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年俗文化丛书·喜(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3 00:45:39

点击下载

作者:《中华年俗文化》编辑部

出版社: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华年俗文化丛书·喜

中华年俗文化丛书·喜试读:

前言

喜是人的一种情绪,拥有喜悦的生活是许多人的梦想。因此,人们供奉和祭拜喜神来追求快乐和愉悦。丰富的求喜敬神风俗和多样的仪式活动,最终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喜文化。

古人相信喜悦是由神来主宰的,但是,因为喜悦只是一种心理表现,人们无法具化它,所以很长时间里喜神没有星宿来代表,也无神形可辨。后来,人们把山海经中的吉神泰逢看作喜神最早的形象,再后来,人们把北斗星神、被赐予长胡子的成仙女子奉为喜神。随着历史变迁,如今人们将祖先画像、商纣王、女娲娘娘、月下老人、和合二仙、观音菩萨、弥勒佛、喜鹊等视为喜神奉祀。

例如,每逢除夕,家家户户都会悬挂祖先的画像,以香烛果品茶点供奉,然后全家老小依次向祖先画像行礼。清代的顾禄在《清嘉录》中记载:“比户悬挂祖先画象,具香蜡茶果粉丸糍糕,肃衣冠,率妻孥以次拜。或三日、五日、十日,上元夜始祭而收者。”

逢年过节或婚礼生子,或有其他喜庆活动时,人们往往要祭祀喜神,举行求喜的仪式。除夕夜挂喜神、元宵节求喜物、二月二祭龙神、寒食节求吉祥、重阳节登高、中秋节赏月吃月饼、年末祭灶、敬拜喜神树等习俗,都包含着人们祈求喜乐,获得吉祥和祝福的渴望。

而在人生最大喜事——男婚女嫁时,人们更是注重求吉祥、祈喜福。龙凤、新娘蒙红盖头、新郎踢轿门、新娘子跨火盆、撒草、新房铺床、撒帐、闹洞房等等风俗或婚礼的仪式都是为了求喜。

当新郎新娘拜完天地,进入洞房后,人们会把花生、枣子、桂圆、栗子等有“多子”意思的植物撒入帐内。同时,撒帐人要诵念喜歌或喜词。这一习俗意在祝福新人婚姻美满,多子多福。还有“闹洞房”来送吉祥,增添热闹气氛,显示家族的兴旺发达,可谓“闹喜闹喜,越闹越喜”。可见,喜自古就是中国人共同追求的人生目标之一。求喜气祈吉祥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

本书本着弘扬民俗文化的精神,从喜神的传说讲起,详细讲述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关于喜神的风俗、敬神求喜的礼仪和禁忌等,试图为读者较为完整地展示中国独具特色的喜文华,以供对喜文化感兴趣的读者参考。本书禀承“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原则,力求达到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统一。由于中华民俗文化绵延千年,博大精深,而编者水平有限,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第一章民间敬喜神的起源和传说喜神与喜物的传说求喜敬神是怎么开始的

趋吉避凶,追求喜乐是人的本能。所以,先人们往往通过敬拜吉祥神来求取吉利和喜庆。所谓吉祥神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喜神,而求喜敬神的活动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相传,上古神话中有个吉神,名为泰逢。《山海经·中山经·和山》记载:“和山……吉神泰逢司之。其状如人而虎尾,是好居于山之阳,出入有光。泰逢神动天地气也。”意思是说,泰逢的形状与人相似,但长着一条虎尾。它居住在山向阳的南坡,每当他出入于这座山时,都发出神奇的光彩。这是因为吉神泰逢,具有变化莫测的法力,可以动天地之气。这位主吉的神灵和后世的喜神或多或少有些渊源。最早的喜神偶像是谁

与福、禄、寿等神不同,喜神很神秘,无星宿之说,也无神形可辨,可以说形象是模糊的。但是,这并不妨碍敬奉喜神的人们描绘出心目中喜神的形象。

查找年画,我们就会发现,喜神有的像财神,有的像天官。年画《双喜临门》就描绘着天官一手持朝笏,一手托“喜”字,后有童子持“双喜临门”旌幡的图景。还有的年画上画着一个手持如意等物的神的形象。后来,人们也有将祖先画像或商纣王视为喜神进行奉祀。河北内丘人非常崇拜喜神。他们把喜神具体化为一个高鼻大眼、梳着发髻、怀抱琵琶、笑容可掬的女子,并将它印在粉纸和黄纸上,贴在院落和房屋的各个地方。喜神旁边还安放着一个木盒,插着几香,寄托着人们趋吉避凶、喜事连连的希冀。

不过,这些都不是最早的喜神偶像。

其实,民间流传最早的喜神是一个蓄着长须的女神。她原本是一个敬拜北斗星神的虔诚女子,修道成仙时,北斗星君因其虔诚显形,询问她有什么所求的,该女子以手抿口,笑而不答。北斗星君误以为这个女子祈求胡须,就赐了她长须。同时,北斗星君观其笑时呈喜相,就封她为喜神。喜神因有长须,不想再让凡人看到她的样子,因此就不再露面。所以,喜神虽然专司喜庆,却一直不显神形。祖先画像与喜神之间的关系

俞明先生在《五妹旧梦》一书里记载彭家旧事时,写道:“廿四夜后,宅子里到处披红挂彩,门厅里挂起四盏大红灯笼,环形厅上挂着几盏走马灯。供桌上请出喜神,喜神就是祖宗神像,正中一幅大红喜字,是咸丰帝赐给彭启丰的御笔。”

为什么祖先画像会被当作喜神呢?这里面颇有一些文化渊源。

在宋代,喜神是当时的俗语,指的是画像。宋代著名的画家宋伯仁生平爱画梅花,曾将梅花从萌芽到开花、从盛放到凋零的各种形态绘成一本《梅花喜神谱》。在这本书里,每一副图后都缀有一句五言绝句,题曰《喜神》。可见,当时喜神就指画像。

宋代以后,喜神就多指祖先画像。这是因为我们有祖先崇拜,会把祖先称作“神祖”,祖宗牌位又称“神主”,祖宗的遗像自然就被称作“喜神”。

清末作家吴趼人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一书里就载:

到了正日的头一天,便铺设起寿堂来,伯明亲自指挥督率。铺设停妥后,他便向雅琴道:“此刻可请老伯母的喜神出来了。”

雅琴道:“什么喜神?”

伯明道:“就是真容。”

雅琴道:“是什么样的?”

