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4 07:31:32

点击下载

作者:《图说天下.世界历史系列》编委会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试读:

前言

古希腊与古罗马的古典文化经历了近千年黑暗时代的洗礼,终于在14世纪的意大利佛罗伦萨迸发出文艺复兴第一束耀眼的光芒!意大利是一个富裕的国家,它的城市佛罗伦萨是当时世界有名的工业中心,水上城市威尼斯连接着东西方的航运,这些都为文艺复兴提供了一方沃土,让它的萌芽可以在这里汲取营养、茁壮成长。从此一场重视继承古代文化遗产,崇尚理性的思想解放运动到来了,人文主义开路、自然科学和文化艺术相继取得了璀璨而辉煌的成就,群星闪烁,耀眼夺目,灿若霓虹。

文艺复兴崇尚“人文主义”,宣扬个性解放,以“人”为本,爱人、尊重人是它的中心思想,这对崇拜神灵的封建阶级来讲,是一个挑战。但人文主义者们只是反对教会,对宗教和上帝却有着一如既往的仰望。可以说,文艺复兴时期是黑暗和光明的分水岭,这一段时期,在艺术、文学、科技方面的无数杰出成就,使欧洲摆脱了腐朽的封建宗教束缚,为后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三位大师的才华第一次照亮了夜空,他们尝试着摆脱神学的虚伪,将世间的幸福和情感融入文学作品,成为文艺复兴开创时期的三颗巨星。同时期的美术大师乔托则获得了“欧洲绘画之父”的美誉,他们共同用各自的作品将这场革命的大幕徐徐拉开。紧随其后的一流艺术家,以“文艺复兴美术三杰”、雕刻家多纳太罗、建筑家布鲁莱内斯基等人为代表,以无穷而惊人的创造力震动着艺术界,在让人怦然心动的艺术作品里,将人文主义艺术思想的火烛布遍欧洲。

16世纪,文艺复兴扩展到了德意志、英、法等地,内容也已经从文学艺术发展到自然科学、哲学、天文学、医学各个领域。这是一段波澜壮阔、激动人心的人类文明历史,在三个世纪的时间里,它从中世纪的文化遏制中转变过来,将一个开放、明理的社会留给后世。

“万王之王”的统治

时间

●1160年~1216年

人物

●英诺森三世

●亨利六世

●腓力二世

凭借家族的荣耀登上教皇宝座的英诺森三世,终于展示了他的不凡才华,他宣扬主的旨意,将教皇的权力触角延伸到了欧洲的各个角落,建立了庞大的宗教王国。他组织起英勇的“十字军”,将炮火引向了中亚,尽管累累白骨筑成了“拉丁王国”,但是他依然声称这是教皇的权威。

登上教皇的宝座

从中世纪走来,教皇的权力不断膨胀,到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各国的分裂割据,也造就了罗马教皇意图控制欧洲的野心,并且随着权势的增加而日益显现。罗马教皇英诺森三世的出现也是“时势造英雄”,在“主交给彼得治理的不仅是整个教会,而且是整个世界”的口号下,他将权力的触角伸向了欧洲的各个角落。

英诺森三世1160年出生于有德国血统的意大利罗马贵族家庭,他原名洛塔里奥。父亲是特拉西蒙伯爵。年轻的英诺森三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学生时代在巴黎大学就读神学,毕业后在意大利波伦亚法学院攻读教会法。1185年,他回到罗马在教廷工作。显赫的家庭背景使英诺森三世平步青云,他的叔叔就是教皇克莱门特三世,于是依仗叔叔的权势,年仅30岁的他就晋升为教廷高级人员。后来由于他的家族仇敌塞勒斯廷三世担任教皇,他一时失势,开始闭门写作。在此期间,他那部有名的著作《论人的贫苦条件》广为传抄,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此书在后来的两个世纪内再版过47次。1198年1月8日,他再度崛起,当选为教皇,时年38岁。

英诺森三世表面谦卑,非常虔诚,实际上才干出众,城府极深。他拥有极大的扩张教皇权力的野心,这也使他成为了教会历史上的声名显赫的人物。他极力宣传自己的“教皇权力至上”理论。12世纪上半叶,著名的修士圣伯那阐述了“双剑说”的理论,英诺森三世将之补充和发挥。当时,根据教会法学家的解释,教皇不仅是彼得的继承人,而且是“耶稣基督在世上的代理人”,所以教皇直接拥有拯救和惩罚世人的权力。英诺森三世对此做出了补充,认为教皇对君主授职加冕时,是暂时将剑交给君主掌管。当德国皇帝“红胡子”腓特烈一世公开声明说,他的权力是上帝直接授予的时候,英诺森三世又说:“教皇和国王,就像太阳与月亮,月亮从太阳那里得到了光辉,国王的权力是从教皇那里获得的。”

1209年,这位年轻有为的宗教之主再次发布通谕,说教皇的权力是无上神权,这样皇帝资格的审定当然也要经过教皇的同意。英诺森三世还设立了教皇钦使的总机关,由教皇直接管辖,以此监视西欧各国的君主。

欧洲霸权的顶端

英诺森三世上台后不久就开始大刀阔斧的权力扩张行动。首先,他借助于意大利人民对德国侵略者的极度仇恨心理,鼓动他们在意大利范围内掀起了一场规模宏大的“驱德”运动,并插手德国皇位之争。他将首要目标指向西西里的控制权。西西里原本属于诺曼人的统治范围,德皇亨利六世利用他的妻室是诺曼王国的公主这一关系,于1194年在西西里兼称国王,但是他上台之后的统治极为残酷,激起了西西里人民的强烈反抗。1197年,在镇压人民暴动的过程中身亡,德国境内进行着激烈的王位争夺之战,这时亨利六世遗孀君斯坦丝带着儿子腓特烈二世到西西里请求教皇保护,英诺森三世充分利用这一时机,成为西西里国王的监护人,并且在西西里行使着摄政权,这一举动引起了亨利六世生前心腹们的极度不满,举兵攻打西西里。教皇英诺森三世耗费大量资财迅速组织军事力量,全力进行反击,终于将对手击败,收回了很多原本属于教皇领地的主权。当时,罗马教廷内流行着各种教皇领土的地图,教皇利用这些地图,到处索要教皇的领地,其实这些地图大多是前任教皇们委托别人随意绘制的。英诺森三世趁德国在意大利领土极为混乱的时候,占领了梅迪奇纳、阿尔杰拉塔、蒙泰韦利奥和马革尔达的全部领土。另外,他还利用高超的外交手段,乘德国争夺皇位之际,竭力扩大教权,在此期间英诺森三世插手德国皇位之争的事情,既保持了教皇对西西里的统治,又暂时控制了德皇腓特烈二世,并且实现了自己的既定目标。

英诺森三世还利用教会同“无地王”约翰之间的较量成功地战败了英国国王。1205年英国大主教坎特伯雷去世,职位出现了暂时的空缺,关于这一职位的委派问题,双方之间出现了很大的冲突,互不相让。英王约翰首先委任了心腹德·格雷去担任,英诺森三世坚决不同意,宣布无效,并改派在其手下工作多年的史蒂芬·兰顿担任,这一决定遭到了约翰的拒绝。约翰坚决不允许史蒂芬·兰顿入境,同时还驱逐忠于教皇的修士。英诺森三世于1208年3月下令停止了英国的一切宗教活动,并于第二年革除了约翰的教籍,甚至责令约翰将英格兰献给罗马教廷。之后,英诺森三世又废黜了约翰王位,并鼓动英国贵族造反。这位“无地王”本来就不得人心,面对困境,不得不屈服。最终,约翰向教皇称臣,并在1213年接受史蒂芬·兰顿担任坎特伯雷大主教的职位,赔偿教会的损失,最后还把英国献给教皇。

1214年1月,英王约翰与德国皇帝鄂图四世联合进攻法王腓力二世,英国不仅没有夺回13世纪以来在法国失去的领土,还在布汶决战中一败涂地,在法国的领地逐渐丧失殆尽。尽管腓力二世在与英王约翰的斗争中为罗马教廷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英诺森三世仍然想方设法将其制服。腓力二世的离婚要求遭到罗马教皇的拒绝,也导致腓力二世与英诺森三世在未来的一再对抗。英诺森三世趁机革除法王的教籍,还宣布法国为禁区,禁止从事各种宗教活动。此时,国内的主教纷纷外逃,腓力二世众叛亲离之下不得不听命于英诺森三世。

此后,英诺森三世使欧洲大多数国家臣服于自己,整个西欧、中欧的绝大部分地区都成了教皇的天下,他成了真正的欧洲霸主。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

在十字军东征的历史上,英诺森三世赫赫有名,因为第四次也是最大的一次东征就是由英诺森三世组织和发动的。

在“收复圣地”和“保卫圣地”的口号下,刚刚上台后不久的英诺森三世就组织了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以便确立起教皇的世界权威。他命令各国所有的修道院和教会都要献出其财产和收入的四十分之一支援东征,他自己本人捐出十分之一装备船只以图远征埃及。在他的策划组织下,十字军东征的参加者是法、德、意贵族,但实际起支配作用的却是意大利的威尼斯商人。1202年夏天,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的队伍汇集于威尼斯,在向埃及进发的前夕,威尼斯总督以十字军没有充足兵员运费为由,劝十字军攻打威尼斯的商业有力竞争者萨拉城,以战利品来补偿欠款。同年11月,十字军攻陷了萨拉城,该城被洗劫一空。此时,十字军乘拜占廷帝国发生内乱之机于1204年攻陷了君士坦丁堡,无数艺术瑰宝毁于一旦。

英诺森三世对这次十字军东征取得的成绩非常赞赏,他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是“上帝的奇迹”。1204年5月9日,十字军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建立了“拉丁帝国”,英诺森三世在次年就委派红衣主教来到那里训喻天主教的优越性。拉丁帝国向罗马教皇称臣纳贡,东方教会服从教皇的统治。

13世纪初,叙利亚与巴勒斯坦的十字军状况日益恶化,夺回耶路撒冷的希望已经破灭,但是,欧洲开始流行12岁以下的无罪儿童才能将耶路撒冷解放的传言。于是成群的孩子被集中在法兰西、日耳曼各地。不少孩子被船长和商人偷偷运往巴勒斯坦,甚至被运往埃及卖作奴隶。1212年8月,在德国集中的2万儿童抵达热那亚,又到罗马,当地主教和政府禁止他们出征,这些疲劳的孩子因为疾病和饥饿几乎都倒在了路上。

这次“儿童十字军”是一次荒诞的悲剧,但是英诺森三世却振振有词地说,“儿童应延期到成年以后再履约出征”。

1216年,英诺森三世又积极筹备新的十字军东征,但是同年的6月16日,这位自称“万王之王”的英诺森三世就在意大利中部的佩鲁贾猝然而逝。英诺森三世将教皇的权力发挥得淋漓尽致,欧洲是他的宗教世界,中亚有他的“天国王朝”,他在宗教历史上的威严至今仍令人战栗。十字军东征虽然给很多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是也扩大了教皇的影响,大批欧洲人涌向东方,东方古老灿烂的文化促成了欧洲文明新的觉醒,为13世纪以后的文艺复兴开辟了道路。

“雕刻先祖”尼古拉·比萨诺

时间

●1206年~1280年

人物

●尼古拉·比萨诺

●乔万尼·比萨诺

意大利早期艺术家的名录中有尼古拉·比萨诺的名字,他锐意进取,不断开拓新的建筑风格与雕塑风格,教堂上镌刻有他的名字。世人为其精湛的技艺叹服,下至行会上至教皇、国王都来邀请他。儿子乔万尼继承了他的衣钵,继续在艺术之路上绽放异彩,父子二人一起雕塑出一幅不朽的精美艺术画。

伟大的建筑家

文艺复兴时期,宗教思想与人文主义激烈碰撞,各种新的教堂兴建翻修,成就了众多艺术家,也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己技艺的广阔舞台。在此时期有很多不为人知的事情,当时的人无法知晓,后代人更无从考证。正如伟大的艺术家尼古拉·比萨诺一样,虽然我们知道他出生于阿普里亚,但是他何时出生以及属于何种血统,对世人来说可能永远是一个谜。年幼的尼古拉·比萨诺就在当地国王弗里德里克二世的作坊里接受了正统的训练,使他在艺术的道路上融会了别样的风格。

经过早期的严格训练,尼古拉·比萨诺在建筑艺术史上更是成绩斐然。他锐意创新,在托斯卡纳地区,尼古拉·比萨诺在建造塞蒂莫修道院过程中费尽心机,将新的建筑风格融入新的建筑物中,让人耳目一新。尽管这座修道院镌刻的不是尼古拉·比萨诺的名字,但其卓然不同的风格,让人一看便知是尼古拉·比萨诺的手笔。

尼古拉·比萨诺的声誉日隆,他主持的建筑也在意大利各地涌现,各地若有重大的建筑项目,就会派专人邀请他。在比萨,他开启了一个新的建筑时代,许多宫殿和教堂拔地而起,同时,建造过程中,一种新的建筑方法应运而生:尼古拉·比萨诺让房屋的重量直接落在墩柱上,这些墩柱又通过拱门彼此连接,而墩柱下面则是用木桩夯牢的地基。这种方法,不仅使建筑物美观大方,还使建筑物坚实牢固。

他的得意之作在比萨,别人称之为最美丽最神奇的作品,这就是为尼古拉教堂建造的钟楼。这座楼从外观上看呈八角形,内部呈圆形,楼梯紧紧挨着墙壁,并呈螺旋状上升到钟楼的顶部。钟楼在中央围成一个深井似的空间,楼梯上每隔四个阶梯就有一根柱子,柱子有弧拱,屋顶的重力巧妙地落在这些拱上。螺旋上升的结构,不仅能使地面上的人清楚地看见所有上楼的人,还能使上楼的人清楚地俯视地面。这种巧妙的建筑方法更是为后人借鉴,广泛应用在其他建筑中。

此时,佛罗伦萨开始拆除城内许多风格拙劣的塔楼,以图减少圭尔夫派和吉伯林派的冲突对民众的伤害,但是,城内有座叫“瓜达莫托”的塔楼,它的建造结构环环相扣,非常坚固,鹤嘴锄也不能令它移动分毫,高高的塔楼也使人无可奈何。尼古拉·比萨诺足智多谋,想出了绝妙之计,他让人在塔楼的底部掘开一个小口,然后塞进一些粗木棍,接着就让人把这些木头点燃,这些木头燃烧得差不多时,塔楼也就很快坍塌了。尼古拉·比萨诺的巧妙计策,在此后的拆除活动中屡试不爽,他的名字也因此广为传播。

不朽的雕塑像

尼古拉·比萨诺在雕塑艺术上的造诣,更是值得称道。他的雕塑拥有精妙的构思、非凡的气势和华美富丽的形象,一扫陈旧的拜占廷风格。他将各种主题场景安排得独具一格,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尼古拉·比萨诺最初跟随在制作浮雕的希腊雕塑家身边学习雕刻艺术。一次,尼古拉·比萨诺那双锐利的眼睛发现了一个石棺非常漂亮,上面的浮雕风格优美,其中一幅名为《美利格猎杀卡利多尼亚野猪》的场景中的人像更是逼真传神,让人看后不知不觉沉醉其中,尼古拉·比萨诺也为之倾倒。尼古拉·比萨诺于是刻意描绘模仿,试图将这种风格在意大利雕塑艺术中展现,他的尝试成功了,他也成为最优秀的雕塑家。

