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国学系列 读故事赏古文(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4 14:33:13

点击下载

作者:王帼英,李美昆

出版社: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上下五千年·国学系列  读故事赏古文

上下五千年·国学系列 读故事赏古文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上下五千年·国学系列 读故事赏古文作者:王帼英,李美昆排版:辛萌哒出版社: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01-01ISBN:9787532496044本书由上海少年儿童出版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桃花源记[晋]陶渊明[1][2][3]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4][5]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6]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7]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8][9][10]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11][12]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13]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14][15]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6][17]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18]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19]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20][21][22]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23][24]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25]者。【注释】[1]太元: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年号(376—396)。[2]武陵:郡名。郡治在今湖南常德。[3]缘:沿着,循着(向上)。[4]夹岸:两岸。[5]落英缤纷:鲜花盛开。落:初,始;英:花;缤纷:繁多,绚丽。(另一种解释:落花纷纷扬扬。)[6]仿佛:隐隐约约。[7]才通人:仅能供一个人通过。[8]俨然:整齐的样子。[9]属:类。

[10]阡陌(qiān mò):田间小路。南北叫阡,东西叫陌。

[11]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里面来来往往男女老少耕作的条件和衣裳服饰,都不能和外面的人相比(非常简朴)。悉:全,都;如:不如,不及,比不上。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界也有多种看法。结合陶渊明自己所作的桃源诗,可以认为他是说桃源中人穿着简朴,不如外面的人。

[12]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幼童,都流露出快乐自在的神态。黄发:相传高寿老人白发转黄;垂髫:古代小孩头上扎起后又下垂的头发。

[13]要:同“邀”,请。

[14]咸:全,都。

[1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带着老婆孩子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率:带领;妻子:老婆和孩子;邑人:同乡人;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16]有汉:即汉代。有:名词词头。

[17]无论:不要说,更不用说。

[18]延:邀请。

[19]不足:不必,没有必要,是“不允许”的委婉说法。

[20]扶:沿着。向路:原先的路,旧路,指来时的路。

[21]志:标记,做标记。

[22]诣(yì):到,往见。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23]规:计划。

[24]寻:不久。

[25]问津:问路,指探访。津:渡口。【导读赏析】乱离社会的安宁理想

两晋社会,归结为一个字,就是“乱”。读这段历史,耳边仿佛有接连不断的喊杀声,催租追税敲柝声。在杀来杀去的过程中,最倒霉的是老百姓。敲骨吸髓的苛政,也不能让人有片刻的安宁。于是,人们的最大愿望,就是能过上平安的日子。但这样的环境,也许只在乱纷纷的现实世界之外的某个地方。《桃花源记》虚构了这样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境地。

故事开始,作者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晋太元年间,大致时间,不十分确定)、地点(武陵,比较明确)、人物(捕鱼为业的人,渔夫,确定)和事件(缘溪行,循着一条溪流向上边行边捕鱼,是非常普通的日常生活)。然而,“忘路之远近”一语,使情况起了急剧的变化。我们有了时空转换的感觉,先前的时地都变得虚无模糊,而美景出现了:一片广阔的桃林,充满生机的桃林。

美景引起了渔人探究的兴趣。事实上,恐怕我们也有了这种兴致。于是,在“林尽”于“水源”之时,见到了一个隐隐约约透着光线的山洞。至此,我们充满了要去探索的兴致。“便舍船,从口入”以后,是渔夫在探得“桃源”后的进一步深究。“豁然开朗”,梦寐以求的理想社会(环境)发现了。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等一应俱备——农耕时代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有所保障。当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之后,幸福感只是一个心态的问题。因此,尽管这里的人们耕种的条件、男女老少的衣着都不能和“外人”也就是晋代社会上的人相比,但都显出快乐满足的神态。这里没有外部世界那样的物质条件,但这里有一个宁谧祥和的环境。“见渔人”以下,是交待这个神秘古朴的和谐社会产生和存在的原因。此中人告诉渔人,也是告诉我们读者,他们的先人为了“避秦时乱”来到了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过上了几百年“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平静安宁的日子。这“秦时乱”应该不仅指秦时流血漂杵的战乱,同时也指横征暴敛的政乱。当他们听了渔人所说外部社会的种种乱象后,“皆叹惋”。“叹惋”什么?不外乎对世人所遭乱离横祸的同情和对自己平安宁静生活的庆幸。

于是,这些诚朴的人在友好热情地招待了这位不速之客后,也多长了一个心眼。在送渔人离去时,叮嘱他“不足为外人道”。这“不足”是“没有必要”的意思,其实是“不允许”的委婉说法。然而,这位被世俗利欲熏心的渔人全然不顾这些告诫,在返回的路上处处做了标记。一回到家,马上向官府报告“说如此”,可见求赏心切。而“为民父母”的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可见求财心切——有了这片土地,又多了赋税来源。然而,或许是此中人有了防范,也或许是上天的眷顾,贪婪的世人“不复得路”,终于让这个神奇理想的所在复归于神秘缥缈的传说。【趣闻轶事】桃源洞遇仙人

相传在东汉时候,剡县(今浙江绍兴嵊州、新昌)有一对好朋友刘晨、阮肇到天台山采药。这一带他们本来比较熟悉,但那天不知为何迷路了,被困山上十多天。就在两人饿得实在不行时,忽然发现高高的山岩上有棵桃树,长满了果实。两人拼命攀上山崖,摘下桃子痛痛快快地吃了一顿。这时,他们不再有饥饿感,还觉得有了无穷的精力。

于是他们便寻路回家。在山下看到一条小溪,小溪上游中漂来了农家常见的新鲜菜叶。他们奇怪这水里怎么会有菜叶时,又看见一个杯子漂到他们跟前。捞起杯子一看,里面盛着富贵人家食用的“胡麻饭”。他们想水流上游不远山中必定有人家。于是两人下水向上游去。游出山底,见到了一条更大的溪水。只见溪边有两位非常漂亮的姑娘。她们看见两人带着杯子从山底水流中钻出来,咯咯地笑着说:“刘晨、阮肇带着被水冲走的杯子回来了。”刘、阮两人并不认识她们,但看她们知道他们的名字,好像早就相识的老朋友一样,也就很高兴地和她们相见行礼。姑娘带着埋怨的口气说:“两位郎君为什么来得这样迟啊?”不容刘阮迟疑,就把他们邀请到了自己家中,摆酒设宴,款待二人,直到太阳下山。然后两位姑娘便分别认刘晨和阮肇为夫婿。

