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虫药——宁夏蜥蜴(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5 15:06:42

点击下载

作者:朱西杰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华虫药——宁夏蜥蜴

中华虫药——宁夏蜥蜴试读:

前言

蜥蜴是一种原始、小型的爬行动物,其种类繁多,分布在我国东北及甘肃、河北、山东、山西、陕西、青海、宁夏等地。蜥蜴大约有3000种,隶属于20个科,已知我国有蜥蜴约150种,分别隶属于8科。

密点麻蜥主要分布于蒙古、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以及中国的辽宁、内蒙古、新疆(木垒、奇台、哈密、罗布泊、托克逊、阿瓦提、阿克苏、洛甫、叶城、喀什、英吉沙)、陕西、宁夏、甘肃、青海等地。

蜥蜴入药时间记载较早,但在临床上的应用记载零散。民间多将蜥蜴用于治疗癫痫、瘰疬、结核、瘿瘤、咳嗽、小便不利、胃癌等病证。而目前,国内尚没有在蜥蜴应用方面的系统研究。我们自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了宁夏密点麻蜥的文献及临床研究,并相继开展了其在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肠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胃肠疾病治疗方面的观察,经过2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从1993年开始,我们有目的地对蜥蜴的应用进行临床观察,验证了蜥蜴单方对癫痫、结核、瘰疬等病证确实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另外,在捕捉蜥蜴过程中发现,蜥蜴生活于沙漠之中,能适应恶劣的自然环境,而且遇敌常断其尾以逃生,不久尾巴可自行重生,故推断服用蜥蜴制剂可能对人类组织损伤有修复功能。于是将蜥蜴制成散剂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胃癌等症,发现其对萎缩性胃炎伴有肠上皮化生有较好的疗效。后来,在临床过程中,我们还将其用于治疗不明原因的肿块,如颈部肿块,亦收到了很好疗效。

在临床病例积累的基础上,2001年“蜥蜴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获得宁夏科技攻关计划项目资助,这增强了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信心。在此期间先后发表了《蜥蜴临证辨析》《蜥蜴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等研究论文,“蜥蜴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经过成果鉴定,获得了2005年宁夏医学科技二等奖。2004年,我们又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五”中医内科消化病重点学科建设立项,并于2007年1月获得以广安门医院王阶教授为组长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验收组的高度好评,其中宁夏密点麻蜥研究是专家组非常感兴趣的一个亮点。为此专家组也建议在临床研究的基础上,加大基础实验研究,阐明宁夏密点麻蜥促进胃肠黏膜再生修复的机制。经过深入的文献检索及科技查新,2008年经过我们的努力,“复方蜥蜴散对胃黏膜损伤大鼠模型胃动力和黏膜修复作用的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此研究探讨了以宁夏密点麻蜥为主的配方——复方蜥蜴散不同微粒组合剂通过影响萎缩性胃炎胃促生长素、bax/bcl-2、NO及iNOS等水平,可以有效促进黏膜修复,同时还通过研究表明该方对急性酒精性胃黏膜损伤具有很好的预防和修复作用。此项研究获得两项专利:一种保护、提高胃肠功能的中药缓释微粒胃肠伴侣(专利号:201010604633.5)、一种保护胃肠黏膜的胃肠缓释微粒药膳(专利号:ZL200710100739X)。同时,将该方进一步用于骨折修复研究,发现其可以有效提升患者血钙,促进骨折愈合,并获得专利:“一种促进骨折愈合的中药缓释微粒药膳”(专利号:ZL201010604639.2)。

此后我们对蜥蜴的研究先后获得宁夏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宁夏科技攻关计划、宁夏教育厅、宁夏卫生厅课题,并再次获得2011年国家基金项目“复方蜥蜴散对胃癌前病变大鼠stas3、wnt和核因子通路的影响及疗效评价研究”,同时还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中医内科脾胃病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中医脾胃病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资助。

为了将以上这些研究成果加以总结,我们联合研究组成员及研究生们将多年在宁夏密点麻蜥方面的研究成果加以整理,汇集成册,特编写了《中华虫药——宁夏蜥蜴》一书,这既是对我们以往研究工作的总结,也是临床医疗工作的需要,便于我们深化有关蜥蜴的研究,提升研究水平。《中华虫药——宁夏蜥蜴》共分六章。从蜥蜴的生物学特性、医学文献、古今蜥蜴应用方剂到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做了较为详尽的介绍。其中第一章蜥蜴简介,介绍了蜥蜴生活环境、品种与分类、宁夏密点麻蜥简介、炮制及药用部位;第二章蜥蜴药用历史,介绍了蜥蜴临证应用辨析和各型蜥蜴的临证应用研究;第三章蜥蜴的临床应用,主要介绍了蜥蜴的现代应用及古今常用蜥蜴方剂;第四章宁夏密点麻蜥散剂研究,主要介绍了中药散剂、中药超微粉碎研究及我们应用宁夏密点麻蜥开展的创新专利散剂研究;第五章宁夏密点麻蜥临证应用,主要介绍了蜥蜴糊剂辨治胃痛和以蜥蜴为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骨折、胃癌前病变阴虚络瘀证、恶性肿瘤患者放化疗后顽固性呃逆、顽固性口腔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等病证;第六章宁夏密点麻蜥创新实验研究,主要介绍了我们应用复方蜥蜴散对大鼠急性酒精性胃黏膜损伤作用的实验研究、对CAG模型大鼠的黏膜修复作用及Bcl-2与Bax、胃黏膜细胞凋亡、血清NO及iNOS影响的实验研究,蜥蜴脱敏止泄散对肠易激综合征大鼠模型5-羟色胺影响的实验研究。

本书首次对蜥蜴在生物学、医学文献、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方面的成果进行整理,对蜥蜴生物研究领域人员和广大中医院校师生及内科中医师来说是一本较好的参考书。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宁夏医科大学、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回医中医医院领导及同仁的大力支持,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张伏震编辑不辞辛苦,为本书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在此书付梓之际,谨对各位作者对本书所做的贡献和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对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同仁们也深表感谢。

由于我们水平有限,有些方面的研究尚不深入,书中内容难免有不足和错漏之处,深望读者批评指正。

谨以本书献给多年来支持我们工作的各位领导和同仁们。编者2013年10月凤城银川第一章 蜥蜴简介

蜥蜴是爬行动物纲中最庞大的家族,栖息环境广布各地,可生活于水中、栖息于沙漠、潜藏于地下、攀爬于树林,甚至是飞翔在空中。

蜥蜴在地球上分布大约有3000种,隶属于20个科,已知我国有蜥蜴约150种,分别隶属于壁虎科(Gekkonidae)、鬣蜥科(Agamidae)、蛇蜥科(Anguidae)、屏蜥科(Xenosaundae)、巨蜥科(Varanidae)、双足蜥科(Dibamidae)、蜥蜴科(Lacertidae)、石龙子科(Scincidae)。

本书主要介绍的密点麻蜥属于蜥蜴科(Lacertidae),其体型中等,一般头体长56~61mm,尾长55~82mm,体形细长而略扁平;尾圆柱形,向后渐细,易断,可再生。主要分布于蒙古、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以及中国的辽宁、内蒙古、新疆(木垒、奇台、哈密、罗布泊、托克逊、阿瓦提、阿克苏、洛甫、叶城、喀什、英吉沙)、陕西、宁夏、甘肃、青海等地。