当时,意大利著名的雕塑家福乔久负盛名,而尼古拉·比萨诺作为后起之秀并展示新的绘画风格无疑向他提出了挑战。1225年,尼古拉·比萨诺来到波洛尼亚,他为刚刚去世的圣多米尼克会创始人卡拉格拉建造一座大理石墓,在该墓的设计过程中,尼古拉·比萨诺添置了大量现代风格的人物雕像,经过6年的努力,这座墓终于完成,人们对这件作品赞叹不已,并认为那是最美的雕塑作品。该墓的设计,不仅使尼古拉·比萨诺获得了极高的赞誉,还向世人表明他比福乔的技艺更高一筹。

此后,尼古拉·比萨诺的雕塑在大小教堂上留下了多姿多彩的画面。在圣马丁教堂的正面墙上,有他的大型浮雕《基督被放下十字架》,上面有许多精心雕刻的半浮雕人像,尼古拉·比萨诺刀力遒劲,刀锋显露,大理石也被穿凿,看到的人无不惊叹。尼古拉·比萨诺的作品使那些工匠们看到了希望,他们相信这位才华出众的雕刻家将来会更加与众不同。1240年,尼古拉·比萨诺设计了皮斯托亚城的圣雅科波教堂,这座耗资巨大的建筑令人叹为观止。

他那种值得称道的竞争精神推动着艺术家不断钻研创新,这一点在米兰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兴建大教堂时,伦巴第人与日耳曼人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后来,米兰人与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失和,为此他们之间在意大利雕刻和建筑领域相互竞争,优秀的艺术品争奇斗艳。尼古拉·比萨诺的作品引领时代潮流,他的作品出现之后,模仿此类风格的作品更是层出不穷。在圣乔万尼广场上的一座小教堂里,尼古拉·比萨诺设计的雕塑《圣母》,成为众匠人瞻仰的典范。

1254年,尼古拉·比萨诺在完成沃尔特拉城的大教堂之后,回到了比萨,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圣乔万尼教堂的布道台的建造中。尼古拉·比萨诺想为家乡父老留下点值得纪念的东西,除此之外,他还完成了大型雕塑《最后的审判》,其中有不少浮雕人像。这件作品使尼古拉·比萨诺自豪不已,上面镌刻着一句不朽的话:这件精美的作品是比萨的尼古拉·比萨诺在1260年完成的。1267年,教皇克莱门特四世也邀请他到维特伯主持建筑和雕塑工作。连那不勒斯国王查理一世也都听说他的精湛技艺,派人来邀请他。从那不勒斯归来,在奥尔维耶托停留期间,尼古拉·比萨诺完成了令人瞩目的圆雕人像——《天堂》和《地狱》,在《天堂》中,获得圣宠的人物美丽动人,而在《地狱》中,他把魔鬼丑化得狰狞可怕,恶人的灵魂在此将饱受折磨。

子承父业

艺术家尼古拉·比萨诺拥有不朽的天赋,这种天赋也被他的儿子乔万尼继承。乔万尼经常伴随在尼古拉·比萨诺的身边,在父亲的精心指导之下,雕刻与建筑的技能也突飞猛进,几年后,他的技艺不仅能与他的父亲相媲美,而且某些方面还胜过了他。晚年的尼古拉·比萨诺将一切事物交由自己的儿子打点照料,自己则归隐比萨城,一心过着平淡的生活。

乔万尼继承了父亲的才华与艺术遗产后,在意大利艺苑大放异彩。他横溢的才华在建造静止的圣马利亚德拉·斯皮纳教堂的装饰工程时得以展现。当时的奇迹诞生了,乔万尼在弟子的帮助下,尽心竭力把这个教堂装饰得完美无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让人叹服。1286年,乔万尼被阿雷佐城的主教请到阿雷佐参加该城建筑师设计的大教堂的建筑工作。他为大教堂设计了一块大理石镶板,这块镶板带有人像、叶饰等雕饰,镶板四周是静止的图案和银盘,镶嵌着各种珠宝、珐琅,镶板的中央是圣母像。这件稀世珍宝,价值连城,光黄金就价值不菲,更不必说这是一件精妙的艺术品了。

这对父子艺术家在分开之后很少团聚,1280年,乔万尼为了归乡看望年迈的父亲前往比萨城,但是途中受到邀请而被耽误了,尼古拉·比萨诺未能见上孩子一面就合上了双眸,为此,乔万尼遗憾终生。此后,乔万尼秉承父亲的遗愿,在意大利将建筑与雕塑的技艺展现得淋漓尽致,直到1320年逝世。后人也在文艺复兴早期雕刻家与建筑师的名录上刻上了比萨诺父子的名字。

“神学之王”托马斯·阿奎那

时间

●约1225年~1274年

人物

●托马斯·阿奎那

年幼的托马斯·阿奎那选择了思考上帝,他在思考中寻求真理,为了它叛逆家庭,远走巴黎,在异域的讲台上展现风姿。巴黎大学永远有他的印迹,尘封的日子里还有托马斯·阿奎那“哑牛”的旧影,但是神学、哲学殿堂中的不朽思想和等身著作早已让他戴上“神学之王”的桂冠。

思考上帝的少年

如果说中世纪的宗教思想与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精神格格不入,那么这片宗教的面纱也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渐渐剥去。如果宗教的理性能够使人看到希望的曙光,那么朦胧的宗教界也将被理性照亮。1225年,宗教哲学界的一株奇葩托马斯·阿奎那诞生在意大利罗马城与那不勒斯城中间的阿奎那城,这位被后人誉为“神学之王”的阿奎那刚出生时并没有耀眼的神奇光彩,只是高贵的门第给了他让人羡慕的资本。

自幼强健的阿奎那聪颖好学,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里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同龄人喜欢玩游戏,他却喜欢独处,更喜欢听长辈们讲托钵僧的故事。安静的他总是思考着连大人们都费解的问题,不知不觉骑着思想的野马,奔驰到遥远的阿尔比斯山巅。在一个狂风暴雨之夜,他静静地躺在床上,侧耳聆听着窗外隆隆的雷声,不由思考起似懂非懂的上帝来——这个备受世人亵渎、歪曲和诽谤的问题。他隐隐约约地意识到,上帝是至高无上的,但他的子民却被判为终身劳苦,芸芸众生为追求来世的幸福而逆来顺受,为现世的达官显贵而劳苦终生;在上帝的名义下,信教者的铁蹄残酷地践踏那些胆敢以自己的异端方式来侍奉上帝的“怀疑论者”……这一切合理么?这似乎有差错,或许将来自己能够改变它。

一位思考上帝的幼年孩童,就这样迈向了通往神学殿堂的道路。

我想做一个托钵僧

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之途并非一路平坦,途中荆棘与鲜花共生,风景与崎岖相伴。他在5岁的时候,就被父亲送到了卡西诺山修院上学,并在那里度过了十年光阴。在离开修院之后,托马斯·阿奎那被转入了闻名遐迩的那不勒斯大学。那不勒斯有一座多明我会修道院,他常到这个修道院圣堂念经祈祷,并和院内会士交往。经过七年的寒窗,托马斯·阿奎那如期完成了学校规定的全部课程,重返家乡。

这时,托马斯·阿奎那已经22岁了,也正是随他的兄长拿起长枪加入军队的年龄,但是,他对多明我会的生活更加向往。第二年,他加入了多明我会,立志永远做教会的忠诚卫士。然而他的入会却遭到了家庭成员的强烈反对,尤其是父亲,哪能容许这个儿子沦落到乞讨的行列,这难道不是对这个显赫贵族世家的巨大污辱?托马斯·阿奎那义正辞严地说:“我想做一个托钵僧。”父亲斩钉截铁地连连反对。母亲更是心急如焚,她立刻给教皇写信,请求教皇救他的儿子于水火之中。这位挚爱自己儿子的母亲,不顾年迈的身体和劳苦的旅途,连夜奔波40千米,赶到那不勒斯去见这位仁慈的主教。那不勒斯大主教口头答应她了,但是这位可怜的母亲哪里知道,自己的孩子早已被主教告知连夜赶路,绕道罗马,径赴巴黎了。

托马斯·阿奎那与一群托钵僧交上了朋友,踏上了巴黎的征程。他的母亲没有找到自己的孩子,感觉受到教皇的巨大侮辱,就将此事告诉了弗烈德里二世国王。这位国王本来就与教皇积怨颇深,听说此事后,他立刻命托马斯·阿奎那的两个哥哥带领军队去追赶。

罗马城北的小河边,一群托钵僧正在休息,里面就有魁梧高大的托马斯·阿奎那。在经过一阵挣扎之后,他被带回了家。托马斯·阿奎那成了一个军营中的囚犯,家人开始感化儿子,但是任何威逼利诱都不能打动他,最终托马斯·阿奎那被软禁在家里,一年之内不准出门。

家人不忍心他受苦,给他送来了不少书籍,托马斯·阿奎那则尽情陶醉在知识的海洋里。他有充裕的时间可以看书和思考,并如饥似渴地阅读《新旧约全书》和其他哲学著作。日久天长,父亲本来希望儿子能够回心转意,但是事与愿违,儿子无动于衷。于是两个兄长又想出用美人计来唤回托马斯·阿奎那的世俗之心。一个寒冷的日子,一位年轻美貌的女子闯进了托马斯·阿奎那的屋子,这个女人在屋里故作姿态,扭来扭去。他此时正在用火棍拨火,这位不速之客的贸然举动使托马斯·阿奎那感觉受到了侮辱。他怒火冲天,暴跳如雷,本来笨拙的身体此时也变得敏捷异常,那根灼热的拨火棍猝不及防地向那女人捅去。托马斯·阿奎那的不凡坚毅也在无形中感化了自己的姐姐。他的姐姐不久也离开了家庭,进入隐修院成了一名修女。

托马斯·阿奎那的勇气还感动了她的妹妹玛丽塔,她说:“我要帮助你从这里逃出去。”一个漆黑的夜晚,一群人将托马斯·阿奎那用绳子和箩筐从楼上放下来,自由新鲜的空气扑鼻而来,他顿时陶醉在土地上。母亲得知消息后,忍泪成全了他。托马斯·阿奎那抛弃了富贵荣华,带着祈祷书,再次踏上了奔赴巴黎的征程。“哑牛”登上讲坛

托马斯·阿奎那穿着黑色的道袍,摆脱了家庭的干扰,只身来到了巴黎大学,专心攻读哲学与神学。这座欧洲创立最早、名气最大的学府,人才济济,会聚一堂。托马斯·阿奎那来到这里性格更加内向,思想更加深沉。他沉默寡言,经常几个小时静静地坐着,聆听着老师的讲课。即使在讨论课上,他也不对别人的讨论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当同学炫耀自己的学问时,他只是默默地甘当一位虚心的听众。听他的讲话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爱打闹的同学给他起了一个形象的绰号——哑牛,不仅仅形容他木讷,还有他硕大、迟笨的外表。一位热心的同学见他外表笨拙,就自愿替他补习。托马斯天性谦虚,欣然接受,每遇疑难字句,这位同学无法解释,托马斯反倒替他讲解,头头是道。不久,全班同学对他渐加注意,私下将托马斯的笔记交给老师大阿尔伯特。大阿尔伯特读后异常钦佩,相信托马斯不是平凡之人。在一次讨论会上,当托马斯提出自己的精辟见解之后,大阿尔伯特对这位高足赞叹不已,对众学生说:“你们称托马斯为哑牛,将来这位哑牛在学问方面的吼叫声,将震动整个世界。”

在大阿尔伯特的悉心培养之下,托马斯·阿奎那也日益成长,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学士学位,不久晋升为神甫。1252年,托马斯·阿奎那被推荐担任巴黎大学的讲师。他在一片嘘声中登上了讲坛。但是,托马斯·阿奎那以出色的口才、渊博的知识、能言善辩的才华征服了学生,并赢得了拥护与尊敬。新颖的学术观点,使托马斯·阿奎那赢得了广泛声誉的同时,也遭到了各方面排挤,最后不得不于1254年暂时离开巴黎大学的讲坛。但是,托马斯·阿奎那的卓越才华,使巴黎大学两年后重新将他召回,开始了他长达20余年的讲坛生涯。

神学殿堂的哲学家

托马斯·阿奎那才华横溢,在自己的神学使命上奋斗了终生。33岁的他被任命为巴黎大学的神学教授,他仿佛感觉自己与威严、神圣、责任融为一体,并作为基督教的神学的最高权威,可以尽心地为上帝奋斗和献身了。

一次,托马斯·阿奎那与几百人应邀去法国皇宫赴宴,大家谈笑风生,托马斯·阿奎那却是旁若无人地思考着自己的神学哲学。当众人在聚精会神地听国王口若悬河地演讲时,已经走神的托马斯·阿奎那突然将拳头敲打在桌子上,并大声喊道:“这一定会使异教徒信服!”所有的客人都惊呆了,并看着托马斯·阿奎那:有谁敢这样放肆地打断国王?国王注视着他,等他做出解释。当托马斯·阿奎那说自己做了一个梦,并在梦中思考哲学问题后,国王和蔼地笑了,并没有惩罚他,而是提出了鼓励和赞许,并让秘书记下这些问题,以备将来之用。

托马斯·阿奎那的勤于思考和勇于开拓精神也成为他笔耕不辍的源泉,并流淌为皇皇巨著。《论真理》、《论基本道德》、《论友好的规劝》以及《神学大全》这些用勤奋汗水浇灌的著作都成为他日后不朽的基石。他对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有着独到的见解,他旁征博引,不断提出自己的新颖观点。他曾用自己的理论体系来阐释圣教哲学,在他的哲学论著里,你会为其广博的知识所折服,连几何学的求证方法也被运用来分析论证神学问题。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他那严密的逻辑思维,圣经文字、圣教传统教理以及神哲学的各种趋势都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做了层次分明的解答。他的论著高屋建瓴,读后使人感觉豁然开朗,茅塞顿开。阿奎那的哲学也被推举为天主教的官方哲学,他的不朽著作《神学大全》声誉日隆,在脱利腾大公会议上曾与《圣经》和教宗诏书并列于席上,其受重视的程度可见一斑。

文艺复兴著名家族

时间

●15世纪中叶~18世纪中叶

人物

●乔瓦尼·美第奇

●柯西莫·德·美第奇

●洛伦佐·德·美第奇

●伊莎贝拉·伊斯特

回顾整个文艺复兴充满曲折动人故事的历史,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是这个伟大进程的心脏,它的上空闪耀着一连串光彩熠熠的巨星。在我们盘点诸多如雷贯耳的名人之时,不难发现如果文艺复兴是一座巍峨的高山,那么那些有权有势同时用大量的精力和财富支持这些成长中的艺术家们的家族无疑提供了一方沃土,而美第奇家族和伊斯特家族则是个中翘楚。

美第奇家族的贡献

意大利史学家雅各布·布克哈特曾经说过:“如果我们要分析一下15世纪的美第奇家族……所具有的魅力时,我们将看到这种魅力系于他们的政治才能者少,而系于他们是时代的文化领袖者多。”如此之高的评价从某种程度上说甚至还显得有些保守,在美第奇家族历任领袖的资助和鼓励下,佛罗伦萨城在诗歌、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历史、哲学、政治理论等诸多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成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心。