两位姑娘性格很好,言语温柔,可以让人忘掉一切烦恼和忧愁。但刘晨和阮肇还是担心家里会为他们的迟归焦急。过了十来天,就要求回家去看看。姑娘说,既然你们能来这里,是我们有缘分,没有必要急着回去。两人于是一留便是半年。

春天来了,刘、阮他们要求回家看看。两位姑娘便指引他们下山。到了山下,当他们留恋地回头望时,音乐声远去了,姑娘们也不见了,只见到满山鲜艳的桃花。

两人惊喜交加,知道是遇上桃花仙女了,就分手各自回家。刘晨的家就在天台山附近,但他怎么也找不着了。来来往往的人,也没有一个认得,听他们的口音,也和老家人不太一样。经过了许多周折,刘晨才弄明白他在山中呆了半年,世间已经过去了几百年。与朱元思书[南朝]吴均[1][2][3]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4][5][6]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7][8][9][10]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11][12][13]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14][15][16]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17][18][19],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20][21][22][23]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注释】

[1]俱:全,都。净:消散尽净。

[2]共色:一样的颜色。共:一样。

[3]从流:顺着水流。从:顺,随。

[4]许:表示约数。一百许里,即一百来里。

[5]独绝:独一无二。

[6]缥(piāo)碧:青绿色。

[7]直视无碍:直接能看到水底,毫无障碍。形容江水清澈见底。

[8]急湍(tuān):急流的水。急:迅疾,又快又猛。湍:冲刷,冲击。

[9]甚箭:甚于箭,比箭还快。甚:胜过。

[10]若奔:好像飞奔的骏马。奔:动词活用作名词,文中指飞奔的骏马。

[11]负势竞上: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负:凭借。竞:争着。

[12]轩邈(miǎo):轩邈,向高处、远处生长。轩:高。邈:远。这两个词在这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用。

[13]指:向,向上。

[14]激:冲击,拍打。

[15]泠(líng)泠:拟声词,形容水声的清脆。

[16]嘤(yīng)嘤成韵:鸣声嘤嘤,和谐动听。嘤嘤:鸟鸣声。韵:和谐的声音。

[17]千转(zhuàn)不穷:长久鸣叫,没有穷尽。千:表示多,不是实指。转:同“啭”,鸣叫。穷:穷尽。

[18]鸢(yuān)飞戾天:出自《诗经·大雅·旱麓》。老鹰高飞入天,这里比喻极力追求名利的人。鸢:俗称老鹰,善高飞,是一种凶猛的鸟。戾:至。

[19]经纶世务:筹划、治理。世务:世间俗务,指功名利禄等。

[20]窥(kuī)谷忘反: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会)留连忘返。窥:看。反:同“返”,返回。

[21]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木在上边遮蔽着。柯:树木的枝干。上:上面。蔽:遮蔽。

[22]在昼犹昏:即使在白天,也像晚上时那样昏暗。犹:好像。

[23]疏条交映: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疏条:稀疏的枝条。交:相互。交映:互相遮掩。【导读赏析】清净无尘的江南山水图

从题名看,《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信。在信中我们看到的,是一派清净无尘的江南山水。没有勾画,没有皴染,但令我们联想起山水名作《富春山居图》。文字流动处,我们仿佛随着吴均走进了画里……“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天朗气清,可以望见江边连绵的山峦。云烟雾岚散尽,山峰碧青,与天空同色。江上有一叶小舟,吴均会不会是小船中唯一的乘客呢?我们并不知道,我们知道的是,这时候的吴均心情应该很舒畅,他是如此闲散地领略着江南的诗意,好像没有目的地似的,随着水流任意向东向西地漂荡着。

这份惬意,吴均十分希望能跟好朋友朱元思分享。在富阳和桐庐之间,一百多里长的江面上,吴均尽情领略富春江的奇山异水,真的是独步天下!

于是,吴均把富春江山水之美细细道来。人在船上,低头看到的都是水,就从这清澈的水开始说吧。富春江的水很深,但青绿见底。鱼儿在水中游动,细小的石头在水底静静躺着。这一切可以看得清清楚楚。要不是偶尔有江水泛起粼粼波光,大概都注意不到自己和鱼儿石头还隔着深深的江水呢。当然,也会有像离弦的箭一样流动的湍急水流,也会有像奔腾的骏马一样迅疾的大浪。能静能动,富春江水更多一层动人的姿态。

抬头看到的,是江两岸起伏的高山。山上是历经严寒却依然苍翠的树木。它们仿佛有着一股力夺第一的劲头,倚着山势,彼此竞争,努力向高处、远处生长着。有的直插云霄,形成无数秀美的山峰。

写到这里,吴均仿佛闭上了眼睛,聆听起自然的声音。听,清冷的泉水拍击着岩石,泠泠作响;听,美丽的鸟儿嘤嘤唱和,和谐动人。树上的蝉儿和山中的猿猴长久而悠长地噪鸣或啼叫着,衬托得四周越发宁静祥和。“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面对如此超脱凡尘的山水佳境,大概一心追求功利的人也会变得平心静气吧。一意埋头政务俗事的人,也会因此流连忘返吧。这是文中唯一一处表露个人情感的话,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也是吴均写给自己的。告诫自己不时停下来,感受自然的馈赠,荡涤自己的心灵。

这时候,小舟行进到了一个水面比较窄的地段,两岸高山上的树木如此茂盛,以至于枝条向江面横生出来,交错掩映,遮住了头顶的天空,使光线暗了下来,犹如黄昏一般。随着小船顺流向前,枝条也一会儿疏一会儿密,枝丫间时而露出高山夹缝中的日头。行笔到这里,吴均仿佛陶醉了,文章戛然而止。你是否也沉醉其中了呢?【趣闻轶事】《富春山居图》的悲欢离合《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山水画杰作,它以长卷的形式,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和深远意境,被称为“中国传世十大名画”之一,甚至被认为是山水画的最高境界。后来,黄公望把这幅画送给一位法号无用的僧人。