宁夏密点麻蜥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主要见于宁夏中卫、盐池、永宁、银川、贺兰、平罗、陶乐和石嘴山等地,是典型的荒漠草原蜥种,以昆虫为主要食物,也是唯一以卵胎生繁殖方式的麻蜥。在宁夏生活于海拔1110~1500m的荒漠沙地、半荒漠草原。宁夏密点麻蜥具有昼出性,有自我调节体温及体态变化的功能,体表具有蜕皮、抗磨损的功能,体表覆盖着角质化鳞片真皮衍生的骨板或骨片。皮肤颜色可随外界的光和热发生变化。第一节 蜥蜴简介

一、产地

蜥蜴俗称“四足蛇”,也有人叫它“蛇舅母”,最早出现在2亿3千万年前,常栖息于干燥沙地、山坡及平原地带的麦田附近,它的身体构造介于爬行动物与两栖动物之间,是一种原始、小型的爬行动物。蜥蜴种类繁多,分布在我国东北及甘肃、河北、山东、山西、陕西、青海、宁夏等地。中国蜥蜴物种丰富度呈纬度梯度格局,即由南向北逐渐递减,其中,华南、西南和华中区是物种最为丰富的区域。

二、形态

蜥蜴外形可分为头、躯干、四肢与尾四部分。头与躯干之间的颈部在外形上并无明显界限,但头可以灵活转动。在头部可见口、一对鼻孔、一对眼睛和一对耳孔。如没有外耳孔,则鼓膜位于表面,有的种类鼓膜上被覆细小鳞片或锥状大鳞。头部被覆鳞片。各种蜥蜴头背的大鳞片数目及排列一致,可作为分类鉴别的依据;上下唇鳞及颈部鳞片亦相对一致,也可作为分类的参考。被覆于躯干外的鳞片的形状、大小、行数与结构,也是蜥蜴分类鉴别的依据。前后肢分别区分为肱(股)、前臂(胫)、掌(跖)与指(趾)等部分。前后肢均各具五指、趾指,趾末端均具爪。泄殖肛孔位于尾基部腹面,是尾与躯干部的分界。

蜥蜴不同性别其形态也有差异。鬣蜥科的树蜥(Calotes)及龙蜥(Japalura)等,雄性颈背的鬣鳞较长;飞蜥(Draco)、背蜥(Acanthosaura)等,雄性喉部有较长而具鲜艳颜色的喉囊;石龙子(Eumeces)的雄性头部所占比例较大,头颈两侧常呈现红色。雄性具有鲜艳色斑是蜥蜴两性差异中最普遍的一种现象,如蛇蜥(Ophisaurus)雄性体背具有若干翡翠绿色的短横斑,草蜥(Takydromus)雄性体侧具有鲜绿色纵纹,沙蜥(phrynocephalus)雄性腋下或腹面具有红斑等,雄性的这种特殊色斑往往在繁殖季节尤为鲜艳夺目。

三、蜥蜴的栖息环境和生活习性

蜥蜴是爬行动物纲中最庞大的家族,栖息环境也广布各地,有生活于水中、栖息于沙漠、潜藏于地下、攀爬于树林,甚至还有飞翔在空中的。蜥蜴还会因为环境的差异而演化出各种不同形态,比如有攀爬能力强,脚趾长有吸盘的守宫(壁虎),以皮膜在空中滑行的飞蜥,四肢退化而形态极像蛇的蛇蜥,适应树息环境而体色随之变化的变色龙,适应地底生活的石龙子等。

蜥蜴多在海拔1000m左右或以下的地区生活,少数种类可生活于2000m左右的高山,如秦岭滑蜥、山滑蜥、康定滑蜥等。西藏沙蜥与喜马拉雅山鬣蜥是垂直分布最高的蜥蜴,它们的生活地区常在海拔4000m左右。

●蜥蜴的繁殖与寿命

蜥蜴类具有交接器,行体内受精。一般在春末夏初进行交配繁殖。有的种类的精子可在雌性体内保持活力数年,交配一次后可连续数年产出受精卵。此外,在一部分蜥蜴中只发现了雌性个体,据科学研究显示,它们是孤雌繁殖的种类,这类蜥蜴的染色体往往是异倍体。有的正常行两性繁殖的种类,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也会改行孤雌繁殖,孤雌繁殖有利于全体成员都参与产生后代,迅速扩大种群,占据生存领域。

多数种类的蜥蜴系卵生(Oviparous),一般在夏季产卵于温暖潮湿而隐蔽的地方。卵数由一二枚到十几枚不等。卵的大小与该种个体的大小有一定的关系。壁虎科的卵略近圆形,卵壳钙质较多,壳硬而脆。其他各种蜥蜴的卵多为长椭圆形,壳革质而柔韧。

有的蜥蜴卵在母体输卵管后段(“子宫”)就开始发育,直到产出仔蜥,叫做卵胎生(Ovoviviparous)。石龙子科中不少种类为卵胎生,其余各科蜥蜴多为卵生。同一属中有的种类为卵生,另一些种类则为卵胎生,如南蜥属中多线南蜥(Mabuya multifasciata)为卵胎生,多凌南蜥(M.multicarinata)为卵生。又如滑蜥属中两个相近种秦岭滑蜥(Scincella tsinlingensis)为卵胎生,而康定滑蜥(S.Potanini)却为卵生。我国特产动物鳄蜥(Shinisaurus crocosilurus)在当年年底仔蜥就在母体输卵管内发育成熟,但延滞到第二年5月才产于母体外。解剖怀孕后期的鳄蜥发现,成熟仔蜥已无卵黄,而母体输卵管壁布满微血管网,可能在发育后期的仔蜥是依靠母体提供营养的,属少数胎生(Viviparous)蜥蜴之一。

蜥蜴一般每年繁殖一次。但在热带温暖潮湿环境的一些种类,如岛蜥(Emoiatrocostata)、多线南蜥、蝎虎(Platyurus plaryurus)、疣尾蜥虎(Hemidactylus frenatus)与截趾虎(Gehyra mutilata)等则终年都可繁殖。

蜥蜴的寿命主要根据动物园饲养的资料。飞蜥的寿命一般是2~3年,岛蜥4年,多线南蜥5年,巨蜥(Varanus salvator)12年,毒蜥(Heloderma suspentum)25年,最长的纪录大概是一种蛇蜥(Anguis fragilis)54年。这些数字并不完全反映自然界的实际情况,只可作为参考。

●蜥蜴的活动与摄食

蜥蜴是变温动物。在温带及寒带生活的蜥蜴于冬季进入休眠状态,表现出季节活动的变化。在热带生活的蜥蜴,由于气候温暖,可终年进行活动,但在特别炎热和干燥的地方,也有夏眠的现象,以度过高温干燥和食物缺乏的恶劣时期。蜥蜴的活动可分为白昼活动、夜晚活动与晨昏活动三种类型。不同活动类型的形成,主要取决于食物对象的活动习性及其他一些因素。

