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道”职业素养知识读本(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5 12:18:45

点击下载

作者:孙敬华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仁道”职业素养知识读本

“仁道”职业素养知识读本试读:

前言

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从2010年到2013年组织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中央财政重点支持1000所中等职业学校改革创新,形成一批代表国家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中等职业学校,大幅度提高这些学校办学的规范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使其成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示范、提高质量的示范和办出特色的示范,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

作为示范校建设特色项目的校园文化建设,重庆市医药卫生学校以构建“仁道”文化理念体系为导引,旨在全面推进学校文化建设,打造全新的、特色鲜明的医药卫生学校文化氛围,树立示范校良好形象。为此,我们配合《校园文化理念精粹》开发了本书,希望通过本书知道学生理解“仁道”思想,识记和领会领会学校“一训四风”,领略名医风采,从而自觉规范言行,提振师生精气神和学校品牌形象。

本书由重庆市医药卫生学校张展担任主审,重庆市医药卫生学校孙敬华担任主编,重庆市医药卫生学校胡小伟担任副主编。在此特对参与本书编写工作的蔡维老师表示感谢,对支持、帮助本书编写工作的领导、教职员工表示感谢。

本书全体编委均以科学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参与开发和编写工作,但由于时间仓促、水平有限,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使用本书的老师和同学们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我们及时改进和完善。编者2014年6月第一篇“仁道”源流一、“仁道”源流

要真正认识“仁道”,就应追溯“仁道”源流,就应对儒家思想进行深入了解。因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其中“仁”作为儒家思想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核心价值观,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华。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堪称文化明珠、东方奇葩。儒家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根深蒂固,中国文化史概括起来可以说就是一部儒家文化史。小贴士

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发生在秦朝。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一位朝廷的高官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儒生”(读书人)以古非今,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后来,秦始皇将460多人挖大坑活埋。

儒学在历史上也多次遭受严重冲击。远至秦“焚书坑儒”,近至近现代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新文化运动。不过在历经多种冲击、浩劫乃至官方政权试图彻底铲除儒家思想之后,儒家思想依然是中国社会一般民众的核心价值观,并在世界上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和民族传统的标记。

儒家学说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也占有重要地位。儒学和汉字、律令以及佛教一样,很早就传播到周围国家,并对其思想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在韩国和日本,伦理和礼仪都受到了儒家仁、义、礼等观点的影响,至今都很明显。

儒家文化至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先秦时期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创办了原始儒学,汉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正统地位,宋代的程朱(程颢、程颐和朱熹)构建了程朱理学,清末康有为等形成了近现代新儒学,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演进,儒家学说从内容到形式都得到了不断的丰富与发展,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文化内涵。

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那是一个动荡不安、天下大乱、礼崩乐坏的年代,当时诸侯割据,周王室名存实亡,孔子深为这种时局所忧患。他千方百计地想要改变“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纷争动乱”的社会局面。为了实现自己治世救国的社会理想,孔子依据血缘关系中的嫡庶、长幼、亲疏等人伦秩序,确定人与人之间的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依据这些规范和准则,制定有关社会政治的礼法制度,并通过家国同构,使人们都能恪守自己的本分,从而使整个社会得以稳定和谐有序。小贴士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汉武帝时期,各派学说的知识分子还很活跃,他们聚集在各诸侯门下,常常指责中央的政策,对中央集权很不利。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意思就是只把儒家思想当作封建教育的正统思想,不学习其他学派的思想,凡是做官的人都要懂得儒家的学说,用儒家的思想来解释法律。其他各学派的读书人均受到排斥。汉武帝为了推行这一举措,还在长安设立了太学,把儒家的五经作为教材,不学习其他学派的思想。汉武帝的这一举措,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大一统,中国古代的封建正统思想就开始确立了。

经过历朝历代的演变和儒家学者的深入研究与不断完善,形成了系统的、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通过道德教化,培养一批有道德理想、有人文教养的“君子”,称为“内圣”,然后借“君子”的治理,使国家与社会重新走向文明秩序,称为“外王”。在“内圣外王”思想指导下进一步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等一系列匡正社会现象的道德原则,进而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

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的儒家文化,渗透到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如政治、经济、道德、法律、教育、艺术等。但儒家思想中最根本、最核心的思想是“仁”。在儒家学者的许多言论中,都论及了“仁道”的主导作用与核心地位。孔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又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孟子说:“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孟子•离娄上》)宋儒程颢说:“仁、义、礼、智、信五者,性也。仁者,全体。四者,四支。仁,体也。”程颐说:“仁即道也,百善之首也。”朱熹认为:“百行万善总于五常,五常又总于仁。”(《朱子语类》卷六)可见,儒学的根本之道就是“仁道”。二、“仁道”核心内涵(一)“仁道”的核心——爱人“仁”在《论语》中出现109次,其含义宽泛而多变。但“仁”最本质的规定则是“爱人”。孔子主张:“仁者爱人。”朱熹说,仁是“爱之理”。即,仁者是充满慈爱之心,满怀爱意的人。故“仁道”的核心是“爱人”。

