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大学——送给大学新生的贴心礼物(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5 07:40:26

点击下载

作者:姜丹蓉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触摸大学——送给大学新生的贴心礼物

触摸大学——送给大学新生的贴心礼物试读:

前言

每年有数百万青年带着期望,通过高考进入大学。其中有人将大学视作升学竞争的终点站,有人将大学视为开启未来的新起点,无论哪一种,学子们无不对大学生活充满幻想与希冀,对大学生活寄托着知识、成长、自由等美好的向往。

然而,当现实取代憧憬,当喜悦渐渐退去,“大学生活应该怎么过?”成为无数大学新生最想得到答案的问题。大学时光的重要和珍贵毋庸置疑,有人在这里从平凡走向伟大,也有人在这里因自我堕落而追悔莫及。因此,帮助大学新生认识大学教育的意义,妥善规划大学生活,展开精彩的人生新篇章,是本书的目的。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篇——“远方”的大学,主要揭示大学教育的意义和精神;第二篇——“亲历”大学,涵盖大学生的主要发展任务,包括目标的确立、知识与技能的提升、情感与思维的成熟;第三篇——“大学后”时代,包括大学生对未来与职业生涯的思考,引领大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与长期努力的方向。

希望本书能够帮助大学新生了解大学生活,珍惜大学时光,加强自我定位,明确人生方向与发展目标,合理规划大学生涯,奠定走向成功的坚实基础。作者2016年3月第一篇“远方”的大学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所大学,如同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春暖花开的梦。大学承载了人们年少时的幻想与希冀,也寄托着人们对知识、成长、自由等美好的向往。大学同时是社会进步的培养皿与催化箱。虽然古今中外对大学的定义并不相同,但都赋予了大学人类精神世界的美好内涵。《礼记》的《大学》篇,虽然不在于探讨当今大学之教育,而在于阐述古时君主之必修之道,但其中“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等经典阐述,具有永恒的人文内涵。而梅贻琦先生“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观点,更是深入人心。洪堡更有“大学的生存条件是宁静与自由,自由是必需的,宁静是有益的,大学全部的外在组织即以这二点为依据”的论述,类似直击人心的阐释,都加深了未入大学之青春少年对大学的向往。

虽然众多教育先哲为大学所下定义不同,让大学的一切看起来十分美好,但这种美好的感觉其实来自对大学的不了解,在真正走进大学、开启大学学习生涯之前,大学终归属于“远方”。阳光洒在脸上,美梦醒来;理想照进现实,奋进依旧。我们对大学的一切认识与想象——美丽的校园、博学的教授、奋发的学子、自由的精神、独立的人格——都将在我们进入大学之日起,接受现实的检验。我们要在接受现实的洗礼之后,依然坚守心中那份本真,勿忘初心。

亚里士多德对人性有一个简单的说法:“人是理性的动物。”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指导实践。若要使人们对大学的认识和规划更具有现实意义,使大学时光更精彩,我们有必要首先分析人们在对大学的认识方面存在的偏差。虽然人是理性的,但是认识是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产物。如果感性认识方面的偏差一直作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则人们容易陷入谬误。大学生应该也必须在“大学是什么”“在大学里学什么”“读大学有什么用”等方面树立正确认识观,才能形成更加具有“正能量”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而对工作与生活产生“正反馈”。只有这样,才能让和煦的大学阳光洒在身上,温暖整个身心。第一章梦里的大学生活

理想是人生的太阳。——德莱赛

梦里的大学,也可以称为理想化的大学。在进入大学前,“理想”一词常常被老师、家长用来激励我们。那么理想是什么呢?我们不妨用下定义的方法重新认识一下“理想”的本来面目——理想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对现状永不满足、对未来不懈追求,是理想形成的动力源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理想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就具有相应的想象性特征,而对大学的理想化认知,即具有此特点。

从自然科学的视角来看,动、植物的休眠阶段,恰恰也是其生命周期中的能量积累阶段。而上大学之前形成的大学认知,其实存在精神能量的累积与释放效应,这种能量的交换与补充过程,也是学生心智完善的过程。综合来说,梦里的大学归纳起来主要存在知识性、情感性、自由性特征。第一节 知识的海洋

我国现有本科及以上院校1000余所(中央部属院校100余所,地方院校近700所,民办院校近400所)。本科专业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12个学科门类,92个专业类,506种专业。各专业的课程设置更是多样。另外,各本科院校图书馆平均藏书量超过30万册,其中多所大学图书馆藏书量超过500万册,且有丰富的网上阅读资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学就是“知识的海洋”。

鉴于知识的开放性,其蕴藏量似乎永远无法达到饱和态。这在无形之中增加了人们对知识的渴求度,也增强了人们探求知识的欲望。对大学这座“知识殿堂”的向往激励着同学们在中学阶段努力学习。进入大学之后,同学们对专业与相关课程的选择自由度相较于高中有非常大的提高,由此引发了更多深层次的问题,如在大学的知识海洋里,同学们是能畅快游泳还是茫然无措?是坚定自己最初选择的专业方向还是举棋不定?对上述问题的深入了解和反思,有利于同学们更好地制订个人发展规划。

为了了解同学们在大学期间知识学习方面的主观能动性,笔者曾经随机抽取了1000名大一新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图1-1)显示:有65%的同学进入大学后依然对大学这片“知识的海洋”高度憧憬,然而,也有18%的同学进入大学后不再具有主动性学习倾向。图1-1 大学期间知识学习倾向性调查结果注:调查结果为受访大学新生主观评价结果。

以上调查结果反映出不管是家长的严肃告诫还是老师的谆谆教诲,都没有将知识的扩展性这一烙印刻在所有学生的心里。换句话说,同学们存在对大学知识广度的普遍性认知,而非普遍性认可。“认知”与“认可”虽只有一字之差,内涵却相去甚远。

无论如何,知识是人类智慧最重要的构成元素。大学作为最普遍意义上的知识殿堂这一地位无法动摇,其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这三个功能。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工作;科学研究是大学的重要职能,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服务社会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功能的延伸。大学的这三大功能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知识结构作为大学功能的基础,理应成为社会各个群体对大学的最基本共识。第二节 情感自由绽放

