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密码(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3 01:49:03

点击下载

作者:黄祎

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NBA密码

NBA密码试读:

NBA密码

作者:黄祎排版:KingStar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3-01ISBN:9787535282767本书由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NBA密码更衣室里的小偷,差点打上NBA的女人,球队的魔咒……尽在最涨姿势、最有趣的故事里

序属于你我的记忆碎片

潘谨勤 | 资深体育媒体人 | 著有《1996黄金时代》

在互联网时代,记忆很奢侈。每天都有大量爆炸性新闻冲击你的脑海,每一个热点的存活时间有可能只有一周、一天,或者只有几个小时。美好的记忆被时代大潮撕裂成碎片,隐藏在各个角落。

我们对NBA的记忆,也是如此。NBA一个赛季有1230场常规赛,如果每轮季后赛打满七场,又有91场季后赛。一些经典的比赛不断被催生,又迅速被掩藏。若干年后,我们回忆起某个时刻,原本以为会刻骨铭心的记忆,却早已消散。

2015年夏天,腾讯体育视频重温NBA经典赛事,很多观众数年前已经看过了直播,仍然会在评论中感慨:“和我记忆中的完全不同,我得再想想。”对老球迷而言,这是抽丝剥茧,借以找回记忆;对新球迷而言,这是读取记忆,充实自我。

这还不够,我们总是在记忆涌现、消失的过程中焦虑不安,无法将现在与过去完美地联系起来。

这种心情,其实在互联网盛行之前,已经存在。十五年前,好莱坞出产了一部电影,叫《记忆碎片》,主人公谢尔比患上“短期记忆丧失症”,支离破碎的记忆让他痛苦不堪,在寻找真相的过程中,他一次又一次地挑战记忆的极限。又在数年之后,印度宝莱坞借鉴这一思路,推出《未知死亡》,不断地寻找记忆碎片;同样地,男主角的生活因此而焦虑、烦躁,并且失去乐趣。

这就是人生的折射,只是我们从“短期记忆丧失”变成“长期记忆丧失”。在岁月的缓冲之下,我们的痛苦被减弱了,但在某个时刻,我们仍然会被过去某段失去的记忆折磨,试图费尽一切心思,寻回飘散在脑海的碎片。

有句老话叫“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是保留记忆碎片最简单粗暴,也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但往往被我们忽视。当各种新生事物潜入我们的生活,记忆被忽视了,于是,它给了我们惩罚:在某个时刻,我们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我们不断地被折磨。

而我们需要的则是一个引子,一个将碎片编织在一起的引子。

电影中,主角用立拍得的快照或自虐性的文身来保住现有的记忆,并希望这演变成未来找回记忆的线索,而在现实生活中,在回溯NBA历史的过程中,阿鱼的《NBA密码》,就是你寻找记忆的引子,又或者让刚刚踏入这一领域的朋友读取、复制,并且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记忆。

阿鱼曾经将自己描述成一个“文艺+二逼”青年,但在我的印象中,他既不文艺也不“二逼”,只是一个记忆力超乎寻常的人。我们经常会在谈论工作、聊天吹牛的时候,从他那儿听到各种不为人知的NBA段子。仔细想想,这些似乎我们也曾看过、听过,但我们忘记了,他还记得。

因为他将这一切记了下来——通过《NBA密码》。

过去的两年多时间,阿鱼写了200多篇稿件,有栩栩如生的人物故事,有鞭辟入里的深度分析,还有你不知道的历史花絮、球星段子。对大部分人来说,这样持之以恒的写作就是一种痛苦。而且,阿鱼并不以稿费为目的,只是单纯地与朋友、球迷分享他的情绪、记忆。

他坚持了下来,他的记忆没有变成碎片,而是连在一起,犹如溪水般蜿蜒向前,融入时代大潮。然后,就有了这本《NBA密码》。我们读取他的记忆,让过去的一幕幕经典比赛重新回到我们的脑海。记忆碎片串连在一起,就此成为我们自己的回忆。

挺好!

开篇

阿鱼是我

理想是《玩转全明星》,现实是《人在囧途》阿鱼是我

理想是 《玩转全明星》,现实是《人在囧途》

卡门:对不起,不该说你们像日本人,我知道你们都不喜欢他们。

阿鱼:……

卡门:你们是来看全明星比赛的吗?火箭队好像有个叫李的中国人,他也会打吗?

阿鱼:不是李,是林,杰罗米·林,他没有当选全明星,他来自中国台湾。

卡门:你们有支足球队刚刚夺得了亚洲冠军,有个意大利主教练,这支球队叫什么来着?

阿鱼:你好像对中国挺了解的,那你说一道你最喜欢的中餐给我听听?

卡门:(抓耳挠腮好半天,犹豫不决)寿司?羽绒服

出发之前,特地查了一下美国的天气,结果大吃一惊:位于美国南方的新奥尔良最高气温只有9摄氏度,相对偏北的中转地芝加哥更是只有两三摄氏度,简直跟北京有得一拼。这是什么情况,难道之前席卷全美的大寒潮还没过去?

在这种天气之下,羽绒服自然是必备战衣了。把自己包裹得像个粽子一样杀向美国,经过13个小时的长途飞行,总算是到了芝加哥。落地,出了海关一看,室外白雪皑皑、千里冰封,室内热气腾腾、汗如雨下。原来,这里也跟北京一样,室内处处都有暖气,当地人最多只穿一件夹克外套。

等到抵达新奥尔良,当地人穿得更是清爽,多半只穿一件长袖衬衫,更有不少人若无其事地穿着件T恤就招摇过市。只看他们,真以为是在过夏天,但我自己一走下飞机就在寒风中打了个冷颤,当时就庆幸不已:“穿羽绒服真是个明智的决定。”

正没事儿偷着乐呢,收到刘家超(腾讯NBA视频直播主持人)发来的微信:“纽约雪灾,原定的航班没座,之后的航班又被取消,今夜只能被困在这儿了……”机场的电视节目也转播了纽约的实景画面,有些地方的积雪已经快到人的腰部了,难怪之后的航班都取消了。更加庆幸自己选择了芝加哥作中转地,算是逃过一劫。后来才知道,家超他们最悲剧的不是人没赶上飞机,而是人没上去,托运的行李倒是如期抵达新奥尔良了……

抵达新奥尔良的第一天,我还为自己的羽绒服自鸣得意。谁知从第二天开始,这里就艳阳高照,气温急剧回升。等到离开的时候,气温接近十八九摄氏度,街上的人们已经开始穿短裤了,美国人真是不怕冷啊……更无奈的是,经过连日奔波劳碌,抵抗力下降的我很快就感冒了。为了保暖,我一直不敢脱下羽绒服。结果,在满大街T恤短裤的包围中,只有我一个人顶着厚实的羽绒服踽踽独行,每至一处,必成万众瞩目的独特风景,身后的指点和偷笑不绝于耳……观景房