仁爱之心,就像空气、阳光和水,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力量,它是人生最宝贵的财产和资源,它给人生最强有力的支撑,播下爱的种子。一个人拥有了“仁爱之心”就拥有了一切。

真正的爱,是重给予不重索取的爱。爱应是出于人的本能,是天性的流露,爱应该是不由自主、不知其所以然的爱。如果一个人因为财、色、名、利去爱,那这种爱则是重索取的爱,是有目的、有动机、有私心的爱,这种爱是被人唾弃的。老子讲“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就是要人们彻底断绝这种矫揉造作的爱。

真正的“仁爱”不是只停留在漂亮的语言上,而要体现在实际的行动中。佛教有这样一句格言,“一个救人性命、出于纯正之爱的行动,比在侍奉佛祖的宗教活动中献祭大象和马匹而度过一生时光更伟大”。“仁道”的核心是“爱人”,它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1.爱亲人“爱亲人”就是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等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论语•学而》中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这里的“孝”是子女对父母等长辈的感情,“弟”即“悌”,是弟弟对兄长的情感。所以“爱亲人”也就是“孝悌”。

孝悌(爱亲人)是爱人的起点,也是爱人的根本,更是“仁”的前提、基础。“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论语•学而》)——意思是一个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在社会上是很少犯上作乱的。“孝悌”这种血缘亲情是人生最恒久最朴素的情感,也是“仁道”思想最基本的要求。一个人连自己的生身父母和同胞兄弟都不知爱敬,怎么会对社会、对他人具有仁爱精神呢?又怎么会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呢?“爱亲人”也就是要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这也是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基础。小贴士

孝行感天动帝

舜是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继母、异母弟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他们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父亲与异母弟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把两个女儿嫁给他,并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异母弟为诸侯。

2.爱自己

爱自己,就是在日常的生活之中要爱惜自己,接受真实的自己,喜欢真实的自己,在适当的时候懂得理解自己,宽容自己。“自爱心”是人的本性,以自爱为根基,可以进一步发展为自尊、自重、自信、自强。自爱心的培养有助于塑造个体道德形象。人若没有自爱心,生命便缺乏根基。正如鲁迅所说:“无论何国何人,大都承认‘爱己’是一件应当的事。这便是保存生命的要义,也就是继续生命的根基。”

自尊自爱是一种对自我的关注与肯定,是一个人的幸福之本、快乐之源,更是成功之始。只有先尊重、爱护自己,才能尊重、爱护别人,而别人也才可能尊重、爱护你。所以,一个人如果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关爱,就必须先学会自己爱护自己,自己尊重自己。(1)爱自己就是要尊重、爱护自己的生命。人的“生命”包括生命安全、寿命长短、身体健康等。古人将“爱自己”与“孝”等品德联系起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开宗明义章》)就是说,我们不能让自己的身体、言语、行为有丝毫的损伤和偏差,因为这些情况都会让父母亲担心、挂念甚至忧虑,孝顺父母应该从这里开始做起。现在,人们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的身体、强健的体魄是我们学习、工作的保障。爱护自己的生命,还包括注重自己生命的意义。人的生命还包括生命的过程、生命的内容、生命的意义。有位名人这样说过:“谁能以深刻的内容充实每个瞬间,谁就是在无限地延长自己的生命。”现在,部分青少年成天打架、酗酒、赌博、沉迷游戏等都是不自爱的表现,他们并不知道,他们正在浪费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只有在自己有限的生命里,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创造最大的价值,才是真正做到了爱护自己的生命。(2)爱自己就是要自己完善自己,自己超越自己。我们应该勇于发现自己,理性地分析自己,正视自己的成绩,发现自己的不足,努力做到发扬自己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以使自己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爱自己就要求我们学习安身立命的本领,不断提高自己,使自己不做父母的拖累,不做社会的败类。(3)爱自己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要以爱己之心爱人。一个人如果只能自爱而不能爱人,那只能说是一个低层次的狭隘的爱。人只有做到爱人如爱己,以爱己之心爱人,才算有了爱人之德。正如古人所云:“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小贴士

黄美廉

有个叫黄美廉的女子,从小患上了脑性麻痹症。她时常口里念叨着模糊不清的词,手足不自觉地乱动,模样十分怪异。医生判定她活不过6岁。但她最终考上了美国著名的加州大学,并获得了艺术博士学位。有人问她:“黄博士,你从小就长成这个样子,请问你怎么看你自己?你有过怨恨吗?”黄美廉坦然地在黑板上写下了这么几行字:

一、我好可爱;

二、我的腿很长很美;

三、爸爸妈妈那么爱我;

四、我会画画,我会写稿;

五、我有一只可爱的猫。

最后,她以一句话作结论:我只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没有的!

