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答:1分钟让你的知识变现(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4 21:07:20

点击下载

作者:秋叶,林公子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分答:1分钟让你的知识变现

分答:1分钟让你的知识变现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分答:1分钟让你的知识变现作者:秋叶,林公子排版:Cicy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时间:2017-04-01ISBN:9787550299542本书由北京磨铁数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

我们要做以人为核心的知识交易。——姬十三前言 分答会成为知识网红的标配吗本文主题:知识工作者需要哪些武器?知识经济|内容创业|知识工作者|分答作者:秋叶PPT创始人知识型IP训练营创始人秋叶知识经济市场上,游戏规则向拥有知识的人转移

我一直是分答坚定的支持者,最近分答拿到腾讯A+轮的融资,也说明了互联网巨头对分答前景的信心。

分答是知识经济下冒出来的应用,有自己的游戏规则。

知识经济和产品经济在运营逻辑上是根本不同的。

销售产品的互联网平台,不管是天猫还是京东,运营逻辑都是给你足够多的选择,然后总有一款适合你。结果就是商家死磕广告,平台大卖流量,很多商家忙一年下来,发现都是在替平台打工。

当产品不再稀缺,富裕起来的人就会选择优质的服务。而优质服务的提供者,不管是医生还是律师,是心理咨询师还是课程教练,他们统统有一个特点,就是短期内很难通过机器进行规模化的复制。

在知识经济市场上,游戏规则向拥有知识的人转移。内容产生者自然要拥有一部分定价权。

好的知识经济内容平台,其实只需要做一件事,就是把领域内最好的知识工作者都请到自己的平台上,提供最好的服务。

拥有专业知识的人,很快就会发现,不是内容创业时代来临,而是消费升级了,越来越多的人需要知识服务。好的知识服务总是稀缺的,那么为好的知识服务付费,让自己拥有优先服务权,就成为新的消费习惯。

对看到并抓住这一趋势的个人,赢是大概率的事件。请教牛人,让他们为自己答疑解惑

为什么是分答首先抓住了知识经济的机会?

我们遇到问题时,往往希望遇到一个明白人,能一针见血地点破我们的困惑。所以,在中国有句话叫“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自己苦苦不得其解的问题,在别人那里早就已经破解。

请教牛人,让他们为自己答疑解惑,最好就是一句话点醒,这早就是植入我们文化深处的习惯。

现在要做的事情是如何让大家愿意为提问而付费。

当然有人愿意为知识提问而付费,但是在现阶段这样的人还很少,知识消费的习惯还需要培养。

所以,分答真正的高明之处是让提问的人把问题扩散到朋友圈,朋友圈的好友如果想偷听,就需要支付1元钱。这1元钱,提问者分一半,答题者分一半,这样就把提问者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最高明的是,分答抓住了微信红利。只要关注了分答的服务号,你的提问就会有收益。每晚10点,分答会在你的微信消息里显示你今日收入了多少,其实收入多少并不重要,每天有一点儿意外收入的惊喜感会让你欢喜。

人一开心,就会用这个惊喜的收入继续提问或者偷听。只要有人提问,分答答主就有动力回复,毕竟分答只需要用个人的碎片时间响应,而这些时间原来做不了专业的服务,但现在我们可以提供微服务了。

就这样,分答打通了流量循环。能形成自带流量循环的互联网产品是不多的,腾讯公司显然注意到了这一点,投资分答对分答最大的意义不是钱,而是微信生态系统接纳了分答,同时解除了分答发展上的最大隐忧。聚合牛人,服务牛人,做知识经济的支付宝

那模仿分答模式有机会吗?我认为绝大部分跟风平台没有机会。

不如先看一组2016年的数据:

5月14日,知乎Live上线;

5月15日,分答正式上线;

6月5日,罗辑思维旗下App“得到”推出《李翔商业内参》,当天订阅超过1万人;

6月6日,值乎3.0上线,改为语音回答;

6月6日,喜马拉雅FM推出互联网首个付费语音产品;

6月27日,在行、分答融资,估值超过一亿美金;

7月11日,来问医生上线;

7月12日,脉脉业问上线;

8月8日,联想知了问答上线;

9月28日,京答邀请答主入驻;

11月11日,YC合伙人、Twitch创始人,借鉴分答发布新的创业项目;

12月15日,新浪微博上线微博问答。

2017年2月7日,喜马拉雅FM上线问答。

看到知识经济内容创业机会的公司不止分答一家,像拥有微博流量的微博问答,采取文字问答偷看的模式错位切入;像拥有声音电台流量的喜马拉雅FM,用5分钟问答+偷听回复模式直接竞争,给分答运营也带来巨大的挑战。

切入知识经济的入口并不唯一,比如罗辑思维的得到APP,从分享干货的角度切入;比如很多在线学习网站,是从教学角度切入,而分答,是从问答角度切入。

当然,不同的知识内容平台都在互相借鉴,互相学习,互相竞争。分答推出了小讲,对标的是喜马拉雅FM的喜课,而喜马拉雅FM推出问答,对标的又是分答。

在分答之前,做问答的有百度知道、新浪爱问等平台;分答之后,更是各种问答平台层出不穷,但他们都忽略了分答运营模式背后的一张牌。

这张牌就是“在行”。

我认为果壳运营在行最大的价值不是让在行变成变现平台,而是变成一个为牛人提供贴心服务的平台。牛人入驻在行是一种荣誉,通过在行接单,获得收益,在行一分钱都不要!

那在行靠什么赚钱?——靠分答。

分答够吗?——未来也许够,但现在肯定不够。

那一直这样补贴、烧钱?——只要牛人认可在行,那么在行就可以孵化出知识工作者需要的各种知识的服务工具,分答只是培养大家知识消费习惯的第一款。

一旦分答成功了,就可以孵化出围绕知识服务的不同形式的垂直消费工具。打个比方,我们把在行看作“免费的淘宝店”,分答是果壳网的“支付宝”。“免费的淘宝店”吸引足够的顾客后,就培养了大家用“支付宝”付费的习惯,现在大家都已经知道支付宝是一个能量多么大的平台。

其实围绕在行,衍生出分答这样的知识消费工具,未来说不定还有字答、图答。一个APP,装各种知识服务模式,遇到适合的专家或不同的问题,你只需要选择不同的服务模式就好。

分答创始人姬十三认为:只有通用产品才是出路,而非单一垂直类的应用。我相信果壳网的姬十三在下一盘很大的棋,商业引进逻辑也有可能被复制到知识经济消费的发展趋势中。

所以,做好在行的行家服务,就能牢牢把握引领未来知识经济的关键点,成为拥有知识服务能力的牛人。

只要分答愿意,就可以调动在行牛人一起推广。在知识服务这个领域,牛人的能力汇集起来,也是极为可观的。

比如11月25日,我在自己的微信中说给粉丝福利——1元提问,结果不到24小时就有了近500个提问,结果被迫提前终止服务,因为根本答不完。

又比如2017年1月23日,分答推出“小讲”功能,让知识达人就某个专题录制一组语音,网友付费收听,还可以在小讲下面交流讨论,这就打通了分答和教育的连接,有的知识达人的小讲课程不到21天就已经销售了10000份,收益已经突破10万元。错过微博,错过微信,错过直播,别错过分答

自媒体平台风起云涌,先是微博,再是微信,今天又冒出直播。对于知识工作者而言,这些平台都很尴尬。

为啥?拼不过颜值,打不赢卖萌,空有一身的专业知识,却要和“90后”的“小鲜肉”拼新媒体运营。这不是让知识工作者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去拼吗?

