包括廉颇,都想尽快见到那个叫蔺相如的门客,看一看是否真如缪贤夸的那样,有气度,有见识,有胆量。2

蔺相如被召到殿上,对着赵王长揖到地,举止得体,不卑不亢。当他抬起头来,众人仔细打量,却见一个神清气朗、玉树临风的书生,眉宇之间透着一股英气。若非听缪贤介绍过他的身份,谁也不会把眼前这个人和卑微的门客联系起来。廉颇见了,也暗暗赞叹。但他又怀疑,眼前这个人真的能完成这个重大的使命吗?

赵王想再进一步试探一下。他没有直接问蔺相如是否能出使秦国,而是把最初的问题又重复了一遍,他想看看蔺相如的反应。

蔺相如朗声答道:“如果不答应秦国的条件,拒绝交换,那么理亏的是赵国;如果答应了秦国的要求,把和氏璧给他,而他不履行承诺,那么理亏的是秦国。衡量利弊,我觉得大王还是应该答应秦国的要求,至少礼数上不亏。然后派一个使者带着和氏璧去秦国,随机应变,既不给秦国以反目的口实,也能捍卫赵国的利益和尊严!”“那么,你觉得派谁去合适呢?”赵王欲擒故纵。顷刻间,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到蔺相如脸上,空气中再次弥漫着紧张的气息。他们担心蔺相如徒有其名,担心他胆怯,担心他推辞,担心那个棘手的难题再次摆在他们面前。

没想到,蔺相如早已成竹在胸,他毫不迟疑地回答:“如果赵王找不到别人,我愿意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我保证,如果秦王把十五座城池划入赵国版图,那么,和氏璧就留在秦国;如果秦王只是空头许诺,臣一定完璧归赵!”这一番话,说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让人不觉豪气顿生。“好!”赵王拍案而起:“速去准备车马,遣蔺相如出使秦国!”3

这是蔺相如第一次来到秦国的都城咸阳。咸阳城内房屋鳞次栉比,街道俨然。然而,他没有闲暇去观赏关中大地的风景,没有心情去了解这里的风土人情,他需要认真梳理一下思路,预设一下见到秦王以后可能发生的情况,他必须考虑周全,做到心中有数。因为,他这次来秦,不是代表自己,而是代表赵国;他随身携带的,也不只是一块美玉,还有国家利益和国家尊严,马虎不得,怠慢不得。他吩咐侍卫,要严密观察过往人员;他命令侍从,要时刻警惕,不能离开和氏璧半步。

章台宫外,建在高台之上的宫殿更显巍峨,连绵不断的楼阁错落有致,檐牙高啄。手握长戈的兵士站在长长的台阶两旁,面无表情,透着一股冰冷的煞气。蔺相如捧着和氏璧跟在秦国负责接待的官员身后,步履从容,神情自如。

进入大殿,蔺相如但见大殿之内,黑色的帷幔高垂,四根巨大的原木作为殿内的立柱,古朴而又沉稳。香炉之中,香气缭绕。群臣侍立两旁,都随着蔺相如缓缓前行的身形扭动脖子。而秦王坐于案几之后,态度随意而又轻佻。身后的侍妾侍女妖艳无比。

蔺相如心里一紧。他隐隐感觉,这个气氛不对。对待外国的使臣,秦王这个样子显得太无礼了。但他还是稳定了一下情绪,长拜之后,对秦王说:“臣蔺相如,奉赵王之命,捧和氏璧出使秦国,献于大王!”“快快呈上来!”秦王大喜,挥舞着胳膊命令侍臣。

秦王把和氏璧捧在手里,他的眼睛眯起来,凑近了看,举起来看,甚至还把和氏璧放在鼻子下闻了闻。然后,他随手把它递给了后面的侍妾。侍妾们拿到和氏璧,都瞪大了眼睛围过来。和氏璧在那些纤纤玉手里传来传去,她们发出阵阵赞叹。随后,那块玉石传给了侍从,又传给了大臣,每个拿到玉石的人都啧啧有声。侍妾、侍从、大臣,都向秦王拱手祝贺,仿佛这美玉已属秦王。秦王眉开眼笑,傲慢而又自得。

蔺相如看到这一切,心里已明白,秦国答应的十五座城池是绝对得不到了,在秦王眼中,这块美玉原本就该属于他,赵国只不过是替他保管了几天,现在它又回到了自己手中。这是他的逻辑。想到这里,蔺相如便走上前,对秦王说:“这块美玉并非传说中的完美无瑕,它上面有一处斑点,请让我指给大王看!”

