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教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4 21:03:14

点击下载

作者:主编:王春红,副主编:王婷婷田亚慧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党课教材

党课教材试读:

前言

严格按照党章规定的标准发展党员,是党的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根据《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细则》的规定,党组织要通过宣传党的政治主张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党外群众对党的认识,不断扩大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基层党组织要对要求入党的同志进行短期集中培训,使他们懂得党的性质、纲领、宗旨、党的组织原则和纪律、党员的义务和权力,端正入党动机,确立共产党人应有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为了配合高校党组织做好学生入党培训工作,我们根据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文件精神组织编写了《入党教材》。全书以《党章》和党内相关法规为蓝本,参照了多种相关教材,采纳和吸收了许多长处和精华。全书共分九章,分别就政党知识、党的历史、党的建设、党的性质、党的指导思想、党的组织、纪律和作风、党的纲领、申请入党的条件和程序以及以实际行动争取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解读,并收录了十八大最新修改的《中国共产党章程》。编者希望本书能有助于提高广大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帮助广大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

本书的编写安排如下:第一、二、三、六、八、九章由王春红编写,第四、五、七章由王婷婷编写,其他编者参与了本书的补充、校对工作。

由于时间仓促,水平有限,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编 者  第一章政党知识 重要论述:

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因此,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他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

党是阶级的先进部队,是阶级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列宁:《社会民主党和临时革命政府》(1905年)

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的党。没有一个革命的党,没有一个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和革命风格建立起来的革命党,就不可能领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战胜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毛泽东:《全世界革命力量团结起来,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1948年11月)

我们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纪律严明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习近平《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 坚定不移把反腐倡廉建设引向深入》(2013年1月) 本章导读: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层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由特定阶层中一部分最积极的分子组成的,具有明确政治主张,为夺取、影响和巩固政权而开展活动的政治组织。

政党章程,是一个政党为保证全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的一致和组织上、行动上的统一所制定的章程,是政党内部最基本的行为规范,是一个政党的政治态度和组织形态的集中体现,是完备的政党组织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政党章程是政党的根本大法所在,是统一全党行动的纲领,是加强党的建设的强大武器,是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行动的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党有中国共产党和被统称为民主党派的八个参政党派(它们分别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一党执政、多党协商的体制,其民主党派并非参与地方干部与人大代表竞选的政党。民主党派在政治上拥护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它们在与共产党长期合作、共同奋斗过程中作出的历史选择。各民主党派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平等。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本章重点:

一、政党的含义、本质和特征

二、政党的主要类型

三、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

四、中国共产党的多党合作制度

五、中国共产党的章程

六、十八大对党章修改方向的介绍第一节 政党一、政党含义

在中国的古籍中,“党”一词有多种含义。总的来看,它一是指居民基层单位,“五家为比,五比为闾,五闾为族,五族为党”;二是指至亲好友,如“睦于父母之党”;三是指有首领的群体,如“凤飞,群鸟从以万数,故以为朋党字”;四是由以上含义引申出来的政治上的官僚帮派的勾结,如“如诸侯有罪,傅相不举奏,为阿党”。这种官僚帮派在中国古代史上时有发生,如东汉时的钩党,唐代的清流党,北宋的元祐党、元符党,明末的东林党等。由此可见,中国古籍中的“党”一词的含义并不同于现代政治意义上的政党。

英语中的“政党”(party)一词,源自拉丁文的pars或partire,意为划分或划割,最先进入英语的词汇形式是part,意为社会的一部分。17世纪后,part演化成party意为某种政治组织,常常与派系(fraction)混用。直到博林布鲁克(Bolingbroke)才明确区分了政党和派系的不同,埃德蒙·柏克则第一次给政党明确下了定义:就是大家基于一致同意的某些特殊原则,并通过共同奋斗来促进国家利益而团结起来的人民团体。

现代意义上的政党起源于近代西方国家。19世纪以来,随着英、法、美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被创设并有所发展,近代国家产生并趋向成熟。在此过程中,当社会中的民族内聚力开始足以容忍政治分裂,容忍为权力而进行的有组织的竞争,并力图使其制度化时,政党便开始产生了。

政党即社会中一定阶级或阶层的活动分子,为实现某种目标而有计划地组织起来的一种政治组织,社会承认它具有组织与扩张其主张的合法权力。它也积极介入到政治生活之中,为取得或维持政权或影响政治权力的行使而发挥自己的作用。

