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人下菜碟儿(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3 16:27:10

点击下载

作者:阿布老师,林老师,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看人下菜碟儿

看人下菜碟儿试读:

历史如此美味

历史是什么?是一堆堆的故纸,还是深埋于地下的陶罐?国学是什么?是一段段深奥的文字,还是玄之又玄的道理?

其实历史也好,国学也罢,对中国人来说,它应该是鲜活的,是融入生活的,是刻在骨子里的。在流水般的日子里传递传统,在平平淡淡里品味学问。历史和国学对中国人来说,理应更像一种面对生活的态度。我们在生活中感受历史和国学的宽度与深邃,在历史和国学中悟到生活的美好与意义。《看人下菜碟儿》谈了十二道菜以及与之相关的十二个名人的故事。灵感的来源是我打算在“生活课堂”中教“东坡肉”这道年菜。如果单讲这道菜,我总是“意犹未尽”,我想使学员们了解这道菜背后的故事,了解苏东坡这个人。于是,我就请阿布老师来给学员讲“东坡肉”背后的故事。以此为开端,一口气让学员们“品味”了本书中的十二道菜及其背后的故事。

这十二堂美食实践课,使我深深地感到,历史和国学是可以“美味”的,而不应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书斋之学。它们能真实地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里,甚至体现在我们的餐桌上。中国人素来爱吃,讲究吃文化,借由这本书,我希望我们能“吃”出文化,在“吃”的过程中完成对历史和国学的传承,而不是“吃”没文化、“吃”坏优秀的传统。

现代人的生活,总是工作匆忙,生活匆忙。因为匆忙,随便打发吃饭这件事是司空见惯的。而我一向以为,匆忙吃饭的人,不会是热爱生活的人。也许很多人会在朋友圈里晒各种美食,可是又有多少人能自己下厨房烹饪出一道美食?要知道,生活不过是一种态度罢了。并非你不会烹饪,而是你没想过去好好烹饪,享受一道自家厨房的美食。反过来,如果你认真准备、好好享用一道菜,你会爱上你的生活,你会享受这段辛苦又美味的时光,因你为生活花过时间,花过心血,你为它准备过,为它付出过。

在我们苦于想不出这本书书名的某个晚上,在半梦半醒之间,朦胧中我仿佛在教丫头炒鸡丝蒿子秆,姜丝切得细细的,蒜片切得薄薄的,鸡丝腌得滑滑的,蒿子秆择得清清爽爽的。起锅到旺火上放油,烧热后煸透姜丝,加入蒜片,用嗅觉去感受到它们已经尽责了……这是我很喜欢做的一道菜,梦中的丫头很专注地认识了很多食材:葱、姜、蒜、鸡肉、蒿子秆。每一种食材的味道都不一样,都很有自己的个性,在某个最佳时机混合到一起却构成了独特的味道,就如一个性格多样的你,会在某一刻完成一种升华。

梦醒的那个早上,我把这个神奇的梦告诉给丫头。丫头又想念起那个独特的味道。理所当然地,我们又重温了这道我喜欢做的菜。这道菜又一次透过我们的舌头、口腔,在唇齿间留下许多美好的记忆,又一次让丫头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我将这道菜的出处告诉了丫头,它出自《红楼梦》的第六十一回。丫头急着去翻书,查证。丫头在翻看《红楼梦》第六十一回时,也翻看了第六十回,她对书中“看人下菜碟儿”这句话很感兴趣,觉得很有意思。她说:“你们的书就可以用这个名字呀!”真是妙绝,这么多天来我们绞尽脑汁的一个问题让丫头轻易给解决了。接下来我又交给了丫头一个任务,让她来完成书中的插画,这是她的强项,她欣然接受任务。

其实生活就应该是这样,它不是一台按部就班的机器,而是如同一个美丽的梦,在梦中随时会有灵感与惊喜。但它又不是杂乱无章的,只要有一个憧憬美好的态度和为之切实努力的前提就好了。一如本书中的那些伟大的人物,他们的生命轨迹大相径庭,结局各不相同,但他们对生活、对生命的态度是认真的、是令人尊重的。◆◆◆ ◆◆◆

商纣与妲己是一对非常有意思的夫妻,他们是一对很好同时又很糟糕的夫妻,是一对天生秀丽又多才多艺的夫妻。他们始终很恩爱,但千百年来又是政治家和百姓眼中的反面教材。

商朝的末代之君纣王似乎也不是人们印象中的那么不堪,他天资聪明,有着极强的反应能力,力大无比,能赤手空拳与猛兽格斗。他是个语言大师,能和劝说他的大臣们进行滔滔不绝的辩论,臣下们谁也说不过他。他还非常爱自己的妻子妲己,妲己说什么,他就听什么,是个极其有能力的男人,是个模范老公的典型。