作为家族中第一个赞助艺术的人,乔瓦尼·美第奇首先资助的第一个人便是意大利开创时代的著名画家马萨乔。由于出身清贫,马萨乔被人轻视地取了“傻瓜”这一绰号,但美第奇家族并没有因此就轻视这个年轻人,相反,拥有大量银行业务、在佛罗伦萨有着种种权势的乔瓦尼·美第奇对其大力资助和支持,马萨乔从而得以在绘画界名声大震,并推动佛罗伦萨的绘画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这个1401年12月21日生于圣乔瓦尼·瓦尔达诺卑微家庭的年轻人,成为文艺复兴画家中第一个掌握透视法的人,第一个能在衣纹之下隐显人体结构的人和第一个广泛运用明暗对比手法的人,这个27岁便英年早逝的天才在透视法等方面对绘画做出了彻底的改革,并从此给后来的巨匠们带来深远影响。有人评价,除了一代宗师乔托,在绘画历史上没有人的才华能出其右。在他去世后的50年中,所有的画家和雕刻家们都把他奉为圭臬。

作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的最高峰的米开朗琪罗,同样也受到美第奇家族的支持,并且为美第奇家族服务,创造了大量的艺术作品。从洛伦佐·德·美第奇开始,一直持续了家族的几代领导人。其中为美第奇家族的陵墓所作的系列大理石雕像《昼》、《夜》、《晨》、《暮》,集中了雕塑艺术的大成。男女人体雕像《昼》与《夜》位于尼摩尔公爵朱利亚诺·美第奇陵墓前,《暮》与《晨》位于乌尔比诺公爵洛伦佐·美第奇陵墓前。这些长达15年工期才完成的作品,成为米开朗琪罗创作盛期最后阶段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他艺术生涯中重要的转折点。在作品中表现的不安、紧张、屈从,表达了一种对现实中意大利社会的失望、对祖国命运的担忧和对人类美好未来的感伤,成为后来“样式主义”美术作品的先驱,这种在雕塑中倾注悲剧性的激情并以宏伟壮丽的形式表现出来,成为美第奇家族支持下诞生的又一座艺术丰碑。

在资助普通艺术之余,美第奇家族也在建筑领域创造了许多奇迹,从而给佛罗伦萨乃至整个世界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包括乌菲兹美术馆、碧提宫、波波里庭院、贝尔维德勒别墅、圣母百花大教堂等等,其中的圣母百花大教堂由当时著名的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承建,在样式及结构上均有史无前例的创新,影响欧美建筑好几百年,至今仍是佛罗伦萨的标志性建筑。

美第奇家族涉及的范围如此之广,在科学探索方面,他们还赞助了达·芬奇和伽利略等人。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当年美第奇家族收藏的艺术品,如今都已经成为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内最珍贵、最有艺术价值的展品。这些在他们赞助下诞生的一项项非凡成绩,让人们在心中公认,美第奇家族是文艺复兴的教父。有人统计,仅仅在1434年~1471年间,美第奇家族捐出的资助数额就高达66万多块金币,这在当时是相当惊人的一个数字,这一数字背后,是美第奇家族在佛罗伦萨无人能及的权势和财富。

权势与财富

早在12世纪,美第奇家族的祖辈居住在托斯卡纳,起先是普普通通的农民,后来转行经商,逐渐聚集了大量的财富。

其中乔瓦尼·美第奇,是这个家族的财富和政治的奠基人,他是整个家族第一个进入银行业的人,使家族产业从梳羊毛的行业迅速转向货币投资,并且创立了银行,在欧洲都很有影响力。通过财富的积累,他逐渐开始对佛罗伦萨的艺术家们进行经济上的支持和援助,诸如马萨乔等人的成功从某种程度上说也让美第奇家族获得了大众的尊敬。另外根据资料记载,乔瓦尼·美第奇性情和蔼,知书达理,对时政有着明达的见解,在城邦贵族和平民的纷争中他始终支持广大的平民,因此受到拥戴,经过多年苦心经营之后,他的儿子柯西莫·德·美第奇成为家族史上第一个掌握佛罗伦萨实权的人,成为佛罗伦萨共和国的实际首脑。

柯西莫·德·美第奇不但扩大了父亲的财富,也将父亲在文化艺术领域中不断资助的传统发扬光大,在家族为艺术、慈善事业、公共建筑等方面捐赠的66万多块金币中,有40多万来自柯西莫·德·美第奇一人,人们对他的慷慨和教养所展示的魅力赞不绝口。他所赞助的艺术家有很多,其中包括多纳太罗、吉贝尔蒂、弗拉·安吉利科、弗拉·菲利波·利比等人。身为佛罗伦萨城中最有声望的艺术家的朋友,他将自己对柏拉图等人的古典哲学理想传达给了身边的每一个人。马基雅维利曾经说过:“正是柯西莫·德·美第奇在人文主义集团内部促进了另一重更高的古典文化的复兴。”他去世之时获得全城送葬的礼遇,佛罗伦萨城邦甚至称他为“国父”。

他的孙子洛伦佐·德·美第奇于1469年成为美第奇家族的继承人,成为文艺复兴盛期最著名的艺术赞助人,史称“豪华者洛伦佐”。他为人慷慨,在他的组织下,当时最优秀的学者、文人和艺术家经常集会进行哲学讨论。文艺复兴巨人达·芬奇、米开朗琪罗都曾受到他的大力资助,14岁的米开朗琪罗在他的重视和爱护下甚至经常出入宫殿,为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除此之外,美第奇家族还诞生了利奥十世、克莱门特七世、利奥十一世三个教皇,卡特琳娜·德·美第奇、玛丽·德·美第奇两个王后,家族的这种权势和财富,在文艺复兴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文艺复兴第一女性

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族并非文艺复兴的唯一资助者,费拉拉的伊斯特家族同样利用手中的权势支持着这一伟大的复兴。伊莎贝拉·伊斯特出身名门,丈夫也是当时政治文化生活中的重要人物,双方的父辈都是意大利最有权势的家族。在大家族联姻的背景下,拥有显赫地位的伊莎贝拉·伊斯特在婚房里布置了一幅让世人大跌眼镜的画作:美神维纳斯和她的情人战神玛尔斯调情,丈夫——火神乌尔坎暴跳如雷。这幅赞美爱的至高无上,宣扬理想生活也应该充盈着真诚之爱和美妙艺术的画作,透露出了主人对传统婚姻的嘲笑,对真爱的赞扬,在对传统宗教和道德规范的奚落中,表现了伊莎贝拉·伊斯特对人性自由的追求。

在这种人文主义的认识基础上,伊莎贝拉·伊斯特成为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文化艺术的保护人。她的父亲艾尔科雷是一位人文主义的切身实践者,他认为女人和男人同样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因此伊莎贝拉·伊斯特从小接受过完整的古典教育。她的丈夫弗兰切斯科·贡查加是雇佣兵的队长,在很长一段时期,她都不断替丈夫处理繁忙的政务。在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她成为最伟大的女性文艺复兴赞助者和文艺收集者。

她的书斋由曼泰尼亚、佩路基诺、科雷焦等重要艺术家装饰,收藏着各式书籍和工艺精品,这个珍品陈列室囊括了珠宝、徽章、青铜器、大理石雕刻等等奇珍异品,每一样都透出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的优雅,伊莎贝拉·伊斯特也从此成为后人争相效仿的偶像。在艺术造诣上的优秀表现和对人文艺术所做的各种努力,使得伊莎贝拉·伊斯特被世人称作“文艺复兴第一女性”。

豺狼与绵羊同居——雇佣军时代

时间

●12世纪~16世纪

人物

●约翰·豪克伍德

●康托·卡麦努拉

在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乃至整个欧洲,城邦政治体制的影响扩大,具有资本主义特征的经济发展迅速,人文主义唤起暗夜的觉醒,艺术作品繁花似锦,但是各个势力之间的斗争像千年以来的历史传统一样不曾停息,这一时期的战争出现了围绕商业利益而战的新特征,而其中的雇佣军则成为战争史上最惹人注目的军事体制,为这个独特的年代留下了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

雇佣军的出现

纵观整个中世纪欧洲四处硝烟弥漫的战争,主要有三种形式:包括玫瑰战争和英法百年战争在内的王室争夺,是为政治权力而引发的王权之争;而包括历次十字军东征和胡斯战争在内的宗教纷争,则是因为不同信仰、派系斗争而引发的宗教战争;而到了后期,一些基于商业契约组织起来的分布于各国的阶层则成了战争实施的主要力量,随着这种现象进一步发展,表现得更加系统和完整,传统的贵族将兴趣放在了商业利益方面,从而进入商业性战争的阶段。

从1150年开始,意大利处在内部商业战争时期,这一时期的战争形式独特、世所罕见,各个城邦群雄并起,四分五裂,为了扩张商业势力大打出手。热那亚和威尼斯是其中赫赫有名的强大集团,紧随其后的佛罗伦萨和米兰也有不容小觑的势力,至于比萨乃至教皇领地,也都纷纷卷入地中海区域商业势力争夺的狂潮之中。

自古以来的战争都是弱肉强食,势力雄厚的热那亚首先逼迫比萨签订了条约,随后威尼斯与米兰展开激战,紧接着佛罗伦萨将米兰战败,最后威尼斯和热那亚两只猛虎之间的争斗整整持续了六年,落得个两败俱伤的结局。直到威尼斯趁热那亚内乱之际,大举发兵,才取得了最终胜利,成为地中海上的霸主。

但是问题在于,整个意大利的人口本来就不多,分散到各个城邦后更是兵力有限,不但无法形成王室争夺、宗教战争那样宏大的军团,连常规的战事应付起来也都问题重重。各城邦少则五六百名民兵,多的也仅仅上千,这些城邦出身的士兵们不堪一击,临阵倒戈、向战斗中实力强大的一方主动投降的情况时有发生。另一方面,各个城邦独立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成熟的城邦经济,有足够的资本去花钱请人为自己打仗。在这种情况下,雇佣军应运而生了。

雇佣军的组成

雇佣军,即Condottiere,顾名思义就是与城邦达成兵役协议的“签约者”,根据历史资料记载,这种协议内容包括“担任何种兵种,服役时间,雇佣期间的酬劳”等等。由于战争需要,各个城邦都雇佣了大量的士兵,因此签约的人鱼龙混杂,来路多广,其中不乏绿林强盗的头目、参加过十字军东征的老兵,这些人都时刻武装,随时准备听命于雇主,对于那些不能按时给予酬劳的雇主,则痛下杀手,毫不手软。

最早的雇佣军是来自德国和法国的为生计而战的人,他们作战勇猛,战斗力强,因此得到各个城邦的青睐,随着时间推移,意大利本地贵族势力发现组织雇佣军可以从中牟取大量的利润,于是各种雇佣军团体便如雨后春笋一样诞生了。正如彼特拉克所说,这种做法就是“豺狼与绵羊同居”。

在整个欧洲都闻名的,是来自瑞士的雇佣军。他们行军凶猛,作战专业,并且装备精良,除了拥有领先各个对手的攻击武器戟与长枪外,在所有雇佣军中更是最先配备了威力强大的大炮。他们成为雇佣军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利益,除了普通成员以此作为职业糊口之外,从某种程度上对于瑞士来说,战争是国家的一个收入来源,因此雇佣军也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部门。国家有权势的人根据雇主愿意付出酬劳的多少来签订协议,然后挑选组织雇佣军成员,并实施战争。作为职业化的雇佣军成员,瑞士士兵在日常就组织了训练有素的长枪方阵,兵士们手执长枪,尤其善于近身搏击。到了后来,根据战争需要,他们又率先采用了火绳枪和手枪这两种先进的火器来保护自己方阵侧翼。但是整体上,长枪方阵是瑞士雇佣军最为拿手、也一直保留的作战方式。

另外一支同样有名的雇佣军来自德国南部,他们许多人曾经是古老的骑士团成员,善于吃苦,耐力惊人,并且作战灵活多变,足以应付各种战争条件。这一特点与这些雇佣军的头领们的看法有关,在他们眼中,战争是一笔纯粹的生意,最终目的是从雇主手里拿到钱财,而不是纯粹而僵硬的战争机器。为了达到这种目的,他们可以灵活采用各种有利于自己的作战方式和方法。通常情况下,他们善于使用长枪,但是如果战争需要,他们也会再雇佣大量的火枪手来应对敌方的火器攻击。从成员的来路来说,德国的雇佣军一方面来自德国没落的底层贵族,另外很大一部分来自全国各地怀着从战争中谋求前途的年轻人,他们意志坚决,渴望从战争中获取名和利,在这种目的驱使下的他们作风严谨,行动勇猛,把雇佣军当成了自己美好的事业。

兴盛与没落

有资料记载的第一个规模最大的雇佣军组织叫做雇佣军军团,人数在6 000人左右,这支队伍成员主要来自德国和瑞士;另外一个规模更大的组织是雇佣军大军团,它的9 000多人中,有7 000骑兵和2 000弓箭手。在诸多军团中,约翰·豪克伍德带领的3 000雇佣军在意大利境内较为有名,最后凭借自己表现,这位头领受封成为骑士。另外一支雇佣军的首领康托·卡麦努拉是一名出色的军事家,这位起先为米兰效劳、随后投奔威尼斯的统领,他率领自己的瑞士远征军几乎将闻名的瑞士长枪方阵打败,但这些引以为傲的战绩让威尼斯贵族胆颤心惊,认为他迟早是威尼斯的威胁,这个才能惊人的可怜人最后以叛国罪被威尼斯城邦处死了。

在雇佣军发展的高峰时期,这种作战组织成了不同阶级、不同国家公然承认的经济来源,许多富有冒险精神的年轻人也将此作为自己的稳定职业。在那个雇佣军最为流行的一段时期,在西班牙或法国的旗帜下打仗的是信仰新教的德国人;英格兰和荷兰的女王可以自由聘请意大利的专业雇佣军为自己服务;雇佣的时间、雇佣的方式都让人眼花缭乱。

但是这种繁荣的景象并没有持续太久。一方面,随着筑城技术的发展,牢固的城墙让过去雇佣军传统的围歼攻城作战方式受到挫折,大炮、火枪等新式武器的出现,让雇佣军的主要的传统冷兵器逐渐降低了威力。再加上雇佣军的拥有者们越来越把他们当作自己的生产工厂,因此在策划与指挥战争上逐渐减少了精力,如何谋求财富、政治或土地回报成为他们越发在意的因素,某些时候他们宁愿通过其他损害雇主利益的手段避免战争。这样真实的战事越来越少,他们的生意光顾者也随之减少,在无人雇佣的时候,缺乏生计来源的雇佣军甚至向普通居民伸出洗劫之手,逐渐出现了行为散漫而缺乏管理的混乱局面。

特别是到了后期,火器、大炮在欧洲各国正规军队中已经大规模使用,而雇佣军却仍然在大量使用传统的骑兵作战方式。火器射击在战争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作战队形越来越多变,此时就连原本在雇佣军中最为强大的瑞士长枪方阵也被历史车轮抛在身后。

随着时间推移,每次战争投入的武器越来越先进,投入的人力越来越少,战争回归到扩大政治影响上来,逐渐形成了现代战争的一些特点。意大利战争结束时,佩特罗·纳瓦罗与普罗斯佩罗·科罗纳等军事专家开创了“攻城术”的大概轮廓。这种在要塞四围挖成直角锯齿形的壕沟,并在要塞前的斜坡边缘埋下地雷的攻城方式从此取代了雇佣军时代的围攻,一直持续了200多年。有历史学家认为:“实际上,到了1500年意大利战争结束的时候,雇佣军的辉煌时代便已经走向没落了。”