对于现代政党的产生,有几种不同的解释理论。制度论认为,政党的出现是伴随议会与选举制度改革的结果。历史局势论认为,在新旧制度交替和民族战争中,因为政治理念的不同而产生争议,从而产生了多样性的政党。发展论认为,社会现代化导致社会各方面关系得以加强,从而出现了政党。危机论认为,形成国家时会发生新政治秩序的合法性危机,政党正是为解决这一问题而产生的。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是在阶级基础上产生的,是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列宁和毛泽东则进一步指出,现代政党是阶级的领导者。二、政党的本质和特征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学说,把政党与阶级利益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科学地揭示了政党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个阶级的中坚分子为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

政党具有如下特征:

政党是阶级的组织,因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政党的建立基础是阶级利益。正是为了实现本阶级的共同利益,政党是阶级的组织,除了以阶级利益为基础之外,政党的产生尚需一定的条件。到了近代,大工业把资产阶级成员有机地联为一体,并形成统一的、强烈的阶级意识,资产阶级民主制使资产阶级有组织的政治活动成为可能,资产阶级政党得以产生。

确定政党是特定阶级利益的代表,并不排除政党可能是特定阶层利益的代表。由于组成阶级的成员分为若干个阶层,特定阶层的利益代表也会促使人们组成特定的政党并进行政党斗争。因此,不同政党之间的斗争可能是阶级斗争的集中体现,也可能是同一阶级中不同阶层之间斗争的集中体现。

政党是阶级的先锋队组织。政党是阶级的先锋队组织主要体现在政党的成员结构、思想特征以及对于本阶级的政治作用等方面。

从成员构成来看,政党均由本阶级政治上最活跃、最积极和最具有政治能力的人员构成,因此,政党凝聚着阶级的政治精华和中坚力量,从而成为阶级的政治核心。

从思想特征来看,政党集中反映着本阶级的利益,代表着本阶级的意志,因此,政党的思想和理论是阶级思想和意识的最高体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政党是阶级的思想先锋队。

从政党对本阶级的政治作用来看,政党通常是本阶级的政治领导者和组织者,又是本阶级集团的政治代表。在这些方面,政党的作用远远超出其他政治社团,从而使政党在阶级的政治生活中占据着首要的、“第一类”的地位。

政党一般都具有明确的政治目标以及一整套为实现这些目标而设计的政治纲领。任何政党都必然地具有自己的政治目标。政党的政治目标一般包含着紧密相连的两个方面,一是政治目标,即夺取或巩固社会公共权力;二是社会目标,即社会治理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一个政党如果没有纲领,就不可能成为政治上比较完整的、能够在事态发展任何转折时始终坚持自己路线的有机体。由于政党的政治目标有远近之分,因而党的纲领也有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分。

政党是一种制度化的组织,有系统的组织机构和组织原则。为了发挥政党作为阶级的政治领导力量的作用,切实实现党的政治目标和政治纲领,政党必须具有特定的组织原则、组织形式和组织纪律。

政党的组织一般具有阶级结构,这种阶层的结构大多与国家行政区域、行政单位或选举单位的划分有很大的关系。

政党的组织和纪律有严密与不严密之分。无产阶级政党以严密的组织和铁一般的纪律作为战胜敌人的可靠保证。资产阶级政党中有些也有严密的组织和纪律,不过,他们是建立在其成员的盲从和组织的恐怖手段基础之上的。

政党的这些基本特征从整体上反映了政党的基本面貌,它们也构成鉴别政党的基本标志,而这些标志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人们不应该仅仅根据其中某一特征来判别某一社会政治组织是否是政党。三、政党的主要类型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的本质属性在于其阶级性,因此要区分本质上不同类型的政党,必须要以政党的阶级利益基础作为基本标准。而其他标准,只能在阶级利益的前提下,用于鉴别政党之间的非本质性的差别。

按照政党阶级的特性和作用可以作以下划分。

按照理念的本质和角色来划分。在政党的政治纲领中,集中体现了政党所根植于其中的政治理念及运用政权的方案。有的政党的政治纲领主要在于阐释政治理念,有的政党的政治纲领则相对较少地谈及政治理念,而主要对特定问题提出解决之道,尤其关心与选举有关的问题。因此,可以以政党所信奉的政治理念的本质,以及政治理念在塑造政党的政治态度与行动方案上的不同分为使命政党和掮客政党。使命政党是一个以吸引人们皈依并信奉理念为主要目的,而非以扩大选民支持而赢得公职选举为主要目标的政党。这种类型的政党的一个典型例子即为美国的社会主义劳工党。掮客政党的目标是要尽可能多地推选出候选人,而且这些候选人要尽可能地代表许多不同利益以及政治理念。掮客政党以赢得选举为自己的核心目的。这种类型的政党的最佳例子是美国的民主党与共和党。