上大学之前,多重生活的约束,特别是高考伴生的多重压力,都在无形之中使青春期男女的情感生活过于单调。但他们的情感需求不可能被消灭,只是在高强度的考试竞争中被暂时掩盖。情感需求让位于知识甚至是分数,使得同学们的情感发展远远滞后于传统知识性认知能力的发展。然而,大学生活自由化以及目标多样化程度的提升,大学新生的情感体验亦快速趋于丰富。大学自然而然地被赋予了情感“宣泄”的载体功能。

大学初期,同学们的年龄阶段普遍为青春期末期。在这一特殊时期,同学们除了具有一般青年人的情绪反应,如喜、怒、哀、乐外,其知识修养、阅历体验等都使得他们的内心情感世界更加丰富,更为活跃。但由于传统的学校和家庭教育存在的种种误区,同学们在情感体验上普遍存在以下矛盾与冲突:理性化与情绪化之间的矛盾,个体意识的觉醒与自身形象的迷惘之间的矛盾,丰富的社交需求与较大的封闭性之间的矛盾,思想上的主动性与行动上的被动性之间的矛盾,强烈的责任感与弱化的责任心之间的矛盾等。我们需要清晰地认识到,这些矛盾和冲突本身就是情感多元化的体现,也是情感多样化发展的基础。同学们在大学时期的情感迸发体现于多个方面,如进行愉悦健康的社会交际的情感需要、实现自我的情感需要、满足现代化物质生活的情感需要、享受新奇高雅文化娱乐的情感需要、提升自我学习求知的情感需要、学习专业努力成才的情感需要、归属群体得到爱与尊重理解的情感需要等。

大学新生的情感需求虽然具有理想化特征,但会逐渐趋于成熟。由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梅耶和彼得·萨洛维提出的“情商”概念,包含自制、热忱、坚持以及自我驱动、自我鞭策的能力。大学时期是情商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对不同情感的认知与感悟均明显区别于中学时期,而爱情、友情、亲情是所有情感类型中最具代表性的。当代作家刘心武说过:“人生一世,亲情、友情、爱情三者缺一,已为遗憾;三者缺二,实为可怜;三者皆缺,活而如亡。”虽寥寥数语,却是对人类情感意义的经典阐述。亲情、友情、爱情这三种情感都是人类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内涵却不尽相同。

有人认为,亲情是一种深度,友情是一种广度,而爱情则是一种纯度。只有进入大学,离开父母,同学们才更能理解亲情的无私与伟大。也正是进入大学后,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才变得更加多样而丰富,带来启发与智慧,且不带有世俗之交的浮华、功利与虚伪。友情使得同学们独而不孤,可以互相解读存在的意义。爱情,是情感世界里非常斑斓瑰丽的存在,是人性中最温柔与最热烈、最细腻与最豪放、最微妙与最诗意的情感。中学时期,爱情通常被视为禁区,被竭力压制,迈入大学校门,恋爱不必再遮遮掩掩,爱情终于可以暴露在阳光下。因此可以说,大学开启了轰轰烈烈的青春爱情体验之门。当然,爱情并非只有浪漫与幸福,迷惑、伤痛甚至悔恨也往往随之而来。不能否认,爱情是升华人生的途径。而对于什么是真爱,应该如何看待性,怎样才能拥有无悔的爱情,如何在爱情中收获成长等问题,同学们也终会在爱情体验里有所感悟,并最终学会理智地对待爱情。

大学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成长蜕变阶段,而情感的多样化绽放使得同学们的大学生活充满了人文关怀。第三节 广阔天地任遨游

对于大学,同学们的首要认识便是自由。这种自由,既有外在的,又有内在的。当然,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文明进步都不是在单向性、一维性、静止性的孤立状态中实现的,而大学的自然环境系统因素、社会环境系统因素等与中学时期的差异巨大,同学们只有增强对自己的理性认知,从中学的分数导向、应试导向学习生活氛围中跳脱出来,才能不断进步。

大学的课业生活与中学的存在很大差异,同学们具有更大的自由选择权,除去限制性较大的专业课程外,同学们几乎可以选择所有感兴趣的课程。另外,大学课外生活的天地更是广阔,同学们的社交圈子也得以快速扩张。中学时期,大家所接触的基本是自己生活所在地的人群,如在同一个市区或县区,其生活习惯、风俗人情、传统文化较为一致,进而容易形成地方适应性的惯性思维。而在大学,同学们来自不同的省、市、区甚至于不同的国家,不论是生活习俗、思维习惯,还是行为举止,都可能存在差异。通过相互交流与认识,可以增进个人的社会认知,扩宽视野,填补思维空白。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构成主要有以下类型。

·学业需求型:如与各门课程的老师结成的师生关系,与一起学习的同学结成的学友关系,与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关系等。

·心理需求型:如恋人、铁哥们儿、闺蜜甚至异性知己关系等。

·地域型:如宿舍的舍友、同校的老乡关系等。

·志趣型:如在学业追求、文体生活、业余爱好等方面志趣相投而结成的人际关系等。

相对来说,大学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他们褪去了中学时期的青涩与单调,而又尚未沾染社会中的功利思想与不良欲望。生活学习环境的单纯性、心理的复杂性,决定了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有如下特点:交往对象较之于中学时期的范围更广;感情色彩浓厚,交往讲究兴趣一致和情投意合,甚至出现了亲情化和家庭化趋势;交往缺乏世俗考验,对人际关系有着理想化憧憬;交往中有着较强的平等意识,甚至在师生交往中,随着信息渠道的多样化和西方观念的深入,老师的权威性和传统的师道尊严受到挑战,老师不再高高在上,学生也不再盲目崇拜,师生之间的平等性提高;注重精神领域的交流,大学生在思维、认识方面的能力提高,使得相互之间交流的欲望变强。

人不能离开群体而生活,同学们在群体中可以学到很多。相对地,群体生活也会带来各种压力,而适应压力、释放压力、自我调整的过程,即是同学们从稚嫩走向成熟的过程。

大学课外生活中的各级学生组织具有较强的社会化特征,有利于同学们实现从“书本人”到“社会人”的转变。同学们在进入大学之前,往往对学生组织充满向往,这种向往也具有美化性——畅想学生组织中的自己神采飞扬、意气风发,实现自己卷面成绩之外的价值。学生组织的类型多样,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校级和院级的学生会,其一般都内设秘书处、组织部、宣传部、外联部、学习部、科技部、文艺部、生活部等,部门属性差异化明显;另外,团委作为各级学生组织的主管部门,同时下设组织部、宣传部、社团联合会、青年志愿者团队等,这些组织都具有明显的行政化色彩。另外,大学里的社团则往往是以兴趣为导向的,主要可分为艺术类、公益类、科技类、体育类、学习类、文化类等。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大的公司在大学里建有社团,既可为公司培育后备人才,也有利于提高公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虽然进入大学后,同学们往往发现自己对学生组织的想象与实际的学生组织运行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但这种差距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梦想和现实距离的写照,也只有实现类似距离感的量的积累,才能实现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在思维能力上质的改变。第二章现实的大学生活

