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汇函:全3册(中)(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5 14:19:55

点击下载

作者:(明)聂尚恒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医学汇函:全3册(中)

医学汇函:全3册(中)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医学汇函:全3册(中)作者:(明)聂尚恒排版:Cicy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12-01ISBN:9787513229777本书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五 卷中暑脉法

暑伤于气,所以脉虚、弦、细、芤、迟,体状无余。伤暑病证

夫暑者,相火行令也。夏月人感之,自口齿而入,伤心包络之经。其脉虚,或浮大而散,或弦细芤迟。盖热伤气,则气消而脉虚弱。其外证头痛身热,口干烦渴,面垢自汗,倦怠少气,或背寒恶热;甚 [1] 者迷闷不省,而为霍乱吐利,痰涎呕逆,腹痛泻利,下血,发黄,生斑,皆是其证;又甚者,火热制金,不能平木,搐搦,不省人事,其脉虚浮。浮者风也,虚者暑也,俗曰暑风。治宜黄连香薷饮加羌活,或只双解散加香薷尤妙。伤暑治法

大抵治暑之法,宜清心利小便为主。若自汗甚者,不可利之,以白虎汤清解之,次分表里治之。如在表,头痛恶寒,双解散加香薷,[2]及二香散、十味香薷饮 之类;在半表半里,泄泻烦渴,饮水吐逆,五苓散主之;热甚烦渴者,益元散清之;若表解里热甚,宜解毒汤,[3]下神 芎丸、酒蒸黄连丸等;或人平素虚弱,及老人冒暑,脉微下利,渴而喜温,或逆厥不省人事,宜竹叶石膏汤加附子半个冷服,以五苓散治。凡夏月暑证,不可服诸热燥剂,致斑毒发黄,小便不通,闷乱而死矣。

伤暑与伤寒,俱有发热,当明辨之。盖寒伤形、热伤气,伤寒则外恶寒而脉浮紧,伤暑则不恶寒而脉虚,以此为异。经云:脉盛身寒,得之伤寒;脉虚身热,得之伤暑。治宜小柴胡汤加石膏、知母,或人参白虎汤主之;天时淫雨,湿令并行,苍术白虎汤主之;若元气素弱而伤重者,用清暑益气汤。

行人或农夫于日中劳后得之者,名曰中热。其病必苦头痛,发燥热,恶热,扪之肌肤大热,必大渴引饮,汗大泄,无气以动。乃为天热,外伤肺气也,宜人参白虎汤主之。

人避暑于深堂大厦而得病者,名曰中暑。其病必头痛恶寒,身形拘急,肢节痛而烦心,肌肤大热无汗。为房室之阴寒所遏,使周身阳气不得伸越,宜用辛温之剂以解表散寒,五积散主之。

外不受寒,止是内伤冰水冷物,腹痛泄泻,或霍乱吐逆,宜缩脾饮主之,或理中汤加神曲、麦芽、苍术、砂仁。此专治内,温中消食也。

吐泻脉沉微,不可用凉药,宜附子大顺散主之,或附子理中汤加炒白芍药。

夏月多食冷物,及过饮茶水,致伤脾胃,吐泻霍乱,故治暑药多[4]用温脾、消食、治湿 、利小便之药,医者要识此意。

发热恶寒,身体疼痛,小便涩,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5]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脉弦细虚迟 ,表里中暍也,用补中益气汤加香薷、扁豆,有热加黄芩。

治暑风卒倒法凡人中暑,先着于心,一时昏迷,切不可与冷水饮,并卧湿地。其法先以热汤灌,或童便灌,及用布蘸热汤熨脐中、气海,续续令暖气透彻脐腹,候其苏醒,然后进药。若旅途中卒然晕倒,急扶在阴凉处,掬路中热土作窝于脐中,令人尿其内即苏,却灌以人[6][7]尿 。或搅 地浆饮半碗,或车轮土五钱,冷水调,澄清服,皆可。

陈香薷饮 治脏腑冷热不调,饮食不节;或食腥脍生冷过度,起居不常;或露卧湿地,或当风取凉,而风冷之气,归于三焦,传于脾[8]胃,脾胃得冷,不能克水化谷 ,致令真邪相干,肠胃虚弱,饮食变乱于肠胃之间,以致吐利、心腹疼痛、霍乱气逆。有心痛而先吐者,有腹痛而先利者,有吐利俱发者,有发热、头痛、体疼而后吐利虚烦者,或俱吐利、心腹刺痛者,或转筋拘急疼痛,或但呕而无物出,或四肢逆冷而脉欲绝者,或烦闷昏塞而死者,并治。

陈香薷 四钱。丹溪曰:有彻上彻下之功,上清肺热,治暑除烦[9]热,使火不得烁金也 厚朴 二钱,去皮,姜汁炒,除湿满,散结调 中 白扁豆 二钱,补脾胃五脏,和中下气,止霍乱吐泻,清暑气,行风气,解一切草木酒毒之药

上锉,一剂,水煎,入黄酒一分,沉冷不拘时服,热则作泻。

中暑,复伤风搐搦,不省人事,加黄连、羌活;伏暑头痛,小便涩浊,加茵陈、车前;霍乱吐利,加藿香、木瓜、生姜;脏腑积热便血,加枳壳、黄连、赤芍、乌梅;小便血,加瞿麦穗、车前子;壮热[10][11]大渴,或五心热,加麦门冬、淡竹叶 、茅根、灯心 草;脚气作痛,行步艰辛,加木瓜、羌活、苍术炒、枳壳、陈皮、半夏;中风,加防风、羌活;手足搐搦,加羌活、白芷;挟痰,加南星、半夏;腹痛、小便赤,加枳壳、木通、甘草;腹痛,加山栀子。

一方治暑腹痛,加黄连、枳壳、赤芍、莪术。

二香散 治四时感冒寒暑,呕恶泄泻,腹痛瘴气,饮冷当风,头疼身热,伤食不化,及南方风土,暑月伤风伤寒,悉以此药解表发散。

香薷 二钱,解暑烦而治霍乱  厚朴 姜汁炒,五分,治心腹烦痛,胸满散结之神药也  扁豆 五分,止霍乱吐泻,清暑气  紫苏 一钱,发散风寒在表  陈皮 一钱。留白,补胃和中;去白,消痰泄气  香附 二钱,治霍乱,心腹疼痛  苍术 一钱,补中除湿,宽中发汗  甘草 五分。生则分身;梢而泻火;炙则健脾胃而和中,解百毒而有效,协诸药而无争

上锉散,合一剂,姜、葱煎服,加木瓜尤妙。

按:上方祛暑和中之剂。

五苓散  治中暑伤寒湿热,表里未解,头疼发热,口燥咽干,烦渴及饮水不止,小便赤涩,霍乱吐泻,心神恍惚,腹中气块,小肠气,暑热不散,黄疸发渴等证。

猪苓 二钱半,入足太阳、少阴经,除湿利水道  泽泻 二钱半,逐三焦膀胱停水留垢,伐肾邪水分,利小水之健药也  白术 一钱半,利水道,有除湿之功  茯苓 一钱半,利窍而除湿  肉桂 三分,下行而补肾,此亲上亲下之道也

