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生命的本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6 01:20:53

点击下载

作者:(美)马克·尼波,胡馨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回归生命的本源

回归生命的本源试读:

版权信息

书名:回归生命的本源

作者:(美)马克·尼波,胡馨

排版:良瑞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3-01

ISBN:9787510841125

本书由北京阳光博客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 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译者序对生活说“好”——觉醒的第三条道路

我们总是走得太累了,才想起可以让自己歇息;总是走到没有出路,才想起打开心灵地图。

我遇到马克·尼波的这本《回归生命的本源》的时候,正处在我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就在那半年前,我在哈佛大学充满热情地投身了五年的职位消失了,被迫失业的我刚刚开始懵懂地接纳这个打击,也许这是我的命运给我的一个新机会。就在那时,我遇到了马克·尼波。

这位被誉为美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精神导师、纽约时报排行榜畅销书作家、杰出的哲学家与诗人,在早年无名期间,曾经罹患癌症,又因此被当时供职的大学解雇。在生与死的边缘、在丧失的恐惧和痛苦中,他修炼出来一套面对未知、全然投入生命的生活哲学,实现了禅般的喜乐平静与澄明。站在他的身边,我感受到这个曾经饱经风霜、敏感而深刻的老人,竟像孩童一般明朗,像春风一样柔软,像夏天的湖水一般喜悦。心灵地图

拿到尼波的《回归生命的本源》让我如获至宝,这就是一份我们可以随身携带的心灵地图。难怪此书被“灵性与修行”平台网站评为“2014年最佳修行著作”。

在这本书中,尼波告诉我们:

就在我们最意想不到的时刻,路障成为我们前进的道路。破裂的门能透露屋外的阳光,破碎的心能让世界进来。就像摔裂的果子引来歌唱的鸟儿一样,我们破碎了的规划,引来了天使,因为我们一度隐藏的内核终于被摔开了,露出甜蜜的内在。于是,我们就这样获得了成长。

他尖锐地指出:

我们会常想,等我挨过这段困难的日子、当我不再软弱、当我病好了、头不疼了或不再忧伤的时候,我就会强大起来,就会找到自己的根本。但是生活教给我的恰恰是正好相反的过程。正是因为我们摔倒了,才有机会去触及万物的根本。没错,摔痛会让我们惧怕,我们也会想马上爬起来。但是不管我们想从哪里进入生活,不管我们在哪里跌倒,我们其实是被指引着抵达此处的。从物理的、超自然的、灵性的或情感的角度讲,我们都有机会去感知自己脚下的大地。当我们站稳脚根,就会感受到身体中那股生命的脉动,这个时刻,我们就开始感知到万事万物的根本所在。“我们其实是被指引着抵达此处的”——这就是这份心灵地图的核心。到底我们“抵达此处”有着怎样的深意,到底这次旅途的终点是什么呢?是“身体中那股生命的脉动”,因为那是我们连接“万事万物的根本所在”。这就是回归生命本源的实质。因此,生活的实质其实不在于我们外在的经历是什么,而在于我们是否体验到了生命的脉动。

而这是一个重要的修行法门。觉醒的第三条道路

我们的生活中总会有一些不如意的境况,也许有些情况足够让你停下一切,突破旧有的观念,开始探索灵魂使命、实现人生转折。但是更多的时候,我们没有条件去停下或放下,我们必须闷着头,继续向前:穿过拥堵的交通去学校接孩子;喝完药后闭上眼睛,等待着卧床的自己慢慢恢复或等着新一波的疼痛再次袭来;交稿后忐忑不安地等待着回复,等等。在这些让人不得不耐心等待的生活长河中,我们没有时间去冥想,也没有机会放下一切去选择生命的新篇章。

在这种情况下,觉醒意味着什么?觉醒又怎样实现呢?

尼波指出:

我们大部分人受到的教育是,如果我们努力工作,如果谨小慎微、不犯错误,我们就能破解生活的密码,不会再遇到麻烦。尽管这些教诲在某种程度上有用,但人生在世的道理却并非如此。从一开始,我们就必须紧紧地追随发生在我们身边那些富有活力的事物,从此,丰富的体验就会滚滚向我们涌来,我们会不断地遭遇苏醒与沉睡、躁动和平静、喜悦与痛苦。我们的目标其实并不是要消灭这些状况,而是从那个鲜活的根本出发,驾驭我们的生命之舟……觉醒的第一个功课就是敞开我们的心灵,这样我们才能直面生活的贻赠,而只有直面应对,珍藏在心灵深处的真理才能得以显现,这也是灵性的真理。实现开启的第一步,就是不断地放下身上的包袱,对生活的赠予说:“好”。

对生活说“好”,无论苦乐与动静。在接纳和投入中,我们成为生命活力的信徒,而“灵性的真理”,也就在我们活起来的时候得以显现。尼波这种超脱二元对立,回归生命本源的哲学就指向了我们获得喜乐澄明的关键。

生活自有一种神秘性掩藏在琐事的面纱之后,生命自有一种动力,将在全然中获得释放。当生命活力与神秘性相碰撞,产生的就必然是人灵性的浮现与升扬,也许不亚于灵性大师在冥想中实现的洞见,或那些遭受濒死体验而实现的灵魂觉醒。我们可以将这样一种升扬称为觉醒的第三条道路。精进就是回归

当我们雄心勃勃、激情勃发的时候,可能都不会看得上这样一个答案:我们其实我们哪儿也没去。而当我们看尽世间百态、尝试尽所有指南窍门之后而筋疲力尽、走投无路的时候,也许才会愿意停下来,倾听关于答案就在我们内心的智慧。而这,才是统领我们生命本质的大智慧。《回归生命的本源》所指向的就是这样一种回归之旅,有一种来自我们与生俱来的生命本源的辉煌,尼波将这种辉煌称为那个“真实的世界”,他说:

不管我们多么努力,也无法脱离存在或乘坐梦想飞升天外。当我们被善良或受苦开启,我们就会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深刻认识到,我们已经抵达那个“真实的世界”,儿我们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深深地爱着这个生活。“深深地爱着这个生活”就是我们精进的重要功课。

怎样做呢?尤其是当生活中往往充满着不如意的时候?在这本书中,尼波探讨了勇气、臣服、接纳、当下心、本真、感受、觉察与爱的修炼。比如,他说:

当时我无处可逃,只能退到当下里。当下不管多么令人痛苦,由于其确定性,反而让人无比平静。没有人能够戳破它或将其拿走。当下就那样简简单单地带着光存在于此。于是,那个出于绝望而非智慧的我,开始努力在每一个闪光的当下时刻中获取平静:从一个当下时刻,再到下一个当下。我卑微而惊奇地发现,原来,每一个当下时刻都是进入头脑澄明的入口,而这种澄明其实就蕴藏于世间万物之中。我还发现,每一个时刻都蕴藏着一克永恒的真理,一旦我们不去拒抗当下的体验,生命之河的闸门就会缓缓开启,我们就可以投身于一直准备好将我们托起的生命之河之中。尼波风格的魅力

也许,这些似乎是很多智者、导师告诉过我们的大道理,我们都知道,但是到了尼波的书里,为什么却能让我们有恍然大悟、耳目一新的感受呢?

