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赋觉醒:创造不一样的人生(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4 05:00:21

点击下载

作者:江潮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天赋觉醒:创造不一样的人生

天赋觉醒:创造不一样的人生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天赋觉醒:创造不一样的人生作者:江潮设计:李洪达排版:李洪达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04-01ISBN:9787559433794本书由江苏酷威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授权当当数媒(武汉)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前言我的天赋是什么?

你有天赋吗?你的天赋是什么?相信每个人面对这两个问题时都会产生疑虑,会扪心自问—我到底是不是一个有天赋的人,如果有,我的天赋是什么呢?

很多人都希望自己是有天赋的人,但他们却发现自己在生活中一无是处,最后不得不接受自己没有天赋的“现实”,而当他们面对这种“现实”后,会变得郁郁寡欢,生活对他们来说失去了色彩,同时也失去了快乐。

其实,这些人并非没有天赋,只是对自己不了解,还没有发掘出自身的天赋而已。俗话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人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指纹。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人都有着别人不可比拟的天赋。前提是,你能否找到它,发掘它,并释放出它的“能量”。

在沟通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理论—“乔哈里视窗”,也被称为“自我意识的发现—反馈模型”。“视窗理论”将人际沟通的信息比作一个窗子,它被分为四个区域:开放区、隐秘区、盲目区、未知区。人的有效沟通就是这四个区域的有机融合,而这个视窗理论也可以用于认知自己的天赋。

在上图中,我同样将自我天赋认知以及他人对天赋的认知分为四部分:开放区域、隐藏区域、盲区,以及未知区域。通过这个视图,可以清晰地看出,只有未知区域的天赋才是需要深入挖掘的。所以,我们每个人可以回想一下自己以前的生活,你是否对什么东西或事情有过兴趣并充满热情地去完成它。如:打篮球,弹吉他,烹饪,写作,说服别人……你在任何一件事情上的热忱,可能就是你潜在的天赋,只是看你当时是否认真对待它。我曾经的一个小学同学,从小就对踢足球产生了无比强烈的热情,后来他一直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努力,最后成了一名足球运动员,退役后做了足球教练。他就这样找到了自己的天赋。

其实,从很多人的案例中可以发现,天赋之旅的第一步,就是要认清你自身的天分。

在科技发展如此快速的社会,你可以选择的行业有很多,工作的类型也很多,你可能在职业生涯中从事多种类型的工作;你的第一份工作也不一定是你为之努力一生的工作。但倘若你在一开始就了解到自己的天赋,这样就会为你的工作方向带来指引,你就不会盲目地从一个工作跳槽到另一份工作。无论在任何年纪,依据天赋不断改变职业路径都是最能实现自我的方式。

若你是大学刚毕业的学生,正在迷茫不知该从事何种工作时,如果你了解自身天赋,就可以以此为起点,开始此生奋斗的目标;若你已在职场闯荡多年,却还在困扰现在的工作是不是自己真正要为之奋斗一生的工作时,就要好好地审视自己,看清楚自己的天赋到底在哪里,再去寻找与天赋相匹配的职业;若你已经退休,那更应该趁着大把空闲时间,好好思考一下这些问题,发掘出内心的热忱与动力,开始自己的第二春,来一次华丽的转身。

本书从多个角度,为读者介绍如何寻找天赋,如何发掘天赋,如何让天赋在实际的生活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本书针对每章的核心内容,在第一部分列出多种思考问题,让读者对自己有一个了解,再以“理论+案例”的方式,让读者能够快速认识自己并发掘出自身天赋,最后通过练习,让读者对自己掌握的“知识点”做出清晰的判断。相信本书会对每一位读者都起到一定的影响,让读者对自身有更多更真实的了解,也衷心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够发掘出自身天赋,并在生活和工作当中,把天赋充分发挥,最后通过天赋的协助,迈向人生的巅峰。第一章打开内心的限制思考:发现内心的潜在压力

当你受挫后,思想和情感上产生的新的关注点,有可能来自家庭,有可能来自社会;有可能是积极的,有可能是消极的……

如果你没有意识到这类思想,请关注你的行为,从以下几方面判断自己是否“压抑”。

1.有时心中会不会产生无名火,对周围的一切感到烦躁、厌倦。

2.当自己一个人静静地待着时,会不会有莫名的疲惫感。

3.做某件事时感到焦虑、不安。

4.常常感觉自己的思绪无法集中,表达能力、记忆力、判断力下降,并对自己及周围环境持消极态度。

5.做完一件事后,希望立刻得到对方的认可。我们的天赋是如何被唤醒的

天赋是我们每个人蕴藏于体内而未被开发的宝藏,它的能量惊人,当你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激发出这种能量,天赋就会被开发出来。

所以,积极的心理暗示能够有效地唤醒你体内沉睡的天赋,让你的人生迎来崭新的变化以及伟大的超越。同时,潜能的激发需要一定的氛围和磁场,需要特定的频率来刺激。

潜能包含两层意义,一层意思即是指潜力。所谓“潜力”,指那些已经发现但未能被开发的才力,比如你本有歌唱天赋,而且你也喜欢唱歌,你发现了自己的天赋,但你最终并没有涉足歌唱行业,而是把唱歌当作一种业余爱好,甚至从来不敢想自己会成为大歌唱家。当你发现自己有歌唱天赋的时候,仅仅意味着这是“潜力”,而你需要进一步将“潜力”开发壮大,最终让自己成功。另一层意思是说,潜能是人类大脑里尚未开发出的超级能力。举一个例子,假设某个人,他可能具有天生的体育才能,只不过这一才能深藏未露,任何人包括他自己都无法意识到更不用说发挥这种才能。有潜能而没有发挥出来,就等于没有潜能。因此,潜能要转化为实际的才能,并不是自然而然的,它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去发现自己、设计自己,它需要某些外在的刺激物来激发自己、启迪自己,开启自己的灵感与潜能。

牧人法约尔的儿子利马在镇上福特的店里学习做生意,有一天法约尔就问福特:“福特,利马跟你学习得如何了?”

福特答道:“老兄,咱们这么多年交情了,我有什么话就直说了。利马这孩子性格稳健,但是,他没有经商的天赋,就是和我学一辈子也没有出头之日啊。法约尔,我劝你还是带着利马回家学习如何放牧吧!”