第一晚,我们入住的酒店就在球馆附近,规格算是四星级,貌似NBA的工作人员就下榻在这里。前台“妹纸”是个印度人,英语发音相当另类,“passport”愣是被她说成“bassbort”,猛一听真有点反应不过来。不过,印度“妹纸”虽然口音难懂,服务态度倒是不错,还特别为我们安排了一间所谓“观景房”。进了房间一看,两面墙壁都由落地玻璃窗组成,加上属于高层的缘故,的确是俯瞰四周,一览无余。不过说句实话,这四周除了楼房就是楼房,真没什么“美景”可“观”。

问题是,坏就坏在这所谓“观景房”上。一进房间,顿时感到刺骨的寒气。当时是凌晨1点左右,室外的气温只有2~3℃,房间中之前没开空调,刚一进来跟进冰窖也没什么区别。马上把空调打开,设定成供暖模式,结果顿时噪音四起,风扇的转动声有如飞机轰鸣,吓了我一跳。心里想着,等过一会儿温度回升之后,这风扇就该停了吧。哪知过了两个小时,风扇还是自顾自地“狂轰滥炸”,让人完全没法入睡。打电话给前台,让他们叫工人来检修一下。一会儿工夫,来了一个帅哥,两手一摊:“这个问题我解决不了,我们这儿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冷过,空调系统不是为了这种情况而设计的。你们这个房间又在大楼的角落,两面临风,又是不保暖的玻璃墙。空调为了保证室内温度,就只能不间断地高强度工作,也就难免有噪音了。”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但我们总得睡觉啊,刚刚长途飞了十五六个小时,中途还等了五个小时,就算是钢铁侠也得充充电吧。让帅哥给我们一个解决方案,他想了想说:“你们换个房间吧,然后我给你们多拿几床毯子,就别开空调了。”这还真是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依计行事,换了个没有两面临风状况的房间,在薄得像面条一样的被子上多加了两床毯子,整个人瑟缩在里面,才好歹是睡上了一会儿。

忍不住想起去年在休斯敦,酒店房间的空调也给我们出了个不小的难题。那是一间小型套房,空调安装在卧室和客厅之间的墙上。结果,也不知是哪位高人设计的循环系统,卧室供暖之后,把冷气全都排到了客厅,于是卧室热气升腾,客厅寒气逼人,一进一出令人苦不堪言。当时也是联系了酒店的维修工,你猜最终怎么解决?一位大叔找了好几个塑料袋,捂在客厅的通风口上,然后用钉子一钉,挡板一盖,齐活!“神马”四星级,还不如国内的7天、如家、锦江之星呢……“老美”

来美国好几趟了,对美国人最直观的感受之一,就是“有点轴”。换句话说就是,美国人有的时候特别认死理。

比如领记者证的那天,办公室设置在“超级穹顶”球馆的D门。(这里解释一下,穹顶一共有从A到H共8个门,以顺时针方向围成一个圆形。)我们从H门出发,沿逆时针方向一路走到E门,被一个帅气的黑小伙拦了下来。他说:“这里正在准备安检装置,闲人不允许通过。”我说:“我们是记者,要去D门领取证件,身上啥也没带,比赛明天才开打,有必要现在就限行吗?如果从这里折返,意味着我们必须沿着球馆走上整整一圈,这不是折腾人吗?”黑小伙摆出一副爱莫能助的表情,回答我:“没办法,It's a rule(这就是规矩)。”

周六比赛当晚,因为路上大塞车,我们到球馆的时间稍微有点晚。为了不错过赛前的单边出镜采访,我们试图从二楼的球迷入口进入球馆。两位同事都顺利地进去了,我却被一位黑人大妈拦了下来。我说:“我们的电视直播节目马上就开始了,能否通融一下让我进去?”大妈面无表情地回答:“你是媒体记者,只能下到一楼走媒体通道。”我试着争辩:“我的同事们刚刚从这里进去了。”她摇了摇头,说:“在我这儿不行。没办法,It's a rule。”

去采访嘉年华活动,我又一次被门卫给拦了下来,要求打开书包接受检查。发现我带着笔记本电脑和相机之后,门卫拒绝让我进入会场。我百思不得其解,之前从来没有这种规矩啊,于是就跟他们沟通,但他们就是不让我进去。我要求见他们的supervisor(管理者),想问问他,记者不带电脑和相机,怎么完成报道工作?门卫一听是记者,脸色马上不一样了,伸手拉过我胸前的记者证看了一下,当即挥手放行,一边还向我赔不是:“不好意思,刚才没看到记者证,还以为是球迷呢!球迷不能带电脑和相机,It's a rule。”

结束全明星报道,回到芝加哥,准备登上返回北京的航班。在登机口,美联航的光头工作人员要求中国乘客必须在登机牌上加盖红色的身份确认章,否则不予通行。我当时使用的是电子登机牌,这怎么盖章呢?于是询问柜台,前台回答说电子登机牌不用盖章,只需要登机时出示护照即可。说是这么说,可轮到我登机,光头哥一把就把我拦了下来,要求我必须出示纸质登机牌和红色公章。我当时就不乐意了,问他:“刚才柜台的大姐明明说电子登机牌不用盖章,怎么到你这儿又不算数了?”光头哥面不改色:“我不管别人怎么说,我也不跟你争吵,但你必须出示纸质登机牌和红色公章。”我只能回到柜台重新排队,换取纸质登机牌。刚才那位说不用盖章的大姐这时也不再坚持,顺手给我打印了登机牌,盖了章,然后把我带回了登机口。光头哥一边给我放行,一边向我道歉。然后,我几乎跟他同时说出了一句:

“It's a rule!”“神”

美国是一个建立在汽车文化上的国家,离开汽车寸步难行。如果没有租车,又要考虑效率,基本上就只能选择昂贵的打车服务。不过,跟当地的司机聊聊天,也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

总体来说,新奥尔良当地的出租车司机多半是黑人,普遍比较沉默寡言,不愿意跟客人交流,但也有例外的,比如我要介绍的这位,简直堪称“神一般”的存在。

这是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白人,名字叫卡门。我们刚一上车,他就问我们从哪里来:“是日本人、韩国人还是中国人?”我回答说来自中国,他马上向我们道歉:“对不起,不该说你们像日本人,我知道你们都不喜欢他们。”我忍不住乐了。他扭头看看我,说:“你们是来看全明星比赛的吗?火箭队好像有个叫李的中国人,他也会打吗?”我回答道:“不是李,是林,杰罗米·林,他没有当选全明星,他来自台湾。”这师傅马上说:“没错,不过你们不总是说台湾是你们的一部分吗?”我笑了:“你也这么想的话,我们很高兴。”

他好像想起了什么,又说:“那姚明呢,他会打吗?”我有点儿哭笑不得,回答道:“他早就退役了。”这师傅可能是为了“找补”,又问我:“你们有支足球队刚刚夺得了亚洲冠军,有个意大利主教练,这支球队叫什么来着?”我心想,可以啊,连广州恒大都知道,于是问他:“你好像对中国挺了解的,那你说一道你最喜欢的中餐给我听听?”这下可难住他了,他抓耳挠腮了半天,犹豫不决地回答了一句:“寿司?”我差点没吐血。

我问他:“你来自哪里,喜欢哪支球队?”他耸耸肩,说:“我来自摩洛哥,你知道卡萨布兰卡吗?”我信口哼了一句“Oh a kiss is still a kiss in Casablanca”,他也跟着乐了:“对,就是那儿。”他又问我是做什么的,我回答他:“你知道苹果和谷歌吗?”他说:“知道啊。”我说:“在全球的IT公司里,除了这俩,就是我们公司的市值最高啦。”

这哥们儿精神一振,马上扭过头来问我:“你们在美国还招人吗?”新奥尔良烤翅

跟绝大多数中国年轻人提起新奥尔良,恐怕他们首先想到的都会是肯德基的新奥尔良烤翅。这种烤鸡翅甜味和辣味兼具,是很多人喜欢的一道快餐。可是,我要说,新奥尔良这地方真心没有“新奥尔良烤翅”啊!