尼波从病痛中崛起,从丧失中走出,带着对生命力的感悟、对生命神秘性的好奇与惊喜,能从日常的小事和生活中的感悟入手,用神话、禅机、个人故事等,来传达这样一个在世修行的智慧。书中没有说教,充满诗意;没有傲慢,充满温情和开诚布公。比如,你常会看到类似精妙的比喻:

大部分乐器都是中空的,因为不空,就无法产生音乐。吉他和弦乐器都是中空的,鼓是空的,笛子也是空的。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必须空,才能产生音乐。我们的生活也是如此。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种乐器,经历将我们的内在掏空,这样我们的灵魂之音才能得以释放。

所以,打开他的书,请不要像读一个人生成长的自助书那样期待清晰的框架和条理,也不要以为你找到的是标着尺码的修行指南。尼波说,“故事是一个永世留传的秘方。它们是一瓶瓶神秘的仙丹蜜露,蕴藏了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选择,让我们从中体味智慧。”因此,在这本书中,你看到的不是枯燥的分析和框架,而是在个人经历、禅机故事、神话传说或历史的诉说中提炼出的洞见和联想。每个章节看似是一篇篇独立的散文,但全书贯穿起来前后呼应,反复强化,将什么是我们生命的本源、如何回归以及如何在每日生活中修炼传授得如火纯青。这也许就是这部修行书的独特性所在,也是诗人和哲人尼波的独特撼人魅力所在。

如果你在寻找一个能让你开窍的生命成长指南,不妨试试这本书。

我读马克·尼波会上瘾。

读他的书是那种浸泡的过程,是一个仪式。感受他诗意的语言和灵性洞见的冲刷,不在乎学到了哪些新的理论框架或新的思维方式(尽管字字珠玑),或学到什么可以用来向人炫耀的引语(尽管不胜枚举),这些都不重要。正如当你把脚趾插进海滩的细沙,感受海浪的冲刷的时候,你不需要去想海水中是否有足够的矿物质滋养你的身体,也不会在乎你是在哪个著名的海滨圣地,值得让亲朋好友羡慕。你只知道,海浪的冲刷让你舒适无比,让你感到与无限神秘的世界相连,让你感到一种内在灵性的滋养和提升。读马克·尼波的感觉就是如此。《回归生命的本源》,读这本书是一种仪式、一次滋养、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转化。合上书页后,我感到更优雅、更敏感、更感恩生活、更热爱生命。

这就足够了。

在床头放一本马克·尼波,让它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为你的灵魂提供疗愈与升华。

胡馨波士顿,2015年秋作者寄语

人类从睁开眼睛那一刻起,就在寻求一种意义。但是在向外寻求的过程中,我们却忽视了最重要的意义其实一直都深埋于我们的内在。我们痴迷于探索整体生命(Whole Life)的神秘性,而新的洞见无法通过孜孜不倦的学习开启,也不会诞生于我们从个人经历中归纳出来的醒世名言,只有投身于对这种生命的神秘性体验中,我们才能前所未有地活起来,获得澄明洞见。本书就是探讨作为灵性的人类是如何在世间栖息的,强调如果我们能够从灵魂的高度不断修行,就能够回归与生俱来的辉煌。

从《觉醒之旅》(The Book of Awakening)开始,我就试图描述一幅人生旅途的完整画面。不管生命旅途多么艰辛,生活都是让人振奋的,我坚信这一事实而且致力于将此坚定地传播下去。我承认,我也没看到过终点的风景,但我建议所有人在这永无止境的旅途中要彼此陪伴,因为每个人都需要从同行的旅伴那里汲取温暖和力量。生活是杂乱无章、苦乐相伴又不可预测的,我相信对此每个人都深有体会。我们很难通过逃避邪恶来创立正义的事业,也不能通过遏制消极的负面观点来树立积极正面精神。生活是一个充满了奇迹与重重阻碍的矛盾体,但我信奉生活的整体性。我写下这些文字之际,我和妻子苏珊刚刚失去了我们的爱犬米拉,正深陷悲痛之中,而我自己也一直受到父亲去年离世的影响。尽管如此,我发觉自己仍能够努力践行、敞开胸怀修行,去领悟生命整体性带给我的启示。那个回归与生俱来的辉煌的旅途是没有尽头的,我们也许永远不会抵达,但我们可以一直成长。

我想通过最近的几本书向读者展现一种认识进化,不断扩展我们能亲身体验到的对生命整体性的认识,并确认这种认识是我们天生就具有的。《觉醒之旅》的副标题是“通过觉察你现在的生活来实现你想要的生活”,因为我发现了一个残酷而美丽的秘密:我们其实无处可去,我们穷尽毕生追求的梦想实际一直就在此处,就在我们内心。在《精妙的冒险》(The Exquisite Risk)一书中我指出,冒险并非坏事,而是一种必要的、绝美的升华。通过《忘掉所学,回归到神》(Unlearning Back to God)一书,我探讨了通过重新认识以及重新找回我们与生俱有的天赋,我们就能获得平静和韧性。在所有的著作中,我都努力见证着这样一个神秘的真理——敞开心灵、投入生活且知行合一的修行是永无止境的,我们需要不断地醒来、冒险、鼓起勇气、找到回归我们自在之神的道路、简简单单地深度倾听。现在,你正阅读的这本书将向你展示另一个真知:即,实现我们与生俱来的辉煌需要我们从当下入手,不断精进。一些永恒的深刻问题

那么,作为一个栖息世间的灵魂,实现本真自我到底意味着什么呢?这是一个深刻而永恒的问题,需要我们用各自的生命体验来作答。当然,有很多箴言和故事能给我们启示,但是只有当我们找到自己的道路并帮助彼此坚守生活阵地之时,我们才开始了真正的修行。

将本真自我活出来,拥世界入怀是个十分勇敢的举动,能不断帮我们认清并坚信自己与生俱来的天赋。这个修行,没有能抵达的终点,却能让我们在不断靠近神秘性的过程中变得活起来。

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学习怎样做一名更称职的灵魂园丁,这样我们的灵魂和我们自己都能不断成长。在此书中,我们会探讨生而为人将遇到的困难和回报,这二者通常是彼此交错、互为融汇的。因此我们既需学会当我们迷失于困难之际,该如何恢复对生活的信念、对生活说“好”,以便生活可以不断地给我们注入生机,也需认识到如何将我们的内在变成一股源泉而非一处避难所。

在尘世间的修行变幻莫测,我们需要学习如何通过入世体验来强化我们的心灵,通过关爱、构建、呵护和修补来树立我们的人格。在修行中,我们必须学会如何放下固有的保护措施,从而让自己的生命力之花灿烂绽放在这个十分个人化的旅途中,我们都有机会通过认知自己是谁以及能做何事发现自我的信仰。