如果利马还是留在福特店里学习的话,绝对不会有日后闻名世界的商人利马了。可他随后到了大城市,目睹了许多原来很贫穷的孩子做出了大事业,他的潜能突然被唤起,他决心做一个大商人。他对自己说:“别人能做到的事情我一样也可以做到。”其实,他本来就是有经商头脑的,只是他没有将自己的潜能激发出来。后来的结果证明,利马不仅具备做商人的天赋,而且还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商人。

在我们的认知中,才能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不断增加、变强,而天赋不能,每个人的天赋都有一定的差异,这是上天赐予每个人不可或缺的内在潜能。但大多数人都没有将这种天赋开发出来,让它一直在体内沉默。其实,当我们通过自身的方法加上外界的刺激,是可以将天赋逐渐引导出来的。这种被挖掘的天赋潜能被激发后,再通过不断的引导和训练让其逐步完善,就会使自身成为一名不可多得的天才。可如果这个天赋一直埋没在体内,从未开发,那你注定是个凡人。

在英国北部某地有一个人,他中年时还是一个不识文墨的鞋匠,当他步入晚年时却拥有了全市最大的图书馆,不仅得到了人们的赞誉,还被别人视为知识渊博的大学者。这个人的愿望是要帮助人们接受教育、获得知识。可是他从未接受过正规的教育,是什么原因驱动他做这样的事情?这源于早先他听到的“教育的价值”的演讲。正是因为这次演讲,激发了体内蕴藏的潜能,他的热情也因此被激发,最终成就了伟大的事业。

无论是从历史的长河中,还是在现代的生活里,我们都会看到很多“大器晚成”的人。那么,这些人为何在精力旺盛的青年时代都没有多么大的成就,却在逐渐步入老年时,成功了呢?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们在某一个时间点受到了外界某方面的刺激,或者内心突然受到了一种感悟,这种刺激和感悟可能是来源于一次打击、一次演讲的感染、朋友的几句鼓励之语……任何的一种刺激和感悟,都能让内在的潜能和天赋得到开发,发挥出巨大的能量。

无论事业还是生活,失败者比成功者要多得多。当我们和这些失败者交谈时,可能发现他们失败的原因往往是:一直在无人鼓励、支持的环境中生活。这类人的天赋及潜能没有被开发出来,所以在不利的环境中就会越来越消极,逐渐变得一蹶不振。

努力与那些了解你、支持你、鼓励你的人接近,充分地认识你的潜能,他们会带给你不一样的改变,对你日后的成功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同时,多接触在这个世界上留下足迹、有所成就的人,或许他们的一句话、一个行为都会成为你改变的开始。所以,请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吧,将自己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掘出来。激发潜能

不少人热衷于追求成功,又认为只要自己尽力而为就可以了,没必要累死累活的。出现不理想的结果时,就会抱怨道:“我已经尽力了呀!”相信这句话大多数人都曾说过,而且是许多人的口头禅。

殊不知,尽力而为是远远不够的,尽力而为只会打消我们的意志,消减我们的勇气,扼杀我们的进取之心,它是我们前行的最大羁绊,使我们一次次与成功的路口错过,而那些错过又何尝不是过错?

下面这个故事虽然短小,寓意却很深。

一个猎人带着他的猎狗去捕猎,有一只兔子被猎人的枪击中了,拖着伤腿的兔子拼命奔跑,猎人就放出猎狗让它去追捕兔子,但猎狗最终也没追上受伤的兔子。空手而归的猎狗被猎人痛骂一顿:“你个没用的东西,连只腿受伤的兔子你都追不到!”

猎狗很委屈地说:“主人,我已经尽力啦!”。

回到洞里后,兄弟们都争先问这只受伤的兔子:“那只猎狗穷凶极恶,你的脚还受了伤,你是怎么逃脱它的魔掌的?”“它是尽力而为,我可是拼尽了身上所有的力气!它没追上我,最多挨一顿骂,而我如果不拼的话,命就丢了!”兔子回答道。

通过后来兔子与同伴的对话,我们可以领悟到尽力而为和竭尽全力的结果截然不同。

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力,但大多数人只发挥了不到10%,剩下90%以上的潜力则被深藏起来,这正是尽力而为的结果。而全力以赴能有效唤醒、激发剩余的潜力,修炼出如“悍马”般强大的内心力量,进而做成原本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换而言之,任何人无论身处什么环境,才智如何,只要付出100%的努力,就能开发、控制自己的潜力,而这份潜力,可以简单地解决棘手的问题。

在美国西雅图的一个教堂中,泰勒牧师告诉孩子们每个人都有极大的潜能,接着他向全班宣布:如果谁能将《圣经·马太福音》中第五至七章的内容全部背出来,就邀请他参加西雅图“太空针塔”餐厅的免费聚餐会。

上述这几章有几万字的内容,要背诵全文,难度可想而知。尽管老师开出的条件十分诱人,但是所有孩子都因为字数太多、难度太大而放弃了。

几天后,泰勒牧师听到了班中一个十一岁孩子在他面前通背了《圣经·马太福音》第五至七章的全部内容,在这过程中,泰勒牧师发现这孩子竟然一字不差并声情并茂地背诵了全文。

泰勒牧师在感叹男孩惊人记忆力的同时,还追问了男孩能做到的原因。男孩不假思索地回答:“因为我拼尽了全力。”多年以后,这个男孩成了世界首富。他,就是全球皆知的比尔·盖茨。

竭尽全力不可能把所有事情都做成功,但是尽力而为做不成任何事情。你或许会疲惫不堪,或许会伤痕累累,但这是逼着自己出类拔萃,逼着自己走向成功彼岸的“苦肉计”,这种付出是值得的。尽力而为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是不受用的,那些仅仅满足于尽力而为的人,大多欠缺完成工作任务的勇气和决心,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力,自然做不好工作,最终被淘汰。

因此,你应该听从内心的呼唤,如果想做出一番大事业,就不要再以“我尽力了,结果不理想”的借口敷衍自己,要扪心自问:我是尽力而为,还是拼尽全力呢?成败仅仅在于这一念之间。肯定自己的价值

现实中,我们习惯了在别人注视的目光下生活,为了迎合别人的看法,也喜欢用一些华丽的包装掩盖自己。当能力、成绩得到周遭无数的鲜花、掌声和赞美声时,才敢肯定自己。然而一旦自身价值受到众人的质疑和鄙视,在“嘘”声漫天中,便会对自己彻底失去信心。“我觉得你完不成这样的任务。”“你也没经验,坚持下去也是徒劳。”“你的性格不适合从事这个行业。”

……

太多的否定从四面八方涌来,犹如电闪雷鸣般,七嘴八舌的议论让我们开始手足无措。自我肯定的防线一降再降,我们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和魅力值。只要你接受了别人否定的“批判”,就会变得异常怯懦、自卑,看到朋友们的风光无限,自叹技不如人,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成。

浮华背后的都市生活,已经让我们不堪重负的心灵焦虑不安,所以我们时常希望从别人赞许和支持的目光中得到一丝丝勇气。但实际上,旁观者大多带着“有色眼镜”审视你,而真正了解和肯定你的人只有自己,所以,一定要适当地让自己拥有一种“不服输”的倔强。

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是不幸的,总是怨天尤人地说:为何世界上那么多的幸福都不属于自己?为何自己不能成为上天眷顾的那个人?这样的抱怨不会对你的生活产生任何积极的影响,只会让你更加自卑、怨念更加强烈,会大大削弱自己的自信心。若是一个人连自信都没有,又如何能够成功?试想,一个连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人,还奢望别人能给你怎样的肯定和鼓励呢?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泰勒说:“当我们不接纳与生俱来的价值时,我们其实是在渐渐地破坏自己的能力、潜力、喜悦和成就。”

