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行天下: 象棋特级国际大师李来群传奇人生(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3 08:57:18

点击下载

作者:傅剑仁

出版社:花山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棋行天下: 象棋特级国际大师李来群传奇人生

棋行天下: 象棋特级国际大师李来群传奇人生试读:

前言

写我下象棋的书要出版了,我诚惶诚恐。

其实,从傅剑仁先生同意写那天起,我始终处于诚惶诚恐之中。晚上躺下后,睡不着,脑子里想的事像开闸放水那样,下棋几十年来,令人高兴的,令人懊恼的,令人后悔的,全涌出来了,我不得不爬起来,用笔记个提示,生怕睡一觉起来给忘了。一段时间以后,慢慢冷静下来了。我想,在这本书里,我最应该表达的是什么呢?想来想去,想到了两个字:感恩。“感恩”这两个字,与朋友们常常问我的一个问题对得上。朋友们常问的是:你李来群既不是书香门第,又不是科班出身,下棋是蹲在街头巷尾,走的是“野路子”,怎么没用几年便拿到全国冠军呢?对于这个问题,我过去想得更多的是天分,但嘴巴上一直没敢说出来,怕说出来让人笑话。这次借傅先生采访我的机会,想了又想,想的结果是,我下象棋四次夺得全国冠军,还拿过很多杯赛冠军,没有体会到自己有什么天分,也没有体会到有什么特异功能,就是个喜欢,就是个痴迷。要说痴迷象棋的动力,就是为了躲避上山下乡,就是为了不在工厂抡大锤,一门心思想的是,当个象棋运动员,吃穿不愁,有保障。这个动力今天说来,不高尚,也不像个远大理想,但在我小时候生活的那个年代,这个动力是超乎常人的。成千上万喜欢下棋的父老乡亲,再痴迷,也不能拿下棋当饭吃呀!我要成了专业运动员,不就可以拿下棋当饭吃吗!有了这个动力,我下棋非常勤奋,决不放弃,为此挨父亲揍不在乎,挨老师批评不在乎。加上我性格里的争强好胜,不服输,今天下不过你,你等着,我明天来跟你下,再输了,你还等着,我再来,直到把你打败。这种性格,不是天分,只是人与人的不同而已。

还回到感恩上说。

首先感恩于我生活的这个时代。我是1959年9月生人,刚懂事就赶上“文化大革命”,虽然“左”的政治氛围浓厚,但压力传导不到我们这种小孩。记得那会儿经常有毛主席的最新指示发表,大人们都敲锣打鼓上街游行庆祝,小孩就是疯玩。上学也是这样,老师们忙着批林批孔,小孩还是疯玩,而且不像现在,放学了还有家庭作业,孩子们除了玩还是玩,从早玩到晚。斗蛐蛐、养蝈蝈、捉麻雀、钓青蛙、养鸡、养鸭、养鹅、养羊,包括打架等,都是我玩耍的内容。如今想来,这玩耍太重要了,不仅增强了体质,而且很长见识,终身受益。到我国开始改革开放以后,我作为专业队员,生活条件就更好了,国家重视体育,与国外、境外的交流也很多。我做梦也想不到,我一个邯郸市民家庭出身的棋手,还能经常代表国家满世界飞,到国外去下棋、教棋。国运兴,万事兴,象棋当然也兴。所以说,我李来群有今天的成就,首先要感谢祖国,感恩时代。

其次感恩于帮助、培养我的领导、老师和朋友。在我刚会走几步棋时,就得到秦连元、张德顺、刘仰熙、王树江老师,还有王志奇大哥等很多人的关心、帮助。邯郸市体委为让我进入专业队,在经费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挑头组织地区性的、全省的,还有全国的象棋邀请赛,让我能参与大赛锻炼,拿到好成绩,作为进入专业队的资本。我第一次参加邯郸市象棋比赛,获第十名,但在与河南的交流赛时,邯郸去四名棋手,我这个第十名的竟然参加了。到了省象棋队后,我拜刘殿中为师,他从下棋、做人等诸多方面给予我教育、引导。下棋取得点成绩,省里给我评劳模,涨工资,叫我当省政协委员,省政府给我记大功,开表彰会。省领导刘子厚、刘英、岳岐峰等,对我格外厚爱,断不了找我了解下棋的情况,与我谈心,给我鼓励。我提的问题,几乎都能很快解决。因为比赛,我还有幸结识了棋坛的顶尖高手,我们用手谈进行心灵的交流。尤其是棋坛泰斗贾题韬、杨官璘、胡荣华、柳大华等前辈,比赛时虽是对手,但赛场下是好朋友,他们毫无保留地把自己下棋的技艺,应对各种布局的战法传授给我。记得在挑战胡荣华的“棋王”赛之前不久,胡老师整跟我谈了一夜,谈到天亮,把我走漏着的情况分析了个透。结果在“棋王”挑战赛上,我战胜胡老师,成为新“棋王”。棋坛的泰斗们就是这样,心底无私,看到后生晚辈的进步,非常高兴。我想,这就是棋品。

我还要特别感恩于我的父母、家人。我父母没上过学,但生活经历丰富,有他们坚守的人生道理。我母亲属于温良恭俭让型的,说话都不大声,也不跟你讲什么大道理,但她对我的体贴、挂念,是无人能比的。我父亲扛苦力出身,坚守“家里不养闲人”的原则,我小时候因为下棋挨揍,也是这一原则的体现。可不是嘛,我一个普通人家孩子,读书不好好读,事又懒得做,一天到晚迷恋下象棋,放到谁家都得挨揍。所以,时至今日,我仍然非常感激父亲对我的严厉管教。我妻子很贤惠,通情达理,我下棋取得好成绩,包括下海经商赚了钱,她也不显得多么兴奋,反倒是我运气不好,经商赔了的时候,她很关心,很体贴。我常想,像我这种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就会走几步棋的人,也只有这样的家庭才能容纳。《棋行天下》这本书,是一种全景式的描写,写的不是我李来群一个人棋行天下,而是与我同时代的象棋大师集体棋行天下。国运兴,棋运兴。我们赶上了好世道,国家兴旺,人民幸福,我们的棋行天下,是与国家的发展、人民的幸福同步的。

但愿这本书能给爱好象棋的人们,带来愉快的回忆。李来群2016年1月16日

冠军风采

李来群,河北邯郸人,1959年9月出生。

是捧着象棋全国冠军杯北上过黄河第一人,是全国唯一将“棋圣”“棋王”战袍披于一身的象棋特级国际大师。

1982年、1984年、1987年、1991年,四次夺得全国象棋赛冠军。

1983年,夺得亚洲城市名手赛冠军、“三楚杯”赛冠军;1984年,夺得“五羊杯”赛冠军;1985年,夺得“王冠杯”赛冠军、“柳泉杯”赛冠军;1987年,夺得“奔马杯”赛冠军、“金色外环杯”赛冠军。

1989年,“棋圣”赛夺得“棋圣”。

1989年,“棋王”挑战赛夺得“棋王”。第一章把冠军杯捧过黄河第一人

1982年12月4日,历史的钟摆伴随着一个人的步伐,走进成都街头熙熙攘攘的人流。

这个人叫李来群,23岁,中等身材,偏瘦,面目清秀,步履闲淡,身上透出些许儒雅和稚气,一双不大的眼睛,闪着与年龄不太相称的机警与智慧。

他向成都棋院走去,那里将举行全国象棋个人大赛。象棋比赛定律:亚军是输得最惨的败者,但它是登上冠军的必经台阶。

四川成都,地处中国华西地区东部,古为蜀国,秦并巴、蜀为蜀郡,并在四川平原腹地建城。汉代因织锦业发达,设锦官,故有“锦官城”之称。五代蜀地遍种芙蓉,故称“芙蓉城”。