为此,我们会探讨该怎样鼓足勇气不去泯灭自己的天赋,如何找到可以回归的内在真理,怎样认识到平静的魔力以及如何才能重归平静。我们将学习如何精确地把握自己的感受,而不至于被内心的洪水淹没;学会如何正视生活中的困难,并以此感受全人类生命的共同渴望,并去呵护人与人之间的惺惺相惜。

作为一个栖息于凡尘的灵魂,我们必须不懈修行,敞开心灵的智慧,让抒发情感、表达感受成为我们的翅膀,让这对神奇的翅膀带我们找到内在的智慧,而我们的天赋最终会帮助我们成为自己命定中的人!活起来

每时每刻,我们的心脏都在扑通扑通地跳动,我们的肺叶在不停地一呼一吸,同样,将灵魂带回世间的不断修行也会令我们不断舒展绽放。活起来的旅途是没有尽头的,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尘凡之旅必定是一出神秘莫测、悲喜交加的戏剧。

不管我们喜欢与否,生活的浪潮总是在不断地拍打我们,督促我们寻觅本真自我,直到我们的灵魂之光从海平面一跃升腾,督促我们只携带那最真实的东西,直到真相之海送我们来到那扎实的大地。真实这个词,表示我们每时每刻都要面对面、心贴心地直面生活,不必装假,也无需执着海市蜃楼的幻象。只有当我们能够追随内心的悸动,才能开启无限的可能,灵性之光将从我们身上喷薄而出。当我们追随真心去关爱他人之时,我们的本真就延伸进了世界,我们的根脉也就开始在大地之下得以蔓延。

往往正是对生活的热爱让我们有了勇气去追随本真,而我们对他人的爱,则给我们以勇气去承载真实。我们既需要让内心的灵性之光溢出,又要允许世界延伸进自己的心灵,这二者都需要我们去践行,无可逃脱,而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将这二者都做好。

倘若你发现自己苦苦挣扎于成败之间,被内心莫名的恐惧驱使去追名逐利,你只需全然放松身心,彻彻底底地做回本真的自己,那时,你的内在美丽就会被唤起。本书探讨了我们是如何体验自己灵性的光辉和世界的深意的,通过探问和讲故事的方式,讲述了我们应该如何安身于繁杂而琐碎的俗世生活。说到底,我们每个人都是经验土壤中一颗不可替代的珍贵种子,每个人都是有待成长并盛开为宏大奇迹的小小奇迹之种。灵魂在地球上的角色

灵性成长就是不断倾听和融入灵魂在地球上的角色,这一点我深信不疑。不管我们选择哪种修行方式,都要从接受自我开始。我们到底是谁,我们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是否有一个活生生的宇宙与我们紧密相连,这些都是最根本的生命问题。一旦你被“爱”或“苦”开启了心灵之门,你就必定会投入对这些问题的探问之中。而灵性发展和个人成长所说的,就是指我们如何被牵引或被推入这些对本真的自我探问。

每个灵性传统的核心问题都在于:如何积极地入世生活却又不遗失本真自我,以及如果我们不将真理带入俗世生活,实现觉醒又有什么意义。每条通往灵性的修行之路都会有几处提供避世休憩的驿站,每个人面临的旅程都是通过他们的个人生活经历,去发现各自所看到的灵性与凡世、存在与体验、热爱与服务之间的关系。

与前人一样,我们每个人都不得不孤独地摸索那看不见、摸不着的神秘力量与真实而繁重的人世生活之间的纽带。正是在这二者之间的无休互动和摩擦中,我们才不断磨炼了自己的心智、耐力与才能。

作为一个在活着、成长着和不断变化着的宇宙中的一个小小存在,我们会在生活的求索中感受到自己与他人,与世界的纽带在不断扩大。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这个回归自我的路上给彼此以支持,同时分享自己对神秘的整体生命的体验。来到井边

自从二十多年前从癌症中康复以来,我为了回归自己与生俱来的辉煌,一直遵从两个信条:第一是找到和创造精神食粮;第二是保持觉醒并投身于各条修行道路所共同拥有的终极核心。这些年来我认识到,作为作家与师者的我其实就是一位内在探寻者,我的书都致力于为世人提供一个依托点和歇息地,让他们实现与自己的内在交流。我有幸加入的导师圈子,可以与诸位就“到底活着意味什么”这个话题交流观点,分享精神食粮和人生经验,并讲述一下自己探索的那些故事。

这又让我回到修行无止境这个话题,这个话题让我认识了很多朋友、学习了很多课题以及见证了许多奇迹。在过去的5年中,我不断被奇迹与痛失推向一个又一个更深层次的觉醒中。我现在已经不再苦苦追寻答案,而是全然信赖地敞开胸怀,让生活来塑造我。这个旅程花的时间比我想象得要长,而我也同其他作家一样,最终回到这个被我们称之为“书”的东西上。我不想把这本书当作我自己精雕细琢的历史遗产,而是想邀请你借由读此书之际,潜入我雕琢它时所处的深度,而这也是所有诗人作者共有的愿望。英文中“欢迎”(Welcome)的词根来源于“来到井边”(Come to the well),所以请来到这个我们都会遇到的井边,这口井将在我们最不经意之间为我们带来清凉。如果我们有幸,一定会相逢于世界的尽头,那时我们会携手并肩,共同欣赏世界的美妙。

马克·尼波第一篇熠熠发光

要学会索取我们需要的,

只需练习接受我们被给予的。

这就是我们在地球上的旅途。

在身患癌症的那些日子里,我每天感到恐惧从四面八方袭来。当时我无处可逃,只能退到当下里。当下不管多么令人痛苦,但由于其确定性,反而让人无比平静。没有人能够戳破它或将其拿走,当下就那样简简单单地带着光存在于此。于是,那个出于绝望而非智慧的我,开始努力在每一个闪光的当下时刻中获取平静:从一个当下时刻,再到下一个当下。我卑微而惊奇地发现,原来,每一个当下时刻都是进入头脑澄明的入口,而这种澄明其实就蕴藏于世间万物之中。我还发现,每一个时刻都蕴藏着一个永恒的真理,一旦我们不去拒抗当下的体验,生命之河的闸门就会缓缓开启,我们就可以投身于一直准备好将我们托起的生命之河之中。

因此,那个体弱多病、生命垂危的我认识到,我们那个退隐之地最初似乎只是一处避难所,但是我们转过头来看生活的时候,却能发现那个让我们沉浮其中的生活其实一直都是我们的资源所在。我认识到,当我们能够接受生活赐给我们的一切,我们就开始了本真的生活。然后,我们的灵性之光会与世界之光相遇,在那些难得的时刻,我们就能熠熠发光了。

自此之后,我便开始努力探讨生而为人的真理与光芒所在。1 经历不虚度“体验”的意义在于我们不逃避生活,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在生活经历之中。每个人经历的核心深处都蕴藏着某种智慧,我们携带着这些智慧,等待被发掘。我们遇到的每一件事物如果能够被珍视,都会闪烁着智慧之光;我们内心也都有一个真理的声音,真正能够将它解读的,也只有生活。真理是一颗藏在生活中的种子,需要我们用体验来浇灌才能发芽。