个体蜥蜴的活动范围很局限,如树栖蜥蜴往往只在几株树之间活动。据研究过的几种地面活动的蜥蜴,如多线南蜥等,活动范围平均2在1000m左右。有的种类还表现出年龄的差异。刚孵出的蜓(Sphenomorplus)多在孵化地水域附近活动,成年后才转移到较远的林中活动。大多数蜥蜴吃动物性食物,主要是各种昆虫。壁虎类(Gekkonids)夜晚活动,以鳞翅目等昆虫为食物。体型较大的蜥蜴如大壁虎(蛤蚧Gekkogecko)也可以小鸟及其他蜥蜴为食物。巨蜥(Varanus)则可吃鱼、蛙甚至捕食小型哺乳动物。也有一部分蜥蜴如鬣蜥(Agama)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许多人以为蜥蜴是有毒动物,其实不完全正确。目前已知的蜥蜴中,只有两种有毒毒蜥,隶属于毒蜥科(Helodermatidae),且都分布在北美及中美洲。

●蜥蜴尾巴的自截与再生

许多蜥蜴在遭遇敌害或受到严重干扰时,常常自行把尾巴断掉,断尾不停跳动以吸引敌害的注意,它自己却逃之夭夭。这种现象叫做自截,可认为是一种逃避敌害的保护性适应。自截可在尾巴的任何部位发生,但断尾的地方并不是在两个尾椎骨之间的关节处,而发生于同一椎体中部的特殊软骨横隔处。这种特殊横隔构造在尾椎骨骨化过程中形成,因尾部肌肉强烈收缩而断开。软骨横隔的细胞终生保持胚胎组织的特性,可以不断分化。所以尾断开后,又可自该处再生出新的尾巴。再生尾中没有分节的尾椎骨,而只是一根连续的骨棱,鳞片的排列及构造也与原尾巴不同。有时尾巴并未完全断掉,于是软骨横隔自伤处不断分化再生,产生另一只甚至两只尾巴,形成分叉尾的现象。我国壁虎科、蛇蜥科、蜥蜴科及石龙子科的蜥蜴,都有自截与再生能力。第二节 蜥蜴的品种与分类

已知我国有蜥蜴约150种,分别隶属于以下8科。

一、壁虎科(Gekkonidae)

壁虎科包括各种壁虎、蜥虎、沙虎、睑虎等。已知我国有10属,约30种,壁虎科中多种是与人类伴居生活的蜥蜴,它们体扁而轻,指、趾扩张,其下表面形成许多皮肤褶襞,由无数亚显微结构的细毛构成,有黏附能力,善于在光滑的墙壁或天花板上爬行,于夜晚在灯光下活动捕食昆虫。

二、鬣蜥科(Agamidae)

鬣蜥科包括各种鬣蜥、树蜥、龙蜥、沙蜥等。已知我国有9属,约50种。这类蜥蜴多数颈、背有较长鳞片构成的颈鬣及背鬣。为适应不同的生活方式,形态差别很大,如树蜥与龙蜥善于攀援,体轻,体表粗糙(鳞片尖出或起棱),四肢及指、趾均较细长,爪发达,尾具缠绕性。又如飞蜥的前后肢间有发达的皮膜,由几对伸长的肋骨支持,形成“翅”,可以由高处滑翔到地面,或从一棵树上滑行到另一棵树上,它们并不能真正的飞行。再如,沙蜥生活于沙漠地区,常将身体迅速埋入沙中,一方面借以在无隐蔽的旷野中逃避敌害的追击,另一方面也可躲避沙漠中炽热阳光的灼伤。它们的身体宽扁,有利于左右摆动掘沙入穴;眼睑边缘的鳞片发达,可防止沙粒侵入眼中;指、趾一侧的鳞片特别发达,形成所谓“缨缘”,仅以缨缘及爪接触沙面,以减少承受沙温的面积。

三、蛇蜥科(Anguidae)

蛇蜥科在我国有1属3种,其适应地下穴居生活。体形细长,四肢完全退化,耳孔亦缩小,外形像蛇。

四、屏蜥科(Xenosaundae)

本科共有2属4科,分隶2亚科。是一类较多原始特征的蜥蜴。其中鳄蜥亚科1属1种,仅分布于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

五、巨蜥科(Varanidae)

巨蜥科仅1属约30种,多是一些体形巨大的蜥蜴,其中科摩多巨蜥全长可达4m,是现今最大的蜥蜴。我国只有1种圆鼻巨蜥,全长约2m余,喜栖水中,尾长而扁,是有力的滑水工具。

六、双足蜥科(Dibamidae)

双足蜥科仅有1属4~5种。我国只有1种白尾双足蜥。它们是营地下穴居生活的蠕虫状蜥蜴,四肢退化,仅雄性残留一对扁平鳍状的后肢。眼退化隐于鳞片之下,耳孔亦退化。

七、蜥蜴科(Lacertidae)

蜥蜴科包括各种麻蜥、草蜥、地蜥等。已知我国有4属25种。麻蜥主要分布于北方干燥环境,草蜥多分布于南方,经常在草丛灌木上活动,体轻尾长,善于攀援。

八、石龙子科(Scincidae)

石龙子科包括各种石龙子、滑蜥、蜒、岛蜥、南蜥等。我国已知8属30种。本科蜥蜴多营地面生活,一般体躯正常,四肢发达,善于在地面奔跑。滑蜥属多在枯枝落叶间穿行,体形细长,体表光滑,四肢较弱,下眼睑上有一透明“睑窗”,眼睑闭合时也可透过睑窗感知光线强弱。第三节 宁夏密点麻蜥简介

一、密点麻蜥的共同特征

密点麻蜥分布于蒙古、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以及中国的辽宁、内蒙古、新疆(木垒、奇台、哈密、罗布泊、托克逊、阿瓦提、阿克苏、洛甫、叶城、喀什、英吉沙)、陕西、宁夏、甘肃、青海等地。

密点麻蜥体型中等,一般头体长56~61mm,尾长55~82mm。体形细长而略扁平;尾圆柱形,向后渐细,易断,可再生。吻端钝圆;吻鳞呈五边形邻接第1枚上唇鳞和上鼻鳞;鼻孔开口于3枚鼻鳞间,左右上鼻鳞在吻鳞后缘相切,下鼻鳞下切前3枚上唇鳞,后切前颊鳞,后鼻鳞小,后切前颊鳞和额鼻鳞;额鼻鳞单枚,前额鳞2枚;额鳞单枚,其上的凹沟不显;额顶鳞与顶鳞均成对,顶鳞最大且在顶间鳞后左右相切,后缘平;眶上鳞前2枚颇大,第3枚很小,第1枚的长度大于从它到后颊鳞之间的距离;眶上鳞与额鳞之间无粒鳞;颞部补覆光滑的粒鳞;眶下鳞3枚,中央1枚大,伸入第6和第7枚(或第5枚鳞不达唇缘);上唇鳞9~11枚;下唇鳞6~8枚。颏片4~5对,前3对颏片左右相切;从颏片到领围正中线上有细鳞23~30枚,明显呈弧形,由10~14枚扁平鳞片组成,正中1或2枚最大。背鳞细小而光滑,体中段横行46~60枚;腹鳞大而扁平,略成矩形,斜向中线排列,最大横排14~17枚,少数为18枚;从领围到胯间的中线上有鳞27~33枚。肛孔横裂,其前后缘均为细鳞。四肢发达,后肢前伸时达腹部;股前侧被覆1~2行,胫的腹外侧被覆2行平滑大鳞;股腹后侧有股窝10~16个,左右两列股窝间相隔9~11枚小鳞;四肢其余部分皆被覆细鳞。指、趾腹面鳞片起棱,第四趾趾下瓣19~25枚;指、趾末端具爪。尾鳞除尾基部下面平滑外,其余皆具棱。体背面呈橄榄棕或灰色,具深色点斑或网纹略呈纵行,体侧和四肢背面都有镶以黑边的白色、蓝绿或黄绿色眼斑,从肩部向后至尾基部两侧的纵行眼斑尤为鲜艳;腹面为黄白色,在繁殖季节,雄蜥则呈现鲜黄或深黄色,在下腹、后肢及尾基部腹面显现。液浸标本背面呈棕灰色,其上之浅色部分消失,深色斑纹仍清晰。

