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的重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4 13:52:29

点击下载

作者:维尼老师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内心的重建

内心的重建试读:

推荐专家

王占郡 中亲联家庭教育研究院院长

从某种程度上说,人是由其先天后天环境编程的一台自动化的机器,由于认知和情绪的局限和不足,我们很难说我们是自己的主人,而要冲出这些限制对多数人而言是非常不容易的。维尼老师的新作《内心的重建》在浅显流畅的行文中,融入了易懂的理论和丰富的案例,对于期待自我成长和内心平静的读者而言,是难得的选择。

贾容韬 中国家庭教育十佳公益人物,《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作者

如何驾驭自己的情绪?如何改善孩子的性格和行为?这是每一位父母所关注甚至渴望的。现实中,不少父母苦于找不到有效的途径。读维尼老师的新书,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处于困惑之中的父母会受益于书中的理念和方法。值得推荐。

刘称莲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作者

这是一本完整解读认知疗法的书籍,读罢有种“拿到金钥匙”的感觉。全书用生动的案例,对认知的形成、认知的影响以及如何改变认知都做了详细的讲解,是一本非常实用的书。

海文颖 浩途家庭俱乐部创始人,《接纳力》作者

维尼老师在本书提出了一些独特创新的理念和方法,解析了适用于普通人的心理成长规律,帮助普通人实现自我成长。我很感动于维尼老师所做的努力,所以,我很愿意推荐这本书给大家。一念之转,每个人都有机会拥有完全不同的生活。

苏家胜 三五家教法创始人

每个人都在自己不同的际遇中,建构自己的心理大厦,或宏伟强大,或弱不禁风。《内心的重建》一书,把人的心理成长置于科学的轨道之上,从根本上促进人的心理的有效调适与健康发展,进而体现出本书的独到的价值。

冉乃彦 著名教育专家

维尼老师十分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善于独立思考,从实践中提出自己的理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深奥的心理学理论,新著《内心的重建》值得推荐。

曹雪敏 复旦大学心理学博士,门萨会员

自我的改变是个缓慢而曲折的过程,要有耐心和勇气挖得足够深,把改变的种子种在内心深处,人生根本性的改变才会扎实地发生,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关注认知。认知和行为互相影响,真正的改变一定同时伴随着认知和行为的改变,祝开卷有益。

史宇 心理医生《内心的重建》给我们搭建了一个安全的关注自我、了解自我的平台。在喧嚣的生活中,也该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了。永远不要忽略了自己的需求,一边读书,一边完成个人成长吧!

读者好评

一位老师

17年前,我认识了维尼老师。那时我陷入了心理危机,一度非常迷茫,对于过去耿耿于怀,迷惑为什么多年拼搏奋斗之后还是伤痕累累。维尼老师说,直接造成所谓伤痕的其实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对经历的认知。所以,改变了认知,就能从过去的经历中解脱出来。认知疗法看似简单,但对于我来说却是开启了改变之门。经过多年的努力,我终于彻底走出了心理困境。感谢维尼老师,感谢认知疗法。

一位德国妈妈

我是一个容易纠结、太过执着的人。曾经有一次,德国邻居多看了我一眼,我执着地认为她一定对我(中国人)有歧视,于是我心生抱怨,开始焦虑,以至于都要抑郁了。后来我在维尼老师这里咨询。维尼老师的理念不但让我放下了执着,也让我的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维尼老师说的“很正常,没什么”,在我看来,就是佛法在生活中的应用。这六个字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它的用处非常大,让我学会了放下执着,心情保持平静,学会接纳他人,接纳事实,从而有智慧地解决问题。

一位妈妈

我的孩子上高一,有段时间陷入了抑郁的情绪之中,省医院诊断他有精神症状,建议住院治疗。维尼老师和孩子详谈后判断孩子只是暂时情绪低落,所谓的精神症状其实是可以理解的正常现象。经过多次和维尼老师的交流,困扰孩子的一些认知问题和现实困扰都得到了解决,孩子情况越来越好,不到一个月各方面都很正常了。真是庆幸当初听取了维尼老师的建议啊!

郑州成成妈董柯

读这本书的感觉,就像身处繁杂的闹市中,突然出现的一个舒适的驿站,让疲惫、焦躁的身心得以停靠,原本只是想休息一下,但惊喜竟然源源不断,就像为自己量身定制的一样,这颗心所有亟待补充的各种能量在这里得到最有效的补给。无论是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还是工作中遇到的瓶颈,或是婚恋中遇到的纠结,以及心灵成长中的种种困惑,维尼老师用平实的语言把西方心理科学和东方儒释道哲学解析成你我都懂的样子,结合大量真实的案例深入剖析,答疑解惑,实用性和实操性非常强,相信在阅读中你一定会暗自惊呼:“这不是在说我吗?”“这样做一点也不难啊!”好吧,让我们赶快开始享受这份珍贵的精神大餐吧。

一位来访者

我高中时深受成功学的影响,那时的我追求完美,事事要求尽善尽美,目标也定得很高,但因为个人能力有限,往往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所以经常陷入自责之中,出现了不少心理问题。2000年时结识了维尼老师,老师帮助我慢慢改变那些不合理的认知,学习新的思维模式,比如努力之后顺其自然,做自己能做的事情,三种思维等。认知改变了,情绪就不那么容易低落和痛苦了。慢慢地,我学会了调节情绪,很多问题也逐渐消失。感谢维尼老师。

一位读者

我从维尼老师的《顺应心理,孩子更合作》受益颇多,如今新作《内心的重建》即将面世,在这个浮躁的时代,维尼老师默默地埋头做个案,潜心写文章,将心智成熟的经验一点点提炼升华,让认知疗法的精要在他的理论架构中一步步拓展深化,所有的心血汇集成这本新书。在有幸试读书稿时,我惊喜地发现老师提出的“三种思维”等认知模式已经不知不觉渗透到我每天的生活中,成为我内心稳定的锚点,抚平我内心的焦虑,让我放下纠结。期望更多的人能从中受益。

一位读者

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心理有问题的人,因为我经常觉得活着没意思,活着很累。有一段时间,我陷入痛苦之中无法自拔,寻求维尼老师的帮助。维尼老师分析说,我受到了励志书籍太多的负面影响,所以不肯接纳现在的自己,太勉强自己,建议我运用认知疗法获得心理成长。在维尼老师的指导下,当有不良情绪时,我开始学会去识别情绪背后不合理的习惯性思维,逐渐建立合理的习惯性思维。逐渐地,我的心态变好了,世界也变得美好了。认知改变,是我人生美好的开始!真心地感谢维尼老师!推荐序1人生是一场长跑方敏