希腊语中有一个词“ginosko”,意思是全身心的投入生活里,通过自己的体验,来真正通晓和认知真理,再没有耐心的人,也只能等待着时间的流逝让这种认识慢慢浮出水面。不管我们喜不喜欢,时间之河永远不紧不慢,悠悠地流淌着,帮助我们冲刷掉蒙在眼睛上的尘埃,打磨掉覆盖在心灵之上的老茧,直到我们能领悟每件事物的表层下面,都深深地隐藏着一些不被我们所知的奇迹。我们能够加快这个过程么?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我们可以让自己时刻准备好,来迎接它的到来。

日语中有一个词“wa”,意思是和谐,还有一个词“doryoku”,意思是付出努力。这两个词放在一起就具有了一个新的含义,即经历的最终意义,也就是我们可以通过努力让自己进入和谐的状态。不妨将经历看成一首妙曲,我们只有投入生活,才能够聆听到它天籁般的美妙旋律。但是我们怎样才能听到自己的人生旅途之歌呢?在整个旅途中,我们又从谁那里聆听呢?我们应该怎样诠释我们的经历,才能够隔绝尘世的喧嚣,倾听到生活那美妙的旋律呢?尤其是“苦难”和“痛失”有可能会埋伏在生活的每一个转弯处,出其不意地伏击我们。

这个话题,亘古以来无人能答,自然,我也无言以对。但是我们可以站出来,置身于更大的视角下,将充满矛盾和悖论的生活之火点燃,熊熊的火焰就会为我们带来温暖,而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向生活之火中添加故事和探寻的柴火,使其火焰燃烧得更高、更猛。下面这个关于佛陀的故事,或许会给正处于人生起伏中的你带来一丝慰藉和启发。醒来

帕塔卡拉在洪水中失去了自己的亲人和家园,在巨大的打击之下,她精神崩溃疯掉了。她撕破自己的衣衫,痛苦地哀号着,在荒原里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走,衣不蔽体。直到有一天,她闯入佛陀正在讲经的一个道场。一开始,把门的和尚看她是个疯子,不允许她进门,但是佛陀一眼就看出来她无以言表的痛苦,示意让她进来。据说,当时佛陀充满慈悲地扶住她瘦弱的双肩,语气坚定地说:“大姐,醒醒吧!”他的这句话如棒喝一般直指帕塔卡拉那充满创伤、破碎的心灵,一会儿,她就慢慢平静了下来了。

后来帕塔卡拉追随着佛陀修行了数年,尽管她心底的悲痛逐渐平息了,灵魂也有所觉醒,但依旧没有找到最终的安宁。直到有一天,当她将洗澡水泼到地上的时候,她看到水流有些湍急、时断时续,有些则缓缓流淌绵延不断。突然,她认识到,其实生命就像这些水流,有的短,有的长。她泪流满面,一下子扔掉手中水桶。此刻,她终于认识到生命的转瞬即逝和弥足珍贵,而苦难能够帮助我们抹掉对这个事实的视而不见。她跪在地上,轻声抽泣着,看着自己的眼泪滴到地上汇聚成小溪,最终融入之前被泼到地上的水中,缓缓渗入泥土中。

在这个故事中,当佛陀告诉帕塔卡拉醒醒时,他是指哪个感官醒来呢?他暗示在这种情况下,帕塔卡拉还有什么能量可以开启呢?而又是什么力量将帕塔卡拉从悲痛的深渊拉回心境澄明的境界呢?这些问题不是让你回答的,而是让你去参透的……

当佛陀呼唤帕塔卡拉醒来的时候,他诉诸的似乎不仅仅是斯多葛派的顺从天命和恬淡寡欲,也不是让帕塔卡拉控制自己的情感。佛陀所做的似乎就是将她拉进其个人体验的圣地,这片圣地能够吸纳、包容她所有的情感。帕塔卡拉的觉悟证明了,我们所有的经历都会帮助我们打磨出生命深处那颗智慧的珍珠,这颗珍珠蕴藏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只有当我们认识到这个关键所在时,才能够挖掘出这颗珍珠连城的价值。当我们手捧着这颗珍珠,凝视它、珍爱它的时候,我们同时也会抵达一个从未感受过的地方。可以说,只有那个时刻,我们才终于到家了。

充满矛盾和悖论的生活之火为我们带来温暖,而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向生活之火中添加故事与探寻的柴火,使其火焰燃烧得更高、更猛。选择永远存在

只有当我们能像大地随时吸纳流淌于地面的水流那样,去敞开心扉去迎接我们的情感,而不是竭力制止的时候,我们的心灵深处才能得到情感的滋养。如果我们对抗自己的苦难体验,便会丧失体验之泉对我们心灵的浇灌。不管我们是否经常摔倒,觉醒的努力都能将我们带向那让人心境澄明的安逸之地。但是我们要知道,这并不会一劳永逸,那些能让我们心灰意冷、无精打采的事会随时出现在我们的生命里,就如同那些让我们心境澄明、心花怒放的机会一样。

故事是一个永世留传的秘方,它们是一瓶瓶神秘的仙丹蜜露,蕴藏了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选择,让我们从中体味智慧。品味一下这里的两个故事传递给我们的暗示吧。爱斯兰和白女巫

我们时常会面临这样的选择——是成为那些鼓舞别人、让他人生命盎然的人,还是要做那些打击别人,让人心灰意冷的人。C.S.刘易斯(Clive Staples Lewis)的经典故事《纳尼亚传奇》向我们精彩地展示了这类选择。故事中有一头叫亚斯兰的热爱生活的神秘狮子,它在故事中时不时地出现,帮助他人增长能力、恢复平衡。而它的对手——那个纳尼亚的白女巫则是一个会让人生命消亡的角色,她能够把人冻成没有灵魂的塑像。狮子和白女巫之间的斗争是十分经典的,代表着我们自己与自己的斗争。最终,亚斯兰用其神秘呼吸将人们从僵硬麻木的塑像状态中唤醒,将生命力还给他们。这难道不是“鼓励”的赠予所在吗——通过将生命力注入他人和我们自己,来消融彼此的麻木?这难道不是博大和勇敢的“狮子般的祝福”的含义吗?