但这样一个能文能武又听妻子话的模范丈夫并不是一个好君主。他搜刮民脂民膏来享乐:他的鹿台钱库里堆满了钱,巨桥粮仓里装满了粮食,宫中养着各种珍禽;他用酒灌成池沼,把肉悬挂成林,让男男女女整天光着身子在酒池肉林里淫乐,彻夜不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路有饿殍,野有白骨,百姓怨恨,民心思变。一些有实力的地方诸侯看到纣王失去人心,遂产生了取而代之的心思,君位轮流坐,明年到我家,有德者居之,无德者滚蛋。

朝政日下,纲纪败坏,而纣王依然淫乱不止,商朝的一些有识之士非常痛心。其中的代表就是孔子所说的三位仁人:微子、箕子与比干。

微子是纣王的哥哥,他看到西伯侯姬昌的势力渐渐坐大,姬昌灭商之举亦是箭在弦上,多次进谏纣王改弦更张。纣王却天真地说:“我生不有命在天乎?是何能为!”(我降生在世,不是有天命吗?西伯昌能把我怎么样呢?)微子很矛盾,他不知是应该以死殉国还是逃亡。这时有人劝他说:即使死了对国家也没有意义,还不如逃亡。微子就逃亡了。后来西伯侯姬昌的儿子武王姬发灭商后,把微子也分封为诸侯,建立了宋国,这是后话。空心菜又名藤藤菜、蓊菜、通心菜、无心菜、空筒菜、竹叶菜、节节菜,开白色喇叭状花。因其茎中心是空的,故称为“空心菜”。采收季节是8月。适合清炒、做汤。

箕子可能是纣王父辈的人,这个人很有眼光。当纣王刚即位还没有完全展现其荒唐的一面时,箕子就通过纣王使用象牙筷子这件很小的事判断出纣王不可救药了。箕子的逻辑是:如果使用了象牙筷子,即会想着使用玉制的杯子,接着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使用,再接着就会想使用好车好马和大兴土木建造宫室。箕子这个观察准确道出了人类的一个消费规律:人一旦使用了某个好物品后,他很可能会走向持续超越消费的不归路。大约三千五百年后的法国哲学家狄德罗专门写文章来谈这种“愈得愈不足现象”,后来被概括为“狄德罗效应”。箕子也是不断地劝执迷不悟的纣王,而当他灰心失望时,他并没有如微子那样离开,他甚至对微子的离开颇有微词:为人臣谏不被君王听从而离开,这是在彰显君王的过错而取悦于民,我是不会这样做的。他就披头散发、装疯卖傻与奴隶混在一起。周武王灭商后,把箕子封到了朝鲜当诸侯。现在朝鲜半岛的人大多是箕子的后裔,朝鲜族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王子比干也是纣的亲戚,但是辈分史书中没有说清。他看到微子去,箕子佯狂,就说:君王有过错,我们不拼死进谏,那天下万民怎么办?于是去进谏。纣王生气地说:我听说圣人的心是有七窍的,真是这样的吗?他残忍地杀了比干,拿出比干的心验看。

以上部分是《史记》的记载。到了小说家许仲琳的《封神演义》那里,比干的故事就更加生动了。

在小说《封神演义》中,鹿台完工后,纣王想起妲己曾说过鹿台建好会有神仙、仙子、仙姬俱来行乐,遂向妲己问起此事。妲己与众妖精商定,让他们在九月十五日月圆之夜变成神仙的模样来鹿台赴宴。妲己怕纣王看出破绽,对纣王说:“群仙至此,陛下不可出见。如泄天机,恐后诸仙不肯再降。”让纣王到时只能隔绣帘观看群仙,纣王只好安排了千杯不醉的丞相王子比干陪酒。

狐狸精所变之神仙因不胜酒力,多喝了几杯后露出了狐狸尾巴。比干虽然发现了,也无可奈何。这时妲己也看到了她的这些子孙因酒醉而现了原形,即刻传旨让比干不必再陪饮,群仙各归洞府。

比干出来后,恰巧遇到了巡城的武成王黄飞虎,他把方才陪妖精饮酒之事说了一遍。黄飞虎命人守在四门观察妖精是从哪个城门出来,准备随后跟踪找到其巢穴。

群妖因酒在腹内,驾不得妖风,起不得朦雾,出了南方午门就从空中跌落下来,拖拖拽拽回到了离城三十五里轩辕坟旁的石洞内。

黄飞虎得到消息后,命周纪带三百多人携柴草,塞住石洞,放火焚烧,差不多把这些狐狸精全部烧死了。

来观看的比干对黄飞虎说:“这许多狐狸,还有未焦者,拣选好的,将皮剥下,造一袍袄献与当今,以惑妲己之心。使妖魅不安于君前,必至内乱,使天子醒悟,或知贬谪妲己。”

