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产业发展研究:转型+创新+营销(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3 14:06:32

点击下载

作者:王关义,李治堂,何玉柱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传媒产业发展研究:转型+创新+营销

传媒产业发展研究:转型+创新+营销试读:

内容提要

本书收录了北京印刷学院企业管理专业2012级5位同学的硕士论文,主题涉及出版业国际化转型、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北京市上市公司财务重述动因、出版社策划编辑培训体系设计、出版企业社会化媒体营销应用等方面,对学界、业界及文化产业管理部门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前言PREFACE

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2016年4月7日,教育部发布了《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该报告显示,中国高等教育的“井喷式”飞速发展对中国经济社会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起到人才和智力的决定性支撑。21世纪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2015年在校生规模达37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各类高校2852所,位居世界第二;毛入学率40%,高于全球平均水平。高等教育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基本同步,并适度超前。2015年,全国研究生计划招生64.74万人,比2005年增加28.26万人,研究生在校生人数达到180多万人。研究生层次的人才培养,直接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有力地支撑了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

与国内其他高校一样,北京印刷学院的研究生教育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学校坚持特色发展,着力建设传媒科技、传媒文化、传媒管理、传媒艺术四大特色学科专业群,现拥有4个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专业硕士授权点,1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28个本科专业。

企业管理学科是我校的重点建设学科之一,担负着为我国新闻出版业培养高层次管理人才的重任。企业管理硕士点2006年获批,2007年开始正式招生。本硕士点培养具有坚实的企业管理理论基础、较强的企业管理技能、能胜任各类企业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

本学科现有教授和兼职教授10多人,副教授20多人,具有和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32人。教师中10多人入选国家和北京市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1人入选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等人才项目。聘请原新闻出版署署长于友先、机械工业出版社社长王文斌、中国人民大学徐二明等20多名知名专家为本学科兼职教授或校外导师。近年来,完成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科技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省部级项目30多项,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50多部,其中1部教材入选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5部教材获北京市精品教材奖,2项成果获国家和北京市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高等教育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北京兴华会计师事务所、中勤万信会计师事务所、华寅五洲会计师事务所、华普天健会计师事务所、中关村控股有限公司等企业为我校校外实习基地。

近年来,企业管理硕士点大力加强基础和规范建设,不断优化研究生培养和教育模式,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结合、一般问题研究与行业特色研究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夯实学科基础,强化实践能力,加强学科训练,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升。本专业研究生就业率100%,主要就业单位有中国出版集团、机械工业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中关村控股有限公司、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民生银行、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等。

硕士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的综合教学环节。硕士论文水平的高低,反映了研究生的基础理论水平和从事科学研究的潜力。一篇好的硕士论文,从选题、文献准备、文献综述、研究设计、研究过程、研究结果到论文写作,都体现了作者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对前人研究的学习与借鉴,对研究内容的把握和研究过程的控制,对研究结果的思考与阐释,对问题的回答与未来研究的展望等。一篇硕士论文,凝结着研究生和指导教师的辛勤付出,也代表着一个学科的建设成果。知识的价值在于分享和传播。为了分享已毕业研究生在论文阶段的探索和思考,也为了激励后来者更好地投身学术研究,提高水平,我们遴选了比较优秀的企业管理专业硕士论文结集出版。本论文集收录了企业管理专业2012级5名同学的硕士学位论文,主题涉及出版业转型、出版企业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等方面。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北京印刷学院企业管理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专项资金的资助以及人民邮电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对一直关心企业管理学科建设的学校领导和业界的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对企业管理学科全体研究生和导师的辛勤付出表示诚挚的敬意。由于作者和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错漏之处敬请专家、同行不吝指正。编者2016年7月第一篇我国出版业国际化转型研究鲜跃琴 论文指导教师为王关义教授一、绪论(一)研究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图书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版权贸易不断繁荣,跨国出版集团也不断增加,国际化成为世界出版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国际商务学的理查德·洛宾逊教授在其著作中提出:“国际化的过程就是在产品及生产要素流动性逐渐增大的过程中,企业对市场国际化而不是对某一特定的国家市场所做出的反应。”我国出版物进出口业务频繁,版权贸易繁荣,出版单位不断加大对海外出版社的并购,并在国外建立出版分支机构。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中国青年出版总社、人民卫生出版社等,先后以合资、独资和收购的方式进入了欧美主要发达国家的出版市场。同时,一些优秀的国外出版社也逐步进入我国出版市场,如培生教育出版集团、剑桥大学出版社等。一些重要的国际书展的举办也加强了我国出版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如法兰克福书展、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伦敦国际书展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版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与国外的出版交流也越来越多。许多海外的出版社通过版权贸易或合作出版等途径设法进入我国市场,而我国的出版社也不断加大对外版图书的引进。加入WTO之后,我国出版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为了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我国的出版业开始向市场化、集团化、国际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以此不断壮大自己实力。国外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技术在给我国出版业带来新的机遇的同时,也给我国出版业造成了较大的压力。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继续广泛开展民间外交,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增进人民之间的友谊,推动国家关系的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新要求,再次强调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进一步提出要“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在坚定不移地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同时,党中央、国务院还在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等重要文件中明确了一系列支持文化“走出去”的方针政策,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文化“走出去”。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力争“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着力开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二)研究意义

