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医名医300奇难医案赏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4 03:56:08

点击下载

作者:王树芬等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太医名医300奇难医案赏析

太医名医300奇难医案赏析试读: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太医名医300奇难医案赏析/王树芬等编著.-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2012.6重印)(中医药畅销书选粹.名医传薪)

ISBN 978-7-5132-0668-6

Ⅰ.①太… Ⅱ.①王… Ⅲ.①疑难病-医案-汇编-中国-古代 Ⅳ.①R249.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1)第232896号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28号易亨大厦16层邮政编码 100013传真 010 64405750北京市泽明印刷厂印刷各地新华书店经销*开本880×1230 1/32 印张11.25 字数299千字2012年1月第2版 2012年6月第2次印刷书 号 ISBN 978-7-5132-0668-6*定价 19.00元网址 www.cptcm.com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本社出版部调换版权专有 侵权必究社长热线 010 64405720购书热线 010 64065415 010 84042153书店网址 csln.net/qksd/出版者的话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作为直属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唯一国家级中医药专业出版社,自创办以来,始终定位于“弘扬中医药文化的窗口,交流中医药学术的阵地,传播中医药文化的载体,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摇篮”,不断锐意进取,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稚嫩到成熟的跨越式发展,短短的20多年间累计出版图书3600余种,出书范围涉及全国各级各类中医药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中医药理论、临床著作,科普读物;中医药古籍点校、注释、语译;中医药译著和少数民族文本;中医药政策法规汇编、年鉴等。基本实现了“只要是中医药书我社最多,只要是中医药教材我社最全,只要是中医药书我社最有权威性”的目标,在中医药界和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009年我社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

为了进一步扩大我社中医药图书的传播效应,充分利用优秀中医药图书的价值,满足更多读者,尤其是一线中医药工作者的需求,我们在努力策划、出版更多更好新书的同时,从早期出版的专业学术图书中精心挑选了一批读者喜欢、篇幅适中、至今仍有很高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的品种,以“中医药畅销书选粹”系列图书的形式重新统一修订、刊印。整套图书约100种,根据内容大致分为七个专辑:“入门进阶”主要是中医入门、启蒙进阶类基础读物;“医经索微”是对中医经典的体悟、阐释;“名医传薪”记录、传承名医大家宝贵的临证经验;“针推精华”精选针灸、推拿临床经验;“特技绝活”展现传统中医丰富多样的特色疗法;“方药存真”则是中药、方剂的精编和临床应用;“临证精华”汇集临床各科精妙之法。可以说基本涵盖了中医各主要学科领域,对于广大读者学习中医、认识中医和应用中医大有裨益。

今年是“十二五计划”的开局之年,我们将牢牢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不断创新,不辱中医药出版人的使命,出版更多、更好的中医药图书,为弘扬、传播中医药文化知识作出更大的贡献。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年12月内容提要

本书汇集了我国太医及古代名医对疑难奇病诊治有特色的医案近300例,以医家为题,时间为序,通过系统整理,加以注释、评述及发挥,以剖析古人在诊治疑难病中的绝招妙论,启发今人的临证思路。书中选例,以奇为据,如病症奇,诊治难;辨证奇,非常规;治法奇,有特色;预后奇,断生死等。本书是临床工作者及中医爱好者一部较好的参考书。序

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中国医药学结构筑起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得到了全面发展。历代医林,高手辈出,或供职于朝廷,或行医于民间,都为中国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供职于朝廷的医生,史称太医、侍医或御医,主要为帝王及其眷属服务。他们之中,有的世司其职,有的从各地应召而来,多为学识渊博,医道高明之士。由于服务对象的地位特殊,太医诊病受限颇多,往往只凭望诊切诊,便须言中病情,施治获效。等闲之辈,岂堪胜任。据文献记载,秦鸣鹤在皇帝头上刺络出血,治愈了唐高宗的头重目眩,许绅用峻下之剂,抢救了明世宗被缢后的濒死。这些事例说明,历史上有些太医不但医术高超,经验丰富,而且胆识兼备,很值得认真发掘与研究。

活跃于民间的名医,在医理与医术上均有较高的造诣。由于他们的主要服务对象为平民百姓,所以接触病种广,实践机会多,特别在医治疑难重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每在病情复杂甚或濒临危殆之际,别出心裁,妙手回春,挽救过许多病家及常医以为必死者的性命。千载受人称道的扁鹊、华佗,就是民间医生的佼佼者。

太医名医的精湛医术及其力挽狂澜的医事活动,宋以后者多已收入医案、医话之类的医学专著,而宋以前者则多未经整理,散见于史乘、文集及杂录、随笔等书之中,成为研究中国医药学的珍贵史料。这些史料大多记述翔实,出处明确,有人事可证,因而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可惜这些史料掩于浩瀚的卷帙之中,业医者难于窥见,文史学者对其医药学术价值亦未曾措意,致使这部分宝贵遗产多年尘封于文史书中,得不到应有的研究与利用。王树芬诸君有感于此,特选先秦至晚清的史志、医籍及部分文学著作,取其所载太医名医诊治疑难、危急、奇异诸病的内容,进行整理研究,以期探讨太医名医诊断治疗的高明之处,供业医者与习医者参考。全书共收集九十位太医名医的近三百例医案,逐一加以注释和评论。对于那些流传甚广而至今未能做出恰当解释的奇案,尤其重视,如关于扁鹊诊虢太子、齐桓侯,张仲景诊王仲宣,庞安时治难产等,均在述评中考察其可信性,分析其可能性,撷取其实用性,以供临证者借鉴。再如仓公所留二十余例诊籍,由于文简义奥,医理难明,一向涉及研究者不多。本书作者知难而进,以其在中医及古文领域的深厚功力,对仓公诊籍逐一加以笺注分析,虽未必尽得其真,但此类研究于文于史于医,都不愧为开拓性工作。通过本书的注释和述评,读者不难发现仓公诊籍在脉法研究、疾病史研究及古籍整理中的重大价值。

今当此书即将付梓之际,略书管见,以充序言。希望作者及医界有志之士,能在此领域进一步开拓,发先贤之幽光,启后人之思路,促进中国医药学不断发展。中国中医研究院 王雪苔1995年10月于冬青斋前 言

大哉医乎,其来尚矣!神农尝百草、伏羲制九针,固不能全免乎传说。但三代立国,王伯既封,礼乐日繁,干戈迭起,疾病死伤在所难免,生命所系,医药之事自不可缺而不问。故尔现存最早的有关职官的典籍《周礼》中,首章“天官”便有“医师”一职。但《周礼》医师概念不同于今之医师。从《周礼》所定职责看:“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共(同供)医事。”知《周礼》医师乃是行政长官,只有医师之下所设食医、疾医、疡医、兽医才相当于后世的医生,而且已有分科。但上述各科医生是专为天子、诸侯及其眷属服务的,因此他们都是御用医生,即后世所称太医、御医或侍医。因此可以说太医的出现是早于民间医生的。这是因为东周以前,各种文化知识都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他们为了自身健康的需要设立医师、医生以保全其性命,广大庶民、奴隶的健康,医疗是不在他们考虑之内的。只有到了平王东迁,王室衰微,“礼崩乐坏”之际,医药知识才和其他文化一起流传于民间。春秋后期的扁鹊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名闻天下、载入史册的民间医生。嗣后,民间医术才逐渐兴起,而且民间医生得以精于医,无不由于读到传自宫廷的“禁方”、“禁方书”使然。可以说,撰写、传播“禁方书”的太医们为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作出过不可忽视的贡献。

