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一辈子的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3 06:03:08

点击下载

作者:樊登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读书是一辈子的事作者:樊登设计:上官雅弘排版:郝禾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时间:2018-02-01ISBN:9787559612793本书由北京磨铁数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17)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自 序

亚当和夏娃受了蛇的教唆,要吃智慧果。这个时候,人类的命运其实是有转机的,那就是他俩去跟上帝商量一下,问上帝究竟该不该吃。因为上帝对他们很不错,而且上帝经常在伊甸园里散步,很容易就能碰上。可这俩孩子为啥就不问呢?各位不要以为这是无聊的猜想,这里面隐含着对人类原罪的认识,因为这是人类犯下的第一个错误,而这个错误在其后不断地重新上演。这个错误就叫作懒惰。

懒惰是原罪?没错!懒惰的背后是恐惧——对未知的深深恐惧。甚至连问一问上帝,哪怕被拒绝也没什么损失的情况下,人类依然会恐惧于面对这个结果。沿着这条懒惰的动力线看下来,知道自己为什么生活得那么按部就班了吗?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硕士、博士,然后停止学习!大部分人学习只是为了拿到按部就班的成果,至于为什么要这么做,懒得去想。因此,我们人生中最需要克服的阻力就是“惯性”!我在讲书时最常用的例子是堵车,明明知道堵车的时候生气是无济于事的,我们还是特别缺心眼地生气,暴躁地按喇叭。为什么?惯性!不用动脑子,按照大部分人、大部分场景的内容设定,此处应该暴躁。不要觉得好笑,我们每个人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生活在惯性设定的程式当中的。上学的时候,读书是惯性的安排,拿到文凭后不读书了也是惯性的安排。只有极少部分人愿意停下来想想:为什么一定要遵从惯性的安排?我可不可以不这么懒惰和恐惧?这些人就叫作智者。

佛陀要挑战的是生老病死的惯性轮回,他思考、苦修、证悟、成佛;孔子挑战的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他周游列国,承上启下;庄子要摆脱功名利禄的惯性诱惑,齐物、逍遥、超然世外……亚里士多德对宇宙的解释和界定统治了西方世界两千年,牛顿突然觉得不对劲,他的思考让人们重新认识了宇宙;当人们说出“我们不需要上帝,有牛顿就够了”的时候,爱因斯坦又用相对论重新设计了宇宙的样子……我是不是说得太远了?很多人说:“我只是凡夫俗子,也并不认为自己可以成为牛顿、爱因斯坦,能不能别跟我扯这些没用的?”(老实讲,听到这样的话我就会心痛。)孩子,你为什么甘愿做一个普通人?明知道生活中有特别多的痛苦还假装乐观地奋斗?是谁阻止了你每天超凡入圣的可能性?仔细想想,其实,除了我们为自己设定的惯性栅栏之外,再没有别的什么东西了!这就是佛教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原因,你一旦开始思考惯性这件事,这道栅栏就开始消失了。

接下来,你要做的,就是读书、思考、践行了。你未必要成为影响全世界的伟人,但你一定可以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能够纯然成为一个生活中的艺术家和高手,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至于知名度?那只是另一种惯性。学校为我们设定了什么是该学的,什么是不该学的,哪些是要下功夫的,哪些是看看就行的。但只要你问一句为什么,这些设定就会土崩瓦解。有太多人拿了很好的文凭,却无法应付简单的家庭生活;有太多人考试很厉害,但做人特别猥琐;还有人赚到了很多钱却说自己毫无价值,不想活了……简单点儿讲,就是按照别人安排的知识结构生活,你是无法过上幸福生活的。能不能拿出一点儿力量,想一想自己想要什么?你去图书馆看看,到网上搜一搜,在樊登读书会里找一找,找高人请教请教,你的知识结构需要你自己设计和打造。在这一点上,我和埃隆·马斯克的意见一致——不懂就去学。如果你还有一点儿自信的话,学习不丢人,不学还自以为是才丢人。

我有一段时间觉得自己不幸福,想知道怎样才能幸福。这个问题可能比研究地心引力还要复杂。我没有苦苦思索到想死的地步,我选择了读书。特别幸运,有本书就叫作《幸福的方法》,作者是哈佛大学的本-沙哈尔教授,他在书里告诉我:幸福与状态无关,幸福是一种能力!多么醍醐灌顶的一句话!我一下子明白了为什么孔子说“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谋道不谋食”。幸福的能力就像肌肉一样,是可以锻炼的!这本薄薄的小书让我幸福了很多,没有考试,也不计学分,甚至也不是为了办读书会,但这本书带给我的幸福感受是实实在在并伴随终生的。

后来,我有了孩子。在孩子还没出生的时候,我就把能找到的家庭教育的书都买来看了一遍。对我(其实是对我儿子嘟嘟)影响最大的书是《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和《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那时,我在IBM讲授领导力的课程,我发现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管理团队的领导力方法竟然一模一样!核心都是尊重和信任,方法都是沟通、倾听、反映情感、授权、激励、辅导、反馈……我从当上爸爸的第一天起就成了全家的教育专家,就连孩子不肯睡觉我都有办法搞定。这不是我天生就适合当爸爸,而是因为我相信学习可以解决无助的问题。有很多人在家里喜欢发脾气,无论对孩子、配偶,还是老人。发脾气就是懒惰的表现,以为发脾气可以走捷径,而且也懒得去学习更有效的方法。看看,又回到原罪了不是?

我真庆幸读过《论语》,而且对孔子的观点深信不疑。他说:“不如学!”发脾气、生闷气、喝闷酒、找个红颜知己、离家出走、依靠诗和远方,这些奇怪的方法都是绕个弯子的懒惰。认认真真地读书、学习,用学到的知识改变自己、改变社会,压根儿不需要那么多虚头巴脑的口号和心灵鸡汤。所以,我后来读了不少能赚钱的书,比如《疯传》《哈佛商学院最受欢迎的领导课》《指数型组织》《销售洗脑》《让大象飞》……还读了不少让我成为半个生活专家的书,比如《幸福的婚姻》《亲密关系》《母爱的羁绊》《叛逆不是孩子的错》……还有一些书可以让我冒充半小时的国学专家,比如《梁漱溟先生讲孔孟》《王阳明哲学》《僧侣与哲学家》《孟子》《魏晋风华》……后来,我办了樊登读书会,成了能用读书赚很多钱的读书人。

读到什么时候是个头呢?那得取决于你对生活什么时候失去好奇心。好奇心不死,读书不止。| 上篇 |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认识自己读书是一辈子的事关于认识自己的废话

从苏格拉底到现在的哲学家,无数的“大脑袋”所做的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帮助人们认识自己。从目前“吃瓜群众”的数量来看,这个工作不算成功。所以,就当是废话吧,也不在乎我再多说一些。

首先,我们得知道为什么认识自己是一件困难的事。小孩子在刚出生的时候是困惑的,他们以为整个世界与他们是合一的。小胳膊一挥,好像整个世界都在动。后来,慢慢发现自己哭的时候别人似乎并不难过,才知道自己和世界的不同,但依然倔强地认为世界应该听自己的。所以,所有三岁前的孩子都有过不讲理哭闹的时候,那是因为他们不能理解居然别人没有和他一样的感受。等到受了很多现实的挫折后,他们才学会观察和理解他人。

大部分人会觉得世界比自己要强大和重要得多,所以通过世界的反馈来定义自己。为什么让一个孩子看电视长大会情商比较低?因为他对电视所做的事电视没有反馈,所以他无从判断这件事的对错和尺度。大部分人的发育就到这里了,世界怎么反馈我,我就是什么。我的收入排名、学历、出身、社会荣誉,这一切就构成了我的人生和追求。当然,总会有智者停下来问问:这真的是我吗?这真的是我想要的吗?