可以说,这种神秘呼吸就是那个可以让人心花怒放、心境澄明的影响力,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的。而那将人冻成雕塑的则是让人心灰意冷的影响力,是当我们收回自己的关注和关怀时所造成的冷漠。我们停止倾听的时候,慢慢地,这种心不在焉就会成为一种让人麻木的力量。

我们必须牢记,我们内在也都有一种力量,或让人心花怒放,或让人心灰意冷。我们可以随时成为狮子或女巫。每当我们摒弃、否认、逃避生活的时候,就意味着我们正在冻结某一部分世界;但是每当我们一头扎入生活,接纳生命中的一切的时候,我们就融化成了这个世界的某一部分。尽管有些时候,我们身不由己地逃避、否定生活,不可避免他走进麻木的状态,但如果那时我们能够停下来,安然地面对眼前的一切,就是诠释自己生活的第一步。我们的坚韧不拔就是那个能够让我们解冻、回归生命盎然的神秘呼吸。朱庇特和蜜蜂

另一个能够消磨我们生命力的东西,是潜藏在我们内心深处、日积月累的抱怨与愤恨,这些积压已久的怨恨总会有一天会变成愤怒。当然,复仇感和恶意不是什么新东西,早在希腊神话中就有了。一个来自伊米托斯山的蜂后,飞到奥林匹斯山上向朱庇特献上新酿的蜂蜜。朱庇特十分高兴,许诺满足她一个愿望。这只蜂后说:“我祈祷您给我一个蜂刺,如果任何凡人胆敢来取我的蜂蜜,我就可以刺死他们。”听了这话,朱庇特不很愉快,但是也无法收回他的承诺。于是,他字字斟酌地对蜂后说:“好吧,你的愿望将会满足,但是你会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如果你使用你的蜂刺,蜂刺将留在对方的伤口中,而你也将因此丧生。”

这个简短而强大的寓言中蕴藏着很多信息。我们到底什么时候有权认为我们酿的蜜就只属于我们自己?而什么时候又把这种酿蜜看作自己向世界呈现的礼赠?如果我们觉得蜂蜜是只属于我们自己的,那么我们可能就会像故事中的蜂后一样,为了守护蜂蜜而丢掉性命;但是如果我们把酿蜜看成是对世界的礼赠,那么我们就成为了甜蜜的使者,使命就是赠予。

这个寓言关于许诺的启示又是什么呢?朱庇特的许诺过早了么?他对蜂后的信赖放错了地方么?尽管朱庇特的精明让蜂后意识到了恶意的代价,但什么才更重要呢:是保守诺言,还是尊重自己内心的声音,如实回应对蜂后的要求?不同的选择会将我们引向不同的生活,不仅仅是在神间,在人间也是如此。

纵观历史,故事中蜂后的身影一直都在,她幻化成男人、女人,不同的身份,无数次地轮回在众多的生命里。事实上,每当我们用自己的伤痛来阐释世界的时候,我们就被伊米托斯山的这只蜂后附体了。而紧接着,我们的生活就会在恶意的规律中罹难,因为每当我们让自己的蜂刺留在伤口中的时候,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就会消亡。恐惧的诱惑

没有什么比恐惧更能消磨我们的生命力了,它会使我们大面积地瘫痪和麻木。恐惧令我们拒绝倾听,而我们通过恐惧的耳朵听到的时常是扭曲失真的信息。现在,让我们来审视一下恐惧吧。作为人类,我们都有一种本能的应激反应,即“抵抗或逃跑”,让我们能在生命受到威胁时可以进行快速反应:抵抗或逃跑。

但是,这种应激反应时常会被我们过度使用,在生命还未遭到威胁、只是面临困难或不适时就被启动了,我们的惯性往往让我们还未到生死攸关的时刻就选择逃避或对抗。这种过激反应在我们的生活中留下了难以弥合的伤害。例如,我们看到蜜蜂飞到房间里来,由于担心被蜇,就会努力去拍死蜜蜂;由于怕避免麻烦或不想陷入别人的痛苦中,就对某些人或事避之不及;在教堂门口将像帕塔卡拉这样的人拒之门外,因为担心她会发疯。

如果这种“抵抗或逃跑”的本能会像其他的本能一样进化,会是什么样子呢?如果我们用正处在这样的进化之中,对“抵抗或逃跑”重新定义,又会是什么样子呢?也许,这种被重新定义后的进化会挽救我们,那么到时,我们是否能够慢慢发展出一种技能,知道什么才是真正威胁生命的情况,什么情况下仅仅是身份受到了威胁?我们要如何更有效地应对那些看起来似乎在威胁生命,但其实并不是的情况呢?

我们越是能够拒绝恐惧的诱惑,从而清楚地看穿自己到底是焦虑、不适,还是受到了生命威胁,我们就越不会有暴力的应激反应。这就要求我们具有一种独特的倾听意识,这种倾听必然在强大的自我和悲天悯人之中孕育而生。这种鉴别会使我们更有深度,它也是一种通往内省之路的修行。带着坦然和诚挚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经历的一切是一种艺术,我相信,这种艺术将使我们的“抵抗或逃跑”的本能慢慢脱离其原始性,实现进化。敢于面对冲突和恐惧,会使我们与自己的体验更加贴近,从而发觉,我们和世界原本一体。那些让人心花怒放或心灰意冷的事物

那些让人心花怒放或心灰意冷的事物有很多。不管我们多么处心积虑、用尽千方百计,苦难和丧失永远不可能从我们的生命里消失。但是如果我们互相帮助,再多的苦难与痛失也不会阻挡体验生活的努力。

我们会有很多恐惧,这些恐惧让我们的生命力消磨殆尽,变得心灰意冷。这些恐惧包括:

●对未知的恐惧——我看不见未来——影响我们对生活的信念。

●对前功尽弃的恐惧——努力半天反而产生最糟糕的结果——让我们玩世不恭。

●对意外的恐惧——顷刻间似大厦无情倾倒——对生命充满消极的预期。

●对被排斥的恐惧——我要说真话大家就都走了——导致我们遮掩隐藏。

●对死亡的恐惧——丧钟随时会敲响——我们变成惶恐和紧迫的奴隶。

以上这些恐惧,如果偶尔出现,都是正常的,但是如果你容忍它占据你的生活,它就会成为榨干你的生命力、让你心灰意冷的念头。

幸亏,我们同时还有很多让我们心花怒放、热爱生活的念头,这些念头足以和恐惧匹敌。让我举几个例子:

●要增强对生活的信念:我们可以扩展我们的生活,迎接生活的奇妙,深化感受力,允许自己去好奇和赞叹。

●要强化生活的可能性:我们不妨也花点儿时间想象下,一切顺利会是什么情形,不要总想坏的情况。

●要增强我们对痛苦的接纳力:我们不妨试想自己是水,当石头掉进来后不是被砸成碎片,而是宛而流动,无所不容。

●要改进我们掩藏的习惯:我们要像专注听课一样倾听生活,静静等候生活呈现其真理,像树苗追求阳光一样。

●要改进我们匆匆忙忙的紧迫性,我们可以多在当下停留,试着接纳时间的终结,即死亡。

我们往往都在心花怒放与心灰意冷之间左右摇摆,有一点很清楚,当我们执着于自己彼时的境况、目光短浅地看着所有发生的事情时,我们就可能掉进陷阱里,总觉得有什么不对劲儿,最终被恐惧钳制。当我们能不再于痛苦中挣扎、纠缠,就有机会站在高处,以整体的视角纵观繁杂的世事。生活会为我们打开通往神秘的大门,让我们在神秘中找到生命的浮力。生命之中,很少有像从心灰意冷之地转入柳暗花明之境的过程一样,能如此让人绞尽脑汁却又令人如此尽兴。去发现珍宝

不管我们此刻多么恐惧、怀疑、不知所措,也不管伤痛与愤怒让我们多么丧失理智,只要我们让自己沉入当下,以欣赏的目光看待世界,无论朝向哪个方向,我们都能找到那通向柳暗花明之境的回归之路。