别说“新奥尔良烤翅”了,就我这几天的生活范围所及,简直连一家肯德基都没有!在国内,凡是有麦当劳出没的地方,肯德基必定如影随形,感情好得像兄弟,但在新奥尔良这地方,麦当劳满大街都是,肯德基却一家没有,着实有点儿奇怪。

麦当劳里面没有“新奥尔良烤翅”好像还蛮正常的,可是其他类似的快餐店(比如波普埃、温迪、塔可钟等)里也完全找不到“新奥尔良烤翅”的踪影,各式炸鸡倒是随处都是、大同小异。

最终,我们终于在一家啤酒屋里发现了神似“新奥尔良烤翅”的烤鸡翅。只不过,它不叫“新奥尔良烤翅”,就叫“烤翅”,而且当地人真的很少点这个,他们更愿意捧着炸鸡大快朵颐。

除了烤翅之外,这里的中餐也让人大跌眼镜。腾讯体育驻美记者段冉为了招待我们,特地带我们去当地最有名的“玫瑰园”餐厅吃中餐,一道普普通通的酸菜鱼片要14.99美金,一道再简单不过的家常豆腐也要12.99美金,真是树挪死、人挪活,换个地方就身价倍增了。您要问味道如何,我得说,还真有公司门口大排档做出来的感觉……伯本街

NBA官方指定的酒店在“运河大街”上,旁边就是新奥尔良当地最闻名遐迩的“Bourbon Street(伯本街)”。这里属于法国老城区,而伯本街更是当地历史最悠久的一条步行街。无论何时,这里都行人如织,川流不息,热闹非凡,其实说句公道话,也就跟武汉的江汉路、成都的春熙路、北京的王府井一种调调。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除了数不胜数的酒吧和形形色色的小商店,这条街上最惹人注目的居然是一个又一个脱衣舞俱乐部!更有些人在网上说,这里简直就是新奥尔良当地的“红灯区”。

这个说法是否属实我无从确认,但有一晚的亲身经历倒是确实让我心惊肉跳。报道完新秀赛,因为打不到车,我们只能步行回酒店。就在快走到酒店的时候,街上有一位美女突然窜到我面前,一把拉住我的胳膊,嘴里还说着“你真性感”,我冷汗都冒了出来。再一看这位美女,手里拎着个酒瓶子,走路东倒西歪,估计是没少喝。我赶紧把她推开,三步并作两步,钻进了酒店,才算是松了一口气。

回到酒店就算安全了吗?错,大错特错!即使是夜里三四点钟,楼下依然是歌舞升平、欢声笑语,吵得人无法入睡。酒店的走道里也时常有衣着暴露的妙龄女子走来走去,如果央视的记者们到这里来做卧底,可能就不需要去东莞请6000多名警察来“大搜捕”了。芝加哥

当地时间2014年2月18号凌晨4点,我打车前往新奥尔良机场,准备赶6∶25的美国国内航班去芝加哥,然后坐11∶55起飞的国际航班返回北京。

原本估计9点半抵达芝加哥,结果9点就到了。正想着这下子换机时间绝对充裕了,结果囧事就来了——飞机进不了港!跟来的时候一样,芝加哥如今还是到处都是积雪,据说明天还会有一场大雪来袭。因为天气原因,原本吞吐量极大的芝加哥机场如今也滞留了许多航班,造成停机位紧缺。我们乘坐的飞机只能像一辆穿梭车一样,在偌大的机场上东游西荡,直到10点半,仍然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停机位进港。

我一看行程单,下一个航班要求11点登机,眼下只剩下半小时了,难道要坏?上前询问空姐,她也爱莫能助。直到10∶45,才总算是找到了一个停机位,但新问题又来了——换了一个航站楼!两个航站楼之间隔着一千米距离,而且我是从B1候机室出来,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C16候机室,这真算得上是生死时速了。

最要命的是,由于美国国内航班普遍采用小飞机,我的手提行李塞不进头顶上的行李舱,只能挂上手提行李的标签,被送进了机身下方的托运行李舱,然后在停稳之后,用行李传送带送到机舱门口。也就是说,当其他人都已经离开飞机,我却只能在机舱门口继续苦等自己的手提行李……就这样,又耗去了10多分钟。

拿到行李之后,马上拖着箱子撒开腿飞奔,一路上遇见路口就问人,才总算没有走冤枉路。穿过长达一千米的地下通道(还好有代步传送带),上气不接下气地跑到C航站楼,惊喜地发现原来C16正对着地下通道的出口,拿出手机一看,正好11点,真是万幸!之后,就轮到跟光头哥大战“红色公章”了。谢天谢地,没有滞留在芝加哥。

坐上飞往北京的UA851,突然收到同事的微信:“我的航班取消了,只能在新奥尔良再多待一晚了……”他选择了当天晚些时候起飞的飞机,从旧金山转机,结果又“杯具”了。点开朋友圈,又看到家超刚发的一条微信:“转机有票没座位,改签遇上大雪延误6个小时,媒体酒店没热水,汽车爆胎,网上订机票座位爆满,只能熬夜到凌晨两点来机场等stand by,本次旅行成功上演人在囧途,人生的阅历又增加了……”结语:Home,sweet home!

之前写过一篇《玩转全明星》的文章,给大家算了一笔账:想痛痛快快地到现场体验一回全明星周末,至少得掏出三万人民币。有的朋友心动了:“不就3万块钱嘛,哥不差钱儿!”别急,我话还没说完。你以为有钱就能保证爽到?你以为来美国就是看场球这么简单?你以为外国的月亮真的都是那么圆?……用窦唯乐队的名称回答你:不一定!

现在,您应该明白是怎么回事了。酸甜苦辣,尽在其中。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飞了13个小时,终于重新呼吸到了再熟悉不过的雾霾,心情无比舒畅。嗯,还是这个味儿!

不过,本次“人在囧途”的经历,你以为就到此结束了吗?好戏还在后头!

刚刚到家,额头就开始滚烫,用体温计一量,好嘛,华丽丽的38摄氏度。看来,全明星报道期间所积累的疲劳,之前一直都被自己的意志力压制着,刚一回到家,就彻底爆发了……唉,老老实实地床上躺着吧。

有耐心看到这里的朋友们,有3万块钱的话,你们还愿意这么花吗?