3.泛爱众“泛爱众”就是把爱的对象扩大化,把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这种爱亲人之情推广、延伸,从爱亲人到爱朋友、爱周围更多的人,甚至扩展到爱祖国、爱社会、爱万事万物的一种“仁爱”之情。

仁学思想始于亲,却非终于亲。“仁道”中的“仁爱”思想不是简单的“爱自己、爱亲人”等狭隘之爱,而是一种博爱。孔子主张将仁爱由亲亲之情逐步向外扩展,惠及整个人类——“泛爱众而亲仁”。《论语•雍也》中说:“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梁惠王上》中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唐代韩愈说:“博爱之谓仁。”只有个体家庭间的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的爱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人际间普遍的爱,只有把爱博施于众,只有“四海之内皆兄弟”才可能家国天下。

泛爱众,众人必爱之。人与人之间的爱往往跟自然规律一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播什么种结什么果。墨子在《兼爱》篇中所云:“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正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小贴士

海伦

海伦•凯勒刚两岁时因发高烧,永久地失去了视力和听力。一天早晨,海伦•凯勒摘了几朵紫罗兰送给老师。老师轻轻地搂着她,在她手上写了几个字,表明老师爱她。

海伦•凯勒问:“爱是什么?”老师用手指着她的心说:“爱在这里,爱有点儿像太阳没出来以前天空中的云彩,虽然云彩摸不到,但你能感觉到雨水。爱也是摸不着的,但你能感到她带来的甜蜜。没有爱,你就不快活,也不想玩了。”(二)“仁道”的具体内容——恭、宽、信、敏、惠“仁道”是孔子道德思想的精髓与综合,其内涵十分丰富,其中包括“恭、宽、信、敏、惠”等。《论语•阳货》中记载: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意思是:子张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能够拥有五种良好品质的人,那就是仁。这五种品质是恭、宽、信、敏、惠。恭敬使人不受屈辱被人尊重,宽厚能得到别人的支持,有信则会被人重用,敏者能够创造价值,而能够施与别人恩惠则能调动别人的聪明才智)

1.恭

恭指恭敬、恭谨、肃敬、谦逊、有礼貌。是要求人们在为人处世时克服自己内心的焦躁不安、桀骜不驯,而表现出谦虚、谨慎、端庄、严肃、彬彬有礼、心神凝定的一种仪容仪态。

待人恭敬,体现一种尊重他人的胸襟,是行“仁道”的必要因素。“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论语•颜渊》)樊迟问孔子怎样行仁,孔子说道:“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篇第十三》)就是说,在家里能恭敬规矩,办事情能严肃认真,和人交往能踏实诚恳。虽然到了夷狄之邦,这三点也不可放弃。

恭,具体包括两层含义。(1)恭要求人们注重仪表。仪表侧重人的外表,虽然人的高矮、胖瘦、美丑更多时候不由自己决定,而受先天、后天等多种因素影响,但如果我们注重仪表,能够弥补先天不足,给人一种美的感觉,让人赏心悦目。注重仪表,并不要求穿漂亮高档的名牌衣服,而是注重仪表的卫生、整洁、得体。成天衣冠不整、肮脏邋遢的人不可能做到恭。(2)恭要求人们注重仪态。仪态侧重人的言行举止。仪态要求人们说话办事要讲分寸,与人打交道、办事情,要严肃认真,言行举止得体,文明礼貌。

总之,真正的恭一定是内在深厚,外在庄严的统一。表里不一,装模作样的“伪君子”不可能做到真正的恭。外在的庄严,需要深刻的文化内涵作支撑。人们只有通过努力学习,不断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出自己高雅的气质和美好的心灵,使自己秀外慧中,表里如一,才能做到恭。

2.宽

宽,宽容。指的是以宽广的气度和博大的胸怀去谅解、容忍、不计较、不追究、不苛求。宽容不仅是一种生存的智慧、生活的艺术,更是一种气度、一种境界,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是一种“仁爱”的思想品德。

宽容在较深层次上表达“仁道”思想的内涵。“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尚书•周书•君陈》)“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君子光明磊落,不忧不惧,所以心胸宽广坦荡;小人患得患失,忙于算计,又常常庸人自扰,疑心他人算计,所以经常陷于忧惧之中,心神不定。“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卫灵公》)对自己严厉要求,对别人轻责,就不会招惹怨恨。孔子说,“宽则得众”。宽容别人,才能得到众人的认同。古人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就是告诉我们为人要有宽大容物的气度。

宽容是理解。“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完美的,都会有这样那样的缺陷,我们不能求全责备,只能学会理解,学会容纳、接受别人合乎情理的缺点,不记小过,这是一种胸襟。宽容的基础是理解,理解源于知识,有知识、有文化、有能力、有修养的人有包罗万象的心境,更能做到宽容。

宽容不是懦弱。在某些人心里,宽容总是和忍气吞声、没有性格、没有能力、懦弱划上等号,这是不对的。宽容的人有自己的坚持,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意志,只是他们明白世上的人和事,不可能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必须有所为,也有所不为。我们的适当妥协和忍让,不是软弱和不坚定,而是对别人的充分关切、理解和尊重。