按集权的程度来划分。一般而言,多数政党都有全国性组织和地方性组织这样的阶层划分。这些国家的政党在各层次组织之间的权力分配也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在各个政党推荐选举人的方式之中表现得较为明显。按照权力集中程度的不同,可以将政党分为分权型政党与集权型政党两类。在分权型政党之中,推选候选人的权力一般集中在地方型党组织之中,全国性党组织只掌握有限的权力,并且不能干涉或无力干涉地方型党组织的决策。比较典型的分权型政党为美国的民主党和共和党。大多数国家政党都是集权型政党,如英国的保守党和工党的选区党支部选出国会议员候选人,但两党的中央党部机构有权否决某些候选人获得提名。大多数的欧洲国家采用政党提出候选人名单的比例代表制,中央党支部机构推选名单上的候选人并决定其出现在名单上的先后顺序。

按照政党对党员的控制能力来划分,可分为强控型政党和弱控型政党。政党的领袖为使成员服从和严守纪律,都拥有某种控制手段,只是在功能上有所差异。美国的两大党是弱控型政党的典型。美国总统可以给他忠实的党员一个职位,并压制那些反对分子和异议分子;他也可以公开地宣称支持某位候选人;总统甚至还可以试着在初选中使那些不支持其政纲的候选人落选,但是这些手段并不是很有效。国会议员的候选人用不着总统的支持也可以当选,而且总统也从未成功地干预国会议员的初选而将自己不喜欢的人排挤掉。在美国的两党中,总统维持党纪的主要手段就是说服人,好言相劝。英国的主要政党当属强控型政党的典型。

按政党团结性来划分,一般可以分为一致型政党和分散型政党。政党团结性是指政府机构中的党员信奉政党对主要政策议题的指示程度。如在立法机关投票中,某政党的成员都投赞成票,或都投反对票,就可以说该党有完美的立法团结性,为一致型政党。如果某党的立法机关成员对每个议题的投票都是正反各半的局面,就没有所谓的政党团结性可言,为分散型政党。

当然也可以根据政党的阶级属性来对政党进行分类。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的阶级划分、阶级斗争的产物和表现,以政党的阶级属性为标准的划分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深刻地认识政党的本质。根据这一标准,世界上众多的政党大体可以分为资产阶级政党、无产阶级政党、小资产阶级政党及极少数代表封建社会中各阶级利益的政党。

与其他阶级性质的政党相比,传统的无产阶级政党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无产阶级政党以广大工人阶级为其阶级基础,代表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无产阶级政党不同于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特征。

第二,无产阶级政党具有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无产阶级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统一的战斗集体。每个党员都必须参加党组织活动,交纳党费,遵守党章和党纲,执行党的决议,服从党的统一领导。

第三,无产阶级政党不仅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还是工人阶级一切组织的最高形式。党不是工人阶级的唯一组织,工人阶级在实践中还可以组织工会、共青团、妇女联合会、议会党团以及其他形式的社团组织;掌握政权的工人阶级还可以建立国家政权机关。但是,无产阶级政党则是所有这一切组织的核心,它把群众组织和政府机构的工作统一起来,引向一个共同的宏伟目标。

和其他任何组织一样,政党组织要生存下去,就必须适应环境的变化。一党专政制度下的苏联共产党和墨西哥革命党的教训必须汲取,它们都因为不能适应环境而失去政权。革命性政党的主要目标是改造环境,而作为一个执政党,不仅要改造环境,更重要的是要适应环境。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以革命为中心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进党章,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不仅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真正地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四、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

所谓政党制度,指的是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进行政治活动的方式或状态。也有人使用政党体系这一概念,两者含义相差不是很多。

影响政党制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有历史文化传统、民族结构、地域因素等。其一最主要的是在特定的生产关系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利益结构。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资本家的个人利益占据着社会利益的主要内容和主导地位;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共同利益占据社会主导地位,无产阶级是这一利益的代表,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其二是各种不同的阶级力量和政治力量发展的成熟程度不同。其三是不同的国家政体规定着政党在不同的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不同、程序不同。在议会共和政体中,政党制度与议会制紧密相关,政党的主要活动场所在议会,其主要活动方式是竞争议席、控制议席,进而控制国家权力。在总统共和政体中,执政党制不仅与议会相关,而且与总统直接相关,政党不仅争夺议席,而且争夺总统职位。其四是选举制度的不同。在选举中,选区的划分、议员的产生、票数的多少、选举程序和计票方法也会影响到政党制度的实际形态。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又被称为政党政治,即在资本主义国家中,通过政党进行政治活动的方式或状态。资本主义国家按照政党轮流执政的方式通常把政党划分为两党制、多党制和一党制。