从华北腹地邯郸来到四川成都的李来群,此时听不到北风凛冽的呼喊,看不到大地雪敷的僵硬,塞满眼睛的,是婆娑绿叶,小草红花,青山绿水,还有满街步履轻盈的曼妙女郎。一阵凉风吹来,没有寒意,却是清新。

凉风吹来的清新,使李来群保持了一份清醒。他来成都不是来赏花看景的,他是来参加全国象棋比赛,是憋足了劲来问鼎的。

是的,憋足了劲,在棋坛一路走来,一路攒劲。

李来群10岁开始下棋,蹲在墙角巷尾,走的是“野路子”。

16岁那年,“野路子”下出了名气,一路过关斩将,夺得邯郸市象棋冠军。

人生如棋,就如一盘永远也下不完的棋,对手是别人更是自己,战胜自己往往比战胜别人更重要。

当我们需要勤奋的时候,要先战胜自己的懒惰;需要勇气的时候,要先战胜自己的软弱;需要洒脱的时候,要先战胜自己的执迷……

关键时刻,这些矛盾往往会同时出现,相伴而行。而当它们同时出现的时候,也就是我们开始彷徨困惑、痛苦不堪的时候。因而,战胜自己往往比战胜别人更加困难。

1977年,那年李来群18岁,在家门口举行的“北京、河北、广东、安徽四省市象棋邀请赛”上,他力克蒋志梁、蔡福如、刘星等高手,以11胜1负的成绩获得了冠军。同年,又在全国象棋个人赛中获得第七名。

1978年,他又在全国象棋个人赛中获得第四名。

这之后的李来群,跳马飞车架炮的一招一式都引起全国棋迷的关注,参加全国各类象棋比赛的胜率倍增,战绩突飞猛进。1982年4月,国家体委批准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实行等级制度,批准上海胡荣华、广东杨官璘成为象棋特级大师,批准25人为中国象棋大师,李来群赫然在列。其余24位大师是:北京臧如意、北京傅光明、北京谢思明(女)、上海徐天利、上海朱永康、上海单霞丽(女)、天津黄少龙、黑龙江王嘉良、辽宁孟立国、辽宁郭长顺、辽宁赵庆阁、河北刘殿中、江苏戴荣光、江苏言穆江、浙江陈孝堃、安徽蒋志梁、安徽高华(女)、四川林野(女)、湖北柳大华、湖北陈淑兰(女)、广东蔡福如、广东黄子君(女)、山东王秉国、甘肃钱洪发。

1982年5月,李来群披着象棋大师的战袍参加在武汉举行的全国象棋团体赛,来自各省、市、自治区和火车头体协的20支男队(每队4人)和12支女队(每队2人)的一百多名棋手齐聚武汉,其中女子团体赛是首次举办。男子组采用11轮的分台定人积分编排制,女子组则采用11轮的分台定人循环制。

最终,男子组,广东队获得冠军,成为全国团体第一个三连冠,在全部比赛中一局未输的李来群,帮助河北队获得第二名,上海队、黑龙江队、江苏队、辽宁队分获三至六名;女子组前六名依次为:广东队、上海队、安徽队、北京队、四川队、湖北队。

李来群的名字越来越让棋迷激动,尤其是北方的棋迷,能不激动吗?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历次全国象棋大赛中,男子冠军奖杯还未跨过黄河,始终在杨官璘、胡荣华、柳大华等象棋大师手中轮捧,似乎最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象棋桂冠,只属于江南才子,而与北方的彪形大汉无缘。北方的老少爷们,多么期盼有人站出来,把冠军奖杯捧过黄河啊!南方的老少爷们,也在翘首期盼,期盼象棋界奇迹的发生。

人们的目光聚焦在小将李来群身上。李来群似乎没有承担这一重任的意识,他只是爱好下棋,屡战屡胜的战绩,不断膨胀了他夺冠的梦想,而没有想过南北方老少爷们的期盼。

当他蓦然回首,从报刊,从电台,从棋迷的热捧中感受到人们期盼的强烈后,产生了一种冲动。

李来群产生的这一冲动,属于他的年轻,他尚不知道,把任何事情做到极致,包括下象棋下到全国冠军,需要历练,需要挫折,需要痛苦的折磨,需要千回百转的反复回炉,不经过这个过程,是不可能做到的。

1980年,全国象棋大赛,李来群向问鼎发起冲击,轮番恶战下来,他与冠军柳大华、亚军徐天利积分相同,但因小分最低,只能屈居第三名。他没有想过自己尚需千回百转的回炉历练,而是把原因归结于全国象棋个人赛规则发生变化,他以为,如果通过预赛选拔分甲、乙、丙三组分别进行,也许他问鼎就有希望。因为在甲组比赛中,他毕竟力克黑龙江名将王嘉良、广东名将吕钦、北京名将臧如意,战平上海胡荣华、广东杨官璘两位特级大师,取得了6胜3平2负的战绩。可比赛就是比赛,规则就是规则,没有也许,也容不得丝毫侥幸,实力说明一切。

1981年,全国象棋个人甲级赛在温州举行,因为胡荣华在1980年的比赛中意外落马,降到乙组,不能参赛,这勾起了有能力的诸多大师极大的欲望,李来群当然也不例外。

绝佳时机啊!

前9轮比赛,李来群一路过关斩将,取得了6胜3和的战绩,这个成绩是棋坛多年少见的,这股不败的“旋风”震撼着赛场上的每一个人。甚至已经有人开始预测:一个新的全国冠军马上就要诞生了!

李来群嘴上没说,可心里攥紧了拳头,折桂的欲望迅速膨胀。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千回百转的回炉魔咒开始发作。在后来的两轮比赛中,李来群简直像换了一个人一样,下不出“小李飞刀”的棋来了,接连败在杨官璘和柳大华手下。尽管仍然是最高分行列,可小分又是比同分的柳大华低而再次屈居其后,煮熟的鸭子就这样飞了。

对此,辽宁象棋老将特地赋诗:

飞兵直越九重关,壮士叩鼎一挥间。

功成何须折杨柳,一步之遥万仞山。

有人靠回忆度日,因懊恼而陷入痛苦;有人靠想象生活,因畅想而一味兴奋;有人则因独具精神力量,敏于思考而脚踏实地。

李来群无疑是最后一种人。

他深知,精英荟萃,马炮争雄,接下来的路必定是布满荆棘、充满挑战,因为他仍需经历千回百转的回炉。

手下棋局万千精彩,人生路途个中滋味,懂下棋者,亦能从中领会棋与人生的繁复关联。与其无用地懊悔,不如坦诚地面对命运的摆布;与其不停地惋惜和幻想,不如抓紧时间来写一点属于自己的历史。

李来群穿过熙熙攘攘的人流,直奔坐落在锦江河畔的成都棋院。象棋比赛定律:怵谁,必定碰上谁;发怵,是强者才有的资格。

李来群要去的成都棋院,汇聚了全国象棋特级大师和大师。这次大赛,国家体委对参赛人员的资格和比赛规则作了调整,规定具有大师资格的棋手可直接参加比赛,其余选手由每队选出,全国共有19个省、市与火车头体协等20个单位的34名男子棋手和14名女棋手参加。男子比赛不再采用前两届分甲、乙、丙组的联赛形式,而是34人进行13轮积分编排制,女子比赛则实行单循环制。

