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修订本)》(人教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5 20:25:06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心理学(修订本)》(人教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心理学(修订本)》(人教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试读:

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

说明:我们从指定《心理学(修订本)》(人教版)为考研参考书目的名校历年考研真题以及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历年统考真题中挑选具有代表性的考研真题,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解答。通过这一部分的练习,可以帮助学员巩固基础知识、夯实专业基础,从而做到全方位备考。

 

一、单项选择题

1.“月亮在云中穿行”是哪一种运动知觉现象?(  )[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研]

A.诱导运动

B.似动现象

C.自主运动

D.运动后效【答案】A

2.立体电影利用的知觉原理主要是(  )。[统考2012年研]

A.运动视差

B.纹理梯度

C.线条透视

D.双眼视差【答案】D【解析】立体电影是利用人双眼的视角差和会聚功能制作的可产生立体效果的电影。

3.一名5岁小儿童向怀里抱的布娃娃讲妈妈曾给她讲过的故事,这种语言属于(  )。[统考2012年研]

A.对话

B.独白

C.语言获得

D.语言理解【答案】B【解析】独白言语是个人独自进行的,与叙述思想、情感相联系的,较长而连贯的语言,其表现为报告、讲演、讲课等形式。其特点主要由是:①是说话者独自进行的语言活动;②是一种开展的语言;③是有准备、有计划进行的语言活动。

4.安德森(J.R.Anderson)提出了语言产生的三阶段模型,该模型认为语言产生的阶段包括(  )。[统考2012年研]

A.构造、转化、执行

B.概念化、公式化、发音

C.构造、转化、发音

D.概念化、公式化、执行【答案】A【解析】安德森提出语言产生的三阶段主要有:①构造阶段,根据目的确定要表达的思想;②转化阶段,运用句法规则将思想转换成语言的形式;③执行阶段,将语言形式的信息说出或写出。

5.展开性程度最高的言语形式是(  )。[统考2009年研]

A.独白言语

B.对话言语

C.书面言语

D.内部言语【答案】C【解析】言语包括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外部言语又包括口头言语(对话言语、独白言语)和书面言语。按照展开性程度依次排列为内部言语<对话言语<独白言语<书面言语。

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理智感的是(  )。[统考2010年研]

A.探求新事物的好奇心

B.百思不得其解时的困惑

C.对教师观点的质疑

D.欣赏自然景色时的心旷神怡【考点】情感的分类与表现。【答案】D【解析】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在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它是人们学习科学知识、认识和掌握事物发展规律的一种重要动力。“欣赏自然景色时的心旷神怡”属于美感。

7.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研]

A.音码

B.音位

C.语素

D.单词【答案】B

8.某患者能说话,能理解口头言语,能看到字形,却不能理解书面语言。其病变发生的区域通常是(  )。[统考2009年研]

A.布洛卡区

B.中央后回

C.角回

D.艾克斯勒区【答案】C【解析】与言语相关的四个重要的脑区是布洛卡区、威尔尼克区、角回和艾克斯勒区。布洛卡区是言语运动中枢,该区域受到损伤会造成表达性失语症。威尔尼克区是言语听觉中枢,该区域受到损伤会造成接受性失语症。角回是言语视觉中枢,该区域受损会造成失读症。艾克斯勒区是言语书写中枢,该区域受损会造成失写症。

9.“狂喜时手舞足蹈,悲痛时嚎啕大哭”所体现的情绪状态是(  )。[统考2010年研]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热情【考点】情绪状态的分类与表现。【答案】B【解析】情绪状态是指在某种事件或情境的影响下,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某种情绪,其中较典型的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和应激等三种。心境是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狂喜时手舞足蹈,悲痛时嚎啕大哭”所体现的情绪状态是激情;此外,重大成功之后的狂喜、惨遭失败后的绝望、亲人突然死亡引起的极度悲哀、突如其来的危险所带来的异常恐惧等等,都是激情状态。

10.有些教师十分强调学生对学习目的和意义的理解,认为它们对学习成绩有直接影响,这一看法体现了心理学何种观点?(  )[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研]

A.生物学观点

B.行为主义心理学观点

C.人本主义心理学观点

D.认知的观点【答案】D

11.下述表述哪一个最不准确?(  )[中山大学2005年研]

A.即使在不同语言中,婴儿首先获得的一些单词也是非常相似的

B.婴儿首先获得的单词与他们自发产生的哪些音节很接近

C.不同文化背景下,婴儿咿呀学语时发出的声音有很大的区别

D.婴儿首先获得的单词在发音上具有容易产生的特点【答案】C

12.一个理想的智力测验应该是测量(  )。[中山大学2005年研]

A.一个人理解语言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B.一个人的知识水平

C.一个人获得知识的潜力

D.一个人的兴趣和爱好【答案】C

13.根据James-Lange理论,关于情绪的意识体验(  )生理唤醒;而根据Cannon-Bard理论,关于情绪的意识体验(  )生理唤醒。[中山大学2005年研]

A.先于;后于

B.同步于;先于

C.后于;同步于

D.后于;先于【答案】C

14.下述哪个现象与妇女妊娠期吸烟所产生的后果基本无关?(  )[中山大学2005年研]

A.增加流产、死胎和早产的危险性

B.增加婴幼儿期罹患注意障碍的危险性

C.增加新生儿头小畸形的危险性

D.增加婴儿突然死亡综合症(SuddenInfantDeathSyndrome-SIDS)的发病率【答案】B

15.下述哪一个关于正情绪(positiveemotion)和应急(stress)的表述最不准确?(  )[中山大学2005年研]

A.在应急状态下所体验到的正情绪具有重要的环境适应作用

B.在应急状态下体验正情绪是罕见的,这种体验在绝大多数个体中均与否定相关

C.正情绪的出现有助于提高问题解决中的创造性和灵活性

D.正情绪的出现可以减少老年人心脏病发作概率【答案】A

16.躯体性障碍(somatizationdisorder)和转换障碍(conversiondisorder)之间的主要区别:(  )[中山大学2005年研]