上锉,一剂,水煎,温服;或用滑石同为末,每服二钱,白沸汤调下尤妙。

本方去桂,名四苓散;加茵陈,名茵陈五苓散;加辰砂,名辰砂五苓散。

一方,加大黄,治初痢,亦治积聚食黄并酒疸,量人虚实用之。阳毒,加升麻、芍药,去桂;狂言妄语,加辰砂、酸枣仁;头痛目眩,加川芎、羌活;咳嗽,加桔梗、五味子;心气不定,加人参、麦门冬;痰多,加陈皮、半夏;喘急,加马兜铃、桑白皮;气块,加三棱、莪术;心热,加黄连、石莲肉;身疼拘急,加麻黄;口干嗳水,加乌梅、干葛;眼黄、酒疸及五疸,加茵陈、木通、滑石;鼻衄,加栀子、乌梅;伏暑鼻衄,加茅根,煎调百草霜末;五心热如劳,加桔梗、柴胡;有痰有热,加桑白皮、人参、前胡;水肿,加甜葶苈、木通、滑石、[12]木香;吊肾气 ,加吴茱萸、枳壳;小肠气痛,加小茴、木通;霍乱转筋,加藿香、木瓜;小便不利,加木通、滑石、车前子;喘咳心烦不得眠,加阿胶;疝气,加小茴香、川楝子、槟榔、肉桂,姜、葱煎,入盐一捻,同服;女子血,加桃仁、牡丹皮;呕吐,去桂,加半夏、生姜。

益元散  治中暑身热呕吐,热渴烦燥,心热小便赤,或热泻,大能止渴除热,解百药酒食等毒,并治四时疫疠,两感伤寒,并妇人下乳催生,及吹乳乳痈。孕妇勿服。

白滑石 六两,水飞,通九窍六腑津液,除膈上烦热,身热燥渴,入足阳明经,燥脾湿、降胃火  大粉草 一两,微灼,补三焦元气,止渴止嗽,泻胃火,解热毒,除胸中积热

清暑益气汤  治长夏湿热蒸人,人感之,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懒于动作,胸满气促,肢节疼痛;或气高而喘,身热如烦,心下痞闷,小便黄而数,大便溏且频,或利或渴,不思饮食,身汗体重;或汗少者,血先病而气未病也。其脉中得洪缓,若湿热相搏,必加之以迟迟。病虽互换少瘥,其脉暑湿,今则一也。宜以清燥之药治之。

黄芪 炒,一钱,治上焦虚喘短气,又泻肺中之火  苍术 一钱半,治心下满闷,止霍乱吐泻  升麻 一钱,解百毒,辟瘟疫瘴气蛊毒  人参 五分,生津利痰  白术 止霍乱呕逆  陈皮 陈久者,良  神曲 炒,止霍乱泄泻  泽泻 各五分,止渴  甘草 炙,能和诸药  黄柏 酒浸,治五脏肠胃中结热  当归身, 养血而中守  青皮 下饮食,入太阴之仓  麦门冬 止燥渴,阴得其养 干葛 各三分,生津止渴  五味子 十粒,除寒热,生津止渴

上锉,一剂,水煎,温服。

清暑和中散  介石伯传。治中暑诸证,自夏至霜降后勿用。

黄连 一两,酒炒,解热毒、暑毒、恶毒  香薷 净穗,二两,治暑天霍乱  厚朴 一两,治心腹烦痛  扁豆 去壳,炒,四钱,清暑气,止霍乱  猪苓 去皮,一两半,治中暑消渴  泽泻 一两半,泽泻入足太阳、少阴经,逐三焦而止渴  白术 七钱,退胃热  赤茯苓 东垣云:赤者,丙丁,主破结血、结气,去皮,七钱  木通 去皮,一两,能通小便热秘  滑石 一两半,通九窍六腑津液  车前子 炒,一两,利水道而分清浊也  枳壳 炒,一两。东垣云:止呕逆、反胃、霍乱  陈皮 去白,七钱,治寒湿  砂仁 去壳,一两,治霍乱转筋  木香 三钱,健脾胃、消食积,治一切气痛  草果仁 一两半,东垣云:草果仁温脾胃而止呕吐,治脾寒湿、寒痰之剂也  小茴香 炒,五钱,能回阳气,而邪自散也

上为末。每服一二匙,随病用引。伏暑,冷水调下;腹痛,黄酒调下;呕吐泄泻,霍乱转筋,百沸汤调,热服出汗;呕吐甚而不止[13]者 ,百沸汤和姜汁调下;伤寒作疟者,葱白汤调服。[14]

清暑六和汤  治心脾 不调,气不升降,霍乱转筋,呕吐泄泻,寒热交作,痰喘咳嗽,胸膈痞满,头目昏痛,肢体浮肿,嗜卧倦怠,小便赤涩,并阴阳不分,冒暑、伏热、烦闷,或成痢疾,中酒、烦渴、畏食。妇人妊娠产后,亦可服。

砂仁 治霍乱转筋,呕吐水泻  半夏 丹溪云:用半夏调其气而动火,自伏而渴自止  杏仁 去皮、尖,利胸中逆气  人参 能行气行[15]血  甘草 各五分,解百毒  赤茯苓 去皮,泻小肠火  藿香 止霍乱,仍除呕逆  扁豆 用白者,补脾胃五脏,和中下气,清暑气,止霍乱吐泻  木瓜 各一钱,入手足太阴经,治霍乱吐泻,转筋不止  香薷 丹溪曰:治暑除寒热,使火不得烁金也  厚朴 姜汁炒,各二钱,消痰下气  加黄连 麸炒,一钱

上锉散,一剂,生姜三片,枣二枚,水煎,热服。

按:上方清暑养元气,除湿热之剂。

生脉散  夏月服之,能代茶,能生津液、止烦渴、健脾胃、养元气。

人参 去芦,生津利痰  五味子 去梗,滋肾经不足之水,收肺气耗散之金  麦门冬 去心,止燥渴,阴得其养

上煎汤代茶。此一盏,可当茶三盏,服之大有补益。

千里水葫芦秘方  治路上行人暑热作渴,茶水不便,用此药备之,俟渴时,即用一丸噙化。止渴生津清热,止嗽化痰甚妙。

硼砂 出南番者,色重褐,其味和,其效速  杮霜 化痰止咳  乌梅肉 东垣云:凡酸味,收补元气  薄荷叶 宽中下气  白砂霜

上等分,为细末,用乌梅肉为丸,每用一丸,噙化。

水葫芦丸  治冒暑毒,解烦渴,生津液。[16]

川百药煎 三两  麦门冬 去心,热不能侵  乌梅肉 生津止渴  白梅肉 《衍义》云:食梅,则津液泄,水生木也,津液泄则伤齿,肾属水,外为齿故也  干葛 生津止渴  甘草 各五钱  人参 去芦,二钱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鸡头实大,每服一丸含化。夏月出行,一丸可度一日。

按:上方养气清热,生津止渴之剂。中湿脉法[17]《脉经》云 :脉浮而缓,湿在表也;脉沉而缓,湿在里也。或弦而缓,或缓而浮,皆风湿相搏也。又曰:或涩或缓,或缓或濡,皆可得而断。中湿病证

夫湿之为病,所感不同。有从外感而得之者,有从内伤而得之者。若居处卑湿之地,与夫道途冒雨行湿,或勤作辛苦之人,汗出沾衣,皆湿从外感者也;或恣食酒酪湿面,多食柑橘瓜果之类,皆湿从内伤者也。湿之中人,入皮肤为顽麻,入气血为倦怠,入肺为喘满,入脾为湿痰肿胀,入肝为胁痛而肢节不利,入肾则腰疼胯痛、身如板夹、脚如砂坠,入腑则麻木不仁,入脏则舒伸不能而肢体强硬。又云:湿[18]本土气,火热能生湿 土,故夏月则万物湿润,秋凉则万物干燥。湿病本不自生,因热而怫郁,不能宣行水道,故脾滞而生湿也。中湿治法