当画作传到明代知名画家沈周手上时,沈周就想找人在画作上面题字。谁知道这个题字人的儿子也是个行家呀,一看《富春山居图》这样的宝贝,就起了不良之心,把画作偷偷藏了起来谎称遗失,随后又在市场上高价出售。沈周追悔莫及,靠着自己绘画的才能,想尽办法回忆黄公望画作的细节,重画了一幅《富春山居图》作为慰藉。这幅《富春山居图》的“兄弟”从此也流传于世。

大约后人吸取了沈周的教训,《富春山居图》真迹在相当长时间内销声匿迹。当它再度出现时,便被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收藏。董其昌晚年又把它卖给了江苏宜兴的吴正志。吴正志有个孙子叫吴洪裕,他继承了《富春山居图》,珍爱至极。甚至遇到战争逃难,随身也只携带《富春山居图》和另一幅书法作品。在他临终的时候,他希望此画能永远跟随自己,竟要求家里人焚画殉葬。父命不可违,《富春山居图》被投入火中,并瞬间便被点燃。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人群中猛地蹿出吴洪裕的侄子吴静庵,抓起火中的画拼命甩掉火花,并投入另一幅画作以掩人耳目。画作被惊险地救下,但起首一段已经烧毁,幸存的也火痕斑斑,并断成了大小两段。

又过了不少年,画作被吴家的后人重新剪裁拼接,小段内容较为完整,成为《剩山图》;大段修补较多,称为《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后者还曾经入宫,被乾隆珍藏。值此,原《富春山居图》被永远分割成两部分。后几经辗转,《剩山图》被浙江省博物馆收藏。《富春山居图》则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被台湾海峡分隔两地。

2011年6月9日至9月25日,浙江省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联合主办了“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富春山居图》的两段画作终于暂时聚在了一起,这一晃,已经三个多世纪。三峡[北魏]郦道元[1][2][3]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4][5][6]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泝阻绝[7][8][9]。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10][11][12][13]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14][15][16][17]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18][19][20]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21][22][23]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24][25]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注释】

[1]自:从。七百里:约合现在的200千米。

[2]略无阙处:完全没有空缺。略无:完全没有。略:这里是完全、全部的意思。阙:同“缺”,空缺。

[3]嶂(zhàng),直立像屏障的高山。

[4]自非:如果不是。这里“自”是如果的意思。亭午:正午,中午。夜分:半夜。

[5]曦(xī):日光,这里指太阳。

[6]襄陵:漫上山陵。襄:漫上。陵:山陵、丘陵。

[7]沿泝(sù)阻绝:水流被隔断。沿:顺流而下;泝:同“溯”,逆流而上。

[8]或:有时。

[9]白帝:城名,在今重庆奉节县东。

[10]虽乘奔御风:即使骑着骏马驾着风。虽:即使。奔:飞奔的马。御:驾驭。

[11]不以:比不上,不如。

[12]素湍(tuān):白色的急流。湍:急流。

[13]回清:回旋着的清波。

[14]绝巘(yǎn):极高的山峰。绝:极、最。

[15]悬泉:从山崖上流下好像悬挂着的泉水。

[16]飞漱:急流冲荡。漱:冲刷。

[17]清荣峻茂:江水清澈,山峰高峻,草木茂盛。

[18]良:确实,实在。

[19]晴初:秋雨初晴。霜旦:降霜的早晨。旦:早晨。

[20]肃:寂静。

[21]属(zhǔ)引:连续不断。属:动词,连缀,连续。引:延长。凄异:凄凉怪异。

[22]空谷:空旷的山谷。响:回声。

[23]转(zhuàn):同“啭”。婉转的叫声。

[24]巴东:郡名。现在四川东部的云阳、奉节、巫山一带。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巫峡在三峡中最长。

[25]三声:多声,几声。三:虚指,表示多。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古代男女都穿“裳”,不是裤子,是裙的一种,但不同于现在的裙子。【导读赏析】壮美奇丽画三峡

本文节选自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中的“(江水)又东过巫县南,盐水从县东南流注之”的一条注。“注”就是解释正文的文字。《江水》的正文很简略,如简笔画,郦道元却用他的生花妙笔,挥毫泼墨,作出一幅壮美绮丽的三峡山水绝景图。

我们知道,作画首重章法,也就是整幅画作的谋篇布局。那郦道元是怎样布局的呢?就是由总到分,由面到点。“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他先总体描绘了三峡七百余里的大景观,两岸群山连绵,山上高树丰茂,纷纷朝向江面生长,枝繁叶荣以至于跟对岸相连,甚至遮住了天空,露出极少的缝隙。只有正午才能见到太阳,半夜才能见到月亮。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景象是多么壮观,令人不由感慨天地造化的鬼斧神工。当然,三峡的魅力不仅如此。在下文,郦道元分别描绘了三峡四季之美,从宏大的全景鸟瞰转到了相对细微的景致特写,正如作画般对这些三峡独具特色的事物进行点染与烘托。例如,写夏日江水涨满,水流湍急,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写春冬江水澄明,光影明媚,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写秋日林寒涧肃,猿鸣凄清,则用“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每部分看似寥寥几笔,恰到好处地写出三峡的境界,使人如对其景,如临其境。同时,笔法也多变和呼应,以求得画面的灵动活泼。例如,写江水动若乘奔御风,静则素湍绿潭。夏水襄陵仿佛漫上岩壁,秋涧寒肃又像水落石出,全方位地呈现了三峡变幻多姿的景观。

最后,也是很重要的,郦道元在文中融入虚实感,我们可以将之比作绘画的“留白”,即便是画面空白处也仿佛有无尽意蕴。文章结尾,在完美地衔接了高猿长啸、哀转久绝的前文写作后,他笔锋一转,引入打鱼人的歌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由实而虚,由写景而抒情,凄厉猿鸣仿佛回荡耳边,袅袅不绝,令人不由遐思无限。

此景此情,无怪李白在《早发白帝城》又演绎为“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成为歌咏三峡的千古绝调。一文一诗,大家不妨对读,看看能品出什么不同的味道吧。【趣闻轶事】水有缓急性不同

我们知道,长江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这顺流而下的三段峡谷的总称,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的南津关。其中,三峡滩峡相间,水流迅疾,但由于各处地势有异,水流缓急有别。有意思的是,古时有个宰相,可以根据水色判断出水源地的位置。这是怎么回事呢?