2003年全国新闻出版局长会议把出版“走出去”战略作为我国新闻出版业发展的五大战略之一。实施中国出版走向世界的战略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更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打造新闻出版强国的重要举措。《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明确指出,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推动新闻出版业“走出去”。有计划地布局布点,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传媒集团和物流企业,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版权交易平台,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出版传媒品牌,使新闻出版产品、服务、企业、资本“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资助优秀出版物对外翻译,扩展版权输出与对外合作出版的区域和范围,提高版权输出质量。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出版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外国出版商凭借雄厚的资金不断向国际市场拓展。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之后,越来越多的国外出版集团进入中国市场,我国出版业面临出版人才和出版资源等方面的流失。为了把我国的出版业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和中国特色的出版品牌,我们必须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这样才能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本篇通过对我国出版市场的分析,就我国出版国际化的路径进行了刍议,并提出了加快我国出版业国际化的建议。(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1.研究思路

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本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主要创新点。

第二部分,出版国际化的内涵与文献综述。在对出版国际化的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阐释了我国出版业国际化的内涵。基于本篇的写作框架,就出版业国际化的概念、出版业国际化的内涵、我国出版业国际化转型中存在的问题、我国出版业国际化转型的模式、加快我国出版业国际化转型的对策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文献综述。

第三部分,我国出版业国际化转型的现状与评估。对“我国出版产业转型与素质升级”调查问卷中涉及国际化的内容进行了整理,分析了我国出版业国际化转型中存在的问题,就出版工作者对此方面提出的一些建议进行了归纳。

第四部分,我国出版业国际化转型模式分析。对我国出版业图书进出口模式、版权贸易模式、国际合作出版模式、海外直接投资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对其现状、利弊以及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

第五部分,加快我国出版业国际化转型的对策分析。基于本篇第三部分中关于出版业国际化转型的现状和第四部分中国际化转型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2.研究方法

本篇是在对我国出版业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利用SPSS软件对我国出版企业的相关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研究目前我国出版业国际化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国际化转型的途径和建议。主要的研究方法如下。(1)文献研究法

根据文献研究的需要,通过搜集、整理大量有关我国出版业国际化转型方面的文献,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出版业国际化方面的成果,深入研究并系统地总结其内容,并汲取他们研究的精华和创新,最终对本篇的研究起到了指导和借鉴作用。(2)问卷调查法

本篇的调查数据利用的是中国出版业转型与升级战略研究课题组承担的科技部重大研究课题《我国出版产业转型与素质调查问卷》的数据,旨在了解我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出版业转型和发展现状以及出版业人员素质、制度与管理素质等方面的具体状况。我们在全国28个省区市向600家出版单位发放了调查问卷,笔者选择了其中针对出版业国际化转型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3)座谈会研讨法

为了掌握和了解我国出版业国际化转型的现实状况,我们在对出版单位进行调研的过程中,对一部分出版工作者进行了访谈,全面真实地了解了当前我国出版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征询了对出版业转型的一些对策建议,这让笔者对出版业的发展有了更深的认识,对本篇的写作有了很大的帮助。(四)主要创新点

首先,本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出版业国际化转型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出版国际化就是在相同出版规则的基础上,突破语言、文化的差异,达到出版活动真正与国际接轨的目的,实现多种文化的交流与繁荣。

其次,本篇结合前人对出版业“走出去”模式、国际化模式的研究,提出了国际化转型模式的新概念,综合考虑不同出版业的发展情况,认为不同的出版企业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国际化转型模式。

再次,本篇的数据分析是在对我国出版社、报社、期刊社、书店、新闻出版局的相关出版工作者进行大量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并收集了新闻出版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按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有较强的实践性。

最后,本篇在研究我国出版业国际化转型的同时,对国外出版单位进入中国的情况进行了分析,目的是找到我国出版业国际化转型与国外的差距,为我国出版业国际化转型提供参考。二、出版国际化的内涵与文献综述(一)出版国际化的内涵

出版国际化是出版单位学习海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等并向跨国出版企业发展的过程。出版国际化主要体现在出版理念的国际化、出版市场的国际化、出版经营的国际化、出版资源的国际化等方面。(二)文献综述

关于出版业国际化的资料比较少,因此笔者主要查找了一些我国出版业国际化和出版“走出去”等方面的研究资料。基于本篇的写作内容,主要从出版国际化的概念、出版国际化的内涵、我国出版业国际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国出版业国际化转型的模式、加快我国出版业国际化转型的对策五个方面对近年来关于我国出版业国际化方面的文献进行了综述。1.出版国际化的概念研究综述

王子奇(2000)等人将出版国际化视同出版全球化,认为“出版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全球化进程中的一种重要现象,它包括图书市场全球化、图书贸易全球化、图书制作全球化。出版全球化主要是指一种跨越国家、地区范围的图书策划、编辑、制作和营销贸易的过程。具体是指,出版企业通过参与大型书展等活动,超越国家、地区的界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国际图书贸易,乃至进行跨国图书制作,把世界图书市场连成一个整体,使图书出版越来越成为全球性事业的趋势。”

