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皮肤病图谱(第3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5 10:50:44

点击下载

作者:虞瑞尧,王家璧,漆军等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常见皮肤病图谱(第3版)

常见皮肤病图谱(第3版)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常见皮肤病图谱/虞瑞尧等编著.—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ISBN 978-7-117-17016-1

Ⅰ.①常… Ⅱ.①虞… Ⅲ.①皮肤病-常见病-诊疗-图谱 Ⅳ.①R751-6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3)第150359号人卫社官网 www.pmph.com 出版物查询,在线购书人卫医学网 www.ipmph.com 医学考试辅导,医学数据库服务,医学教育资源,大众健康资讯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常见皮肤病图谱第3版

编  著:虞瑞尧 王家璧 漆军 刘跃华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购书热线:4006-300-567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17年1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17016-1

策划编辑:尚军

责任编辑:尚军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 @ pmph.com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第3版前言

在20世纪1978年“科学的春天”来临之际,作者与恩师李洪迥教授合作撰写了《常见皮肤病彩色图谱》。这本以广大基层医务工作者、初级皮肤科医师为读者对象的图谱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出版2~3年后本图谱就已脱销。23年后作者与李洪迥教授的学生王家璧教授合作撰写了第2版《常见皮肤病彩色图谱》,全书内容比第1版增加了一倍,自1999年出版后深受读者的欢迎和青睐,先后印刷4次,才满足了广大读者的要求。

人民卫生出版社希望作者出版第3版更名为《常见皮肤病图谱》,并培养接班人,增加全书内容;服务对象仍是广大基层医务工作者,特别是社区医师、乡村医师和开业医师,继续保持为基层医务工作者服务的宗旨。本图谱增加了一些病种,内容上融入了皮肤性病科学的最新进展和成果。第3版《常见皮肤病图谱》前两位主编邀请了各自医院年富力强、颇有造诣的医师加入本图谱的编写队伍,以便本图谱的工作后继有人。

第3版《常见皮肤病图谱》 的书写格式仍保持科普的形式,图文并茂,简明易懂。第3版《常见皮肤病图谱》也存在着一些谬误和不妥之处,敬请广大同道和读者批评、指正。虞瑞尧 王家璧 漆军 刘跃华2012年8月于北京第2版前言《常见皮肤病彩色图谱》(第一版)自出版发行以来,深受广大读者推崇与欢迎。1984年,《美国皮肤科学会杂志》(JAAD)曾对该书予以介绍。随着我国皮肤科学的飞速发展,我国皮肤科学工作者的队伍日益壮大,广大皮肤科学工作者迫切需要一本反映我国皮肤科特色,又切合临床实际的皮肤病图谱。有鉴于此,为了紧跟时代的步伐,满足读者需求,我们决定着手修订再版。

本图谱仍以介绍常见多发皮肤病为主。重点介绍其临床特点、诊断依据、治疗要点,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增加了性传播疾病一章。其他章节内容也有些修改与调整。

在本图谱的编写过程中,承蒙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和摄影室同志们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限于编者水平,书中难免有不妥之处,敬请广大同道及读者批评、指正。虞瑞尧 王家璧一九九七年四月第一篇 总 论第一章 皮肤病的损害

为了使初学皮肤病学的读者和广大社区医师、乡村医师在看本图谱时能更好地掌握皮肤病的基本损害——皮损的表现。本章把皮肤、黏膜、毛发、指甲的改变加以简单介绍,以便准确地诊断皮肤病。皮肤损害

皮肤损害主要分为两大类:原发损害和继发损害。(一)原发损害

是皮肤病发作时首先发生的皮肤损害。原发损害没有受到机械性刺激或损伤,也没有受到外用药物治疗或感染的影响。具有诊断价值,在皮肤病的诊断过程中比继发损害重要。

1.斑疹

是限局性色素性改变或血管性改变。既不隆凸,也不凹陷,只是颜色的变化。可以是白色,如白癜风、贫血性痣;也可以是鲜红色,如毛细血管痣、晒斑或火激红斑等;也可以是棕褐色,如黄褐斑、雀斑、咖啡斑等;也可以是淡黄色,如睑黄瘤、弹性假黄瘤等;也可以是蓝色,如新生儿骶尾部的胎记、青痣、瘀斑等;也可以是黑色,如黑素痣、黑素瘤等。斑疹的面积与形态不一,可大可小,可呈点状、圆形、不规则形或斑片状。

2.丘疹

为高出皮肤表面的实质性小隆起,一般如粟粒大小,直径在1cm之内。表面可呈半球状,如黄色瘤、色素痣。可为圆锥形,如毛囊炎、痤疮等。中心可有脐窝,如传染性软疣等。有的表面呈蜡样光泽,如光泽苔藓、扁平苔藓等。有的呈指状或尖刺状,如寻常疣、尖锐湿疣。有的呈扁平状,如扁平疣、疣状表皮发育不良。颜色可为红色,如毛囊炎、玫瑰痤疮。有的呈紫色,如扁平苔藓。有的呈淡黄色,如黄色瘤。有的可为黑色,如色素痣和老年疣。也可为正常肤色,如粉刺。丘疹表面可附有鳞屑,如扁平苔藓和银屑病。

3.结节

是指皮内或皮下有实质性损害,大小为1cm以上。一般触诊比望诊更易于察觉和了解其深度、坚硬度、大小、移动性和有无疼痛。结节的硬度、与周围组织有无粘连、表面有无炎症、有无破溃均因病而异。某些疾病的结节不会破溃,如结节性红斑、结节性痒疹。另一些疾病的结节可以破溃,如硬红斑、孢子丝菌病等。

4.肿瘤

是发生在皮肤表面或皮下,比结节更大的实质性肿块。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良性肿瘤、恶性肿瘤;代谢产物的沉积,如黄色瘤等。肿瘤的大小、形态、坚硬度、有无疼痛、有无炎症、是否破溃、是否转移等因病和病期不同而异。

5.风团

是真皮内局限性水肿引起的皮损,一般为突然发生,伴有瘙痒,稍隆起,可为红色或白色,可小如粟粒,大如手掌或更大。一般在数小时内消退,不留痕迹,但易复发。急性者数天后可停止,慢性者数月、数年不愈,反复发作,最常见疾病为荨麻疹。

6.水疱

是表皮内含有浆液的小腔,直径在1cm以下,如痱子、湿疹等。

7.大疱

直径大于1cm的水疱称为大疱。大疱可位于表皮内,如天疱疮;也可位于表皮下,如大疱性表皮松解症。表皮内大疱是由于棘层细胞松解,疱壁松弛易破,尼氏(Nikolski)征阳性。表皮下大疱为基底层下大疱,疱壁厚,张力大,不易破溃。前者见于天疱疮,后者见于类天疱疮。

8.疱疹

是指集簇性的小水疱,主要见于单纯疱疹、带状疱疹。只要皮肤病的水疱有集簇性分布的特点就可冠以“疱疹”二字,如疱疹样皮炎、疱疹样脓疱病、疱疹样天疱疮等。

9.脓疱

水疱的疱液不是浆液而是脓液称之为脓疱。在疱腔内的脓细胞较重,容易沉积在疱腔的下半部,故呈半月形沉积,尤似前房积脓样。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脓疱,炎症较重,脓疱周围有明显的潮红、水肿。脓疱疱壁较薄,容易破溃,形成潮红的糜烂面,有浆液脓性分泌物,具有较强的传播性。脓液干燥结痂,形成蜜黄色痂,称之为脓痂。当脓疱互相融合,形成面积较大的脓腔称之为脓湖。主要见于脓疱病、掌跖脓疱病或疱疹样脓疱病等。