“禁方”、“禁方书”传入民间,为医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民间医生的大量涌现,为中医学的发展带来勃勃生机。淳于意、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等一颗颗医坛巨星,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不同流派的出现起到了重大作用,他们留下来的著作至今仍在中医临床上发挥着指导作用。

在中医发展史中,理论有其重要意义,而临床实践的作用亦不容低估。中医学许多理论的提出和形成,依赖于对实践中遇到的生理病理现象的解释和处理。因此,到实践中学习历来是学习中医必不可少的方法。正因如此,北宋中叶以来记录诊治疾病经过的医案类著作逐渐发展起来。及至明清,已出现专门的医案、医话、医论性著作。这些著作凝结着古代医家的经验和智慧,对学习中医和深入研究中医学皆有重要参考价值。因此笔者试图对历代名家的有特色医案进行分析整理,以期对业医及习医者有所助益。

在医案类著作产生之前,许多著名医家的医事活动大多归于湮灭,只有少数别具特色或疗效卓著的医案被保存在文人笔记和史志传记中,特别是载入正史列传中的医学史料,大都有人事可证、疗效显著,或病不经见,或诊治方法独特等乃被史官收入正史,因而弥足珍贵。惜乎浩瀚史志中散在的医案令习医、业医者难于睹见,而文史学家对医学内容又难做出深刻正确的笺注,因而史志中的医学资料至今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本书在整理过程中优先对这部分医案进行注释和评述,特别对历史上流传较广而既往未能作出解释,甚至斥为“传说”、“迷信”的医案,逐条加以阐述,考证其可信性,分析其可能性,撷取其实用价值,为今天的临床实践服务。对于史志中个别医学内容的失误,提出订正意见,以补史学笺注方面之不足。

民间医生的崛起,使太医从医学宝座的塔尖上跌落下来,在后世医学发展上太医的作用远不及民间名医,这与他们服务对象的狭窄、生活环境的限制是分不开的。为最高统治者服务,太医们有其独特的艰辛与苦涩,这些过去很少有人注意。本书通过太医奇案的剖析,对太医高超的诊脉技术,深刻的医学理论,以及其在皇宫生活中的风险和心理压力有所披露,这对于我们对太医这一特种医生的了解有所帮助。

整理史志、古籍中的名家医案,需要有较好的古文素养与深厚的医学功底,惭愧我辈在这两方面都十分浅薄,加之时间仓促,疏漏、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希惠我者不吝赐教。王树芬1995年3月29日凡 例

一、本书收集先秦至清末(1911年)之间史志、医籍、文人笔记中所载太医、名医有特色的医案近300例,加以注释、评议及发挥。

二、著录体例:以时间分章节,每章中以医家为题,每位医家先简介其生平及学术著作,次列医案;对医案中文字、医理晦涩难懂者加以注释;对其诊断、治疗之奇特处加以述评。

三、对医案的选择标准,以“奇”为据。所谓“奇”,包括:①病症奇,世所罕见;②病情复杂,诊断困难,相当现今疑难病;③辨证奇,虽病症如常,但认症辨证与常规辨证不同;④治法奇,用不同于常法的针、药或其他独特方法治愈疾病;⑤预后奇,对病情变化的判断奇中。

四、对某些症似鬼神,实为病症,用中医治法可解释者选录。对那些症似鬼神,终用巫术治疗者不入选。

五、太医因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故某些施于常人不奇,而施于帝王为奇者亦录,如诊脉知病、辨证用药切合规矩权衡等。

六、《夏子益治奇疾方》、《阮霖经验方》二书,处方皆为奇痘而设,虽称方书,实皆奇病,以其病症世所罕见,所附方药尚属平易,故附录于后,以供参考。

七、清·光绪帝、慈禧太后临终前病状及太医所开处方,以前皆为禁密,世间较少报道。今据太医所记加以摘录,以飨读者。

八、古文字中繁体、异体字颇多,除医案原文部分的关键文字照录外,普通异体字径改。如尸蹷、热蹶,在原文中照录,以保持古文原貌,述评部分用“尸厥”、“热厥”。

九、原文中个别文字错误据不同版本校勘者,径改,加注说明。

十、本书时间跨度大,历代度量衡制度不同,难于用统一分量折算,故方药剂量一仍其旧,以利读者分析古人用药之妙。第一章 先秦两汉奇案医 缓【人物简介】

春秋时期秦国著名医家,名缓,以医为业,故名医缓。生卒年不可确考。《左传·成公十年》载其为晋景公诊病事,知其从事医疗活动的年代当在公元前六世纪之前。又因此行是受秦桓公的亲自差遣而往,故知其在秦为太医。医案 晋景公病入膏肓①②

公病疾,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③④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公曰:“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左传·成公十年》)【注释】

①公:指晋景公。公元前599年至前581年在位。本次诊病在公元前581年。

②秦伯:指秦桓公。公元前603年至前577年在位。

③焉:疑问代词,怎么,怎样。

④肓之上,膏之下:肓,膈膜;膏,指心下连心之脂膏。肓之上、膏之下指横膈膜之上、心脏之下的空间。【述评】

医缓以医为业,他的服务对象是秦国国君及其眷属,因此医缓当是秦国的太医。以其职责是整日随侍于国君之旁,故又称侍医。在我国历史上,医师的出现是先有太医、侍医,后有平民百姓医生,这是因为春秋以前,文化和各种知识都掌握在统治者手中,他们为了自己的健康需要,在设立百官以司其职时,便设立了医师之职,《周礼·天官·冢宰》载:“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共医事。”在医师之下,又分设食医、疾医、疡医、兽医诸科别,并对其工作成绩进行考核以决定升降进退。只有当周平王东迁,王室衰微之后,礼乐文化才逐渐传播于民间。春秋后期的扁鹊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名闻天下、载入史册的民间医生。在此之前,如医缓、医和等皆是统治者的侍医,侍医在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在古代,各种职业都是世袭其职的,所以侍医之家必世司其业。其医学知识是世代相传的,因而上古侍医们的医术大都比较高明。本案中医缓一见晋景公即知其“疾不可为”,其判断病位如此准确,判断死生如此肯定,这在中医理论尚未形成体系之时,中医诊法尚处于实践探索过程中,确实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本案可以说是现存最早的中医诊籍,本案中所论及的“病入膏肓”,直到今天仍为中医及文化界所沿用。医 和【人物简介】

秦秋时期秦国著名医家,名和,以医为业,故名医和。生卒年不可确考。《左传·昭公元年》载其为晋平公诊病事,知其从事医疗活动的时代当在公元前六世纪左右,稍晚于医缓。亦为秦太医。从医和对晋平公疾病的分析可以看出:医和已认识到六气淫盛及饮食起居不节可以致病,并提出生活有节制以预防疾病的看法。医案 晋平公病如蛊①②

