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商培养小故事(不看此书,你的孩子会攒钱、赚钱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5 02:57:13

点击下载

作者:冯旷

出版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财商培养小故事(不看此书,你的孩子会攒钱、赚钱吗?)

财商培养小故事(不看此书,你的孩子会攒钱、赚钱吗?)试读:

前言

听故事、学理财;

读故事、学理财。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从小就在枕边听父母讲故事。经过家长不厌其烦的故事讲读,孩子幼小的心灵就种下了什么是美丑、真假、善恶,启迪了成长中需要学会的坚强、勇敢、智慧、诚实、自信……

财商教育也是要让孩子从小抓起。怎么样让孩子学会管理金钱?怎样树立正确、科学的金钱观?在每个家庭都会遇到的共同问题。

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中“重义轻利”的思想影响,长期以来,我国青少年理财教育处于滞后的状态,近几年随着国家和家庭的经济环境的影响,在商品经济发达的现代生活中,孩子不可避免地要与金钱打交道,于是孩子们身上出现了花钱大手大脚、盲目攀比、消费成人化等种种问题,“啃老族”与“月光族”的出现让家长倍感压力。那么该如何帮助、引导孩子协调欲望与金钱之间的关系,并培养一个在经济上有责任感的孩子呢?

本书通过95个小故事,让父母在教育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加入了财商培养的小故事,让孩子慢慢地学会攒钱、赚钱、分享财富、借钱、消费。本书从理财的共同出发点“如何正确认识钱”这基础开始,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教导孩子分辨什么是可以用金钱做的事,以及什么是不能做的事。在教孩子花钱的同时,应该教会孩子如何赚钱,才会有存钱和投资的教育。要让孩子明白“纳税”和捐赠是分享财富的主要内容。

总之,本书想通过一些小故事、生活小场景来引导孩子进行财商教育,让孩子从小就与理财同行。让孩子受益终身。通过父母与孩子一起讲故事,容易满足孩子的个性需求,也更容易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为将孩子将来正确理献身和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书对小故事进行了分析和为孩子、家长提供了一些引导、教育方法,供家长和老师参考。

故事01:树立正确的财商培养的观念

新浪财经网上一个记者有个报道:广州是一个现代化大都市,但孩子的零花钱并不是家长的焦点所在。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在有3~8岁孩子的家庭中,超过半数的家长从来不给或偶尔给孩子钱,约有30%的家长不定时的给孩子一些零钱,只有不到10%的家长会有意识的给孩子零花钱。而且,有教育孩子认识金钱、懂得消费的家庭不足8%,还有家长把“我们家的孩子从来不带钱”当成荣耀。在未来计划方面,不少家长都直截了当地说“没有想过在孩子多大的时候给他零花钱”。【故事解读】

这个报道反映出孩子的财商培养现状。

我们的教育是孩子不能跟钱扯上太多的关系,认为纯洁的孩子手上不应该有钱,容易学坏,那么在新的社会体系中我们到底应该给孩子怎样的金钱观?父母又应该树立怎样的教育孩子关于财商培养的观念呢?

首先,父母应该与时俱进,改变传统与现实的矛盾,我国的传统是“君子不言财”,家长们也习惯了“小孩子不要跟钱扯不清”的传统理念。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家庭收入提高,家长会有更多的钱用在了孩子身上。部分家长都已经为孩子准备好了,认为孩子不需要挣钱。但是社会的进步对教导孩子何谓金钱、金钱的价值、培养孩子的金钱观、价值观,如果不进行财商教育显然不符合时代要求。

其次,现在的孩子普遍有支配金钱的欲望。

现在是一个物质很丰富的社会,现在的孩子与父母时代的环境有很大的差别,各种各样的消费信息、金融资讯会影响、吸引着当今的孩子们,使孩子们自然而然地产生各种消费、支配金钱的欲望。

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时,不要习惯性地漠视孩子渴望自主权的需要,否则会影响良好的亲子关系和遏止孩子尝试独立的机会。

第三,在给钱的同时教孩子理财。

其实,在生活变得宽裕的现在,固定给孩子一定量的零花钱未必导致孩子养成挥霍的习惯。掌握零花钱的数量与去向对于家长非常重要,让孩子掌握金钱,不仅能满足孩子对金钱的支配欲望而且能让孩子从小学习理财的能力。零花钱该如何花,应让孩子自己说了算。不能一味满足其愿望,或否决孩子自己的想法,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学会理财的愿望得到实现。

当然,精明的家长给孩子钱的同时也会配合教会孩子理财技巧,譬如让孩子学会记账、比价、讨价还价、量入而出……孩子在自由支配金钱的快乐中,不知不觉学会巧妙理财,家长在指引的过程中也了解到孩子的钱花往什么地方,是否合理。另外,家长也可以让孩子以劳动的方法取得金钱,令孩子既了解金钱来之不易,也学会对待金钱的态度与科学理财。

理财教育从孩子开始,不仅是要孩子“眼中有钱”、“心中想钱”。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在接受理财教育的过程中,正确对待金钱,运用金钱,学到一些判断价值和培养道德的尺度,为长大以后独立理财献策和开拓自己的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故事02:财商培养并非限制花钱

这里有两个孩子对用钱的回答:

一个男孩回答:“爸爸妈妈从来不给我固定的零花钱。从三岁到六岁我几乎没什么机会花钱。无论我去哪儿玩,都有妈妈或是比我大的人陪着,而我也只是偶尔想买个棒棒糖而已”。

另一个孩子回答:“在我九岁到十八岁的时候,我爸爸每隔几天就会给我一点钱,让我买车票、冰淇淋、电影票或是诸如此类的东西。只要是合理的花费,爸爸妈妈都会给我。我也总是告诉他们这些钱是怎么花的,特别是参加学校的一些活动,看球赛或是一些其他娱乐,我更得向他们做详尽的汇报,他们可不想看到我为追求享乐而乱花钱,像其他人一样到处去胡闹。”【故事解读】

从这两个孩子回答可以看出:在很多父母的心目中,财商教育最重要的是不要让孩子乱花钱。

其实,财商教育就是不让孩子乱花钱,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在教育孩子,并不就是限制孩子花钱,孩子有花钱的欲望,也有些正确的、朦胧的想法,父母都要正确引导和教育。

首先,父母要教育孩子认识金钱的价值和意义。要有意识地训练孩子掌管钱、学习钱的价值。

其次,父母在财商训练中,要鼓励孩子有仁爱之心等其他品格,不能让孩子掉在钱眼儿里,唯利是图。

第三,要让孩子避免花钱的两个误区:一是守财奴;另一个是乱花钱。

总之,对孩子进行财商训练,并不是简单教孩子如何存钱、赚钱、花钱,更是要让孩子们手中管着一定数目的钱,在孩子用钱与钱打交道的一切事务中去体会、培养好的品质和道德。比如不欺诈、不自私、不要举债,要有仁爱之心等等。

故事03:走出孩子财商教育的误区

据《财商教育》引述:

财商素质的欠缺是当代孩子素质的一大缺陷。其表现是:孩子金钱至上的观点十分流行,做什么都要和钱挂钩;花钱随意,大手大脚,且盲目攀比、讲排场之风盛行;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由于理财技能不足,很多人理直气壮地成为“购物狂”、“月光族”、“啃老族”、“房奴”、“卡奴”等。

另一方面,父母在对孩子进行财商教育时,也容易进入这样的误区(也是严重忌讳的)。其表现是:告诉孩子“我没钱,买不起什么”;“钱不重要,你不用管钱,好好读书就行了”;“爸妈都是为了你呀,我们的财产都是你的”等等。【故事解读】

既然如此,在培养孩子财商的时候,父母应该从哪做起,并避免这些误区呢?

第一,财商教育归根到底是在培养一种思维方式,它并非如很多人想的那样可以一劳永逸,而需要在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用心引导,让孩子拥有良好财商和幸福人生是我们共同的期待。

一是要让孩子独立自主,树立为自己负责财商培养态度。父母要给孩子树立这样的观念: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的,父母给你是因为爱你,是父母的责任。

二是父母应培养孩子延迟享受和付出的意识。让孩子摆脱物质的诱惑,从而进入精神的领域。

父母不要拿一些物质的东西来打发孩子,这实际上是在降低孩子的层次。让孩子脱离物质的世界,享受自主进行精神创造的乐趣。

三是父母千万不要给孩子提供无条件的物质供应。心理学指出人心中有一种能量物质,需要我们建一座堤坝,对它进行累积。而无条件的物质供应使这种“阻断效应”被破坏,最终导致孩子丧失能量,并形成“我可以自由的拥有我想要的一切”的观念,可能平庸一辈子。

第二,父母的教育误区容易错误引导孩子,应加以改正。“我没钱,买不起什么”,小孩子崇拜有能力的人,而没钱代表你没能力,父母就会在孩子心中失去权威,更会导致孩子一辈子的穷人心态。正确的方式是告诉孩子:合理的要求,我们买得起;若超出了我们家的消费能力,那就靠全家人一起努力。“钱不重要,你不用管钱,好好读书就行了”,父母认为只要读好书,将来有文凭就有社会地位,就不发愁生存问题。为了让自己的子女用心读书,家长往往倾其所有,为他们创造条件,不让他们为钱财分心,其结果,有些孩子因为生活无忧,缺少学习动力;有些孩子追求名牌、挥金如土,对父母不但不知感恩,有时还会鄙视自己父母不能满足自己时的“无能”;工作后,普遍陷入理财困境,同时对父母、对家庭缺少责任感,社会责任意识淡薄,自私自利,不懂宽容,经常怨天尤人。“爸妈都是为了你呀,我们的财产都是你的”,这种说法使孩子觉得不用付出任何代价就可以得到他想要的,导致有的孩子为了得到财产亲手杀死自己父母的人间悲剧。这些孩子没有责任感,没有情感,以自我中心,完全跟父母的培养目标相反。

第三,父母和孩子都要加强学习,正确理解财商教育观念。

财商是指一个人认识和驾驭金钱运动规律的能力,是理财的智慧,包括观念、知识、行为三个层次。观念是指对金钱、财富及对财富创造的认识和理解过程;知识是指投资创业必不可少的知识积累,包括会计知识、投资知识、法律知识;行为是观念的表现和载体,是观念和知识在自我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和实施,突出表现为每个人的自我突破、自我激活、自我控制的素质和能力。这三者互为补充、互为支持,共同构成了动态的、发展的财商概念。

财商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财商知识、观念、能力三个层次上循序渐进地学习,从而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让孩子知道创造财富也是每个人的责任,在创造财富的同时要遵纪守法,恪守市场规则,帮助孩子树立诚信的道德操守。

帮助孩子了解一些基本的理财技巧。理财它不仅是一种生活能力,更是一门学问。理财,就是传授一些与财商有关的基本财务管理的知识,金融常识及个人家庭理财技能和方式。如会计知识、储蓄贷款及利息的常识、投资股票基金等等,让孩子了解如何通过科学的理财手段为自己和社会积累财富。

第四,父母不必“高度重视”财商教育,对孩子从小便进行金钱、发财的重要性的灌输,而且许多家长还错误地把金钱奖励和孩子的学习成绩、考试分数挂钩,只要学习搞好了,就大把奖励钞票,而诸如对金钱财富的正确认识、如何努力赚钱、科学理财等财商教育的内容,往往还是一片空白。由于这种教育,耳濡目染,孩子就会养成一种用金钱来衡量一切的习惯,很容易导致孩子形成金钱万能的拜金主义思想,走上社会后就可能成为那种惟利是图,缺少人情味的人,甚至会默认在发财的途径上可以不择手段。这种教育扭曲了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甚至法律观念,带来许多不良后果。

故事04:理财的本质是“理人”

