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学力申硕《地理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3 00:53:52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同等学力申硕《地理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

同等学力申硕《地理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试读:

第1章 当代世界的地理学

1.当代世界面临哪些共同的问题?

答:当代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包括以下几点:(1)人口增长

人口增长过快已成为当代人类社会的沉重负担。目前全球人口已突破70亿,其中94%的增长出现于发展中的国家。21世纪人口的激增必然导致人类向“地球母亲”索取更多要求和南北差距扩大。(2)资源短缺

资源短缺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从长远来看也是全人类将要面临的普遍问题。如我国石油、天然气、钢、铁、锰、铬、贵金属及磷、钾盐等重要矿产后备储量严重不足;人均耕地不及全世界平均水平的1/3,半数以上城市缺水。我国是存在资源短缺危机的最大发展中国家。(3)环境退化

环境退化已成为当代全人类面临的紧迫危机。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使得人们能以空前的规模改变着地球的面貌。随着今后工业化、城市化趋势的加强,问题将更为突出。(4)发展失衡

当代世界正处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但发展的不平衡和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不平衡表现却越来越突出。发达国家过多地消耗了世界资源,却未对由此产生的环境后果承担应有的责任;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人口增长、贫困和环境退化的多重压力。泡沫经济、金融危机时而令世人担忧。民族纠纷此起彼伏,不同文化的冲突常酿成大祸。

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努力加深对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资源、环境、灾害基本状况和发生机制的认识,加深对人类发展和区域发展的认识,并应提出相应的对策。

2.地球表层系统发展的基本动力是什么?

答:太阳能、地球内能和人类活动是地球表层系统运动和发展的三种基本动力。(1)太阳能

影响地球的气候,不同气候带的水热条件不同,有不同的水文、土壤、植被和动物分布格局。(2)地球内能

决定地壳构造和地貌,形成了海陆分布的基本格局。(3)人类活动

表现为不同技术水平的工农业、不同发展水平的社会文化等对地球面貌的改变。

3.地球表层变化的表现主要有哪些?

答:在地球表层形成过程中,其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就每一个地域而言,每年乃至每天、每时的气温、风向和风速是变化的,每年、每季乃至每天的水流和植被情况也是变化的。(2)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人文地理现象,其变化则更是频繁,变化的时间尺度小。(3)自然地理的变化影响人文地理,人文地理的变化也反作用于自然地理。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资源的大量消耗,人类影响的程度还在加剧。

4.地理学研究的综合领域有哪些?

答:地理学研究的综合领域有:(1)环境、社会动态

地理学关注人类如何利用和改造支持生命的自然环境,关注环境、社会动态。这种关注包含三个相互重叠的研究领域:

①人类对环境的利用和影响;

②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③人类对环境变化的感知和响应。(2)环境动态

地理学研究环境动态,特别重视把人类活动作为导致环境变化的机制之一。因此,社会及其在环境变化中的作用是一个重大论题。(3)人类、社会动态

地理学着重于相互联系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过程,以及空间格局。并创立了社会论,致力于了解空间和地方如何调节个体行为,了解发展中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格局之间的关系,以及空间格局又如何通过此类过程得以自我完成。

5.地理学动态观察世界的途径有哪些?

答:地理学动态观察世界的途径有以下几点:(1)地方的综合

地方是研究过程和现象之间复杂关系的天然实验室。地理学长期的传统是试图了解不同过程和现象如何在各区域和地方间相互作用,了解这些相互作用如何赋予地方以独特的性质。(2)地方之间的相互依赖

地方的特性不仅取决于其内部现象和过程,也依靠来自别处的人流、物流和思想流,从而导致地方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了解这些流及其对各地方的影响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焦点。(3)尺度间的相互依赖性

地理学关注空间和时间两种尺度,重视从全球到地方的空间尺度。改变分析的空间尺度能深入了解地理过程和现象,了解这些过程和现象在不同尺度上是如何相互联系的,能最大限度地表现某现象变化的尺度,能提供认识其形成机理、过程和性质的重要线索。

6.地理学如何进行空间表述?

答:为了研究各种尺度的空间和地方,地理学家用许多方法进行空间表述。当研究不同尺度的有形现象(如大气温度或平均收入)及其时间过程时,尤其依赖空间表述。此外,地理学家还用空间表述来研究一些无形现象。(1)地理学的空间表述方式与一整套核心的空间概念(包括区位、区域、地方、分布、空间相互作用、尺度、变化)紧密联系。从事空间表述研究的地理学家使用许多其他学科的概念和方法,包括计算机科学、统计学、数学、测量学、工程制图学、认知科学、形式逻辑学、认知心理学、语言学等,加强(有时还创造)了地理学的一些分支。(2)地图处于空间表述的中心,为制图而形成的概念影响着所有的空间表述形式。现已开发出在数字高程数据库支持下用晕渲法制作的立体视觉地图,大大提高了空间表述的“可视性”。(3)空间表述的方式多样,如文字表述、数学表述、认知表述、图像表述等。数字表述是最活跃和最有影响的空间表述方式,用数字表述作为中间步骤,可以将一种表述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

7.未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对科技提出了哪些需求?它们与地理学有何关系?

答:一项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未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将对科技产生十大需求,而这十大需求都与地理学有密切关系。

十大需求如下:(1)产业优化与升级对地理学的需求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要角色,因而一直是欧美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并形成企业地理学分支,主要研究企业区位和企业战略。此类地理学研究将对产业优化与升级作出重要贡献。(2)农业发展对地理学的需求

农业生产受自然、技术和经济条件的综合影响和制约,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农业地理学研究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异规律、地域差异特征及其表现形式、形成条件和发展变化规律,有利于未来中国不同区域的农业转型和升级。(3)高技术产业发展对地理学的需求

飞速技术进步给社会经济空间过程带来的影响亟待被认识和解释。经济地理学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背景上研究高新技术的产业集聚,及学习型和创新型区域的形成和发展,利于未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战略和地区布局。(4)国际贸易的压力对地理学的需求

加入WTO后,中国面临一个更加开放的世界,我国的比较优势受到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挑战。商业地理学将在保持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和规避非关税壁垒方面作出应有的贡献。(5)城市化对地理学的需求

城市地理学研究城镇形成、发展的地理条件、空间结构与布局,城镇人口集聚与城市化过程,城市分布、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等。这些研究不仅为中国城市化途径提出政策建议,而且为各类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6)人口健康对地理学的需求