常识篇

赛制

82和66的PK无休止符

附1:NBA脑残规则无责任提案

摆烂

也许拿青春赌来了明天,但也许全都输了

篮筐

或1018的或1045的,总之,碳钢的

假摔

关键不是像不像女人而是裁判的眼睛

世仇

“续集,就要上演了……”

魔咒

人再傻,钱再多,也别上NBA Live或SI的封面

附2:NBA版的“圣婴魔咒”缠上芝加哥公牛?

魔戒

15K、手环、三角形、6座总冠军奖杯及补发戒指及其他

特赦

10问10答:科比不可能被特赦,永不!!!赛制

82和66的PK无休止符“如果能用82场的时间周期来打66场比赛,那简直再好不过了!”——道克·里弗斯

ESPN数据专家丹尼尔·梅耶在研究后发现:如果球队在比赛后能休息1天,每100次触球有效得分能增加2分以上发表于2013年5月17日。由于多名超级球星无缘该赛季季后赛,关于“赛制改革”的呼声在NBA联盟越来越强烈。半年后,NBA宣布将总决赛赛制改为2-2-1-1-1。两年之后(2015年9月),NBA又对排名规则进行重大变革:赛区头名不再铁定进入前4。“知过能改,善莫大焉!”

是82,还是66?

究竟是饮鸩止渴,还是壮士断腕,这是值得NBA第5任总裁亚当·萧华长期思考的一个战略性问题。

2012-2013赛季科比在冲击季后赛的关键时刻跟腱撕裂,隆多早在1月底就因十字韧带撕裂赛季报销,凯文·勒夫两次右手骨折导致赛季提前报销,瓦莱乔从2012年12月18日起就再也没打过比赛。

韦斯特布鲁克、大卫·李、加里纳利、卢尔·邓……在季后赛的征程中先后倒下。

林书豪、格里芬、斯蒂芬·库里、韦德、比卢普斯、纳什、霍华德……不得不在季后赛中带着伤病坚持作战。

另外,你还记得一整个赛季都报销的德里克·罗斯、打了一个赛季保龄球的拜纳姆、整个赛季只打了74分钟的丹尼·格兰杰和直到第二轮第3战才复出的“小斯”吗?

季后赛总共只有16支球队,就少了这么多星光熠熠的名字,勉强上阵的球员们也多半不再是“完璧之身”。用韦德的话来说:“比赛打到这份上,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些伤病。”在这种情况下,当公牛以全场65分刷新队史单场得分最低纪录,当湖人不得不召回混迹于NBDL的古德洛克火线救主,当尼克斯连续7场季后赛得分不能破百,当拿最低年薪的内特·罗宾逊俨然成了公牛一哥,当杜兰特在无人防守的情况下错失绝杀机会,当“闪电侠”在一轮系列赛中场均只得11.2分,当詹姆斯在个人120多场季后赛生涯中首次半场只得2分……你完全无须感到讶异,球队可用的人实在太少,上场打球的球员们又实在太累。

席卷整个联盟的伤病狂潮,其实早在两个赛季前的“劳资谈判”时就已注定。2011-2012赛季,由于遭遇停摆而不得不使赛季缩水,揭幕战被迫推迟到圣诞夜举行,整个赛季的总场次被压缩成66场,季前赛也从8场缩减到只剩2场。为了能在4个月内结束常规赛,史无前例的“背靠背靠背”赛制粉墨登场,有不少球队甚至遭遇了“6天5赛”的超紧凑赛程。如此一来,一方面是比赛密度的增大、舟车劳顿的频繁和身体疲劳的累积,另一方面则是休息和训练时间的减少,两相结合之下,所有球队和球员都埋下了大规模伤病爆发的种子。

这对明星球员来说尤其悲惨。当其他人可以利用夏天时间休养生息,他们却只能继续奔波于各类商业活动,顶尖球员更是不得不在国际赛场上为国效力。仅细数出战伦敦奥运的美国男篮12人名单,韦斯特布鲁克、格里芬、勒夫、钱德勒、科比、保罗、安东尼等大多数球员都在接下来的2012-2013赛季遭遇了程度各异的伤病。太多次,球场上一次再轻微不过的碰撞,或者甚至都没有发生身体接触,一个又一个超级球星却相继轰然倒地。不管医学界人士如何辩白,日积月累的疲劳可能是引发严重伤病的罪魁祸首。

与此同时,由于赛季缩水,各队的场均得分、投篮命中率、罚球命中率等关键数据均创下近年来最低纪录,比赛的精彩程度明显下滑,对球迷和电视观众的吸引力也大不如前。

如此一来,平均年龄偏大的球队,不得不选择在常规赛中“韬光养晦”。在过去的几个赛季里,为了养精蓄锐,凯尔特人也多次把常规赛胜率勉强保持在60%左右,到了季后赛却容光焕发,连年杀入东部决赛甚至总决赛。即便是在2012-2013赛季的季后赛中,“以下犯上”“以弱克强”的事例也屡见不鲜,比如西部6号种子勇士淘汰3号种子掘金,8号种子火箭险些掀翻1号种子雷霆,东部的7号种子凯尔特人也几乎把2号种子尼克斯拉下马。换句话说,常规赛战绩的重要性正在日益下降,有些球队为了走得更远不得不有意“怠工”。

对存在伤病隐患的球员来说也是一样,为了来日方长,一些“病罐子”们不得不主动缺战。比如,“大鲨鱼”奥尼尔之所以能够成为联盟“常青树”,以中锋身份征战联盟19个赛季,正是因为他几乎每个赛季都要主动“抱恙缺阵”多场比赛,让身体不时得到喘息之机。而在NBA赛场、国际赛场上连年辗转的姚明,只打了不到8个赛季就因应力性骨折提前退役。众所周知,疲劳正是造成应力性骨折的关键原因。

在这种情况下,以往议论过多次的“减少常规赛场次”的呼声再度高涨,最经典的一个提案莫过于“把常规赛由82场缩减到66场”。在现行的82场赛制下,每支球队需要跟同赛区的4支球队各交手4次(2主2客);与另一联盟的15支球队各交手2次(1主1客);剩下同联盟不同赛区的10支球队中,与4支球队各交手3次,6支球队各交手4次,计算上稍嫌繁复。如果压缩到只有66场比赛,场次分配规则将变成每支球队需要与同赛区的4支球队各交手4次,共计16场;与其他25支球队各交手2次,共计50场。这样的分配方案一方面便于计算,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同赛区球队为了头名位置激烈竞争。

有人可能会问:前面不是说过在缩水赛季,由于比赛被压缩到66场,结果球员不堪负荷么?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比赛密度的加大,不在于比赛数量的绝对多寡,而在于整个赛季比赛周期的紧凑程度。一个82场的普通赛季,共计需要大概168天(24周),平均每周3.42场比赛,每个比赛日之后只有1.05个“休息日”。在2011-2012的缩水赛季,由于揭幕战延迟到圣诞夜进行,66场比赛总共只打了124天(17周),平均每周3.73场比赛,每个比赛日之后只有0.88个“休息日”。如果66场的常规赛提早到12月1日进行,在第二年4月13日前打完,整个周期将是147天左右(21周),平均每周只有3.14场比赛,每个比赛日后将迎来1.23个“休息日”。三套数据对比下来,对球员的身体状态来讲,孰优孰劣不言而喻。

凯尔特人主帅里弗斯就曾对这套方案赞誉有加,他说:“如果能用82场的时间周期来打66场比赛,那简直再好不过了!”