随着时代前进,许多人都希望借此获得一杯战争之羹,雇佣军组织的数量越来越多,但是这种供大于求的状况导致雇佣军的“工作任务”越来越少。缺少工钱的雇佣军们向身边的农民和商人索要生活必需品,无数欧洲城镇与农村都有过被雇佣军抢掠的厄运,发生在安特卫普的“西班牙怒潮”是一个最让人触目惊心的例子。有人形容:“这些无人雇佣的西班牙军人像蝗虫一样掠过地面,摧毁所有遇到的东西。”

文艺复兴的开拓者——但丁

时间

●1265年~1321年

人物

●但丁

●贝特丽丝

但丁在文艺复兴的伟大进程中不能不说是最有才华的诗人,作为一个人文时代的勇敢开拓者,他一边承受着周围尘世轻蔑的眼光,一边创作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作品。仿佛是黎明前漆黑的夜空划过一道淡淡的白色光影,他的一生在所处的那个年代充满着悲愤。直到被世人遗忘在暗角许多年之后,才逐渐显露出那股来自灵魂深处的不凡与豪情。

生而有学

1265年夏天,黑暗的中世纪夜空之上轻轻划过一道光芒,掠过欧洲的南端繁华城市,在佛罗伦萨,但丁·亚利基利,这个被上帝吻过额头的婴儿呱呱坠地了,他将用尽一生的时光,完成那种仿佛是与生俱来的使命,把自己头脑中丰富渊博的智慧,流淌为笔下源源不断的才华,描绘出一个个绮丽的警幻意象,引发世人在懵懂之中开始觉醒,从而思考人类的未来。

在轰轰烈烈的十字军东征过程里,曾经立下汗马功劳而授勋的祖父为这个家庭留下了贵族的标签,虽然家道中落,早年的富贵和权势已经随着时间流逝而渐渐消隐,但是幼年的但丁还是接受了全面而良好的启蒙教育。闻名意大利的著名学者布鲁内托·拉蒂尼先生在重金聘用之下,亲自传授他拉丁文、修辞学、诗学和古典文学,作为一个幼小的孩童,这一良好的开端无疑是他日后笔耕不辍的源泉,虽然在那个年代的世人眼中,这种机遇是来自上帝的眷顾,但实际上但丁更应该直接感谢的,是他的母亲。她毅然决定出资让孩子接受私塾教育,布鲁内托·拉蒂尼先生将Arsdictandi(《论书信写作的艺术》)的著作传授于但丁,从此这个用心的孩子掌握了如何用华丽的拉丁散文表达自己的见解。许多年之后但丁在回顾自己的人生成长经历时,坦白承认正是布鲁内托·拉蒂尼先生让他明白人生存在的根本意义,以及何种人生才能永垂不朽。另一方面,佛罗伦萨代表着当时最新潮的思想和文化,在许多文学潮流的会集之下,但丁广泛汲取精华,受到奎多·卡瓦康蒂的作品风格影响,在本土文化圈子里声名鹊起。

身为一个涉猎广泛的文艺少年,绘画和音乐也深深在但丁幼小的心灵上留下烙印,培养了他高人一筹的艺术品位和欣赏造诣。另外,作为那个时代的主流教育内容,神学和哲学也在但丁的涉猎范围之内,并且略有建树,其中对他来说产生共鸣最大的是古代教父圣·奥古斯丁的思想。而后来进入伯尼大学和巴黎大学深造的经历,促成了一个对文学、美学、哲学、历史、音乐、政治、神学都有很深造诣的学者但丁,一朵文学奇葩即将在风中独自怒放。

爱情之殇

哲学家克尔凯戈尔说过:“许多人会由于一个姑娘成为一个天才,会由于一个姑娘成为一个英雄,会由于一个姑娘成为一个诗人。”满腹才情的青年但丁,同样演绎了一段才子佳人鸳鸯散的悲剧故事。

1283年,18岁的但丁情窦初开,在佛罗伦萨的老桥上,与自己昼思夜想的神秘恋人贝特丽丝意外邂逅,梦中情人迎面款款走来,端庄美丽,优雅大方,如仙女下凡一般美艳动人。面对桥畔倚立的但丁,她嘴角含笑,如花朵初绽,轻轻向诗人默默点头致意。在那一瞬间,但丁的心已经醉了,他胸口狂跳,手足无措,痴呆地望着眼前的她居然哑口无言。一场美丽的邂逅就这样被但丁错过,从此他唯有寝食难安,眼睁睁看着情人嫁作他人妇。

不料不久之后,25岁的贝特丽丝就不幸去世,但丁如雷轰顶,号啕大哭,仿佛生命的意义已经完结。在但丁的内心深处,只要贝特丽丝存在于世上,他的生命便有了水、空气和阳光,为了她,自己宁愿抛弃整个世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始终守候着自己内心的情感,陷入了深深的相思之中,整日颓废而不修边幅。人们经常看到在落日的余辉之中,孤独的但丁在佛罗伦萨老桥之上茕茕孑立,目光呆滞地远眺前方,仿佛整个阿尔诺河中流淌的尽是哀怨和愁思。这种悲愤和压抑终于让但丁积郁成疾,大病中的但丁呼唤着恋人的名字,一串串字句珠玑的情诗脱口而出,感人至深,荡气回肠之间,但丁的才华第一次在世人面前展示得淋漓尽致。后来他将自己给贝特丽丝的情诗以《新生》命名结集出版,情感真挚无比,风格细腻委婉,是西欧文学史上第一部公开作家内心情感的诗作。

佛罗伦萨的老桥从此被人称作“情人桥”,广场石墙上斑驳地涂写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字,各种爱情宣言成为但丁悲惨情史的标记,默默证明着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而但丁,吟诵着“你的手臂柔软,如初春的葡萄藤;你的睫毛轻轻晃动,如月光下的橄榄叶……”在这样美妙的句子当中,向着生命中的严寒走去,在痛苦之中酝酿着最奇丽的文学果实。

才华怒放

在佛罗伦萨,但丁满怀年轻人的热情投身政治,但在1302年,敌对势力获胜,但丁被法庭判决没收全部家产,终身流放,永世不得回国。13年后新的当政者对他提出了更具侮辱性的条款。但丁从此再未回过故乡,最后客死于拉文那。有学者认为,正是但丁的这次流放,直接导致了惊世之作《神曲》的诞生。

流放初年,他写出了意大利语的《飨宴》和《论俗语》两书,描绘了自己的初步思考,认为道德和知识的存在,是人们的觉悟源泉。在《论俗语》中,他用理性意识思考民族现实与未来的胸襟,意义深远。

通过多年的砺炼,但丁高超的文学造诣、多愁善感的诗人特质和民族学者的智慧,在苦难里得到了充分的糅合,让人惊叹的《神曲》诞生了,就像一朵尘世里无法寻觅的花朵,散发着异样的清香在暗夜里悄然怒放。这部历时14年完成的长篇诗作原名为《喜剧》。后来,人们在原书名前加上修饰语“神圣的”,表示对它的深深敬意,因此这部长诗有了另外一个名字——《神曲》。全诗长14 233行,由《地狱》、《炼狱》和《天堂》三部分构成,每部33篇,加上序诗共有100篇,诗句三行一段,象征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

诗描绘的主要故事是发生在1300年春天4月8日,35岁的诗人在森林迷路,唯一的路途被母豹、雄狮和母狼拦住,这三种动物象征着淫欲、强暴和贪婪。在危难时刻,罗马大诗人维吉尔受贝特丽丝之托,将但丁救出,并开始了让人惊诧和赞叹的地狱、炼狱和天堂之行。

地狱状如漏斗,贪官污吏、伪君子、邪恶的教皇、买卖圣职者、盗贼、邪教徒等等重罪之人的灵魂分布在九层中接受永世的惩罚。在这一篇章中,但丁用爱憎分明、极尽渲染的词藻表达了对道德沦丧者的批判。

炼狱是海中孤山,也分九层。这里是有罪的灵魂洗涤罪孽之地,住着犯下骄、妒、怒、惰、贪、食、色七种原罪的灵魂。在这一篇章中,他终于将自己内心深处积压多年的情感宣泄出来,已故的梦中情人贝特丽丝披着轻纱在花雨中降临,指引他在仙境游览,种种情景重在向世人警示。

最后的地方是天堂,分为月球天、水星天、金星天、太阳天、火星天、木星天、土星天、恒星天和水晶天共九层,居住着天使和世间过往的英明君主。在这里,但丁接受了三位圣人关于“信、望、爱”神学三美德的询问,用深邃的问题作为类比,引发人们对自身的思考。

在这部巨著中,但丁表达了在长达20年的流放生涯中,自己对意大利社会的理解。作为一个学识渊博、充满良知的诗人,他对国家民族的未来进行了深沉思考,将国家分裂、政权纷争和广大底层人民的民生问题,都与自己的命运联系到一起,拷问自己生存的意义。诗中本质上探索的是意大利民族和整个人类的未来,他用种种意象向世人传达了以理性规范行为,实行道德完善和精神境界的不断超越,才能获得光明的前途。《神曲》决定性地影响了整个欧洲文学的进程,使其转向一种新的文明的表达,它是中世纪基督教世界的一个无比深刻的幻象,使但丁成为文艺复兴时代到来的公认的伟大预言者,诗中关于道德、理性、信仰、现实的种种思考,以及其中蕴藏的深刻批判和新思想的萌芽,至今仍然引发人们无数的研究和反思。

延伸阅读

但丁的容貌

史料中常形容但丁面容冷峻,长着长长的“鹰钩鼻”,眼睛凸出、下巴尖尖,面貌显得丑陋。但英美媒体称,研究者花了一年时间,利用高超的3D技术,结合各种绘画和雕塑作品以及文学描述,复原出了意大利诗人但丁的真实面相,发现,真实的但丁是一个前额宽大、下巴正常的人,表情显得很温和。意大利媒体认为,但丁不是帅哥,但他也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丑陋。但丁的鼻子毫无疑问很大、很突出,但不是鹰钩鼻,这完全颠覆了但丁的传统形象。参与复原的乔治·格鲁皮奥尼教授说:“我们恢复了但丁的人性特征,他正变成我们中间的普通人,新复原画像希望能通过他的面貌透露出一些诗的灵魂。”

“欧洲绘画之父”乔托

时间

●约1266/1276年~1337年

人物

●乔托

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的开山之祖乔托·迪·波德涅首先打破了中世纪绘画传统,为近代写实主义绘画开辟了道路,作为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的先驱,他同时还是一位杰出的雕刻家和建筑师。在死气沉沉的中世纪宗教画风之下,乔托开创的写实主义画风成为欧洲美术的新福音。

价值连城

从1305年开始,在3年时间里,乔托在阿雷纳教堂的左右和后部墙壁上创作了一组壁画,内容主要描绘的是耶稣基督的生平事迹,共有38幅,一经完工,这座教堂便从此因这些壁画而扬名于世,成为举世公认的艺术宝库,而这些壁画也被冠以“意大利艺术纪念碑”的美誉。在阿雷纳教堂内容连续的38幅壁画中,《金门之会》、《逃亡埃及》、《犹大之吻》和《哀悼基督》这四幅尤其出众,被人奉为圭臬,乔托也因此被惊为天人。《金门之会》又称《约清和安娜之会见》,描写圣母马利亚之父约清和母亲安娜在金门相会的故事。通过画中人物拥抱的姿势、欣喜万分的面部表情和近乎无措的手势,将两个年老无嗣的孤独老人各自苦修祈祷,最终因虔诚之心感动了上帝赐子,接到天使通知将有孩子降临之后那种万分激动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画中另外几个站立的妇女,是乔托独创的用配角来烘托画面主角的创作手法。整个画面表达的尘世情感因此也具有无可比拟的感染力,让所有人都为之心动。《逃亡埃及》描绘的是耶稣降生之后,犹太国希律王企图杀死尚在襁褓中的耶稣,圣母马利亚带着儿子从巴勒斯坦逃难前往埃及的故事。画面中的圣母骑着毛驴,怀抱婴儿,表情刚毅,而耶稣的父亲约瑟是一个普通农民,身材强壮,走在温顺的毛驴前面。整体画面表达出一种温馨的普通家庭情感,将中世纪长期描绘的阴森恐怖缺乏生气的作品习惯一扫而光,画面中的树木、河流、山丘、天使,打破了传统宗教画所谓的唯有神灵才能登上画幅的压抑作风。《犹大之吻》讲述了耶稣门徒犹大出卖耶稣的故事,耶稣在众门徒面前揭露犹大的叛变,罗马士兵和差役前来捉拿耶稣,耶稣门徒和士兵搏斗。在这幅画作中,乔托首次成功地展现了画中人物的心理描写,同时也成功地将一种让人身临其境的紧张气氛表现得淋漓尽致。犹大性格特点中的虚伪残忍也凸显出来,而耶稣表现出让人钦佩的镇定和神圣,这种对比也将乔托灵魂深处追求正直的道德标准流露出来,并且借助画面升华成一种政治倾向。这种通过对立人物形象来表现性格和情节冲突的表现方式也启发了后世无数的画家。《哀悼基督》更是一幅浑然天成的作品,在众多人物的刻画中,每个人的动作和表情都实现了完美的统一,无不陷入对基督的沉痛哀悼之中。除了圣母在儿子尸体旁边悲痛欲绝,其他诸多人物也都以不同的姿态在周围哀伤不已。另外在画面上还有几个落泪的天使,更加衬托了整幅画作的悲哀氛围。

今天的阿雷纳教堂,因为乔托的这些作品而成为人们心中的艺术圣地,同时这些作品也成为公认的无价之宝。实际上,乔托的成就还远远不止这些。

硕果累累

1310年佛罗伦萨圣徒教堂邀请乔托完成了另一幅伟大作品《宝座上的圣母子》,画中的圣母端庄而慈祥,让人感觉仿佛是生活中的一名普通母亲,充满了亲和力,周围围着圣徒和天使,欢乐的感情充斥着整个作品,和谐的气氛跃然而出,让人眼前一亮,对宗教画作有了重新的认识。

1328年,那不勒斯国王罗贝特恳切邀请乔托来到了意大利南部,在那里,乔托受到国王的款待,作为回报,他也为其贡献了多幅作品,哪怕在炎热的夏日仍然勤勉创作。根据历史资料记载,他在乌奥沃城堡的大厅墙壁上画了很多名人肖像,各个都惟妙惟肖,出神入化。但是遗憾的是,这些作品并没有保存下来。

1334年,乔托回到故乡佛罗伦萨,载誉而归的他受到全城人民的热烈欢迎,政府授予他“艺术大师”的荣誉称号。在故乡,乔托发挥了自己的建筑天赋,成为当地城防建筑的工程总监。同时更为重要的是,他在这里完成了自己的另一个辉煌。在1334年6月,乔托负责建筑圣母百花大教堂的钟楼,并利用自身的绘画技艺设计了许多精美的浮雕,这便是闻名于世的乔托钟楼。这座方形建筑共有五层,高85米,充满了哥特艺术风格。370个台阶直通楼顶,外壁用红白绿三色大理石镶贴,登上楼顶可以将整个佛罗伦萨城尽收眼底,无论是在明快的色彩还是挺拔秀丽的建筑风格上,乔托都完美地将这座哥特式建筑与周围建筑的罗马式装饰实现了和谐统一,钟楼的下部两层布满了精美的浮雕创作,有《饼地》、《纺织》、《葡萄园》和《雕刻家》等各种反映普通生活素材的作品,同时也有源于基督教神圣故事的作品。上部三层窗户异常精美,装饰着纹路精细的图案,是哥特艺术的代表作品。