医疗与健康地理学研究人群疾病和健康状况的地理分布、变化规律,医疗保健机构和设施的地域配置,医疗疾病的监测、预警等;人口地理学研究人口数量与质量、人口增长与人口构成的时空差异等。医疗地理学和人口地理学对满足人口健康的需求将扮演重要角色。(7)资源综合利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对地理学的需求

地理学研究自然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地域组合特征、分布规律,自然资源的合理分配、可持续利用,评估资源最大承载力、潜力和潜能,不仅关注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开发利用规划,也研究一些重要的社会问题,包括劳动力、性别(妇女)、种族等问题。上述地理学研究可对资源综合利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科学依据。(8)优化能源结构对地理学的需求

地理学可在区域配置的基础上研究能源数量和质量的地域组合特征、空间结构与分布规律,能源在区域之间的合理分配、能源利用的可持续性等问题,可在能源结构调整、能源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等方面作出贡献。(9)改善环境对地理学的需求

自然地理学和环境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或陆地生态系统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动态演变和地域分异规律,研究土地利用、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环境灾害防治等,是改善环境中必不可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10)国家安全对地理学的需求

国家安全包括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科技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安全等多个子系统。地理学研究涉及国际地缘政治、军事地理、科技创新的空间格局、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方面,将在国家安全系统中发挥特殊作用。

8.地理学家满足实践需求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答:地理学家满足实践需求的方式主要有:(1)以科研成果直接影响决策;(2)为专门用户提供(咨询)报告;(3)成为决策过程的一部分。

9.简述未来地理学的发展方向。

答:(1)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国各地区经济开发和建设以及环境管理和保护的需要,地理学将成为一门既有坚实的基本理论、应用理论的基础性学科,又是一门与生产实践进一步紧密联系的应用性学科。(2)国际地理学将进一步发挥独特视角的优势,为解决实践问题作出更大贡献。为此,地理学将从以下六大方面发展:

①揭示复杂系统中的不平衡和动态;

②认识全球化(包括环境、经济、人口、政府和文化等)的潮流及其影响;

③建立从地方到全球的空间连续系列研究;

④利用包括时间系列数据在内的纵向数据进行过程的比较研究;

⑤加强地理学理论、技术和研究成果对决策的影响;

⑥加强地理教育,包括努力提高一般人口的地理学能力,改进高校地理学家的训练,提高地理理解力,加强地理组织机构。

10.简述未来地理学的重点研究领域。

答:未来地理学的重点研究领域可概括为以下几大方面:(1)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及自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全球环境变化受人类的影响,人类活动越是改变、支配甚至取代自然生态系统,越会增加气候变化和环境变化的脆弱性,因此地理学家应对这些问题特别关注。(2)全球化及其对空间层级关系的冲击

全球化涉及生产、投资、贸易、金融和人才流动、环境变化、污染迁移等各方面,给国家、地方、企业和劳动力市场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将迫使原有空间层级之间的关系发生显著改变。地理学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将会影响未来政治—经济发展的道路。(3)公共管理

地理学越来越多地介入到公共管理领域中,探索以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态的变化为一方,以地理学的知识为另一方,双方相互需要、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4)社会—经济—环境变化与区域发展

区域中经济改革与社会变化等多个问题,都是国际地理学中的热点问题。(5)环境质量、食物安全与人类健康

近年来在世界上频频发生的食物安全恶性事件,与环境变化有着密切关系,地理学有责任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解决作出贡献。(7)地理信息科学与技术

新技术及其应用一直是国际地理学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未来地理学研究的重点。(8)可持续性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在全球达成普遍共识,但涉及问题较复杂,此研究在地理学中亦是重点。

11.按照科学抽象层次,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如何?

答:钱学森认为,按科学抽象的层次,地理科学可分为:(1)地理哲学层次,是人对环境的看法,是地理科学的哲学总结。(2)基础地理科学的学科层次,即地球表层学,或理论地理学,是一门综合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科。(3)技术科学层次的地理科学学科,是将基础地理科学理论用于指导工程技术层次,并为应用到工程技术层次做准备的中间层次,例如,数量地理学、生态经济学、环境科学、国土经济学、城市学。(4)应用(工程技术)层次的地理科学学科,是地理科学在直接改造客观世界方面的学问,是带有工程技术性质的学问,是“干实活”的学问,例如,城市规划、环境保护、水资源、气象预报、地震预报、地区发展战略等。

12.自然地理学有哪些主要分支学科?

答:按研究的特点,自然地理学可分为综合性的和部门性的两大分支。(1)综合性分支主要包括有:综合自然地理学、区域自然地理学、古地理学、历史自然地理学和普通自然地理学。

①综合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的综合特征的学科;

②区域自然地理学是研究某一特定区域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结构、发展变化的学科,也是区域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③古地理学是研究和重建地质时期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现象的学科;

④历史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近1万年来人类历史时期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及其规律的学科,也是历史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⑤普通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结构特征、形成和变化规律的学科。(2)部门性分支主要包括有: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生物地理学(包括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冰川学、冻土学、化学地理学、医学地理学等。

①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生物地理学是在研究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的基础上,以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一成分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组成、结构、动态和分布等特征和规律。它们的形成与某些自然科学有关,是自然地理学与相邻学科之间的边缘学科。

②冰川学、冻土学、化学地理学、医学地理学是以独特的自然综合体或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一方面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

③地球表层还有某些自然综合体和自然现象,以这些自然综合体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发展迅速,出现了环境地理学、海洋地理学、荒漠学、河流学、沼泽学、喀斯特学等分支学科。

13.人文地理学有哪些主要研究内容?

答: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可归结为以下几大方面:(1)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

包括人地关系协调论、天命论、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论、或然论等理论的基本原理及在实践中的应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实践属性,基本原理及在实践中的应用;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和市场区位论等经济区位论的基本原理及在实践中的应用;产业结构理论、空间结构理论等经济结构理论的基本原理及在实践中的应用。(2)人口的生产与发展

主要研究人口的数量及增长特点,人口的再生产类型,人口的地理分布与影响因素、人口迁移、人口构成、人口老龄化、人口素质、人才等内容。(3)经济空间发展与产业布局

包括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产业布局与经济地域系统;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与布局。(4)社会与文化空间

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政治地理学基本理论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民族与宗教地理学基本理论及空间分布特征;人文地理学的新兴分支学科等的形成与发展。(5)城市与区域的综合研究:包括城市的开发与发展;区域的综合开发与发展;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与保护。(6)人文地理学的主要分支

人文地理学可分为系统人文地理学和区域人文地理学。系统人文地理学包括人文地理学通论和部门人文地理学;区域人文地理学是根据人文地理研究的范围大小而划分的人文地理学,两者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体系,

14.当代地理学有哪些主要的学派?

