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从大局:和平时期中国军队对国家建设的贡献(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4 12:37:52

点击下载

作者:刘亮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服从大局:和平时期中国军队对国家建设的贡献

服从大局:和平时期中国军队对国家建设的贡献试读:

前言

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新中同已走过了60年的风雨历程。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多视角、多侧面对其进行解读。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科技、社会、民生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60年是短暂的,但这60年带给中国的却是极不平凡的。60年的神州大地经历了沧桑巨变。从开国大典到60年同庆盛典,从经济战线上的三大战役到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三位,从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从宜将剩勇追穷寇到建立了强大的国防军,从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双百”方针到体制改革后的文化事业欣欣向荣,从扫除文盲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新型国家,从翻身解放到实现小康社会,凡此种种,中罔人民在每个领域无不留下发展的足迹,写就不朽的诗篇。

60年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谓沧海一粟。其间究竟发生了些什么,怎样发生的,过程怎样,结果如何,却非人人都清楚知道的。对此,亲身经历者或可鲜活如昨,但对后来者来说却可能只是一个概念,对某段历史的记忆影像或不存在或是模糊的。基于此,为了让年轻人,特别是青少年永远铭记共和国这段不朽的历史,我们推出了这套《共和国故事》。《共和国故事》虽为故事,但却与戏说无关,我们不过是想借助通俗、富于感染力的文字记录这段历史。这套500册的丛书汇集了在共和国历史上具有深刻影响的500个蘑大历史事件。在丛书的谋篇布局上,我们尽量选取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或深具普遍意义的若干事件加以叙述,使其能反映共和国发展的全景和脉络。为了使题目的设置不至于因大而空,我们着眼于每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缘起、过程、结局、时间、地点、人物等,抓住点滴和些许小事,力求通透。

历史是复杂的,事态的发展因素也是多方面的。由于叙述者的视角、文化构成不同,对事件的认知或有不足,但这不会影响我们对整个历史事件的判断和思考,至于它能否清晰地表达出我们编辑这套书的本意,那只能交给读者去评判了。

这套丛书可谓是一部书写红色记忆的读物,它对于了解共和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时,这套丛书又是一套普及性读物,既针对重点阅读人群,也适宜在全民中推广。相信它必将在我国开展的全民阅读活动中发挥大的作用,成为装备中小学图书馆、农家书屋、社区书屋、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职上图书室、连队图书室等的重点选择对象。

编者2010年1月

一、服从国家建设

●邓小平说:“我想谈一谈顾全大局的问题。这个大局就是我们国家建设的大局……”

●解放军指战员大声呼喊:“乡亲们,不要害怕,上级正在调动部队,解放军很快就来解救大家。”

●哈尔滨的市民们被感动了,自发地送来热饭和热水,一边流着泪水,一边让战士们吃。

邓小平说军队要服从大局

1984年,在国庆阅兵典礼时,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天安门广场上以雷霆万钧之势走过的受阅部队一眼望去。

雄壮的《解放军进行曲》在空中激荡,数千双军鞋在震颤大地。在火红的军旗带领下,军事院校、陆军、海军、空降兵……依次通过天安门检阅台。

绿色的军阵,钢铁的洪流,气势如虹,让所有的中国人心中荡起无限豪情与兴奋。

然而,此时的邓小平心中却在计算,养这样一支军队要花多少钱呢!我们的国家还刚刚起步啊!

早在1977年的时候,中央军委和国务院的有关领导在邓小平家里就军费问题进行讨论,国务院副总理看着军委报上来的数字,摇了摇头说:“太多了,养不起啊!”

1984年11月1日,包括海军、空军、第二炮兵和11个大军区的司令员、政委在内,在北京京西宾馆召开军委座谈会。

邓小平一手夹着香烟,一手轻轻地挥舞着说:“从哪里讲起呢?从这次国庆阅兵讲起吧。我不是讲这次阅兵如何,这次阅兵是不错的,国际国内反映都很好。最近有位国际友人讲,非常好。我说有个缺陷,就是80岁的人来检阅部队,本身就是个缺陷……”

这触动了在座所有人的神经,人们望着彼此脸上的皱纹,头上斑驳的白发,若有所思。

邓小平接着说:

我想谈一谈顾全大局的问题。这个大局就是我们国家建设的大局……

现在需要的是全国党政军民一心一意地服从国家建设这个大局,照顾这个大局。这个问题,我们军队有自己的责任,不能妨碍这个大局,要紧密地配合这个大局,而且要在这个大局下面行动。军队各个方面都和国家建设有关系,都要考虑如何支援和积极参加国家建设。无论空军也好,海军也好,国防科工委也好,都应该考虑腾出力量来支援国民经济的发展。如空军,可腾出一些机场,一是搞军民合用,一是搞民用,支援国家发展民航事业。海军的港口,有的可以合用,有的可以腾出来搞民用,以增大国家港口的吞吐能力。国防工业设备好,技术力量雄厚,要充分利用起来,加入到整个国家建设中去,大力发展民用生产。这样做,有百利而无一害。总之,大家都要从大局出发,照顾大局,千方百计使我们国家经济发展起来。发展起来就好办了。大局好起来了,国力大大增强了,再搞一点原子弹、导弹,更新一些装备,空中的也好,海上的也好,陆上的也好,到那个时候就容易了。