这座精美绝伦的建筑成为乔托艺术精华的集大成者,展现了至高的艺术水平和建筑造诣,几百年来一直享有盛誉,成为乔托艺术人生的一座里程碑,在整个汇集了各种艺术精品的佛罗伦萨,仍然不失为最出众建筑物。不仅这些,实际上乔托开创了一个新的美术时代。因为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中世纪美术一直以神学为中心,只不过是教会宣传教义的手段而已,源于生活的创作要素完全被摒弃在外。因此中世纪美术没有任何人的感情,禁欲主义、神秘主义和蒙昧主义贯穿其中,所有的作品都是一个模式,正是乔托的出现完全改变了这种状况。美术史家认为,“自从乔托出现之后,建筑物墙壁上镶嵌彩色玻璃画便被富有创意的壁画取代”,充分表达了对他的所有创新尝试的肯定。

源于童年

人们对乔托的生平考证后发现,他在美术上种种创新之举,包括作品中人物、事件、气氛甚至包括背景,这些鲜活形象的建立正是源于他幼年时期的经历。

1266(一说1276)年,在佛罗伦萨附近韦斯皮亚诺乡村,平静的村庄被一声啼哭惊醒,在一个铁匠的茅舍中,肩负着改革整个绘画艺术历史使命的乔托诞生了。

在韦斯皮亚诺乡村寂静的山区,幼小的乔托以牧羊度过了自己的童年。这里山明水净,蓝天白云,花草满地,风景宜人,为他提供了一个感受自然之美的绝佳场所。放牧之余,眼望着五彩缤纷的山野之境,乔托完全沉醉其中,随手捡起的石头成了自己的画笔,山上的岩石和脚下的大地成了自己的画布,茁壮的大树和碧绿的青草都成为画中的背景,而在山岩间的洁白羔羊则成了他画面的主角。

日子就这样度过,某一天,佛罗伦萨著名画家奇马布埃路过韦斯皮亚诺,看见远处山石上孤独地站着一只小羊,走近一看才发现这是被人画在上面的。这么逼真生动的画作让画家惊讶不已,虽然线条粗陋,但是他还是发现了蕴藏其中的天赋。于是他找到了这个牧羊的小孩,并且收他为徒,9岁的乔托从此成为被伯乐发现的千里马,一发而不可收,走上了绘画艺术之途。

在慧眼识才的名师奇马布埃的呵护下,乔托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天分,他夜以继日,不断努力,迅速掌握了臻于极致的绘画技艺。传说有一次奇马布埃发现自己画的一张肖像作品上落了一只苍蝇,却怎么也赶不走,事后才知道是乔托画在上面的。就这样,乔托的影响越来越大,声名远扬,逐渐成为欧洲皇家贵族的座上宾,并且在一座座教堂、宫殿上留下了自己一幅幅传神的作品,同时逐渐在建筑、雕塑方面也做出了许多让人惊叹的成就,一直持续到晚年。

1337年8月8日,一代宗师乔托在佛罗伦萨阖然长辞,被政府隆重地安葬,无数人慕名前来哀悼。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乔托的一生,是将美术从中世纪黑暗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一生。

“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

时间

●1304年~1374年

人物

●彼特拉克“你知道得很多,但如果你不把你的知识用于你的需要,那就没有什么用处。”——这句追求知识并且充满思辨的话正是出自桂冠诗人弗朗西斯科·彼特拉克之口,他一生游历丰富,知识渊博,他站在世人角度用现世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创造了字字珠玑的妙句,构建了十四行诗的完美大厦,字里行间赫然凸显的人性思索打破了传统的封建樊篱,使得他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传世名作

1327年耶稣受难节,23岁的彼特拉克在亚维农参加Sainte-Claire教堂集会,在那里,他观赏了一场名为“离散的旋律”的表演,这次集会改变了彼特拉克的一生。表演者是一位19岁的已婚少女,名叫劳拉,她样子美丽可爱,一头金发闪着荡人心魄的光泽,谦虚高贵的气质让人心动不已,这个靓丽的身影在彼特拉克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从此激发了这位诗人毕生的创作欲望。

在集会相遇以后长达21年的时间里,彼特拉克始终念念不忘这位心中的女神,开始了旷日持久的追求,平均每20天便会为她创作一首动人的十四行情诗,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单相思的各种情绪。不像其他诗人那种充满圣洁的精神恋爱,彼特拉克经历着一个普通青年的各种幻想,他有时希望能和劳拉建立简单纯朴的友谊,有时又期望能够与她共度一段浪漫的爱恋,有时甚至渴望发生一场轰轰烈烈的激情,但在各种梦想无法实现的失落之后,又回到不同程度的忧郁和苦闷当中。有学者根据他的作品统计,在这20多年时间里,他一共经历了前后6次从欣喜若狂到极度绝望这种感情的循环周期,留下了366首荡气回肠的感人诗句,其中倾注了他全部的感情。1348年,劳拉不幸离开人世,彼特拉克悲痛欲绝,哀思沉郁,又陆续创作了许多表达自己无限眷恋、哀伤不已的抒情作品。许多年后,彼特拉克曾经在《给后人的信》中写道:“我年轻时,我曾一直同那无法抵抗的,但是纯洁的,我唯一的爱,斗争。如果不是她的早逝,我会继续斗争下去,(斗争)痛苦,但是对我有益的。斗争把那团火熄灭。我常常希望我能说我完全自由于肉体的欲望了,但是我知道,那样我是在说谎。”

文艺复兴后期的诗人将这366首十四行情诗结集,统称为《歌集》。这部作品代表了彼特拉克的最高成就,全部用意大利语写成,语言优美,内容丰富,不同于以往任何抒情诗的无病呻吟,而是用细致入微的描写,形式多样的比喻,旁征博引的内容,来刻画劳拉的形体之美,表达自己因相思而起的感情波动和内心状况。作品整体音韵优美,结构周密,用最为自然的事物比喻心中的爱恋,笔触细微而传神,把十四行诗带向完美的境界。

在这些诗作中,彼特拉克大胆歌颂爱情,表达了自己把人和现实生活作为最重要的内容、把个人幸福作为中心的爱情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还对传统的教会进行讽刺和批判,这在中世纪普遍的禁欲主义和神学思想束缚下是一次难能可贵的大胆创新,反映出一个人文主义者对中世纪腐朽的道德观和世界观的鄙视和唾弃,成为文艺复兴历史上一个开创时代的标志,构建起一座让后人仰望的丰碑。从此他的十四行诗风格在整个欧洲大地流传开来,成为后世人争相模仿的对像,由此他也获得了“诗圣”的称号。

丰富游历

1304年7月20日,彼特拉克出生在意大利佛罗伦萨附近的小城阿雷佐,父亲原先是佛罗伦萨一处律师事务所的公证人,早在1302年佛罗伦萨政党斗争中因为反对教皇派黑党政权,得罪了城中的富豪,才被驱逐至此地。童年的彼特拉克是在佛罗伦萨附近的一个乡村中度过的,1309年随家人迁到法国南部的阿维农。

1316年~1320年他在法国的蒙彼利埃接受教育,少年时期的彼特拉克就展露出自己的文学天分,他非常喜爱古典文学,经常彻夜研读古罗马维吉尔的诗歌、西塞罗的讲演,在修辞学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320年~1326年,彼特拉克来到意大利北部的博洛尼亚深造,身为公证人的父亲非常希望他能够成为一名法学家,因此安排他学习法律和宗教。但是彼特拉克却沉浸在写作和拉丁文学带来的无限乐趣当中,在这个时期他结识了挚友薄伽丘,两人经常聚在一起分享创作灵感。1326年,父亲去世,彼特拉克完全放弃了法学课程,他回到阿维农,在一个教会担任了一个普通的职务,开始自由自在地发展自己在文学方面的兴趣。

彼特拉克生性热爱自由,对教会长期鼓吹的禁欲主义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反抗,他经常四处游览,和朋友一起在意大利各处游山玩水,享受站立在山颠的广阔视野,拥抱美丽的自然风光,也经常到古代遗迹去探寻采风,学习记录古代的文化,积累了大量的古典文学素材。每每来到一处让人赏心悦目的风景秀丽之地,他便被田园美景中的那份平静所感动,期间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作,斯佩西亚海湾、威尼斯港口、那不勒斯城都在他笔下显得如诗如画。这样一个特例独行的诗人,不仅名声鹊起,还让巴黎和罗马同时决定授予他诗人桂冠。1341年4月8日,彼特拉克在罗马卡匹托山上获得了“桂冠诗人”的称号,从此他的名字迅速在整个欧洲传开。

建树多广

彼特拉克游历丰富,有意识地到西欧各著名历史名胜探访,不惜代价地精心收藏古代作品,对古罗马和古希腊的钱币、雕塑等都进行收集整理,另外还费尽心血,搜集了大量古罗马古希腊的作品手稿,发起了重现古代文化的活动。透过这些手稿,他发现了中世纪存在的宗教压制和其他问题导致的文化断层,由此中世纪作为“黑暗世纪”的说法就这样在他口中诞生了。在一篇作品里他曾经这样说:“透过这些作品,可以看到这些人的无耻和无所作为,因为他们令人不堪容忍的忽视,别人的思想硕果和祖先辛苦而缜密的作品就这样消亡了。”

1336年4月26日,彼特拉克和自己的朋友在一次旅途中,登上普罗旺斯的温都克斯山顶,在那里他感到心胸开阔,意气风发,用优雅的文笔记录了这次有意义的旅行。过了一段时间后在给自己的朋友弗朗西斯科·达奥尼吉的一封信中,提到了这次登山,并且分享了这篇游记,给登山活动赋予了一层人文主义的色彩。从此,1336年4月26日被人们认定为“阿尔卑斯主义”的诞辰日,也有人称彼特拉克为“阿尔卑斯主义之父”。

他一生都笔耕不辍,除了对整个欧洲都产生深远影响的传世作品《歌集》,还有《阿非利加》和《意大利颂》等。前者是一首未完成的拉丁文长诗,通过赞扬古代罗马将领西庇阿,来表达对意大利民族的赞美。在《意大利颂》中,他表达了自己反对意大利四分五裂的割据局面、梦想祖国强大统一的愿望。长诗《我的意大利》抒发了一种政治理想,他抨击意大利本土君主们利用外族雇佣军内战,给广大人民带来战争的痛苦和灾难,称这种做法为“豺狼与绵羊同居”,振聋发聩,引人深思。

彼特拉克一生没有正式的婚姻,直到晚年还在阿克瓦小村的一所房子中研究古典文化,经常在油灯下彻夜不眠。1374年7月,彼特拉克伏在书桌上去世,去世前的最后一刻还在研读着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手稿。彼特拉克是最早提出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的人,赢得了“人文主义之父”这一当之无愧的称号。

延伸阅读

彼特拉克遗骸

700年来,没有任何有关彼特拉克容貌的资料,意大利科学研究小组发掘了彼特拉克墓穴,想通过遗骸进行医学鉴定,由欧洲的历史学家和雕塑家恢复其容貌,不料有了惊人的发现。原来彼特拉克的墓穴曾经两次被盗墓贼光顾,尸体的头颅被人盗走,经过医学科技手段检测,尸骨的身子属于彼特拉克,而头颅则是一个不知名的女子,而且鉴定结果显示这名女子要比彼特拉克早出生许多年。

文艺复兴的心脏——佛罗伦萨

时间

●13世纪~16世纪

人物

●但丁

●彼特拉克

●薄伽丘

如果说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是意大利,那么这片绚烂艺术的第一道光芒却是从历史悠久的佛罗伦萨迸射而出的。作为15世纪便享誉欧洲的艺术中心,佛罗伦萨在诗歌、绘画、雕刻和建筑方面成就了空前绝后的繁荣,这片古代文化的圣地承载着文艺复兴的硕果,凭借众多伟大艺术家留下的艺术瑰宝,成为世界各地游人心中的艺术殿堂。

惊人成就

谈到13世纪~16世纪的欧洲,佛罗伦萨绝对是享誉各国的先锋,如果说这里确有盛产的话,那便是文艺复兴大师和他们的杰作。

首先,诗人但丁以自己的《神曲》给世人带来一缕仙界之音,从此,用奋斗和努力来实现现实生活的幸福取代了中世纪教会宣扬的死后天堂,成为人们生命的重心;理智和自由成为人们生活的理想;道德和知识成为人们的最高追求。在一个个充满隐喻和象征的意象里,被中世纪教会腐朽而虚伪制度压迫的人民才得以寻到真正的光明之途,仿佛一束灿烂的阳光映照黑暗的现实,意大利乃至全人类即将被指引着走出压抑的苦难,走向充满人文关怀的幸福。

接着彼特拉克用沉吟的《歌集》向人们描绘了世间最为真实的情感,启发着人们抛弃几百年来的禁欲主义,在田野山巅的自然、在现实生活的爱情中寻求个人的自由与幸福。通过优雅绝妙的十四行诗带领着文坛走向一个新的时代,同时言传身授,引来一股恢复古典文化的浪潮。透过古代的文化遗留向世人宣告中世纪的黑暗,这种尊重人性、藐视神性的主张使他被世人称作“人文主义之父”。

而随之而来的乔万尼·薄伽丘,则在中世纪阴云笼罩下向世人描绘了一道彩虹,用100个故事传神地刻画了充满罪恶的中世纪教会,以其简练美妙的精纯文笔和包罗万象的渊博学识为众生树立起一座引向爱情和幸福的灯塔,从此意大利乃至整个欧洲都忽然明白,现世的幸福才是前方的目标,那部宏伟的《十日谈》也从此成为文艺复兴的标志性宣言。

不仅是语言与文字的创新,大师乔托在佛罗伦萨的一隅仔细琢磨,用自己尊重现实的观念,突破了中世纪绘画死气沉沉的局面,创造了清新质朴而不乏庄严的崭新的审美理念,一个绘画艺术的新时代在他的油彩下诞生,从此整个欧洲的艺术家们才对审美有了新的认识,一股重视客观物质世界的现实之风从此越刮越盛,整整100年的时间里,乔托一直是所有画家心中的神,“欧洲绘画之父”的美誉也传遍了整个欧洲。

而出身平民的美第奇家族,用大量的财富支持给这些成长中的艺术家们提供了一方沃土,米开朗琪罗、达·芬奇这些巨匠在他们的呵护和资助下创造了整个人类社会的瑰宝,家族陵墓前矗立的系列大理石雕像《昼》、《夜》、《晨》、《暮》是米开朗琪罗的神作,画家马萨乔第一个将透视技法带给整个绘画界,种种努力让美第奇家族成就了一个充满激情的文艺复兴时代,也成就了整个佛罗伦萨城邦的辉煌地位。