秦王赶忙让侍卫把和氏璧递给蔺相如。没想到,蔺相如拿到和氏璧,迅速跑到柱子旁边,举起玉石,做出要摔的样子。然后,他直视秦王,大声说道:“大王想得到和氏璧,派人给赵王送信,说是想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和氏璧。赵王听说之后,拿不定主意。于是,他召集大臣们商议。大家都说:‘秦国太贪婪,他不会舍弃十五座城池来换一块玉石的,他只是依仗他的势力,想威胁赵国,以达到白白得到和氏璧的目的。’所以,商议的结果是:不把和氏璧送给秦国。”蔺相如拿到和氏璧,迅速跑到柱子旁边,举起玉石,做出要摔的样子。

从把和氏璧还给蔺相如,到蔺如相在柱子旁站定,这一切来得太快,秦王有些发蒙,殿内的大臣也都惊呆了。他们不知道蔺相如为什么会突然跑起来,又为什么站到立柱旁。直到蔺相如说完这些话,秦王方才如大梦初醒般怔怔地望着蔺相如:“那又怎样呢?”“是我,在赵王面前担保,秦国不会这样的!我认为,平民百姓之间交往尚且讲诚信,不相欺,更何况是大国之间呢?再说了,因为一块美玉,便引起秦国的不满,这也不是明智之举。所以,赵王才答应让我来出使秦国,献上美玉。为了表示郑重和敬意,赵王还专门为此斋戒了五天。而现在,大王却没有表示出足够的诚意。不仅在普通的大殿上接见我,而且把和氏璧传给姬妾,如此傲慢无礼,那是对我的无视和戏弄。所以,我断定,大王并没有给赵国十五座城池的意思,这才又想办法收回了美玉。如果大王一定要强行逼我,那么,今天我的头就和美玉一起在这柱子上撞碎,让您既得不到美玉,还将失信于列国诸侯。请大王明鉴!”说完这些,蔺相如便手持和氏璧,用眼角的余光看着秦王,倾身就要向柱子撞去。

秦王连忙站起身,伸出双手说:“先生且慢!先生且慢!怠慢了先生,是我的过错,请先生原谅!我绝不会失信的。”随即,命令一名官员打开地图,草草地比划着从哪里到哪里是要给赵国的十五座城池。

蔺相如认为,这还是秦王的缓兵之计,他没有足够的诚意。那十五座城池仅仅是地图上的符号,并不代表什么。但此时形势所迫,无法再当面说破,他此时最重要的任务是保护和氏璧。于是,蔺相如又换为诚恳的语气:“我相信大王说的是真心话!不过,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物,赵王为了表示对您的敬意,所以才派我把它送给大王;在此之前,赵王斋戒了五天,我希望大王也斋戒五日,然后,在大殿上安排九宾大典,那时候,我才能把和氏璧献于大王。”

看着蔺相如视死如归的样子,秦王明白,强夺是不可能的了。于是,他顺水推舟,装作很诚恳的样子,答应了蔺相如提出的条件,并把他安排在广成馆驿,命令五天之后再举行正式的典礼。

夜色笼罩着广成馆驿,幽深的房屋寂静无声,凸起的屋脊与飞檐,仿佛与夜空搏击的鬼魅,显得阴森恐怖。从章台宫来到这里,蔺相如茶饭不思,水米未进,他一直坐在那里,眉头紧锁。看着蔺相如这副凝重的样子,底下人都小心翼翼。外面的侍卫说话都压低了声音,走路也不敢把脚抬高。蔺相如在思考,该如何应对眼前这种局势。夜长梦多,秦王贪婪而无信,身在秦地,一切都不可预料。他觉得自己必须要做一个决定了。他只有时刻谨慎,不能出半点差错,才能不辱使命,不负赵王之托。灯光摇曳,他的影子铺在地上,有些变形,有些晃动。忽然,他站起身来,叫来侍卫,吩咐:“立刻带上和氏璧,连夜出发,从小路返回赵国!”“那先生您呢?”侍卫似乎也从蔺相如严肃的面孔中感受到了紧张,他的声音有些颤抖。“不要管我,我自有对策!和氏璧一定要安全送回赵国,决不能落在秦王手中!”蔺相如说。4

五天里,秦王根本就没有斋戒,不是不能,而是不想。他日夜和群臣饮酒作乐。宴会上,他们谈起和氏璧和蔺相如。有一个大臣不解地问秦王:“和氏璧并没有特殊之处,不过是一块美玉,大王为什么要用十五座城池换它呢?”秦王笑而不答。其他的大臣都笑那个人愚钝。有些事情是不能说透的,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其实,大多数人都懂得秦王的心思,他绝不会用城池换一块玉石的。对于一个心里只有土地的国君而言,和氏璧和其他的玉石没有区别。他之所以写信给赵王,不过是一种政治策略。他想试探一下赵国对秦国的态度,和氏璧仅仅是个漂亮的借口。他最想要的,绝不是一块美玉,而是赵国的土地。他之所以答应蔺相如要斋戒,那不过是做做样子。

五天之后,秦王派人去请蔺相如。

蔺相如来了。礼乐响起,钟鼓齐鸣。大殿上,台阶上,是排列整齐的礼官,九宾之礼依次进行。秦王及群臣态度庄重。然而,在蔺相如看来,这一切都不过是演戏。总导演是秦王,主角也是秦王,那些礼官不过是跑龙套的。所以,他不以为意。他耐心地等待这些礼仪结束,才缓缓地走上大殿。