晋侯求医于秦,秦伯使医和视之。曰:“疾不可为也。是为近女③室,疾如蛊,非鬼非食,惑以丧志。”公曰:“女不可近乎?”对曰:“节④之。先王之乐,所以节百事也,故有五节,迟速本末以相及。中声以⑤降,五降之后,不容弹矣。于是有烦手淫声,慆堙心耳,乃忘平和,君⑥子弗听也。物亦如之,至于烦,乃舍也已,无以生疾。君子之近琴瑟,以仪节之,非以慆心也。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⑦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⑧⑨过则为菑。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⑩明淫心疾。女,阳物而晦时,淫则生内热蛊惑之疾。今君不节不时,⑪能无及此乎?”出告赵孟。赵孟曰:“何谓蛊?”对曰:“淫溺惑乱之所生也。于文,皿虫为蛊;谷之飞亦为蛊;在《周易》,女惑男,风落山谓之⑫蛊,皆同物也。”赵孟曰:“良医也。”厚其礼而归之。(《左传·昭公元年》)【注释】

①晋侯:指晋平公。公元前557至前532年在位。本次诊病发生于公元前541年。

②秦伯:指秦景公。公元前576至前537年在位。

③疾如蛊:蛊,病名。范行准《中国医学史略》认为即白淫,并引《素问·玉机真脏论》“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蛊”以证之;阮元《十三经注疏》认为:“蛊者,心志惑乱之疾,若今昏狂失性,其疾名之为蛊。”又:清·俞樾《群经平议》认为“蛊”通“痼”,即久病。按:从医学角度看,色情过度而“昏狂失性”者少见。所谓“惑以丧志”,乃指沉湎女色会丧失励精图治之志,正如其后医和所云“将不能图恤社稷”之意。一般色情过度会有少腹冤热而痛、出白、惑以丧志之症。故以范说为是。

④先王之乐……迟速本末以相及:此处以音乐之理为比喻,以言近女色及百事皆应有节制。

⑤慆堙心耳:慆(tāo韬),掩藏,闭塞;堙(yīn茵),堵塞。指音乐过于烦淫会使人心耳不聪,神思不宁。

⑥琴瑟:指夫妇之事。《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故后世以琴瑟喻夫妇。

⑦淫:过度。

⑧过则为菑:四时五节的正常气候淫盛过度即变成灾害。菑,同灾。

⑨末疾:四肢疾病。

⑩女,阳物而晦时:女能令人喜,故曰阳物;然近之必于夜晚。晦时:夜间。

⑪赵孟:即赵文子,名武。晋大夫。其时执国政。

⑫于文,皿虫为蛊……皆同物也:此从文字、物象、卦象三方面阐述蛊病的实质和含义。从字义看,蛊字像盆中三虫之状;从物象看,五谷腐败后有虫从谷中飞出亦称蛊,则蛊病的本质是实质的腐朽;从卦象看,《周易》的蛊卦为“巽下艮上”,巽为风,为长女;艮为山,为少男,故蛊卦的含义是风落山,女惑男。此言晋平公致病之由为近女色不节不时,蛊病的实质是身体内脏已腐朽不堪,故“疾不可为也”。【述评】

医和诊晋平公用的何种诊法,史无明文,后人不得而知。而其能准确地判断出病因、病机,是其高明之处。本案中医和明确提出“六气”致病说。其六气与后世六淫内容不同。医和六气中不仅有气象因素(阴、阳、风、雨),而且有人事因素(晦、明)。晦指夜,明指昼;晦亦可指房室,明亦可指思虑、工作。凡起居失常,劳逸过度皆可致病。则医和“六气”包括了后世病因学中部分外因和内因内容,是我国最早的病因学说之雏形。

本案中医和对“蛊”的解释,除了从饮食起居上阐明病因外,又从“于文”、“子谷”、“在《周易》”三个方面说明蛊证的本质是由于近女室过度导致身体虚耗,根本已蠹,难以救药之理,而不是从《周易》的蛊卦上得到启示,判断出其病是由“女惑男”引起的。医和作为秦国太医,对当时各诸侯国国君生活的荒淫腐败是十分清楚的,因而不必借助卜卦即可作出诊断。卦文的引用仅为用以说理而已。扁 鹊【人物简介】

扁鹊名秦越人,齐国渤海郡鄚(今河北任丘县)人,春秋战国之际名医,我国历史上第一位被载入史志的民间医生。青年时曾为人管理馆舍。客人中有位长桑君,扁鹊感到其人不俗,就礼貌热情地接待他,长桑君也很赏识扁鹊。如此相处十余年,长桑君乃将自己秘不示人的方书尽传扁鹊,并取出一些药给扁鹊,嘱以上池之水送服,三十日后当有奇效。扁鹊如法服之,三十日后见墙另一方人,以此眼力视病,可尽见五脏癥结,但扁鹊还是以诊脉为名作为诊治疾病的依据。

扁鹊是我国最早以诊脉判断疾病闻名的民间医生。他有多方面的医疗技术。在邯郸,听说赵国尊重妇女,便为带下医(妇科医生);在洛阳,听说周人尊老敬老,便为耳目痹医(五官科医生);在咸阳,听说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由于他医术高明,名满天下,故诸侯国君臣亦召他诊病,因之留传下扁鹊诊赵简子、扁鹊诊虢太子、扁鹊诊齐桓侯等佳话。医案1 赵简子昏睡五日①

当晋昭公时,诸大夫强而公族弱。赵简子为大夫,专国事。简子②疾,五日不知人,大夫皆惧,于是召扁鹊。扁鹊入,视病,出,董安于③问扁鹊。扁鹊曰:“血脉治也,而何怪!昔秦穆公尝如此,七日而寤。寤之日,告公孙支与子舆曰:我之帝所甚乐。吾所以久者,适有所学也。帝告我:晋国且大乱,五世不安,其后将霸,未老而死。霸者之子④且令而国男女无别。公孙支书而藏之,秦策于是出。夫献公之乱、文⑤⑥公之霸,而襄公败秦师于淆而归纵淫,此子之所闻。今主君之病与⑦之同,不出三日必间,间必有言。”

居二日半,简子寤。语诸大夫曰:“我之帝所甚乐,与百神游于钧⑧天,广乐九奏万舞,不类三代之乐,其声动心。有一熊欲援我,帝命我射之,中熊,熊死。又罴来,我又射之,罴死。帝甚喜,赐我二笥,皆⑨有副。见吾儿在帝侧,帝属我一翟犬,曰:及而子之壮也以赐之。帝⑩告我:晋国且世衰,七世而亡。嬴姓将大败周人于范魁之西,而亦不能有也。”董安于受言,书而藏之。以扁鹊言告简子,筒子赐扁鹊田四万亩。(《史记·扁鹊列传》)【注释】

①当晋昭公时:此言大夫强而公族弱的现象自晋昭公在位(公元前531至前526年)时即出现,非言扁鹊诊赵简子疾当晋昭公之时,扁鹊诊赵简子事约在晋顷公在位至晋定公初年(约公元前525至前510年间)。

②董安于:赵简子家医,司秉笔,有史官之责,故事后受言,书而藏之。

③而:同尔,你。

④献公之乱:献公,指晋献公(公元前676至前651年)。献公之乱,指晋献公宠信骊姬,杀太子申生,尽逐群公子事。

⑤文公之霸:文公,指晋文公重耳(公元前636至前623年),春秋五霸之一。

⑥襄公败秦师于淆而归纵淫:襄公,指晋襄公(公元前627至前621年),晋文公之子。公元前627年大败秦师于淆山。归:指军队得胜而还;纵淫:指军纪混乱,有抢掠奸淫之事。