在行、分答的出现,给知识工作者带来新的希望。我们只需要注意一个事实,很多行家答主,并不是微信大号、微博大号,但他们能赢得很多人的信任,这完全是依赖自己专业领域的积累。

分答也是一个营销号段子狗没有办法主导话题的平台,分答答主天然带有专业属性。你要做行家,你要做答主,如果没有专业属性,开通了也无人问津。

作为知识工作者,要预见到借助网络提供知识服务,未来的知识服务会和现在的商品借助网络销售一样普遍,而且会更方便。

毕竟商品还需要物流,而很多知识服务只需要面对面交流即可。互联网恰恰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大家即使不能面对面也能交流沟通的一个平台。

我认为分答是目前最领先的知识服务平台,因为分答不是跟风性的产品,是在在行平台成功运营的基础上一点点悟出来的创新型产品。中国的互联网产品,大都是模仿硅谷产品再进行本土化的创新,但分答是首例引发硅谷模仿的中国创新型互联网产品。

分答这样的新互联网产品,一旦发展成功,将前途无量。所以分答一出现,我就在第一时间注册,第一时间卡位,第一时间推广,虽然经历了一段停摆,但是也可以给大家汇报一下战果。

从5月15日分答成立到11月30日,半年时间,我的分答粉丝就已超过2.5万人,在分答回复了3000个提问,收入超过了6万元。这些都是利用我的业余碎片时间获得的回报,与此同时,我刻意低调的在行约见也悄悄突破了50单。

作为知识工作者,如果持续坚持在在行和分答上运营自己的专业品牌,会发生什么?其实不仅仅是我,已经有一大批成功的先行者。在知识型IP训练营,很多专业人士每个月都有大量的在行约见。不过很多人过去只重视在行,还没有足够重视分答,但就在最近,一些微信号运营者尝试了一下分答和微信绑定运营后,很快就发现,分答其实是给粉丝的一个福利,让粉丝可以用很低的成本和你产生直接的联系。

要知道,声音是可以带温度的,我们喜欢有温度的人。

不仅要做专业的人,也要做有温度的人,更要善于利用新的平台让别人知道这一点。

我们写这本书,也是希望普通人通过阅读这本书,看到知识经济发展的一些趋势。其实不管是哪个平台推出的问答服务,只要你消化了本书的提问和回答策略,都可以马上拥抱知识经济。

最后用一句话结束思考:看到趋势其实不难,抓住趋势才是最难的。秋叶1 知识变现,你开始玩了吗1.1 为什么能“躺着赚钱”

分答的主页上赫然写着:值得付费的语音问答,十万知识网红等你来问

这是在行团队孵化出的一款付费语音问答产品,2016年5月15日正式上线。你可以提问分答上任意一位明码标价的答主任何问题,如果对方选择回答的话,你就会收到一条60秒内的真人语音回复。

分答和在行都是北京果壳在线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产品,公司的创始人是姬十三。在行的出现被称为“知识经济的新模式”,而分答则更进一步,被称为“知识零售版的在行”。

想要了解分答,不得不先从在行开始研究。在行:行家指路,少走弯路

在行,一个付费的O2O知识技能咨询平台。

据说已经超过1万名行家入驻在行平台,明确自己咨询服务的主题和提供的内容,明码标价自己一小时的时间费用。你可以任意选择一位行家,付费后即可与他进行面对面的咨询。学员通过约见行家可以获得高质量的个性化知识服务,有针对性地解决自己的问题。

在行将社会各个领域中最优秀的人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打包成服务出售,为大量的知识工作者提供了获取额外收入的一种途径。行家们借助平台提升个人品牌的同时,还能获得精神满足和物质利益的双丰收。在行上线一年以来,平均每日交易量达800次,客单价平均超过400元。在在行平台上,萧秋水老师已经约见了超过260人,平均每个月约见10~20位网友,轻轻松松月入万元。而在行是在2015年3月才成立的。分答:知识零售平台

在2016年5月推出的分答平台则更进一步,你可以付费买一个人一分钟的时间,对方会用语音回答你的问题。

分答的游戏规则比在行更简单,用户在分答上介绍自己擅长的领域,设置付费问答的价格,普通人可以设定在1元到100元之间,认证过的答主可以设置超过100元的提问价格。只要愿意付费,任何分答用户都可以向答主提出文字问题,答主的回答则是一条60秒以内的语音。当然答主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回答,也可以忽略不想回答的问题。

分答上线短短两个月,已经有超过10万人开通了分答账号。在分答上线第一个月,就有超过30位答主凭借这种一分钟碎片化的时间回复,轻松做到了月入万元。《奇葩说》第三季的热门选手、编剧鹦鹉史航在分答中每个问题收费为38元,截至2016年5月28日下午,鹦鹉史航已经回答了1197个问题,总收入59160元。而这个“最会赚钱的分答答主”的宝座差点被刚刚入驻的王思聪夺走,因为王思聪回答一个问题的收费高达3000元,截至5月28日下午,他只回答了16个问题,但总收入已经高达55128.5元。分答的“生财之道”

如果有人对答主的某个问题的答案感兴趣,他可以付费1元选择“偷听”这条语音回复。而这1元在分答平台收取10%的费用后,剩余的钱将由提问者与回答者平分。也就是说,假如一个提问被100个人偷听,那么提问者和答主都可以得到45元。如果提问者提问的费用不超过45元的话,他提问的成本已经全部收回。

有嗅觉灵敏的提问者发现了这里面的生财之道,主动设计问题提问不同的答主。答主回复后,提问者会主动把这些充满个性思考的声音回复并扩散到微信群、朋友圈,帮自己赚钱,也顺便帮“答主”赚钱。