瀚思心理大数据研究院院长

深圳市积极心理学协会秘书长

认识维尼老师是在一次学术讲座上,他真诚、亲和的笑脸,扎实接地气的心理学、家庭教育理念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今的社会竞争激烈,压力越来越大,很多人常常处于紧张焦虑之中。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保持平和稳定的心态,如何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之余找到心理幸福的钥匙,这是维尼老师所关心的。他关注普通人的心理成长,用心理学的规律、方法帮助普通人改善自己的情绪、行为、性格,获得幸福。

很多人都觉得性格、情绪、行为难以改变,其实是因为没掌握方法,就像锁上的门,使出全身的力气也难以推开,有了钥匙就简单多了,改变认知的方法就是心理成长的钥匙之一。维尼老师在刚开始的六七年里,每天花两三个甚至六七个小时来学习、思考,对于自己遇到的情绪、行为等问题进行梳理,分析其中的心理机制,探索心理规律,摸索解决的方法,识别和改变不合理的认知,建立合理的认知,形成习惯性思维。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断内省和反思,维尼老师解决了自己的困扰,并将认知的方法用在了心理咨询和家庭教育研究上,迅速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使很多人的心态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也改善了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同事关系。

维尼老师在工作中接触了大量的个案,这在他的文字中也有体现,书中有很多生动有趣的案例。他将心理成长的理论融入到一个个可操作的故事中,在故事中解决了困扰大家的心理问题。这样便于读者理解和运用。这些案例都来自于我们所熟悉的现实生活,很多人可以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在心理学领域,大多数学院派的老师都注重科研,很少做咨询。而维尼老师善于从自身的成长以及心理咨询过程中逐渐总结归纳出理论和方法,所以其中很多创新的理念和观点非常实用、接地气。比如有些心理学家强调我们的不快乐来自于童年,所以很多人拿着放大镜到回忆中去寻找童年的种种被伤害,这让人很是痛苦。而维尼老师则认为虽然心理、性格的形成和父母的教育有关,但是把责任推给父母对问题的解决是没有帮助的,还是要自己负起责任来,解决现在的问题。维尼老师常常用寥寥数语就道出了事情的真谛,看到积极的一面,“很正常,没什么”,“做好我能做的事情,对结果顺其自然”,一句话就厘清了怎么做和怎么想的界限。书中还有许多朗朗上口的“箴言”,虽然简洁,却寓意深刻,对于心态改善很有帮助。

在成功学和励志课程大行其道的当下,维尼老师指出:“成功学是一把双刃剑。”成功学如果运用不当则害人不浅,是造成心理问题的最常见根源。比如成功学有句名言:只要努力,梦想就一定能实现。很多人对此深信不疑,有位女士刚开始做销售工作时就希望做到最好,为此压力很大,焦虑到失眠。有的家长教育孩子一定要考上名牌大学,重压之下,孩子有了强迫症、抑郁症,最终厌学。维尼老师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来帮助人们把握好人生的平衡。他告诉我们,放下过度的执着(禅宗);努力去做,对结果顺其自然(儒家);做好你能做的事情,其他的顺其自然(道家)……这样既能保持积极进取,又能避免因压力太大而造成内耗,反而会做得更好。人生是一场长跑,保持稳定的心态才能长久。

维尼老师的文字让人明白心理学并不艰深,而是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当下。把深深的祝福送给维尼老师,也祝福朋友们读了维尼老师的书以后可以找到打开心门的钥匙!推荐序2做自己心理的主人王占郡

中亲联教育研究院院长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

与维尼老师相识源于他的《顺应心理,孩子更合作》,当时维尼老师已是网络上知名的家庭教育专家,《顺应心理》出版后更是受到了读者广泛的好评和欢迎。2015年我创办的亲子教育公益微课平台《百家谈》所邀请的第二位嘉宾就是维尼老师。还记得维尼老师讲座的主题是《心理学中人本主义、行为疗法、认知疗法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维尼老师对心理学的理解透彻到位,创造性地把心理学的精妙原理运用到了家庭教育之中,理念和方法实用,可操作性强,符合中国家庭教育的实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维尼老师把认知疗法应用到父母的情绪控制和孩子的性格培养上,可以说是开创性的工作。维尼老师的读者说,通过读《顺应心理,孩子更合作》,不但提高了家庭教育水平,而且对自己的心态、人际关系等都有明显的改善。

我了解到维尼老师并非是心理学专业出身,所以惊讶于他为什么在心理学方面具备这样深厚的功底。后来我才知道,他直接向西方的心理学名著学习,并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已经在心理成长方面一个人潜心学习、实践、思考了二十多年,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这种坚持是罕见的。所以,他在心理学方面有独特而厚重的积淀就不足为奇了。他通过这种成长,不但让自己拥有了更加健康的心理,也帮助了很多来访者。实践证明,他的理念和方法是有效的。

每个人都想驾驭情绪和行为,做自己心理的主人,但是往往发现我们并不能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甚至思维。从某种程度来讲,人是由其先天、后天、环境编程的一台自动化的机器,由于认知和情绪的局限和不足,我们常常做不了自己心理的主人,而要冲出这些限制对多数人而言是非常不容易的。

现在,我很高兴看到维尼老师把二十多年潜心研究而得到的心理成长的宝贵成果写成这本书毫无保留地奉献给读者。很多读者都需要得到进一步成长,可是往往苦于不了解心理学的规律、读不懂自己、找不到有效的方法,进而陷入迷茫之中。有了维尼老师对心理学深入浅出的解析,有了这些实用、接地气、可操作性强的方法,相信读者会拨开迷雾,找到成长的坦途。

维尼老师的心理成长体系以认知疗法为主,着重去改变影响我们情绪和行为的不合理认知,形成新的合理的习惯性思维,情绪和行为也就进入了我们期待的轨道。

维尼老师在浅显流畅的行文中,融入了易懂的理论和丰富的案例,读起来轻松愉快,有着良好的阅读体验。对于期待自我成长和内心平静的读者而言,是难得的选择。

读者们需要留意的是,并非所有的负面情绪都是多余的。在现实冲突面前,适当保留一些诸如焦虑、愤怒等情绪,有时会有利于我们去争取更多的生存利益,至于何处是平衡点,也是读者们自己需要选择和担当的一个挑战。

是以为序。推荐序3合理的认知,全新的生活海夫人

畅销书《爱是最好的良方——抽动症患儿康复指南》作者

很多读者对维尼老师的家庭教育畅销书《顺应心理,孩子更合作》还记忆犹新,这本书很实用,且分享了很多具体的事例,阐述了维尼老师在心理学基础之上的独具特色的顺应心理家庭教育理念。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也是在提醒父母,成长不仅仅是孩子的任务,并不仅仅只是属于孩子,大家都需要学习、进步、成长。