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党制又称“两党对峙制”,指的是两个政党为了争夺职位,通过竞选的方式轮流掌管国家政治权力,组建政府,主持并管理国家政治事务的制度,以取得垄断性执政权的体制。英国和美国是两党制的典型。

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是指有多个政党相互竞争,通常通过联合阵线组成政府的体制。多党制形成的比较复杂。一般说来,采取多党制的国家,其阶级结构和政治力量结构比较复杂:一方面,各个阶级集团根据自身利益形成了具有一定实力的政治力量;另一方面,工人阶级和共产党的政治势力比较强大,多方势力的利益角逐是政治生活的常态。没有一个政党能对政治拥有绝对的控制力,这就为多党制提供了产生的平台。

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党制是指只存在一个政党,国家政权掌握在一个政党的手中。在法律或者事实中不允许其他政党出现。一党制主要在民族资本主义国家和法西斯国家存在。

政党的领导制中无产阶级是唯一的合法的政党,人民内部的矛盾和利益通过无产阶级政党对各种社会集团的领导来协调解决,无产阶级政党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单独掌握国家政权。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无产阶级政党居于领导地位,代表工人和农民阶级的利益,掌握国家政权,实行统治职能,其领导地位主要由其自身的利益结构所决定。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最根本的利益是切实维护人民的共同利益。这共同的利益具有最根本的、全局的和长远的意义。

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它是以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是国家的核心力量。

社会主义国家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经过无产阶级革命和斗争建立起来的政体。无产阶级政党在这一过程中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无产阶级在革命和斗争中的领导地位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中国实行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下简称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它既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两党制或多党竞争制,也有别于有的国家实行的一党制。这一制度在中国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政党制度是实行一党执政、多党协商的体制。首先,在组织结构上,在中央有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委员会、中央纪律委员会,由中央委员会选举的政治局和政治局常务委员会、政治局的办事机构书记处;其次,通过归口单位来管理政府和社会事务;最后,就是党的领导通过实现政治、组织、思想上的领导来实现。和一党专政不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有多个政党合法存在,共同参政议政。除了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以外,还有被统称为民主党派的八个参政党派。它们分别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二是各个政党之间采取民主协商的方式管理国家。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的核心是共产党拥有政治上的领导地位,是执政党,其他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民主党派在政治上拥护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它们在与共产党长期合作、共同奋斗过程中作出的历史选择。各民主党派享有在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平等。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所谓“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就是共产党同民主党派要长期合作共事;在合作中,共产党可以监督各民主党派,各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各民主党派互相提意见、作批评、互相监督、一视同仁。“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关系的新发展,它的要求就是披肝沥胆、赤诚相见、分忧分劳、真诚合作、共受考验、共同前进。

实行多党合作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行互相监督的主要形式,有利于使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更为科学和正确,使共产党的领导作用更为有效,有利于发挥各民主党派各自的优势和特长,充分调动各种积极性,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有利于了解和协调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各种利益要求和利益关系,也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与巩固。第二节 政党章程一、政党章程

政党章程,是一个政党为保证全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的一致和组织上、行动上的统一所制定的章程,是党赖以建立和活动的法规体系的基础,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和规定,具有最高党法、根本大法的效力。党章一般由党的代表大会制定和通过,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它的内容规定党纲、组织机构、组织制度、党员条件、党员的权利义务、党的纪律等。党章的内容随着形势的发展、任务的变化、斗争的需要和党员的情况,定期进行修改。党章对全党各个组织、全体党员具有约束力。党章面前,人人平等。政党章程是政党的根本大法所在,是统一全党行动的纲领,是加强党的建设的强大武器,是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行动的规范。

无产阶级政党的党章是以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为指导,结合党的建设的实践而制定的党的生活准则和行为规范,是加强党的建设的强有力的武器。世界无产阶级政党的第一部章程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制定并于1847年11月召开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表大会上通过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它是政党内部最基本的行为规范,是一个政党的政治态度和组织形态的集中体现,是完备的政党组织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中国共产党的党章反映党的学说发展状况,反映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发展的进程,反映党的建设的成熟程度。中国共产党章程》(简称党章)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党章作为党的根本大法,是全党每一个党员需要概无例外地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章的作用和在全党中的地位。邓小平同志曾经说道:“国有国法,党有党规,党章是最根本的党规党法。没有党规党法,国法也难以得到保障。”这是对我们党执政几十年的经验总结,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一大贡献。二、中国共产党章程的诞生