所以,分答可以帮你躺着赚钱,获得“睡”后收入。作为答主,甚至包括提问者,只要把好的问题扩散到朋友圈,就可以安心睡觉,等待这些问题通过社交圈不断被偷听和扩散。而每天晚上,分答平台也会通过贴心的微信服务告诉你,今天你的分答替你赚了多少钱。

本书作者秋叶大叔就养成了每天晚上10点看看今晚的分答收入,再愉快休息的习惯。

和过去的很多爆款互联网产品不同的是,分答从诞生的第一天开始,每个人都是这个商业模式的受益者。提问者可以找到自己想提问的对象咨询,还能凭借好问题的偷听收回提问的成本;偷听者通过去听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解决了自己的困惑;答主可以利用分答获得提问和偷听的收入;至于分答平台,则会提取10%的运营费用。这个商业模式似乎避免了过去很多互联网产品免费的大坑。

这么有趣的玩法,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请看下节分解。1.2 知识付费平台爆红全网的背后是什么分答似乎一夜之间火了

2016年5月15日,分答悄悄地在微信上线,一天之后,开始在微信朋友圈刷屏。

2016年6月8日,分答创始人姬十三在朋友圈发布消息:“分答&在行完成A轮融资,估值超过1亿美元。”这一天,距离分答上线仅仅24天的时间。

2016年6月27日,上线42天的分答正式召开发布会,宣布获得2500万美元的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元璟资本、红杉资本、王思聪和罗辑思维。在发布会现场,“42”这个数字随处可见,姬十三在演讲里剧透了“42”的来源:它是《银河系漫游指南》里面宇宙意义的总答案。

即便是在习惯移动互联网速度的人群里面,分答24天搞定融资的速度也是一个奇迹。不过在宣布拿到融资的发布会上,姬十三透露了一个数据:分答上线42天交易金额近两千万元。

2016年9月27日,分答回归。

2016年11月24日,分答正式宣布已获得腾讯的A+轮战略投资,累计融资额超过2亿元人民币。这一轮融资将更多投入到产品及用户体验迭代、知识网红的扶植、品牌推广等方面。

在投资人开始强调以现金为王的2016年,分答对应的知识经济,一开始就产生现金流收益才是更值得关注的亮点。

姬十三认为:“在行是中度的知识服务,而分答是更轻度的知识服务。”似乎这个轻服务比在行更受用户的欢迎,在上线的短短一个多月时间里,分答已经有超过1000万授权用户,付费用户超过100万,33万人开通了答主页面,产生了50万条语音问答,交易总金额超过1800万元,复购率达到43%,每日付款笔数超过19万次。

数据明确显示,分答已经成为一个现象级“爆款”的知识产品。付费知识问答产品陆续推出

分答抓住了服务消费升级的趋势,把人头脑中的知识价值做了定价,提供了可交易的模式,这就赢得了一片蓝海商业机会。

分答看准了趋势,并开了一个好头。商业模式的成功引发了众多同类产品出现。

事实上,分答并不是突然火的。首先,它和一系列知识问答产品的推出有关系。

2016年2月,程序员Aether推出了一款叫“大弓”的微信轻应用问答产品。你提出问题,选择一个答主,答主认为你的问题值得回复便可以用文字回答你的问题。大弓在很短时间内引爆了一部分人的朋友圈,但似乎始终没有形成大的气候。

2016年4月1日,知乎推出值乎,刷爆朋友圈。用户关注知乎的微信公众号后,可以在微信朋友圈里分享自己打码的知识内容,其他人必须付费才能看到全部内容。付费后,觉得满意,钱就归作者;不满意,钱就归知乎官方。不过,值乎在火爆一轮后似乎很快沉寂了。

而果壳的姬十三在做在行的同时,也一直在思考AMA模式(Ask Me Anything)。这个模式起源于美国论坛Raddit的一个板块,用户在这个板块上可以向受邀而来的名人提问,名人会挑选问题回答。2015年12月开始,姬十三每个月都会组织一次“头脑风暴”讨论如何复制AMA模式;2016年4月,在一次“头脑风暴”中,语音的形式被提出来,姬十三立即拉上在行团队中几个产品和技术人员开始研发,用10天的时间做出了分答的雏形。

2016年5月13日,分答内测。

2016年5月15日,分答上线。这个由H5做成的小产品跨出了内部微信群,被转发到了微信朋友圈,也迅速刷爆了朋友圈。

2016年5月18日上线第三天,增长势头迅猛,这让姬十三不得不火速将在行团队所有人调入分答项目,以备随时迭代和改进。这时分答还只有简单的语音问答功能。

比值乎更进一步的,是怎样让答案能复用,让更多的人通过知识分享获得回报,分答创造的偷听利益分享机制,极大推进了分答本身的传播效果。

自AMA的传统模式,到语音,到付费,到知识服务,姬十三并不是突然孵化出分答的点子,正如他本人所说:“很多想法不是天马行空拍脑袋出来的,它是很多元素叠加到一起。AMA、Wiselike、Tiptalk,大弓、值乎在朋友圈的发酵也都给了我们启发,创新就是互相迭代和刺激的。”姬十三的成功之路

如果我们把视线放远一点,就会发现,姬十三的团队做出分答这样一款知识付费产品,是非常符合逻辑的一个演变过程。

姬十三,原名嵇晓华,是北京果壳互动科技传媒有限公司和北京果壳在线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兼CEO,神经生物学博士。他从2004年起开始科普写作,先后曾在10多家媒体开设科学专栏。2008年,发起公益项目科学松鼠会。2010年,创办果壳网,并借此平台推动“万有青年烩”“菠萝科学奖”等跨界对话项目。2016年3月,他当选“全球青年领袖”,这时知乎还没有推出值乎,在行也没有想到要研发分答。

但我们观察姬十三的履历,从一个科普作家到科普网站的CEO,他自始至终都是以“传播靠谱的知识”为核心。

他学了11年生物学,拿到博士学位,是为了探求知识;

他成为科普专栏作家,是为了给大家传播更多的知识;

他创办松鼠会,是为了将一群热爱科学、乐于分享的年轻人聚集在一起。之所以取名叫松鼠会,是因为他们将科学比喻为坚果,内核有营养而外壳难以剥开,松鼠们的工作就是将科学的坚果剥开;

他创办果壳网是为了聚集各行各业的有趣、有味、有志的青年人,学习、分享、讨论各类知识;

他推出在行,也是希望让更多的人遇到任何领域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在行一键约到“对”的人。