冯志杰(2001)认为出版国际化就是出版全球化,强调“出版产业的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在出版业中的具体表现,或者说是经济全球化的组成部分,它将按照全球一体化的经济运行机制,调整和重组出版业的资源等生产要素,使其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

赵玉山(2003)认为出版业的全球化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指的是一国出版组织跨出本国国境,将其他国家的相关人群作为目标读者而进行的跨国出版活动;另一方面指的是一国的出版市场逐步接纳其他国家的出版组织及其出版物,面对读者,国内外出版组织合作或者竞争,开展相关活动,最终使国内出版组织融入国际市场。”

杜恩龙(2003)认为“出版国际化指20世纪以来由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出版跨国经营的潮流和现象,以出版跨国集团的出现为标志、包括出版物市场的全球化,出版物编辑、出版、印制全球化,出版组织、资本、人力、出版行销方式、出版资源的国际化,是出版全方位的国际化。”

王建辉(2004)认为出版国际化就是“按照国际出版规则,面向国际开展出版业务”。

邵益文(2005)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待出版国际化,他认为“出版国际化,说到底就是通过出版这个渠道,实行广泛的各国、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

由上述文献可以看出,出版国际化就是在相同出版规则的基础上,突破语言、文化的差异,达到出版活动真正与国际接轨的目的,实现多种文化的交流与繁荣。2.出版国际化的内涵研究综述

贺剑锋(2003)认为“出版国际化表现在市场的全球化、生产的全球化、要素的全球化、制度的全球化。”

陈金川(2010)认为“出版国际化表现在出版市场的国际化、出版经营的国际化、出版资源的国际化。出版市场的国际化带来了出版经营的国际化,而出版市场国际化、出版经营国际化又是与出版资源国际化相伴随的。”3.我国出版业国际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研究综述

朱朝旭(2004)指出我国出版业走出去的制约因素主要集中在意识形态问题、文化差异、语言障碍、编辑出版模式差异和缺乏海外出版发行基地五个方面。

魏玉山(2004)分析中国出版物走向世界存在许多问题。在出版物出口方面,我国出版物出口金额远远落后于进口金额,进出口贸易逆差在继续加大,我国出版物难以进入国外主流发行渠道;在版权贸易方面,贸易逆差严重,版权输出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特别是港台地区,向欧美输出数量较少。同时,向欧美输出的版权中,以中医药类和传统文化类为主,反映中国现实和当代的作品数量较少;在人才方面,聘请当地人才,实现本土化的成本高,从国内选派人员短期内又难以适应当地的环境,难以开展有效的工作。

罗家如(2005)从版权贸易的角度分析我国出版业走出去存在的问题,他认为问题主要集中在体制、资金、创新能力、市场运作以及人才五个方面。

于永湛(2006)指出中国出版业走出去面临严峻的挑战。在出版物输出方面,我国出版物的输出数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但出版物语种基本上是中文,输出地区主要在中国港台地区,中文出版物在西方出版物市场所占份额极小,影响十分微弱;在版权贸易方面,我国图书版权贸易“逆差”现象严重;在海外办出版社方面,虽有报刊图书出版单位尝试海外经营,但鲜有成功范例。中国出版“走出去”有五个不适应:体制不适应、机制不适应、缺少人才、缺少“内容”、缺少渠道。

胡守文(2007)认为中国出版走向国际化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在现代化的文化追求中,怎样保持中华文化的血脉和个性问题;二是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怎样依据现实情况最大限度地弘扬中华文化的精髓问题。4.我国出版业国际化转型的模式研究综述

刘子媛(2004)认为出版业的国际化应该分三步走。第一步,进一步发展版权贸易;第二步,通过在版权贸易过程中积累起的各种国际出版资源、渠道和信息,从单纯的版权引进和输出发展为多种形式的国际化出版运作;第三步,随着国际化运作逐步深入,最终实现包括经营思路、人才、资源、生产、销售等全方位的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

胡守文(2007)提出中国出版业的国际化路径:中国出版要真正走向世界华人圈、华文圈;在东亚的中日韩三国范围,形成较为热络的中华文化交流圈。

赵光菊(2010)介绍了中国出版“走出去”的各种途径,即国际图书贸易、国际版权贸易、合作出版、出国投资、融资出版业以及在国外推行出版本土化战略等,并对这些途径做出了具体分析。

张巧梅(2010)提出我国出版业走出去的主要途径包括国际合作出版、开设书店、策划外向型图书、直接派遣新闻出版人才赴发达国家深造或专项培训、直接在国外建立出版基地。5.加快我国出版业国际化转型的对策研究综述

朱朝旭(2004)提出了八条加快我国出版业国际化步伐的建议。第一,制定规划,建立协调机制;第二,出版资助,如赠送版权、资助翻译、提供素材、合作出版等;第三,占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第四,加强信息交流,积极输出版权;第五,以进带出;第六,利用重大文化交流活动,扩大影响;第七,设立奖励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第八,建立稳定的海外出版发行网络,实现本土化。

史菲菲(2008)提出了促进我国大学出版社国际化发展进程的对策,包括根据自身特色,树立愿景,确定国际化发展战略;加强交流与合作,以进带出,如开启国内大学出版社社际合作,加强与国外出版机构的合作,以引进带动输出;加强原创性内容开发,体现民族和时代特色;完善相关机制和配套措施,如建立专门的版权或对外合作部门,建立完善的人才引进、教育、培训机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强化出版国际交流机制,建立、开发多渠道的国际化营销网络。三、我国出版业国际化转型的现状与评估