二人把妲己想得太简单了。

妲己于绣帘内看到比干向纣王献上此狐狸袍时,不觉泪如雨下,一时间觉得刀剜肺腑、火燎肝肠,下决心说:“我不把你这老贼剜出心来,也不算中宫之后。”妲己对纣王说:“陛下乃龙体,怎披此狐狸皮毛?不甚稳便,甚为亵尊。”纣王便不再穿此衣,比干想以此来迷惑妲己心神的小儿科计划落空了。

妲己并未善罢甘休,她找来在火烧轩辕洞中侥幸逃脱的雉鸡精,让雉鸡精变化成个美女,化名胡喜媚进宫与自己一起迷惑纣王。纣王自得胡喜媚之后,更是不理朝政,每天与妲己、胡喜媚荒淫内宫,夜夜酣歌。

一天,二妖正在鹿台上用早膳,忽见妲己大叫一声,跌倒在地,口喷血水,闭目不言,面皮俱紫。纣王吓得面如土色,手足无措。胡喜媚故意叹气说:“昔在冀州时,彼此俱是闺女,姐姐常有心痛之疾,一发即死。冀州有一医士,姓张名元。他用药最妙,有玲珑心一片煎汤吃下,此疾即愈。”纣王马上下令让人去冀州请张元。胡喜媚拦阻道:“朝歌到冀州有多少路!一去一来,至少月余。耽误日期,焉能救得?除非朝歌之地,若人有玲珑心,取他一片,登时可救。如无,须臾即死。”纣王问:玲珑心谁能判断出来呢?胡喜媚胡说道:“妾身曾拜师,善能推算。”这个妖精假装掐指一算:朝中只有一个官居显宦、位极人臣之人有玲珑心。只怕大王舍不得此人献心,妲己娘娘要与大王阴阳两隔了。纣王着急问道:“是谁,快说!”胡喜媚说:“惟亚相比干乃是玲珑七窍之心。”纣王糊涂又无情地说:比干是我的皇叔,一宗嫡派,难道不肯借一片玲珑心与我爱妻治病么?遂十万火急地连派六批人去催比干上朝。

最后去催的奉御官陈青是比干的朋友,比干问他:这几天朝中也没什么大事,为什么今天大王这么紧急地催我入朝?陈青就把实情和比干说了。

比干听后,吓得心胆俱裂,自知必死,只得让陈青先回,自己随后就到。

比干进入内宅与妻儿永诀,让夫人孟氏看顾好孩子并守好家训。夫人孟氏听得不明就里说:“何故出此不吉之言?”比干如此这般地把事情说与了夫人。夫人垂泪说:“官居相位,又无欺诳,上不犯法于天子,下不贪酷于军民。忠诚节孝,素表著于人耳目,有何罪恶,岂至犯取心惨刑。”

比干之子在旁边提醒说,以前姜子牙在朝歌给父亲算命时说其日后必有一灾,并留下一符,让父亲在危急两难、进退无路时取出一看。比干也想起了这件事,忙打开书房门,见砚台下压着一帖,取出符来,把子牙所留之符烧在水里。比干饮下此水后穿朝服来见纣王。

纣王见比干来而大喜,急不可待地向比干借心。比干说:“吾心有伤,岂有生路?老臣虽死不惜,只是社稷丘墟,贤能尽绝。今昏君听新纳妖妇之言,赐吾摘心之祸,只怕比干在,江山在;比干存,社稷存。”

纣王糊涂地说:“皇叔此言差矣!总只借心一片,无伤于事,何必多言?”纣王真的糊涂到认为切去一片心,人还能活吗?比干听到纣王此言之后愤怒提醒纣王说:你这个酒色昏迷、糊涂的狗猪昏君!心去一片,人还能活吗?纣王马上露出了他的残暴本性说:“君叫臣死,不死不忠。台上毁君,有亏臣节。如不从朕命,武士,拿下去,取了心来!”比干大骂:“妲己贱人,我死冥下,见先帝无愧矣。”大叫:“左右,取剑来与我!”比干拿剑在手,望太庙方向拜八拜说:“成汤先王,岂知殷受断送成汤二十八世天下,非臣不忠耳!”遂解带现躯,将剑往脐中刺入,将腹剖开,其血不流。比干将手入腹内,摘心而出,往下一掷,掩袍不语,面似淡金,径下台去了。比干低首速行,上马往北门去了。他走马如飞,约过五七里之遥,只听得路旁有一妇人手提筐篮,叫卖无心菜。比干忽听得,勒马问:“怎么是无心菜?”妇人说:“民妇卖的是无心菜。”比干说:“人若是无心,如何?”妇人说:“人若无心,即死。”比干大叫一声,撞下马来,一腔热血溅尘埃。妇人见比干落马,不知何故,慌得躲了。《封神演义》并没有详细交待比干服用姜子牙的神符后应如何做,只说比干出朝后朝北去,若妇人回答“人无心还活”,比干亦可不死。但在各种传说和时下的影视剧中都认为卖菜的妇人是妲己所变,她卖菜是为引比干说话。因为比干在十里内或千里内(各种传说不一)只要不回头或是不说话,就会长出新心。最终比干因说话而血溅尘埃,也是商朝气数已尽,西周当兴,命该如此。