蜥蜴体态灵巧,有高超的抗敌本领,御敌时会自断尾巴,对蜥蜴来说,尾巴是一个极重要的附肢,不仅能保持身体平衡,还是一个能量储存库。密点麻蜥发生自截断尾部位最短距肛门5mm,最长在73mm,一般发生在12~25mm处。断尾发生部位在50mm处及以外者,则不能再长出新生尾,断尾创面仅呈凸型或土色瘢痕。虽然蜥蜴尾巴断裂后又会生成新的尾巴,但需一定时间。尾部自截断尾有其形态学基础,尖部断尾不能长出再生尾在实验中已得到证实。新生的尾巴与原来尾巴不同,前者是一根软骨,后者是一根椎骨,颜色也会较前暗淡。

二、宁夏密点麻蜥辨识

●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

宁夏密点麻蜥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是典型的荒漠草原蜥种,以昆虫为主要食物,也是唯一以营卵胎生方式繁殖的麻蜥。在宁夏生活于海拔1110~1500m的荒漠沙地、半荒漠草原。宁夏密点麻蜥具有昼出性,在气温10℃以上,地温升到15℃以上时出外活动频繁,晴天一般于9时左右外出活动,在10:30~11:30时及午后4:00时左右最为活跃。

它还生活在山地灌木丛下和岩石缝中。喜穴居,其洞穴不深,直径2cm左右,洞长约13~35cm。主要以昆虫为食,亦食蛛形纲和甲壳纲动物,所食昆虫种类有22科之多,其中以鞘翅目中的金龟子和象鼻虫为最多。在6、7月间捕食蚜虫数量也不少。有冬眠习性,一般10月下旬入蛰,翌年3月下旬或4月初出蛰。4月中旬以后雄蜥腹面或多或少呈现黄色,5~6月中旬为交尾期,7月上旬至8月初为产仔期,7月中下旬可见到大批幼蜥。

此外,宁夏密点麻蜥具有自我调节体温及体态变化的功能,利于白天的觅食活动。下午则将身体埋在沙里以防体温过度升高,体温随环境温度而变化,不需要用自己的能量来升温或降温,相比同样体重的恒温动物,只需1/10~1/3的能量即可维持生存。

蜥蜴属于冷血动物,相对而言,冷血动物比较容易积累足够的能量,因而其繁殖期也比较短,可以在外界环境或食物供给情况变化较大的条件下存活,它们只需要较少的能量来维持体温和生理机能,食物中得来的能量可以更多地用于生长。因此,冷血动物把食物转化为身体生长的效率比热血动物高。

蜥蜴属于爬行纲有鳞目动物,体表具有蜕皮、抗磨损的功能,其体表覆盖着角质化鳞片真皮衍生的骨板或骨片。蜥蜴的角质鳞由皮肤最外面一层角质层转变而成。蜥蜴一般缺少皮肤腺,减少了体内水分的蒸发,因而皮肤干,同时真皮比较薄,由致密的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在沙漠干燥环境中,冲蚀磨损是沙漠蜥蜴(包括宁夏蜥蜴)背部体表磨损的主要原因,而沙漠蜥蜴腹部的磨损形式主要为沙粒与其腹部皮肤之间的磨粒磨损。为了适应这种恶劣的自然环境,经过长期不断地生物进化和自然选择,沙漠蜥蜴进化出呈覆瓦状和嵌合状有序排列的鳞片,鳞片下层独特的真皮组织层,具有柔性的结缔组织层,较柔软的头骨,能活动的下眼帘,发育强壮的四肢,与身体等长或稍长的排布有带刺鳞片的尾等。这些都对其在荒漠环境下的生存起到重要的作用,眼缘鳞片发达可以防止沙粒侵入,指趾鳞片形成缨缘可以将身体支撑起以减少接触沙地的面积,防止高温引起的烫伤,背部由鳞片衍生物、鳞片、表皮层、真皮层、结缔组织层等的耦合,使得这种蜥蜴体表具有优良的抗冲蚀磨损的性能。

再者,宁夏密点麻蜥的皮肤颜色可随外界的光和热发生变化,在凉快、多荫的环境中,皮肤颜色变深,这样可以吸收较多的热量;而在天气晴朗,气温较高时,它们的皮肤颜色会变淡反光,能够使皮肤温度不至于过高。

●生态分布

宁夏密点麻蜥主要见于中卫、盐池、永宁、银川、贺兰、平罗、陶乐和石嘴山等地,以沙漠荒蜥为主。

●宁夏密点麻蜥药材

干燥全体长约10cm,头部呈三角形,四肢向后弯曲,背部灰褐色,可见数行纵走的斑点。腹部呈灰白色,有的个体后肢内侧呈肉粉色。鳞面光滑,横行排列。尾细长,容易断落。气腥。第四节 蜥蜴的炮制及药用部位

一、蜥蜴的炮制方法

捕获蜥蜴后,捏死或以白酒喷之呛死,或用沸水烫死,以铁丝从头串起,烘干或风干,或捏死焙干研面。或将洗净的蜥蜴和人发放入沸腾的油锅中,熬成糊状,放冷待用。

二、蜥蜴的药用部位

蜥蜴一般以干燥全体或蜥蜴尾入药,也可见以活蜥蜴或蜥蜴皮肉、血、粪便等入药。蜥蜴不同的部位,其治疗作用亦有差异。如蜥蜴尾能治疗肛瘘;蜥蜴皮,取其适量用火烧焦研末,与适量蜂蜜制成软膏,涂于跌打处能活血止痛;蜥蜴肉能治疗毛发脱落;蜥蜴血能治疗视力减弱及白内障;蜥蜴粪便能治疗蝴蝶斑、黑斑、雀斑。

三、蜥蜴药用部位的现代研究

目前,有关蜥蜴药用部位的药理研究尚未见到,但可见到其同种属的壁虎的一些相关研究。

杨丽华观察壁虎不同部位提取液对体外培养的细胞的抑制增殖作用,发现壁虎内脏提取液的作用最为显著。体内实验结果显示,壁虎提取液对小鼠肿瘤组织的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以壁虎的提取液抗肿瘤效果最佳,其低、高剂量的抑瘤率为31.6%和52.1%,而内脏低、高剂量组的抑瘤率仅为8.4%和16.8%,体内实验的结果再一次又证实了壁虎提取液具有良好的抗肿瘤作用。第二章 蜥蜴药用历史

