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研究方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3 16:04:23

点击下载

作者:徐红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试读:

前言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一门兼具基础性和应用性的方法类课程,它既是教师教育专业及教育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又是促进教育学类及师范类各个专业的教学与研究的基础课程,还是联系高等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的一门桥梁与纽带式的课程,同时也是全体教育理论工作者、教育管理工作者及广大一线教师的自我培训课程。在高校相关专业开设本课程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各类具体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研究教育问题与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

本教材是全体编者在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身长期的教育研究实践及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心得体会编写而成。参加本教材编写的全体同志不仅多次集中对整个教材的体系进行了探讨,而且对整个教材的编写模式进行了研究。本教材介绍的每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都配有运用该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的具体案例,这无疑能帮助广大读者尤其是高校学生更好地掌握各类教育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本教材与其他同类教材相比,具有三大创新。其一,本教材的系统性更加突出。与其他同类教材相比,本教材首次系统介绍了教育科研资料的处理与分析方法,以及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达方法这两部分内容。在其他同类教材中,要么干脆没有介绍这两部分内容,要么只是在某些章节或某种研究方法中简单提及一下这两部分内容,因而,本教材在内容体系上明显更加完善。其二,本教材的操作性比较强。本教材在介绍每一种具体的教育研究方法时,都配有一个运用该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的具体案例,以突出该研究方法的操作性。其三,本教材的前沿性非常突出。参加编写本教材的同志分别来自全国十多所高校,他们全部是高校教学与科研一线的教师,均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与博士学位,且大部分具有高级职称,他们不仅有很强的科研能力,而且有强烈的前沿意识,且热衷教育研究。在本教材的编写过程中,他们都尽可能将近期研究的相关成果渗透于相应的教育研究方法之中。

本教材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的特色主要有三:一是注重联系实际中出现的教育问题来阐述相关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理论;二是注重各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理论在实际运用中的适用范围;三是注重以案例的形式阐述各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理论的具体运用方法。

本教材在反映国内外学科进展方面的特色主要表现为:其一,各个章节的编写者都尽可能将国内外的有关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前沿成果及时纳入到教材体系之中;其二,各个章节的编写者善于从方法论层面阐述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前沿成果。

本教材在总体编排结构方面的特色是:遵循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什么,为何使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以及如何使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思路,沿着研究问题(课题)自然展开的逻辑顺序,逐一阐述各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理论及具体操作程序。

本教材既不乏理论性,更不乏操作性。它不仅适合作为各类教师教育专业(师范类专业)及教育学类专业本科生、专科生的教材,而且适合作为教育学类方向研究生的教材及自学辅导用书,还可以作为广大一线教师自学的参考用书及相关培训机构的培训教材。

本教材由徐红担任主编,负责全书的组稿与统稿工作。本书各章节编写情况为:第一章、第二章由长江大学徐红执笔;第三章由三峡大学张继平和湖北大学方红共同执笔;第四章由凯里学院李浩泉执笔;第五章由天津大学付卫东执笔;第六章和第七章由长江大学汤舒俊执笔;第八章由云南民族大学王卫东执笔;第九章由信阳师范学院张茂林执笔;第十章由长江大学唐青才执笔;第十一章由湖北大学方红执笔;第十二章由洛阳师范学院黄宝权执笔;第十三章由长江大学徐红和湖北科技学院邹强共同执笔;第十四章由三峡大学张继平执笔;第十五章由华中农业大学陈新忠执笔。

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参阅了国内外同行的许多研究成果,也引用了他们的一些新的研究观点与研究数据,但本教材未能对此逐一详细注明,在此我们表示深深的歉意。由于我们的学术水平、编写水平有限,本教材中可能还有不妥或错漏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同行及广大读者批评指正!谢谢!最后,还要衷心感谢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的全体工作人员的鼎力相助!编 者2013年3月  第一章绪论

教育领域中存在着问题吗?这些问题需要被解决吗?谁来解决这些问题?教师需要参与解决这些问题吗?教师需要解决哪些教育问题?

在我国传统的学校制度下,学校被视为培养人才的加工厂,工厂的产品规格(合格标准)由专家学者和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制定,学校只需按照规定的计划“加工”人。显然,教育研究在传统学校制度下可以不需要,或者至多只是研究“加工”人的“工艺过程”(教育艺术)。在社会转型背景下,传统教育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各个层面的发展,正面临着全方位的改革。审视我国教育现状,不难发现,目前,在人力资本理论与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现代学校制度逐步确立,教育研究与中小学校及其教师的关系日益密切,直到今天,教育研究(1)成了现代学校的组织功能和教师的职责。为此,对于学校里的一切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学校教师),以及将来打算走上教育管理岗位或教师岗位的师范生或准教师来说,理应掌握教育研究的基本知识。第一节 教育科学研究概述

一、教育科学研究的概念(一)研究的概念

1.研究的定义

提到研究,不少人往往会有神秘感、神圣感,甚至会有高不可攀感。其实,研究就是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背后的根本性原因,并努力找到解决问题之答案的过程。我们通常所说的研究是指科学研究,即先认真且严格地提出一个问题,之后采用科学的方法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与分析相关信息,力图达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对于广大学校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学一线的中小学教师来说,发现日常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并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解决这些教育教学问题的过程就是研究。

作为一种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来说,任何研究都必然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即目的性、过程性、方法性。所谓目的性,是指任何一项研究活动都会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即研究者在着手某项研究时,必先明确需要研究的具体问题并确定与之相应的具体研究目标,之后对问题的可能性结果作出某种推测(提出假设)并制订一套具体的研究计划或研究方案。过程性就是指实施研究计划或研究方案的过程。一般来说,研究者通常需要按照预先制订的研究计划,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分阶段、有步骤地开展研究活动。方法性是指,要想一项研究活动具有一定的成效,研究者必须依据当下研究的具体问题之性质和特点选用合适有效的方法进行研究,如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