其实早在2010年,这套66场的赛制方案就曾被媒体热炒过。ESPN数据专家丹尼尔·梅耶在研究后发现:如果球队在比赛后能休息一天,每100次触球,有效得分能增加2分以上。NBA赛制改成66场,无疑将大幅度减少“背靠背”比赛的次数,比赛的精彩程度自然也就同步提升。另外,如果NBA推迟到12月开赛,他们将可以错开橄榄球联赛的开赛时间,在推广上也能占据有利地位。既然如此,NBA管理层和各支球队为什么迟迟按兵不动?

最大的顾虑当然来自盈利上的压力。比赛数量的减少,无疑将直接带来球票收入、球馆快餐及纪念品等周边消费的降低。对球馆经营者和周边的商铺来说,少一天比赛,自然就少一天的生意。电视转播商和广告主也会牢骚满腹,毕竟比赛数量的减少,就意味着广告的曝光机会将同步减少。如果“BRI”(篮球相关收益)整体降低,球员们按比例分到的总收入也将下滑,他们肯定也不会感到满意。对球迷们来说,以往一年可以有将近8个月时间欣赏比赛,如今却平白少了一个多月,自然也会满肚子不高兴。

但是换个角度想,如果66场的赛制确实可行,球员的身体得到有效保养,竞技状态随之提升,比赛的精彩程度也将更上一个台阶。另外,由于比赛数量的减少,比赛资源更加稀缺,球馆的上座率自然会进一步提高,电视转播的收视率也将一路飙红,广告曝光的含金量也将水涨船高。对球迷们来说,少看几场连球员名字都叫不全的山猫对鹈鹕的比赛,多看几场全力以赴的豪门对决(你还记得马刺打热时“GDP”组合的集体缺阵吗),又何乐而不为?

结语:改革找死,不改革等死?

从82场缩减到66场,也不一定就能确保比赛更加精彩和受伤频率降低。高风险不一定能带来高回报,弄不好反倒惹火烧身。正因如此,已经功成名就、决定归隐田园的斯特恩老爷子自然以“守成”为主,把难题丢给继任者亚当·萧华。在NBA的发展已经进入瓶颈期的今天,是继续沿着老爷子制定的路线萧规曹随,还是大刀阔斧、高擎改革大旗?如果你是萧华,82和66这两个数字,你会选哪一个?附1:NBA脑残规则无责任提案

近些日子,“NBA计划引入四分线”的传闻甚嚣尘上。圈里圈外对这一规则变化的关注度是如此之高,以至于连NBA当局都被惊动,不得不安排发言人蒂姆·弗兰克出面否认。好玩的是,弗兰克的公开否认又被一些专家认为是欲盖弥彰,真让NBA管理层欲辩无言。

古人云:“穷则思变。”人们对NBA规则的调整如此上心,说明篮球这项运动发展到今天,多少显出了一些暮气。比赛越来越显得死气沉沉,观众们也看得昏昏欲睡、哈欠连天,当然需要一些新鲜玩意儿来刺激刺激。看看全明星周末吧,新总裁亚当·萧华为什么宁可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把周六的各项赛事改得面目全非?这跟外界对“四分线”的欲拒还迎其实异曲同工。

NBA联盟从1946年成立到今天,一路上经历过无数次规则上的变迁,有顺应民意、皆大欢喜的,比如1973年在技术统计中增加了抢断和盖帽数据;有应运而生、力挽狂澜的,比如1954年引入24秒进攻时限;有因人废事、“打击迫害”的,比如为了限制麦肯,将三秒区宽度从6英尺扩大到12英尺,又为了限制张伯伦进一步扩大到16英尺;有步步为营、小心翼翼的,比如2004年在NBDL试行所有投篮只算两分,直至第四节最后5分钟和加时赛才启用三分球规则;也有弄巧成拙、朝令夕改的,比如1953年曾规定每队每名球员单节只能犯规两次,第三次犯规就被罚出场,但实施不久之后就不了了之……简单来说,NBA本质上是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联赛,为了最大限度地提升比赛观赏性,保证球迷心甘情愿地掏钱买票,别说现在讨论的“四分球”,也许将来连“十分球”都能被提上议程!

本着唯恐天下不乱的原则,我们不妨为NBA出谋划策一番,看看除了“四分球”之外,还有哪些千奇百怪的规则可供他们筛选实行。

1. 提升篮筐高度:NBA和FIBA比赛所采用的篮筐高度都是10英尺(约3.05米),如果提高到12英尺(约3.66米)会怎样?想象一下,以往扣篮像家常便饭的NBA球员们,抬头一看,发现篮筐平白无故高了两英尺,再也没人能随随便便完成“大风车”,所有人都像普通篮球爱好者那样规规矩矩地投篮……该有多有趣(或无聊)!这不是天方夜谭,NBA早在1954年3月7日就曾在湖人对阵黑鹰的比赛中尝试过12英尺的高篮筐,结果非但没能达到预想中的目的(限制“巨人”麦肯),反倒让其他球员投出的球连筐都沾不到。后来,乔丹和“人类电影精华”多米尼克·威尔金斯也较量过一次超高篮筐扣篮,结果威尔金斯胜出,他所能完成扣篮的最高高度正是12英尺,再高一点儿可就真扣不了了。

2. 取消六犯离场:还记得当年湖人对阵骑士的那场比赛吗?因为球员们在比赛中接连遭遇伤病,湖人在最后关头居然凑不够出场的5个人,只好让已经六犯在身的萨克雷重新披挂上阵,然后付出每一次犯规都会被记作技术犯规的代价……或许,NBA应该考虑取消“六犯离场”这一规则。当然,其目的并不是为了满足湖人这样伤兵满营的球队,而是有效遏制裁判在关键时刻对明星球员的“软哨”。最后关头,如果明星球员已经五犯在身,裁判们一般不再轻易吹罚他的第六次犯规,以免将其送出场外,这是NBA圈内心照不宣的默契。在这种约定之下,明星球员们就可以尝试突破裁判尺度,在关键时刻使出一些隐蔽的阴招,以此影响比赛走向。如果取消六犯离场的规定,但对第六次之后的犯规予以类似“两罚一掷”的严厉处罚,或许更能起到既有法必依又执法必严的效果。

3. 减少暂停次数:每一场NBA比赛,一旦到了最后关头仍然比分紧咬,那最后的一两分钟时间简直“度日如年”。各种数不清的长暂停、短暂停被一窝蜂地抛了出来,球员们像木偶一样重复进场、回到替补席、进场、回到替补席的机械运动,电视台趁机插入一个又一个百无聊赖的广告,观众们只能拼命按捺着尿意和睡意,苦苦等待着比赛结果。够了,让所有不必要的暂停都见鬼去吧!别再用暂停把一场正常的比赛肢解得支离破碎了。即使之前为了保证广告客户的利益,那比赛的最后两分钟最多也应该只允许一次暂停,这是篮球,不是国际象棋!