对我国出版业的调查主要采取问卷调查与访谈的形式。调查问卷主要针对全国各地的出版社、期刊社、报社、书店等基层单位以及新闻出版局的出版工作者。课题组先后深入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吉林、山东、江苏、广东、山西、河南、湖北、江西、甘肃、新疆、内蒙古西藏等28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调查了600家出版单位(其中,东部地区10个省和直辖市、中部地区8个省、西部地区10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在发放调查问卷的过程中,我们也对部分出版工作者进行了访谈(包括当面访谈)。我们对每份调查问卷进行了编号,剔除无效问卷后的有效问卷为6328份。新闻出版局17个,剔除无效问卷后的有效问卷为209份;出版社121家,剔除无效问卷后的有效问卷为2572份;期刊社169家,剔除无效问卷后的有效问卷为730份;报社93家,剔除无效问卷后的有效问卷为792份;书店等发行单位200家,剔除无效问卷后的有效问卷为2025份。通过对本次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和整理,对我国出版业的现状分析如下。(一)我国出版单位的基本情况1.出版单位的固定资产规模

在本次6328份有效问卷,抽取的6119份有效样本中,固定资产规模在50万元以下的样本数为429份,占总样本的7%;固定资产规模在50万元~100万元的样本数为367份,占总样本的6%;固定资产规模在100万元~500万元的样本数为918份,占总样本的15%;固定资产规模在500万元~1000万元的样本数为795份,占总样本的13%;固定资产规模在1000万元~5000万元的样本数为1163份,占总样本的19%;固定资产规模在5000万元~1亿元的样本数为795份,占总样本数的13%;固定资产规模在1亿元~5亿元的样本数为1101份,占总样本的18%;固定资产规模在5亿元以上的样本数为551份,占总样本的9%,如图1-1所示。从该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出版单位的固定资产规模大部分都在1000万元~5000万元和1亿元~5亿元,固定资产规模在5亿元以上的出版单位还不多。图1-1 我国出版单位的固定资产规模情况(n=6119)2.出版单位的年营业额

在本次6119份有效样本中,出版单位的年营业额在500万元以下的样本数为367份,占总样本的6%;500万元~1000万元的样本数为367份,占总样本的6%;1000万元~5000万元的样本数为918份,占总样本的15%;5000万元~1亿元的样本数为795份,占总样本的13%;1亿元~5亿元的样本数为1224份,占总样本的20%;5亿元~10亿元的样本数为795份,占总样本数的13%;10亿元~50亿元的样本数为1102份,占总样本的18%;50亿元以上的样本数为551份,占总样本的9%,如图1-2所示。从该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出版单位的年营业额大部分都在1亿元~5亿元和10亿元~50亿元,50亿元以上的出版单位也占了一定的比例,我国出版业的年营业额普遍较高。图1-2 我国出版单位的年营业额情况(n=6119)

上述调研数据显示,我国出版单位的固定资产规模还较小,出版单位的年营业额较高。在出版市场全球化的今天,要增加我国出版业的国际竞争力,必须对现有的企业资源进行整合,实现集约化经营,对规模小收益低的出版机构进行兼并收购,才能改变出版行业资源分散、优势不明显的局面,形成规模效益。(二)我国出版业的整体素质状况分析1.我国出版业的整体素质评价

在本次调查的6328份有效问卷中,认为出版业整体素质“很强”的出版工作者数量是316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5%;认为出版业整体素质“比较强”的出版工作者数量是2658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42%;认为出版业整体素质“很弱”的出版工作者数量是1455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23%;认为出版业整体素质“不能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缺乏竞争力”的出版工作者数量是1899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30%,如图1-3所示。认为出版业整体素质“很强”与“比较强”的出版工作者数量是2974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47%;认为出版业整体素质“很弱”与“不能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缺乏竞争力”的出版工作者数量是3354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53%。大部分出版工作者认为我国出版业整体素质较弱,不能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缺乏竞争力,我们需要学习国外先进的出版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与国际接轨。图1-3 我国出版业整体素质情况(n=6328)

在对新闻出版局调查的209份有效问卷中,对于“若要提升我国出版业整体素质,您认为应当从哪方面入手?”这个问题,选择“从业人员素质”的出版工作者数量为38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18%;选择“管理者素质”的出版工作者数量为42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20%;选择“管理体制”的出版工作者数量为44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21%;选择“技术水平”的出版工作者数量为25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12%;选择“信息化水平”的出版工作者数量为29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14%;选择“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出版工作者数量为27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13%;选择“其他方面”的出版工作者数量为4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2%,如图1-4所示。从该图中可以看出,要提高我国出版业的整体素质,改革出版业的管理体制、提高管理者的素质以及我国出版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是当务之急。图1-4 提高我国出版业整体素质调查情况(n=209)2.我国出版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在本次调查的6328份有效问卷中,对于“您认为我国出版企业在国际竞争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方面?”这个问题,选择“营销策划方面”的出版工作者数量为1329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21%;选择“版权贸易方面”的出版工作者数量为1139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18%;选择“法律方面”的出版工作者数量为759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12%;选择“技术设备方面”的出版工作者数量为696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11%;选择“科学管理方面”的出版工作者数量为949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15%;选择“人才方面”的出版工作者数量为1140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18%;选择“其他”的出版工作者数量为316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5%,“其他”包括政府政策;出版限制;国家财政及税收上对出版业没有足够的支持,无法与国外出版抗衡;内容的竞争力,尤其是先进文化活力方面内容的缺乏;生存压力大,文化消费低;价值观;文化意识形态;受限过多;体制等方面,如图1-5所示。我国出版企业在国际竞争中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营销策划、版权贸易方面、人才方面(主要是翻译人才)、科学管理方面。图1-5 我国出版业在国际竞争中面临的主要问题(n=6328)