在《封神演义》中,作者说比干命丧的直接原因是火烧轩辕洞多管闲事并引用古语说:“不管闲事终无事,只怕你谋里招殃祸及身。”

比干是多管闲事吗?纣王宴妖绝对不是闲事,古人说:“国之将兴,必有祥瑞;国之将亡,必有妖孽。”这是事关国家兴亡的大事,而不是闲事。而且就算比干不在这件事上与妲己、纣王发生矛盾,以后也必在他事上与他们意见相左,最终也是难免一死,这也是将亡之国忠臣的必然命运。比干素有“天下第一仁”之称,因他是历史上第一个死谏之臣。虽然他死后心不在躯中,但他对国家的赤胆忠心永远印在中华民族的心上。空心菜主料:空心菜1把配料:红尖辣椒、蒜末调料:盐做法:摘掉空心菜的叶子,留菜梗切段,撒盐,用手轻轻抓揉,腌制一会儿。炒锅放油,油热后爆蒜末、辣椒圈,加入腌好的空心菜,快速翻炒。待颜色变翠绿即可关火。出锅,装盘。空心菜事先腌过,这样炒后不会立即变色,因为腌过也不必再加盐调味儿。◆◆◆ ◆◆◆

第二、第三道菜和春秋晚期吴国的兴亡紧紧联系在一起:松鼠鳜鱼预示了吴国的强大,西施舌则见证了吴国的衰亡。

吴国的历史并不复杂。吴国的建立者是吴太伯,太伯是周的奠基者太王古公亶公的大儿子。太王有太伯、仲雍、季历三个儿子。太王年老了,他说要让孩子来继承他的事业,可他又不明确表示要传位给哪个儿子,似乎他还没想好。但太伯与仲雍发现自己的父亲很喜欢季历的儿子姬昌,因为古公不止一次地说:“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意思是有一个能使我们家族兴盛的人,大概就是姬昌吧。太王的眼光是很独到的,这个姬昌即为后来大名鼎鼎的周文王。

太伯与仲雍听到父亲这样说,心领神会了父亲的心意,太王是想立季历为接班人,然后依次传位给孙子姬昌。太伯与仲雍读懂了父亲的心思后,决定离开以使父亲顺利立季历为继承人。有一次太王生病,太伯与仲雍借口到衡山给父亲采药而离开了岐山。孔雀东南飞,二人从陕西来到了今天的江苏苏州,在这里建立了吴国。二人入乡随俗,随从了当地的风俗,在身上刺青、剪断头发成为了野蛮人,以示永不回国与季历争位。

无论是《左传》《国语》《史记》,还是《吴越春秋》等,在叙述了太伯的建国经过后,接下来就是简单地叙述了一下吴国世系而没有给我们提供其他的材料。吴国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已经是五百多年后的吴王寿梦时。

历史惊人的相似,当年的情节再一次上演。

寿梦有四个儿子,诸樊、余祭、余、季札。寿梦觉得小儿子季札德才兼备,想把王位传给季札。但这是个悖论,既然季札品德好,他就无法接受夺兄位的事。所以他坚决拒绝父亲的想法说:按照制度应传位嫡长子,怎么能废弃先王制度而只按父子的私情行事传位于小儿子?

寿梦二十五年(公元前561),寿梦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他在弥留之际,把几个儿子叫到身边,对大儿子诸樊说:我想把王位传给季札,你不要忘记我的心愿。诸樊说:当年太王了解孙子姬昌的圣贤,废长立少,西周兴盛。现在您想把国家授给季札,我愿意归隐山林当个农夫。寿梦对诸樊肯让位给季札感到满意,但他显然没抱有季札能统一天下、建立王业那么宏大的理想。他也给诸樊指出了一条兄终弟及、兄弟四人依次传位轮流到季札的办法。寿梦的想法是好的,却忽略了一个致命的问题:当年太王是明确传位季历及孙子昌,寿梦只是喜欢小儿子,却没有表示孙辈由谁来接班。