近日,记者在一家KTV门口碰到了一群年轻的中学生,当时已近晚上12时,记者看到,这群年轻人正说着笑着离开了KTV。“这些天晚上来唱歌的有不少是学生,很多都唱到半夜才走。”这家KTV的服务生告诉记者,春节期间,KTV的生意特别好,有许多小客人还是直接从红包里抽钱付账的。

市区内运河路一家KTV的负责人汤先生告诉记者,因为唱卡拉OK是一项时尚的娱乐活动,成为寒假期间很多学生消费的首选。他所在的这家KTV目前有30多间房间,假期每天总共要开出200多次,而其中六成的消费者是学生。据汤先生介绍,这些来唱歌的学生大多是年龄在13-17岁的中学生,通常是和同学朋友结伴而来,消费时间多为三四个小时。由于这家KTV 设置了一定的优惠时段,因此中午12时到下午6时,有钱又“有闲”的中学生都爱来这里当上一把K歌之王。

记者粗略地算了一笔账,按照一个小的包间每小时39元计算,3个小时的房间消费就要117元,再加上在K厅的超市购买饮料、小吃的费用,唱卡拉OK一次至少要花掉两三百元;而如果是夜场的话,一次的消费更接近千元,这对于经济来源全靠家长供给的中学生来说,“想唱就唱”的成本还真不低。【故事解读】

理财也是一种选择,是对不同价值观和人生方式的选择。个人理财的终极命题或者说是目标,就是如何有效地安排个人有限的资源,实现其一生生命满足感的最大化。

理财的本质其实是理“人”。财富的目标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财富只是实现我们生活目标的必不可少的手段而已。因此,财富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生活目标而服务的,脱离了生活目标,财富也就失去了意义。我们要作好理财规划,首先需要有一个生涯规划,而理财规划其实就是在财务上保证生涯规划的实现。所以说理财,操作的是钱,但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

所以父母教孩子理财的同时,要教会孩子做人。

第一,父母要让孩子明白决定理财成功与否最重要的因素不是理财的技术和手段,而是心态。

做好理财需要耐心和恒心,但最重要的是要有平常心,任何希望一夜暴富的急功近利的心态都是不可取的。本质上讲,不同的投资理财态度是不同的价值观的取向,不同的生活方式的选择。

第二,父母在理财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结合起来

强调创造财富能力的提高,但不陷入拜金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化的经济,要突出孩子树立诚信和守法致富的观念;财富创造是为了改善我们的生活水平,所以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同时强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把财商教育和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不致使孩子在创造财富的动机下扭曲价值取向。

第三,通过财商教育,培养孩子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增强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也会促使学习动力的提高,使孩子智商、情商、财商同步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人格自尊、自信、感恩、负责、诚信、友爱等等,都是要求我们要让孩子理人生。孩子小时候我们喜欢问他:“长大了你想干什么?”当孩子告诉你他要做医生、警察、市长的时候,我们开心之余,父母应该这样问:“那你要怎样做才能实现这个梦想?”,没有人生的规划、没有长远的奋斗目标让我们每天庸庸碌碌工作、生活。理财要让孩子通过理财富,学会用经济的眼光和经济的方法来规划自己的梦想,制订行动计划和努力去实现它。而不是只是把目标定在考大学、找好工作上。我们的人生应该有使命、有信念、有激情、有成功与失败的考验。通过理人生,让我们的孩子独立、坚强和能干起来。

第四,在现代生活中理财能力是生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社会每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直接关系到人的发展和一生的幸福。对于成长中的少年儿童来说,学会理财不仅是如何用钱的问题,其中包含了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质。理财教育是教育孩子掌握正确的理财方法和形成良好的理财习惯,这当中自始至终包含着品德教育的内容。比如通过了解金钱与工作的关系,让孩子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产生回报社会的情感和行为动力;懂得金钱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要取得成功需要付出、需要奋斗的道理;懂得诚实、守信是经济生活中取得成功不可或缺的品格等等。

故事05:理财的真谛

有这样一则新闻:英国包括抵押、个人贷款和信用卡消费在内的个人债务总额每4分钟就增加100万英镑;每7分钟就有一个英国人因债务而破产,已经有200多万人负债严重,处于终生还债状态。

英国媒体在检讨此事时期说:“越来越多的成年人陷入经济困境。这更提醒我们儿童时期的理财教育非常重要。”【故事解读】

这则资料告诉父母,孩子财商培养的重要性,了解理财的真谛。

第一,财商的精神要旨在于如何去管理金钱,能否利用以钱赚钱的方法,让自己的财富增值,你又是否留住这些财富。并且,一个真正富有的人,除了拥有金钱上的财富外,还应拥有时间上、精神上的财富,在财务安全和自由中体现人生的快乐,这是理财的真谛。

第二,财商与智商的不同之处在于,财商可以通过一定的学习和锻炼得到很大的提高,具备高财商的人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知识。

一是具备一定的财务知识、投资知识、资产负债管理和风险管理的知识。要有生产、资本、分配方面的基础知识。

二是要加强学习、平时多浏览这方面的书籍、杂志、对电视、报纸、网站的经济信息给予一定的关注。

第三,培养孩子按规则办事的好习惯、要教会孩子严格遵守市场经济的各种游戏规则,才能真正做到合法致富。

要让孩子明白,这个世界上没有唾手可得的财富,也没有“零风险”的赚钱机会,更没有无投资的收获。

要让孩子明白“空手套白狼”只是一个美丽的诺言。

第四,要相信实践出真知,父母要帮助孩子从难从严进行理财操作,提高孩子参与理财实践的积极性,从实践到理论,从理论再到实践的反复过程中,财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得以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必须亲自参与。

最后,让孩子随时注意生活中的经济学知识。父母也要和孩子一起观察生活,要加以辅导、解释,父母不仅注意言传,更要注意身教,以促使他更加深刻地理解经济学。

故事06:理财的意识淡薄

根据我们对集美400名初中生调查显示:中学生的理财方式较单一大多都选择存款其占比例的60%,而存款这种传统的方法是受父母的理财观念的影响,而父母在对孩子的教育当中没有涉及到理财方面的教育,因而造成了许多中学生理财知识的空白与传统,所以许多中学生选择存款这一项理财方式,而投资这一类的理财项目大不受欢迎占总比例的23%。

据学校对学生的调查得知,现在的学生虽然对自己的零用钱有一定的预算,每个月都固定地用一部分零用钱去买一些课外读物,但除此之外,“剩下的钱我就不知怎么稀里糊涂地给花掉了”。可见中学生由于不直接参与劳动而得的报酬,他们中即使是对自己的零用钱进行部分定期支出的同学,对“怎样理财”的理解也不是很完整的。

正如在调查中有些同学所说的“钱是身外之物”、“出手要潇洒大方”,也有人认为“算来算去烦死人”、“省来省去省不出几个钱”、还不如“今朝有钱今朝花”。所以,中学生的零花钱很大一部分都在不正确的理财观念中被浪费掉了。【故事解读】

理财意识淡薄是导致中学生理财能力差的主要原因。

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将进入金融投资的时代,为了让我们的学生适应未来中国金融资本市场的发展形势,同时减少或避免“月光族”现象的进一步恶化与扩大,我们应当从小培养投资理财的意识与能力。

第一,父母要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孩子从小如何使用和管理自己的零花钱的能力和按月给孩子零花钱,这样可以使孩子更好的进行理财。

孩子要有规律的统筹自己的零花钱。

父母要教会有计划的把自己的零花钱进行分开管理,一部份进行活期存款,以供每日的日常开支;一部份进行一年的定期存款,可以保证资金的稳定增值;一部份进行投资,如:投资股票、投资债券、投资基金、投资期货、投资邮票、投资艺术品或古董等,目前适合学生的投资项目我们认为有:基金投资、邮票投资、艺术品投资。

第二,父母要让孩子学会消费,懂得必要的消费规矩。形成正确地花钱,算账的观念,更加合理的消费观念,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生活中需要购买东西时,需要明白哪些该买,哪些买了划算。

第三,孩子要懂得钱来之不易。要正确认识钱的作用和地位,懂得钱是劳动成果,珍惜父母劳动成果,不奢侈浪费,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第四,父母要树立小孩应该尽早学习理财,培养金钱概念,避免以后过度花费;父母要改变不应该让小孩子太早接触金钱,担心因此打破孩子应有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观念。

当今社会,少年儿童很小的时候就接触到钱,许多孩子不仅有平时的零花钱、春节的压岁钱,就连考试取得了好成绩,乃至做家务都可以得到一定数额金钱的奖赏。有调查显示,城市中小学生90%左右平时都有零花钱,每月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孩子手中有零花钱并不是坏事,可是零花钱多了却缺乏对如何花钱的教育和引导,则是非常危险的。

父母要认识到未成年人理财是不容回避的问题。为了让孩子合理使用零花钱,学习理财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首先要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劳动或者完成了额外的任务来获得每一笔零花钱,而不是随要随给。其次,还应教会孩子对零花钱做出预算,尤其对过节时孩子得到的大笔零花钱更要把关。逐渐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与理财习惯,是养成节俭生活作风的基础。

故事07:家富莫忘“早当家”

据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西区)调查,同学们的零用钱绝大多数来自父母,占了90%多,而且他们认为向父母要钱是天经地义的。每月可供其支配的钱数额也较大,用在零食娱乐请客送礼方面的较多,由此形成了一股极尽享受、盲目攀比之风,极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父母的消费观念直接影响到孩子。因此,我以为,引导中学生合理消费,要从父母这一“源头”抓起。【故事解读】

理财能力是当代每一个人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直接关系到一个人在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理财能力越发显得重要和突出。中学生处在由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过渡的重要时期,是否具备初步的理财能力对他们以后走上社会的独立生存和发展,对国家的经济建设,都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如果在步入社会时尚不具备初步的理财能力,一切还得从头学起,这往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穷人的孩子,由于过早体会到人世间的艰辛,对勤俭节约的重要性有切身的感受,因而较容易“早当家”,并形成较强的当家理财能力。

一些条件较好的家庭,大多孩子不太在意理财的学习,父母往往忽略了孩子的财商教育,认为孩子也花不了多少钱。

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并不具备独立固定的经济收入,不具备也不可能自发形成成熟的金钱和经济方面的意识,但却有着极为强烈的购物要求和消费欲望,一旦从外部得不到有效的教育引导,就会导致消费上的盲目、任性、攀比、浪费等不良行为,因而也难以养成熟练的理财技能。因此,笔者认为,造成中学生理财能力低下的真正原因不在中学生自身,而恰恰在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理财教育的欠缺。

父母应该怎么办呢?

第一,父母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思想影响

许多家长始终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能考上大学,就会有光明的前途。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家庭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加上经历过艰苦生活的家长们特有的“补偿”心理,往往容易造成迁就、娇惯、溺爱孩子,结果却忽略了对孩子早期理财能力的培养,表现在孩子用钱上,常常是“心太软”,甚至不惜一切代价满足孩子的过分要求,特别是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父母更容易不重视。

第二,父母要改变理财教育的时机上的认识误区

许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认为理财是大人的事,孩子还不适宜涉足这种事情,或者认为理财的事情孩子长大以后自己也能学会。更多的人认为,青少年时期应该是“一片净土”,孩子们的主要任务是学知识、长身体,其他的都应慢慢来。这些错误的认识往往造成错过对中学生进行理财教育的关键期,使中学生都得不到及时、科学、系统、有效的教育引导,理财能力又怎能得到提高?