缺乏理想的现实主义是毫无意义的,脱离现实的理想主义是没有生命的。——罗曼·罗兰

梦想,可能让我们登上天堂;现实,能够让我们脚踏实地。大学绝不是一个温室,只有在学校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认识社会,在社会中经历磨炼,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碎片化的冲击和影响,以及就业压力、情感挫折、经济压力等,都是大学生需要直接面对的现实。

大学类型多种多样,比如,按学科范围可分为综合类、理工类、文科类、医药类、师范类、政法类、农林类、财经类、民族类、语言类、艺术类、体育类、军事类等;按教育性质,可分为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高教自学考试、电大开放教育、远程网络教育等;按办学层次,可分为“985工程”院校、“211工程”院校、中央部属本科院校、省属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等。此外,还有我国为回应“钱学森之问”,努力培养中国自己的学术大师,而由教育部联合中组部、财政部在2009年推出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即“珠峰计划”的试点院校。

放眼国际,欧洲、美洲的高水平大学非常多,其中很多大学教育历史悠久,基础设施完备,学术氛围也非常自由轻松。如果同学们能够在高中毕业后申请到国外高水平大学留学,那么可以学习异国的先进技术与知识,见识与国内不一样的人、事、物。但是绝大部分学生会在国内完成大学教育,从懵懂青春期步入风华正茂期。这里我们的所有探讨主要集中于国内中学教育向大学教育的过渡时期。

因此,同学们有必要重新深入了解我们的大学,包括大学的属性、大学的构成、大学的功能、大学的局限性,然后才能规划自身究竟该以怎样的方式度过自己唯一而珍贵的大学时光。戴尔·卡耐基说过:“如果想要快乐,就为自己立一个目标,使它支配自己的思想,放出自己的活力,并鼓舞自己的希望。”要规划我们的大学生涯蓝图,确立目标,首先就要认识现实的大学生活,只有充分认识,准确定位,才能在融入大学的同时与大学形成良性互动。第一节 知识的“舟”

柏拉图认为,知识是被验证过的、正确的,而且被人们相信的陈述。一般认为,所谓知识,乃是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成果。从信息论的角度看,知识又是“同种信息的积聚”,是“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抽象化了的信息”。知识具有三大特征,六大属性。

三大特征:

·形态上的转化特征,即从经验性的知识转化为理论性的知识。

·数量上的膨胀特征,即知识数量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按照几何级数扩展增多。

·本质上的力量特征,即从本质上讲,知识蕴含着推动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力量。

六大属性:

可扩展性,可压缩性,可替代性,可传输性,可扩散性,可分享性。

有人说,大学里最好的学习成果就是学会怎样学习。真正的知识学习应该是快乐的,韩愈“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古训,应该在今天以一种更具科学化的态度解读为“学海无涯,知识作舟”。而这种知识的“舟”,便是大学的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具有核心层次特征。古语云:“欲为一代经纶手,须读数篇要紧书。”文学如此,理学、工学等更是如此,只有掌握核心知识,才能掌握学科核心要义,才能以此为基础把握学科发展方向。

当今,各专业学科的基础教科书非常多,并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网络系统的迅速完善,教育和学习资源的分享能力也迅速提高。国际社会公共知识分享平台如科学引文索引(SCI)数据库、工程索引(EI)数据库、科技会议录索引(ISTP)数据库,中文知识服务平台如中国知网数据库、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各大院校网上图书馆、国家和地方网上图书馆以及免费科技搜索引擎谷歌学术、百度学术等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知识生态系统。知识结构的丰富性、传播的便利性协同促进了不同专业学科的知识积累与替代更新,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知识的时空局限性,使得不同地区、不同教育阶段的人们都能共享人类社会的知识成果。信息化的大学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大学的藩篱。

总体来说,虽然大学类型多样、专业设置不同、学科配置存在差异,不同大学的教学力量与科研能力也存在差距,但考虑到各大院校的特定办学目标和面向对象,以及图书馆资源的广泛包容性,每一所大学的教育体系和知识结构相对来说都已经比较完备。但是,大学的基础教育与精英教育存在很大差异,或者可以说大学教育的初期应更偏向于通识教育。《淮南子》中说“通智得而不劳”,哈佛文理学院亨瑞院长在1973年也提出,“大学教育的目的不在于教导学生生计所需要的特殊技能,不在于训练优秀的律师、医生或工程师,而在于培养一个有能力有教养的人……职业技能训练不是大学教育的目标,因为在成为一个律师或医生之前,这个学生必须先是一个人,一个受过教育、有能力而且明事理的人。如果在大学能够实现这个目标,学生就会成为有能力而且明事理的律师或医生……而一个成功的律师或医生,如果没有经过全人教育的洗礼,充其量也不过是一个脑袋里塞满资料的机器,没有思考的能力,无法把握原则,明辨是非,更没有办法应付多元的价值观及未来世界各种难题的考验”。因此,大学除了是专业教育之外,还应该是人性教育、思维方法教育,强调人文精神,强调全面素质,而这一教育目的,不需要博大精深的专业知识作为基础,不需要先进的科研设施作为依托,而是需要教育者与学生之间进行良性互动,需要的是学生的主动求索,需要的是教育观念的改善,需要的是信息化交流通道的顺畅。第二节 大学的“骨骼”

如果说科学知识与人文气息是大学的软件,那教学楼宇、仪器设备等便是大学的硬件,其构成了大学的物理实体“骨骼”,这也是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前提条件之一。如同人体骨骼所具有的保护、支持、代谢、造血等功能,大学的物理实体“骨骼”也是大学有序运行的基础,把大学分隔为兼具独立与开放特色的社会特别功能区,即存在行政管理上的封闭性与社会功能上的开放性。按照功能划分,可将大学物理设施分为两类:

·基础设施类:如教学楼、科研楼、行政楼、公寓楼、体育馆、图书馆等。

·发展设施类:如科研仪器、教学设备、图书期刊、信息网络系统等。《论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当今,随着财政投入及社会支持力度的加大,大学生治学悟道的很多外在物理障碍被扫除。学校面积增大,楼馆设置增多,招生数量增加,虽然这导致大学教育质量、资金配置等方面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但就硬件设施建设本身来说,其逐步完善及功能应用对学生的影响是正面的。值得注意的是,现在面向大学设施的资金投入依然主要集中于基础设施类方面,对发展设施类方面的投入则仍有不足。因此,大学在资金配置方面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比如将流向场馆建设等方面的资金更多地用于支持科研仪器的购置,用于网络平台的建设与升级,用于平衡学科建设力量等,这些都对开阔大学生视野以及促进大学生主动学习大有裨益。

我们不妨看一下国际校园规划情况,校园规划专家理查德·道贝尔在1963年根据美国实际情况提出,大学的学生规模在2.5万人以下,才能保证大学管理及教学质量不打折扣。实际上,欧美著名大学的实际人数一般都控制在1.5万人以下。而2014年,我国在校学生人数超过3万人的大学已有25所。当然,对学校规模特别是在校生人数不能做简单的横向类比,还必须考虑实际的教育需求和国家发展情况。我国人口基数太大,传统教育投入及大学建设不足,尚没有形成完整的大学教育链等现实问题的存在,使得大学硬件投入仍十分必要。

当前,我国大部分大学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积极制订更加科学、合理、可持续的发展规划。一方面,会有更多基础设施出现在校园里;另一方面,在发展设施类方面的投入会显著增加。在这个过程中,“985”“211”类大学在发展设施类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更早的时间接触更多的研究性和前瞻性课题;但对于更广泛的普通院校和非科研型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在本校既有的“骨骼”架构基础之上,增强个人主动学习能力与知识接受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大学硬件的“造血”功能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特别是大学生应增强在信息化平台和图书馆资源方面的有效利用能力,进而提高大学硬件的生命力,将其融入大学的日常生活中,使之成为自身的共生资源,特别要充分发挥发展设施类硬件的正反馈作用。第三节 大学“硬币”的两面

经过高考那百舸争流般的激烈角逐后,同学们步入大学,在新时空的感悟中逐渐成长成熟。提起大学景观,人们的脑海里往往浮现出精妙的园林、清澈的湖水、典雅的建筑……这些都令人无限向往。校园景观包括静态的人文和自然景观,也包括动态的师生在校园里演绎的种种生活现象。良好的校园景观会给人一种精神感召,可陶冶人的情操,增强校园育人氛围,使大学显得人文气息浓厚。具有大学精神本质化特征的创造精神、批评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在同学们进入大学之前就已经被深刻印于脑海之中,因此同学们期待着进入大学之后可以自由地创造、自由地表达、自由地享受这个世界的雨露风华。

哲学上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都可以分正反面辩证地看待,如因为白天和黑夜的共存,才有了我们生生不息的世界;日常生活中有美好和阴霾,阴霾可以增强人们对美好的感知,美好带给人们渡过阴霾的希望,只有美好与阴霾共存的生活才是真实的。万物如此,大学也不例外,我们必须认识到大学并不是悬浮于空中的象牙塔,必须理性正视大学的两面性。

在看到大学光鲜璀璨、充满魅力、积极向上一面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大学落寞、黯然的一面,大学也具有世界上各个角落普遍存在的一些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的不和谐、不公平、不民主现象,比如变了味的“圈子文化”、刻板无趣的课堂、考试舞弊的歪风……虽然这些是大学里的极少数现象,却是真实存在的。大学具有基本的利益化特征,特别是在奖学金、助学金、荣誉称号等评比方面,难以满足所有同学的主观愿望,也就容易滋生某些同学的消极情绪。另外,同学们家庭背景的不同,生活条件的差距,个人理想追求和能力的不统一,都可能导致学生情绪上的波动,甚至在同学们的相处中导致矛盾的产生。

大学是同学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在此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培养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同学们需要知道,大学里的成长不仅是身体的成长,文化、知识素养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在自立之前练就一份更加包容、宽广的心胸。林则徐说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海纳川不避浊,人容事不避暗;如同大海能一直保持碧蓝,人心亦应摆正心态,保持坦荡。掩盖或忽略问题只能让问题越积越深,认识到大学的消极面,可以让大学新生更透彻地了解自己所处的真实生活环境,重构自己完整的大学生活,进而增强自身的精神抵抗力,努力养成正直、善良、积极向上的高尚人格,并通过奋斗实现个人理想。第四节 “跳动”的证书

步入大学,放松下来的同学们可能再也难有高考之前看到各科考试卷面成绩时那种怦怦心跳的感觉。多数同学会认为自己摆脱了试卷、摆脱了分数,也就摆脱了紧张感、摆脱了外在约束,可以轻松愉快地学自己想学的知识,有大把的自由时间将自己打造成一个素质全面、能力过人的社会栋梁。

人才,是具有一定的专门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从价值角度讲,大学生只有在未来把所学知识和形成的能力有效地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利用知识为社会服务,才能产生价值,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逐渐把社会的价值尺度量化为个人的内在价值尺度。

社会对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衡量要通过具体指标才能实现,除成绩单以外,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大学里所获得的各种证书。各种证书综合归纳如下:

·语言等级类证书:大学英语四级(CET-4)、六级(CET-6)证书,英语专业八级证书,英语高级口译证书,托福(TOEFL)证书,雅思(IELTS)证书,剑桥商务英语(BEC)证书,以及日语、法语、韩语、德语等资格证书。

·计算机证书:全国计算机二级、三级、四级证书,ACCP认证证书,MCSA证书,CCNA证书等。

·学校证书:国家奖学金证书,学校奖学金证书,优秀学生证书,优秀学生干部证书,优秀毕业生证书,优秀毕业生干部证书,综合素质A级证书,先进个人证书,以及学校不同行政级别的表彰或竞赛获奖证书等。