佛陀为了这件事在菩提树下苦苦思索,突然明白,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我们通过大量的人生经验总结出来的那些社会标准,竟然成了遮蔽我们认识自己的最大障碍。这些妄想、执着究竟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惯性。就像智者不理解人为什么总在不断地追名逐利,我们也无法理解飞蛾为什么执着地扑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惯性行为,太执着了就会有伤害。比如,一个小时候因家庭贫困而被嘲笑过的孩子,就有可能为了面子活一辈子,顿顿饭都要抢着埋单;一个被父母伤害过的姑娘,就要在男朋友面前各种“作”,以证明对方在乎她;从小被严格要求的学霸,做什么事都不能令自己满意,焦虑得睡不着觉……这就是惯性的来源,你无法选择。

幸好还有智者们:老子说要复归于婴儿,就是要复所有的伤,回归到与天地合一的境界;佛陀说要破除我执,就是要打破惯性,重新认识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孔子说自己70岁以后随心所欲,不逾矩,他老人家应该是和自己和解了。如果你觉得这些人离你太远了,你只需要知道怎样才能不用还房贷,那你这辈子恐怕有还不完的房贷了。人最怕生活在一个对痛苦习以为常的世界。麻木并不能减少痛苦,相反,对生活麻木的人往往对痛苦更敏感。比如一个声称破罐子破摔的人,就很有可能因为一次不公平的对待而报复社会。中国古人讲:以理化情。越接近这个世界的原理和真相,就越觉得众生可爱、可怜。

你今天有点儿钱又有点儿闲,这正是认识自己最好的机会。如果你把来之不易的闲工夫只用来玩游戏,那当然无可厚非,只能说那是你当下的选择。但万一,你突然灵光乍现,想要拿起一本书,去了解这些智者都是怎样思考人生的,那请你不要放下这个善缘,也许这一刻就是你人生的转折点。你要对时间有点儿信心,在时间的严格筛选之下,还能够在书店里有一席之地的思想载体,多半值得我们了解一下。好的书最终都会把你引导向同一个方向——认识你自己。我为什么会这么想?为什么会那么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我能不能走上另外一条道路?还有没有不同的道路?

如果一本书中所说的东西都是迎合你的需求、增加你的自我崇拜、放大你的欲望、跪求你的认同的,你一定要小心,它不只是想赚你的钱,还想让你变得更傻。很多人按照惯性生活,这对于想要利用这一惯性的人来讲是再好不过的。当你有了独立的思考能力,开始想自己的惯性和本质了,有人说上帝就会发笑。但谁又知道上帝不是看到你迷途知返而发出会心的微笑呢?读书是一辈子的事幸福的方法:事关幸福的积极心理学《幸福的方法》的作者泰勒·本-沙哈尔在哈佛大学被誉为“最受欢迎的人生导师”,他开设的“积极心理学”和“领袖心理学”在哈佛是最受欢迎排名第一和第三的课程,很多学生还带着自己的父母、祖父母一起去听课。

沙哈尔教授16岁的时候,在以色列全国壁球赛中夺得冠军,这件事情触发他去思考什么是幸福。

他为打壁球进行了艰苦的训练,他常常感觉空虚,但他认为,胜利最后会给自己带来充实感。他为了比赛,严格遵守饮食限制,他其实特别喜欢吃汉堡。他当时立下一个志向:等到自己拿到壁球冠军的时候,就去大吃特吃。

果然,他拿到了冠军。比赛一结束,他就立即赶去最爱的汉堡店,一口气买了四个汉堡。可是,就在将汉堡放在嘴边的一刹那,他突然停住了。

他居然不想吃了。

就在那天,他发现,胜利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幸福,他所依赖的逻辑彻底被打破了。他想,如果在如此顺心的情况下都感觉不到幸福,那么,幸福到底在哪里?

他读遍了和幸福有关的书,在大学里也主修了哲学和心理学。最终,他用《幸福的方法》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幸福和充实生活所蕴含的基本原则。幸福是一种能力

书中有这样一组对比的数字:

心理学家菲利普·布里克曼及其同事的研究表明:彩票得主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已经回到了他们之前的幸福感水平——如果他们在中奖前是不快乐的,那他们就会回到不快乐的状态。同样地,因为车祸而残疾的人,在短短一年内就可以回到车祸前的快乐状态。

我采访过一名钢琴师。他10岁放风筝的时候,因为触电失去了双臂。后来,他尝试过游泳,以超乎常人的付出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本来要代表中国队参加2008年残奥会,结果在残奥会之前他出现了紫癜,不得已只能放弃了游泳。

他曾经努力的一切,唯一所盼就是参加残奥会证明自己,却痛失机会,这是多么大的打击!但他没有深陷于打击中,他再次调整了自己的目标,开始练习用脚弹钢琴。后来,他得到一个比赛的冠军。

当我和他聊天的时候,他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敏感,聊起天来也没那么多禁忌,没有什么不能提及的事情。他很开朗,爱开玩笑,他的爱好和其他年轻人也是一样的。

这样的对比让我们看到,幸福与状态无关,幸福是一种能力。

人们总是在渴望拥有和占有,渴望金钱、地位、粉丝追捧,希望自己也是完美的。但是,有人在拥有了上述的一切后,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我们听过很多富人、名人自杀的消息,那是因为他们丧失了幸福的能力。《幸福的方法》中,沙哈尔教授告诉我们,幸福是对幸福的感知力。我们小时候过年多开心,放鞭炮,表弟、表妹都在一起,穿新衣服,有压岁钱。如果是现在,我们来组织一个聚会,每个人穿上新衣服,把表弟、表妹都叫来,大家一起放鞭炮,再有人给发点儿压岁钱,每个人会有当初那么开心吗?如今,过年甚至成了很多人的一种负担。

随着年龄的增长,有的能力在增长,但幸福的能力在减弱,对快乐的感知力也在变弱,所以幸福的反面并不是不幸,而是麻木。

既然幸福是一种能力,我们就可以锻炼,就像你的肌肉没有力量,你可以通过举杠铃来使你有力量,幸福的能力同样也是可以锻炼出来的。当你锻炼出自己幸福的能力的时候,你才会变得更加幸福。