⑦间:疾病向愈。

⑧援:攀附,此处作“扑”解。

⑨赐我二笥,皆有副:笥(sī司),盛物用的方形竹器。皆有副:二笥中皆有物。

⑩赢姓将大败周人于范魁之西:范,地名;魁,小阜曰魁。《史记正义》云:“赢,赵氏本姓也。周人谓卫也。晋亡之后,赵成侯三年,伐卫,取乡邑七十三是也。”【述评】

扁鹊诊赵简子一事,有人以其怪诞而疑其伪,有人以其出自秉笔之臣,且载于史册(《史记·赵世家》亦载其事)而信其真。我们倾向于后者。本案中复有一案,即扁鹊所述秦穆公昏睡七日事。两个不同时代的人所患病证相同;醒后所说的第一句话相同;然后都讲述了天帝告诉自己世间将有什么变故,授命自己去完成某种大业。结合两人的身份、地位、所处时代等,便不难看出两病的政治色彩。扁鹊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正确判断出赵简子并无任何躯体上的疾病,因而没有采取任何治疗措施,只是明确地告诉赵氏家臣:“血脉治也,而何怪!”并预言:“不出三日必间,间必有言。”后果验。

扁鹊诊赵简子案,提示医生临证要依患者舌脉气色等实际情况判断疾病,以免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医案2 虢太子尸厥①②

扁鹊过虢,虢太子死,扁鹊至虢宫门下,问中庶子喜方者曰:③“太子何病,国中治穰过于众事?”中庶子曰:“太子病血气不时,交错而不得泄,暴发于外,则为中害。精神不能止邪气,邪气蓄积而不得④泄,是以阳缓而阴急,故暴蹙而死。”扁鹊曰:“其死何如时?”曰:“鸡鸣至今。”曰:“收乎?”曰:“未也,其死未能半日也。”“言臣齐勃海秦越人⑤也,家在于郑,未尝得望精光侍谒于前也。闻太子不幸而死,臣能生⑥之。”中庶子曰:“先生得无诞之乎?何以言太子可生也!臣闻上古之⑦⑧⑨时,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醴洒,镵石挢引,案扤毒熨,一拨见⑩病之应,因五脏之输,乃割皮解肌,诀脉结筋,搦脑髓,揲荒爪幕,湔⑪⑫浣肠胃,漱涤五脏,炼精易形。先生之方能若是,则太子可生也;不⑬能若是而欲生之,曾不可以告咳婴之儿。”终日,扁鹊仰天叹曰:“夫子⑭之为方也,若以管窥天,以郄视文。越人之为方也,不待切脉、望色、⑮听声、写形。闻病之阳,论得其阴;闻病之阴,论得其阳。病应见于大⑯表,不出千里,决者至众,不可曲止也。子以吾言为不诚,试入诊太子,当闻其耳鸣而鼻张,循其两股以至于阴,当尚温也。”⑰

中庶子闻扁鹊言,目眩然而不瞚,舌挢然而不下,乃以扁鹊言入报虢君。虢君闻之大惊,出见扁鹊于中阙,曰:“窃闻高义之日久矣,然未尝得拜谒于前也。先生过小国,幸而举之,偏国寡臣幸甚。有先生则活,无先生则捐弃填沟壑,长终而不得反。”言未毕,因唏嘘服噫,魂精泄横,流涕长潸,忽忽承,悲不能自止,容貌变更。扁鹊曰:“若太子⑱病,所谓‘尸蹙’者也。夫以阳入阴中,动胃缘,中经维络,别下于三⑲⑳焦、膀胱,是以阳脉下遂,阴脉上争。会气闭而不通,阴上而阳内行,㉑下内鼓而不起,上外绝而不为使,上有绝阳之络,下有破阴之纽,破阴绝阳,色废脉乱,故形静如死状。太子未死也。夫以阳入阴支兰藏者㉒生,以阴入阳支兰藏者死。凡此数事,皆五脏蹙中之时暴作也。良工㉓取之,拙者疑殆。”㉔㉕

扁鹊乃使弟子子阳厉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有间,太子苏。㉖乃使子豹为五分之熨,以八减之齐和煮之,以更熨两胁下。太子起㉗坐。更适阴阳,但服汤二旬而复故。(《史记·扁鹊列传》)【注释】

①虢(guó国):古国名。故地在今河南省陕县一带。

②中庶子喜方者:即喜好方药的中庶子。中庶子,官名。

③治穰:治,举行,操办。穰,读作rǎng,禳的通假字。禳是古代驱除邪祟和灾疫以求平安的仪式。

④暴蹙:突然昏厥。蹙,通厥。

⑤家在于郑:郑,地名。古渤海郡无郑县,故《史记集解》、《史记正义》皆认为“郑”字当是“鄚”字之误。鄚县在今河北省任丘县境内。今从之。

⑥诞:欺骗。

⑦俞跗(yúfú鱼浮):古医家名。应邵注云:“黄帝时将也。”供参考。

⑧汤液醴洒:醴(lǐ礼)酒剂。洒,读作xi,同洗。此指用汤液内服或用酒剂外洗。

⑨案扤毒熨:案,同按;扤(wù务)摇动之意。毒熨即药熨。

⑩五脏之输:输,同腧。泛指穴位。

⑪割皮解肌,诀脉结筋,搦脑髓,揲荒爪幕,煎浣肠胃:此指外科手术及其医疗作用。割皮解肌指切割皮肉;诀脉结筋指疏通壅塞,接结伤筋;搦脑髓,指刺激脑髓;揲,读作shé,揲荒,即触动肓膜,与爪幕意同;煎浣肠胃,意即清洗肠胃。此中庶子闻前代传说之词,上古是否能做如此外科手术,无文字可考。

⑫炼精易形:炼:锻炼精气,使之强旺。易形,改易有病之躯为康健。

⑬咳婴之儿:刚会笑的婴儿。咳,婴儿的笑声。

⑭以郄视文:郄,同隙;文,同纹。指从缝隙中看花纹,不能全面。

⑮写形:观察病人的病形和行为。

⑯不可曲止:意为不可尽述。

⑰目眩然而不瞚,舌挢然而不下:形容目瞪口呆之貌。瞚,读作shùn,同瞬,眨眼。挢,读作jiǎo,翘起。

⑱尸蹙:病证名。其状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其状若死。

⑲阳入阴中,动胃缘,中经维络,别下于三焦、膀胱,是以阳脉下遂,阴脉上争:此言经络之气的正常运行是自表(阳)入里(阴),冲动胃气,缠绕胃缘,向下行于正中而维系着横行的络脉,再向下历络三焦、膀胱,所以阳脉由上向下,阴脉由内由下、向外向上升。,读作chán,同缠。遂,运行。《广雅·释诂一》:“遂,行也。”

⑳会:适逢,碰到。

㉑阴上而阳内行,下内鼓而不起,上外绝而不为使:此言当气闭不通之时,经脉之气不周于身,导致阴阳气血逆乱,不能发挥原有的正常功能。《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今气血逆乱,阴阳隔绝,阴不安于内而外溢,阳不固于外而内鼓,导致体表无阳气温煦而现厥冷,外现气绝、肢僵不能动等如死之状。这是虢太子尸蹙之病机。