第三,某些社会因素的负面影响亦不可小看

某些媒体对社会生活中一些富翁纸醉金迷生活的片面描绘和报道,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潮的泛滥,校园外不良环境(如一些歌舞厅、游戏机厅)的存在等,往往对中学生的思想有一定的腐蚀作用。不少中学生养成了爱花钱、乱花钱的不良习惯,绝不是偶然的。

第四,父母要有“再富不能富孩子”的认识

让孩子从小懂得物品来之不易的道理,养成自己创造美好生活的观念。鼓励孩子适度消费、合理消费,帮助孩子学会消费,努力做到消费的适度与合理有机结合,有利于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品德、健康的人格和远大的理想抱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金钱观,因此,帮助中学生抵制不良消费观念及行为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应从家长这一“源头”抓起。社会由无数的“家长”组成,抓好了家长就能改变社会风气;抓好了家长,学校的教育工作就轻而易举;抓好了家长,学生从小就能生活在一个有合理、适度的消费观念的家庭中。如果将这一科学的消费观通过每个家庭代代相传下去,不因为社会的高度发达而改变,那么,“朴素”之风就真正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了。

故事08:理财不是有钱才理

网上曾有一个“月光公主”的介绍:

一个大学毕业生,她有一个非常平常的嗜好:喜欢买流行鞋。她鞋柜里的鞋数不胜数,款式新潮。因为手上的收入不高,她从不敢买贵的鞋,只敢买几十到三百元一双的便宜的鞋,所以她也从来都不觉得自己花在鞋子上的钱是一笔多么大的数目,她只知道她的鞋子都很便宜,便宜到平时算账都会忽略这笔支出。但是她经常会遭遇这样的尴尬:一双新鞋穿过一次,结果发现鞋头上的彩花脱落了,整双鞋变得毫无光彩,不得不将它永远装入柜子。所以她买了很多鞋,但是出门的时候永远发现没有合适的鞋穿,不得不再去买新的鞋。【故事解读】

从花钱的习惯来说,我们可以想象“月光族”的困难:他们手上总是没有多余的钱,为此他们不得不辛苦的工作,否则他们就会变成“啃老族”,需要父母的救济。但是一个财务上没有资产而只有负债的人,永远都不可能成为富人。只有收入大于支出的人,才有可能成为富人。因此,一个三十几岁就成为亿万富翁的人讲起他以前的奋斗史,反复强调,要节俭,要善于花钱。因为我们不知不觉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会让我们在不经意的时候没有留下财产,所以在机会来了的时候,我们只能眼睁看见溜走,而与富人擦肩而过。

生活中有很多错误的想法:理财是有钱人的事情,穷人理什么财;有钱才有资格谈投资理财;特别是许多工薪阶层及中低收入者认为自己每个月的收入就仅够维持生活开销,哪来余钱可理?

现代社会中,很多年轻人都成了月光族,这与他们的消费行为和理财能力有关的。

现实生活中,真正有钱人毕竟占少部分,中产阶层及以下的人占大多数,所以越是没钱的人越需要理财,你才可能脱贫,摆脱生活的压力。

其实一个人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物品是有限的,除了必需品之外的,就大都是奢侈品了。如一顿饭花10元可吃好,你花掉15元,那5元钱就是奢侈。很多人之所以难以摆脱贫困,就是对奢侈品的欲望没有节制,收入稍微好一些,就在生活上讲究起来,甚至和别人攀比,而生活的享受是没有穷尽的。来之不易的钱财,大部分用在了不起生活的改观上。

有人把没钱的原因归结为挣钱少。其实我们要有理财意识,在经济不宽裕的时候,更应该做详细的开支计划,必须有节余进行储蓄,积少成多,然后进行投资。

我们要相信大多数富翁都是从贫穷开始的,穷人之所以穷,就是观念上的,穷人没有投资意识,有了钱就消费,甚至借钱消费,而富人是投资,借钱还是用来投资,钱就生钱了。

所以,我们要教育孩子:节约-储蓄-小型投资:完成初级原始积累-中型投资……这样的过程是要有耐心的,有可能会失败,那就从头再来,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是力所能及,一点儿一点地把雪球往大滚,要耐得住寂寞,经得住消费的诱惑。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就会为今后的发展积累更多经验。

故事09:理财不是单纯节约

女儿很节约,攒着零花钱不花

本来以为孩子有钱乱花家长会苦恼,没想到邓文丽还会为儿女有钱不花而苦恼。她的女儿今年11岁,说出来大家也许不相信,她小小年纪居然有了近3万元的存款了,都是她从小到大,慢慢攒下来的压岁钱和零花钱。女儿从7岁那天起,邓文丽就把压岁钱交给女儿自己管理,本来是想看看她会不会乱花钱的,过了好几个月她数了一下一分钱没少,很高兴,连连夸女儿懂事,知道钱来自不易。

可过了半年,她发现女儿从来就没有动过那些钱,并且在家里看到茶几上有一两角钱就赶忙收起来放到自己的零钱罐里去,零钱罐满了就跟爸爸妈妈换成大面值的钞票放起来。刚开始邓文丽还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好,只是有时候开玩笑跟女儿说没想到这么小就知道爱钱。本以为等她上学了,需要买文具时她就会开始用钱,可是她估计错了,上学后凡是用钱的地方,女儿都会找他们夫妇要,就是不肯动自己的一分钱。

有一次他丈夫提出用她自己的钱交学费,商量了一晚上,就是不肯。还有一次班上有一个同学生病了,同学们每人出3元钱鲜花和礼物去看同学,女儿就是不愿出钱。

邓文丽现在很是苦恼。【故事解读】

理财,就是管理钱财,当然包括节约。

节约是个好习惯,节约是人们长久以来,公认的美德,但理财时,很多人就想到尽量省钱,少花钱,甚至不花钱。

理财教育绝不仅仅是单纯的节约教育。因为有的时候,该花的钱就必须花。

第一,父母一定要注意孩子的节约习惯和行为,有的孩子节约的过程会走向别一个极端,绝不多花一分钱,用钱上自私自利,结果会变成小小守财奴,父母要正确行导,钱该用就用,为了自己学习、自我素质提高,帮助别人等等地方都应该花钱,如果出现故事中的节约行为,可以从家里长辈生病了,让孩子出一部分钱买礼物送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孩子容易接受的行为上来慢慢调整。

第二,要让孩子知道,如果不该花的钱,却花出去了,那是对钱的一种浪费。如果该花的钱,却不花,那就成了金钱的奴隶。

孩子在花钱过程中,会出现这类节约现象,只重便宜,不看质量。如孩子经常在校门口或路边一店买几元钱的小玩店,有的还没到家就坏了;在街边买了便宜的面包、小吃吃了,结果是拉肚子,生病;买了一些学习用具,没用几次就坏了等等。

我们教育孩子用钱时要强调质优价廉,便宜的前提必须是质量得到保证,要货比三家,要到正规的场合买东西。要给孩子算清楚这样一笔账:如果花了15元买了一样东西,由于质量不好只能用一个星期,结果只好从新花25元钱去买正规的东西,这样来顺加起来就是用了40元钱买的正规的东西,这不是赔了,或者是白白浪费了15元吗?

所以,理财不仅仅是节约,而是要让钱得最合理的运用,对于正常支出就要花钱,不能成为守财奴。

故事10:理财不是简单的发财

前几年,成都的一家报社开展了一个“万元理财大行动”。

消息发出后,引来了市民的强烈反响,大家积极参与,结果举办方在活动过程中感到为难和尴尬。原因就是参与的市民认为参加理财活动就是让自己赚多少钱,还有人认为就是高回报的投资。

结果就是培养理财观念和方法大家没有兴趣,大家想到的就是立竿见影的回报。【故事解读】

人们很容易习惯上把“理财”等同于“发财”,很多人认为理财就是发财。发财之后一般就是花钱,花完钱再去赚钱。这个循环很累,其实在赚钱花钱的过程中要学会如何理财。

在教育孩子过程中,让孩子明白理财只是一种观念和方法,是教会自己如何管理和运用好钱财的。不是学习了理财之后就一定能发财。

有了理财的观念和方法,加上自己的智慧能力就能成为理财高手,离发财的距离就近了,就自然打下了发财的基础。相反,不会理财,就不可能发财。即使有了很多钱就会很快花光。为什么说“富不过三代”就是因为后代没有去理财,躺在上辈的财物上享乐,当然就会万贯家财一朝耗尽。

实际上在平时教育孩子,要注意,不能着重强调发财的思想,而是对孩子理财教育可以养成不乱花钱的习惯,从长远来看,更有利于形成独立生活的能力,树立正确的道德和劳动观念。

故事11:理财教育需要循序渐进

妮妮今年4岁,能够认识钱币的大小了。妈妈有一次做饭脱不开身,就给孩子十元钱,让她到商店买一瓶酱油回来。这是妮妮第一次买东西,她十分高兴地接过钱去了商店,但去了很长时间还没有回来。妮妮的妈妈等得着急,就到商店去找孩子。还没到地方她就看到妮妮正吃着棒棒糖往回走,手里却没有酱油。

妮妮的妈妈急忙迎上去,问孩子买的酱油呢,妮妮这才恍然大悟地往回跑,原来买好的酱油忘在了商店里。妮妮的妈妈跟着孩子从商店拿回酱油,就问妮妮剩下的钱呢,妮妮说自己都买了吃的。此时,妮妮的妈妈才意识到现在让孩子独立消费还为时太早,才出现今天这样的情况。【故事解读】

父母对孩子的理财教育是一个长远且系统的工程,需要在孩子的整个成长阶段不间断地进行,并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父母必须根据孩子的年龄来进行理财教育,既不能像妮妮的妈妈那样让孩子过早独立消费,也不能忽视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这样才会收到良好的理财教育效果,孩子的理财能力才会得到提高。

教育专家针对孩子各个年龄阶段的不同特点,提出最适合孩子各个年龄阶段的理财教育目标:父母可以教三岁的孩子认识各种纸币和硬币;

在孩子四岁时,父母可以带着孩子买一些小东西;五岁的孩子父母可以单独让其进行小件商品的交易,并告诉孩子金钱是通过劳动所获。

孩子到了六岁,自己的零花钱增多,父母可以让孩子开始学着攒钱;七岁的孩子父母就要教孩子看不同商品的价格标签,来确认自己是否有购买能力;

孩子八岁,父母应该让他们靠自己的劳动赚取部分零花钱,并知道钱多了可以存在银行。

九岁的孩子要学会计划花钱,而且买商品要学会讨价还价;十岁的孩子要教会他节约花钱,以备不时之需;十一岁的孩子要知道商品打折的概念,并要学会正确评判商业广告;十二岁的孩子要明白金钱的来之不易,懂得节约,知道珍惜;孩子十二岁之后,就可以适当让孩子参与成人的理财活动。

父母在教育孩子理财过程中应该做到:

第一:理财教育需要与孩子的年龄相互结合

孩子各个年龄阶段都有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教育专家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特点给出了不同的理财目标,父母要参考着这些目标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既不能让刚认识钱的三岁孩子拿钱买东西,也不能等孩子八岁了,才教孩子认识钱币,如果理财教育与孩子年龄没有结合好,就不利于孩子理财能力的提高。

第二:理财教育需要对孩子进行因材施教

父母对孩子的理财教育要因材施教,因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存在着发育程度有所不同、对理财的敏感度不一样等因素,所以对父母理财教育的接受程度也会有所差别。因此,父母在参考别人成功的理财经验与目标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孩子的个体因素因材施教,这样才会收到理想的理财教育效果。

第三:理财教育需要考虑孩子的知识储备

父母对孩子的理财教育,还需要考虑到孩子的知识储备。比如教孩子认识钱的大小之前,需要先教孩子识字认数,这样孩子认识钱币上面的数字,就会很容易知道哪一张钞票是大还是小,这样对孩子的理财教育才会取得明显效果。

第四:理财教育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父母对孩子的理财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比如首先需要教孩子认识钱币,知道钱币的大小,明白钱币可以用来购买东西,才能让孩子拿着钱去买东西。再如让孩子合理消费,不要胡乱花钱,父母就要告诉孩子金钱的来之不易等。有先有后,循序渐进地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效果才会比较好。

对孩子的理财教育,父母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制订不同的理财目标,但同时要参考孩子的知识储备,个体因素等进行循序渐进地施教,才会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第五,理财教育要和孩子身心成长规律结合起来。

有些父母认为,孩子越早的接受理财教育,也就更容易学会理财,其实不尽然。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能力在不断增强的过程,是对其行为的后果的认识、判断、反思、自我调控能力等方面都在不断提高的过程。如果过早将一些不适合他们身心发展规律的知识教会他们,并允许实践,未必会有好的结果。而且从长远讲,一些错误观念很可能还会根深蒂固,影响孩子一生的价值取向。所以,财商教育只是孩子知识结构的一部分,生存能力的一方面。理财教育也要遵循教育规律,不可操之过急,以免拔苗助长。

因此,分阶段确定理财教育目标,根据孩子年龄特点分别由浅入深地进行引导,才能让孩子的财商得到健康发展。

故事12:钱是什么

《财经网》曾做过一次问卷调查,有1705名小学生参与了这项调查。

问卷里有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钱?”