蜥蜴入药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其应用最早出自《神农本草经》。南朝·陶弘景曰:“石龙子,其类有四种,一大形纯黄色为蛇医母,亦名蛇舅母,不入药。次似蛇医,小形长尾,见人不动,名龙子。次有小形而五色,尾青碧可爱,名断蜴,并不螫人。一种喜缘篱壁,名蜒,形小而黑,乃言螫人必死,而未尝闻中人。”《本草经集注》载:“恶硫黄、斑苗(蝥)、芜荑。”《本草纲目》中记载:“消水饮阴癀,滑窍破血……娠妇忌用。”《保健药园》:“疗白内障,肤表痕迹,跌打疼痛等。”《药物之园》:“增强视力,生发固发,祛斑生辉等。治视力减弱,毛发脱落,蝴蝶斑、黑斑白斑,雀斑等。”《神农本草经》认为,蜥蜴“咸寒,有毒”。《名医别录》《本经逢原》均认为“有小毒”。但我们从临床及实验研究来看,并未发现其毒性作用。现代研究表明,蜥蜴全体含蛋白质、肽类、氨基酸及脂肪。甘油酯中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的80%,而油酸占40%,还含有β-细胞,含肾上腺素、葡萄糖原、皮质醇等,具有活血化瘀、镇定、解毒、抗癌、修复、免疫抑制及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第一节 蜥蜴临证辨析

蜥蜴,在《本草经集注》《本草纲目》中均有记载,但大多只限于民间用方。因其名称混杂,主治多变,毒性不明,使其在临床应用上受到极大限制。查阅历代本草著作,以蜥蜴为正名始见于《吉林中草药》,其记载蜥蜴系蜥蜴科动物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 Peters)的全体,但对其具体功效、主治描述甚少。近年来,我们在临床应用中发现蜥蜴药性平和,治疗范围广泛,疗效显著,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辨析,以便读者对蜥蜴全面了解。

一、蜥蜴名称辨析

蜥蜴以异名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原名为石龙子,另外该书中还载有山龙子、守宫、石蜴、泉龙、猪婆蛇、五村棍、四脚蛇等异名。民间还称之为马蛇子、麻蛇子或马舌子(《东北动物药》)。宁夏俗称“沙朴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蜥蜴诸说不一,大抵水旱二种,有山石、草泽、屋壁三者之异,《本经》惟用石龙,后人但称蜥蜴,实一物也……生山石间者曰石龙,即蜥蜴,俗称猪婆蛇,似蛇有四足,头扁尾长,形细,长七八寸,大者一二尺,有细鳞金碧色;其五色全者为雄,入药尤胜。生草泽间者曰蛇医,又名蛇师、蛇舅母、水蜥蜴、蝾螈,俗亦呼猪婆蛇……状同石龙而头大尾短,形粗,其色青黄,亦有白斑者,不入药用。生屋壁间者曰蜒,即守宫也;似蛇医而短小,灰褐色,并不螫人。”书中从其生长环境、形态及是否入药将蜥蜴、水蜥蜴、守宫明确地区分开来。由于蜥蜴有多个名称,历代本草的记载多混杂,在临床上很多医者常把蜥蜴与天龙、壁虎混为一谈。实际上天龙是蜈蚣、壁虎的异名。据《中药大辞典》记载:蜈蚣为大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或其近缘动物的干燥全虫;而壁虎为壁虎科动物无蹼壁虎或其他几种壁虎的全体,显然蜥蜴与天龙、壁虎不是一物。另据考察,在宁夏银南、银北沙漠地区还分布了大量的密点麻蜥[Eremias multiocellate(Guenthe)],功用同丽斑麻蜥。我们现临床上入药之品,即是此类。

二、蜥蜴主治辨析

蜥蜴在临床上的应用记载多零散,民间传统多用于治疗癫痫、瘰疬、结核、疮毒、瘿瘤、咳嗽、小便不利、胃癌等病证。近年来,对蜥蜴临床应用的研究逐渐增多,如把蜥蜴焙干,捣细粉加白酒成稀汤剂可治疗湿疹;用蜥蜴散治疗急性乙型肝炎,可影响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合成;还有用锝99m亚甲基二磷酸探讨“蜥蜴散”在实验性骨折愈合中期可促进骨折愈合。

从1993年开始,我们有目的地对蜥蜴的应用进行临床观察,验证了蜥蜴单方对癫痫、结核、瘰疬等病证确实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另外,我们将蜥蜴制成散剂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胃癌等疾病,发现其对萎缩性胃炎伴有肠上皮化生有较好的疗效。在临床过程中,我们还将其用于治疗不明原因的肿块,如颈部肿块,收到了很好疗效。如周某,女,55岁,颈部右侧有约0.5cm×1cm×1cm大之肿块,质中等,皮色不变,无压痛,推之不移,身体无其他不适,外科建议手术,因患者拒绝手术而来中医科就诊,服用蜥蜴散,每次3g,每日3次,1周后,肿块消失,随访两年未复发。

从以上文献资料及临床应用显示,虽然蜥蜴对疾病的治疗机理不甚明了,但确实有效,值得进一步研究。

三、蜥蜴功效辨析

多数医家认为蜥蜴具有破结利水、消瘿散结的功效(《中药大辞典》),但也有不同的观点出现,如李时珍《本草纲目》载可“消水饮阴癀,滑窍破血”。《本草求原》则认为:“偏助壮火,阳事不振者宜用之。”可见蜥蜴的功效多是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不够系统和完整,且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如果从记载的蜥蜴主治病证来看,本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功效:

●活血化瘀:增进胶原及钙代谢,促进骨折愈合。

●镇定作用:可抑制癫痫发作。

●解毒作用:可治疗乙肝及结核病,杀灭乙肝病毒及结核杆菌。

●抗癌作用:可以有效调节肿瘤坏死因子、Bax/Bcl-2等,改善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抗肿瘤作用。

●修复作用:可治疗慢性窦道及结核漏。

●免疫抑制作用:可治疗红斑狼疮,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体质。

蜥蜴单方对癫痫、结核、瘰疬等病证确实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复方应用可根据不同病证配伍不同药物,如配蜈蚣可疏经活络;配朱砂可镇惊定搐;配珍珠可制酸敛疮;配钩藤可息风止痉;配夏枯草可清肝火;配天南星可燥湿化痰;配银花可清热解毒;配没药可活血止痛。

使用方法基本上有两大类,即内服或外用。内服又分为单用干品研细末冲服或装胶囊内服;鲜品或干品浸泡于酒中制成酒剂内服;加入复方煎剂中应用。外用将鲜品或干品熬膏或研末调糊状外敷。内服用量:0.5~1g冲服,或入丸、散、糊剂内服。

配伍禁忌:在《本草经集注》中载:蜥蜴恶硫黄、斑蝥、芜荑。《本草纲目》:娠妇忌用。

四、蜥蜴毒性辨析《本经》中认为,蜥蜴“咸寒,有毒”。《别录》《本经逢原》均认为“有小毒”。因此,其“毒性”之说值得商榷。临床常规用1~2条研末冲服,未发现有毒性反应,但用量过大,偶可见口舌干燥,不需要特殊处理,停药后即可消失。