伯明道:“一个人死了,必要照着他的面庞,画一个真容出来,到了过年,挂出来供奉,这拜阴寿更是必不可少的。”

在受崇拜的祖先中,对家族肇基立业或者繁衍发展有突出贡献的始祖,往往被称为“至尊”,神格高,是所祭祀的血缘姓氏家族的保护神,常常获得更多的敬拜。

注意,喜神的服饰,也就是祖先在画像里的衣着也是很有讲究的。一般喜神的服饰按照其生时的品服而定,无官职的庶民百姓则穿着礼服。清代后期已经有照相了,不过未能代替写像。即使在民国时,画喜神、拜喜神仍然盛行,而且当时的喜神都穿着前朝服饰,男的红顶蓝袍、朝珠鹤补,手覆马蹄袖,女的则凤冠霞帔,朱红大袖衫,腰束革带。

简单来说,祖先崇拜使得人们总是想祈求祖先阴灵保护,降福于自己。所以,代表祖先的祖先画像自然成了“喜神”。暴君纣王怎么成了喜的象征

喜神没有具体形象,人们往往会赋予某些对象以喜神的身份,喜神纣王就是如此。

大家可能都很疑惑,商纣王骄奢淫逸,无恶不作,是个暴君,怎么会是喜神呢?这要从姜子牙封神说起。

一种说法是,姜子牙奉元始天尊之命登坛点将封神时,把纣王封为了喜神,专管人间的婚姻,谁家结婚都得请他送喜。民间传说认为,这是因为商纣王的一大爱好是办喜事,甚至已达到成瘾的地步。他的诸多妃子,按照我们今天的话说,都是他明媒正娶,大操大办选进宫的。鉴于纣王这种嗜好,所以他被封为喜神。

还有一种说法,说纣王原本被姜子牙封为武曲星。一日天庭观看了纣王的前世,发现纣王鹿台自焚而死时的表情是呲牙咧嘴很像是在笑,所以就把纣王改封为喜神了。

不管传说如何,纣王当了喜神是没错的。

当时谁家娶亲结婚的时候都要请纣王送喜,且纣王一请还准到。不幸的是,好色的纣王没改掉恶习。只要他一看见这个姑娘长得漂亮,就一阵风给刮走了,自己先享用,过了子时,也就是午夜十二点,再送回来。

这下百姓不愿意了,纷纷去姜子牙那里告状,毕竟是姜子牙把纣王封为喜神的。姜子牙得知事情原委后,也很生气,想出了一个主意——给新娘子蒙上红头巾,新娘子一进门就放鞭炮。这方法一经采用,喜神纣王就吓得驾云而走。

原来,武王伐纣时是打着大红旗入都城的,纣王死后脑袋还被挂在红旗上。而且纣王曾挨过姜子牙的神鞭。所以,他一见红头巾,一听鞭炮响,就以为是姜子牙打着红旗,用神鞭来打他了,自然赶紧跑。自此以后,民间就留下了新娘子盖着红头巾,结婚时放鞭炮的习俗。

总之,暴君纣王结婚时担任送喜的角色,所以人们为了求结婚的顺利喜气,自然敬拜他。女娲与喜事的传说

女娲是被我国民间广泛且长久崇拜的一位女性神,有“创世神”和“始祖神”之称。

众所周知,女娲有两项最伟大的业绩:一是炼石补天,二是抟土造人。相传,女娲正月初一造鸡,初二造狗,初三造羊,初四造猪,初五造牛,初六造马,而初七,则开始以黄土和水造人。

那女娲与“喜”有什么关系呢?

原来,女娲成功造人后,为了让人代代相继,繁衍不绝,就设定和创建了婚姻制度,令男子和女子通过结合生儿育女。于是,女娲就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媒人,被后世尊奉为“媒神”,可为男男女女带来喜事。

民间非常敬奉女娲这位婚姻之神,修筑了女娲娘娘庙或高媒庙,而祭祀的典礼也非常隆重,往往采用太牢——猪、牛、羊三牲齐备——这一最高的礼节。如今,在山东济宁、山西河津、江西雩都等地区还保留着女娲庙。

此外,女娲担任“媒神”“婚姻之神”也反映出在母系氏族社会里,女族长掌握着全族婚姻大事这一事实。月下老人的由来《红楼梦》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忙玉,慈姨妈爱语慰痴颦”里,薛姨妈对黛玉、宝钗说:“自古道‘千里姻缘一线牵’。管姻缘的有一位月下老人,预先注定,暗里只用一根红丝把这两个人的脚绊住,凭你两家隔着海,隔着国,有世仇的,也终究有机会作了夫妇。这一件事都是出人意料之外,凭父母本人都愿意了,或是年年在一处的,以为是定了的亲事,若月下老人不用红线拴的,再不能到一处。”

这里提到的“月下老人”,就是中国民间专管婚姻的红喜神,俗称“月老”。在我国古代社会中,许多青年男女都相信月下老人能够定世间的配偶,所以纷纷希望月下老人给他们美好的婚姻。这是千百年来很多人供奉月老的原因。

那“月老”究竟长什么样子?他又为何被人们当作媒神,奉为红喜神的呢?

清代人沈复曾在《浮生六记》一书里曾描述过月老的形象,云:“一手挽红丝,一手携杖悬婚姻簿,童颜鹤发,奔驰在非烟非雾中。”而沈复的这一描述,则来自于唐人李复言的小说《续幽怪录》:

唐太宗贞观初年,年少未婚的韦固想早点成家,但是多处求婚都不成功。某一日他夜宿宋城,在旅店外遇到了一个老人,这个老人靠着一口布袋,在月下看着一本书。韦固瞧了半天也看不懂那是什么书,老人便说这是“天下人的婚姻簿子”,韦固听了大喜,忙打听自己的婚事,却得知自己的妻子现在才三岁,长到十七岁才能嫁给自己,就很失望。

韦固又问老人袋里装的是什么,老人说:“红绳子,用它来系该做夫妇的男女之足。当他们坐下时,我便悄悄地给他们系……只要这绳—系,谁也逃不脱。现在你的脚已经系上了,追求别人也没用。”韦固便求老人带他去看未来的妻子,谁知对方竟是旅店北边卖菜的陈婆子的女儿。

韦固走近一看,发现瞎了一只眼的陈婆子抱着一个大约三岁、模样难看的小女孩,顿时大怒。回到旅店后,韦固让家奴去把小女孩杀掉。家奴身藏小刀来到菜市场,刺了小女孩一刀,慌忙逃跑。此后,韦固虽然多次求婚,但还是没有成。

十四年后,任相州参军的韦固蒙刺史王泰青睐,娶了王刺史的女儿。王小姐十七岁,容貌美丽,只是眉间常贴着块花钿,从不取下。韦固再三询问缘由,夫人才伤心说道:“我是刺史的侄女,并非亲女。尚在襁褓时,我家家道中落,亲人相继亡故,只得和奶妈陈氏住在宋城南的一处庄田,卖菜为生。陈氏怜我幼小,常抱我上菜市。不料,一个狂徒突然刺了我一刀,正中眉心,刀痕难消,故而用花钿盖上。”