……

在座的同志要教育我们各级干部,关心国家大局,就是使我们国家在20年内发展起来,实际上从现在到2000年,没有20年,只有16年了。我们军队要一切服从国家建设这个大局。

大家都知道,自从邓小平主持军委工作以来,就已经透出要裁军的意思。为此,中央军委拿出了方案,也裁掉了一些重复设置的机构和人员。但是,从邓小平这次的开场白来听,邓小平是要从中央军委开始裁减了。

在邓小平接下来的讲话中,他由军队高层领导老化的问题,讲到军队的体制改革和进一步实行精简整编的必要性,并做出了世界大战10几年内打不起来的惊人论断。

据此,邓小平提出要裁减兵员100万。

其实,我国的军费数额一直是很低的,而且在政府财政开支中的比例在当时还逐年下降。1985年,我国的军费只有191亿人民币,折合60亿美元,约占同年美国军费的2%,还不到苏军的一个零头。

但是,我军员额却相当于美军的两倍,和苏军的人数差不多。军费中相当大的一部分被众多兵员的“人头费”占去了。这不但是国家和人民的沉重负担,也限制了部队武器装备的发展和战斗力的提高。

据统计,我国1953年到1983年30年里的武器装备发展经费,比美国1982年一年的同类经费还少200亿人民币。

在随后的军委会议上,邓小平反复说着这几句话:

军队要忍耐!

军队要服从经济建设的大局。

把人员减下去,用于武器装备发展,这是个方针。

1985年,从中南海传出了震惊世界的消息,中国宣布裁军100万!

军队内部进行了编制体制改革,炮兵、装甲兵、工程兵撤销,兵种司令部成为总参谋部的业务部门,铁道兵和基建工程兵撤销,对口划归政府,11个军区缩减为7个,组建了集团军和山地部队。根据世界军事发展,还新成立了电子对抗部队、海军陆战队等新兵种。

在新的军队建设战略指导思想的指导下,共和国的军队进行了一次脱胎换骨式的改革,为国家的经济建设铺平了道路。

军队奔赴中原抗洪抢险

1975年8月5日,河南省中部地区开始强降暴雨。一连数天,电闪雷鸣,大雨倾盆,整个天地都在呼啸,大雨一刻不停地下着,分不清是天上的银河倾倒了,还是大海被扬到了天上。

短短3天里,降雨量达到1400到1500毫米。

在暴雨中,洪水无情地肆虐起来。多处河堤决口了,两个大型水库决口了,65个中小型水库溃坝了。洪水像凶狠的猛兽一样,疯狂地扑向驻马店、许昌、南阳、周口地区。

公路被冲坏了,桥梁倒塌了。河南省1200多万人口陷入了白茫茫一片的洪水灾害之中。洪灾中,先后死亡3500人,冲倒房屋570万间。

在自然灾害突然来临之际,中国人民解放军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立即出动7万多名指战员,123架飞机,11艘船艇,2973辆汽车,组织了89个医疗队,参加抗洪救灾。

武汉军区首长亲临抗洪救灾第一线,进行现场指挥。在河南省委的统一领导下,广大指战员奋不顾身,同灾区人民群众一起,抢救受灾群众,抢救国家财产,战胜洪水灾害。

8月8日午夜,驻马店地区板桥水库的大坝突然垮塌,满水库的洪水以每秒6米的速度向遂平县城冲去。

在当时,驻马店地委的主要领导正在省里开会,省军区领导毫不犹豫地承担了指挥抗洪救灾的重任。为了弄清灾情,军分区立即组织突击队,前往遂平县城探险。

突击队员来到遂平县城南面的汝河岸边时,河面的水已经有1000多米宽了。突击队员在军分区领导的带领下,奋勇游过激流,闯进县城。

在这时,洪水已经淹进县城,城里3万多灾民,有的聚集在城内的小高地上,有的惶恐不安地爬到房顶上,在洪水的威胁下,一片混乱。

见此情形,解放军指战员大声呼喊:

乡亲们,不要害怕,上级正在调动部队,解放军很快就来解救大家。

被洪水包围的灾民看见解放军,听到这支解放军突击队热情而坚定的话语,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某部三营首先赶到遂平。指战员们冒着生命危险,马上投身于激流之中抢救群众。

七连指战员得知有100多名干部和群众被洪水围困在遂平县中学时,马上强行涉过3道激流,越过800多米宽的水面,赶到县中学。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解放军指战员排成一道人墙,用自己的身体挡住洪流,把这些干部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

兴和公社受灾严重,一处供销社的门窗被洪水封住,数名干部站在一只油桶上,头已经顶着了天花板,洪水渐渐没到脖子上,十分危急。

八连指战员赶到兴和公社后,马上掀开房顶,把他们救到一处高地上。一名战士在抢救群众时,身上多处被马踢伤,仍然坚持在洪水中战斗。

为了抢救一位瘫痪的老大娘,他用雨衣把老大娘兜好后,绑在自己身上,十分仔细地把大娘救到安全的地方。连续3天3夜,这个连都在同洪水搏斗,先后抢救出受灾干部和群众9600多人。群众感叹不已。

有人激动地对解放军说:

你们一个个往水里跳,把俺们一个个往岸上救,只有共产党领导的好军队,才把俺老百姓的生命看得这样珍贵。

抗洪救灾结束后,中央军委授予这个营“抗洪救灾模范营”的荣誉称号,以表彰他们为祖国为人民做出的贡献。

某团指战员为了确保宿鸭湖水库大坝的安全,同民兵抢险队员一起,在大坝上连续战斗,在短时间里填土石方1.5万多立方米,使这个水库顶住了两次洪峰的冲击,保住了大坝,保护了水库下游的国家财产和人民群众的安全。

受洪水袭击,连续5天5夜,汝河地区有60多万受灾群众没有东西吃。

为了解救群众的危难,空军航空兵部队紧急调配力量。某师出动飞机28架,指战员们不顾劳累,克服种种困难,连续飞行20多天,连续飞行1044架次,把郑州市救济灾区的大饼、馒头等食物和其他救灾物资空投到灾区。其中,空投救灾物资达3300多吨,空投食品2290吨,解决了受灾群众的一部分困难。

洪水像猛兽一般,使贯穿我国南北的铁路交通大动脉京广线也受到损坏。遂平县焦庄车站附近,铁路被洪水冲垮了。

焦庄以南15公里处,铁路的道渣、路基被洪水冲空了,钢轨冲出路基10多米。有的地方,连铁路桥墩也被洪水冲垮了。

铁路是我国的主要交通线,京广铁路尤为重要。面对灾情,解放军指战员奉命迅速出动,突击抢修铁路。

刚刚完成襄渝线隧道抢修工程的铁道兵某部一连,在接到抢修京广铁路的命令以后,只用半个小时就做好了一切准备,立即奔赴洪灾前线。

在灾区,由于道路遭到破坏,车辆无法前进,指战员们冒着倾盆大雨,肩扛机器和工具,一昼夜往返六、七次,行程50多公里,硬是把50多吨物资全部运到修路工地,平均每人总负重500公斤。

在工地上,洪水还没有完全退尽,到处是一个个水坑和一片片淤泥,给修筑路基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但是,指战员们不畏艰难,争分夺秒,连续施工15天,终于比原定计划提前完成了任务,提前通车。

为表彰这个部队的功绩,中央军委授予他们“抗洪抢险模范连”荣誉称号,上级党委为他们记集体一等功。

洪水退去以后,参加抗洪的解放军立即帮助灾区人民群众重建家园。指战员一方面向受灾群众宣传中共中央慰问电的精神和党中央关于生产自救的号召,一方面抓紧时间,积极参加灾区建设,为灾区人民重建家园。在短期内,解放军各部队纷纷捐钱捐物,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做了大量工作。

河南驻马店地区抗洪救灾,人民子弟兵为人民,在保卫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在建设祖国的战线上,做出了新的贡献。

有的部队宁愿自己节约一些,把刚刚收获的秋季作物送给灾区人民。兰州军区还从千里之外为灾区人民送去了上千匹军马。

解放军的模范行动,进一步密切了军民关系。一位60多岁的老大爷在洪水过后特地去探望某医院的医务人员,他激动地说:

俺在旧社会也遭过洪水,那时有谁来管你!现在泛洪水,政府送来吃的、穿的,解放军还来给我们治病。真是千好万好不如社会主义好。

参加建设引滦入津工程

1981年的盛夏,在时任天津市市长李瑞环的办公室里,几个穿军装的人正在汗流浃背地翻阅着工程图纸。他们是铁道兵八师的师长刘敏、政委张景喜和副参谋长景春阳。

铁八师李师长给每个人一个白瓷水杯,“来,尝尝我的乌龙茶。”

茶水一沾嘴唇,所有人都皱起了眉头。“啊!这什么味儿啊!”几个人异口同声。

李瑞环艰难地把茶水咽了下去,舌头被涩的好像失去了知觉,“我们天津一些老百姓因为这样的水都喝不上,都背井离乡了,一些工厂因为缺水都停产了。”市长两个眉头拧成一个。

铁八师的领导回味着和杯子里的水一样苦涩的话,想起了他们刚到天津时听到民谚,“自来水能腌咸菜”。

那时候的天津,正遭遇半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水荒,天津由于经济迅速发展,人口剧增,用水量急剧加大,而主水源海河上游却由于修水库、灌溉农田等,流到天津的水量大幅度减少,造成天津供水严重不足,曾从北京密云水库调水。

1981年8月,为了保障北京用水,密云水库不能再向天津调水,天津面临着水源断绝。城市用水量,由原来的每天180万立方米,降到100万立方米,后又压缩到70万立方米。人民生活用水,由原来每人每天70公升,降到65公升,并且还是每公升含1000多毫克氯化物的苦涩咸水。

农业生产方面,粮田灌溉不许使用海河水,菜田用水严格限量,整个市郊、农村土地龟裂,一派大旱景象。

全市自来水压力不足,三楼以上无水,海河刘庄浮桥不能通行,大光明渡口轮渡困难,甚至紧急疏散人口。

天津全市几千家工厂,如果因缺水而停产,每年将导致直接损失200个亿,间接影响130个亿。

国家经委一位负责同志着急地说:“天津要是停产了,比那个唐山地震损失还要大得多,我们国民经济就要大受影响了!”