90%的小学生都能给出比较明晰的答案。

其中大半同学都是从钱的外观和质地来进行描述的。如“钱是纸做的。”、“钱是有红色的、绿色的”。

一部分学生的回答很模糊,如“钱很有用”,“有钱就是富人”,“钱是罪恶之源”,等等。

仅仅有10%的学生可以清楚地说出“钱是用来交换的媒介”,“可以用钱来衡量价值”。【故事解读】

从这一项关于钱的调查可以看出,“钱是什么”这个很直接的问题,绝大部分孩子不能弄懂其意思。

在孩子的教育中,大部分父母对这个问题忽视了,因为钱是什么的解答不是一次就能解释清楚,要依据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多次去讨论,孩子才能弄清楚。

在财商教育的过程中,父母应对孩子怎么教呢?

首先要让孩子明白,古代的钱最早是贝壳、铁币、铜板等后来才发展到纸币,都应带着孩子到博物馆、古玩市场等地,给孩子介绍古代钱币的形状、材质等,让孩子先知道钱的发展历史和演变。

其次,父母要多次举例给孩子讲清楚钱是用来交换的媒介,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要用一些小场景来讲述。

最早的人们都只是为了生存而活在世界上,人们都是用自己生产的东西交换另一家的东西,是以物易物。山上的人种的麦子和山下的人种的水稻交换一部分,大家就都有米和面吃了。但是随着交换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就发现以物易物很不方便,就形成了中间的充当交换媒介的东西,大家都对贝壳产生了信任,于是贝壳就成了最早的钱,一家人先用粮食换成贝壳,然后到另外的地方用贝壳换衣服;这样就逐渐发展,到古钱币;古钱不容易损坏。后来由于经济发展,商业较发达后,人们带着古钱币不方便,太重,就产生了纸币。

第三,要让孩子了解到钱本身是没有多大价值,如果国家换了一种钱,原来的钱就失去了买卖东西交换的媒介作用,就成了废纸。最多可以作为收藏用。

故事13:钱是怎么来的

一位一年级老师针对全班同学做了一次关于“钱是从哪里来的”问题调查,结果是让人哭笑不得:

仔仔:“钱是从银行中取的。”

春春:“钱是从取款机里取出来的。”

东东:“钱是爸爸包包里取出来的。”

茜茜:“钱是爸爸、妈妈上班挣来的。”

牛牛:“钱是租房子得的。”

阳阳:“钱是信用卡里的。”

东东:“钱是妈妈打牌赢的。”

……

全班只有10%的孩子知道钱是家长工作挣来的。

另:一天,儿子对我说:“我们同学都骑××牌电动车,不到2000块,爸你也给我买一辆吧,要不我那老土的自行车太没面子了。”听完儿子的话,我惊诧无语,怎么在儿子的口中,钱就像大风刮来似的呢!妻子每月工资只有800元,劳动强度特别大,我决定带儿子到妻子打工的工厂,让儿子感受一下妈妈挣钱的辛苦。

到了工厂,我问:“妈妈工作苦不苦?”儿子没说话,只是点点头,看得出他有所感受。我又问儿子,你妈一天挣20几块钱,你却一张口就要一辆上千元的豪华电动车,妈妈要干多少天这样劳累的活,才够买你要的那辆电动车?儿子虽然不说话,但眼眶里含满了泪水。【故事解读】

孩子从4岁左右就知道钱能买东西,钱能坐摇摇船等,想买什么,想玩什么就找父母要钱。每次孩子都会看见父母从口袋里掏钱,或者从银行里取钱,或者从自动取款机里取钱。孩子特别是看到自动取款机能吐出钱来特别兴奋,所以一般孩子早期认识都认为钱父母有的是,不够就从银行里去取。

孩子由于年龄小,理解能力不够,所以要用一些直观的方法让孩子体会和观察。

第一:带孩子到自己工作的地方看看

美国人为了教育孩子,将每年四月的第四个星期四为“带子女上班日”,在这一天,孩子可以不去上学,而是和父母一起去工作,体验父母上班的情形。通过“带子女上班日”活动安排后,人们普遍表示,这项活动立意良好,效果不错,帮助孩子及早了解到了父母工作辛苦以及体验现实社会。利用这样的机会,让孩子们亲自接触工作场所的实际情况,对于改善亲子关系,让孩子明白了挣钱的辛劳。

所以,要逐步让孩子知道钱的来源,要随时给孩子讲钱是父母上班通过工作后换来的。人只有劳动后才会换来钱,并且劳动、工作换来的钱是有限的,特别是孩子长大点后,要明确告诉孩子家里的收入每月是多少,让孩子知道钱是劳动换来的,并且是限量的,不是随便去拿。

只有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父母的工作是多么辛苦,他才会明白金钱的来之不易,才会明确地知道金钱是从何而来的。正如某位哲人所说的:“要让你的孩子知道,你付出了代价,才拥有了现在的生活。”

第二,要让孩子知道,每个家庭父母收入都不一样多,所以有些家庭条件好些,有些家庭条件差一些,因为每个人工作机会不同,工作所换来的收入就不一样。

第三,让孩子知道父母的工资都有哪些用途。根据孩子的年龄增长,有意识地逐步让学生参与家庭的开支计划,使他们明白父母的工资是全家人共同拥有的,要用它来维持日常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消费,从而克服孩子消费中的自我中心意识。

第四,即便是一些金钱无忧的父母,也应当在生活中施行这一教育方法。要知道,即使你可以让孩子永远远离缺少金钱的烦恼,但再多的金钱都不能给予孩子一颗感恩的心!

孩子看到你的付出是汗水、是辛劳,而非单纯的金钱,才会更加地敬你、爱你!孩子知道了钱是怎么来的经常教育,孩子才会知道金钱的来之不易,就会慢慢养成珍惜所买的东西,花钱才会节约。否则孩子就会花钱大手大脚,养成挥霍习惯,还会埋怨父母给的钱太少,对父母缺少感恩之情等。

在生活中,我们作为父母应该引导孩子学会劳动,获得一定的金钱回馈,让孩子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这样能够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使孩子珍惜金钱。

总之,要让孩子知道,钱的数量代表了付出劳动的多少。

故事14:钱能做什么

曾经在《读者》上读到摩根财团的老摩根给小摩根的一封信。

老摩根说金钱有两种用途:一是用来投资,赚取利润;二是用于享受生活。【故事解读】

金钱,可能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因为金钱可以衡量大部分具体事物的价值,也为人类的文明做出重大的贡献,使人类从以物换物的营商手法,进步到现代的社会中有股票、地产、金融等等的公开交易平台,这全是金钱的功劳。金钱虽然对人类有很大的功用,同时也制造出一连串的问题。

第一,父母要告诉孩子钱很重要。

在现代社会中,金钱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它早就渗透了人们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一个人如果没有钱,那么他在社会上就寸步难行;如果有了钱,就可以得到物质享受。由于钱有这个作用,所以它就有了一种令人疯狂的魔力,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孩子会用钱后,一般都知道了付钱出去,就要买回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如买回食品、玩具、布娃娃等东西,要让孩子单纯拿出钱但换不回东西,孩子往往不高兴。

第二,父母应教育孩子,要让孩子理解钱的用途:

钱能买回东西,但也要注意买东西要买质优价廉,自己必需的物品,不要乱花钱。

钱能给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亲属和朋友买小礼物。

钱能让自己学会本领,提高生活质量。除了交学费上学,还能接受体育锻炼,文化艺术修养等,通过课外学习,提高自己素质,学会更多技能,强身健体,增强自己的自信心,享受更优质生活。

钱能提高生活品质,如工作挣了钱,就应该注意休息,到祖国名川大山去旅游,到各地博物馆,历史遗址去了解文化历史,使自己身心得到放松,获取知识。

钱能够帮助别人。当自己挣了钱后,应该力所能及的去帮助别人,如地震、水灾、旱灾等我们应该拿出钱物让受灾的人得到帮助。平时对身边的一些因为客观原因生活暂时困难的人也应该伸出援助之手。增加自己的精神财富,会使人快乐。

第三,父母要告诉孩子钱能生钱。要告诉孩子要用钱去投资,赚更多的钱;用钱去创业,就能获得收益。钱生钱就能让自己生存下去,积累更多的财富,钱放在哪里不用,反而会贬值。

第四,父母当然更应该告诉孩子,不该用钱的地方,有了钱不能去做违法的事情、钱不能赌博,吸毒、嫖娼等,钱只能花在正当的地方。否则就受到伤害,甚至违法犯罪。

第五,父母要告诉孩子:金钱不是万能的。

一位英国哲学家说过:不要轻薄地对待金钱。如何使用金钱能够表现一个人的性格。人性当中的一些最美好的品质,比如慷慨、仁慈、正义、诚实和远见,多半缘于孩子正确的使用金钱;而人性中那些恶劣的品质,如贪婪、吝啬、不公正、奢侈和没有远见,则多半源自于滥用金钱。

所以教会孩子学会聪明的赚钱和花钱,这是孩子财商教育很重要的方面。正确的财商教育,能够帮助孩子最大限度地把自身劳动成果转换成现实生活的满足感。

故事15:教孩子认识钱

强强的父母都是工人,家里的钱不多,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怕孩子过早沾染上“铜臭味”,因此一直没有教孩子学过认钱,也没有让孩子摸过钱。这样强强6岁时还不知道识别钞票。

有一次妈妈领着强强逛街,她准备为儿子买一双凉鞋,付钱的时候,因为都是一元的纸币,她一下子给了售货员十来张。强强在一边看着急了,出口叫道:“妈,你怎么给他那么多张钱,上一次给我买衣服你才给别人一张啊。”

售货员看了看强强,又望了望强强的妈妈,哑然失笑,强强的妈妈尴尬得满面通红,心里想着回家后就教孩子学认钱的大小与多少。【故事解读】

教孩子理财,首先就要教孩子认识钱币,这是教孩子学理财的第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因为孩子最初对金钱的记忆最为深刻,父母只有正当的教育、引导,孩子才不会被金钱的一些负面信息误导,从而使孩子不但能够认识金钱,还能够帮助孩子将来用正当的手段去赚取金钱和科学地运用金钱,最终使孩子的“钱途”无量。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有一部分家长像强强的父母那样,不想让孩子过早地接触到金钱,怕孩子沾染上“铜臭味”而不教孩子认识钱币,导致孩子如强强一样很大了还不认识钱币面值的多少而让别人看不起。更重要的是,孩子的理财观念不能建立,理财能力也会受到阻碍,进而影响到孩子一生的“钱途”。