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一大提出并制定了党纲,即《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共15条约700字,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目前只有14条有资料可寻。其中缺失第11条,第14条只有英、俄两种文本。纲领主要内容包括党的名称、党的性质、党的纲领、基本政策、发展党员、党的组织原则、建立地方和中央机构等组织制度。纲领起到了党章的作用,是党的第一个正式文献。

第一部党章是在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制定的。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后的历次代表大会(党的五大除外)均对党章做出了不同程度的修改。由于当时的特殊环境,党的五大未对党章进行修改,只在会后由中央政治局对党章进行修改。

党的十八大对党章的修改,是我们党诞生以来第16次修改党章。从中国共产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第一个《中国共产党章程》至今,党的十八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已经是我们党的第17部党章。三、各部党章的逐步完善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共产生了1个纲领,17部党章。

第一部党章:1922年中国共产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正式制定出了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党章,标志着建党工作的完成。它对于指导党员的活动,健全党内生活,特别是对于加强党的纪律、促进党的组织发展与巩固、提高党的战斗力,起到了积极作用;党章第一次明确了党的最低纲领是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第一次详尽地规定了党员条件和入党手续。章程共6章,29条。

第二部党章:1923年中国共产党的第三次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修正章程》,在组织建设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在关于党员入党手续方面,第一次提出了党员的候补期演变到后来的预备期概念。规定劳动者的候补期为3个月,非劳动者的候补期为6个月;二是增加了《党员自请出党(即后来所说的自愿退党)》的规定。章程共6章,30条。

第三部党章:1925年中国共产党的第四次代表大会对党章进行了第二次修正。第一次规定了“凡有党员三人以上均得成立一支部”,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将党的支部规定为党的基层单位;把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委员长改称为“总书记”;还强调了其对党员的监督管理工作。章程共6章,31条。

第四部党章:1927年中国共产党的第五次代表大会对党章的修改工作,是由中央政治局进行的,是党的历史上唯一不是由党的代表大会制定的党章。在党的五大通过的《组织问题决议案》中,“认定必须改正并补充旧时的党章”,也是在党的历史上对党章修改比例最大的一次,首次明确提出党的指导原则为民主集中制;第一次规定入党者的年龄必须在18岁以上;规定党员只能参加一个组织;首次规定设立中央政治局、监察委员会(后来演变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把党与青年团的关系列入党章。这部党章对于革命危急时刻党组织的健全巩固起到了重要作用。章程共12章,83条。

第五部党章:1928年中国共产党的第六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党的六大党章突出地强调了共产国际的领导,规定“中国共产党为共产国际之一部分,命名为‘中国共产党’,为共产国际支部”;规定党的全国代表大会要“得共产国际同意后召集之”。

第六部党章:1945年中国共产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这次大会通过的党章是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完全独立自主制定的党章。党章第一次增写了总纲部分。总纲是党的最基本的政治纲领和组织纲领,是党章的前提和总则,是每一个党员“一切活动的准则”。总纲总结了党成立24年来的斗争经验,以简洁的文字阐明了党的性质与理论,中国革命的性质、动力、任务和特点,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基本方针和必须具备的条件;第一次确立毛泽东思想是党的指导思想;第一次明确规定了党员的权利和义务;特别强调了党的群众路线;第一次把“四个服从”(即党员个人服从所属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部分组织统一服从中央)作为重要的纪律载入党章。章程共11章,70条。

第七部党章:1956年中国共产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章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制定的第一部党章。由于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变成执政党,所以他的任务也发生了变化,党章也增添了新鲜血液。总纲规定:“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就是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有系统、有步骤地进行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使中国具有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提出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党章对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的根本原则作出了许多新规定;针对党处于执政党地位的情况,强调“必须不断地发扬党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的传统”;把四个现代化”第一次写入党章;同时突出地强调了反对官僚主义,反对个人崇拜,推行党内的统一和团结;首次把“各尽所能,按劳取酬”的原则写进了党章。章程共9章,60条。

第八部党章:1969年中国共产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产生了在“文化大革命”特殊背景下的党章,显露出党的九大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错误方针。此次修改党章背离了党的八大党章的正确纲领,否定了党的八大已经明确的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和党领导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任务。突出强调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取消了党内民主、集体领导、党员权利和义务以及接收党员必须经过预备期等应有的条文,取消了党的监察机关。章程共6章,12条。

第九部党章:1973年中国共产党的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九部党章。党的十大制定的党章沿袭了九大党章的内容和结构。除了在个别地方做了修改,删去了有关林彪的内容之外,继续延续了第八部党章的错误,给党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章程共6章,12条。