2.研究的本质

本质,即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属性。由此可以认为,研究的本质就是创新。研究就是解决前人尚未解决的问题,或前人解决问题的方式与结果尚未获得“圈内人士”或社会公众认同的问题,回答别人想说而没有说或没说全面的问题。研究通常特指科学研究,因而研究须遵循科学的认识过程。从认识论的角度看,科学的认识过程包括三个阶段:一是认识的感性阶段,形式为感觉、直觉、表象等;二是认识的理性阶段,表现为概念、判断、推理等;三是认识的实践证明和逻辑证明阶段,实践证明即可重复实验或实践,逻辑证明即用逻辑学和辩证法知识对观点进行论证。(二)方法的概念

1.方法的定义

何谓方法?可以说,自从人类开始有意识地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以寻求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的途径以来,就有了方法之说。黑格尔认为,方法是认识的工具,是主观方面的某个手段,通过这个手段与客(2)体发生关系。毛泽东将方法比作过河的桥或船等。尽管关于方法的各种表述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归根结底,方法是体现主体的人与客观世界之间的一种关系,这些关系包括了人们认识世界、适应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不同层面。在中文词义学中,方法是指关于解决思想、说话、行动等问题的门路、程序等。就现代科学意义而言,方法是指人们从理论或实践上把握现实,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用的途径、手段和工具等的总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方法一般是指认识和研究自然界、社会现象、精神现象的方式和手段。正确的、科学的方法应当体现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2.构成方法的要素(1)目的性要素。方法相对于活动的目的性来说的,任何方法都要服从和服务于一定的目的、目标、任务和需求。(2)合于规律性的活动要素。无论何种类型或形式的方法,总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体现出来的,而这些活动是否有效,关键在于所采用的方法是否合乎活动本身特有的规律。(3)工具要素。无论使用何种类型或形式的方法,总是需要凭借一定的工具才能得以进行,这些工具通常作为其精神的与物质的手段,如语言、逻辑、范式和工具、器械、设备等。(4)对象要素。方法的运用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即任何方法都是作用于一定对象的。不同的对象应有与之相应的方法,即对象的特点制约着方法的设计与应用。(三)教育研究的概念

查阅相关文献,不难发现,“教育研究”这一概念在我国实际应用中显得比较模糊,存在“教育研究”与“教育科学研究”这两个概(3)念混为一体的局面。为此,在给“教育研究”下定义之前,有必要事先明晰“教育研究”与“教育科学研究”这两个概念是否相同。从已有研究看,对于“教育研究”与“教育科学研究”是否属于同一个概念的问题,既有支持者,也有反对者。具体情况如下。

支持者通常不对上述两个概念加以区分,认为二者的含义基本一致。其代表性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1)在通常的(也即狭隘的)意义上,研究即指科学研究,教(4)育研究就是指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科学研究是指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遵循一定的科学研究程序,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5)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认识活动。(2)教育科学是正确反映教育领域内客观事物的关系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人类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其随着教育实践的发(6)展而不断发展。教育科学的研究方法就是教育研究方法。(3)教育科学研究是科学研究的形式之一,是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以科学的态度,运用科学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探求教育现象及规律,阐述、控制、预测教育现象直至发现教育规律并指导(7)教育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这种说法同样适合用来界定教育研究。(4)教育科学研究是指系统地搜集和评价信息的探索过程。其目的在于,认识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的本质及其规律,从而得到解决(8)问题的答案。这种观点亦可用来解释教育研究。(5)教育科学研究(简称教育科研)是指,用教育理论去研究(9)教育现象,探索新的未知的规律,并用以解决新问题、新情况。该说法可以用来界说教育研究。(6)教育科学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它包括所有有关教育方面(10)的宏观的和微观的问题。显然,此处的教育科学研究就是指教育研究。

反对者往往注重以上两种概念之间的区别,认为教育科学研究只是教育研究的一部分,因而在概念的表达上,往往突出强调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科学各分支学科本身,而教育研究的对象则是整个教育领域中的问题。其代表性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1)教育科学研究指的是对教育科学各门学科的科学研究工(11)作,是一项探索、揭示教育运动、教育现象本质和规律的活动。(12)(2)教育科学是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学科的总称。(3)教育科学研究只是对教育这门科学本身的研究,那么,教育科学研究就只属于教育研究中的教育学科元研究,而教育研究除了(13)教育学科元研究外还包括教育活动研究和教育观念研究。(4)教育研究是指采用系统的研究方法,对特定的教育现象或问题进行研究,从而获取教育规律,为教育理论提供知识,帮助解决(14)教育实践问题,提升教育质量的一种活动。

从上述两派观点看,前一种观点是从方法论的视角对“教育研究”或“教育科学研究”下的定义,认为教育研究或教育科学研究就是用科学的态度与科学的方法看待教育现象、研究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活动。从方法论的角度看,二者的差异确实很小。后一种观点是从逻辑学的视角对“教育研究”或“教育科学研究”下的定义,认为教育研究是以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讨的是整个教育领域的问题,揭示的是整个教育领域的规律;而教育科学研究是以教育科学这一学科体系为研究对象,探讨的是教育科学学科体系中的问题,揭示的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规律。从逻辑学的角度看,上述两个概念显然有别。