韦固至此已明白,问:“陈氏是不是—只眼是瞎的?”夫人道是。韦固便坦诚说:“刺你的人,是我指使的。”于是将前面发生的事,全盘说出。夫妻俩得知此婚姻是天意,便更加相敬相爱。

宋城的县宰得知此事后,就把那家旅店称为“定婚店”,将牵红线的老人称为“月下老人”。

现在我国不少地方都有“月老祠”,以便让男男女女们求取姻缘。比较著名的是清代光绪年间著名的藏书家丁松生先生根据上述故事在杭州西湖孤山下建造的月老阁。月老阁大厅正中是月下老人的玉雕像,左右分别为麒麟送子和麒麟献宝。一副脍炙人口的对联“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说出了月下老人的夙愿。据说,在这里举行婚礼,让月老证婚,那夫妻就能天长地久,美满幸福。

此外,拴红绳,牵红巾这种种风俗都源于月下老人的故事。和合二仙的历史到底是怎样的

旧时,民间举办婚礼时,喜堂上臂悬挂一副吉祥图:两位笑容满面的童子,分别着红衣、绿衣,一位手持荷花,一位手捧飞着五只蝙蝠的圆盒,十分活泼可爱。这就是深受民间喜爱的和合二仙,也常被人们称作“爱神”。图中二仙所持的荷花有“并蒂莲”之意,盒子象征“好合”,五只蝙蝠则寓意五福临门,大吉大利。人们悬挂此图,目的是祝贺新婚夫妇白头偕老,永结同心。

不过,最初“和合”神说的可不是两个仙人,也不是象征婚姻和合、夫妻相谐的喜神,而是象征着家人团聚、平安幸福的欢喜神“万回哥哥”。

据唐人郑綮《开天传信记》载,唐朝有个僧人叫万回,俗姓张。他有个哥哥在安西当兵,音信久绝,父母挂念以致常常哭泣。万回看到这种情景,就说要去探望兄长。万里之遥,他朝发夕返,还带回了哥哥的一封平安书信,因此被称为“万回”。后来,万回被看作是“团圆之神”,称“和合”。

在宋代,万回被当作可以保护家庭和合、幸福平安的吉祥神。当时的老百姓每逢腊日就要祭祀万回,以保佑万里之外的亲人回家团圆。

不过,后来民间思量“和合”的含义,认为“和”是两方和谐,“合”也是两方的合好,所以,“和合”神也应当由两个人来担当。于是,民间就将和合神一分为二,将其由“万回哥哥”变成了高僧寒山、拾得。鉴于“和合”之正解是《周礼·地宫·媒氏》所云的“使媒求妇,和合二姓”,所以,和合之神也由家人团圆的象征变成了婚姻和美的代表。据说,清代雍正年间,雍正皇帝还钦奉寒山、拾得为“和合二圣”。

寒山、拾得明明都是僧人,怎么会被当作和合二仙,还成为婚姻和谐的喜神呢?这与几个民间传说有关。

一说,寒山、拾得都是隐居天台山的僧人。两个相见如故,情同手足,常一起吟诗唱偈。民间珍视二人的情意,把他们推崇为和睦友爱的民间爱神。今天,和合二仙的成仙之所——姑苏城外的寒山寺里,还供奉着寒山、拾得的雕像,一人手持一荷,一人手捧一盒,栩栩如生。

二说,寒山、拾得本是一个村子的人,亲如兄弟,又爱上同一个女子。后来拾得要和女子成亲,寒山得知就削发为僧。拾得弄清真相,也舍了姑娘,出来寻找寒山。两个相见时,拾得手持盛开的荷花,寒山捧着饭盒,喜极而泣,最终拾得也出了家。后来他们被封为和合二圣,渐渐成了掌管婚姻的喜神。

三说,寒山、拾得言行意趣,率性认真,常常哈哈大笑。人们认为寒山、拾得这种喜气洋洋的形象代表一种“无邪”的精神。后来人们就把他们奉为和合二仙,寓意夫妻和睦则福禄无穷。

但是,有的年画中的和合二仙并非寒山、拾得,而是两个小孩子,手里各拿着一个圆扣盒,里面微微露着一个绿色的蟾,或者从盒中冒出两股气,气上托着两个金钱。这是民间传说中八仙里韩湘子的两个儿子。

此外,云南保山、南涧两地的和合二仙,与其他地方不一样。保山、南涧的和合二仙为一对男女,身体相和如一,旁边立有两个童子,设计得很别致。

总而言之,随着时间流逝,“和合之神”从欢喜神“万回哥哥”,变成了寒山、拾得这一对“和合二圣”,其他地方也有把韩湘子的两个儿子当成“和合二仙”绘入年画的。在婚礼的喜堂悬挂和合二仙图,寄寓着人们渴望家庭祥和、夫妻美满的愿望。观音送喜的传说是怎样开始的

观音,又称观世音菩萨。从字面上讲,就是“观察世间民众的声音”的菩萨。据说,观音相貌端庄,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疾苦。当人们遇到灾难时,只要念其名号,观音便手持净瓶杨柳前往救度,所以他就成了人们心中永远的信仰和希冀。

观音送喜的传说可能跟两方面有关:一是观音救难,二是观音送子。

佛经中说,人们遇到困厄时,只要念观音的名号,就能化解困厄,获得好运。《高僧传初集》记载:“宋朝元嘉初年,僧人昙无竭,与徒弟二十多人,前往佛国求经,一路备尝艰险。到达天竺后,路上遭遇一群野象,他们便竭诚念诵观音圣号。一会儿有一头狮子从林中出来,吓得野象奔逃而去。随后,又有怪牛,群吼而到,行将加害时,僧众又竭力念观音圣号,此时天上忽然出现一只大鹫鸟,牛群受惊散开,僧众一行人才得以免难。”

在小说、影视剧中,我们经常看到观音手持观音瓶救苦救难的场景,关于观音瓶也有一个传说。某年,阳翟一带大旱,大地龟裂,禾苗枯黄,观音想取东海的水施法降甘霖以解决黎民百姓,但苦于没有盛水的器皿。正巧阳翟成有一处窑场出产宝瓷,观音便向窑户彩虹求借她家的钧瓷宝瓶,彩虹则非常心诚地将此宝瓶送给观音菩萨。