相传,王安石由于年轻时寒窗苦读太过辛苦,落下一种“痰火之症”,需要用三峡中峡也就是巫峡的水来烹煮阳羡茶喝才能根治。可是三峡在四川啊,离王安石居住的京城汴京(今开封)太远了,他便拜托老家在眉州(今四川眉山)的苏东坡,请他有机会经过三峡的时候,捎上一瓮中峡水。

苏东坡某次自家乡返程,走的正是水路,经过三峡。当时重阳刚过,江上水势较大,船行如飞,一泻千里。苏东坡白日流连“西控巴渝收万壑,东连荆楚压群山”的两岸风光,心有所动,便在夜晚构思作品。谁知舟车劳顿,没多久便沉沉睡去,忘记吩咐船夫经过中峡时打水。等到他打着哈欠醒转,小小轻舟早到了下峡西陵峡。苏东坡急忙吩咐:“我还没取中峡的水,快拨转船头。”结果船夫指着江水说:“老爷,您看这水势激荡,我们船如飞箭,过来方便,但回去的话是逆水行舟,艰难无比,所费时日不知要多少呢。”苏东坡沉吟半晌,吩咐船夫停船靠岸,找来当地老乡问道:“我是过往旅人,想请教你三峡中的水哪一峡的最好?”老乡道:“三峡水流相连,上中下峡的水不都是一个源头么?怎么分好坏呢?”苏东坡一想有理,便高高兴兴地将下峡水满满地汲了一瓮,妥善保存。

到京城后,苏东坡便赶去拜见王安石,送上江水。王安石很是满意,煮水烹茶,但茶色过了好一段时间才显现。王安石眉头微微一皱,问道:“你这水是哪里取来的?”东坡说:“巫峡。”王安石看了东坡一眼,说:“那是中峡了?”苏东坡心虚地点点头。王安石笑道:“少来欺老夫了!这是下峡水,怎么能冒充中峡水?”苏东坡听了又惊又羞,赶忙转述了当地老乡的话,表明取水原因。王安石说:“这三峡的水性,出于《水经补注》。上峡水性太急,下峡太缓,只有中峡水缓急相半,跟我的病症相对应。用峡水烹阳羡茶,上峡味浓,下峡味淡,中峡浓淡适中。我看这茶色半天才出现,所以知道你取的是下峡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唐]王维[1][2][3][4]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足下方温经,猥不[5][6][7][8]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9][10][11]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12][13][14]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15][16][17][18],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19]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20][21][22]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23][24][25]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26][27][28]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29][30][31][32]。因驮黄檗人往,不一。山中人王维白。【注释】

[1]腊月:农历十二月。古代在农历十二月举行“腊祭”,所以称十二月为腊月。

[2]景气:景色,气候。

[3]故山:旧居之山,故游之山,指王维在蓝田的别墅“辋川别业”附近的山。殊:很。过:过访、游览。

[4]足下:您,表示对人的尊称。方温经:正在温习经书。方:正。

[10]郭:城郭,城墙。

[5]猥(wěi):鄙贱。自谦之词,表示谦敬的语气词。烦:打扰。

[6]辄便:就。

[7]憩(qì)感配寺:在感配寺休息。憩:休息。

[8]饭讫(qì):吃完饭。讫:完。饭:名词作动词,吃饭。

[9]北涉玄灞(bà):往北走,渡过灞水。涉:渡。玄:黑色,指水深绿发黑。

[11]辋水,即辋川,在蓝田县南向北流入潮河。沦涟:泛起涟漪。

[12]与月上下:水波或上或下,水中的月影也随同上下。

[13]火:灯火。

[14]明灭:灯火一亮一暗。

[15]村墟:村庄。夜舂:晚上用臼杵捣谷(的声音)。舂:指捣米,即把谷物放在石臼里捣去外壳。

[16]疏钟:稀疏的钟声。

[17]静默:指已入睡。

[18]曩(nǎng):从前。

[19]仄径:狭窄的小路。

[20]当待:等到。

[21]蔓发:蔓延生长。

[22]矫翼:张开翅膀。矫:举。

[23]青皋:青草地。皋:水边高地。

[24]麦陇:麦田里。朝雊(gòu):早晨野鸡鸣叫。雊:野鸡鸣叫。

[25]斯之不远:这不太远了。斯:代词,这,指春天的景色。

[26]子天机清妙:你性情高远。天机:天性。清妙:指超尘拔俗,与众不同。

[27]不急之务:闲事,这里指游山玩水。

[28]是中:这中间。

[29]无忽:不可疏忽错过。

[30]因驮黄檗(bò)人往:借驮黄檗的人前往之便(带这封信)。因:凭借。黄檗:一种落叶乔木,可入药,也可做染料。

[31]不一:古人书信结尾常用的套语,不一一详述之意。

[32]山中人:王维中年以后信佛,过着半隐居的生活,故如此自称。白:说。【导读赏析】王维发来的“旅游照片”

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向朋友发送自己旅游时的照片,以激发朋友的游兴。在照相技术发明前,如何向朋友讲述自己所经历的山水之秀美,要难得多。不过,对于文采飞扬、才华横溢的人,倒也不是个大问题。本文作者王维就证明了这一点。他不仅用文字“拍”下了当年山上冬天的景色,还“拍”出了来年开春时的模样。本文虽是一篇散文,是一封约友人同游的“短信”,但文以图现,意寓画中,充满着诗情画意;文以禅显,充分体现了作者的隐逸情怀与禅宗精神。

王维中年以后在蓝田终南山下的“辋川别业”居住,写此文时,王维正在这里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收信人裴迪是王维寄情山水的同道。传说终南山是个可以修行成道的地方,王维和裴迪经常在终南山下的别墅区里“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旧唐书·王维传》),过着神仙般的日子,二人的唱和诗集还出了本书叫《辋川集》。记录了他们的生活和品味山林隐逸生活的乐趣。除了这本诗集中的绝句和本文外,王维在辋川闲居时还写过一首很有名的诗给他的这位好朋友。这首诗叫《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被选入了《唐诗三百首》:“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不过,王维写作本文时,裴迪正在家中温习经书,准备去参加科举考试。王维颇有孤独之感,便写信给他,约请他明年春天来这里同游。