㉒以阳入阴支兰藏者生,以阴入阳支兰藏者死:藏,同脏。支兰藏,未明所指。《史记正义》注:“《素问》曰:支者顺节,兰者横节,阴支兰,胆藏也。”然现存《黄帝内经素问》无此语。阳支兰藏为何脏腑亦未言及。但本句是说阳气入阴支兰脏则人可生,阴气入阳支兰脏其人必死,于意甚明。这种认识应该说有一定道理。

㉓良工取之,拙者疑殆:高明的医生抓住治疗时机果断施治可以治愈,拙劣的医生由于迟疑不决失去治疗时机则患者危殆。

㉔厉针砥石:在磨石上磨针。砥石,细磨石。一说:厉与砥同作“磨”讲。石,指砭石。然扁鹊之时既已用针,不须再磨砭石。故取前说。

㉕外三阳五会:《史记正义》注:“《素问》云:‘手足各有三阴三阳:太阴、少阴、厥阴;太阳、少阳、阳明也’。五会谓百会、胸会、听会、气会、臑会也。”后世据明·杨继洲《针灸大成》所载,以为三阳五会为百会穴之别称。因百会穴有别称为“三阳穴”、“五会穴”,且人迎穴亦称“五会穴”,故“外三阳五会穴”疑非仅指百会一穴而言。宜以前说为是。

㉖五分之熨、八减之齐:《史记索隐》谓:“言五分之熨者,谓熨之令温暖之剂入五分也。八减之齐者,谓药之剂和所减有八。并越人当时有此方也。”按:五分之熨若为“入皮五分”之熨则很难理解,当使药熨之剂的温度减至五分温熨之,而非用很热之药熨之,这对于尸厥全身已现厥逆者尤为适宜;八减之剂为用原方剂量的十分之八。齐,同剂。

㉗更适阴阳:更用方药调阴和阳,以使阴阳和调,其病乃愈。【述评】

扁鹊诊虢太子一案,流传甚广。有人以虢国之亡在赵简子前百余年而疑其真,《史记索隐》则以“虢后改称郭,春秋有郭公,盖郭之太子也”为释。笔者以为,从扁鹊能准确说出尸蹙病机、症状以及其后“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即能使死人复生)及扁鹊自称“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判断,越人当时对尸厥证已有深刻认识和有效的抢救方法了,因而是完全有可能抢救若虢(或郭)太子这样有地位的人的尸厥证的。本案所说的尸厥证,与现今所说的癔病发作、各种原因的昏厥似不相同。我们从虢太子自鸡鸣至今(今当指上午某时刻)不省人事,其状若死,结合扁鹊用五分之熨温熨抢救,推知其身躯、四肢当是僵硬、厥冷的,仅两股(大腿内侧)至阴部尚存余温。这种症状若在今日临床上见之,亦有误诊为临床死亡之可能,何况两千年以上之古代!扁鹊的高明之处一在诊断明确,一在抢救得法。其诊断以“耳鸣而鼻张”、“循其两股以至于阴,当尚温”为指征;其抢救尸厥,既用针灸,广刺三阳五会,又用五分之熨恢复体温,药熨以振阳气,皆可给当今之临证者以丰富的启迪和借鉴。医案3 诊齐桓侯①

扁鹊过齐,齐桓侯客之。入朝见,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谓左右曰:“医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为功。”后五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疾在血脉,不治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不悦。后五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疾在肠胃间,不治将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不悦。后五日,扁鹊复见,望见桓侯而退走。桓侯使人问其故。扁鹊曰:“疾之居腠理也,汤熨之所及也;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其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虽司命无奈之何。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后五日,桓侯体病,使人召扁鹊,扁鹊已逃去。桓侯遂死。(《史记·扁鹊列传》)【述评】

扁鹊望齐侯之色知病浅深的故事也流传颇广,汉末张仲景亦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但事实上,这则史料很可能只是一则寓言故事。因为记载本则史料的最早古籍是《韩非子·喻老》篇,该篇所载称扁鹊所诊为“蔡桓侯”,蔡桓侯生活的年代较早,故其后刘向作《说苑》、司马迁作《史记》记载此事皆做“齐桓侯”。然而,与赵简子同时代或略早晚三四十年内亦无“齐桓侯”其人。且从文字中几次皆是“后五日”,病便深入一层看也就颇富故事性。因此笔者认为这则史料难以作病案看。我们从这则传奇故事中所能汲取的教益,主要是患病者应注意医生的忠告,有病早治,则可避免延误治疗时机,铸成大错。《史记》在本文之后亦发议论道:“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同早)从事,则疾可已(治愈),身可活也。”这正是本文留给后人的最有价值的教训。文 挚【人物简介】

文挚,战国时宋人,《古今医统》称其为“战国时宋之良臣”,精于医,兼有异术。其他生平事迹无考。医案 齐王疾痏①

齐王疾痏,使人之宋迎文挚。文挚视王之疾,谓太子曰:“王之疾②必可已也。虽然,王之疾已,则必杀挚也。”太子曰:“何故?”文挚对③曰:“非怒王则疾不可治,怒王则挚必死。”太子顿首强请曰:“苟已王之疾,臣与臣之母以死争之于王,王必幸臣与臣之母,愿先生之勿患④也。”文挚曰:“诺。请以死为王。”与太子期而将往,不当者三,齐王固已怒矣。文挚至,不解履登床,履王衣,问王之疾。王怒而不与言,文挚因出辞以重怒王。王叱而起,疾乃遂已。(《吕氏春秋·至忠》)【注释】

①疾痏:痏(wěi 委),疮肿。疾痏即患疮肿之疾。

②已:止,指使病止而不再作,即痊愈。

③怒王:使王发怒。

④不当者三:文挚与太子约好为王诊疾的时间,至期未往的情况发生了三次。【述评】

用激怒患者以利治病,古代文献时有记载,本例是此类疗法中的第一例。因本案记载于《吕氏春秋》中,相传《吕氏春秋》写成后曾悬之城门以千金求一增损而未果,《吕氏春秋》称文挚为至忠之臣而无人指斥其妄,可见战国时确有其人,不可将其全做寓言看。考疮疡之疾,尤其是疮肿未成脓时,有因正气虚陷不能托毒外出者,有因其病之所起因于忧愁忧思者,皆可考虑用激怒之法,起到振聋发聩、提升正气以助托毒外出,不令毒气郁结于中、甚而内陷于心,自有助于疾病之向愈。特别是因忧愁过度,气结毒陷的病情,用怒法或许有一定效果。以不寻常之法治不寻常之疾是本病案奇特之处。然此法只可偶一用之,并须及时向患者说破,才能避免副作用。淳于意【人物简介】