10.囊肿

是有囊壁包裹、含有某些物质的皮损。其内容物可有液体、半固体或固体。呈半球形,突出于皮肤表面。内容物为液体的有皮脂囊肿、囊尾蚴性囊肿等。囊内为半固体物质的有表皮囊肿、皮样囊肿等。触之均有囊肿样感觉,有的可移动,有的固定不可移动。(二)继发损害

继发损害是在原发损害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后期表现,往往是受到治疗、机械性损伤或继发感染的影响而成。它在诊断上不如原发损害那样重要,但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鳞屑

由于生理或病理的变化而脱落的浅层表皮。小的如白粉状或糠秕状鳞屑,如冬季洗澡少,皮肤干燥的脱屑、白色糠疹、玫瑰糠疹和副银屑病的鳞屑。大片状鳞屑见于猩红热的恢复期、剥脱性皮炎或银屑病性红皮病等。少数疾病的鳞屑较油腻,含有较多的皮脂,如脂溢性皮炎、红斑性天疱疮的鳞屑。有的皮肤病的鳞屑较厚,如鱼鳞病、银屑病等。有的鳞屑堆积成层、呈银白色,如银屑病。

2.结痂

由于皮肤缺损导致浆液、血液或脓液渗出,干燥后形成结痂。血清性结痂为蜜黄色叫浆痂。含有大量红细胞的结痂为红黑色,称为血痂。有大量脓细胞形成的黄绿色不透明的痂称为脓痂,见于脓痂疹。

3.抓痕

又称表皮剥脱,是因不慎将皮肤划伤或人为地将皮肤抓破,形成条状的表皮缺损,多见于瘙痒性皮肤病。用指甲或钝器搔抓皮肤后可形成条状抓痕,表明这种皮肤病有明显的瘙痒。

4.糜烂

因表皮剥脱或各种水疱、疱疹、大疱、脓疱的疱壁破溃、脱落,形成表皮层的缺损,称之为糜烂。可有渗液,表面潮湿红润。由于是表皮内的缺损,可由基底细胞增生,将表皮缺损修复,不留瘢痕。

5.溃疡

凡是由于外伤或疾病原因造成的表皮以下、深达真皮的皮肤缺损称为溃疡。溃疡的深浅、边缘情况(直下、斜下或穿凿状)、基底肉芽情况、溃疡周围有无炎症、色素沉着等,要随病因、病期、有无继发感染和处治情况而异。溃疡浅小、肉芽红润洁净,则愈合快。如果溃疡较深、肉芽组织缺血污浊,则愈合较慢,愈合后会有较大的瘢痕。

6.瘢痕

当皮肤表皮以下出现缺损时,因深达真皮,使表皮无从修复,则由真皮的结缔组织修复,终而形成瘢痕,不属于正常皮肤。可以是低于正常皮肤的萎缩性瘢痕;也可以是高出皮肤表面的肥大性瘢痕;也有自发性瘢痕可形成疙瘩状,称为瘢痕疙瘩。因为不属于正常皮肤,故可有瘙痒和疼痛,尤其是阴天时疼痛加重。

7.萎缩

由于衰老、病理性原因使表皮层次变薄,真皮内胶原纤维减少,皮肤变得菲薄、凹陷,形成萎缩。可以是条状萎缩,如膨胀纹;可以是斑片状萎缩,如特发性皮肤萎缩;也可见于面部半侧,称为偏侧萎缩。

8.苔藓化

是许多扁平、多角形丘疹融合而成的斑片,使皮肤增厚、变硬。可分为原发性苔藓化,如神经性皮炎,它的原发疹是扁平丘疹,互相融合成片;可以是继发性苔藓化,任何慢性、瘙痒性皮肤病可因长期搔抓,使皮肤增厚、变硬,色素沉着,如慢性湿疹。

9.色素变化

色素变化主要为色素减退和色素增加。色素减退有两种情况:①色素脱失:皮肤的色素完全消失,皮肤和毛发完全变白,如白癜风。②色素减退:皮肤的色素部分减少,皮肤呈浅白色,见于白色糠疹、花斑癣后的色素减退等。色素增加的皮肤病较多,如黄褐斑、雀斑、黑变病、咖啡斑等均属于色素增加。

10.皲裂

由于皮肤角化、肥厚、干燥,使皮肤缺乏弹性和柔软性,活动时局部可发生与皮肤垂直的裂隙,称为皲裂。浅皲裂可有浆液渗出,深皲裂可有渗血。一般多发于手、足、口角等处,可伴有疼痛。(三)皮损的分布

每种皮肤病的皮损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掌握皮损的分布对正确诊断皮肤病有帮助。

1.普遍性分布

是指皮损从头到脚的全身皮肤受累。例如红皮病、剥脱性皮炎、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型药疹以及严重型鱼鳞病等。

2.全身性分布

是指皮损散布于全身。在皮损之间有正常皮肤。如某些药疹、大疱性皮肤病和银屑病等。

3.局限性分布

是指皮损局限于身体的某些部位。要注意皮损分布是否对称,是在日光照晒部位、还是遮盖部位。有的皮肤病皮损好发于四肢的屈侧,如湿疹、硬红斑等,有的皮损好发于四肢伸侧,如银屑病、结节性红斑等。有些皮肤病的皮损好发于皮脂较多的部位,如毛囊角化病、痤疮、红斑性天疱疮等。有的好发于汗腺部位,如多汗症、臭汗症、皮肤真菌病等。有的好发于毛囊部位,如头癣、毛囊炎、疖肿等。(四)皮肤病的病程

凡是红肿、水疱、糜烂、渗出的皮损,一般是发病时间短的急性皮肤病。凡是稍充血、浸润、稍浅、稍潮红的皮肤病为亚急性皮肤病,病程不会太长。凡是继发损害,特别是有色素沉着、苔藓化肥厚、不充血而鳞屑多、角化明显的皮肤病,一般为慢性皮肤病。若原发性皮损多,继发性皮损少,则病情在发展阶段;若继发性皮损多,原发性皮损少,则病情属于后期,较稳定。若原发性皮损停止出现,只留有继发性损害,则疾病将痊愈。若原发性皮损大小和形态一致,则为同时发疹,病期较短。若原发性皮损大小和形态不一,则为分批发疹,病期较长。这些对疾病的病期和预后的判断有一定的意义。黏膜损害

黏膜损害除了没有苔藓化、抓痕和表皮剥脱外,基本上与皮肤损害相似;但由于潮湿和摩擦,容易发生糜烂、溃疡和继发感染,角化性损害因潮湿而形成灰白色斑片。有些皮肤病经常同时累及皮肤和黏膜,如寻常性天疱疮,口腔黏膜可以是首先发病;而类天疱疮就很少侵犯黏膜,副肿瘤性天疱疮的黏膜损害则很严重。有些急性传染病,首先在黏膜上出现损害,然后皮肤出现广泛的皮疹。麻疹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全身发生广泛皮疹之前,两侧颊黏膜有Koplik斑,这对麻疹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很有帮助。又如维生素A缺乏病,除全身有毛囊角化外,在角膜旁的球结膜处有细白泡沫样的Bitot斑,这对维生素A缺乏病有诊断意义。约有25%的扁平苔藓患者的口腔黏膜有花纹状斑片和疼痛性糜烂。过敏性皮肤病如血管性水肿、固定性药疹、重症多形红斑和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型药疹,常在皮肤黏膜交界处和黏膜有严重的糜烂。另外有些皮肤病只局限于黏膜,如复发性口腔溃疡、黏膜白斑、地图舌、皱襞舌等。有些皮肤病在口腔中的损害可确定诊断,如眼-口-外生殖器综合征和手-足-口病等。毛发损害(一)毛发数量