答:(1)区域分异学派,该学派代表传统的地理学,认为地理学主要是研究地表的空间分异,或以区域为研究的核心。(2)景观学派,该学派以研究景观(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演变为主要任务。(3)生态学派,人地关系是生态学派的主题。(4)区位学派,该学派研究经济、城市等的空间关系,它的理论来源于经济学。(5)实证主义学派,又称几何学派或“集论”学派。他们用数学的概念和方法,尤其是用数学模型来研究自然和经济现象,并建立各种模式以表达其理论。(6)人本主义学派,探索人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与人在其特定空间关联域内的相互关系等论题。(7)结构主义学派,该学派反对奢谈人、人性和人的意志,主张研究社会结构,研究外部环境;强调通过模型,利用符号使知识形式化;强调研究“深层结构”,即研究现象背后的机制。(8)后现代主义学派,主张一切地理现象都是社会雕塑出来的,对这些现象的认识是社会价值、社会规范和观察者个人特殊经验的结果。

15.怎样保证地理现象的可比性?

答:区域(空间)差异是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因而比较法特别适合于地理学的研究。地理比较法的应用必须注意所研究问题的可比性,确保比较的内容和指标均有可比性,各指标的标度也要有可比性。在地理学研究中主要使用时间比较法和空间比较法两种形式,

16.什么是地理学解释的经验归纳途径和理论演绎途径?

答:(1)经验归纳途径的定义:

是指从个别性知识引出一般性知识的推理,是由已知的知觉经验,通过归纳概括形成确定的定义和理论的方法。(2)理论演绎途径的定义:

是指从知觉经验出发,通过建模形成假说,进而进行推导即“演绎”,最后建立定律和理论的方法。

17.什么是区域综合集成方法?

答:区域综合集成方法是:以实际为立足点,强调人的主导作用及经验的重要性,主张人与计算机结合。其开始处理复杂系统的途径是“将专家群体、数据和各种信息与计算机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各种学科的科学理论结合起来”,以利于把人类的思维、知识、智慧以及各种资料、数据、信息系统地集成,通过网络共享,解决环境与发展中的各种复杂问题。

18.什么是地理可视化?

答:(1)地理可视化是指用生动的视觉形象使空间关联域和空间问题能被看出来,以增强人类的信息处理能力。(2)地理可视化将显示与分析结合起来,使得能够探索各种格局和关系,识别各种异常,进行方向和流量的分析,整体把握区域,综合地方、区域和全球各个尺度的信息。目前地理可视化最活跃的课题是将多媒体用于空间分析、教育和空间决策。另一活跃领域是对空间数据分析本身的研究,包括扩展经典统计学来处理空间数据,发展新的数据转换和表示技术,开发计算机界而以进行各种空间数据的交互分析。

第2章 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无机界

1.地球包括哪几个主要圈层?

答:地球系统主要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相互作用而成,其中岩石圈、大气圈、水圈为主要圈层。(1)岩石圈:岩石圈由地壳和软流圈以上的上地幔顶部坚硬岩石所组成,厚度约70~150km。岩石圈的表面是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的生活场所,它为人类社会的生产和发展提供了必需的矿产资源,同时岩石圈的演化及人类不合理的利用,也会引起岩石圈各种地质灾害。(2)大气圈:大气圈是指包围地球的整个空气层的总称。它是由氮气、氧气、氩气、二氧化碳等多种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流体系统。人类的活动主要在大气圈底部的下垫面上进行。(3)水圈:水圈是指地球上所有水的总称。水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四个组成要素之一,也是一切生命体得以生存、繁衍的基本物质之一。人类的文明完全依赖于充足的水资源,水资源虽是可以再生的自然资源,也是一个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4)土壤圈: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其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生物体的生物膜,通过它与其他地圈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5)生物圈:生物圈是地表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层。生物是指自然界中具有生命的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三大类。

2.主要岩石类型有哪些?

答:岩石类型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岩类:(1)岩浆岩

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性组分的高温黏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它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岩浆岩中以SiO的含量最大,SiO的多少不仅影响岩浆岩的性质,而且22也影响岩浆岩中其他物质的含量。(2)沉积岩

沉积岩是指在低温和低压的条件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和某些火山作用的产物,经搬运、沉积和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它广泛分布于陆地表面及海洋盆地中,由沉积作用而形成。(3)变质岩

变质岩是指在地球演化历史中,地壳内早先形成的岩石经历变质作用后形成的,它主要经历了温度和压力的变化,是从一种固相转变为另一种固相的结晶过程。

3.对比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特征。

答:地壳是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壳分为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它们在组成和结构上都存在明显差异。(1)大陆地壳

大陆地壳的厚度较大,平均为33~35km,但各处是不均一的,厚度变化大,其结构也是复杂多样的。上地壳厚度约为8~12km,主要由偏酸性的岩浆岩和沉积岩组成,在不同区域间岩石组成差异大,且岩石类型及岩石变质的程度也不相同;下地壳主要由不同比例的石英质麻粒岩和镁铁质麻粒岩组成,岩石类型相对比较简单,但也是不均一的。(2)大洋地壳

大洋地壳的厚度及其变化幅度均较小,一般总厚为5~8km,最薄处仅1.6km。大洋地壳的结构和岩石类型也比较简单,以厚层的玄武质岩石及其上薄层松散的海洋沉积物为主。大洋地壳中最主要的岩石类型为岩浆岩,其中又以基性火山岩(玄武岩)为主。此外,在大洋地壳的表层,还常覆盖着不同厚度的、松散的碳酸质或硅质、泥质沉积物。

4.为什么说地表形态是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关系最为密切的自然特征之一?

答:(1)地貌是指地表起伏形态特征,又称为地形。地貌是决定地表物质和能量迁移、转化及再分配的重要因素,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人类生活在地球表层,也就生活在各种地貌中,其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无处不受地表形态的影响。(2)人类活动也能影响地表形态。为了谋求更好的生存与发展,人类活动通过不断更新的技术一直在对地表形态进行改造。在对地表形态改造的过程中,出现了有利和不利影响两个方面,人类应当合理改造,趋利避害。

5.地壳运动对地貌发育有何影响?