寿梦去世后,长子诸樊代行国务。《史记》写“摄行事当国”,“摄”是代理的意思,就是代理国家大事。给寿梦服丧完毕,脱去孝服后,诸樊就让位季札。季札拒绝说:当年曹国宣公去世后,他的庶子负刍杀了太子而自立,是为成公,国人不满成公。晋文公率诸侯伐曹国,执成公,欲改立宣公的另一庶子子臧。子臧拒绝了,最后还是曹成公为君。现在大哥您为吴国之君,名正言顺,谁敢冒犯您。为国君,不是我的理想。札虽不才,愿附于子臧之义。

诸樊坚决要立季札为君。季札为了明志,抛开一切,找了一片土地当农民,自己耕田为生。诸樊看季札态度这么坚决,只好暂时作罢。

十三年后(公元前548),吴王诸樊卒,遗命传位余祭,欲依次相传,最后一定要把王位传给季札来安慰父亲寿梦的在天之灵。而且诸樊、余祭、余也都是真心喜欢四弟季札,并且一致认为吴国会在季札手上发扬光大,也都想最后由季札为吴国之主。

天遂人愿,余祭当了十七年国君后去世,余当了四年国君后去世,现在季札应该当国君了吧!季札还是坚决不当,并且再一次出逃。

我们这里无法推测季札内心的真实想法,他为什么坚决不当国君,恐怕除了他自己,外人永远无法知道。如果我们对春秋这段历史稍有了解的话,就知道生在春秋晚期的聪明人季札有这样的想法也不是无法理解的,因为在春秋时期当国君是一件非常危险的职业,各国国君动不动就被大臣或兄弟等干掉。也许季札就是看透了这些而坚决不肯当国君的。

相比那些为当国君而弑父弑兄等夺位者,季札无疑是高尚的,后世也把季札视为不贪恋富贵而洁身自好的典型来敬仰。但季札也犯了一个严重错误:他自己不想当国君,偏偏他却是最有资格继承国君者,而且他又是现在宗族中资格最老的人。如果可以,他这时应该参与到下任国君的推选中,但他似乎并没有这样做。朝中大臣看到季札不干这个苦差事,就决定说:先王有遗命,兄死弟即位,依次传季札。今季札逃位,王余后立,余后为王,其子僚当立。就这样余的儿子僚在前526年成了吴王。

僚即位,有一个人非常不满,这个人就是公子光。公子光的确有不满的理由,他是诸樊的儿子,如果按照嫡长子和嫡长孙的继承原则,公子光应成为吴王。他经常说:“吾父兄弟四人,当传至季子。季子即不受国,光父先立。即不传季子,光当立。”有了这个想法,他就积极行动,暗中招贤纳士,欲以攻击王僚自立。

公子光的这个想法最先被从楚国逃来的伍子胥给捕捉到了。伍子胥怎么会从楚国来到吴国呢?他来到吴国又想干什么呢?

伍子胥的父亲伍奢为楚平王太子建的太傅,是太子建的老师。太子建还有一个老师少傅费无忌,费无忌不受太子建的喜爱,他对太子建怀恨在心。后来楚平王看着建年纪渐渐大了,派费无忌去秦国给太子建迎娶妻子。这个秦女很美,费无忌就先跑回来对楚平王说:“秦女绝美,王可自取,而更为太子娶妇。”于是楚平王把儿媳妇变成了自己的女人,又为太子建改娶了妻子。

费无忌自此彻底与太子建决裂,他现在最怕一件事,就是楚平王死后太子建即位,这样自己就大祸临头了。当务之急必须除掉太子建。他开始在平王面前说太子建的坏话。平王听信了费无忌的谗言,渐渐疏远太子建,派太子建到城父去驻守。

费无忌的第一步计划实现了,他接着又对楚平王说:太子因秦女之故,不能无怨恨,愿王也做些防备。自从太子到了城父带兵后,与其他诸侯国来往紧密,他是想夺您的王位。鳜鱼又名鳜花鱼、桂花鱼、鳜鱼、鳌鱼、脊花鱼、胖鳜等,在刺少的鱼类中,鳜鱼是最鲜嫩的。适合清蒸、醋熘、茄汁。

楚平王先把伍奢抓起来拷问。伍奢知道是费无忌在其中使坏,对平王说:您怎么可以听谗贼小臣的坏话而疏远亲骨肉呢?费无忌说:现在如果不先动手处置他们,他们的大事就要成功了,到那时大王您将成为阶下囚。平王大怒,把伍奢投进了监狱,而使奋扬去杀太子建。奋扬对此感到为难,他想到了一个办法,走到半路时,派人先去告诉太子建快点逃。太子建随后逃亡到了宋国。