毳毛的多少不易察觉,全秃时毳毛也会脱落。长毛的多少容易察觉。老年人的头发变细少是普遍现象。内分泌物引发的男性型脱发和女性型脱发是文明社会的常见病。某些遗传性皮肤病可使毛发稀少或缺如,如先天性外胚叶发育不良等。铊中毒有众多的中毒症状,而弥漫性脱发是铊中毒病的重要临床症状。并且可从毛发是否含有铊而确诊。有些疾病可引起多毛症,如米诺地尔可引发多毛症等。(二)毛发色泽

黄种人头发乌黑发亮,老年时毛发中黑色素减少,逐渐由灰白变成白发,此为老年性白发。少数年轻人在黑发中有散在的白发,称为少白头。(三)毛发形态

正常头发粗细均匀,笔直或稍弯曲。少数人毛发畸形,有的粗细相间,形成念珠状发;有的毛发自行弯曲打结,形成结发。甲损害

正常甲是表面光滑、亮泽的角质片。甲根部为新月形的甲半月,此乃甲母之所在。许多皮肤病可累及甲。各种真菌侵犯甲板和甲床导致甲真菌病。某些遗传性皮肤病可以侵犯甲板,如先天性外胚叶发育不良、先天性厚甲症可以使甲变形、增厚、混浊。银屑病常可累及甲,早期出现顶针样甲,后期即病情长久后可增厚而混浊、变形。扁平苔藓也可使甲板变形。肢端硬化症、雷诺病、系统性进行性硬化症的甲变形、变薄、变小。肢端肥大症、肺心病、厚皮性骨膜增生病的指末端膨大、甲板隆凸、呈表皿状。现在经常可见到甲板与甲床相分离的甲分离症。甲板可因病变而变白,称为白甲症。甲板色黄而肥厚,称为黄甲综合征。甲板下色素痣使甲板变黑为甲母痣,但甲板下呈深黑色,甲板翘起时应注意肢端原位黑素瘤。小小的甲板就有许多疾病需要熟悉。第二章 皮肤病的治疗

皮肤病属于系统性疾病的皮肤表现,所以皮肤科属于内科范畴,而不是属于外科系列。因此治疗皮肤病应着眼于全身系统治疗,不能只局限于局部治疗。一般原则

皮肤病的治疗与内科治疗原则相同。

1.首先对病因明确的疾病进行病因学治疗,其次是对症治疗。致病病因是主要矛盾,所以首先要去除病因。症状给病人带来痛苦,也要对症治疗。例如过去治疗带状疱疹使用维生素B、B和板蓝根;112还有使用有争议的糖皮质激素治疗,甚至使用千奇百怪的“秘方土法”治疗。现在有了专门治疗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抗病毒药,如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更昔洛韦等,可以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带状疱疹具有疼痛症状,影响生活和睡眠,常加用加巴喷丁、外用辣椒素软膏以止痛、安眠,这样治疗既可治本,又可治标。

2.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即症状危重时先救急,如过敏性休克、急性喉头水肿、肥大细胞增多症的组织胺休克,应立即抗休克、控制喉头水肿,病情缓解后再治疗原发病,如进行抗变态反应治疗、抗组胺药治疗以及稳定肥大细胞膜的药物治疗等。

3.治疗皮肤病应有整体观念 皮肤科常常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抗生素等药物会带来严重的,有时是致命的副作用。有的患者服用白血宁治疗银屑病会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有的患者长时间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会发生严重性膨胀纹及库欣综合征。

4.治疗应因人而异 治疗严重的难治性皮肤病患者要因人而异,要注意患者的性别、年龄、健康状况、内科疾病、有无药物过敏史。病情轻重缓急、有无继发感染、有无并发症等等,这些方面均应考虑。例如青春期妇女不要使用芳香维A酸类药物,新审批通过的芳香维A酸乙酰要在停药一年后才能妊娠,沙利度胺更不能用于育龄期妇女。

5.适当地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 取中医之长,补西医之短。例如中药雷公藤有良好的抗炎、免疫抑制作用,对一些严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在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情况下配合使用适量的雷公藤多苷或总苷片有相辅相成的作用,虽然雷公藤也有发生停经的副作用。

6.治疗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例如预防性传播疾病的最好方法是洁身自爱,讲究性道德。因为一旦感染上性传播疾病,不但本人痛苦,还可危害家人,真是“一人嫖娼,全家遭殃”。

7.充分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 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例如患者配合医生,严格按科学方法治疗银屑病,虽然不能“断根”,但可保持较长的稳定期。

8.选择用药要权衡利弊 许多药有较大的副作用,但治疗上仍需要,必须权衡利弊。如果利大于弊则可以应用,如果弊大于利则要换用其他药物。例如两性霉素B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效果很好,但副作用太大,可以改用脂质体两性霉素B或氟康唑静脉滴注。

9.要注意药物经济学(pharmacoeconomics) 在当今医疗条件下,药物经济学越来越受到重视。有便宜有效的药物就不要使用价格昂贵的药物,有国产药物就少用进口药。如孚琪软膏和美克软膏的成分都为联苯苄唑,只不过一个是国产、一个是合资,价格相差甚远。内服药物治疗

近30年来,国外大量新药引进中国;我国除自己开发新药外,也仿制了许多国外已过专利期(保护期)的药物;因而治疗疾病时有充分的药物可供选择,使皮肤病的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一)抗感染治疗

1.抗细菌感染药(1)青霉素类抗生素:

苄星青霉素是一种长效青霉素,是治疗梅毒的首选药,疗效肯定。口服羟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可以免除皮试而直接使用,使病人的依从性大大提高,治疗得到保障。(2)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现在头孢菌素已有第四代,如头孢呋辛(cefuroxime)的成人用量为500mg、每日2次,对泌尿道感染有良效。头孢克洛(cefaclo)的成人用量为0.25g、每日3次,可以治疗泌尿系统和软组织感染。(3)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常与青霉素类抗生素联合治疗,否则会发生耐药性。如奥格门汀(augmentin)治疗泌尿系及软组织等感染。用2∶1片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成人用量为0.375g、每日3次;应注意阿莫西林的过敏反应。(4)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阿米卡星(amikacin)可以有效治疗泌尿道和软组织感染,成人用量为7.5mg、肌肉或静脉注射、每12小时1次、可用7~10天,可能有耳毒性和肾毒性。大观霉素(spectinomycin)主要用于治疗淋病,1次肌内注射2g,用0.9%苯甲醇注射液注射。(5)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应用红霉素(erythromycin)治疗淋球菌、葡萄球菌和化脓性链球菌等,口服片剂1~2g/d,分3~4次服用。罗红霉素(roxithromycin)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有效,口服150mg,每日2次(餐前服)。克拉霉素(clarithromycin)治疗葡萄球菌、链球菌的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用法250mg、每12小时口服1次,连服7~14日。(6)四环素类抗生素:

四环素(tetracycline)为广谱抗生素,主要治疗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菌、支原体、衣原体。用法:0.5g、每日3~4次(儿童不能服用)。米诺环素(minocycline)对淋球菌、梅毒、炭疽杆菌有效,首次剂量200mg,以后每次100mg,每日2次。(7)利福霉素类:

利福平(rifampicin):对结核杆菌和其它分枝杆菌(麻风杆菌)有效。口服一次0.45~0.6g,每日1次,早饭前服。可能有恶心、呕吐等副作用。利福喷丁(rifapentine):对麻风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杀效果。一次60mg,每周1次,必须空腹服药。(8)喹诺酮类抗生素:

氧氟沙星(ofloxicin):属于第三代喹诺酮类抗生素,用于泌尿道感染、葡萄球菌或链球菌感染;每日200~600mg,分两次服用,肾功能不全者慎用。环丙沙星(cicrofloxacin)抗菌情况同上,口服250mg,每日2次,可与食物同服。

2.抗真菌药

随着真菌感染发病率的剧增,特别是免疫抑制剂的大量使用、致命性医院真菌感染和条件致病性真菌病的发病率增高,除了有多种外用抗真菌药外,现在已经推出了许多供全身系统使用的抗真菌药。(1)多烯类抗真菌药:

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 B)属于广谱抗真菌药,静脉注射治疗深部真菌病。因毒副作用较大,现已很少使用。现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amphotericin B liposome)治疗严重的重要脏器、系统性真菌感染。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用2mg/瓶或10mg/瓶,开始用量为0.1mg/(kg·d),稀释后静脉滴注。为了挽救生命必须使用时,应严密观其察副作用。(2)嘧啶类抗真菌药:

氟胞嘧啶(fluorocytosin)抗菌谱较窄,容易发生耐药,需要与其他抗真菌药合用,现在也很少使用。(3)唑类抗真菌药

1)咪唑类抗真菌药:全身运用的有咪康唑和酮康唑,因肝毒性已不再使用。

2)三唑类抗真菌药

A. 伊曲康唑(itraconazole):为三唑类,抗真菌谱广,既可口服又可静滴。主要用于皮肤真菌病治疗。口服100mg或200mg,每日1次,治疗甲真菌病可服药3个月,伊曲康唑静脉滴注250mg/日,还有口服液1.5g/150ml,适用于治疗系统性真菌病。

B. 氟康唑(fluconazole):为三唑类广谱抗真菌药,主要口服、静滴治疗系统性真菌病,尤其是念珠菌病等。口服胶囊50mg/粒和150mg/粒,治疗各种念珠菌病,静脉滴注首日400mg,以后减到100mg/日。治疗神经系统隐球菌病有效。

C. 伏力康唑(voriconazoke)也属于三唑类抗真菌药。主要用于治侵袭性曲霉病。既可口服也可静滴。(4)丙烯胺类抗真菌药:

特比萘芬。(terbinafine)口服治疗甲、毛发及皮肤真菌感染。具有杀真菌作用,效果好,副作用少。(5)其他:

最新推出的米卡芬净(micafungin Na)和醋酸卡泊芬净(caspofangin)均为治疗致命性侵袭性曲霉菌感染的抗真菌药。(二)糖皮质激素制剂

20世纪50年代早期,人们发现用糖皮质激素来治疗疾病,可以抢救危重病人,挽救病人生命。大大降低了死亡率。这是医药治疗学上一次重大的革命。糖皮质激素既可静滴、肌注又可口服和外用。被广泛地应用于治疗各种皮肤病,疗效确实非常优异。但也有许多不良反应,例如引起糖尿病、高血压、精神病、骨骼疾病和药物性库欣综合征等,给病人带来了更多的麻烦和痛苦。因此应用糖皮质激素要衡量利弊。利大于弊则应用,弊大于利就坚决不用。(三)抗组胺药

皮肤科许多疾病属于变态反应、过敏性疾病。近30年来抗组织胺药有突飞猛进的进步。从第一代抗组胺药已跨进第三代抗组胺药。第一代抗组胺药,诸如扑尔敏、赛庚啶到酮替芬等,具有很好的抗过敏疗效,但有嗜唾的副作用。因而遭到淘汰的危机。但是利用抗组胺药的嗜睡副作用,睡前服用既能抗过敏,又能改善睡眠的功效,而且价格便宜。

第二代抗组胺药,例如咪唑斯汀、特非那定、西替利嗪和氯雷他定等,抗组胺的功效提高了数倍,减少了嗜睡的副作用。它们共同的致命副作用是导致Q-T间期延长,发生尖端扭转型心率过速(TPVT)而死亡。其优点是每日只吃一次。疗效可维持24小时。第三代抗组胺药是在第二代抗组胺药的结构上加以改造,纠正延长Q-T间期的副作用,而且效果更好。代表性的药物有地氯雷他定、左西替利嗪、左卡巴斯汀等。具有良好的抗组胺作用,又克服了使Q-T间期延长的副作用。医师可以放心地使用,但是价格较贵。为了提高疗效,利用药物副作用。临床医师常白天使用第三代抗组胺药,晚间使用第一代抗组胺药。以达到病人晚间不痒,能入睡。(四)免疫抑制剂

皮肤病中有许多严重疾病与自身免疫有关。如结缔组织病、大疱性皮肤病等。这些疾病病情严重,影响生命。除用糖皮质激素之外,还必需用免疫抑制剂。在皮肤科领域里常用甲氨蝶呤、环磷酰胺、环孢素和他克莫司。在早年口服氨基蝶呤(当时名白血宁)治疗银屑病,因抑制白细胞系统以致造血系统被抑制而死掉了不少病人。现在严格按照使用常规应用免疫抑制剂对危重皮肤病的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我国自主开发、研制的雷公藤多苷在治疗严重的致命性自身免疫性皮肤病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因为雷公藤属于大毒,因之它的毒副作用也不小。也应提高警惕。(五)维生素类

治疗色素性、紫癜性、过敏性皮肤病首选维生素C;治疗脂溢性皮炎、玫瑰痤疮常用维生素B;治疗口角炎、舌炎、阴囊炎等常用6维生素B;治疗带状疱疹还常辅助以维生素B和维生素B;对鱼鳞2112病、毛发红糠疹、维生素A缺乏的蟾皮病应用维生素A;当今许多皮肤病需要提高皮肤质地,临床上经常开出多维元素片制剂,如金施尔康、小儿善存等,一粒药包括20~30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口服非常方便,每日吃一粒即可。局部药物治疗

局部药物治疗是皮肤科治疗的主要手段。因为它用药简单,直接涂在皮损上,起效快、疗效好,而且经济实惠。临床疗效的好坏取决于能否选用合适的药物、浓度、剂型和使用方法。(一)局部用药的剂型