4. 扣篮算三分,三分球算四分:先别笑,这种奇葩规则真不是笔者的原创。此前广州男篮乙级联赛就曾传出把扣篮算三分的说法,而罗德曼以前去某个半岛国家“招摇撞骗”,据说当地采用的篮球规则就是“扣篮算三分,三分球算四分”,甚至在比赛的最后3秒,三分球可以被算作8分;而且,如果罚球不进,球队会被倒扣1分……这套规则究竟是真有其事还是子虚乌有,我们不得而知,但如果真的在NBA赛场上得以启用,比赛的娱乐指数无疑马上会像火箭冲天一样急剧提升。真这么打起来,163比155这样的全明星式比分恐怕将会贻笑大方,对任何一支球队来说,在一场比赛中得不到200分,就真没脸在NBA混了。

类似的创意还有不少,比如用哈林篮球队的红白蓝三色花球取代现在的橙色篮球,规定每支球队的场上五人阵容中必须拥有一名女球员;比赛常规时间结束若平分不打加时赛,而改用全队罚球决胜负(对,说的就是你,CUBA);把篮球场扩大4倍,从5打5变成10打10……没有最脑残,只有更脑残!

还是回到咱们最关心的“四分球”话题吧。写到这里,突然想起一个很有名的段子。当年被誉为“波士顿双子星”之一的安东尼·沃克,生平最爱浪投三分,有好事者问他为何爱投三分,这位“胖头陀”眼睛一瞪,朗声回答:“为什么爱投三分?因为NBA没有四分线!”摆烂

也许拿青春赌来了明天,但也许全都输了

在摆烂的圣殿里,费城76人可谓登峰造极:1972-1973赛季先后打出13连败、14连败、15连败和20连败,赛季收获9胜73负;2013-2014赛季创造26连败;2014-2015赛季17连败开局,10连败收尾;2015-2016赛季的全明星赛开打之前已“夺得”18连败、12连败

一位名叫安迪·多里奇的前76人球员目睹了母队的“精彩表演”脱口而出:“从烂,到更烂,到史无前例、令人发指、不可思议的烂。”发表于2014年3月28日。76人客场负于火箭,单赛季连败26场,追平由骑士创造的北美四大体育联盟最长连败纪录。“该是你的,终归还是你的。”76人在这个赛季没能打破的“最长连败纪录”,在下一个赛季(2014-2015赛季)如愿以偿,以27连败一举登顶。有趣的是,送给他们第27场失利的,又是火箭。

几年前,有一本名叫From Good to Great(《从优秀到卓越》)的畅销书被无数人奉为管理学圣经。这本书的内容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倒是这个书名给很多人留下过深刻印象。2013年,乔丹、科比、韦德等超级球星的御用训练师蒂姆·格罗佛就借题发挥,出版了一本名为Relentless∶From Good to Great to Unstoppable(《冷酷无情:从优秀到卓越到不可阻挡》)的励志书。

之所以突然想起这个书名,是因为最近有一位名叫安迪·多里奇的前76人球员,他目睹了母队2013-2014赛季的“精彩表演”,忍不住脱口而出这么一句评语:“从烂,到更烂,到史无前例、令人发指、不可思议的烂(From bad to worse to historically, biblically, incomprehensibly bad)。”与之前提到的书名相比,这个评价反其道而为之,倒颇有一番异曲同工之妙。

多里奇对76人的这句评价一点儿也不显得过分。2014年3月28日,76人毫无悬念地客场败给火箭,将自己连败场次扩大到26场,一举追平骑士在2010-2011赛季创下的北美四大体育联盟最长连败纪录,永远地把自己钉上了耻辱柱。他们在整个二月没能赢下一场比赛,而且整个三月也只是于29日在主场以123比98战胜底特律活塞队,终于避免将NBA历史最长连败纪录刷新。而这之前的上一次赢球,还要追溯到当年1月29日对阵凯尔特人的一场比赛。即便是那场比赛,要不是埃文·特纳侥幸投中一记压哨绝杀,76人的耻辱时刻可能还要开始得更早一些。

26连败之后,再提起1月29日那场以一分险胜的比赛,76人球员已经恍如隔世、一脸木然了。场均18分的球队得分王萨迪斯·杨是这么说的:“说句老实话,我已经压根记不得了。”这种感觉一点都不奇怪,当输球变成一种习惯,每晚还没走上球场就已经等待着以失利收场,球员们自然只能选择“自我麻醉”,任心里的伤口在无人注意的角落默默滴血。

从NBA新任总裁亚当·萧华到篮球运营总监罗德·索恩,从76人老板乔舒亚·哈里斯和戴夫·布里泽到76人CEO斯科特·奥内尔,从76人总经理萨姆·辛基到主教练布莱特·布朗,没有一个“大脑袋”承认76人是在故意“摆烂”。奥内尔宣称“76人上上下下没有人不想赢球,只是球队实力有限”,萧华更是干脆美其名曰“战略性重建”。只可惜不管这些头面人物如何为76人遮遮掩掩,这支球队的“摆烂”本质还是欲盖弥彰。

球迷们又不是傻子,几句冠冕堂皇的好听话就可以随便打发。赛季还没开打,76人就着急忙把全明星控卫霍乐迪送了出去,只为了换回两个首轮选秀权。等到自由球员市场开启,像杰克、兰德里、利文斯顿这样物美价廉的老将俯拾皆是,他们却毫不动心,宁愿用一堆NBDL球员和10天短工合同填满阵容。冷不防被超级新秀迈卡威率队打出三连胜开局,76人高层马上就对其面授机宜,球队战绩果然直线下滑。交易截止日前,他们又抓住时机完成最后一轮兜售,把赛季前半程表现优异的特纳、霍伊斯等人统统送走;即便得到了格兰杰这样的可用之才,也要毫不吝惜地当即买断;另外,时不时让迈卡威“因伤”缺阵一段时间,转而对在快船进不了轮换阵容的拜伦·穆林斯委以重任;最后,眼看距离“联盟最差”还有着那么几场球的差距,那就索性展开轰轰烈烈的“连败之旅”……如果这都不是“摆烂”,岂非连母猪都能上树?