观音菩萨用宝瓶在东海吸水,又返回阳翟上空行雨。于是,大雨不停,禾苗重新变绿。阳翟城的黎民百姓奔走相告,感谢观音菩萨降下甘露。此后,民间有了手持宝瓶滴水的观世音形象。而“观音瓶”也成了吉祥物,又被叫做“丰收瓶”,有期盼丰收的寓意。

观音送喜,喜在哪里?在子嗣。旧时民众,尤其是妇女,特别崇敬佛教中的观音,很大程度就是因为观音能够送子。人们相信,只要妇女摸摸“送子观音”的塑像,或是口中诵念和心中默念观音,即可得子。《异祥记》记载,南朝宋代济阴有一居士,名卞悦之,五十岁了,没有儿女。他娶妾好多年了,妾也没有怀孕,便向观音菩萨祈求继嗣,发愿颂《观音经》一千遍,每天都念经。将满一千遍的时候,他的妾怀孕了,十个月后就生下了一个儿子。

其实,观音刚传入我国时,本身并不具备送子功能,这是人们根据传说误造的。传说,有个道士炼长生丹,缺一百颗小儿的心做药引。于是他翻遍方圆百里的村落,盗来了一百个男孩,准备剖膛取心。正巧,观音菩萨路过道观,察觉了道士的险恶用心,就把道士引出暗室,救走了这百个小孩。

怎么把孩子送回去呢?观音想来想去,想到贪赃枉法、膝下无子的原州官,决定顺道治一治他,就把孩子都放在州府衙门。州官一得知大堂有一百个小儿,笑了,嚷嚷着要把这些孩子都养起来。州府夫人不同意,最后商定自己留下两三个,其他的让百姓领走,且领孩子的人必须交十两银子。谁知观音偷偷改了布告,还化身为一个年轻女子,领着孩子们的父母把小儿都认领走了。州官很生气,要抓住这个年轻女子,却得知对方是住在南海普陀山的观音,害怕极了。

就这样,观音送子的消息就传开了。七传八传,意思就变了,于是没有儿子的夫妇便双双去求观音给他们送个白白胖胖的儿子。

今天来看,观音送子是人们受封建伦理“多子多福”思想的影响,认为子孙满堂、香火旺盛是最大的“福气”。新婚夫妻若想早日生儿育女,可悬挂观音送子图或者跪拜观音送子像。

此外,民间在佩戴玉器、金银饰品时还有“男戴观音,女戴佛”的说法。这样做的原因之一是男子性格比较暴躁,观音菩萨的慈悲柔和可起调和作用,原因二是男子常出门在外,观音可保平安喜乐。实际上,这是民间的一种祈愿。三多九如指的都是什么

在清代的瓷器上,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个吉祥的纹样——佛手、桃子、石榴和九支如意相配。此吉祥纹就是“三多九如图”。

佛手谐音“福”,桃寓意“寿”,石榴暗喻“多子”,表现的是“多福、多寿、多子”,是为“三多”。此意出自《庄子·天地》。

而九支如意,谐意就是“九如”,具体是指如山、如阜、如陵、如岗、如川之方至、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松柏之萌、如南山之寿。这出自《诗经·小雅·天保》:“天保定尔,以莫不兴。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意思是说,祝愿皇天保佑您,万事无不兴盛,好似山冈广大,好似高高丘陵。又像大河奔涌,福禄更加昌隆。……犹如上弦之月,犹如旭日东升。犹如南山常在,不会亏损塌崩。犹如高大松柏,永远郁郁葱葱。可以说,“九如”寄寓着福寿延绵,一切完满之意。

其实,“三多九如”本是我国传统中常用的祝颂之辞,寓意福寿双全,子裔绵长幸福。古代常用它来祝颂长辈,或有德之人。而“三多九如”图乃是因其意而画就,作为吉祥图纹,它盛行在清代,常见于清代乾隆时期的瓷器、玉器、金银器之上。喜鹊送喜的传说从何而来“喜鹊闹,喜事到”。人们一听到“喳喳”声,看到喜鹊在树梢枝头跳跃、欢叫,就特别高兴,因为有喜事就要来了。

可能有人要问,喜鹊仅仅是一种鹊鸟,为什么能被奉为神鸟、喜鸟、吉祥鸟呢?

其实,喜鹊,早期又称神女,“神”能预报天气的晴雨。古代《禽经》记载:“仰鸣则阴,俯鸣则雨,人闻其声则喜。”在今天看来,这应该是喜鹊强大的警觉性所引发的预测功能。事实上,我们常说的“喜鹊报喜,乌鸦报丧”也跟喜鹊的敏感相关。据说喜鹊对鲜肉鲜果气味敏感,谁家办酒席,菜香果香寮绕,它们就会成群结队来凑热闹,这就给人们留下了“喜鹊是吉祥的象征”这一印象。

民间传说中也有喜鹊报喜的故事。唐代张的《朝野佥载·卷四·鹊噪狱楼》记载:贞观末期,南唐黎景逸居住在空青山。家门前的树上有个鹊巢,他常喂食巢里的鹊儿。时间一久,人鸟有了感情。后来,有人丢了布,诬告黎景逸是盗窃者,他被冤枉入狱,十分悲伤。一天,他喂食的那只鸟停在狱窗前欢叫不停。他想大约有好消息要来了。果然,三天后他被无罪释放,原来是喜鹊变成人,假传圣旨帮助恩人脱了困。

对于相恋中的男男女女来说,喜鹊更是吉祥的象征。民间传说的古籍《风俗通》云:“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据说,在牛郎织女的故事里,喜鹊是天宫中的仙鸟。每到农历七月初七,喜鹊们就搭成桥,以便让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所以,沟通男女姻缘也被称为“架鹊桥”。

现在,农村喜庆婚礼时最乐于用“喜鹊登枝头”图来装饰新房。春节的窗花也常是喜鹊登梅,暗示着喜鹊送喜、喜在眉梢之意。

这里也有一个相关的传说,说是以前冬天没有花,天宫中的鹊儿们偷了一株梅树,并派一只鹊鸟送到人间,从此人间冬季有了梅花。这只鹊鸟因此得罪了王母娘娘,被关进笼子。天宫中管鸟类的三足鸟得知此事,便偷偷放了它。这只鹊鸟飞到人间,看到梅花吐艳,在梅枝间跳跃,“喳喳”叫个不停。

这一幕正好被一个当日恰要出嫁的姑娘看到,她一时高兴,就取来剪刀和红纸,照着鹊儿和梅花的样子,很快便剪成了一幅窗花,并称这只鹊鸟是喜鹊。姑娘上轿,嫁到了开染坊的商人之家。家主见新媳妇的这幅“喜鹊登梅”的窗花剪得好,就照着画了,又加了只喜鹊,寓意成双成对,双喜临门,最终做成了“喜鹊登梅”的印花布。