教育的本质就是家长的自我成长。

您看了那么多亲子教育方面的书,学习了那么多亲子家教类的课程,那么您是否看过一本如何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帮助自己,让自己进步并且成长的成人心理、心智类书籍呢?建议您看看维尼老师的新作——《内心的重建》。

心理学,不少人觉得高深莫测,不少人觉得望尘莫及,先别说普通人对心理学的理解不到位,即便是一些所谓的专业人士,对心理学的理解也有可能复杂化。

我曾经被拉进一个比较大的心理学专业人士和心理学爱好者的微信群,群里经常会有一些心理学培训相关信息,一些心理学沙龙邀请之类,偶尔那些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也会分享他们的咨询个案,大家一起讨论交流。有一次我看到一位咨询师洋洋洒洒发了一大通他和来访者的对话,对话中来访者的话不多,咨询师的话很多,并且基本都是比较生僻的专业术语,这些确实堆砌起庞大的专业架势,但是来访者又能听懂多少呢?这样的心理学或许更适合学术交流,但不适合普通人在生活中运用。而维尼老师的新作最大的特点就是实用、接地气、通俗易懂。大道至简,深入浅出,只有透彻地理解了心理学的原理之后才有可能用浅显的话语来阐释,这是真正体现功力的。《内心的重建》针对普通人在情绪、行为、性格诸方面的常见问题、困惑进行解读。维尼老师提出了很多新鲜、独特的可操作的理念和方法,把认知疗法融合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让您在不知不觉中就能领会这些心理调节的方法。合理的认知,全新的生活,心理得到成长,美好生活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父母如果能够重新得到成长,在言传身教之下,潜移默化之中,对孩子的良好影响会自然而然发生。父母的每一点成长、进步,不仅属于自己,也属于整个家庭。孩子、家人的心理健康,从自己的心理成长开始。自序美好人生,从改善认知开始

如何改善性格?如何保持平衡的心态?如何做自己情绪和行为的主人?如何面对压力?如何减少紧张、焦虑?这是大多数人都会遇到的困惑,心理成长是每一个人都需要学习的功课。励志成功学是一柄双刃剑

当下,社会竞争激烈,压力越来越大,很多人常常处于紧张焦虑之中。尤其是近二三十年来,成功学课程在我国逐渐流行,励志鸡汤泛滥。为了提高分数,学生时期的过度励志,也对人的心理造成了深远影响。

励志成功学是一柄双刃剑,虽然激励作用明显,但是如果把握不好尺度,就容易造成更大的压力,容易紧张焦虑,难以淡定从容。在这种社会文化氛围的影响下,很多人过于执着、上进、追求完美、勉强自己,各种心理困扰由此而生,心理成长的需求更加迫切。

其实,每个人都一直在寻求心理的成长:尝试调节自己的心态,试图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改善自己的性格……只是常常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这是因为没有掌握合理的方法。

一般人认为,心理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很多心理学名著看起来艰深晦涩,难以理解,即使感觉方法不错也不知道如何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所以认为只有心理学专业人士才能掌握其中的奥妙,望而生畏。其实,心理成长的基本理念和方法是简单的,是每个人都可以掌握的,这样自己就可以解决心理困扰,也可以对亲人和朋友有所帮助。

如果父母懂得心理成长的方法和规律,孩子从小得到合理的指导,那么就更容易拥有健康的心理,为孩子一生的幸福平安奠定坚实的基础。而父母也是需要成长的,身教的力量是强大的,自身的情绪和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给孩子的心理留下深深的烙印。西方的认知疗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却常常做不了心理的主人。知道自己不应该紧张焦虑,不应该担心忧虑,不应该沮丧低落,却无法自控;知道不应该拖延,不应该发火,不应该追求完美,却不由自主;对自己的性格不满意,想变得自信、果断、有底气,却不知道如何改变,找不到开启心理成长之门的钥匙。其实,心理学早就提供了这把钥匙——认知疗法,可惜以前心理学的研究很少应用到心理成长之中,不为普通大众所知。

近一百多年来,西方心理咨询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涌现出丰富的研究成果,不过,整个20世纪心理咨询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解决心理问题、治疗心理疾病,面向的人群也主要是有心理问题和疾病的人,对于普通人如何改变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如何改善性格研究甚少。

本书专注于普通人的心理成长,希望用心理学的规律、方法帮助普通人改善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获得幸福。中国道家的顺其自然,儒家的中庸之道,禅宗的不二法门

西方心理学有不少美妙的理论和方法,可以作为心理成长的框架;而传统文化中又有不少有助于心灵宁静的智慧,比如道家的顺其自然,儒家的中庸之道,禅宗的不二法门等,我试图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提供更适用于中国人心理成长的理念和方法。

这是心理学一个新的领域,所以需要对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有所创新和发展,也需要针对常见问题提炼出实用的方法。这些新的理念和方法最初大都是从我个人心理成长的经验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通过心理咨询实践的检验,我发现它同样适用于其他人,因为心理规律是相通的。当然,每个人情况有所不同,以应用认知疗法为例,如何去改变认知没有标准答案,我会提出一些理念和方法作为参考,但读者也需要自己去内省和发现。

我的心理成长体系以认知疗法为主体,重视情绪在心理中的作用,方法说起来很简单,但是做起来并不容易。因为每个人心理的背后都有一个庞大的认知体系,不同认知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支持,所以,改变需要渐悟。所以,最好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建立起合理的认知体系,这样事半功倍。另外,孩子的心理与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把本书和《顺应心理,孩子更合作》结合起来阅读,对孩子的心理成长会有更好的效果。

我希望能奉献一本实用、接地气、可操作性强的心理成长指导用书。我重视实用、有效,所用方法都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所举事例也都是来自于生活和咨询,看起来很熟悉、接地气。希望通过阅读,你能学会心理调节、成长的方法,成为自己和家人、朋友的心理支持者。

所谓大道至简,深入浅出,我力争把心理成长的理念和方法用简洁浅显的语言表达出来,以便轻松地理解和掌握。

认知变,世界变。美好人生,从改善认知开始。第一章心理成长,需要科学指导人都有自己的心理,都有对自己的心理不满意的时候,所以每个人都在寻求心理的成长:尝试调节自己的心态,试图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改善自己的性格……只是常常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这是因为没有掌握合理的方法,心理成长,需要科学的指导。01感谢曾困扰过我的心理问题