秦王和大臣们都注意到了,蔺相如两手空空,他们一时没有反应过来,这个刚刚接受了大礼的人究竟干什么来了。秦王和他的大臣们都有点不知所措了。他们实在不敢想象,这个叫蔺相如的人还会做出什么超出他们想象的事来。

但蔺相如并没有给他们太长的时间去猜测,礼毕之后,没等秦王发问,他便先声夺人:“大王,我必须告诉您,现在和氏璧已不在秦国;我已命人把它带回赵国,现在已经又回到了赵王手中!”“你竟敢……”大殿之内,秦国的大臣们顿时群情激奋。这边隆重地举行仪式,而和氏璧却已经不在了。他们觉得这个玩笑开得有点大,恨不得冲上去把蔺相如碎尸万段。但蔺相如并没有理会他们,仿佛他们都是空气。他的眼睛只盯着秦王。

秦王强压怒火,一字一顿地问:“我已经按照你的要求做到了斋戒五日,完成了九宾之礼!你也应该实现你的诺言!而现在,你竟然违背诺言,为什么?”最后一句,是质问,更是威胁。他真的不敢相信,自己心心念念的和氏璧已不在这里;他更不敢相信,这个卑微的使臣竟敢这样无视他的权威。他一直都以为猎物就在手中,没想到,竟然被猎物耍了。

蔺相如早已料到秦王会这样诘问,五天来,他无时无刻不在思索这一天会发生什么。他早已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但现在,秦王的表现并没有朝最坏的方向发展。那些大臣都跃跃欲试,秦王并没有理会;那些虎狼之士就在殿外,秦王并没有召他们上来。他知道,自己已经达到了目的,对手猜不出他究竟要打什么牌,所以,他变得更加镇定自若。因为,眼前的变化正朝着他预设的方向走,这就是胜利的开始。秦王已经被激怒,但还在可控的范围之内,他还保持着一个国君的体面。那么,现在应该做的是,继续激怒他。

他改变了语调,没有了最初的谦恭,而是字字带刀,句句带刺:“大王,这实在不应该怪我,而应该怪您自己。因为,这都是大王您和您的祖辈给世人留下的印象。在世人眼中,秦国从缪公开始一直到大王您,从来就没有一个信守盟约的。你们总是前面说,后面忘;人前说,人后又忘。你们似乎只是对自己信守承诺,而对别人,永远只有欺骗。这绝不是我一个人的偏见,而是天下人的共识。不是别人不愿意相信秦国,而是秦国总自己破坏自己的形象!”“住口!”群臣再次想打断蔺相如,武将们都已横眉立目,双拳紧握了。那些殿外侍立的武士,刀剑早已出鞘,只等秦王一声令下,便冲上来把蔺相如碎尸万段。

秦王铁青着脸,并没有发出命令。只是,他的手已经拄到案几上,身体在抖动,案几上的酒樽也在微微颤动。“我之所以这样做,并不是有意欺骗大王,实在是因为我不敢冒被大王欺骗的风险啊!因为,我不是代表我自己,而是代表整个赵国。一个国家不能被另一个国家白白地欺骗,这是原则,更是立场!现在的情况是,我已经派人带着和氏璧从小路回到赵国,这里只剩下我一个人。在此之前,赵国已经按您的要求把和氏璧送到了秦国,所以,欺骗您的不是赵国,也不是赵王,而是我蔺相如。所以,是砍头还是下油锅,任凭大王处置!”蔺相如说得有理有据、大义凛然。“杀了他!”群臣喊。殿外的武士听到喊声,都冲到门口。然而,没有秦王的命令,他们仍然不敢进殿。

秦王不语。他的眼睛依然死死地盯着蔺相如,但眼里的杀气已经不在。蔺相如的话像箭一样飞过来,射中他的心脏,让他愤怒,让他窒息,同时又让他羞愧难当。他心里明白,蔺相如的话虽然刺耳,但却一语中的,因为,他的祖辈和父辈的确没有信守过承诺,他也没有。然而,又有哪个诸侯一直信守承诺呢?他想为自己辩解,却又找不到合适的理由。所以,只能继续沉默。

蔺相如明白,秦王的沉默便是最大的转机。于是,说话的语气也不再锋利,而是婉转了许多:“大王想得到和氏璧,其实并不难!和赵国比起来,秦国要强大百倍。只要您信守用十五座城池换和氏璧的承诺,赵王又怎敢不把和氏璧献出来,又怎敢因为一块美玉得罪大王呢?我说的都是肺腑之言,还请大王及诸位大臣斟酌!”“杀了他!”只有一个声音从人群中传出来,没有应和,没有回应,单薄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里颤悠悠地响,很刺耳,很滑稽。

别的大臣们都不敢轻易发声,秦王知道,棋下到这一步,他已经输了,且已无力逆转,只能在承认输的前提下挽救一下脸面了。他劝慰自己,也是劝慰群臣说:“事情到了这种地步,杀了蔺相如也得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