应对苦难最简单和勇敢的途径,就是“去发现珍宝”,这也是“欣赏”的原本含义。如果我们带着喜悦的目光去生活,就会欣然、清晰地发现,生活就是一连串的奇迹,这个发现会让我们感到无比自由,而最终,发现珍宝之旅也会把我们带回那最重要的地方。辨识什么让人心灰意冷、什么让人心花怒放需要深层省察,而带着欣赏的目光生活,会使我们重新获得生机。

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曾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我们生存于同一时代的哲人小瓦因·德洛里亚(Vine Deloria Jr.)说:“我们可能会错误地理解,但是我们从来不会错误地体验。”这两位都在说,我们和我们省察到的生活都是绵延不断、及时更新的,我们和生活随时处在变化之中。以上两位与爱默生和佛陀都不谋而合地指出,投入灵动的生活,是发现隐藏在我们道路上智慧的最快捷的方法。面对生活,我们也许会试图重新阐释、否认、猜想或者就干脆直接一走了之,走投无路之后才发现我们除了一头扎进自己的体验之外,别无选择。当体验穿透我们的生命之后,我们才会恍然大悟,自己心中到底蕴藏着怎样的歌声。

当体验穿透我们的生命之后,我们才会恍然大悟,自己心中到底蕴藏着怎样的歌声。

对经历省察的核心矛盾在于,尽管我们一方面能向彼此学习,也能像我在上文那样引经据典,以此证明我们不是唯一受苦之人,但是最终我们的生活都要由我们自己去过。意大利小说家安伯托·艾柯(Umberto Eco)说:“如果真理马上展现在你面前,你可能认不出来,因为你的心灵还有待漫长探索的洗礼。”

所以在这个每30分钟就能获知灾难和悲剧发生的世界中,电视台每晚重复播放着生命戏剧,混乱和背叛比比皆是,历史的黑暗不断重演。在这样的世界中,请你放下蜂刺,我也会帮助你回归洞见,让我们不紧不慢地奔向我们心中的珍宝。试着让你那饱经风霜的嘴唇再次感受到微风的清凉,鼓起勇气在抵抗或逃跑之前,站稳脚跟,敞怀倾听。让我们挑战自己,敢于大胆抒怀,向和谐奔进,让每一时刻点燃我们新的生命,以便让时间在一路流逝中,能够留给我们更多的礼赠。内省时刻

在你的日记里,请描述两三件现在让你心灰意冷的事情,找出这些事的共同点;然后再描述两三件让你心花怒放的事情,看看这些事又有什么共同点。思考一下,你怎样才能平息那些让你心灰意冷的情绪,让自己向心花怒放靠近?2 沉浮皆必须

多年以来,正是由于我们没能搞明白这些小生命,才使得我们因此停滞不前。

——拉斯·安德斯·汉森(Lars-Anders Hansson,微生物学家)

有一种水生微生物,为了生存,要时刻不停地从水底游到水面,将自己置身在这种往返沉浮的状态中捕食。这些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像小水母一样,遍布海洋和湖泊河流之中。在每日的上下沉浮中,它们沿途进食浮游植物,并通过这个每日的生存仪式,为其所在的水系进行过滤,它们因此也成为水系食物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实质上,它们通过自身生存同时也促进了整个水系的生存。

环境学家艾伦·伯迪克(Alan Burdick)告诉我们,这种迁徙对于这些微小的生物来讲,就如同人类每天要划着小船去800公里以外的地方吃早餐,然后再返回来,每天都在进行奥德修斯(Odysseus)般专注的远行。

这更像是微观世界在告诉人们,我们需要怎样地努力精进才能够成为今天这个样子——跋涉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自身的生存和我们赖以生存的宏大宇宙也是不可或缺的。其实,生活中何时没有过类似这样漫长的沉浮与跋涉呢?这也正是人们能够保证生命鲜活的关键。

我们要保持在这个世界上鲜活的感受,也必须像这些微小的生物一样,从上到下地消化、融合我们的体验,也只有这样,才能滋养我们活跃的灵性,涤荡我们的栖身之处——这个宇宙的小小角落。很多年以来,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内向而拘谨的人,每每发现自己陷入灵魂深处无法自拔之时,会奋力挣扎着要浮出水面,但往往刚一冒头就会遭到猛烈的打击,然后又渴望回归静寂的灵魂深处。现在这些小小的水中微生物却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这一切的沉浮,是否仅仅是整个世界的一种运行规律。

这本书就是从灵性修行的角度,对这种每时每刻的沉浮进行探究:探究内省的涤荡作用,探讨创造力、爱、友谊和应对痛苦等等这些内在活动;探讨入世的必要以及随时消化自身体验的必要;探讨我们成为今天的自己所无法避免的、必须付出的艰辛努力;探索灵魂每日从底层到表面的往返沉浮。

生活的海洋毫不懈怠地时刻冲击着我们,让我们时刻保持着活力和韧性,与此同时,我们自己也以微不足道的方式成为生活海洋的过滤员。正如水波荡漾、树叶作响和经幡抖动时,必有风经过一样,搅动世界的深层力量必定是灵性的力量。

所以,请静下心来,想象数不尽的浮游生物像浪潮一样,在地球的各个水系中上下搅动,一路涤荡。现在,想象此刻你身体中那些几乎看不见的小细胞,在涤荡着你的思绪和情感,再想象一下,我们每天都是怎样在处理关系、体察意义和感受关爱中缓缓前行的。我们所有的人都在消化着彼此,上下沉浮,寻找最有利于健康的食物进行交换,就像植物和人类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一样。

我们的思维再缜密,也都是作为一种生物存在,带着本能上下沉浮,寻找生存的给养;我们再努力奋斗,最终存在的实质也只不过是去涤荡。地球上的万事万物,无论是鲜花还是毛毛虫,都是灵性的存在。这种灵性在涤荡中进行创造,一直到世界成为我们此时看见的这个样子,所有生命力量的自我涤荡都源于灵性的脉动。想到这点,你怎么能不为这种美妙的存在赞叹折服,并感到自我的渺小与卑微!这种无止境的上下沉浮从来都不是为了潜入底层或探出表面,而是凭借着一种本能的内在呼唤,让自己在这样无尽的迁徙旅途里也能够安然自在。而这,就是我们在这个地球上生活的实质。内省时刻

●请拿出你的日记本,描述一下你是怎样在日常生活中上下沉浮的?入世和走向内省相比,你在哪里更自在呢?更自在的方式是你天生的强项,而另一个则是你需要深入了解的方面。请列出那个让你不很自在的方式。

●在与家人或朋友的对话中,讲述一下自己每日上下沉浮的方式,然后在创造力、爱或友谊这些内在的生活话题中任选一个,分享这种内在生活是如何协助你勇敢地入世、应对痛苦的。3 六项修炼

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出现这样的时刻:上天会赋予一个可以让你实现自己潜能的机会。面对一扇敞开的大门,你需要的只是一颗勇敢的心,带领自己踏入门槛、抓住这个机会并坚持下去。抉择的时刻从来都不简单,原本也不应该如此简单。当那些过来人回首往事的时候,都有一个共识:这个时刻真正考验的实质是内心的勇敢,其余的就只是践行而已。

——杰米·巴克利(Jaime Buckley)

不管你是饱经沧桑还是意气风发,是精疲力竭还是跃跃欲试,是心灰意冷还是奋然崛起,当我们能够打起精神再次投入生活的时候,最终看的还是你日常的修炼是什么。所以,在探讨具体的修炼之前,我想先从灵性的角度做一个铺垫,让我们认识到我们到底为什么要修行?