此后,画鹊兆喜的风俗大为流行,如两只鹊儿面对面叫“喜相逢”;双鹊中加一枚古钱叫“喜在眼前”;一只獾和一只鹊在树上树下对望叫“欢天喜地……”当然,流传最广的还是象征着好运与福气的鹊登梅枝报喜图。

不管传说到底如何,喜鹊送喜已经成为了人们的认知,喜鹊也自然被人们奉为吉祥鸟、喜鸟,为人们带来喜气和好运。黄金为何成为喜的象征

坠入甜美爱河中的男男女女最终会步入婚姻的礼堂。虽然“一颗永流传”的钻石颇受年轻男女的喜爱,但黄金作为中国自古以来最传统的婚礼首饰,一直都备受人们的重视。在订婚或结婚时,按照习俗,男方都会送给女方“三金”——金项链、金戒指、金耳环。如果双方还有经济能力,金手镯、金链子往往也是婚礼常备的首饰。

不过,黄金为何成为喜的象征呢?

毫无疑问,自古黄金就是财富的象征,所以老一辈的人喜欢佩戴黄金饰品,以显示自己的尊贵和成功。据说,男子梦到黄金,象征着如意和成功。

更重要的是,黄金的密度、耐久性以及金光闪闪的特点,在人们看来是蕴含着财气、福气、喜气,用来表达对结婚新人的吉祥祝福十分合适。而且,黄金饰品也最适宜与旗袍或者大红色的礼服搭配。此外,女子要梦到黄金,预示着婚姻生活幸福美满,自然是喜事一桩。宗教和地方喜神喜物传说道家的喜神有哪些

道教神名录中所记载的喜神就是之前我们提到的最早的喜神——一个蓄着长须的女神。虽然我们看不到她的具体形象,但她确实专司喜庆。

除此之外,对于渴望爱情、向往婚姻的男男女女们来说,和合二仙、月下老人、天喜星神、红鸾星神,也都是婚姻喜神。

和合二仙、月下老人,我们之前都介绍过。天喜星神其实就是商纣王,因为他自焚于摘星楼后,被姜子牙封为“天喜星”,负责主持人间婚嫁等事宜。而且,根据轮值当日喜神表情的不同,喜神分成五种类型——笑喜神、愁喜神、睡喜神、醉喜神和坐喜神。相传,喜神种类的不同,与商纣王爱美色的性格有关。东南巽方代表长女,纣王心喜,满面笑容,是为笑喜神;西南坤位代表老母、上了年纪的妇女,年龄太大,纣王不喜,故紧皱双眉,是为愁喜神。当然,最为大家喜爱的必定是笑喜神。

现在我们来重点说说红鸾星神。

上古传说里,红鸾本是女娲娘娘的弟子。因为红鸾没有修炼得道,所以女娲飞升时,便把红鸾托付给人王伏羲,所以后来她就成了人王伏羲的大弟子。

而根据封神榜所记载,红鸾星神是凤凰山青鸾斗阙的龙吉公主。她本是蕊宫仙子,乃昊天大帝和西王母之女,因为思恋凡尘,被贬下凡,于凤凰山青鸾斗阙修道。人们常见其头戴鱼尾冠,穿大红色的绢衣,并乘青鸾代步。

姜子牙讨伐纣王时,龙吉公主下山相助,曾施雨救灭西歧大火焰,并生擒纣营大将洪锦。正巧,月下老人来说情,道出龙吉公主与洪锦有俗世姻缘,曾有绾红丝之约,该有一世夫妻情分。龙吉公主被贬下凡,恰好可了却这段俗缘,最终可返本归元。天命不可违,于是龙吉公主与洪锦成亲,共同效力于周营。龙吉公主死后被封为红鸾星。

不管传说如何,红鸾星最终成了喜气的象征。据说大小仙遇红鸾必有喜庆之事。十二主星宿中记载,红鸾星发动则“男逢财神女逢官,不现婚嫁也添丁”。而且,古人十分相信“红鸾星动,姻缘将至”的说法,认为红鸾星神一降临,就会为未婚或离异中的单身男女催来宿命中的姻缘,帮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另一半。

道家有姻缘符,据说注入了沟通天地姻缘喜神的信息,可催动天喜星神、红鸾星神、和合二仙、催情祖师等神仙助益,从而增进宿命论中的姻缘,可帮助那些感情低落,姻缘淡薄,找不到合适对象,或迟迟未恋爱的单身男女使用。而且,对于已经结婚的男女来说,它能让夫妻走得更长久,和和美美,甜蜜一生。八仙报喜的由来“八仙”是中国民间流传的道家八位仙人,缘起于唐宋时期,民间当时已经有八仙图。不过,“八仙”的成员有多种说法,并不固定,最终明朝人吴元泰在《八仙出处东游记》,即《东游记》一书中,正式将钟离权、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及曹国舅定为“八仙”。《历代神仙通鉴》称铁拐李本是一俊伟丈夫,善道术。他行“元神出壳”法术去探望师父,回归后却发现自己的身体被徒弟误焚,只好附在一个饿殍身上,变成了一个蓬头卷须、黑脸巨眼,并且还跛了一只右脚的丑陋汉子。而钟离权是东汉咸阳人,得道成仙。张果老,本名张果,《唐书》中其自称年龄有数百岁,因而被尊称“张果老”。吕洞宾的故事流传最多,传他是唐末修道人,后来被人们神化成仙。何仙姑是“八仙”中唯一的女性,身世说法不一,宋人笔记中记载了她为人占卜的事情。蓝采和是个玩世不恭的行乞道仙,个性癫狂,又好周济穷人,深得人们喜爱而被神化成仙。韩湘子据传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侄子,能在七日内使牡丹花改变颜色开放。曹国舅排在“八仙”之末,《宋史》说他是宋仁宗曹皇后的弟弟,一生一帆风顺。

其实,这八位仙人分别代表男、女、老、幼、贫、贱、富、贵。再加上他们是凡人得道,与百姓较接近,所以是人们心中相当重要的神仙。因此,中国很多地方都建有八仙宫。“八仙报喜”之说,与八仙献寿的传说和八仙过海的故事有关。传说,八仙曾经共赴瑶池,为西王母祝寿。另一传说,说八仙游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时,不坐船,而是借助自己的法器宝物来渡海。根据这些传说,民间就把八仙与喜事联系在一起,有了“八仙报喜”之说。