对76人的这出“摆烂”丑剧来说,最滑天下之大稽的其实还不是平了联盟历史上的26连败纪录,而是他们一口气连续输掉26场比赛,定眼一瞧:“嚯!比雄鹿还多赢了两场之多呢!”真是“烂”中自有“烂”中手,矬人背后有矬人。

76人和雄鹿争着“秀下限”,目的当然只有一个——2014年选秀大会状元签。其实,即便如愿在NBA“荣升”联盟“副班长”,赢得状元签的机会也只有25%,并不一定真能“抱得美人归”。不过,即便只有一线希望,以76人为代表的“鱼腩军团”也是铁了心要“摆烂”到底。毕竟,近20年前他们正是依靠同样的策略,在1995-1996赛季打出18胜64负,将那一年的状元签收归囊中,才得以从“96黄金一代”中摘到“答案”艾弗森,从而在2000-2001赛季重返总决赛。

然而,即便76人的这套“摆烂”策略真的再次奏效,他们又一次收获了状元签,就真的能加速完成重建、摇身一变成为联盟新贵吗?这里有一个大大的问号。首先,谁能保证这批维金斯、帕克、恩比德们拥有1996年一代和2003年一代的超凡潜力?其次,上一支打出26连败的骑士,虽然如愿以偿收获了状元欧文,当赛季也不过打出33胜49负;另外,76人在得到艾弗森后虽然重返总决赛,但毕竟还是无缘总冠军,事实上他们最后一次夺冠是在1982-1983赛季,在此之前已经连续7个赛季打出50%以上胜率,含夺冠赛季更是连续4年胜率超出70%,可见夺冠不能凭一蹴而就的瞬变,而要靠水到渠成的日积月累。“摆烂”也好,“重建”也罢,这终归都只是76人自己该操心的事。作为普通看客,我们不过把26连败当作茶余饭后的一笔谈资,在酒足饭饱之后嬉笑调侃一番而已。26连败又何妨?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既然选择了“摆烂”,那就要输出水平、输出风格、输出境界,最好一口气输到下个赛季,输一个彻底!

怕只怕,即便是比“摆烂”,2013-2014赛季的这支76人也注定稍逊风骚了。在“摆烂”的圣殿里,他们自己的老前辈们早已经捷足先登:1972-1973赛季的76人,先后打出13连败、14连败、15连败和20连败,整个赛季收获9胜73负……

正是:“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劝君更尽一杯酒,下个赛季全换人。篮筐

或1018的或1045的,总之,碳钢的

NBA的篮筐是用两种不同规格的碳钢制成,标号分别是1018和1045

NBA所使用的篮筐都属于抗压篮筐,拥有一个类似弹簧结构的定压装置。当定压装置打开时,篮筐可以顺着球员扣篮的力道向下转动,从而起到缓冲作用,避免球员的手指与篮筐“硬碰硬”

NBA使用的篮筐对直径是这么规定的——必须允许两颗篮球能够同时穿过篮筐发表于2012年4月23日。湖人与雷霆上演双加时大战,两队全场累计投丢129球,“铛铛铛”打铁声不绝于耳。2014年11月12日,科比职业生涯投丢球数达到13418个,正式成为NBA历史第一“铁王”。想起乔丹的经典广告:“我生涯投丢了无数球——正因如此,我才如此伟大。”

有这样一些球迷,他们总能想到一些别人想不到的事情,问出一些让人大跌眼镜的问题,比如说下面这个:“NCAA使用的篮筐跟NBA是同样材质的吗?为什么篮球磕碰在这两种篮筐上的时候,发出的声音完全不同?”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得弄清楚NBA的篮筐是用什么制成的。关于这个问题,中文网络上有五花八门的答案,有说是橡胶的,有说是实心钢材的,有说是钛合金的,还有说是纳米材料的,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

其实,NBA的篮筐是用两种不同规格的碳钢制成,标号分别是1018和1045。什么叫碳钢?其实就是一种碳的质量分数小于2.11%,除一定限量内的锰、硅等杂质外不含其他合金元素的钢材。碳钢的性能主要取决于含碳量,含碳量增加,钢的强度、硬度升高,塑性、韧性和可焊性降低。

NCAA的篮筐同样使用碳钢制成,但两种篮筐的含碳量并不一样。NCAA篮筐的含碳量为1%,NBA篮筐的含碳量为2%,这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NCAA的篮筐偏软,当篮球在篮圈上颠碰时更容易滚进网,而NBA的篮筐则偏硬,篮球磕碰在篮圈上之后更容易被弹开。

爱钻牛角尖的球迷又问了:“原来是钢材,那球员们扣篮的时候难道手不疼吗?是不是外面还是包裹着一层橡胶?”

这也是一个好问题。NBA球员们虽然天赋异禀,但终究仍是血肉之躯,雷霆万钧的重扣之后,当然也得承受跟金属篮筐的亲密接触。但好像并没有多少球员因为扣篮而弄伤手指,反倒是被球衣缠住导致手指受伤的可能性要大得多(如韦德、迈克·米勒等)。这中间当然有奥妙,但功劳并不在于莫须有的橡胶,而在于当今NBA所使用的篮筐都属于抗压篮筐,拥有一个类似弹簧结构的定压装置。当定压装置打开时,篮筐可以顺着球员扣篮的力道向下转动,从而起到缓冲作用,避免球员的手指与篮筐“硬碰硬”。当球员松开篮筐后,定压装置失去负载,会自动将篮筐弹回到原来位置。

根据史料,NBA联盟早在1975年就开始使用这种抗压篮筐,当然那时的技术与如今不可同日而语。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抗压技术也在突飞猛进。2009-2010赛季开打前,NBA发言人蒂姆·弗兰克宣布联盟将使用更新型的篮筐。这种名为“Arena Pro 180 Goal”的新式篮筐与以往篮筐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这种新篮筐除了能在正面提供弹性,同时在两侧也具有一定程度的拉伸、延展性,号称能够“180度”活动,这也是这款新篮筐名称的由来。

谈到篮筐,其实还有一些有趣的细节。比如:

NBA使用的篮筐对直径是这么规定的——必须允许两颗篮球能够同时穿过篮筐;NBA的篮筐高度是10英尺,跟奈史密斯博士当年创造这项运动时所设定的高度完全一致;NBA规定篮筐必须漆成橘色,网必须采用白色的厚尼龙绳;篮筐不能直接安装在篮板上,而是应该固定在篮架上(可以跟钢化玻璃篮板的铝合金外筐有所接触),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把球员扣篮的力量直接作用到玻璃篮板上(所以你越来越难看到像“巧克力雷霆”道金斯、“大鲨鱼”奥尼尔那样扣碎篮板的现象)。

好奇的球迷们,你的下一个NBA科普问题是什么?假摔

关键不是像不像女人

而是裁判的眼睛“有些家伙习惯性假摔已经很多年了,他们总是尽量占便宜。只要能帮助球队获胜,不管需要做什么,做就是了。(假摔)甚至不见得是一件坏事。”——勒布朗·詹姆斯

在篮球世界里,“假摔”的英文单词是“flopping(猛然坐倒)”,到了足球世界里却变成“diving(跳水、俯冲)”,也许是因为一个主要向后倒,一个主要向前冲;一个是屁股向后平沙落雁式,一个是屈膝抱腿难度系数4.8发表于2013年5月30日。季后赛东部决赛第4战,热火、步行者两队展开“假摔竞赛”,詹姆斯与韦斯特的“激情碰撞”成为经典画面。无论联盟如何重拳打击,“假摔现象”在NBA场上始终屡禁不止。如今,快船成为全联盟最不受欢迎的球队,其中有一项重要原因,就是球队两大巨星保罗、格里芬都热衷于“假摔”。Youtube甚至为格里芬专门开通了一个“假摔频道”,评语是:“快来看史上最全中枪镜头!”