尽管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每一个生命与生俱来的天赋是用之不竭的。我们的任务是没有尽头的,对一切未知好奇的探索也永远不会休止。虽然生活中的苦难一眼望不到边,但我们随之付之以爱的机会也是无尽的。其实,生活就是一个永无止境的修行,我们通过修行成长,最终将会实现我们与生俱来的辉煌,你只需一步一步地走、一个人一个人地去面对、一颗心一颗心地去体验……

在生活中,我们为每一个时刻悄然敞开心灵的时候,也会为自己开辟出一条走进我们的内心幽径,就像雨水在泥土中汇成细流,哪怕再微小的花朵也能够得到它的滋养。我们需要开辟一条让自己得以灌溉的沟渠。有时候,这样的沟渠在我们体验生活的时候会自然形成;有时候,我们的亲人或陌生人会帮助我们来完成;但大部分时候,需要我们自己去主动挖掘,但通常此刻才真正是我们为自己生命开辟唯一能够抵达自己内心深处幽径的时刻,而这个幽径,也是唯一能够让生命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开花结果的途径。

不管我们有多么努力,修行绝不是为了达到最终目标而开始,而是为了将我们自己全然沉浸在生活之中,让我们成为生活本身。如果我们因此取得了优秀的成就,也只不过是全然沉浸在生活里的副产品,而进行修行的回报则是实现透彻的存在。西西弗斯的修炼

在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是一个残忍无度的人,他性情狡诈,心狠手辣。作为科林斯国王,为了不断聚敛钱财并让所有的人都惧怕自己,他杀害过往的行人,攫取他们的钱财。他甚至背叛了宙斯,宙斯把他遣送到死神塔纳托斯之处,将他用铁链牢牢锁在地狱的阴牢里。但西西弗斯却依旧与死神萨纳托斯斗智斗勇,最终反将塔纳托斯困在地牢之中。死神被困住了,这个世界也就没有人会死亡了,那些年老体弱的人们便不得不忍受无尽头的苦痛,而祭神用的牺牲品也无法被杀戮。看到这种情况,宙斯及其他诸位竭尽全力制服西西弗斯,让他生不如死,结果,西西弗斯为了结束自己的活受罪,不得不去恢复自然秩序。

作为惩罚,西西弗斯每天都要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而每次当巨石即将到达山顶的时候,就会自动滚下山去,这样西西弗斯不得不再次重新开始,就这样周而复始,日复一日。这个神话自此成为一种象征,揭示了不带情感、没有尊严的生活是一种多么没有意义的过程。西西弗斯的故事告诫我们,贪婪和残忍长久下去终将会导致自然规则的破坏,而无所顾忌的狡诈终将使生活本身变得苍白无聊、生不如死。

如果我们因此取得了优秀的成就,也只不过是全然沉浸在生活里的副产品,而进行修炼的回报则是实现透彻的存在。

存在主义哲学家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于1942年写就其最重要的代表作——《西西弗斯的神话》,当时欧洲正笼罩于纳粹的阴影当中。加缪借用西西弗斯的命运影射当时荒谬、毫无意义的生活,但他却仍然能在生命的挣扎中找到意义。其书的最后一句话指出:“挣扎本身……足以充斥我们的心灵。我们不得不想象西西弗斯是充实、快乐的。”

如果我们也同加缪一样,对这个神话故事进行重新创作,我们不妨为西西弗斯构想一个截然不同的命运。我们可以把他想象成任何一种人,比如他是一个全身心追求自我实现的人,想象西西弗斯国王热情地迎来送往,为来往的过路行人提供住所,并鼓励他们追求自己的梦想。我们也可以想象他是一个备受尊敬的人,以至于死神塔纳托斯也前来咨询:“我怎样才能突破束缚自己生命的铁索、实现永生呢?”我们还可以想象,他是一个慈爱满怀的老人,像跳水员从半空扎入水里一样潜入地狱,在令人窒息的黑暗中,像菩萨一样伴陪着塔纳托斯,直到死神自身能再次恢复生命。我们还可以想象,宙斯和其他神被他的爱心义举深深打动,从而为他赋予永生。但是西西弗斯谦卑地鞠躬,说道:“如果不能去给予他人,我真难以想象活这么长时间有什么意义!”这句话直祇那些诸神们不老的心灵,让一度嫉妒的他们融化了。

作为回报,天神让西西弗斯执行一个很简单的任务,将光之球推向魔山的山顶,每当光之球往山顶上推进一步,就会向全世界播撒慈悲和慷慨的种子。为了保证这个行动持续下去,这个光之球会自动回到山底,以便让长生不老的西西弗斯通过他每一步的努力,不断向全世界播撒光明。

不管你相信哪一版关于西西弗斯的故事,都只是打开了一本人类的故事书而已。我们没有必要为了故事的完整而去应对或否定凶残而狡猾的西西弗斯苦难的命运,因为我们自己每天都生活在一个是选择成为“残暴的国王”还是“慈心的仆人”的十字路口,每天都不得不做出艰难的选择。

我们在地球上的生活,都是扛着沉重的负担、追随着光明前行。当追求光明的目标也成为沉重的负担时,我们就会感觉自己被包裹在生活的重压之中。而当我们把沉重转化为指引我们光明的一刹那,生活即会为我们展现出一幅无限惊喜的画面。怎样实现这个转化呢?又是什么能让我们从一个推石头的苦役变成一个光的追随者呢?当我们身处一种状态之时——或心灰意冷或意气风发——又怎样才能够忆起另外另外一种状态的存在呢?

生活的重压强迫我们得带着对未来光明的“爱”去忍受眼下的任务。但深度的生命修行则是让我们学会如何“爱”当下的任务,同时朝着光明前行。这种心态的转变将会改变一切。当我们爱着眼下的任务时,就不再只是单独地爬山,而是开始播种。当我们还是一个推着巨石的奴隶,一切都在看不到尽头的枯燥往复中变得毫无意义:上去下来,从终点又重回起点。此时,时间的流逝成为枯燥无聊的消磨:拿起重担,扛起包袱划去任务表上的几个任务,再写上新任务。然而,当我们以爱对待当下时,就会一路与光明同在,像辛勤的农夫那样,向自己经过的每一片田地播撒下光明与爱的希望。

如此看来,唯有你爱当下的任务才能将沉重转向光明,但能够坚持下去却非常难。那么,我们如何才能不仅仅是简单地“挨过”艰辛,而是实现“从沉重向光明”的扭转,从而彻底转变自己呢?这种扭转也意味着从俗世转向灵性,从痛苦转向平静。这是一个无人能掌握的技能,但是我们却必须不断努力。修行无止境,说的就是我们要不断将沉重转变成光明,尽管没有人能告诉我们怎样才能如此。