A.躯体障碍涉及故意捏造生理疾病,而转换疾病则是无意识地捏造生量疾病

B.躯体障碍涉及众多器官以及症状,而转换疾病则是只涉及单一器官机能的损害

C.躯体障碍会表现出生理疾病症状,而转换疾病则是真正伴随某种生理疾病

D.躯体障碍只出现于成年人之中,而转换疾病则只出现于儿童之中是无意识地捏造理疾病【答案】A

17.高尔顿研究了遗传因素对智力发展的影响,其研究方法是(  )。[统考2011年研]

A.家谱分析

B.动物实验

C.心理测验

D.社会实践调查【考点】智力研究方法的应用。【答案】A【解析】1869年,英国人类学家F.高尔顿曾以家谱分析法以及通过比较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的方法,选取英国历史上977个名人及等量普通人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其父亲、儿女、兄弟,考察统计名人与普通人家属中的名人数量。结果表明,名人亲属中,有名的父亲89人,儿子129人,兄弟114人,而普通人亲属中名人仅1人。数量统计证实天才是遗传的。

18.小张喜欢做新颖和有价值的事情,而且经常能够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观点。他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  )。[统考2011年研]

A.一般能力

B.特殊能力

C.创造能力

D.分析能力【考点】能力的类型。【答案】C【解析】创造能力是指产生新的思想和新的产品的能力。小张经常能够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观点,这属于他的创造能力。

19.解决“河内塔”问题最有效的策略是(  )。[统考2010年研]

A.手段—目的分析策略

B.算法策略

C.逆向搜索策略

D.选择性策略【考点】问题解决的策略的应用。【答案】A【解析】问题解决的策略主要有算法和启发法两种。启发法又分为手段—目的分析、逆向搜索和爬山法等。其中手段—目的分析策略是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因而它是解决“河内塔”问题最有效的策略。

20.不同的笔画和部件必须按照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才能构成汉字。这一影响词汇理解的因素是(  )。[统考2010年研]

A.单词的部位信息

B.正字法规则

C.字词的使用频率

D.字型结构【考点】语言理解中词汇理解的影响因素。【答案】B【解析】影响词汇理解的因素包括:单词的部位信息、正字法规则、字母长度或笔画数量、字形结构和字词的使用频率等。正字法规则是使文字的拼写合乎标准的方法,不同的笔画或部件只有按照一定的规则结合起来,才能构成人们识别的汉字。

21.某位男士相信女性不适宜于担任领导者,于是在他身上容易出现特别关注女性上司错误并且忽视她成绩的现象。这一情况符合下述哪一概念?(  )[中山大学2005年研]

A.防卫性归因(defensiveattribution)

B.错觉相关效应(illusorycorrelationeffect)

C.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attributionerror)

D.旁观者效应(bystandereffect)【答案】A

22.他人在场减少了人们在紧急情况下采取干预的可能性,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统考2013年研]

A.从众

B.社会比较

C.社会学习

D.责任分散【答案】D【解析】责任扩散即当能提供帮助的他人在场时,人们倾向于认为他们自己的责任小了。研究表明,在场的人数越多,越少有人提供帮助。责任扩散就是把责任分给了众人,这样一来自己的责任就轻了。别人不采取行动便认为自己也没有采取行动的必要了。

23.“鹤立鸡群”中的“鹤”和“万绿丛中一点红”中的“红”容易被人们知觉到,这种现象所反映的知觉性特征是(  )。[统考2013年研]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答案】B【解析】知觉的选择性指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对象。

24.如图所示,先给被试呈现线段a.待其消失60毫秒后,再呈现线段b,人们会看到线段a向线段b移动。这种现象称为(  )。[统考2013年研]

A.诱发运动

B.动景运动

C.自主运动

D.运动后效【答案】B【解析】动景运动指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距离相继呈现时,我们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

25.当人们第一次看到右图时,往往只看到一些凌乱的斑点。经提示这是一幅骑士骑马图后,人们就觉得像所提示的内容。这主要体现的知觉特性是(  )。[统考2012年研]

A.知觉整体性

B.知觉理解性

C.知觉恒常性

D.知觉选择性【答案】B【解析】题干表述体现了知觉的理解性,即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的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A项,知觉整体性指人们不是孤立地反映刺激物的个别特征和属性,而是反映事物的整体和关系。C项,知觉恒常性指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仍保持不变。D项,知觉选择性指人在知觉事物时,首先要从复杂的刺激环境中将一些有关内容抽出来组成知觉对象,其他部分则为背景。

26.诵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诗句时,脑中浮现出相关形象的过程是(  )。[统考2009年研]

A.创造想象

B.无意想象

C.再造想象

D.幻想【答案】C【解析】再造想象是指根据文字或图片描述来进行的想象。该题根据诗句的描述进行,因此属于再造想象。创造想象是在创造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人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无意想象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地产生的想象。幻想是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

27.通常把对解决问题有启示作用的相类似事物称为(  )。[统考2009年研]

A.原型

B.定势

C.迁移

D.变式【答案】A【解析】原型是指具有某种共同特征或者特征相似的一类事物。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作用。变式是指是通过变更对象的非本质特征而形成的表现形式。

28.一般认为下述哪一位人物建立了美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并且创办了美国的第一本心理学杂志?(  )[中山大学2005年研]

A.JohnDewey

B.WilliamJames

C.G.StanleyHall

D.EdwardTitchener【答案】B

29.当旁观者增多时,人们更少可能获得帮助。在这里,旁观人数和帮助行为是:(  )[中山大学2005年研]

A.负相关

B.无关

C.正相关

D.因变量【答案】A

30.统计推理主要是帮助研究者确定下述哪个因素在实验中的作用?(  )[中山大学2005年研]

A.偶然性

B.因变量

C.正态分布

D.遗传【答案】A

31.下列有关内部言语的表述,错误的是(  )。[统考2010年研]