更幸福不来自你挣了更多的钱,也不来自你社会地位得到了更高的提升,甚至不来自你的身体变得更健康。这都未必能够给你带来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幸福来源于在追求这些东西的同时,你还能随时感受到快乐。

沙哈尔教授讲到对幸福研究的独特性在于可以超越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比如他也关注到中国的孔夫子周游列国去传播他追求充实生活的理想。

孔夫子特别喜欢的学生叫颜回,孔子说颜回“贤哉回也”。就是说颜回这人真好,因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夫子讲到自己“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后来,宋明理学家研究孔颜之乐到底是什么,这成为一个值得反复探讨的谜题。

我不能说自己找到了这个命题的唯一答案,只能说我个人的看法是:孔子和颜回本身就具备超强的幸福的能力,他们具备超强的对幸福的感知力,才能在任何情况之下依然保持幸福的状态。

孔子最困苦的是“绝粮陈蔡”,都没饭吃了。子路是一个脾气很直的人,冲过来讲,“君子亦有穷乎”。就是说君子也能“穷”成这样吗?孔夫子这时候很淡定,他弹完琴,放下琴,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就算是穷,也能够依然固守我该有的操守,小人一旦“穷”,就无所不用其极。

穷与通,窘境还是发达,都改变不了他内心的淡定、从容,改变不了来自他内在的喜悦,这就是幸福的能力。要想锻炼出这种幸福的能力,在我们的文化中,可以读《论语》,从而了解孔子的思想,这是一个高要求的方法。西方人的好处是把这个要求降低了,给你一定的工具和方法,这样你就很快会找到幸福的方法。幸福的四个象限

沙哈尔教授给了我们一个幸福的四象限,代表了四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和行为模式。

第一种价值观是“现在幸福,未来不幸”的及时行乐型。吸毒的人知道自己这一针打下去是没有未来的,但是他们管不住自己,非打不可,这种行为叫作及时行乐。有的人沉迷于网络游戏,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很低,明知道就算玩到40岁,自己也是没有前途的,但他们非得玩。还有人夜夜笙歌,不学习,不锻炼和提升自己,不管未来会怎么样,只要现在开心就好……这些都是极端的例子。

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价值观。我在工作中会遇到一些年轻人,我跟一个小伙子讲,你现在一个月才挣3000块钱,你用点儿心就能挣1万块钱了。小伙子说:“你别管我,我觉得挣3000块钱挺好的。我不用租房子,我就是本地人,跟父母一起住,我工作就是为了轻松……”这也叫及时行乐。他在某一天真的需要钱或是需要自己有能力支撑一个家庭的时候,他就会后悔今天的不作为。

第二种价值观是“我现在不幸,我未来可能也没法幸福”的无助型。据说,得了严重抑郁症的人基本都是无助型。无助型的特点就是人生像走在一个黑暗的隧道当中,永远看不到前方有产生乐趣的可能,觉得所有的东西都没什么意思,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来。

心理学家有一个实验,叫作习得性无助。无助不是天生的,而是学来的,是一个人自己去学来的,从生活当中学来的。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将实验狗分为三组。把狗关在箱子里,在箱子边设置栏杆,对狗进行电击。第一组被轻微地电击,而它们旁边有一个开关,只要碰一下,就可以停止电击。当第一组狗掌控了开关后,在遭遇电击时,就能很快地跳出栏杆。第二组也遭受电击,但它们没有任何方法阻止电击。当它们遭遇电击时,只能在痛苦中消极忍受。第三组则完全没有受到电击。它们遭遇电击时,也能很快地跳出栏杆。第二组狗就是“习得性无助”的受害者。

习得性无助是你可以摆脱的东西,只是你认为自己不能摆脱。据说,有一种训练大象的方法是在大象很小的时候,把它绑在一根很粗的木桩上。好动的小象一开始会想挣脱木桩,挣扎了许多次后,小象发现自己无法挣脱那根木桩,于是就放弃了挣扎。当它长成大象,力量足以挣开木桩的束缚时,它还是以为自己摆脱不了,这也是习得性无助。

人类会习得性无助吗?很多女孩子聚会,聊到男人就会说“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一个女孩遇到过很多个不好的男人,她就会认为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好男人了。有人会认为婆媳是永远无法和谐相处的。还有人说:“我没有方向感,别跟我谈方向,我完全不行。”

人们容易陷入习得性无助而不自知,事实上,只要你愿意学习、愿意改变,很多东西是有机会改善的。

无助型会觉得“我不行”“我放弃”“我不做”。所以,当你的朋友进入无助型的时候,他认为自己现在不幸福,未来也不会幸福的话,你一定要帮他。你要把习得性无助的概念讲给他听,他才有机会改变。

第三种价值观是“我现在不幸,但是我未来会幸福”的忍辱负重型。有的人一直在等:等我的公司上市就好了,等我的儿子考上哈佛大学就好了,等我能够去环游世界就好了……这叫作忍辱负重型。忍辱负重型的人未来会怎样?过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以后会怎样?

答案是,忍辱负重型的人永远都不会幸福。

人实现了一个目标以后就真的觉得“我淡定了,我今后就再也不用追求什么东西”了吗?也许你买第一辆车的时候,觉得如果有车,人生会特别棒。买了车以后,你会觉得自己的车好像没有别人的好,你打算换一辆更好的车,换一辆好的车后又觉得不满意……车依然是代步工具,你人生的烦恼不会因为有辆车就彻底解决了。

所以,任何期望通过改变外部的环境来改变自己幸福状态的想法都是不切实际的。忍辱负重型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是大多数,因为很多人的教育方式提供的就是这样一个结果。

我采访过一位著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他说自己反对这样一副对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他有一次回他的中学母校探望,校门口就挂着这副对联。他给校长提议改了一个字: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

从东方到西方,太多的教育都教我们要吃苦,才能够有所收获。是苦作舟的境界高,还是乐作舟的境界高?

一个人要想获得诺贝尔奖,靠苦读书是不够的。如果读书的自我感觉是苦的,仅仅靠奖赏、靠老师、靠外部的表扬坚持着,那当外在的奖赏没有了怎么办?一个人没有从读书本身找到乐趣,又怎么能到达读书的至高境界?

一个人陷入这种忍辱负重型的人格的时候,人生就永远会在“求不得苦”中不断地沉沦,忍辱负重是幸福最大的陷阱。

第四种价值观叫“我现在幸福,未来也幸福”的幸福型。快乐有不同的样子,要能体会到此刻的快乐。如果我讲书的时候总惦记着要去吃点儿什么,那么讲书的那一刻就会觉得特别痛苦。如果我想,生活中注定了有这么一段时间要来讲书,现在可以感受到讲书的快乐,之后可以感受吃东西的快乐,两种快乐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幸福的能力。

有人会怀念过去,怀念青春,怀念大学生活。我们能回到过去吗?

有人憧憬过未来,憧憬环球旅游,憧憬一个长假,我们能马上实现吗?