1.肥皂和洁净剂

适应指征为:①应除皮脂的病:如痤疮、脂溢性皮炎等;②作为预防感染性皮肤病如毛囊炎、脓疮病、疖肿、疥疮、虱病等的一种措施;③角化增生性皮肤病如鱼鳞病、毛囊角化病;④带有恶臭,分泌物的疾病,如多汗症、臭汗症、化脓性汗腺炎等。禁忌或限用的情况为:①皮肤干燥的疾病如老年性皮肤萎缩、慢性放射性皮炎、职业性干性皮病等;②过敏性皮肤病,如婴儿湿疹、接触性皮炎;③糜烂和溃疡;④急性炎症、感染性皮肤病如脓疱病、疖肿等。

2.皮肤保护剂、润肤剂

近30年来爱美女士外用各种化妆品、误用糖皮质激素使皮肤潮红,干燥,紧绷,脱屑,现在有许多皮肤保护剂与润肤剂可供选择:①丝塔芙保湿润肤露;②雅漾肌肤护理活泉水;③理肤泉润肤露;④薇姿护肤系列;⑤卡丝德丽化学护肤品等。

3.油剂

用于润滑皮肤、去除痂皮和疮面上残留的药膏等。常用的有石蜡油、蓖麻油、棉籽油等。将痂皮浸泡后即可去除,不会损伤皮肤。有营养性的油如鱼肝油、橄榄油等可用于治疗鱼鳞病、干皮病等,在这些油里加入30%~50%氧化锌这就是氧化锌油。它有保护和轻度收敛的效果,用于急性和亚急性湿疹、特应性皮炎、尿布皮炎、接触性皮炎等皮损,效果好、并安全。

4.软膏

凡士林、蜂蜡等作为基质,加入适量的药物即成,具有滋润、保护作用,稳定性好、不吸水、并能防止蒸发,所以用于慢性、角化肥厚性或鳞屑性皮肤病,如10%尿素软膏、5%水杨酸软膏或10%硫黄软膏等。

5.霜剂

水和油通过乳化剂调配在一起成为霜剂。又分为水包油霜剂和油包水霜剂。再加入药物即成为外用药的剂型。(1)水包油(o/w)的霜剂:

以水分子包裹油分子,油质较少,清洁、干净、使用方便,无油腻感,如0.2%氢化考的松霜剂。(2)油包水(w/o)乳剂:

以油分子包裹水分子,油性较大,洁白、晶润,使用起来方便,油性稍大,但有较好的润肤作用。

6.糊剂

是将水、油、粉剂等量调配而成与浆糊一样比较黏稠的剂型,是具有较好吸水性的保护剂,一般用于亚急性皮肤病,如10%氧化锌糊剂和一、二、三糊剂(氧化锌、淀粉和羊毛脂各占10%、20%、30%所配制的糊剂)。

7.洗剂

是含有一种或两种药物调配而成的震荡剂,具有消炎、收敛、止痒、保护等作用。一般用于散在的、少许渗出的红斑、丘疹性皮损,常用的炉甘石洗剂,加有少量甘油的甘油止痒洗剂等。

8.粉剂

是一种研得极细的粉末制剂,具有吸收、散热、保护、减少摩擦和止痒作用的剂型,常用的有痱子粉、足癣粉,例如加有咪康唑的粉剂为达克宁散剂很有良效,适用于大皱褶处湿疹性、真菌性皮肤病。

9.凝胶剂

具有透明、清洁、干净的效果,外用后无痕迹,而且黏着性良好,效果更佳,如过氧苯甲酰凝胶剂治疗痤疮、压疮等。

10.香波剂

历史上香波属于美容化妆品,如果在香波中加入药物则为药物性香波,加有酮康唑的香波商品名采乐,可治疗头皮部多种皮肤病,加有5%二硫化硒的香波即为希尔生(Selsen),加有5%煤焦油的香波即为泽它(Zater),除治疗头部多种皮肤病外,还有清洁、育发功效。

11.甲漆剂

甲真菌病既难治,又顽固,如果病情很轻,不需要口服抗真菌药,可以采用甲漆剂(nail liquor)。如环吡酮胺甲漆剂、联苯苄唑甲漆剂、阿莫罗芬甲漆剂等。外用于甲板表面,经过助透剂可渗透整个甲板而达到甲床病灶处,只需每周涂药一次,无口服药的不良反应。(二)皮肤科局部用药的种类

在皮肤科外用药中加入不同的药物,它能起到不同的治疗效果,是皮肤病治疗上的重要手段。

1.抗感染药

常用抗感染溶液有1∶1000雷夫奴尔、呋喃西林液、1∶5000氯己定液,1%硼酸溶液,它的优点是杀菌、消炎、干净、清洁,效果好,外用药膏有2%莫比罗星乳膏和1%夫西地酸乳膏,每日外用2次。

2.抗真菌药

因为皮肤真菌病外用药即可治愈,不必内服,所以外用抗真菌药种类繁多。有制霉菌素乳膏、咪康唑乳膏、酮康唑乳膏、益康唑乳膏、联苯苄唑乳膏、环吡酮胺乳膏、特比萘芬乳膏和阿莫罗芬乳膏等等。局部外用效果好,并安全。

3.糖皮质激素制剂

具有消炎、抗过敏、止痒、抗纤维化的作用。从弱效到超强效有上百种制剂,临床上用得最多的是:氢化考的松霜、丁酸氢化考的松霜、肤轻松霜、去炎松霜、糠酸莫米松霜、氯氟舒松霜、卤米松霜。因为外用糖皮质激素制剂有许多副作用,久用可使皮肤萎缩,发生膨胀纹、多毛、发生真菌、细菌感染,所以用7~10天后停药,2~7天后再用,不宜长期使用。有的副作用发生后是不可逆转的。

4.还原剂

具有使角化肥厚和浸润消散作用的药物称为还原剂。常用的有硫黄、煤焦油、黑豆馏油、蒽林、尿素等。用于治疗银屑病、神经性皮炎和慢性湿疹等。现今比较广泛应用的卡泊三醇乳剂有良好的还原作用。

5.止痒剂

常用的有薄荷脑、樟脑、石碳酸、薄荷油、麝香草酚等。一般浓度为1%~2%。

6.收敛剂

具有使炎症减轻、渗出减少作用的药物为收敛剂。常用的有氧化锌、炉甘石、醋酸铅、醋酸铝、硼酸和过锰酸钾等。

7.角质剥脱剂

具有使角质层剥脱,使角质变薄的药称角质剥脱剂。常用的有水杨酸、雷锁辛、尿素、维A酸等。

8.腐蚀剂

用药后具有腐蚀作用,常用的有三氯醋酸、冰醋酸、液体酚、硝酸银、鬼臼毒素等。用来治疗鸡眼、胼胝、疣瘊等。

9.刺激剂

具有刺激作用的药物,使血运加快,促进循环。常用的有碘酊、斑蝥、辣椒、补骨脂等。物理治疗(一)X线疗法

浅层X线照射治疗皮肤病:因国内大型医院已不再装备浅层X线治疗机,故现在国内已很少使用X线照射治疗;X线对皮肤有伤害,会发生皮肤萎缩,放射性皮炎以及局部皮肤癌,现在已不太应用。(二)放射性同位素3290

用放射性同位素磷,锶做敷贴治疗,效果同于X线。但因为具有放射性,医院在防护和保护放射源上非常麻烦,现在有许多新的理疗设备可以取代同位素,各大医院也已放弃此种疗法。(三)紫外线照射