所以,大家应该记住:在这个世界上,除了你自己,没有人可以否定你的价值。

她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山村,生下来时就只有一只手,还患有小儿麻痹症,右腿肌肉萎缩。在她五岁时父亲病故,只留下她和一个智力有问题的母亲。

她十九岁那年,母亲意外走失后再无音信。她是靠着村民的捐助才念完高中,但是当收到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她选择了放弃。因为高昂的学费,已经不是村委会能负担得起的。当时很多人都认为,这样的女孩就算大学毕业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她从小酷爱唱歌,没有杂质的声音像银铃一般悦耳,放羊的时候总会高歌一曲。但是全村的人都在背后议论,身体有残缺,又没有经过专业的声乐训练,想在音乐上有所发展真是有点“天方夜谭”。然而她并没有因为听到闲言碎语就放弃了唱歌,也没有感到自卑。

当全村人都为她发愁时,她锁了家门,拄着双拐,用了整整三天走出了山村。没有一个人相信她能出去工作挣钱。她在心里告诉自己:我一定能找到工作养活自己。一路上还不停地念叨着:“老天爷把一条命交给我了,我一不能死,二不能伸手要饭!”

在省城,工作并不好找,她唯一的选择就是在小区门口擦皮鞋,边擦皮鞋边给光顾的客人们唱歌,每次擦完皮鞋后大家都夸小姑娘声音好,而且都带着愉悦的心情离开。她相信就算自己这辈子不能登上舞台唱歌,但只要能用甜美的声音给别人带来好心情,也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久而久之,她的故事被有心人拍了下来,并在报纸上做了相关报道。于是,慕名而来擦皮鞋的人越来越多。直到有一天,一家专业制作手机彩铃下载的网站,主动找到了她并愿意跟她签长期合作合同,让她用自己的好嗓音录制手机彩铃的音乐和网站的原创广播剧。

从此,女孩凭借自己的好声音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而且她的作品也成了网站点击率最高的作品。

很多时候,我们遇到困难就会责怪命运不公,总以为自己的能力有限,便逃避退缩。其实只要再努力一点点,幸福就在触手可及的地方,成功只需要多一点自信。

一位哲人说:“你的心志就是你的主人。”不要因为别人不信任的眼神而忧郁迟疑,也不要因为别人质疑你的能力和理想而从此萎靡不振。要知道,一个人没有乐观的心态,没有足够的自信,就等于没有根的树木、漂浮不定的浮云,一辈子都会漫无目的地游离。

如果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人有资格否定你的价值,这个人就是你自己。如果你真的向自己投降,也就将幸福拱手让出了。我们应该时刻铭记自信者的格言:“我想我能‘够’的,就算现在不能‘够’,以后一定会能‘够’的!”用激情改变态度

对于每个人来说,生命都是有限的,但生活却是可以被掌控的。每个人,都有责任在自己有限的生命中,尽可能多地探求更多的精彩,证明自己的价值,给家庭带来最安稳的保障。

不过,生活中有些人总是浑浑噩噩地过着日子,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能做什么,最后放弃了努力,让时间牵引自己生活的方向,也不用考虑未来生活的样子。以“混口饭吃”的态度对待生活,自然也就不用奢望生活能给他带来什么丰厚的回报。暂且不说这样的人能否为家庭获取更多的生活保障,单纯从情感上来讲,和这样的人一起生活也会令人感到乏味。

美好的生活需要不断地奋斗,尽管过程会很艰辛,但至少可以让生活充满希望。只想“混口饭吃”的人,从不会树立更高的目标,没有目标的牵引,也就没有了追逐的动力,更没有收获的幸福。他们的性格,会影响整个生活的氛围。在家庭生活中,也许同样会呈现灰暗的色彩。

激情可以燃烧一个人的生命,它可以迸发出最为绚烂的光彩,也能书写出最为美好的回忆。你如果希望自己的生命拥有更多的力量,就要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事业寄托,展现出最蓬勃的激情,创造出最璀璨的成就。

弗兰克·贝特格是世界最杰出的销售大师之一,他的童年充满磨难。小时候父亲因病去世,为减轻母亲的负担,还在读中学的他选择了辍学。

十八岁时,他成了一名职业棒球手,刚进入职业棒球界,贝特格就遭到了有生以来最大的一次打击—他被开除了,原因是他打球无精打采。他的老板这样对他说:“弗兰克,离开后,无论去哪儿,都要振作,不论生活经历什么,工作中都要有生气和热情。”这对弗兰克是一个重要的忠告,虽然代价惨重,但来得还不算太迟。当弗兰克·贝特格进入纽黑文队后,他决心要做一个有激情的球员。

从此,弗兰克·贝特格在球场上就像一名充满电力的勇士,掷球快速有力,几乎要震落接球同伴的手套。为了赢得至关重要的一分,弗兰克·贝特格会在球场上竭尽全力奔跑。报纸上这样刊登关于贝特格的消息:“这个新手充满激情,并感染了我们的小伙子,他们不但赢得了比赛,而且参赛时的情绪比任何时候都要好!”记者还给他起了个绰号—“锐气”。而弗兰克·贝特格也成了队里的“灵魂”,他的月薪也从二十五美元涨到一百八十五美元。

退出职业棒球队后,弗兰克·贝特格尝试做保险推销。十个月令人沮丧的推销之后,卡耐基一语道破其问题所在。卡耐基这样对他说:“贝特格,你的语言毫无生气,怎么能使大家对你感兴趣呢?”

贝特格恍然大悟,决定把自己在纽黑文队打球的激情投入到工作中。又是一次转变,弗兰克·贝特格对推销充满激情,最终成为闻名世界的销售大师。

无精打采的生活,只会让自己虚度时光,现实是一面镜子,因为不积极的状态,会影响到自己生活的内容,工作不能够有效开展,甚至自己最终都会失去工作的机会。弗兰克·贝特格的经历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当自己不能有效投入到工作中,工作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充满激情地工作,迸发更多的活力,发挥更多的潜能,往往会收获事业的成功,也能发现自己的价值。充满激情的工作经历,对于个人来说,也是收获良好成果的基础,当自己以全部的精力投入工作之后,生活也会给自己最为丰厚的奖励。

每个人都应该比较这两种工作的状态,比较两种状态所产生的结果,最终慎重选择自己的态度。“积极面对”是一种态度,“浑浑噩噩”也是一种态度,你可以自由选择,但最后等待自己的结果,永远只有一个。

从一个人对待工作的态度中,可以看到他们未来生活的大致模样。积极地工作态度,可以换回最好的结果,过程也许艰辛,也许充满挑战,但却充实又有意义;消极地工作态度,过程也许舒适,但却会使人生活空洞,无所依靠,无所寄托。