到底哪一种观点是成立的呢?我们认为,从学理上讲,不能视“教育研究”与“教育科学研究”为同一概念:一方面,若将二者当作同一概念,则要么无视了教育研究的科学性,要么无视了教育科学研究的学科性;另一方面,从语义学上看,教育科学研究可以理解成“对教育科学的研究”和“教育的科学研究”两种形式,前者侧重突出的是学科体系,后者突出的是研究观点,具体来说,前者是指对教育科学学科体系的研究,后者是指用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对教育领域中的问题进行研究,显然,前者与后者的含义是有别的。如果不对“教育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这两个概念加以区别而含混使用,就会引起读者在理解上或思维上的混乱,这对于学科本身的发展是不利(15)的,对于指导教育教学的实践也是不利的。但是,从我国现实情况看,没有必要过分计较“教育研究”与“教育科学研究”之间的差异。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人们通常将研究理解为科学研究,如《辞海》中“研究”的含义是指用科学方法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

(16)律,即是说,“研究”一词,在我国学术上特指科学研究,由此出发,“教育研究”在我国特指教育科学研究已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观念,凡是教育研究就是指用科学的态度与方法研究教育系统中的问题。其二,教育科学研究在我国不仅仅是对教育科学学科体系进行的研究活动,更多的时候,它泛指对整个教育系统的科学研究活动。总之,虽然“教育研究”与“教育科学研究”这两个概念本身具有一定的区别,但出于我国语境中的使用习惯,我们不能轻易依据语义逻辑理解它们,其具体含义如何,还得从具体的语境中去审视,而且在涉及使用这两个概念的过程中,尽管不须刻意选择哪一个概念,但在具体使用场合最好对其具体含义加以特别阐释,以免引发不必要的曲解或其他不必要的后果。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有必要在此专门界定“教育研究”这一概念。由于研究就是钻研、推究,是在反复思考的基础上,认真地提出问题,并以一定的方法与策略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研究的目的,实质上是为了深刻地认识某种现象,并探索其中蕴含的规律。因此,对“教育研究”下定义,必须突出三点:第一,教育研究的对象;第二,教育研究的方法;第三,教育研究的目的。以此看来,所谓“教育研究”,是指人们为了解释一定的教育现象,解决一定的教育问题,发现一定的教育规律,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与手段,有目的、有计划的探索活动。(四)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含义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指从事教育科学研究时所采用的方法,即研究教育问题、探索教育现象及其规律时所采用的方法。我国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采用多种具体的方式与手段研究教育问题或解释教育现象的方法。采用这些具体方式与手段的目的是为了探求教育内部诸要素之间和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或教育的质与量之间的变化规律,以之达到解决教育问题、解释教育现象的目的。常用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有文献法、观察法、调查法、统计法、实验法、历史法、比较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叙事研究法等。(17)

二、教育科学研究的特点

由于教育研究的对象复杂、教育研究的方法多样,使得教育研究的特点很多,此处主要阐述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特点。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是基于解决中小学领域中存在的教育教学问题,其不同于其他群体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研究目的具有针对性

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研究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发现普遍规律,形成或发展教育理论,而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寻求真实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案或改进问题的措施,因而,其教育研究的目的具有明显的针对性。中小学教师需要经常亲临教育教学实践,其关注的问题主要是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为了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中小学教师理当研究如何在具体的场景下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工作的对象主要是人,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智慧生物,因而教师的工作虽有教育规律可参考,但无具体规则可循,教师不能像技术工人那样按既定规则进行教学,而需要在不断研究教育教学与人及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中开展教学工作。在教学工作期间,教师必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的教学工作正是伴随着不断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而进行的。(二)研究内容具有微观性

中小学教师成天忙于课堂教学与班级管理,很难有充分的时间与充足的精力顾及教育领域的宏观问题,因而其研究内容主要是一些教育领域中的微观问题。对于一名中小学教师来说,其工作是在异常复杂的课堂教学与班级管理环境之中开展的,虽然有教育理论的宏观参考,但实际教学与班级管理往往充满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很多教学与班级管理问题都是以细节的方式呈现,而这些细节性的问题无疑危及教育教学质量。显然,中小学教师必须花费大量的心思去考虑如何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不可能有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涉及宏观方面的调查与分析,就像让一个农村中学教师去从事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研究显然是不现实的。比如,一名中学语文教师选择“中学语文特色教学和学生全面发展关系的研究”这样的课题是不切实际的,因为它需要探明中学语文特色教学与学生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它并不是研究一所中学的中学语文特色教学如何开展的问题,而是一个宏观层面的理论研究;倘若把它改为“某某学校语文特色教学的研究”,对于该中学语文教师而言,这才具有可行性和针对性。总之,从实际出发,中小学教师的研究应该着重以课堂教学和具体的学科教学为中心,围绕课程标准、教材、教法等内容展开。(三)研究场所具有自然性

中小学教师因教学与管理的需要不得不经常亲临班级和课堂,因此十分忙碌。受工作场所和工作时间的限制,中小学教师不可能长时间地“泡”在书山文海里,所以,其研究场所更多的是处于自然状态下的课堂。比如,当某位教师想要了解“不同的课堂提问方式与教学效率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时,可以事先查阅他人有关课堂提问及教学效率方面的研究成果:课堂提问有哪些功能,提问的方式有哪些,提问的问题该如何设计,提问有哪些技巧,影响教学效率的因素有哪些,提高教学效率的措施有哪些等,然后深入课堂观察其他教师在真实的课堂情境下的提问方式,并思考这样的提问方式是否符合理论要求,是否在实践中有成效,当然,该教师也可以反思自己的课堂提问方式与教学效率之间关系如何。显然,要想弄清课堂提问方式与教学效率之间的关系,该教师不得不在自己或其他教师的自然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四)研究范式具有平民性