党中央和国务院非常关心天津水源危机,为解决天津用水困难,1981年8月,决定兴建引滦入津工程,把滦河水引到天津。

滦河在距天津几百里外的河北迁西和遵化地区,“引滦入津”就是把滦河上游的潘家口和大黑汀两个水库的水引进天津市。

引水渠道长234公里,中间还要在滦河和蓟运河的分水岭处开凿一条12公里长的穿山隧洞,需治理河道100多公里,开挖64公里的专用水渠,修建尔王庄水库,全部工程开凿出岩石达140万立方米。

为了早日造福天津人民,天津市委、市政府下令:

1983年必须把滦河水引到天津,天津市长李瑞环担任总指挥。

为了支援天津市的引水工程,中央派出功勋卓著的铁道兵,任务便落到了铁八师。

铁八师的领导们品味出了天津市委领导这话里的味道。他们把杯子里的茶水一饮而尽,把杯子往茶几上一顿,说:“请市长放心,我们保证把滦河水引过来!”“国务院计划3年,你们提前到两年,能完成吗?”李瑞环问。“我们有信心完成!”铁道兵的话就像钢轨一样铿锵作响。“你们真正两年完成了,在中国水利建设史上是奇迹。”李瑞环的眼镜折射着神秘的光。“奇迹是人创造的!”他们响亮地回答。“你们可要做好吃苦受罪的准备呀。”李瑞环的语气很沉重。“革命先烈们为了解放新中国流血牺牲都不怕,我们在和平年代为了祖国的建设吃点苦受点罪算什么?”景春阳等人向李瑞环市长豪迈地说道!“那好吧,军队干,我们放心。如果你们两年完成了,我亲自给你们嘉奖送锦旗。”李瑞环市长送别他们时,不失时机给他们加油打气。

1981年年末,工程进入准备阶段。铁八师师长刘敏、政委张景喜等以及十一师五十二团的领导一起,受铁道兵领导委派,带着两万多名铁道兵乘坐专列从内蒙古科尔沁大草原转战到河北省迁西县燕山山脉,开凿当年全国最长的人工引水隧道。

1982年5月11日,引滦入津工程正式开工。

引水线路全长234公里,其中最艰难的是要穿越我国地质年龄最古老的燕山山脉,在200多条断层中修建一个12公里的穿越分水岭的引水隧洞。这是我国当时最长的一条水利隧洞,也是引滦入津堪称“卡脖子”的工程。

此处地壳多升降,造成了岩层扭曲、断裂、破碎,地质条件极差,对于工程来讲,它意味着惊心动魄的塌方、滑坡、流沙、涌水。

当时有句顺口溜形容这条引水隧洞:

地下水长流,坍方没个头。

石如豆腐渣,谁见谁发愁。

在铁道兵之前,曾有一些工程队的负责人和工程师来勘察过现场,看到破碎的引水隧洞,他们都摇摇头走开了。

善打硬仗、恶仗的铁道兵第八师和天津驻军一九八师勇敢地担负起了引水隧洞7210米施工任务。

在当时,部队没有什么先进的机械设备,只有锹、镐、炸药、风钻和人力小斗车。铁道兵担负的景忠山隧洞这样的石质,按照通常开挖速度,这条长12公里的隧洞,如果从一头开挖要30年,从两头开挖要15年。可是,时间不等人!

1981年的隆冬,本来是施工队伍“猫冬”的时候,但为早日打通隧洞,作为先遣部队的将士们挥锤舞钎向冻土坚石开战。

7号斜井口是一个污水坑,那里齐膝深的水面冻着一层冰,景春阳副政委带着战士们挽起裤腿,跳进刺骨的冻水里作业。在寒冷的环境里,将士们唯一的取暖方式就是下水前喝点白酒。

为了加快施工进度,部队决定采用新的施工技术。但是,在采用新的施工技术时,却遇到了官兵知识水平不足的老问题。

在当时,铁道兵战士学历都不高。这样的部队掌握大学生要学习几年才能掌握的技术,其中遇到的问题不是局外人所能想象得到的。

在这时,受过高等教育的景春阳的作用大大得以施展。他紧锣密鼓地请来一些专家,对一些根本就不懂什么是隧道施工的战士们办起了技术培训班。另外,他也亲自准备教材,亲自授课。

一些鬓发斑白的“老兵”,像小学生一样和新兵坐在一起,听他讲“新奥法”,“光面爆破”,“非电爆破”,“全断面掘进”等新名词儿。

战场是最好的课堂。将士们边干边学,边学边干,终于掌握了新技术,还对某些技术进行了改进。

景春阳副政委好学深思,他大胆采用爆破抛渣、因地制宜地加长加密锚杆锚喷支护,并不断研究水泥速凝剂的配比,使隧道支护强度大大提高,保证了施工的质量和工期。

当锚喷弄得他皮肤、眼睛一天到晚的难受时,他就开始琢磨该如何去调整锚喷的风压、喷射距离以及如何保证喷层厚度、减少回弹,景春阳把大脑上足了弦。

最终,他找到了施工工艺方案,不仅节省了材料,还大大提高了工程质量。为了加快施工进度,景春阳和其他指战员绞尽脑汁,最终决定“长隧短打”,分兵包抄的办法,同时开凿15个通往引水隧洞的支洞,加上进出口,开辟32个工作面同时掘进。