其实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里,随处都有金钱的交易,即便父母严格控制着避免孩子过早地接触金钱,孩子也不可能接触不到金钱,与其害怕孩子受到金钱方面不良的影响,不如尽早教孩子认识钱币,让孩子正确地运用金钱,这才是唯一的正确途径。

现在的社会,理财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理财能力高的孩子将来就会拥有更多的金钱,从而能够更好地享受生活,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作为父母应该把观念转变过来,主动教孩子学理财。

第一,教孩子认识各种钱币的面值

孩子认识了钱币上的数字,就会知道钱币的大小,所以父母有必要先教孩子,学习认识钱币上的大小写数字,还要让孩子学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几个人民币上的大字,并要让孩子理解元、角、分的概念与换算。

第二,给孩子讲解不同面值钱币上的图案

无论是纸币还是硬币,背面都会有不同的图案,以领袖人物和著名景点为主。父母要分别给孩子讲解不同钱币上的图案人物是谁,曾做过什么样的贡献;景点在哪里,有什么特色等等。除此之外,父母还要让孩子认识国徽,告诉孩子国徽由哪些东西组成,分别代表什么意义等,以培养孩子的爱国意识。

第三,让孩子认清真假钱的各种区别

现在的假币越来越多,开始时是一些大面值一百元、五十元的假币,现在二十元,十元甚至硬币都有假。教孩子学会通过一看、二摸、三听、四测等,辨别真假钱币的方式,避免孩子独立消费时被一些使用假币的人所欺骗。

第四,教孩子认识钱币多种使用价值

父母除了给孩子讲明金钱可以购物之外,还要让孩子明白钱可以让自己接受教育,可以更好地休闲娱乐,做一些慈善的事情等。孩子对钱的使用价值有了更多的认识,才能更加清楚,钱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才会想去学理财。

无论是培养孩子的财商,还是教孩子学会理财,父母帮助孩子认识钱币都是很重要的第一步,父母要予以足够的重视。

故事16:要爱护手中的人民币

生活中人民币遭遇尴尬的事却屡见不鲜,不信我们摸摸自己的钱包,就会经常发现钱上有很多信手涂鸦:如有人无聊,把票面人物头像描眉涂唇,加胡须;在钱上记数据;在钱上记电话号码;在钱上写名字;在钱上记事情;更有甚者在钱上写征婚启事;还有用钱来折东西……五花八门,奇形百怪,还有很多损坏人民币的行为。【故事解读】

我们应该教育孩子,人民币是我们国家的法定货币,代表着我们国家的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说,更是我们国家的一张“名片”。作为法定的流通货币,每个人都有正当获取和使用的权利,同时也有爱护的责任和义务。

国家有法律规定要爱护人民币,不得故意毁损人民币;不能制作、仿制、买卖人民币图样;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在宣传品、出版物或者其他商品上使用人民币图样;对于破旧的人民币,应及时到金融机构兑换。对于故意损毁的人民币的要追究责任和罚款。

作为父母应该适时进行机会教育,提醒孩子,从小养成爱护人民币的习惯。这不仅是对人民币的尊重,也是对国家法律的敬仰,更是一种爱国行为的具体体现。

最后,要让孩子明白,人民币是父母或自己用劳动换来的,要尊重自己的劳动成果,孩子小时候、父母应为孩子准备一个小钱包,要教会孩子把钱理平整,整齐地放进小钱包,这样在用钱是也不容出错。特别是小男孩,不能随意放进衣服口袋里容易掉出来,平时不要经常把钱放在手上玩,有时边走边玩,最后钱不知掉在什么地方,走到商店门口才发现两手空空。

人民币人人都喜欢,都爱钱,更要爱护钱。

故事17:存钱罐——最原始的理财工具

“南京的沈万三,北京的槐树湾;人的名儿,树的影儿。”

民谣中的沈万三就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大苏商。沈万三名富,俗称万三。万三者,万户之中三秀,所以又称三秀,作为巨富的别号。

元朝中叶,沈万三的父亲沈祐由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南浔镇沈家荡迁徙至周周庄镇。沈万三出生前父辈发展农业生产,躬耕起家,已经拥有千亩良田,并经营有米店,酒庄等作坊,在当时当地也算得上是一个大富人家。沈万三出生后在为其摆满月酒时,其父命人取来文房四宝和金银珠宝让其抓取,沈万三抓起一把小算盘。沈氏的管家即断定此子将来经济成就远远超出父辈。但沈父并不高兴,沈父作为外乡人在与人交往中的人情际遇使其更希望其子将来勤读诗书,求取功名以光宗耀祖。

沈万三在学堂调皮捣蛋无心向学,先生也常常被其作弄。有一次,沈万三竟不辞而别,几天毫无音讯。当大家找不到他,他却兴冲冲回来了。说是到城里去玩了,那里做生意的人既能赚钱,又能到处玩,太有意思了。

小万三特别亲近其乳娘和管家。管家特别喜欢逗他玩,也在玩的时候教他算术知识,管家并从酒庄取来一空的陶瓷酒坛,让小万三将零钱放入其中,并建立账本凡存取均需记账,此事小万三做的特别认真,沈万三的理财意识由此形成。管家笑将酒坛取名为聚宝盆,此后沈家人都叫它为聚宝盆。谁也想不到“聚宝盆”这三个字竟影响了沈万三的一生。无论日后沈万三发迹迁居苏州城还是应朱元璋诏令搬迁南京城,此聚宝盆都一直跟随沈万三,这个“聚宝盆”其实就是存钱罐,并不像民间传说那样神奇。【故事解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尽早培养孩子的储蓄意识,有助于孩子从小学习合理消费,并养成为自己梦想做储蓄、做准备的习惯。

存钱罐可以通过存钱的过程,让孩子循序渐进地学会理财,为以后成为“富小孩”打下基础。

父母应如何做呢?

首先:父母和孩子一起挑存钱罐。大部分孩子都喜欢可爱的玩具,因此父母可以在孩子生日、“六一”儿童节等重要日子里,一起去挑选孩子喜欢的存钱罐,当作礼物送给孩子。孩子也会更重视选择的礼物。

第二,父母和孩子一起存钱。父母和孩子收集家中的硬笔放进存钱罐中。父母经常将平时找零的硬币交给孩子放入存钱罐中。孩子在悦身的硬币撞击声中感到积累的兴奋。当孩子长大一点,就可以进一步教育孩子把自己的零花钱、压岁钱存起来。

第三,让孩子见识储蓄的神奇力量,养成储蓄的好习惯。孩子刚开始并不知道到储蓄能为他们带来什么,家长可以通过定期和孩子一起清点存钱罐,让孩子见证自己储蓄的结果,见识储蓄的神奇力量。每天1元、2元的零花钱或许并不算什么,但如果每天都能将这1元、2元的零花钱存入储蓄罐,那么一年下来就能够累积至少365元钱,这笔钱足以实现孩子的很多愿望。储蓄过程让孩子了解到积少成多的道理,储蓄的结果也满足了孩子实现自己心愿的初衷。家长可以借用储蓄的道理,教育孩子,节约平时点滴零花钱,坚持储蓄的好习惯,及早为未来做准备,将来就有可能实现更大的梦想。

第四,能培养小孩子的耐心,让他们每时每刻都记住一旦手里有钱了就存起来;通过存钱,能让小孩子慢慢明白,要想得到自己喜欢的玩具或新衣服,就得靠不断的努力积累,而不是一蹴而就;同时,在存钱的过程中,也无形教会了孩子们对数字的概念。

故事18:第一本存折

在安徒生的祖国——丹麦,有一种叫做“独立存折”的储蓄方法在全国内很普遍。不论是未满周岁的婴儿或者准备踏入社会的18岁左右的年轻人,手中都有一本这样的存折,这是为了将来离开父母过独立生活而准备的。在孩子不满周岁的时候,丹麦的父母就会以子女的名义为孩子开独立的账户,但是父母绝不会直接在孩子账户存上很多钱,而是由子女自己来存钱。

丹麦有个习俗,在孩子18岁生日那天,父母会在村里的教堂为孩子举行盛大的成人仪式。在仪式上,父母会把代为保管的独立存折交给孩子,已成年的孩子会拿着这本存折离开父母,开始过自己的独立生活。因此,独立存折就是自立的象征,是非常重要的子女教育的方法之一。【故事解读】

孩子的第一本存折将成为孩子一生中的美好回忆,甚至成为日后生活的里程碑。是孩子理财观的出发点。

父母应教会孩子用存折:

首先,第一本存折最好是带孩子去银行开户,用孩子自己的名字,让他拥有属于他自己的存折。在今后的理财过程中让孩子亲眼见到存折里的本金和利息一点儿一点的增加或者本金的减少。孩子就会了解到“钱生钱”的道理。当他取钱时就会深思熟虑,会产生计划性理财的坚定信念。

其次,孩子自己办理好存折,要让他了解到密码的重要性和作用,要记住密码,和不要告诉别人。每次要看好存取款金额。让孩子产生“我的钱”的意识,培养独立的人格,这可能是他们将来能够独立面对世界的重要性。

第三,父母利用儿童节生日等作为礼物

当前儿童节能、生日对父母来说,是个别头痛的日子。因为对孩子们来说,“儿童节等于收到礼物的日子”,这个意识早已记在孩子心中。但是在富裕环境成长的孩子们不再满足于简简单单的礼物。

儿童节,许多父母为了孩子的礼物而绞尽脑汁,父母可以给孩子办一个银行存款,因为银行存折是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教材,可以先给孩子存上100元钱,然后让孩子慢慢存钱进去。

最后,父母要妥善保管孩子的第一本存折,当孩子长大成人后,孩子拿着这本存折就是童年美好的回忆了。

故事19:让孩子学会储蓄

有一个资料上记载:每年10月最后一个星期二为韩国指定的“储蓄日”。政府每年都会选出“储蓄王”,会在这一天颁奖。通过这个奖项,这个活动推广实质性的储蓄方案。

这个“储蓄日”是为了奖励国民储蓄精神而举办的活动。

美国政府也推行了“个人发展账户”,美国推行的“储蓄之门”都是为了奖励低收入阶层的储蓄,同时提供各种理财信息和教育。【故事解读】

要让孩子学会储蓄,就带孩子走进银行。

银行是进行理财教育的最佳场所,也是体验和学习的最好教室。

很多小孩到初中,甚至高中都没有到银行里面去过,对什么是银行?银行提供什么服务和营业项目知之甚少。

财商培养和理财教育的第一步就应该让孩子正确理解银行的功能。学习的最好办法就是直接去接触它、面对它。

平时,就算再忙碌,我们应该带孩子亲自到银行去。让孩子目睹存、取款交易的过程。让孩子观察银行窗口都在做什么,有什么区别,也告诉孩子定期、活期的区别,借钱的时候都需要哪些条件,如果不能按时间还款会有什么后果,等等。

告诉孩子如何正确使用银行服务,银行现金卡是为了使用方便,在使用之前存进去钱而设计的,而不是银行白白地提供给你的。如果是使用网络或电话银行服务,就算不出门也能办理各种金融业务,而且手续费也节省很多。父母要用易懂的方式给孩子讲解,让他们明白。

走进银行,学会储蓄,要让孩子明确储蓄的目的就是延后消费、延后满足。

走进银行就要教会孩子明白储蓄的原则,我国的储蓄原则就是:“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为储户保密”。钱是我们的个人财产,存不存在银行是自愿的,同时,当钱存入银行后,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取出部分或全部存款,并有相应的利息。储户的户名、账号、金额、地址等属于个人隐私,银行及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没有合法手续不能查询储户的存款,银行必需为储户保密。