研究范式是指某一学科共同体或学术团体在研究相关问题时所沿用的一套圈内人士业已公认的理论体系、方法和规则。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范式的平民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随着“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一口号的提出,参与教育研究便成为中小学教师的一项群众性的活动;其二,中小学教师所进行的教育研究并非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学科规训式研究,即中小学教师并非采用专业人士的研究范式开展教育研究。正如一些学者所说,不宜用专家学者旨在建构理论的严格的学科规训,来规训教师丰富多样的个别化研究之路,不能用专家学者的研究范式来排斥、否认一般教师的研究及其成果的价值和水准。教师从事教育研究,更多强调的是一种研究态度、一种研究意识。让教师成为研究者,究其本质,就是期盼教师以思考者、追问者、探究者与反思者的姿态来看待教育教学中的一切现象或事实。值得指出的是,笔者并不是反对中小学教师开展如专家学者一样的学科规训式研究,如果他们有足够的学术研究能力与学术研究精力,同样可以运用严格的研究范式开展研究。但是,从国家、学校及中小学教师的现实条件来看,在目前及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绝大部分教师还得运用平民性的研究范式参与教育研究。(五)研究成果具有实效性

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不同于专家学者的教育研究,它是一种服务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破解他们在教育教学过程所遇到的现实问题,因而他们非常注重研究成果的实效性。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成果的实效性的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其一,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中小学教师处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第一线,能够真切体验教育教学实践中每一个细小的环节,最了解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困难和需求,对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他们有着最真切的体验与感悟。通过教育研究,中小学教师可以客观、准确地分析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与措施,进行周密的科学论证和反复的实践验证,最终可能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策略。不难发现,中小学教师从事的教育研究是一个以发现教育教学问题为起点,以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为终点的发展过程,依次经历问题诊断→原因分析→对策探讨→实践检验→理性反思→经验总结的研究之路。其二,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从当下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研究的实际情形看,他们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经验总结法。因而,其研究成果往往不是以学术论文或专著的形式呈现出来,而通常是采用叙述式的表达方式,即由研究者本人叙述自己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所经历的一系列教学事件,包括:所研究的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是怎样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惑或障碍;是如何反思的;采取了哪些新的策略;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等。这种叙述方式不仅通俗易懂,而且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三、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

笼统地说,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表现为,通过教育科学研究,能够丰富教育理论,改善教育实践,促进教育改革,提升教师素质。具体来说,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育研究(包括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以下简称“教师教育研究”)对教育本身(包括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两个维度)具有重大的价值;第二,教师教育研究对中小学教师(以下简称“教师”)本身具有明显的意义。(一)教育研究对教育本身的作用

1.教育研究对教育理论的贡献

教育研究对教育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它给教育带来了四种类型的知识,即描述性知识、预测性知识、改进性知识和解释性知识。(18)

1)描述性知识

描述性知识是关于自然现象和人为现象的描述。描述性知识一般产生于描述性研究。教育研究中也存在着较多的描述性研究,如关于教育教学、学校制度、班级管理等现象的描述,从国际视角对一个国家的教育状况和教育现象进行描述。这些描述性知识不仅丰富了教育理论知识,而且为教育政策的制定者、教育理论研究工作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提供了诸多相关的教育统计信息。

2)预测性知识

所谓预测性知识,即通过已有的信息预测未来可能出现某一现象的知识。预测性知识经常源于预测性研究。预测性的教育研究较多。比如:根据学生的智商预测学生的学业发展;根据学生的特长预测其可能在某一特定领域取得成功,等等。预测性知识有两类:第一类,纵向预测性知识,即通过学生当前的学业成绩预测此生以后的学业成绩或进入社会之后的工作成就,其又可分为选拔性预测知识和淘汰性预测知识;第二类,横向预测性知识,即利用两个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然后用其中一个因素的发展来预测另一个因素的发展。例如,《小学生心理与师生关系的现状调查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效能感、焦虑程度、师生情感关系、地位关系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存在显著的线(19)性关系,它们能很好地预测学业成就状况。

3)改进性知识

改进性知识是关于提高学生学业成就或其他教育教学效果的一类知识,如通过阅读训练、及时反馈、合作学习、当面辅导等方式改进学生学习成绩的知识。改进性知识主要来自于改进性研究。

4)解释性知识

这类知识包含了上面所提到的三大类知识,即是说,如果研究者能够解释某一教育现象,那么意味着他能够准确描述、预测和控制这一教育现象。这种对被调查现象作出的解释即被称为“理论”。解释性知识主要来源于两种方法:其一为扎根理论法,即从研究者自己所掌握的直接资料中推导出理论的方法,这种方法经常为质的研究者所用;其二为科学研究法,即通过形成假设→推演该假设所能导致的可以观察到的后果→通过观察检验假设等程序进行的研究方法。

2.教育研究在教育实践中的价值

教育研究除了通过贡献教育知识而影响了教育理论之外,对教育实践也存在诸多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教育研究能够影响教育政策的制定。在国际教育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教育研究的成果也在很大程度上通过教育政策影响了教育实践。但是因为教育政策的制定受到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和文化的许多因素的影响,并且政策制定是一个严肃而复杂的过程,有着自己的规则,教育研究的结果被应用于教育实践并不是简单的过程。教育研究包含有价值观,因此,把研究结果应用于实践也就意味着把一系列的价值观融入教育实践。此外,即使研究结果引起了政策制定者的注意,他们在制定政策时也只是会将其看作制定政策时的信(20)息之一。

第二,教育研究能够解决实际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比如:通过开发性研究,将教育研究的相关理论成果直接用于解决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些问题;通过普适性研究,提出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解决方案;通过开展应用性研究,直接提出某一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

第三,教育研究能够有效增进教育教学效果。比如,通过教育研究,可以总结以往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经验与不足,以便未来进一步改进教育教学;通过教育研究,可以将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行推广,以此大幅度地提高教育教学效率;通过教育研究,可以积累许多未来能够用于指导一定教育实践的理论。