先介绍一下我心理成长的过程。

说起来,我能够在心理成长方面形成独具特色的理念、方法体系,还要感谢那些曾经困扰过我的心理问题,感谢情绪、行为、性格曾经存在的诸多不足。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和不足,二十多年来,我每天都在探索如何更好地成长。有了丰富的亲身实践,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心理成长的规律。曾经的问题和不足,成了一笔财富。

我的青年时代有过不少心理问题,内心的烦恼和困扰比较多,那时候不懂得如何去改善情绪、行为和习惯,对性格也不满意。

这些问题主要是从高中开始的。童年时父母对我宽容、鼓励,基本是让我顺其自然地成长,没有太多的要求。到了高中,我喜欢看《读者文摘》《青年文摘》之类的读物,其中励志和成功学的思想鼓舞了我,让我更加努力,意志更顽强,但是在它们的影响之下,我常常过于勉强自己,违背用脑规律,比如头脑疲劳了也不休息,要求自己在不适合的状态下依旧高效学习,最终在高三时患上了肌肉紧张性头痛。

这些思想也让我过于执着、追求完美,目标过高,过于勉强而不知顺其自然,过于强调主观能动性而违背规律,所以常常有些紧张、焦虑、急躁,肌肉紧张性头痛跟随了我多年,后来也品尝过短暂的抑郁,也曾经为强迫症、抽动症所困扰。

有些同学和同事听我说起这些心路历程时很惊讶,因为他们感觉我很正常啊!是的,我基本保持着阳光、积极的心态,只是有时会有阴霾。我知道,人的一生或早或晚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或困扰,这很正常,所以基本能接纳这些问题,带着它们去生活,再慢慢想办法去解决、成长。如果不能接纳,会增加内心的冲突,反而不利于成长。

1990年考入国防科大后,可以说大部分时间我都会头痛,这与我的心理(主要是情绪和用脑习惯)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我苦苦寻求解决之道。从那时起,我阅读了一些心理学的书籍,但是总觉得不得其门,无法改变自己。在烦闷之中,我常感叹:朝闻道夕死可矣!改变的钥匙在哪里啊!

不懈的努力最终有了回报。1993年我看了《你的潜能》一书,其中有一句话,大意是:你的行为与感觉并不源于事物的本来面目,而是源于你对这些事物持有的认知、看法或想象。还记得那是在大三结束的暑假,我当时正坐在老家小山的草地上。当我看到了这句话,我顿觉醍醐灌顶,恍然大悟,青翠的山谷仿佛也更明亮了。从此,我找到了心理成长的钥匙:想改变情绪和行为,首先要改变认知和看法。从此,心理成长之门就打开了。

很多人都觉得性格、情绪、行为难以改变,其实是因为没掌握方法。就像锁上的门,使出全身的力气也难以推开,而有了钥匙就简单多了。改变认知的方法就是心理成长的钥匙之一。当然,方法看起来简单,过程却并不容易。没有人指导,也找不到合适的书籍,主要靠自己内省、思考、摸索、领悟,所以,成长对我来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四五年之后,我才知道自己使用的方法就是心理咨询中认知疗法的核心思想,1950年代艾里斯已经提出了认知疗法的主要理念,40年后我才知道;60年后很多读者还不知道,这真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西方心理学大师辈出,留下了不少珍宝,这些是值得学习和吸收的,以心理学的理论为依据去心理成长,是扎实、可靠、科学的。

心理成长需要长期的坚持,开始的六七年里,我每天需要花两三个甚至六七个小时来学习、思考,对遇到的情绪、行为等问题进行梳理,分析其中的心理机制,探寻心理的规律,摸索解决的方法。其中,改变认知是主要的方法,识别不适合的情绪和行为背后的不合理认知,建立合理的认知,形成习惯性思维,问题就逐渐得到解决了。这样,我逐渐总结提炼出一些心理成长的理念和方法,实践证明,这些方法是合理有效的。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断内省和反思,之前困扰我的情绪、行为的诸多问题基本解决了,我收获了幸福自在。

2000年左右,我开始做一些心理咨询。我发现,人的心理规律是那么相似,心理问题的内在机制也是相同的,从我自身经验总结出来的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人的心理成长。

2010年,我决定开始研究家庭教育,把心理成长中的部分理念和方法应用到家长和孩子的情绪管理,孩子的性格改变、行为改善、抗挫折能力培养等方面,结果迅速取得了广大读者的认可。我的家庭教育专著《顺应心理,孩子更合作》受到广泛欢迎和好评,很多读者说通过阅读这本书,不但改善了亲子关系,还改善了夫妻关系、同事关系,心态也发生了积极的变化。这进一步证明了理念和方法的有效性。

现在,我把这些方法系统地总结出来,分享给大家,有了这些指导,读者就可以少走弯路,不必像我当年那样经过了漫长的努力,可以较快捷地实现心理的成长。02改变认知,走出自卑黑洞

人的一生难免会遇到心理问题,甚至严重心理问题。它们都是正常心理规律的产物,是可以理解的,从心理规律出发能够找到解决的方法。这也是心理成长的一部分。

这是我咨询过的一个案例,从中可以初窥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天空湛蓝。我坐在星巴克的窗边,等一位大学研二的女生。

她通过微信找到我,简单聊过几次,能感受到她情绪的低落和无助。她前几天朋友圈有一条消息:一直以来都活得很辛苦,突然好想走。这让我心惊,所以当她寻求帮助时,我答应了。

她来了,外貌外形很普通,看起来也不善衣着。本是青春妙龄,但是却有些抑郁,看来阳光没有照射到她的心里。坐下后,她开口就和我谈起她的母亲和父亲,低着头。

高中时妈妈经常向她抱怨:“都是为了你,我和你爸才经常吵架,才搬家到这里,才不工作来照顾你……”这让她自责,觉得欠妈妈很多,压力很大。妈妈控制欲很强,什么都说了算,如果她不听,妈妈就很生气。她在家里表现得很听话,却被深深压抑,所以在学校反而经常顶撞老师,欺负同学。妈妈对她的优点觉得理所当然,从来不表扬,只盯着她的缺点。所以,她学习虽好却自卑,当我询问她有何优点时,她肯定地说:我觉得自己没什么优点。

自然,母亲的教育方式给她带来了一些伤害,目前的性格、心理状态的形成与母亲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但是,过去就在那里,不可改变,也不可重来,是想起来心痛,让自己痛苦?还是平静安然,如看云起云落?直接决定我们情绪和行为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对事情的认知。过去已经不可改变,我们可以改变认知,认知变,情绪变。