因湿生痰,故用二陈汤,加羌活、防风、酒芩,去风行湿,盖风能胜湿故也。大抵宜发汗及利小便,使上下分消其湿,是其治也。中湿治方

独活寄生汤  治肾气虚弱,坐卧湿地,腰背拘急,筋挛骨痛;或当风取凉过度,风邪流入脚膝,为偏枯冷痹,缓弱痛;或腰痛牵引,脚重,行步艰难,并白虎历节风痛神效。

独活 一两五钱,治风寒湿痹,两足不能动  桑寄生 三两,如无,以续断代之  当归 一两半,全,用活血  白芍药 一两五钱,扶阳[19]气,大除腹痛,收阴气,陡 健脾经  川芎 一两,上行头角,助清阳之气而止痛  熟地黄 一两,滋肾水,补益真阴  人参 一两,止渴生津  茯苓 一两。东垣云:白者入壬癸,是三焦通行药也  牛膝 酒浸,一两,治四肢拘挛疼痛,不可屈伸 杜仲 酒炒,一两,滋肾止腰痛  细辛 一两。张仲景云:治邪在里之表也 秦艽 去芦,一两,攻风逐水,又除肢节之痛  防风 去芦,一两  桂心 一两,此天地亲上亲下之道也  甘草 炙,三钱

上锉,一剂,生姜煎,食前通口服。妇人带下,作腰腿痛,合平胃散,加附子、小茴香。

按:上方补虚除湿之剂。[20]

除湿羌活汤  治风湿相搏,一身尽痛。

羌活 七分,散肌表八方风邪,利周身百节疼痛  防风 能通疗诸风  升麻 能解百毒  柴胡 各五分  藁本 治风湿之剂  苍术 各一钱,补中除湿

上锉,一剂,水煎,温服。

经验白术酒  治中湿,遍身疼痛,不能转侧,及皮肉痛难着 [21] 席。

白术 去芦,一两,去诸经湿,又退胃热

上锉,一剂,用酒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火证脉法

浮而洪数乃虚火,沉而实大为实火。洪数见于左寸,为心火;见于右寸,为肺火;见为左关,为肝火;见为右关,为脾火;两尺为肾经、命门之火。男子两尺洪大者,肾经、命门之火盛也。病热有火者可治,脉洪是也;无火难治,沉微是也。火证病证

君火者,心火也,可以湿伏,可以水灭,或可以直折,惟黄连之属可以制之。相火者,龙火也,不可以水湿折之,当从其性而伏之,惟黄柏之属可以降之。泻火之法,岂止此哉?虚实多端,不可不察。以脏气目之,如黄连泻心火,黄芩泻肺火,芍药泻脾火,石膏泻胃火,柴胡泻肝火,知母泻肾火,此皆苦寒之味,能泻有余之火。若饮食劳倦,内伤元气,火不两立,为阳虚之病,以甘温之剂除之,如黄芪、[22]人参、甘草之属。若阴微阳强 ,相火炽盛,以乘阴位,为血虚之病,以甘寒之剂降之,如当归、地黄之属。若心火尤极,郁热内实,为阳强之病,以咸冷之剂降折之,如大黄、朴硝之属。若肾水受伤,真阴失守,无根之火,为阴虚之病,以壮水之剂制之,如生地黄、玄参之属。若有肾经命门火衰,为阳脱之病,以温热之剂济之,如附子、干姜之属。若胃虚过食冷物,抑遏阳气于脾土,为火郁之病,以升发之剂发之,如升麻、干葛、柴胡、防风之属。不明诸此类,而求火之为病,施治何所据依?故于诸经集略其说,以备方之用,庶免实实虚虚之祸也。火证治方

火分之病,黄连为主。五脏皆有火,平则治,病则乱。方书有君火、相火、龙火、邪火之论,其实一气而已。故丹溪云:凡气有余便是火。分为一类。凡治本病,略炒以从邪,实火以朴硝汤,假火酒,虚火醋,痰火姜汁,俱漫浸炒;气滞火以茱萸,食积泄黄土,血疾[23]癥 瘕痛干漆,俱以水拌同炒,去茱、土、漆;下焦伏火,以盐水浸透焙;目疾,以人乳浸蒸,或点或服。[24]

凉膈散  治诸般郁 热,退六经实火。

黄连 丹溪云:黄连治病,清心胃也  黄芩 能降上中二焦之火,使之下行也  栀子 治肺中之火,颠倒懊不得睡  薄荷 能引诸药入荣卫而治病 大黄 仲景曰:生用则通肠胃壅热,熟用则泻心中之火  甘草 能和诸药  芒硝 除五脏积聚久热  桔梗 各等分,张仲景用治少阴咽痛咽干

上锉,水煎,入蜜同服。

咽喉痛,加桔梗、荆芥;酒毒,加黄连、干葛,名泻心汤,用蜜、[25]竹叶同煎;咳而呕,加半夏、生姜;衄血、呕吐 ,加当归、赤芍药、生地黄;小便淋沥,加滑石、茯苓;风眩,加防风、川芎、石膏;斑疹,加干葛、荆芥、川芎、赤芍药、防风、桔梗;咳嗽,加桑白皮、[26]杏仁、桔梗、芒硝 ;阳毒发斑,加当归;结胸心下满,加桔梗、枳壳;谵语发狂,逾墙赴井,皆阳热极盛,加黄连、黄柏、赤芍药;眼生翳障,赤涩流泪,加菊花、木贼、生地黄。

清火汤  云林制。

连翘 一钱,泻诸经之客热  栀子 一钱,能泻肺中之火  玄明[27]粉 如无,以硝代之 ,善驱逐,以之治病致用,病退即止  枯黄芩 酒炒,各一钱,与川芎调平心血,心平而热自退,血不妄行矣  薄荷 八分,通利关节  黄连 酒炒,一钱,治下焦伏火  桔梗 一钱二分。丹溪曰:惟下虚及怒气上升者不宜用  玄参 一钱二分,管领诸气上下,肃清而不浊  羌活 酒洗,八分,利周身百节疼痛  防风 六分,治上焦风邪之仙药也  贝母 一钱。丹溪云:贝母治诸疾者,辛能散结,苦能降火,气血调畅而疾自愈  天花粉 一钱  独活 酒洗,一钱,治足少阴伏火  前胡 一钱,开胃进食,消痰下气  柴胡 一钱,手足少阳表里四经之药也  茯苓 一钱,东垣云:白者入壬癸,是三焦通行药  川芎 八分。东垣云:下行血海,养新生之血;上行头角,助清阳之气,而止头痛  枳壳 一钱,消心下痞塞之痰  大黄 酒蒸,治心气不足,又泻心火  甘草 三分,解百毒酒,酒毒加白粉葛

上锉,作一剂,水煎服。

既济解毒丸  解诸热脏毒伏火。[28]

黄连 去毛,丹溪谓:黄连清心胃也  黄芩 去梗 ,泻大肠之火  黄柏 去皮,泻下焦隐伏之龙火  栀子 去壳,各等分

上为末,滴水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新汲水下。

黑金丹  云莱弟传。治上焦邪热,咽喉肿痛,牙痛,伤寒误补,大潮大热,声哑不出,胸膈作痛,鼻衄瘀血,痰火壅塞,癫狂谵语,一切实热之证。

黄连 入手少阴经,火就燥也  黄芩 消膈上痰热  黄柏 丹溪云:泻下焦龙火之隐伏  栀子 疗心中颠倒,懊不得眠  连翘 散心经[29]火  石膏 入手太阴、少阳、足阳明经,泻胃火、痰火、食 积  泽泻 退阴汗而止虚烦  大黄 能定祸乱,以致太平  枳壳 削腹内连年之积  薄荷 通利关节  赤芍药 张仲景多用之者,以其能定寒热,利小便也  玄参 治空中氤氲之气、三焦无根之火,肾伤必用之,本经君药也  赤茯苓 东垣云:赤者入丙丁,泻小肠火 牡丹皮 丹为皮,即火,故能泻阴中之火  桔梗 治咽痛咽干  防风 治脾胃二经之剂  荆芥 各等分,治气壅寒热等证[30]