李来群心里有点发怵,他倒不是怵参加的这次比赛,而是怵一个人,这个人叫胡荣华。

胡荣华,这位当代棋界人称“司令”的象棋奇才,15岁时首次参加全国赛即夺得冠军。此后,他从1960年至1979年创造了十连冠的奇迹。1960年,15岁的胡荣华首夺全国冠军,标志着中国象棋历史承前启后的转折和新时期的开始,他对于布局的探索思考,打破了传统的中炮屏风马为主流其余则是偏局的见解,对反宫马、飞相局等布局赋予了新的内涵,带动布局研究成为中国象棋的主旋律,许多研究成果上升到理论高度,为中国象棋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从民国到1960年,老一辈的特级大师杨官璘是典型代表,是旧时代象棋理论的集大成者;从1960年以后,胡荣华则成为中坚力量。

李来群小胡荣华14岁,是地地道道的后生晚辈。他蹲在路边和人下棋时,不知胡荣华是何人。当他16岁夺得邯郸象棋冠军后,听说了胡荣华。从此,他对胡荣华的仰慕、崇拜至今未改。战绩越大,越是崇拜、仰慕有加。不得不说,崇拜、仰慕胡荣华,是李来群棋力提升的强大动力。就像江湖的侠客和武士一样,战胜最强者,成为名噪一时的“独孤求败”,这又何尝不是每个人的梦想?李来群在1980年和1981年,都即将登上全国象棋个人赛的顶峰,就差那么一点点,给李来群留下了极大的遗憾。坦率地说,最令李来群感到遗憾的,不是1981年那场大赛,没有拿到冠军,而是因为他怵的对手胡荣华没能参战,象棋界的“司令”没参战,输了也罢,遗憾不到哪里去。倒是1980年那一战,他是下平胡荣华之后再战柳大华和徐天利的,结果连栽在他二人手下,他心里很是有些不甘。

这次全国象棋个人大赛,李来群最想碰上的对手,还是“司令”胡荣华,虽然他心里怵他。

1982年12月6日,比赛进行到了第二天。虽是腊梅怒放的季节,可赛场上却如火如荼,激战正酣。

李来群又胜了。

李来群已经连胜两场。

首战:他以左马盘河布局,迎战安徽邹立武高左炮的进攻,仅23个回合就旗开得胜。

第二轮:他又勇克广东名将蔡福如,使积分和上海胡荣华、甘肃钱洪发并驾齐驱,同处领先地位。

消息传开,无数棋迷热血沸腾。

一时间,希望胡荣华夺冠和希望李来群夺冠的呼声此起彼伏。当然,共同的期盼,是胡荣华与李来群以大战收场。

在前两轮取胜山东王秉国、四川蒋全胜的胡荣华,这次是有备而来,势在必得。雄踞棋坛高地20年的他,自从1980年兵败乐山后,已经连续两年失去了冠军宝座。两年来,他无时无刻不在想着东山再起。两年来,他心里憋着一股气,也憋着一股劲儿,做足了卧薪尝胆、东山再起的准备。

细心的棋迷给胡荣华算了一笔账,近一年来他战绩彪炳,气势正猛。参加的90多局比赛中,只负3局,先后夺得“五羊杯”“三楚杯”上海杯”“优秀棋手集训赛”和“上海市第七届运动会象棋赛”五项个人冠军,第二届亚洲象棋锦标赛和首届“北方杯”国手赛两项团体冠军。

不难看出,胡荣华和李来群的这场较量,尚未开战,已经硝烟弥漫。

更准确地说,这两个人之间的较量,已经从技术层面上升到心理层面。

比赛已经进行了两轮,前两轮,李来群和胡荣华双双胜出。

接下来还得下十一轮,在这十一轮中,李来群与胡荣华过早相遇的概率是个未知数,也许第三轮就碰上,也许最后一轮才碰上。

这是人算不出来的,唯有天算了。

这次全国象棋赛采用积分编排制,积分相同者两两相碰。同处领先地位的李来群、胡荣华和钱洪发,三人中必定会有两人相碰。

一般来说,在棋类比赛中,高手和高手是不愿意过早相遇的,因为狭路相逢,两虎相斗,必有一伤。伤者,必挫信心,纵然有雄师百万在胸,也无法运筹帷幄,指挥若定;而胜者,必增斗志,纵然敌军围困万重山,也能寻找战机,突破重围,奔向胜利。

同时胜出两轮的李来群和胡荣华,深谙此中奥秘。对于胡荣华而言,李来群是棋坛上涌现出来的新秀,棋风细腻,布局严谨,往往使人针插不进,水泼不透,是一位难缠的对手;对于李来群而言,多少年来,他一直把胡荣华看成是自己最钦佩的师长,自己在过去与胡荣华的对弈中负多胜少,要想从胡荣华身上夺得两分,也着实比较困难。

可历史是不安分的,总是喜欢培植对立,喜欢多样化,喜欢冲突。怕相遇,偏相遇。

抽签结果传来:第三轮,胡荣华对李来群。

胡荣华情不自禁地说:“果然碰上了!”

李来群不胜感慨道:“想不到恶战来得这么早!”

毋庸置疑,当年的胡荣华对参加这次大赛是高度重视的。两年的期盼,两年的卧薪尝胆,想再折桂的心情必定煎熬着他。

李来群的内心亦无法平静如水,虽然他谈不上煎熬,但期盼折桂的愿望,使得他也不得安生。

情绪如同心魔,你控制不住它,它便吞噬你。此时,对于胡荣华和李来群而言,谁能控制情绪,战胜对手的可能性就更大。

河北队的同志嘱咐李来群:“对付胡荣华必须要格外小心!”

老师刘殿中说:“这是极为关键的一仗,要下决心打赢。对付强敌,必须要多准备几手。”

为此,高参们召开紧急会议,帮李来群拟定了作战计划:要充分利用红棋先走的有利条件,争取主动,设法保持住先手优势,进行持久战。如果开局不利应及早收兵,严加防守,力争和棋。

记者找上门来采访,领队何玉兰一一挡驾,婉言谢绝。

一切准备有条不紊地进行。

此时李来群的心反倒平静下来了,他有夺冠的强烈愿望,碰上胡荣华,他觉得足够了。队友们帮他出的行棋主意,他没有怎么往心里去,他觉得与胡荣华对决,临阵磨枪是不行的,只能棋盘上见机而行。

平复心情的李来群,已臻化境。李氏定律:易碎的是眼泪和梦,但梦比眼泪珍贵。

历史的指针指向1982年12月7日,这一天注定将被历史铭记。

1982年全国象棋个人赛中,李来群与胡荣华的一局对弈最紧张、最关键,争夺得也最激烈、最扣人心弦。

下午1点钟,比赛在成都棋院准时开始,气氛异常热烈。

组委会临时做出决定:外人不准进入回廊参观,只能在赛厅外面隔窗观望。赛场里只有工作人员和记者,虽说人不太多,却几乎全部集中围观在第一台,棋桌周围挤满了人,里三层外三层,围得水泄不通,围观者的眼睛齐刷刷盯着棋盘。