这篇短文的景物描写分冬景和春景两段,几乎全用四字短句,语言简洁,以画意描绘了山水,将其自然景物如山、水、树、草等,巧妙而自然地加以排列组合,构成相互关联、相互映衬的两幅立体画面,从而使文章意境具有鲜明的艺术感染力。苏轼曾说王维的作品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王维文中也是有画的。

本文具有构图美,景物的取舍和布局高人一筹。

第一,远近层次有讲究,动静结合。在冬景图里,“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可故山景气如何和畅,他略而不述,却专讲了饭后归来时所见到的夜景。作者首先从大处落墨,以“清月映郭”为这幅巨画摹下广阔的背景,接着由远及近、由山而水,把所见之景一层层地铺陈开去。辋川在月光中涟漪起伏,月在水中涤荡,山中灯火忽明忽暗。冬夜虽然清幽寂静、寒意森森,但静中有动,因为作者在自然图景中点染村巷里的寒犬叫声、夜舂声和山寺里稀疏的钟声,这些声音一并传来,使整幅静态的画面动态化了。河水、城郭、远火,都是王维在月色朦胧中看到的,而那犬吠、夜舂和疏钟则是听到的,所见所闻切实、逼真。

第二,虚实相生。岁末冬日的萧寂清静为眼前所见之景,为“实景”,春天的烂漫多姿为想象之景,为“虚景”。实虚形成对比,也相互映衬。无论是冬是春,闲逸情趣无不涤荡于其中,真正做到了景与情水乳交融。

接下来的大好春光,王维充分想象,并以生动凝练的笔触进行了描绘,希望裴迪能心动,来年春天能够前来。在他笔下,鲦轻快地在水里游动,白鸥展翅掠空飞翔,野雉在麦陇中鸣叫,草木染绿了春山,草色青青、露水盈盈的堤岸,与前面冬季的清冷恰成鲜明的对照。山中人王维不但在寒冬夜色中有着浓厚的游兴,而且已开始品味到未来的春趣,可见他也是那种“天机清妙者”。

本文具有色彩美。身为画家的王维自然对色彩具有敏锐的感悟力,在冬景图中,作者以冷色调的浅黑色为主色调,以月色和灯火色为配色,通过光线明暗的变化,使整个画面极富层次感:月光织成的朦胧的网,网住了灞水和城郭。月映照着水,把水照亮了;水映衬着月,把月洗淡了。

在春山图中,“画家”舍其多而杂的颜色,以绿色为主色调,选取了“春山可望”,足见山色的一片新绿;以白色为配色,“轻鲦出水”、“白鸥矫翼”,足见水中的一派生机。只用“绿”、“白”两种色彩简单一点染,整个春山就像一幅明快的水彩画呈现于欣赏者的面前,让人油然而生向往之情。

王维的散文一向清幽隽永,极富诗情画意,本文语言质朴简约,文笔淡雅,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可以说它既是一封书信,也是作者以诗人的语言、画家的构思写成的一篇优美的写景记游散文,一首赞美自然风光和表述友情的抒情诗,具有诗的韵律、画的美感。【趣闻轶事】诗佛王维

大家可能听说过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而王维被称为诗佛,则知道的人可能就少一些了。

王维的这个美誉并不是说他具有佛一样的法力,而是讲王维的诗作有很深的佛学意境。王维,字摩诘,这个名字就出自一本佛经《维摩诘经》。王维精通佛学,爱好和僧人交往,他的画、诗和文章受佛教影响很大。始得西山宴游记[唐]柳宗元[1][2][3]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4]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5][6][7]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8][9]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

[10][11][12]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13]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14][15]类。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16][17]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注释】[1]僇(lù)人:同“戮人”,受过刑辱的人,罪人。作者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故自称僇人。僇:同“戮”,耻辱。[2]惴栗(zhuì lì):恐惧不安。惴:恐惧。栗:发抖。[3]施施(yí yí):慢步缓行的样子。施:同“迤”。[4]怪特:怪异,奇特。[5]染溪:又作“冉溪”,柳宗元又称为“愚溪”,作有《愚溪诗序》。[6]斫(zhuó):砍伐。榛(zhēn)莽:指杂乱丛生的荆棘灌木。

[7]茅茷(fá):指长得繁密杂乱的野草。

[8]箕(jī)踞:指坐时随意伸开两腿,像个簸箕,是一种不拘礼节的坐法。正规坐姿,屁股要压在脚后跟上,两腿不能伸直。箕:簸箕。踞:蹲坐。

[9]衽(rèn)席:坐垫,席子。古人席地而坐,故而需要坐垫。

[10]岈(xiā)然:山高而深邃的样子。

[11]垤(dié):蚂蚁洞边的小土堆。

[12]攒蹙(cuán cù):聚集紧缩在一起。

[13]培塿(pǒu lǒu):小土堆。

[14]灏(hào)气:同“浩气”。指天地间的大气。语出《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15]莫得其涯:不能看到边际。莫:不能,表否定。涯:边际。

[16]于是:从这里。

[17]是岁:这一年。【导读赏析】迁客山水寄衷情

大家知道柳宗元是中唐时期的大文学家,却未必知道他曾经以极大的热情参与了当时的政治改革,史称“永贞革新”。可惜的是,这次改革以失败告终,柳宗元也因此被贬官永州,担任司马一职。本文就是他写作的一组著名游记《永州八记》的第一篇。

从政治核心忽然堕入偏远地方,柳宗元的抑郁之情可想而知。同时,经历了一场政治风波的柳宗元明白了“天子一怒,流血百万”,难免小心翼翼,生怕何时又得罪皇帝和政敌,落人话柄,再次获罪。本文第一句说的“为僇人”,“恒惴栗”表达了这层含义。既然如此,该怎样保全自身呢?既能放松心情,又能领略自然风光的游山玩水成了首选之法。第一段自“其隙也”起至“起而归”十数句,柳宗元先叙写了自己与朋友们悠闲地登山涉水、随走随坐、饮酒醉卧、卧而梦、觉而起的生活。因为“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他便以为永州的奇异山水都已在他掌握之中,并没想到还有西山那般的怪异奇特的景色。这里,柳宗元如此烘托西山的“怪特”,我们的目光就不免被吸引,期待一览西山“异态”。“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始”字点题,是西山之旅的开始,也是永州游记的发端。既然发现了西山,当然要一探究竟咯。

西山一路并非坦途,“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柳宗元用四个动词带出一组齐整短句,前两句写路途曲折,后两句写草木阻行,又以“穷山之高而止”作结,描述了前往西山并登顶的过程,行文语气先紧凑后舒缓。柳宗元他们一路奔波辛苦,终于到达山顶,率性地“箕踞”而坐。这时,他们放眼而望时,会有怎样的观感呢?