宽则得众。学会宽容,才能更好地与人合作、交流,才能得到更多人的帮助和支持。李嘉诚在创业初期,一个叫马素的美籍犹太人不知何故临时取消了与他签订的合同,但李嘉诚并没有要求赔偿,而是说:“日后若有其他生意,我们还可以建立更好的关系。”李嘉诚的宽容大度深深地打动了马素。于是马素不断向美国的行家推销李嘉诚的产品。自此,美洲订单如雪片般飞向李嘉诚。李嘉诚虽然失去了当前利益,却因他的宽容大度而赢得了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正是李嘉诚的宽容大度,促成他今天的成就。小贴士

仁义胡同

古时候,有相邻的两家人,家里都有人在京城做官。有一天,两家人为一堵墙起了争执。东家人写了一封信,让人捎往京城,希望做官的家人为自家做主。这京官收到信后,起初还以为家里发生了什么事情,细一看是邻里争端,便拿笔在信上写了一首诗:千里捎书为一墙,让它一墙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看罢回信,后退一墙。西家看东家后退一墙,自己也后退了一墙。两家后退之后,形成了一条胡同,供四邻通行。街坊看到两家这样仁义,就把这条胡同叫作“仁义胡同”。

3.信

信指诚实无欺,信守诺言。诚信是“仁道”的基本内容。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将“诚信”奉为修身、立业、治国、用人、交友等的一条重要的道德原则。今天,“诚信”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一项重要内容。

信是立人立国之本。孟子将信纳入五伦,董仲舒将信列入五常之后,就突显了信为立人立国之本的地位。《论语》中记载: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可见信的重要性。孟子指出:“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其意思是:“诚信”是天赋予人的道理,人就应效法天道的真实无妄的品德。“言必信,行必果”“一诺千金”“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人之为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重承诺,守信用,说到做到,肩负起责任,承担起义务。信是人的立身之本,如果没有诚信,人也就失去了做人的基本条件。

诚实守信,是人应有的道德准则。是实现自身的承诺,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履行道德义务的表现。讲信誉、守诺言、以诚相待、表里如一是正常人际交往的言行规范,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纽带。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使他免遭祸殃。取信于人的人必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与帮助,相反,表里不一、出尔反尔、口是心非、阳奉阴违不可能获得他人的肯定、理解、尊重与支持。

诚实守信,还指不欺骗自己。《朱子语类》:“因说自欺欺人曰:欺人亦是自欺,此又是自欺之甚者。”信并非仅指自己对他人的信任或他人对自己的信任,还指自觉地忠实于自己的本性,做到诚心实意,有的人私自作恶,见人便躲躲闪闪,自吹自擂,殊不知,其实为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能使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符合真实无妄的本性,从而使自身的言行举止合乎规范。

4.敏

敏是勤敏、聪敏、敏捷、机敏。孔子说“敏则有功”即工作勤奋、反应敏捷的人才会有所成就。前人把“敏”解释为“应事疾,则事功多”,指做事迅速、灵敏、果断、不懒散、不拖拉。

敏,要求我们勤奋。孔子云:“敏则有功。”就是说只有做到了敏,只有勤奋、努力,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取得工作成效。古代“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借光”“闻鸡起舞”等故事,都说明勤奋使平凡的人成就了一番伟业。古希腊德摩斯梯尼小时口吃,声音含混,发音不准,于是他每天含着石子,面对大海朗诵,无论春夏秋冬,坚持五十年如一日,终于成为全希腊最有名气的演说家。

敏,要求我们做事敏捷、迅速、果断。常言说,“今日事今日毕”。能够马上做的,不能拖到以后做,因为世事难料,很多事情如果不马上采取措施,则可能会导致无法弥补的后果。因为“一寸光阴一寸金”,时间是宝贵的,如果遇事一拖再拖,总是等到明天再做,则“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5.惠

惠常与恩联系在一起,即恩惠。孔子云:“惠则足以使人。”就是说施予别人恩惠,别人就愿意为你效劳。

孔子眼中的惠主要是针对统治者、领导者。孔子认为惠是历代统治者保其天下的根本方略。其实回想一下,历史上出现过的太平盛世,均是万岁天子能够做到“惠民、利民”才得以安民、顺民。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

今天我们所理解的惠对领导者仍然有要求。要求领导者能够施惠于民,有利于民,具有服务意识;要求领导者制定并施行“激励机制”,用惠激励人们前进。

惠不是只针对领导者,每个人都应该正确理解惠,挖掘惠的精髓,身体力行于惠。

惠要求我们学会帮助别人。施惠于人,不仅指给予别人物质利益,还要求我们对人有爱心,同情、关心、爱护弱者,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每个人都不可能独立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每个人也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都会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如果人人都有爱心,都学会施惠于人,则人人都会因别人的帮助,而让自己的路更平坦。常言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佛经上也说:“在前进的路上,搬开别人脚下的绊脚石,有时恰恰就是为自己铺路。”

惠要求我们学会与人分享。你有一份快乐,和他人分享,快乐就变成两份。你有一份烦恼,和他人分享,烦恼就剩一半了。分享是一种智慧,分享是一种境界,分享是一种幸福。你今天与人分享了一箱梨,可能有一天你会意外地得到别人的苹果、香蕉、葡萄。分享会让你的人生更丰富、更顺利、更幸福、更快乐。(三)实现“仁道”的途径——忠恕与克己复礼