正是因为有姬十三和他的团队多年的积累,才使得一款能让知识变现的问答产品的创造变得合乎逻辑。

以致姬十三的分答爆款拿到A轮融资后,多年默默支持姬十三的朋友似乎都暗暗松了一口气——你终于可以大展抱负了。罗辑思维的CEO脱不花(李天田)就曾说“我们有太多人盼望姬十三取得一个巨大的成功,因为他太能坚持了,很了不起”。

老话说得好: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对分答而言,这不是爆红,而是经过长期积累后的一次能量聚焦的爆发,是整个果壳系团队在过去的五六年里,在知识经济这件事情上深入思考和探索的结果。1.3 如何做到如此之快的传播

分答的传播热潮似乎更持久,最初“姬十三们”也担心分答会不会像4月1日上线的值乎一样,第一天很多人涌进来,再后来玩的人就少了,但分答的发展出乎他们的意料。

不如让我们先全景式回顾一下分答第一个月的传播过程吧。

从产品层面来看,无论是微信端还是App,分答的功能都很容易被复制。事实上,分答开始火爆后,值乎的确也在功能上迅速更新,开始跟进。业内也冒出了“对答”“业问”这样的宣称是垂直领域问答平台的产品。但是截至目前,能形成大范围传播能量的还只有分答一个平台。

我们认为分答之所以传播如此之快,有三大原因:从极客到名人,跨过小圈子传播的粉丝墙

很多互联网产品并不差,而且在自己能覆盖的粉丝圈里扩散都很快,但是一旦超出自己的粉丝圈,产品传播马上呈衰减之势。

为什么会这样?普通人并不会追求最新潮的事物,他们习惯于跟随自己熟悉并认可的人,也就是大众意义上的名人。

当年,新浪微博大火之前,国内已经有很多类似微博这样的平台,比如饭否、海内、叽歪等,但都是在科技圈、互联网圈内传播,没有形成普通大众使用的习惯。直到新浪微博大量邀请名人开通微博,才引爆了潮流。《引爆趋势》的作者亨利克·维加尔德专门研究趋势领域,他研究了很多社会热潮传播的过程,发现大部分传播都经过了从小圈子传播到进入大众流行圈引爆流行的传播过程。

亨利克·维加尔德认为,一股新潮流在真正开始流行之前,肯定有一个逐渐升温的过程。在一个潮流中,最重要的人是潮流的创造者和缔造者,然后一批人跟随他的创造,把新事物变成了一个小气候,并吸引更多的人关注甚至追随,慢慢形成了传播。

书中认为,潮流的缔造者往往来自设计师、艺术家、男同性恋者、有创造力的年轻人、有个性的名人以及一些长久存在的亚文化圈分子。在分答这里,就是一群热爱传播知识的极客,他们在网上已经是极具知名度的品牌,果壳网本身也是一个自带流量的大社区,足以形成第一波传播能量,吸引能量更大的名人入驻。

所以,当分答形成第一轮传播后,马上开始邀请能量更高一级的名人。直到借助分答的话题效应邀请到一线名人的入驻,形成全民话题,才完成了一次高效的借势传播。

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分答,分答也开始在北京、上海投放分众广告,以“生命分答”为主题做品牌活动。大量的明星、意见领袖参与进来,以“生命最后60秒”的主题来回答在那一刻他们会想到什么。“名人效应”一下子吸引了大量用户进入了分答。

对此,姬十三总结说:“我觉得当事情能快速增量的时候,我们就把资源投进去来快速地抢占这个市场,打一场闪电战。分众是最快的方式。”从提问到偷听,打通提问者社交传播机制

作为一个定位于知识服务的互联网产品,在分答之前有无数网站做过尝试,但都摆脱不了一大难题:平台不推广,就没有使用者。而即便是使用者对产品体验很好,也不一定有传播效应,以至于很多知识服务只能靠“免费”两个字来吸引普通人参与,这样又损害了专业知识工作者的利益,导致很难有专业知识工作者愿意长期参与平台的运营。

而分答的偷听分红机制是一个非常大的创新。首先,语音产品天然比文字适合付费,一对一的真人声音服务不会让人担心那些文字是事先准备好的文案和安排小助手复制粘贴的。而声音又比文字具有更好的保密性,偷听两个字也满足了普通人的好奇心或者窥私欲,1元钱偷听价格的设置也不是一个很高的门槛,但如果答主价格不高的话,十几个人偷听就有可能收回成本,传播到微信群带来更多的人收听,提问者甚至还有利可图。

所以,在分答上出现了专门提有质量的问题的人,然后借助自己的能量传播,带来不菲的收益。

分答提问者晨曦只回答5个问题,但通过偷听,两个月收入破万

晨曦就是这样一位让秋叶印象深刻的提问者,他除了向秋叶提问之外,还向很多性价比很高的名人提问,而且他特别注意问题的设计,所以偷听的人也很多。

这反过来也为他带来了大量的偷听收入,两个月内他的偷听收入超过了1万元。最重要的是,有这样的提问者存在,也让分答的生态活跃度大大提高。

最后要说一句,一开始分答完全是一个借助于微信平台的轻H5应用,完成了产品基础功能验证后才推出App版本,即便是注册分答App也会提示你和微信绑定。这也让分答在传播属性上自然和微信平台形成了绑定。一旦有人提问,你的微信会出现提示,这样分答就借助微信这个高频应用,实现了分答提问或回复消息提示和微信的无缝对接,这使分答的曝光率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而偷听这种心理又特别适合在微信这种私密社交人群之间进行传播,微信是传播分答答案的最佳平台。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分答刚刚出来时,有人认为微博将是分答最大的对手,认为如果微博推出偷听机制,借助微博的转发效应,一定能后来居上。

但是笔者认为,这种分析可能忽略了偷听这个场景更适合朋友圈分享,不是好友关系,没有好友推荐,大家是不会贸然花时间去偷听一句60秒的语音的。事实上,在微博上获得高转发量的内容,不是视频就是图文。我们认为,分答在产品基因上并不适合微博这种公共开放式的传播平台。从在行到分答,预备产品到运营组织的人才储备

如果没有在行的积累,分答能否如此快速地成功?我想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

在分答之前,已经出现了一款付费文字问答的产品叫“大弓”。大弓的开发者也邀请了自己科技圈的人脉试用并扩散,也形成了小圈子里的传播。但大弓是一个程序员的作品,当程序员自身的能量消耗殆尽后,就很难再做进一步的推广。

对比之下,分答之所以能运营起来,首先是因为在行已经积累了上万行家的资源,而且在行运营人员和这些行家可以一对一地沟通,从而测试完善并推广分答。其次,姬十三早就结识了相当多的名人,自然可以将他们扩展到分答的运营中,这是普通程序员的人脉难以企及的。