近几年,我们在临床应用蜥蜴的常规用量,每次1条(约1g),每日3次,研末冲服,未发生1例临床不适,用量加至每次3g,每日3次,亦未见不良反应。

如曾治朱某,男,45岁,1998年4月10日初诊。胃痛10余年,胃脘部胀满1个月。伴口苦、泛酸、纳呆,胸闷、头晕、心烦、失眠多梦,大便干,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有力。胃镜检查示萎缩性胃炎,伴有肠化与不典型增生。中医辨证为气郁血阻。治以行气活血。用蜥蜴粉,每次2g,每日3次冲服,服用2个月,共用蜥蜴粉300g左右,未有不适反应,临床症状亦消失。

2006年,我们委托宁夏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对以宁夏密点麻蜥为主的复方蜥蜴散进行了急性毒性实验,结果如下:

实验动物:ICR小鼠。

试验方法:根据《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P118。

试验结果:最大耐受量﹥6.25g/kg(体重)。

根据急性毒性分级标准,该样品属无毒。

从以上论述中可见,蜥蜴临床应用毒性反应不明显,但在应用时仍应注意其配伍禁忌。

五、蜥蜴的化学成分

蜥蜴全体含蛋白质、肽类、氨基酸及脂肪。甘油酯中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的80%,而油酸占40%,还含有β-细胞,含肾上腺素、葡萄糖原、皮质醇等。此外,蜥蜴还含有铝Al、铁Fe、钙Ca、镁Mg、钡Ba、镉Cd、钴Co、铬Cr、铜Cu、锰Mn、镍Ni、铅Pb、磷P、锶Sr、锆Zr、锌Zn等16种微量元素。

一些蜥蜴的同种属壁虎含壁虎素,这是一种含碳、氢、氧、硫等多种元素的毒性蛋白,并含有三甲胺、牛黄酸、软质酸、硬脂酸、胆甾醇、卵磷脂及铵盐等。壁虎的化学成分经氨基酸测定,含有甘氨酸、谷氨酸、脯氨酸、丙氨酸、天门冬氨酸、精氨酸、丝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缬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组氨酸、酪氨酸、胱氨酸、甲硫(蛋)氨酸等17种氨基酸。水溶部分经灰化后火焰光谱分析含有钡、磷、镁、铅、硒、铁、锰、铬、钛、铝、钙、锌、铜、锆、钠、银、锶、锡、钾等19种微量元素,并含维生素C、维生素D。此外,还含有脂肪、水分、灰分、粗纤维、粗蛋白、胡萝卜素等。第二节 各种蜥蜴临证应用

一、麻蜥【别名】麻蛇子、马蛇子、马舌子、丽纹麻蜥。【来源】蜥蜴科动物麻蜥Eremias argus Peters,以干燥全体入药。夏秋捕捉,摔死或开水烫死后晒干或烘干。有的地方在捕捉后,用白酒喷,死后,置通风处阴干。【原形态】体长不超过100mm。吻较窄,吻棱不显。头顶大鳞对称排列,鼓膜大而裸露,背部全为粒鳞,腹鳞比背鳞大,近方形,向腹中线呈斜行排列。肩前方两侧至腹面有一明显的皮肤褶形成的领围,领围游离缘为较大的鳞片。指、趾下面被棱鳞,股腹面有股孔。尾长为体长的1.5倍以上。已知约50种,中国产9种,主要分布于东北、西北和华北,为草原和荒漠的典型动物,以各种昆虫和蛛形类为食。4月末开始产卵,每产2~4枚,卵径12~14mm。7月初至8月底孵出幼蜥,刚孵出时全长17~19mm。【性味归经】咸,寒,归肾、肝经。【功能主治】化痰散结,利尿。用于癫痫,小便不利,气郁结滞;外用治淋巴结核,疮毒。【用法用量】1.5~3g(或1条),焙干研粉服;外用适量,焙干研粉,香油调敷。【备注】同属动物山麻蜥(华北麻蜥)Eremias brenchleyi Guenther 与前种极相似,亦入药。【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二、石龙子【别名】山龙子、守宫、石蜴(《名医别录》),泉龙(《春秋繁露》注),猪婆蛇(《本草纲目》),五寸棍(《陆川本草》),四脚蛇(《四川中药志》)。【来源】为石龙子科动物石龙子的全体。【原形态】分布于长江流域和以南地区。栖于山野草丛中,爬行迅速。全长约210mm。周身被有覆瓦状排列的角质细鳞,鳞下分布骨片;鳞片质薄,光滑,鳞列24~26行。吻端圆凸,鼻孔1对,鼻后鳞缺如;眼分列于头部两侧,眼间距宽;舌短,稍分叉。体背面黏土色,一般有3条纵走的淡灰色线;鳞片周缘淡灰色,因而呈现网状斑纹。四肢发达,前肢5指,后肢5趾,指、趾端均有钩爪。尾细长,末端尖锐,易断,断后能再生。石龙子种类很多,分布较广的尚有蓝尾石龙子(长江流域以南)、铜石龙子(华南、华中)等。【性味归经】咸,寒,有毒,归肾、肝、胃经。①《神农本草经》:味咸,寒。②《名医别录》:有小毒。③《本经逢原》:咸,温,小毒。【功能主治】破结,行水。治小便不利,石淋,恶疮瘰疬,臁疮。

①《神农本草经》:主五癃邪结气,破石淋,下血,利小便水道。

②《本草纲目》:消水饮阴癀,滑窍破血。

③《本草求原》:偏助壮火,阳事不振者宜之。

④《四川中药志》:治九子烂疡,乳癌,肺痈,风湿,皮肤发痒及疮毒。【用法用量】内服:烧存性,1.5~3g;或入丸、散。外用:熬膏或研末调敷。

三、壁虎【别名】守宫、蝘蜒(《尔雅》)、炉塘(《方言》)、蝎虎、壁宫(《唐本草》)、辟宫子(《太平圣惠方》)、地塘虫(《摘元方》)、天龙(《饮片新参》)、爬壁虎(《四川中药志》)。【来源】蜥蜴亚目(Sauria)壁虎科(Gekkonidae)动物壁虎。【原形态】主要产于我国西南及长江流域以南诸地区。为小型爬虫类,多属夜行性。大部分体长30~150mm(包括占总长一半的尾)。皮肤柔软,身体扁平,四肢短,趾上有吸盘,能在壁上爬行。以蚊、蝇、蛾等小昆虫为食,能适应由沙漠至丛林的不同栖息地;许多种常到人的住所活动。平均寿命5~10年。药用无蹼壁虎或其他几种壁虎的全体。【性味归经】《本草纲目》:“咸,寒,有小毒。”入肾、肝二经。【功效主治】祛风,定惊,散结,解毒。治中风瘫痪,历节风痛,风痰惊痫,瘰疬,恶疮。

①治瘫痪,手足走痛不止(非痛勿用):御米壳(蜜炒)一钱,陈皮五钱,壁虎(炙黄)、乳香、没药、甘草各二钱五分。上为末。每服三钱,煎服。(《医学正传》如神救苦散)