对于“您认为我国出版产业在应对国际同行竞争时,最缺乏什么样的出版人才?”的回答,在6328份有效问卷中,选择“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的人”的出版工作者数量为2025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32%;选择“精通出版业务的人”的出版工作者数量为949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15%;选择“精通外语的人”的出版工作者数量为506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8%;选择“有较强公关能力的人”的出版工作者数量为759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12%;选择“图书翻译人才”的出版工作者数量为443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7%;选择“熟悉国际法律知识的人才”的出版工作者数量为823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13%;选择“高技术人才”的出版工作者数量为696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11%;选择“其他”的出版工作者数量为127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2%。“其他”包括管理型人才,尤其是有现代出版战略的管理者;图书经济人;出版意识先进的人才;敬业、爱业的人;跨行业人才;商业化人才;人品好、素质高的人;创造能力强的人;作者;了解我国文化与国外文化的差异的人才等,如图1-6所示。综上可以看出,我国出版产业在应对国际同行竞争时,最缺乏的人才主要为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的人、精通出版业务的人、熟悉国际法律知识的人才,因此,加强出版人才队伍建设是加快我国出版业的国际化转型的有效途径。图1-6 我国出版业在应对国际同行竞争中的人才缺乏情况(n=6328)(三)我国出版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状况分析1.我国出版从业人员的基本情况

在本次6328份有效问卷中,出版工作者的年龄在20岁以下的样本数为63份,占总样本的1%;21~30岁的样本数为2025份,占总样本的32%;30~40岁的样本数为2468份,占总样本的39%;40~50岁的样本数为1329份,占总样本的21%;50岁以上的样本数为443份,占总样本的7%,如图1-7所示。从该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出版工作者的年龄为21~40岁的偏多,青壮年的出版工作者将是出版业未来发展的储备力量。图1-7 我国出版从业人员年龄结构情况(n=6328)

在本次6328份有效问卷中,出版工作者为女性的样本数为3670份,占总样本的58%;出版工作者为男性的样本数为2658份,占总样本的42%,如图1-8所示。从该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出版工作者中女性偏多。图1-8 我国出版从业人员性别分布(n=6328)

在本次6328份有效问卷中,我国出版工作者的工作时间为3年以下的有1329份,占总样本的21%;工作时间为3~5年(含3年)的有1013份,占总样本的16%;工作时间为5~10年(含5年)的有1455份,占总样本的23%;工作时间为10~15年(含10年)的有1139份,占总样本的18%;工作时间为15~25年(含15年)的有949份,占总样本的15%;工作时间为25年以上的有443份,占总样本的7%,如图1-9所示。从该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出版工作者持续工作5~10年的居多,在出版行业工作的时间在25年以上的较少,由于出版业的工作性质,出版业每年的离职率较高。图1-9 我国出版工作者工作年限分布(n=6328)

在本次6328份有效问卷中,出版工作者的学历为高中及以下的样本数为253份,占总样本的4%;出版工作者的学历为中专的样本数为317份,占总样本的5%;出版工作者的学历为大专的样本数为1392份,占总样本的22%;出版工作者的学历为本科的样本数为3164份,占总样本的50%;出版工作者的学历为硕士的样本数为1139份,占总样本的18%;出版工作者的学历为博士及以上的样本数为63份,占总样本的1%,如图1-10所示。从该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出版业中一半的工作者学历水平为本科,其次是大专、硕士。图1-10 我国出版工作者学历情况(n=6328)

在本次6328份有效样本中,我国出版工作者的技术职称为助理编辑(助理)的有1266份,占总样本的20%;技术职称为编辑(中级)的有2025份,占总样本的32%;技术职称为副编审(副高)的有886份,占总样本的14%;技术职称为编审(正高)的有1012份,占总样本的16%;技术职称为其他的有1139份,占总样本的18%,如图1-11所示。从该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出版工作者的技术职称为助理编辑(助理)、编辑(中级)的偏多,高级技术职称的出版工作者也占了一定的比例。图1-11 我国出版工作者技术职称情况(n=6328)2.我国出版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状况