在行本来就是围绕在行行家服务的,整个团队有专业部门和人员负责业务拓展、运营和维护客服体系等。而分答直接利用整个在行团队进行推广,相当于在行员工向大家推广一个新的服务模块,所以很快就实现了公司能量的定向爆破。

而从科学松鼠会到果壳再到在行的知识服务探索的积累,也让姬十三团队在产品功能设置上更有平衡感,功能迭代不仅要快,而且发布时机要拿捏得相当到位。

如果没有之前的积累,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换作任何一家公司都是适应不过来的。所以,在分答推出的第三天,当姬十三决定把公司能投入的力量全部投到分答上时,他发现人员是一一对应的。

所以回头看,用姬十三的话说:“做一个产品不是纯功能上的东西,它是品牌、运营等一体的东西,每一个方面好像都有可能被复制,但全部加起来,就是一个高门槛。你得有一个比较强的品牌作为背书,你得有一个知识社区作为根基,你得有快速的产品和研发能力,你得有机会利用微信进行开发,你得有大量的大V、名人资源,这些归结到一起,被复制的概率就没那么大了。”

综合这三方面来看,分答的快速传播离不开果壳长久以来的资源和经验积累,也离不开优秀的商业模式。用一句网络评论来定义分答的运营:“这是一个一分靠产品本身,六分靠运营,三分靠‘网红’的产品。”我们觉得这个评价恰如其分。1.4 为什么分答能够超越其他同类产品

一夜之间,知识值钱了。知识经济的各类平台开始层出不穷。

2016年2月,知识问答类的付费H5应用“大弓”最初上线了一个“快消息”版本,告诉你可以“付8元钱给小明提个问题”。

4月1日,愚人节当天,免费知识问答社区知乎上线了“值乎”,花5元钱可以看到小红写的“高效开会的秘诀是:××××××”的“××××××”隐藏部分。而后,在第三届“知乎盐Club”社区的交流盛会上,知乎发布了一款新产品——“知乎Live”,是一种一对多的群组付费分享和问答产品。

5月15日,果壳网旗下的在行推出新产品“分答”,同样是一款付费问答的产品,不同的是,回答者一律真人语音回复,你付1元钱就可以偷听小聪语音回答的“最喜欢的投资领域有哪些”。

6月初,罗辑思维旗下的产品“得到”爆发,将《李翔商业内参》等内容打包标价一年199元出售,短短一周时间就卖了5万份。截至2016年11月初,“内参”订阅量已超8万份。罗辑思维又顺势推出了王煜全的《前哨》、李笑来老师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古典老师的《超级个体》,打造出一个内容经济分享的平台。分答、值乎、对答、业问、大弓……谁能笑到最后

分答爆红之后,一时间,互联网市场上涌现出各种分答的模仿者。

知乎的值乎,开始迭代更新,跟进分答模式。

对答的机制和分答一样,但是你可以选择和一群人众筹一个问题问答主,对想偷听的问题你可以免费听一半再决定是否要听下去。

国内领先的职场社交平台脉脉推出业问,一个匿名的职场版的分答。

……

分答能够超越同类产品,率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爆款,从而成为行业领跑者的原因主要有:

一、分答的产品设计极有特色

我们不难发现,如果把分答的语音功能变成文字,你会觉得它和知乎4月1日推出的“值乎”基本相似。同样是个人提问,专家或网红回答,不同的是值乎这款产品用的是“刮开看”的设计,并且一样需要付费。

而分答这款产品在值乎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其最大的创新就是“偷听”功能。偷听这项功能设计的好处在于它不仅能让回答者赚到钱,还能让提问者躺着也赚钱,所以在分答,你可以看出提问和问答同样重要。如果你的提问足够好,就会引起众人的好奇而偷听,这时甚至比回答更有力量。

分答借助于微信高频社交的属性,给偷听增加了一种社交的“窥私欲”,同时还有一种对比产生的“满足感”,你用1元钱听到了价值4999元钱的内容,这样的感觉是不是超棒?这种快感远远超出了回答内容本身的快乐。

我们就拿3万人偷听的“啪啪啪,最常用什么样的姿势”这个问题来说,王思聪给出的答案实际上平淡无奇,但是由于王思聪“专门”回答了这一问题,同时又增加了一个声音的专有属性,所以它拥有了偷听的社交炫耀分享的价值。

总体来说,分答这款产品有以下几个好处:产品轻,易用性较强,使用者容易上手;付费提问和偷听分成功能激发了提问者和回答者双方分享问题和答案的动力;有趣或有料的回答本身成为传播的优质内容,让分答不断刷爆朋友圈。

分答真正做到了:产品就是内容,用户就是渠道。

二、分答团队的运营能力极其强大

姬十三和他的团队一直相信产品驱动的力量,而分答的迭代速度更是令人赞叹。产品每天迭代两次,刚开始即使受到HTML5的框架约束,仍有层出不穷的功能推出,比如排行榜、才华榜、限时免费偷听、请朋友免费听。前期分答没有投过任何广告也能火,是因为好产品本身就自带传播能力。

分答早期聚焦在创业圈子里,后来各路明星的入驻,尤其是王思聪的加入,成为分答的另一个引爆点。通过名人入驻的时间,可以看出分答团队的运营能力之强。随着名人的不断入驻,分答明显获得了更多的流量。当明星越来越多,邀请其他明星成功入驻的概率就会变大。

这就是所谓的好运营会胜过好广告和好营销。

从产品运营的角度出发,分答正在努力推进的另外一件事,也许将再次为分答带来一波持续的流量以及持续引爆朋友圈的能量。

这件事就是分答正在尝试接入微信公众号。分答正在开发一个接入公众号的工具,这些公众号可以直接接入分答,面向粉丝收费回答问题,这直接解决了很多公众号的变现问题。如果成功,分答将获得数十万有影响力的公众号为其带来的巨大流量。

5月底,分答与罗辑思维公众号合作试水。罗辑思维公众号内接入了分答功能,而分答帮助罗辑思维在公众号内部建立了专属的问答社区。

短短两周,罗辑思维公众号累计收到了超过20万个问题。罗辑思维团队每日挑选出优质的问题进行回答,单个问题最高获得过近万个偷听,这创造了与用户之间全新的沟通方式,也让用户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分答·专业工具版”目前已向已经开通公众号的机构和个人申请入驻。很有可能在未来,分答这种连接方式会如同即时通信和语音通话般成为许多产品的标准配置。

除了罗辑思维,汽车之家、36氪、世纪佳缘等知名公司都已入驻分答,后台各项功能将陆续启用。

微信公众号已经成为许多公司与用户联系的重要窗口,甚至是主要产品。利用工具化的分答,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公众号里建立一个“问答专区”,这不仅解决了公众号的单向传递性,还解决了公众号的变现方式,同时分答又能获得巨大的流量,两者互惠互利,做到了双赢。

最后,在分答这款产品上,我们看到了产品设计、功能迭代、产品运营、战略合作等,却很少看到广告。分答的走红,意味着一个新的传播时代即将到来。

分答,即使不是计划内的产物,它的诞生与走红也充满了偶然中的必然。

那么分答能笑到最后吗?