都不行。

我们唯一能待的地方就是此刻、现在。

所以,如果在现在、此刻你感受不到当下的快乐,心里总在怀念过去或者憧憬未来,这一刻就变成了痛苦的忍耐,被你留在了人生的相册中。

我们再深想一下,你特别怀念你的过去,怀念你的大学时光,但在那个时候,你真的特别快乐吗?有没有人在那时候焦虑得要命,担心考试太难而不知道该怎么办,或者觉得自己好穷,特别羡慕有钱人?我们在那个时候其实也并没有体会到那时候的快乐。

人生可悲的是,当失去一个东西的时候,你才会感受到它的珍贵。

沙哈尔教授用幸福的方法、用四个象限的方式呈现出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才能够幸福:现在幸福,未来也幸福。

比如你在努力地为未来打拼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此刻的快乐。

三十年后,你可能会怀念今天,也可能会忘掉一切,但你一定会怀念今天的自己还能轻盈地走路,而不需要坐着轮椅被人推着走。能够走路难道还不值得快乐吗?那些连走路的能力都没有了的人是多么渴望拥有这样的幸福,所以当你失去了走路、自由呼吸、蹦蹦跳跳的能力的时候,你会怀念今天拥有着这些能力。

我们可以有欲望,可以想买宝马、奔驰,想住大房子,想赚钱,想出国旅游……在这本书的观点里,这些是值得被尊重的欲望,只是你不要被这些欲望折磨。

要为未来努力,但也要开心地享受努力的过程,这才是幸福的方法。如果一个人具备幸福的能力,就会发现,只要自己静静地坐着,不说话,慢慢地感受自己,就能够感受到幸福。岁月静好,闲来无事,读上一两本书,人生是多么幸福和满足。决定幸福的思维方式

想从及时行乐型、无助型、忍辱负重型变成幸福型,最重要的方法是改变你的思维模式。

我们有两种思维模式,我把它们叫作溺水型和郊游型。

溺水型永远都像是被人压在水池子里的感觉:我们憋着一口气,心想考上大学我就好了;再憋着一口气,考上研究生我就好了;再憋着一口气,等找到好工作就好了;再憋着一口气,等我创业就好了。创业以后,你发现噩梦才刚刚开始……

要把溺水型思维方式改掉,改成郊游型:小时候郊游,老师宣布说明天去香山,话音刚落,大家就高兴得叫起来,回家以后让爸妈给准备饭菜、帐篷,还兴高采烈地计划怎么玩。第二天出发,大家还是高兴,一路高兴。郊游结束,我们还在兴奋中。

我们的人生也可以如此,我们的人生目标可能是那个快乐的巅峰,但是在这个路途中,能够享受到其中的快乐,上山是快乐,下山也是快乐。这样,人生所积攒下来的全是快乐的相册,而不是痛苦的回忆,这就是幸福的方法。

我想到了我们中国人说的两句话——“祝您洪福齐天”和“祝您享两天清福”。洪福齐天是大福气,生意兴隆、事业发达或者官运亨通。清福是生活的停顿,例如到海边吹吹风,悠然自得。

我们的很多痛苦就在于想洪福,在打拼事业的时候,满脑子都想着海边的小镇,想去享两天清福。但真的给你两天清福享,你又想自己为什么没挣钱,得赶紧回去打拼,不能松懈。这就是人们纠结的地方,如果不能解决这个纠结的问题,幸福的能力是无法提高的。

希望《幸福的方法》能帮你在不幸福的感受中破局,用幸福的思维方式给生活带来改变。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正念的奇迹:让焦虑自然消散

面对生活中层出不穷的状况和我们内心的焦虑,大家一般会用哪些办法消除焦虑?

比如说去听音乐,看有喜感的电影,或者去唱K,去弹《命运交响曲》,或者说去旅游……

读完《正念的奇迹》后,当我焦虑的时候,我就会关照自己内心的焦虑,这让我消除痛苦,找回了当下。

活在当下是有方法的,这不是通过所谓的“磨炼”就能够产生的,不掌握方法,你就永远都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自己的负面情绪。《正念的奇迹》中有这样一句话:“人们通常认为在水上或在空中行走才是奇迹,但是我觉得真正的奇迹,既不是在水上行走,也不是在稀薄的空气中行走,而是在大地上行走。”所有的一切,都是奇迹。

你每天能够呼出一口气,还能够吸进来,就是一个奇迹。

当你能够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一呼一吸之间,当你分明觉知到自己身体的状况时,这个状态叫作正念,这是人生最重要的奇迹。

掌握了这个正念的奇迹以后,人世中各种烦扰的情绪,就只是一些表象的东西。很多年轻人不理解“空”这个概念,空不是没有,空的核心含义叫作法无自性——一个东西没有它确定的本性。

比如说,桌子一定是张桌子吗?此刻,因缘和合,它是张桌子。过两年,如果它因缘消散,被劈成柴,然后烧成灰,成为泥土的一部分,或者被动物吃下去,它又变成了另外一种状态。

如果一个人能够参透外在的一切是空的,是没有自性的,你会发现唯一实在的、你可以去关注的东西,就是你心里的起心动念。

你焦虑的时候去观察它,焦虑就会逐渐地、自然地消散。痛苦的根源在哪里

本书的作者一行禅师是留在法国的越南人,他将非暴力反战的立场本身与救助战争受难者结合起来。即使被放逐,他也在继续统筹其他国家对越南的援助,成为非暴力支持越南停战的一股力量。他在法国建立起一个社区,叫作梅村。在那里,用卖梅子的收入来帮助越南饥饿的孩童。梅村每年夏天都会开放,接收来自世界各地希望在那里修习一个月正念禅的访客。《正念的奇迹》原本是一行禅师用越南文写给自己朋友的一封长信。它的特别之处是能够让所有读者都可以立即开启正念的练习。

书的开篇讲了一个场景,年轻人艾伦和苏组建了一个家庭,他们有一个7岁的儿子乔伊,还有了一个小宝宝安娜。艾伦已经好几个星期没有睡过好觉了,他得照顾妻子苏,还得照看宝宝,有时候一个晚上要起来两三次。

我相信很多年轻的妈妈或者爸爸都会觉得,有了孩子之后,孩子占用了自己很多的时间。

这个年轻人与一行禅师的对话,就是在分享他对时间的感受。他说:“以前,我把时间分割成好几个部分:一部分陪乔伊;一部分陪苏;一部分给安娜;另一部分拿来做家务;剩下的时间是我自己的——我可以读书、写文章、做研究,或者去散散步。“但是现在,我试着不再去分割时间,我把陪乔伊和苏的时间也当成是自己的时间。为乔伊辅导家庭作业时,我想办法把他的时间看作是我自己的:我和他一起做作业,感受他的存在,并且想办法让自己对我们在那段时间里做的事感兴趣。我和苏在一起也是如此。结果,不可思议的是,现在我有了无限的时间给自己。”

事实上,正念的方法就是,你在陪孩子的时候,认真地专注于孩子。孩子休息了,你要工作了,就专注地工作。你在陪老婆逛街的时候,也能知道这就是你现在的生活。

一切的处境下,你都该保持正念。

接下来,书中写到了“洗碗就是洗碗”。

有一次,一大群朋友来我家。大家聊天、喝茶、看电影,有朋友催促我“快点儿来”。这时候,我在洗碗。我心中希望能赶紧洗完,有油不好洗,我就很烦,滴很多的洗洁精,结果又要用很多水冲掉。

我没有享受,我在期待着它早点儿结束,但事实上,洗碗的这个过程,它也是人生的一部分。

心中对此产生了焦虑和痛苦,就可以不洗碗了吗?