上大合六 剂,水八碗,煎至六碗,去渣。入皮硝一斤于内,[31]化开,澄去泥水,将药入锅内,煎至将干时,须慢火熬,刬 起,入新罐内,上用新灯盏一个盖住,入水于盏内,将火煅干,水三盏为[32]度。取出 放地上去火毒,研为细末,入甘草末五分,搅匀,每服二钱,茶清送下。[33]

按:上方皆治实热之剂,其余 火证,各求之本门。

补聂久吾先生方,出《奇效医述》。

治火痰咳血用清凉得效述医案

丁酉之春,有一友在城,候提学考,因多饮烧酒,咳嗽吐痰有血,每日早起,即吐痰血一二十口,来求予治。诊脉制方已定,其方虽用清凉,而皆有制炒,又兼滋补。适有人荐一医至,见其火盛,用桃仁[34]承气汤下之,已合下药一剂,又合凉药二剂,纯用生芩、莲 ,生栀、柏等药。此友欲求速效,即欲用此医之药。诸友中有疑其不可用者,持此药来请正于予。予曰:若妄用下药,其错误恐遂不可救。无[35]已 ,则姑用其凉药试之。其友将凉药二剂,一日服尽,寝至夜分,咳吐不止,同处者举火视之,见其卧榻前吐红满地,惊讶不已。然后用予方,服药四十余剂,又每日用雪梨绞汁一瓯,饭上顿温服。逾两旬,而咳与红悉愈矣。夫清凉一也,或服之而转剧,或服之而渐瘳,何也?盖火性急疾,亟攻之则其势愈炎,缓治之则其邪渐息,此理之常,彼庸医不识也。

原用清凉药方

麦冬 去心,八分  侧柏叶 炒,六分  贝母 去心  知母 泻肾火、[36]胃火 黄柏 俱用青盐酒炒  红山栀仁 炒黑,以上四味各 六分  牡丹皮 去骨,酒洗,五分  生地黄 酒洗,八分  黄连 酒炒,五分  片芩 酒炒  白花粉 酒蒸,各八分  前胡 水洗,五分  天冬 去心,蜜拌,蒸,六分  生甘草 四分 白桔梗 去芦,五分  童便香附 七分  玄参 去芦  陈枳实 炒,各五分

生姜一片,水一碗半,煎至八分,温服。内伤脉法

古人以脉辨内外伤于人迎、气口,人迎脉大于气口为外伤,气口脉大于人迎为内伤。此辨固是,但其说有所未尽耳。外感风寒,皆有余之证,是从前客邪来也,其病必见于左手。左手主表,乃行阳二 [37] 十五度。内伤饮食,及饮食不节,劳后所伤,皆不足之病也,必见于右手。右手主里,乃行阴二十五度。故外感伤寒邪,则独左寸人[38]迎脉浮紧,按之洪大。紧者,急 甚于弦,是足太阳寒水之脉。按之洪大而有力,中见于手少阴心火之脉,丁与壬合,内显洪大,乃伤寒脉也。若外感风邪,则人迎脉缓,而大于气口一倍 病在少阳 ,或两倍 病在太阳 、三倍 病在阳明 。内伤饮食,则右寸气口脉大于人迎一倍 病在厥阴 ,伤之重者,过在少阴则两倍,太阴则三倍,此内伤饮食之脉。若饮食不节,劳役过甚,则心脉变见于气口,是心火刑肺,其肝木挟心火之势,亦来薄肺。经曰“侮所不胜”,寡于畏者是也。故气口脉急大而数,时一代而涩也。涩者肺之本,脉大者元气不相接。脾胃不及之脉,洪大而数者,心脉刑肺脉也。急者肝木挟心火,而反克肺金也。若不甚劳役,惟右关脾脉大而数,谓独大于五脉,数中显缓,时一代也。如饮食不节,寒温失所,则先右关胃脉损弱,甚则隐而不见,惟内显脾脉之大数微缓,时一代也。宿食不消,则独右关脉沉而滑。经云:脉滑者,有宿食也。内伤病证

东垣曰:甚哉!阴阳之证,不可不详也。遍观《内经》中所说,变化百病,其源皆由喜怒过度、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劳役所伤而然。[39]夫元气、谷气、荣气、清气 、卫气、生发诸阳上升之气,此六者,皆饮食入胃,谷气上行,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既脾胃有伤,则中气不足。中气不足,则六腑阳气皆绝于外,故经言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者,是六腑之元气病也。气伤脏乃病,脏病则形乃应,是五脏六腑真气皆不足也。惟阴火独旺,上乘阳分,故荣卫失守,诸病生焉。其中变化,皆由中气不足,乃能生发耳。后有脾胃以受劳役之疾,饮食不复失节,耽病日久,事息心安,饱食太甚,病乃大作。概其外感风寒、六淫客邪,皆有余之病,当泻不当补;饮食失节、中气不足之病,当补不当泻。举世医者,皆以饮食失节、劳后所伤、中气不足,当补之证,认作外感风寒、有余客邪之病,重泻其表,使荣卫之气外绝,其死只在旬日之间。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可不详辨乎!且如外感,则寒热齐作而无间,内伤则寒热间作而不齐。外感恶寒,虽近烈火不除;内伤恶寒,得就温暖即解。外感证显在鼻,故鼻气不利,而拥盛有力。内伤者不然,内伤证显在口,故口不知味,而腹中不和。外感者无此。外感则邪气有余,发言壮厉,且先轻而后重;内伤则元气不足,出言懒怯,且先重而后轻。外感手背热而手心不热,内伤则手心热而手背不热。外感头痛,常常有之,直须传里方罢;内伤头痛,有时而作,有时而止。内外辨法,大要如此。然有内伤而无外感,有外感而无内伤者,苟或内伤外感兼病而相挟者,则从乎轻重以治之。若显内证多者,则是内伤重而外感轻,治先补益而后散邪,以补中益气汤为主,加散邪药,当以六经脉证参究,各加本经药治之。若显外证多者,则是外感重而内伤轻,宜发散为主,而后补益,或以辛凉等剂解散为君,而以参、术、茯苓、芎、归等为臣使。以此辨之,则判然明矣。内伤治法

王安常曰:夫饮食劳倦伤而内热者,乃阴火乘其坤土之位,故内热以及于胸中也。《内经》有云“劳者温之”“损者温之”,惟以温药以补元气而泻火邪,盖温能除大热耳。故东垣立补中益气汤加减以治之,其惠也不其大哉!然饮食所伤,又当分别。夫劳倦伤、饮食伤,虽与风寒暑湿有余之病不同,然饮食伤又与劳倦伤不同。劳倦伤,诚不足也;饮食伤,尤当于不足之中,分其有余不足也。何也?盖饥饱不饮食与食太过,虽皆是失节,然必明其有两者之分,方尽其理。节也者何?无不及、无太过之中道也。夫饥饿不饮食者,胃气空虚,此为不足,固失节也;饮食自倍而停滞者,胃气受伤,此不足之中兼有余,亦失节也。以受伤言则不足,以停滞言则有余矣。惟其不足故补益,惟其有余故消导。亦有物滞气伤,必补益消导兼行者;亦有物暂滞而气不甚伤,宜消导独行,不须补益者;亦有既停滞不复自化,不须消导,但当补气,或亦不须补益者。洁古枳术丸、东垣橘皮枳术丸、木香枳术丸之类,虽曰消导,固有补益之意存乎其间耳。其他如木香分气丸、枳实导气丸、大枳壳丸之类,虽无补益,然施之于物,暂滞气不甚伤者,岂不可哉!但不宜视为通行之药耳。且所滞之物,非枳、术之力所能去者,亦安可泥于消导而不知变乎?故备急丸、煮黄丸、[40]感应丸、瓜蒂散等之推逐者,洁古、东垣亦未常 委之而弗用也。故善将兵者,攻亦当,守亦当;不善者,则宜攻而不宜守。而攻其败也,非兵之罪,用兵者之罪耳。观乎此,则知消导补益推逐之理矣。若夫劳倦伤则纯乎补益,固不待议,虽东垣叮咛告诫,然世人犹往往以苦寒之剂,望除劳倦伤之热,及其不愈而反甚,自甚而致危,但曰病势已极,药不能胜耳。医者、病者、主病者,委之天命,皆懵懵然不悟其为妄治之失也。呜呼!仁人君子,能不痛心也哉!内伤治方