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分答的孵化和发展的过程。有影响力的优质行家是平台的竞争核心

2015年3月,果壳推出“在行”后,大概有100家创业公司复制行家模式。复制的逻辑无非有两种:一种是我们有流量,我们做行家平台比在行能更快获得收入;另一种是我们更专业,我们能做定位更精准的垂直行家平台。

秋叶老师在入驻在行后,接到了不下三十家这样的平台邀约,对此,秋叶老师的回复一律是拒绝。

为什么拒绝?因为在知识服务市场,真正稀缺的不是平台,而是优质、有影响力、有能力、有意愿在互联网知识分享平台运营的行家。

对于知识服务这个市场,根本不是平台的竞争,因为基础的功能大家很快都可以在体验上做到接近,很快就会出现同质化的服务模式。

但哪个平台先卡位获得优质的专家资源,哪个平台就能更容易形成造血自循环。在没有一个足够大的市场产生之前,知识服务领域是很难容纳下多个成熟的平台的。

以秋叶大叔为例,既然认为在行的功能和体验还不错,就在在行上构建了自己的行家平台,决定先做出口碑和影响力再说。即便有一天在行不行了,秋叶老师要入驻新的行家平台,他依然是稀缺资源。

所以,对于知识服务平台而言,竞争的核心不是技术,也不是商业模式——这都是非常容易复制的门槛,关键是吸引用户流量的优质资源更愿意去哪个平台入驻。果壳网为在行和分答代言

这个逻辑在在行这样的行家平台上成立,在分答这样的问答平台上也成立。

在行也好,分答也好,之所以能够吸引大量不同领域的专业答主,其实不是靠金钱。因为对于大部分成名的专业答主而言,在行和分答的收入都不太可能是他们收入的主要构成部分。但是,答主之所以愿意入驻在行或者分答,是因为姬十三的科学松鼠会和果壳网多年累积的人气和信任感。

果壳网知名度非常高,在科普领域培养了大量的知名专栏作家,这些人天然就是行家和答主。更重要的是,这些行家都知道姬十三在推动中国科普事业方面的努力,果壳作为国内最知名的科普平台,其实一直是不赚钱的。

所以,当果壳孵化出在行平台,真心喜欢果壳的人都愿意优先考虑在在行发展,而在行平台快速积累了上万的优质行家,又自然成为优质分答答主的资源库。

这一系列水到渠成的运营,构建了在行和分答对同行的核心竞争力的门槛。恰恰是在行积累的第一批行家激活了分答,他们作为最先吃螃蟹的人,起到了示范效应,引爆了第一轮传播,最后的结果就是让更多的人试水分答。

比如大弓,大弓也是一个提问平台,只不过它是文字提问,可以文字回复,也支持语音回复,虽然产品功能也不错,但是显然不如分答的影响大。最大的区别就是,在运营方面大弓完全依赖程序员的个人资源,而果壳网的能量是普通人望尘莫及的,在运营上大弓就输了太多。而在行的行家是分答的天然代言人,其他的平台输了这一手的积累。

另外一个关键就是大弓只能是提问者打赏答主,而不能让别人的偷看、偷听获得收益,普通人参与传播的动力机制就弱了。虽然我个人更喜欢大弓这种文字回复的方式,但我必须承认语音回复模式更符合大部分人的期待,而且偷看文字远远不如偷听语音有吸引力。要我说,人喜欢偷看的是图片,而不是文字。当然大弓最新的版本也开始支持图片回复和转发朋友圈,不过缺乏明星用户的积累,大弓是很难广泛传播的。

即便后续的平台可以开出比分答更优惠的分成模式,但是我们还是愿意支持分答。就我个人而言,让姬十三的团队赚到足够的商业回报,能够让果壳网这样的科普平台在中国顺利发展壮大,是我个人非常希望看到的事情。

我们不缺钱,但我们这些人对果壳有一份感情。专业服务领域,给分答带来机会和挑战

我认为对于那些缺乏优质答主资源的平台,它们是很难战胜分答的。从目前看来,能在优质答主资源积累上和分答较劲的,还是知乎。

除了在行团队开发的分答,知乎也推出了“值乎”和“知乎Live”,知乎Live一次90分钟的分享能带来平均万元的收益。

10月14日,果壳网宣布与语音直播平台“红豆Live”达成深度合作,首批将有13位果壳达人及8档主题栏目入驻红豆Live。这是果壳在分答取得成功后,第一次涉足“个人知识Live”的业务。此前,知乎的“知乎Live”已经运营了一段时间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在和果壳深度合作之前,红豆Live的入驻大V主要来自微博,内容偏轻、偏娱乐化。对于此次合作,红豆Live方面表示,果壳网聚集了众多拥有高质量的知识储备且具备很强内容创作能力的科学知识类达人。这类大V有自己熟悉的领域,可以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把专业内容变得有趣,提升用户对内容的倾听及付费的欲望。

看来分答和值乎、果壳和知乎之间的竞争,才刚刚开始。

在专业服务领域,我们认为可能会出现某种挑战分答的细分产品,但这样的产品必须依托有稳定流量的业内平台。

比如,在医疗领域的丁香园,整合了文字付费问答服务的大弓,推出了自己的“来问医生”的问答服务平台。借助丁香园的流量和公信力,而且考虑到了医疗行业很多专业术语用文字表达更容易看明白(听不懂专业术语),我个人认为大弓可以在医疗领域有很好的机会。

比如,“好大夫在线”这样的医疗问诊平台,早就在医疗健康领域打通了网络问诊到线下治疗的导流通道。这些平台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商业模式,如果他们愿意推出类似分答这样的平台,也是有机会的。道理和分答一样,他们拥有足够多的优质答主资源。

同样,在心理咨询、K12教育、法律咨询等专业领域,一些大平台也是有机会推出自己的分答平台的,例如股票社区雪球也推出了付费问答。

不过反过来说,这也是分答商业化合作的机会,与其等这些潜在竞争对手们推出自己的分答平台,倒不如提前沟通合作的可能,让分答平台直接为这些平台所用,无非是在偷听机制方面,为平台创造更合理的商业回报的可能性。分答宕机48天