在储蓄过程中,如果存单、存折遗失了,可以到银行进行挂失。只是要带上自己的身份证明文件,要教育孩子不能将密码告诉别人。

走进银行,要让孩子知道储蓄的种类很多,根据自己情况进行选择。储蓄的种类有:活期储蓄,定活两便、整存整取、零存整取等等,只是每种储蓄的利息收入有差别。

储蓄都会成为独立生活的基础,更是一个希望的火种。

故事20:理财要认识教育储蓄

王晓红和先生均是某学校的教师,其家庭月收入为6000元,除去日常开支和偿还住房贷款,每月结余1500元左右,女儿正上小学四年级。她和先生的理财观念均属于保守型,其理财要求是绝对稳健,有风险的坚决不碰。所以,为了积攒孩子的教育费用,王女士首先看好了教育储蓄,今年年初她到银行开立了一个6年期的教育储蓄账户,每月存270元,预计孩子上高中时可以取回本息21089元。但这样存了一段时间之后,王女士感到教育储蓄太麻烦,她说现代人最重要是时间,可这样月月跑银行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于是便想办理销户,选择其它存款方式。另外,为了追求稳妥,王女士其它收入的打理也均以定期储蓄为主。【故事解读】

王女士的教育储蓄应当继续存储。王女士之所以要退出教育储蓄,其实是对教育储蓄的规定缺乏了解。

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学习、了解教育储蓄。

开户对象。开户对象为在校小学四年级(含四年级)以上学生。开户时,须凭客户本人(学生)户口簿或居民身份证到储蓄机构以客户本人的姓名开立存款账户,金融机构根据客户提供的上述证明,登记证件名称及号码。开户对象为在校小学四年级以上学生。

存期与起点金额。教育储蓄存期分为一年、三年、六年。教育储蓄50元起存,每户本金最高限额为2万元。开户时客户须与银行约定每次固定存入的金额,分次存入,中途如有漏存,应在次月补齐,未补存者按零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款的有关规定办理。

服务特色:

税务优惠,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教育储蓄的利息收入可凭有关证明享受免税待遇。

积少成多,适合为子女积累学费,培养理财习惯。

存款利率:

一年期、三年期教育储蓄按开户日同期同档次整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款利率计息;六年期按开户日五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款利率计息。一般利率是:1年期2.25%,3年期3.33%,5年期3.60%。

教育储蓄在存期内遇利率调整,仍按开户日利率计息。

支取。到期支取时,客户凭存折、身份证和户口簿(户籍证明)、和学校提供的正在接受非义务教育的学生身份证明,一次支取本金和利息,每份“证明”只享受一次利息税优惠。客户如不能提供“证明”的,其教育储蓄不享受利息税优惠,即一年期、三年期按开户日同期同档次零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六年期按开户日五年期零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同时,应按有关规定征收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

相对其他储蓄存款而言,教育储蓄有三方面好处:

一是家庭可以为其子女(或被监护人)接受非义务教育(指九年义务教育之外的全日制高中、大中专、大学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在储蓄机构通过零存整取方式积蓄资金;二是符合规定的教育储蓄专户,可以享受整存整取利率的优惠;三是教育储蓄存款的利息免征个人所得税。

按照有关规定,开立教育储蓄的对象必须是中国大陆在校小学4年级(含4年级)以上学生;享受免征利息税优惠政策的对象必须是正在接受非义务教育的在校学生,其在就读全日制高中(中专)、大专和大学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三个阶段中,每个学习阶段可分别享受一次2万元教育储蓄的免税和利率优惠。也就是说,一个人至多可以享受三次优惠。

教育储蓄每份本金合计不得超过2万元。

据计算,以存款本金2万元为例,选择3年期教育储蓄比整存整取多得389元,比零存整取多950元;若选择6年期教育储蓄,最终可获得4320元的利息收益。

故事21:怎么给孩子零用钱

李正从儿子上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每周给孩子5元零花钱,以便他不时之需。直到有一天,他才知道原来儿子每次领到钱不出两天就花光了。

一个周二的下午,上二年级的儿子放学后给他打电话,说自己的鼻子出血了,让他赶快过去接他,到那以后李正远远看到儿子站在公用电话的小店前,招手示意他过去。等他走近,儿子用纸巾堵着鼻子说,电话费还没有付呢。“你的钱呢?”李正奇怪地问。“我的钱昨天买麻辣串吃光了。”儿子低声回答。

要不是看着儿子还在流鼻血,李正当时真想狠狠地揍他两下。

回家后,李正认真问起了儿子平时钱怎么花的,他说一般买糖、蛋糕、麻辣串等。“你可真好吃呀。”李正没好气的数落了孩子一顿,“给你零花钱是让你在像今天这样的紧急情况下使用,没想到你全都买吃的了。你看,到关键时刻就拿不出钱来了。”

为了防止儿子一下子都把钱花掉,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李正改成每天给儿子1元钱。【故事解读】

孩子如果对金钱没有一个正确认识,金钱就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

现实生活中,我们孩子种的零花钱越来越多,有资料显示,城市中90%的中小学生平时都有零花钱,大约有20%的学生手中零花钱上百元。

眼下,很多父母十分注重孩子的智商、情商的教育培养,却不关心孩子的财商教育,有些家长对此无所知,在孩子用钱上宠爱有加,不断地给他零花钱,对这其实是很危险的。

美国的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说过:“巨大的财富对于一个不习惯掌握钱财的人,是一种毒害。”

所以要正确给孩子零用钱。

一是孩子的零花钱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孩子的零花钱的数额应控制在孩子有能力支配的范围之内,要依据孩子年龄阶段进行测算,如:

二是父母要明确告诉孩子零花钱的主要用途,如放学饿了可以买个面包、渴了买瓶水、购买学习用品、必要时坐车等。

三是父母给孩子零花钱的时间和金额要固定。每个星期或每个月给孩子的零用钱数额和时间要固定,要与孩子约定一个时间,大的孩子自控能力强的孩子可以按月给,反之按星期给。这样就能更好地训练孩子正确使用,合理有计划的使用。

四是父母要检查孩子零用钱使用小账本,要及时纠正、表扬孩子使用效果,要帮助孩子做好适当安排。

同时要克服父母只管给孩子钱,却不管孩子怎么用钱

五是父母不要一不小心容易走入一个误区:因为我爱你,所以我要多给你一些零用钱。这是非常危险的,日后孩子可能会以为钱也能用来买到爱情与友谊。因此,给孩子零用钱的同时,一定要让他清楚,这是锻炼他理财能力的一种工具,与爱无关。

故事22:让孩子了解利息

小夕过完春节,有一天她奶奶就问小夕:“你今年有多少压岁钱?”“我有2000元钱。”“那把你的2000元借给奶奶用,行吗?”“不行,我借给你了,我就没有钱了。”小夕不高兴地回答。“我给你利息嘛!”奶奶又说。“那什么是利息呢?”小夕便问妈妈?

妈妈就给小夕讲了什么是利息,小夕听懂了后,便去问奶奶,“奶奶,您给我多少利息呢?”“小财迷,”奶奶笑着说。【故事解读】

父母要从小教会孩子什么是利息和利率,便于孩子养成储蓄的习惯。

第一,告诉孩子什么是利息利率。利息是孩子在银行里存入一定的本金后,到了固定期限后多出来的钱。利息是根据利率和储蓄人存款的日期来计算的。

利息=本金×利率×存款期限

父母要让孩子知道,利率是变化的,是国家规定的,存款期限不同,利率就不同。一般情况是活期存款利率低于定期,定期存款中存款年限越长,利率越高。

年利率,除以每12个月的12就是月利率。

父母带孩子到银行,就应该让孩子看电子揭示板,上面就有各种储蓄方式的利率,让孩子分辨利率差别。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储蓄目标,父母指导孩子选择存款方式。教会孩子最简单的投资。

第二,让孩子使用利息,每年压岁钱存入银行后,就会产生利息,然后带着孩子去转存等,就取出部分利息给孩子,让孩子买一件自己喜欢的东西,这样就会刺激孩子的投资热情和兴趣,让孩子体会储蓄投资的好处。

第三,教会孩子一些存款技巧,如零存整取,这个就利于孩子节约的零花钱固定每月存入到一定期限后,资金积累起来,让孩子体会节俭的好处,养成节约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最后,让孩子了解利率变化是国家调控通货膨胀的方法,是刺激和抑制消费的手段,利息的变化影响股票基金等投资的收益。利率的变化是一个大学问,其意义重大。

故事23:让孩子认识信用卡

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一个专业团体对美国高中学生进行了有关金融知识水平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成绩不合格。

当时美国信用卡债务成了美国最深刻的社会问题,许多年轻人无法偿还信用卡债务而承受着巨大压力。其中出现结束宝贵的生命,美国中央俄克拉何马大学一名叫萨姆·莫伊等几名大学生相继因为卡债选择了自杀。

萨姆·莫伊生前持有12张信用卡,自杀时周围到处都是信用卡凭单,悲剧的发生让大家明白,不会珍惜和管理钱财的“理财盲”才是酿成悲剧的真正元凶。后来美国政府正式规定4月为“青少年理财教育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理财教育。

美国消费者联盟的一次调查:2003年31%的大学生有超过3000美元的卡债,比2000年增加了6%。25岁以下因为负债而破产的人数比过去十年也以每年16%的速度快速增长。【故事解读】

这个资料显示,刚刚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的孩子,他们对信用卡卡债危机认识不够,从小父母没有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现在是以信用为媒介的信用社会,信用卡的使用会越来越普及,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将来孩子们生活的世界会更需要信用卡。与其一味阻止使用,不如教会孩子正确使用信用卡的方法。

首先,父母要对孩子说明信用卡的优缺点、信用卡债务的危害以及正确管理信用卡的方法。

有了信用卡,即使没有带现金也可以购物,方便携带,不怕被偷,孩子要记住密码,不能将密码告诉别人,有的信用卡可以预借现金,为消费者提供了方便。

第二,明确告诉孩子信用卡就是一张债务卡,如果卡上钱用完了,接下来就必须偿还卡债,应及时归还,否则就会出现债务危机,丧失个人信用,有的不得不面对官司的诉讼。

第三,使用信用卡,更应该进行有计划消费,培养孩子明智的理财观。给孩子办信用卡应办理预付卡,就是没有透支消费功能的信用卡。让孩子体会量出为出的道理。

第四,教会孩子借记卡与贷记卡的区别:

如今市面上的银行卡是品种繁多,功能各异,牡丹卡、长城卡、理财通卡、一卡通、国际卡……真让人有点眼花缭乱,不知哪张才是真正适合于自己的银行卡。其实从根本上讲银行卡分为两类,一类是借记卡、一类是贷记卡。

借记卡:人们通常称为储蓄卡。其主要作用是储蓄存款,持卡人通过银行建立的电子支付网络和卡片所具有的磁条读入和人工密码输入,可实现刷卡消费、ATM提现、转账、各类缴费。

通过卡片进行的费用支出等于储蓄账户余额的减少。账户余额为零,该卡的支付作用也降为零。借记卡的申办十分简单,开立一个储蓄账户即可申办一张借记卡,无需银行进行审批,一般可实现即办即取。

贷记卡:人们通常称为信用卡。其主要作用是小额透支贷款,其申办要符合一定的条件,透支余额的大小由银行根据申请人的个人资信情况而确定。"资"主要是指申请人已具有的资产和稳定收入状况,"资"决定了持卡人的偿还能力;"信"主要是指持卡人的信誉状况,持卡人资信状况的变化也决定了银行给予其信用透支贷款额度的变化。信用卡主要用来消费和提现。

从储蓄卡和贷记卡的差别可以看出,正常情况下,一个人最好既拥有储蓄卡又拥有信用卡,对那些有需要的人,储蓄卡可以只拥有一张,信用卡可以申请多张,这样就可以做到合理理财,尽可能多地用银行的钱为自己居家理财和投资服务。