张琪出生在农民家庭,从小就有不服输的精神,学习非常刻苦,终于考上了北京一所名牌大学。毕业后,他进入了一家大企业工作,但是职位非常低。

一年多的时间,张琪虽然表现出色,但业绩并没有很大的提升,所以薪水也一直是原地踏步。但张琪是一个善于观察的人,任职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发现了公司在某些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并准备把这些问题汇报给领导。但身边的朋友都劝他不要做这个出头鸟,最终他也放弃了这个想法。

没过多久,与张琪一同进入公司,而且业绩跟他差不多的一个同事获得了提拔,因为这件事,他一直很苦恼,并认为领导偏心。可后来他发现,原来那个同事也发现了公司的这些问题和漏洞,并把解决方案告诉了领导。知道这个消息后,张琪感到非常懊悔,本该属于自己的机会,却拱手让给了他人。

伟大的事业不会垂青得过且过的人。在工作上有所作为的人,都需要对待工作一心一意、不畏艰苦、充满热忱的激情。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画家若是每次在创作时总三心二意,没有把全部的精力甚至自身都放在眼前将要创作的画作上,那他所画出来的作品,又如何能成为一幅传世名作?

一位想创作出惊世之作的作家,如果对生活没有热爱、没有感情上的积累、没有对人生的感悟,又如何能够与读者产生共鸣?

对于普通人来说,很难达成这样令人骄傲的成绩,但学习并拥有这份态度,才可以为自己的生活带来更多的收获与满足。因此,不要只想着混口饭吃就行,转变自己消极懈怠的观念,只有让自己变得积极向上,才能创造出精彩的人生。专注力: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安德鲁·卡耐基说过:“把所有的鸡蛋放进同一个篮子里,专心做好眼前的一件事。”

相信每个大学毕业生在求职的时候都有着“一份简历多投”的习惯,认为这种大面积地投递简历,总会有一家看中自己,凭此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可直观来讲,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虽然存有率高,但保全率不一定大。精力过于分散,必然会导致顾此失彼的局面,也可能产生顾此失彼的结果,落得一无所有。

与此相反,若是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那么这个篮子就成了你的核心关注点,迫使你不得不倍加呵护,小心珍惜。一旦成功,你保全的将是一篮子的鸡蛋。当然,一旦失败,你也将一无所有。虽然这样做是要冒一定风险的,但是根据现实反映的情况看,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远比把鸡蛋分散到不同篮子里的保全率高。

当今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如果你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不用心的话你将一事无成;如果你能力一般,千万别灰心,只要你有信心做好一件事,那么你就一定会成功。多才多艺,不如练就“独门暗器”;专一,会让劣势变成优势。所以,不妨把所有的鸡蛋放入同一个篮子里。

雷杜德出生在法国的一个绘画世家,二十三岁时成了著名花卉画家斯潘东克的学生兼助手。雷杜德和其他画家不同,他只画玫瑰。

为了增加自己对玫瑰的了解,雷杜德拜师植物学家德布鲁·戴尔,系统学习植物学知识。当他完全了解并掌握了植物的各种形态和特点时,他的绘画作品创作得更有艺术性和真实性,大家都把他称为“玫瑰画家”。

此后一段时间,很多人建议雷杜德去画其他花卉。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凭他的绘画技术,任何花他都可以画得栩栩如生。可雷杜德却不这么想,仍然坚持画玫瑰。

1798年,法国皇后约瑟芬在巴黎郊外的梅尔梅逊宅第建造了一座景色秀丽的玫瑰园。玫瑰园中有二百五十种玫瑰,共三万多株,几乎包含了世界各地所有珍贵品种的玫瑰。早就对雷杜德有所了解的约瑟芬邀请他去玫瑰园画玫瑰,此后,雷杜德便沉迷于画玫瑰,无论外面的世界如何,任由其百花争艳,万千热闹,他就一直只钟情于画玫瑰,一画就是二十年。

雷杜德的各类玫瑰作品花朵色泽自然。1817年至1824年,雷杜德出版了三十期《玫瑰图谱》,介绍了一百六十九种玫瑰,这一举动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并且令雷杜德获得了“玫瑰大师”的称号,他的作品成为前无古人的绝世之作。此后至今的近二百年间,《玫瑰图谱》以各种语言不断再版,让二百年前的玫瑰芬芳到现在。

雷杜德虽然放弃了画百花,却画出了世界上最艳丽的玫瑰。

人的一生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我们对喜爱的事物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关注,所以我们不妨任由百花错过,只钟情于一种,这样钟情一心,也许你就会登上独一无二的巅峰。雷杜德正是把鸡蛋放在了一个篮子里,才会成为玫瑰大师的。

小张进入职场五年了,却先后换了六份工作。他属于那种能力超强的人,正因为如此,他自我感觉良好,随意地跳槽和离职。如今,他还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个什么样的人,收入水平也比刚入职场的时候高不了多少。当他还在原地打转的时候,很多安心在一个岗位上工作的同学已经成为职场资深人士了。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中,造成的结果并没有变得更好。一个人只有专心做好眼前的事情,然后不断地积累经验,让自己成为这个领域中的佼佼者,才会让自己成为更加强大、更多领导追寻的优秀人才。

有这样一群和小张一样的人喜欢在工作中耍小聪明,可是耍来耍去,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在职场上,还是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这样才能不断成长起来。

许多成功人士谈到他们成功的经验时这样说:“一辈子用心做好一件事,勤奋加努力一定会成功。”在职场生涯规划中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专一。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们很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如果你谋得的职位和专业不对口,可以寻找机会力争专业对口,但是这个时间不要太长。如果实在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就要选定适合自己的工作,心无旁骛,聚焦自己的职业目标,这样就会在新的专业中走向事业的顶峰。

除了需要本行业职业技能的积累以外,更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决心。只有这样,你才能慢慢成长,学有所长。否则忽东忽西,最终受害的只有自己。做任何事,三心二意都是最大的障碍。一个人的心力是有限的,若没有将足够的心力投入到事业上,那么这项事业肯定要失败。专心致志的人一定比三心二意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

很多新人在进入职场后,都有一个阶段性的见习期。但是见习期过后,新人们却有两种不同的境况:有的人留在了见习单位,有的人却不得不离开。刚毕业的职场新人,职业技能相差不会太远,但是只有珍惜工作机会,持之以恒地努力,专心工作的职场新人经过打造雕琢,才能够迅速成长,留在实习单位。而得过且过,这山望着那山高,怕辛苦不能坚持的职场新人离开实习单位的可能性就大些。

一个著名公司的老总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两个小伙子一块参加登山比赛,在上山的路旁生长着许多奇花异草、珍果名木。其中一个小伙子为了登顶并没在意沿途的风景,直奔山顶;另外一个小伙子被周围美丽的风景深深吸引,最后比赛的结果也不尽如人意。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走过很多的道路,在任何一条道路上都会有着不同的诱惑,只有目标专一、意志坚定的人才能取得成功。一个人应该知道自己的长处是什么,自己的方向在哪里,认准了,就要矢志不渝地走下去。与其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还不如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专心做好眼前的事,这样才能成功。用“假笑疗法”控制情绪