第四,教育研究能够发掘深层的教育教学问题。比如,对于教育实践工作者来说,由于长期从事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工作,极可能出于因循守旧或按部就班而忽视教育实践中存在的许多深层问题,通过教育研究,这些平常不易引起教育实践工作者注意的深层问题就很可能进入他们的视野而成为值得研究的问题,通过相应的研究之后,这些深层问题或多或少会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尤为一提的是,教师进行教育研究是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的需要。中小学教师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而且许多问题在书本上难以找到答案,因而,教师不能依靠简单模仿,而必须根据问题的实际情况进行探索与研究。此外,新课改特别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如果教师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难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二)教育研究对教师发展的作用

为突出针对性,此处专门阐述教师进行教育研究对他们自身发展的作用。

1.教师从事教育研究可以提高教师的职业地位

一直以来,教师因为极少参与学术研究而被称为“教书匠”,其职业地位因之明显偏低。“传统上,研究被认为是大学教授、学者或专家的工作,与教师无关,教师只要能接受别人生产的知识,不必也没有能力做研究。但是在今天,‘教师即研究者’已成为师范教育上重要的一种运动。”教师从事教育研究,意味着教师开始注重自己的亲身体验,意味着教师开始注重自己的发展,同时也意味着教师有能力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加以反思、研究与改进,提出最贴切的改进建议。此外,教师从事教育研究,可以使教师从无效的知识中解放出来,意味着教师确信自己有能力构建知识和改进实践。

在教育研究中,教师通过不断反思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经验与教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已有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际问题,其才能与潜力得以充分发挥。通过教育研究,教师能够获得本专业的实践性知识,这种实践性知识是建立在系统研究和理论知识基础之上的专门技术和技能,可以使教师这个职业从其他职业之中区别开来,是教师专业标准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不难推断,通过教育研究,教师的学术声望得以充分彰显,教师的职业地位得以无限提升。由此可见,教师从事教育研究,是教师获得“职业解放”(此处的“职业解放”主要是指确立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获得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权)的必由之路,是教师提升职业地位的重要途径。

2.教师从事教育研究可以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指导教育实践的行动指南。所谓教育理念,即教育理想、教育观念和教育信念的总称,是教师在理解教育本质的基础上,结合自身长期的教育实践而形成的一种具有导向与动力特征的理性系统。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实践,从而产生不同的教育教学成效。可见,依据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去指导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实属教师教育教学成效的关键。

有效教育理念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它建立在教师不断研究已有教育理念与不断总结自身教育经验的基础之上。一方面,随着教育科学的不断发展,有关教育教学的理论不仅日益繁多,而且众说纷纭,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一种教育理论的提出都有其特殊的背景,其合理性与适用性都存在着不同的局限,因而教师决不能囫囵吞枣,不能随意选择一种教育理论去指导自身的教学实践。这就需要教师去研究、体会、探索如何将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并形成适合自身教育实践的有效教育理念。换言之,教师从事教育研究,可以对已有的教育理论进行甄别与遴选,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随着教育的国际化与文化的多元化不断发展,先前合理的教育理念可能越来越不适应当下的教育实践,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反思自身的教育实践,认真总结已有的教育经验,从而实现教育理念上的自我超越。

3.教师从事教育研究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即在教学职业生涯的每一个阶段,教师掌握良好专业实践所必备的知识与能力的过程。此处的知识主要是指教育教学实践所必需的知识,而能力则主要包括教师的教育专业能力与教育科研能力。

教师从事教育研究,可以促进教师实践知识的发展。所谓教师实践知识,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与教育教学有关的个性化知识,它集中体现了教师个性化的教学风格与教学智慧。教师实践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实践知识直接影响教师对教育教学理念、课程教学观念、师生关系、课堂管理等的理解。通过教育研究,教师可以不断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过程,不断总结自身教育教学过程中失败的或成功的经验,从而有效地发展自身的实践性知识。

教师从事教育研究,可以促进教师教育专业能力的发展。教师教育专业能力的发展,不仅建立在学习专业学科知识和教育学科知识的基础之上,也建立在积累教学经验的基础之上,还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教育研究才能形成。

教师从事教育研究,可以促进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发展。在教育研究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查阅并整理大量文献资料,搜集诸多相关信息和数据,积极大胆地思考,不断理性地反思,然后才能解决自己想要解决的教育问题。因而,教师必须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理念与基本方法,必须学习撰写专题论文、经验总结、调查报告或实验报告等成果。毫无疑问,在教育研究过程中,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会逐渐得到提高。第二节 教育研究的类型

从教育研究的实践来看,由于研究所选择的具体研究对象有别,所采用的具体研究方法也不同,具体指向的教育目的也可能不同,因而导致教育研究类型的多样化。立足于不同的角度,可以将教育研究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以下为几种常见的分类方式。

一、研究水平上的分类

依据研究水平的不同,可将教育研究分为直觉水平的研究、探索水平的研究、推广水平的研究及理论水平的研究这四种教育研究类型。这四种教育研究的研究水平是由浅入深的。(1)直觉水平的研究主要指依据研究者的身体感官进行观察之后,凭直觉判断“发生了什么事”,即凭直觉隐约觉察某一种原因与结果之间存在某种关系之后所进行的研究。(2)探索水平的研究是指研究者在直觉水平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寻找引起某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即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的研究。(3)推广水平的研究是指研究者获取某一种研究结果后,进一步思考该研究结果是否会产生于其他条件之下,如果会,则概率有多大的研究。(4)理论水平的研究是最深层次的研究,是指研究者为了进一步探究某一研究结果的背后到底隐含着哪些理论基础的研究。具体来说,是指研究者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视角来挖掘某一研究结果背后的潜在理论。

出于主客观实际,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他们所做的研究通常处于前三种研究水平,一般不需要从事理论水平的研究。