第一台,是李来群与胡荣华对弈。

在全国象棋赛中,若采用积分循环制,棋手的座位大有讲究。从第二轮开始,积分高的棋手坐在第一台,积分次之的坐在第二台,以此类推,因此第一台又有主座或王座之称。这次比赛,从第三轮开始,李来群就稳坐第一台了。

为了还原当时的比赛情景,我们将那盘斗智斗勇的棋局重演。

李来群执红棋先走,炮八平五架起当头炮。或许是想出奇制胜,胡荣华并没有走拿手的反宫马,反而出人意料地采用了平时很少使用的顺炮。

平时少用,并不代表不擅长,恰恰这是胡荣华在比赛中惯于布置的埋伏,只有关键时刻才会引爆。是他在象棋的发展上,推动了反宫马、飞象局等布局的发展。早在1979年第四届全运会上,胡荣华在积分落后的情况下,就是以此着战胜了北京傅光明,从而使自己第十次加冕,成为唯一“十连霸”的象棋高手。

胡荣华当然知道,眼前的这个年轻人李来群,对于《橘中秘》《梅花谱》等古老棋谱中的当头炮和屏风马,肯定也是深有研究的,且不会是皮毛那么简单。第一步走出来就不难看出,胡荣华用顺炮这种传统的布局开端,一则是带有胸有成竹、势在必得的雄心,二则是想考验考验这个年轻人的基本功。

面对胡荣华的这一手,李来群预有准备。早在一个月前举行的“上海杯”中国象棋大师邀请赛上,他就领教过胡荣华顺炮的厉害,比赛结束后,李来群一度沉浸在对胡荣华这一战术的研究之中,从而获得不少感悟。

李来群抬头看了胡荣华一眼,然后举棋落盘,采取迂回的战术,避开对方的锋芒。

马八进七,马2进3,车九平八,卒3进1……一切都在按胸中的布局进行。

马二进一,马8进7,车一进一,车1进1。通常走到开局的第五步后,黑方惯常的走法是马三进四或炮八平九,胡荣华在短短的五步之后就选择了变化。这种变化不仅是胆识,更是早有谋划,成竹在胸。

车一平四,车9进1,车八进四,车1平6,车八平四,将5进1。到这里,按照象棋界的说法,开局阶段已经进行完毕,接下来将进入中局阶段。胡荣华和李来群,二者在开局较量到第八步的时候,胡荣华选择了在布局中打破常规而很少见到的出将助攻。在象棋界有一句名言:宁舍一子,不丢一势。走到双方大子皆已出动时,胡荣华之所以选择出将,李来群之所以采取双车平肋,双方无非都是为了争夺形势发展上的要道,他们深深地知道,这才是这局棋的关键所在。

……

采用兑车法并非胡荣华的先例。在20世纪60年代初,广东杨官璘曾以此法战胜过上海何顺安。在与李来群的对决中,胡荣华采用此法,目的或许是想把李来群迅速引向悬崖搏斗。

正如李来群深知胡荣华一样,胡荣华对李来群亦十分了解。他知道李来群在开局阶段的思考是十分细致周详的,往往为了揣摩对手着法而耗费不少时间。知己知彼的胡荣华正是抓住李来群的这一特点,千方百计想将深奥的变化寓于似乎不合棋理的着法之中,把李来群引入他设计的陷阱。

果然,李来群陷入沉思之中。

30分钟过去了,李来群举棋应战,他平车邀兑,然后挺起三路兵,腾升马路,准备出击。一阵白刃战后,四辆大车全部兑掉。

四辆大车从棋盘上消失之后,成了最考验双方功力和判断力的无车棋局。俗话说,一车十子寒。没有了双车,剩下的比赛就更凸显心态和功力了。

兵九进一,马3进5,马九退八,象7退5!这一步刚刚落子,李来群情不自禁地“唔”地叫了一声。

这一叫,胡荣华瞬间明白过来。

按照正常的棋局发展,胡荣华如果走象7退9,可能局势更好一些,尚有顽强抵抗的大势支撑,可是这一着一走,无形之中给李来群留下了得子的机会,从而造成了自己失子之败势。

胡荣华懊悔不已!

李来群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又经过了几个回合的对抗,最终,李来群拿下了这至关重要的一局。

胡荣华站起来,主动伸出大手。

李来群站起来,赶紧双手向前。

当中国象棋泰斗胡荣华与象棋新秀李来群的手紧紧握在一起的时候,标志的不仅仅是冠军奖杯的易主,更是中国象棋从南到北更广阔的传承!

战胜胡荣华之后,虽然接下来还有十轮棋要下,可全国的棋迷包括现场采访报道的记者,都毫不含糊地把冠军的帽子戴到了李来群的头上。李来群没有辜负棋迷朋友的期待,接下来的十轮比赛,一路顺风顺水,连战连胜,下到第八轮时,李来群的胜率积分,已经无人可比了,即使后两轮全输,仍是不可撼动的第一名。于是组委会宣布,李来群夺得全国象棋个人赛冠军。

从这一刻起,李来群捧着中国象棋冠军的奖杯,跨过黄河,跨上新中国成立以后象棋冠军的历史之路,风风光光地向北方老少爷们送了一个巨大的惊喜。

象棋,被南方棋手独霸棋坛的时间太久了。

黄河作证:从象棋走进炎黄文化开始,便一直在檑木滚石的中原逐鹿中漫步,天子、皇帝之下的三公九卿、士大夫、文人墨客,都把棋盘对弈作为各自的智慧比拼,为炎黄文化续写了多姿多彩。只是在18世纪的海洋经济崛起之后,文化潮流随着大海的潮汐南移,加之南方的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使得文人墨客引领风骚,就连棋盘的方块之地也不肯让出。新中国成立后,南风吹过长江,又吹过黄河,吹皱一池又一池的春水,但象棋冠军仍然在南方的才子中漫步。是他李来群,把冠军杯第一次捧过黄河。

当中国象棋的历史钟摆定格的这一刻,中国象棋的权威杂志《棋艺》进行了历史性记载:

棋盘上双方争夺愈发激烈。胡荣华见无法迫李来群就范,又把马炮投入战斗在中路扣马抢攻,从他的微微一笑中可以看出,在他的眉尖和嘴角隐藏着杀机。他把一只马放下后,端起茶杯离座斟水去了。李来群还以颜色,沉思良久后退了一步边马,静待对方动向。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在激烈的拼搏中杀兴正浓的胡荣华突然马失前蹄,当他回到座位后,走了步落象的随手棋,围观者无不动容。

精灵的李来群深恐中了邪术,他先是轻轻地“唔”了一声,继而就端详着棋盘仔细地想了又想算了又算,禁不住内心的喜悦抿嘴偷笑了起来:“啊!你走了步大漏着!”

胡荣华见李来群在窃笑,立即警觉地低头一看棋盘,顿时身子凉了半截,惊慌的情绪再也掩饰不住了,胡荣华懊恼地连连摇头叹息,嘴唇微微地颤抖着连说“臭棋!臭棋!”