补中益气汤  治中气不足,肢体倦怠,口干发热,饮食无味;或饮食失节,劳倦身热,脉大而虚;或头痛、恶寒、自汗;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或脉微细软弱,自汗,体倦少食;或中气虚弱,而不能摄血;或饮食劳倦,而患疟痢;或疟痢因脾胃虚而不能愈;或元气虚弱,感冒风寒,不胜发表,宜用此伐之;或入房而后感冒,或感冒而后入房,亦用此汤散,急加附子;或泻痢腹痛,急用附子理中汤。

嫩黄芪 蜜水浸炒,一钱半。东垣云:温肉分而实腠理,益元气[41]而补三焦  楝参 去芦,一钱,补中益气  甘草 生 ,一钱,和中降火  陈皮 一钱,和脾、消痰、利气  白术 去芦,一钱,扶胃健脾  当归身 酒洗,一钱,随参、术能补血  柴胡 五分,能使胃中之清气左旋而上达  升麻 五分,能使胃中之清气从右而上迁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稍热服。加酒炒黄柏三分,以滋肾水,泻阴中之伏火;红花三分,入心养血。

内伤挟外感者,以补中益气汤为主,从六经所见之证,加减用之。如见太阳证,头项痛、腰脊强,加羌活、藁本、桂枝;如阳明,则身热、目痛、鼻干,不得卧,加葛根,倍升麻;如少阳,则胸胁痛而耳聋,加黄芩、半夏、川芎,倍柴胡;如太阴,则腹满而嗌干,加枳实、厚朴;如少阴,则口燥舌干而渴,加生甘草、桔梗;如厥阴,则烦满囊缩,加川芎;如变证发斑,加葛根、玄参,倍升麻;内伤挟痰,加半夏、竹沥,仍入姜汁传送。如头痛,加蔓荆子三分,痛甚,加川芎五分;顶痛脑痛,加藁本五分,细辛三分。诸头痛,用此四味足矣。若耳鸣、目黄,颊颔肿,颈、肩、臑、肘、臂外后廉痛,面赤脉洪者,加羌活一钱,防风七分,甘草三分,藁本五分,通其经血;加黄芩、黄连各三分,消其肿。嗌痛颔肿,脉洪大,面赤,加黄芩三分,桔梗七分,甘草三分。口干嗌干,或渴者,加葛根五分,升胃气,上行以润之。心下痞、瞀闷者,加芍药、黄连各一钱。如痞腹胀,加枳实三分,厚朴七分,木香、砂仁各三分。如天寒,加干姜。腹中痛者,加白芍药炒五分,甘草炙三分。如恶寒觉冷痛,加桂心五分。夏月腹中痛,不恶寒反恶热者,加黄芩五分,白芍药一钱,甘草五分,以治时热。脐下痛者,加熟地黄五分。如胸中滞气,加青皮二分,壅滞可用,气促少气者去之。如身体重疼,乃风湿相搏,加羌活五分,防风五分,升麻一钱,柴胡五分,藁本根五分,苍术一钱,如病去,勿再服。大便闭涩,加当归梢一钱。若久病痰嗽者,去人参,初病勿去之。冬月或春寒或秋凉,各宜加不去节麻黄。若春温大热,加沸甘草三分,款冬花一分。长夏湿土,客邪大旺,加苍术、白术、泽泻,上下分消其湿热之气。湿热火胜,主食不消,故食减不知谷味,加神曲以消之,加五味子、麦门冬,助人参泻火益肺金,助秋损也,在三伏中为圣药。胁下急或痛,俱加柴胡、甘草、人参。多唾或唾白沫,胃口上停寒也,加益智仁。若胃口当心痛,加草豆蔻仁三分。若食不下,乃胸中有寒,或气涩滞,加青皮、陈皮、木香。寒月加益智仁、草豆蔻;夏月加黄芩、黄连;秋加槟榔、砂仁。若脚软乏力或痛,酒炒黄柏;不已,加汉防己。心烦燥,加生地黄。若气浮心乱,以朱砂安神丸镇固之则愈。[42]

按:上方补元气、养脾胃、升提下陷之气,治内伤 之要药也。

白术散  治胃虚不能食,而大渴不止,不可用淡渗药,乃胃中元气虚少故也;并治伤寒杂病,一切吐泻,烦渴霍乱,虚损气弱,及[43]治酒积呕哕 。

人参 以茯苓引,则泻肾中火邪,补下焦元气  白术 补脾胃虚弱  茯苓 白者虚劳  藿香 温中,止霍乱  木香 丹溪谓:木香行肝气,苦入心,辛入肺,心肺气调,而肝家郁火自伏  葛根 止呕吐,干呕不息  甘草 炙则性温,能健脾胃和中,身大者,补中焦元气

上锉,作一剂,水煎,温服。如饮水者,多煎与之,无时服。如能食而渴,人参白虎汤。

按:上方治胃虚之剂。

补气汤  凡遇劳倦辛苦,用力过多,即服此二三剂,免生内伤发热之病。

黄芪 一钱半,治上焦虚喘短气  人参 能行气行血  白术 扶胃健脾 陈皮 和胃痰利气  麦门冬 去心,各一钱,止渴燥阴,得其养,补虚劳,热不能侵  五味子 十个,生津止渴,补虚劳  甘草 炙,七分

上锉,作一剂,生姜三片,枣二枚,水煎,食前服。劳倦甚,加热附子五分。

按:上方治气虚之剂。

补血汤  凡遇劳心思虑,损伤精神,头眩目昏,心虚气短,惊悸烦热,并宜服之。

当归 一钱,与人参则补气血虚  川芎 五分。东垣云:上行头角,助清阳之气,而止痛  白芍药 炒,一钱,入手足太阴经,通肺燥,滋肾阴补精,停湿,令小便自行,非通利之药也  生地黄 五分,滋肾水真阴不足,劳瘦骨蒸  人参 一钱二分。能行气止渴生津  茯神 一钱,治五劳口干  酸枣仁 炒,一钱,丹溪云:治血不归脾而睡卧不宁者  麦门冬 一钱,退肺中隐伏之火  五味子 十五个,补虚劳  陈皮 五分,补胃和中  栀子 炒,五分,治风痰头眩  甘草 炙,五分

上锉,作一剂,水煎,温服。

按:上方治血虚之剂。

参苓白术散  治脾胃虚弱,饮食不进,或致呕吐泄泻,及大病后,调助脾胃,此药最好。

白术 扶胃健脾  莲子肉 能涩精,补十二经气血,除百病,食与入药俱宜去心  人参 补中益气  薏苡仁 久服益气,令人能食,味甘寒无毒  甘草 健脾泻火和中  砂仁 暖胃温脾又行气  山药 补心气不足,镇心神  白茯苓 行窍、渗湿、和中  白扁豆 补脾胃、五脏,和中下气,止霍乱、吐泻  桔梗 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白汤调下。

参苓白术丸  云林制。治病后元气虚弱,此药补助脾胃,进羹饮食,壮健身体,充实四肢,清火化痰,解郁养元气。

人参 一两  白术 二两半,土炒  白茯苓 去皮,一两  山药 炒,一两 莲肉 去皮心,二两  陈皮 一两  薏苡仁 二两  半夏 汤泡、姜汁炒,一两  桔梗 二两  黄连 姜汁炒,一两  神曲 炒,一两  香附 一两  白扁豆 姜汁炒,一两  砂仁 五钱  甘草 一两  加当归 一两  远志肉 一两  石菖蒲 五钱,尤妙