肥沃的土壤

同样是中世纪教会统治下的欧洲城邦,同样受制于至高无上的神学教条,但是唯有佛罗伦萨产生了如此让人振奋的成果,这与它自身的经济政治背景是分不开的。

当时古典文化处于断层之中,因此中世纪也获得黑暗时代的恶名,作为意大利普通城邦却实现了经济、政治、文化共同进步,互相促进,首先与佛罗伦萨自身的经济发展有关。

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于罗马共和国恺撒大帝时期修建,先后经历了罗马、伦巴第人的统治。在13世纪,佛罗伦萨的羊毛和纺织业发展迅速,给这个古老的城邦带来了经济活力。这里地理位置优越,纺织技术积累雄厚,随着欧洲贸易的发达,佛罗伦萨迎来了收获颇丰的时代,本地的毛纺织业在整个欧洲独树一帜。根据史料记载,到14世纪初,佛罗伦萨的两百余座毛纺织工厂年产量高达8万匹呢绒,当时折合120万金币,给本地3万多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占全部人口的3成,在进口纺织加工等方面的产值也与此相差无几。佛罗伦萨迅速崛起,成为一个富庶的城市,财富的积累促进了银行和金融行业的迅速扩张。经济史学家统计,当时佛罗伦萨的银行有80多个,业务涉及整个欧洲各大城市,影响巨大,本城发行的佛罗琳金币俨然成为欧洲各国的通用货币。

雄厚的经济实力塑造了领先的政治体制,佛罗伦萨的纺织、银行、贸易等行业组织形成了控制本地经济命脉的七大行会,进而控制了本地的实际统治。

1282年,佛罗伦萨政府首脑由七大行会从各自行会成员中推荐产生,1293年《正义法规》的颁布,从宪法层面加强了行会对政府的实际控制,同时这一资本主义性质的政权从诞生伊始就对传统的封建贵族进行抵制,贵族不但不能在政府重要部门任职,而且还被迫接受各种严苛的经济制裁。

有历史学家认为:此时的佛罗伦萨城邦本质上已经是先进的资产阶级政权。在这样的经济、政治背景上,资产阶级掌握文化艺术发展的话语权,来自传统封建教会的势力已经不能实现一手遮天的控制,教会神学文化被大家排斥,新兴起的古典文化教育促成了一个崭新的佛罗伦萨城邦。

资产阶级经济特质造就的天生追求自由、讲求实际的特点得到了顺境培养,开始茁壮成长,社会风气比欧洲其他城邦都要开化,甚至率先实现了教育的普及。在这种情况下,文学、艺术、科技各方面的成绩如雨后春笋一样涌现,佛罗伦萨完全成为整个欧洲大地上的一朵奇葩。

艺术之花的盛开

仅有经济的发展不足以让这些巨擘一一在佛罗伦萨崭露头角,艺术史学家们仔细分析了个中缘由。

最重要的原因,便是佛罗伦萨整个文艺界最先重视古典文化的复兴,因而受到现实主义带来的冲击也最早。一代宗师乔托被人称作是“中世纪最后一个画家,以及文艺复兴时代第一个画家”,正是他从自己童年的生活经历和古老的历史作品中观察到了写实的重要性,所以当他画出第一幅自己心中理想画卷的时候,正是绘画界冲破笼罩在头顶几百年的中世纪矫揉造作的宗教画风压迫的时候。随着彼特拉克在搜集古代希腊罗马文艺手稿方面成绩的树立,一股重温古典文艺的风潮席卷整个佛罗伦萨,许多人怀着对艺术单纯的追求,朝圣一般前往罗马等地收集各种古代雕塑,甚至连残片都奉为至宝。这促成了雕刻家多纳太罗和画家马萨乔的成功,他们的作品都被生活气息包围,形象生动,逼真优美,引领了古典艺术学习的实践和再造。这种实践最终产生了后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一现实主义的巅峰追求。

仅有古典主义的再度兴起并不能完全造就这个时代的伟大,人文主义思想为它们添上了最靓丽的点睛之笔。这种一反传统,对人自身的追求、对生活和自然的探索,为无数文艺创作提供了灵感源泉。这种对人性和自然的尊重使得这场文艺运动超出了常规的意义,它将对整个意大利、整个欧洲乃至整个人类社会提供一种参考,那就是对人类自身的生活进行重新审视,在古老的宗教神学压制之外重新定义生命存在的方式和方向。

科学的前进也给佛罗伦萨带来了独一无二的创造优势。文艺复兴建筑最伟大的杰作——佛罗伦萨大教堂空前高大的圆顶,本身就是集领先的建筑学、力学、材料学于一身的产物。而解剖学的研究则为雕塑和绘画艺术登上高峰提供了准确的事实参考依据。

艺术、人文、科学如此完美地结合与促进,只有在文艺复兴这个时代,只有在意大利,只有在佛罗伦萨,才能全部具备,汇聚出灿烂的光芒。

薄伽丘:幸福在人间

时间

●1313年~1375年

人物

●薄伽丘

●彼特拉克

在浩如烟海的欧洲文学作品中,有一座巍峨屹立的巨碑直入云霄,光芒四射,向世人昭示着自己非同寻常的伟大,这便是欧洲近代小说的开山鼻祖《十日谈》。这部在中世纪阴云笼罩下诞生的巨著,以其简练美妙的文笔、包罗尘世的故事、喻意深刻的道理,冲破封建枷锁,为众生树立起一座引向爱情、幸福的灯塔,也让一个文豪的名字从此振聋发聩——薄伽丘。

静空焰火

1348年,恐怖的黑死病在欧洲蔓延,意大利的佛罗伦斯城陷入死神的阴影中,坟场遍地,尸骨满野。恐慌之下,三男七女共十个青年逃离城市,来到郊外一所山间别墅避难,这里幽静的环境和淙淙泉水让死亡的威胁稍微缓解。在夏日阳光的味道充满林间的季节,为了度过无聊而漫长的时间,他们决定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十天时间里,一共有一百个精彩的故事诞生——这便是薄伽丘历时五年的才华横溢之作《十日谈》。

在这部作品中,睿智的作者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将这一百个情节独立的故事连贯起来,形成一个模式新颖的整体,让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十日谈》中的故事或是源于历史事件,或是来自民间传说,也有相当一部分可以在阿拉伯、中国等东方传奇中看到雏形,也可以在其中找到诸如《一千零一夜》、《马可·波罗游记》等传世作品的影子,欧洲现世生活更是像一卷卷画幅一样在读者面前徐徐展开,透过博采众长的题材,作者渊博的学识可以窥见一斑。

在故事里,一方面薄伽丘将自己亲眼目睹的丑态用犀利的笔锋一一揭露,在他看来,封建教会压制人性的种种行为都是不赦的罪恶,虚伪的教规是这些罪恶的来源。教士和神甫们外表道貌岸然,满口仁义道德,内心却肮脏堕落,满腹男盗女娼,为了实现自己荒淫奢侈的目的,他们颠倒黑白,指鹿为马,搜刮民财,勾引妇女,甚至不惜敲诈勒索,镇压异己,所作所为简直不堪入目,成为整个社会黑暗的根源。另一方面他又用大量的笔墨歌颂了尘世的爱情和对幸福的追求,他认为“在所有的自然力量中,爱情的力量最不受约束和阻拦”。欢乐的生活是每个人本能的追求,甜蜜的爱情是上天赋予人类的权利,这些积极向上的因素能够让傻子重获聪明才智,能够让阴暗的人涤荡心灵,能够促成人类品格高尚,情操完美,而不像教会虚伪宣扬的那样,唯有禁欲才能解脱罪恶,唯有苦行才是升天之途。

这部作品整体语言风格辛辣而犀利,注重现实,成功塑造了一个个特征鲜明、跃然纸上的文学形象,向世人展示了中世纪欧洲的百态人生。其中有作恶多端、丧尽天良的王公贵族和僧侣教士,也有善良淳朴、忠厚老实的平民百姓和贩夫走卒,在人数繁杂却性格突出的三教九流进出之间,让人叹服于作者对生活、对社会的细致观察和生动刻画。

另外作品中自始至终贯穿的那种上进的精神成为一个亮点。他认为“贫穷不会磨灭人的高贵品质”,王侯将相并非天生高贵,最为可贵的是人自身具有的才能和智慧。同样,虽然被僧侣污蔑为代表罪孽的妇女,也应该享有跟男人平等的地位。无论男女,都应当接受教育,接触广泛的体能与智能训练,才是和谐发展之道。这种看法正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理想的最生动体现,同时薄伽丘也难能可贵地将这些看似分散的诸多故事在思想艺术上实现了完全统一,在结构紧凑的故事中,既达到了引人入胜的精彩,又达到了发人深思的思想高度,在面世不久便受到各地纷至沓来的好评,被翻译成许多种文字出版,成为中世纪末期夜空之上的一朵绚烂焰火,光彩夺目,照亮了整个欧洲,昭示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

出身草芥

这种凸显在作品中的生动深刻,与薄伽丘复杂的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本是佛罗伦萨商人和一名法国女人的私生子。由于身份卑微,幼年时期的薄伽丘并没有留下任何确切的线索,有人说他的出生地是佛罗伦萨城附近的契塔尔多,也有人说他在巴黎出生,幼年丧母,被父亲送到佛罗伦萨。但是无论如何,这种出身草芥的背景给他带来的都是痛苦的童年。后母对待他非常冷酷,薄伽丘整个童年都是在缺乏关爱的环境里成长,在父亲一手操办下,被迫在那波利某间商社学习商学,由于生性厌恶经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毫无收获。无奈之下,他的父亲安排他学习法律和宗教,但是依然没有成效。薄伽丘整日无所事事,最后凭借自己的喜好,他在私下里阅读大量的经典文学作品,一方面为他后来的成就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这种反复变迁的经历使得他增加了底层社会的经历,对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和心理反应有了第一手的了解,为他日后反思社会,完成大作《十日谈》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在那波利借助学习经商的社交机会,他结识了许多人文主义诗人、学者、神学家、法学家,甚至有机会前往安杰奥的罗伯特国王宫廷中进行交流。在这里,年轻的薄伽丘经历了一段美妙的爱情,罗伯特的私生女玛丽娅为他的一生烙下充满浪漫的印记,也预示了爱情这种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将会在他挥洒自如的笔下充分宣扬。许多年后人们发现,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塑造的许多女性形象都来自玛丽娅这一原型。人们常说,爱情可以让一个人的人生变得充满诗意,薄伽丘在这段时间里充分满足了自己对古典文学的涉猎,为他日后的成功创造了条件。另外,不同的社交场合也让他看清了贵族的奢靡生活,与市井生活的巨大反差注定他将会进行复杂而痛苦的思考。

在他一生中出现的最为重要的人物,便是当时著名的诗人彼特拉克。1351年,已经成为政府官员的薄伽丘执行外交使命,将此前遭受放逐的彼特拉克请回佛罗伦萨,并且与之建立了根深蒂固的友谊。在彼特拉克的影响下,薄伽丘潜心研究古典文学,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文主义渊博学者,期间他翻译了荷马的作品,在古籍研究上也卓有成就,甚至曾经一度为《神曲》进行注释,著名的佛罗伦萨大学还特邀他主持召开与之相关的学术会议。

1374年彼特拉克去世,翌年12月21日,在精神上失去知音的薄伽丘在契塔尔多孤单逝世,留下了《十日谈》和许多美妙的诗作成为后世传奇。

如花诗作

薄伽丘一生勤勉,凭借渊博的学识,他不但完成了惊世巨著《十日谈》,在人文主义学术方面也建树颇多,另外还广泛参与了短篇小说、传奇小说特别是诗歌的创作,作品繁多,价值极高,成为欧洲文学宝库中的朵朵奇葩。

1338年,取材自《特洛伊传奇》的叙事长诗《菲洛斯特拉托》面世,1340年,取材自《埃涅阿斯纪》的诗作《苔塞伊达》面世,这两部作品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次采用八行体裁写成的诗歌。牧歌式传奇《亚美托的女神们》,用散文连缀三韵句诗歌,描绘了一个感人的爱情故事,一个牧羊人在爱情感召之下变得充满智慧。长诗《爱情的幻影》通过种种隐喻,在作者旅途之中完成了对良好性格和纯美爱情的赞扬。而《菲埃索拉的女神》则是一部爱情悲剧叙事诗,女神和尘世之人相爱后遭到惩罚,最后化作两条河流双双汇聚。

在他这些早期的作品中,均以爱情为主题,通过对高尚的爱情无尽赞美,他向人们展示了尘世生活的种种幸福,同时歌颂了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友谊。

他的另外一部作品《爱情十三问》更是让人感叹,这部作品用意大利语描绘了贵族青年乘船漂流至一座古城,轮流对美丽的菲娅美达国王提出关于爱情的人生难题,而菲娅美达国王一一作答,内容精辟,引人入胜。在作品里可以明显地看到,作者对爱情、爱人、被爱、生活之间的万千纠结的不懈探索,对善良、贞洁、幸福等道德问题的深入思考,同时也让世人开始反思,人生的真谛确实是存在于尘世生活之间。

薄伽丘的所有作品均语言优美,立意高远,在当时启发了无数人对人生和生命存在的方式和意义进行思考,并且让更多的人开始醒悟并且投入反对封建势力的斗争。几百年后的今天打开他的作品,仍然可以让人感受到那股扑面而来的人文之风,并且为我们寻找尘世之幸福铺就了一条通向真理的道路。

乔叟时代

时间

●1343年~1400年

人物

●乔叟

在文艺复兴的历史中涌现出许多伟人,他们的伟大在于创立了当世的典范,引领一个时代的前进步伐。然而乔叟,这个身处新旧时代交替矛盾之中的作家,在生前便凭借一部《坎特伯雷故事集》赢得了“乔叟时代”的美誉,随后又影响了莎士比亚、狄更斯等后世巨匠,成为英国文学史上不朽的丰碑。

官运亨通

杰弗雷·乔叟祖辈是法国人,他本人出生于伦敦,家庭富裕,父亲约翰是一名商人,曾经做过国王的厨师,结交了许多权贵名流。在这样的基础上,16岁的乔叟便进入宫廷,成为爱德华三世的儿媳伊丽莎白手下的侍卫。1359年,乔叟参加了英法战争,但是不幸在兰斯战役中被法军俘虏。过了许久,乔叟被国王出资赎出,并成为兰开斯特公爵约翰贡特手下的侍从,乔叟的才能从此逐渐得以显露,成为公爵手下的一名骑士,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乔叟为人好学,刻苦努力,精通英、法、意等国语言,文学艺术样样精通,做事机敏干练,逐渐引起世人注意,并得到国王的赏识。1366年,乔叟离开宫廷侍从的岗位,升为外交官,并且屡次出任外交使臣,表现非常出色。之后与王后侍女菲力帕完婚,此女正是兰开斯特公爵约翰贡特夫人的妹妹,而约翰贡特恰是国王爱德华的儿子,乔叟从此踏入皇族,走上官场通途。

1372年,乔叟前往意大利诸城邦进行经济谈判,两年后又成为英国的关税督察,主管羊毛、皮革等经济产品,掌管国家主要税收来源。1377年,还担任重要使臣,与法国开展双边边疆问题的谈判。次年国王去世,乔叟仍然是英国的外交重臣,几年内出使了欧洲各国,开拓了政治视野,增进了个人的文化修养。1385年,乔叟成为肯特郡的官员,主管该郡治安,次年便成为国会下议院议员,到达了他官场生涯的顶峰。同年因为政变,乔叟被革职为民,经历了长达三年的贫困生活,直到1389年查理二世重新掌权,乔叟才重新被委以重任。

1400年10月,乔叟在伦敦病逝,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给世人留下了不朽的精神遗产,人们将其安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将他的墓葬称为“诗人之角”。《坎特伯雷故事集》