我们都知道在分答一路高歌之际,2016年8月10日,就在白岩松入驻分答这一天,分答在下午两点多突然宕机。一开始分答方面解释为技术升级,后来在一直没有给出明确解释的情况下停摆48天。直到9月27日晚上,分答才悄悄恢复运营。

按理说一般的网站遭遇这样一场接近关停的重大事件,早就没有翻身的可能了。尽管分答的用户活跃度也有明显的下降,但其生命力仍旧相当旺盛,并在逐渐恢复。

在栏目上,分答删除了之前的“名人”“兴趣”“机构”等板块,仅剩余三个类目,分别是“职场”“健康”和“科普”。重新上线后的分答还与在行相互绑定,推出了“行家答主支持线下一对一约见”的功能。很显然,分答淡化了之前的明星推广模式,更加聚焦于专业化知识问答和咨询服务的定位。

本书作者秋叶作为职场领域达人,在分答宕机之前平均每天有400~500元的收入,最低一天也会有200元的收入。9月底分答刚刚回归时,秋叶老师的分答提问量虽不及以前,每天仍会有十几个提问。但其收入确实有明显下降,一开始每天只有100~200元,问题被偷听的次数非常少,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分答用户活跃度的下降。

但在分答回归一周左右,活跃度逐渐恢复。10月11日,分答重新上线两周后,策划了一场全面免费偷听的活动。从10月11日22点至10月12日24点,分答包场限时免费听。他们的活动规则是这样的:

1.其间,你可以免费偷听全场问答;

2.偷听费用由分答买单,答主和提问者的收益正常结算;

3.本活动目的是为回馈分答用户,对频次过快、数量超常等极端行为和账号,分答保留处理权,包括但不限于不结算收益、封号等。

据说这个投入1000万元的营销策划带来的人气远远超过了分答的预估,几乎所有在行的行家都得到了分答运营团队的通知,很多行家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和朋友圈发布了这个消息。当活动开始后,全场的火爆程度超出大众甚至分答团队的预期,竟然让分答系统再次崩溃。

尽管整个活动期间,因为“拥堵”造成的分答系统瘫痪给大家的使用体验很差,但这场活动带来的流量也是超乎想象的。在活动结束后,分答官方给出数据称,活动期间超过15万个问题被偷听,光顾用户人均偷听居然超过20条。而这次活动中还有日掘金近10万元的答主,“抢钱”榜Top10的答主有:董藩、褚明宇、杨红旭、协和张羽、恶喵的奶爸、科学家种太阳、许岑、顾中一、何凯文、崔玉涛。这些人都不是明星或网红,都是在某个领域拥有专业知识积累的答主。

这次运营恰恰说明了,分答和在行结合的模式为分答的持续运营奠定了极好的专业资源人脉。分答有能力激活自己的行家资源,辐射到自己的运营过程中,我们认为这种潜在的能力才是分答未来能赢得资本市场青睐的关键。1.5 关于各种质疑声音,我们怎么看

分答火了以后,各种评论声音都有。分答在名人离开后会很难维持运营吗

有人认为,分答爆红得益于很多明星、大V的加入。比如王思聪,这位“国民老公”在分答上一共回答了32个问题,共计赚了20多万元,帮分答赚够了眼球。而汪峰、章子怡、柳岩、黄健翔、窦文涛这样的文体名人的入驻给分答带来了巨大的关注度和免费流量。

分答平台打着“知识变现、知识问答、知识共享”的口号,但很多提问都是与明星私生活相关,甚至有些是听人唱唱歌、读读诗而已。这种知识服务不是知识经济,而是粉丝经济,是利用网红的个人影响力来创造收入来源。一旦明星、名人的新鲜感过去,在平台上的活跃度就会大幅下降,那么普通人也就会离开分答平台,分答也就难以为继。

我们对这个观点是不认同的。在第六章中,我们也会用数据告诉大家,为什么是专业答主更适合分答平台,而不是明星和名人。引入明星答主当然是成功地推广分答平台的爆款策略,但显然不是分答的运营策略。

分答的运营策略一定是更紧密地引入专业领域的优质答主,这一点分答的姬十三有清醒的认识。他在一次采访中坦承:“明星确实提高了团队的虚荣指数。但是,如果剔除这些明星,分答的数据反而变得更好看,专业人士更能代表分答的价值。”

事实上,分答的“找人”栏目已经悄悄从最开始的收入排名变成了才华排名,现在又变成了专业方向排名,这也说明了分答运营团队努力的方向,说明了分答运营团队对明星的价值有清醒的认识。在明星、大V之后,分答正在重点引入一批法律、医学、心理等垂直领域的答主,给用户提供专业方面的知识服务,而只有垂直领域的答主才能构建起分答服务的坚实基础。

通过明星拉升平台的知名度,通过优质、专业的答主培养重度知识服务消费者,正如本书后文的分析,分答抓住了消费者真实的需求,可以产生持续化提问的动力。

我们认为,分答从娱乐化话题抓眼球切入,用专业化内容抓刚需留存,这是非常聪明的运营策略。

对分答是否要搞粉丝经济,姬十三的观点也很有趣:“干吗要分那么清呢?知识经济和粉丝经济并不对立,粉丝经济是知识经济的放大通路。知识经济+粉丝经济就是‘分答’。分答的未来就是要向粉丝经济方向发展,打造成为知识经济的‘网红’。”分答很难产生有质量的回复吗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语音回复的时间太短,很难把问题说清楚,因而难以产生高互动和高质量的内容。等用户认清了这一点,分答迟早会昙花一现。

我们认为,这种观点首先是忽略了分答一分钟语音回复除了有知识服务的价值之外,还有情感交流的价值。

对于很多认同答主的提问者而言,能够占用答主至少一分钟的时间(有的答主还会录制多遍),享受语音回复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体验。

另外,很多答主为了做到在一分钟内提供优质回答,往往会提前写稿,多次录音,以确保回答问题的质量。像很多人只看到协和医院的医生张羽在分答上共计回答了两百多个问题,就赚了十几万元,但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张羽查阅了很多资料,积累了6万字的文字材料,她的很多回答偷听的人多,也和她回复问题的质量有关。

而且很多答主在回复中提供了进一步找到优质资料的线索,可以帮助别人在很短的时间内,打开他们原来不知道的知识领域的大门,这也是一种有价值的服务。

比如分答优质答主黄执中(口语传播学讲师),回答了一个这样的问题:

如何才能好好地赞赏别人,又不显得谄媚,或是油嘴滑舌?