原来胡荣华这步落象,恰恰给对方搭了个炮架子,使得李来群得机进炮,串打马炮势必得一大子。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胡荣华这步落象顿使枰上僵持的局势急转直下倒向了一边。胡荣华虽又经19个回合的苦守,最终还是抵挡不住李来群的猛烈攻势,不得不在记录纸上签字认负。

是棋艺的交锋,更是一场激烈的心理战。胡荣华的棋艺是何等高超,但在这场激烈的心理战中他败下阵来。

李来群战胜胡荣华后,如同轻舟已过万重山,在以后的比赛中顺流而下,越战越勇、锐不可当。在13轮比赛中以8胜3和的不败战绩,超过第二名4分之多,即使最后两轮不下,桂冠也已稳操在手。这种情况过去只有胡荣华在鼎盛时期才出现过一两次。

李来群一举登上全国冠军宝座,成为中国象棋史上的第五位棋王。时年他只有23岁。

中国棋坛上一颗新星冉冉升起。

……

李来群一举夺冠,上海胡荣华、广东吕钦、甘肃钱洪发、黑龙江赵国荣、火车头郭长顺分获二至六名。女子组前六名则为:北京谢思明、湖北陈淑兰、四川林野、安徽高华、上海单霞丽、广东黄玉莹。“中国象棋男子全国冠军过黄河了!”消息不胫而走,棋迷们奔走相告。

胡荣华说:“李来群夺魁并非偶然,他棋风细腻,算度准确,夺得冠军,当之无愧!”

杨官璘赞道:“来群近来有了较大的进步,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四川省棋类协会副主席、73岁的贾题韬,听说李来群夺得冠军急忙赶到赛场,向新冠军祝贺,他说:“祝贺你是第一位夺得冠军的北方棋手。几十年来,中国象棋的优势一直在广东、上海一带,这次冠军过了黄河,反映了我国棋坛兴旺发达的景象。”

披上冠军战袍的李来群,内心反倒平静下来了,他深有感触地说:“拿一个冠军算不了什么,与老一辈象棋大师比,特别是与胡荣华老师比,我这个冠军不足为道!”他想起1982年2月,在北京工人体育馆的那次集训,胡荣华、徐天利、柳大华、杨官璘、王嘉良、陈孝堃、于幼华都在。一天晚饭后,李来群来到胡荣华的宿舍,胡荣华给他泡了一杯茶,一老一少就如何下棋,如何突破自身的局限,如何形成自己的行棋风格,特别是如何培养自己高尚的棋品,敞开心扉,一直谈到天亮。那次交谈,给李来群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胡荣华就像长辈对晚辈那样,围绕下棋这个话题,结合自身的体会,给李来群讲了很多提高棋艺的技巧和做人的道理,使李来群受益匪浅!

至今李来群还感叹:“老师就是活生生的教材,就是人生的榜样!”象棋比赛定律:改变历史,就是在不该跳马时跳马,不该飞车时飞车。

任何人都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历史。

翻阅这沉淀与凝聚着厚重而沧桑的历史碎片,寻求它们精神的内核,不同的人将会有不同的惊奇发现:每个人都会在历史的碎片中找到自己。而对于我们所有人而言,又将是人生的一个启示,是开向广阔人生之路的一扇门。我们或许会陡然顿悟,或许会是涅槃式的思想解脱,也或许会是沉思后的阔步前行。这样的启示对于我们将要走的人生之路,会有意想不到的引领意义。

我们无法忽视这样一部与李来群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象棋历史。

将帅马炮相士卒,楚河汉界逞英豪。

中国象棋,这种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民间竞技游戏,以模拟古代直线、陆地、平面战争的形式,融智慧与胆识、魄力与心胸、技巧与战术等于一体,历经几千年时代更迭,风行于民间长久不衰。

三十二子归其位,排兵布阵橘中秘。

棋如人生。象棋是一种具有独特气质的游戏,胜与负、成与败,不取决于任何刁钻的偶然性,它只给智慧戴上桂冠,体现着一个人的思维能量。

黑白世界,包罗万象。“车”有“车”的弱点,“卒”有“卒”的强项,棋要一步一步下,路要一步一步走,懂棋者,爱棋者,可以于下棋中感悟人生的真谛。

人生如棋,棋如人生。

车灵,马欢,相稳,士柔,炮精,卒实,一步一个脚印,无畏前行。

在中国象棋发展史上,李来群这个名字,注定无法抹去,那是一种独一无二的记忆。

李来群偏偏在那个物质极其匮乏的年代,在自己的人生路上,用一颗坚忍的、勇敢的心雕刻了时光,让属于他的时光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自从迷上了象棋,李来群的生活便成了艺术。

他是纯粹的“野路子”出身,成长于街头巷尾,常常是啃着干馒头,追着棋摊儿跑,一下就是一整天。可谁也未曾想到,他1982年居然会登上全国象棋冠军的宝座,使象棋男子冠军第一次跨过黄河,结束了南方棋手独霸棋坛的局面。

由国家体育总局棋牌运动管理中心主办的全国象棋个人赛,是我国最高等级的象棋赛事,其冠军得主晋升为特级大师。对于爱好或者痴迷于象棋的人而言,全国象棋个人赛冠军,是一辈子梦寐以求的奢望。

一步步走进李来群的历史,我们看到了一位名副其实的象棋大师的光环。

他是象棋特级国际大师,象棋高级教练员。

他从1982年夺得全国象棋赛个人冠军之后,又于1984年、1987年、1991年三次荣获全国冠军,是这十年成绩最优秀之人。

今天,他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河北置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要想真正理解李来群作为象棋特级大师的光彩,这光环为何能吸引那么多人的目光,就不得不走进历史,走到我们的祖先那里去请教,看看象棋于中国人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

厚聚,方能喷薄而发;源远,方能流域而广。在中国,象棋有着雄浑深厚的历史文化根源。

象棋是一门“坐运神机决死生”的斗智艺术。从战国一路走来的中国象棋,不是人们消磨时光的娱乐小技,它一登场,便把各种政治势力之间争权夺势的谋变,与人们的智力比拼对接了起来。孙子的三十六计,管仲的舍利取势称霸之道,韩信决胜千里的运筹帷幄,历史人物高超智慧的实际运作,都在小小的一盘象棋对弈中展示得淋漓尽致。

小棋盘,大谋划,演绎着力与智对决的中国智慧。斗智,无疑是这种对决的主题,是世间风云在棋盘上的浓缩再现。《史记》载:“楚、汉久相持未决……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两军阵前,汉王刘邦提出“斗智不斗力”的制胜方针和策略,演绎出许多极其生动的范例。他用陈平的反间计,离间范增和项羽的关系,使项羽夺范增之权,自折股肱;用张良的笼络计,当韩信攻取了山东一带请求封为“假齐王”时,立即下诏封韩信为真齐王,巩固己方的阵线。当项羽将刘邦的父亲“太公”放到砍肉的高案上,威胁说:“今不急下,吾烹太公(若不马上投降,我煮你的父亲)。”刘邦冷静地回答说:“吾与项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此,即大诗人李白描写的情形:“分我一杯羹,太公乃汝翁。”刘邦一方面发布项羽的十大罪状,涣散楚军的士气;另一方面,当他被项羽的神射手射中胸膛,摇摇欲倒之时,担心影响士气,便趁势俯身摸着脚,骂道:“虏中吾指。”他伤痛难忍,还强行巡视军营,慰问士兵,使敌人无隙可乘。这些“斗智不斗力”的典型范例,成为指导象棋艺术发展的精神内涵。