闽人在剧院演出时,往往安排一场开场戏——群仙贺喜,又叫“拜八仙”。背景是说,王母娘娘寿诞,各路神仙去拜寿。于是,戏团的演员就装扮成王母娘娘、玉皇大帝和各路神仙,然后大家拜了王母,就有一司仪把捐戏的人家的家庭成员念全,然后是神灵保佑和祝福的好话:“八仙八仙发财发丁,钱个钱个谁拾着了谁发财……”拜八仙之后,演员就向台下抛稻谷、柚叶、硬币等,台下观众争抢,都认为这是吉利辟邪的好物件。“拜八仙”的寓意是天上人间、花好月圆,八仙庆贺、平安吉祥。

泰国人在农历八月十五要“祈月”,祈月时,桌上供奉着中国民间传说的“八洞神仙”。个个栩栩如生,在向祈祷者传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据泰国传说,中秋祈月,八仙会带着寿桃到月宫给观音祝寿,菩萨神仙们就会“降福生灵,寿半人间。”

此外,今天婚礼的喜宴上,八个冷碟往往被称为“八仙贺喜”,这也与八仙的故事有关。据传,八仙曾在蓬莱阁上聚会饮酒,他们每人准备了一道菜,做了八个拼盘。拼盘是用各自的宝物拼成的图案,造型生动别致,盘盘都有神话典故,不仅味道鲜美,还可观赏助兴。所以,今天的人们为了讨好彩头、谋好意头,就把喜宴上的八道冷碟取名为“八仙贺喜”。佛家的喜神有哪些

翻阅西山灵山的仙佛表,我们发现,佛家的喜神代表是八菩萨之一的观世音菩萨,十八罗汉之二的喜庆罗汉和布袋罗汉。

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送喜的传说由来,我们已经在前文讲过,现在着重说一说喜庆罗汉和布袋罗汉。

喜庆罗汉,原本是古印度的一个富家公子。他对佛陀说法很倾心,一心修行,且对“喜庆”很有见解。有人问他什么叫做喜,他解释说:由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而感到快乐之喜。他在演说及辩论时,常带笑容,又因论“喜庆”而名闻遐迩,故名“喜庆罗汉”。

布袋罗汉,原本是印度一位捉蛇人,他捉蛇是为了避免行人被蛇咬死,且捉了蛇之后,他并不杀生,而是拔去蛇的毒牙,放生深山。所以,他最终因发善心而修成正果。更关键的是,布袋罗汉总是一副欢喜如意、其乐陶陶的样子,非常受人喜欢。

不过,人们一般并不单独供奉上述二位罗汉求喜,而是在庙宇里一起供奉十八罗汉,求取保佑,祈求平安。为什么说布袋和尚就是欢喜佛

几乎所有的寺院里都有一座笑眯眯、胖乎乎的弥勒佛雕像。他看上去无忧无虑,惹人欢喜,使人的烦恼不翼而飞。这就是人们根据布袋和尚的形象所塑造的笑口弥勒佛的塑像。

布袋和尚,明州奉化人,号长汀子,世传他是弥勒菩萨的应化身,身体胖,眉皱而腹大,出语无定,随处寝卧。他随身带一布袋,见物就乞,别人供养的东西统统放进布袋,却从来没有人见他把东西倒出来。

布袋和尚应化事迹不胜枚举,此处略说一二。

有人问和尚有法号否?布袋和尚以偈答:“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打开遍十方,八时观自在。”曾有一位居士恭请布袋和尚再留斋宿,以尽弟子恭敬之意。翌日一早,和尚复书一偈于居士之门上,云:“吾有一躯佛,世人皆不识。不塑亦不装,不雕亦不刻。无一块泥土,无一点彩色。工画画不成,贼偷偷不得。体相本自然,清净常皎洁。虽然是一躯,分身千百亿。”

梁贞明三年(916年),布袋和尚于奉化岳林寺东庑下石凳上,留下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偈毕安然而化。由此世人认定布袋和尚是弥勒菩萨的化身,从此之后,人们才把弥勒菩萨的塑像雕成和蔼慈祥、满面笑容、豁达大度、坦胸露腹的慈爱形象。久而久之,弥勒佛也成了笑佛、欢喜佛。弥勒佛与喜事有什么关系

首先,弥勒佛代表的是欢喜法门。世间苦多乐少,愁多喜少,但是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若是日日能喜乐其心,就能养生,则也恰合了民谚所说的“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其次,弥勒佛有大肚,所谓量大的人福大。有此度量就能恬淡虚无,无所住滞,难容能容。所以,弥勒佛有诗云: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何所不容。

最重要的是,弥勒佛常年面带笑容,给人亲切、和蔼和宽容的感觉,且他“笑口常开,大肚能容”的形象更接近于喜神,会让人们心情舒畅、吉祥如意。

试想,有了弥勒佛这样宽广的胸怀和乐观的态度,谁不能化解烦恼,获得转机,招来好运和喜事呢?苗族人的喜神传说

苗族的族称很古老,最早可见于甲骨文,而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在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经过历史上的多次迁徙,苗族人最终在今天的湖南、贵州和云南等地聚居。

苗族人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奉祀祖先,所以,苗族的喜神与其信仰有重大关联。

苗族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仍时时刻刻庇佑和影响着后人,而子孙后代的吉凶祸福同祖先的“关照”有很大的关系。所以,苗族人把祖先当成至高无上的“善神”,对其的崇拜尤为虔诚。

苗族人家家户户都要供奉祖先,据说若设神龛以供奉,可以造福家人。苗族祖先神位一般安放在堂屋正壁,用几张钱纸贴在堂屋正壁中部,离地1.8米左右,再钉上竹钉,安放一块小木板,木板上放香炉,即视为供奉的“家神”。

不论逢年过节,迎亲嫁女,或是修房造屋、乔迁新居,甚至每年的新粮成熟等,苗族人都会先以饭食先祭献祖先,之后自己方可食用,否则就视为对祖先的无礼,将招致不幸。

除夕或正月初一的早晨,苗族人会把糍粑或饭菜放在堂屋上方桌几上,祭司坐在桌前,手掐糍粑或持汤勺,神情肃穆地念诵传祭词。祭词的大致意思是,春节到了,我们打好了糍粑,做好了饭菜,要祭献给列祖列宗。请祖宗吃了,然后保佑一切流言蜚语、一切病苦抛到云天外,保佑子孙安康如岩石,福贵延绵如流水;保佑你们的儿孙后辈人,五谷丰登,牛羊满厩,有吃有穿,事事如意。然后,祭司就会依次呼请历代祖人及亡故者同来飨尝。

男女成婚时,必须要祭祀祖先。新娘离家时,要祭请列祖列宗亡灵前来吃肉喝酒,并请祖先护送新娘一路平安到男家。到男家后,苗人还要祭祀祖先,意思是某女已经出嫁,感谢祖宗庇佑,现在请祖先尽情享用美食,然后回到住处,并保佑一对新人幸福美满、家业兴旺、白头偕老。