费无忌对伍奢也是怀恨在心,他对平王说:伍奢有二子,都有才能,不杀了他们将会给楚国带来灾难。可以用伍奢当人质而招他们。平王派人对伍奢说:如果你能把两个儿子叫来,就给你一条活路,否则就是死路一条。伍奢一眼看穿了平王的诡计。他说:伍尚为人仁爱,呼之必来。伍员(子胥)为人倔强能成大事,他知来了必死,他是不会来的。平王不听,派人假意对伍尚、伍员二人说:来,我放了你们的父亲;不来,就杀了伍奢。

兄弟二人也看出了楚平王是想把父子三人全部消灭的险恶用心。但伍尚还是决定去,他对伍子胥说:我也知道去不能使父亲活下来,然怕逃了后又不能报父仇而被天下人耻笑,你逃吧!你能报杀父之仇,我将归死。伍尚遂走到了来捉拿他们的人那里,伍子胥则弯弓搭箭对着来捉他的人。这些人知道伍子胥的厉害,没人敢上前。伍子胥逃亡了,他听说太子建在宋国,也跟着去了宋国。伍奢听闻伍子胥逃后说,楚国以后有苦头吃了。楚平王把伍奢与伍尚杀了。

当时宋国正在内乱,伍子胥与太子建又去了郑国。郑国对太子建还是不错的,但太子建心术不正,与晋国勾结想里应外合灭掉郑国,事情败露,太子建被郑国杀死。伍子胥带着太子建的儿子胜逃到了吴国。

伍子胥见到了吴王僚就以伐楚之利来劝其攻击楚国。吴王僚也被伍子胥说得心动,但公子光出来劝阻道:“伍员父兄皆死于楚而员言伐楚,欲自为报私仇也,非能为吴。”吴王乃止。伍子胥由此判断出公子光想杀王僚自立。伍子胥现在面临一个选择,他是选择王僚还是公子光,他经过比较得出结论,公子光的才能更大,公子光早晚会夺权成功。他决定趁公子光还没夺权成功时与他结好并帮助他夺权,那以后自己就是公子光的大功臣,到时劝公子光出兵伐楚报仇会有更大的把握。

伍子胥知道公子光正大光明夺权是不可能的,只能搞暗杀,如果想暗杀成功,一定非专诸不可。

专诸是伍子胥在逃亡来吴时,路过吴国堂邑遇到的一个人。当时专诸正与人打架,他怒火中烧的气势似乎一万个人也奈何他不得。专诸刚要冲上去与人一决雌雄时,他的妻子出现了,喊了专诸一声,专诸就乖乖和妻子回去了。伍子胥感觉奇怪,问道:为什么刚才你怒气正旺,而听妻子叫一声扭头就走呢?专诸对伍子胥说:你看看我的仪容,是愚蠢的软蛋吗?伍子胥这才仔细看专诸,高高的额头,幽深的眼睛,虎一样的前胸,熊一样的后背,一眼便知是个勇士。专诸随后说道:我虽屈身于一人之下,必能出头于万人之上。伍子胥遂与他结交,现在他把专诸推荐给了公子光。

专诸见到公子光后问道:凡是想要刺杀人君,一定要投其所好才能接近他,吴王喜欢什么?公子光想到了王僚极其喜欢吃鱼。专诸来到太湖边向渔人学习烹饪鱼,学习了三个月后,尝其鱼者,皆以为味美。后来专诸刺僚成功后,即位的公子光也喜欢这道菜。有一次,这道菜刚端上来,一个侍从突然大声叫道:大王,请看这鱼炙可像松鼠?鱼肉多么像蓬松的松鼠毛……经他这么一说,大家都觉得像。于是,“松鼠鳜鱼”的名字就叫开了。

专诸学烹饪回来后,还不能马上实施行动,公子光要等待时机。什么时机,公子光也说不清,总之,公子光感觉到现在时机还不到。

这期间,吴国与楚国的关系不断恶化,吴楚交恶的起因有点无厘头。吴楚边界有一棵桑树,两边的两个养蚕女都来采桑叶,之后两个女人为了争桑叶打了起来,后来两个家族介入,再后来边邑长官动用军事力量来解决,最后吴楚两国介入而差不多连年争战,这可称之为“一棵桑树引发的血案”或是“一棵桑树引发的战争”。

在专诸学成烹鱼后的第九年(公元前516),楚平王去世。吴王僚想趁楚丧期间再一次发动对楚国的进攻,他派自己的两个弟弟盖馀、属庸攻打楚国,又派季札到中原各国去争取支持。