上为末,姜、枣煎汤,打神曲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食后白汤送下。忌生冷之物。[44]

白术八宝丹  胡云阁传。治一切虚损之疾。

白术 半斤,二两去毛土炒,六两熬膏  人参 五钱,有嗽去此  白茯神 去皮木,一两半  远志 洗搥去骨,两半  白芍药 酒炒,两半  陈皮 去白,一两半  神曲 炒,一两  麦芽 五钱

上为末,用白术膏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钱,或加至一钱半,白滚水送。

白术膏

白术 一斤,去芦,火上炙

一块锉,一块成片,入水十碗,熬汁二碗,将渣捣烂,入水又熬。绞出汁一二碗,去渣,将前汁共熬至二碗,加蜜四两或半斤,再熬至稠黏,滴水成珠为度。日服二三次,白汤送下。

白雪糕  单孟齐传。

大米 一升  糯米 一升  干山药 四两  芡实 四两  莲肉 去皮、心,四两

各为细末,入白沙糖一斤半,搅和令匀,入笼蒸糕。任意食之。

按:上方养元气、健脾胃之剂。

补聂久吾先生治内伤方,出《奇效医述》。[45]

治 内伤挟外感日久烦闷先清后补得效述医案

甲辰夏月,予族弟年三十,强壮,有妻妾,偶有房劳而感寒。彼自知其有内伤也,医者亦明知其有内伤也,初用苏叶、防风等药一二剂,而不敢发汗,其表邪固未散也。至六七日后,表邪入里,寒郁为热,烦热燥乱不可当。一医用栀子豆豉汤,吐逆不受。一医用人参五分,加入知母、石膏等药内,其烦燥愈甚。延至十数日,诸医束手,其家自谓必不可救矣。适予自京回,亟来请予治。予诊脉察症,因思原有内伤则元气固虚也,外邪入內则邪气犹实也,当先清其邪气,而后补其元气,分两截治之耳。先用酒炒黄芩等药,每日服二剂,服至四剂,病者烦热大除,喜甚,以为再生,予则以为未也。至第三日,仍依前方合药二剂,予戒病者曰:今日当转方用补,此药止可服一剂,或半剂,若觉服得不快,即来请我再看,当另制药服。果服药一剂,至午刻,病者又觉烦燥,自心慌乱,以为服药既效而又变症,病必不可为矣。至申刻复请予视,予察其脉虚大,谓病者曰:外邪已净,内[46]伤事发,服 补药当自安也。因归,制加减补中益气汤一大剂与之。诸医见予先用清凉得效,而今骤用补,又因前用人参五分,不相投,咸疑骇,而戒其家必不可用补。至日晡,其兄又来说不敢服药之意。予曰:汝家有疑,且将其药煎熟,姑少饮试之。果将药煎熟,先饮一二酒杯,便觉烦燥少除,连饮数次尽剂,至天明而烦热尽除,精神清安矣。因连此药六剂而全安。

原用清解药方

黄芩 七分,酒炒  前胡 五分  麦冬 八分  天花粉 酒炒,七分  去白陈皮 三分  甘草 生用,三分  桔梗 去芦,五分  竹茹 六分  赤芍 四分  薄荷 三分  贝母 七分  连翘 去心蒂,五分  陈枳实 炒,四分  童便香附 六分

生姜一片,同煎。此药服过五剂。

原用加减补中益气汤

人参 二钱  黄芪 蜜炙  当归身 麦冬 各一钱五分  去白陈皮 炙甘草 柴胡 各五分  白术 去芦,去皮,六分  北五味子 大颗者,研碎,九粒

生姜一片,好胶枣一枚,洗净、去核,同煎。此药服过六剂而愈。

或问曰:内伤挟外感,与外感兼内伤,何所分别?曰:先有内伤,而后感寒,谓之内伤挟外感;先有外感,而又内伤,谓之外感兼内伤。此大同小异,其治法亦大略相同也。然内伤不必皆房劳,或饮食伤脾胃,或劳倦伤神气,皆谓之内伤,但不若房劳为甚耳。或又问曰:内伤、外感相并,俗谓之两感,言其内外两受病,非仲景伤寒,阴阳两感之谓也。此病举世不能治,即治之全活者甚少,何者?欲攻外邪,则愈损正气,而虚怯以死;欲补正气,则反内外邪而热燥以死。且自古名公方论,不惟仲景伤寒奇篇,无一言及内伤,即东垣《内伤外感论》,言之虽详,然后意恐人误认内伤发热为外感发热,因辩若何为内伤当补,若何为外感当发。至于内伤挟外感等症,并未论及,亦无治法,丹溪亦言之未详。古人未传,无怪乎时医之不能治虚病也。今予分两截治之,先清其外邪,而后补其内虚。起死回生,识见超越千古矣。然此为日久而外邪入里者立法也,若内伤挟外感,初起一二日,寒邪尚在表者,用何法治之?曰:此当速发其汗,强壮者用羌活汤发之,怯弱者用加减参苏饮发之。一汗之后,即当用补,虚甚者用加减补中益气汤补之,虚未甚者用生脉散补之,此其收功比外邪入里者尤速也。若发汗后不补,则虚阳外散发热,死矣。

羌活汤

羌活 苏叶 白干葛 各一钱  苍术 防风 各六分  白芷 小川芎 去白陈皮 各五分  生香附 七分  甘草 三分

生姜三片,同煎,热服取汗。[47]

加减参苏饮

人参 五分,虚甚者加至一钱  苏叶 干葛 各一钱  去白陈皮[48] 制半 夏 各五分  白茯苓 六分  甘草 三分  香附 白芷 小芎 各五分 防风 五分

生姜三片,水煎,热服取汗。

加减补中益气汤 见本条前

生脉散

人参 一钱五分  麦冬 二钱  北五味 五分,打碎

单水煎,不拘时服。觉精神虚弱,连服数剂亦可。觉有火,加酒炒黄柏三分。

治劳伤感寒先发后补得效述医案 出《奇效医述》

辛亥季夏,予授福庠,僚友有梁姓者,年已七十,因学道岁考在傍收卷,劳倦出汗多,回衙洗浴感寒。医用防风、苏叶、羌活等药,已发其汗,又用黄芩、柴胡、赤芍等药清解之。服清解药一剂,便觉精神昏倦沉重。予闻其病重,往视之,见其又煎清解药一剂将服。予诊其脉虚弱欲绝,惊,谓之曰:外感已净,内虚已极,若再服凉药不可救矣。急令勿服前药,因以补中益气汤与之。服一剂,而精神顿起;服二剂,而稍安。此友系汀州人,其俗每夜必洗浴,此时天热甚,又[49]于晚间洗浴感寒,身又发热,又请予治。予曰:昨因 内虚而用补得安,今又感寒,补之不可,发之不可,将奈之何?为之沉思者久之。因设一法,将加减参苏饮、补中益气汤各制一剂,各用瓦罐煎熟,先用参苏饮热服发其汗,略停一时,俟其身热退,即用补中益气汤,温服补之,遂复得安。再用补数剂而全安。

原用加减参苏饮 方见前论内伤挟外感条

原用补中益气  此与东垣原方虽同,而等分稍异,故录之。

人参 一钱三分  蜜炙 黄芪 当归身 各一钱五分  白术 炒,八分 去白陈皮 五分  炙甘草 六分  升麻 三分  柴胡 五分

生姜一片,去皮,好胶枣一枚,去核,同煎。

治内伤感寒日久郁热先清后补得效述医案 出《奇效医述》

予表侄年近三十,新娶未久,感寒未经发汗,延至十数日,烦闷已甚,目昏耳聋。医咸知其有内伤也,不敢用清解药,或略用人参一二分,入口嚼之,即燥不可当。大便秘十余日,又自汗不止。诸医束手,其家求救于予。予诊其六脉洪数,视其面容红紫,因谓其家曰:此虽有内伤,然其外邪郁热已甚,若不先疏利而荡涤之,断无生理。因连用清凉药三剂,次日一更时,用牵牛大黄丸二钱五分下之,至三更以后利三四次,便觉清爽,耳目闻见复旧矣。至天明以后,又渐起烦热。予诊其脉已虚,知其内伤病出也,连用生脉散,一日服二剂,而烦热悉除。后服补中益气汤,十余剂而安。