A.具有隐蔽性

B.不需要言语器官的参与

C.外部言语是内部言语产生的基础

D.在计划外部言语时,内部言语起着重要作用【考点】内部言语的特点。【答案】B【解析】内部言语是一种自问自答或不出声的语言活动,它是在外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内部语言虽不直接用来与别人交际,但它是人们语言交际活动的组成部分。当人们计划自己的外部语言时,内部语言常常起着重要作用。内部言语本质上是一种语言活动,它需要语言器官的参与,只是语言活动的外部标志——语音不显著而已。内部言语具有隐蔽性和简略性等特点。

32.库柏(L.A.Cooper)和谢帕德(R.N.Shepard)的“心理旋转”实验结果表明,反应时最长时,字母“R”旋转的角度是(  )。[统考2009年研]

A.60°

B.90°

C.180°

D.240°【答案】C【解析】库柏和谢帕德的“心理旋转”实验结果表明,从0°到180°,反应时随着角度的增加而增加,而从180°到360°反应时随着角度的增加的降低,因此,反应时最长的旋转角度是180°。

33.被连续选择性剥夺几个晚上慢波睡眠者将(  )。[中山大学2006年研]

A.对其没有什么大的影响

B.随着睡眠剥夺的进行,越来越不需要实验者唤醒被试

C.当允许开始正常睡眠时,被试需要补偿所损失的慢波睡眠

D.当允许开始正常睡眠时,被试需要更多时间来补偿REM睡眠【答案】A

34.下述哪一种现象促使IvanPavlov开始研究条件反射?[中山大学2006年研]

A.食物在放入狗的嘴里之前就开始分泌唾液

B.即使食物放入狗的嘴里有时也不会分泌唾液

C.只有当食物放入狗的嘴里才能分泌唾液

D.唾液分泌恰好发生在吞眼食物时【答案】A

36.小玲设计了一个电视广告,画面由不停切换的垃圾堆和人们正在喝一些碳酸饮料的片段组成。她的目的是想通过播放这则电视广告拉阻止人们喝这些有损健康的饮料。在这个设计中,她所用的条件刺激是(  )[中山大学2006年研]

A.垃圾堆的画面

B.人们看到这些垃圾堆所引起恶心的感觉

C.喝碳酸饮料的画面

D.人们在看这则广告之前对碳酸饮料的看法【答案】C

37.丹丹的邻居很惊讶她从来不会忘记自己的结婚纪念日。但事实上她的结婚纪念日就是她的生日,因此她觉得比较好记起来。为什么丹丹的结婚纪念日如此好记,是因为她运用了_________?[中山大学2006年研]

A.Semanticencoding

B.S

C.Prospectivememoryprocesses

D.Self-referentencoding【答案】D

38.通过复述,信息可在短时记忆中保持一段时间。如果没有复述,Peterson和Peterson(1959)发现,短时记忆只能保持(  )[中山大学2006年研]

A.不超过1秒钟

B.大约5秒钟

C.大约20秒钟

D.大约1分钟【答案】C

39.当信息在长时记忆中根据聚类原则(clusteringprinciple)加以组织时,意味着:[中山大学2006年研]

A.空间上接近的物体组合在一起而贮存于长时记忆中

B.语义相关的物体组合在一起而贮存于长时记忆中

C.单词在语音或者词行上相似的组合在一起

D.人们在长时记忆中形成一个包含很多结点的网络,并与各上位概念发生联系【答案】D

40.下列情绪理论中,强调对生理唤醒进行认知解释的是(  )。[统考2014年研]

A.沙赫特-辛格的情绪理论

B.詹姆斯-兰格的情绪理论

C.阿诺德的情绪理论

D.伊扎德的情绪理论【答案】A【解析】沙赫特和辛格提出的两因素情绪理论(也称情绪唤醒模型)认为,对特定情绪来说,有两个因素是必不可少的:①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如心率加快、手出汗、胃收缩、呼吸急促等;②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

41.根据维纳的归因理论,属于稳定、内在、不可控的因素是(  )。[统考2014年研]

A.努力

B.运气

C.能力

D.任务难度【答案】C【解析】能力属于内在稳定不可控的因素,排除法。A项和B项,努力和运气属于不稳定因素;D项,任务难度属于外在因素。

42.司机可以边开车边听音乐,能够解释这种现象的最恰当的理论是(  )。[统考2013年研]

A.衰减理论

B.过滤器理论

C.反应选择理论

D.认知资源理论【答案】D【解析】认知资源理论把注意看做一组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这些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对刺激的识别需要占用认知资源,输入刺激本身并不能自动地占用资源,而是在认知系统内有一个机制负责资源的分配。这一机制是灵活的,可以受我们的控制。认知资源理论解释了注意是如何协调不同的认知活动的。例如,对一个熟练司机来说,开车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他可以毫无困难地边开车边听音乐。

43.在情绪研究中,研究者长期以来争论的主要问题是(  )。[统考2011年研]

A.情绪的产生是否与生理活动有关

B.情绪是否具有动机功能

C.情绪和认知是否相互独立

D.基本面部表情是否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考点】情绪研究的主要问题。【答案】C【解析】情绪产生时会出现生理反应,涉及广泛的神经结构生理的唤醒。情绪是动机的源泉之一,能够激励人的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基本面部表情具有跨文化一致性。情绪活动必须要有认知活动的指导。

44.某儿童智力测验的原始分数为130,其所属年龄组的平均分为100,标准差为15,他的智商是(  )。[统考2011年研]

A.100

B.115

C.130

D.145【考点】离差智商的计算。【答案】C【解析】韦克斯勒革新了智商的计算方法,把比率智商改成离差智商。提出离差智商的根据是:人的智力的测验分数是按常态分布的,大多数人的智力处于平均水平,IQ=100;智商分布的标准差为15。根据题意,该儿童所属的年龄组的智力属于常态分布。所以其原始分数130就可以看做是其智商。