乔叟生前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其成就和对后世的影响要远远大于他的为官。

早期乔叟翻译了许多法国诗人的作品,并自行创作了《悼公爵夫人》,改编了长篇叙事诗《玫瑰传奇》,随后受资产阶级思想和人文主义的影响,他又创作了《百鸟会议》、《特罗伊勒斯和克莱西德》、《好女人的故事》等作品,将视野转向人们的生活。在所有作品中最有名的当属小说《坎特伯雷故事集》。

通过一群香客在伦敦一家小旅店里讲解故事的过程,塑造了大量生动的人物形象,骑士、律师、商人、地主、学者等等无不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将写作的语言和内容的水平带到一个无法超越的巅峰。在全部的23个故事中,骑士讲的爱情悲剧故事、巴斯妇讲的骑士的故事等都广为流传,乔叟通过这些故事反映了英国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细节,描绘出14世纪整个英国的实际面貌。乔叟的作品对教会的腐败、教士的伪善提出质疑和批判,对基督教扼杀人性、禁欲主义等内容进行了批判。同时将英国民间传说、骑士传奇故事、基督教传记等内容汇集在一起,实现了作品文学艺术水平的提升。因而也具有较大的参考实用价值。

更为主要的是,在对人们丑恶现象抨击、讽刺的过程中,作品重点引导人们能够从中得到启发和教育,弃恶扬善,成为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范围内最伟大的作品。

艺术怪人布鲁内莱斯基

时间

●1377年~1446年

人物

●布鲁内莱斯基

●吉贝尔蒂

中世纪的余辉即将褪尽,意大利艺术热土上涌动着一种崭新的文化热情,布鲁内莱斯基正是这样一位奇才,凭借让人耳目一新的雕塑艺术,特别是让人称奇的开创性建筑成果,使得在其后整整500年的时间里,欧洲和美洲的建筑家们仍然活在他的光影之下,一步一步重复着他的足迹。

华罗伦萨大教堂的巨型穹顶

13世纪末,佛罗伦萨城决定修建一座史无前例的巨大教堂,按照本地的宗教风俗,佛罗伦萨人希望本城的大教堂能够拥有一个巨大的圆形屋顶,以此表达对圣母和基督的敬仰,同时这座建筑也被赋予共和国纪念碑的意义。为此,先后有阿尔诺福·迪·卡姆比奥、乔托、安德烈·比萨诺、弗兰切斯柯·塔兰几任建筑家共同参与设计并负责建造,他们的最终目标是“人类技艺所能达到的最宏伟、最壮丽的建筑”。但是这个计划太宏伟了,宏伟到当建筑进行到50米高墙上,面对最后的对边宽度40多米的穹顶时,众人束手无策。

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不仅建筑本身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就连搭建周围超过50米高的脚手架也成了一个棘手的难题。就在没有一个艺术家能够做到的关键时刻,布鲁内莱斯基出现了。在自己思考并完成了穹顶的腹稿之后,他花了几年时间,游历了罗马,测量神殿和宫殿的废墟,甚至连山墙、拱门、柱基这些细节数据都一一记录,透过这些宏伟的古代建筑,他已经熟练掌握了大型古典建筑的施工规律,并且成功地将古典之美完美地融入到大教堂的构思中。如此茶饭不思过了很久,他返回佛罗伦萨,终于完成了教堂穹顶的详细施工方案的制定工作。机会终于没有辜负他的努力和创新,1420年,佛罗伦萨向整个欧洲公开招标教堂穹顶的设计方案。布鲁内莱斯基凭借自己宏伟壮丽的设计最终在众多来自英国、法国等地的建筑名家中脱颖而出,佛罗伦萨有史以来最为壮观的建筑奇迹就要正式走上通向圆满的路途。

但是许多建筑家认为,布鲁内莱斯基的设计是一种过于疯狂的想法,一种集体反对的氛围开始形成,谣言传出,如果按照他所说的去做,建筑工期要超过100年才能完成。布鲁内莱斯基深刻意识到自己过于创新的方案可能会面临来自竞争对手的阴谋,因此为了避免作风卑劣的对手随时可能抢走他的设计单,他不画一张草图,也不留任何计算,完全凭内心的腹稿和空间想象进行施工,整个工程成了他一个人内心的秘密。果然,有一段时间,他一度被对手关进牢里。但是面对庞大的工程,对手却不知道如何下手,最终只好继续请他来完成。

布鲁内莱斯基用近乎苛刻的精神来对待这一工程,对于巨大的穹顶带来的承重问题,他采用八角券拱、内外双层的建筑结构,从古典建筑和哥特建筑中吸取了技术精华但又绝对巧妙地新颖应用。另外他还对穹顶的光线、排水等细节问题进行了周到的考虑,并逐一完美地解决。面对脚手架难题,他并没有采用传统的搭建方法,而是利用高空已经完成的建筑部分,直接搭建了简洁的作业平台。为了加快施工,方便建筑材料向高空运输,他发明了一组机械垂直运输装置,从而将工期大大提前。最后,当这座高91米,最大直径达45.52米的巨大建筑矗立在人们眼前时,没有任何一个人否认,这是一个建筑天才的绝世之作。有人站在大教堂前激动不已,承认自己在大穹顶的空间节奏里看到一个作曲家的优美作品,在光线的尽头看到了舞动的音符,在建筑的承接处发现了音乐变奏的舒美。一种新建筑形式从此诞生,这种从古典艺术中脱颖而出、与哥特式建筑差异较大的结晶是文艺复兴时期独有的成果。布鲁内莱斯基终于完成了让佛罗伦萨大教堂作为佛罗伦萨共和政体纪念碑的光荣使命。

有人认为,这座穹顶在建筑领域掀开了反对封建教会专制新的一页,它新颖的结构和醒目挺拔的形象都成为佛罗伦萨乃至整个文艺复兴精神的标志,成为文艺复兴史上第一个建筑艺术的代表之作。

终身成就1377年,布鲁内莱斯基生于佛罗伦萨,曾经做过金银首饰作坊的学徒。通过自己的勤奋,他研读探索,在建筑、数学、机械、铸造、水利、光学方面都掌握了丰富的知识,终于成长为一位多才多艺、学识渊博的艺术巨匠。他几乎用尽一生的精力进行建筑工程方面的探索,最后终生未娶,用让人景仰的作品实现了一名建筑家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从而百世流芳。

早年自学数学时,布鲁内莱斯基躬身求教于佛罗伦萨著名的学者保罗·托斯卡尼里,在那里奠定了坚实的数学基础,为后来发明透视画法、进行精准的建筑设计铺就了平坦的起步大道。凭借对几何学原理的掌握,他可以精确计算出现实中的物体在平面上应该出现的具体位置,从而实现三维空间的透视感,最终实现了画布上景物的立体和深远,为近现代绘画艺术创作开启了一道崭新的大门。

1401年,布鲁内莱斯基参加了佛罗伦萨圣洗礼堂北门的青铜浮雕竞赛,他和当时著名的雕刻家吉贝尔蒂的作品最终入选。他们在共同的竞赛题目《以撒的献祭》这一源于《圣经》的故事上做出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创作思路。吉贝尔蒂按照传统的哥特式手法创作,注重形式而忽略画面展现的思想,但布鲁内莱斯基的作品完全是创新的思路,首先将主人公以撒设计成一个古典的裸体造型,然后偏重于整个画面的紧张气氛营造和故事情节想象空间的描绘。画面主体放在亚伯拉罕举起尖刀的手上和以撒的反抗表情上,前者传达出执行基督命令时的坚决,后者体现了以撒作为常人的求生反抗。再加上自然景物和陪衬人物的刻画,与传统的仅仅叙述一件圣经故事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了人文主义对人和生活的关怀。这一作品以其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紧张的情节塑造,成为一个无法超越的经典,至今仍然在佛罗伦萨美术馆珍藏。

1419年,布鲁内莱斯基为当地慈善机构设计了历史上第一个具有现代公众设施建筑特征的佛罗伦萨孤儿院,这一院式建筑充分考虑了普通人居住时的心理感受,以平易近人、亲切轻快的建筑风格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一扫中世纪建筑高深而压抑的贵族院落感。相反,布鲁内莱斯基遵循了露天布局的设计原则,门廊宽阔,优雅的柱子撑起巨大的圆拱,并且用儿童题材的浮雕进行装饰,既实现了建筑的宏伟气势,又不失它作为孤儿院之用的活泼气氛。

1420年,巴齐礼拜堂在布鲁内莱斯基的设计下完工,是他这个时期的最完美、最辉煌的作品之一。这座建筑中央是一个直径接近11米、高20余米的圆顶,下部是一个宽敞的长方形大厅,装饰豪华,采光明亮,整座建筑风格宏伟明快,与周围的建筑环境实现了完美的统一,没有任何突兀之感,堪称这一时期最为完美的建筑设计。

在布鲁内莱斯基的建筑艺术中,传统的以神唯尊的教条已经不再站在统治位置,他的设计更注重世俗的现实生活感受,强调智慧和技巧,通过科学进行对艺术的改进和再创造,完全体现了人文主义那种通过个体努力来改善人生命运的积极品质。这些伟大成就一直影响了后世几百年,许多年后米开朗琪罗等人完全继承了他的建筑理念,并进行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从而开创了更加辉煌的成绩。

如此落败

虽然布鲁内莱斯基的创作更加生动一些,但是佛罗伦萨洗礼大教堂铜门装饰浮雕最终选择的是吉贝尔蒂的作品。让人纳闷的是,布鲁内莱斯基恰恰败在理应是他强项的透视学。原来,由于布鲁内莱斯基的《以撒的献祭》构图繁复而有力,而且试图在浮雕上创造一定程度的景深感,但浮雕前景的装饰饰带由于工艺限制,形如平面,并未产生理想的空间感。而吉贝尔蒂没有采纳对手紧凑的构图样式,而是通过效果更容易实现的对角线横贯浮雕,从而创造出明显的空间和景深,最终获得评委的青睐。在艺术创作中,理论与实践之间常常存在着差距,这一差距需要用更加高超的技术水平去填补。

巾帼不让须眉

轻轻翻开历史的书页,映入眼帘的是男性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战场上闪耀着耀眼光芒,他们吟诗咏歌,驰骋疆场,使背后的烛光倩影显得黯淡无光。而黑夜中横空出世几位杰出的女性,她们有的在疆场不畏强敌,有的在文学殿堂上著作等身,有的在画苑独步千秋,犹如艺术画卷里万绿丛中的几点鲜红,将本来就繁华多姿的意大利映衬得更加光艳动人。

武士凯特丽娜·斯弗尔扎 NO.1

15世纪的意大利硝烟弥漫,城邦、家族之间战火不断,城邦米兰在这方面尤为激烈。作为统治者的斯弗尔扎家族野心勃勃,经常与他的对手公开进行战争。1462年,米兰公爵格里佐·玛丽娅·斯弗尔扎有了一个私生女——凯特丽娜·斯弗尔扎,她的出现打破了这个长期以来形成的守旧的社会秩序,整个社会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作为文艺复兴时期公爵的女儿,凯特丽娜·斯弗尔扎幼时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她的家庭教师打算教她文学、哲学、拉丁语以及历史和其他学科,但是,凯特丽娜对此均不感兴趣。她对舞蹈、马背骑射、打猎和其他富有挑战性的活动却是由衷地热爱。年轻的凯特丽娜·斯弗尔扎野心勃勃,积极并且乐观,她一直梦想达到荣誉和金钱双收的目的。

15岁时,凯特丽娜的童年生涯结束。家族将她嫁给格里拉莫·里阿里欧,一位20岁的贵族男子。此时,格里拉莫的叔父被选为当时的四世教皇,里阿里欧家族迅速发展壮大。作为教皇侄子的妻子,凯特丽娜希望获得巨大的财富。但是,到了1484年,事情发生了变化,教皇西克斯图斯逝世,格里拉莫必须努力去控制下一届教皇的竞选。在军力展示面前,凯特丽娜佩戴刻有雕刻的剑,并带领军队去占领罗马最大的要塞之一——圣安吉洛城堡。但是格里拉莫毕竟缺乏决断力,里阿里欧家族的竞选失败了。新任教皇正是里阿里欧家族的敌人奥斯家族,从此夫妇二人必须重新面对一切,不得不撤退到他们的城市——弗里和伊莫拉。即使在那里,里阿里欧家族的众多敌人也没有放弃,他们重新起来造反,企图推翻他们的统治。

在1488年,奥斯家族胜利了。他们暗杀了凯特丽娜的丈夫,并俘虏了凯特丽娜。凯特丽娜心中非常清楚自己和孩子就是接下来的遇害者,她在极端的环境中显示了非凡的冷静和勇气,施展妙计成功地逃脱,并夺回了重要的要塞。她用大炮威胁敌人,迫使敌人逃逸,凯特丽娜最终牢牢地控制了两座城市。

当凯特丽娜处于危险之中的时候,她不止一次地声称:“如果我必须去死,我也要像一个男人那样死去。”现在,她似乎是那样做了。凯特丽娜像猛虎一样战斗,她穿上盔甲,在城墙上鼓励着男人们。但不可避免的事情发生了,敌人的强大军队占领了城堡,凯特丽娜被俘,并被关进了监狱。1501年,身心受到极大伤害的凯特丽娜·斯弗尔扎被释放出来,不久死去。但是正如后人所称:“毫无疑问,她在当时是意大利的第一妇人。”她作为民族英雄和英勇战士广为世人称颂。

诗人维托里亚·科伦娜 NO.2

从中世纪吟咏诗人的传统走来,诗人似乎就一直与爱情结下了不解之缘,仿佛只有经过爱河的洗礼,诗人的天赋才能化为源源不断的灵感。而女性的哀伤和悲怨没有多少记录,仅有的是藏在书页背后的泪水。直到1492年维托里亚·科伦娜的出生,文艺复兴的诗坛才露出女性闪亮的光芒。意大利艺术人才荟萃,使科伦娜较早地受到了艺术的熏陶。艺苑名人的交往,传闻逸事,都有关于她的说不尽的话题。

科伦娜因为与米开朗琪罗等著名的人物有着不凡的友谊,备受世人称道。她与她的诗歌一起令她享有“意大利语中第一女诗人”的美誉。

沿着这条文学之路,科伦娜在1509年嫁给了弗兰西斯科家族中一位拥有那不勒斯人血统的贵族,也是查理五世的首席将军。二人婚后在阿贡人的城堡生活多年。但是不久,她的丈夫便卷入了一场反帝共谋活动之中,这场斗争将使那不勒斯从西班牙的附属领土脱离西班牙,也将使他成为皇帝,而科伦娜成为皇后。但是,科伦娜一直对此持反对态度,她说:“我宁可当一位正直将军的妻子,也不愿意当一位通过卑鄙手段成为皇帝的配偶。”

无奈的是丈夫死后,科伦娜也进入修道院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她将满腔的柔情和抑郁融化为诗歌的泉流,倾注了对她死去丈夫的无限思念。1547年,这位饱含哀伤的妇人,随着一声声凄美的诗歌绝唱合上了双眸,伴随在她背后的是卷帙浩繁的诗篇。

天堂之门——吉贝尔蒂的精彩

时间

●约1378年~1455年

人物

●吉贝尔蒂

雄伟的教堂如果没有精美的绘画与雕刻,将不会受到世人的青睐。吉贝尔蒂就是这样一位使教堂名垂史册的艺术家,他的“天堂之门”精美绝伦,既源于那个时代又超出了那个时代。

学者兼艺术家的吉贝尔蒂

当富有人文主义精神的文艺复兴之风吹遍意大利,洋溢着古典色彩的艺术作品像雨后的花朵一样竞相绽放。艺术的土壤催生了艺术天才吉贝尔蒂的出现。1378年,在佩拉戈的一户人家,这位具有艺术天赋的男孩呱呱坠地了。吉贝尔蒂诞生,第一声啼哭肯定不是咏唱,而是在这片宁静的意大利土壤上喊出的艺术希望。