这之后发生的事情,就聚焦在鸿沟,并把刘邦和项羽的战场对杀,搬上了楚河、汉界的棋盘。《史记》载:汉高祖二年,刘邦引兵东向,出函谷关;三月,与诸侯会盟洛阳,集五十六万人马伐楚,乘楚霸王项羽率兵征齐而后方空虚之机,一举攻下楚都彭城。项羽闻讯,立即回师,在灵璧一带与汉军展开激战。是役,汉兵大败,溃不成军,刘邦仅得数十骑卫护而逃出重围。五月,刘邦在荥阳聚集残部,又会合萧何从关中送来的人马,兵势重振。从此,楚、汉在荥阳展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拉锯战——你进我退,我进你退,反复争夺。在此期间,形成了一段极为特殊的战争景象:汉高祖四年十月,“复取成皋,军广武,就敖仓食。项王已定东海,来西,与汉俱临广武而军,相守数月”。楚据东广武城,汉据西广武城,中间隔着广武涧(古运河鸿沟经广武山连接黄河的一段)相持。“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饷,汉王、项羽临广武涧……”在空前残酷、激烈的争战中势均力敌,谁也无法逾越鸿沟一步。双方相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历史就这样使鸿沟成了“楚河汉界”,还特地在象棋的中心线“中分天下”。

唐代大诗人李白为此而挥笔写了《登广武古战场怀古》,热情洋溢地赞颂:“秦鹿奔野草,逐之若飞蓬。项王气盖世,紫电明双瞳。呼吸八千人,横行起江东。赤精斩白帝,叱咤入关中……伊昔临广武,连兵决雌雄……”

大文学家韩愈也登临广武山,以哲理般的绝句《鸿沟有感》来表达自己的万分感慨:

相持未定各为君,秦政山河此地分。

力尽乌江千载后,古沟芳草起寒云。

历史上文豪们的吟唱,把现实风云与象棋对杀的演绎,上升到了文化艺术的高度。

历史告诉后世:黑、红两军隔河界相持立营,严阵对垒,以及擒“将”制胜,并非来自人们的凭空想象,而是植根于中华民族开拓进取、蓬勃发展中一幕极为壮烈、极为震撼人心、极富理念价值、极具深远影响的史实。

在中国,象棋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参与人数之多、流传地域之广、浸透社会层面之全,以及精神内涵之博大深厚,皆令其他式样的文化活动难以望其项背。

1956年,象棋被定为国家体育项目,以后,几乎每年都举行全国性的比赛。

1962年成立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下属组织──中国象棋协会,各地相应建立了下属协会机构。

20世纪中叶,可以说,人无论男女老少,地无论城乡厅幽,无不为象棋的魅力所感染、所陶冶。

李来群就混迹于这群男女老少之中,在街头,在巷尾,与他们同呼吸,共欢愉,从他们身上,吸取热土庶民的滋养,聚积走上棋坛的力量。

李来群的力量,不仅仅是象棋冠军的技艺,也不仅仅是使象棋男子冠军第一次跨过黄河,而是来源于他从平民百姓身上吸取的智慧能量。他是一位真正的大国手,在棋艺上有独到的见解,他大局观强、境界极高、讲究艺术、追求完美,他下出的那些经典对局,至今仍为我们提供独到的智慧借鉴。

李来群的力量,来源于他的人生基调。他从社会的底层起步,把平民百姓从棋枰对弈上的智慧融入他的血脉,他同时赋予象棋特殊的表情和动作,他棋艺功力深厚,计算力超群,精于运子取势,临危不乱,耐于久战的棋风,是数以万计普通群众象棋智慧的缩影。

李来群的力量,还来源于他所独有的特质和气息。他的家在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国都,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邻里守望互助的千年传承,使得他形成了自己的棋风,稳健细腻,精雕细刻,落子似行云流水,又如雁过长空,不着丝毫痕迹,看似无心而为,实则绵里藏针,常积小胜为大胜,引领了那个时代棋手水平的整体提升。

在中国象棋发展史上,永远无法忽视李来群的这种力量。他不仅是一位象棋特级大师,更是我们人生之路上的一位挚友。

什么是天才?

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无非是因为他们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努力的过程就是结果的奥秘所在。

不要相信天才!

某种程度而言,一个人的成功,必然有其必定成功的理由。天才无非是集中了全部时间和精力,而忘却了自我的人,我们钦佩的应当是他们坚韧的意志。第二章热土滋养的欢乐童年

现实的回光,必返照到历史。

一个成功人士的蓦然回首,必回首到童年。

人们说:现在的娃娃真聪明,话还不会说,便什么都知道。

是的!母腹是娃娃的热土,母亲的双脚站在热土之上,吸收了大地传递给娃娃的智慧能量和不竭的营养!李氏定律:养人容易,养士难!

童年带给我们的潜意识,往往会伴随我们终生。

在李来群的记忆中,父亲有一套最朴实的生活哲学,经常挂在嘴边的就是:“我可不养闲人!”

这套哲学是生活赋予的财富。

李来群的父亲李怀敬,邯郸大名县人,他出生的1929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大危机。

这一年,注定是无法为历史所遗忘的,之后爆发残酷战争的种子就埋在这一年。

虽然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离邯郸大名非常遥远,但本就无须经济危机影响的穷困,那一年在大名继续加深。好在有爷爷、奶奶的辛勤劳作,穷日子仍旧穷着往前熬,且一路熬来,父亲始终得到爷爷的格外庇护,重一些的活,爷爷总是打发其他孩子做;好吃点的东西,爷爷总是给父亲分得多。在爷爷的庇护下,父亲熬过来的记忆,也不乏温暖。1942年严酷的灾荒,给爷爷支撑的这个家陡地增加了重负,爷爷为了让全家人活下来,没日没夜地找活干,自己则吃糠咽菜,常常饿得昏死过去。醒过来之后,爷爷不说话,仍是去干活。1942年好歹熬过去了,但爷爷熬不过去了,转年病倒后,就再也没有起来。

在谈到过去的时候,父亲常说,爷爷的死,对他打击最大,他待在家里没意思了,为了活命,也是为了混口饭吃,他投奔在八路军渭河支队当政治部主任的姐夫,当上了八路军。

那年父亲14岁,个头比班长拿的一把长刀高不了多少。旅政委见他机灵,叫他当警卫员。

残酷的战争,不会因为你年龄小而有所眷顾。战斗中,父亲被炸弹炸晕了,醒来后,旅政委说的话,父亲至今还记得。政委说:“你个小鬼,炸弹落在我俩中间,你怎么就晕了!快起来,跟我走!”走的路上,政委摸着父亲的手说,手臂被弹片擦伤了,不碍事。直到这时,父亲才觉得胳膊痛。

后来大部队转移,旅政委骑马,也给他牵来一匹马。第一次骑马,父亲很兴奋,也很得意。敌人的飞机追过来轰炸,马惊了,父亲从马上摔下来,左臂肿起好高,疼痛难忍。所幸未伤筋动骨,过了一段时间后逐渐恢复了。

接纳他参加八路军的姐夫在战斗中牺牲后,父亲陷入极大的悲痛之中,且很长时间不能解脱出来。

1949年,新中国成立,父亲因身体负伤复员,部队给父亲开了个证明,他拿着到了邯郸的军管部门,被分配到市交通运输科下属的一个仓库当保卫科长。科长不用干重体力活,但工资拿得太少,一个月才三十块不到。年纪轻轻的却不干体力活,父亲觉得难受,加之工资又低,父亲觉得不划算。于是,他找领导,问干什么活拿钱多点儿。领导说,到火车站卸货、拉大排车,一个月挣大几十块,甚至上百块。

父亲毫不犹豫地辞掉了保卫科长之职,来到火车站干体力活,二百来斤重的麻袋,他一抡就能甩到肩上,多的时候,一天能扛百十袋。

父亲没有读过书,但现实这本“无字书”,教会了他许多知识、学养和哲理,他踏着脚下这片热土一路走来,始终不变的信念是:人要勤劳,要靠劳作养活自己。

父亲靠辛勤劳作养活自己,养育全家,所以他对孩子们的教育,更多的就是一句话:“我可不养闲人!”