在本次调查的6328份有效问卷中,认为我国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包括政治素质方面)“优秀”的出版工作者数量是443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7%;认为我国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包括政治素质方面)“很好”的出版工作者数量是3797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60%;认为我国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包括政治素质方面)“较差”的出版工作者数量是1962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31%;认为我国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包括政治素质方面)“很差”的出版工作者数量是126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2%,如图1-12所示。认为我国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包括政治素质方面)“优秀”和“很好”的出版工作者数量是4172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67%,认为我国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包括政治素质方面)“较差”和“很差”的出版工作者数量是2056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33%,说明绝大多数出版工作者对当前我国出版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不包括政治素质方面)较满意,还有一定比例的出版工作者认为我国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并不高,这需要我国出版单位提高出版工作者的任用条件,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加强对出版工作者的培养。图1-12 我国出版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情况(n=6328)3.我国出版从业人员素质现状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在本次调查的6328份有效问卷中,认为我国目前出版从业人员素质现状(不包括政治素质方面)同国际出版业竞争时“有优势,不担忧”的出版工作者数量是380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6%;认为我国目前出版从业人员素质现状(不包括政治素质方面)同国际出版业竞争时“较有优势”的出版工作者数量是1455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23%;认为我国目前出版从业人员素质现状(不包括政治素质方面)同国际出版业竞争时“一般”的出版工作者数量是2784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44%;认为我国目前出版从业人员素质现状(不包括政治素质方面)同国际出版业竞争时“处于劣势”的出版工作者数量是1519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24%;对我国目前出版从业人员素质现状(不包括政治素质方面)同国际出版业竞争时是否有自身的优势“说不清楚”的出版工作者数量是190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3%,如图1-13所示。认为我国目前出版从业人员素质现状(不包括政治素质方面)同国际出版业竞争时“有优势,不担忧”和“较有优势”的出版工作者数量是1835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29%;认为我国目前出版从业人员素质现状(不包括政治素质方面)同国际出版业竞争时“一般”“处于劣势”“说不清楚”的出版工作者数量是4493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71%。尽管我国出版工作者普遍认为他们的整体素质(不包括政治素质方面)较高,但是他们也认为在此方面同国际出版业竞争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图1-13 我国出版从业人员素质现状的国际竞争优劣势情况(n=6328)(四)我国出版业的整体技术素质状况分析1.我国出版业的整体技术素质情况

在本次调查的6328份有效问卷中,认为我国出版产业整体技术素质“很先进”的出版工作者数量是253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4%;认为我国出版产业整体技术素质“先进”的出版工作者数量是822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13%;认为我国出版产业整体技术素质“比较先进”的出版工作者数量是2974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47%;认为我国出版产业整体技术素质“落后”的出版工作者数量是2152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34%;认为我国出版产业整体技术素质“非常落后”的出版工作者数量是127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2%,如图1-14所示。认为我国出版产业整体技术素质“很先进”“先进”“比较先进”的出版工作者数量是4049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64%;认为我国出版产业整体技术素质“落后”与“非常落后”的出版工作者数量是2279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36%,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出版工作者对我国出版业的整体技术素质评价较高,还有一部分出版工作者认为我国出版业的整体技术素质较落后,这就需要出版单位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素质。图1-14 我国出版业整体技术素质情况(n=6328)

2.我国出版业的整体技术素质的国际适应性分析

在本次调查的6328份有效问卷中,认为我国目前出版产业的技术素质“非常适应”国际出版业竞争的需要的出版工作者数量是253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4%;认为我国目前出版产业的技术素质“适应”国际出版业竞争的需要的出版工作者数量是1519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24%;认为我国目前出版产业的技术素质“不太适应”国际出版业竞争的需要的出版工作者数量是3860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61%;认为我国目前出版产业的技术素质“根本不能适应”国际出版业竞争的需要的出版工作者数量是696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11%,如图1-15所示。认为我国目前出版产业的技术素质“非常适应”和“适应”国际出版业竞争的需要的出版工作者数量是1772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28%;认为我国目前出版产业的技术素质“不太适应”“根本不能适应”国际出版业竞争的需要的出版工作者数量是4556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72%。尽管我国出版工作者对目前出版产业的技术素质评价较高,但是当面临国际出版业的竞争时,大部分出版工作者认为我国出版业目前的技术素质不能适应国际出版业竞争的需要。图1-15 我国出版业整体技术素质的国际适应性情况(n=6328)

在本次调查的6328份有效问卷中,对于“若要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您认为要从哪些方面改善出版技术的现状?”这个问题,选择“加大研发资金投入”的出版工作者数量为1139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18%;选择“加强对新技术的敏锐感”的出版工作者数量为1519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24%;选择“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的出版工作者数量为949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15%;选择“加强与国外交流合作”的出版工作者数量为1265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20%;选择“完善文化科技创新环境”的出版工作者数量为1329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21%;选择“其他”的出版工作者数量为127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2%。“其他”包括加强本地民族产业、民族特色的研发;吸引高技术人才加盟;注重知识产权,激发每个人的创造力;加强专业出版人才的培养;体制改革;专业人才的引进和使用;保护知识产权,如图1-16所示。从该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出版工作者认为,若要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改善出版技术的现状主要应该从加强对新技术的敏感程度着手,其次应该加强与国外的交流合作,完善文化科技创新环境,最后应该加大研发资金投入,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图1-16 改善出版技术现状以适应国际竞争情况(n=6328)(五)我国出版业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情况1.出版工作者对推动我国出版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政策的态度