1.忠恕《论语•里仁》记载,孔子告曾子云:“参乎!吾道一以贯之。”门人问曾子何意,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宋代朱熹说:“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忠恕是一种推己及人、将心比心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忠恕思想在孔子仁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调节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准则,是实现“仁道”的重要途径。小贴士

小猪的启示

一只小猪、一只绵羊和一头乳牛,被关在同一个畜栏里。有一次,牧人捉住小猪,它大声号叫,猛烈地抗拒。绵羊和乳牛讨厌它的号叫,便说:他常常捉我们,我们并不大呼小叫。小猪听了回答道: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却是要我的命呢!(1)忠就是《论语》中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仁爱之人,自己决定对人建立仁爱之心,别人才会对你仁爱;自己决定对人豁达,别人才会对你豁达。忠是指自己有什么欲望和需求的时候,要想到别人也有同样的需求,我们不能只想到满足自己的需求,而首先要尽心竭力地满足别人的需求,要尽己之心,尽己所能为他人做事。(2)恕就是《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从古到今,对恕的论述都很多。《大学》论述:“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絮矩之道’。”这里的“絮矩之道”与“恕”有异曲同工之处。《荀子•法行》:“有君而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亲不能报,有子而求其孝,非恕也;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听令,非恕也。”贾谊在《新书•道术》里说:“以己量人谓之恕。”(3)忠恕强调的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忠恕指的是自己想要的,首先满足别人的需要,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忠恕要求既要从自己想到他人,又要从他人来检讨自己。

忠恕要求摒弃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私欲。现代社会更多的是追求民主、自由、开放、个性,但有个性并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因为每个人都不可能离开整个社会,离开其他人而独自生活。每个人都与其他人或事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并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认识、见解、作风、习惯等,你不可能完全接受别人。一个行忠恕之道的人,会本着尊重的原则去理解、去适应、去化解,而不是讨厌、对抗,而不会以自我为中心,不会唯我独尊,不会强人所难。

忠恕之道有利于人们正确处理利人与利己的关系。忠恕要求的是“先利人后利己”。无论从法律上还是从道德上来看,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他合法的、正当的权利与利益,也有他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忠恕要求既要维护自我合法的、正当的权利和利益,也要尽到对他人的责任和义务,至少不能损害他人的权利与利益。也就是在利己时要想到先利人,至少不能害人。

忠恕之道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如果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能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都能做到换位思考,能够将心比心,推己及人,那么社会将多一份诚实,少一份欺骗;多一份关爱,少一份摩擦;多一份安全,少一份犯罪。如此,就可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怨恨,缓和人际关系,安定社会秩序。

常言道“医乃仁术”,作为医务工作者,在医患交往过程中,更要求以忠恕践行“仁道”。清代名医费伯雄说:“我之有疾,望医之相救者何如?我之父母妻子有疾,望医之相救者何如?”清代医学家王孟英说:“医以活人为心,视人之病,犹己之病……”元代的朱震亨是当时声望很高的医学家,他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医德高尚。“四方以疾迎侯者无虚日,先生无不即往,虽雨雪载途,亦不为止。……虽百里之远弗惮也。”其仆从疲惫不愿前往时,他耐心说服:“病者度刻如岁,而欲自逸耶?”作为医务工作者,在救助病痛之人时,应视人犹己,把病人当作自己的父母妻儿,把自己当作病人去体会病人的心情,理解病人的需要,进而自觉地尽心尽力地解救、帮助病人。

2.克己复礼

克己复礼也是为仁之道。孔子认为,君子即品德高尚的人不仅要在内心遵循仁,而且要通过克己复礼去践行仁,用礼的形式把仁表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仁。“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孔子认为,君子要克己复礼,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第十二》)。

克,是克制、战胜、攻克之意。克己,就是克制、战胜、超越自己的一些不合规定的言行以及欲望、要求。复礼,就是按照社会规章制度以及伦理道德规范说话办事。克己复礼指克制、战胜自己的某些欲望,使自己的思想言行符合“礼”的规范。小贴士

囚于欲望

雷纳德三世是历史上以肥胖而出名的君主。他的弟弟爱德华在发动了一场政变后,将他囚禁在一个专门为他建的房间里。房间窗户一直开着,门从不上锁。只要雷纳德节食减肥,就能走出那扇门,然而他的弟弟却派人把各种美味端给雷纳德。雷纳德向往自由和权力,但更抵制不住美味的诱惑。越来越胖的雷纳德最终在房间里待了十年,直到弟弟爱德华战死后才被放出来。而此时,雷纳德的身体早己被自己的食欲糟蹋得一塌糊涂,被放出后不到一年就去世了。