答:(1)地壳运动是地球内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各种地壳变化和活动,它使地壳发生变形和位移,形成各种形迹的地质构造,并引起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地壳运动还可根据发生的地质时期分为老构造运动和新构造运动。由于新构造运动发生的时间较近,所以,它对当今地貌形成的影响特别显著。(2)地壳运动使板块运动聚集巨大的能量,也对地貌发育有重要的影响,它是大陆和海洋形成和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也控制着许多大地貌的特征、成因和分布规律。

①在地壳大面积上升的地区(如青藏高原),地表变形相对较小,只有在其边缘地带才能发生河流下切和溯源侵蚀,使地形起伏和切割深度变化较大。

②在地壳大幅度上升和河流急剧下切地区,形成高山深谷,导致气候的垂直分异。气候的变化反过来又影响山地地貌的发育和垂直分异。

③在上升区与下降区之间,地貌表现既有逐渐过渡的形式,如高大山地逐渐变为低山、丘陵和平原;也有突变的形式,如山地突然经陡峭山坡直落为坦荡的平原。

④在地壳强烈下降地区,第四纪期间所接受的松散堆积物厚度可达数百米(如华北平原)乃至上千米(如渭河地堑)。

⑤在地壳运动强烈的地段,可在较短距离内发生显著的差异性升降运动,形成强烈的地貌反差。

⑥区域性的地壳水平运动所产生的平移断层,可造成平行岭谷的水平错动,改变水系的格局,甚至使河流堵塞形成堰塞湖。

6.基岩和地质构造对地貌发育有何影响?

答:(1)基岩对地貌发育的影响

①影响地貌发育的主要岩石特性是抗蚀性,即抵抗风化作用和其他外力剥蚀作用的强度。抗蚀性是影响地貌发育的主要特性。胶结良好的坚硬岩石,通常具有较强的抗蚀性,常构成山岭和崖壁。抗蚀性差的岩石,如页岩、泥灰岩等,常形成和缓起伏的低丘、岗地。

②岩石的节理、片理和层理也直接影响到地貌发育。例如,柱状节理发育的玄武岩,常形成崖壁和石柱等地貌。

③岩石的可溶性对地貌发育的影响更为明显。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分布地区,尤其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可形成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⑤岩石破裂有利于风化剥蚀。同样的岩石如果构造形变或构造破碎程度不同,其抗蚀性也有很大差别。(2)地壳构造对地貌发育的影响

不同地质构造往往造成不同的地表形态,例如,褶皱构造会形成背斜山、向斜谷或向斜山、背斜谷等;断裂构造会形成断块山、断陷盆地、断裂谷等;岩浆喷发形成火山,熔岩流形成各种熔岩流地貌。

7.什么是地质构造地貌?它有哪些主要类型?

答:(1)地质构造地貌的定义:

地质构造地貌是指由地球内力作用直接造就的和受地质体与地质构造控制的地貌。

构造地貌由构造运动形成,同时又受到外营力作用的侵蚀、破坏,但破坏程度差别甚大。有的直接由构造运动形成,很少或轻微受外营力的改造;有的则受到外营力的显著破坏。(2)常见的地质构造地貌类型:

有断裂地貌、褶皱地貌、火山和熔岩地貌。

①断裂构造地貌又称断层地貌,它是地壳岩石受力发生破裂,产生相对位移所形成的地貌,如断层崖、断层谷、断陷盆地和断块山地等。

②褶皱构造地貌是由于岩层受力弯曲变形的结果。褶皱的规模大小和岩层弯曲程度等的不同,褶皱地貌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有单斜地貌、背斜和向斜地貌。

③火山,火山地貌是由火山作用而成的一种地貌形态。其特征是具有火山口和火山锥。火山口是地下岩浆上涌喷发至地面的出口,是岩浆止涌至临近地面时发生爆破喷发而成的。火山锥是由多次火山活动产生的、由火山碎屑物和熔岩流堆积起来的锥体状地貌。

④熔岩地貌同火山地貌的最大差别在于其形成过程和组成物质。熔岩地貌是呈熔融态的岩浆溢出地表以后在流动过程中冷凝而成的地貌形态。其主要的地貌类型有熔岩丘、熔岩垄岗、熔岩隧道、熔岩堰塞湖等。

8.外营力在塑造地貌中有哪些作用?

答:(1)外营力的概念

外营力是指由地球以外所产生的改变地表形态、地壳结构构造和地壳岩矿成分的动力。(2)外营力的类型

①按作用方式可将外营力作用划分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或堆积作用等。

②按外营力性质可以将其划分为:流水作用、冰川作用、波浪作用、风沙作用、地下水潜蚀作用和寒冻作用等。不同的外营力作用可以形成不同的地貌形态。

a.风化作用是指出露地表的岩石受太阳辐射、温度变化、水和生物等的作用,发生崩解破碎,形成大小不等的岩屑和沙粒的过程。

b.剥蚀作用是风、水、冰川等地质营力将岩石的风化产物剥落、刻蚀带走的过程。

c.搬运作用是指风化作用和剥蚀作用的产物——碎石、沙、土、溶液,从被地表水流、地下水、海流、风、冰川等介质带离其形成地开始,直到在新的条件下停止运动的全部作用过程。

d.沉积作用是指被冰川、水、风等介质搬运的物质,经过一定的距离,由于搬运营力能量的降低,或者遇到适当的物理化学条件,或者在生物的参与下,最终被沉积下来的作用过程。

9.流水在地貌发育中的作用如何?

答:地表流水可分为坡面流水、沟谷流水和河流三大类。(1)坡面流水是雨水或冰雪融水直接在地表形成的薄层片流和细流。

坡面细流顺坡而下时,流速、流量加大,并转变为线状集流,形成冲刷能力增强的沟谷流水。(2)沟流比较集中,有较固定的流路,其侵蚀能力较坡面流水有显著增强,是形成沟谷地貌的主要营力。

①沟流的不断下蚀和旁蚀,又有沟坡物质的崩塌和滑坡,再加上坡面流水的作用,可使沟谷不断展宽。后来由于流域面积的不断扩大,或因有地下水的补给,沟谷进一步发展为常流水的河谷。

②在沟谷发育过程中,间歇性洪流把冲刷下来的物质带到沟口,形成冲出锥。(3)河流作用塑造的地貌多种多样。

①从河谷横剖面看,可分谷底和谷坡两大部分,谷底包括河床和河漫滩,谷坡上常发育阶地。

②从河流纵剖面看,上游河谷狭窄,常见瀑布;中游河谷较宽,多河漫滩和阶地;下游多曲流和汊河,河口有三角洲和三角湾。

10.哪些条件影响喀斯特地貌的发育?