在引滦工程中,引水隧道开挖最大高度有7.2米,断面特别大,而且还要通过多个大断层。其中最大的断层长度200多米。

这里岩石层面断裂,没有稳定层面可以支护,压力显现也没有规律,而且水文情况也比较复杂,一炮下来就塌方了,塌得都透了天。

10多米深的大黑洞,岩石像死神的獠牙,在战士们的头顶上张开。有人建议用掘开式,那等于搬掉一座小山,工期至少说要搭进60天。

好几天过去了,9号支洞下的隧洞没有推进一尺。

听说隧道在F9断层受阻,李瑞环市长寝食难安。他赶到通往断层的9号支洞,抓过一顶安全帽戴在头上,要下去视察险情。

景春阳一把拖住他:“市长,你不能下去!太危险。”“我不下去看怎么知道危险?”李瑞环执拗地说。尽管他知道那里正处在断层危险带。

他向深深的斜井里走下去。景春阳和营长、连长、参谋们跟在他的身后。支洞幽深,拱顶大高,手电打上去只有一个恍惚的白印。

市长不仅进去了,而且走到了最危险的掌子面。景春阳边汇报边密切注意石质。

突然,他发现掌子面上方有小石头掉落,这是塌方的前兆,他一把拉住市长往外走,刚走几米,“呼啦啦……”一声就塌方了,上千立方米的土石塌在了市长后面。所有人都惊出了一身冷汗。“老景呀,我们可是生死之交呀!没有这个断层,就体现不出工程的险峻和伟大,就像‘玉堂春’里如果没有‘三堂会审’就没有精彩!”尽管刚才一瞬间惊心动魄,李瑞环却不忘幽默几句。

虽然有惊无险,但铁道兵们的意志却依然在险境中更加顽强。天津人民在等水,可是断层却如拦路虎一般挡在了引水的路上。

为了打败这只拦路虎,景春阳在深夜的灯光下,一本一本地查看资料,寻找征服那疏松石质的途径。在9号支洞,他和其他指战员聚到一起交流、探讨……

几个不眠之夜后,一个“勤测量、强支护、弱爆破、短进尺、慢通过、早封闭”施工方案和“大管棚、小管棚联合支护加灌浆锁固”施工工艺酝酿成熟了。

景春阳和指挥部几个技术人员在门前疏松的煤堆上做模拟试验,用煤铲掏出一个洞子,用八号铁丝做“锚杆”,用稀煤代替喷浆。

支架做好后,景春阳来到了煤堆前,转了两圈:“我两脚能跺塌?!”说罢跳到煤堆上,狠狠跺了两脚。

煤洞完好无损!

试验成功了,断层终于被攻克。“天津人民盼水”就是无声的命令,铁道兵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争分夺秒,接着征服了一个个断层,制服了喷涌的山水、罕见的滑坡和流沙。

1983年3月28日,他们仅用了16个月就胜利将隧洞打通,并创造了当时全国日掘进6.8米的最高记录!

后来,我国一位著名的水利专家来到洞口参观,不禁连声喊:“你们真的创造了奇迹”。

时任水电部长钱正英亲自送来通令嘉奖的金匾。

为了引滦入津,铁八师做出了无私的奉献,17名战士奉献出宝贵的生命。

天津人民并没有忘记他们。他们请了最好的雕塑师,在引水隧洞不远的山峰上,塑起了一座庄严的引滦入津纪念碑。

11米高的花岗岩战士雕像,他们身披雨衣,臂下夹着风钻和安全帽,高挺胸膛凝望着远方,那就是这里倒下战友凝固了的生命,他们将千秋万代地站立在那里,见证着滦水南流。

整个工程中,铁八师先后有一个团荣立集体二等功,多个单位荣立集体三等功,先进个人更是不计其数。后来,工程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金奖。

1983年9月11日,天津市民彻底告别了喝咸水的历史。这一天,天津举城欢腾,许多人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在“引滦入津”通水庆祝大会上,李瑞环市长没有失言,他亲自给铁八师授予锦旗,上书:

开凿隧洞创奇迹、引滦入津立大功“我答应你的事干完了,你们可以大踏步改革开放了。”景春阳会后对李瑞环市长说。

引来了滦水,天津市郊40万亩菜地浇灌不再成为问题,百万天津人民的菜篮子有了保证;素有“液滤晶碧类琼浆”的小站稻在断产20年后又飘香四野;可口可乐公司投资生产具有国际口感的可口可乐、雪碧、芬达等饮料……

引来了滦水,天津停止使用水源井600多眼,减少了地下水开采,有效控制了地面沉降。

引滦水源20项水质指标达标率100%,塘沽、咸水沽、杨柳青、张贵庄、大港等地近百万人结束了饮用咸水、高氟水的历史。

引来了滦水,新港船闸重新开启使用,海河航运开通了至上海、大连的航线。与“三北”腹地的海陆运输更为通畅,对内对外贸易更加兴隆。

引来了滦水,海河又重新碧波荡漾,迤逦20公里的带状公园成为一条纵贯全城的风景轴线。

美丽的天津,从此更加多姿多彩了。

赶赴大兴安岭灭火救灾

1987年5月6日,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北部地区狂风大作,漠河境内风速超过了每小时50公里。前一天已经扑灭的古莲林场的森林火灾又死灰复燃。

我国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原始森林,素有“绿色宝库”之称,是国家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之一。