深度的生命修行,

就是让我们学会如何“爱”当下的任务同时朝着光明前行。

这种心态将会改变一切。

既然我们都面临着选择——残酷或善良、机巧或真诚、敛财或乐施,我们不妨尝试以下的六项修炼。如果你能将这些修炼内化成自己的经验,必将帮助你把创造奇迹。如果你同时能够进行深度倾听,这些修炼则能帮助你不断从推石头的苦役转化成光明的使者。对未知的修炼

穿越混沌的迷雾、听清其要表达的真正含义,唯一方法就是耐心。未来未知的信息缓慢地来到我们身边却又有自己的节奏。当我们行动太过迅猛,这些信息就会变得模糊而容易错过,甚至变得难以理解。当然,耐心也不是那么容易的。等待是我在癌症康复之路中遇到的最伟大的一位导师,它是最为难我的对手,同时也是我最有力的盟友。在我求医最艰难的三年里,每走一步都会面临艰难的抉择,而只有耐心等待才能揭示最后的谜底。在漫长的等待里,我也在未知世界的自由下落中变得越来越接地气儿了。

我们生来就拥有耐心,但又会不耐烦。一方面我们的成长在缓慢地进行着,另一方面,生活像蜂鸟那样闪电般地飞来飞去,就算在悬浮不动时也会不停地扇动着翅膀。而当我们的身心灵合一,就会仿佛有一把神秘的密码锁,里面精密的机心一一相扣,某种东西就会被永恒地开启了。实现身心合一——身体、头脑和心灵以同一种速度行动——则需要我们放慢节奏,但是我们知道这种步伐必然是真实不虚的。真实的脚步有助于让我们穿越混沌的迷雾,它会向我们展现灵性的光辉与生命活力的能量。

当我们的身体、头脑和心灵慢下脚步,协调一致时,耐心带来的礼赠就会展现在我们面前。

那么我们怎样变得更耐心呢?当我们开始加速时,就要让自己慢下来,让自己按照这个缓慢的节奏速度行动。当你发觉心跳加速时,就用冷静的头脑让自己整个人慢下来;当你思维开始活跃时,就让疲惫的身体帮整个人慢下来。耐心修炼的目的就是让我们的身体、心灵和头脑都暂停一下,直到三者能够合而为一,以真实不虚的脚步前行。一丝若有若无的音乐以及片刻的静寂或许都会有助于我们实现合一。修炼对机会的信赖

对机会的修炼在于信赖,也就是说要追随自己的真心。机会的出现往往只是一个小小的裂口,甚至细小到我们会怀疑自己是否能够将整个人钻进去。但这个小裂口可能让你恢复健康,可能让你离开孤寞的归隐生活从而游向爱的海洋,还可能让我们放下所有武器(包括那些不可见的武器),使我们能够谦卑地穿越眼前的隧道,拥抱本真自我的生活。信赖意味着回归大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从机会的小裂口中钻进去,只要拥有机会,我们就要去实践信赖。我们也必须变得更谦卑、更忠实真我本心,还要更乐于接纳下一个机会的裂口。

也许听起来挺吓人,但在现实中,我们往往是到了身无一物、赤裸裸直面机会的时候,才知道自己原本拥有什么,又可以沿途播种什么。直到我们能抛掉借口和怀疑去深深地信赖,我们才会晓得自己的哪个部分已经悄然成熟,我们的痛苦之下其实还隐藏着我们看不到的宝藏。机会从不向我们许诺终点,也不会让我们从未达自我实现的焦虑中获得一丝喘息。机会给我们的只是一汪清澈的泉水,让我们的灵魂之鱼自由游弋,而正是在这样的游弋里,我们才能洗掉身上去那些原本就不重要的东西。修炼勇气

对勇气的修炼在于哪怕做再小的事情也要带着爱,这是特蕾莎修女(Blessed Teresa of Calcutta)的座右铭。我们去拆解那些令人不知所措的宏大事物时,往往先从一个点开始着手,一点一点地善行积累,一句一句地表达真理。从表面上看,那些需要我们付出勇气的事物似乎坚不可摧,但是只要我们开始行动,就不再只是在外部游离了。“开始”让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真相,也让我们能够更真切地把握即将要跨越形势的脉搏。一点点爱心驱使的行动都能自然告诉我们下一步应该会如何。所以,你不必为了实现最终目标而反复排练,只要“开始”就行了。

当我们心无恐惧的时候,我们要带着爱去做那些细微的琐事,这样,就算到时候我们有所怯懦,爱的力量也会触手可及。比如,你可以带着爱为你的狗喂食,为你的爱人泡杯咖啡,或为一个在雨天磨蹭半天才从停车场走过来的老人扶门。世界就是我们的实践场。

带着爱做小事就是我们对彼此的照顾,一路走来,这样带着爱做着小事的同时,也会释放我们的勇气。我们每一个小小善行都将把我们的行为引向更宏大的壮举,原来带着爱做小事就是勇敢的原貌。每当自己有所怯懦的时候,我就告诉自己“变得有勇气”,不是说我要将自己调整到“最佳的状态”,而是去敞开本真自我,只要我们敞开,勇气自然会充溢而入。

我们要带着爱去做那些细微的琐事,这样,就算到时候我们有所怯懦,爱的力量也会触手可及。对连接的修炼

对连接的修炼在于临在和倾听。当我们感觉到缺乏连接的时候,别人的临在和倾听就会帮助我们回归到更广阔的空间中来。

就倾听而言,内向者和外向者的差别基本在于我们注意力的导向,在于我们倾听的时候,会自然转向外在还是转向内在世界。就如有人是左撇子而有人惯用右手一样,拥有这样一种倾向会成为你的优势,而拥有另一种倾向则会成为你有待开发的能力,没有好坏之分。但连接的修炼在于,它会邀请我们去完善那一种本不属于自己天生的倾向。

文化也有外向文化和内向文化之分。东方文化中的佛像往往会双目合闭,象征着与内在世界的调谐;而在西方文化中,古希腊或古罗马的雕像往往都是睁着眼睛的,象征着与外在世界的调谐。但是要充满激情、觉悟地生活,两种倾向我们则都需要。

日常生活就是我们整合外向和内向注意力的修炼场。日常琐事需要我们处理,但是履行这些任务并不一定有助于我们保持内在连接。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多地变成了一种问题导向,比如找医生看病、修车、除草,或试图去修复我们和生活已经破裂的连接。我们一边洗着碗一边告诉自己需要安定,但实际上我只需专注于洗碗这个动作,便能马上安定下来。如果我们不能在生活的琐事中保持连接,我们的挫折感和迷失感就会伤及他人。如果要找临在的感觉,不妨去呵护他人,当我们能够心怀关怀的时候,我们的灵魂就会得到补缺。

我和每个人一样,也还在努力地进行着这个修炼。当我感觉到连接断开时,我的唯一念头就是要努力敞开心怀,领会随时出现在冥冥之中的教诲。我相信,每个人的出现都会带给我一条成熟的信息,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