克劳福德,是的,就是乔·克劳福德。2014年5月27日,东部决赛第四场,热VS步行者,比赛尚未开打,气氛就已经异常凝重。这场比赛的主裁判由当今裁判界声名最盛的乔·克劳福德担任,NBA时任总裁大卫·斯特恩和继任总裁亚当·萧华也亲临现场观战。“金哨执法+总裁督战”,这已是联盟为保证吹罚公平所能启用的最高规格。结果,第4节的几个关键判罚——一次24秒违例、一次出界、韦德走步和詹姆斯6犯离场——还是在赛后激起轩然大波,连事不关己的杜兰特都忍不住在Twitter上吐槽:“糟糕的判罚。”

比充满争议的关键判罚更引人注目的是热和步行者两支球队在比赛中层出不穷的假摔怪相。其中有一个画面堪称全场缩影:詹姆斯与韦斯特在禁区中不期而遇,两人在擦肩之际仿佛心有灵犀,轻触之后马上一拍两散,一个横身飞出满地打滚,一个张牙舞爪脚步踉跄,合力表演出一套姿态曼妙的“沾衣十八跌”——最好笑的是,两人的表演如此投入,裁判还是没响哨。

用昔日公牛“三分王”史蒂夫·科尔的话来说,这场比赛“简直就是一场假摔盛宴”。科尔还说:“如果NBA真有心把整治假摔当回事,两队有很多人都会被罚掉一大笔钱。”说起来,科尔的言论多少有点“马后炮”的意思。早在这轮系列赛开打之前,步行者主帅沃格尔就曾公开炮轰热是“全联盟最会假摔的球队”,他说:“有些时候,甚至连一点身体接触都没发生,他们的人就横着飞出去了。”

沃格尔因为这番话被联盟罚了15000美金,但他的这番话其实并不夸张。下面这个镜头,记性好的球迷说不定还有印象。在一场热对阵公牛的比赛中,布泽尔持球做了一个虚晃动作,上前防守的波什呆立片刻,突然捂住面门向后一倒,哨声随即响起,布泽尔哑然失笑,一脸无奈。公牛主帅锡伯杜,在那年对阵热的系列赛中也曾抱怨过詹姆斯的假摔,但詹姆斯的回应是:“我才不需要假摔,我的比赛风格是充满侵略性,我从来不玩假摔这一套。”

从2013-2014赛季,热确实没有一名球员因为假摔而被警告或罚款,但詹姆斯的这套说辞在美国的篮球媒体界还是引发了一阵议论。有名记忍不住通过视频吐槽:“‘詹皇’,省省吧,你在假摔界早就是名人堂级别了!”还有记者列举出一长串视频,用铁一般的事实证明“韦德就是全联盟最脏的球员”。更有专栏作家开起了玩笑:“要是总决赛在热和马刺两队之间举行,咱们就等着看每场比赛至少24次假摔吧!”

假摔是指通过有意伪装的动作来制造对手犯规,从而在判罚中获益。从本质上讲,假摔是一种对裁判的欺骗性行为,不管是否符合规则,至少有悖于公平竞赛的体育精神。然而令人尴尬的是,尽管“假摔”听上去不怎么光彩,但这种现象在NBA联盟可谓源远流长。早在1973-1974赛季,“权倾天下”的“红衣”奥尔巴赫就曾通过电视节目公开批评假摔现象。1997年,为了防止球员在篮下故意摔倒,联盟还专门在篮下画了一个半径为1.22米的圆形区域,以此作为进攻有理区。2008年5月28日,NBA联盟再次重申要“严打假摔”,甚至搬出“停赛”来威胁球员。只可惜每次都是雷声大雨点小,一直到2013-2014赛季才正式启动了“第1次警告、第2次罚款、第3次递增、第5次禁赛”的处罚机制。

看上去,联盟好像是终于动真格的了,但事实上效果如何呢?简单算一笔账就一清二楚。NBA有30支球队,每支球队一个赛季要打82场比赛,累积一个赛季共举办超过1200场比赛——真正被处理的“假摔”事故只有24次,其中被罚款5000美金的只有5个人(阿西克、巴里亚、埃文斯、马丁和杰拉德·华莱士)。步行者中锋希伯特就直言不讳:“罚款基本没用,热的球星们有的是钱。”詹姆斯也承认:“这才是正式启动罚款的第一年而已,不可能马上见效。”于是,当东部决赛第4战中充斥着夸张的表情、痛苦的喊声和频繁的倒地时,球迷们也就见怪不怪了。

对平均年薪超过500万美元的NBA球员来说,5000美金的罚款实在不痛不痒,如果能在比赛的关键时刻通过假摔获得理想判罚,何乐而不为?大卫·韦斯特实话实说:“有些时候,有些家伙确实因此获益。”詹姆斯也表示:“有些家伙习惯性假摔已经很多年了,他们总是尽量占便宜。只要能帮助球队获胜,不管需要做什么,做就是了。”他甚至还说,“(假摔)甚至不见得是一件坏事。”

好吧,这个观点要看你从什么角度来理解。应该承认,假摔是一门儿技术活,不是随便哪个球员都能在场上随时随地应声而倒。要想精通假摔艺术,除了要有超凡的身体控制能力,还得有意识地进行大量训练,必要的时候还得事先做足功课。前NBA球员特雷·罗林斯曾经举过一个例子,他说:“当朱万·霍华德准备低位单打,他的左臂总会习惯性抬起来。如果你是一个有经验的假摔者,无论什么时候看到他抬起左臂,你就应该马上摔倒。”倒地的时机必须拿捏得炉火纯青,早一分会无法骗过裁判,晚一分又有毁容伤身的风险。最后,你还需要有足够强大的抗击打能力,否则会弄巧成拙,假摔变成真摔,吃不了兜着走。

不是只有詹姆斯一个人对假摔口是心非,他的前队友“大鲨鱼”奥尼尔也曾经在这档子事儿上出尔反尔过。奥胖生平最不齿的假摔高手是穆托姆博和迪瓦茨,他总讥笑这两人“打球就像个女人”,还声称自己体内一点儿假摔的天赋都没有,结果却在2009年3月3日对阵“魔兽”霍华德时当众假摔,被气急败坏的魔术主帅大范甘迪指着鼻子怒斥:“打球要有点男人样!”

假摔是如此脍炙人口的话题,以至于每年总要被不同媒体热炒好几遍。《体育画报》曾经评选过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假摔高手,结果当选榜首的不是某一位球星,而是一整支球队——杜克大学校队(现在你该知道巴蒂尔的假摔才华从何而来了吧)。该媒体还曾在球员中间发起过匿名投票,让他们选出自己眼中最难缠的15名假摔大师,最终包括:克里斯·波什、肖恩·巴蒂尔、拉加·贝尔、德里克·费舍尔、马努·吉诺比利、勒布朗·詹姆斯、托尼·帕克、克里斯·保罗、安德森·瓦雷乔、德怀恩·韦德、托尼·阿伦、科比·布莱恩特、凯文·马丁、路易斯·斯科拉、安德雷斯·诺西奥尼。据说,还有一大堆球员被“荣誉提名”:布雷克·格里芬、何塞·巴里亚、保罗·皮尔斯、科里·马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