45.Pratchard博士认为后天经验决定了个体最终将掌握一门语言及其特点。这种语言发展观与下列哪一位最为吻合?(  )[中山大学2006年研]

A.NoamChomsky

B.BenjaminWhorf

C.B.F.Skinner

D.JeanPiaget【答案】C

46.下述关于测验信度(testreliability)的描述哪一个是准确的?(  )[中山大学2006年研]

A.测验信度应该大于或等于0.5

B.测验信度应该大于或等于0.7

C.对于人格测验,测验信度应该大于或等于0.5;对于能力测验,测验信度应该大于或等于0.7

D.对于一个测验的理想信度水平并无绝对标准【答案】D

47.在沙赫特和辛格的情绪唤醒模型中,对情绪产生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是(  )。[统考2012年研]

A.注意

B.认知

C.生理变化

D.情境【答案】B【解析】沙赫特和辛格提出的两因素情绪理论的工作系统包括三个亚系统:①第一个亚系统,对来自环境输入信息的知觉分析;②第二个亚系统,长期生活经验建立起来的对外部影响的内部模式,包括过去、现在和对将来的期望;③第三个亚系统,现实情景的知觉分析与基于过去经验的认知加工间的比较系统,称为认知比较器。这个情绪唤醒模型的核心部分是认知,情绪产生的关键取决于认知因素。

48.针对同一事件或现象,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如在极度缺水的情况下,对于半杯水,甲觉得“还有半杯水,很高兴”;乙觉得“只有半杯水了,真痛苦”。这一现象反映的情绪特征是(  )。[统考2011年研]

A.主观性

B.感染性

C.情境性

D.两极性【考点】情绪的特征。【答案】A【解析】情绪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组成。主观体验是个体对不同情绪和情感状态的自我感受。半杯水会让主体产生高兴或痛苦的体验,这属于主观体验。

49.比尔是很有天赋的小提琴手。她三岁就开始演奏了,四岁就能谱曲。然而,比尔在自我表达上却比较困难,也常常对老师布置的作文练习完成不理想,尽管他还算努力。下面哪一种智力理论可以比较好的解释比尔的表现?(  )[中山大学2006年研]

A.Gardner的多元智力理论(theoryofmultipleintelligence)

B.Spearman一般因素理论(g-factortheory)

C.Stermberg的三元智力理论(triarchictheory)

D.Thurstone的首要心理能力理论(theoryofprimarymentalabilities)【答案】A

50.在概念形成的策略中,记忆负担最轻的是(  )。[统考2014年研]

A.保守性聚焦

B.冒险性聚焦

C.同时性扫描

D.继时性扫描【答案】A【解析】布鲁纳提出概念形成中的四种策略主要有:保守性聚焦;冒险性聚焦;同时性扫描;继时性扫描。四种策略相比,采用保守性聚焦时,记忆的负担较轻,而且采用这种策略,被试根据主试提供的反馈,可以获得较明确的未知概念的有关信息。因而,保守性聚焦是一种更有效的概念形成的策略。

51.独白语言属于(  )。[统考2014年研]

A.对话言语

B.书面言语

C.外部言语

D.内部言语【答案】C【解析】独自语言是个人独自进行的,与叙述思想、情感相联系的,较长而连贯的语言,其表现为报告、讲演、讲课等形式。独白言语属于口头语言,口头语言属于外部语言。

52.当亲密关系面临破裂的时候,人们采取的主动破坏性策略是(  )。[统考2014年研]

A.忽视(neglect)

B.表达(voice)

C.忠诚(loyalty)

D.退出(exit)【答案】D【解析】退出是当人们认为没有必要挽回这种关系的时候会采用的一种主动的破坏性的策略。表达是一种主动的建设性的策略;忽略是很多男性会采用的一种消极策略;忠诚表现为被动地去弥补出现的裂痕。

5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基本味觉的是(  )。[统考2013年研]

A.酸

B.甜

C.苦

D.辣【答案】D【解析】人的基本味觉主要有:甜、苦、酸、咸四种。

二、多项选择题

1.用测谎仪测谎通常使用的心理指标有(  )。[统考2014研]

A.血压

B.心率

C.皮肤电

D.呼吸频率【答案】ABCD【解析】人在说谎时的心理变化必然引起一些生理参数的变化(皮肤电、脉搏、血压、呼吸等的变化),它们一般只受植物神经系统的制约而不受大脑意识的控制,通过测谎仪测定这些生理参数的变化就可以分析心理变化,从而判断是“真实”还是“谎言”。

2.动觉感受器分布的部位有(  )。[统考2013研]

A.半规管

B.关节

C.肌腱

D.肌肉【答案】BCD【解析】动觉是对身体各部位的位置和运动状况的感觉,其感受器主要分布在人体肌肉、肌腱、韧带和关节中,如肌梭、腱梭、关节小体等。A项,半规管属于平衡觉感受器分布的部分。

3.在斯腾伯格的爱情理论中,其基本要素包括(  )。[统考2012研]

A.信任

B.亲密

C.激情

D.承诺【答案】BCD【解析】斯腾伯格的爱情三元论认为爱情的三个要素是激情(陶醉感和性兴奋),亲密感(感到被爱的人理解和亲近)和承诺(长期的忠诚)。

4.下列关于问题解决策略的表述,正确的有(  )。[统考2011研]

A.算法策略通常可以保证问题得到解决,但比较费时费力

B.启发式策略不一定能保证问题的解决

C.算法策略通常优于启发式策略

D.爬山法是一种算法策略【考点】问题解决策略的区分。【答案】AB【解析】算法策略就是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一进行尝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优点是能够保证问题的解决,但是费时费力。启发法不能完全保证问题解决,但较省时省力。二者各有优劣,爬山法是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属于启发法的一种。

5.普拉切克(R.Plutchik)将情绪的维度分为(  )。[统考2010研]