当你心情郁闷,像喘不过气般难受时,应该选择释放,而不是压制。想要喊一声就喊出来,想要抱头痛哭就哭一场,只要设定好自我放纵的界限,将这些悲观情绪发泄出去,就有助于为内心解压。

其实,在我们情绪低落时,装出好心情是放松身心、从消极转向积极的有效的方法。我们可能会通过“装”的扮演过程获得真实的好心情。最终,原本只是装出来的好心情会变成真实的感受,从而让我们在不如意的时候较为快乐,遇到困境时也较有自信和意志力。

丹丹今年刚二十五岁,但是在她身上却看不出属于年轻人的青春活力,反而是眉头紧锁,声音低沉,一副萎靡不振的样子。

一天,丹丹和一位在公司大厦做保安的师傅一起乘坐电梯,师傅看了丹丹几眼说:“孩子,你怎么总是愁眉苦脸的,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吗?”丹丹敷衍地说:“啊,叔叔,我没什么,心情不好而已。”

师傅哈哈大笑起来,说:“我以为是什么大问题,我来教你一个办法,保证你以后心情很好。以后不管你遇到什么难事,你都告诉自己,我很开心,哪怕是不开心,你也要装作开心,这样一想,你就会变得开心起来。”听完,丹丹将信将疑地看着师傅。

丹丹下班回家后,本想好好休息一下,谁知道她表弟把她的房间弄得乱七八糟,甚至弄洒了她最喜欢的香水。她刚要发火就想起电梯里师傅教她的办法,于是她默默地对自己说:“没什么,我要保持好情绪,我很开心,眼前的这一切都是小事而已!”刚开始的时候丹丹觉得很奇怪,自己就像个神经病。但是事情一过,自己的确没那么生气了,反而觉得舒服许多。从那以后,只要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她就会让自己假装很开心。后来她终于明白—一个人的好心情取决于最初的情绪选择。所以,哪怕心情不好,也要假装一下自己有好心情。就样就会弄假成真,与好心情结缘。

丹丹之所以能够摆脱萎靡不振的生活,并拥有好心情,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她学会了“装”出好心情。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假如我们能够学会“装”出好心情,就可以真的拥有好心情。

能够让自己获得快乐的心情是一种能力,同样,一个能让自己在不快乐时依然保持微笑的人,是生活的智者。很多人都喜欢阿庆嫂,却很少有人喜欢祥林嫂,这就是因为,生活需要一种阳光的心态。

生活不可能永远波澜不惊,但只要我们懂得调整自己的心情,就会让自己快乐如初。

当心情不佳时,要学会控制坏情绪,装出自己的好心情。只要装出一份好心情,就能让自己保持快乐、积极的情绪。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呢?1.假笑疗法

生气时,可以找一面镜子,然后对着镜子努力挤出笑容来,持续几分钟之后,你的心情果真会变得好起来,这种方法叫作“假笑疗法”。实验证明,假笑能触动体内横膈膜,具有很好的热身效应。假笑时,体内横膈膜会将假笑引发成真笑。不知不觉中,你就会由衷地发出笑声了。2.转变角度思考问题

很多坏心情都是钻牛角尖形成的,在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时常用这样的话提醒自己:世界上并不是每个人都很顺利,跌跌撞撞才是人生。千万不能觉得自己很倒霉,这样只会越想越气,心情也越来越糟糕。3.回忆愉快的事情

当我们确实很烦恼的时候,不妨回忆一些愉快的事情,尽量多想快乐的事情,用回忆的美好装满自己的内心,让美好的回忆荡漾在我们的心中,溢到我们的脸上,就能“装”出好心情。4.想象美好未来

未来是未知的,我们把控不了,也预知不了,与其充满担忧,为何不往好处想呢?我们可以把它幻想得美好而充满希望,让自己心怀向往,这样才能让心情更美好,让前进的脚步更有动力。练习:探寻你内心的极限

阅读本章后,写出以下问题的答案,并加以执行。

你有没有一直想做,却一直没有勇气做的事情?

当你对工作有一个新想法时,会不会将它提出来,并立即执行,加以实现?

你有时会不会因为一件事的失败,沮丧到对完成后续的事情都没信心?

面对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你是否会换一个角度思考,用激情将其完成?

你对未来是否已经有了一个长远的目标,并正在一步步地实现它?第二章“心理暗示”与“自我暗示”思考:自我评估

在看本章前,请先思考并记录以下问题的答案,以了解自己对潜能的认知,以及自我的了解。

如果你的身边有一个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工作上都十分强的人,你会觉得压力大,喘不过气吗?请写出原因。

如果你的身边都是喜欢抱怨的人,你仍然能清醒地知道自己的目标吗?

你觉得每天的生活是无聊的,还是新鲜的,或者说是两者兼具?

当你心情不好的时候,面对一件棘手却又非常着急的事时,有没有激情去完成它?

你明知道这件事即使付出努力也不一定会完成,还会拼尽全力吗?

你有过因为对现实不满,而选择逃避,最后陷入了一直回忆过去美好时光的情况吗?

当你为自己设立了于周遭格格不入的人生目标时,能否不受别人的干扰,一如既往地走下去?

你为什么而活着?是为了生活,还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你永远都明确知道自己下一步该做什么吗?发挥“心理暗示”的效用

积极的自我暗示可以增强自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党曾在集中营里做过一个实验:把犯人绑在椅子上,蒙住他的眼睛,用刀子在他手腕上划一下,只需要擦破一点皮,让他感觉到疼痛,然后在旁边用水滴模拟血液落下的声音。几个小时后,犯人竟然死了。验尸官验尸后得出的结论是—死于内心恐惧。

不只是纳粹,二十世纪,心理学家曾用无数实验和文字论述,证明了潜意识的强大。从此,这个学术结论被广泛运用于成功学,几乎每一位里程碑式的成功学大师,都会在他们的教程里长篇累牍地讲授“心理暗示”的重要性。“心理暗示”就是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进行自助的方法。人的自我评价实际上就是人对自我的一种暗示作用,它与人的行为之间有很大的关系。消极的自我暗示导致消极的行为,而积极的暗示则带来积极的行动。“心理暗示”的效力甚至蔓延到了临床医学,在西方,很多病人被诊断出绝症后,医生只将诊断结果告知病人的一位家属,把病人以及其他家属蒙在鼓里。然后,医生让绝症患者生存在一个自认为身体健康的环境里,再辅以积极治疗,几个月后,病人的病症竟然奇迹般消失了。

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创始人的欧·亨利,写过一个著名的微型小说《最后一片叶子》,内容梗概是这样的:

一个叫琼西的女孩在学画的过程中得了肺炎。她躺在旅馆的床上,忽然注意到窗外常春藤上的最后一片叶子,从此便认定这片叶子是她生命的象征,叶子一落,她就要死了。

一天晚上,暴风骤雨来临,她想那片叶子一定保不住了,于是哭得很伤心。但是,她第二天拉开窗户一看,那片叶子依然如故。于是,她十分高兴,病情也暂时有所好转。

其实那片叶子本来已经被吹落。她看到的叶子是一位老画家为她画在墙上的。

当一个人相信自己能做到某件事的时候,他就能做到—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在医学临床上,无数人靠着这个信念战胜了病魔。

在生活或事业中,我们也要尝试这样去做,告诉自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只有这样,你的道路才会越来越顺利,越来越光明。

在加拿大安大略省一个落魄的家庭里,有一个名叫吉姆的小男孩。吉姆学习成绩一般,唯一拿得出手的就是扮出各种夸张的表情。

吉姆长大后,决定去美国做演员。他给自己定的目标是一千万美元的片酬。于是他找到一张空白支票,在上面写:支付给吉姆一千万美金。

吉姆就这样开始了他的演艺事业,每天起床,他都拿出这张空白支票看一眼。终于,在1995年底,吉姆接到了一个两千万美元片酬的合同。

吉姆不是别人,正是主演了《变相怪杰》《冒牌天神》等电影的美国喜剧天王—吉姆·凯瑞。

吉姆·凯瑞的故事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心理暗示”带来成功的典型范例。事实也是如此,当一个人遇到困难时,若只知道自怨自艾,妄自菲薄,认为自己不行,那么他就真的会不行。而像吉姆·凯瑞这样,拼命地鼓励自己能坚持住,就真的能战胜困难。

毛泽东有一句话很出名:“战术上重视敌人,战略上藐视敌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我们要在细节和技术上做到完美,但无论面对多强大的敌人,都要抱着必胜的心态去战斗。

这就是“心理暗示”强大的表现,潜意识的主导其实来自心理暗示。一个人若拥有强大的自信,那么他潜意识的自我暗示一定很强。反之,则会被潜意识控制,常常堕入消极,难以自拔。将内在责任感转换为动力

很多员工在工作中都因为难以承受压力,不敢勇于承担自己身上的责任,才总表现得畏首畏尾,手足无措。要知道,内在的责任感可以转化为一种动力,唤醒我们潜在的力量,激励我们克难攻坚,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科学家们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在一个森林的角落,把母豹子和小豹子关到一个笼里。科学家把母豹子放出笼子,小豹子仍然关在其中。此后一个月中,母豹子一直徘徊在笼外,越来越瘦,最后萎靡不振。

接下来,按照计划应该把小豹子也放出笼子,但很多人看到母豹子已经坚持不了多久了,就建议不要再放小豹子了,否则母子都活不成。但一位科学家相信母爱的力量,认为小豹子能够成为母豹子的“天使”,便力排众议,放出了小豹子,让它跟着母豹子回到森林深处。

一段时间后,人们认为这对母子肯定已经死在了森林里。正当人们不抱有任何希望时,母豹子和小豹子出现了。人们惊奇地发现,小豹子变得更加强壮、健硕,母豹子也恢复了健康。

原来,母豹子看到小豹子被关在笼中,自己失去了活着的动力,所以日渐消瘦。而当小豹子被放出来后,母豹子就找到了它的责任—抚养小豹子的责任,因此打起了精神,积极地捕食,喂养小豹子。最终,这对母子都健康地生活在了这片森林中。

这就是责任的力量,它唤醒了我们内在的潜能。其实,无论动物还是人,都能通过这种潜能爆发出超乎想象的力量。

每个人都有自己需要承担的责任,责任会带给你压力,同样也会成为动力。责任是潜能的“催化剂”,能够有效激发你的潜能,让你运用固有的能力完成原本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列车行驶过程中,一节车厢里传出一阵痛苦的呻吟。大家循声望去,是一位年轻的孕妇,她出现了临产的征兆,痛苦使她的身体扭作一团,蜷在座位上。坐在她身边的丈夫很紧张,赶紧向列车长求救。

很快,在列车长的安排下,年轻的孕妇被抬进了用床单隔开的临时病房。丈夫焦急地告诉列车长,妻子以前难产过一次,孩子没保住。见情况危急,列车长迅速广播通知,紧急寻找妇产科医生。

这时,一位二十岁出头的姑娘害羞地站了起来,小声地对列车长说她是一名妇产科的实习医生,但是参加工作不到一个月,而且还从来没有接生过,对接生的认知仅仅局限于教材。更糟糕的是,今天这个产妇又有难产经历,人命关天,她建议将产妇送往就近的医院进行抢救。

列车离最近的一站也要行驶一个多小时,孕妇已经等不及到医院了。列车长郑重地对实习医生说:“你虽然只是一个实习生,但在这趟列车上,你就是医生,你就是专家,我们相信你。”

姑娘脸上在一瞬间掠过神圣无比的表情,她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昂首挺胸,信心百倍地走向了临时病房。白酒、毛巾、热水、剪刀什么都准备好了,只等关键时刻的到来。

差不多半个小时后,婴儿的啼哭声宣告了母子平安,一直悬着心的乘客们热烈地鼓起掌来。“你从来没有接生过,你是怎么做到的啊?”有乘客问道。“列车长说我是医生,我是专家,给了我很大的压力。不过,也让我明白了,在这里,只有我能够完成接生这个任务,而且作为这里唯一一个学医的人,我应该担负起这份责任。”姑娘回答道。

以上事例中,从来没有接生过、对接生的认知仅仅局限于教材的妇产科实习医生,之所以能够独立自主,顺利地完成接生工作,正是源于列车长“你是医生,你是专家”的压力,以及她对两个生命的责任感。

其实,责任并非别人给你的负担,而是你勇于挑战自身的自我选择。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不管事情的大小,唯有勇敢地承担起责任,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你才能比其他人做得更加完美。

因此,在面对各种责任时,不要再把它当作压力,要把它当作挑战自己的积极选择。勇敢地承担起责任,积蓄自己的力量,不断地将自身的潜力一点点地发掘出来,你迟早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人生目标。关注细节

职场中绝大部分是普通人,没有闪亮的光环,也没有众人的瞩目。在日常工作中,大家很显然都在做一些“小事”,但是如果把这些“小事”不当回事,只怕小事也做不好。小事做不到位,自然也就不可能谈什么成功了。

很多大学的毕业生或者刚进入职场的新人,只希望自己能做“大事”,对小事和细节不屑一顾。殊不知,能把自己所在岗位的每一件事做成功,对每一件事负起责任就很不简单了。

约翰·洛克菲勒曾经说过:“听到大家夸一个年轻人前途无量时,我总要问:他努力工作了吗?他认真对待工作中的小事了吗?他从工作细节中学到东西了没有?即便有再高的学历、再硬的学校牌子,如果不认真对待工作上的细节,不将敏捷的判断力、准确的逻辑推理能力、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工作中的具体细节联系起来,最终也会一事无成。”如果能将每一件小事都做好,那累积起来就不是小事;如果能将看似平凡的工作坚持做下去,数日后收获的就是不平凡。无论生活还是职场,很多人都心高气傲,只想着“干大事,得到大成就”,殊不知,所谓的“大事”,就是做好每一件“小事”。正如古人所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做好看似平凡的每一件小事,又如何做成一件大事。