原用清凉药方

黄芩 麦冬 各一钱  连翘 前胡 白花粉 白贝母 各八钱  知母 赤芍 陈枳实 各六分  黄连 桔梗 各五分  栀子仁 炒黑,七分

生姜一片,同煎。此药服过三剂后,二剂加煅过白石膏,每剂三钱。[50]

治 强壮内伤挟外感温寒两用得效述医案 出《奇效医述》

予家仆年三十岁,禀气素旺,有内伤感寒,身发大热头痛,用干葛、防风、羌活等发大汗,已而身热头痛顿愈。停二三时,后复发热烦燥。予知其内伤病发,制补中益气汤,人参止用五分,黄芪生用。服一剂,而烦热又除。过一日,后烦热又大作,自身与妻俱哭泣,以为必死矣。予诊其六脉洪数,因思此仆禀气旺,原有内热,其内伤得补,而复其邪热,亦因补而作,因用芩、连、知、柏、花粉、连翘、枳壳、前胡等寒凉大剂,每剂加酒炒大黄二钱五分,服至七八剂而安。伤食脉法

气口脉紧盛为伤食,食不消化,浮滑而疾。经曰: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又曰:气口大于人迎三倍,食伤太阴。盖饮食填塞胸中,太阴之分野,肝木之气,郁而不伸,故必吐以达之。然伤有轻重,必甚而至于两手尺脉绝无者,乃用瓜蒂散吐之。否则或以指,或以物探之,免致有损气之虑也。伤食病证《病源》曰:宿食不消,由脏气虚弱,寒气在于脾胃之间,故使[51]谷不化也。宿谷未消,新谷又入,脾气既弱,故不能磨之 ,则经宿而不消也,令人腹胀气急,胸膈痞塞,咽酸,噫恶卵臭。时复憎寒壮热,或头痛如疟之状,皆其证也。凡伤食必恶食,胸中有物,宜用消导之剂。若伤食挟外感,外者不可专攻其食,用行气香苏散,兼而治之。伤食治法

饮者,无形之气,伤之则宜发汗利小便,使上下分消其湿也,五[52]苓散、葛花解酲 汤、生姜、半夏、枳实、白术之类是也;食者,有形之物,伤之则宜损其谷,其次莫如消导,重者宜吐宜下,枳术丸、保和丸、备急丹之类,量轻重择用。伤食治方

行气香苏散  三山陈氏方。治内伤生冷,饮食厚味,坚硬之物,肚腹胀满、疼痛;外感风寒湿气头痛,身痛、手痛,足痛、肩臂痛,遍身骨节痛,麻木,发热憎寒;七情恼怒相冲,诸气痞塞,饮食不下,心腹气痛。

紫苏 陈皮 香附子 土乌药 川芎 枳壳 羌活 苍术 麻黄 甘草

上锉,生姜水煎,温服。外感风寒,加葱白三根;内伤饮食,加山楂、神曲。

按:上方治内伤外感、七情四气,和解表里之剂。

消滞丸  消酒消食,消痰消气,消痞消胀,消肿消痛,消积消滞。此药消而不见,响而不动,药本寻常,其功甚妙。

黑牵牛 炒,二两  香附 米炒  五灵脂 各一两

上为末,醋为丸如豆大,每服二十丸,生姜汤下,食后服。

宽中丸  治一切饮食不消化,腹胀发热。

山楂 蒸过,去子,晒干

上为末,稀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或为末,米汤每下五钱。

利气丸 方见《气门》

按:上方消导积热之剂。

备急丹  治胃中停滞寒冷之物,及致心腹卒痛,胀满不利,诸卒暴痛百病。

大黄 干姜 巴豆 去壳,去油,俱要精品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三丸,温水送下,以虚实量加丸数。

若中恶客忤,心腹胀满,卒痛如锥刀刺痛,气急口噤,尸厥卒死者,以热酒灌下。或口噤,以木棒撑起牙关,令下咽,须臾瘥;未瘥,更与三丸,以腹中鸣转,即吐下便愈。若口噤,须折齿灌之,令入为妙。忌猪肉、冷水、肥腻之物。

化滞丸  理一切气,化一切积。夺造化,有通塞之功;调阴阳,有补泻之妙。久坚沉痼,磨之自消;暴积乍留,导之即去。

南木香 丁香 青皮 陈皮 黄连 各二钱五分  三棱 火煨  [53]莪术 火煨,各四钱八分  半夏 为末,姜汁制,晒 干,二钱

上八味,俱为细末。

巴豆去壳,滚汤泡,逐一研开。去心膜,以瓦器盛,用好醋,浸[54]过一指 ,慢火熬至醋干,秤六钱,重碾细。将前药末同碾,勾入后乌梅膏,巴豆干止用四钱半。

乌梅肉厚者,打碎去核,细切,火焙干,为细末,秤五钱。重用米醋调,略清,慢火熬成膏,和入前药。

按:上方通利冷积之剂。[55]

保和 丸  消痰利气,扶脾胃,进饮食。一切饮食所伤,胸膈烦闷不安,或腹中有食不化,或积聚痞块,多服日见渐散,大效。

白术 五两  枳实 一两  陈皮 三两,洗  半夏 泡七次,三两 [56][57] 茯苓 三两  厚朴 姜汁炒,二两  莎草 酒炒 ,二两  神曲 炒,三两  山楂肉 三两  连翘 二两  萝卜子 二两  黄连 酒炒,一两  黄芩 酒炒,一两  麦芽 炒,一两

上为末,姜汁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七八十丸,食后茶清下。

理气健脾丸  高太尹传。

白术 六两,炒  白茯苓 三两  陈皮 三两,洗  当归身 六两,酒洗 黄连 姜汁炒,二两  半夏 一两二钱,水泡,姜汁炒  枳实 面炒,两半  桔梗 一两半,炒  神曲 二两半,炒  山楂肉 一两八钱,蒸,去核  香附 二两,童便炒  木香 五钱

一方,桔梗加白芍药 一两,煨

上为细末,荷叶煮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丸,食后白汤下。

三补枳术丸  化痰清热,消食顺气,补脾胃。

白术 二两  陈皮 一两,去白  枳实 一两,麸炒  黄连 五钱  黄芩 五钱,醋浸,炒  白茯苓 五钱  贝母 八钱  神曲 五钱,炒  山楂 五钱,去核  黄柏 一两,水浸,青盐炒  麦芽 三钱,炒  加砂仁 一钱  香附 三钱,醋浸一宿,炒

上为末,荷叶煮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食后姜汤送下。服后饮食自然多进,人之精血元气皆因谷气而生,盖脾乃肺之母,母实则消化之,何痰之有?