二、研究目的上的分类

根据研究目的不同,可将教育研究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三种类型。

基础研究也称为“纯理论研究”,主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其目的在于发展和完善理论。根据发展和完善理论的程度,又可以将其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修正性基础研究,即对教育理论中的个别原理或概念作出修正;第二,拓展性基础研究,即对教育理论中的某一原理或概念进一步探究、丰富和拓展;第三,建构性基础研究,即在核心概念、基本范畴或基本原理方面有新的突破,建立了某种新的理论体系。总之,基础研究的宗旨是为了增加知识体系,它并不一定会带来具有直接实际价值的结果。基础研究的特征表现为抽象性与一般性,其目的是揭示、描述、解释某些现象和过程,以及它们的活动机制与内在规律。

应用研究旨在直接解决某些特定的实际问题。与基础研究不同,应用研究的特征表现为具体性与特殊性。根据应用研究的目的,可将其具体分为四类:第一,验证性应用研究,即将基础研究的成果直接运用于教育实践,以验证基础研究的理论成果;第二,推广性应用研究,即在小范围内验证了理论成果的有效性之后,将其广泛运用于教育实践当中,以改进教育实践,促进教育发展;第三,普适性应用研究,即直接解决教育实践中某些典型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且涉及面广的实际问题,以提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解决方案;第四,具体性应用研究,即直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单个问题,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具体方案。

开发研究是指为了寻找可以直接应用于教育实践的具体技术,研究者运用已有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相关成果,探讨具有某种实施价值的规划、对策、方案、方法、程序等为目的的研究。值得一提的是,在不严格的意义上,开发研究也可以看成是一种特殊的应用研究。

三、研究内容上的分类

以研究内容为依据,可将教育研究分为宏观研究、中观研究和微观研究。

宏观研究是指对与国家或某个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宏观层面的教育问题作综合性与系统性的研究。在宏观研究中,教育活动作为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与社会的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等处于同一层次。宏观研究着重探讨教育系统与社会其他系统之间的关系,比如教育与政治、教育与经济、教育与人口、教育与文化等之间的关系。

中观研究介于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之间,是对中观层面的教育进行的研究。在中观研究中,教育往往被视为一种机构的活动,比如视为学校或社会的其他教育机构的一种活动。中观研究重在研究学校或社会的其他教育机构中的某些活动,比如,研究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问题、学生管理问题等。

微观研究是指,从微观的层面对某些教育教学实际问题进行的研究。在微观研究中,教育则被视作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特殊交往或互动活动,这一活动的直接结果就是受教育者身心的变化与发展。比如,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互动研究就属于微观研究。

四、研究任务上的分类

根据研究任务不同,可将教育研究分为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三类。其实,这种分类是从研究目的的角度对教育研究的一种分类方式。

探索性研究是一种对研究对象或问题进行试探性与摸索性的研究,以获得对研究对象或问题的感性认识,继而为将来更为周密的、深入的研究提供基础和方向的一种研究。

描述性研究又称为“叙述性研究”,是指对现实中发生的教育现象、教育事实和教育案例进行描述的一种研究。描述性研究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搜集与整理资料、统计与分析数据,从杂乱的教育现象中,描述出主要的教育规律。

解释性研究也称为“因果性研究”。这种研究类型主要探索教育现象之间或变量之间(某种假设与条件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即在充分认识教育现象是什么及教育状况是怎样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发生某一教育现象或出现某一教育问题的具体原因。

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经常同时存在某一项具体的研究活动之中,它们在研究过程中既各司其职,又互为所用。

五、研究方向上的分类

根据研究方向的不同,可将教育研究分为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

横向研究是指在某一个具体的时间点上针对某一教育现象进行的研究。比如,研究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的教师观与学生观就属于横向研究。

纵向研究是针对某一研究对象或研究问题在某一段时期内的情况所开展的研究。比如,研究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的教师观的发展问题就属于纵向研究。

六、研究性质之上的分类

根据教育研究的性质不同,可将教育研究分为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

定量研究又称“量的研究”或“量化研究”,是指事先建立某种假设并确定具有因果关系的多个变量,之后通过某些经过检测的工具对这些变量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事先提出的假设的一种研究活动。

定性研究在国外又称为“质的研究”,不过,定性研究在国内是一个比较宽泛、比较抽象的概念,至今在国内学术界尚无明确的定义。国内学者通常将所有非定量研究包括哲学思辨、个人见解、理论解释等都划入定性研究的范畴。国内质的研究的含义是指,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搜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21)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国内定性研究的基本含义为,研究者在自然状态下,从被研究者的视角理解被研究者的行为意义及对事物的看法,从中提出研究假设,并对假设进行检验的一种研究活动。第三节 教育科学研究的条件

一、开展教育研究的主观条件

教师开展教育研究的主观条件,是指教师从事教育研究所应具备的科研素质。这些科研素质主要包括科研体质、科研知识、科研能力与科研品性这四个方面。(一)科研体质

健康的科研体质是教师从事教育研究的前提。体质,即身体素质,一个人的身体素质是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和后天发育的过程中共同形成的,是人体所表现出来的形态和机能方面相对稳定的特征,反映了人体的健康水平和对外界的适应能力。科研体质,即从事科学研究所必备的身体素质。不言而喻,科学研究是一条充满艰辛与挑战的坎坷之路,理当要求研究者具备健康的身体素质,否则,根本难以胜任。许多英年早逝的研究者就是因为缺乏健康的身体素质而被迫永远离开了“研坛”。换言之,从事科学研究必须以健康的身体素质为前提,没有健康的身体素质是无法持之以恒地开展科学研究的。由此可见,教师的科研体质是教师从事教育研究活动所必备的身体素质,缺乏健康的身体素质,教师在教育研究面前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二)科研知识

扎实的科研知识是教师从事教育研究活动的基础。科研知识是指从事科学研究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理论与方法。对于教师来说,开展教育研究所必备的科研知识包括教育基本理论、与教育研究有关的其他学科理论(简称相关学科理论)、教育研究方法。