淳于意,生卒年不可确考,约在公元前205至前140年前后,西汉初期著名医学家。复姓淳于,名意。山东临菑(今山东临淄县)人。因曾任齐太仓长,故史称“仓公”或“太仓公”。淳于意出身寒微,少年即喜医药,然以时方疗病多不验。闻菑川唐里公孙光善为古传方,乃师事之,得受“方化阴阳乃传语法”,悉心研读,医乃大进。一日,与公孙光论及医理,公孙光惊叹其议论精深,极有见地,乃荐其就同郡元里公乘阳庆处深造。阳庆藏有古禁方,时年已七十余,见淳于意恭谨覃思,乃嘱其尽去前所习方,而以家藏黄帝、扁鹊之脉书,五色诊病、揆度阴阳外变、药论、石神等古方书悉数与之。淳于意精研其书,以之指导临床,一年后即有验,三年大验,可以之决嫌疑、定可治、知死生,为人治病、决死生多验。曾为齐王侍医。然其性耿直,不愿为统治者服务,触怒权贵。汉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为人构陷,传至长安,按律当刑。意幼女缇萦随父至长安,上书朝廷,愿以身为官婢以赎父罪。上感其诚,卒赦其父。后数年,文帝下诏召问淳于意学医始末及平日诊治病人的病状及疗效等,意尽以其身世及诊籍二十余案以对,因之为后世留下了十分宝贵的医疗病案记录。在淳于意所述二十五则医案中,所治之人上至王侯,下至官吏、百姓、奴仆;所治疾病,有痈疽、气鬲、涌疝、风瘅、消瘅、癥瘕、迥风、蛲瘕、伤脾、龋齿、厥证、外伤、外感等十余类疾病,其诊法之奇,辨证之精,令后世医者拍案称奇。由于其案距今已两千多年,文字古奥,医理与今日之说有同有异,是以业医者多不读其文,而精研文字者难明医理。故本次评点全文收录诸案,详加译释及评述,以期有俾于医者,有济于史学。文字句读大体以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中《史记》之文为依据,个别笔者认为不妥者稍加改动。医案1 侍御史成病疽

齐侍御史成自言病头痛,臣意诊其脉,告曰:“君之病恶,不可言也。”既出,独告成弟昌曰:“此病疽也,内发于肠胃之间,后五日当痈①肿,后八日呕脓死。”成之病得之饮酒且内。成既如期死。所以知成之病者,臣意切其脉,得肝气。肝气浊而静,此内关之病也。《脉法》曰:“脉长而弦,不得代四时者,其病主在于肝。和即经主病也,代则络脉有过。”经主病和者,其病得之筋髓里。其代绝而脉贲者,病得之酒且内。所以知其后五日而痈肿,八日呕脓死者,切其脉时,少阳初代。代②者经病,病去过人,人则去。络脉主病,当其时,少阳初关一分,故中③④热而脓未发也,及五分,则至少阳之界,及八日,则呕脓死。故上二⑤⑥分而脓发,至界而痈肿,尽泄而死。热上则熏阳明,烂流络,流络动⑦⑧则脉结发,脉结发则烂解,故络交。热气已上行,至头而动,故头痛。(《史记·仓公列传》)【注释】

①内:指房事。

②病去过人:病势深重,超过人的耐受力。

③少阳初关一分……则至少阳之界:日本医家滕惟寅《扁鹊仓公列传割解》注曰:“按:此诊脉分界法也。经曰,尺寸终始一寸九分,三分之,则每部六分有奇。故自初关一分及五分,则少阳左关之位尽,故谓之‘界’,即肝心之界也。一分一日,五分五日,以是决死生之期,是仓公所传,得自《脉法》耳。至若左右六部脏腑经脉部位,则与《难经》同。”供参考。

④及八日,则呕脓死:滕惟寅注:“八日则过界三分,直入心部正中,故呕尽脓血死。”

⑤故上二分而脓发……尽泄而死:此总括以上分析,指出邪关少阳一分时尚未成脓,及二分脓发,及五分(至少阳界)痈成,至八分即八日脓呕尽而死。

⑥热上则熏阳明,烂流络:此句解释患者头痛的病机:热在肠胃间故上熏阳明经,足阳明胃经起于鼻之交中,故头痛。烂流络,指末梢络脉为热毒熏蒸而化脓。

⑦络动则脉结发:络脉化脓则影响到络脉交结之处发生变化。

⑧脉结发则烂解,故络交:脉结之处继续恶化则烂解成脓,交叉影响到其他经脉、脏腑。【述评】

本案诊断为“病疽”,实际即后世的“痈”及现今所言“脓肿”类疾病。从最终以呕脓病逝推测,其脓肿部位当在肠胃间,或为胃痈,或为肠痈,或为腹腔脓肿。此类病在汉初尚无有效治法,这从《素问·腹中论》云:“(伏梁)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致死”可得明证。仓公的高明之处在于仅从“头痛”这样一个与肠胃间脓肿似无瓜葛的症状结合切脉便准确地判断出病因、病位、疾病发展过程及预后好坏,后来疾病果如其所料发展,仓公医术之高,令人击节赞赏。仓公所用脉法,综观诸案,有些脉法与现今相同,有些则有较大差距。本案中,“臣意切其脉,得肝气……《脉法》曰:脉弦而长,不得代四时者,其病主在于肝,和即经主病也,代则络脉有过”。其中,“脉弦而长,不得代四时”主病在肝,这与现今对弦脉的认识相同。所谓“代四时”者,当指胃气而言,因为胃气之于脉象,一年四时都必须于四时脉象中兼现其轻柔和缓之象才为常脉,“不得代四时”即不见四时兼现的胃气,故为病脉。脉弦长无胃气,显系为肝旺极制脾之症,脉无胃气,故死不治。

在与现今不同的脉法中,仓公医案为我们保留的古代脉法史料是十分丰富的。就本案而言,仓公脉法与现今脉法不同之处有三点:其一,仓公切脉,不仅辨五脏寒热虚实(这是与现今脉法相同点),同时还能辨病在经还是在络,即淳于意所说的“和即经主病也,代则络脉有过”。“和”、“代”究为怎样的脉象不得而知,但从其后分析病机时有“热上则熏阳明,烂流络,流络动则脉结发,脉结发则烂解,故络交”之语,知脉见代象预示“流络”有病变,这在现今脉学中是没有记载的;其二,仓公脉诊中有“少阳之界”,是现今脉学上所没有的。少阳之界在何处?少阳之界与“病主在肝”有怎样的关系?医案中虽未明说,但从“当其时,少阳初关一分,故中热而脓未发”,知邪关及少阳之界便会“中热”(即内热),进一步发展,“故上二分而脓发,至界而痈肿”,表明邪入少阳便会化热,且“热上则熏阳明”,“故头痛”。从以上一系列文字中可以看出,仓公有以脉象、脉之部位分析疾病六经浅深的经验,据此预知侍御史成之病“后五日当臃肿,后八日呕脓死”,后成之病果如所料而亡,这种高超的判断能力是值得研究和继承的。第三,仓公脉法有脉“浊”与“清”的分别,浊为病重,清为病轻,这在现今脉学上也是没有的。现存《太素脉》中虽有清浊之分,但其清浊显示的是人的禀赋的聪慧或愚顽,命运的富贵或贫贱,与仓公以清浊判断疾病轻重大相径庭。因此,仓公脉学确有许多值得探讨之处,它留给后人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医案2 齐王小子病气鬲①