囚禁雷纳德的不是他的弟弟,而是他自己的欲望。

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并且经过了夏、殷,到了周公时代,周礼已经比较系统完善了。“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孔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故有人认为,孔子提倡的克己复礼中的礼是孔子所崇尚的周礼。周礼是一套完整而系统的礼制思想体系,它主要以分封等级制为基础,对人们的身份、地位以及与此相应的言行作了详细而严格的规定。其主要内容不仅包含规定人们言行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还有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用以别亲疏的宗法制,以分封制为基础的等级制。总之,在封建时代,礼是用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规定人们的权利与义务的封建等级制度、规范、准则以及各种礼节仪式。

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礼记》中说:“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左传•隐公十一年》中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也。”孔子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释名》曰:“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礼器》曰:“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礼之所兴,众之所治也;礼之所废,众之所乱也。”“故坏国、丧家、亡人,必先去其礼。”

克己复礼在一定时期内规范了人们的言行,减少了社会纷争,稳定了社会秩序,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封建礼教的弊病渐渐突显。人们越来越明显地意识到,封建礼教桎梏着人们的思想与灵魂,过于残酷,不近人情,从而压抑了人的本性,束缚了人们的思想,约束了人们的行为,同时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于是,许多具有反封建意识的人,特别是具有资产阶级萌芽思想的人强烈反对克己复礼这一命题,然而部分人却因此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们过度放纵自我,以至于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开始蔓延,一些违法乱纪行为开始猖狂。

由此可见,正确理解克己复礼是多么重要。

今天,礼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无论是国家法律法规、民风民俗,还是各部门、各行业的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抑或是个人的文明礼仪,都是“礼”的内容。正是有了这些“礼”的存在,规范了我们每个人的言行,保障了我们每个人的权益,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幸福快乐,社会得以和平稳定,国家得以繁荣昌盛。

今天我们提倡的克己复礼就是要让自己的思想、言行符合这些礼的规范,使整个社会秩序得以规范有序。

我们所说的克己复礼不是要压抑人的个性,不是要人们失去自我,不是完全否定个人的欲望。人人都有七情六欲,人人都有各种欲望,如要求吃饱穿暖;追求自由、民主、平等;争取晋职升薪,获得成功;希望幸福、快乐等,只要这些欲望是正当、合情、合理、合法的,我们就应该支持。因为这些欲望有利于个人的进步,推动社会的发展。我们制定礼的目的也是为了满足人们正当的欲望,为了保障人们实现正当的欲望。

但是,凡是与非法、不道德挂钩的欲望我们应该坚决克制。正当的、合法的、合道德的欲望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不正当的、非法的、不道德的欲望也使我们走向了深渊。比如,社会上大量存在各种各样的黄、赌、毒,偷盗、抢劫、敲诈、杀人、放火等害人害己的不合法也不道德的行为,损害了社会利益,破坏了社会秩序,阻碍了社会发展,面对这些过分的、不恰当的欲望,我们只能克己,以做到复礼。

克己复礼还指超越、战胜自己,克服自身的一些弱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弱点与缺点。比如,脏话粗话连篇、言而无信、做事拖拉懒惰、抽烟酗酒、挥金如土、贪图安逸享乐……我们要想使自己变得更完美,必须学会克制、战胜、超越自己。

克己复礼要求我们坚持集体主义。现实生活中,我们的一些正当而合法的欲望会与他人或集体的利益发生冲突,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要求我们坚持集体主义,顾全大局,舍己利人,先人后己。因为集体是我们生存的保障,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只有保障了集体利益,壮大了集体,个人利益才可能实现。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今天,人们对医生的医德要求极高。《大医精诚》中说:“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街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另外,“希波克拉底誓言”“南丁格尔誓言”“医生职业道德规范”等都是针对医务工作者的礼。但我们有部分医务工作者却不能很好地遵守这些礼,他们为功、名、利、禄所惑,他们收红包,拿回扣,乱开处方,滥用检查,见死不救,视钱而救……这都是因为没有适当地克制自己的欲望,没有做到克己复礼,从而丧失了医德,成为医药行业的败类。重庆市医药卫生学校主题广场效果图第二篇“仁道”正行

在上一篇里我们认识了“仁道”这个词,并深入领会了其核心内涵,本篇我们将一起走进重庆市医药卫生学校的文化理念体系,去认真领会和识记学校的教育理念、“一训四风”,用“仁道”思想端正自己的言行,争做一个合格的医药卫生行业的从业者。

一个学校的文化理念不仅是学校发展的灵魂,也是展示学校形象、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借学校国家级示范校建设的契机,在特殊校园文化建设的进程中,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经过反复论证,学校形成了以“仁道”为主题的文化理念体系,这一理念体系将成为全校师生无形而潜在的价值信仰和行为准则。准确理解并认真识记学校文化理念体系是每一个卫校人的必修课。一、文化主题——仁道

1.仁

仁就是仁爱,通俗地说就是对人的关心与爱护,理解与宽容,它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基本条件,又是人生修养的高级境界,需要每个人一生去追求。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小贴士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仲弓问孔子如何处世才能合乎仁道?孔子立即回答道:“一个人待人接物要严肃认真对待,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不论在朝在野都不要去发牢骚。”仲弓感谢道:“我虽迟钝,但一定要牢记先生的话。”