按:上方半消半补、平和之剂。

补《医学入门》治伤食方

加减二陈汤  治伤热物或酒面,发热,心口刺痛,停疾停食,伏火欲吐不吐,俱宜服之。

陈皮 二钱,和脾、消痰、利气  半夏 一钱,燥湿豁痰  茯苓 八分,行窍渗湿和中  甘草 四分,健脾泻火和中  加黄连 五分  枳实 五分

生姜三片,水煎,温服,探吐为妙。论伤酒法

夫酒者,大热有毒,气味俱阳,乃无形之物也。若伤之,止当发散,汗出则愈矣,此最妙也。其次莫如利小便,二者乃上下分消其湿,何酒病之有?今之酒病者,往往服酒蒸丸,大热之药下之,又有用牵牛、大黄下之者。是无形元气受病,反下有形阴血,乖误甚矣。酒性大热,已伤元气,而复重泻之,况亦损肾水真阴,及有形阴血,俱为不足,如此则阴血愈虚,真水愈弱,阳毒之热大旺,乃增其阴火,是谓元气消亡,七神何依?折人长命。不然,则虚损之病成矣。《金匮要略》云: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慎不可犯此戒。不若令上下分消其湿,葛花解酲汤主之。伤酒治方

葛花解酲汤  治饮酒太过,呕吐痰逆,心神烦乱,胸膈痞塞,手足战摇,饮食减少,小便不利。

白豆蔻 砂仁 葛花 各五分  木香 五分  青皮 三钱  陈皮 猪苓 白茯苓 人参 各一钱半  白术 神曲 泽泻 干生姜 各二钱

上为细末,称过和匀,每服二钱,白汤调下。但得微汗,酒病去矣。

按:上方,此盖不得已而用之,岂可恃赖,日日饮酒?此药气味辛温,偶因酒病服之,则不损元气。何者?敌酒病故也。若频服之,损人天年。

治伤酒食不药法  心中酒食停积,或被人劝酒过多,可用服下。胀满不消,用盐花擦牙,温汤调服,不过三次,如汤泼雪,即时宽肠通快。

葛黄丸  治饮酒过度,酒蕴积胸中,以致吐血衄血;并天暑地热,上焦积热,忽然吐血,脉数垂死者。

葛花 二两,如无,以葛根代之  黄连 四两

上为末,用大黄末,水熬成膏,作丸梧子大。每服百丸,温水下。

解酒化毒丹  云林制。治饮酒过度,遍身手足发热,口干烦渴,小便赤少。

白滑石 水飞,一斤  白粉葛 三两  大粉葛 三两

上为细末,合一处,不拘时,冷水热汤,调服二三钱,日进二三次。

治酒后伤风身热头痛  以防风通圣散加黄连须二钱,葱白十根,水煎服。[58]

鹿菟丸  治饮酒积热,熏 蒸五脏,津血枯燥,小便并多,肌肉消烁,专嗜冷物寒浆。

鹿茸 一两  菟丝子 山药 各二两[59]

为末,蜜 丸梧桐子大。每三十丸,米饮或人参汤、盐汤、酒任送下。郁证脉法

脉多沉伏。郁证病证《内经》曰:木郁达之。谓吐之令其条达也。火郁发之。谓汗之令其疏散也。土郁夺之。谓下之令无壅碍也。金郁泄之。谓渗泄解表利小便也。水郁折之。谓抑之制其冲逆也。此治五郁之大要。盖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此为传化失常,六郁之病见矣。夫所谓六郁者,气、湿、热、痰、血、食六者是也。丹溪曰: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60]郁证治法

气郁,胸胁痛,脉沉涩,用香附 童便浸炒 、苍术、抚芎。

湿郁,周身走痛,或骨节痛,遇阴寒则发,脉沉缓,用苍术、川芎、白芷、茯苓。

热郁,目瞀,小便赤,脉沉数,用栀子、青黛、香附、苍术、抚芎。

痰郁,动则喘,寸口脉沉滑,用海石、南星、香附、瓜蒌。

血郁,四肢无力,能食便红,脉沉,用桃仁、红花、青黛、抚芎、香附。

食郁,嗳酸,腹饱不能食,人迎脉平和,气口紧盛,用苍术、香[61]附、山楂、神曲、针砂 。[62]郁证治方

六郁汤治方  开诸郁火之总司也。

香附 童便炒  苍术 米泔制  神曲 炒  连翘 栀子 炒  陈皮 川芎 贝母 枳壳 炒  茯苓 苏梗 各一钱  甘草 五分

上锉散,作一剂,水煎服。

有痰加南星、半夏;有热加柴胡、黄芩;血郁加桃仁、红花;湿加白术、羌活;气加木香、槟榔;食积加山楂、砂仁。

加味越鞠丸  解诸郁火痰气,开胸膈,思饮食。

苍术 米泔浸,姜汁炒,四两  抚芎 四两  香附 童便炒,四两  神曲 炒,四两  栀子 炒,四两  陈皮 去白,一两半  白术 炒,一两半  黄芩 炒,一两半  山楂 蒸,去子,二两

上为末,稀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食后白汤下。

越鞠保和丸  扶脾开郁,行气消积散热。

苍术 米泔浸一宿,炒,一两  川芎 酒洗,一两  神曲 炒,一两  香附 童便浸炒,一两  栀子 炒,五钱  陈皮 一两  半夏 [63]泡,一两  白茯苓 去皮,一两  家莲子 五钱,炒  连翘 五钱  枳实 麸炒,一两  白术 三两  黄连 酒炒,二两  山楂肉 二两  木香 五钱  当归 酒洗,一两[64]

上为末,姜汁泡,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淡 姜汤下,酒下亦可。

按:上方治诸郁之妙剂也。

补《医学入门》郁方[65]

越鞠丸  治凡源欲不遂,如寡妇、僧道之类,名利不 遂,或先富后贫,或久病不愈,皆宜用之。

苍术 神曲 川芎 山栀 香附 各等分

为末,水丸绿豆大,温汤下七十丸。

盖气、血、痰三者,多者兼郁,而郁有六,随证加减。如气郁,胸胁痛,脉浮细,合四君子汤;血郁,四肢无力,能食便红,脉沉,合四物汤;痰郁,动则喘,寸脉沉滑,合二陈汤;湿郁,周身走痛,或关节痛,遇阴寒则发,脉沉细,加白芷、茯苓;热郁,小便赤,脉沉数,加青黛;食郁,嗳酸,腹饱不能食,左寸脉平和,右寸脉紧盛,加山楂、针砂。春季诸郁加防风,夏季诸郁加苦参,秋冬二季诸郁加吴茱萸。

六郁丸  能解诸郁,出《医学入门》。郁者,病结不散也。六郁,气、血、痰、食、热、湿。然气郁则生湿,湿郁则成热,热郁则成痰,痰郁则血不行,血郁则食不消而成癥痞,六者皆相因为病。以致当升降不得升降,当变化不得变化。故法以顺气为先,降火、化痰、消积,当寻六郁治之。

陈皮 半夏 川芎 苍术 各一钱  赤茯苓 山栀仁 各七分  香附 二钱  砂仁 甘草 各五分,炙用  生姜 三片

水煎,温服。痰饮脉法

沉弦细滑,大小不匀,皆痰气为病。偏弦为饮,双弦为寒饮。或云:左右手关前脉浮弦大而实者,膈上有稠痰也,宜吐而愈。病人百药不效,关上脉伏而大者,痰也。眼胞及眼下如灰烟熏黑者,痰也。丹溪云:久得涩脉,痰饮胶固,脉道阻滞也,卒难得开,必费调理。痰饮病证

夫痰属湿,乃津液所化。因风寒湿热之感,或七情饮食所伤,以[66]致气逆液浊,变为痰饮。或吐咯上出 ,或凝滞胸膈,或留聚肠胃,或客于经络四肢,随气升降,遍身无处不到。其为病也,为喘为嗽,[67]为恶心呕吐,为痞隔 壅塞,关格病,为泄,为眩晕,为嘈杂,怔忡惊悸,为癫狂,为寒热,为痛,或胸膈辘辘有声,或背一点常如冰冷,或四肢麻痹不仁,皆痰所致。百病中多有兼痰者,世所不知也。痰有新久轻重之殊。新而轻者,形色清白稀薄,气味亦淡;久而重者,黄浊稠黏凝结,咳之难出,渐成恶味,酸辣腥臊咸苦,甚至带血而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