·财务类证书:注册会计师(CPA)证书,特许金融分析师(CFA)证书,国际注册会计师(ACCA)证书等。

·专业资格证书:律师资格证书,教师资格证书,CAD工程师认证证书,国家二级建造师证书,导游资格证书。

·学历、学位证书:毕业证、学位证等。

当前,大学生“考证热”现象愈演愈烈,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激发了考证热。近年来,由于我国各地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就业竞争激烈。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80万人;2013年,为699万人;2014年,为727万人;2015年,为749万人。大学毕业生从2001年的114万人增长到2015年的749万人,增长数量惊人。因此,招聘者在面对规模如此庞大的求职者时,对其要求更为严格。大学生拥有的证书,可以给招聘者在选拔人才时提供某些方面的参考。因此,拥有相关证书能够为自己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增加优势,甚至赢得更好的待遇。

其次,国家的政策导向推动了大学生考证热的升温。“西方国家”均在20世纪中期全面实行了职业准入制度,我国在1994年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写入《劳动法》,该制度被誉为科学评价人才的制度。自此,我国开始推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各类职业资格证书也应运而生。我国的《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对相当部分的职业做出规定,要求经过相关培训并且取得相应资格证书才可上岗。近年来,我国也在逐步建立并完善职业资格制度,以更客观公正、科学规范地评价和鉴定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以财经类专业为例,从事会计工作,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进证券公司,要有证券从业资格证;做外贸专业报关工作,需要报关员资格证,等等。随着越来越多的行业要求从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也为进入这些行业而投入考证大军中,考取证书也就成了必然选择。

另外,用人单位对证书的认识取向也致使大学生考证热逐年升温。据有关调查资料表明,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具备职业资格是从事某种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是做好该项职业工作的一个依据。这是由于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在短时间内很难全面、真实地评估一个人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此时相关含金量较高、社会认可度较高的证书就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尤其是一些必须具有强制性上岗证书的岗位招聘,用人单位无疑会优先录用具有该类资格证书的大学生。还有相当一部分用人单位在校园招聘公告中要求应聘者除了达到相应学历外,还必须达到一定的外语水平,通过一定的外语水平考试。因此,为了跨过招聘设置的门槛,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大学生就不得不选择考证。

最后,丰富的教学资源、良好的大学环境提高了大学生的考证通过率。高校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及良好的学习场所、学习氛围,学生在校期间备考可以避免工作应酬、生活琐事、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所带来的干扰,能够在自习室、图书馆静心地思考与学习,从而顺利考取证书。

目前,可供大学生参加的证书考试种类繁多,涉及的面也越来越广,概括起来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一是通用型证书,也可以叫作不得不考型证书。如计算机等级证书、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等,这类证书在很多学校已经取消了与学位挂钩的规定,但是它们依然与在校期间的评奖、评优挂钩,就业时还被用人单位当作门槛,因此它们成为很多大学生不得不考的证书。二是能力型证书。如托福(TOEFL)成绩证书、高级口译资格证书、商务英语(BEC)证书等,这类证书是毕业生出国留学、求职和职业发展中能力所在的较好证明。三是职业资格类证书。如报关员资格证书、报检员资格证书、证券从业资格证书等,此类证书是进入相关行业的必备条件。四是今后实用型证书。如驾驶证,在某些高校,驾驶证作为职业技能在综合测评中可以加分。由此可见,在校大学生可考的证书涉及面非常广。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大学里的证书类型多种多样,很多证书学生们甚至闻所未闻,但证书的共性作用是不变的,即作为一定程度上个人知识与能力的证明,进而作为个人价值的证明。然而,从高考的紧张气氛中脱身的大学生,在面对这些形形色色的证书时大可不必“压力山大”,而是应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及对未来的职业规划,在考取哪些证书、放弃哪些证书的问题上做出理性选择。

综合来说,大学是智慧的象征,充满了智慧的灵性与光芒,是探求知识与真理的地方,也是大学生历练、成长的地方。第三章拥抱我们的大学

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克雷洛夫“拥抱的感觉是怎样的?”——当有人问你这个问题时,你会如何回答?

精于辩论的学生可能会说:“拥抱别人的感觉、被别人拥抱的感觉、紧紧相拥的感觉、想拥抱而不敢拥抱的感觉、礼节性拥抱的感觉、亲人之间拥抱的感觉、恋人之间拥抱的感觉、朋友之间拥抱的感觉等都是不一样的,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问题,何况不同人的感受本就不同……”的确,感受在生理科学上是指感受器接受刺激后转化成的神经冲动。如若抛却对精准答案的探究,依照每个人的独特感受,轻轻闭上眼睛,伴着脑海里的湖光山色、鸟语虫鸣,静静地想象拥抱自己大学时的情景,那种感受也一定非常美好。

这种感受可能是面对成功时的激动和兴奋——终于进入梦想中的大学;也可能是一切尽在掌控的踏实,放松而自在——进入早已是心理预期内的大学;还可能是努力过后无果但无憾的妥协与淡然——进入低于自己心理预期的大学。但进入大学后,与自己的大学真心拥抱,放下过去的辉煌或遗憾,在现有基础上探寻自己新的意义,不断提升个人价值,与大学形成良性互动才是最重要的。在离开大学的时候,最后的拥抱都应该是温暖而令人感动的。第一节 挑战与硕果

高考,往往被认为是人生中第一次真正的挑战,而挑战的目标便是实现自己的大学梦。相较于高考本身来说,高考的结果才是最具有时代特征与历史意义的,比如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改变了千百万人的命运,挽救了中国教育,对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其实,在中国,特别是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考入大学一直被赋予改变人生轨迹的重大使命。因此高考这个人生第一次挑战的结果,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既然是挑战,其结果自然具有不确定性。现实中,大学也具有不同评价标准之下的排名差异,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各不相同的“大学排行榜”,以及在此背景之下的大学或专业的十强、二十强甚至一百强等。同学们由于考试成绩不同,对于大学会产生不同的心理预期;并且由于高考的选拔体制具有唯一性,大学录取结果的限制性非常高。

为了了解大学新生对其所读大学的满意度,笔者在大一入学季对成都地区1500名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图3-1)。

调查结果显示,被心仪大学录取的学生仅占总人数的28%,而有17%的学生认为录取大学大大低于个人心理预期,约半数学生则表示录取大学可接受。图3-1 大学新生对录取大学的满意度调查

传统教学往往只根据考试卷面成绩将学生粗暴地划分为优生、普生和差生,这一做法有违公平,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但长期以来这一做法并未改变。其实辩证地看,没有哪个学生天生是差生,更不存在考试上“落榜”的考生,只存在个体定位与大众惯性思维存在偏差的学生,而定位偏差这一现象在学生中普遍存在。传统教育和生活体系中通常忽略掉了对定位这一重要人生素质的培养,而只注重对一些遥不可及的愿景的美化并试图发挥其激励效果,结果可能事与愿违。教育中倡导的是培育心智健全、素质全面的学生,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时候教师只片面注重学生智力的提高而忽视其心理的健康成长。