公子光觉得时机终于来了,专诸也说:“王僚可杀也,母老子弱,而两弟将兵伐楚,楚绝其后。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无骨梗之臣,是无如我何。”公子光对专诸只说了一句话:“光之身,子之身也。”意思是我的身体就是你的身体,言外之意是你死后,你的家庭之事一概归我。

一切准备齐全后,公子光郑重向王僚提出申请,请王僚到自己家里吃鱼。王僚也考虑到公子光没安好心,便与母亲商量是否应该去。他的母亲也认为此行不安全,但不去又不给公子光面子。于是王僚内穿三重铁甲来到了公子光家,卫队都手拿两边有锋刃的刀从宫里一直站到公子光的家,庭院之间及王僚身边也都是王僚的精兵,可谓万无一失。王僚实在想不出公子光如何能下手,渐渐放松了警惕,安心地开始吃喝了。

这时公子光忽然说自己的脚疼,要去换药休息一下。王僚也没在意。公子光离开后,专诸来献鱼了。献食的流程可谓严格得不能再严格了,几乎没有行刺成功的可能,甚至行刺的可能都没有:厨师上菜时,王僚的卫兵要在庭下搜身,并要厨师在监督下把衣服全部换过,然后膝行而前,十余力士握剑,夹之以进,献后再膝行而出。这个流程可谓严格得没一丝破绽,因为行刺者是没地方藏凶器的。真的是这样吗?专诸还是刺杀成功了,难道专诸献鱼时,没按这个流程进行?专诸献鱼时也是如此,那么刺杀的兵器藏在哪里?只有一个地方卫兵搜不到或是没法去搜,那就是鱼的肚子。刺杀的匕首藏在鱼肚子里,这匕首是当年铸剑大师欧冶子所铸五柄神器之一的鱼肠剑,削铁如泥,断金切玉。刺杀过程《史记》记得很简单也很惊心动魄,我实在无法随意翻译以免失去了文言的韵味与当时的紧张气氛,只能原文照录:“既至王前,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

司马迁把专诸放在了《史记·刺客列传》里,传记中的几个刺客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不惜牺牲生命来为别人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们这样做,后人有各种各样的评议。在今天很多人看来,他们这种牺牲行为是很傻很不值得的。司马迁评论他们说:“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就是说出发点明确,不违背自己的志向。如果再结合司马迁在《史记》其他地方多次谈的“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这句话来看,司马迁似乎想表达的是:一个人要懂得感恩,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人也不能默默无闻,他一定要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哪怕是牺牲生命也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松鼠鳜鱼主料:鳜鱼1条(大一些)配料:蒜末、葱花、姜末调料:盐、糖、料酒、醋、番茄酱、生粉做法:鳜鱼洗净去鳞,斜切下头,鱼鳍保留(做松鼠耳朵)。从断头处片下两侧鱼肉,尾部不能切断,中间的脊骨切下来,即两片鱼胸肉连着尾巴。再把鱼胸骨处的大刺,斜刀片下来。鱼肉上用刀切菱形纹路,斜着下刀,这样花型明显漂亮,注意不能切断鱼皮。切好花刀的鱼肉放入碗内,把料酒、盐、葱花、姜末尽量均匀地撒在鱼肉上,腌制20分钟左右。拍上生粉,每个缝隙都要拍到,鱼皮、鱼尾、鱼头也要拍上,然后抖掉多余的生粉。锅内热油,淋热油到鱼肉上使之定型。定型后全部放入锅内炸至金黄酥脆,最后炸鱼头和鱼尾。另起锅倒油炒蒜末,加番茄酱、水、醋、盐、糖,生粉勾芡,趁热淋上鱼身即可。◆◆◆ ◆◆◆

吴王阖闾登上王位后,封伍子胥为“行人”。这个“行人”不是让伍子胥走人,而是相当于今天的外交部长的职务,让他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这时楚国又冤杀了大臣伯州犁,其孙伯逃到了吴国成为大夫。吴大夫被离曾经问伍子胥为什么要把伯推荐给吴王,伍子胥说,我和他有共同的敌人,有共同的怨恨,是为楚国与楚王,是同病相怜,同忧相救。被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伯这个人是不可亲近的,理由是伯目光如鹰,脚步如虎,是个专权占功、残害同僚之人。伍子胥并不认同被离的话,依然对伯推心置腹。

伍子胥又发现了一个军事天才并把他推荐给了吴王,这个人到现在全世界都有名气,他就是武圣孙武。孙武的《孙子兵法》就是在他见到阖闾后,献给阖闾才得以流传的。吴国此时是人才济济,君臣团结,励精图治,誓要灭楚。经过九年的努力,吴军于公元前506年一举攻占楚国首都郢。楚昭王——楚平王与秦女之子,出奔。