第十部党章:1977年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一次代表大会的党章,也是“文化大革命”后诞生的第一部党章。它恢复了八大关于把中国建设成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提法;设立纪委;重申了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提出全党必须保持和发扬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防止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利用职权谋取任何特权;恢复了党员预备期,但继续沿用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政策和口号。

第十一部党章:1982年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修改的党章在内容上增加了五章,尤其是“党的干部”一章是历届党章所没有的。这部党章吸取了历届党章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是在党的七大、党的八大党章的基础上发展、提高而写成的,也是吸取了党的九大、党的十大党章的教训并彻底清除了党的十一大党章中存在的“左”的错误而写成的。它有一个比党的八大党章更为充实完整的总纲,总纲对党的性质和党的指导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中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和党的总任务,对加强党的建设基本要求,对党在国家生活中如何正确发挥作用都做了规定。对于毛泽东思想,新党章在党的十一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基础上,做了比党的七大更科学的表述。总纲提出了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等内容;对党员、党的干部和党的基层组织在思想上、政治上和党的纪律方面做了较为充分具体的规定;对改善党的组织制度,对加强党的纪律和纪律检查机关,对密切党和共青团的关系等问题都做了许多新的规定;首次将入党誓词载入党章。党的十二大党章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学说的原则性和科学性,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战斗性,适应了新时期党的发展和执政党的特点,反映了党执政能力的提高,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是领导全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实保证。章程共10章,50条。

第十二部党章:1987年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对党章的一些条文进行了修改。早在党的三大、四大和1927年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对党章的修正,对部分条文的修正形式是历史上的首次。此次修改突出了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增加差额选举,取消了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提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必须从中央政治局常委中产生的规定,实行党政分开,规定企业和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事业单位中党的基层组织的任务和作用,决定国家机关不再设党组。

第十三部党章:1992年中国共产党的第十四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章突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新党章在总纲部分,增加了关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史进程的表述,阐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是我们党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不断前进的历史。把这一段历史写入党章,反映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新党章把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制定的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及一系列方针载入党章;并对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提出了切合实际的新要求;恢复了党的十二大党章对党组的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必须设党组。

第十四部党章:1997年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五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章,最重要的修改是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为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行动指南,这对于保证党领导中国人民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第十五部党章:2002年中国共产党的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党章明确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共同作为党的行动指南。突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新形势下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的指导作用,坚持了与时俱进和改革创新的精神;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把入党基本要求中“年满十八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革命分子”改写为“年满十八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对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的职责和任务做了补充规定;对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性质做了进一步的表述;在党章中首次增加了党徽党旗一章,作为第十一章。

第十六部党章:2007年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章,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思想战略新的发展要求,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的重大论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写入党章;把党的基本路线中的奋斗目标充实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党员义务和党的组织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修改补充等。党章的修改,更有利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向前推进。

第十七部党章:2012年中国共产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章,主要集中修改了六方面内容。一是对科学发展观做出新的定位和阐述,这一理论创新也是这次党章修改的最大亮点和最突出的历史贡献,体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有利于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上来。二是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成就的内容。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道写进党章,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作为一个整体在党章中进行完整表述,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长期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对于深化全党同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有重要意义。三是充实了改革开放的内容。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这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在过去的30年中,我国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党章中增加了改革开放有利于全党更加深刻地认识坚持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推进改革开放。四是夯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内容,这是新党章的又一大亮点。把生态文明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道,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完善,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是完善了关于党的建设总体要求的内容。党章修正案对总纲部分关于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做了适当修改。增加了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整体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等新内容,体现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应对党面临的考验和风险,切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有利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六是对部分条文做了适当修改。 深度思考:

1.政党的含义与特征是什么?

2.结合所学,谈一谈你对中国共产党的多党合作制度的理解。  第二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重要论述:

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也是不可能的。——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年4月24日)

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革命,不可能有无产阶级专政,不可能有社会主义建设。——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79年3月30日)

只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的讲话》(2000年2月)

回顾90年中国的发展进步,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胡锦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1年7月)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党,就要确保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关键在人,就要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习近平《实现党的十八大目标任务,关键在党,关键在人》(2013年6月28日) 本章导读:

中国共产党建立于1921年。包括建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内,迄今共开了十八次代表大会。民主革命时期召开了七次代表大会,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后,已召开了十一次代表大会。这十八次代表大会,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经过前七次代表大会的历程,中国共产党为谋求中华民族的独立、争取中国人民的解放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团结和领导优秀的中华儿女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在历届党的代表大会上明确各阶段形势,确立指导思想,适时地作出了相应对策。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一部在应对困难和成绩的考验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