西山如此之高,当柳宗元向下看去,就觉得周围几个州全在脚下。下面的景物,高山像是蚁穴外隆起的小土堆,洼地则像是蚂蚁洞。往远处看,则感到山川溪谷千里之遥如在尺寸之间,而且一览无余,什么也无所遁形。再瞭望天际,只见白云缭绕,山峰起伏,群山和青天连成一片。

面对如此阔大清朗的景色,柳宗元忍不住感慨西山果然与众不同:“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原来当时在法华寺远远眺西山之所以觉得它特异,是被充溢在它周围的浩然大气所吸引哪!带着如此通透舒适的心境,柳宗元饮酒、赏玩,直到天黑什么都看不见了还不愿离开,只感到身心放松,与万物合一。此时的西山宴游,对柳宗元而言,已不仅是放松心情、排解贬谪生活苦闷的手段,而是让他精神升华,心境超脱。

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柳宗元为何如此重视此行,认为“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将之视作自己山水游赏的真正开始。这是山水之游,更是心灵之游。【趣闻轶事】动物故事寓深意

除了山水游记流传千古,柳宗元的寓言也一直为人称道。在这些寓言里,柳宗元善于用动物喻人,在动物世界里寄托他的思想与情怀。其中最有名的是他的“三戒”,即《黔之驴》、《临江之麋》和《永某氏之鼠》。分别通过一头毛驴、一只麋鹿和一群老鼠的故事,作者表达了对当时一些人不知道自己的本分,仗着别人的势力而逞能的厌恶。

那这些故事是怎样的呢?《黔之驴》讲述的是,贵州本来没有驴子,有个好事的人带了头毛驴来,把它放在山脚下。这时,山上一头大老虎发现了它。因为从没见过毛驴,不认得是什么东西,而且毛驴体形庞大,老虎心里害怕,不敢贸然上前,就躲在草丛里观察。某天,毛驴吃得高兴,长嘶一声,声震山谷,老虎吓了一跳,夺路而逃。但回来看看毛驴还只是低头吃草,毫无动静。就又壮着胆子靠近毛驴,偶尔蹭一蹭它的尾巴或肚子。毛驴一开始无动于衷,后来被老虎蹭得厌烦,就伸出蹄子踢了老虎,然后继续吃草。老虎侧身避过毛驴的蹄子,心中窃喜:原来它也就这点技能而已啊。于是放心大胆地冲上前去,把驴子咬死吃掉了。从这个故事中演化出一个成语——“黔驴技穷”,就是形容极为有限的一点本领也已用尽。《临江之麋》则写了一头小麋鹿,因为它备受主人宠爱,家里的狗都不敢得罪它或有什么非分之想。麋鹿跟家里的大狗小狗们相安无事地嬉戏了几年,于是便以为天下的狗都是它的朋友了。某天,麋鹿出门游玩,在路上遇到一群野狗。就走上前跟它们一起玩。野狗一看一只麋鹿送上门,开心无比,一拥而上就解决了麋鹿。可怜的麋鹿,却到死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的“朋友”会伤害自己。因为它并不知道家里的狗对它友好,只是因为它有主人的保护罢了。《永某氏之鼠》讲的是永州某户人家特别迷信,因为自己生肖属鼠,就把老鼠奉若神明,不养猫,不灭鼠,任由老鼠在家中出没。老鼠们听说有这样的冤大头,纷纷移居这户人家,大白天里到处乱窜,肆无忌惮地饱吃粮食、毁坏器物、咬烂衣服,简直比主人还威风。几年后,这户人家搬走了。老鼠们猖狂如故。新来的主人气愤无比,动用各种手段,养猫、放水、找仆人,把老鼠们消灭个干干净净。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1][2]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3][4][5][6][7]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8][9][10][11][12]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13][14][15]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注释】

[1]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2]欣然:高兴、愉悦的样子。欣:高兴,愉悦。

然:……的样子。

[3]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到,想到。者:……的人。

[4]遂(suì):于是,就。

[5]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市城南。

[6]张怀民:作者的同僚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

[7]寝(qǐn):睡,卧。

[8]相与步于中庭: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一起,一同。步:散步。中庭:庭院。

[9]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10]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指水草。

[11]交横:交错纵横。

[12]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13]但:只,只是。

[14]闲人:本指清闲、散淡的人,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风景的人。

[15]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导读赏析】如梦如幻的月夜闲游“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我们印象中的苏东坡苏轼,总是拄着竹杖,穿着草鞋,享受生活,旷达洒脱。这不,本文就记录了一次如梦如幻的月夜闲游。

这是一个暮秋深夜,本来东坡先生都要解衣睡下了,窗外却投进来皎洁的月色,将房间照得一片光明亮堂。看到如此美好的月色,他的心情不由愉悦起来,顿生游兴。不如起床,出外走走,好好游赏一番吧。从“元丰六年”到“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仅用二十来字,文章就交代清楚了此番夜游的时间和起因。

然而,一个人深夜独行好像并不是很有意思呢,东坡想到了同样被贬黄州,寄宿在南郊承天寺的张怀民。或许这时候,怀民也还没睡吧?如此月色,正好可以跟他共享。于是,东坡伴着清朗的月光到了承天寺。“念”、“至”、“寻”,有了想法,立刻行动,又仅用十几个字,将同游的人、游赏的地点一一点明。

承天寺客房中,怀民果然是知音,同样还没睡。两人便相约闲步承天寺中庭。夜很深了,庭院中只有他们这两个好友。或许会随兴聊几句天吧,或许只是默默地走着,感受自然天人合一的宁静。庭院地面月色清亮,就像澄净透明的积水。院中随风摇曳的竹柏,落下投影,犹如水草,随波漂荡。如果说月色如水还不过一个常用的比喻,那文中将竹柏的影子比作水草便是别出心裁,更为神奇的是,因为风过竹柏动,影子也动,“水草”便荡漾了起来,于是如水的月色仿佛也泛起涟漪。刹那间,喻体和本体,动和静完美地融合,令人分不清真实与幻影。夜游的景色,在苏轼笔下如梦如幻。