在本次调查的6328份有效问卷中,对党和政府推动出版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政策的态度为“完全赞成”的出版工作者数量是4050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64%;对政府推动出版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政策的态度为“不赞成”的出版工作者数量是886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14%;对政府推动出版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政策的态度为“一般,不了解”的出版工作者数量是1202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19%;对政府推动出版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政策的态度为“不关心”的出版工作者数量是190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3%,如图1-17所示。尽管对党和政府推动出版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政策的态度为“完全赞成”的出版工作者数量是4050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64%,但是还有36%的出版工作者对政府推动出版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政策并不赞成,也不了解。图1-17 我国出版工作者对推动我国出版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政策的态度(n=6328)2.我国出版单位与国外出版单位合作和交流情况

在本次调查的6328份有效问卷中,对“贵单位目前有无开展同国外出版单位的合作和交流?”的问题,选择“有”的出版工作者数量为2341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37%;选择“没有”的出版工作者数量为2341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37%;选择“不了解”的出版工作者数量为1646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26%,如图1-18所示。从该图中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同国外出版单位有合作与交流的出版单位并不多。图1-18 我国出版单位与国外出版单位合作和交流的情况(n=6328)3.我国出版单位与国外出版单位的业务联系方式调查情况

在本次调查的6328份有效问卷中,对于“贵单位目前与国外出版单位的业务联系方式主要有哪些?”这一问题,选择“版权输出”的出版工作者数量为1392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22%;选择“版权引进”的出版工作者数量为1835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29%;选择“合作出版”的出版工作者数量为949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15%;选择“合资建立新的出版单位”的出版工作者数量为253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4%;选择“人员方面的交流”的出版工作者数量为570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9%;选择“管理经验的交流”的出版工作者数量为570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9%;选择“其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的出版工作者数量为759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12%,如图1-19所示。从该图中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同国外出版单位的联系方式主要在版权贸易方面,在其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较少。图1-19 我国出版单位与国外出版单位的业务联系方式情况(n=6328)4.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出版单位开始国际范围的合作交流调查情况

我们对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新闻出版局发放了209份调查问卷。对于“贵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单位目前有多少家已经走出国门,开展国际范围的合作交流?”这一问题,选择“10家以下”的出版工作者数量为103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49%;选择“10~50家”的出版工作者数量为31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15%;选择“50~100家”的出版工作者数量为13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6%;选择“100~300家”的出版工作者数量为4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2%;选择“300家以上”的出版工作者数量为6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3%;选择“说不清楚”的出版工作者数量为52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25%,如图1-20所示。图1-20 我国出版单位开展国际合作交流情况(n=209)5.国外同行进入我国出版业的情况分析

我们对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新闻出版局发放的209份调查问卷中,对于“贵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业中是否已经有国外同行进入?”这一问题,选择“有”的出版工作者数量为50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24%;选择“没有”的出版工作者数量为69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33%;选择“不清楚”的出版工作者数量为90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43%,如图1-21所示。选择“没有”与“不清楚”自己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业中是否有国外的同行进入的出版工作者的数量为159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76%。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出版业有国外同行进入的情况很少。图1-21 国外同行进入我国出版业情况(n=209)

对于制约省、自治区、直辖市出版业“走出去”的主要因素方面,在209份有效问卷中,选择“制度安排”的出版工作者数量为40人,总体样本的比例为19%;选择“外语与翻译水平”的出版工作者数量为21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10%;选择“版权贸易专业人才”的出版工作者数量为44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21%;选择“出版产品”的出版工作者数量为52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25%;选择“经营管理”的出版工作者数量为33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16%,选择“技术手段”的出版工作者数量为15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7%;选择“其他”的出版工作者数量为4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2%,如图1-22所示。从该图中可以看出,调查问卷中的出版工作者认为,制约我国出版单位“走出去”的主要因素包括出版产品、版权贸易专业人才、制度安排、经营管理等。图1-22 制约我国出版单位走出去的主要因素(n=209)(六)我国出版业的发展环境分析1.我国范围内出版业发展的前景调查情况

在本次调查的6328份有效问卷中,对于“您对我国范围内出版业发展的前景如何判断?”这一问题,选择“朝阳产业,发展前景好”的出版工作者数量为1139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18%;选择“一般”的出版工作者数量为3354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53%;选择“衰退”的出版工作者数量为1582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25%;选择“暗淡,没有希望”的出版工作者数量为253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4%,如图1-23所示。超过一半的出版工作者认为我国范围内出版业的发展前景一般。图1-23 我国范围内出版业发展前景(n=6328)2.国际范围内我国出版业发展的前景调查情况

在本次调查的6328份有效问卷中,对于“您对国际范围内出版业发展的前景如何判断?”这一问题,选择“朝阳产业,发展前景好”的出版工作者数量为1202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19%;选择“一般”的出版工作者数量为3354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53%;选择“衰退”的出版工作者数量为1582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25%;选择“暗淡,没有希望”的出版工作者数量为190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3%,如图1-24所示。超过一半的出版工作者认为国际范围内出版业的发展前景一般。图1-24 国际范围内我国出版业发展前景(n=6328)3.我国出版业发展的宏观环境调查情况