在90年的奋斗历程中,党多次经历关系自身前途命运甚至生死存亡的历史关节点,经受住了多次重大挫折或重大成绩的严峻考验。回顾党应对困难和成绩的考验,特别是在主要关节点上经受考验的历史,深刻总结经验,努力把握党的领导和执政规律,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使命,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章重点:

一、近代中国的演变

二、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三、在土地革命战争中壮大

四、在抗日战争中成熟发展

五、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制度

六、社会主义的初步探索和曲折发展

七、改革开放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八、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一、近代中国的演变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东方大国,曾创造了在世界上领先的古代文明,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当历史进入近代时,中国的发展却几乎停滞了。17世纪中叶以后,西方一些国家先后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并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在新的生产方式下迅速强大起来。落后就要挨打。1840年,急于向海外扩张的欧洲资本主义列强——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用炮舰轰开了中国大门。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从此,西方侵略者纷至沓来,一次又一次地发动对中国的战争,迫使清政府妥协就范,把中国逐步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从1840年到1905年的65年中,中国人民一直被笼罩在列强侵略的战争硝烟之中。几乎所有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都参与了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几十年间,他们不断地对中国加强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侵略,通过一个比一个苛刻的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割地、赔款,贪婪地索取在中国的种种特权。到20世纪初,中国虽然在形式上保持独立,但实际上已完全沦为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宰割下的半殖民地,面临着空前的民族灾难。

早在19世纪末,几乎与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同时,资产阶级革命派就开始了以推翻清王朝专制统治为目标的革命战争。1911年(农历辛亥年)在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共进社在同盟会的推动下,爆发了以湖北新军为主力的武昌起义。各省纷纷响应,进而掀起席卷全国的革命风暴,终于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位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所发生的第一次历史巨变,这是一次比较完整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运动。它不仅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而且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大地上树起了民主共和的旗帜,从而有力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激励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而更加勇敢地奋斗。孙中山以西方国家的社会政治制度为蓝本,创立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在辛亥革命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近代中国工业的发展,中国无产阶级队伍迅速扩大,工人斗争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中国无产阶级最早产生在19世纪中叶的外国在华企业中。中国无产阶级同各国无产阶级一样,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同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无产阶级只有通过革命,消灭一切剥削人的社会制度,使全人类由阶级社会过渡到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的社会,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所以,从阶级性质上说,它是最富于革命性质的坚决性和彻底性的阶级。无产阶级也最富于组织性和纪律性,富于团结协作精神,最少有保守思想,最具有革新进取精神。在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各阶级中,无产阶级是一个最进步、最革命、最远大、最有前途的阶级。二、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且日益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最早酝酿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的是陈独秀和李大钊。1920年8月,在陈独秀的主持下,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法租界老渔阳里2号正式成立《新青年》编辑部。参加者有陈独秀、俞秀松、李汉俊、陈公培、陈望道等,陈独秀任书记。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工作,如信件联系、派人指导和具体组织等,积极推动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起着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重要作用。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会议后期,由上海转移到浙江省嘉兴县南湖的一只游船上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纲领,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图为位于上海的中共一大会址。

北京共产党的早期组织是在李大钊的直接指导和筹划下成立的。1920年底,由李大钊、张国焘发起成立了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李大钊任书记。罗章龙、刘仁静、邓中夏、高君宇、何孟雄、缪伯英、范鸿劼、张太雷等先后加入,成员大多为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骨干。1920年8月,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等在武昌秘密召开会议,正式成立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推选包惠僧为书记。1920年秋,施存统、周佛海等在日本东京建立旅日共产党早期组织,施存统为负责人。

1920年秋冬之际,毛泽东、何叔衡等在长沙,以新民学会骨干为核心秘密组建共产党早期组织。1920年年底至1921年年初,王尽美、邓恩铭等在济南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春天,在与无政府组织的“共产党”分道扬镳后,陈独秀等重新组建广州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有谭平山、陈公博、谭植棠等。陈独秀、谭平山先后任书记。1921年,张申府、周恩来、赵世炎、刘清扬等在法国巴黎也建立了由留学生中先进分子组成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张申府为负责人。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活动是在秘密状况下进行的。所以在党正式成立之前,党的早期组织没有统一名称。有的叫“共产党”,有的叫“共产党支部”,有的叫“共产党小组”。但他们的性质相同,都是组成统一的中国共产党的地方组织,后来被统称为“共产主义小组”。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有组织、有计划地扩大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批判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发起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办工人刊物,开办工人学校,领导工人成立工会,开展工人运动,进一步促进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这样,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条件就基本具备了。1921年3月,在俄共远东局和共产国际的建议和支持下,召开了各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会议,发表了关于党的宗旨和原则的宣言,并制定了临时性的纲领,确立了党的工作机构和工作计划,表明了党组织对社会主义青年团、工会、行会、文化教育团体和军队的态度。这次会议为党的成立作出了必要的准备。