很多同学在报考大学时会出现在专业和学校选择上的盲目性,导致随后的大学学习目标的盲目性,甚至于出现择业规划上的盲目性,这些都是没有可行性目标或者目标大而空、没有主见、没有重点、没有方向的表现。

进入大学,无论自己是被什么样的大学录取,首先要做的就是接受差异、调整心态,进而立足当下、规划未来。其实,差异化才是整个世界有序运转的根本保障,因为差异产生了次序和多样性,而次序和多样性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对差异的剖析和认识是个人成长的有效途径,只有客观地认识自己和外部世界,才能正确定位,将自己摆在一个合理而公正的位置上,而非妄自菲薄、好高骛远。当前,虽然市场上流传着很多实现人生准确定位的复杂方法,但抛开繁杂冗长的说教,如何才能准确定位自己呢?同学们不妨试试问自己下面三个简单的问题:

·我已经有什么?

·我想要什么?

·我做不到的有哪些?

经常问自己这三个问题并真诚回答,客观分析自身的所得、所缺、所求,大学生将更容易找准自己在大学学习生活中的位置;在此基础上,努力汲取一切可汲取的养分,丰富个人精神,那么,存在于大学录取之初的差异在个人素养的全面提高面前都将显得苍白无力。第二节 大学的美在于积累“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奥古斯特·罗丹的这一名言带给人们的除了思考和激励,更多的是温暖。诚然,只有以欣赏的姿态关注那些常被忽视的角落和细节,关注生活中的“琐碎”小事,让脚步慢下来细细品味,才能品出不一样的美好滋味。

大学景观的外在之美具有很高的辨识度,但同学们往往忽视了景观的内在之美。大学的景观设计,有很多出自于国际或国内著名设计师之手,蕴含着深刻的人文或科技设计理念,反映了各自学校的人文精神和特色,不但为师生提供了娱乐、交流、休闲的场所,还能令人在此得到消遣放松、舒缓压力。大学历史或短或长,但相似的是,都曾有过教室里的思想碰撞,林荫道上的热烈讨论,图书馆里的苦读冥思,书桌上的奋笔疾书。不管在哪所学校,都应该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以开阔的心胸拥抱校园文化,从中感受它的博大精深、润物无声,以及所承载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

从踏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刻起,同学们就与自己的大学产生了毕生都剪不断的联系,让自己发光,其实也是照亮了大学的美。

恋爱是同学们在大学里最美好的经历之一,不管是否能与恋人最后步入婚姻的神圣殿堂,那些在一起的日子都将在生命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当然,恋爱应该是纯粹的,是基于欣赏与美感的基础之上的。既然如此,同学们用心发现大学的美,让大学之美不断得以积累,与自己的大学谈一场真诚的恋爱也是一件十分美好而充满正能量的事。

与大学谈恋爱,视大学为恋人,同学们便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优秀的品行慢慢会变成一种习惯,内在积极主动性会大大提高,会开始关心大学里发生的一切,并关心大学之外的时事政治,了解社会变迁与经济动态,不断增强自己的见闻广度和思维深度。与大学谈恋爱,同学们会积极主动地提高自己的审美品位,并关注日常中的小幸运,不管是去看一场电影,还是在校园漫步;不管是去参观艺术展,还是听一场讲座;也不管是在书桌前安静地读一本书,还是在体育场上挥汗如雨,所有这些看似十分平淡的细节都会充满人性的温度,变得更加有意义。与大学谈恋爱,同学们便会自我反思,反思自己在某个时期的所作所为是否忘了初心,反思自己是否有所懈怠,审视自己是否已完成明天的规划。与大学谈恋爱,同学们也会经历矛盾,会有心烦意乱的时候,会有互不理睬的暗下决心,但只要平静下来,就会发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远远超乎自己的想象。以至于在大学毕业要离开大学的时候,同学们才发现自己对大学时光是多么的不舍,大学的那份美是多么的令人梦绕魂牵,而自己也已经变得成熟稳重,抑或知性大方。

大学是培育智慧的沃土,同学们应抓住眼前的时光,把握自己的青春,不要等到离开大学时才追悔莫及。第三节 大学的格调

在人的素质结构中,人格起着近乎决定性的作用。而大学教育和大学精神的本质所在,就是塑造完美人格,培养大写的“人”。“腹有诗书”应成为对大学生最基本的要求之一。熟识本专业课程知识,了解本专业领域内领军人物的研究成果、专业领域内发生的重大事件等,认识本专业的社会作用与发展情况,都是当前现实条件下对大学生的要求。而更重要的是要求同学们对专业之外的哲学、人文社科知识等有更广泛的认识。得益于大学时间支配上的自由度,同学们在读书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应广读经典名著,在这些书香的浸润中,获得内心的升华。

对于大学生来说,时尚开始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特别是随着媒介传播影响力的扩大,社会流行风尚在大学校园中尤其是女生群体中受到热捧。人们对时尚的理解和解读各不相同:有人认为时尚是简单,是返璞归真;有人认为时尚是奢华,是标新立异……无论做何种解读,人们都应该特别注意时尚本身所具有的特定时间属性。时尚是阶段性的,常常具有明显的炒作倾向和消费倾向,因此,大学生在时尚方面不应该一味盲目跟风,而应该具有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物欲是与时尚紧密相关的一个问题。由于大学生在校生活支出普遍由家庭承担,在消费上一定要量入而出,培养有节制的消费观,要认识到传统意义上的朴素和整洁其实也是一种美,而且是更具有生命力的美。

无论社会环境如何变化,大学生的独立精神世界应该是高洁的。人格是一个人心理行为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如何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以及反应的方向、速度、程度、效果,进一步说,人格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活动效率、潜能开发以及社会适应状况。同时,情操是有组织的情感倾向,是主观世界对客观环境的不同表达。换句话说,大学生培养自己高尚的人格、高雅的情操,是为了自身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感,而非为了迎合生活群体、社会大众的评判。这种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一旦形成,便形成了对低级、恶俗趣味的天然排斥。