A.紧张度

B.相似性

C.两极性

D.强度【考点】情绪的三维理论。【答案】BCD【解析】普拉切克提出,情绪具有强度、相似性和两极性等三个维度,并用一个倒锥体来说明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

6.一般认为,一个概念的形成包含的阶段有(  )。[统考2009研]

A.下定义

B.类化

C.抽象化

D.辨别【答案】BCD【解析】概念的形成一般包含阶段类化、抽象化、辨别这几个阶段。

三、名词解释

1.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研]

答: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的区别在于:(1)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识记和回忆起干扰作用。在对无意义材料的识记中,前摄抑制是造成遗忘的重要原因之一。至于对有意义的材料的识记,由于联系较多,较易分化,受前摄抑制的影响可能较少。(2)倒摄抑制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保持和回忆起干扰作用。倒摄抑制受前后两种学习材料的类似程度、难度、时间的安排以及识记的巩固程度等种种条件的制约。研究表明:在先后学习的材料完全相同时,后来的学习即是复习,不会产生倒摄抑制。在学习材料由完全相同向完全不同逐步变化时,倒摄抑制的作用也随之逐渐变化。在学习两种不同材料时,如果后来学习的材料在难度上不同,倒摄抑制的作用也就不同。

2.编码特定原则(encodingspecificityprinciple)[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研]

答:编码特定原则是指在学习时进行编码工作后(包括学习材料及学习时的内外在情境),如果检索时的内外在情境和编码时的情境相似,则情境可提供额外线索,记忆较容易提取,主要分两种情况:

(1)背景依赖:提取时,外在背景和编码的情境相同较易提取。

(2)状态倚赖:编码和提取时的生理或心理状态差异愈小,提取效果愈好,此时记忆将有部分依赖学习时的内在状态,称为状态依赖学习。

3.智力[南开大学2006年研]

答:智力是心理学基本概念。至今心理学界尚无公认的定义。韦克斯勒认为,是指使个人有目的地行动、合理地思考、有效地应付环境的一种综合能力。中国多数心理学家认为,是个体顺利从事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是一种综合的心理能力,是进行学习、处理抽象概念、应对新情境和解决问题以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对智力内涵的不同定反映心理学家对智力的三种基本研究取向:

(1)因素结构取向。试图从心理测量学的角度探讨智力的组成。

(2)信息加工取向。试图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探讨构成智力行为的心理过程,从人类从事智力活动时展示的认知过程来理解智力,通过实验的方法测定智力活动中的各种心理过程以研究智力的心理本质。

(3)原型取向。放弃对智力的严格定义,根据公众对智力的看法探讨智力的性质,通过与智力“原型”,有关特征的比较来确定个体智力的高低。

个体的智力水平通过智力测验来评定,最常用的测验有斯坦福一比内量表、韦克斯勒成人和儿童智力量表等。

4.概念[上海师范大学2001年研]

答: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特性的思维形式。概念包括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内涵是指概念反映的事物的一般特性(即共同关键特征),即概念的含义;外延是指概念包括对象的总和,即概念适用的范围。概念的内涵越大,它的外延就越小;概念的内涵越小,它的外延就越大。概念在实践过程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并推广到同类的其他事物而形成,能

使一类事物与另一类事物区别开来,是判断和推理的基础。在感性认识基础上形成的概念是相对稳定的,并构成对所反映事物的全部知识经验的核心,使有关的知识经验围绕这个核心构成一个系统。这种系统,既有利于知识经验的记忆,又为人获得新的系统化的知识经验提供必要的条件,使人能够凭借概念把已有的知识经验运用到各种情境中。

5.最小可觉差[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研]

答:最小可觉差也叫差别阈限,是感受性特征指标。它指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间的最小差别量。最小可觉差值等于上差别阈限与下差别阈限的平均数。在测定差别最小可觉差时,当有50%的次数感觉为大于标准刺激的刺激强度,另外50%的次数感觉为等于标准刺激的刺激强度,则其二者的差,就是刚刚感受到比标准刺激强的刺激的增量,称为上差别限。当有50%的次数感觉为等于标准刺激的刺激强度,另外50%的次数感觉为小于标准刺激的刺激强度,则其二者的差,就是刚刚感觉到比标准刺激弱的刺激的减少量,称为下差别限。德国生理学家韦伯通过系列实验发现,个体能感觉到的刺激变化,取决于该刺激变化的相对量。最小可觉差可用最小变化法、平均差误法和和恒定刺激法测得。

6.婴儿的分离焦虑[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研]

答:婴儿的分离焦虑是指婴儿在与父母分离或面临分离的威胁等情况下,表现为恐惧、焦虑紧张、不安等情绪反应。这种分离焦虑几乎与婴儿和主要抚养者依恋的建立同时发生。其产生与婴幼儿的认知能力、应付情境的能力以及依恋关系的性质等因素有关。

英国学者鲍尔比1973年研究认为,婴儿的分离焦虑发展经历以下三个阶段:(1)反抗阶段。与亲人分开后,婴儿非常不安、悲伤,竭力想回到亲人身边,有大哭、四肢乱动等动作。(2)失望阶段。婴儿感到无法招回亲人,反抗行为减少,表情迟钝,动作减少。(3)超脱阶段。此时婴儿会接受别人的照料,能比较正常地活动,但当母亲或其他亲人来看他时又会表现出不安、哭闹。

7.比率智商[苏州大学2006年研]

答:比率智商是智商的一种形式,是表征个体智力发展相对水平的一种指标,斯坦福—比内智力量表首次采用。计算公式为,式中IQ表示比率智商.MA表示心理年龄或智力年龄,CA表示实足年龄或实际年龄。

比率智商依赖智力年龄与实足年龄的比值。其局限性如下:(1)心理年龄不可能永远随实足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超过一定的年龄,再按这个公式计算就会得出智,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的结论;(2)若两个智力测验的标准差不同,所得的结果便不能进行比较。智力测验中已较少使用,由离差智商代替。