她还是有悟性的,理解了我的意思。她说的确如此,比如从小想当然地觉得父亲欠她的,现在想来却并非如此。父亲并没有伤害她,只是他能力不够,运气不好,就像人生激流中一艘小舟,掌握不了命运,也怪不得他。认知改变了,对父亲的感觉也就改变了。

如果理解妈妈,改变认知,那么怨恨也会少多了。妈妈的原生家庭也有问题,姥姥从小就对妈妈不关心、不爱护,妈妈可能深深感受到这样对孩子不好,所以对她特别关心和爱护,只是不小心又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过多控制,让她感到很压抑。母亲不懂家庭教育,其实很正常,中国这样的父母何其多也!毕竟本意是为了她好。再说目前的心理状态也不能都归因于父母,她本身的性格就属于敏感型的,从小这一特点就很明显。

理解了,就容易宽容了。她抬起头来,渐渐露出了笑容。认知变了,想起过去,想起妈妈,也就轻松了许多。

过去的经历,常常会沉淀为认知或习惯性思维来影响我们。所以,放下了过去的包袱之后,重点分析当下影响心理的主要因素(包括认知、情绪、习惯等)就可以了。

比如,自卑的形成固然来自于她的经历,但是她的自卑感主要是因为对自己没有一个合理的自我形象。正如她所说:我觉得自己没什么优点!

我请她罗列一下自己的优点,她想了想,接连找出来不少:学习悟性高、成绩好,不怕吃苦,能艰苦奋斗,勤奋,有毅力,有恒心……这怎么能说没什么优点呢?如果很多父母发现自己孩子有这些优点,做梦也会笑出来的。她过多地受到了母亲的影响,对自己的优点觉得理所当然,视而不见,只关注自己的缺点。

我又请她罗列一下缺点。她先想到了自理能力差,我认为这其实没有什么,结婚之后想学也很快,可以忽略。她想了想,说很多时候是自己要求太高了,所以处处觉得自己不行。比如,她觉得以目前的能力和水平,很难赚到很多钱。其实这是正常的,能赚到很多钱的人很少。当然,她的确是存在一些缺点的,比如衣着、打扮很一般;比如性格、情绪等还有问题。对于这些不妨老老实实承认,坦然接受,这样就不会觉得那么难受了。何况,这些也是可以改进的,衣着打扮和头型用用心就会有所改进;掌握了方法,心理问题也可以改善。如此分析,会发现缺点原来不像想象中那么多、那么严重啊。

她在沉思。如果多做这样的分析,改变自我形象,对解决自卑会有帮助。

她还有一些困惑。她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但每当她的意见与妈妈相左,妈妈就会很生气,说:我再也不管你了。她在意妈妈的感受,妈妈的反应让她害怕、担心,怕气坏了妈妈,所以感到很压抑。其实不妨转换认知:我们对亲人只应该负有限的责任,妈妈有自己的命运,我们也只能做自己能做的事情,管不了那么多。毕竟,如果自己这么痛苦也是妈妈不想看到的。所以,还是大胆地做自己吧。

她若有所悟,眼睛亮起来了,微笑慢慢浮现在青春的面孔上。

维尼小语:

学会理直气壮,就会有底气,不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有助于建立自信。

不过,现在她还处于抑郁的状态,情绪对她有强大的作用。在这种低落的情绪下,对于负面消极的东西特别敏感,对于积极的方面却很迟钝,所以,我开出的“药方”即使适合,此时也会被淹没在情绪的漩涡之中。

所以,目前首先要做的是调节情绪,多去转移注意力,比如跑步健身,多和同学一起聊聊,多去参加活动……情绪好转之后,再去慢慢改变认知,形成合理的习惯性思维。这样,才会从抑郁状态逐渐走出来,而且效果也会稳定。

维尼小语:

情绪对认知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有时需要先调节情绪,再改变认知。

她觉得我说得对,在低沉的情绪下确实难以摆脱,总是想来想去,都是些负面的东西。回去后先换个发型,找同学一起去买件时尚的衣服,先换换心情吧。

阳光照在她的脸上,希望也能照到她的心里,这是这个年龄的女孩子应该有的状态。

过了几天,她发来讯息:已经在坚持跑步了,虽然时好时坏,但是知道了方向,不像以前那样不知所措了。

一个月后,她说感觉自己好多了。

两个月后,她告诉我,活着很幸福。03发现自己的本性,做自己就好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对某个心理学派提出了批评意见。一位热心的读者有些疑惑,给我提了一个建议:您作为一位咨询师不是应该包容、宽容一切吗?为什么要去批评呢?

这个问题涉及心理成长的目标。一个人是否需要做到完美和极致呢?是否要用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呢?显然我做不到,读者也做不到,也不需要做到。我是比较宽容的人,但只要批评是理性和客观的,批评又有何妨呢?心理成长,可以“随心而动”,适合自己就好,自己喜欢,觉得舒服、自在,不影响他人,适应生活和工作就可以了,可以保留自己的特色和本性,可以做自己。

比如,有的人喜欢安静,过多的交际对她来说是不愉快的事情,那么就不必非要变得善于交际,能够正常、自然地交往也不错。有的人喜欢直率,那么就没有必要变得很委婉,可以表达真实的想法,只要考虑别人的感受就可以了。一个不风趣的人没有必要费尽心思变得幽默,而一个俏皮的人也不必非要变得庄重,毕竟人不是孙悟空,不能想变成什么样就能变成什么样,适合自己、适合当下就好。

那些看起来不同的性格,比如内向和外向,爱表现和不爱表现,哪个更好?其实,性格本身没有优劣之分,只要适应生活和工作,只要不过度,不构成障碍,都可以。性格的成长可以顺势而为,在保持本色的基础上去调整、改变,这样更轻松自然。对于成人和孩子,都是如此。

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好?没有统一的标准,每个人的感受是不同的。有人喜欢紧张刺激,有人喜欢平静从容;有人享受淡淡的忧伤,有人则希望愉悦常在。自己喜欢就好。

不同年龄阶段的感觉也是不同的。我年轻时多愁善感、有些诗意,有些激情;中年后则理性客观、平静淡定多一些,我觉得都不错。

在同一场合,不同角色适合的心理状态各不相同。比如2016年奥运会中国女排的决赛,对于观众来说,如果有些紧张、执着,可能更容易感受比赛的精彩;如果太淡定和超脱,趣味就少了很多。而对女排队员来说,太紧张,太执着于输赢就容易发挥失常,淡定超脱些则有利于稳定的发挥。

尺度也是重要的。如果观赛观众太紧张、执着,那么输了会很懊恼;而运动员如果太淡定以至于不兴奋,也不利于发挥水平。性格也是如此,活泼是不错的,但太活泼可能就不好了;安静也不错,太安静了则不好。

总体来说,心理成长也可以“随心而动”,适合于生活和工作,觉得喜欢、满意,就是好的心理状态。如果觉得不满意、不喜欢,对生活、工作造成了障碍,那么就需要改变了。

生活在世间,七情六欲给我们带来烦恼的同时也会带来幸福,所以想获得幸福自在没有必要无欲无求,可以照常去生活,照常去追求,只是要学会合理、适度、合乎自然。04情绪本身并无好坏之分

我们常说要克服不良情绪,那么什么是不良情绪呢?