李来群就是在父亲“不养闲人”的教育下长大的,他恪守不做“闲人”的原则,坚守父亲最朴实的生活哲学,度过了看似艰苦,却让他倍感欢乐的童年时光。

回想起那段美好的童年时光,李来群总是像个孩子一样开怀大笑。那段美好时光,就在这爽朗的笑声中,向我们走来。

那个物质极度缺乏的年代,六七岁的孩子能干什么?怎样才能不当个“闲人”?

捡破烂似乎是李来群那个年龄唯一的选择,难得的是,他居然把捡破烂当成了游戏。他混在捡破烂的大军里,每次出行都如同进行一场小规模的战争。靠着眼尖、脑子活、腿脚快,他练就了一套捡破烂的绝活,能清晰地分辨出哪些铁条、铁块是熟铁,哪些是生铁。当孩子们扑上垃圾堆刨腾时,李来群总是要先观察,看好了才下手,因为他捡的熟铁多,自然卖的钱就多。

捡破烂伴随着李来群的整个童年,遥想过去,他满是自豪之情。时至今日,50年过去了,他依然能毫不犹豫地说出那些废铜烂铁的价钱:“生铁一斤两分钱,熟铁一斤四分钱,黄铜一斤能卖一块五,紫铜最贵,一斤能卖到两块。”

就是不是“闲人”的话题,父子二人曾经做过一次深入的探讨。两人掰着手指头算账,12岁的李来群利用3个月的暑假,靠打工赚了140多块钱,而参加工作的哥哥,每个月的工资只有18块钱,他用3个月的时间赚了哥哥8个月的工资。

至今,说起这段往事,父亲总是有些酸楚的,觉得在孩子小的时候,没能给他们提供好的生活环境。李来群却不这样认为,在他的心里,捡破烂从来都是一场快乐的游戏,打工赚钱也是很好的锻炼,童年的一切都是快乐的,积攒的精神财富对日后的影响也是大有益处的。

生活,是最好的却也是最残酷的老师。

也许从拾破烂开始,李来群的心智就得到了锻炼,他的性格中便埋下了坚忍的种子,这种子随着他一同茁壮成长。

一个人的眼力和心力,往往是童年生活所给予的。有一天,李来群听到比他大5岁的哥哥李玉群兴奋地喊:“好家伙!咱要发财了。”

人小鬼大的李来群赶紧追问:“怎么了?怎么了?”

似乎意识到了什么,哥哥慌张地望了望四周,强抑制住内心的激动,压低声音说:“我发现一个大坑,大坑里全是废铁。可能是纺织厂扔的废铁丝、铁条,咱要发财了!”

李来群顿时变得和哥哥一样激动起来,强抑制着内心的冲动,哥儿俩悄悄做了一个简易的小排子车,跑到坑里去“淘金”。

到了大坑边一看,好家伙!这哪儿是一坑的废铁啊,在哥儿俩的眼里、心里,那是一张张散落的一毛、两毛的钞票,花花绿绿地躺在坑里,就等着他俩捡呢。

哥儿俩激动地冲上去,不知疲倦地翻捡,小手被细铁丝划破了,也没有丝毫感觉。不一会儿,就装了满满一小车。此时,哥儿俩激动的心情,绝不亚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他们眼里看的,心里装的,都是这一坑的钞票。

哥儿俩就这样不知疲倦地往返于大坑和废品站之间,三伏天,气喘吁吁,一身臭汗,浑然不觉。至今想起,李来群依然感到奇怪,那么热的天,怎么傻乎乎的连根冰棍儿都没想起来买,唯一能感受到的,就是当时那怦怦跳的心,还有卖完废品后把钱攥在手里那踏实的感觉。

哥儿俩卖完废品的钱,都小心翼翼地收好,全部交给了父亲。

父亲性格刚毅、爱憎分明,朴实的赞誉至今让李来群印象深刻,并为之感到骄傲:“你俩小子行,顶事儿,不是吃白饭的。”母亲生性温柔内敛,虽不擅赞美的言辞,却也从无批评的话语,总是用一颗温柔的心包容着生活。

不过,哥儿俩并没得意太久,那个大坑,很快被其他小伙伴发现了。

几乎整个捡破烂大军突袭而来,大坑成了最原始的战场,所有孩子都如同饥饿的野狼看到猎物,两眼放光。没有规则,没有约束,只看谁的速度更快,眼力更好。孩子们瞬间迸发出的智力、体力,恨不能把垃圾舔食而光。

很快,值钱的不值钱的,都被一扫而光。虽然这个垃圾坑是他哥儿俩最早发现的,但他们没有能力独霸这个垃圾坑,这也不是捡破烂的规则,只能抓紧时间,从早晨天边还挂着星星刨到天黑下来满是繁星,尽可能地多捡一些。

也就三几天时间,一切又归于了平静。那个大坑便安静地躺在了那里,再也没有人光顾了。

说起捡破烂的事,有一样东西,李来群至今感到遗憾。他在这个废品坑里,刨出一把短剑,擦去包裹在剑上的泥巴,该剑泛着蓝光,寒气逼人。尤其是剑柄,上面不仅有雕饰,还有他不认得的文字。李来群说:“那时候年龄太小,什么也不知道,现在想想,当时从土里刨出来的可是一把古剑,说不定就是胡服骑射的赵王腰上别的那一把呢,那要搁现在还了得,绝对是文物。可当时一门心思要当废品卖了,用家里的煤炉子烧红了,想弄断,可怎么也弄不断,最后没办法,只能砸弯了,当5斤废铁卖了两毛钱。可惜了,可惜了!”

钓青蛙,恐怕是那个年代很多孩子最有乐趣的户外娱乐活动了。李来群凡事爱动脑子,对钓青蛙颇有自己的心得。

他发现青蛙有一个特点,只吃活食,而且一旦咬住就不松口,无须担心从水塘、草丛中钓起来的青蛙,会在半空掉下去。李来群开心地说:“那青蛙也太呆了,咬住就不撒嘴,一钓一个准。尤其水塘里的青蛙又多,拿蚯蚓当饵,多的时候一次能钓到五六十只。”只是那用来当饵的蚯蚓,捉起来有些麻烦。太阳一出来,它们就会钻到土里去了。他便总在清晨,趁着天刚亮满地露水时,到不远的庄稼地里、土路上去捡那些粗大的蚯蚓。

钓来青蛙干什么?