8.思维[武汉大学2004年研]

答:思维是认知活动的一种。指人脑借助言语、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特征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两个基本特征。前者表现为它反映的不是个别的事物或事物的个别属性,而是事物的一般特性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后者表现为它不是反映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事物的属性,而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事物进行间接的反映。思维不同于感知觉,但又离不开感知觉活动提供的感性材料。在思维过程中,人只有在获取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才能在头脑中对事物进行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慨括,并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部联系。人的思维与语言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语言既是引起思维活动的直接动因,又是思维活动赖以进行的载体。但语言并不是思维的唯一工具,人们还可以利用表象和动作来表达和交流思想。如聋哑人丧失了语言,仍可以借助手势、表象等进行非语言的思维。按照发展水平的不同,思维可以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等。

9.深度知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5年研]

答:深度知觉包括立体知觉和距离知觉。它也是以视觉为主的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深度知觉比形状知觉和大小知觉更为复杂,它依赖许多深度线索。这些线索分别是:对象的重迭、线条透视、空气透视、明暗和阴影、运动视差、眼睛的调节、双眼视轴的辐合、双眼视差等。其中,双眼视差对知觉深度和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物体的视像落在两眼网膜的对应部位时,人们看到单一的物体;当视像落在网膜非对应部位而差别不大时,人们将看到深度和距离;两眼视差进一步加大,人们将看到双像。

10.功能固着[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研]

答:功能固着是指一个物体经常用于某种特殊的功能而使人们把该功能固定于这种物体的现象。如盒子是装东西的、笔是用来写字的等。在功能固着的影响下,人们常常难以摆脱物体用途的固有观念,从而不能灵活地解决问题。德国心理学家邓克尔第一次发现并用实验加以验证。他要求被试使用五种熟悉的工具解决五个新问题。实验组在解决问题前对工具的习惯用法进行了练习,增加了功能固着的倾向;控制组则直接解决问题。结果是控制组的成绩大大超过了实验组。克服功能固着需要功能变通,即人们灵活地使用已有的工具或材料,使它们服务于当前解决问题的目的。功能变通一方面要求解决熟悉物体的不同功能,另一方面也要具有思维的灵活性。

11.意识[北京科技大学2006年研]

答:意识是人特有的一种心理反应形式,指个体对环境刺激及自身感受、记忆和思维的觉知以及对自身行为和认知活动产生、维持和中止的监控。

意识概念本身很复杂,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1)意识是一种知觉。在这个意义上,意识意味着“观察者”觉察到了某种“现象”或“事物”,如:你发现刚刚打扫干净的教室,听到动听的音乐等。同样,人也能感觉到某些内部的状态,如:疲劳、焦虑等等。(2)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意识对人的身心系统起整合、管理和调控的作用。即,意识不只是对信息被动的觉察和感知,它具有能动性和调节作用。(3)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它可以分为不同的水平和层次,从无意识到意识,是一个连续体。人的意识是由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的活动是在意识的指导下有明确目的、能够预先计划达到目的的方法和手段,通过意识可以觉察外部事物的存在和自己内部的心理活动。注意与意识密切联系。

12.表象[中山大学2006年研]

答:表象是基于知觉在头脑内形成的感性形象。包括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前者指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脑中再现出来的该事物的形象。后者指对知觉形象或记忆表象进行一定的加工改造而形成的新形象。表象具有直观性,但不如知觉映象鲜明、完整和稳定。具有一定的概括性,是从感知过渡到思维的中间环节。根据表象形成时其主导的感觉通道不同.可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表象、嗅觉表象、味觉表象、触觉表象等。在心理学发展的早期,主要是对表象的某些方面进行定量评定,如测量人的表象的鲜明性、表象的性别和年龄差异等。在行为主义统治时期,表象的研究趋于停顿。现代认知心理学崛起后,表象的研究得到迅速发展。大部分研究着眼于信息的表征,如美国认知心理学家谢泼德及其同事关于心理旋转的研究;美国认知心理学家科斯林关于心理扫描的研究等。

13.隐蔽观察者[北京大学2005年研]

答:隐蔽观察者是由希尔加德(1992)提出,是指受试者在催眠状态下存在着的较为真实的意识。希尔加德将催眠时被掩盖的真实的意识叫做隐蔽的观察者,指在催眠状态下,受试者并不因催眠师的暗示而完全失去自己。

他认为,催眠后人的意识分离为两个层面:第一个意识层面是,受试者接受暗示之后所意识到的一切新经验,其性质可能是失实的,扭曲的;第二个意识层面是,催眠当时隐藏在第一个层面之后,不为受试者所意识到的经验。但它是受试者根据自己的感觉产生的,是比较真实的。由于催眠时受到暗示的影响,第二层意识被第一层所掩盖,致使受试者不能经由口语陈述出来。

14.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北京大学2006年研]

答: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是指不对咨询者的行为做任何评价,但要真诚投入感情与其交流,给予来访者以积极的关注,使其能自由发掘他的全部概念和经验,从而形成一致的自我概念。

罗杰斯在他的自我理论中提出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他认为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每个人都有对爱,尊重,同情和关怀这一类情感的需要,称为积极关注的需要。但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往往只有在个体做出社会赞许行为时,人们才会关注他,其关注需要才能得到满足。这种关注被称为有条件积极关注。罗杰斯认为这种有条件关注使人们被迫否定自己对经验的体验而迎合他人的标准,造成自我和经验间的分歧,最终可能导致顺应不良。所以在他的心理治疗中,主张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15.语言理解[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研]