其实,情绪本身无所谓好坏,关键在于是否适度,是否适合情况。

忧伤,如果只是淡淡的,有些诗意的感觉,也是不错的;但是如果忧伤过度成了抑郁,就成了不良情绪。

高兴,一般来说是美好的感情,但如果过于激动和兴奋,就可能乐极生悲。

悲痛,在某种场合也是适合的情绪,但过头了,就需要调节。

适度的焦虑,会推动我们去解决问题,但是焦虑过度就会让人备受煎熬。

适当的恐惧,会让我们保持警醒,远离危险,但是恐惧过度就成了障碍。

适度紧张会提高兴奋度,激发潜能,但是紧张过度就容易方寸大乱,发挥失常。

平静淡定的心态一般来说是理想的境界,但是如果火烧眉毛还不着急,恐怕也会延误时机。

所以,任何情绪都可能成为不良情绪,也可以是良好的情绪,不良的情绪是指过度的、不适合的情况,让我们感到痛苦甚至构成障碍的情绪。05依靠意志能解决心理问题吗

每一个人或早或晚都会遇到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这很正常。出现心理问题,也是我们心理成长的机遇。

但是,心理不是想改变就能改变的。比如知道不应该害怕,但还是恐惧;知道应该自信,但还是自卑;知道不应该紧张,但是越想不紧张就越紧张!很多时候心理有“不由自主”的特性,意志力有时是苍白无力的。

心理有一定的规律,改变也需要专门的方法。这也是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的原因。

比如,在过于低落的情绪之下,即使有意去思考正面积极的方面,感觉也迟钝;此时会不由自主地对负面消极的方面感觉更敏感,从而继续产生低落的情绪,所以往往难以摆脱,甚至会抑郁。这就是情绪影响认知的规律,所以,首先要做的是调节情绪而不是思来想去(改变认知)。

情绪产生之后,会通过植物性神经引起生理上的反应,比如肌肉、心跳、呼吸的变化,这种反应会持续一段时间。而植物性神经是不受意识控制的,所以有时用意志来调节情绪,效果不佳,此时不如采用运动等转移注意力的方法,让情绪慢慢平静下来。

驱力也会影响意志发挥作用。比如,很生气了,情绪会驱动我们发火,有时想忍也忍不住。又如喝酒、吸烟成瘾,明明知道不应该去喝、不应该抽,但还是不由自主,这就是欲望的驱动力量。

习惯性思维会有力地影响情绪。比如看到孩子题目又做错了或又没听懂,如果您的习惯性思维是“他不该做错,该听懂”,那么就可能会不由自主地生气、发火。

如果学会理解孩子,改变自己的认知,觉得“孩子这样是有原因的,其实该做错,该听不懂,我觉得容易,那是从成人的视角,但是对孩子来说还是难的”,那么情绪会平静得多。

害怕也是不由自主的。记得我在大学时,对于跳马总是有种莫名的恐惧,难以克服。后来,依靠“系统脱敏法”成功地消除了恐惧,最后还获得了全校跳马冠军。方法此时比意志力更有效。

公开发言时可能会不由自主地紧张,并且越是告诉自己不要紧张反而会越紧张,所以意志帮不了多少忙。此时如果学会改变自己的认知,比如:就像平常一样说话就可以了,那样表现反而最好,可能就不紧张了。

如果太在意别人的眼光和评价,说话做事就会没底气。如果学会“理直气壮”的方法,就可以变得有底气了。这是靠意志难以做到的。

有时压力太大,虽然凭意志可以坚持,但会让人感到煎熬,此时,如果改变认知,学会“做能做的事情,其他的顺其自然”,压力自然小很多。

再谈谈强迫症,我认为其实质是习惯性出现的怀疑,这种怀疑出现之后,会产生驱力,驱动你去消除这种怀疑。这是不由自主的,如果与之对抗,不顺应这种想法,可能会感到紧张焦虑。比如,有洁癖的孩子,当他怀疑自己手不干净的时候,会抑制不住地反复洗手。此时,如果父母不让洗,孩子会感觉很难受。

再如抽动症,抽动动作是对紧张焦虑或不舒服感的习惯性宣泄,当紧张焦虑时,抽动动作会自动出现,比如眨眼、耸肩、动鼻子、鼓肚子、清嗓子等,这也是不由自主的。儿童抽动症的康复不是依靠控制就可以的,而是需要去解决引起孩子紧张焦虑的根本原因,比如改善孩子敏感的性格,改变父母的教育方式等。

心理有时是不由自主的,意志力在某些情况下会失效,所以,懂得心理的规律,掌握恰当的方法,对心理成长很重要。第二章心理成长的钥匙:认知疗法二十多年前,我对于如何调适自己的情绪、行为百思不得其解,那时感叹“朝闻道,夕死可矣”,是认知疗法让我豁然开朗,从此打开了心理成长之门。01认知疗法很简单

一位德国华人妈妈在我这里咨询,她告诉了我一件往事:

有一次,德国邻居看了我一眼,我觉得她可能对我有些种族歧视,我本来就是敏感纠结的性格,这样一下子就变得很焦虑。进而因为孩子的德语不是很好而开始担心孩子在学校是否也会被种族歧视。结果,我陷入抑郁焦虑之中,不得已回国治疗了4个月,花了几万块钱,差点住进精神病院。

康复后回到德国,见到邻居,邻居热情地和我打招呼,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看来人家根本不是种族歧视,可能只是觉得我漂亮所以多看了几眼。

现在看来,让我焦虑和抑郁的罪魁祸首不是邻居,而是我错误的认知。

在认知疗法中,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的情绪ABC理论最具有代表性。ABC理论认为:直接决定情绪和行为(C consequence后果)的不是事情(A activating event前因),而是对事情的认知(B belief信念)。而对事情的认知是可以改变的。所以,可以通过改变认知(B)来改变情绪和行为(C)。比如:

参加比赛输了,面对这一事情(A),如果认知(B)是“我很失败,我不行,我不该输,输了很糟糕”,那么情绪自然是沮丧、低落的(C)。但是如果改变认知,告诉自己:“坏事变好事,输了有助于发现自己的问题,可以更好地改进;输很正常,没什么,谁都会输;输就输了吧,顺其自然。”这种新的认知更积极、更淡定,所以情绪会平静得多(C)。

面对困难或富于挑战性的工作(A),如果认知(B)是:“我一定要完成,不完成的后果很严重。”那么你的压力必然大(C)。如果改变认知(B),“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就可以了,其他的顺其自然”,那么压力会减少很多(C).