大火在茫茫森林里迅速蔓延,几十米高的火焰掠过树顶,铺天盖地,无情地吞没了森林,吞没了村庄。火借风势,仅仅几个小时,大伙就推进上百公里。不到一个夜晚,大火就把一个县城烧成了废墟。

一场特大森林火灾发生了。短短数十天里,过火面积达101万公顷,其中有林面积70万公顷。

灾情发生后,国务院、中央军委指示沈阳军区迅速调动部队,进行紧张的扑火救灾工作。

参加森林灭火,是我军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1981年4月,大兴安岭地区呼玛县某地的林区曾经发生火灾,解放军基建工程兵某连闻讯以后,连夜行动,强行军几十公里,赶到扑火现场。

指战员们连续奋战一昼夜,开出了一条长达10公里的防火道,有效地制止了大火的蔓延。

这次火灾,比6年前的火灾要严重得多。在这次灭火救灾工作中,我军先后出动了两个集团军、一个坦克师以及一部分预备役部队、3.5万多名指战员、880多辆汽车、62架各型飞机,同地方上的干部和群众一起,在总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的火灾区内,顽强地同烈火搏斗。

扑火任务非常艰巨。有的部队担负的扑火任务区,正面达200公里,纵深达60公里。虽然面临如此巨大的困难,但指战员们灭火的决心是非常坚定的,不管发生什么情况,他们都坚决把大火扑灭。

部队接受灭火救灾任务时,大兴安岭的火灾正在无情地蔓延,火焰高达二三十米,烟尘直冲千米高空。

有的部队扑灭了一片又一片的森林大火,可是当他们继续向前扑灭前面的火灾时,已经扑灭的地方火势又死灰复燃,这无疑增加了灭火的难度。但是,指战员们没有退缩,一遍接一遍地同大火作斗争。

许多部队以团或连为单位,分点扑火。有的部队连续几天几夜都食宿在丛林里。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参加扑火救灾的广大指战员不畏艰险,有的用湿毛巾包住脸,勇敢地钻进火里,去扑灭大火;有的用湿大衣裹着身子,往火里滚。

沈阳军区某师师长接到救火救灾的命令后,部队日夜兼程,从650公里以外的地方赶到大兴安岭火灾区。

在近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这位师长带领部队先后4次冲进火海,身先士卒,奋勇扑火。扑火战斗异常紧张,救火工作忙得这位师长连刮胡子的时间也没有,随着一片片烈火被扑灭,师长的胡子渐渐长起来,人们尊敬地称他为“大胡子师长”。

林区的老百姓用神化式的语言称颂这位“大胡子”师长,说:“‘大胡子’师长的每一根胡子都是救火金针,他到了哪里,哪里的火就被扑灭!”“大胡子师长”的模范行动,在火灾区内外被广泛颂扬。

扑火是一场特殊的战斗。保障扑火救灾的后勤工作,是一项十分繁重的任务。军队参加扑火救灾工作的各个后勤部门,同地方有关单位密切协同,周密组织,采取各种措施,进行快速保障。

沈阳军区提出,要像保障打仗一样,重视扑火救灾保障。各级后勤部门根据上级“一切为了前线,重点保障连队”的指示,制定了“军地统一计划供应,分别筹措记账,加强管理,厉行节约”的保障原则,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做好扑火救灾的保障工作。

5月7日深夜,沈阳军区后勤部接到大兴安岭火灾情况的通报以后,立刻命令驻黑龙江省的后勤某分部,向火灾区派出前线指挥部、兵站和医疗队。这个分部迅速行动,赶赴灾区,同火神作斗争。

沈阳军区后勤部派出了10多人的指挥小组,奔赴塔河,统一组织指挥扑火的后勤保障工作。

5月10日,塔河至古莲的铁路修复以后,有关部门先后组织接发军用列车83列,一共2276车,运送扑火人员6.5万人次,汽车近2000辆,运送各种物资1.1万多吨,较好地解决了贯穿东西火场200多公里内的人员机动和物资运输。

5月13日,一批部队进入火场纵深扑火,后勤补给非常困难。有关部门想方设法,派飞机连续两次空运,把710公斤食品送到扑火现场。

在扑火救灾期间,军队的飞机一共空运空投962架次,运送人员4135人,物资18万多公斤,保障了在第一线扑火部队的供给需要。

某部后勤部门在向扑火部队运送给养和汽油途中,必须穿过5公里长的火区。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时,公路两侧森林中的火焰随时都可能飘落到车上。对于满载汽油的车辆,火焰是一种极大的威胁。

面对冲天火光和滚滚浓烟,指战员们毫不畏惧,果断决定冲过火区。

为了防止意外,他们先把汽车篷布放在水里浸泡,盖到车上后,再在篷布上糊一层稀泥。为了保护好油箱,指战员们还解开自己的背包,把棉衣用水浸透,盖在油箱上,加大速度前进,终于顺利地冲过了火区,把物资及时送到了扑火部队。

医疗保障也非常及时。解放军二三五医院驻在加达格奇,他们接到命令以后,医疗队马上乘专列向灾区开进,最先到达灾情严重的西吉林。在火灾区,这个医疗队连夜展开工作,迅速抢救了32名烧伤的群众。