②治历节风,疼痛不可忍:蛴螬(湿纸裹煨熟,研)三枚,壁虎(研)三枚,地龙(去泥,研)五条,乳香一分(研),草乌头三枚(生,去皮),木香半两,麝香(研)一钱,虎脑(研)半钱。上八味,将草乌头、木香捣箩为末,合研匀,为丸,如干入少酒煮面糊,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临卧乳香酒下。(《圣济总录》麝香丸)

③治破伤风,如角弓反张,筋脉拘急,口噤:辟宫子七枚(微炙),天南星一两(炮裂),腻粉一两,白附子一两(炮裂)。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不计时候,以温酒研下七丸,以汗出为效,未汗再服。(《圣惠方》)

④治久年惊痫,心血不足:守宫一两,珍珠、麝香、片脑各一字(研细)。上将守宫一个,以铁钤钤定,剪去四足,连血细研,入珍珠、麝香、片脑各一字许,研细,薄荷汤调作一服。先须用夺命散,逐下痰涎,或用吐法,次服此药。(《奇效良方》守宫膏)

⑤治心虚惊痫:褐色壁虎一枚。连血研烂,入朱砂、麝香少许,薄荷汤调服。继服二陈汤。(《仁斋直指方》)

⑥治疠风:蝎虎一条(焙干),大蚕砂五升(筛净,水淘二遍,晒干),白面四斤或五斤,拌蚕砂为络索,晒干。上为末,每服一二合,熬柏叶汤调服,食前,日三服。(《卫生宝鉴》祛风散)

⑦治瘰疬初起:壁虎一枚,焙研。每日服半分,酒服。(《青囊杂纂》)

⑧治痈疮大痛:壁虎焙干研末,油调敷之。(《医方摘要》)

⑨治反胃膈气:地塘虫七个(砂锅炒焦),木香、人参、朱砂各一钱半,乳香一钱,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七丸,木香汤下,早晚各一服。(《摘元方》)【用法用量】净制:除去灰土,勿使尾部脱落。切制:竹片插在嘴巴下方提起,用文火烤干即可。内服:焙研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用药忌宜】《本草汇言》:“病属血虚气弱,非关风痰风毒所感者,宜斟酌用之。”

二、宁夏麻蜥

●丽斑麻蜥【来源】丽斑麻蜥属蜥蜴目蜥蜴科麻蜥属。有学者将分布于我国的丽斑麻蜥分为两个亚种,即指名亚种(E.a.argus)和北方亚种(E.a.barbouri)。前者分布于江苏、安徽、山东、河南和河北的南部;北方亚种则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和河北北部。俄罗斯、蒙古、朝鲜也均有分布。【原形态】丽斑麻蜥在形态上的明显特点是背部具有眼斑,斑心黄色,周围棕黑色。希腊文Argus的原意是具有百个闪光眼睛的巨人,即是形容麻蜥体背的眼形斑点。北方亚种背斑之间联有黑色横条,这是它区别于指名亚种的主要特征。

丽斑麻蜥体型较小。体长平均为48mm左右,尾长平均为62mm左右,体重平均为3.36g。丽斑麻蜥吻较窄,吻端纯圆;耳孔椭圆形;鼓膜裸露;头背具对称大鳞;额鳞成盾形;顶鳞后缘齐平,略成方形;颊鳞2枚,前小后大;有两枚大的眶上鳞。颈、躯干、四肢背面粒鳞;肩前方两侧和腹面有一明显皮肤皱褶形成的领围;腹鳞较大,平滑,略近方形;尾部有窄长棱鳞排列成环;四肢均具五指、趾,有爪。雌蜥背面色较灰黄,斑纹较暗淡,腹面及四肢内侧灰黄白色;雄蜥体色较鲜艳,背面青褐色,眼斑黄心围以黑圈十分醒目。腹面和四肢内侧常有鲜艳的红晕。丽斑麻蜥栖息于农田、山野、草丛、灌木丛等平原和丘陵地区,一般喜欢生活于温暖、干燥、阳光充足的沙土地环境中,是一种昼行性动物,喜欢在晴天外出活动,阴天少见,雨天不外出活动。【性味归经】咸,寒。归肝、肾经。【功效主治】活血化瘀,消瘿散结,解痉镇静。用于骨折血瘀,癫痫,骨结核,骨髓炎,瘰疬,气管炎等。【用法用量】内服:用量1~3只焙干研粉;外用适量。【应用举例】

①癫痫:蜥蜴焙干研粉,每次2.5g,日服2次,连服50g为1疗程。

②淋巴结结核、骨结核及骨髓炎:蜥蜴烘干研粉,撒于窦道内或以香油调敷患处,同时内服,蜥蜴粉1.5g,日服2次。

③慢性气管炎:蜥蜴焙干存性,研粉,装入胶囊,每服0.6~0.9g,每日1次。【备注】近年来临床试用蜥蜴粉治疗胃癌,有一定疗效。

●密点麻蜥【来源】为蜥蜴科动物密点麻蜥的干燥全体。【原形态】宁夏密点麻蜥(E.multiocellata)体型较小,呈圆柱形,头较短,前端稍尖,尾部较长,为体长的一倍半以上。后肢贴体向前伸可达肩部。指、趾均具爪。吻鳞1枚,略呈五角形,与鼻鳞相接,每一鼻孔周围有鳞片3枚,额鼻鳞1枚,前额鳞1对,额鳞1枚,略呈盾形。额顶鳞1对,略呈三角形。顶间鳞1枚,细长略呈锥形。顶鳞2枚,略呈方形,后缘平齐,无颈鳞。眶上鳞2枚,前枚眶上鳞的长度大于它到后颊鳞之距离,眶下鳞2枚,与第5、6、7枚上唇鳞相接。上唇鳞每侧9枚,下唇鳞每侧6枚,也有9枚的。颌片一般5对,少数4对,亦有6对者。颊横沟明显,沟褶鳞片略呈扁方形。颊片到领围中线上的小鳞31~34枚,偶或37枚。背部鳞片细小,腹鳞呈方形,横行鳞列14~18枚。尾部鳞片长方形,成环状绕尾排列。后肢股部内侧有股窝,每侧股窝12~15枚,少数11枚或17枚。肛前相隔8~11(12)枚鳞片。体背土黄色、灰棕色,上有黑色斑,略呈纵行,其斑点小而密。尾部和四肢背面同样有黑色斑。在背部两侧各有一纵行由白色斑点连成的虚线状条纹。腹面乳白或灰白色。液浸标本色变深,背部青灰色,黑色斑纹清蜥。

亚种分化:密点麻蜥身体较粗壮,背面有鲜蓝色短纹,两腋各有一列黑色边缘的绿色圆斑,尤为鲜艳醒目。国内有3个亚种,宁夏有1个亚种。指名亚种 Eremias m.multiocellata Guenther是Guenther于1872年命名的。【性味归经】辛、咸,温。归肝、肺二经。【功能主治】活血化瘀、消瘿散结、镇静。用于治疗骨折、淋巴结核、气管炎、羊痫风。【应用举例】

①淋巴结核:马蛇子1个,焙干研面,鸡蛋3个。一端开小孔,将马蛇子面分3份,分别装入蛋内,用纸封固,放炭火上烧焦,研细面,香油调敷患处。(《东北动物药》)