刘杨毕业于一所名牌大学,通过面试,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一家外企。他胸中豪情万丈,一心想大展宏图。不料上班后他才发现,每日无非是做些琐碎的事情,既不需太多的智慧,也看不出什么职业前景,于是他的心渐渐冷了下来。

一次公司开会,部门同事彻夜准备文件,分配给他的工作是装订和封套。组长再三叮嘱:“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别到时弄得措手不及。”

他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心想:初中生也会的事,还值得你一再啰唆?便根本没理会组长的话。同事们忙忙碌碌,他也懒得帮忙,只在旁边看报纸。文件终于交到了他手里,他开始一件件装订,没想到只订了十几份,订书钉就用完了。

他不以为意地打开装订书钉的柜子,这时才发现柜子里面是空的。他马上求助同事帮他找订书钉。不知道为什么,平时满眼皆是的小东西,现在竟然一盒都找不到。那时距离开会还有半小时,可最近的文具店开车去来回也要半个多小时。

组长非常生气,对刘杨吼道:“不是叫你做好准备吗?你不是挺能干吗!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你也好意思叫大学生!”刘杨低头无言以对,脸上却像挨了一巴掌。会后,组长只说了一句话,“记住,工作无论大小都要认真负责。”

后来他说,那是他一生受用不尽的一句话,他深刻领悟到:一定要注重小事,不重视小事,就没办法去干大事。

在你走向成功的道路上,真正的阻碍并非难解决的事情,而是那些轻视与疏忽。就好比案例中一盒小小的订书钉。关注细节是每个员工的责任,每个员工都应在自己的职责内认真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

有一个小公司,行政人事部只有三个人,但是每一个员工都一直要求自己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并在工作中都表现出很强的团队精神。

世博会时,为开阔员工视野,给大家提供一个学习和分享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良好机会,公司决定,组织员工集体参观世博会。行政部主管在行政部会议上传达了公司这一决定,并将这项工作的具体责任落实在了黄维和郑晓敏身上。

作为这次活动的组织者,黄维和郑晓敏提前两个星期就开始筹划和准备。他们为了在众多路线中选择一条出游的最佳路线,就事先去轨道交通和公交车站踩点,下车后徒步走到世博园区最近的入口,仔细记录下进入园区的路线。为了在短短的一天游览时间内让同事们有最大收获,他们通过互联网搜索查询本届世博会的精彩看点,还在园区入口处耐心听取工作人员的建议,最后向公司推荐了一幅堪称完美的游园指引图。由于游园时间正值炎热的夏天,为了防止员工中暑,他们提前采购了防暑降温的用品。

实际游园时间只有一天,而且一系列的筹备工作是细小、琐碎而且耗时的,但他俩没有任何怨言,目的就是为了使公司的所有员工能够开开心心地享受一次精彩的世博会。黄维和郑晓敏虽然做的都是小事,但就是在完成一件件小事的过程中,他们享受着一种快乐。

黄维和郑晓敏并没有认为事小而忽视责任,而是非常认真地做好了参观世博会的每件小事,这种认真负责的精神值得每一名员工学习。

工作中的小事,并非是你可以不去做的事,任何一个细节上的疏忽,都会导致最后的功亏一篑。真正受到领导喜欢的员工,就是那些能够不忽视任何一个细节,认真完成每一件小事的人。小事,可以让人锻炼自己,了解到企业当中的每一个环节,通过任何一件小事的完成,自己都能得到学习、得到锻炼。而在工作中总是不把小事当回事的人,也就不会有人把你当回事了。

如果对小事抱着不负责任的态度,那么又如何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工作中即使最普通的事,也不应该敷衍应付或轻视懈怠。相反,应该付出我们的热情和努力,多关注怎样把工作做得更好。工作中同一起点的两个人,做着同样简单的事,其发展可能截然不同,原因就是有一部分人从不认为他们所做的事是简单的小事。

一个不愿意做小事的人,没有资格也根本不可能成就大事。因为,每一件小事都能反映出这个人有着怎样的责任心,而不去关心这些小事的人,说明他的责任心就不强。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如何能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人呢?在工作中,唯有装着企业、装着责任心的人,才能成为领航者,才能在工作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目标与行动

无论做什么,只有目标明确,知道自己为什么做这件事,才能充满信心,鼓舞自我并坚持下去。当我们拥有这样的心态,自身的“气场”就会强大。比如,在职场中,如果我们只是抱着应付差事的想法,就会给人一种消极对待工作的感觉。

反观成功人士,做某件事时总是抱着积极、毫无怨言的态度,最后也会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同样是做一份工作,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

其主要原因就是,成功人士在工作的时候总是想着这是为自己而做,因为这是自己的事情;有些人却不同,他关心的可能只是把分内的工作简单做完,关心的只是自己的待遇,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立场。所以我们看到,前者的气场总是要比后者的气场强大。

李肖萍虽然是一个平凡的姑娘,却有着不平凡的身世。她出生在农村,在自己刚出生时,母亲由于难产离开了人世,之后她和父亲、有智力障碍的哥哥相依为命。李肖萍的父亲在她十五岁的时候由于一场车祸过世,从此家里就只有她和哥哥两个人。

为了照顾哥哥,她一个人做两份工作,每天早出晚归,省吃俭用。虽然这样,她始终面带笑容面,没有丝毫怨言。

一位老板无意间得知她的身世后,被她的坚持深深地打动了,于是他问李肖萍:“你每天的工作都这么累,生活的压力还这么大,难道就没有一点怨言吗?”

李肖萍微笑着对自己的老板说:“我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我自己,哥哥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觉得我做的这一切都是应该的,谈不上什么怨言不怨言。”

如同李肖萍所说,如果把每一件事都看成自己的事情,那么在做的时候还会有什么怨言呢?

在这个案例中,李肖萍面对强大的生活压力并没有妥协、放弃,而是一再地坚持。让她毫无怨言坚持下来的,就是“照顾哥哥”这件事,她将这件事看成了自己的事情。正因为李肖萍没有怨言的坚持,才打动了老板,改变了自己。

众所周知,人生总是要经历波折才能登上高峰。但是有些时候,经历的低谷多于高峰,这时人们就会有怨言,并产生自我放弃的想法。要知道,没有人能够预料未来会发生什么。而对于那些内心强大、目标明确的人来说,他们眼前所见并非只是一件事情是否成功,他们会认为,无论做什么,只要是为自己而做,就毫无怨言。所以,他们总是拥有一个平和的心态,正是这个平和的心态让他们的内心变得强大,成功的概率也会相应增加。

人活在世,总要有自己的梦想。可梦想总归是梦想,放在现实中很容易大打折扣。无论努力的结果是失败还是成功,这个时候你是否注意到,那些没有怨言的人总是彰显出一种不可战胜的自信?因为他们明白,无论做什么,都是在为自己而做,怨言也就随之消失,只有这样才会迎来个人的强大。

一天,一个学问颇深的学者在外面散步,走到一个十字路口的时候遇见了一个愁眉苦脸的警察。于是这位学者就问这位警察:“警察先生,你为什么这么不高兴呢?”