面对此情此景,苏轼不由感叹,世上这么美的月夜应该常有吧,风中的竹柏也应该常有的吧?为什么别人领略不到这样的景色呢?大概是因为像他和张怀民这样有着闲散淡然心境的人太少了。

本文篇幅短小,不足百字,却是一篇完整而精美的游记。作者有条不紊地呈现了这次月夜闲游的时间、地点、同伴,以及眼中的风景和心中的感悟。文风轻灵飘逸,至美至真。难怪后人把本文誉为“仙笔”。【趣闻轶事】吹落黄花满地金

历史上的苏东坡与王安石,政见不同,常有观点交锋。但民间却流传着他们之间的一些趣事,如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编辑的白话短篇小说集《警世通言》中的“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讲述了王安石给苏东坡出了三次难题教育他实践出真知的故事。其中,有一次就与本文的黄州有关。

有一天,苏东坡去拜见当时的丞相王安石。王安石午睡还没起,管家便引着他到外书房等候。苏东坡独坐无事,随便转悠,忽然在书桌上发现一张折起来的信笺,上面有两句未完的诗稿,题目是《咏菊》。东坡心中暗暗好笑:“以前我在京城做官,这老头儿下笔数千言,不假思索。现在真是江淹才尽,一首诗都只能写两句了。”“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把两句诗念了一遍,连连说“不通”。因为诗句形容的是西风吹落菊花,金黄花瓣满地的情境。但菊花虽然在深秋盛开,却耐受霜雪,就算最后焦干枯烂,也基本上是连着花茎枯萎,花朵不落,花瓣更不会散落遍地。说“吹落黄花满地金”,岂不是错误了?苏东坡想得得意,就提笔在诗作后面补了两句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但刚写完,东坡就有些后悔,不知一会儿如何面对王安石,就把信笺折叠起来依原样压在砚台底下,告辞回家。

苏轼走后没多久,王安石发现了苏轼的补作,心中暗笑对方少见多怪,第二天就秘密奏报宋神宗,建议让苏东坡去担任黄州团练副使。

苏东坡觉得王安石是因为他作诗讥诮而公报私仇,但也无可奈何,只能到黄州上任。不知不觉,将近一年。九月九日重阳节后,连日大风,经久才息。苏东坡闲来无事,想到后园栽种了数种黄菊,正好可以赏玩,便踱到菊花棚下。谁知棚下金黄的花瓣铺满一地,花枝上一朵菊花都没了。苏东坡被这一幕吓得目瞪口呆,半天说不出话。终于明白王安石诗作中写的是黄州的菊花,让他到黄州担任官职别有良苦用心。湖心亭看雪[清]张岱[1]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2][3][4]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5][6]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7]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8]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9]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10][11]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12],更有痴似相公者。”【注释】

[1]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崇祯五年即1632年。张岱文集中记述行踪的文章,大多表出明代纪年,以示不忘故国。

[2]更定:古人把一夜分为五更,一更大约两小时。初更开始,击鼓报告,称作“更定”,时间大约是我们现在的晚上八点。

[3]挐(rú):同“桡”,船桨。这里指用桨划。《庄子·渔父》:“方将杖挐而引其船。”

[4]毳(cuì)衣:用鸟兽毛织成的衣服。

[5]雾凇沆砀:树上冰花弥漫着白气。雾凇(sōng):寒冷天水汽遇冷凝华在树枝上形成的冰花,也称作“树挂”。沆(hàng)砀(dàng):天地间弥漫的白气。

[6]长堤:这里指西湖中的白堤。相传为白居易所建。

[7]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这里用作量词。

[8]毡(zhān):加工羊毛或其他动物毛而成的块片状材料。

[9]大白:大酒杯。白:罚酒用的酒杯。汉刘向《说苑·善说》:“魏文侯与大夫饮酒,使公乘不仁为觞政,曰:‘饮不釂者,浮以大白。’”

[10]喃喃(nán):连续不断地小声唠叨。喃:象声词。

[11]相公:原本是对宰相的尊称,宋元以后成了对男子的尊称。

[12]痴(chī):本义指傻、无知。这里指对某种事物独特的迷恋和执着。【导读赏析】美景与知音的奇妙回忆《湖心亭看雪》这篇文章出自张岱的《陶庵梦忆》卷三。从“梦忆”的题名,我们大约可以猜到,这本书写的都是对过去生活梦境一样的各种回忆。在这许多回忆中,有一次湖心亭看雪的经历,令张岱回味不绝,记下情趣盎然的一笔。而在他如诗如画的文字中,我们也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白雪皑皑的奇妙夜晚。

那是多年以前,崇祯五年的十二月了吧,我正住在“人间天堂”杭州,西湖边上。大雪连续下了三天,西湖上断绝了游人、飞鸟,一片静谧。张岱的回忆以这短短的四句话,开门见山地点出“雪”的背景。然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静谧而寂寥,其中是不是有点淡淡的忧伤呢?

也许吧,张岱没有说。只是继续回味道:那天,夜晚更定时分,我划了一叶小舟,穿着皮毛大衣,拥着暖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心亭看雪”的主题被点出。其实,从文章最后我们可以知道,张岱船上至少有个舟子,也就是船夫,所以张岱并不算是“独”往湖心亭了吧,可是为什么说得这么孤单呢?也许是因为一种心情吧,一种没有人可以说话和交流的孤独的心情。也许是刻意寻找这样独处的时间吧,可以全心全意不受干扰地欣赏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张岱怎么想的,我们并不知道。而张岱的船已到湖中,只见湖边树上冰花莹莹,隐隐白气弥漫天地间。四周围白茫茫一片大雪,夜晚的天空与隐约的云朵,与湖边的山、湖中的水仿佛浑然一体,白得完整透净。白雪仿佛笼罩了一切,湖中的倒影,只剩下若有若无的一道白堤,隐隐约约的一点湖心亭,以及小如芥草的小船和船上两三个人的模糊身影。在这清净出尘的冰雪世界,张岱不由看得出神了,小船不知不觉地到了湖心亭边。