因缘注定这个夜晚的这段时间我要在这里洗碗,就要保持正念。因此,我们洗碗的时候,就应该心中只有洗碗。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洗碗时,应该对‘正在洗碗’这个事实保持全然的觉知。”

保持全然的觉知,就能觉知到自己的心念与动作,比如感受手摸过碗边的时候,碗正在变得越来越光滑。

如果我们洗碗的时候,满心想着接下来要去喝的那杯茶,或者说想赶紧加入朋友们的聊天,又或者赶紧去看一部喜欢的电影,你就会急急忙忙地要把碗洗完,好像它们很令人厌恶似的,洗碗本身就变成了一件令人厌恶的事情。

你给自己的人生创造了一件令人厌恶的事情,而这件事情实际上是你人生的一部分。

洗碗是一种很简单的修炼,吃饭同样是一种修炼。《中庸》说“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意思是:人们需要吃饭,但一个东西的味道到底怎样,很少有人知道。因为我们吃饭的时候,在想吃完了去哪儿、要干什么、别耽误事情。还有的时候,你本来想享受大餐,可大餐上桌,你第一件事就是拍照,要给大家秀一下。

一行禅师在美国有一个密友叫吉姆。有一次,他们两人一起在美国旅行。他们坐在一棵树下,分吃一个橘子。吉姆吃的时候掰了一瓣橘子放进嘴里,在还没有开始吃之前,又掰好另一瓣准备送入口中。一行禅师说:“你应该把含在嘴里的那瓣橘子吃了。”吉姆这才惊觉自己正在做什么。

此前,他没有处在正念的状态,当他专注于吃橘子的每一瓣时,才叫作真正的吃橘子。

吉姆后来因为参与反战运动入狱,一行禅师担心吉姆不能容忍监狱的四面高墙,于是写了一封简短的信给他:“还记得我们一起分享的那个橘子吗?你在那里的生活就像那个橘子,吃了它,与它合为一体。明天,一切都会过去。”

换个角度想,坐在监狱里和坐在外面似乎有特别大的区别,坐在监狱里,你哪儿都去不了,你觉得你被束缚了,很痛苦,但“坐”这个行为有区别吗?事实上,你会发现,“坐”没有多大的区别。

一行禅师提醒吉姆的是,在监狱的时候,想一想当年一起吃的那个橘子,专注当下。

遇到任何问题,都让自己的身心收敛到体内,让自己专注当下很重要。

我有一次坐飞机碰到国内一位非常知名的企业家。我当时在看《金刚经》,他觉得很奇怪,问:“小伙子,你这么年轻,为什么看这本书?”

我问他:“您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

他说人生最大的痛苦,可能就是一个人永远找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这位企业家在大众看来已经是非常成功的人了,可他依然是想要一个东西却得不到,这叫作求不得苦。

我说这个不是最大的痛苦,他接着问我:“那你说什么是最大的痛苦?”我说:“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你认为自己不应该有痛苦的痛苦。”

在生活中,如果令人痛苦的事发生在别人身上,你会觉得很戏剧化。比如别人失恋了,你不会觉得整个世界都暗了,你不痛苦,你还会劝别人新的机会来了。但是,如果你自己失恋,你一定不会如此释然。

你认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不应该承受这样的痛苦。你想让自己的这种痛苦尽快控制住,然后消除掉。其实,最好的方法是你能够保持正念。你发现这只是一段经历而已,你能够感受到你此刻的存在,这和你在其他任何地方所感受到的自我是一回事。

修习正念就要知道,生活中的时时刻刻都可以成为你修行的机会,而不是只有在禅修的时候。

有时候,大家发的微信内容是“再坚持三天,就放假了”,这种微信只会让人变得更加痛苦、焦虑。其实过节的时候,人未必真的开心。有人本来想有一次很好的旅行,结果途中跟男朋友吵架了,吵得一塌糊涂,根本不享受。还有人陪孩子,陪了半个月,最后几天的时候感觉累晕了。

每一个东西都未必有一个自性,比如某种感受一定叫作快乐,某种感受一定就叫作痛苦,是我们自己的分别心赋予了它们这样的概念。

如果一个人天然地认为跟孩子在一起比跟工作对象在一起有意思,那他不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会感到痛苦。

我在给别人讲书的时候,我知道这是我人生中注定的一天,无论焦虑不焦虑,这一天我都要这样度过,我会好好享受,体会上课的感受,将整个人都交付在此时此刻。如果我讲课的时候总是想着家里的孩子,想着自己如果陪他玩该有多好,那么我就会产生焦虑,什么也做不好。

有的销售人士一直不开单,回到家陪孩子的时候,总想着自己最近好久没挣钱了,得赶紧出去挣钱,他会被内心的焦虑感所煎熬。在生活中修习正念

如何修习正念?

一行禅师的答案是:专注工作,保持警觉和清醒,准备好应对任何可能发生的状况,随机应变。这就是正念。

有一句越南民谣这么唱:“最难莫过于在家修道,其次是在人群中,再次是在寺庙里。”在家里,打破正念的东西太多了,有太多的东西牵着你:美剧开始了,小孩子又哭了……各种各样的事会出现,所以把工作和修行分开,是很难实现的。

一行禅师提到了简单的方法,一种是数呼吸。

这是一种有觉知的呼吸:吸气,在心里数“一”,呼气,在心里数“一”;再吸气,在心里数“二”,呼气,在心里数“二”。这样一直数到“十”,然后再从“一”开始。

在持续觉知呼吸的过程中,这个练习只是起点,可是如果没有正念,你很快就会数错。忘了数到哪里时,只需要回到“一”,然后继续,直到你能够保持正确的计数。一旦你可以真正专注地数,你就已经达到了某种程度。此时,你就可以丢掉这种方法,只专注于呼吸本身。

还有一个修炼的方法是,一举一动都是仪式。

一行禅师说,如果每个人每天禅修一小时,当然很好,但那是远远不够的。你还要学会在行、住、坐、卧以及工作时,甚至在洗手、洗碗、拖地、喝茶、和朋友聊天时,都练习正念。

有这样一个故事。师父悟道后,徒弟问:“悟道了以后有什么不一样?平时都做些什么?”

师父说:“我悟道了以后就是饥来吃饭,困来眠。”

徒弟说:“我也是饥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那为什么我就没悟道呢?”