孔子所强调的是尊重他人,真诚待人,平等待人。

2.道

道是弥散在宇宙空间、无所不在的本原和规律。通俗地说,道就是万物发生发展的本原,是内在于万物、无所不在的规律。我们在为人处世的时候把握了道,也就把握了规律,并真正把握了事物的根本,这样才能做到举一反三,在千变万化中应对自如。道是道家思想的精髓。

3.仁和道的关系

仁与道有着内在的精神关联。孟子说:“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也就是说,人的行为如果能够与仁相符合,也就走向了人生的本原之道。仁道其实就是一种对人的关心与爱护、理解与宽容的精神本原和思想境界,是走向仁爱人生的具体路径。

通俗地说,仁爱就是鼓励人们要从身边做起,由爱自己的父母、亲人,逐步扩展到爱他人、爱大众;仁行就是要从自我出发,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否做到仁义,关键在自己,不在他人;我们不必一味地去追求“高大全”,只要我们从自己日常的一言一行做起就好。在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只要能踏踏实实做好自己,就是真正的在行仁道之路了。

可以说,仁道对于我们将要就职的医药卫生行业,既蕴涵了行业内在的原理,又深刻体现了行业的伦理,是行业文化的核心凝聚。首先,“医道同源”,道文化对中医学的发生、发展及成熟都起到了直接的不可或缺的作用,中国医药的鼻祖黄帝和老子往往被联系在一起并称“黄老”,道要求为医者必须深谙医理,善于明察秋毫,追根究底,方能标本兼治。其次,“医乃仁术”,医药卫生事业本来就是帮助人、关怀人和救助人的事业,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必须有一颗善良、宽容、博爱的心,仁道中所体现出来的人道主义是医药卫生行业生命伦理的核心。

当然,中职教育也需要仁道。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中的部分学生对现在的学习以及未来的发展缺乏信心,这就需要全社会、每个家长和教师付出更多的宽恕和仁爱,给予他们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帮助他们茁壮成长。此外,我们中的许多人大都是独生子女,往往并不能理解仁爱的重要性,缺少关怀和照顾别人的机会和能力。仁道思想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发,从人与人之间的博爱出发来理解医药卫生工作,对我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具有异常重要的意义。

至此,现在应该明白我们学校为什么要把“仁道”确定为文化主题了吧。因为“仁道”既符合我们中职学生自身的特征,又符合我们未来事业发展的需要,更是医药卫生事业的伦理核心和行动指南,所以它是我们重庆市医药卫生学校最佳的文化建设主题。重庆市医药卫生学校主题活动图片资料二、办学特色——仁道教育

每一所优秀的学校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与学校文化主题相呼应,我们学校的办学特色定位为仁道教育。

仁道教育是以仁道思想为核心的学生思想素质和职业素质教育体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提出,职业教育要“把德育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是职教学生素质最为核心的要素之一。道德素质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对于中职学生来说,甚至比知识和技能更加重要,对其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更有帮助。小贴士

新闻链接

央广网武宁2013年12月13日消息(武宁台张雷、柯善志):

江西省武宁县当地人都在夸一个老太妙手仁心,不仅能医治烧伤烫伤的患者,而且不计报酬。这位老太名叫刘女仔,今年76岁,武宁县鲁溪镇上湾村人。她善于用草药制药,治烧伤烫伤是当地一绝。2011年农历12月底,瑞昌市南义镇朝阳村村民熊自春的两个女儿被汽油烧伤,全身烧伤面积达89%以上,在省城医院医治一个多月,医治无效,一个不幸身亡,一个生命垂危,被迫出院。2012年农历正月初九,熊自春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态度,请求刘女仔老人给他女儿治疗。经过刘女仔老人3个多月的精心治疗,终于痊愈,并且全身没有留下明显疤痕。

仁道教育的目的,是通过仁道文化的建设,让医药卫生学校的学生明白仁爱的道理,拥有一颗仁爱的心,具备仁爱的能力,实践仁爱的行动准则,而后迈入仁爱的职业,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以仁爱为精神核心的职业道德,提高以仁道为思想核心的职业素养,以仁启行,以行履仁,精技致道。

仁道教育发展,需要将仁道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起以仁道教育为核心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和职业教育体系。学校将从以下途径具体实施:

1.建设仁道VI视觉形象识别系统

学校将精心组织设计学校的标志、标准色、辅助色、标准字体等基础系统,校旗、笔记本、作业本、证书、名片等办公用品系统以及手提袋、雨伞等公关赠品系统。通过VI系统的设计,让仁道的思想在学校时时处处展现出来,成为学校鲜明的文化符号,全校师生在这样的视角包围中真切地去感悟“仁道”教育。

2.建设仁道校风、教风、学风、政风

学校将大力弘扬“守仁致和、力行日新”的校风,“修身济世、传道立人”的教风,“立德立志、善学善能”的学风和“恪善恪勤、求精求实”的政风,最终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仁道”特色的学校精神风貌。