泊舟上亭,亭中已有两人在对坐聊天,煮酒赏雪。见到张岱大喜道:“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并拉着他一起喝酒。本以为是一个人的雅兴,竟遇到同道中人,这时候的张岱应该也是意外而开心吧。仅仅一个问句,道出了三个人巧遇知音的惊喜心境。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平日酒量可能一般的张岱也不由勉强喝了三大杯。只是,时光短暂,夜色渐深,短暂小聚后张岱也要告辞回家了。或许有点不舍吧,问起新朋友的姓氏,原来是金陵(今南京)人,有事暂时在杭州居住。大雪夜,没事儿坐船出门,只为了看看几乎什么都没有的一片景色,这在舟子看来应该很不可理解吧,可是不能随便评价客人呢,只好默默地憋着。但当张岱下船时,舟子终于憋不住了,喃喃自语道:“都说相公有点呆气,看来还有跟您一样呆的呀!”这时候,张岱应该是微微一笑吧,舟子说的就是他心里想的。可是,这种雪夜赏美景而遇知音的畅快,又岂是一般人能够感受的呢,所以也就只能一笑置之。

数百年后,作为读者的你,读到此处,是否也会心一笑了呢?【趣闻轶事】苏舜钦《汉书》下酒

在湖心亭的这次奇遇中,张岱因为金陵人的热情邀请,边赏雪边喝酒,喝了三大杯,可惜他并不是能喝酒的人,这三大杯大约是有点勉强了。不过呢,也有人特别能喝酒的,甚至看书的时候都喝,还把书当作下酒菜。

北宋苏舜钦就是这样一个人。在朋友眼中他个性豪放,不受约束,对喝酒更是有特别的喜好。曾经有一段时间,他住在老丈人的家里,每天晚上读书都会边读边喝酒,一喝就是一斗。那么宋代的一斗酒是多少呢?有人说大约十二斤的样子。你想想,一个晚上就能喝掉十几斤酒,酒量确实大得惊人了吧?实际上,这一点也真让苏舜钦的老丈人吃了一惊,老爷子就派人去暗暗观察苏舜钦,想弄明白他到底在做什么,为何酒量那么大。

话说一天晚上,“密探”偷偷溜到苏舜钦书房窗子底下,全神贯注地观察着。“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原来苏舜钦正在诵读《汉书·张良传》。张良与刺客伏击秦始皇,结果不幸只命中了为秦始皇驾车的人,刺杀失败。苏舜钦读到此处忽然一拍手掌,大声叹息道:“可惜可惜!竟然没有命中!”边说边抄起酒杯,满满喝了一大杯。接着,苏舜钦又兴致勃勃地往下读,读到张良跟刘邦谈到自己从下邳这个地方起家,却能在留城(今江苏沛县东南微山湖湖区内)跟刘邦相遇,真的是上天让他遇到刘邦,来辅佐刘邦呀。苏舜钦又不由抚摩着书桌感慨说:“君主和臣子的相遇相知,是这样难得啊!”说着,又举起酒杯,喝了一大口。就这样,一杯一杯地,苏舜钦读了一晚上《汉书》,眼看着喝掉了十几斤酒。

如此如此,这般这般,“密探”回去把这一切报告给了老爷子,老爷子听了放声大笑说:“哈哈,好好好,有《汉书》这样‘可口’的下酒菜,我女婿一晚上喝一斗酒根本不算多啦!”你说,这是不是豪爽女婿遇到了豪爽丈人,《汉书》遇到了两个知音,是不是好福气呢!后赤壁赋[宋]苏轼[1][2][3]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4]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5][6]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7][8]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9][10][11]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12]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13][14]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15][16]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17][18][19][20][21]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22][23][24]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25][26][27]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28][29][30]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31]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翩跹,过临皋之下,[32]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33]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34][35]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注释】

[1]是岁十月之望:这一年十月十五日。

[2]步自雪堂:从雪堂步行出发。雪堂,苏轼在黄州所建的新居,离他在临皋的住处不远,在黄冈东面。堂在大雪时建成,画雪景于四壁,故名“雪堂”。

[3]从予过:跟着我经过。

[4]木叶:树叶。

[5]行歌相答:边行边吟诗,互相唱和;边走边唱,互相酬答。

[6]已而:过了一会儿。

[7]如此良夜何:怎样度过这个美好的夜晚呢?

[8]今者薄暮:方才傍晚的时候。薄暮:太阳将落天快黑的时候。薄:迫,逼近。

[9]顾安所得酒乎:但是从哪儿能弄到酒呢?顾:但是,可是。安所:何所,哪里。

[10]谋诸妇:谋之于妻,找妻子想办法。诸:相当于“之于”。

[11]斗酒:一斗酒。斗:古代盛酒的器具。

[12]不时之需:随时的需要。

[13]复:又。

[14]断岸千尺:江岸上山壁峭立,高达千尺。

[15]山高月小:因为从下往上看山很高,所以觉得月亮也很小。

[16]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才过了几天啊,而先前的景象再不能辨认了。作者前次游赤壁在“七月既望”,三个月前所见的是“水光接天”、“万顷茫然”。曾:才,刚刚,常放在疑问句句首。曾日月之几何:也就是“曾几何时”。

[17]摄衣:提起衣襟。摄:牵曳。

[18]履巉(chán)岩:登上险峻的山崖。履:践,踏。巉岩:险峻的山石。

[19]披蒙茸:分开乱草。蒙茸:杂乱的丛草。

[20]踞:蹲或坐。虎豹:指形似虎豹的山石。

[21]虬龙:指枝条弯曲形似虬龙的树木。

[22]栖鹘(hú):睡在树上的鹘。栖:鸟宿。鹘:意为隼,鹰的一种。危巢:高高的巢穴。

[23]俯冯(píng)夷之幽宫:低头看水神冯夷的深宫。冯夷:水神。幽:深。

[24]划然长啸:高声长啸。

[25]反:同“返”,返回。

[26]放:纵,遣。这里有任船漂荡的意思。

[27]听其所止而休焉:那船停在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休息。

[28]四顾寂寥:向四外望去,寂寞空虚。

[29]横江东来:横穿大江上空从东飞来。

[30]玄裳缟衣:下服是黑的,上衣是白的。玄:黑。裳:下服。缟:白。衣:上衣。鹤的羽毛是白的,尾巴是黑的。

[31]羽衣翩跹:穿着用鸟羽制成的衣服,轻快地走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