师父说:“咱们俩都是饥来吃饭,困来眠,但我是该吃就吃,该睡就睡,随遇而安,随处可栖。你呢,心中多了分别和选择。”

有一句话叫“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分别心让痛苦由此滋生。

有的人练习了这样的淡定和平静,也就看淡了很多事情,变得没有什么追求了。

其实,这就像是我们对“中庸”的一种误解。很多人理解中庸,说中庸是差不多就行了。这个概念不对,中庸是一个特别难达到的境界。孔子说:“中庸其难哉。”孔子说修炼了一辈子,能够做到中庸都很难。

在我个人的解读里,中庸的意思是合适的极致,你能够把合适这件事做到极致、做到最合适,这才叫作中庸。

当你能够无分别心,把自己的状态修炼到一种境界的时候,其实你的人生还有着大把可以追求的东西。

正念帮你摆脱了社会的惯性。人们总是追求的东西太多,被社会的惯性所操作。不知不觉中,别人就成了我们自己。别人住大房子,别人赚很多钱,别人买好车,我们也得这样。

当一切物质都有了的时候,我们又在向往绝对化的自由。其实,真正的自由不是为所欲为。一个人为所欲为的时候,恰恰是他最不自由的状态,因为他被情绪控制着,他是自己情绪的奴隶。

怎样才能摆脱社会的惯性,不被情绪带走?最好的方法就是把正念调动出来,让自己时刻处在正念的状态之下。

当你能够把周围的一切东西放下时,你会发现外在的纷纷扰扰都只是外在的幻想,是空的、没有自性的。一件很坏的事,在若干年以后,回过头来看却是一件好事。

一行禅师提出你可以给自己安排一个正念日,让一周里有一天属于你自己。

起床的时候告诉自己,慢慢起,借由每一个动作来滋养正念。起床后,刷牙,洗脸,平静而放松地做所有早上的事情,在正念中完成每一个动作。

花半小时慢慢地洗澡,洗完澡,你可以做家务,例如洗碗、打扫、擦桌子、拖厨房的地板,或整理书架上的书。不论做哪一样,轻松、从容地做,安住正念中。

刚开始修习正念的人,最好在正念日一直保持沉默。这不意味着你一句话不能说,你可以聊天,甚至唱歌,但无论是聊天还是唱歌,都要对你正在说什么、唱什么,保持全然的正念,并且尽量少说或少唱。

拥有正念的人,依然可以生气。只是你生气的时候,要知道自己此刻正在生气。如果没有这个观察者,你任由生气的情绪带动着自己去生气,就永远停不下来。必须能够面对我们的痛苦,还要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慢慢地照顾负面情绪。

出现负面情绪的时候,你压制它,跟它吵架,或者被它控制跟它打架,都会让你出问题。你要关照它,说“我又生气了”“我又嫉妒了”,然后回到正念。

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之后,有惊人之语:“现在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活着。究竟谁过得更幸福,只有天知道。”

这是一个很伟大的看待生死的态度,一行禅师也是如此,他很轻松地展现了一个普通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他说,生和死是生命的两面,没有它们,生命不可能存在,就像一个铜板必须有两面才能存在一样。只有在当下,我们才可能超越生死,才可能知道怎样去活,怎样去死。他的修为很高,他轻松地写一写与生活相关的文字,你也会觉得他境界高远。正念之行路漫漫

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有人说,如果以佛教徒的角度来看实相,你会变得悲观。但是,悲观或乐观的想法都太简化了真理,重点是实相真正呈现出来的样子。悲观的态度,永远不会让安详的微笑绽放,那是浮现在菩萨和其他证道者唇边的微笑。

这段话,讲到如果你是悲观的态度的话,你的微笑永远不可能安详。浮现在菩萨和其他证道者唇边的微笑,那才是真正安详的微笑。

就是无所谓悲观和乐观,最重要的是修炼,保持正念的状态就好了。

在修习正念的时候,各种念头都可能出现,重要的是认知它们的存在。无论何时,当善念生起的时候,要认知自己心中生起了一个善念。当恶念生起时,也要认知自己心中生起了一个恶念。不必执着其中,或者试图消除它、躲避它、憎恨它。

当你认知到它,知道自己已经离开了正念,一旦有这样的觉知,就没有什么好害怕的了。任何事的发生,都随它来,随它去。

西方文化中讲:“什么叫作我?我是我的观察者。”当你能够找到那个自我的观察者的时候,其实你就是在修炼自己的正念。我们都是自己的观察者。

禅宗讲“当头棒喝,主人翁何在”。意思是,现在做主的那个人是你吗?现在你体内做主的那个人是你吗?

比如实际工作中,做电视节目的人,工作强度很大,总是感觉很焦虑。正念可以帮助一个人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学会把持住自己的内心,无论你在做什么事。哪怕某个电视嘉宾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先关注到这个问题上,而不是关注这个问题出现了之后,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如此一来,内心就会放平缓,反而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就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一个人要做很多事,很难都做到的时候,最好是把能做到的事先做了,把能做到的事做到最好。那逐渐地,各种各样的事也就能做好了。

与人接触时,当自己的分别心生起来的时候,要知道自己生起了分别心,分别心就会减弱。

偶尔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我也会有那种被人冒犯的感觉,我觉得对方和我说话怎么那么不客气、不友好,也想发作。那一刻,我提醒自己“我好像有分别心了”,我跟别人有多大差别呢?为什么别人可以被这样慢待,我就不行呢?只要想完这个问题,原来的焦虑和痛苦就慢慢消散了。《正念的奇迹》这本书我分享给了很多人,我听过很多人跟我讲:“樊老师,你讲的这境界太难达到了,那境界太高了,我们达不到。”

正念对我自己有特别大的帮助,但是我同样很难做到永远保持正念的存在。

但是,修炼本身就是一件特别有趣的事,正因为它不容易、境界太高了,达不到才值得我们更加努力。

不能够轻易实现的目标,让我觉得修炼真是人生最有趣的一件事情。无论做事业、维护家庭,还是自我学习,我们都可以把它当作是一个修炼的过程。你能够时刻体会到自己在修炼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体会它,关照它,关照到自己在退步,关照到自己在进步。这个过程本身,也是正念的奇迹。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我战胜了抑郁症:请记住,你并不孤独《我战胜了抑郁症》这本书可能会与你发生关联,因为你有可能在生活中接触到抑郁症患者。

我第一次接触抑郁症这个话题,是全中国那位著名的抑郁症患者——我的老师崔永元。那时候,我刚刚毕业,到《实话实说》工作。他经常头发蓬乱,在办公室里走来走去,一问就是晚上又没睡觉。他常常连续一个星期晚上都不睡觉。

那时候,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帮他。他当时呼吁应该关心抑郁症患者,我那时候以为吃药是最简单的方法。我在社会上工作多年,身边也有朋友得了非常严重的抑郁症之后,我才知道关心抑郁症患者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因为这个远远比仅仅吃药重要得多。《我战胜了抑郁症》的作者叫格雷姆·考恩,他曾是严重的抑郁症患者。他曾经自杀过四次,最后一次他已经不省人事,后来被他家里人救活了。