金银工艺匠师出身的他,不仅在雕刻绘画上有着旁人无法企及的成就,更是对古典学术有着狂热的研究热情。年幼的他即赴艺术之都佛罗伦萨学习技艺,1400年之后更游学罗马,对那里的雕刻遗物细细研究。见多识广的吉贝尔蒂就这样一边创作自己的艺术作品,一边总结学习先人的经验,开创了一代雕塑之风。“天堂之门”的诞生

1401年,佛罗伦萨打算为圣乔万尼洗礼堂北面装饰一面青铜门。据说,这面门主要是为了祈祷神祗停止发生瘟疫。当挑选艺术家的竞赛公开举行时,所有的艺术家都提出了自己的设计,经过激烈的角逐,吉贝尔蒂和其他几位艺术家被各自授命铸造一块镶板样品,以显示出亚伯拉罕献以撒的场景。这块镶板总共花了一年的时间才完成,镶板放在由雕刻家、画家以及金匠共34位艺术家组成的裁判团面前接受检验。大家不约而同地被吉贝尔蒂的艺术天赋打动,这位年仅25岁的青年开始了他第一面著名的青铜门的设计。

这座大门总共花费了吉贝尔蒂20多年的时间才完成,或许20多年的时间令人不可思议,但是只有细致研究过这座大门的人才能发现它的精妙之处。吉贝尔蒂在雕刻过程中,得到了来自朋友伸出的热情之手,并且还有一大群助手。整个佛罗伦萨都注目着这座大门的雕刻建造,期盼着这件最精美的艺术品呈现在世人面前。整座门被分成了28块镶板,其中有20片讲述基督的生活,4片描述使徒,剩余的4片讲述教会的博士们。在设计过程中,吉贝尔蒂虚心接受艺术家的批评,不时地重新设计、铸造。捐献者被吉贝尔蒂设计的精美大门打动,即使花费巨资也在所不惜,在1425年他们聘请吉贝尔蒂为洗礼堂东面做一副对应的门——“天堂之门”。

没有人会想象27年的时间是怎样度过的,只记得一年一度花开花谢,燕去蝶飞。吉贝尔蒂用10片镶板呈现出《旧约》的情景,从上帝创造人类到示巴女王拜访所罗门,情景美不胜收。他将镶板的边缘用近乎完美的镶画和精巧可爱的动植物装饰构成了20幅画面。

人们发现,这些画面人物行动的背景中,风景几乎完全符合透视学原理,精致的描绘也巧夺天工,堪与当时最好的画面相媲美。很多人抱怨,这幅雕刻太注重绘画,与当时的古典镶画原理格格不入。尽管理论上是这样,但是实际效果却很生动、壮丽、气势恢弘。米开朗琪罗认为,“天堂之门好得足以装饰天堂的入口”;瓦萨里宣称“这幅雕刻的每一个细节都完美无缺,无论是古人或今人之中,都是世界上最好的杰作”。吉贝尔蒂也因为这幅不朽的“天堂之门”被选为领袖团的一员。“天堂之门”迄今还在屹立,吉贝尔蒂也伴随着“天堂之门”名垂史册。

多纳太罗的青铜人生

时间

●约1386年~1466年

人物

●多纳太罗

多纳太罗是15世纪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时期最为杰出的雕塑家,他的作品借鉴了古罗马的经典美学,创作了许多形象生动、神情庄重的雕塑作品。他将自身性情融入艺术创作之中并且不断探寻,近乎偏执地在雕塑艺术的荒原上开拓,晚年更是肆意发挥自己对雕塑美学的理解,成为丰产而独到的一代宗师。

大师名作

多纳太罗的作品注定是要被众人奉为经典的,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它们显得如此完美。

1432年,一座名为《大卫》的青铜雕像在美第奇宫庭园里诞生了。雕像反映的是《圣经》中以色列国王大卫年轻时,面对非利士族对国家的进攻,主动请缨,迎战巨人歌利亚的故事。大卫本是一个牧羊童,但是出于对国家的热爱,他凭借自己的机智和勇敢,利用甩石机将凶神恶煞般高大勇猛、让以色列众将士害怕不已的歌利亚打倒在地,并将其头颅割下,从而才击溃敌军,保护了国家。在这尊雕像中,大卫被塑造成为一个普通的男孩形象,头上依旧是自己的牧羊毡帽,左手握剑,右手持石,脚踩巨人歌利亚的头颅,满脸喜悦,陶醉在胜利的豪迈之中,一改过去教会将大卫幻化为天神的做法。《大卫》是文艺复兴时代第一个裸体雕像,完美地采用了古代已经几乎失传的浮雕和圆雕技术,将大卫尚未成熟的身体曲线逼真地表现了出来,更加让人折服的是,透过雕塑可以明显看到一股少年稚气未脱的单纯,这种创作方式,将人的自由从宗教压抑中解放出来,成为文艺复兴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而《大卫》的作者,正是多纳太罗。有人说,多纳太罗的这一作品,为日后整个欧洲雕刻艺术的发展打开了一道大门,雕刻家米开朗琪罗创作出举世闻名的大理石雕塑《大卫》,正是从多纳太罗的作品里吸取了灵感。

这种从雕塑作品里流淌出来的创新与追求,始终都没有变过,多年以后,另外一件在雕塑艺术领域里开天辟地的作品诞生了。

1450年,圣安东尼教堂主祭坛树立起一组四座名为《圣安东尼之生平》的雕塑,在这些作品中,多纳太罗第—次将富有戏剧性的人物场景融入雕刻,用复杂的人物形象和动作姿态展现了雕塑主角所处的社会环境。同时众多云朵和光线第一次大规模出现在雕塑背景中,成为文艺复兴时期第一个将雕塑艺术赋予绘画生命力的创作者。

其中,《加塔米拉达骑马像》是文艺复兴时期第一次出现的纪念碑形式的塑像,在该作品中,加塔米拉达身披铠甲,腰佩长剑,目光望着远方,骑在马背上手持指挥棒英勇地指挥战斗。神态自若,表情传神,眉宇之间尽显英气,成为不可多得的雕塑经典。同时,由于雕像位于其下的台座之上,而这种安置方式历来是雕塑家们棘手的难题,如何正确地利用基座,并处理好基座与雕塑的协调,从来没有人完美地实现过。但多纳太罗别出心裁,利用色彩带来的视觉效果使得白色基座与雕塑完美搭配。

同时,多纳太罗首次将雕塑与环境布置之间的互动概念引入其中,这座纪念碑式的雕像面向教堂广场街道,带来了纪念碑与教堂穹顶遥相呼应的视觉效果。对此,贝科夫曾经做出这样的评价:“这座纪念碑雕塑自身并没有宏伟的规模,但是在教堂庞大的形体面前体现出了一种深广的意义,从而成为广场上的艺术中心。”这一创新,为后世所有纪念碑雕塑的安置位置提供了一个鲜活的范例,引起了整个雕塑艺术界的重新思考。

当然,在艺术的道路之中,多纳太罗在经历了历史传统与时代特征的综合考虑之后,也经历了对保守的雕塑美学的否定与开拓,这种特点在他作品中时常显现,不惜为表现纯粹的精神层面内容而狠心抛弃作品的外形之美。其中1425年诞生的著名雕塑《哈巴谷像》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在这一作品中,主人公并没有端庄严肃的面貌和整齐的衣饰搭配,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秃顶的尖形头颅形象,瘦削的脸上突兀地显现着一张大嘴,这种丑陋的形象用近乎肖像的手法回归到精神之美。佛罗伦萨传统的雕塑美学在此时已经被这位大胆的创新者抛在一边,所有的手法都是精确而细微的素描,所有想要表达的现实之美都包含在这种“丑陋”之中。

这种做法在他晚年的木雕《圣约翰像》和《玛格达琳像》中更是毫不掩饰,完全以刻画人物心理为出发点,其中的《玛格达琳像》以其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成为雕塑艺术中的另一座丰碑。

终生追求

多纳太罗的作品能够开创一代新风,是与他的艺术成长经历分不开的。

他于1386年出生于佛罗伦萨一个手工业者家庭,父亲是一个普通的毛纺织工人,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已经离世。幼年的多纳太罗跟随当时有名的雕刻家吉贝尔蒂的父亲学习金工铸造,作为一个以此为生的学徒,他接受了严格的工艺和美术训练,后来追随吉贝尔蒂做助手。

在那段时间,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了吉贝尔蒂从乔托那里获得的创新思想,一度向布鲁内莱斯基学习新兴的透视画法,并始终不渝地坚持在雕刻之中运用这种科学的创作理念,首次将透视技法广泛地引入雕塑艺术。他的师傅吉贝尔蒂的雕塑手法以细腻传神见长,工艺精巧,作为透视技法的首创者,曾经因为佛罗伦萨洗礼堂大门上的两幅青铜浮雕作品闻名于世,被米开朗琪罗盛赞为“天堂之门”。但吉贝尔蒂的作品受到中世纪哥特文化影响的痕迹较重,在不知不觉的学习中,多纳太罗的艺术修养使他已经慢慢体会到个中差异,并且在自己作品中逐渐完善,并将写实主义发挥到了极致。

作为艺术上的追求,他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和掌握最贴近生活与真实的雕塑方法,为此他深入罗马,潜心研究古代纪念碑作品,广泛总结古典写实艺术中蕴含的创作思想和理念,成为文艺复兴时期第一批系统考察古罗马废墟艺术的艺人之一。面对古典雕塑,他进行了大量的勘测并记录了大量的数据笔记,仔细研究参悟并灵活运用于自己的创作实践,最终首次完美解决了大型雕塑中的裸体雕像细节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说,对雕塑艺术的痴迷使得他最终成为一个在教会看来“大逆不道”的人,因为他为了了解人体的肌肉构造,一度秘密地进行尸体解剖实验,成为整个佛罗伦萨第一个进行尸体解剖的艺术家。在社会反对、众人误解的大环境中,多纳太罗艰难地进行着探索,努力最终有了丰厚的回报,他掌握了人体结构的知识,为后来的伟大作品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他广泛涉足有关雕塑的各方面知识,与此同时在建筑学方面也积累了高超的修养,通过对古典建筑的观察与思考,他既继承了传统建筑的高大宏伟,又有所发展地提出自己的美学见解,在“准确与逼真”的基础上引入了对雕塑人物生动个性和内心世界的捕捉。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建筑的广大与雕塑的传神之间,他注意到了二者的互动与协调,从而首个将传统的独立雕塑与建筑环境实现了和谐而统一的布局,在这一点上,《加塔米拉达骑马像》的成功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另外,从精神实质上看,多纳太罗的作品与佛罗伦萨城中的世俗生活联系密切,在他的许多创作中,往往不经意便流露出因为对民主自由追求而带来的伟岸与刚强。

他终生沉醉于无休止的艺术探索之中,并一生未娶,一直在艺术殿堂中奋斗到老,为雕塑艺术的各个分支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除了青铜和大理石雕塑,多纳太罗在木雕、泥塑、门雕、祭坛纪念碑等方面都为后世开创了新的通途,60年的艺术生涯以70多件伟大的作品作为最有力的证明。

第一个崇尚人文主义的教皇

时间

●1397年~1455年

人物

●尼古拉五世

当赋予人文主义精神的文艺复兴伊始,科学、人性与自由解放的利矛便迅速投向了固守陈旧教义的宗教。在此期间,涌现出了大量的洋溢着古典美感的文学艺术作品,恰恰是对宗教默默反抗的具体象征。而在宗教界的尼古拉五世,却独树一帜地弘扬着文艺复兴的自由精神,在自己短暂的人生轨迹里演绎出华美的乐章。当历经沧海桑田的后人回首这个历史片断时,重温抑或回味,留下的是无尽遐想,异样的风采折射出了宗教界理性思想的璀璨光芒。

博学广识、多才多艺

在如薄雾般的面纱笼罩之下的意大利,并非像传说中“黑暗的中世纪”那般令人不寒而栗。那片缥缈的面纱,亦非混沌不明,相反,偶尔散落在面纱上的寥寥数颗珍珠却折射出耀眼的光辉,给朦胧灰暗的意大利指明了方向。1397年11月15日,这些散落在薄雾中的第一颗珍珠、也是最大最闪亮的一颗——尼古拉五世便悄然诞生于这样一个富有诗意的地方塞雷拉纳。

卑微的家庭,没有显赫荣耀的光环可以凭借,唯有芳馨的书香环绕。家庭的诗书氛围让尼古拉五世早在孩提时代就饱受耳濡目染的熏陶,并在父亲的指导下尽情遨游于知识的海洋。9岁时父亲猝然病逝,他深受打击,大病一场。坎坷的经历无法阻止尼古拉五世那颗聪颖好学之心,他日渐显示出非凡的才华。16岁时他已经具备了精湛的文法知识,能熟练地运用拉丁文,开始接触并学习逻辑学与神学,这与他后来跟古典艺术结下不解之缘息息相关。当故乡的知识再也不能满足他对知识的急切渴求时,尼古拉五世毅然离开了与他相依相伴16年的故乡,迈出了通往大学城——波伦比亚的铿锵坚定的脚步,并于两年后获得了硕士学位。18岁时母亲改嫁,无法继续向他提供经济来源,让他再次陷入困境。为了继续求学,他只身前往人文荟萃之地佛罗伦萨求得一处安身,这也暗暗开通了他日后步入人文殿堂的重要阶梯。

在佛罗伦萨,他一面为贵族的孩子当家庭教师,一面经人介绍进入了当地人文主义社交圈,并拜会了同时代最主要的人文主义学者。他汲取着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潮的思想,结交着人文主义学者,并对古典文化的研究情有独钟。1419年,孜孜以求的尼古拉五世年仅22岁就在佛罗伦萨获得了神学博士学位,并且备受波伦比亚主教的赏识,三年后受聘为主教秘书兼家务主管。即便后来,他在随同荣升红衣主教的波伦主教共赴罗马期间,他也从未放弃与人文学者探讨、争论的机会。罗马宫廷的一隅成为讨论会的场所,尼古拉五世自然成了热心的参加者,人们经常看见他与学者在那里热情洋溢地探讨着哲学、神学,时而唇枪舌剑,如狂风骤雨;时而颔首详谈,如涓涓细流。同时,他还继续在对古希腊、罗马作家的著作进行整理、研究,以致后来的教皇庇护二世提起他不乏溢美之词:“他涉猎整个文科领域,熟知所有的文学家、医学家、诗人、宇宙志者、神学家,通晓教会法、城市法甚至医学。对他来说没有什么是难以企及的。”

重用学者、奖励学术

一位凡夫俗子诞生于一个微贱之家,没有人能想象到日后的他会戴上教皇的桂冠、踏上人文的征途。但是他求学不止的饥渴得到了上帝的垂青,让这个命运多舛的孩童担当起了旌扬人文主义精神的重任。1447年,尼古拉五世登上教皇的宝座之后,便以极大的热情和兴趣给人文主义学者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几近全方位的资助与支持,一时呈现“奇葩竞放”的局面,中世纪欧洲那种“万马齐喑”景象也日渐被打破。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