②羊痫风:蜥蜴1个,用瓦焙干,研细末。黄酒冲服,日服1次。(《吉林中草药》)

③小便不通:蜥蜴3个,蝼蛄7个(去头)。捣成泥状,水煎,日服两次。(《吉林中草药》)【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只。第三章 蜥蜴的临床应用

蜥蜴具有活血化瘀、消瘿散结、镇静等功效,古代有不少医家在著述中记录,如《备急方》载治小儿,《刘涓子鬼遗方》载治诸瘘不愈,《圣惠方》载蜥蜴丸治疗瘰疬久不愈、暴癥坚结,《圣济总录》卷九载山龙丸主治偏风、半身枯瘦等,《医略六书》载雄豆丸主治鬼胎。《辽宁中医杂志》载蜥砂散主治痫证。此外,维医典籍《药物之园》中还记载了采用蜥蜴血治白内障、蜥蜴肉治脂毛发脱落、蜥蜴粪便治肤表痕迹和蝴蝶斑、黑斑、白斑、雀斑等;蜥蜴治瘫痪、面瘫、关节疼痛、各种创疡、各种皮肤疾病、肺病、胃病等。蜥蜴在现代临床应用亦十分广泛,现简要介绍如下。第一节 蜥蜴的现代应用

一、治疗肛瘘

陈庆华等用活蜥蜴尾治疗肛瘘100例。100例肛瘘均为内外瘘,瘘管在外括约肌浅部与深部之间,有明确的内口及外口,病程5个月~52年。

治疗方法:将活蜥蜴尾剪下,浸泡于1%依沙吖啶液中10分钟,现用现泡。治疗前将直肠清洗干净,患者取胸膝位,局部常规消毒后,用探针探明瘘管方向。据瘘管长短,将已备好的蜥蜴尾剪成相应长度,用蚊式钳或探针,将其送入瘘管内,尾尖在前,深达内口,将尾残端全部送入皮下,外用一小无菌干棉球压迫,剪2cm×2cm胶布外贴,3~5天换药至愈合。

治疗效果:本组100例肛瘘患者,1次治愈19例,2次治愈38例,3~5次治愈42例,无效1例。

二、治疗骨折

●实验研究(1)组织学观察:采用家兔桡骨人工骨折标本85份,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普通光镜检查骨折7天,血肿机化用药组较对照组明显,7、14、21天骨内、外膜成骨细胞增生用药组较对照组活跃,骨样组织较对照组提前,后期破骨细胞、多核巨细胞活跃程度用药组亦较明显。(2)同位素测定:通过引用99Tc-DMP为示踪剂,观察人工骨折局部骨痂放射性动态变化,结果不同时间间隔测量每克骨痂放射性用药组均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3)组织生化:通过比色及滴定法分别测定局部骨痂中羟脯氨酸和钙含量,结果各时间间隔用药组均高于对照组,其中14、21天两组有明显差异。(4)X线观察:骨折早、中期用药组在骨膜反应、骨痂质与量以及断端情况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愈合时间相差一个时间级(5~7天)。

●临床研究

东北三省九所省市以上医院对应用蜥蜴散的患者进行系统住院观察,患者严格控制在18~60岁,下肢长管状骨骨折保守治疗的患者,其中股骨骨折147例,胫腓骨骨折137例;骨折临床愈合时间用药组比对照组平均缩短28天,与国内外资料相比有程度不同的缩短。

三、治疗乙肝

观察住院治疗的急性乙型肝炎共100例,另随机选择了100例作为对照观察。

治疗方法:治疗组在一般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了北五味子粉、生大黄粉、蜥蜴粉。

药物炮制和用法:将蜥蜴(蜥蜴科动物)捏死焙干研面,与等量五味子粉、生大黄粉混合,装入胶囊(每个胶囊含0.25g)备用,每日3次,每次6个胶囊,共用6周。

有效标准:在治疗期间,每周测定1次HBsAg(反相血凝法),1∶6以上为阳性或抗-HBs在治疗8周内HBsAg转阴或抗-HBs阳性为治愈标准。

结果:治疗组100例中6周内恢复者52例,8周内恢复者27例,8周内未恢复者21例。经加用上述中药散剂治疗后,其HBsAg转阴优于对照组,转阴率提高了28.0%,有显著性差异。

四、治疗结核

蜥蜴焙干、研末,每次服1个,1日两次,早晚白开水送下。10岁以下儿童,每次服半个,1日2次,60天为1疗程,孕妇慎用。治疗的13例结核病患者中,肾结核3例、肺结核2例、淋巴结核8例;男5例、女8例;年龄9~42岁。1个疗程治愈的有2例,2个疗程治愈的9例,仅有2例无效。有的患者,经用抗结核药物治疗效果不好,改用此方治疗,取得了明显效果。

五、治疗“连疮腿”

处方:蜥蜴(马舌子)3条、人发渣15g、香油500g。

药物制法:将洗净的蜥蜴(正体)和人发置入沸腾的油锅中,熬成糊状,放冷待用。

用法:将患处洗净外涂。每日1次。

效果:治疗16例均痊愈。随访14例,未复发。

六、治疗癫痫

处方:蜥蜴1.5g(活蜥蜴放入容器内密封好,干桑木文火烧3小时,使蜥蜴暗黄存性为宜,研成细末装入瓶内备用),朱砂9g(研细末),黄酒适量。

用法:成人剂量,蜥蜴1.5g,朱砂9g;14岁以下者,蜥蜴1.5g,朱砂4g;10岁以下者,蜥蜴1g,朱砂2g;5岁以下者,蜥蜴、朱砂酌情。以上配方为1次的口服量,睡前将蜥蜴、朱砂放入杯中,用温黄酒调匀冲服,以卧床出透汗为宜。总有效率达90.6%。

典型病例:韩某,男,18岁,于1974年6月8日晚,突然昏倒,口吐涎沫,四肢抽搐,双目上视,口唇青紫,约5分钟后缓解,一日发作3~5次,病史1个多月,曾到省某医院就诊,脑电图提示“符合癫痫脑电波”,服苯妥英钠等无效,未控制发作,1974年7月1日来院就诊,诊断为“癫痫大发作”,按成人剂量服上药1次,随访10年未发作。

七、治疗瘰疬

屈某,女,34岁,无意中发现甲状腺肿大,表面光滑,质地坚韧,有弹性,不痛,肿物随吞咽运动而活动,经检查甲状腺球蛋白抗体阳性,血沉加快,γ-球蛋白升高,絮状反应实验阳性。兼做血清抗体、扫描等,诊断为“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治疗以甲状腺片为永久服药,2年病情反增。治疗:用蜥蜴2条,活捉捣泥状,外敷患处,每日2次,1周后稍有减轻,2周后局部紧张度松软,坚韧度稍缓,后用蜥蜴去头足,泥壳内烧干,研面,早晚各服2g,陈皮汤送下,1个月后患者自感肿块消失,复去医院检查无异常,7个月后又检查均正常。

八、治疗湿疹

杨总华用蜥蜴治疗人畜湿疹。将捕捉的蜥蜴剖腹去内脏,置于新瓦或新砖块上,文火焙干呈微黄,研成细末,过箩取细粉,加白酒适量调成稀汤剂服用。全部治愈。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