好在他最终从“黑洞”里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出路。这本书的特点就是能够更加恳切地站在抑郁症患者的角度,来跟这个社会沟通和交流。

以前,我们有很多错误的认知,我听一些医生告诉我重度抑郁症是难以痊愈的。作者在这本书里写道:每次听到那些所谓的“专家”宣布治疗重度抑郁症的唯一“实证”手段就是抗抑郁药物和心理咨询时,他就感到极度不舒服。这两种治疗手段无疑都可能有所帮助,但一口咬定所有的治疗方法都由它们组成,那就太荒唐了。

格雷姆·考恩自己对这些方法和手段都尝试过,但是它们都没有发挥作用。他觉得这些疗法在某种程度上有效,但是对很多人来讲,这还远远不够。

他采访了4064名抑郁症患者,从中筛选出了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九个人。这些人都是走出了抑郁症的人,就是严重到自杀、到出现幻觉、到精神分裂,但是最后他们依然战胜了抑郁症,过上健康、阳光的生活。

这本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一定不要对抑郁症患者放手,不要说没希望了,他们是完全有希望的。什么是抑郁症

格雷姆·考恩讲到抑郁是一种普遍而常见的情绪体验,每个人都会有情绪不佳的时候,这是抑郁的状态。有抑郁状态不代表有抑郁症,但是有的时候,我们毫无理由地变得情绪低落,在这种心境状态非常严重,持续两周或者更久,影响到我们在家庭以及工作中的正常生活的时候,抑郁症才会被认为是一种疾病。

这里有一些迹象,大家可以看看自己有没有出现这样的状况:

☆自我评价或者自我价值感下降。☆睡眠模式改变,例如失眠或者睡眠断断续续。☆食欲或者体重的改变。☆情绪控制能力降低,易怒或者产生罪恶感,又或者容易陷入悲观、愤怒、焦虑之中。☆一天之内,情绪变化多端,比如说早上起来的时候,心情最恶劣,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有所好转。☆体验愉悦感能力的下降——无法欣赏和享受眼前的快乐,对于将来没有任何期盼。对各种业余爱好,以及能带来快乐的事物,都失去了兴趣。我的老师崔永元当时跟我讲,他说得抑郁症的感觉,就好像一个人在一条黑色的隧道里走路。这种感觉很多抑郁症患者都描述过,就是觉得在里面你根本看不到前面有什么东西,这就非常严重了。☆对痛苦的承受力降低——对生理疼痛和心理痛苦的忍耐力下降,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甚至可能因此患上新的疾病。☆注意力很难集中,记忆力衰退,有的时候会让人误以为是痴呆的程度。……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要区分老年人的抑郁症和老年人的智力减退这两种状况。有时候,一个老人反应慢、没动作,是因为抑郁症的问题,生活动力减少,感觉一切毫无意义,没有值得去做的事情,活力水平下降。

对人们来说,有以上症状出现,就要考虑是否有抑郁症的可能。

在戈登·帕克的理论体系中,抑郁症被分为三个类型——忧郁型抑郁症、非忧郁型抑郁症、精神病型抑郁症,或许还有第四种非典型性抑郁症。

忧郁型抑郁症,这种是生物性抑郁的典型形式。基本特征是精神运动紊乱,表现为缓慢或者不安的身体活动,思维活动缓慢,反应越来越迟钝。

非忧郁型抑郁症,特点是它是由某一些突然的事件引发的,比如说离婚、家里有亲属离世、孩子叛逆等,或者是经济压力特别大。

精神病型抑郁症,会出现妄想和幻觉,比如说觉得自己变成一个会飞的人,就经常想从窗子里飞出去。这是非常要命的。

非典型性抑郁症,它的症状和其他抑郁症正好相反。别的抑郁症都会睡不着觉,非典型性抑郁症会嗜睡,怎么都睡不醒,但是他的心情也不好,甚至很糟糕。

抑郁症还可以分为两种亚型:单相抑郁或双相情感障碍。前者只会经历抑郁发作,后者还会经历狂躁或者轻狂躁发作。

我有个朋友就是双相情感障碍,就是一个月抑郁,一个月狂躁:一个月抑郁的时候,他一说话就哭,心情难过;下个月突然变得亢奋,就天天锻炼身体,跟别人演讲,通宵不睡觉,每天晚上在家里做家务。九个抑郁症患者的故事

帕特里克·肯尼迪,他是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的侄子。他的叔叔被人谋杀,父亲受“创伤后应激障碍”这种精神障碍的深度影响,妈妈不但深受严重抑郁症的折磨,还被酗酒、恶心困扰。

他父亲在1980年竞选美国总统,当时,面临着很确定的威胁,衣橱里总有一件防弹衣。全家都小心谨慎,家庭中的抑郁症问题,就是房间里的一头大象,每个人都不知道该如何正确面对它。

帕特里克·肯尼迪年轻时开始接触大麻、可卡因和酒精。有时候,他可以每天睡十四五个小时,有时候又精力充沛,觉得自己不需要睡眠。

有一天,他的室友把他的故事卖给了《国家询问报》。当他某天走到当地一家杂货店的时候,发现封面上竟然是他的照片,上面印着大大的标题——《帕特里克是个瘾君子》。他当时就崩溃了,整个人就躲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敢出来,感觉非常羞耻。

后来,他遇到了一个小饭馆的老板弗兰克。弗兰克与他成了忘年交,并且对他表达了特别多的理解和同情。对于杂志事件,老人家说:“那个鼠辈,怎敢把别人的私事说出去?!”在弗兰克看来,如果帕特里克·肯尼迪有“问题”,那它们就应该是隐私,不应该被说出去。

弗兰克是帕特里克·肯尼迪情感的支柱,也是他政治生命的支柱。帕特里克·肯尼迪后来参加了每一场选举,试图用自己的政治力量来推动这个社会的发展。

当他找到了人生的意义以后,就开始不断地努力。他有时候也会有情绪的起伏,偶尔也会吃一些医生开的处方药,但是他觉得已经好多了。他现在已经完全可以正常地进行工作和生活了,并且推动了整个美国在精神疾病这个问题上的进步。

特丽莎·戈达德是一位黑人女性,她是一个特别知名的节目主持人,被誉为“英国的奥普拉”。

她的婚姻很坎坷。她年轻时在飞机上遇到了一个男人,因为对方对自己的追求很浪漫、很执着,她便嫁给了这个自己根本不了解的男人。于是,第一段婚姻不可避免地结束了。

第二段婚姻让她经历了一次严重的危机和精神崩溃,她发现自己的丈夫和公司的一名雇员有私情。后来,她因为服药过量住进了北方诊所,清醒过来时,已经身在精神病院。

两次失败的婚姻结束后,她终于遇到了值得自己携手一生的人。她所需要的帮助,在第三任丈夫这里全得到了。

当抑郁症出现的时候会很无助,抑郁症患者不应该把自己一个人困在房间里,而应该更多地去寻求别人的帮助,问问别人能不能听自己倾诉一下。如果抑郁症患者身边没有愿意倾听的朋友,可以去参加那种社群小组,大家在一起,都讲讲自己的故事。