这两种认知不能说谁对谁错,前一种认知会给人更大的动力,也会给人更大的压力;后一种认知在保持了一定积极性的同时,会减轻压力,是一种更平衡的认知。

在某方面能力比较弱(A),如果总与最优秀的人比,或者与自己过高的要求相比,那么可能会觉得自己失败、无能(B),会感觉有些自卑(C);如果学会接纳自己,认为有弱点“很正常、没什么”,只要能有所进步就可以了(B),那么就容易坦然面对(C)了。

认知疗法的理论虽然很简单,但却是改变情绪和行为的一个很有效的方法。事情往往是难以改变的,但改变了认知,也就改变了情绪和行为。认知变,世界变。

一位来访者:

改变想法,所谓的受伤也就烟消云散了

2000年左右,我陷入了心理危机,一度非常迷茫,对于过去耿耿于怀,迷惑为什么多年拼搏奋斗之后还是伤痕累累?去心理机构咨询,去寺庙和天主教堂寻求解脱之道都没有得到答案。

那时,我认识了维尼老师,老师说直接造成所谓伤痕的其实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对经历的认知;不是别人直接给了我伤害,而是对事情的认知让我觉得被伤害。所以,改变了认知,就能从过去的经历中解脱出来了。

这是一个全新的视角,以前一直抱怨别人,抱怨命运的不公,从来没有质疑过是不是就应该这么看。

以前我总纠结于农村中学老师的那段经历,一直认为自己很倒霉。学习认知疗法之后,我改变了。经历就在那里,我可以觉得倒霉,也可以转变想法:正因为去农村当了老师,才逼迫我奋发图强考取了研究生,成为青岛的大学老师;如果分配到县城的中学当老师,可能就安于现状一直在那里了。这不是一件幸运的事情吗?怎么能说倒霉呢?

以前我想到干爸在关键时刻没有好好帮我,就感到很受伤害。和维尼老师讨论后,发现其实是我期望太高,干爸没有我想象中能力那么强,而且毕竟是“干”爸,关系其实没有那么好,人家没有全力帮我也是人之常情,自己的人生还是要自己承担责任。其实不是干爸伤害了我,是我的想法让自己觉得受到了伤害。

认知疗法看似简单,但对于我来说却是开启了改变之门,那些想当然认为正确、从未怀疑的想法才是导致我心理危机的直接原因啊!改变这些想法,所谓的伤痕也就烟消云散了。

当然,认知的改变说起来简单,但却不那么容易。

多年形成的习惯性思维根深蒂固,还有不良情绪的影响,加上诸多心理问题,转变的过程是不容易的。

所谓病去如抽丝,成长需要不断努力,每天都要反省自己,慢慢改变自己的认知。所幸的是经过多年的努力,我终于彻底走出了心理的困境。感谢维尼老师,感谢认知疗法。02神秘的自动化思维

认知的产生过程通常有两种:有意识思维和自动化思维。

所谓的有意识思维,就是有意识地、主动地思考,这是我们所熟悉的,也容易察觉到。比如分析事情的利弊,决定应该怎么应对,制订计划等。因为经过了思考,所以相对理性一些,但是难免产生不合理的认知。

而自动化思维听起来有些神秘、陌生,虽然天天相伴,很多人却可能未曾注意过。

自动化思维(automatic thoughts)是指无意识的、不带意图目的、自然而然并且不需要努力的思维。这是美国心理学家贝克首先提出来的。

自动化思维是人进化中自然形成的一种机能,能帮助我们更轻松地生活、工作。试想,如果什么事情都要有意识地思考,那也是比较辛苦的。

我又把自动化思维分为直觉式思维和习惯性思维两种形式。1 .直觉式思维

在某些情形下,比如面临新的、不太熟悉的事情时,有时会有一种即时的反应,不是经过有意识地思考,而是立刻、想当然产生了一些看法或想法,类似于直觉的反应,这就叫作直觉式思维。

比如给孩子讲题,孩子总是听不懂,那么可能马上会想:他怎么这么笨?所以,一下子就火了。这样的认知没有经过深入的、有意识的思考,凭直觉想当然立刻得出,虽然有时认知也是合理的,但是与有意识思维相比,理性的成分相对少一些,不合理的成分相对多一些。

那位德国华人妈妈没有好好分析,就想当然地认为邻居对她种族歧视,就是一种直觉式思维,与事实不符。

再如,一位男士用微信约心仪的女孩出来吃饭,女孩简单地说抱歉,正忙,今天没时间。男士立刻想到女孩是不是有意冷落他,感到沮丧。其实女孩可能真的正忙着,没时间,男士的直觉式思维并不符合事实,却实实在在影响了情绪。

这种思维普遍存在,在家庭教育中常常出现。当孩子的表现出乎意料,我们经常没来得及了解真相,就想当然地觉得他捣蛋、不上进,火气可能就马上来了。事后我们可以反省一下,先去识别火气背后的不合理认知,找到之后再去分析它是否合理,以及合理的认知是什么。

比如,孩子写作业磨蹭,可能是有内在原因的,比如作业太多、太难,缺乏兴趣和信心等,这样就是可以理解的,父母需要做的是“找原因、想办法”,去帮助孩子。认知改变了,情绪也就平静了。2 .习惯性思维

习惯性思维就是在某种情况下习惯性地自动出现的认知和想法。因为其自动出现,所以如果不去有意识地识别的话,甚至觉察不到其存在。

这些认知是原有的,不是当下思考或直觉反应的产物。它们的来源比较广泛,有的来自于他人的影响,有的来自于书籍、报纸杂志,有的是自己思考的结果(有的是有意识思维的产物,有的是直觉式思维的结果)。就像习惯的形成过程一样,在某种情况下某种认知多次出现,慢慢就成为习惯性思维了。比如:

我高中时经常看《读者文摘》等刊物,其中的一些成功学的思想给我很多鼓舞,当时感觉不错,就逐渐把这些思想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学习中,慢慢就形成了相应的习惯性思维。但由于辩证吸收的能力不强,这些认知存在不合理之处,导致我过于勉强、过于执着,对情绪和行为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