警察说:“我每天这么辛苦地在这里指挥交通,可是只能得到五十元的报酬,这样的工作真是让我受不了。”

这时走过来一个拿着清洁工具的清洁工。学者看到这个清洁工一脸的笑容,顿时觉得自己的心情也开朗了许多,便问这位清洁工:“你一天能挣多少钱呢?”“一天二十元。”清洁工回答。“你一天才赚二十元,为什么每天还这么高兴呢?”学者奇怪地问。“这是我的本职工作,而且做得好的话,我还可以拿更多的奖金,让我过上幸福的生活,这都是为了我自己,还有什么不高兴的呢?”清洁工回答道。

警察听到后鄙视地说道:“只有没出息的人才会做这份工作。”

学者说:“你错了,他做的工作是快乐的,因为他没有怨言,所以脸上的笑容足以吸引很多人。而你总是认为自己在为别人工作,你的心里产生了太多的抱怨,脸上没有了笑容,也就失去了吸引力。”

其实案例中所说的“吸引力”就是一个人的内心,内心强大的人对任何人都有很强的吸引力。警察由于没有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情去做,因此产生了很多的抱怨,也就丧失了自信。试想一下,一个微笑的人和一个满脸怨气的人站在你面前,你更愿意和谁接触呢?毫无疑问,每一个人都愿意和具有甜美微笑的人打交道,这就是强大的内心魅力。

无论做什么,记得是为自己而做,那就毫无怨言。这句话看似轻巧,但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呢?在这个世界上,当我们面对困难的时候,我们是否总是带着抱怨和怒气呢?我们是否真正能够静下来想一想,做这样的事情究竟是为了谁?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总是让人丧气,而一个真实的目的却总是让我们充满力量。隐秘的你

每个人都希望能了解自己,能听到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声音,能够为自己解惑、让自己走出困境。然而,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没有人能够完全理解你,你也不可能完全理解任何一个人。事实上,最理解你的是你自己,你就是自己最好的知音。

学会聆听自己的心声,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才能发现自己最真实的一面。每个人的内心都是隐秘的,都会有阳光明媚的时刻、迷茫彷徨的时候。同自己对话,是询问、倾听自己的心灵。不时问候自己的心灵,倾听来自心底的回答,是对自己心灵的呵护。遵从心灵的指引,做自己喜欢的事,突破自我束缚,是对自我生命的尊重与升华。与自己的心灵对话,询问自己的心灵,不但是对自己的关爱,也是一种精神的解脱,它会促使你从容选择适合自己的路。从对话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改变自己的生活态度,找到解决问题的更好办法,这样生活才会变得精彩,困惑抑或烦恼也会减少,懂得与自己交流,也是一个人坚强地生活下去的精神源泉。

当你感到烦闷、无助的时候,不妨和自己的心灵来一场对话,寻找自我救赎。

张蓓蓓出生于舞蹈世家,父母是有名的芭蕾舞舞蹈演员。

张蓓蓓从小便开始了舞蹈训练,并多次登台演出,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作为“足尖上的舞蹈”,芭蕾舞的学习并非易事,训练是极其艰辛的。然而对于芭蕾舞热爱者来说,训练可谓是痛与快乐并存。在父母的严格训练下,张蓓蓓的舞蹈基本功很扎实。

完美是一个美好的词,完美的人或物总会让人欢喜。张蓓蓓就这样一个事事追求完美的人,她对自己的舞技也很有信心。每次演出或比赛,无论是群舞、双人舞还是单人舞,她都力求展现出一种极致的美。

一天,张蓓蓓觉得成名的机会来了。她参加了一次国际性的芭蕾舞单人舞大赛,一路披荆斩棘,进入了总决赛。张蓓蓓不只是把它当作一次比赛,更把它当作一次对自我极限的挑战。为了在决赛中更好地表现,张蓓蓓增加了每日的训练时间,加大了训练难度。“挥鞭转”是芭蕾舞的经典动作,也是高难度动作,这个动作也因此成了衡量芭蕾舞演员实力的试金石。“挥鞭转”的圈数以及旋转是否稳健利落,则是“挥鞭转”水平高低的评判标准。张蓓蓓苦练“挥鞭转”,期待在赛场上的完美表演。

比赛如期而至,张蓓蓓如轻盈的天鹅般开始了优雅的舞姿。当张蓓蓓顺利完成一个又一个高难度动作时,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高潮来临,全场观众不禁屏住了呼吸,眼中只有不停旋转着,宛若天鹅般的优美身姿的张蓓蓓。当张蓓蓓挥转至三十一圈时,突如其来的头晕影响到了舞步的稳健。一瞬的失误导致了张蓓蓓心情低落,继而影响到了随后的发挥。张蓓蓓最终只获得了季军。

期望与失望是成正比的,张蓓蓓本以为此次比赛自己能表现完美,可比赛的失利让张蓓蓓极其沮丧,并留下了严重的阴影。在之后的日子里,无论是日常训练还是比赛,张蓓蓓不敢再尝试“挥鞭转”。不管她如何告诉自己要自信,可一旦转起来,张蓓蓓就会头晕。在多次强迫自己“挥鞭转”后,张蓓蓓没能有所突破,反而扭伤了脚趾,陷入了绝望之中,并认为自己再也不能跳出完美的舞步了。

看到优秀的女儿变得消沉,张蓓蓓的父母却并不是很担心。他们一直相信女儿的实力,如今女儿只不过是遇到了瓶颈。但是,他们明白,这道“坎”必须女儿自己跨过去,才能涅槃重生。张蓓蓓听从父母的建议,出去旅游散心。一次偶然的机会,张蓓蓓看到宁静湖面上翩跹起舞的白天鹅。高昂着脖子,煽动着翅膀,明明是极其自然的一件事,没有一丝的技巧,却散发着一种动人心魄的美,美到极致。内心被深深触动,张蓓蓓幡然领悟。自己一直想要追求的完美究竟是什么?舞姿美到极致又是怎样的呢?自己内心的恐惧又源于什么?张蓓蓓与自己的心灵来了一次深刻的对话。

再次返回舞台的张蓓蓓突破了自我,仿若经历了一次脱胎换骨。她不再刻意追求技巧与高难度动作,自然而然地把芭蕾的美表达到了极致。张蓓蓓终于明白,芭蕾是一门艺术,所谓的完美,不过是在最需要的时候表达最需要的美。这种情感,关乎于心灵而非技巧,这也是芭蕾的最高难度,也是最终的目标。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