在本次调查的6328份有效问卷中,对于“您对我国出版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如何判断?”这一问题,选择“非常好”的出版工作者数量为506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8%;选择“好”的出版工作者数量为1392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22%;选择“一般”的出版工作者数量为3607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57%;选择“非常差,急需改善”的出版工作者数量为823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13%,如图1-25所示。超过一半的出版工作者认为我国出版业发展的宏观环境一般。图1-25 我国出版业发展的宏观环境(n=6328)(七)我国出版业的管理水平评价

我们对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新闻出版局发放的209份调查问卷中,对于“对我国目前出版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怎么评价?”这一问题,选择“非常高”的出版工作者数量为10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5%;选择“一般”的出版工作者数量为155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74%;选择“低”的出版工作者数量为27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13%;选择“很低,亟待改善”的出版工作者数量为17人,占总体样本的比例为8%,如图1-26所示。对我国目前出版业的管理水平评价较高的出版工作者非常少,大部分出版工作者对我国目前出版业的管理水平评价不高,这需要出版单位不断改进当前的管理方式。图1-26 我国出版业整体管理水平状况(n=209)四、我国出版业国际化转型模式分析

根据美国《出版商周刊》公布的全球出版业数据分析,2006—2011年,进入全球出版业50强的中国出版企业只有中国教育传媒集团,2012年全球出版业50强排名中新添了中国出版集团和凤凰出版传媒公司这两家出版企业。由此,我国出版企业在国际出版舞台上拉开了新的序幕。尽管如此,与国际一流出版机构相比,我国出版业在国际市场上还缺乏竞争力。我国出版机构必须加快国际化转型的步伐,把出版业做强做大。

由于不同出版机构的规模、资金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出版机构在选择国际化转型的模式时要结合自身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式。在我国出版业国际化转型的过程中,出版资源丰富的出版企业可以选择版权贸易或国际合作出版为主要的国际化转型模式;外向型出版能力强的出版企业可以选择图书进出口模式为主要的国际化转型模式;熟悉国外出版市场且外向型出版经营人才较多的出版企业可以选择以海外直接投资为主的国际化转型模式。总之,每个出版企业都有适合自己的国际化转型模式。(一)我国出版业图书进出口模式分析

成品图书进出口模式是指图书出版企业把在本国编辑出版的成品图书出口到国外或者把在国外编辑出版的成品图书进口到本国的模式,主要有间接进出口模式和直接进出口模式,这些都是国内出版企业初涉海外图书市场时的首选模式,具有国际参与程度低、风险小的优势。1.我国出版业图书进出口现状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历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的数据资料,2002—2012年,我国成品图书进出口规模和数量呈增长的态势。从成品图书贸易的种次看,成品图书进口从2002年的512234种次发展到2011年的1042288种次,增加了一倍,而成品图书出口也从2002年的863032种次发展到2011年的878174种次,几乎保持平衡。从成品图书贸易的数量上看,成品图书进口数量从2002年的258万册发展到2012年的743.51万册,增长幅度高达300%,而出口成品图书的数量也从2002年的321万册发展到2012年的1325.69万册,增长幅度高达400%。从成品图书贸易的总金额看,成品图书进口总金额从2002年的2622万美元发展到2012年的13707.99万美元,增长幅度高达500%;成品图书出口总金额从2002年的1363万美元发展到2012年的4250.09万美元,增长幅度高达300%以上(见表1-1)。综上可以看出,虽然近十年来我国出口成品图书的数量增长小于进口成品图书的数量增长,除了2011年以外,每年我国图书无论是在出口种数或是在出口数量上都比进口图书多,但是每年进口成品图书的总金额却比出口图书的总金额少。这就显示出我国出口成品图书在定价上与进口成品图书存在一定的差距,尽管我国出口图书存在价格低廉的优势,但这容易造成我国图书商品贸易总金额的逆差现象。表1-1 2002—2012年我国成品图书进出口情况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历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整理完成。

在《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数据统计中,我国成品图书贸易类别被分为六大类,分别是哲学社会科学类、文化教育类、文学艺术类、自然科学技术类、少儿读物类以及综合性图书类。统计显示,哲学社会科学类出口图书种数从2008年的154521种次增加到2011年的201653种次,出口图书数量从2008年的122万册增加到2012年的131.58万册;文化教育类出口图书种数从2008年的132481种次增加到2011年的181888种次,出口图书数量从2008年的104.29万册增加到2012年的177.72万册;文学艺术类出口图书种数从2008年的166603种次增加到2011年的208855种次,出口图书数量从2008年的106万册增加到2012年的196.53万册;自然科学技术类出口图书种数从2008年的46769种次增加到2011年的89654种次,出口图书数量从2008年的30万册增加到2012年的81.29万册;少儿读物类出口图书种数从2008年的32594种次增加到2011年的64657种次,出口图书数量从2008年的64万册增加到2012年的489.54万册;综合性图书类出口图书种数从2008年的367236种次减少到2011年的131467种次,出口图书数量从2008年的227.33万册增加到2012年的249.03万册(见表1-2)。通过比较2008—2012年输出图书各类别种数和数量情况,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出口成品图书主要为哲学社会科学类,文化教育类,文学艺术类以及综合性图书类,表明国外读者对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比较关注。而自然科学技术类图书和少儿读物类的成品图书出口规模较小,这与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以及少儿教育现状有很大关联。表1-2 2008—2012年我国成品图书出口类别情况续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