答:喀斯特作用是指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所产生的作用,这种作用所造成的地貌,称为喀斯特地貌或岩溶地貌。喀斯特作用主要取决于水的溶蚀能力和岩石的化学性质及透水性。(1)地质构造与喀斯特的发育有密切关系。从大地构造来看,地台区碳酸盐类岩石分布面积广,岩性变化小,单层厚度大,有利于喀斯特的发育;而地槽区的岩性很不稳定,多紧密褶皱,喀斯特发育受到一定的限制。在石灰岩地层中节理发育的地段以及区域性的大断裂带(特别是张性断裂),喀斯特发育比较好。厚层或巨厚层的灰岩地层(质纯,多为中、粗粒晶体),喀斯特化程度也较高。(2)喀斯特作用与水流的活动有密切关系。流动的水饱和度低,溶蚀能力强。在湿热气候区,雨量丰沛,地表水和地下水流量大、流动快,以及地表水体中生物活动强烈产生更多的有机酸,故喀斯特作用强烈。相反,在干旱和寒冷地区,水流的活动性差、地表水体中生物活动微弱,故喀斯特作用减弱。

11.风沙地貌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答:地表特征、风动力状况是风沙作用及形成风沙地貌的基本条件。(1)地表平坦:

平坦的地面以及开阔的内陆盆地,有利于气流的运行;同时往往堆积有比较丰厚的碎屑物质,为沙丘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物质来源。(2)干旱少雨:

干旱区雨量稀少,蒸发强烈,土质干燥,地表植被稀疏或完全裸露,因此,有利于气流对地面的直接作用,从而引起沙粒的吹扬和沙丘的移动,使地面受到风沙的侵蚀。(3)风沙流的形成:

干旱地区由于地面裸露,受强烈的日照后地面温度急剧升高,造成强烈的上升气流,风的强度和频度都较大,这些都为风沙地貌的发育提供了基本的条件。

12.以河流地貌为例说明地貌演化阶段。

答:地表在流水作用下,其地貌形成与发育经历幼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合一旋回,称为侵蚀旋回。(1)幼年期阶段

河流被抬升的原始倾斜地面发育,开始时水文网稀疏,在河谷之间存在着宽广的分水地。随着河流的下切侵蚀,河流比降开始加大,坡折增多,横剖面呈V形,谷坡较陡。坡顶与分水地面有一明显的坡折。这时谷坡上的崩塌、坠落和滑坡很活跃。后来,水系逐渐增多,地面分割加剧,河谷加深,较大的河流逐渐趋于均衡状态。此后,谷坡的剥蚀速度相对大于河流下切的速度,河谷不断展宽。整个时期的地势起伏最大,地面最为破碎。(2)壮年阶段

谷坡不断后退,使分水岭两侧的谷坡日益接近,终于相交,原来宽平的分水岭最后变成狭窄的岭脊。但这时的谷坡仍然较陡峭,崩塌、滑坡过程仍然很活跃。随着谷坡侵蚀过程的不断进行,谷坡逐渐减缓,山脊变得浑圆,谷坡上的岩屑很多,谷坡上部的岩屑通过土溜或土壤蠕动向下搬运,下坡的岩屑主要是受流水片状冲刷和谷坡侵蚀,这时在谷坡下半部常形成凹形坡。壮年期阶段的主河一般都已趋于均衡状态。到壮年期最后阶段,较小的支流也渐渐趋于平衡状态,这时的河谷比较开阔,山脊也浑圆低矮。(3)老年期阶段

河流停止下切侵蚀,分水岭将渐渐下降,地面成微微起伏的波状地形。河流蜿蜒曲折,河谷展宽,谷坡较稳定。如果有局部坚硬岩石区,因抗侵蚀力强而保留有突出的山丘,孤立在周围平缓起伏的地形之上,称为寝室残丘。整个地面称为准平原,它代表河流地貌发育的终极阶段。

上述流水地貌的发育过程是一个理想的简化模式。其实流水地貌的发育还受以下因素的影响:①在地壳上升的同时,河流就开始下切;②地壳运动的方向和强度是经常变化的;③河流地貌在长期形成发展过程中的自然地理条件变化;④河流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是矛盾的对立统一;⑤地貌发育的长期趋势和短期发展的变异等。

13.为什么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特别严重?可采取哪些防治措施?

答:(1)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①土质方面:黄土高原的土质以粉沙为主,细沙和黏土的含量都较少,黄土结构疏松,多空隙和垂直方向的裂缝,许多物质遇水后可发生溶解或分散。

②地形方面:黄土高原平底少,斜坡多,地面破碎。

③降水方面:黄土高原夏季多暴雨,降水强度大。

④植被方面:滥垦乱伐,植被遭到破坏,大多数地区地表裸露。(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

①退耕还林、还草: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因地制宜营造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用材林。

②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③加强小流域的综合治理。打坝淤地,平整土地,修筑梯田,植树种草,科学施肥,选育良种,地膜覆盖。

④开矿时要有计划的存放表土,大力开发复垦工作。

14.海蚀地貌和海积地貌各有哪些主要类型?