来,我教你。赞赏别人的最高境界,其实是要能够给出机会,好让别人自己去赞赏他自己。

比如说,当朋友完成了一个项目,你与其夸他“哇!你好厉害啊”“好能干啊”,还不如说:“咦?我听说很多人搞这个项目都失败了,你是怎么成功的啊?”或者说:“咦?这个项目听起来好像很不容易,是不是啊?能不能介绍一下里头最难的是什么?”

要知道,你夸朋友“好厉害,好能干”,他顶多说几句“哎呀,不敢当”或者是“没有啦,过奖过奖”之类的话。但用我这种方法说完,你的朋友就可以接着这个话题顺理成章地多谈谈自己是如何克服外在的困难完成任务的。

最后,他会觉得有好消息跟你说真是愉快啊。

虽然只有一分钟,但回答的内容有理念、有实例、有步骤,信息量其实很大,还可以反复听,感受黄老师讲话的语气变化对交流的影响,现在你们还觉得黄老师的这段一分钟的回复没有质量吗?

事实上,付费这件事情本身就是对每个分答答主的一种约束,如果一个分答答主轻慢地对待提问者的问题,那么对他个人的口碑和声誉也可能是一种伤害。

本书作者就遇到过粉丝提问叶璇在分答回答问题的奇怪玩法,当然我们并不知道她的行为背后的动机,但是看到这样的粉丝提问,对我们自己也是一个警醒。作为一个知识工作者,如果我们不注意个人回复的质量,就是在为贪小钱而透支个人品牌,这样的事情不能做。分答很难发展为一个独立的社区吗

还有人认为果壳网能够积累上百万的用户,是因为有一个具备高黏度的知识社区。但是分答很难发展成一个独立的社区,利用偷听的交易传播很难成为社交关系,反而有可能是对社交关系的透支。

像偷听机制一样,它可以成为产品的一个付费功能,但并不能单独成为一个平台。

分答为什么一定要发展成社区呢?作为一种知识付费服务的产品,分答可以成为社区,也可以成为有收费能力的工具。姬十三认为,分答的运营逻辑是从交易到社区,不像知乎,是先做社区再导流做交易。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可行的策略,这就好比支付宝,一开始就定位做支付工具,慢慢地,衍生出很多资源整合的可能性。

在分答开放之后,罗振宇也玩起了分答,玩了四五天后,和姬十三见了一面。见面后,罗振宇对姬十三反复建议,分答一定要工具化运营。

罗振宇建议分答与罗辑思维公众号合作,可以用分答与用户互动。罗辑思维把分答当作运营社群的工具来用,让运营方与社群里的用户建立新连接关系,又能知识变现,又能积累粉丝,工具化运营恰好是各取所需。

无独有偶,秋叶大叔运营分答也是把分答作为自己的微信菜单项,引导读者通过分答和自己进行更深一步的交流,加强和粉丝的连接。我们也是把分答当作一种工具来使用,并不希望在分答里维护一个活跃的社区。

这种社区运营功能我们在微信群、QQ群里实现就好,为什么一定要加上一个分答社区呢?

姬十三也认为,分答一类是偏内容层面的回答,比如生活、职场话题等,一类是专业的咨询服务,还有一类是分答被作为公众号工具成为沟通渠道,再有一类就是明星八卦,能起到吸引新用户关注的作用。可见分答也在寻找更多的适用场景,当把自己当作基础设施工具嵌进海量的公众号中,分答就能有更顽强的生命力。这也将是分答能提供给用户的价值。分答会昙花一现吗

任何产品都有其生命周期,不可能长盛不衰,分答也不例外。但我们判断一个产品是否会昙花一现,首先得考虑它是否符合时代发展的大趋势。

我们坚定地认为,尊重知识产权,为有价值的知识服务付费是未来中国经济转型为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趋势。

从知识服务领域分析,无非是知识分享、知识出版、知识培训、知识产权、知识工具平台五个领域的服务。

在知识出版领域,目前国内做得非常成功的团队是罗辑思维;在知识培训领域,本文作者秋叶大叔的职场新人技能培训也算是在一个细分市场成功的实例。那么我们认为知识分享领域,从果壳到在行再到分答,姬十三的团队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姬十三创办的松鼠科学会更像是一个科普俱乐部,果壳网是一个内容社区,而在行和分答则是提供服务的平台。无论是分答上的“答主”,还是在行上的“行家”,姬十三都把他们称为“知识服务者”。

作为一名知识服务者,如何利用自己的专长赚取回报,在互联网上一直是一个难题。靠专业写作,流量有限,很难通过广告变现。对大部分知识工作者而言,赞赏收入也是杯水车薪。

过去有付费文字的问答产品,但文字产品很容易被截屏或者复制,也很难设置偷听这样的付费传播机制,但音频能突破文字的限制。语音使对话更亲密,更定向,更像服务。

文字不太像内容服务,更偏向于内容分享层面。姬十三说:“比如我回答你的问题,我会说‘你好’,就变成我对你的服务了,因此语音使人的付费意愿提高了。这个事情就不像原来的文字问答社区,而更像是知识服务了。”

说到语音内容产品的创业,过去都是做喜马拉雅、蜻蜓这样的节目内容平台,特点是内容要栏目化,运营要品牌化,等于是把传统的电台搬到互联网上竞争。但分答创造了一种新的声音媒体,不是先做内容栏目,而是让有影响力的人通过粉丝提问创造微语音内容,然后借助名人的影响力传播和创造更大的价值。

这是一个有趣的模式,它抓住了移动端碎片化阅读的趋势,能让专业工作者和读者建立直接沟通的方式,还能持续扩散个人品牌的影响力,这就创造了一种新玩法。

我们认为这种玩法是有生命力的。作为一名分答答主,秋叶老师个人的分答收入在前两周是不高的,因为他不知道如何运营,活跃度也不高。6月,秋叶老师将分答账号和自己的微信公众号“秋叶大叔”、微信服务号“秋夜青语”绑定,加上屡次被分答官方推荐,秋叶老师的分答基本上每晚睡后收入可达500元。这个收入对很多城市工薪阶层而言,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认真运营一段时间后,秋叶老师的分答账号积累了一定忠实的订阅者。所以,即便分答遭遇了长时间的宕机,在回归之后,秋叶老师的日收入又很快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达到每天300~500元。

我们认为用心持续运营的知识工作者,会发现分答这样的碎片化知识分享工具,会成为自己碎片化时间非常好的变现工具。作为本书作者,我是非常支持分答这样的工具不断完善并发展壮大下去的,我看好分答的发展。

无独有偶,很多分答答主也有和作者一样的看法。在本书第七章,你们可以看到更多优质答主对分答的看法。

当然,一个产品诞生的那一刻,它提供的价值是否被用户认可,切中的是用户的真实需求还是臆想,最终都是需要市场来检验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