苗族信仰的鬼神,分为善神和恶神两大类,其中“善神”算喜神,是正直、仁慈、聪慧、善良、法力无边、乐于帮助那些处于困境中的神灵,如祖宗神、门神、天神、土地神等,须定期祭祀,求其保佑。春节期间,各种善神、喜神都会登台露面,如水神、火神、灶神、瓢儿神、泥巴神、背篼神、扁担神、猴儿神、麻娘神等。人们将这些神请回家中,祭祀或开展各种有趣的活动。

苗族崇拜自然,认为古树、大山、巨石等都能保佑人的和顺安康,故而有许多将自己儿女“寄拜”与古树、大山、巨石等作干儿干女的。这样,自己的子女就能像古树一样长寿、枝繁叶茂,也能像大山、巨石一样坚固、安稳。这也算是求喜的一种形式。

此外,苗族人对狗和牛都有特殊的感情,尤其传说中狗最先为人类带来谷物,而没有牛就没有庄稼丰收。所以,每年玉米、稻谷成熟后,要举行“吃新”仪式,除祭天外,须先将新粮食蒸熟,敬与狗吃,然后人才能食用。农历十月初一是牛的生日,人们会把打好的糍粑先敬与牛吃,并在牛两只角上分别粘上一砣,以此来求取丰收和喜庆。满族人的喜神传说

满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满族的先民肃慎自公元前22世纪的舜禹时代便见诸史籍。《山海经》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竹书纪年》载:“帝舜有虞氏二十五年,肃慎来朝,贡弓矢。”今天,满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以散居为主,其中辽宁地区的满族人算是最多的。

满族崇拜喜神,每逢新春佳节,都要贴春联,内容多是吉祥、喜庆、富贵、发财、平安,彰示着人们的美好宿愿。比如,在迎门或抬头易见的地方贴上竖批“出门见喜”或“抬头见喜”。可以说,于“五福临门”“福星高照”“高官厚禄”“金榜题名”“松鹤延年”“喜气盈门”以及“财神到家”等字里行间中,寄寓着人们对福、禄、寿、喜、财等神明赐福的祈盼。

而这里重点要提的是,满族人心目中的喜神——喜鹊和乌鸦。

喜神喜鹊:

满族人崇拜喜鹊,是因为喜鹊的外形美观靓丽,体态轻盈敏捷,声音响亮悦耳,于人畜无害,更重要的是喜鹊的警觉性给满族人以灵感。满族人认为喜鹊有先知先觉的能力,能预测出人类要找的东西在哪里。

满族民间故事《多龙格格》,讲的就是多龙格格欲找个能制服妖鹏的人,正巧飞来一只黑白靓丽的喜鹊,它口吐人言,为多龙格格指点迷津,使其得偿夙愿。《定水宝珠》故事里,完达、真女夫妇在喜鹊的引领下,历经千难万险找到了孽龙,英勇奋战夺回被孽龙盗窃的定水宝珠,消除了水患。可见,喜鹊的灵性深入满族人的心中。

满族人对喜鹊的崇拜,还因为喜鹊有促进两性结合的民俗功能,黑龙江流域流传着一个《喜鹊窝里找媳妇》的满族故事。有个父亲要给女儿选个好丈夫,对来提亲的人几番面试和考验。一天,一个长相英俊、身体结实的小伙子来见女方的父亲。这位父亲就说:“后山坡上老榆树和老柳树上有三个喜鹊窝,你若能在喜鹊窝里找到我的女儿,那你就成了我的女婿。”小伙子来到后山坡,拾起土块抛到三个喜鹊窝,细心观察着哪个窝飞出了喜鹊,哪个窝里没喜鹊。最终他发现第三窝里没有喜鹊飞出来,就兴冲冲地爬上树,找到了女孩子。

众所周知,满族人信奉萨满教,认为神灵在天上。那谁来传递神灵的信息呢?自然是喜鹊。喜鹊是萨满教的助手,它自由地于天人之间飞来飞去,把吉祥带给人间。黑龙江一带流传着《沙克沙》的神话,说天神派沙克沙下界报一切吉凶祸福。沙克沙投胎到一个猎户家,成了半人半鹊的形象,并终日与喜鹊为伴,能及时预报洪水、瘟疫,使部落里的人幸免于难。于是,喜鹊就成了满族人的喜神。

满族人崇拜祖先,并根据神话,认为神鹊衔来的朱果使满族有了祖先,以至于现在能繁衍生息,代代相传。《清太祖武皇帝实录》载,长白山东北部有一美丽的布尔瑚里湖。某日,三位仙女在此沐浴。将要上岸时,三仙女佛古伦发现一只神鹊把嘴里衔的一颗朱果吐在了自己的衣裳上。朱果色彩鲜艳,气味芳香,佛古伦爱不释手,于是把朱果含在口中,不料朱果被咽入腹中。佛古伦即刻感觉自己已怀了身孕,无法随两位姐姐飞回天上。不久,佛古伦生下个儿子。这个孩子一生下来就会说话,相貌异常,据说就是清朝皇帝最早的祖先爱新觉罗·布库里雍顺。

喜鹊也曾救过努尔哈赤的命。传说努尔哈赤被明兵追赶,眼看就要被追上,此时飞来一群喜鹊落在他的头上、肩上,以及周围的树杈上。明兵只见喜鹊不见努尔哈赤,于是,改变了追赶的方向。在满族人心里,喜鹊救了皇帝也是救了后人的祖先,后人自然敬奉喜鹊为喜神。

喜神乌鸦:

一般,大家都把乌鸦当作不祥之物,但满族人却把乌鸦尊崇为“神鸟”。为什么乌鸦会得到满族人的敬重呢?这与满族人与乌鸦的传说有一定关系。

一说,爱新觉罗的祖先布库里雍顺辞世多年后,他的子孙变得暴虐,被部众推翻,全族中有一个小男孩逃了出来,被乌鸦和喜鹊救了性命。于是,爱新觉罗家族就有了在自己的院里立杆子,供碎肉,请喜鹊享用的习俗。沈阳故宫清宁宫前庭院里的木杆子,就是我们常说的索伦杆,是满族传统的祭天“神杆”。按满族习俗,祭杆时,在锡斗里要放上碎米和切碎的猪下水、肠子等,供给乌鸦和喜鹊享用。