答:(1)海蚀地貌是由于基岩海岸受海蚀作用而形成的。海蚀地貌包括多种类型:

①海蚀穴,指岸边激浪的强烈冲刷作用形成高度大致相同的凹槽,它们分布在陡崖的脚部,宽度大于深度。

②海蚀洞,指深度比宽度大的海蚀穴,在节理发育或者夹有软弱岩脉的基岩中,海蚀洞深可达几十米。

③海蚀窗,指冲入洞中的浪流及其对空气的压缩作用,可将洞顶击穿。

④海蚀崖,由于海蚀穴顶的岩石因下部掏空而不断崩塌而形成的悬崖。

⑤海蚀平台,指上述过程不断进行,海蚀崖不断后退,在陡崖的前方留下一个向海微倾斜的基岩平台。

⑥岩脊滩,指由于岩性和构造的差异,平台表面遍布几十厘米高的岩脊。

⑦海蚀拱桥或海穹,指向海突出的岬角同时遭受两个方向波浪作用,可使两侧海蚀穴蚀穿而成拱门状。

⑧海蚀柱,指坚硬的岩脉常在平台上残留成突立的岩柱。(2)海积地貌指当外海的波浪与海岸线成正交的方向传来时,海岸带的泥沙在波浪底流的作用下横向运动形成的。它也包括多种类型:

①水下沙坝,指由碎浪形成、大致与海岸线平行的长条形水下泥沙堆积体。不同季节的风浪规模不同,使水下沙坝发生位移。风浪大的季节移向深处,风浪小的季节移向浅处。

②离岸堤,由于海面大幅度的迅速下降从水下沙坝转变而成的。离岸堤与陆地之间是封闭或半封闭的浅水湖。

③海滩,由激浪流形成、与陆地相连接的沙砾堆积体。若在海滩的向陆侧有自由空间,进流可以越过滩顶流向陆坡上,而退流很弱,形成双坡型海滩,这种海滩在形态上表现为滩脊或沿岸堤。

15.何谓大气圈?说明大气圈垂直分层的依据和各层的主要特征。

答:(1)大气圈的定义:

是指包围地球的整个空气层的总称,它是由氮气、氧气、氩气、二氧化碳等多种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流体系统。(2)大气圈垂直分层的依据:

科学观测结果表明:由于地球旋转运动、地球引力以及距地面不同高度各层次大气对太阳辐射能吸收程度的差异,使得描述大气状态的温度、密度、气压等气象要素在垂直方向上呈不均匀的分布。(3)大气层分为以下五个层:

①对流层,指从地面0km至距离地面8~18km,赤道地区的对流层厚度最大,两极地区最小。因地面长波辐射是重要的热量来源,故近地面层的大气温度较高。由于地表物质组成、性状及其接受的太阳短波辐射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使得低层大气受热不均匀,易发生垂直对流运动。

②平流层,是指从距地面8~18km至50~55km之间,平流层内气体状态非常稳定。在距地表25km以下的平流层下部,气温随着高度的升高保持不变或稍有升高。从25km开始往上,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升高,顶部气温可接近0℃。平流层无气体只有平流运动,且水汽和尘埃含量均很少,几乎无云、雨等天气现象,大气透明度也很好。

③中间层,指从距地面50~55km至85km。其显著特征是气温随着高度的升高而降低,顶部气温可达-92℃左右,垂直温度分布特征与对流层相似,由于层内热量仅靠其下部的平流层提供,因而下热上冷,故空气垂直运动相当强烈。

④热成层,指从距地面85km至800km的高空,也称之为电离层。该层的特点是气温随着高度升高而迅速上升。顶部可达到1000K以上。其空气极为稀薄,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辐射下,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因而热成层也可称为电离层,是短波无线电通信的反射层。

⑤逸散层,指从距地面800km至2000~3000km的高空。那里空气更为稀薄,又远离地面,气体分子受地球引力极小,因而大气质点会不断地向星际空间逃逸。

16.说明大气中CO和O的来源、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影响。23

答:(1)大气中CO的来源、变化及对气候的影响2

①来源:大气中的CO含量很低,其主要来源于动植物呼吸作用2中CO的排放;微生物对动植物尸体进行分解作用中CO的排放;煤、22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

②变化:近200年以来人类活动(工业化)对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CO的浓度增加了20%。2

③对气候的影响:

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CO含量的增加导致温室效应产生。温室效2应的不断加剧,使地球变成了一个大暖房,全球温度逐年持续升高,影响全球气候随之发生改变。(2)大气中O的来源、变化及对气候的影响3

①来源:在距地表15~35km之间为20km厚的臭氧层即O层,在3距离地表25km处大气中O浓度最高。O分子能够吸收太阳辐射中的33紫外辐射而分解为O和O原子,又能被这两个原子重新生成。2

②变化:近年来,南极上空已出现臭氧空洞,北极上空臭氧层减少了20%。人类过多的使用氯氟烃类化学物质,造成了臭氧层的损耗。同时许多飞机飞行会排放出许多废物,也会破坏臭氧层。

③对气候的影响:臭氧层耗竭,会使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大量辐射到地面。紫外线辐射增强,不仅危及人类及其生存的环境,还将引起气候条件变化,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17.何谓天文辐射?它受哪些因素影响?它对气候形成有何意义?

答:(1)天文辐射的定义:

太阳辐射在大气上界的分布是由地球的天文位置决定的,称此为天文辐射。除太阳本身的变化外,天文辐射能量主要决定于日地距离、太阳高度角和昼长。(2)天文辐射的影响因素:

①日地距离。夏天地球接近公转的近日点,天文辐射夏大冬小。

②太阳高度角。赤道太阳高度角大,天文辐射全年以赤道获得的辐射最多,极地最少。

③昼长。昼长时间越长,天文辐射数值越大。(3)天文辐射对气候形成的意义:

①天文辐射夏大冬小,导致夏季温高冬季温低。

②天文辐射全年以赤道获得的辐射最多,极地最少。这种热量不均匀分布,导致各纬度地表气温产生差异,出现热带、温带和寒带气候。

18.何谓气温?它随时间有什么样的变化?具有什么样的地理分布?

答:(1)气温的定义:

气温指的就是空气的温度。(2)气温随时间的变化:

由于太阳辐射在一天之中和一年之内有变化,故气温也有日变化和年变化。陆地上一日之中最高温度在午后2-3时,最热月为7月;一日之中最低温度在日出前,最冷月为1月。(3)气温的地理分布:

海平面气温的地理分布一般是从赤道向两极降低,无论冬、夏。等温线因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而偏离纬线,不与纬线平行。另外,中纬度地区等温线分布是冬密夏疏。地表气温最低区域是南极高原,最高气温出现在15°N~40°N范围内的沙漠中,如在利比亚的E1 Azizia 1922年9月13日观测到极端最高气温是58℃。

19.为什么说近地气层大气的热源主要是地面?近地气层温度有何变化规律?