中波紫外线灯照射治疗银屑病、白癜风、玫瑰糠疹等,因每天要到医院理疗科照射太费时,太不方便,应用意义已减少。

长波紫外线补骨脂素(PUVA)疗法:有的医院装备了长波紫外线灯,全身照射或局部照射设备,治疗银屑病、白癜风等,设备较贵,占地方,病人每天治疗不方便,可使全身皮肤发黑,应用者也寥寥无几。(四)液氮冷冻

需要贮存液氮的液氮罐和液氮公司供应液氮。操作比较费时。液氮罐中的液氮容易跑掉,所应用者也减少。(五)各种各样的电烧机

用于去除皮赘等各种小疣,国内研制电烧机的厂家无几,应用上比较不便,应用者已很少。(六)激光照射治疗

自从20世纪60年代应用激光治疗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皮肤病首当其冲,各种痣、疣、良性和恶性肿瘤均可以治疗,以前太田痣、血管瘤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现在应用激光治疗可达到完美治愈的效果。日光性角化症、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等均可采用激光治疗获得痊愈。发病率比较高的各种类型血管瘤采用激光治疗有很好的疗效。至于脂溢性角化症、皮赘、老年斑等老年皮肤病采用激光治疗均能获得佳效。现在各种各样的皮肤良性肿瘤几乎都可以采用激光治疗。操作简单、痛苦小、疗效好,只是价格较贵,现在各大医院均有激光科,各医院皮肤科均有激光治疗室,这对适宜做激光治疗的患者是莫大的喜讯。第二篇 各 论第一章 细菌性皮肤病传染性脓疱病(脓疱疮)(impetigo contagiosa)

中医称本病为黄水疮、滴脓疮。由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感染所致表皮内脓疱,有传染性。

1.常有接触传染史,可在幼儿园、小学学校中互相传染。

2.儿童多见,多发于夏秋季,卫生较差的农村婴幼儿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3.皮损为绿豆或黄豆粒大的脓疱,脓疱常呈半月形积脓状,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壁薄且松弛,极易破溃,而成糜烂面,渗出浆液及脓性分泌物,流至他处可不断发生新脓疱。干后形成蜜黄色脓痂,故又名脓痂疹,预后不留疱痕。

4.自觉瘙痒,用手搔抓后易发生自家接种现象,即在他处发生新脓疱。

5.一般无全身症状,近卫淋巴结可肿大。严重者可发热或合并肾炎、败血症。

6.外用各种抗生素软膏治疗。图1、2 传染性脓疱病传染性口角炎(perleche)

本病为发生在口角处的化脓性损害。

1.一般多见于儿童或青少年,男性多见。

2.在口角、口唇联接处有浸渍,有横形裂隙,底部轻度潮红,被有蜜黄色的结痂,通常为双侧受累。

3.在其他部位(主要在面部)有散在小脓疱损害。

4.细菌培养多数为凝固酶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5.应与念珠菌性糜烂鉴别。

6.治疗同上。图3 传染性口角炎表浅性脓疱性毛囊炎(superficial pustular folliculitis)

本病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在毛囊口表浅部位引起的炎症。

1.多见于皮脂溢出和毛发较多的青壮年。

2.好发于四肢伸侧或头皮。

3.皮损特点 初起为毛囊口周围皮肤发红及疼痛,以后发展为粟粒大或绿豆粒大毛囊性表浅脓疱,中心贯穿毛发,周围炎症显著。

4.自觉瘙痒或轻度灼痛。

5.治疗同上。图4、5 表浅性脓疱性毛囊炎臁 疮(ecthyma)

中医称本病为臁疮。为溶血性链球菌在体质较差的病人感染所引起的皮肤溃疡。

1.多见于抵抗力差的儿童与成人,好发于小腿下部。

2.皮损特点 初起为炎性水疱,迅速变为脓疱,周围有炎性红晕,继而向深部发展,表面形成蛎壳样厚痂。破溃后形成火山口样溃疡,周边隆起,溃疡底部呈污秽色脓性分泌物。数目、大小不等。

3.数周后肉芽肿组织增生,逐渐愈合,形成瘢痕,周围有轻度色素沉着。

4.自觉有烧灼感或疼痛,伴有淋巴结炎,有时继发急性肾炎。

5.治疗应提高病人健康状况,局部外用抗生素软膏,必要时系统应用抗生素。图6 臁疮毛囊炎(folliculitis)

中医称本病为发际疮、坐板疮。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侵入毛囊所致的亚急性或慢性化脓性毛囊炎和毛囊周围炎。

1.好发于有毛或摩擦部位,如头、颈、臀及背部等处。

2.皮损特点 毛囊口处有红色丘疹,中心贯穿毛发,周围有炎性红晕,以后形成半球形脓疱。数目多少不定,但不相融合。

3.自觉有痒感或灼痛感。

4.易反复发作,病程迁延,呈慢性经过。严重者可致瘢痕性秃发,也称秃发性毛囊炎。发生在枕项部,可呈乳头状增殖或硬结,称枕骨部硬结性毛囊炎。图7、8 毛囊炎

5.局部外用抗生素治疗,必要时口服抗生素治疗。脓肿性穿掘性头部毛囊周围炎(perifolliculitis capitis abscedens et suffodiens)

中医称本病为蝼蛄串或鳝拱头。为组织对致病菌或异物的一种反应而致的慢性、化脓性穿掘性皮肤病。

1.多见于青壮年男性。

2.皮损特点 初起为头部深在毛囊炎及毛囊周围炎,形成大小不等的炎性结节,以后逐渐发展成相互穿掘的深部脓肿。脓肿内蓄有浆液脓性或血性脓液,挤压后可自多处毛孔中溢出脓液(筛孔状溢脓)。

3.病损处毛囊被破坏,毛发脱落,形成瘢痕而致永久性秃发。

4.此起彼伏,反复发作,呈慢性经过,一般无全身症状,严重者可满布全头部各处。

5.可口服抗生素及维A酸,局部外用抗生素软膏。图9、10 脓肿性穿掘性头部毛囊周围炎寻常性须疮(sycosis vulgaris)

中医称本病为燕窝疮或羊胡子疮。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胡须部位的毛囊炎,多数情况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从病人鼻腔内排出所致。

1.本病多见于成年男性。

2.皮损只发生在上唇部胡须处。图11 寻常性须疮

3.皮损为毛囊性炎性丘疹,逐渐形成脓疱,破溃结痂,此起彼伏,反复发生新脓疱,病期长久后,使上唇部软组织有些肿胀,使生活很不方便,刮胡子后病情加重。

4.毛囊处分泌物及鼻腔内分泌物细菌培养示为同一种金黄色葡萄球菌。

5.本病除局部外用抗生素软膏外,应口服抗生素,同时用抗生素滴鼻剂滴鼻。疖(furuncle)

中医也称本病为疖肿。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侵入毛囊深部引起毛囊及毛囊周围炎症,致组织坏死性皮肤病。

1.好发于头、面、颈、臀及四肢等处。

2.皮损特点 在毛囊处有高出皮面的圆锥形炎性结节,周围光亮紧张,浸润水肿,触之坚硬。成熟时中心出现脓栓。破溃后呈火山口状溃疡,流出脓血,预后留有瘢痕。

3.自觉疼痛甚烈,待脓栓排出后疼痛有所减轻。

4.近卫淋巴结肿大、有压痛。严重者可有发热等全身症状。少数病例可继发败血症、肾炎以及颅内感染。

5.反复发作,绵延不断发生新疖者称疖病。可能与体弱、贫血、糖尿病等有关。

6.局部外敷复方连翘膏,必要时口服抗生素。图12 疖痈(carbuncle)