但作为孩子先应只办理储蓄卡,当孩子长大后,具有自我控制力和理财能力增强后可办理贷记卡。

故事24:洛克菲勒的教子计划书

小约翰·D.洛克菲勒在1920年5月1日写给儿子约翰·D.洛克菲勒三世一封信。信中他为14岁的儿子列出了“财政”要求:

1.从5月1日起约翰的零用钱起始标准每月1美元50美分。

2.每周末核对账目,如果当用约翰的财务记录让父亲满意,下周的零用钱将上浮10美分(最高零用钱金额可等于但不超过每周2美元)。

3.每周末核对账目,如果当周约翰的财政记录不合规定或无法让父亲满意,下周的零用钱下调10美分。

4.在任何一周,如果没有可记录的收入或支出,下月的零用钱保持本周水平。

5.每周末核对账目,如果当周约翰的财政记录符合规定,但书写或计算不能令爸爸满意,下周的零用钱保持本周水平。

6.爸爸是零用钱水准调节的惟一评判人。

7.双方同意至少20%的零用钱将用于公益事业。

8.双方同意至少20%的零用钱将用于储蓄。

9.双方同意每项支出都必须清楚、确切地被记录。

10.双方同意在未经爸爸、妈妈或斯格尔思小姐(家庭教师)的同意下,约翰不可以购买商品,并向爸爸,妈妈要钱。

11.双方同意如果约翰需要购买零用钱使用范围以外的商品时,约翰必须征得爸爸、妈妈或斯格尔思小姐的同意,后者将给予约翰足够的资金。找回的零钱和标明商品价格、找零的收据必须在商品购买的当天晚上交给资金的给予方。

12.双方同意约翰不向任何家庭教师、爸爸的助手和他人要求垫付资金。

13.对于约翰存进银行账户的零用钱,其超过20%的部分(见细则第八款),爸爸将向约翰的账户补加同等数量的存款。

14.以上零用钱公约细则将长期有效,直到签字双方同时决定修改其内容。

以上协议双方同意并执行。

小约翰·D·洛克菲勒(签名)

约翰·D·洛克菲勒三世(签名)【故事解读】

这个教子计划书把与孩子共同协商的内容用书面的形式写出来,然后双方盖章或签名就可以了,其主要意义在于:

其一,这主要是让孩子懂得协商的意义,提醒他遵守约定。同样地,父母也要遵守协议的内容。父母常犯的错误就是经常改变规则,在父母看来这可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琐事。但是,孩子是通过父母来学习约定和信用的,这对孩子来说是认识社会规则的重要机会。

其二,美国著名的谈判专家哈伯·科恩在他的《协商的法则》中有这样一句话“协商能力的好与坏决定了一个人生活的品质。”

一个人如果不会协商,就不会有幸福的生活,人生也不会成功,协商能力使生活变得丰富而多彩。

其三,这类合同书,不仅能提高孩子系统地管理钱的能力,还能培养协商能力,逐渐养成言行一致。

有了合同书后,就会让孩子养成尊重契约,诚实守信的习惯。“人无信而不立”要让孩子从小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故事25:零用钱记账本

有一次,我看到一个小孩零用钱记账本格式。【故事解读】

从这个孩子零用钱记账本看出,这个账本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记录收入和支出,而且是让孩子熟悉“财务规划”的概念。财务规划是要确切掌握平时相对固定的收入和支出规律,让孩子养成合理的消费习惯,要让孩子把支出按项目分类。

家长要根据这个账本,给孩子定期检查分析,什么是对的,什么消费可以商量的,可支出或不应该支出,让孩子明确消费目的,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念。

美国建国之父本杰明·富兰克林说:“对知识的投资带来的利润是最大的。”我们父母应该鼓励孩子的账本这样的优先顺序和标准来决定自己的支出。

父母在教育孩子记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依据孩子实际情况决定从什么时候开始记账,要注意孩子的数学和写字能力来判定。一般来说,教会孩子记账时间没有最早的限制,但是最晚不能晚于孩子10~12岁的时候。如果早点的话,可以每次由父母帮助,让孩子看和学。

第二,要让孩子掌握记账的几个要素:收入和支出钱的时间;收入和支出金钱的原因;金钱的进项和支出应分开;每月要做一下收支平衡。要查找收支不平衡的原因。

第三,要通过记账改善孩子的消费习惯,久而久之就会有愈来愈多的余钱可做其他理财的规划。

第四,父母要通过记账改变孩子收入减去支出就是储蓄(收入-支出=储蓄)的坏习惯,那样孩子就永远没有余钱可存。要形成收入-固定支出-储蓄=其他,这样把储蓄当成支出,孩子就会养成储蓄的习惯,就不会成月光簇了。

故事26:让孩子劳动挣钱

全球第一零售商沃尔玛公司董事长山姆·沃尔顿教育孩子则与所拥有的巨额财富形成巨大反差。

老沃尔顿从来不给孩子零花钱,要求他们自己挣。他的四个孩子必须帮父亲干活。跪在商店地板上擦地板,修补漏雨的房顶,夜间帮助卸车。老沃尔顿付给他们的工钱与工人一样。老大罗布森,刚取得驾驶执照就在夜间向各个零售店运送商品。

罗布森·沃尔顿回忆往事说,父亲让他们将部分收入变成商店的股份,商店事业兴旺起来以后,孩子们的微薄投资变成了不小的初级资本。大学毕业时,自己已经能用自己的钱买一栋房子了。

美国父母很早就让孩子学做家务,并且逐渐让孩子承担家里的一部分劳动,以此换取一定的金钱报酬,因此美国孩子很小就不依赖父母,一般在18岁之后就能够独立。【故事解读】

我们生活中很多也希望孩子热爱劳动,能够尽早学会自力更生,但是收效不大。究其原因是父母怕孩子累着,舍不得让孩子劳动;另外一些父母看孩子做事怕不安全,做不好;还有一些家长就是不能坚持,孩子做事一般不能一如既往的坚持,主要靠家长督促、坚持;还有一部分家长方法不当,任何家务劳动都给钱,并且标准不一,定价过高;这些都造成孩子劳动换钱效果不好。

通过劳动获得报酬,让孩子体会到:

第一,要让孩子树立起花钱就要自己挣的观念,孩子小的时候没能力去挣钱,一切开销都由父母承担,但是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就要给孩子树立花钱要自己挣的观念,坚持零用钱用完后就不再给钱,必须等到时间再给。

第二,先可以让孩子做家务、付给一定报酬,家务活动主要是公共的部分,为自己就没有报酬。

要告诉孩子不是为金钱工作,而是为了自己的意愿、责任,不要把充满温情的家庭变成了金钱的交易场所。

第三,要让孩子认识劳动与钱之间的关系。劳动换取报酬,定价不能高,并且各种劳动要分出劳动量和劳动难度,定价不一样。这样就能够帮助孩子认识劳动与报酬之间的关系,并且认识到挣钱有难度。

第四,要鼓励孩子多参加学校和社会活动,如卖报、儿童跳蚤市场等等,这些都有助于孩子体会劳动的艰辛,有时还会了解到即使付出了劳动,方法不当结果没有收获,甚至可能出现亏损,让孩子学会交流、初级商业活动技巧。

第五,家长要培养孩子劳动过程中,要坚持,不要认为孩子做不好,怕孩子累着,这些都要正确认识、不能让孩子养成怕苦、怕累、怕脏的习惯。只有坚持劳动,才能克服这些缺点。

第六,通过从家庭劳动中获取报酬的方式,让孩子体验到工作的艰辛、财富来之不易,在劳动中还能体味到付出与回报成正比的道理,为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和做事中寻求成功带来启示,不投机、不心存侥幸,踏实做人做事,对一生都是巨大的精神财富。

故事27:零花钱合同书

我曾在财经论坛上浏览如何教孩子理财的讨论,一位家长将一份他们与孩子签订的《零花钱合同》贴了上来,许多家长都称赞这位家长真是有心人。

零花钱合同

甲方: (父母)

乙方: (孩子)

通过家庭会议商量,即日起……(孩子名字)必须每周履行自己的家庭义务,完成……等份内任务。在此基础上,倘若完成额外工作,爸爸、妈妈将每周给付我零花钱()元。这些零花钱将在……(时间)由爸爸妈妈付给。

1.这些钱可以用来购买……,而不能用来购买……。

2.我每周将从零花钱中留下()元作为储蓄。

3.我同意从现在起直到()不花储蓄的钱和找其他人要钱。

4.我每次记录好自己的零用钱账本。

如果我能遵守合同,可以得到奖励()元。

以后有关零花钱的付给时间和使用方式的改变将在家庭会议上再次洽谈。

合同期限:

家长签名: 孩子签名: 

日期: 日期: 【故事解读】

利用零花钱的给付,与孩子商议签订零花钱合同,是一件很有意义和必要的事情,这对培养小孩的理财意识、理财能力、遵守协议的约定都具有很强的培养作用,通过合同,让孩子逐步认识合同的作用,和鉴定合同后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父母首先和孩子一起商议合同内容,要在平等基础上商量,要适当给孩子一些让步,如不能买的东西,主要集中在对身体有害的膨化食品、路边饮料等,然后制定出合同范本。

双方签字后,孩子要严格要求自己,必须按合同来执行,特别不能随意增加零用钱,否则这个合同就失去意义,并且容易造成孩子对合同的错误认识。

其次,有了这种协议书,从小教会孩子要有合同意识,增强孩子长大后的理财能力,按照合同条款约定的办理,双方各自执行自己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让孩子从小知道经济纠纷的避免就是要有契约意识。

故事28:成绩不能与金钱挂钩

成绩优秀的小学生领成绩单时,还可以领到一个大大的红信封。本周,沪上中小学陆续公布成绩,世界外国语小学、七宝外国语小学等学校将陆续公布奖学金获得者名单。记者采访获悉,成绩第一名的学生获得五千元奖励不稀奇,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更可获1000美元的奖励,此举也引发了争议。

案例:小学设一千美元奖学金

这两天,世界外国语小学的老师在批改学生试卷的同时,还将推选出本学期的WFL奖学金获得者。“一等奖获得者可以获得一学期学费6500元,二等奖学生可以获得3250元,三等奖学金为1625元,”该校的董事长王小平介绍道,全年级前20%的学生都可以获得奖励,各个年级评出一名一等奖学生,二、三、四等奖的比例则根据年级人数进行分配,四等奖的学生每人可以得到300元。

WFL专门奖励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每年秋季评选的摩根奖学金则奖励全面发展的学生,奖金高达1000美元。“每次评选名额只有10多位,但是,每年提出报名申请的学生近百位。”王小平介绍道,摩根奖学金由学生自己申报,全校的学生、家长、老师投票决定,候选人不仅要求学生成绩好,还需有一技之长,并能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除此之外,该校家委会还设立的康晋奖,奖励多才多艺的学生。王小平介绍,每学期末,向优秀学生颁发奖学金在该校已成为一种制度,学校希望能以此激励学生努力进取,培养学生的积极向上心态。

记者从七宝外国语小学获悉,该校也效仿高校设立奖学金制度,每学期评选一次,最高的奖励相当于学生一个学期的学费,各年级前15%学生可获得奖励。该校一位老师介绍,学校愿意重金奖励优秀学生,主要为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白有努力才会有回报。

专家:适当奖励?金额不必太高“一张考卷可以考出学生的成绩,但是考不出学生的品质、行为、习惯。”上海市青少年研究专家杨江丁表示,学校的初衷非常好,但是,奖励学生的评价标准非常难把握。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他们很可能对奖学金产生最简单、最直接的理解:考试成绩最重要,分数越高获得的奖金越多。小学设立奖学金制度是一个很好的探索,但是,奖励的金额不用太高,奖励的面可以更广泛一些,除了设立奖学金,学校还可以多奖励一些购书券等,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获得积极的奖励。【故事解读】