我看过一本书《奇特的一生》,作者是苏联昆虫学家柳比歇夫,特别善于节约时间、利用时间,受此影响我也通过思考形成了一些节约时间的方法,逐渐去应用,成为习惯性思维。但是这些认知不太合理,比如累了还要继续学习思考,不适合的场合也要思考、同时想几件事情等,养成了一些不合理的用脑习惯,结果导致头脑容易疲劳,头痛持续了多年。

我们知道,行为习惯形成之后,很多动作连想都不用想就做出来了,就像自动运行一样。习惯性思维形成之后,也会在某种情况下自动出现,不需要有意去思考。比如,明明头脑已经累了,我会自动地、习惯性地想到要节约时间,所以不会去休息,而是继续用脑;做一些琐碎的事情时,习惯性地认为这是在浪费时间,所以,会有些烦躁,或者习惯性地认为应该快速地完成,导致头脑容易疲劳。

从来源来看,书籍或他人的观点本身有可能是不合理的,我们的理解也可能片面、极端、不符合实际,我们思考得出的认知也可能是不合理的,所以,习惯性思维自然可能有不合理的方面。

比如,有的父母受《夏令营中的较量》的影响,认为孩子的很多问题都是娇生惯养造成的,所以不能娇惯,应该对孩子严格、严厉,甚至应该有意制造挫折,让孩子吃苦。这篇文章的观点本身有不合理之处,读者如果不注意辩证地吸收,又想当然或者片面地去理解,所得出的结论自然不太合理。但是形成习惯性思维之后,会自动出现,甚至觉察不到这种思维、认知的存在,会把它当作理所当然正确的结论去应用,想不到去质疑其是否合理。

我年轻时认为,如果不能实现自己的远大目标,不能活得精彩和成功,如果到了四十多岁还是平凡的,那么人生就是灰暗和痛苦的,遗憾终生。

我发现很多受成功学影响的来访者都有类似的习惯性思维,大概是来自于一些成功学的理念吧。这个想法不知什么时候形成的,也没有深入去分析是否真是这样的,就想当然觉得是正确的,成为我的习惯性思维,影响了我好几年。

那时,当我遇到一些不顺利的时候,会想到自己的能力不像自己想象中的那样强大,所以将来可能是平凡的,由于上述习惯性思维的影响,就会觉得焦虑、担忧。后来,我识别出这种习惯性思维影响了我的情绪,所以重新去分析,发现其并不合理——即使平凡的人生也可以有不少精彩的时刻,也会是幸福的,那么烦恼什么呢?习惯性思维改变了,心态自然好多了。案例:

习惯性思维改变了,问题行为也就自然消失了

一位六年级的女孩在我这里咨询。她特别在意字写得怎么样,如果字写得不满意,就一定要擦掉,不然就感到不舒服、难受,每天为此浪费了不少时间。比如“准”字,她会要求右边的四个横都很平,而且平行,等号也要求平行。

为什么会这样呢?她告诉我,上小学时老师就要求横平竖直,所以她一直觉得字“横平竖直”才是应该的,这成了习惯性思维,一直影响着她。

我和她一起探讨:老师为什么这样要求呢?其实是因为小孩子如果没规矩的话可能会写得乱,所以才有了这样一个规矩。按照这样的规则来写,应该写得还可以,但是有些呆板。我让她去观察硬笔书法作品,发现即使是楷书,也几乎没有横平竖直的,变化才产生美,不横平竖直也是好看的。

慢慢地,她的习惯性思维改变了,问题行为也就逐渐消失了。

识别情绪和行为背后的不合理认知是心理成长的重点。不合理的认知可能来自于有意识思考,也可能来自于直觉思维和习惯性思维。

其中习惯性思维是重中之重,不少性格、情绪、行为问题的背后都存在着不合理的习惯性思维,因为它自动出现,所以如果不去仔细识别的话,甚至觉察不到它的存在,自然不会怀疑其是否合理。而习惯性思维就这样默默地、有力地影响着我们的心理,可能持续几十年甚至一生。

维尼小语:

习惯性思维与潜意识

我们熟知的“潜意识”可能是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中最著名的概念。不过,在经典精神分析中,潜意识显得有些“玄”、不易理解、难以捉摸。

认知疗法和精神分析属于不同的心理学理论。如果从认知疗法的角度去理解潜意识,习惯性思维可以与潜意识相对应。所谓的潜意识,是指人类活动中,不能认知或没有认知到的部分。是人们已经发生但并未达到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过程。精神分析认为:“我们是无法觉察潜意识的,但它影响意识体验的方式却是最基本的——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如何看待我们生活中日常活动的意义,我们所做出的关乎生死的快速判断和决定能力,以及我们在本能体验中所采取的行动。潜意识所完成的工作是人类生存和进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习惯性思维也有类似的特点,因为其自动出现,我们常常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但是它却在默默地、有力地、自动地影响着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两个概念有相通之处。不过,与潜意识相比,习惯性思维的概念更容易理解,更符合常识。03抵御伤痛、焦虑的认知防火墙

在经历一些强烈刺激、伤痛之后,可能想到这些事情就会紧张、焦虑、痛苦。其实,直接让我们痛苦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对事情的认知。如果我们建立新的认知,逐渐形成习惯性思维,这样每当想到这些事情,就会自动想到新的习惯性思维,就会建立起“认知防火墙”,从而有力地阻隔事情的负面影响。

比如,有的人想起父母对自己造成的伤害就感觉很心痛,其实,对于过去的认知是造成这种感觉的直接原因。过去已经无法改变,但是可以改变认知。

比如用三种思维重新看待过去:第一,坏事变好事——过去的痛苦经历,可以提醒我们不要在孩子身上犯同样的错误,也是好事;第二,很正常,没什么——父母那样做是因为不懂教育,在那个年代很多父母可能都是那样,这也源于父母原生家庭的影响;第三,顺其自然——过去的就过去吧,过多纠结没有意义,不妨放下过去,面对未来。

经过多次这样思考,那么新的认知会成为习惯性思维,每当想到童年经历时首先想到的是它们,这样就形成了认知的防火墙,对事情就能够坦然面对了。

又如,失恋往往是痛苦的,一想起来就会心痛。如果我们能重新认知,慢慢形成习惯性思维,有了认知防火墙,面对失恋也就能坦然面对了。为什么说“时间是治愈伤口的良药”?也是基于同样的道理。出于本能,人会不知不觉地寻求解脱,“看开”此事,慢慢会形成习惯性思维,也就不再感到心痛了。

那些曾经给我们创伤、让我们难过痛苦的事件,既然已经无法改变,那么不妨建立起认知的防火墙,有了它的帮助,心情会平静很多。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