中医也称本病为痈,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同时侵犯数个毛囊,发生化脓坏死性急性感染。

1.好发于颈项部,背部或其他部位。

2.多见于年老体弱或贫血、糖尿病等患者。也见于应用大量皮质类固醇激素后的病人。

3.皮损特点 开始皮肤上发生一个疼痛性硬块,颜色深红尤似丹毒。以后逐渐扩大成为弥漫性、浸润性硬结,深达皮下。表面呈暗红色,迅速出现坏死,发生数个溃孔,如筛孔状流出脓液。周围皮肤呈大片状较重的潮红水肿。预后留有瘢痕。

4.有发热等全身症状。自觉疼痛剧烈,一般情况较差,严重者可发生败血症,以致危及生命。

5.本病需要用大剂量抗生素静脉滴注治疗,必要时局部作十字切开排脓。图13 痈丹 毒(erysipelas)

中医称本病为流火,发生于头面者称抱头火丹,亦称大头瘟。发生于下肢者称腿游风。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侵入真皮及皮下组织所引起的急性炎症。图14、15 丹毒

1.好发于小腿、面部及其他部位。

2.发病急骤,突发恶寒战栗、高热、全身不适、恶心、呕吐等。

3.皮损为境界十分清楚的红斑水肿。局部温度增高,呈鲜艳红色,表面紧张发亮,可有大疱或血疱,周围软组织有明显而严重的水肿。自觉有明显压痛或疼痛。

4.近卫淋巴结肿大,有压痛,经常伴有淋巴管炎。

5.小腿丹毒与足癣有关,面部丹毒与鼻黏膜损伤有关。治疗不彻底极易复发,反复发作者称为复发性丹毒。

6.全身用抗生素治疗,用量要足,时间要长,以防复发。慢性淋巴水肿(chronic lymphedema)

中医称本病为无名肿毒、大脚风。为复发性丹毒引起的淋巴管阻塞,结缔组织增生淋巴回流不畅的慢性水肿。

1.好发于一侧的下肢(又名象皮腿,elephantiasis)、阴部、口唇等处。

2.常有明确的复发性丹毒病史。每次发作后慢性淋巴水肿逐渐加重。

3.患肢明显增大、变粗,呈持久性的肿胀,不会消退。表面粗糙、肥厚,有时呈疣状,尤似大象之皮。

4.针对病因治疗,防止丹毒复发,必要时作手术整形治疗。图16 慢性淋巴水肿婴儿坏死性皮炎(dermatitis gangrenosa infantum)

中医称本病为蚰蜒疮。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皮肤深层血管栓塞而致的皮肤坏疽。

1.见于婴儿,多半于疹热病或痢疾等急性传染病后发生,特别多见于女孩。

2.好发于头、颈、后背、臀部及四肢。

3.皮损特点 初发为脓疱,渐次扩大破溃而成糜烂,进而变成溃疡及较深的坏疽。

4.全身情况较差,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5.经数周或数月后,渐渐愈合,留有瘢痕,或因败血症而病情恶化。

6.全身用抗生素治疗,增加营养,提高健康情况。图17 婴儿坏死性皮炎化脓性肉芽肿(pyogenic granuloma)

中医称为翻衣疮。本病为一种血管瘤,现称为小叶性血管瘤。

1.好发于暴露部位,如手、面等处,也可见于口腔内。损害单发。

2.皮损为圆形或扁圆形、淡红色或暗红色、柔软、有弹性的肿瘤,表面光滑,或有渗出,基底皮肤因长期被浸渍而发白。豆粒大或樱桃大,有的有蒂,稍一擦伤极易出血。

3.组织病理 表皮萎缩,真皮内有大量新生毛细血管及炎性细胞浸润。

4.局部麻醉下在根部做电烧术、CO激光治疗。2图18、19 化脓性肉芽肿寻常狼疮(lupus vulgaris)

中医称本病为流皮漏。为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皮肤感染,为皮肤结核病中最常见的一种。

1.多见于儿童和青年。

2.好发于面、臀及四肢,也可累及黏膜。

3.皮损特点 初起为小结节,粟粒或黄豆粒大,呈红褐色,触之柔软。用玻片压之呈棕黄色半透明小斑点,称狼疮结节,具有诊断意义。皮损逐渐扩大后呈大片状,也可以形成溃疡。一面愈合,瘢痕形成,一面扩展。形成萎缩性瘢痕,破坏性极大,可致毁容。

4.慢性经过,数年不愈,在瘢痕上发生新结节是寻常狼疮的另一特点。

5.组织病理 真皮内可见结核结节,可有干酪样坏死,极少有结核杆菌。

6.用利福平、雷米封等口服抗结核治疗。图20、21、22 寻常狼疮疣状皮肤结核(tuberculosis verrucosa cutis)

中医称失营疮。本病为结核杆菌通过破伤的皮肤直接侵入免疫力较强病人而发生的疣状皮损。

1.好发于臀部、足背、手指背、膝等处。

2.皮损特点 开始为暗红色硬性小结节。发展很慢,结节逐渐增大,表面渐次角化、肥厚,互相融合,形成疣状增殖斑块,边缘有炎性红晕,表面有结痂或鳞屑,压之有少量脓液渗出。常常中央消退自愈,留有萎缩性瘢痕。边缘向四周扩展。

3.病程慢性,可数年或数十年不愈。一般无自觉症状,或稍有痒感。

4.组织病理 真皮上部有结核样浸润,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皮突向真皮延伸。

5.治疗同上。图23、24 疣状皮肤结核瘰疬性皮肤结核(scrofuloderma)

中医称本病为鼠疮。为骨或淋巴结核累及皮肤继发而成。

1.多见于儿童和青年。

2.好发于颈部、腋下、腹股沟及胸骨部等处。

3.皮损特点 初起为深在性、无痛性皮下硬结,以后结节增大,与上面的皮肤粘连,呈深红色,逐渐变软、穿破、溃烂或形成瘘管,流出稀薄脓液。预后产生不规则凹凸不平条状的瘢痕。在颈部的瘢痕可因挛缩而造成畸形,妨碍颈部活动。

4.组织病理 结核性肉芽肿及表面溃疡改变。

5.治疗同上。图25、26 瘰疬性皮肤结核丘疹坏死性结核疹(papulonecrotic tuberculid)

本病为结核杆菌通过血液传播到皮肤而产生的坏死性皮疹。

1.多见于青年,女多于男。

2.好发于四肢伸侧,尤于关节部位,对称分布。

3.皮损特点 为群集的米粒大小暗红色坚实的小丘疹,中央出现脓疱或组织坏死。常有黏着性褐色结痂,除去后可见圆形或椭圆形米粒大或黄豆大的小溃疡。预后遗留点状萎缩性瘢痕。

4.慢性经过,分批发生,春秋多发。一般无自觉症状。

5.组织病理 表皮与真皮有限局性坏死,真皮浅层可见结核结节及干酪样坏死,真皮下层有闭塞性小血管炎改变。

6.治疗同上。图27、28 丘疹坏死性结核疹阴茎结核疹(tuberculid penis)