答:(1)地面是近地气层大气的主要热源的原因:

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但近地气层略有差异。白昼,太阳照射地面,地面升温后,再把热量传递给附近空气,形成近地层空气温度高,上层空气温度低的现象,在太阳辐射最强的中午前后,地面温度可达50℃以上,而百叶箱内的气温一般只有30℃左右,则垂直温度梯度很大。夜间,太阳辐射消失,出现近地气层降温快于上层近地气层内下层温度低于上层温度的逆温现象。(2)近地气层温度变化规律:

白昼下层温度高,上层温度低,形成空气密度上大下小,在垂直方向容易产生对流运动;夜间相反,很难产生上下对流运动,容易形成风平浪静的局面。

20.大气降水(淡水资源的主要来源)分布很不均匀,从降水形成的条件简要分析一下原因。

答:地面从大气中获得的水汽凝结物,总称为降水。(1)降水的形成需要有三个条件:

①要有充足的水汽;

②要使气块能够抬升并冷却凝结;

③要有较多的凝结核。(2)降水分布不均匀的原因:

①海陆位置影响降水

一般来说,距海越近的地区,受海洋的影响较大,距海越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较少,所以降水分布的普遍规律是沿海多,内陆少。

②地形影响降水

a.山脉走向与降水。山脉走向对海洋水汽有阻挡作用和引导作用,若山脉走向与海洋水汽来向垂直,就会阻挡水汽的进入,使大陆内侧降水明显减少。

b.迎风坡、背风坡与降水。海洋湿润气流在运行过程中,如果遇到山脉的阻挡,就会沿着迎风坡上升,在一定的高度上冷却达到过饱和状态,出现凝结降雨,即地形雨,当该气流越过山顶后,在下沉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饱和水汽含量不断降低,出现干热的天气,即雨影区。

c.地形类型与降水。不同的地形对气流的运行有不同的作用,因此降水的分布也不同。平原地形有利于海洋水汽的进入,带来丰富的水汽,降水的几率较大;在山地则迎风坡在一定的高度上降水较多,背风坡较少,河谷地带由于地势低,温度高而降水少;盆地由于地形封闭,周围高山环绕,海洋水汽难以进入,降水也较少;高原因为地势高,海洋水汽也难以爬上高原面形成降水,所以高原上的降水也不多。

③大气环流影响降水

高气压带盛行的是下沉气流,在下沉过程中气温不断升高,水汽的饱和含量不断降低,空气越来越干燥,不可能形成降水,多晴朗天气。

21.气候是怎样形成的?

答:(1)气候形成的因素有辐射因素和大气环流因素,另外下垫面也是重要因素。下垫面是大气的主要热源和水源,又是低层大气空气运动的边界面,它对气候的影响也十分重要。(2)海洋和陆地表面的热力性质差异导致气候的差异

在陆面上由于地形起伏和植被覆盖情况的差异及海面上有无冷、暖洋流的差异,使各地的气候存在区别。因此即使处在同一地理纬度地带也有海洋性和大陆性气候之不同,陆地上还有森林气候、草原气候、湖泊气候、沙漠气候、山地气候等的不同。暖洋流在冬季为流经地区(如大西洋暖流流经英国、法国和挪威等地区)带来暖湿空气而使其气候温暖湿润。冷洋流在夏季使流经地区(如秘鲁、智利等地区)空气冷却,变得稳定,从而干燥少雨,使干燥气候伸展到海洋上。

22.气候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答:(1)气候形成和变化的因子包括内部因子和外部因子两大类。内部因子是气候系统内的热力、动力和下垫面诸因子及其相互作用。外部因子是指宇宙及地球因子和人类活动。所谓宇宙因子包括气候系统上边界以外的太阳、月亮引潮力和太阳活动及天文因素等。地球因子是指来自气候系统下边界以下的地球内力作用,诸如大陆漂移、造山运动和火山爆发等。(2)近代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尤为重要。随着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人类的生产活动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其对局地气候的影响也不断加深。如CO等含量增加造成的“温室效应”,大气中2尘埃增加造成的“阳伞效应”,海洋油污染造成气候的“沙漠化效应”,城市发展造成气候的“热岛效应”,建造水库造成的“湖泊效应”等正在影响着气候。

23.何谓水分循环?它有何意义?其原动力是什么?

答:(1)水分循环的定义:

地球表层的水分循环是指地球表层水分的不断蒸发、输送、凝结、降落的往复循环过程。海洋、陆地水和大气的水随时随地都通过相变和运动进行着大规模的交换,这种交换过程称为地球水分循环。(2)从资源与环境的角度来看,地球表层系统中的水分循环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①缓解了地球表层湿度、温度变化的时空梯度,为生物创造了广阔而适宜的生存环境;

②水分循环是地球表层系统中营养物质循环的传送带;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水力资源和水资源;

③水分循环过程也是地表环境自净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④地表水分循环也是自然地理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如岩石风化过程、流水地貌过程、生物过程及其成土过程;

⑤地表许多矿产资源的形成也有赖于长期的水分循环过程,如煤、石油、沙金等。(3)形成地球表层水分循环的内因是水的三态(气态、液态、固态)在常温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其外因是地球表层的太阳辐射能和地心引力。

24.为什么地球被称为水球?

答:地球是一个富水的行星,据估计地球水圈体积为13.6×33108km,其中淡水总体积为0.38×108km,约占总水量的3%。地球8282表面面积为5.1×10km,海洋占70.8%,即3.61×10km,全球海洋83平均深度3800m。海洋水体体积13.7×10km,陆地的平均高度为875m,将陆地高出的部分填人海洋后,地球表面将覆盖一层厚度为2650m的海水。这些水可在太阳辐射能和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形成地表水分大循环系统,或者在溶质势能的作用下形成水分的生物小循环系统,故地球被称为水球。

25.陆地水指哪些水?它们有何特征?