伍子胥隐忍了十五年的复仇大计终于实现了,但伍子胥却面临一个奇怪的问题:他大仇得报了,可是仇人却找不到了。楚昭王逃了,杀父兄的仇人楚平王去世十年了。虽然时间替伍子胥报了仇,但伍子胥并不解恨,他掘开楚平王的墓,把楚平王的尸体拉出来,鞭打三百下,左脚踩着平王的肚子,右手挖出他的眼睛。伍子胥还不解气,又把昭王的妻子献给了吴王阖闾,自己、孙武、伯也霸占了楚国相应职务大臣的妻子,以此来羞辱楚国君臣。

吴国君臣在楚国首都驻扎下来,过着倒行逆施的占领者生活。这时吴国老家空虚,与之相邻的越国(首都今浙江会稽)见有机可乘,便来攻打吴国,吴王阖闾只得分兵去救老家。这时楚国的君臣同仇敌忾,积极准备反攻,楚国的申包胥也从秦国搬来救兵。吴国两线作战,连战连败。吴王阖闾只得在第二年撤兵回国。虽然吴国暂时失利,但因有伍子胥、孙武这两大军事家的辅佐,吴国很快就恢复了元气,吴王阖闾也跻身于春秋五霸之一。吴国是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

越人已经表示臣服吴王阖闾,吴王阖闾却有点不地道,总去欺负人家。事实证明有时看似弱小的却未必是好欺负的,欺人者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阖闾即位的第十九年(公元前496),吴伐越,越王勾践迎击于槜李。这是一场奇怪的战争,本来越军是不堪一击的,越王勾践经过冥思苦想,想出了个不仅空前,也是绝后的打法:他连派出三批敢死队来到阵前,这三批敢死队不是拿着刀到阵前与吴军拼命,而是拿着刀到阵前和自己拼命,表演自杀给吴军看。吴军东挡西杀,南征北战,但从来没看过这样的行为艺术。他们看着越军这三批人依次到了阵前,大呼一声就挥刀自刎,有点看不明白也有点吃惊。在吴军愣神的电光石火之间,越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发起了攻击。吴军大败,兵退七里,阖闾的脚趾受伤,就这个小伤夺了雄才大略的阖闾的命。

阖闾临死前对太子夫差说:你会忘记勾践杀了你的父

亲吗?夫差道:“不敢!”夫差即位后以伯为太宰,日夜操练人马。两年后(公元前494)出动吴军的精锐部队伐越,大败越军。越王勾践只剩五千人马,退守于会稽山上,使大夫文种贿赂太宰伯求和,请举国为吴王臣妾,并且威胁说:如果吴国不同意越国的求和,越王会把国家的宝贝全部毁掉,再以这五千人与吴国拼命,到时既让吴王得不到这些宝贝也会让吴国遭受重大损失。虽然伍子胥一再劝谏,但吴王夫差最后竟然忘记了杀父之仇和父亲临死的遗命而答应了越王的求和,吴王夫差赦免了越国。

越王勾践返国,为了表示不忘记耻辱,把一个苦胆吊在座位旁边而时常去尝尝其苦味,这就是成语“卧薪尝胆”的来历。越王勾践亲自参加农业劳作以争取民心;饭桌上没有两道肉菜,也不穿带花纹的衣服,以示节俭;求贤若渴,礼遇有能之士,时刻为报仇而准备。

史书在这个地方的记载是有分歧的。《国语》《吴越春秋》等书说勾践在求和后曾带着夫人和范蠡到吴国为奴。尤其是《吴越春秋》记载的情节非常夸张,有小说的性质,不知确实否,姑且录之如下:西施舌别名车蛤、土匙、沙蛤。这种非蚬非蚌的贝壳类呈厚实的三角扇形,小小巧巧的,外壳张开,就有一小截白肉吐出来。因吐出的肉像是一条小舌头,故名“西施舌”。适合做汤、辣炒、蒸蛋等。

勾践到了吴国后,伍子胥又一再劝夫差杀了他。夫差提出了一个莫名其妙的理由,他说:“诛降杀服,祸及三世,吾非爱越而不杀也,畏皇天之咎。”拿了越国钱财的太宰伯对夫差说,伍子胥不知国家安定的道理,请大王您不要听从他。夫差遂不诛越王,让他给自己驾车养马。为了不让伍子胥秘密杀害越王,夫差让勾践住在自己的宫室之中,这一住就是三年。在这三年之中,夫差也多次派人暗中观察勾践,勾践脸上始终没一点不满和怨恨。夫差恻隐之心顿生,产生了放勾践回国的想法。最后促使夫差放勾践回国的是一件让人感觉极其恶心和反胃的事:

夫差不知得了什么病,一病就是几个月。勾践也非常关心夫差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