解放军某仓库派出的塔河兵站,分两个梯队昼夜行进,赶在首批扑火部队到达前4小时进驻塔河,为扑火部队准备了必需的物资。

在扑火灾区,他们先后为两个师补充了2175公斤主副食品,保障了救灾工作的需要。

在扑火救灾中,地方人民群众大力支援人民解放军。从哈尔滨、长春、四平等地赶往火区的部队,由于距离远,开进途中难以携带足够的熟食,群众得知部队要去扑火,自发地赶到车站给部队送食品。

有一位老大娘已经70多岁了,她领着小孙子,提着一篮煮好的鸡蛋,挤到火车站的站台前,给指战员送鸡蛋。她的小孙子在每一个鸡蛋上都写着:“送给打火英雄”。

部队指战员们看着手中的鸡蛋,心里受到了极大的鼓舞。

大兴安岭扑火救灾,沈阳军区后勤部门先后派出了8个医疗队、两个汽车排、一个军运指挥组、一个兵站、一个防疫队,一共351人、47台车辆。军队各级后勤部门一共有5400多人、837台车辆,战斗在扑火救灾的第一线,有效地保障了灭火工作的顺利进展。

在我军官兵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一条条火龙被斩断了,一片片烈火被扑灭了。

6月2日,这场特大火灾终于被我军和人民群众并肩战斗的无比力量征服了。经过28天的连续奋战。一共扑灭了一公里以上的火头1700多个,清理了200米宽的火线1400多公里,开辟了防火隔离带近900公里。

塔河、瓦拉干、盘古、北极村等城镇,一些重要的贮木场,一片片原始森林以及自然保护区,被扑火抢险的英雄们保住了。

解放军指战员在救火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舍生忘死的英勇气概,博得了人民群众的高度赞扬。

1987年5月26日夜晚,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在听取了大兴安岭扑火救灾情况汇报后的讲话中,特别指出:

这次灭火,解放军至少突出地表现了3个特点:一是爱国家、爱人民,对国家和人民有着深厚感情。二是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一声令下,恨不得插上翅膀马上赶到火场。再一条是敢打敢拼,英勇顽强。

国务院、黑龙江省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高度赞扬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扑火救灾中的贡献。

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签署命令,嘉奖参加扑火救灾的解放军全体官兵。

抗洪救灾誓与大堤共存亡

1998年夏季,由于气候异常,暴雨频频,中国一些地方遭受严重洪水灾害。

特别是长江发生了自1954年以来的又一次全流域性特大洪水,先后出现8次洪峰,宜昌以下360公里江段和洞庭湖、鄱阳湖的水位,长时间超过历史最高记录,沙市江段出现45.22米的高水位。

嫩江、松花江发生超历史记录的特大洪水,先后出现3次洪峰。珠江流域的西江和福建闽江也一度发生大洪水。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省、区沿江沿湖的众多城市和广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都受到洪水的严重威胁。东北嫩江、松花江也爆发了超历史记录的特大洪水。

面对这场多年未遇的水灾,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号召受灾地区的广大干部群众,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紧急动员和组织起来,积极投入到严峻的抗洪抢险斗争中。

同时,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以及副总理温家宝多次冒雨奔赴抗洪前线,视察灾情,指导抗洪抢险工作,命令解放军全力支持抗洪抢险。

中央军委做出重要指示:

严防死守,确保大堤安全,确保重要城市安全,确保人民生命安全。

广大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坚决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指示,全力奔赴抗洪抢险第一线。千百万抗洪大军斗志昂扬,信心百倍,“人在堤在,誓与大堤共存亡”的口号声响彻云霄。

在大堤上,江泽民站在水里为将士们鼓舞士气;雨水中,朱镕基冒着大雨看望战士。

将军跳进洪水里,肩并肩手拉手跳入湖中,搭成人墙抵挡洪水的冲击,让堤身垮坡的速度得以减缓。

在抢险救灾第一线,绿色迷彩和橘红色救生衣,构成一幅战天斗地的宏伟画面。

夜幕降临了,战士们打着手电在江堤上巡查管涌。

最危急的时刻到来了。

8月21日,第七次洪峰到来时,湖北省洪湖县长江干堤出现200米长的大滑坡和1.57米宽的大裂缝,眼见长江水穿堤而过,形势万分危急。

守堤官兵,趟过一片齐膝的泥浆,从100米外的棉田取土扛沙包奔向大堤,一次又一次冲锋。大家心里都明白,这是在跟洪水赛跑,慢了就要垮堤。

一位军官赤膊挥舞着大旗,为冲锋的战士们鼓劲,喇叭里高喊着:

人在堤在,誓与大堤共存亡。

战士们个个都像泥人一样,42度的气温,弥漫着发臭的沼泽气味。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进行高强度的作业,人很快就胸闷恶心得晕头转向。但战士们依然跑着扛沙包,有的跑着跑着,扛着沙包就闷头栽倒在边上,多数是因为中暑,有的战士倒下后,就再没有起来……

在黑龙江哈尔滨,战士们在只有10多度的气温里与洪水斗争。江水冰冷,战士们冻得牙都打颤,但依然在泥水中扛着沙包飞跑,在冰水中打桩。决口被堵住了,战士们却倒在冷风阵阵的江堤上睡着了。