齐王中子诸婴儿小子病,召臣意诊切其脉,告曰:“气鬲病。病使②人烦懑,食不下,时呕沫。病得之心忧,数仡食饮。”臣意即为之作下气汤以饮之,一日气下,二日能食,三日病即愈。所以知小子之病者,诊其脉,心气也,浊躁而经也,此络阳病也。《脉法》曰:“脉来数疾去③难而不一者,病主在心。”周身热,脉盛者,为重阳。重阳者,遏心主,④故烦懑食不下则络脉有过,络脉有过则血上出,血上出者死。此悲心所生也,病得之忧也。(《史记·仓公列传》)【注释】

①气鬲病:因气郁致饮食气血隔阻不通之病。鬲,通“隔”。

②忔(yì 意):厌烦。

③逷(táng 堂):摇荡,冲击。

④故烦懑食不下则络脉有过……血上出者死:日本医家滕惟寅《扁鹊仓公列传割解》认为本句自“则络脉有过”至“血上出者死”以上十八字错简文也,当移置于后项处案中。其说有理,供参考。【述评】

本案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例因忧致疾的病案。其临床表现除有烦闷,食不下,时吐涎沫外,还可见身热、厌食,脉来数疾而涩,且脉来轻重不一等证候。本案辨证似与后世辨治忧愁郁结,蕴久化火,伤及阴液,从而出现心烦、厌食、食不易下咽等情况比较符合,表明现今中医辨证与仓公医疗经验有传承关系。仓公所用下气汤一方面可能有养阴降气作用,一方面可能有舒肝解郁之效,故而获得“一日气下,二日能食,三日即病愈”的显著疗效。情志致病始终是中医学倍加关注的方面。医案3 郎中令循病涌疝①

齐郎中令循病,众医以为蹙入中而刺之。臣意诊之,曰:“涌疝②也,令人不得前后溲。”循曰:“不得前后溲三日矣。”臣意饮以火齐汤,一饮得前溲,再饮大溲,三饮而疾愈。病得之内。所以知循病者,切其脉时,右口气急,脉无五脏气,右口脉大而数。数者中下热而涌,左为下,右为上,皆无五脏应,故曰涌疝。中热,故溺赤也。(《史记·仓公列传》)【注释】

①蹙(cù 促):踏,踩。又作“踢”解。“蹙入中”,即外伤瘀血冲心之意。

②齐:通“剂”。【述评】

本案仓公未治之前,“众医以为蹙入中而刺之”,表明患者此前曾有被马匹踢伤、踏伤或从坐骑上跌下等外伤病史,因而众医误以为系瘀血冲心之证而用针刺疏通经络气血。然从终须求治于仓公,知其治疗未能奏效。仓公仅据脉象即辨认出病不在血而在气,病系中下热上涌,下面不得大小便的涌疝,从而为之制火齐汤治疗,“一饮得前溲,再饮大溲,三饮而疾愈”,收到显著的疗效。

仓公何以做出如此准确的诊断呢?案中告诉我们,仓公据“切其脉时,右口气急,脉无五脏气,右口脉大而数”得知的。右口,当是右手寸口脉的省称。据现今脉法,有左手脉主血,右手脉主气,即“左血右气”之说。今观仓公脉法,在众医以为“蹙入中”从血论治不效之时,仓公强调“右口气急”、“右口脉大而数”应该是包含深意的,它表明仓公脉法亦应有“左血右气”的含义。正因为右口脉显著异常的“大而数”,且强劲到“无五脏气”及“无五脏应”的程度,才为诊断“中热”、“中下热而涌”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此时的“脉无五脏气”应仅是对脉象急促、弦劲的描述和比喻,与真脏脉见应有所不同,故三饮药即获痊愈。

对于仓公所云“涌疝”为何病,《内经》以下诸医书无此病名。我们从该病的病机为“中热”、“中下热而涌”,主要症状为“不得前后溲”,以及仓公所特别指出的“右口脉大而数”、“左为下,右为上”综合分析,不难看出本病是邪热夹气上冲而痛,下面见大小便不通之病,此与《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所言“此生病(指督脉为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正相吻合。且“涌”之为言,形容水泉由下向上喷涌,与“少腹上冲心”之意合若符节。因此,有理由推断,仓公所言涌疝即《素问》所言冲疝。《素问》指出了冲疝之疾由督脉生病引起,本案仓公则言“病得之内”,则冲疝的得病之由亦可因性交不当引起,是可以理解的。医案4 中御府长信热病气

齐中御府长信病,臣意入诊其脉,告曰:“热病气也。然暑汗,脉少衰,不死。”曰:“此病得之当浴流水而寒甚,已则热。”信曰:“唯,然!往冬时,为王使于楚,至莒县阳周水,而莒桥梁颇坏,信则揽车辕未欲渡也,马惊,即堕,信身入水中,几死,吏即来救信,出之水中,衣尽濡,有间而身寒,已热如火,至今不可以见寒。”臣意即为之液汤火齐逐热,①一饮汗尽,再饮热去,三饮病已。即使服药,出入二十日,身无病者。所以知信之病者,切其脉时,并阴。《脉法》曰:“热病阴阳交者死。”切之不交,并阴。并阴者,脉顺清而愈,其热虽未尽,犹活也。肾气有时

②③间浊,在太阴脉口而希,是水气也。肾固主水,故以此知之。失治一时,即转为寒热。(《史记·仓公列传》)【注释】

①身无病者:此指经过调理后痊愈若未生过病一样健康。

②间浊:“间”原书作“闲”,意为偶然出现;浊:指脉现浊象。

③在太阴脉口而希:太阴脉口,指肺经左尺部;希,同“稀”,减少,少见。言肾脉间浊之象在肺部已少见。【述评】

本案为感受寒湿之邪而发热的外感热病,在今日医生看来病属平淡无奇,然而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在对疾病尚没有深入系统理论著作问世之时,仓公能通过切脉即明了病因病情,并随之给予正确治疗而治愈,仍堪称奇。本案的特殊价值在于对阴阳交的论述。按《黄帝内经素问》中有两处论及阴阳交,一为《素问·评热病论》,指阴阳交为病名,其病证为:“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一为《素问·五运行大论》,言阴阳交为一种脉象,“帝曰:‘天地之气,何以候之?’岐伯曰:‘天地之气,胜复之作,不形于诊也。’《脉法》曰:‘天地之变,无以脉诊,此之谓也。’帝曰:‘间气何如?’岐伯曰:‘随气所在,期于左右。’帝曰:‘期之奈何?’岐伯曰:‘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不当其位者病,迭移其位者病,失守其位者危,尺寸反者死,阴阳交者死’”。对于前者,由于《素问》原文对阴阳交之病有较明晰的论述,故无疑义。而对后者则争议较多,特别是事关运气之学,每每令人望而却步。本案则对这两种阴阳交皆有论及。就疾病而论,本病虽为“热病气也”,但“暑汗,脉少衰”,知其病非阴阳交,故不死,可治;就脉象言,“切其脉时,并阴。”对“并阴”脉的脉象、主病虽未明言,但却指出了它与阴阳交脉的区别:“《脉法》曰:热病阴阳交者死,切之不交,并阴。”故其病“顺清而愈”,虽汗出热未尽,仍可断定其预后佳良,“犹治也”。仓公之术,其在当时,确实达到了“决嫌疑,定死生”的境界,在中医学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从以上分析中不难看出,仓公之时,疾病阴阳交与脉象阴阳交都是当时医学内容,特别是脉象阴阳交已成脉法中定式,其出现、定型似更在仓公之前。那么什么是阴阳交、什么是“并阴”呢?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借助于《素问·五运行大论》所言了。从前引原文可以看出:阴阳交之脉是运气中间气异常导致的病脉,因间气有左右之分,其于脉象亦“随气所在,期于左右”。当人调摄不当,有违间气时则可生病,在病中脉象与气象不合或左右手脉象屡有变化(迭移其位)其病较重,若脉象“失守其位”,呈现出“尺寸反”或“阴阳交”的情况其病不治。对于“尺寸反”、“阴阳交”具体为何种脉象,由于《内经》无载,后人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笔者以为,本案能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一些线索。如上所述,“尺寸反”、“阴阳交”既然是以左右手之脉诊候左右间气致病之脉,且上文又有“迭移其位者危”之说,则可推测,“尺寸反”指在左右手某一侧或双侧脉尺脉与寸脉性质相反,而“阴阳交”则是左右手之脉两者相反,即一为阴、一为阳,两手之脉阴阳相交(阴阳并见),是失守其位中最严重的情况,故脉现阴阳交,伴发热、汗出热不退为死候。而本案脉象不是左右手阴阳相反,而是“并阴”,则并阴者,当指两手皆系阴脉,即下文所言“肾气有时间浊,在太阴脉口而希”之脉也。肾为阴脏主水,肾脉之位在尺、在阴分,皆可称为“阴”,左右并阴,病虽重而病情不复杂,施治无掣肘,故曰“并阴者,脉顺清而愈”,故以火齐汤逐热,一饮汗尽,再饮热去,三饮病已,然后加减其力,调理二十日康复如故。医案5 齐王太后病风瘅客脬①②