本病与丘疹坏死性结核疹的性质相同,只是局限在阴茎部位。

1.多见于青壮年男性。

2.好发于龟头及冠状沟。

3.皮损特点 开始为米粒或绿豆大的暗红色小结节,触之坚硬,以后化脓、破溃,形成溃疡,被有痂皮,周围有浸润。溃疡的数目不定,约由一个至数十个,有的可互相融合。预后有萎缩性瘢痕,致使龟头毁形。

4.慢性经过,无自觉症状,常伴有其他结核病,或同时伴发丘疹坏死性结核疹。

5.组织病理 与丘疹坏死性结核疹相同。

6.治疗同上。图29、30 阴茎结核疹硬红斑(erythema induratum)

本病分为两型,Bazin型与结核相关,而Whitfield型与结核无关,又称结节性血管炎。中医称本病为瓜藤缠。

1.多见于青壮年女性。

2.好发于小腿屈侧的中下部。对称分布。

3.皮损特点 开始为皮下结节或斑块,位置较深。数周后结节与皮肤粘连,呈暗紫红色,触之坚硬,微有压痛。有些结节吸收消退,留有色素沉着。有的可破溃,形成边缘不整齐、基底较深的溃疡。周围有炎性浸润,预后形成萎缩性瘢痕。

4.病程慢性,常在冬春复发。自觉酸痛或烧灼感,走路时两小腿胀痛。

5.组织病理 皮下组织有结核样肉芽肿改变,可见血管炎性改变,可见血管闭塞所致的溃疡。

6.治疗同上。图31 硬红斑颜面播散性粟粒狼疮(lupus miliaris disseminatus faciei)

中医称本病为流皮漏。近年来认为本病不是结核,因用足量抗结核药物治疗无效,而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有效。

1.多见于青年,男多于女。

2.好发于面部,尤见于上下眼睑、眉间、鼻唇沟、口周及下颏部,对称分布。图32、33 颜面播散性粟粒狼疮

3.皮损为粟粒大之圆形丘疹,呈暗红色,群集,压之呈棕黄色小斑点,有时可化脓、结痂、预后残留有点状凹陷性瘢痕。眼睑周围,特别是眼睑下方,损害常为梭形丘疹,数个成串排列呈堤状,有诊断意义。病程慢性,往往数年不愈。

4.组织病理 真皮上部有结核结节,可有干酪样坏死,找不到结核杆菌。

5.口服皮质类固醇激素或维A酸有效。光泽苔藓(lichen nitidus)

本病的病因不明,与结核无一定的关系,为一种皮肤慢性炎症。

1.皮损好发于阴茎、下腹部、大腿内侧及腕、肘等屈侧。

2.皮损为大头针头大、皮色或淡红色、光亮的小丘疹,成簇出现,可融合成片,上面可有细小皮屑,边缘处可见到典型的光泽丘疹。黏膜上偶有灰白色的小丘疹。

3.一般无自觉症状,偶有轻微瘙痒。

4.病程缓慢,可经年不愈,消退后常复发。图34、35 光泽苔藓

5.组织病理 紧贴在表皮下,以淋巴细胞为主的浸润细胞团,划界清楚,中间有少数上皮样细胞。两侧上皮脚向下延伸呈爪抱球状。

6.鉴别诊断 光泽苔藓应与扁平苔藓,瘰疬性苔藓鉴别。

7.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可试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外用。瘰疬性苔藓(lichen scrofulosorum)

本病为非开放性结核病人发生的一种结核疹。

1.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

2.好发于躯干,特别是下胸和腹部。

3.皮损为细小毛囊性,皮色,平顶丘疹,被有少量糠秕状鳞屑,集簇成片,偶尔可出现小脓疱,有时融合连成图案形(图36)。

4.皮损经久不愈,可自行消退和复发,无自觉症状,或有轻微瘙痒。图36 瘰疬性苔藓

5.组织病理 表皮下毛囊和汗腺管附近有结核样结节。

6.鉴别诊断 瘰疬性苔藓应与维生素A缺乏症相鉴别。

7.抗结核治疗结节病(sarcoidosis)

本病原因尚未明确,可能的因素包括感染、环境和自身抗原,为侵犯多全身系统的慢性疾病。

1.本病为多系统性疾病,除皮损外可侵犯淋巴结、肝、脾、肺、骨、眼及神经等脏器。以肺门淋巴结明显肿大开始发病为最常见。

2.临床上将皮肤损害分成浅在型、深在型、冻疮样狼疮三种。

3.好发于面部或四肢,非对称分布。

4.皮损为丘疹、小结节、斑块,环状损害,坚实呈暗红色,上有毛细血管扩张,有时为米粒大暗红色半透明小结节,互相融合、重叠,尤似桑葚状,其疹形很特殊。一般无自觉症状,也不破溃。有时可伴有结节性红斑。

5.慢性经过,数月或数年能自愈。

6.结核菌素试验阴性。

7.组织病理 真皮内主要为上皮样细胞岛,称为裸结节。边缘有少量淋巴细胞,或有多核巨细胞,偶尔可见多核巨细胞内有包涵体。无干酪样坏死,周围有大量纤维组织增生。

8.可口服羟氯喹、皮质类固醇激素等治疗。图37、38、39 结节病瘤型麻风(lepromatous leprosy)

中医称本病为疠风、癞、大麻风。其为麻风杆菌侵犯免疫力低下病人的一种多菌性麻风,属于世界四大慢性传染病(结核、麻风、梅毒和利什曼病)。

1.有麻风接触史或生活在麻风流行区。

2.好发于面、胸、背及四肢等处,对称分布。

3.皮损可为斑疹、结节、斑块,弥漫性浸润,表面光亮。晚期可呈麻风狮面,常有眉毛、毛发脱落,特别是眉毛的外1/3处先脱落。

4.神经受累较晚,肿大的神经较软,均匀一致变粗,无梭形结节。有一系列的神经症状(如感觉障碍、肌肉萎缩等)。

5.常侵犯黏膜和淋巴结。至晚期,眼球、睾丸、卵巢、肝、脾等内脏均可被累及。

6.皮肤查菌在早期即呈阳性,故传染性较大。图40、41、42 瘤型麻风

7.麻风菌素试验阴性。

8.组织病理 真皮内可见由麻风细胞形成的肉芽肿样浸润,含大量麻风杆菌。

9.服用利福平、氨苯砜、氯苯吩嗪治疗。结核样型麻风(tuberculoid leprosy)

中医称本病为疠风、癞、大麻风。为麻风杆菌侵犯免疫力强的病人的一种少菌性麻风。

1.有麻风接触史或生活在麻风流行区。

2.好发于面、臀、腰、四肢等部位,分布不对称。

3.皮损特点开始为单侧性、局限性。以斑状和隆起性两种损害为最常见,边界十分清晰。

4.神经早期即被侵犯。温度、痛、触觉均消退。耳大、尺、腓总,眶上神经粗大,变硬,可有梭形肿胀。晚期可出现各种畸形,如面瘫、兔眼、垂腕、垂足及营养性溃疡,指(趾)骨被吸收等,但不侵犯内脏。

5.皮脂腺、汗腺及毛囊萎缩,致使皮肤干燥,不出汗,毛发脱落。

6.皮肤黏膜查菌阴性。

7.麻风菌素试验阳性。

8.组织病理 有典型上皮样细胞为主的结核样肉芽肿改变,麻风杆菌较少或无。

9.治疗同上。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