答:语言理解是指人们借助于听觉或视觉的材料,在头脑中建构意义的一种主动、积极的过程。理解语言一般分为互相联系的三个阶段:知觉阶段、解析阶段和应用阶段。知觉阶段是人们通过视觉或听觉接受语言刺激,并对这些材料进行初步的加工。解析阶段是将语言材料中的单词转化为它们所代表的意义,这是语言理解的一个最重要的阶段。语言理解还表现在对言语刺激作出某种特定的反应,这是语言理解的应用阶段。正确的应用表明着理解,而错误的应用说明理解得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理解语言是一种主动、积极的建造意义的过程。语言接受者在头脑中想象语言所描述的情境,通过期待、推理的活动去揭示语言的意义。理解语言依赖于人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人们的知识经验不同,对同一语言材料的理解也会有很大的差别。

四、简答题

1.按照拉文格(Loevinger)的观点,成年期自我发展包括哪几个阶段?[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研]

答:按照拉文格的观点,自我发展既不单纯是序列的,也不单纯是类型的,而是二者的综合,即发展类型说:自我的发展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个结果。他把成年期自我发展主要经历如下几个阶段:(1)遵奉者水平

只有少数成年人处于这个水平。遵奉就是按规则行事。在这一水平,个体的行为完全服从于社会规则,如果违反了社会规则,就会产生内疚感。

个体之所以绝对遵奉社会规则,是因为这些规则是群体(团体)采纳的规则。因此处于这一水平的个体还表现出强烈的归属需要。遵奉者的思维方式也是比较简单的,对人、事、物的评价标准是具体可见的,他们常根据是否违反了行为规则而作出“对”或“错”的判断。(2)公正水平

亦称作良心水平,处于这一水平的个体,他们遵守(或服从)规则,并不是为了逃避惩罚,也不是因为群体支持和采纳这些规则,而是真正为了他自己才选择、评价规则的。也就是说,社会的、外在的规则已经内化为个体自己的规则,个体有了自己确立的理想和自己设立的目标,形成了自我评价标准,因此,自我反省思维也发展起来。

尽管这一水平自我变得比较复杂了,开始认识到世界的复杂性,但他们的思想认识仍具有两极性,倾向于把非常复杂的东西区分为对立的两极,如独立性与依赖性,内心生活与外表等。(3)自主水平

自我评价标准与社会规则,个人的需要和他人的需要,双方并不总是一致的、和谐的,有时也是矛盾的、有冲突的。在上一水平,个体不能容忍这些矛盾与冲突的存在,通过两极化的思想方法来排除矛盾。而这一水平的突出特点就是能承认、接受这些矛盾与冲突,对这些矛盾与冲突表现出高度的容忍性。

在人际关系方面,不但充分尊重个人的独立性,同时也能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因此,对于异己之见不再感到不安,而是能欣然接受,能认识到其他人自我完善的需要。在思想方法方面,不再用两极化或二元论的观点看待世界,而是能把现实视为复杂的、多侧面的,认为可以从多种方式、多种角度看问题。(4)整合水平

这是自我发展的最高水平。只有极少数人能达到这一水平。在这一阶段,个体不仅能正视内部矛盾与冲突,而且还会积极去调和、解决这些冲突,他们还会放弃那些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有人认为,整合概念与马斯洛的自我实现概念的内容是一致的。

2.简述智力三元结构理论。[苏州大学2006年研]

答: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论,试图说明更为广泛的智力行为。斯腾伯格认为,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说明智力的三个方面,即智力的内在成分,这些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以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这三个方面构成了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经验亚理论和智力情境亚理论。(1)智力成分亚理论认为,智力包括三种成分及相应的三种过程,即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

①元成分是用于计划、控制和决策的高级执行过程,如确定问题的性质,选择解题步骤,调整解题思路,分配心理资源等;

②操作成分表现在任务的执行过程,是指接收刺激,将信息保持在短时记忆中,并进行比较,它负责执行元成分的决策;

③知识获得成分是指获取和保存新信息的过程,负责接收新刺激,做出判断与反应,以及对新信息的编码与存储。在智力成分中,元成分起着核心作用,它决定人们解决问题时所使用的策略。(2)智力情境亚理论认为,智力是指获得与情境拟合的心理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智力表现为有目的地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能力,这些能力统称作情境智力。

一般来说,个体总是努力适应他所处的环境,力图在个体及其环境之间达到一种和谐。当和谐的程度低于个体的满意度时,就是不适应。当个体在一种情境中感到不能适应或不愿意适应时,他会选择能够达到的另一种和谐环境。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重新塑造环境以提高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程度,而不只是适应现存的环境。(3)智力的经验亚理论认为,智力包括两种能力,一种是处理新任务和新环境时所要求的能力,另一种是信息加工过程自动化的能力。

新任务是个体以前从未遇到过的问题,新情境是一种新异的、富于挑战性的环境。当遇到新问题时,有的人就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它,有的人则束手无策;在面临新的情境时,有的人能很好地应对自如,有的人则不知所措。在任务、情境和个体三者间存在相互作用。信息加工过程自动化的能力也是智力的重要成分,人们在进行复杂任务的操作时,需要运用许多操作化的过程。只有许多操作自动化后,复杂任务才容易完成。如果个体不能有效地将一些自动化的操作运用于复杂问题的解决中,就会导致信息加工的中断,甚至使问题解决失败。斯腾伯格认为,应对新异性的能力和自动化的能力是完成复杂任务时两个紧密相连的方面。当个体初次遇到某个任务或某一情境时,应对新异性的能力就开始了,在多次实践后,人们积累了关于任务或情境的经验,自动化的能力才开始起作用。

总之,智力的成分亚理论是三元智力理论中最早形成和最为完善的部分,它揭示了智力活动的内部机制。根据这种理论编制的能力测验,能测量出人们是怎样解决问题的,因而对深入了解能力的实质,促进能力的训练与培养,都有重要意义。

3.简述内部语言。(10分)[武汉大学2006年研]