进入大学,同学们将会开始关注“粮食和蔬菜”,况且“大学食堂”从来都不只是满足温饱的地方,更是同学们吐槽与批判的主战场之一。但除关心粮食和蔬菜的口味之外,同学们更应该以充满责任感和道德感的态度,关心环境与生态,关注那些我们见过或没见过的生灵万物。人类在地球上的繁衍生息,从来都不是独立的,从物质角度讲,人类的生存其实全部依赖于外部世界的物质和能量供应。与蛮荒时代的丛林法则不同,早已进入文明世界的我们,必须尊重子孙后代与其他生命体共享地球资源的权利。

平等地尊重生命,是最高尚的格调。同学们在大学里,有更多的机会从不同的专业角度思考人类的地位、文明的本真、生命的实质。

人类并不是凌驾于一切的。当前,水、土壤、空气等污染的恶果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人类健康,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也越来越多地威胁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同时自然环境退化和物种丧失终将导致人类生存质量的下降,而造成这一切的主要原因恰恰是人类不合理的开发过程中所产生的巨大破坏。如果当前不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得不到控制,人类将面临更加严峻的生活和发展考验。试想一下,如果走兽飞禽消失,鱼游虫鸣不现,绿叶花香退去,整个地球会是何等的苍凉而悲哀!呼吸干净的空气、饮用清洁的水、食用安全的食物,是每一个人的基本权利,而不应该是奢望,这一目标的实现取决于每一个人的行动——现在的大学生,自入学之日起,便应担负起这一道德重担。

相信,经过高考洗礼后,轻装上阵的同学们在大学里不但知识会得以丰富,技能会得到提升,更会成长为一个有价值、有担当,充满人文气息的青年。第二篇“亲历”大学第四章目标,对岸的灯火

没有目标而生活,恰如没有罗盘而航行。——康德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以“自己”为主角的一个故事汇,而故事中太多场景,太多配角……世界让人眼花缭乱,时间让人不知所措,如何更好地度过一生?面对这一问题时,目标便如同对岸的灯火,会指引人跨过迷茫的洪流,不断向前。

大学新生入学后面对新的生活环境、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以及新的人际关系等,会出现种种不适应,特别在学习动力、成长目标和发展方向等方面往往会不知所措、迷茫或困惑。出现这种现象是很正常的,但如果大学期间,同学们总是生活在迷茫和困惑中,失去学习动力和发展目标,没有清晰的自我定位,浑浑噩噩,临近毕业时因知识、能力储备不足而在求职大军中徘徊不前,求职面试屡屡碰壁,则悔之晚矣。大学时期无疑是人生中至关重要的时期,所以制定大学目标是大学生必须学会的。良好的大学目标会让大学生活更有意义、更加充实,也更加美好且值得怀念。第一节 目标的“滋味”

目标是什么?通俗地讲,目标是个人、部门或整个组织期望得到的结果。它和梦想、理想是不同的,梦想比较虚幻,理想相对现实,而目标则更强调实践。

那么目标又有什么意义呢?不是没有目标我们就没法生存,而是没有目标我们会迷茫,会无助,会没有动力,我们的生活也便不会轻松惬意。然而不恰当的目标会误导我们,太简单的目标会让我们忽略奋斗,太困难的目标会让我们失去信心,太短浅的目标会让我们没有计划,太长久的目标会让我们失去动力。其实目标总结起来就是“5W”:

你是谁(Who are you)?

你想要什么(What do you want)?

你可以做什么(What can you do)?

什么可以支持你(What can support you)?

你最终可以成为什么(What can you be in the end)?

但制定一个良好的目标却是困难的。目标的制定取决于同时作用于你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一个人生存在世界上究竟是为了什么?或为了对社会有所贡献,或为了使自己生活得更幸福,等等。为了达到这些人生目标,人们便会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学习是实现人生目标的重要途径,为了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为了使自己的人生更精彩,为了使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人们需要认真学习,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学会做更多的事情。比如主动学习某一专长,让自己掌握一门知识。只要你认真去学,没有什么是学不会的,多给自己信心,认准目标努力学习,就一定能成功。

一个人要使自己生活得有意义,就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有清晰的目标。美国成功学励志专家拿破仑·希尔成功的黄金定律也特别说明了目标对于成功的价值:

·目标能够使你看清自己的使命;

·目标能让你安排事情的轻重缓急;

·目标引导你发挥潜能;

·目标使你有能力把握现在;

·目标有助于你评估事业的进展情况;

·目标为你提供了一种自我评估的重要手段;

·目标使你未雨绸缪;

·目标使你把工作重点从工作本身转到工作成果上。

当然,目标离不开实践。我们可以将大目标化解成几个小目标,再将小目标一一完成。这个方法能使人们克服畏惧心理,按照制订的计划去做。

在完成小目标时,同学们要有自信,不能半途而废,要坚持做下去,要反复地认真地将每一件小事做好。调整自己的心态,不断地鼓励自己,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好,然后去认真地完成每件事,自己就会离目标越来越近。认真完成一件事情之后,同学们需要及时总结经验,进一步增强自信心,向另一个目标进发,全力以赴地去圆满完成它,在完成任务时我们会感觉非常快乐。

同学们,趁年轻,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一定是个胜利者!以下是实现目标的几个过程:

第一,制定目标。

1.大目标制定,提倡目标高尚,过小过大都不可。

2.大目标分解,依靠逻辑推理将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小目标继续分解成更小目标,越细越好。

第二,优化目标。

1.从结果入手,选择核心目标,删除次要目标,建议直接从目标的作用、功能、价值、意义、主次关系等方面考虑。

2.从条件入手,选择实际目标,删除虚幻目标,建议直接从目标实现所需的时间、金钱、性格、体力、智力、环境等方面考虑。

3.从过程入手,选择正确目标,删除错误目标,建议直接从目标实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和意外等方面考虑。

第三,实现目标。

1.从目标间的关系入手,选择最优的目标实现路线,做到事半功倍。可以先完成简单的目标,再完成困难的目标;先完成小的目标,再完成大的目标;先完成核心的目标,再完成不太核心的目标。