答:(1)陆地水主要以河流、湖泊、沼泽、地下水和冰川等形式存在,它占全球水量的2.8%,而与人类社会生息相关的河流、淡水湖泊水仅占陆地总水量的约0.325%。(2)不同形式的陆地水有不同的特征:

①河流是指在重力作用下,集中于地表凹槽内的经常性或周期性的天然水道的通称。每一条河流都有河源和河口,河口指河流与海洋、湖泊、沼泽或另一条河流的交汇处,经常有泥沙堆积,有时分叉现象显著,在入海、湖处多形成三角洲。在河源与河口之间是河流的干流,一般可划分为上、中、下游三段,河源与河口的高度差称为河流的总落差。河流的水量多少与流域面积大小和形状有直接关系。河流与人类生存和历史的发展息息相关。

②湖泊是陆地上面积较大的有水洼地,是湖盆、湖水和湖中物质相互作用的自然综合体。湖泊的水文特征指湖水的运动、水位变化和水量平衡。

③沼泽是指地面长期处于过湿状态,或滞留着微弱流动的水,生长喜湿和喜水植物,并有泥炭积累的洼地。沼泽实际上是从水体或陆地演变过来的,即水体沼泽化和陆地沼泽化。沼泽最明显的水文特征是其水体的流动非常缓慢,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水每日流动只2~3m左右。径流极小是沼泽水文的另一特征。

④水库是由人工改造或修建水工建筑物而形成的、具有一定容积和用途的水量交换缓慢的水体。水库既是一个自然与经济综合体,功能多,可调节河川径流、防洪、供水、灌溉、发电等。水库大都由拦河坝、输水溢洪道和库区组成,库区水位随着蓄水和放水运行而发生升降变化。

⑤地下水是埋藏在地表以下,存在于岩石和地表松散堆积物的孔隙、裂隙及溶洞中的水。地下水是重要的淡水来源,占淡水量的22%。地下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在沉积岩形成之际的水分保留以及沿海地区的海洋水渗透。地下水的理化性质包括温度、颜色、气味、化学成分和矿化度等,并且以流动、扩散和渗透三种方式在运动。按埋藏条件地下水可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三类。

⑥冰川是地表长期存在并能自行运动的天然冰体,它是由大气固体降水经多年积累而成。以雪线为界把冰川分为两部分,上部为粒雪盆(又称积累区),下部为冰舌区(又称消融区),它们构成一个完整的冰川系统。冰川源于降雪,按形态、规模和运动特征可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大陆冰川(也称冰盖)的特点是面积大、冰层巨厚,分布不受下伏地形限制。山岳冰川又称谷冰川,分布于中低纬的高山地区,沿下坡流动而成为一条狭窄的冰河。冰河也可由数条支流冰川汇合而成。山岳冰川的形态受地形制约,其规模和厚度远不及大陆冰川。在现代,冰川对于气候、水分循环、地形和植被都有重要的影响。

26.何谓河流?河流水量随季节有何变化?

答:(1)河流是指在重力作用下,集中于地表凹槽内的经常性或周期性的天然水道的通称。河流是地球表面淡水资源更新较快的蓄水体,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淡水体。河流根据其流入海洋为最和注入内陆湖泊或沼泽分为外流河和内陆河。(2)河流有明显的时间变化。随着四季变化,一年中河流的补给状况、水位、流量等也相应发生变化。根据一年内河流水情的变化,可以分为若干个水情特征时期,如汛期、平水期、枯水期或冰冻期。一般夏汛汛期长,径流量大,洪峰起伏剧烈。春汛流量小,历时也短。枯水期河水主要靠地下水补给,故流量小且变化不大。若此时河流封冻,又称冰冻期。河流处于平水期时流量和水位处于中常状态。由于大气降水量有年际变化,河川径流也有年际变化。洪水和枯水是河川径流两个重要的特征值。

27.何谓洪水和枯水?它们对人类生产、生活有何影响?

答:(1)河流有明显的时间变化。由于大气降水量有年际变化,河川径流也有年际变化。洪水和枯水是河川径流两个重要的特征值。

①洪水的定义:

洪水是指短时间大量降水在河槽内形成的特大径流。洪水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降雨量;二是水流量,水流量的多少与森林的多寡与之直接相关。洪水的形成与暴雨的特性、流域特性、河槽特性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有关系。

②枯水的定义:

枯水是指缺少地表径流,河槽水位下降甚至枯竭(断流)的现象。枯水期间河川径流主要靠地下水补给,出现一年中最小的流量。(2)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河流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世界古代文明,还是当今地区经济的发展多与河流有密切关系,因为它不仅提供人类所需要的淡水资源,而且还提供灌溉、航运、发电之利。当然,洪水泛滥也给人类带来生命财产的损失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28.何谓地下水?它有哪些类型?

答:(1)地下水的定义:

地下水是指埋藏在地表以下,存在于岩石和地表松散堆积物的孔82隙、裂隙及溶洞中的水。全球地下水分布面积达1.3×10s km,总3水量8300000km,占全球总水量的0.59%,但它是重要的淡水来源,占淡水量的22%。(2)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可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三类。

①上层滞水是存在于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上的重力水,主要是大气降水或地表水在下渗过程中遇到不透水层的阻隔而聚集形成的。其分布范围较小,分布区同补给区一致。由于主要靠降水和地表水补给,因而水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同时上层滞水还可能消耗于近地蒸发和往下渗透,故干旱季节常消耗殆尽。

②潜水是指地面以下饱水带中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大气降水或地表水可以通过包气带直接补给潜水,故其补给区通常与潜水的分布区是一致的。潜水的基本特征是具有自由水面,而且它处于地面以下饱水带中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它能在重力作用下从潜水面高的地方向潜水面低的地方缓慢流动,而不承受静水压力,一般是无压力流。潜水的埋藏深度受地形和气候影响,山区深,平原浅;雨季浅,旱季深。

③承压水是充满于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的重力水。承压水最重要的特性是具有较大的水压力,只要将承压水的上层隔水层打穿,承压水即可自动涌出成为自流水。通常在向斜构造、构造盆地和单斜构造中有利于承压水的存在。承压水的大小取决于含水层的分布范围、厚度、补给区和补给水源的大小,以及含水层的透水性等因素。承压水含水层分布范围广、厚度大、补给区面积大、补给水源充足。承压水压水的补给与其分布区不一致。

29.何谓湖泊?世界湖沼面积在迅速缩小是如何造成的?有何危害?

答:(1)湖泊的定义:

湖泊是陆地表面洼地积水形成的比较宽广的水域,是湖盆、湖水和湖中物质相互作用的自然综合体。(2)造成湖沼面积缩小的原因:

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上游补充水和本地降水减少;人类活动加剧造成的生产生活用水超量;围湖填湖开发活动、水体污染、水体富氧化等。(3)湖沼面积缩小带来的危害主:

湖沼水质下降,大量水生动植物死亡,盐碱化土地面积增加,荒漠化问题加剧,绿地面积缩小,植被覆盖减少,沙尘暴出现频率上升,生态系统严重受损。

30.何谓冰川?冰川存在对地球气候有何影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