1.教育基本理论

教育基本理论是指导一切教育实践的依据,亦是指导教育研究活动的依据。教育研究活动正是在教育基本理论的指导下,开展的一种发现与解决教育问题的探索活动。从哲学的角度看,缺乏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一定领域的理论深度决定着相应领域的实践水平。同样,教师对于教育基本理论掌握的程度决定了教师教育研究的成败。从某种意义上讲,当前一些教师开展教育研究活动的有效性不高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他们缺乏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基本理论主要来源于教育哲学、教育原理、教育心理学、学习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文化学、教育伦理学、教育评价学、学科教学论、课程原理、教学原理等教育学科。为此,加强教育学科的理论学习,积淀教育基本理论,对于教师从事教育研究是至关重要的。

2.相关学科理论

教育研究是以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的探究活动。随着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教育问题已不是单纯教育学领域中的问题,其与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经济学等领域息息相关。毋庸置疑,指导教育研究活动的理论,除了教育基本理论外,还有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因此,教师除了应该具备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外,还应该掌握心理学原理、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与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以之厚实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

3.教育研究方法

如果说教育基本理论与相关学科理论是教师从事教育研究的原理性知识,那么教育研究方法则是教师从事教育研究的工具性知识,因而,掌握教育研究方法对于教育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育研究是以教育问题这一特殊研究对象为中心展开的探究活动,必然有着自身独特的研究方法。教师开展教育研究,理当掌握教育研究所独特的研究方法。综观国内外有关教育研究方法的著作或论文可见,教师开展教育研究不仅可采用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测量法、实验法等具体的研究方法,还可采用涵盖两种或两种以上具体研究方法的研究范式,比如行动研究范式、质的研究范式等。(三)科研能力

良好的科研能力是教师从事教育研究活动的关键。科研能力是指顺利完成科学研究活动并影响科学研究活动效率的主观条件。教师从事教育研究必备的科研能力主要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文献检索的能力、研究设计的能力、搜集资料的能力、整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的能力及文字表达的能力等七个方面。

1.发现问题的能力

任何研究活动都是源于问题,因而发现问题是研究活动的起点。同理,教育研究也是从发现教育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一个问题如果没有被发现,尽管它的确存在,但得不到人们的关注,因而根本没有被解决的可能性。同时,发现的问题的价值决定着整个研究的价值与意义。显然,选择恰当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无疑是整个研究活动取得成功的关键一步。为此,教师应该具有发现问题的能力,应善于从众多的教育问题中选择有重大价值的教育问题。

2.文献检索的能力

文献检索的能力是指从国内外已有相关文献中搜集、鉴别、整理所需资料,从而形成对某一问题科学认识的能力。文献检索不仅能够提供已有相关研究的进展,避免研究过程中不必要的浪费,而且能让当下的研究有一个合适的研究起点。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不断扩大或加深对研究问题的认识,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查阅相关文献,因而文献检索其实贯穿于整个教育研究活动之中。由此可见,教师能否有效地查阅文献资料,即是否具备良好的文献检索能力,对于研究进程、研究结果都具有相当大的影响。文献检索的能力主要包括迅速准确地查找所需资料的能力、选择性阅读的能力。

3.研究设计的能力

研究设计的能力是指对整个研究活动进行规划的能力,它包括明晰研究类型、明确研究对象、确定研究思路、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制订具体的研究方案和详细的操作步骤等方面的内容。显然,研究设计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扮演着统领地位。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研究设计能力,才能研制出严格、周密、切实可行的研究设计,才能有效地开展教育研究。

4.搜集资料的能力

教育研究是为了解决教育问题的探索活动,而解决问题的依据除了部分来源于已有的相关理论外,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研究过程中所获取的具有针对性的研究资料。可见,教育研究离不开搜集资料。大量研究表明,所搜集的资料的丰富程度直接影响着教育研究的质量。显然,教师顺利开展教育研究,必须具备运用文献法、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实验法等具体方法搜集资料的能力。

5.整理资料的能力

在教育研究过程中,教师搜集的资料很多,一般情况下,这些资料往往处于无序状态,必须进行一定的整理后才可能从中发现某些事物间的必然联系,从而把握一定的规律与本质。另外,教师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可能因为事先存在某些主观意向或态度倾向而致使所搜集的资料的客观性不强,或者因为观察与访谈过程中因时间仓促等原因而导致记录不详、不全,致使某些重要资料遗漏与缺失。因此,在分析研究资料之前,必先对所搜资料进行全面的整理。由此可见,整理资料的能力是教师顺利开展教育研究的必备条件之一。

6.分析资料的能力

通过整理之后的资料,虽然呈现出一定的有序状态,但它并没有直接表明某些事物间存在必然联系。要想从整理之后的资料中发现某种规律和本质联系,研究者必须对已经整理之后的资料进行认真、细致而深入的分析。完成这种分析,研究者必须具备对资料进行分类、甄别、筛选、统计、归纳与演绎等逻辑推理的能力。不难推断,分析资料的能力亦是教师顺利开展教育研究所必备的能力。

7.文字表达的能力

教育研究的成果往往是通过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因而教育研究的最后阶段即是撰写研究成果的阶段。研究成果撰写的水平直接决定着当下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而研究成果撰写的水平又直接取决于撰写者的文字表达能力。由此看来,教师要想展示自己的研究所得,必须借助文字表达的方式,没有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肯定难以如愿。(四)科研品性

优秀的科研品性是教师从事教育研究活动的保证。科研品性即从事科学研究所应具备的品质性格。教师开展教育研究活动应具备的科研品性主要包括:科研动机、科研精神与科研道德。