高中、大学推行奖学金,可以勉励学生勤奋好学,小学给学生颁发数额如此高的奖学金未必妥当。激励学生不一定非要用钱,也并非奖励数额越高越好。民办小校拿出部分作为奖学金,除了奖励优秀学生之外,可能也是学校招收优秀生源的措施之一。

这种诱惑方式有比较大的负面作用,对孩子健康成长不利。

所以在这个细节上我们父母应该注意:

一是不要把金钱奖励与孩子成绩挂钩。如果把孩子的成绩与现金奖励联系在一起,就会破坏零用钱的原意,就会让孩子得到错误信息;努力读书目的就是为了钱;否则读书就没有意义。我们要让孩子明白,学生不能只为金钱而读书,凡事不能以金钱为最终目的。

读书成绩好是为了更好、更完整地掌握知识,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成为一个对社会做出更多贡献的人。

二是找到合适的奖励方式。孩子成绩考得好,父母给予表扬、赞美、爱的拥抱,适当的旅游、游玩,作为对孩子辛苦学习的放松、休息。

三是不能采取罚款的教育方式。我们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孩子成绩没考好就对孩子实行金钱惩罚,如拓零用钱,这样会让孩子认为做错了事后,钱就能够解决。

四是用现金等方式奖励会让孩子变得功利。容易让孩子与父母之间减少亲情、感情。有的会让孩子形成没有金钱奖励时就什么事情都不去做,或者是不主动、不情愿去做。

我们作为父母,生活中不能利用金钱作为对孩子鼓励与关怀的替代品,不能用钱来指使孩子做事。

故事29:我们没有钱吗

有一次,在商场里看到这样的一个现象:在商场的玩具区,孩子们兴奋起穿梭于各种玩具间,一会拿起这个,一会儿抓起那个,不停地跑来跑去,兴奋不已,最后一位小朋友抱起一个玩具,心满意足地是到父母面前:“爸爸,我要买这个玩具。”“不行,孩子,今天不买玩具,快放回货架上去。”“为什么不行呢?”“玩具不是每次都要买的,你已经买了很多了。”

……

这种现象经常会出现在商场里和小卖部门口。【故事解读】

我们可以对孩子回答:“钱不是重点,我们买得起,问题是我们需不需要在这上面花钱,还是把钱花在更恰当的地方”,而不要使用“我们买不起”,因为孩子很快就能看到你买了其他的东西,暴露了你的诺言。

我们在这个问题上必须传达给孩子明确的信息:在做一个决定的时候,钱是被考虑的一个因素之一,而不是根本,更不是全部。

如果因为东西不值或预算的原因说“不”,最简单有效的说法是“我认为这件东西太贵了,不值这个价钱”。并借机同他讨论价格和品质。还可以讲讲等待的快乐,例如我们如何等待衣服打折,如何存钱等等到休假时去旅游。

即使是年龄小的孩子,我们也可以和他交流价值,告诉孩子钱是中性的,不分好与坏;钱是一种工具,可以用于提供舒适的生活,用于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故事30:金钱换不来友谊

李一是一个富家子弟,手中的零花钱当然不会太少,所以他经常带几个所谓的朋友到游乐场、大饭店、游戏室等场所消费。李一还认为自己非常了不起,因为身边有那么多小伙伴围着自己。

有一次,李一的爸爸偶然看到他和一群孩子到一家游戏室去玩游戏,他立即想到一定是自己的孩子李一付款,甚至他还想到李一在这群孩子中间充当老大的场景,他感到情形非常不妙。

当李一回到家后,爸爸来到他的身边,这时候,李一的脸上依然显露出神气十足的样子。于是,爸爸问他:“最近和小伙伴的关系怎么样?”

李一非常自豪地说:“非常好,他们都听我的。”

爸爸停顿了一下,接着说:“不是吧,他们不是听你的,而是听命于你的钱吧。”

李一不明白了,他有些纳闷:“爸爸,您在说什么呀?”

爸爸耐心地说:“如果你哪天不像现在有这么多零花钱了,他们就不会再这样围在你身边了,你相信吗?”

李一当然不会相信。于是,爸爸继续说:“那么,我们来做个实验吧,从明天开始,我就不给你零花钱了,而且你现在也把手里的零花钱暂时交给我保管,一星期后,事实自然会摆在我们的面前。”

一星期过后,结果不言自明。李一非常沮丧地问爸爸:“爸爸,怎么会这样呢?”

爸爸看着他说:“孩子啊,真正的朋友不是靠金钱来维持的,可以这么说,用金钱是买不来真正的友谊的。你明白了吗?”

李一看着爸爸想了一会儿,默默地点点头,似乎明白了些什么。【故事解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教孩子摆正对金钱的认识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关键是让孩子明白金钱到底是什么。

作为父母首先要弄清楚自己的价值观,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平时生活中特别注意对钱的正确使用,不要产生扭曲、异化,不能倡导金钱至上,自私自利,不能歪曲看待金钱的作用。

我们平时就要告诉孩子:金钱只有和辛勤的劳动才能换来;金钱可以带来一定的物质满足,但金钱不代表一切,幸福、成就、友谊和快乐等不是用金钱可以买到的;学会选择金钱,也要学会放弃金钱,千万不能被金钱左右,成为它的牺牲品。

朋友交往是以志趣相投为前提,不是以其中一人有钱有势为标准,特别是当朋友失去钱财后,朋友就变成了陌路,这就不是真正的朋友。

大仲马说过一句话:“友谊也像花朵,好好培养,可以开得心花怒放。”我不禁感叹:拥有一份真挚而持久的友谊,那滋味真好!“鸟需巢,蛛需网,人需友谊”。

友谊是一抹彩虹,染饰着我们的生活:是一盏明灯,照彻我们的灵魂;是一泓清泉,润泽我们的生命;是一座火炉,温暖我们的人生。

故事31:金钱不能代替爱

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曾经对他的孩子们讲到:“如果我特别大方,给你们很多钱,那你们可能只记得我的钱,记不住我这个人;如果我特别抠门,可能也得不到你们对我的感情,所以我宁愿多花些时间关心你们,培养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因为在关爱面前,金钱就显得无能为力了。你们应该牢记最能打动商人心的不仅是价格,还有情感。”【故事解读】

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这两种现象:当孩子想买某种东西时,家长不同意,孩子就会说出:“爸爸妈妈是不是不爱我”;另一种是很多孩子穿着父母给买的昂贵的衣装,玩着新奇的玩具,嘴里却说:“爸爸妈妈根本不爱我”。

这两种现象都是孩子和父母没有弄清楚这个问题:金钱不能代表爱。

第一种现象是孩子认为爱就应该满足他的所有愿望,把他们喜欢的东西都买回家,自己想要钱,父母既然爱他就应该给。

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时,要让他了解,爱不是用来代替的,不给钱,不满足他的有些愿望是因为孩子自己的愿望不切实际,不合理,父母不会无原则满足自己要求。这是父母对孩子负责任,也是对孩子的爱。父母希望孩子养成科学、合理的消费习惯,不能成为金钱的奴隶。

另外一种现象是父母主观上的爱与孩子感受到的爱不相等。很多父母总是用物质上的给予来表达对孩子的关心,对孩子的爱,将金钱和好吃好玩的东西变成了感情的替代物。金钱的单向流动不能代替感情的双向沟通。孩子需要金钱,更需要精神上的关爱。家长一定要注意,金钱不能代替爱,金钱更换不来感情。

尽管孩子需要物质,但是爱更重要,他们渴望被妈妈爸爸呵护一定是多于物质享受。一大包礼物代替不了经常同孩子的拥抱和玩乐,每天打个电话代替不了,手梳小辫的温暖……

所以,现代社会中,由于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但家长不要一味地用玩具和金钱来拉近和孩子的距离,否则与孩子的距离会越来越远。我们父母就尽量抽出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度过幸福、温馨的时光。一块玩游戏,一起互相分享喜怒哀乐。

故事32:不是所有劳动都要换来钱

牛群和冯巩有一个经典相声《我的儿子》,生动地表现了这一现象,我们可以来回顾一下其中的片断:

牛群和冯巩为了鼓励各自的儿子考上重点中学,分别给予了许诺,牛群说只要儿子考上区重点中学,爸爸就给他买一个高倍的望远镜。冯巩说只要儿子考上市重点,只要比牛群大大的儿子高一个层次,就给他买一个游戏机。两个小精灵似的儿女为了防止爸爸说话不算话,分别以合同的形式签字画押,“小财迷”初见端倪,之后:

牛群:那天我无意之中从我儿子的抽屉里翻出一张价目表来。

冯巩:我也从他枕头底下拿出一个小纸条。

牛群:上面写着,帮妈妈刷碗三毛。

冯巩:给爸爸拿报纸五毛。

牛群:陪奶奶看动画片,让奶奶高兴,九毛二。

冯巩:骑着爷爷满屋子转,让爷爷锻炼身体,一块四毛九。

……【故事解读】

虽然这是相声,但它来自生活。

父母教育孩子“只有劳动才能挣钱”,的观念是正确的。但是不能过分强调给孩子造成一种错误信息或错误观念:只要我付出了,我劳动了,就一定要得到回报。如果给孩子形成这种观念,就违背了对孩子理财教育、财商培养的初衷。

财商教育、培养要注意教育孩子正确的价值观,除了“劳动挣钱”外,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还要明白,生活中很多地方需要我们付出劳动,但是有些劳动却不都是为了钱。这样孩子一定会更加有爱心,将来走向社会也一定更具责任感。

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还有亲情、友情、人的价值体现,为了这些就要付出劳动,这些劳动付出就不能用钱来换。当你逐渐长大,为爸爸妈妈做事,为爷爷奶奶做事,为亲戚做事都不可能有报酬的;在成长过程要接触社会,人与人之间形成了友情,为朋友做点事,也不可能用金钱来衡量。

特别重要的事要教育孩子,让他们知道长大后每天工作的目的不都是为了钱,工作本身是获得报酬是来满足全家人生活的主要途径,但工作对于人一生的确意义不仅仅在于此,工作更是人们的精神支柱,奋斗目标,理想的实现,工作上的成功能够给人带来一种无与伦比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孩子了解这此后,在家里,在社会中将更加有爱心,工作中、生活中就不会斤斤计较,挑肥拣瘦,就会更加和善、友爱地融入和谐的社会中。才会分清亲情、友情和钱哪个重要,才不会缺失幸福感。

故事33:别让孩子得上富裕病

凤凰财经上有过这样一段记载:

美国调查:继承15万美元以上资产的小孩,会有两成放弃工作,多数一事无成;他们得到的越多,越不满足,甚至失去奋斗目标。这股“富裕病毒”正席卷全球,从美国、日本到中国……“好好待你的小孩,但不要给他们太多财产”。这是美国《商业周刊》出版的《2006年最佳观念》专题的点睛之笔。配合一张皱着眉头、不开心的小孩照片。这句话格外引人好奇:为何要这么慎重地谈这事?

就是因为文章中的一个词:富裕病。

美国耶鲁大学罗伯特·连恩教授从难从严970年就开始从事“幸福的丧失”研究,研究发现:当人的需求与供给刚好对等的时候,满足感与愉悦感是最高的;而过多的供给,反而让人比物质匮乏时更为失落。【故事解读】

现在的孩子有享受不完的爱,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人的疼爱很有可能让孩子吃不消,从而产生“富裕病毒”。这是一种很可怕的事情。孩子就不会主动为自己的未来考虑,也不会为未来付出努力,孩子很容易得到很多的财富,就越不满足,就会浪费,甚至失去奋斗目标。所以尽量让孩子远离“富裕病”。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