齐王太后病,召臣意入诊脉,曰:“风瘅客脬,难于大小溲,溺赤。”臣意饮以火齐汤,一饮即前后溲,再饮病已,溺如故。病得之流汗③出浙。者,去衣而汗晞也。所以知齐王太后病者,臣意诊其脉,切其太阴之口,湿然风气也。《脉法》曰:“沉之而大坚,浮之而大紧者,病主在肾。”肾切之而相反也,脉大而躁。大者,膀胱气也;躁者,中有熟而溺赤。(《史记·仓公列传》)【注释】

①齐王太后:汉初诸侯王亦称其母为太后。

②风瘅客脬:王冰:“瘅,热也。”脬,又作“胞”,指膀胱。此言病由风热客于膀胱所致。

③(xún 巡):原意为水流貌。此处做晾干讲。【述评】

从《史记》所载仓公二十五份医案看,仓公诊病主要依据脉诊,为齐王太后诊脉更是如此,本案仓公仅据“切其太阴之口,湿然风气也”及“肾切之而相反也,脉大而躁”,即判断出病在膀胱,为风热内侵膀胱之病,并从热客膀胱知其病状为“难于大小溲、溺赤”,因而投药即效如桴鼓。本案中所引古医书《脉法》之言者,为一般肾病之脉常见沉取大而实,浮取大而紧。然本案肾脉大且躁,躁即数,故知下焦肾与膀胱有热也。医案6 曹山跗病肺消瘅①②

齐章武里曹山跗病,臣意诊其脉,曰:“肺消瘅也,加以寒热。”③即告其人曰:“死,不治。适其共养,此不当医治。”法曰:“后三日而当狂,妄起行,欲走;后五日死。”即如期死。山跗病得之盛怒而以接内。所以知山跗之病者,臣意切其脉,肺气热也。《脉法》曰:“不平不鼓,④⑤形弊。”此五脏高之远数以经病也,故切之时不平而代。不平者,血⑥⑦不居其处;代者,时参击并至,乍躁乍大也。此两络脉绝,故死不治。所以加寒热者,言其人尸夺。尸夺者,形弊;形弊者,不当关灸馋石及⑧⑨饮毒药也。臣意未往诊时,齐太医先诊山跗病,灸其足少阳脉口,而⑩⑪饮之半夏丸,病者即泄注,腹中虚;又灸其少阴脉,是坏肝刚绝深,如是重损病者气,以故加寒热。所以后三日而当狂者,肝一络连属结⑫绝乳下阳明,故络绝。开阳明脉,阳明脉伤,即当狂走。后五日死者,⑬肝与心相去五分,故曰五日尽,尽即死矣。(《史记·仓公列传》)【注释】

①章武里:临淄城内里名。

②肺消瘅:肺热于内而肌肤消瘦之病也。一说即肺消(上消)。

③适其共养:给病人以适心惬意的营养。共养:即供养。

④不平不鼓,形弊:不平,指脉形不充,气虚或血虚;不鼓,脉时有不至之谓,即代脉。鼓:搏动之谓也。脉所以不充盈、时有不搏者,由于形弊气馁,故曰“不平不鼓,形弊”。

⑤此五脏高之远数以经病也:日本医家滕惟寅注曰:“肺居膈上,为五脏华盖,故言五脏高之远也。今肺脉虚代而形疲者,以肺朝百脉,诸经之邪,多及此高远之地,肺热叶焦,脉虚形疲,故曰数以经病也。或曰:经病之‘经’读为经历之‘经’,言数罹病也。”可供参考。

⑥代者,时参击并至,乍躁乍大:按仓公脉法,代脉有两种含义,一为更代、更替之意,如医案一所云“脉代四耐”者,指四时脉象春微弦、夏微洪、秋微毛、冬微石之逐时更代;一为脉动而中止,止而复来,或至数不齐,或轻重不一之脉象。本处之代脉属后者,“时参击并至”言其至数不匀,时或一止,时或三击并至,则脉来乍数乍疏,而脉形时大时小也。参,同“叁”。

⑦此两络脉绝:脉现三击并至,乍躁乍大,表示肺、肝两络脉绝,则津液枯竭,虚火沸腾,故死不治。

⑧不当关灸馋石及饮毒药:关,关涉。不当关,意为不应以针灸、砭石、毒药等法施治。

⑨足少阳脉口:日本医家滕惟寅:“凡脉气所发皆谓之脉口,不必寸口而已。足少阳脉气所发,绝骨、侠溪之类。灸之者,欲降肝胆之火耳。”

⑩又灸其少阴脉:日本医家滕惟寅:“少阴,肾脉也。灸其涌泉、然谷等者,欲下虚焰也。”

⑪是坏肝刚绝深:如此重复误治,使肾精益亏,虚火益炽,必致肝木损伤极深。肝刚,指肝脏,《素问·灵兰秘典论》:“肝者,将军之官。”故称肝为刚脏。绝,极、最。

⑫肝一络连属结绝乳下阳明:日本医家滕惟寅认为“结绝二字疑衍”,似是。按《灵枢·经脉》,肝经“过阴器,抵小腹,夹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故可连属乳下阳明胃脉。滕惟寅又云:“肝经至期门分夹胃,属肝,盖期门,乳下第二肋端,肝之募也。又《素问》曰:胃大络名曰虚里,出左乳下。此肝经与阳明会于乳下也,此肝络连属于乳下阳明也。”

⑬肝与心相去五分……尽即死矣:日本医家滕惟寅注云:“左关为肝部,左寸为心部,自肝之三分至心之二分相去五分,故曰心与肝相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