拿来喂鸭子,那可是鸭子最喜欢的美食之一。

李来群笑道:“我们小时候,不缺鸡蛋、鸭蛋吃,我那鸭子养得肥着呢。那鸭子厉害着呢,一口能吞一只活青蛙,最后肥得走路都费劲,晃晃悠悠的。当然,现在知道是破坏生态了,不该钓青蛙。更可惜的是,当时居然不知道吃青蛙,后来听说青蛙能吃,就把腿儿都吃了,把其余的都用来喂鸭子。我父亲还感慨呢,‘这田鸡腿可比鸡肉好吃多了。’”

母亲的身体一向虚弱,除了鸡鸭,李来群还喂了两只羊,只为有羊奶给母亲调养身体。到现在,他依然记得母亲把羊奶煮开后,坐在窗前的饭桌上,一束阳光照到母亲的身上,那么温暖,那么慈祥。母亲用调羹拨开上面厚厚的奶皮,小口小口喝着羊奶……

除了捡破烂,喂鸡鸭和羊,李来群儿时的另一项业余活动,就是“运输”。

父亲辞掉保卫科长后,在火车站扛苦力活,他秉着“雨露均沾”的原则生活。母亲因身体虚弱,负责在家做饭,收拾家务。妹妹因年龄太小,只能在家陪伴母亲,自娱自乐管理自己。李来群和大哥、大姐一个不落,业余时间都被叫去拉苦力赚钱。因年龄小,李来群只能打下手,哥哥姐姐在前面拉,他在侧面拴根绳子,年龄虽小却从不讨巧,总是使出吃奶的劲儿,奔着一个目标前行:赚钱,不当闲人。

虽是又苦又累,他们一家人却至今依然无比感谢这个出力就能赚钱的生计。

父亲一生勤俭,直到父母年迈,说起当年,父亲依然有些埋怨母亲:“你这一辈子没参加过工作,没赚过一分钱。我当年不容易啊,别人家都是两个人赚钱,咱们家就我赚钱。”

母亲总是有些伤感,心里也带着一丝不服。毕竟操持家务也不省心,仅几个大人每天脱下来的脏衣服,洗起来也得费不少力。每当母亲感到委屈时,李来群总是哄得母亲转怒为喜:“妈,您不容易啊,您一直稳定着后方,要是没有您稳定军心,费力操持,咱这家怎么能过成现在这样好呢?”

父亲因身体好,肯卖力,又因坚守“不养闲人”的原则,一家人齐心协力,每个月能赚到一百多元,日子本应过得更宽裕一些,可父亲却把日子过得很节俭,每一分钱都管得很严。他认为不该花的,一分都不能花。在李来群的记忆里,整个童年时期,有钱也没买过一件新衣服,都是哥哥姐姐的旧衣服改造的。

在李来群的印象中,父亲是个很“念亲”的人,他把很大一部分收入用来接济老家的亲戚:大大爷、二大爷、四叔等等。父亲这样做的原因很大程度是因了“落叶归根”的思想。父亲常常念叨:“没准儿哪天,我还回老家呢!人老了,得归根啊!”当年,李来群并不太理解父亲的想法,认为父亲想不开,在城市里过得挺好的,总惦记着老家干什么呢。

可如今,早已过知天命之年的李来群却开始理解父亲的想法了,他近些年来总是想念邯郸,总是想回去看看。每个从故乡走出去的人,对故乡都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总是在日后的岁月中,自觉不自觉地找寻自己记忆深处的思念,找寻故乡中的人,甚至一草一木在记忆中留下最深烙印的东西。尤其随着年龄的增长,愈发想要在故乡的土地上找到灵魂的依托。

于是,那“欢乐的童年”在李来群的脑中,就变得愈加清晰起来。

童年尽管贫困和忙乱,可李来群对这个时代和消磨这个时代的地方,对这个时代的生活,却永远保持着一种温柔而欢快的回忆。离开故乡多年,在城市居住多年,他却从来没有忘记过儿时的故乡,那蓝蓝的天,白白的云,那火辣辣的太阳,还有那叽叽喳喳叫一个夏天的知了,无数的快乐在那时拥有,无数的思想和力量在那时孕育和积蓄,并一直伴随着他踏上征程。

时至今日,那欢快的童年生活依然是他心中最难忘的,以至于他常常感慨:“我那欢乐的童年啊!”李氏定律:兴趣,是玩出来的;智慧,也是玩出来的。

玩耍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一般来说,人到青年,不能玩耍了,要立业成家;人到中年,玩耍不起了,要养家糊口;人到老年,玩耍不动了,缺少蹦蹦跳跳的活力了。

在中国,绝大多数父母背负着“望子成龙”的包袱,父母文化程度越高,所背负的包袱越大。“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玩物丧志”等老祖宗传续下来的教诲,在文化人的脑子里扎根很深,因而对儿童玩耍的约束也就更多。

其实,背这样的包袱,大可不必。玩耍游戏是人类的一种天性,是人类最本真的一种活动。很多学术事业的发展,恰恰与玩耍游戏的动机有关,比如艺术,比如航海,比如物理学等等。一个保持着游戏乐趣心态的人,头脑是异常灵活的。

就一个人而言,儿时玩耍游戏的能力,决定着人生发展的能力,儿时玩耍游戏的内容和领域,决定着人生发展的档次。

李来群是幸运的,他的孩提时代,没有父母关于“玩物丧志”的理论束缚,他把捡破烂不做闲人当成了儿时的玩耍,从中获得极大的乐趣。当然,他充盈的活力,使得他不可能局限于捡破烂的玩耍,他脚下的那片热土,有更广阔的玩耍天地。

李来群有着强毅的天性,天生好战,从小便对一切带有挑战性的游戏充满了偏执的热情。可正是由于这种偏执,让他“文争武斗,样样在行”。

李来群,1959年9月1日生于邯郸。

邯郸地处河北南部,西依太行,北望京津,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早在8000年前便孕育了新石器早期的磁山文化,战国时期邯郸为赵都,汉代与长安、洛阳、临淄、成都共享“五大都会”盛名。

漫步丛台追忆赵王城,历史的风霜掩盖不住这座北方城市的古朴气息,邯郸的每一个角落里都有说不完的故事。

围魏救赵、胡服骑射、邯郸学步、负荆请罪、毛遂自荐……

邯郸不愧为中国成语典故之都,许多成语在形成的过程中,与邯郸这座城市有着不解之缘,在全部万余条汉语成语中,竟有1500多条出自邯郸,而且这些成语大多都有历史典故。这一奇特的历史文化现象,映衬出邯郸文化底蕴的深厚。

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象棋界一代大师李来群的原始滋养。

因生日晚了一天,李来群没能像大多数孩子一样在7岁去上小学。第二年,又赶上邯郸市交通运输局子弟小学没有招生,直到1968年,9岁的李来群才背起书包,和比自己小两岁的小朋友们一起步入小学一年级的课堂。

当然,年龄大有大的好处,他自学掌握了乘除法,比班里别的小朋友算得都快,为此,他没有少受数学老师的表扬。但语文就不同了,虽然识字断句反应很快,说起话来也是一套又一套,可偏偏学不会拼音,全部的拼音字母,时至今日也还读不下来。这样带来的后果就非常严重了。上语文课挨批评成了家常便饭,还常常受同学的取笑。他却一反常态,学不会拼音,干脆就不学了,看闲书吧,《水浒传》《三国演义》,上数学课时也舍不得撒手。自然,数学老师也不喜欢他。

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必定会再为你打开一扇窗。难的是,你有没有机会找到那扇窗,更难的是,当你找到时,那扇窗是否还开着。

当学习受挫后,李来群只是凭着本能去寻找上帝为他打开的那扇窗。

他爱“文争”。

弹玻璃球,在小伙伴中,他的球最多;

打三角儿,他同样攒的最多;

搬着腿“顶拐”,他很少输;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