1.科研动机

科研动机是引起、指向与维持科学研究活动的根本动力。科研动机是教师开展教育研究活动的根本动力,没有科研动机,教师就不会开展教育研究。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动机是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之上的。因此,要想教师产生教育研究的动机,继而出现教育研究行为,必先让教师对教育研究产生强烈的需要。教师只有深刻认识到教育研究对于教育事业、学校发展与自身发展的意义,才会对教育研究产生强烈的需要。

2.科研精神

科学研究活动是一项探索未知领域的创造活动,其中必然存在着多种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的困难和挫折,研究者只有具备一定的科研精神,才能勇敢面对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挫折与风险,克服科学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困难。教育研究是一项科学研究活动,理当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科研精神。这些科研精神主要表现在追求真理、不畏艰难、勇于献身、实事求是、独立思考、敢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团结合作等方面。

3.科研道德

科研道德是指研究者从事科学研究活动所应具备的道德素质。教师的科研道德集中反映在教师从事教育研究活动所遵循的学术道德要求和学术规范方面。教育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从而更好地促进人才的培养。因此,遵循学术道德,就是要求教师在教育研究过程中始终把人放在第一位,充分尊重人的各项权利;遵循学术规范,就是要求教师在教育研究过程中充分尊重他人的知识成果与知识产权,杜绝弄虚作假与剽窃抄袭,踏踏实实地做学问。

二、开展教育研究的客观条件

目前,广大教师明显缺乏从事教育研究的意识与自觉性,其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对教育研究有着一些错误观念,主要表现有四:一是神秘论,认为教育科研高深莫测;二是无用论,认为从事教育科研对其教育教学工作并没有直接的帮助;三是负担论,认为从事教育科研只会进一步加重他们本已十分沉重的负担;四是无条件论,认为自身(22)没有从事教育科研的条件。为了彻底改变广大教师的这些错误观念,并使之积极从事教育研究,社会、政府与学校必须为之提供相应的客观条件。(一)社会务必落实有利于促进教师开展教育研究的关键宣传

一种观念的改变,要么需要经历一段漫长的岁月,要么需要经历一场巨大的洗礼。为了使广大教师尽快转变陈旧观念而主动加入教育研究的行列,社会必须以强大的宣传力度给予他们的心灵一场巨大的洗礼。关键的宣传手段主要有两种。

1.落实“教师乃学者”的宣传倡导

传统教育体制下,从事教育研究一直是教育理论工作者的事情,而从事教育实践才是一线教师的任务,一线教师往往认为只要最大限度地将已有的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的教师就是一名出色的教师。在这种观点的支配下,“教书匠”就成了教师的职业形象,一名成功的“教书匠”就是一名优秀的教师,与之相应,争做一名成功的“教书匠”就成了许多教师的理想追求。然而,毋庸争辩,“教书匠”远远不能胜任新形势下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只有那些具有创新理念与创新经验的学者型教师才能真正担此重任。为此,社会要尽量通过多种渠道与方式积极宣传教师的学者形象,以便彻底改变教师安于“教书匠”形象的落后观念,激发广大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的内部动机,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走上以研究促进教学的道路上来。

2.落实“教师职业乃专门职业”的宣传引导

长期以来,社会对教师职业是否为专门性的职业一直存在疑虑,认为只要具备一定的学科知识与教学技能的人就具备了当教师的资格。在这种观点的支配下,传授知识便成了教师的职业特色,社会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把人类长期以来积累的知识经验传授给学生,从而实现知识的传承与传播。于是,广大教师产生了一种错误观念,教师也许没有必要实行教育创新与创造,即使有必要,那也是大学教师的事情,中小学教师只要教好书就行了。仅仅懂得怎样传承与传播知识的教师离当下社会与教育发展所急需的创新型教师差距太远,根本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社会与教育发展的需要,因而必须彻底扭转广大教师的这种错误观念。不过,要想广大教师彻底改变这种错误观念,积极走上教育创新与创造之路,仅仅依靠强制性的政策与措施是难以奏效的。然而,如果社会能够积极认同教师的专业地位,承认教师在教育创新与创造方面的社会价值,并进一步将创新与创造作为广大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评判依据,则教育研究就会成为教师的主动追求。(二)政府务必落实有利于促进教师开展教育研究的关键制度

在中国特色的教育体制下,要想教师积极从事教育研究,政府可从经费投入和学术监督两项关键制度入手。

1.落实教育研究经费投入制度

教育研究活动的顺利开展,自然离不开充足的经费支持,为此,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必须落实相应的经费投入制度:其一,落实教师开展各类教育研究(包括课题类或非课题类的教育研究)所必需的经费;其二,落实各类表扬、表彰或奖励教育研究成绩突出的教师所必需的经费;其三,落实正规教育理论刊物办刊所必需的经费。只要这样,才能让教师踏踏实实地从事教育研究。

2.落实各类学术监督管理制度

在市场经济时代,学术腐败的确难以杜绝,而腐败的学术现象与行为无疑极大地消解了广大教师开展教育研究的热情与动力。因此,作为政府,绝不能对此置之不顾,相反,为了提高广大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的积极性,必须加大学术监督力度,严打学术腐败行为。比如:对于抄袭论文、剽窃论文的现象严查严惩;对于唯利是图、乱收版面费的期刊严打严罚;对于只认课题及只认课题申报费、课题管理费、课题结题费的教育科研管理部门严审严办。(三)学校务必落实有利于促进教师开展教育研究的关键措施

学校是直接管理教师的单位,因而落实有关促进教师开展教育研究的措施至关重要。其中,落实以下几项措施非常关键。

1.落实促进教师开展教育研究的各项管理制度(1)落实开展教育研究的相关管理制度。比如:建立教育研究的专门管理组织;明确教育研究专门管理组织的职责;制订教育研究成果管理办法;制订教育研究经费投入使用条例;建立教育研究专项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