另一说,讲的是“乌鸦救驾”的故事,主人公是努尔哈赤,不过这次救人的变成了乌鸦。据说,努尔哈赤在建国称“汗”之后,为了感谢乌鸦救命之恩,奉乌鸦为“神”,并设专门的鸦粮喂养。民国遗书《东北名胜古迹遗闻》载:在清代,每年的二月、八月,盛京内务府要派人,在沈阳故宫西院轿马场,撒放粮谷,当时称作“鸦粮”。那个时候,数以千计的乌鸦从四处飞来,饱食后翩然飞走。

其实,满族人把乌鸦奉为“神”,也可从满族先民的生活环境、生产方式,鸦鹊的生物特性等方面来分析。

满族人生活在牡丹江和乌苏里江流域为中心的地区,那里森林茂密,鸟类繁多,尤其是大嘴乌鸦生性机警,只要一只惊鸣,就一哄而散远走高飞”。这为过着渔猎生活的满族先民传递了信息。也正因此,鸦鹊便被赋予守卫地域的神圣职能,成为萨满教地域的保护神,成为“林海女神”,保佑进山打猎的猎人平安,被奉为喜神。

总而言之,喜鹊和乌鸦都是满族人的喜神。满族人相信,喜鹊和乌鸦能守护满族人的平安,使他们避开灾祸,获得好运。第二章求喜的民间习俗节日求喜民俗除夕挂喜神的民俗从何而来

宋代以后,人们奉祖宗画像为喜神。在除夕时,子孙为了感念先人的勤奋开拓精神,祈求祖宗的永恒保佑,就会请出祖先的画像,然后祭祀跪拜。于是,新旧年份交替的除夕夜就有了“挂喜神”这一习俗。

每逢除夕夜,苏州家家户户都会悬挂祖先的画像,以香烛果品茶点供奉,然后全家老小依次向祖先画像行礼。清代的顾禄在《清嘉录·正月·挂喜神》中就详细记载了“挂喜神”的风俗,云:“比户悬挂祖先画像,具香蜡茶果粉丸糍糕,肃衣冠,率妻孥以次拜。或三日、五日、十日,上元夜始祭而收者。”

清人蔡云在《吴百绝》里歌咏道:“有几人家挂喜神,匆匆拜节趁清晨。冬肥年瘦生分别,尚袭姬家建子春。”诗里面就点出了挂喜神的习俗。“挂喜神”的习俗在各地也不一样。安徽省黄山地区认为腊月二十四是祖宗“下驾”之日,各家都提前数日收拾正厅,洒扫清洁,从全家最高处的阁楼将祖宗喜神请出,一幅幅挂起来。正厅悬挂着红纱宫灯,下铺红毯,供桌和座椅上一律系上红色帷幕,案上红烛高烧,朱盘高供,真个喜气洋洋。元宵节求喜物指的是什么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俗称“十五夜”,是中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这一天各地都会举行活动来求喜庆贺。而其中的一项活动便是“求喜物”。

元宵当日,乡村中有很多设坛拜佛的活动,神庙宗祠也灯火齐明,神坛前摆设着鸡、鹅、鸭、糖果、米果品、花烛、潮州柑等祭祀品,均被称为“神物”。男女老少们争相参拜,然后纷纷取祭品回家,这就叫做“求喜物”。人们认为用了这些神物后,就可以添财添丁,家宅平安。趁拥挤之机偷偷拿走神坛前的祭品回家吃,也叫“吃兴盛”。另外,根据习俗,这些把神物取回家的人,明年要照还或多还所拿的神物。

除了“求喜物”外,元宵求喜的活动还有“吊喜灯”和“掷喜童”。

灯火在祭祀神的礼节里象征着光明和喜乐。元宵这天,人们会纷纷提着灯笼、备齐纸银香烛,到乡中神庙点火,回来分别吊在家里的神龛和床头,这就叫做“吊喜灯”。在潮汕地区,从正月十一到正月十八,家家户户有点灯、吊灯的习俗,因为潮语里“灯”和“丁”同音,点灯和添丁是近音,所以,潮汕人认为点灯即为添丁的佳兆。

元宵当天,乡村里在祠堂或巷尾的开阔处,会搭起一个彩棚,里面有用泥土塑成的一尊巨型笑口弥勒佛,而弥勒佛的头、肩、肚脐、大腿等部位都摆设有男女“泥喜童”。人们站在一丈多远的竹栏杆外,用铜钱瞄准弥勒佛身上的泥喜童。中者喜童即归其所有。这虽是游戏,但也是元宵求喜的一种方式。民间为何有“二月二龙抬头”一说

农历二月初二,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现俗称“龙头节”,是我国一个传统节日。之所以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这大约与两个传说故事有关。

一说,此风俗源于上古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伏羲氏一贯“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亲自耕作一亩三分地。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周武帝时更将其当作一项国策来实行。于是民间就有了“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的谚语,且这一天各地都会举办重大仪式庆贺。

二说,武则天废唐立周称帝,惹得玉帝大怒,命令龙王三年不下雨。一位龙王不忍生灵涂炭,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便将龙王打出天宫,压于大山之下,立碑曰: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救龙王到处找开花的金豆,最后把玉米炒爆开花。龙王抬头一见,便向玉帝请求,玉帝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负责给人间兴云布雨。

这种传说实际上是过去农村水利条件差,干旱少雨,地表水资源短缺,而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又离不开水,因此人们渴望求雨的心理折射。二月初二龙抬头节的意义就在于依靠对龙的崇拜驱凶纳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龙神赐福人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各朝各地庆贺二月二龙头节的活动不一,各有特色。

明清时,二月初二前后,天气渐暖,一些昆虫就从睡梦中醒来了。所以,人们期望龙出来镇住一切有害的毒虫,期望着丰收。所以,“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也有这方面的意思。这一天民间还会以龙为名,以取吉利,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牙”,蒸饼也在面上做出龙鳞状来,称“龙鳞饼”。

晋北地区,二月二这天盛行“司钱龙”,早上太阳未出山,家家户户提一把茶壶到河边或井上去汲水,然后在茶壶内放几枚铜钱或硬币。汲水以后,随走随倾地洒一条水迹回到家中,将余下的水与钱全部倒入水缸,钱龙就引回家来了,意喻一年发财。

龙神掌管降雨,直接关系着一年的庄稼的丰歉。因此,二月二这天要在龙神庙前摆供,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同时唱大戏以娱神。除此之外,民间还有多种纳吉活动,如舞龙、剃龙头、戴龙尾、开笔等。老百姓几家合伙制作一条龙,在二月二日这天上街舞龙庆祝,期望新的一年在龙的荫护下再获丰收,即为舞龙。二月初二理发,一为儿童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新的一年顺顺利利。旧时这天让孩子开笔写字,取龙抬头之吉兆,祝愿孩子长大后能断文识字。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