哈尔滨的市民们被感动了,自发地送来热饭和热水,一边流着泪水,一边让战士们吃。

在长江和嫩江、松花江流域的严重洪灾发生后,全军和武警部队投入兵力27.6万人,先后出动官兵433.22万人次,组织民兵预备役部队500多万人,车辆23.68万台次,舟艇3.57万艘次,飞机和直升机1289架次。官兵们抢救和转移群众达419.5万次,抢救加固堤坝7619.6公里,抢堵决口、排除险情5762处,转运物资7982万吨。

广大官兵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抗洪抢险的钢铁长城,涌现出高建成、胡继成等许多英雄人物和感人事迹。

第八次洪峰过后,长江水位开始持续回落,此时,一种情绪在老百姓间持续升温。随着惊心动魄的抗洪抢险取得决定性胜利,人们知道,在一起并肩奋斗两个月的解放军,很快就要撤离。

湖北荆州人民的感恩与惜别的情感,在9月10日达到高峰,这一天是送别子弟兵的日子。

早上5时,天还没亮,悄悄启程的军车,已经被群众包围了。道路两边火红的一片,红的旗帜,红的条幅,红的鲜花。条幅上写着:

感谢人民子弟兵!

军民鱼水情,抗洪显真情!

几个小学生扎着鲜艳的红领巾,高举着手臂行队礼,早已泣不成声。其中一个孩子举着一张红纸,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

长大了我也当解放军!

30万荆州百姓,箪食壶浆,扶老携幼,十里相送。

人们将鸡蛋、水果、鲜花一个劲地往车上扔,将眼泪一个劲地往地里砸。

大家都很感动,军车还没开出多远,有的战士已忍不住红了眼眶。

二、成为两用人才

●1977年12月28日,在中央军委全体会议上,邓小平对全军官兵提出,士兵“要学政治、学军事、学技术,还要学点数理化,学点工农业知识,学点外语。”

●人们听得都人迷了,许多带兵的难题,像冰雪见了阳光,像乌云遇到飓风,消失了。一个个俱乐部办起来了,一个个学习小组成立了,战士们笑了。

●李国亮把连队的指导员请到团里说:“今天这个会,叫‘穷帮穷’会。团里穷,营里穷,连里更穷!所以请你们来,一起合计合计,能不能找到致富的金钥匙。”

邓小平提出培养两用人才

1977年12月28日,在中央军委全体会议上,邓小平对全军官兵提出:

军队干部既能在军队建设中发挥作用,到地方上也能发挥作用,打起仗来,又可以在战争中发挥作用,就能成为军队和地方都合用的干部。

士兵要学政治、学军事、学技术,还要学点数理化,学点工农业知识,学点外语。

邓小平特别强调:

今后我们军队只着眼于军队本身建设的需要是不够的,还要着眼于干部、战士转业复员到地方的需要。同时,还要使我们的干部和战士,经过训练后,既能打仗,又能搞社会主义建设。

随即,各部队根据军官和士兵的实际和需要,开展了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活动。

南京军区某师、成都军区某团、济南军区某守备团、中央警卫团等,在军官和士兵积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开始学习一些简单的民用技术。总政治部和这些部队所在军区及时总结经验加以推广。

总政推广了南京军区某师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经验。总政在江苏南京市、浙江金华召开了第一次全军性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经验交流会,推广了南京军区某师和成都军区某团等部队培养两用人才的经验。

海军在舟山群岛某地也召开了培养两用人才的经验交流会,全军各大单位都派人参加。空军、北京军区等单位在会上交流了经验,全军各大单位把这一活动推向了新的高潮。南京军区某师又总结出了“军、政、文、民一体化教育训练”的经验。

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及时推广了这个师的经验,并提出:培养军地两用人才要贯彻“以军为主”、“以干部为重点”的原则。

从此,军队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坚持以军队建设需要为主,把培养两用人才工作纳入教育训练轨道之中。

培养军地两用人才,是新时期军队建设中的一个新事物,是军队为国家建设输送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很受广大战士,特别是农村籍战士的欢迎。

1977年底,邓小平高瞻远瞩地指出:

把军队办成一个大学校,使干部既学到现代战争知识,又学到现代科学知识和生产知识,还要学会做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成为军队和地方都合用的干部。

考虑到战士复员到地方工作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对战士的教育训练就要做到一兵多能。要学政治、学军事、学技术,还要学点数理化,学点工农业知识,学点外语。要使我们的干部和战士,经过训练,既能打仗,又能搞社会主义建设。

这一决策适应了军队现代化建设和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需要,受到全军官兵的衷心拥护和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

在军委和总部的统一部署下,全军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工作蓬勃开展起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培养使用军地两用人才工作不断发展。

1983年6月,邓小平高度评价了这一育人形式,欣然为这一活动题词:

大力培养既能打仗又能搞社会主义建设的军地两用人才。

1984年11月1日,邓小平在中央军委座谈会的讲话中,对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培养军地两用人才,也是个顾全大局的问题。现在军队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做得不错,有成绩,这个很好。军队培养两用人才,地方是欢迎的。这方面工作真正做好了,部队干部战士转业复员到地方就容易了。

余秋里同志告诉我,现在军队的养猪专业人员,一到地方就有用处,司机到地方是最受欢迎的。我们军队培养了不少有专业技术的人才,把其中一些人才转到地方各行各业去,对地方也是个支援。

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要求,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工作经邓小平倡导深入地开展起来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