1921年7月23日晚,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正式开幕。会址设在李书城、李汉俊兄弟住宅。出席者有上海的李汉俊、李达,北京的张国焘、刘静仁,长沙的毛泽东、何叔衡,武汉的董必武、陈潭秋,济南的王尽美、邓恩铭,广州的陈公博,留日学生周佛海以及由陈独秀委派的包惠僧。陈独秀和李大钊因事务繁忙,均未出席会议。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纲领,确定了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党的第一个正式文献——《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确定了党的奋斗目标、基本政策,提出发展党员、建立地方和中央机构等组织制度等。党的一大通过的纲领,表明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开始就旗帜鲜明地把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还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决定以主要精力建立工会组织,指导工人运动和做好宣传工作,并要求与其他政党关系上保持独立政策,强调与第三国际建立紧密关系。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革命历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灾难中的中国人民就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就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党的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犹如一轮红日在东方冉冉升起,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程。

1923年6月,党的第三次代表大会确定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与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通过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广泛发动战争,发展革命力量,推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这为共产党走上更为广阔的政治舞台,得到重要的平台和发展。这是党的第三次代表大会的重要历史功绩。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参加和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大会通过了共产党人起草的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宣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从而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大会选举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共产党员李大钊、谭平山、毛泽东等人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或候补执行委员,约占委员总数的1/4。国民党的“一大”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1927年4月12日和7月15日,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公开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宣布与共产党决裂,并随即对共产党和革命群众实行大屠杀,汪精卫提出了“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的血腥口号。至此,蒋汪反革命合流,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三、在土地革命战争中壮大

为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挽救中国革命,中共中央于1927年7月12日进行改组,停止了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7月下旬,决定集合部分国民革命军南下广东,会合当地革命力量,实行土地革命,恢复革命根据地,然后举行新的北伐。

1927年10月,在毛泽东的率领下,中国共产党创建了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高举起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旗帜,肩负起独立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实行武装斗争,经过创建、发展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实践,突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逐步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毛泽东提出的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政权三者结合起来,它为党在大革命失败后成功地把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入农村,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奠定了基础。

在农村建立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的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运用和发展,它反映了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及由此决定的中国革命发展的特殊规律,指明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中国革命正是循着这样一条正确道路走向胜利的。

知识点遵义会议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遵义会议解决了当时最为紧迫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这次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会议之外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是总结第五次反“围剿”的经验教训。会议批判了“左”倾教条主义的军事路线,肯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的军事路线。要求红军迅速完成从阵地战到运动战的转变,灵活机动地运用战略战术,为创建新的根据地而战斗。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会议。它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及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它在党生死攸关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使红军在极端危险的境地下得以保存下来,胜利地完成了长征,开创了抗日战争的新局面。它证明中国共产党完全具有独立自主解决自己内部复杂问题的能力,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安定县(今子长县)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分析了当时政治形势的基本特点,规定了党在新形势下的策略路线。瓦窑堡会议是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召开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是遵义会议的继续和发展。他总结了两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基本经验,批评了“左”倾关门主义,解决了遵义会议没有来得及解决的党的政治策略问题,制定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路线,有力地推动了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这有力地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总结革命中的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的基础上,已经成熟起来,能够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四、在抗日战争中成熟发展

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为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

在瓦窑堡会议后,共产党一方面积极促进“一二·九”学生运动后全国人民日益高涨的抗日救亡运动的浪潮,另一方面尽可能地向国民党上层领导和军队将领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1936年5月5日,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国人民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发表《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将“抗日反蒋”的政策转变为“逼蒋抗日”政策。8月25日中共中央公开发表《中国共产党致中国国民党书》,信中再次呼吁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迅速确定了和平解决的方针,并应张学良、杨虎城的邀请,派周恩来、叶剑英赴西安谈判,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等6项条件。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者以制造卢沟桥事件为起点,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发布通电号召全国军民团结起来,抵抗日本侵略。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了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是民族革命战争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倡导者和组织者。为早日实现国共合作抗日,进一步推动全面抗战,1937年7月中旬,中共中央同国民党谈判发表国共合作宣言。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