3.开发仁道特色校本课程

学校将组织编写学生仁道知识读本、仁道故事读本、仁道职业道德读本等,拓展学生对仁道的认识,使学生在仁道特色课程的学习和仁道读本的阅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仁道精神的熏染。

4.融仁道思想于专业学习中

学校将把仁道思想视为专业的思想精髓,在专业课教学中体现仁道精神,构建仁道特色,使我们的课堂形成彼此关爱、认真倾听、滋养仁爱的卓越课堂。

5.建设仁道活动系统

学校将策划、组织开展以仁道为主题的文艺活动、素质拓展活动和专业竞赛活动,建设仁道活动系统,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意识、积极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高超的专业素养,促进其成长成才。三、教育理念——仁心妙手 明道正业

学校的教育理念“仁心妙手,明道正业”是仁道文化在学校教育思想上的具体体现,是医药卫生学校应该秉持的教育理想和信念。

1.仁心

仁心就是符合仁道,具有仁爱的心。育人必育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行正。医药卫生就是仁心之术,仁心是医药卫生从业人员职业素养的核心。清代名医学家喻昌说:“仁人君子,必笃于情,笃于情,则视人犹己,问其病苦,则无有不到之处。”只有见病患能感同身受,仁心才能滋长,对病情的体察才能真正到位,医药卫生技术才能真正发挥到极致。医药卫生学校的老师,应该在这个方面以身作则,不管是对医患,还是对学生,都要体现出仁道,展示出仁心,而后才能“以心育心”,以自己的仁心引发、成就学生一颗仁心,培养出合格的医务工作者,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重庆市医药卫生学校青年志愿者敬老院活动图片资料

2.妙手

妙手指的是精妙的技艺和手法。在医护方面,常用妙手回春来形容医疗技艺的高超。我们中职教育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医药卫生学校的学生需要学会精湛的医护技术,通过深入的学习和实践锻炼出一双妙手,才能为病患提供更好的服务。

3.仁心和妙手的关系

仁心和妙手配合默契,仁心是指我们内在的道德素养,但这种修养要通过对病患的真切关怀以及细致入微的外在行动才能体现出来;妙手也不单指外在的高超技能,而是我们内心的大爱与真诚所体现出的精湛技艺。仁心妙手要求医药卫生学校在提升学生医德、素养和技能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大量实践,专注于行动,另一方面则需不断内化,体悟于内心。在反复锤炼中,让学生的医德、素养和技能炉火纯青、深入骨髓,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仁心和妙手的配合非常符合陶行知先生的“知行合一”以及黄炎培先生“做中学”的职业教育思想,是医药卫生行业的特质与职业教育特征的完美结合。小贴士

校友风采

王鹏巨,男,主任医师,教授,1945年出生,原籍山东。1964年毕业于四川省涪陵卫生学校(现重庆市医药卫生学校)。1979年考入第四军医大学攻读研究生,1982年获医学硕士学位。曾任成都军区总医院急救科主任、主任医师、内科教授、全军急救医学专委会委员、成都军区急救医学专业组组长、中华医学会四川省内科专委会委员、急诊医学专委委员、西南国防医药杂志编委。发表学术论文及医学专著50余篇,获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四等奖4项,全军医疗成果三等奖2项。

4.明道

明道之明,意蕴深远。《礼记•大学》开篇明义即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其中的两个明字,前者是动词,意为通透、洞悉,后者是形容词,指正确、光明。明道有三层含义:第一,光明之道,仁道就是明道,是人生的坦途,行仁道就有光明的人生;第二,要明白、洞悉仁道,关爱他人,关爱世界;第三,要明白、洞悉为人之道、学问之道、为医之道。

5.正业

正业出自《礼记•学记》:“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正业具有两层含义:其一就是正规的行业、职业;其二就是让学生走向正确的职业道路。这也符合黄炎培先生“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思想。

6.明道和正业的关系

明道和正业阐明了职业教育的两大重要使命,一方面,让学生明白道理,尤其是要明晰医药卫生行业所必须遵循的仁道。另一方面,让学生能够进入正规的行业,获得良好的职业生涯,实现人生与职业的有机结合,通过职业之路获得一个有价值的人生。

总之,仁心妙手就是要让学生拥有一颗仁爱之心,一双技艺精湛的妙手,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和技能素养。明道正业就是要让学生明悟为人之道、为医之道、为学之道,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和完美的职业生涯。四、校训——惟精惟诚 正知正行

学校确立的校训“惟精惟诚,正知正行”是富有仁道精神的人一生应该践行的正确道路。

1.精诚

校训中的精诚是医药卫生职业道德的核心体现。我国古代的医药学家孙思邈提出“大医精诚”,认为医护人员不仅要技艺精湛,而且还要能够不计较病人贤愚、贵贱、美丑、种族甚至敌我,都能诚心对待。校训中的“惟”是专一的意思。“惟精惟诚”指对医药卫生事业精专而至诚,能够不断深入探索,达到对学业精专、对技艺精湛、对病人精心的状态;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命境界,养成对自己忠诚、对他人诚实、对社会诚信的品性。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