这位黑人女性,童年还受过严重的伤害:她的父亲经常毒打她,他并不是她的亲生父亲,而是她的养父,她一直都不知道,直到成年;她的妹妹也有精神分裂。她自己的感受是,对很多人而言,抑郁症意味着头不梳、脸不洗,待在一个黑暗的角落什么都不做。事实上,在商业领域,抑郁症往往会表现为以非常快的节奏工作,风风火火地跑来跑去。

她得以康复的一部分原因是放松疗法,她说这让她学会了沉默和静止,并知道了有一种做事的方式叫作“无为”,这种方式不会让人因为什么都没做就心生恐慌。

阿拉斯泰尔·坎贝尔,这个人是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的首席顾问。有一次,克林顿给阿拉斯泰尔·坎贝尔递了一个纸条,说自己已经得到了布莱尔的同意,让他和自己的新闻秘书交换位置。

阿拉斯泰尔·坎贝尔是个非常耀眼的政治明星。抑郁症发作的当天,他在一个公开场合,突然把口袋里的东西全部掏出来扔在地上,然后又去清空自己的背包。到了警察局后,他脱光了自己的衣服,到处乱跑乱敲,还在墙上乱写乱画。

阿拉斯泰尔·坎贝尔走出抑郁症的方法是果断戒酒,因为他的工作压力很大,此前经常需要借酒消愁,他后来把酒彻底地戒掉了。戒酒之后,身体就会自由很多。接下来,他做了很有意义的事——逼迫自己必须出门见人,还做了很多以前从来没有做过的事,虽然是不挣钱的事情,但是却能给他带来成就感。

第四位叫作诺拉·因曼,她也是非常严重的抑郁症患者。她讲述了抑郁症来临时的感受:生活本来像一艘在海平面上平静行驶的航船,一切都顺利极了,可是突然有一片乌云停留在她的头上,就是那么猝不及防;第二天,她就会在对未来的可怕预感中醒来,惶惶不安、绝望、孤独,而且充满了恐惧。

诺拉·因曼患有产后抑郁症。樊登读书会的一名会员也是著名的心理医生,他告诉我,产后抑郁症最重要的原因是女性在生产完的那一刻,体内的激素陡然下降。怀孕期间,女人虽然很辛苦,挺着大肚子走来走去很累,但她精神状态很亢奋,因为她体内激素水平很高,所以她很愉快。但是,孩子生出来的那一刻,她体内的激素水平会有一个断崖式下降。男人如果激素水平产生了这样断崖式的下降,直接就去自杀了,根本就活不下去。但是,女性特别坚强,能够在激素这么大幅下降的时候活下来,养育孩子。产后抑郁症患者的特征是看着刚出生的孩子,觉得这孩子太小了,怎么能够养大,她完全绝望于对这个孩子的抚养中。如果家人再对她冷言冷语,再吵两句嘴,这位女性的抑郁症就有可能会非常严重。有一则新闻是一位女性患有产后抑郁症,和老公吵了架以后,就抱着孩子从楼上跳了下去,自杀了。

产后抑郁症,对一个人来讲,是非常大的威胁。诺拉·因曼本身是研究精神问题的专家,但是她产后出现了严重的抑郁症。后来,她去看病,有的大夫给她开的药特别多,她的情况却越来越糟糕。

诺拉·因曼的建议是,治疗抑郁症一定要找到一个好的大夫。这个大夫不会轻易给你下结论,而是能够理解你的状况,站在你的角度思考你的病情,给出一些适量的药。还会鼓励你,告诉你一些药物之外的疗法,而不是直接让患者吃药、电击。吃药和电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你的抑郁症,但是问题就是它的副作用很大,作用也有限。

鲍勃·布尔斯汀是谷歌公共政策部门的主管。他非常有才华,为克林顿政府效力长达七年之久,扮演着总统国家安全演讲稿撰稿人的角色。他会把自己的病情告诉身边的同事,告诉他们自己万一病情再次发作会怎样。

在他看来,告知真相是为了尊重同事,也是为了自己——做一种自我保护。

当你告诉别人以后,能够得到别人的谅解。这时候,如果你出现了一点点症状,别人甚至会帮你调整。

鲍勃抑郁的时候,话特别多,到处发表演讲,对身边发生的所有事情都比正常状态下更积极。其实,那是双相情感障碍。后来,他进入到了狂躁状态。他开始幻想一些奇怪的事,幻想自己能够飞。后来,他的家人只好把他送去住院。

但是,他最终通过不断地适应压力、调整节奏,以及与别人的沟通交流、加强体育锻炼,找回了精神健康。

第六位是曾经在美国网球排名第一的选手,叫作克利夫·里奇。

他生活在网球世家,他的父母都是打网球的。他一直认为,打网球就是自己的人生选择。他高中就辍学了,开始练习打网球,后来真的打到了全美排名第一。

他的成绩不错,但是他丝毫感受不到快乐。竞技体育给他带来了压抑,因为他的生活太简单了,他的生活每天不是赢就是输。不管你赢了多少场,还是会担心自己面临输的那一场。走上运动员这条道路,其实是非常可悲的一个方向,因为你最终一定会以一场失败收尾。

真正能够在顶峰时期辉煌退出的运动员是非常少的。

他的压力是非常大的,他得了严重的抑郁症,还伴生了很多的身体疾病,甚至曾经一度放弃过自己的生活。

后来,他靠着感恩生活才逐渐回到生活的轨道。他每天记录自己在生活中值得感恩的一切,还通过写日记来完成心理治疗的一部分。

詹尼弗·莫耶,是一个产后精神病患者。在某些方面,产后精神病和产后抑郁症很相似,但是更为罕见,而且有可能危及生命。除此之外,她有双相情感障碍。

有一次,她在飞机场,他们的车开过一个机场跑道的时候,她突然之间要求丈夫停车。丈夫不想停车,但是开得很慢。她就一个人从厢式货车上跳了下去,跑到机场的跑道上——双相情感障碍发作了。最后,她被警察抓了回来——她丈夫报了警,并且叫了医生。她通过家人的支持和定期锻炼来保持病情稳定,并努力恢复正常的生活。

格雷格·蒙哥马利是美国前国家橄榄球联盟的专业运动员,他与克利夫·里奇的情况非常像,因为他们都是职业运动员。蒙哥马利在一个赛季中,后背下方受了伤,再也不能参加有身体接触的体育项目了。

既然不能跟别人发生身体的碰撞,他就在橄榄球比赛中找到了一个位置,叫弃踢手。他就苦练这个,成为全美国最有名的弃踢手,继续活跃在橄榄球的舞台上,确实也赚了很多钱。他用这些钱投资开了酒吧,每天晚上喝酒、吸毒,让自己的人生显得非常开心。但是,他的身体状况越来越糟糕,抑郁症的状况也越来越严重。到最后,他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