答:内部语言是一种自问自答或不出声的语言活动。内部语言是在外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内部语言虽不直接用来与别人交际,但它是人们语言交际活动的组成部分。当人们计划自己的外部语言时,内部语言常常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一方面,没有外部语言就不会有内部语言,内部语言的发展离不开外部语言的发展;另一方面,若没有内部语言的参与,人们就不能顺利地进行外部语言的活动。内部语言的特点是:(1)隐蔽性。内部语言是一种不出声的语言,它以语音的隐蔽性为特点。当我们在头脑中考虑某种行动计划或希望调节自己的行为时,我们就使用这种不出声的内部语言。在进行内部语言时,语言器官发出的动觉信号具有重要的作用。内部语言本质上是一种语言活动,它需要语言器官的参与,只是语言活动的外部标志——语音不显著而已。(2)简略性。内部语言比对话语言更简略,这和它执行的功能有关。内部语言不是一种直接用于交际的语言,它不存在别人是否理解的问题,因而常常以十分简略、概括的形式出现。在内部语言中,句子的大量成分常常被省略,如只保留主语和谓语。它可以用一个词或词组来代表一系列完整的陈述。

4.人的情绪状态有哪几种?各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5年研]

答:典型的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

心境是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心境具有弥漫性,它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体验,而是以同样的态度体验对待一切事物。生活中的顺境和逆境、工作中的成功与失败都可以引起某种心境。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这种状态通常是由对个人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引起的。同时伴随着生理变化和明显的外部行为表现。激情状态下往往出现“意识狭窄”现象。因此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比如飞机出现故障,飞行员紧急与地面联系等就是应激状态。应激状态的产生与人面临的情景及人对自己能力的估计有关。人在应激状态下会引起机体的一系列生物性反应,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会使机体受到伤害。

5.简述知觉的特性。[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研]

答:知觉的基本特性有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和知觉的适应性。(1)知觉的选择性。所谓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进行知觉时,从纷繁复杂环境中把某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对象,而把另一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背景。当作知觉对象的事物或现象,常常是在现实生活中所要对待的刺激,并将它们从知觉背景中优先清楚地反映出来。作为知觉背景的各种刺激常常未被知觉或被模糊地知觉。(2)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觉一些事物或现象时,不仅能形成关于它的知觉形象,还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事物加以解释或判断,即从不同方面对它加以理解。人对事物正确、完整、深刻的知觉与人对该事物的理解程度有关。人的知觉的理解性还与人的已有知识经验有密切关系。知识经验不同,对知觉对象的理解程度也不同。知识经验越丰富,理解就越深刻,对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完整、精确。(3)知觉的整体性。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故整体性是知觉的基本特征。它是指把物体或现象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反映。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不是只对其中一个属性或某个部分来加以反映,而是把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有机地组合起来形成完整的映象。(4)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个体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它是人们知觉客观事物的一个重要特性。在视觉范围内,恒常性的种类有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明度恒常性和颜色恒常性等。知觉恒常性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视觉线索有重要的作用。所谓视觉线索是指环境中的各种参照物给人们提供的物体距离、方位和照明条件的信息。恒常性使人在不同的条件下,始终保持对事物本来面貌的认识,保证了知觉的精确性。(5)知觉适应。知觉适应是指当视觉输入发生变化时,个体的视觉系统能适应这种变化,使之恢复到正常状态。最常见的视觉适应现象有暗适应和明适应。

6.简述关于语义记忆的激活扩散模型。[中山大学2006年研]

答:⑴激活扩散模型的基本观念是各个概念按照相互联系的紧密程度联系在一起,一个概念的激活可以扩散到与之相关的各个概念中,联系越紧密的概念,激活的程度越大。

⑵"激活扩散"(SpreadofActivation)的概念首先出现在A.M.克林斯和E.R.罗夫特斯(1975)提出的一个语义记忆模型中。这个模型认为,人的记忆网络是根据概念之间的语义距离建构起来的。每一个包含特定概念的语词都是一个结点,结点之间的语义距离用连线的长度来表示,由此构成激活扩散模型。这个模型是说,当人们回忆某个概念时,激活过程会沿着网络扩散,首先扩散到与概念直接联系的较近的结点上,然后逐步向外延伸,随着扩散的延伸,激活状态趋于衰减。

⑶“激活扩散模型”以概念的语义类似性为基础解释人的记忆结构,用连接概念的链的长度及其传播激活的畅通性来表示概念间语义联系的程度。它摒弃了呆板的层次结构,并且用激活的扩散机制替代了简单的搜索过程。因此,与“层次网络模型”相比,它对心理学的有关经验材料有较好的适应性。

7.什么叫做盲视?心理学家是如何解释的?[北京大学2006年研]

答:(1)盲视是Weiskrantz提出的概念,用来描述没有意识到知觉存在时盲区所产生的视觉能

力。盲区是用动态视野检查法确定的,患者的头固定,一个光点慢慢从一只眼睛视野边缘开始向中心

移动,患者看到光点后,光点回到边缘从另一角度再开始移动。这样过程重复多次,就能绘出视野中不能够识别的区域,我们称之为盲区。在盲区中呈现客体,患者报告看不到客体,但能准确确定客体的位置、运动方向等刺激属性,即产生了知觉行为和意识的分离,心理学家称之为盲视。(2)对于盲视现象,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在人的大脑中存在两种视觉系统:焦点系统和周围系统。

焦点系统管系统的识别与再认,即膝状体—纹区视觉系统,它包括视网膜中央凹在内的中心区、外侧膝状体和初级视皮层区。周围系统管客体的定位,即视网膜背盖视觉系统,包括视网膜的中央凹区域及边缘区域,上丘和外纹状体。

盲视病人因初级皮层区受损而全盲,虽然他们能正确辨认诸如运动朝向、不同波长光波、形状等刺激属性,但他们还是看不到任何东西。即病人的周围系统功能还残留,但焦点系统则因受损而不起作用了。

因此,盲视现象出现是由于病人焦点系统受损功能完全丧失而周围系统功能残存。

8.简述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统考2014年研]

答:(1)加德纳从研究脑部受创伤的病人中发觉他们在学习能力上存在差异,提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它由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