2.设定目标起始时间,要注意需要有一定弹性,并注意尽量不超过截止时间。

第四,改进目标。

1.何时改进,在随机时间,如产生灵感的时候可以改进;在规定时间,如每天,每周,每年……也可以改进。

2.怎么改进,即重复以上所有过程。

3.改进重点,即自悟(失败教训,成功经验,创新灵感,建议用笔记录于你最初的目标表中)和受教(间接阅读,直接交流,阅读励志类故事,学习志同道合者的经验)的过程。

第五,激励自己。

1.常想象成功时的情景。

2.让自己言谈举止都像一个已成功的人。

3.将目标告诉别人,或写在纸上并张贴于墙上。

4.多阅读励志类故事。

5.多和志同道合的人交流。

第六,充实自己。

1.先自我剖析,剖析自己有哪些缺点,包括情商上的缺点和智商上的缺点,如常常发脾气,妒忌别人,思考不周全,过于偏激,不够有创意等。

2.再努力提高,提高自己的情商,常常提醒自己要成为一个乐观积极、善于交往的人;也可以多看些心理励志类的书;同时,也要常常提醒自己思考要周全、严谨等,也可以直接学习思维提高类型的书。

3.充实的关键首先需要承认自己有缺点,然后必须有提高自己的想法,并且一直不失去这个想法。那么,即使你仍旧会发脾气,仍旧会思考不周全,你也同样可以慢慢从失败中提升自己。

第七,开始实践。

1.认清自己。

2.按照上面的过程,用心、详细地写下自己的目标表,并好好保存,以后常常在上面做修改。

3.一时不好回答、不愿回答的问题,可放一放,想好了再答,但必须回答,或尽量回答。

4.必须明白观点的价值不在于是否深奥,而在于有没有人去实践,以及实践程度如何。

第八,实现目标,奔向未来。

从中学到大学是人生的一个转折,但从大学走向社会、开启职业生涯则是人生更重要的转折。我们应该怎样以更良好、更优秀的姿态来迎接这个人生转折呢?这就需要我们立足当下,从大学之初就开始来为自己未来的生活道路、职业道路做好一切准备。

请记住这么一句话:“你现在站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下一步走到哪里。”也就是说,无论你在哪所大学、学的是什么专业、过去基础怎么样、高考成绩如何,其实新的起点相差无几,未来走什么样的职业道路,取决于我们能否从现在开始利用好大学这几年有限的时间来做充分的准备。第二节 目标的“营养”

有一位大学新生在刚入学的演讲比赛中讲到:“我们读小学时的目标是能够上中学,读中学时的目标是能够上大学,如今,上了大学,我们的目标又是什么?”这可能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新生之问”,因为目标不清、规划不明、动力不足等问题在大学新生中普遍存在。所以同学们从大一刚进校园时,就应该为自己的未来考虑,规划好自己的人生。

从高中到大学,同学们无论在生活方式、学习方法,或在人际交往方面都会有全新的感受。正因为如此,在英文中,大学新生对应单词为“Freshman”,兼有新鲜的意思,表明同学们在步入大学后,将会有许多新的体验、新的希望、新的追求。我们也只有积极地了解环境、适应环境,才能在新的环境中,重新认识自己,找到新的发展机会。

人生的目标就像人生路上的灯塔,时刻照亮着一个人前进的道路,使我们在人生道路上不至于迷失方向、停滞不前,不至于碌碌无为、荒度人生。

人生是一幅美妙的画卷,你我既是画卷的作者又是画卷的第一个欣赏者,谁不想画出一幅好作品呢?人生最长远的目标,具体到自身就是一个人一生要成为的最终角色,即一个人最后想成为什么样子的人,在人生舞台上要扮演何种角色。当然,一个人一辈子的目标或理想在人生过程中会发生变化,会不断被调整,但无论如何,均不能改变一个事实:一个人不能惘然地过一生,而是要有理想、有目标、有追求。笔者认为主要的人生目标包括事业、财富、健康与快乐等方面的目标。

·事业目标。事业是最能直接反映一个人在一生中为社会所做贡献大小的衡量指标。有的人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的人生前可能默默无闻,只有历史能记住他的荣光,他们都是伟大的人、可爱的人,值得我们推崇。

·财富目标。人对财富有天生的偏好。积极的财富目标是人们在金钱方面的独立与自理。一个人一生的财富目标应是有限定并有一个大概的预算的,如果对财富太过于贪婪,势必会陷入不可自拔的泥潭,进而成为一个永远无法脱离欲望困扰的人。

·健康目标。俗话说,人生的各个要素中,健康是1,其他的都是0。只有拥有了健康的1,再拥有其他的0,我们的人生才会变成100、1000、10000……拥有了健康,就拥有了未来和希望。健康是一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首要条件。一个人的健康水平优异与否,直接关系其生活的质量和事业成功的概率等。

·快乐目标。当代很多年轻人均把快乐作为人生目标之一。快乐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至少由生活的质量、个人的自信、身体的健康、事业的成功、人际关系的和谐、家庭的幸福、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等因素组成,可以说这些条件缺一不可。因此,追求快乐生活是一个很高的境界,需要每个人付出极大的努力才能达到。

人生目标是人生观的核心组成部分,人生目标的确立是人们实践活动的前提和根由,它左右着人生道路的方向,又从根本上决定着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的取向。正确的目标指引人们向前,用自己的劳动去创造自己的人生奇迹。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更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服务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第三节 大学目标是成长的“灯塔”

大学,或许是人生中最美的一段时光,有的人在大学放飞理想,有的人在大学发挥特长,有的人在大学规划未来,有的人在大学了解世界;但是与之相对的,有的人在大学放肆玩耍,有的人在大学挥霍青春,有的人在大学荒废时光……此时列一份大学目标清单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目标就如同大学航行中的灯塔,引领我们乘风破浪,昂首走向未来。一、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是构成大学丰富多彩生活的中心内容,也是大学生最重要的职责与使命。大学阶段的学习与中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何适应这些变化、尽快了解和掌握大学学习的基本规律,是摆在每一名大学新生面前的首要问题。与高中的学习任务相比,大学的学习任务并没有减轻。因此,同学们要抛弃“该好好休息一下”的错误想法,及时调整心态,尽快转变角色,充分认识到学习在大学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确立学习是大学生的首要任务的观念,将主要精力投入学习。

在中学阶段,学生有一个具体而确定的目标——考上大学。但对于上了大学之后干什么,许多学生都感到比较茫然。“在高中时,大学像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进入大学后,天亮了,我们不知道该向何处去。”这句话,正是绝大多数一年级新生思想的真实写照。许多学生在进入大学的同时也进入了目标盲区,产生了一种失落感、松懈感,再也难以保持中学时期的求知热情。如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